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实践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大学物理;光学;教学方式;实验探究
1大学物理光学教学中的问题
在大学教学系统中,大学物理光学的教学内容专业性非常强,并且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以及独立性,使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换言之,大学物理光学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于教育学科的完善上,但是却与实际生活拉开了联系,以至于学生难以对于物理光学的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的掌握。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为了面对考试以及拿学分,对于书本知识进行死板的背诵记忆,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灌输,出现了对于物理概念以及公式只知道如何套用却不知道其原理的现象。
1.1对于知识的摄取关注力度大于学习方法
受到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只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的现象,而对于知识的获取方法不够关注。例如,在进行大学物理的光的折射现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的介质是水,使得部分学生们的思维定式中认为只有水才能当介质,在思考过程中没有主动的进行思维发散,这虽然与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关,但与学生知识获取的导向性结果也不无关系,导致学生对实际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进行掌握。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初入大学,对于大学课程都会有较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于大学物理光学中的奇妙物理现象有着非常浓郁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氛围也是非常融洽。然而,随着学生对于相对晦涩乏味的物理理论的了解日进加深,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也开始慢慢的被消磨掉,从光的电磁理论到光波的叠加,再从光的反射到光的折射再到光的传输,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逐渐消耗殆尽,以至于掌握能力也越来越低,更甚至有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产生了厌恶心理。
1.3学生的数学能力相对薄弱,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大
大学物理的光学内容有着非常强烈的专业性,因此,其学习难度也非同小可。物理光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物理公式的推算与演练,物理现象的记录等。这样以来,就要求学生必须有着良好的数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正物理公式的推演过程中一帆风顺。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由于数学底子不够坚实,对于物理公式的推演有难度,进而就选择对于物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以来,学生对于物理公式的含义就不会有正确的理解,没有明白其中所包含的要义。
2高校教改形式下对大学物理光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在大学物理光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把课堂当做知识传播的途径,更要将其当做知识的创新以及延伸的一个过程。在大学物理光学的教学方式的探索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系统性、启发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等教学方法与措施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光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物理教学中的对于公式的死记硬背,转变为思维能力的发散层面上,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与吸收的同时,对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亦能掌握与培养,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探讨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与培养。通过对于笔者的从教经验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大学物理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总结。
2.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实际上就是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总结,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当中现象结合起来,将其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现。这样以来,学生就能够以此为基础对于问题有着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寻找出最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与办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能够在学生的脑海当中留下物理图像,为学生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引出其他的知识点举一反三,换言之,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有价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对于上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在课堂上应当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对于知识的掌握。问题是永远在变的,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永远不会变的,这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物理光学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2调整教学内容
大学阶段的物理光学教育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并且还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用实际现象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述与显示,因此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会让学生对于物理光学的相关知识理解起来存在很大困难。需要对于现代化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比如对于幻灯片、视频播放等软件的使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质化与具体化,能够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进而使学习效果能够得到进步与提高。
2.3优化教学模式
关于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双方互动的教育行为。因此,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加强重视,不能一味的只知道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的采用讨论式以及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讲授,这样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达到学生学习目标以及教师教学任务有效加强与提升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学科当中的光学板块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非常悠久的过程。是人类对于外在的各种客观规律的探知与开启的过程。大学阶段的物理课程中,光学教育贯穿了整个物理学知识教学系统。因此,学生只有对于相关的物理光学知识进行深刻的学习与掌握,才有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物理光学课程的学习与探究。大学物理学教师,应当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进行锻炼与培养,从而使每名学生的学习发展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为学生日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红.“光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果[J].高等理科教育,2006(2):97-99.
[2]郑晓东,刘向东.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J].光学技术,2007(S1):280-281.
[3]黄汉华,陈勇,李璋.电子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5.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翻译能力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无论是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还是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都为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作出重大贡献。但是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在翻译研究和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1999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但未得到广泛响应。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入世后,社会对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已大大增加,而这些人才主要从有专业背景的理工科学生中产生。社会对翻译交际能力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满足了的”。[1]所以,高校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开设翻译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翻译一直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重视不够。在我国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中,一向把阅读理解当做最重要的基本功,各级教学部门也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英语教学注重听、说,“译”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一定的工具帮助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学生会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因而翻译就不成问题了。但是,由于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翻译教学,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懂得翻译转换的技巧和规律,不知道如何应对语言中的文化问题,因而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误译、错译等问题不断,这不但不能促进与外国人的沟通与交流,反而会造成更多的误解与误会。
另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材本身的问题。目前国内流行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间或穿插一点,也不过是围绕课文开展的零星“教学翻译”练习。这些“教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型或词汇的掌握情况。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练习不是翻译,而是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
可见,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材安排,都没有重视翻译在教学中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就忽视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本身不重视翻译,从而导致翻译能力欠缺。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大学里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越来越重视,学生本身十分渴望获得这种能力。根据我校的一项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80名学生中,其中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翻译课程。“目前翻译教师青黄不接,一大批有名望的老教授相继退休,在职的知名教授忙于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年骨干教师外流现象严重,翻译教学的重担自然地落在了青年教师肩上”。[2]由于教师的紧缺,有些学校因此开设了关于翻译技巧的选修课。这虽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但由于选修课的课时、班级人数等种种限制,因此受益的学生范围显然太小,无法满足相对较大的需求。在大学第四学期开设翻译菜单课无疑是一个两全之策,弥补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不足,从而逐步完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
与外语专业的翻译课程相比,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并且对翻译感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前三学期进一步打好英语基础,第四学期开始形成对将来职业的大致规划,可以更好地把兴趣和职业结合起来,考量自身需求,选择要修习的菜单课程。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对他们稍作点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教学目的作为优化英语教育的一部分,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是为推行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翻译教学[3]。翻译教学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翻译实践的盲目性,使学生尽快入门,掌握翻译技能,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三是教学性质是菜单必修课。由于其课程设置及有限的教学时间,该教学与外语院系非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有着质与量的差别,与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该课程在讲授上要有所侧重,比如可适当地侧重于英译汉的技巧训练,而在汉译英方面可以少用些课时等。
二、翻译菜单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尽管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一定进行翻译研究,但他们应该对中国翻译史、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派别有一定了解。关于“翻译教学是否需要理论”的论题,大多数学者已得到肯定的认识。但大多数学生对深奥的翻译理论望而生畏,因此,翻译理论的选择必须“精而又精”,即要紧密切合翻译实践,理论指导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翻译的性质、标准和基本要求,其次应讲授诸如增译法、减译法、正译法、反译法和诠释法等各种翻译技巧,以及单句和段落的翻译方法。讲解翻译技巧所用的译例,不宜太难,各章节后均应附有与本章节内容密切配合的翻译练习,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使学生掌握语际间的转换规律,提高翻译能力。
在英汉互译技能的讲授中,不妨由段落和语篇翻译直接切入,通过翻译段落,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因为实际翻译材料都是以篇章形式出现的。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将文学翻译名篇、名段作为翻译赏析;将非文学翻译作为学生练习,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译文优劣之处,更好地认识翻译的本质。同时分题材探讨一些实用文体翻译,如科技与商贸文体的翻译,更好地满足非外语专业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二)改进翻译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翻译方面的,除课文的英译汉外,主要是指导学生做汉译英练习。通常的做法:先布置学生做练习,然后批改练习,力求将学生作业中的全部错误挑出,并逐一改正,最后讲评练习,仍以改错为主。这种针对普遍性的典型错误一一评析的教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好。首先,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纠错上,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其次,这种教法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不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会助长学生的依赖情绪,致使他们做作业敷衍了事,认为译错了也不要紧,反正老师会改正。最后,这种教学法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符合“针对学生个体自身特点”的现代教育理念,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针对学生个体自身特点”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改进翻译教学方法。以讲评翻译练习为例,我们就应一改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和“一言堂”的做法,发动学生同桌互改,小组讨论集体修改,将一两名学生的作业由全班同学讨论修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三)增强中外文化对比内容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的语际交流,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它们自然会反映在语言中。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等不同,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之间几乎不可能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等诸多方面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做适当的处理,这是翻译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掌握这一原则,必须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方面的信息在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曾说:“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因此,在教学中,应介绍与英、汉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十分重要。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硕果累累,出现了许多英汉对比的力作,它们无疑对翻译实践具有借鉴或指导作用。“倘能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而不是形式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文化历史原因,翻译实践中,他们就会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自觉培养译语意识、遵循译语表达习惯、排除原语干扰,选用译语中最优化的表现方式,传递原语信文,提高译文质量”。[4]此外,大学生应当通过大量阅读拓宽知识面,丰富阅历。
(四)提高学生汉语素养
在谈到母语对翻译的作用时,奈达认为,翻译几乎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从本质上讲,翻译应该无异于用母语写作。[5]如果汉语功底不过关,就难以写出好的译文。因此,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我国翻译界前辈张培基先生曾经指出:“人们可能认为汉译英要理解的是母语不会太困难,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汉译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往往不在外语表达能力差,而是汉语水平不高。”至于在英译汉中,汉语的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英译汉时,一般都认为只要对原文理解正确,用汉语表达就不成问题。但我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是急需提高的。教翻译课的教师一般对学生的“翻译腔”都有体会。罗进德先生曾指出,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要是不小心让半生不熟的翻译腔把母语感破坏,可谓得不偿失。因此,有必要花精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翻译腔,这包括搭配不当、句子过长(特别是定语过长)、过多地使用副词和连词等功能词(这在汉语里是能省则省)、过多地使用被动句(在汉语中则较多地使用主动句)、逻辑混乱不清、没有将原文的隐含信息深入理解,并外化到译语的表面层次而导致的欠额翻译、过度发挥而导致的超额翻译等。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改正,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有意识地规避翻译病。另外,要鼓励学生看各种体裁的作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美学和汉语素养。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完善大学生的英语知识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翻译能力正是大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开设翻译菜单课程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没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仅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或单句表达能力,是无法用翻译实现交际目的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国翻译,2003,(1).
[2]任怀平,孙翠兰.翻译课教学刍议[J].山东外语教学,1994,(4).
[3]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9.
关键词:案例教学;大学物理;研究;实践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利用常见的现实生活场景进行模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在讨论中强化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发源于美国,后被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逐渐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自从引入我国以来,引起了教学领域的高度认可和重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改进已经逐步完善与成熟。通过案例教学来比较和学习各种实际案例的经验,进而总结出相关知识的一般规律和结论,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鼓励大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大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总结得出案例表达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和总结知识。案例教学法不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将理论只是转化为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建立《大学物理》案例教学库
精心挑选和编写案例教学库,是将案例教学法有效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的首要步骤。为贴切教学需要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案例的挑选和编写中必须按照典型性、适用性、贴切性的原则,紧密联系《大学物理》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理论进行案例的挑选和编写,充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逐渐丰富和完善教学案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大学物理》案例教学库,进而为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足够的合适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大学物理》教研机制
第一,准备恰当的教学案例。要想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首要的基础环节就是准备科学恰当的案例。教师根据《大学物理》教学的需求,选择一个或几个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同时也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材料了解和思考教学案例,进而通过图书、网络等工具来充分理解教学案例及相关问题,在熟悉教学案例后,结合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整理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一般在学生对教学案例经过思考和研究之后,便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讨论小组分别配备有小组长和秘书来分别负责教学案例的讨论和记录,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分别就教学案例阐述自身的观点,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分享、补充和归纳教学案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此外,《大学物理》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等方式引导和开拓大学生的思维。例如,在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关系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模拟的电场线以及其特点,并通过电通量的含义和关系式等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高斯定理是以高等数学的基本工具来阐述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条数(或电通量)的组织下进入班级案例的讨论。
第三,班级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在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中之重为学生在班级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已经对案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言,进一步开拓思维,通过老师的解析形成新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引导班级案例综合讨论的方向和结果。例如,在讲解光学部分的等厚干涉时,先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牛顿环试验以及劈尖干涉试验,通过试验体会和分析等厚干涉的特点以及干涉图样的不同之处,进一步通过班级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为教师的理论教学积累了充足的背景知识。
最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教学阶段。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教学的归纳、评价和教学。《大学物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观点进行归纳和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引出正确的理论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得知自身思维的不足之处,还在讨论和教师的评价中加深学习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有着突出的优势,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发散,进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要提高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的效果,大学物理教师不但要精心准备案例材料,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完善案例教学的应用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鸣宇,李慧.对大学物理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及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辛旺.物理科研对大学物理教学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
物理课程从初中阶段就开始设置了,而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更应该注重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设更多的实验和操作环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去实现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共同发展。由此可知,大学物理这门课在为我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方面显现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物理课程的课时被大大压缩,这就使教师为了完成其教学任务在课上分给学开展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大为减少,阻碍了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物理这门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用等方面改革不足,难以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是考核评价的形式、方法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教师们对学生的要求仅停留在对书本内容的掌握上,并没有进一步地对知识进行拓展,对学生创新力的开发和创新力的培养不利。综合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本着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人才,将案例教学引入大学物理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案例教学在医学、工商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领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其运用也较为普遍,但在大学物理教学领域还运用的比较少,需要更深入地进行探索和尝试。
2对案例教学定义的理解及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
案例教学在不同的人群和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笔者根据大学物理的特点,基于翻阅其他文献的基础上,对大学物理案例教学的理解为: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作为中心点,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熟练的物理学知识或专业技能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理解等,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加以引导,进而逐渐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意识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的操作过程探析
科学合理地展开案例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完整的案例教学在教学环节上可以分为下面四个阶段:案例库的建设和选择阶段、案例的布置和准备阶段、案例的研究和讨论阶段、总结和评估阶段。
3.1案例库建设选择阶段
在案例库建设选择阶段,教师是主体。案例是对某些现实情景的描述,有着启发性、真实性、知识性和代表性等方面的特点,它的解答方式也不进行统一要求,答案相对较为开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须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后,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热点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寻找和挑选出适合的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和核心,案例的合理选择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所选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吻合;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层次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交流的案例;三是选择的案例应该符合生活实际情况,不能脱离于现实情况。综上可知,适合的教学案例是确保案例教学科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3.2案例的布置和准备阶段
有效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对教师而言,需提前做好本学期的案例教学总体计划,依据教学目标、内容、课时等来确定案例的个数,并确定好每个案例具体的实施日期。在准备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需提前一至两周布置给学生,以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对学生来说,拿到老师布置的案例后,需要做好预习和其他相关准备工作,充分熟悉案例内容,并且自觉去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案例的大纲和重难点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从而获取新的知识,为接下来的案例教学做好准备。
3.3案例的研究和讨论阶段
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师对学生在案例中的提问进行引导、推理和解析的过程,一般分为两种模式进行:一是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来展开的课内案例教学;第二种是针对某部分知识点而开展的课外案例教学,该模式主要是将学生分组来进行课外研究讨论案例,自主学习所需要用到的知识,并结合已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4总结评估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讨论结果来进行总结和评估,并且为以后的案例教学进行经验总结的阶段,会根据采取的模式不同而评估方法也有所不同,课内案例教学则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程度以及创新性等作为依据给予评价;课外案例教学则是根据每个小组所提交上来的成员自评、互评表以及小组过程记录表等作为依据来给予评定,并且将此作为期末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4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基于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工作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物理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改革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大学物理;培养模式;挑战;改革;实践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我国也越来越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就使得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引入这一理念十分关键,对于提高高校物理教学工作的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1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工作中,由于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给大学物理教学工作造成严重困扰。学生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不重视原因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中一大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对于物理这门公共性学科再说,它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十分不好。这就使得一些学生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学习物理上,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专业知识或感兴趣的科目上,从而造成物理人才的大量流失;第二,其他方面的原因。由于一些学生在高中没有选考物理,使得再进入大学之后没有对物理基础进行有效学习和了解,进而造成对于物理学习较为困难的情况。慢慢地对物理失去兴趣,不再重视,最后连最初对物理的神秘感也消失殆尽了。
1.2学生学习能力较低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由于对外扩招,使得一些学生的生源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使得物理讲师在教授物理知识时也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对于一些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授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相对较简单,使得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逐渐加深物理知识的深度,进而促进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提升。但是,由于存在一些学习能力较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这就造成了他们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造成越学越退步的现象,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相反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优先考虑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使得那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提高,从而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造成相应人才丢失的情况发生。
1.3教学手段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使得大学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时沿用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使得原本就压抑的课堂更加枯燥乏味。而且,物理是一较为理论复杂、难度较大的学科,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手法会使他们失去对物理的学习热情,进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困扰。
1.4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目前,由于大学物理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导致大学物理教学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老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造成应用型人才缺失的现象出现;第二,老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主体,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考虑学生自身想法,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由于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素质及文化素养,使得大学物理课堂上出现沉闷的学习气氛,一些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抵触而不敢发言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思路,从而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得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基于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由于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使得大学物理教学改革面临重大难题。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工作,给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以下几点策略:
2.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宣传
我国教育部门要求高等院校要加大对应用新人才的培养,而物理作为一科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对于应用型人才要求更加严格。因此,相关大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宣传力度,使这种培养模式深入人心,得到学生们的了解和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物理教学事业的发展。另外,还要在大学物理教学课程中开展实践活动,目的是调动广大学生培养应用型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价值。
2.2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指导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技能,还要求对学生新型思维方式的培养理念进行传授和指导。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对教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灌输,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教学内容中,学生在接受物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应用型理念的培养,这样长久下去,会使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得到学生认可的同时,更能促进物理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于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可以将这一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同时也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显得十分关键。一个人对一件事充满兴趣,那么这件事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对于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课程中要将教学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物理这门学科。
2.4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物理是一门用实验验证理论的学科,它不但要求学生在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很好的实践运用及实验操作能力。这就使得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体现。因此,要对目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将传统的理论教学改变成理论和实践双向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应用型思维方式,从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5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重视,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思考,不得不先考虑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得以应用。它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传达信息,从而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物理这门抽象的课程。另外,对于一些物理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实验相关内容的下载,通过丰富多样的资源筛选,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为民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沈阳.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08:160-161.
[2]李成波.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5,04:34-35.
[3]李红,杨新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5,04:68-72.
【关键词】大学英语视听说;多媒体;教学模式;网络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合作越来越多,国际语言的学习在这种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就显得越发的重要。英语作为最常用的国际语言之一,已经逐渐融入到国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们,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为他们今后就业或者学习深造都大有裨益。因此提高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出会写会听会说英语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能力,教育部2004年初对各大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此外,还大力提倡和鼓励“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听说能力,比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面对这些情况,英语视听说教学应运而生。
1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现状
1.1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特点
视听教学的目的是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完整、多元、立体化的英语教学平台,它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出一个较真实的语言环境,利用听说材料,全面的锻炼学生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课堂内外教与学充分体现结合起来。
1.2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视听说教学的初衷和想法虽然很好,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1)教材单一,内容单调。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多选用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或者是上外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在教材的选用上比较单一固定,而且教材中所呈现的语境落后于目前大学生们所渴望了解和学习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
(2)班级容量大,视听效果较差。大学英语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的一门课程,学生的人数导致了很多高校在师资上存在不足。在视听课堂上,老师不能很好的和大多数学生形成互动,特别是距离老师工作台较远的学生,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在听,说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教学目的相背离。
(3)学生素质不一,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我国大学招生虽然采取统考的形式,但是很多省市都可以自主命题及制定教学计划,这就导致了各省市考生们参差不齐的英语基础。就目前来看,南方省市对学生们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们的整体英语基础也较好,而河北及东北等省市在高考中甚至没有英语听力这一项,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差。这些导致了学生们进入大学后,英语基础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内容简单,但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难以平衡,进而影响了学生们整体的学习效果。
2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探索
针对视听说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探索出几点办法,并且已经运用到了实践中,供各位老师参考。
2.1 拓宽教材选用思路,适当引入辅助教材
英语的视听教学目的是全方位的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必须为学生们创造出逼真的语言环境,并且要贴合生活实际,跟上时展的潮流,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学校规定的主流教材基础上,为学生们选择一些新颖的视听补充材料。比如,当下流行的美剧等,可以截取其中的一个生活场景播放给学生听,也可以直接播放一些时间不长的影片,一方面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影片中的英语发音等都比较地道,而且语言上言简意赅,还会有一些该国本土的俗语等,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还能体会到英语的真实美感。笔者曾经美剧《迷失》作为辅助视听教材引入到课题上,根据剧中不同场景中语言的应用,分析了语法的特点,由于该剧故事情节较好,学生们学习起来很容易,并且还进行了应用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分层次教学,分组管理
基于学生们人数较多,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在学生们入学时组织英语分层次考试,考试内容应当全面,包含听说写个方面,然后根据学生们的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由高到低一般可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比如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出多留一些自主发挥的题目,着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就教材上的听说内容进行加强训练,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学习完一阶段后可以再次进行考核,对学生重新分层次,做到公平全面的照顾。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次教学要灵活运用,让他们感受到分层次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大家的英语水平,切不可让学生们产生差别对待的自卑心理。
2.3 利用网络资源,展开多种学习模式
为了提高英语视听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上应当不拘一格,多种形式并用,比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正朝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飞速发展。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越资源,老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开展学生课外网上自主学习实践,很好的将学生课外与课内学习紧密相连。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灵活运用所学策略,在家中、学校机房、寝室等场所随时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可以开发一些小项目,给学生提出要求,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完成,老师进行宏观把握和指导,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们一起展示交流。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对今后就业有所帮助,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3 结语
相比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视听说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一门真正培养学生英语技能的课程。它以语言训练为基本宗旨,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者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在视听说教学上多做探索,提升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洁.新教学模式下英语听说教学体验[J].中国外语,2005.(4):53-57,61
[2]曾湘宁.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10
关键词:大学体育;自主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05-01
现阶段,随着国内高校普及率与就学率的不断上升,我国的高校招生人数也在刷新着历史的最高值。怎样科学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校教学,已然成为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导向。大学体育教师也应需和时代步伐看齐,积极转变传统大学体育教学的观念,不断地整合大学体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研究最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1.大学体育自主式教学的优势
1.1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处于大学这一教学阶段,在知识上获取相对比较丰富,但在心理素质与身心健康方面仍然时代因素所衍生的诸多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阶段,教师一方面固然需要教授掌握其自身选择专业的理论与技能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的德智体的综合发展,成为现代化人才[1]。大学体育自主式教学,在教学课堂中不但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1.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特质,就在于出众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推行自主式教学,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的自主性和学习热情,还在实践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即让学生自行参与、组织相关的体育活动。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完善,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效果。
2.大学体育自主教学模式中实践策略
2.1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训练,是教学质量的充分体现。学生在离开校园,迈入社会后仍然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够站稳脚跟。而按照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终身体育的标准,学生惟有坚持不懈地坚持自我锻炼,并且热爱锻炼,才能够具备健康的体魄,最终在自身岗位上造出优异的贡献,适应当展形势下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阶段,不断深化学生应当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大学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为学生在未来工作与学习中形成独立学习技能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时,还须提醒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应当多注重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由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尽相同,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条件开展个性化教学方式。学生积极地进行大学体育项目的锻炼,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为关键的依然源于其学习的自觉性,而加强学生自主意识,就无法离开外在环境的相应刺激,即有意识的进行引导。
2.2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学体育自主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就是要按照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素质特点择取体育项目。相较于初中、高中的体育教学,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拥有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不仅有足球、篮球、排球等主要球类,并且还涵盖了舞蹈、武术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选择。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感兴趣的课程项目,而大学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展开与之相对应的引导,在确保教学活动有相关保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鼓励女学生接触一些她们比较陌生的体育项目,例如,网球、排球等。这样一来,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基础上,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达到了增强体魄,训练体能的效果[2]。
2.3学生自主选择考核形式。大学体育教学的宗旨在于加强学生的体质水平,推动学生身心发展,而不是通过刚性的指标进行单一的训练与考核。在此背景下,教师可提高体育课程设置与考核规则的自主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并且对考核的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大学体育课堂的主体性。
例如,在足球项目的考核上,教师可先行拟定几个考核方案,让参与足球项目的学生自行决定,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计划考核手段,教师利用提高考核的次数或者是学生的出席情况给学生学分。在健美操、舞蹈的体育项目考核中,教师仍可以相应地增设考核形式来提高学生自主性,例如给学生一些多样性的舞蹈形式,使学生自主地择取其所擅长的项目进行考核,最终进行评分。这样一来,不但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大学体育教学加强学生体质的要求,提高了学生课堂的主动性,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挖掘学生的身体素质潜能,最终培养创新性复合人才,让大学体育教学更加契合时展,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宗旨。而大学体育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自主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值得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块;笔试;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49-03
“模块”(Module)一词的本意是指“太空船或航天飞行器上能够与主体分离并能应用于某个特殊目的的部分”,或“能够被组合成一个更大物体的好几个组件之一”。应用于教学领域,它指的是“一门课程中可以进行独立学习的单元或模块”(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5:918)。模块教学的概念即来源于此。其理论基于美国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观点,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作为整体优化理论的核心。因为它兼具独立性与综合性、灵活性与个性化等特点,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起,模块教学很快在各学科教育领域中兴起,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极为广泛。例如:课程设置模块化是将传统的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模块教学和专业英语模块教学两部分;教材模块化是将综合教程分为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或视听说教程、扩展教程或快速阅读教程等;课堂教学模式模块化是围绕不同的课堂教学目的分别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同时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各省、各高校的英语教师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学大纲反复修订,教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新月异,这一切使得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学生需求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的趋势发展,以及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趋于饱和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似乎已经是黔驴技穷、无路可走。不仅如此,实行多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备受诟病,从小学到大学乃至考研、考博、考职称的“数十年一贯制”英语学习体系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抨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采取了压缩课堂教学学时的做法,要么将4个学期的英语课减为3个学期,要么将每周5学时减为4学时,还有的学校直接把英语由必修课改成了选修课。面对当前不利的形势,广大的英语同仁们没有垂头丧气、自怨自艾,更没有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他们身处困境反而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更加努力地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于2011年和2012年成功申报名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模块+平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和“基于校园网络语言学科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两个科研项目,获得了学校的基金资助,并于当年9月开始进入教学实验阶段。
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模块教学对普通高校英语教学的成效,拟研究解决两个主要问题:模块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学生对模块教学的态度。
一、研究对象
为了探讨模块教学的可行性和具体效果,笔者选取了山东科技大学某学院2011级4个专业的10个班共364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这些学生均在同一个校园就读,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差距不大,任课教师水平较为接近,符合样本选取要求。
二、研究工具
作为阶段性总结测试,本次实验主要采用笔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笔试采用三项成绩数据,第一项是高考成绩,第二、三项分别是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与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两次期末考试试卷均为符合大纲要求的、标准的大学英语一级、二级试题。然后通过Excel软件对实验班的前后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模块教学的总体效果。
三、研究过程
实验班于2011年9月入学后,根据研究计划采用模块教学。每周4学时,按照2个模块(2种课型)组织教学,即视听说模块(听说课)2学时,单班上课(30~45人);读写译模块(读写课)2学时,二合班上课(60~85人)。第一学期共16周,第二学期19周。除正常教学外,视听说课程每周在语言实验室进行2个学时的网络辅导,检查学生指定网络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培训、辅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解答学生网络学习中的问题,结合教学需要开展各种网络学习的辅导活动。
为了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开学前笔者统计了实验班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并作了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总体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结果见表1。入学后使用的读写课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验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一、二级)、视听说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一、二级)。期末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出题人非任课教师。然后采用密封试卷、流水阅卷,消除了评分教师如果是代班教师或研究者教师而带有主观倾向的可能,评分结果可靠。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
表1 山东科技大学某学院实验班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统计表
班级序号 学生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1 33 82 53 69 7.56
2 35 82 43 64 10.88
3 41 88 41 68 11.53
4 34 83 37 66 11.47
5 31 85 38 66 12.15
6 34 87 33 68 11.06
7 32 83 29 67 12.09
8 37 86 45 67 11.38
9 39 85 37 68 10.72
10 48 85 40 66 10.00
合计 364 88 29 67.0
笔者按照3+X+1体系记录了来自山东、河北等省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因为宁夏、内蒙古等省等采用不同的高考制度),标准分满分为150分。换算成百分制后,实验班学生的总平均成绩为66.9分。由表1的分析统计可以看出,10个实验班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较为接近,分数普遍较低,说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整体水平不高。尽管平均数具有反应灵敏(即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值发生变化,所计算出来的平均数也会随之变化)、简明易解、计算简便等优点,是人们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集中量数,[1]但是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有时不能正确地描述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因此,为了得到更加科学的实验结果,笔者同时计算出了实验班的数据标准差后发现,除实验1班以外,其他班的分数标准差都≥10.00,说明学生的入学成绩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
表2运用Excel软件对实验班2011~2012学年第一和第二学期的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即前、后测成绩进行配对样本Z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统计结果
班级序号 学生人数 第一学期期末
考试平均分 第二学期期末
考试平均分 Z-值
1 33 52 63 4.92
2 35 45 56 4.73
3 41 49 64 6.19
4 34 50 60 3.38
5 31 46 60 6.39
6 34 50 56 2.58
7 32 47 58 4.54
8 37 51 63 5.46
9 39 51 63 5.35
10 48 49 62 5.67
合计 364 49.3 61.4
表2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的英语学习成绩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存在显著性差异,z-值远远大于1.96。也就是说,经过一年的模块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说明该教学模式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了解学生对模块教学的态度,2012年7月初对实验班学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4份,回收有效问卷351份。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模块教学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其中78.3%的学生认为“分课型(模块)教学的方法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79.1%的学生认为模块教学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
表3 统计结果
序号 问题 帮助很大 有一定帮助 帮助不大 没有帮助
1 经过一年的学习,您认为分课型(模块)教学的方法对提高您的英语学习 20.7% 58.6% 17.3% 3.1%
2 经过一年的学习,您认为分课型(模块)的方法对提高您的听说能力 19.6% 62.3% 15.6% 2.2%
3 经过一年的学习,您认为分课型(模块)的方法对提高您的读写能力 12.2% 59.5% 26.7% 1.4%
四、结果分析及讨论
结合上述对模块教学实验基本环节的论述和教学实验笔试成绩以及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模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英语学习的成绩,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
第一,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原则,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要把“输入”变为“吸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作用在于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外语能力达到什么水平,不断地诱导学生向新的水平发展。[2]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老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材和难度适宜的教学资料,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各种问题,因为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实验班的大多数学生为了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听说课老师布置的role-play与预习、复习等作业,每周投入的课外时间平均在5学时左右,包括查找背景资料、小组排练、熟悉生词、准备听写等内容。正是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才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模块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由于读写课与听说课分工较为明确,教学目的清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准备资料、布置作业、安排辅导。特别是听说课,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口语与听力练习,营造了一个适合学生发挥的英语小环境;再加上老师的适时指导与鼓励,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另外,Willett(1995)的“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要考察学习者外语能力的发展光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本身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社交过程、相关的社会环境(班级、学校,甚至学校所在的社区)、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学习者本人对这些关系的看法等其他相关因素。[3]因此,创造相对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将来可能会遇到的交际困难或交流障碍,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恰当、得体地应对尴尬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契机,将课堂中学到的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切实增强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模块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师生角色的转变。通过网络,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监督者。他们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资料,利用QQ、邮箱、博客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检查学习进度,评估学习效果,使学生注意力能够时刻保持集中。同时网络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哪怕不是在教室里或课堂上学生依然能够体会到老师的存在。这一点对于弥补语言环境的欠缺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因为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不能单靠上课老师的讲解或者课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要在生活中不断地重复学习的内容,培养外语语感和外语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随着语感和外语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言语交际中他们不是从分析语言体系到翻译,再理解别人的思想;也不是从本族语思维翻译到外语表达,而是在外语思维和语感的帮助下直接感知话语和创造话语,直接理解和表达,[4]避免了本族语语言体系和语法规则的干扰。
第四,新的模块教学环境缓解了学生的焦虑,他们的表现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按照行为主义言语行为的学习模式,语言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学生会对教师讲授的语言(刺激)作出反应。教师应尽量地强化正确的反应,使它们重复出现。[5]在听说课教学过程中,因为是小班教学,同学们彼此非常熟悉,心情较为放松,压力较小;准备role-play时能充分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配合默契,效果较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能够照顾到几乎每一个学生,及时的赞扬、适当的鼓励和恰如其分的积极评价可以使学生的某些言语行为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巩固。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流程、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又是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加以肯定的最好方式。老师因此会更加热情饱满地投入教学,驾驭课堂会更加轻松自如,有利于发挥到教学的最佳状态。另外老师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与检查,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教学中,学生也会因为得到了老师的额外关注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五,实行模块教学以来,对学生采用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比传统的终结性测试系统更为科学和合理,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实验班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四部分:作业记录――每周的作业都要按时完成,而且系统可以自动评分,占平时成绩的5%;出勤和课堂表现――每次上课老师会严格考勤,并记录role-play、听写等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口语测试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听力测试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这样,注重学生平时表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杜绝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使得大部分学生从中受益。例如: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越来越扎实,中等学生不得不放弃“平时不用功、最后靠突击”的投机心理,课堂表现进步很大;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因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有了及格的希望而重拾信心。因此,任课老师普遍反映实验班的学生班风好、凝聚力强、学习劲头足,成绩显著提高。
五、结语
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验,笔者发现实施模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渐提高,特别是实验班学生的口语与听力成绩明显高于平行班。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且能够独立地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无论掌握一个概念或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是通过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化、储存和应用而进行的。[5]模块教学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实践证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极具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5.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218.
[3]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2.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分级教学 问卷调查
一、引言
英语分级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个性化原则,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发展的空间;既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现代高校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董建霞,2010)。
分级教学并非仅仅依照分数进行分班,而要不断地评估、改进,教学成效。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分级教学的效果,教师应从学生的反馈中找出改善教学的对策,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学生对英语分级教学的态度及感受,分析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大连大学2011级的本科学生。2011级本科生(除音乐、体育、美术专业)依据入学英语分级考试成绩,被分为A、B、C三个级别。从三个级别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5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1份,其中有效问卷134份。在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又随机邀请来自三个级别的30名学生进行座谈,面对面地了解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调查问卷为“英语分级教学评价调查问卷”,使用的工具是自编量表,主要用来调查学生对英语分级教学的态度和建议,包括25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四个问题:(1)对考核体制的评价;(2)分级教学对学习成绩影响的评价;(3)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评价;(4)对分级教学的改进建议。
三、研究结果
1.对考核体制的评价
学生普遍认可分级别考核方式,即不同级别的班级使用不同难度的试卷。但是,47%的A班学生认为试卷难度不同有失公平,因为A班所使用的试卷难度相对较大,导致分数降低,使得部分A班学生的总评成绩没有B班学生的成绩高。在期末考试难度、题型方面,A班42%、B班47%、C班34%的学生认为能反映学习水平。
2.分级教学对学习成绩影响的评价
调查显示,A班81%的学生认为分级教学模式对英语学习成绩提高“很有帮助”,比例明显高于B班的50%和C班的41%。对于“分级教学是否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分级教学是否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两个问题,A班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是肯定的(79%和64%),均高于B班的53%和46%,C班的45%和37%。因此,分级教学在对调动A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3.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评价
从问卷调查看,A班有65%的学生感到有心理压力,B班为43%,C班为46%。认为分级教学管理对学生心理产生正面影响的A班学生占38%,B班为12%,C班仅为7%;认为产生负面影响的A班学生有8%,B班为38%,C班为43%;32%的B班学生和44%的C班学生认为分级教学伤害了自尊心。由此可见,分级教学对A班、B班和C班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
四、改进英语分级教学建议
分级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改进。针对问卷和座谈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1.科学划分教学层次
科学合理的分级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分级测试的试题设计应层次分明,有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适当考虑增加口语测试,并按比例作为分级的主要依据。同时,将学生高考成绩作为参考的依据之一,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其次,可以在分级初期采取“试听”的方式作为补救措施。
2.推动分级教学动态管理模式
调查显示,大多学生都支持滚动式教学管理模式,认为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可以“鼓励自己进步”。一个阶段(如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英语课程结束后,通过综合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期末口语测试成绩等,重新分班。英语水平提升明显的学生可升入高一级别班级学习,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需降到低一级别班级进行基础强化。这种滚动式分级教学在给学生压力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动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3.完善考核制度
从问卷结果和座谈中我们可以了解,部分学生尤其是A班学生,认为现有的“不同级别,不同试卷”的考核制度不公平。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设分级题库。组织骨干教师,根据分级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针对各层学生英语基础及特点,从考试形式、考试难度、考题题量等方面,制定出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考核标准,设计出高信度和高效度大学英语水平考试题库。实体应以衡量语言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主、客观试题比例适当,使考核测试具有权威性,以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第二,采取动态成绩评定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激励和公平原则,可以对考试成绩进行加权处理。通过分析各个级别成绩,计算出加权系数,学生的总评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加权系数,以与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后的成绩,作为学生综合评定及各种评优的依据。
4.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
问卷调查显示,分级教学给各级别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尤其是C班学生容易产生“放弃英语”的念头。鉴于分级教学给C班学生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将在2013级取消C班,扩大A班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分级教学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教学管理者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分级教学的目的、任务、目标,使学生理解分级是鼓励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取得不同的进步,有利于英语学习。
五、结语
分级教学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它是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分级教学,教学活动在水平基本相当的学生中进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得以促进。在实践分级教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探索、解决,譬如由于分级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较复杂,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因此要对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此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使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处于超负荷的状态,给分层次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些问题有待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雅敏,朱正才,常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改革新探――按技能分级学习、按模块分层上台阶[J].外语界,2009(4):23-29.
[3]董建霞.高校英语“分级制”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179-180.
一、项目型教学法(PBL)概览
“项目”一词,是管理学科的术语,本义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项目是“创造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一项有时限的任务。”项目型教学法中的“项目”一词,是管理学科的术语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借用、发展和延伸。项目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以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展开各种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与合作,习得知识与能力。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学习方法,是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活动。项目型教学法有以下主要特点: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现实生活、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实用性、针对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跨学科性,项目常常涉及多个学科,学生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完成任务。自主性,项目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自主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性,做项目需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师师之间紧密配合,否则很难完成项目。开放性,项目的最终产品或作品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展示和评价具有开放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项目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其他研究者对此都有详细的论述。这方面的内容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不再赘述。
二、项目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大学英语是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的基本能力,为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写作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把项目型教学法引入写作课教学有着很强的适用性,能发挥它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具体来说,基于项目的写作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的程序。首先是选择项目主题。主题选择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果主题选择得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写作潜力;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是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不能不慎重对待。在写作教学中,本人的做法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选择他们熟悉的、有亲身体验、从而感兴趣的主题,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这样的项目做起来自然顺风顺水,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提供资源支持。尤其重要的是思想资源,文字表达的基础是思想、观点、想法。常见的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写清文章自然就会言不由衷、言不及义、隔靴搔痒、不痛不痒。思想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技能,同样是需要培养与训练的。如何训练呢?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语境,即参与对话的场景。对一个问题,让学生知道别人怎么理解、怎么解读、怎么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参与协商、对话与交流。正是在这里老师的作用才体现了出来,起到帮助与扶持的角色。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语言资源。写作教学,归根结底是作者思想流注笔端的文字表达。有了观点与想法,如何正确表达也是一个问题。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有限的,对于一些疑难的表达方法没有把握,这个时候也是老师出场的时机,同时也是学生进步的契机。
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方面的帮助,是师生合作的表现,也是项目完成的重要保障。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范文,就是英语母语作者围绕同一话题的日记、博客、文章、著作等。再次,帮助学生获取信息。首先要进行分组,因为学生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讨论与交流,brainstorming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互通有无,分享各自的经验、见解、观点,思想的火花碰撞激荡,每人都会从中受益,在交流中获得体验,建构知识。更好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查寻资源,以锻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新媒体中捕获有用信息的能力。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各自的发现,从而实现信息的倍增效应,互惠共赢,这也是项目型学习的最大特色。接下来,是成果展示。展示形式可以多层次进行。先是小组内部的比拼,由组长主持,邀请其他小组代表和老师参加,评选出本组的种子选手。然后是班级层次的角逐。各组种子选手登台宣读自己的作文,评选出班级的优秀选手。再进行班级之间的比赛,决出优秀作者,进行物质表彰和精神激励,发给荣誉证书。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反馈。常见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及时反馈,或反馈不足,这样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效果。我们应以正面反馈为主,对于学生在项目的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贡献的大小,成果如何,进行及时反馈。对于存在的问题,不要过分强调,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写作课堂上运用项目型教学法的优势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把项目型教学法引入写作课堂,的确有着传统教学法无法企及的优势。首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做项目,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极大扩展,从课堂到校园、社区,从图书馆到互联网,分析、处理信息,分享、展示信息的能力都有了大的提高,同时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同步提升。再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项目的实施,通常情况下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配合。很难设想,仅凭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好一个项目。合作才能共赢,学生的集体精神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集体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立足社会与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情商的高低比起智商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做项目,还能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其他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的同步提高。过去是为读而读,学生很少注意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阅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现在是为写而读,学生更加关注语言的使用,因为自己可以模仿作者的写作技巧。这样以来,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效率都会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听力、说力都会得到提高,这是一个多赢的过程。除此之外,还能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项目的实施,不仅会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其他多方面的能力———诸如人际交往,时间控制,情感调控等,一句话,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会有极大的提高。
四、项目型教学法的挑战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项目型教学法在具备很大优势的同时,对于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也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一)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过时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知识储备的问题,因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差评,对于教师的信心与职业发展也会有负面影响。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项目设计本身就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类型多种多样,随机性强,教师很难在课前有充分准备。因此,教师需要随机应变,巧妙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的管理能力也会受到挑战。好教师需要具备领导品质,即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能力。否则,大班教学环境下,课堂的秩序势必出现问题,学习的环境受到破坏。
(二)对学生的挑战首先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学生早已习惯了中小学时代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项目型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克服旧习惯,培养新习惯。还有学习能力,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要坚信,和学习习惯一样,学习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自我约束和自主学习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相辅相成。相比他人约束,自我约束更难做到,人类的惰性使然。项目型学习是一种合作学习,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不能单打独斗。合作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大学数学;大班;教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0\]95, \[2011\]315)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各高校学生人数增加,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相对减少,大学数学课程对于高校许多专业而言是必修课,对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性较大,所以,大学数学课程是各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大量的数学教师到数学系之外的系部担任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数学教师相对短缺,很多高校大学数学的教学不得不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一个大班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班级构成,学生人数一般在80人以上,有些学校可能达到一百五六十人.那么,面对着学生人数众多,数学课程抽象等现状,大学数学课程大班教学应如何展开,成为我们目前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放到教学实践中去.
一、教学内容适当增减
1.根据学生大学数学学习情况增减教学内容
大班教学,由于人数众多,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学得很好、很轻松,有的学生处于中等水平,也有少数学生对于大学数学的学习感到十分困难.那么,针对学生大学数学学习存在的这种差异性,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顾及到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学好大学数学这门课程呢?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基础的数学知识为准,先将必须要讲的内容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最基本的方法,譬如:不定积分的计算,首先要将基本积分公式介绍给学生,这是必须掌握的,然后就是第一类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第二类换元法计算相对较烦琐,可以不做重点介绍.而第一类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中所涉及的题目类型很多,难度也各不相同,我认为教师应该把最基本的那几种类型,计算量又不是很大的题目先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并且告诉学生哪些是最基础的,必须要掌握的,哪些是提高的,可以选择学习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有东西可学,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地选择教学内容,而基础较差或者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只要把最基础的内容和方法掌握了,就基本可以过关了,这样,这部分学生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大.
2.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增减教学内容
大学数学课程在各高校针对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大纲和课时,一般来讲,像工科专业大学数学课程的课时最多,其次就是像经济管理专业、生化专业和教育专业,大学数学的课时相对少一些,那么,课时多的专业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当然应该多一些,而课时较少的专业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比如:像物理、电子工程、土木专业,“曲率”“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这些内容都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而像经济管理等专业,这些内容就可以不讲,第一是因为课时不够,数学课程讲得太快,学生接受不了;第二也是因为与其专业的相关性不大.而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倒是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导数、定积分知识在经济学上的应用,这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其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1.以教师讲授为主,传授基本概念
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很多,如:定义、定理、公式等等,笔者认为定义的阐述、定理的导出和公式的推导应该主要由大学数学教师来完成,学生主要是看、听、理解,而例题的演示也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所以,大学数学教师在例题的讲解上应该以所讲的数学概念为主线,剖析例题的思路框架,让课堂中所讲的数学概念在例题的讲解中具体化,使学生充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数学概念.
2.增加讨论式教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插入讨论环节
大学数学大班教学,虽然应该以教师讲授课程为主,但是,由于大班数学教学人数多,相对小班数学教学来讲,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难集中一些,大学数学教师要想吸引学生到课堂中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那么,应该怎样让学生参与大学数学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讨论问题的环节,会激发学生学学数学的兴趣.而讨论应该怎样进行呢?我认为大学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定义的阐述、定理的导出和公式的证明以及例题、习题的讲解中都可以适当地插入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不经意中理解数学问题.比如:定积分的概念的阐述,教师在画出曲边梯形的图形以后,可以让同学们先讨论一下:这样的平面图形应怎样求出面积呢?这时,学生就不能闲着了,他们必须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老师还在等着他们的回答,虽然有些同学是被动的,但是,通过讨论他们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就会习惯自己去思考,而不是什么问题都要老师讲清楚才能理解.慢慢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2)学生课后分组讨论,课堂教学由学生分组进行
摘 要:传播是信息运动的客观形式。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进行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旨在发现其不足和缺陷,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传播学;大学英语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6-02
传播学是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一项伟大发现,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的一次重大解读。传播学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其基本要素分别是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传播的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相互的关系。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 版)中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之一,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传播知识的素质教育课程,具有传播学领域中的要素和功能。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进行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旨在发现传统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把握其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增强教学效果。
从传播学角度看,只要有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需要、传播过程,就可以构成传播活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组织传播活动,教师以传授实践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进行传播,学生以掌握实际技能,提高素质为目标接受传播。教师明确的传播目的是否得以实现,取决于作为传播对象的学生对传播的态度和接受。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在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中,如何以传播学为理论指导实践并获得获得好的传播,即教学效果。
首先,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即教师与学生。根据传播学原理,具有权威性、亲近感和信任感的传播者,其所传播的内容就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而传播学中的传播对象是接受主体。教师和学生作为传播者和接受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教育历来倡导以人为本。高等学校教育承担培养社会专业型及研究型人才的重任,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具有人文责任感的人才。教师作为传播主体,其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条件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只有在真正承认教师的权威性,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的前提下,教与学的教育活动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教师通过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学术科研,并以此为理论指导促进教学实践的进步,塑造权威形象;教师通过自己对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和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具亲切感;教师通过对真理和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探索和检验真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情感上与学生引起共鸣,使学生充分信任自己。
在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筛选,多选择与英语课程实践相关的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实践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进行日常的涉外交流。在听说方面,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先播放每个单元特定主题的听力材料,并引导学生借助基本的听力技巧理解所听的内容,然后使用已经掌握的目标语言创设情境编排对话,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在阅读理解方面,教师要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掌握中心大意,了解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快速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进而结合阅读材料,设计与其相关的材料报告,培养学生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在书面表达方面,教师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与情感状态的情境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安排,要求学生完成某一特定的写作任务,然后小组内进行批改和讨论评价,并推选出小组内写作范文,最终呈现给全班;在翻译方面,教师主要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为主。学生在温习课程内容的同时时,集中勾画出语法点和及其语法结构和基本的变化规则,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加强训练。除了教师的讲授、指导之外,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技能,并以实践的最终结果检验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以期达到应用的理想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辅导和点评,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强势与弱势,取长补短。
其次,传播需要。传播学原理中,不管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对象,只有正确认识到传播需要,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教学目的,大学英语实践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个人的的学习需求为基准。
学生个人需求主要指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等四个方面。在学习能力差距上,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年级,教育背景,现阶段英语水平或成绩以及除课堂外平均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长度对学生进行分析;在对学生的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学习者个体愿望上,学生处于各种各样的主观意愿,例如个人对语言的兴趣、与外国人交流、了解异域文化,又或因为考研或出国、毕业时找到好工作等。教师只有明确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动机后,有针对性的安排相关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愿望。在学习过程需求上,主要集中在学生对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学习态度自我评价和英语各项技能的学习(上接第366页)方法上。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例如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等;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分阶段、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环境需求上,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需求,包括其性格、工作态度、预期教学效果、师生关系等;学生对课内环境的需求,包括课堂形式、教学辅助设施、教学方法等;学生对课外环境的需求,包括参加的课外活动情况及对课外活动的评价等;学生对教材和学习资源的需求,包括教材的难易度及趣味性、学习资源的多样性等;学生对考核形式的需求,包括实践考核方法的效度、学生对考核方法效度的评价等。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以客观实践为依托,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