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01 09:4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97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随后增幅大幅度放缓,到200年又成负增长,这说明影响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的长期性原因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

 

第三阶段:2007-2011年。在此过程中,第一产业GDP增长加速,年增长率达到了17.25%。虽然2009年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增长只有5.46%,但是仍然为正增长。这段时间第一产业GDP高速增长得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2006年12月,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从而使得农村地区贷款难度降低,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二)重庆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农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把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局限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内部,这使得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协调的状况。重庆农村人均逐年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1692.36元,到2011年的6480.41元,翻了2番。但是,增长幅度总体较为缓慢,并且,也不稳定,在15年间就有4次下降。

 

(三)重庆农村投入情况

 

政府对农村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其中对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从1997年的92.12亿元到2011年的586.85亿元,在这15年间,共增长了6倍,增长幅度达到了500%。但是,虽然农村固定资产投入自2006以后,呈几何的形式增长,但是绝大部分投入都用到了非农上面,而真正用到农业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都没有变化过。所以,这也显示出,重庆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重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表现农村经济增长的重庆第一产业GDP,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投入情况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重庆农村经济总体上一直处于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农民增收表现明显,另一方面,重庆农村经济增长缓慢,政府对农直接投资增量越来越少,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重庆农村经济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影响重庆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总体上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重庆农村农作物种植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并且生产力水平较低

 

重庆作为有名的山城,丘陵地带较多,这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011年,重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40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和油料种植一共为252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4%,而粮油收购价格近几年却持续走低,经济作物种植太少,种植结构严重不合理,导致农民增收增长幅度小。

 

(二)随着国有大型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农村筹措资金渠道变窄,导致农户对农投资减少,乡镇企业也因筹资难而发展缓慢

 

虽然,政府对农贷款逐年攀升,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非农生产,巨大的农村资金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并且,对农科技投入不足。在重庆农村,90%的农民仍然采取最原始的生产方式进行农村生产,导致效率低下,并且不利于规模化种植。

 

(三)整个重庆农村农业生产状况不佳

 

一方面,农民工外出务工越来越多,导致本地劳动力成本增加,不利于乡村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也直接的影响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民没有风险预警意识,农产品本身又容易受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几年全球经济波动剧烈,农产品价格相应的变化幅度加大,农民受损次数加大。

 

三、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健康增长的建议

 

(一)扩大农产品品种种植,依托观光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当地政府在指导农户种植农产品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指导农户进行有选择性的种植,同时依托近几年兴起的观光农业旅游模式,政府大力进行宣传,提高城市人口来当地进行现场采摘、品尝以及休闲,从而提升农户的收入,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

 

(二)提高农户专业技术水平,造就新农户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户不在种植农作物,导致土地荒芜,政府要以全面提高当地农户素质和就业为目标,进行失地农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造就农技强、懂经营的新时期农户。

 

(三)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合理选择农村金融模式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分化:一是发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二是部分发达和某些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三是大量中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输出而保留少量必要劳动力在本乡本土从事农业,四是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在这样一个完全分化了的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采取完全一样的金融体制或模式显然已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现状,应该采取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把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农村金融组织作用,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体系。

第2篇

关键词:北方农村;经济;水平

一、文化素质较低,高成本收入低的传统种植占据主导地位

农村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只能以传统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植一些玉米、高粱等普通粮食作物。而稍有文化的农民和农民子弟宁可远走他乡去外面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乡过耕种的生活。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种子、化肥、灌溉用水、耕种等基本生产费用不断增长,导致农民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国家每年都有少许补贴,但由于玉米、高粱等粮食收购价格较低,因此农民年收入较少。仅以紧靠京、津地区的张家口周边农村为例。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在张家口市一些环京、津经济圈县城中一平米房子都买不到,仅相当于一些乡镇干部的一顿饭钱而已。

二、投资诱力弱、工业化水平低是北方农村经济客观现实

北方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相对缓慢,现代企业制度更没有建立,支撑县域和乡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由于北方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简单的生产加工来带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很多,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工业指数为零,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过工业生产项目。较低的投资诱力和工业化水平及不良的投资环境导致北方农村地区的经济越来越落后。即使条件相对好的一些地区不惜花血本架桥修路建立和引进一些企业,然而缺乏整体规划,盲目发展。不仅影响和破坏了周边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伤害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实体,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通货膨胀推高物价,降低了农民消费水平

近年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城区改造和市场炒作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飚升,同时住房也成为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好投资产品。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消费物价指数的节节盘升,从而引发了物价的全面上升。尤其是今年以来。食品价格不断出现大幅上涨。通胀问题尤为突出,CPI继10月份达到4.4%之后,11月份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货膨胀下,最受伤害的是百姓。尤其是农村百姓。根据最近调查显示,农村物价远远超越县城甚至市区,同样的新鲜蔬菜,农村价格要比县城或市区高出1元以上甚至更多,较高的物价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尤其是冬天,大部分农家只能依靠自己种植和储存的土豆和大白菜过冬,当然这和区位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也有一定的关系。尽管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就提出拉动内需,但是十几年来,我国北方农村消费比重小仅没有增加,反而每年都有所降低,出现如此状况。只能说明北方农村广大百姓的消费能力确实有限。因此加大北方农村投资建设力度,增加农民补贴和社会保障,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成为拉动北方农村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资源丰富,但未能惠及于民

目前大部分土地、矿产等资源都集中在农村。但是当地政府一些领导为了所谓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仅没有把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反而在不规范操作下,以廉价筹码拱手相让,致使农民手中土地流失,资源遭到破坏,而农民非但得不到半点好处,而且还成了局外人。如此发展经济与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年12月3日《新闻晨报》报道,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的长江村为了庆祝2012年村里建厂40N年。去年年底承诺要在2012年给818户居民平均每户送1斤黄金1斤白银。在今年11月30日,村里提前兑现部分承诺,先期给每户发了100克黄金和100克白银。尽管长江村农民的富贵荣华与长江村“天时、地利、人和”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但每个地区的农村都有自己的优势,虽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我们北方一些地区的农村却没有被“养好”。这到底是带头人的问题,这是观念问题,又或者是农民本身的问题呢?即使个别地方盲目引进一些项目,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落后的限制,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只会乱采乱伐、乱占乱开发,那么又会贡献多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呢?当地的百姓又能得到多少好处呢?

第3篇

【关键词】“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十二五”以来,镇沅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加快“三农”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打牢农业发展基础,切实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产业效益。

一、“十二五”期间“三农”发展成效斐然

1.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求进,综合实力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末,全县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1亿元,比“十一五”期末(2010年)的10.76亿元增加18.9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8.2%。实现增加值18.03亿元,比“十一五”末的6.88亿元增加11.1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8.2%。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比由“十一五”末41.3:28.0:27.9:1.3:1.5调整至“十二五”末的46.2:22.8:26.5:2.9:1.6。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村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十二五”累计实施通畅工程676.5公里,84.%的行政村道路通畅、100%的村民小组通公路,交通路网初步形成。大干水利项目建设,5年累计实施14645件,全县水利化程度达36%,比“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

3.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

“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1万亩,比“十一五”末49.4万亩增加4.7万亩,增长9.5%,年均增长1.8%;粮食总产量达12.12万吨,比“十一五”末的8.99万吨增加3.13万吨,增长34.8%,年均增长6.2%。

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特色产业带动成效显著

烤烟种植面积达12.249万亩,比“十一五”末7.06万亩增加5.19万亩,年均增长11.7%;产量达15421吨,比“十一五”末增长39.7%,年均增长6.9%。“十二五”以来,烤烟产业累计为农民创收19.7亿元。

茶叶种植面积达8.67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0.93万亩,增长12.0%;茶叶产量达4219吨,比“十一五”末增加2953吨,增长2.3倍。实现产值1.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52亿元,增长8.4倍。

蔬菜及食用菌面积达5.46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2.57万亩,增长88.9%;产量7.79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4.44万吨,增长1.3倍。

油料面积3.88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1.54万亩,增长65.8%;产量3981吨,比“十一五”末增加2424吨,增长1.6倍。

咖啡种植面积达1.74万亩,产量936吨,比“十一五”末增加695吨,增长2.9倍。

5.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末,松脂产量达2.4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51.9%;核桃面积达25.4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13.66万亩,增长1.2倍;核桃产量达4042吨,比“十一五”末增加2847吨,增长2.4倍;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64万亩,比“十一五”末1.91万亩增长38.2%。深入推进“森林镇沅建设”和“七彩云南.生态镇沅”保护行动,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实现“双增”,森林覆盖率达72.52%,比“十一五”末提高2.98百分点。

6.畜牧、渔业养殖业持续发展

“十二五”末,全县畜牧业产值由“十一五”末的3亿元增加到7.89亿元,增长1.6倍;肉类总产量由“十一五”末的1.52万吨增加到2.58万吨,增长69.7%,禽蛋产量由“十一五”末的819吨增加到1804吨,增长1.2倍。水产养殖面积扩大,水产品产量5344吨,是“十一五”末的5.2倍。

7.农民收入再创新高,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余元

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十二五”末,全h预计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对农村经济形成瓶颈制约

尽管近几年我县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多年的建设,农业生产条件虽然得到一定改善,但“靠天吃饭”的状态依然存在。抗御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较大地制约了我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也给农民的增产、增收带来一定的困难。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明显

农产品商品率、加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绿色产业“有产品、无加工”,缺乏新技术、新品种,产品缺乏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如畜牧业作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的生产方式仍然以一家一户经营为主,离规模生产和产业化运作还有较大的差距。

3.农村劳动力缺乏,影响产业发展进程

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芳香镇沅,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长期以来,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青壮年、有文化劳动力纷纷进城或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劳动力较少,而且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将直接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1)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解决农村供电、通水、修路、上学、就医等突出问题,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2)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的步伐,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的治理,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设,着力破解缺水瓶颈制约。

(3)要着力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减轻和降低遇灾损失。

2.壮大特色产业体系,发挥规模经济的带动效应

重点打造烤烟、茶叶、核桃、蔬菜、林下经济、瓢鸡、黑山羊等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带动效应。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各行各业均发生变革。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在传统经济模式之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电子商务。尤其是近几年,电子商务呈井喷式发展,迅速渗透到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中。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关乎我国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党的十以来,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取得的成就斐然,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存不足,诸多短板尚需补齐。电子商务的出现,给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注入了新的动能,以电子商务作为跳板,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模式给人民生活提供了快捷、便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而言,电子商务模式的引入为农户提供了全新的销售方式,打破了传统农村经济规模小、地域性等方面的限制,为推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尽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都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围绕解决“三农”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农业农村政策,旨在实现“惠农富农强农”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稳中有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差距大。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我做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甚至落后,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第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落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生产力水平较低,表现在:分散型为主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特色农业不突出;销售途径比较单一,多数依靠自产自销,无法实现市场化运作。第三,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出现老龄化、女性化现象。近年,农业人口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情况与日俱增,致使耕地出现闲置,甚至荒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村人才短缺严重。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现今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必将淘汰传统的农业模式。但是,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形势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缺乏使用现代知识、技术改变现状的能力。

三、农村经济发展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的意义

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结合现代物流业,颠覆了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一方面,能够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科技进步,盘活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全方位调整,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模式的引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方式,为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打开了新的通道。

(一)利于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息不畅问题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引入电子商务模式,将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条件,也会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以分散为主,自产自销,与现代市场脱节,信息闭塞。电子商务利于农民获取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通过电商平台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供需情况,合理调整产品种类、价格,提高经济效益。

(二)升级落后生产经营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农村经济以小生产形式为主,小作坊是典型的生产单位,而现代经济是以大市场为核心。农村电子商务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集约型生产模式将取代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之后,农业生产销售成本减少,实现效益增加。

(三)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生活水平普遍优于农村,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开始转变思想,学习使用新科技、新技术改变自身落后的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和瓶颈

当前,随着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日趋完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催化剂。农村经济发展搭上电子商务的“顺风车”,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着实存在问题和瓶颈。

(一)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政策支持较弱

2015年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指导意见。随后,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针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项举措。可以肯定的是,相关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就目前看,政策仍不健全,尤其是与之配套的法规、制度缺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现代电子商务经济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很高。首先,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是现代电子商务经济的基本保障;其次,交通设施不尽完善,农村地区的铁路、公路运输网尚未形成;最后,广大农村地区的自来水、电力、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且不均衡,这也成为限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

不可否认,我国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仍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占主体,农业优质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甚至出现浪费现象。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受制于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起不到引领地区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市场开放程度不高,规模小,不规范,吸引不到外部投资,限制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乡村人才短缺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在互联网迅速进入农村家庭中后,多数人只是将其作为新的娱乐方式,鲜有将其作为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需要一定的门槛,即电脑的基础操作和产品分析能力,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民倾向于选择更为直接简单的面对面交易模式。同时,由于进城务工创收快,农村大量青年劳力流失,而电子商务涉及的产品定位、包装、宣传、销售、物流等环节缺少人力资源进行学习和运作,致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受阻。

五、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以来,我国农村电子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些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十分严重,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仍落后,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人才短缺等。为切实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着手解决这些相关问题。

(一)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保障

完善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关于政策支持,主要有两点。第一,针对发展较好的、典型地区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第二,结合本地区自身资源优势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合理统筹规划,制定事宜本地区的相关制度、规范,为农户提供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标准,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基于此,各地政府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关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政策引导,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为了实现物流业务进村,必须加大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将县级、村级公路建设列为重点,形成发达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第二,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形成完备的网络通信体系,实现网络畅通,确保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顺利运行。

(三)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充分合理开发农村资源,使农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得以充分使用,实现资源变效益。与此同时,在发展经济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资源不忘环境保护。

(四)鼓励电商人才投身农村电商,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队伍

专业人才队伍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可尝试以下途径。第一,加大人才引进的优惠力度,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出台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持,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农村。第二,搭建电子商务培训平台,邀请相关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农户进行培训,提高农户自身的电子商务知识。第三,完善人才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以更优的政策吸引青年电商人才,带动农村电商经济发展。

(五)搭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阻碍农村电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滞后性。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各级政府应对搭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给予支持,帮助获得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实现科学决策。搭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产需冲突,避免盲目生产,借助相关信息拓宽销售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六)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品牌对于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农村电子商务切不可忽视品牌的培养,尤其是极具地域风情的特色品牌。因此,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树立品牌,提升产品网上知名度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增加农村企业效益,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5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对策分析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和轨迹,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对于农村的资金投入存在着投入高、风险大的问题,也就更加需要农村金融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1.1农村金融服务的相关内容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通过货币等资产向金融活动的主体提供资金融通等相关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则是指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提供必要的金融信贷服务。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两大类,其中正式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有中国农业及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非正式的主要是一些私人钱庄和民间融资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共同构成了支撑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限制问题。

1.2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1.2.1农村金融支持仍无法满足资金需求

为了支持“三农”的发展,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农村金融的当前状况,但是目前的农村金融仍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需求。在同一个区域内,农村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也是不平衡的,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局限于政策性收购的资金支持而不是农业开发支持,业务主要局限于政策性收购的资金支持。还体现在“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不对称,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仍然以大企业和大项目为主,对真正支持农业发展的项目信贷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1.2.2农村信用社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在农村资金交易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随着乡(镇)级农村信用社的撤消,本就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又缺少了金融机构的支持,此举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农村小微借贷的路径将变得更加狭窄。局限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加之对盈利的追求,其发展的目标市场将远远脱离农村市场,必将会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1.2.3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由正式的金融机构和非正式的金融机构组成,正式的金融机构作用不强,非正式的金融机构市场有待规范,导致二者共同构成的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不强。农业发展银行,不仅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在农村的业务重点是粮油收购,而不是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供给资金。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且贷款门槛高,并且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2农村金融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仍然比较单一,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多层次和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的支持,这个金融体系应当既有大型国有银行,又有区域和小型商业银行;既发挥正式金融机构的作用,又要规范民间借贷流程。在这个金融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积累的信用基础和客户资源,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2.2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

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必须在今后农村金融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得到重视和解决。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业务等一系列新举措,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

2.3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和服务意识

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加深对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了解并开发出适合本区域农业发挥的特色金融产品,切实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信用社和银行之间相互结合的模式,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减少农村信贷的风险。不断完善“信贷+保险”的合作模式,把土地、宅基地和林权等等经济资源的抵押功能发挥出来,增加农村市场的有效信贷供给。

作者:王宁 单位:山东省东阿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赵景胜.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2012(4).

第6篇

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几乎没有工业,外出务工和养殖业的大部分收入用于补贴家用、子女教育和盖房等方面,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农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但作用不够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足,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撑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二三产业,贫困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较为突出,原本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存发展环境差,经济发展支撑力严重不足

甘肃省贫困人口中有约200万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林缘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需易地搬迁。截至2012年底,全省通行政村公路硬化比例仅达48%,村组间公路网络建设更加滞后,仍有526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99万户农村群众的危房急需改造[3]。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需要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5]。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生存发展环境差,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限,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支撑力严重不足。

2.2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资源配置能力弱

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有限的收入大多用于自发性消费,满足日常的生活开支,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极其有限,从而导致农村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下。此外,甘肃贫困山区农村资源配置能力较弱,现有的有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贫困山区农村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土地撂荒现象尤为突出。

2.3思想观念落后,增收致富难度大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限制相对较大,贫困山区农民思想文化观念普遍较为落后。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28年,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0.73年和1.52年,贫困山区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受到落后思想观念影响,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等、靠、要国家扶贫救济的心理,发展经济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积极性不高。农业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发展家庭经济缺规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加大了增收致富的难度。

3榆中县北山地区概况

榆中县北山地区包括榆中县贡井、园子、上花、哈岘、中连川和韦营6个乡,现有47个行政村、281个村民小组、1.13万户,总人口4.56万人。区内平均海拔2480m,年降水量300~350mm。耕地面积大,日照充足,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有利于旱作农业发展。受到特殊地域条件的影响,榆中县北山地区绝对贫困人口2198户8934人,外出务工14060人,低收入人口4967户20585人,五保户151户152人,是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之一。

4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4.1积极开展区域经济规划,做好扶贫政策对接工作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家扶贫任务从解决温饱为主到“两不愁三保障”,随着扶贫任务的转变,国家对贫困地区将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8]。榆中县北山地区作为甘肃省贫困山区之一,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经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全方位的投入以及整体的协调配合。当地应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主导特色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区域增长极,做好与国家省上扶贫政策的对接工作。贡井乡地处榆中县北山地区中心,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应将其打造成为榆中县北山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带动区内农村经济发展。

4.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调研资料,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是第一产业严重滞后,二三产业是空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部分服务业质量不高、种类不全,整体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以榆中县北山地区贡井乡石台村为例,种植、劳务输出、养殖是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农作物种植以马铃薯、玉米、豌豆和小麦为主,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低,农业收入少。因此,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为农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4.3科学合理规划项目,实施项目带动经济发展战略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科学合理规划项目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根据榆中县北山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应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一是低产农田改造项目,通过新修梯田、改造中低产田、修建集雨水窖、发展集雨节灌等措施扩大旱作农业覆盖面,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二是优质马铃薯、玉米、中药材种植项目,修建集雨水窖、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兴修旱涝保收田,并将其建成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测土施肥技术,改良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亩均产量。三是草食畜产业重点项目,扶持建设一批规模牛羊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山顶低产农田种植牧草,建立牧草种植基地,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四是循环农业重点项目,主要包括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和生物有机肥、生物饲料开发、农膜回收利用等项目工程。

4.4以农村土地政策改革为契机,实现农业种植规模化发展

受当前农村土地政策限制,农民土地分布较为分散,规模化种植难以实现。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种植业以分散、零星种植为主,这种种植模式生产效率低下,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此,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应以当前国家土地政策改革为契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促使承包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新格局,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为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4.5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靠自身无法实现,当地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力度,改变现有农业发展模式。在资金扶持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低息贷款,扶持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在政策引导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农民合作社,传播农业技术、信息。通过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帮助农村地区摆脱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品牌农业、规模化农业以及对农业产业进行纵向延伸、横向扩展,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中下游企业间协作关系,降低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4.6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第7篇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主体,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就当前我国农信社的发展现状来看,各项业务的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信社的需求,做好农信社改革工作,提高其运营的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无论是在促进“三农”工作中,还是推动提高农民增收工作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完善被国家相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与城市居民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在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入的今天,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全局。

 

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应该集中在对金融服务机构的完善和对金融体制的改革上,尤其是占据了大部分金融市场的农村信用社。作为肩负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农信社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从多个渠道出发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放,促使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进而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从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农信社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以农信社和农业银行为主。但由于农业银行的性质属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这样一来,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的业务开展范围,对于投入产出效益低的农业投入,银行势必会将这些业务适当减少,原本在县、镇、乡设置的营业网点也会大幅度收缩。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占据着很大优势,作为农民群众的合作金融组织,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潮流中,将自身网点密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更好的促进农信社的快速发展。

 

二、借鉴国外经验,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由于农信社本身属于县级县以下的金融服务机构,所以注定了其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也决定了其发展必须要以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为宗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农信社改革工作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开展全面、系统的改革工作,以此来进一步规范农村信用社,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的明确是农信社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明确了服务对象,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其需求进行准确分析,为其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农信社属于非盈利组织,业务对象主要集中在个人,主营业务是为个人发放贷款。通常情况下,只要信誉达到标准,便不需要抵押品或质押品。但我国农信社在定位上却是盈利机构,且业务开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资产质量低下、社成员经济力量薄弱等。面对这种情况,改革工作的核心必须集中在农信社的准确定位上,要摆正自身的市场位置,并在此基础上从战略性的层面出发,依靠低息或无息贷款逐渐积累财富,聚集人气。

 

(二)制定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农信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同,在运营和发展中同样要缴纳一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在我国,农业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扶持的产业,但就现行的政策来看,却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应有的优惠性,在这种情况下,农信社如果想要实现长久发展,不得不将贷款投向非农领域,进而导致大量资金流失。针对这一问题,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大力推行优惠政策,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适当减税,根据各地区农信社的盈利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将税收金额适当减少,尤其对于一些贫困山区的农信社,更是要给予足够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是设立专项补偿基金,由于农业在我国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扶持的产业,所以,在资金扶持上必须到位。设立专项补偿基金,调动信用社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更好的将农信社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来。

 

(三)减少行政干预

 

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信社在运营和发展中,其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行业自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农信社,其监督和管理体系与商业银行是完全不同的,有专门的农信社管理部门和体系,主要职能是负责向信用社颁发执照,监督考查信用社的运行,同时向农信社提供保险等业务。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我国农信社的管理来看,行政干预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农信社各项业务的开展势必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加上部分干部在管理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法制意识,管理行为往往过于粗暴,从而导致农信社的发展面临重重关卡,举步维艰。

 

(四)改革管理制度

 

在美国,农信社的管理采取的主要是民主管理制度,在权力分配上,并不注重股份的多少,也不注重交易量的大小,只要是农信社的社员,就可以获取一票表决权,所有成员都可以参与到相应的决策中,将自身的权力充分发挥出来。但就我国当前农信社的管理制度来看,虽然同样倡导民主管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制度却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履行职责,无法将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加上社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参与农信社管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更加剧了农信社管理工作的困难程度。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民主管理,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农信社社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展开相关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可以以现场讲座、宣传采访以及出版刊物等多种形式开展,使社员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农信社的管理中。其次要转变农信社管理者的思想,客服官办作风,调动社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思广益,避免失当的行政决策,改进管理和服务。

 

(五)完善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是规范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农村金融市场被农信社和农业银行两大主体占据,二者相互竞争,但与农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的服务硬件系统还比较落后,这无疑降低了农信社的市场竞争力。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农信社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使各地农信社在一定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硬件技术水平,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异地结算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并允许农村信用社进入全国资金拆借市场,提供外汇交易、证券结算等服务,真正使客户感觉都便利,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是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依据,而且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就当前我国农信社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规范性方面却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而直接阻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未来对农信社的各项业务进行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信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农信社进行有效改革,进而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一、农村经济的定义

农村经济是所有关于农村区域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与所有经济体相关联的一切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农村经济关系代表着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自从我们经济腾飞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也得到了相应提高,特别是以小区域的农村经济体,数量之多,奠定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最近一些年,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快,初步统计已经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急速增长时期。深思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农村城镇的特点是级别低,数量多,它围绕着城市的边缘,作为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纽带。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发展,从而达到了农村与城镇人口的比例相互平衡,这对经济平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畅销,也极大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收入。所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农产品质量太次随着贸易在信息时代的影响变得国际化,我国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涨幅达到几倍。但是由于我们地域广阔,农业产品分布较为分散,直接导致农产品供应不及时,从而造成产品滞销。又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品众多,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相对比与国际水平还是远远落后,这就暴露了我们农业品质量问题,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了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现代社会,人民越来越注重健康,所以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就难以被消费者认可,这直接断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农村的经济投资力度不够,这直接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自身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引入资金不够。由于农村生活竞争力相对城市比较低,所以产生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间接地使农民安于现状,这样大大的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占有特别重要的因素。(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三、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的制定方案,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如果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设施,那么质量是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因此要积极学习国际化先进技术,引入高科技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不滞销,物有所用。(二)改善农村思想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要增强农民的思想素质,改善农民的思维方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调动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让农民都具备一定的团队感。要多传授于农村人员农业技术,可以多组织农业培训课,不断促进农村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让人人都为农村经济尽一份力,建设社会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也随时增多,要随时掌握市场经济需求,根据市场供需,制定对应方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市场所需,生产链才能保持良好的活力。(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免农民各种税收,增加扶持政策。如今物价飞速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翻了很多倍,以往的对农扶持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因此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扶持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负担,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度。只有从扶持农业这个切入点入手,才能彻底打开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只有把经济基础做牢靠了,人民生活水平太能达到新高峰。

四、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生产也需要和国际化接轨,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商业经济,农村产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我国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才有一定重要比例,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率,加快农村经济的步伐,可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国民人均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投入力度,改变农村卫生条件落后的难题,积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打下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2]孙良媛.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出路———“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48-51.

[3]林毅夫.农业产业化与“山东经验”[J].城乡桥,2007(9).

第9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广西 现状 对策

近年来,广西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鼓励各种大型金融机构扩展了涉农金融业务,同时成立一些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现有金融体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但是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广西农村金融现状,以探讨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覆盖全面、治理灵活、种类多样、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田东县等14个县(市、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明显提高了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的能力。2011年,涉农新增贷款占全自治区新增贷款的40%,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达18%左右,高于全自治区贷款增速5个百分点。广西采取引导和支持涉农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创新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等方式,着力构建起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初步规范和创新了农户评级授信、涉农担保信用制度及担保资产评估、管理、处置的操作流程。同时在政府配套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及商业保险,目前主要以甘蔗、香蕉、芒果、森林以及能繁母猪、奶牛和养鸡为标的开展农业保险试点。

二、广西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初步形成了分工、合作又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广西农业发展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仍然较为普遍,农业贷款及农业投资比例及农村金融发展创新不足、资金外流的“虹吸现象”仍然阻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普遍存在问题。政策性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灵活性,难以发挥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以满足农产品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对金融创新的要求。近些年,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为防范金融风险及追逐利益,大面积抛弃了运营成本高、盈利较差的农村市场。一方面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对部分县域存款达不到经营要求的分支机构进行了整合与撤销,营业网点数量逐年下降,以至于平均113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另一方面信贷收缩,信贷投入正在退出农村。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农村小额无抵押贷款业务,但贷款额度较小,同时存在转移农村资金的问题。相对而言,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金融主力军作用,但其经营管理、资金实力,服务及业务品种等方面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同时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过于强调商业化,无法实现服务三农的宗旨。从2008年开始广西先后在田东县等14个县(市、区)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但是由于在成立的初期,总体数量仍然有限,服务地域范围较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其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

(二)农村存贷比例偏低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为广西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负债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2年~2010年,同期涉农金融机构存款由22.37%上升到37.3%,而同期广西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存款市场占有率由77.71%下降到57.7%,贷款市场占有率则由75.28%下降到50.3%。由此可见资金实力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农村信贷投放的增加,存贷比例偏低等农村资金运用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在流动性过剩、农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市场定位上强调负债业务发展,其机构网点基本把农村存款资金转移到收益率较高,资本充足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资金“虹吸现象”突出,对农村金融供给形成一个很大的缺口。

(三)农村金融创新不足,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没有规范和完善适合“三农”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过于繁琐的农业信贷申请程序不符合农村经济“点多、面广、小额、流动”的资金需求特点。第二,农村信贷资金投放范围较窄,大部分仍局限于经济发展

较好的地区或者一些龙头企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小规模资金需求;第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目前以提供存、贷、汇业务为主的广西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期限、额度、品种等基本与目前广西农业周期性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第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农村企业、个人融资模式及融资工具急需开发与推广。第五,信贷、证券、保险的联动机制不完善,各个金融业务只是在业务范围内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广西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相对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滞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不完善的金融配套政策等问题很难承载信贷资金的投入。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金承载力不强

广西农村经济发展中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各地农业也存在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不和谐因素。广西农业人均耕地水平低于全国,而且发展相对分散,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再者中央惠农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无法弥补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受农村经济薄弱的制约,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运作成本高、客户信用风险大等诸多问题,无法使资金有效地配置,从而制约农村资金回流以及农村金融发展。

(二)财政投入比例相对偏低,对商业金融的吸引力不足

广西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投资理念以及农业对地方财税贡献度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农村的直接投入偏低、投入方向不对,扶持力度不够。而且国家对广西农业投资补助资金到位缓慢,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低,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完善。与此同时广西财政对农村金融在税收、贴息等方面缺乏补偿机制,在政策上没有解决农村金融供给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

(三)农村担保机制不完善,金融发展受抵押担保瓶颈制约

一是农村资源担保的法律支持缺位,农村物权流转法规不健全,农村土地、沿海滩涂以及农作物收益权等资源的担保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手段缺失,使农民的资金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金融需求;二是农业贷款担保机构缺位,使银行信贷供给与农户、涉农企业间缺乏对接枢纽;三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由于农业投资风险大,因此农业保险业务单一,且服务领域窄,服务网点缺乏。但由于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农贷风险补偿机制及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广西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路径探讨

针对广西农村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体系

广西政府应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组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应运用货币政策如放宽利率管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应主导为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村资源配置。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对其提供优惠政策,为其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好地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供给问题。同时广西政府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配合协作,引导和推动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如近些年成立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另外,广西政府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配合信贷制度为“三农”发展提供多方位的风险保障。

(二)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广西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建立灵活高效,服务多样化、特色化的农村金融经营格局。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农村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例如扶贫贴息贷款、农户小额信贷、农业科技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等,同时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完善担保流程,丰富贷款抵质押形式,探索实行农村集体用地、林地、宅基地以及多种动产抵押、质押形式。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表外业务发展,有效增加农村社会信用总量,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同时,实现自身盈利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加大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力

为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广西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财政政策,完善农村财政投入机制,强化信贷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积极运用发放支农再贷款、减少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提升农村金融主体支农的实力。同时建立财政贴息、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制度,以补偿商业信贷成本高的不足,吸引信贷资金回流农村。在政府主导下,完善农村担保体系:政府可以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也可以进行财政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担保业务。充分发挥农村经济主体间信息公开、监督便利的优势,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及行业协会担保或组织会员互保的方式提高融资担保能力。同时广西应加强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农业险种的创新,风险的掌控,向商业保险公司及信贷机构提供保险或再保险等,利用财政杠杆作用,鼓励和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农业生产等高风险领域。

(四)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吸引信贷资金回流农村,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本途径。一是发挥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巩固农村金融运行的制度基础。二是改进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管制方式,建立一个安全、公平、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针对不同金融机构服务对象的特点,适当放宽注册资金和资产规模的大小,逐步放松业务及贷款利率限制。同时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四是建立农村金融突发性支付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信贷机构产生的存款与财产损失。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政府加快出台征信资料开放的法律,积极倡导宣传诚信意识,完善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大力培植“信用村”、“信用互助组”等信用主体,加强信贷政策与社会信用建设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黄良波.西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8第1期.

[2]李梦茹.谈广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成效及发展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第12期.

[3]刘明显.于广西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6年12月.

[4]姜霞.西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探究[j].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5]黄予慧.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3卷第07期.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模式;合作金融

在我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我国经济全局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各农村金融机构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扩展各自业务,将其网点深入广大农村地区。但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迅速增涨并不能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为了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深入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模式。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以甘肃为例,2007年全省1127个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总额为121亿元,其中贷款余额是620亿元而存款余额是782亿元。截止2010年底其2165个信用社资产总额达到1400亿元。相对于897亿元的贷款余额而言存款余额是1140亿元。其网点增加了1038个,贷款余额增加277亿元存款余额增加358亿元。另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是金融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其相应的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并出现了资金流失以及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问题。下面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村地区的相关资金需求数据为例: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经济所需资金剧增,而资金供给却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供需出现矛盾。从总体上来看,2008—2010年间农村资金净供给量由11549.6亿元上升至32165.0亿元,而农村资金需求由2008年的13226.6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26524.3亿元致使供求缺口由11677.0亿元扩大至18359.3亿元。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了当前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现状即资金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以及长期资本短缺的基础之上,还应继续从政府、金融机构本身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这三个大的方面来探讨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清当前所处的形势勇于面对问题与挑战。

(一)农村金融服务较单一

除传统的存贷款及汇兑结算业务外,金融机构的新业务新产品较少,不能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发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项目。现阶段农村中间业务种类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传统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其他中间业务发展相对缓慢。如通辽市农村信社2011年,传统中间业务占比达84.4%而其他业务占比仅15.6%。为此,农业银行在商业化的经营目标指引下对农业的新增贷款资金变得越来越少并且正逐步从农户贷款的业务上退出,致使农户贷款主要靠农村信用社发放。

(二)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佳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农村金融市场仍处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境地。发展大中型农业类企业急需大量资金而仅仅依靠政府投入以及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是无法满足的。对于现存的农业类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而汇小成大以引入农业领域再用这些资金来推动农业发展。但是就目前资本市场上的实际状况而言,农业类的上市公司数量却少之又少。截止2009年3月我国国内证券市场农业板块上市公司(包括农业农药及其他与农业关系较密切的公司)共61家,占国内上市公司总数的3.99%。这说明农业农村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力量薄弱,债券市场发展较慢以及发行债券的农业类企业数量微不足道。这些实际的数据显示农业农村企业难通过农村资本市场筹集到所需资金。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制约作用。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

三、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应该针对性的从问题出发,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一)政府应明确其职能地位

乡县级政府应明确其在农村中的地位与职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必要时还应对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等以此来扶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中央和各市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扩展它们的资金融通渠道并综合的使用财税手段与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可以适时的运用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二)完善农村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

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项目较为单一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够,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任较为严重。对较为突出的贷款难现象,各地区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完善农村金融配套服务。首先应该建立起适合农民需求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信用担保贷款体系以此来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填补偏远落后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缺口。其二应该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速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从而减轻农村金融改革所面临的维护农村经济稳定的压力构建起农村金融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快农村资金流通速度,改进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同时建立起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

(三)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起步叫相对较晚,所以会存在金融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为此我们应该在敢于面对问题的前提下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把发展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作为农村金融支持的重点,特别是要支持那些可以结合地区特点的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帮助他们加工出别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从而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农村支持产业。其次:变革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状况不仅对本地区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的增长问题。改善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快完善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农村信用评级制度。通过对各村各户进行信用评级进而健全社会的信用制度规范农村的信用体系。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政策措施和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信用宣传活动从而提高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最终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信用文化水平。最后:要简化农民在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消除制约农民资金需求的不利因素进而充分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从而扩大农村金融的需求,还应加大对农民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而提高服务水平建起高水平的农村金融系统。最后要针对农村的特点搞好农村的金融产品创新如开发出适合农民实际需求的中间业务及资产业务,注意把农民贷款需求作为金融创新的一个重点进而建起完善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进而保障农户对金融的有效需求。

以上建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融资难贷款难以及资金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改善社会贫富状况,促进社会公平,进而稳定社会环境。

总体来说,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有效的金融支持模式应该是在认清农村现状,认真分析现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供需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为主线,提出适应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才能得到改善。从而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J].2005:12.

[2]巩云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32.

[3]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

[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14.

[5]舒尔茨.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45.

作者简介:

刘海洁(1988-),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加强对策;分析

前言

近些年来,农村的改革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应用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农村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性进步,但仍然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实践。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解决对策的分析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人士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笔者选择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与城市来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1.1 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生产与经营的农产品,虽然我国的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的趋势并没有达到农民所理想的状态。更有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具有波动性,时而高时面低,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经常出现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加之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受到天灾的影响,农田大面积受到洪涝灾害与干旱的影响,使得农产品的产量达不到标准产量,使农民的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而在农产品产量增多之时,以会出现价格较低的问题,使得增产年份不增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之下,农产品没有最低的收购价格保护,更使得农产品价格走低。这样的现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整体发展情况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其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主要受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不足且产量不尽稳定。农产品在进行市场之后,为了各自的销量而进行恶意竞争,使农产品经营陷入至一个怪圈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农产品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农民的经济收益低下。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1.3 农民的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致富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也确实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当中获利,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农民间贫富差距的增大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同一个农村地区来讲,也会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并且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加剧。农村贫富差距的极端化就是农村的经济成果在向一小部分人集聚。而大部分人却在为了温饱问题而为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农村中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 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强社会大众的向心力,就要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件开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阐述:

2.1 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三要素的支持。所谓的农村发展三要素,就是指资金、技术与信息。只有这三个要素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利用,农村的经济才能实现飞跃性发展。

首先,从资金说起。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资金的投入。缺少充分的资金,农村就不能进行高效的运转。足够的资金是支持农村经济活动正常与高效运行的必要基础。其次,技术的使用,对于农村的物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增加,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利用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增收,利用因地制宜的农作物,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基础上实现高产优产,就要加强技术投入。人才,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被积极地引进。人才是技术的掌握者与使用者,对于技术积极作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关于信息,是联系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重要纽带,只有市场信息得到有效的捕捉,才以使三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度的加强,主要就是为了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使新农村得到有效的建设。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可以使生态难民得到转移。在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主体,以农村(小城镇)为辐射区的新农村形式。首先,要将农村的城镇化列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当中,从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抓住自身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农村城市化观念,规划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方向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要准确抓住发展的重点。将合理规划的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其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是。

2.3 加强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技术的投入,加强财政支出支于农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吸引有效的社会资本服务于农业科研机构的建立。农业企业也可以利用投入的增加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农业科技体制的存在形式与发展符合农村发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建立。使更多的设备与技术被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对农民进行实践引导,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打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以大幅度减小,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笔者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恒,冯克伟,蒋秀芳,张胜利. 西吉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3)

[2] 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08(10)

[3] 伊宗春. 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0)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枣庄市是农业大市,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笔者调查了枣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1枣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延伸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确权登记,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面积14.11万hm2。延伸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建成市、区(市)、乡镇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所)68个。延伸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土地合作社发展到1623家;土地流转面积5.63万hm2。创新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试点16家,入股金额1148.3万元。

2)加强粮食高产创建。全面启动吨粮市建设,申请省级高产创建验收示范方10个、面积1.23万hm2。全市秸秆利用和禁烧工作成效明显,小麦机收还田率达到98.9%。

3)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重点培植马铃薯、石榴、长红枣、食用菌等四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10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和20个果菜标准园,全市新增特色优质高效农业0.58万hm2。

4)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全市有36家规模以下农业龙头企业转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24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77家、3633家。

5)农业重点政策项目顺利推进。全市共落实种粮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资金4.11亿元;启动日光温室、能繁母猪、公益林等新增农业保险险种。积极开展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推进52个省、市重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2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不够。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功能还不健全,规模经营主体规范发展程度不够,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能力差,产品以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仅占全省的3.5%,销售收入仅占全省的2%。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忧。在生产、销售和监管方面都存在许多隐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问题任务很重。四是农业稳定增产的压力较大。干旱、暴雨、冻害、风雹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依然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持续增产和有效供给困难增多。五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较重。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务工增收、改革增收等难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和举措

今后应以深化农村产权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抓好为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消费者的“三个服务”;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物质技术装备、新型管理和支持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四新”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任务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以上,农业年增加值增长3%以上,粮食总产量每年稳定在170万t以上。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将枣庄市整建制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设计一批重点农业工程与项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粮食、蔬菜、畜牧、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示范乡镇,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和示范农技服务组织等,着力提升当地主导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强力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确权登记,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流转管理、蔬菜和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发展新型农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及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等。

3)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发展设施高效农业,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精心组织好蔬菜、果品标准园创建活动,重点发展石榴、长红枣、食用菌、马铃薯等14个优势特色农产品。以现代种业、配方施肥、农机农艺融合、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物联网信息化为重点,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4)继续推动农业产业化,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全市着力打造一批处于行业领先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在基地发展、品牌创建、质量检测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链结联合。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

5)加快农业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抓好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生态农业示范县、农村扶贫开发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一批市级农作物秸秆利用、果菜产业振兴、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农业项目。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保险等“三补一保”政策。增加保险种类,扩大投保面积,做好新增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积极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加强重点贫困村扶持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 任永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2(,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