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1 09:4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1篇

一、在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示加学生模仿的模式来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主动权,虽然,最后学生也掌握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他们的思维、观察、探究、自主性等各种能力都没有得到发展。造成这种思想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原来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总是怕他们自己学不会,怕放开课堂后教师无法控制课堂的节奏和内容,认为他们自己探究太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教给他们快。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作怪,导致了自己的课堂越来越沉闷、越来越机械,最终,教师就像在唱独角戏,学生则成为昏昏欲睡的观众。

所以,一定要转变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敢于放手,给予他们充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要把课堂变成他们思考、探讨、交流、展示、发展的舞台。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好整堂课的方向,做好引导者。因此,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对于课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心中有数。

二、信息技术课中每一个技术运用都应与生活紧密相连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授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技术的讲解,而忽视了传授给学生这种技术的目的。实际上,我们传授技术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利用电脑高效、快速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帮助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处理一些我们手工无法完成的任务。

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传授技术的时候,应该将技术隐藏在每个生活应用之中,不但让学生学会这些技术,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要合理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教学方法,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非常有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一节课给学生一个很大的任务,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学生对于比较大的任务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结果,一节课下来,比较好的学生很早就完了,无事可干,慢的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一节课下来,教师也无所适从,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有序地进行引导。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任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层层递进的原则。我们要注意将整堂课按照操作步骤设计成一个个小的任务,这样既便于学生按照操作顺序来,也有利于学生明确任务,进而快速地完成任务。

第2篇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误区

1.1 忽视教材的自身特点

多媒体说到底是一种媒体,不是一种处处适用的媒体,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某些内容的教学和学习。因此,教师不能不顾课文实际,盲目地为了用而去使用。如一部分课件的练习设计,只是将“组词”“填表”等课后习题移到屏幕上,缺少启发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制作的价值也不大。

1.2 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多媒体课件也必须为这一“要求”服务。但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这一要求。如有位教师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配音朗读时,由于文字下方配有能动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文字的朗读上。教师应严防教学媒体所激发的浅层兴趣,干扰学生对文字教材研读的兴趣。

2 走出误区,注意“三性”

那么,如何走出小学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三性”。

2.1 实效性

小学生的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或过程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笔者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到雷利的“失父之痛”,播放了在机场接爸爸的画面和悲伤的大提琴伴奏曲,笔者随音乐深情朗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情景的创设,真情的投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拨动学生心灵上的琴弦,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2.2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如《海底世界》一课,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画像、音乐、语言解说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界中去,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使他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2.3 超文本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了丰富信息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片、动画等,还可适当增加一些文字资料。

如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桂林,了解桂林,教学之前,笔者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桂林”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学生被桂林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笔者又趁热打铁,提供了桂林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阅读了桂林的传说、桂林的概况、桂林的风味小吃,并欣赏了桂林的风光图片。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广泛阅读,自由地汲取知识。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3 小结

第3篇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受到硬件设施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率还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状,主要问题如下:

1.硬件设施薄弱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施的配置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学校领导或教育主管部门将少量的资金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建设上,使得硬件设置薄弱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硬件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2.课时少

当前,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 主要科目是语文和数学, 而屈于副科地位的小学信息技术,存在着不被重视和课时少的现状。对于大部分的小学而言,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一周一课时,甚至有些学校是两周一课时。这样的课时量,就算教师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因为,信息技术本就是一门技术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而一周一课或者两周一课的教学现状,难以让教师实施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更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有甚至,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还会被其他科目的教师所挤占,这就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信息技术课时更加的狼狈不堪,严重影响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稍显落后。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讲,其严谨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教师给学生讲解的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性使得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倍感乏力。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讲,绝大部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单一落后,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仅是给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效率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策

以上,笔者简要分析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创新,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呢?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模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问题情境的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激发小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小学生积极发问,并在发问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效果。

2.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理论教学很重要。充分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巩固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基础。但是,相比较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实践,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尊重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师都应当充分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采取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

4.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反思;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51-01

这一组数据应该引发我们教师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特别是对网络的认识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问题、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反思。

反思一、对网络的认识问题

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学生们知道网络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清楚电脑不仅是“游戏机”、“影碟机”,但他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沉迷于“玩”中。“玩”是年轻一代的天性,儿童时代的“玩”性在网络的包罗万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延续。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发教育游戏,所针对的正是学生“要玩”的这种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会不会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变得被动呢?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如果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还要过分地依赖“游戏”,那么“网络”就真的逃脱不了被一部分人排斥的命运,那真是我们的悲哀了。

反思二: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反思三: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上,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借助本学科优势走在前列。我们抓住“任务驱动”的要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上学习资料,有时也进行了分组学习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将每一个任务都反映到网上的实时系统中,接受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应该说,这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乃至延伸到课外)学习模式让学生们摆脱了传统课堂的被动状况,是受欢迎的、有效的。

但是,不管采取哪种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不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模式最终仍然会使得教、学双方都感到厌倦。因而我们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的混乱状态,进行新的思考。

反思四:“微软培训班”与信息技术课程

有人戏说: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是办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微软培训班。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几次改版,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的确,微软软件以其友好的界面、完善的功能占据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计算机,对其软件应用的学习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课程,在知识、技术、能力和伦理道德方面都应有所涉及,它有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必须包含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因而没有理解(或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只停留在讲讲某个应用软件的操作、讲讲浏览器、讲讲某一杀毒软件的操作……,用教技术的方法来教技能将造成“穿新鞋走老路”――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因为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组织的过程,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反思五: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5篇

关键词:反思, 信息技术, 教学

一、引言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而又新鲜的学科,充满活力又内涵丰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09年10月9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新方案,将信息技术会考成绩作为高考升学录取的依据,提升了信息技术课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挑战[1]。

反思,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的写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成为反思型的课程实践者,成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有什么意义,反思对信息技术教学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反思,如何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师,就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

二、反思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一)反思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的核心要素之一。叶澜教授有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2]美国学者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很明确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录像功能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中来。课堂录像有着其他媒介不能比拟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在课后,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可以清晰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4]。

(二)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一个老师带一个年级的好几个班级,经常存在着一节课上好多次的现象。对于教师如果将此当做简单的机械重复,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会月上越没有意思。教师很快就会出现职业倦怠。但是,如果,教师没上完一个班级,就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一下在哪个班级里上的效果好,为什么效果好。在哪些班级里出现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例如:我在新疆实习的时候给学生带图形图像处理,让学生制作大头贴,给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下素材,包括人物图片和背景图片。然后将素材分发给学生,我给学生连上网,说明可以在网上下载图片,然后让学生制做大头贴。结果学生给我提交上来的作品就是我发给他们的素材拼合而成的。下课之后,经过反思,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带上了自己的数码相机,提前进教室,给每学生找了一张照片,然后我讲大头贴的制作,讲完之后我将学生的照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制作自己的大头贴,然后,将作品提交到教师机,在学生做作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为自己做大头贴很上心,结果提交的作品令我也很满意。

(三)反思促进成长

信息技术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学生也是一个个发展变化、个性迥异的个体,我们必须学会不断地反思总结,不断地研究眼前的教育对象、 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实际问题,灵活地运用我们的经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 教学方法充满活力,才适应学生,更受学生的欢迎[6]

三、反思的方式

教学前反思。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教学的预测和分析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中反思。边教学边反思,具有监控性。在教学中发生预想之外的情况是要巧妙创新。在教学中通常要反思的是课堂气氛,加强应变能力。

教学后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是教学经验理论化。课后的反思不一定就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苦思冥想,教师可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以调整教学。

四、反思的记录

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勤动笔,勤动手将自己所无所得记录下来,反思的结果就是思想的火花,这些火花产生于一瞬间,如果不及时记录可能会因此而熄灭。

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信息交流方式,博客能够聚集这些零碎的反思,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博客平台及时对反思的火花进行记录。

知识需要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等的反思;学习者在学习、阅读资料、探究问题、做作品时会产生一些见解、疑问、思考和灵感,特别是一些疑问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那么此时就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比如BBS,百度贴吧,博客等平台进行交流学习。

不要让反思成为负担,而要让反思成为习惯。新课改倡导研究型学习,倡导教师记录反思,个别学校会给教师下指标,让教师每天都写反思,这就像家长逼迫小学生写日志一样,只有量的增加,缺乏质的突变,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提倡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现在写日记一样,是一种习惯。只有让教师普遍认识到反思的意义,让教师自发地去写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平兵.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67.

[2] 陈世滨.教师成长的“亚状态”问题及对策――校本培训三大核心要素的实践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1):13-14.

[3]李玲.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62.

[4]韩程明.利用录像进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8):10.

第6篇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45-01

我国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新课标要求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树立新理念,拓深新思维,构建新课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拓深思维,跳出思维定式,应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做一个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邀请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并协助他们把课堂搬到机房里或多媒体教室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以信息技术促进各科教学,以各科教学巩固信息技术教育成果。

二、注重课堂延伸,加强课程实用性

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身出发,如果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仅囿于教材和课堂,那么,对于那些天资聪颖,创造能力较强的学生无疑会挫伤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摧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走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路子,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选取教材以外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钻研,紧跟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

三、“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首先,“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学生和教师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接触和接受新事物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但更趋向于对直观事物接受,但是,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纯粹讲授操作技巧和方法,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但是,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像书上画一棵树、一个房子什么的,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

其次,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包含计算机教育课程本身,还应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其他学科教育;对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最后内化为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因此,我们在反思我们的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这种特殊性。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会彻底颠覆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共创“新课堂”

第7篇

一、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能营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英语教学环境,具有大容量、趣味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英语能力。但由于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或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致使教学中出现诸多误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无法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不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

二、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误区

1.信息技术的喧宾夺主弱化教学实效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乏味的文本知识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视听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充分活跃课堂氛围。但部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过于注重形式,授课更多地变为精美课件的展示,湮没了小学英语课堂上为数不多的知识点。而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可能只是单纯地看图画、听声音,不知该怎样学,甚至不知在学什么,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享受和直观水平的学习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获取分析和理解加工,更不用说对重难点的掌握了。[2]

2.教学工具的简单替代淡化教师角色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是整体教学体系的一系列改革和变化。[3] 在信息化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投影仪屏幕取代黑板,不再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朗读英语短文时教师不再领读,而是让学生跟读课件录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退居二线”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依旧是被动接受,改变的只是知识传授主体。长此以往,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必然大打折扣。小学生初识英语,需要教师的指导及创设语言环境,仅靠听读课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信息化教学技能的缺乏延续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的,强调多媒体信息资源与学生教材文本内容的有机结合,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加以有效地利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或片面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对他们而言,所谓的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只是将课堂所学知识点线性罗列于电子教学课件上,多媒体屏幕只是学生教材文本内容的复制品,课堂上依然延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外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

4.多媒体的单调使用忽视情感教学目标

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仅将多媒体视为知识呈现的工具,甚至不管重要与否,将相关知识点全部呈现于多媒体屏幕,以求学生学得更多、更好。如此一来,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呈现知识,很少有时间进行师生、生生互动,甚至教学互动时间也都被挤占了。学生在课堂上多半时间所面对的是无生命、缺乏互动、毫无表情的布满文字代码的屏幕,教学也仅仅成为智育训练的一种手段,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缺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堂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平台的欠缺加大课件制作难度

鉴于小学英语课堂所学知识量少,小学生初识英语且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课件制作不能仅是简单而抽象的文字堆砌,必须借助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来创设教学情境,使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学平台,许多教师只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信息素养的欠缺导致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直接复制使用他人的课件,或将几个相关课件简单地拼凑,没有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没有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对教学起不到同样的促进作用。[4]

三、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误区之应对策略

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中诸多误区的存在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发挥,给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多角度、深层次探究误区背后的原因,笔者给出以下建议,以求今后的信息化教学能够进一步助教促学。

1.课件制作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英语课堂知识点相对量少且简单,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课堂教学需要做到寓教于乐,课件的制作除文本外,还应结合课堂所要呈现知识点的难易抽象程度及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程度,选择切合教材内容、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资源,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融入课件之中,为学生建构高效的学习情境,使所有知识点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课件的制作要避免过于花哨,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可通过字体颜色等变化突显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本课所学一目了然,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知识。

2.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学媒体,都是在一定背景下产生并逐步发展成熟的,尽管新型媒体越来越丰富,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著,但传统教学媒体并不因此退出教学领域,而且仍具有难以取代的作用。[5] 实践证明,相比于传统的教学媒体,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有诸多教学优势,但课堂上视频、音频的播放人为控制因素少,多媒体课件画面切换速度也并非适合每个学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及时翔实地记录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作为传统教学书写工具的黑板则具有教学时空上的可调控性,教师可自由支配的余地相对较大,这正好弥补了多媒体教学的不足。而且,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来看,课堂教学更需要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营造虚拟现实的英语学习情境,通过黑板演示主要知识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堂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应依据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目的。

3.继续信息技术培训,注重教学实践反思

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而部分教师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不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现行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有参与式面授培训和自学、协作式网络培训。同时,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是教师融入教育改革主流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条件,要明白当教师吸收新的教育观念时,新旧观念及即将产生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已经实施过的教育教学行为会发生激烈冲突。初步接触信息化教学这一新的教育理念难免不能快速适应,因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要保持它们的惯性,并企图占据统治地位,而信息化教育理念以及由此支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师不将“旧我”改造成“新我”就不能融入主流社会。[6] 因此,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除参加日常培训外,还应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可现场观摩或讨教经验,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在实践反思中逐步提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

4.创建教学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互动

叶澜教授曾说,学生对一个教师的认可,是生命体的对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个活生生个体的认同。因此,在小学英语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呈现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记忆力有限,课堂上教师不能因书本知识量少,就以开阔学生视野为由向其灌输过多的拓展知识,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学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小学英语教学要寓教于乐,可借助游戏、歌曲、角色扮演等互动建构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这样一方面能增进师生、生生情感,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互动中达到自我情感升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

5.合作搭建教学平台,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小学英语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相关图片、视频、音频等的辅助来建构高效的教学情境,但素材资源的欠缺造成教师不能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导致课堂上不能有效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平台,将各位英语教师平时制作课件时搜集的资源分门别类地集中起来以备用,也可以加强英语教师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合作和交流,英语教师提出课件设计理念,信息技术教师协助制作课件,集思广益,发挥各自所长。同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选择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等相关的课件,但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并形成融入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件,这样的课件才是理想的课件,在课堂上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小学英语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在看到其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教师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切实可行的策略来避免或消除这些误区,从而最大化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开展高效的信息化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石淑婷.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优势与误区[J].企业导报,2011(13).

[3]张嘉志.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刘晓明.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第8篇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对培训中出现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分析,从范畴、目标、内容体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认识进行纠正和澄清,并提出了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措施。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2009年11月,作为培训试点省辖市——安阳市第二批学员之一,笔者通过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

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31-01

教育部2000“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 内容 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几年,我国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加快,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小学教师应通过专业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落实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

一、小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2)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 影响 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的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总结 ;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3)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①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②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③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二、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原来可能比较狭隘,过多的使用讲授式,今后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讲授式,因为讲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课堂所赋予的任务,提倡要增加探究、体验、实践、包括一定的研究学习,最终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样的这样一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

(2)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用的是不是 科学 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

(3)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

第10篇

一、小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2.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的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总结;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3.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1)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2)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3)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二、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原来可能比较狭隘,过多的使用讲授式,今后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讲授式,因为讲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课堂所赋予的任务,提倡要增加探究、体验、实践、包括一定的研究学习,最终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样的这样一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

2.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用的是不是科学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

3.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8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文摘: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的应用领域,信息技术教育从早期的社会职业技术培训渐渐上升至从“娃娃抓起”,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迅速兴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从单一的指法练习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应用教学,包括语数在内的各种课程教学,几乎都可以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多媒体教室数量和多媒体教学需求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学校机房自然承担起了多媒体教学任务上的第二主阵地,即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学生上机实践,又同时承担了其他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演示,这种现像使得学校机房在功能和维护上存在了较大的矛盾。在肯定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充份发挥好教学辅助功能的同时,本文从“小学机房负荷过高,故障率高”“机房电脑应用程序的安装选型”、“机房管理维护”和“小学机房软硬件管理优化”等几个方面去审视和认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机房管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做了进一步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多媒体 机房管理 审视 反思与探索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pplication fiel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from the earlier soc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to rise from "doll grabbed", with the rapid rise of 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from a single fingering practice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teaching diversity application, including several language, a variety of course teaching, almost can be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because of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number and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needs exists serious imbalance, the school computer room natural assume the task of multimedia teaching on the second principal position, that is, to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tudents practice, and the other courses and undertake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demonstration, which now makes room in school like function and maintenance on the larger contradiction there. In the sure in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 the maximum utilization of good teaching auxiliary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from the "primary school computer room load is too high, high failure" "room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stall selection",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primary school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software and hardware optimized"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o examine and understand the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ir actual work to make further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room management examines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信息技术迅速进入了课堂,信息技术以以图文、声像、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展示,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起来,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视听和行动感观,极大的提高了课堂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进一步加深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较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由于多媒体教室数量和多媒体教学需求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学校机房自然承担起了多媒体教学任务上的第二主阵地,即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学生上机实践,又同时承担了其他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演示,这种现像使得学校机房在功能和维护上存在了较大的矛盾。在肯定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充份发挥好教学辅助功能的同时,对当前机房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作进一步反思与探索。下面我针对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问题一:机房建设数量少,班级多,电脑设备超高负荷运行,故障率高。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辅助技术开展课堂教学,逐浅成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正是由于现代多元化的网络媒体等技术赋予了计算机更加精彩的表现,使得在课堂教学任务中都尽可能使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室建设的匮乏,学校机房承担起了绝大部份的多媒体教学任务,使得学校机房每天超高负荷运行。但是,由于不少教师缺乏计算机软件使用管理经验以及小学生好奇多动的性格行为,每一次多媒体教学都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设备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和损耗,使得机房故障率频发,甚至出现了机房整体宕机的现象。机房的使用不当,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有时甚至会对正常的教学起干扰作用。我就曾在机房上碰过这种现像:教师在教师机上进行语文课程的CAI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部份学生电脑网络故障,教师机未能获得控制权限,学生在电脑上玩小游戏,和打开其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软件,由于周边学生的好奇,迅速就形成了围观态势,严重干扰了课堂纪律,由于教师对计算机软硬件管理缺乏经验,对电脑一通胡整,演变成了机房整体宕机!此时才通知学校有关人员处理,不但耽误了课堂教学,也同时后面的CAI教学课程也要重排。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分析

随着目前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和传统教学模式对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可以借助教学资源从而不断巩固以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深化教学效率。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所谓的翻转课堂也称为反转课堂,也可以叫做翻转教学或者反转教学,其翻转课堂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快速及思维或者能力从而采取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资源为作为支持翻转传统的课内以及课外、课前以及课后等学习的活动。

二、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可行性分析

(1)教师和学生的素养已经是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对于翻转课堂而言,否能顺利进行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熟练的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例如可以制作视频工具以及软件等,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视频的等,对于这些信息技术是教师所擅长的,使用网络搜集的信息和资料。

(2)物质条件已经基本具有。实施翻转课堂需要丰富学习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支撑,现如今电脑已经成为普通家电,并且网络也几乎无处不在,各种文本以及图片等学习资料的获得十分方便,物质条件对多数学生来说已经不成问题,所缺少是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观念转变。

2.必要性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分析。课程的改革要重视学生培养,在课前学生要从多种渠道获得学习资料,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课上学生以及教师能有相对来说比较充足的实践进行合作和讨论,这样做的目的能加深理解所学内容,更好的利用所学内容。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越来越人性化,以及大众化发展趋势下,学习技能本身并不困难,最大难处就是怎样通过技术的运用对现实的问题进行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是目前信息就是课程在日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只有对该问题有效的处理,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2)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以及发展需求,目前所提倡的培养是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传统的人才目标已不能满足要求的使然。信息技术出现的问题要经过信息技术配合教育进行解决,这符合教育以及技术的关系。但如何才能利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以及支持教学活动改革,人们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中通过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合作探究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教学的过程中的方法目标能更好的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实际需要,所以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带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以移动储存设备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课前设计,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网络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在线进行学习以及交流,教师可以将微视频拷贝到U盘中,从而传给学生回家进行观看学习。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或者同学请教。

(2)课中设计。由于网络限制也抑制学生在线平台交流的机会,教师不能及时通过在线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课堂组织交流活动中,要重点感知学生的难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课后设计。学生要对所学习内容给予了解和整理,如果存在问题要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决。通过课后学习,学生能对所学习知识内容有效的梳理,借助现有的资料进行学习。

2.以网络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课前设计。是教学模式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根据目标制作一些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其次根据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对教学资源进行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交流平台中讨论,做到有针对性的调整课堂教学设计。

(2)课中设计。其目标主要是答疑解惑以及f助学生之间的综合应用,学生将其课前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课件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教师指导,从而帮助学突破难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课堂活动,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独立思考。

(3)课后的设计。在课后需要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反思,作为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前以及课中学习后,已经对知识具有比较深的把握,前面的两个环节属于对知识形象化的过程,而最后的环节是对知识进行抽象的概述,从而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存在问题,通过在线辅助交流做好解答。

四、结语

所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对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进行全面提高,保证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同时在具体教学设计时,要从课前以及课后以及课中等三个方面分析,在保证教学环节质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以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廖雅婷.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12(05)123-128.

[2]霍惠芳.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延安大学,2014.15(08)125-129.

[3]张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16(05)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