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姜种植技术

生姜种植技术

时间:2023-06-01 09:4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姜种植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姜种植技术

第1篇

酵素农产品(Enzyme agricutural producuts)的生产基于“根系培育不好,作物繁茂不了;只有造好土,育好根,才是栽培作物的根本之道”的理念,其生产投入的主要原料全部来自天然动、植物材料,如鱼粉、骨粉、豆粕、米糠、中药渣、红糖等,将这些有机原料,利用酵素菌发酵生产出生物肥和菌制剂,使作物不再依赖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激素等,从而提高品质[1]。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itural practices,简称GAP)是一套针对农产品生产的操作标准,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以农产品可追溯为核心,在关注农产品安全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员工健康和动物福利[2]。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又称黄姜,潍坊地区叫大姜,原产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现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我国生姜种植遍及辽宁、云南、山东、河南、江西、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生姜喜温暖,不耐寒,不耐霜,适合高山栽培[3]和平地栽培。潍坊岛本微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倡导酵素农业,基于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结合酵素菌肥的科学应用,实现了生姜优品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显著改善,不仅适应了消费市场对优质生姜的需求,也为酵素农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1 酵素生姜种植基地

1.1 基地立地条件

酵素生姜GAP规范化种植所要求的立地条件,既包括适合生姜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又包括土壤、大气、水源等环境质量状况,还包括基地建设、周围环境等。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达到GB 3095-2012二级标准以上;土壤环境质量达到GB 15618-2009二级标准以上;灌溉用水应达到GB 5084-2005二类(旱地)标准。

1.2 基地管理程序

基地管理主要包括以下5个程序,酵素生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控制程序:建立产地环境档案,绘制基地地块分布图,编制基地年度生产计划表,记录每一地块的全部农事活动,分地块采收并记录,按产品批号储存、运输、销售产品;文件控制程序;记录及其保存管理程序;内部审查、检查控制程序;环境管理程序:有机废弃物管理计划,有机废弃物垃圾管理、再利用计划,有害生物控制,环境保护措施。

2 生长条件

2.1 温度

生姜性喜冷凉气候环境。温度16℃时,种姜开始发芽;发芽适宜温度22~25℃;茎叶生长适宜温度,白天25~28℃,夜间17~18℃;生姜产品形成期叶片光合作用最适宜温度25℃,此温度下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最高[4]。生姜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控制在3 500~3 700℃,有效温度为12~15℃。

2.2 光照

土壤水分供应充足时,生姜可适应较强的光照,表现出喜光耐阴特性[5]。栽培生姜以保持中上等强度的光照为宜,光照过强对生姜生长发育不利,越夏时,生姜需遮荫处理,以遮光60%效果最佳。

2.3 土壤

酵素生姜最适宜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pH值6~7、0~20 cm土壤容重1.3 g/cm3、总孔隙度与固相之比约为1∶10的土壤。

2.4 营养

生姜各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与植株鲜质量的增加基本一致。幼苗期,植株生长量小,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也小,一般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12.3%。立秋(8月7日左右)后,生姜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速度加快,分枝数明显增加,叶面积迅速增大,根茎开始膨大,氮、磷、钾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85%。

2.5 水分

生姜属浅根蔬菜,不耐旱,根系主要集中在

30 cm以内的耕作层土壤,难以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栽培酵素生姜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80%。

3 土壤处理

生产中,为了提高生姜品质、预防病虫害发生,通常采用酵素菌土壤消毒法。播种前20~30天,利用土壤酵母或酵素菌,效果更好。常用办法:每667 m2用土壤酵母200~300 kg或酵素菌2~3 kg和麸皮10~15 kg混合[6],均匀撒在土表,耕翻入土,灌水,使土壤含水量达50%以上。可用塑料薄膜扣严,利用酵素菌中有益细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等的生长繁殖,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消除前茬作物病残体,减少寄生菌的宿存,达到土壤消毒的效果。

4 整地施肥

酵素生姜栽培,北方多采取开沟培土栽培,沟距48~52 cm,沟宽25 cm,沟深15 cm;南方多采用起垄栽培。施肥以基肥为主,结合整地,施用酵素菌高温堆肥15 000~30 000 kg/hm2,酵素菌l酵有机肥600~1 000 kg/hm2,并配施含腐植酸复合肥料500~750 kg/hm2。将上述肥料一分为二,一半全园均匀撒施,深翻25 cm,并严格剔除前茬作物残体;一半撒施于沟中,浅翻,保证肥料最佳效果。

5 催芽

酵素生姜种植中培育适龄壮芽是丰产的关键环节。山东大部分地区露天地膜栽培于4月上中旬播种,小拱棚栽培于3月底4月初播种,大拱棚栽培于3月20日前后播种。

5.1 晒姜、困姜

在生姜种植前30天,从贮藏窖中取出姜种,用清水冲洗干净,剔除病残、虫害、萎蔫的姜块,平铺在干净的地面上晾晒2~3天,傍晚收入室内进行困姜,防治冻伤姜块,激活姜芽。

5.2 催芽

①姜池催芽法 在室内或房前阳光充足的地方用土坯或砖建长方形催芽池,池高80 cm,长、宽依姜种多少来确定。放姜种前,先在底层铺干麦穰10~15 cm厚,然后将姜种一层层放好,随放随在四周塞5~10 cm厚的麦穰或干草,放好后再在上层盖5~10 cm厚的麦穰,最后用麦穰和泥封住。保持池内温度22~28℃,如果达不到该温度,可垒火炕加热。20~30天后,当姜芽长到1 cm左右时即可播种。

②竹篓催芽法 在竹篓底部铺上几层草纸,将晒好的姜种平放其中,然后将口封严。在室内用木棍搭成架子,架高2.2~2.5 m,将篓放在上面,生炉火提高室内温度进行催芽。

③阳畦催芽法 生姜催芽阳畦深0.6 m,宽

1.5 m,长根据姜种的多少而定。在底部和四周铺10 cm厚的麦穰,将晒好的姜种摆放其中,姜厚30~35 cm,在姜块上盖15 cm厚的麦穰,覆盖塑料薄膜,夜间加盖草苫,保证畦温20~25℃。必要时可加铺地热线,以利于保持畦内温度稳定。该催芽法可使催芽时间缩短3~5天,保证幼芽整齐一致。

④温室催芽法 在大棚或日光温室内底部垫1层5~10 cm厚的麦穰,将晒好的姜种摆放其上,厚30~35 cm,在姜块上再盖1层麦穰即可。控制棚室温度20~25℃。

6 栽种

6.1 掰姜种

在生姜催芽后播种前,将大块姜种掰开,每块姜种上保留1个健壮姜芽,将其他副芽抹去,剔除发黑变褐、干瘪姜块。每块姜种质量70~80 g,按大小分级后播种。

6.2 播种

生姜发芽慢,出苗时间较长,播种前,应浇1遍透水,待水充分渗完后即可播种。将姜块按照株距20~30 cm水平排放在沟底,姜芽方向一致,与沟行向成45°夹角,种姜摆好后,用手轻轻将其按入泥中,使姜芽与土面平齐,再在姜种上面覆盖1层湿土,厚度为4~5 cm。

7 田间管理

7.1 遮荫

生姜喜阴怕热,不耐高温和强光。5月中下旬开始搭建遮阳网,选用折光率50%~60%的遮阳网,棚架高度1.5~1.8 m,方便田间操作。7月底,撤去遮阳棚,恢复正常管理。

7.2 追肥

酵素生姜追肥保证有机无机微生物配合使用,全生育期多次追肥,注重叶面喷肥。苗高30 cm,三马叉期,追施1次含腐植酸水溶肥料225~250 kg/hm2,促进根系发达;立秋(8月7日左右)前后追施高氮高钾型腐植酸复合肥750~1 500 kg/hm2和复合微生物菌剂300~450 L/hm2。在生姜出苗后,喷施1次酵素菌叶面肥;在全生育期多次叶面喷施酵素菌叶面肥,稀释500~600倍液,药液用量450~900 L/hm2,增强植株抗性,预防病虫害,改善品质。

7.3 浇水

酵素生姜全生育期应保证土壤湿润、前控后促的原则。发芽期,一般不浇水,保持土壤有效含水量80%左右;幼苗期,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姜块膨大前期,掌握“干见湿”的原则,浇水不宜过多;姜块膨大盛期,保证浇水充足、均匀,严格注意防涝、干旱,一般5~6天浇水1次。采收前7~10天停止浇水。

7.4 培土

生姜培土分次进行。5月中下旬,三马叉期,培土3~5 cm,俗称“小培沟”;6月中旬,将垄沟填平,俗称“大培沟”;立秋前后,结合追肥,加大培土量,将之前的垄挖成沟,培土要仔细,防止损伤姜块和根系;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可根据需要酌情培土1~2次,保证姜块膨大。

8 病虫害防治

种植酵素生姜尽量选择没有种过生姜、马铃薯、红薯的生茬地块。为了预防病害发生,在全生育期,667 m2用酵素菌叶面肥40 mL、食醋55 mL、白酒50~60 mL、过磷酸钙70 g、磷酸二氢钾30 g、清水80 L,叶面喷施或灌根,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使用3~5次。发现姜瘟病株,及时拔出,在穴中追施土壤酵母300~500 g或酵素菌剂50~100 mL,覆土,利用有益菌杀灭病原细菌,可预防病害传播。

9 收获、贮藏

酵素生姜怕霜,露地生姜收获期在11月上旬,收获期间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出现强降温天气要注意预防。收获时,用三齿铁铲沿姜垄顺序挖取,先用铁铲将姜株松动,用手抓住姜棵,用力将整株拔出,再拣拾老姜(姜种)。挖完姜株后,在姜块上部2~

3 cm处剪去姜苗,倒放入周转箱中,运输贮藏。

酵素生姜贮藏适温为16~20℃,砂土相对湿度为90%~9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窖藏生姜,一般窖口直径0.8~1.0 m,窖深6~8 m,向两侧挖洞,洞高2 m左右、宽2 m左右,洞深3~5 m。在窖坑洞内贮藏,姜块排列在窖洞内,中间高,两端低,四周覆一层土,以后随气温下降,分次添加覆细沙。覆盖厚度15~30 cm。每贮藏500 kg生姜插1个直径10 cm的通风管。贮藏初期姜块呼吸旺盛,温度持续上升,要保持通风正常,下窖后30天内,保持20℃窖温,以后姜堆逐渐下沉,随时用细沙填缝。窖贮生姜可贮藏1~3年,出姜时要注意往窖内强制通风,并一次性将生姜出完。

参考文献

[1] 高亮,谭德星.酵素农业的提出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23):108,85.

[2] 普洱市烟草专卖局.普洱生态烟叶GAP实施指南[M].昆

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3] 麻进兴,刘相根.南方生姜种植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63-165.

[4] 艾希珍,张振贤,王绍辉,等.温度对生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蔬菜,1998(3):1-3.

第2篇

——多元产业支撑增收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金子乡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因地制宜,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推进特色效益产业,全部工作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个主题,以建设家庭农场为平台,采取“两引一带”(引进农业企业,引进业主大户,带动全乡)的工作举措,着力实施富民增收“三千产业”,突出多元化产业支撑增收的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全乡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创新模式,巩固发展传统产业

1、创新经营模式。生姜一直是我乡的支柱产业,为了发展壮大这一传统产业,一是成立了金山生姜专业合作社,实行“专业合作社+业主大户+农户”运营模式,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和市场信息,业主大户负责示范种植技术和市场引领,农户负责种植,三者联合形成了对姜农的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切实解决了种植技术和销售难的问题。二是培养农村经纪人,给农户拉订单,将自行销售的模式转变为订单种植模式,销售价格得到保障。现我乡生姜常年种植面积达1300余亩,产值近2000余万元。

2、创新种植模式。川明参是金子乡域经济的后起之秀,从2010年开始,政府引导和带动麻石垭、阳大坎、铜鼓岭3个村群众发展川明参种植,从小面积实验到大面积推广,在种植模式上探索出“双二五”种植新模式,减少了对其他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川明参产量。目前,我乡1200余亩川明参长势良好,明年的川明参将丰收在望。

二、示范引领,培育特色效益产业

在产业发展中,以建设家庭农场为平台,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5个,发展家庭农场主8个,依靠“两引一带”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深入实施“三千产业”(猕猴桃1000亩,三红柚、不知火柑桔1000亩,板栗、核桃1000亩)、山羊养殖、水产养殖等三项特色效益产业,实现全乡多点支撑多元增收。

——引进返乡农民工雷仕强,流转土地200余亩,建立“红心”猕猴桃产业示范园,2015年挂果挂果130余亩,预计产值达130万元以上。以此培育大户10户,从而带动全乡种植1000亩。

——引进市供销水果专业合作社,在长乐场村高位嫁接“三红”蜜柚5000余株。引进业主大户建立渔溪沟村水果精品示范园200亩,带动立笔山、礼台观、阳大坎、金子山等村栽植三红柚、不知火柑桔1000余亩。

——引进业主大户何平元,流转土地果药套种120亩。根据板栗、核桃种植成本低、效益高而且对土壤要求低的优势,利用坡薄地、撂荒土地进行土地流转承包,从而带动长乐场村、渔溪沟村、立笔山村、阳大坎村、铜鼓岭村连片种植板栗、核桃近1000余亩。

——引进业主大户返乡农民工刘江,建标准化肉羊圈舍1000平方米,圈存种羊300头以上,并以业主+农户的形式组成专业合作社,培育养羊大户5户,户均年出栏100头以上,带动全乡年出口栏肉羊4000余头。

第3篇

关键词: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大姜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37-02

一、“仁禾”大姜经营概况

(一)“仁禾”大姜生产经营背景

山东省平度市位于山东半岛西部,坐落在青岛,潍坊,烟台三市连接区,交通便利,辐射面广,区域优势明显。平度市中南部以平原洼地为主,河流多,水资源丰富,土壤优良,适宜耕种,且气候条件适合生姜的种植。良好的自然条件让平度成为全国重要的生姜产区,大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万亩左右,平均亩产3 500公斤以上,所产的姜块大、肉肥、味纯、耐储存。但是,生姜产量高、品质优并没有为农户带来高收益。在2008年以前生姜销路窄,销量少,价格不高,利润少,农户为储存生姜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并承担了不少损失。如何将质优的生姜“卖出去”“卖得好”一直是困扰当地农户与政府的问题。

大连仁禾集团是一家生姜专业化生产与经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固定资产5亿,拥有庞大的生姜保鲜库,保鲜量大,技术先进。“仁禾”生姜年交易额可达3亿元,生姜饮料年销售额可达3 000万元。仁禾集团对于规模的扩大有着需求,也在选择投资的地域,寻求合作伙伴。

(二)“仁禾”大姜经营概况

2009年,仁禾集团与平度市合作,将两家的优势结合起来,成立了青岛仁禾生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起仁和集团主导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在仁禾集团的带动下,平度市生姜年交易量可达60多万吨,年交易额可达30多亿元。同时,还带动平度市2万多农户从事生姜的种植经营,每年为农户增收约4 000元,辐射区内种姜农民全年总增收近3亿元。同时,“仁禾”集团推动平度大姜品牌化建设,大大提高了平度“蟠桃”大姜的知名度。

二、“仁禾”大姜经营模式探究

(一)仁禾集团投资建厂、建市场

仁和集团投入1.8亿资金建设公司办公用地,并建设起我国最大的生姜交易市场,推动平度成为全国生姜的交易中心与出口中心。同时,投资建设生姜加工车间,购置洗姜机等生姜加工设备,提高生姜加工效率。仁和集团还建设冷库等保鲜设施、市场服务设施、仓储设施,在基础设施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为生姜的生产、销售、运输提供便利,更让种姜农户从中受益。

(二)“仁禾”保护姜农

仁禾集团利用自身建立起的市场为姜农免费提供交易场所,并在市场中积极引导姜农达成交易。姜农的生姜产生滞销时,仁禾集团会对生姜进行保护价收购,保护姜农的利益。姜农与“仁禾”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姜农的利益得到保障,“仁禾”的市场供应也得到了保障。同时,“仁禾”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中间合作社,向姜农提供良种、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指导姜农标准化生产,保障生姜品质。

(三)做专业化大市场

“仁禾”着力提高自身的销售能力,拓展国内生姜销售途径,开拓生姜国际贸易业务,增加市场交易成员数量,提高市场生姜交易量,拓展市场的辐射半径,打造生姜专业化市场。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形成规模效应,使市场参与者获益,更提高了姜农的生产热情。近年来,利用“姜博会”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影响力。

(四)“仁禾”打造生姜品牌

仁禾集团注重生姜的品质。在生姜生产销售的环节严格把控。通过对姜农的生产指导与订单合同,保障生姜的质量。利用科技手段检测生姜的品质,用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奠定品牌基础。同时,利用自己品牌的影响力,保护平度生姜的品牌,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五)深挖生姜价值,延伸产业链

“仁禾”延伸生姜的产业链,开发出170余种产品,扩展到多个医疗、保健行业,并建设“长寿坊”这个自有品牌。拓展了生姜的利益来源渠道,深挖了生姜的产品价值。

三、“仁禾”大姜经营模式经验启示

青岛平度“仁禾”生姜将企业的优势与平度当地生姜生产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良好的经营模式。“仁禾”的内部管理科学,与农户合作关系紧密,用市场化的思维去经营组织,取得了共赢的效果。同时,“仁禾”建立专业大市场的做法值得深思,对于蔬菜、瓜果类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龙头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户资源形成互补。龙头企业具有资金、技术、市场势力这些资源优势,而农户具有土地、劳动力的优势,在组织资源的注入上,双方应该优势互补,将资源整合利用起来,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第二,要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制度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明晰产权,建立完备的规则体系,对组织内各方的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三,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要利用自己成熟的组织经营模式,将现代企业的理念运用到组织的经营管理中来;同时要注意保护农户的利益,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合作的关系。

第四,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组织的农业技术能力。首先要将农户原有的技术知识整合起来,然后再引进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提高组织内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推动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与经营。

第4篇

一、品种选择

1. 丝瓜品种选择 为达到早熟、高产、高效的目的,宜选用湖北省咸宁市蔬菜科技中心育成的早杂二号肉丝瓜。该品种第一雌花着生于主蔓第七节,极早熟,嫩果一般长40厘米、横径6厘米、皮绿色,单果重400克,亩产5000千克,但分枝能力较弱,生产上要求适当密植。

2. 苋菜品种选择 目前我国种植的苋菜处于半野生状态,没有人工选育的品种,各地栽培种之间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特征特性差异不大,可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选择红圆叶苋菜、红尖叶苋菜、绿圆叶苋菜、绿尖叶苋菜等栽培种。

3. 生姜品种选择 根据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市场情况,选择山东农业大学选育的山农一号生姜最为适合,该品种姜块肥大,商品性状好,辛辣味中等,单产高,一般亩产6000千克,高产田可达7000多千克。

二、整地施基肥

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质肥沃、前三年未种过生姜、前两年未种过瓜类的大棚壤土或砂壤土耕地作为栽培地。元月中下旬对栽培地进行深耕细耙,每亩施入腐熟猪粪3000千克或菜籽饼300千克或豆饼150千克加氮磷钾含量各15%的进口三元复合肥(以下简称三元复合肥)50千克做基肥,其中大棚地块四周的丝瓜种植应作为基肥施用的重点,施肥量为内侧平均用量的3~4倍。然后按2米宽度包沟开畦,整平畦面;在大棚四周开好排水围沟,播种前10~20天盖好大棚膜,并关好大棚门,以尽早提高棚内土壤温度,利于2月上中旬丝瓜和苋菜播种出苗。

三、丝瓜和苋菜播种

2月上中旬,为了让丝瓜和苋菜抢早上市,并让丝瓜的茎叶从6月上中旬开始能够给生姜遮强光50%以上,当寒潮过后气温稳定回升时,就要尽量抢早播种丝瓜和苋菜。先播丝瓜,每根骨架附近穴播种子5~6粒。丝瓜播种前要将播种穴浇足水,再播种、盖土、整平畦面,接着撒播苋菜种子,给畦面适当洒水,盖好塑料拱棚,关好大棚门保温。

四、大棚前期管理

1. 温度调控 播种后5天左右,丝瓜和苋菜都相继出苗。由于长江流域2月至3月上旬天气仍较寒冷,所以防寒保暖非常重要,如遇寒潮,可在大棚内加盖无纺布,在拱棚上加盖草袋保温,日常管理以适当通风透气为主。3月中旬以后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

2. 其他管理 2月底至3月初,按大棚四周每根骨架4株的密度给丝瓜定苗,缺苗的地块要及时从苗多的地方移植,一般每亩定苗920~980株。3月中旬,每亩施用5%~10%的清粪水10~12担或5千克尿素对水500~600千克,对丝瓜和苋菜进行1次全面提苗。如有杂草要及时人工拔除。3月底至4月初,气温稳定上升到12℃后,拆除塑料拱棚,将丝瓜藤蔓引向大棚骨架,以便使其沿着大棚骨架向上生长。

五、拆除棚膜,采收苋菜

4月上旬,长江流域的气温会迅速攀升,此时先拆除大棚的塑料薄膜,再次调整丝瓜藤蔓生长方向;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行情将苋菜及时全部采收上市,采收前一天给栽培地浇透水,以便采收时容易连根拔起。

六、生姜种植地耕整和施基肥

苋菜采收后,迅速清理耕地,每亩丝瓜追施10%的清粪水5担或2%的尿素溶液250千克,并给丝瓜蔸适当培土。对棚内用于生姜种植的部分地块进行耕耙整平,在栽培地的中间每隔20~25米开1条25~30厘米深的排水腰沟,然后耧平地面,按50厘米的行距开18~22厘米深的栽培沟,每亩于栽培沟内均匀施入腐熟猪粪3000千克或菜籽饼200千克或豆饼100千克加氯化钾50千克、尿素30千克、三元复合肥30千克做基肥,并使基肥与栽培沟的土壤充分混合,同时整好栽培沟使其深度保持在10~12厘米。种姜下地前一天给栽培沟浇透水待播。

七、种姜的选择与处理

1. 种姜选择与处理 黄石市生姜种植时间在4月上中旬,此时生姜已开始萌芽,无需进行催芽处理。选择具有山农一号生姜品种特征的姜块做种,于晴天将姜块掰成50~100克的小种块,每个种块选留1~2个肥胖幼芽,其余的芽去掉,以便养分集中供应主芽,保证苗壮苗旺;掰姜种的同时还要进行种姜选优。将掰好的姜种放在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50%代森铵400~5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中浸泡消毒10~20分钟。

2. 播种 4月上中旬,选择温度稳定上升至15℃以上的晴朗天气播种,播种时将掰好消过毒的姜种按23~25厘米的株距芽朝上直立插入事先准备好的栽培沟中,然后盖好土,耧平栽培地,约15天幼苗可出土。一般每亩生姜栽培地播种4400~4600株,用种量340~360千克。

八、后期管理

1. 丝瓜和生姜追肥 生姜和丝瓜需肥量都较大,除施足基肥外,丝瓜在4月下旬至8月中旬需按常规种植技术每月结合中耕除草浇水追肥1次,每次追施人畜粪尿10担或尿素5千克。在生姜生长期间还需进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5月中下旬生姜苗高20~30厘米时进行,每亩用腐熟人粪尿500千克加水5~6倍浇施,或用尿素10千克加水100~200倍浇施;第二次在6月中旬进行,施肥量比第一次增加30%~50%,施用方法仍然是加水浇施;第三次在9月中下旬清除丝瓜茎叶后至第三次培土前进行,以促进生姜植株分枝和姜块膨大,亩施尿素20~25千克、氯化钾20~25千克、过磷酸钙10~15千克,或亩施三元复合肥40~50千克。将肥料均匀撒施在生姜种植行,要尽量做到肥料不接触植株。每次追肥均要结合中耕、除草、培土进行。

2. 中耕除草培土 生姜生长期间要对其和相邻的丝瓜进行多次中耕、除草。前期每隔12~15天进行1次,但每次雨后都要及时中耕,以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板结。生姜株高30厘米时,中耕除草要结合第一次培土进行,将行中间的土培向种植行,培土厚度3~4厘米,同时也给丝瓜蔸适当培土。

6月上中旬,将生姜行间的畦沟挖30厘米深,以利排水,并将挖出的土培向种植行,使生姜种植行再增高6~7厘米。

9月中下旬清除丝瓜茎叶后,结合追肥、中耕、除草进行第三次培土,培土厚度3~4厘米,将原来的生姜种植行培成垄,垄高要超过原来的地面高度12~14厘米,垄宽达到22厘米以上。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块外露,促进姜块肥大、高产、优质。

3. 排灌

①生姜排灌。生姜播种后保持土壤适当干燥,以利土温回升,促进出苗;如久旱不雨,影响出苗,则可少量浇水。出苗以后,保持畦面适当湿润,遇干旱要适当浇水。雨季来临时应提前清沟,下雨时及时排水。9月中下旬清除丝瓜茎叶后,正是生姜植株生长和姜块膨大期,土壤不可受旱,要适当多浇水。收获前1个月减少浇水量,以促进姜块老熟。

②丝瓜排灌。丝瓜在生长发育期间的需水量比生姜大,要适当多浇水,促进其旺盛生长,一来可高产,二来可在6月上中旬至9月中下旬给生姜遮强光。

③丝瓜植株调整。4月中下旬,对距离棚顶0.5米以上的骨架部分,在不与大棚骨架纵拉杆重叠的情况下,每间隔0.5~0.6米纵向拉1道尼龙绳,以便丝瓜茎叶在大棚骨架上均匀分布。如果大棚上部有大面积丝瓜茎叶空缺现象,要及时调整丝瓜植株走向,使其遮光率均达到50%以上;如果大棚上部大面积丝瓜茎叶过于密集,则要及时剪去老叶、病叶和瘦弱藤蔓,使其透光率不低于20%。丝瓜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要及时清除下部病、老、残叶,以免影响生姜生长。9月中下旬,当天气转凉、气温下降至28℃以下时,要及时拔除丝瓜植株,并将其茎叶全部清除,以增强生姜的光合作用和同化养分的积累。

4. 病虫害防治 大棚丝瓜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炭疽病、腐败病、瓜绢螟、瓜蚜等,除加强栽培管理外,还应采用百菌清、多菌灵、毒死蜱、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生姜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斑点病、玉米螟等,也应根据为害情况及时防治。

九、丝瓜和生姜采收

1. 丝瓜采收 丝瓜雌花开放后10天左右,嫩果可长到350~400克,此时即可采收,也就是说,4月上中旬至丝瓜拔蔓前应及时陆续采收嫩果上市。

第5篇

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切实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为进一步加快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实现蔬菜生产稳步增长和有效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全县2011年蔬菜生产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保障供给、助农增收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面向大市场、推进大生产、搞活大流通,加速实现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努力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我县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总体目标

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2011年全县建成蔬菜基地20万亩。实现蔬菜总产量30万吨,蔬菜产值6亿元,蔬菜商品率达70%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10个,蔬菜基地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实现全县人均蔬菜占有量达360公斤,蔬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达600元。

三、重点任务

(一)抓好三大蔬菜基地布局。一是居民“菜篮子”蔬菜供应基地。主要布局在城镇郊区及海拔500米以下浅丘平坝区。建成5万亩“菜篮子”蔬菜供应基地。重点发展冬春早熟鲜销蔬菜和设施蔬菜,主要保障县城和各乡镇集镇居民生活需求。二是加工原料蔬菜生产基地。以海拔500-1000米的低中山区为重点,依托等乡镇订单发展10万亩加工蔬菜,其中辣椒6万亩、萝卜2万亩、青菜2万亩、食用菌800万袋。

(二)建立两级蔬菜保供基地。

(三)优化蔬菜生产品种结构。按照不同梯次海拔区域。坚持“突出重点产品、丰富花色品种”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布局。利用浅丘平坝区早春、晚秋特色,重抓早春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四季豆、豇豆、黄瓜、菜玉米、生姜等蔬菜和晚秋马铃薯、莲花白、花菜、莴苣、青菜、萝卜、青菜头、白菜等大宗蔬菜;低中山区抓好应季大宗蔬菜和食用菌、辣椒、萝卜、青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发挥高山地区夏秋优势,发展夏秋萝卜、娃娃菜、莲花白、青菜头、莴笋、菜玉米等反季节蔬菜。着力开发利用我县阳荷、薇菜、蕨菜、洋姜、魔芋等特色蔬菜品种。

(四)加大蔬菜“三新”引进推广。要培训推广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设施促成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提升我县蔬菜单产、质量安全水平和周年均衡供应能力。

(五)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县、乡(镇)两级蔬菜质量检测监管体系。重点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和开展蔬菜产品例行检测,逐步形成可控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和监管能力。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精心打造“放心菜”品牌,实现全县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2个、面积1万亩,新增“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品种10个,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着力培育蔬菜营销公司、经销大户、销售经纪人等流通主体,提升蔬菜流通加工能力。积极扶持和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县外市场销售窗口和网络,搞活市场流通,及时迅捷地将县内蔬菜运销出去,努力延伸和扩大我县蔬菜的销售半径和销售份额。同时,鼓励蔬菜基地、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与超市、学校、企业等蔬菜需求大户建立直接供应关系。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培育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贮藏、保鲜、精选、包装及速冻菜、脱水菜、泡菜、腌菜、酱菜等蔬菜精深加工,重点突出“泡菜系列(辣椒、萝卜、青菜、生姜等)速冻鲜食玉米、盐渍食用菌”三大蔬菜产品加工。力争全县新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5个、年经销蔬菜300吨以上的营销大户10户,新引进建立蔬菜加工企业1家,使全县蔬菜年加工量达到5万吨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蔬菜生产对保障我县城镇居民“菜篮子”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的重要性。明确专抓队伍,制定生产方案,层层分解落实指标和责任,细化各项措施,确保蔬菜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二)狠抓典型示范。县农委、扶贫办、科委等相关部门要整合有关项目资金。重点抓好“一园三片”即渝东南农业科技园区设施蔬菜标准园和龙麻坝、小坝、毛坝3个城镇居民“菜篮子”核心保供基地示范片建设。各乡镇分别建立1个连片2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示范片,至少新培育蔬菜种植面积20亩以上专业大户10户。

第6篇

一、人员基本情况

农林局行政编制10人,其中:公务员9名,工勤1名。事业编制54人,其中:直属事业单位编制总数为18人,派驻乡镇农林技术推广站人员编制为36人。在编在岗46人,缺编8人。

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今年,我区有2个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

(一)条件建设

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条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根据省发改委、省农业厅《关于转下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区实际,制定了《区201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1、确定实施单位:确定6个乡镇农林技术推广服务站作为2014年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单位。

2、项目建设内容:一是每个项目乡镇农林技术推广服务站改扩建业务用房,二是每个项目乡镇农林技术推广服务站配置检验检测、综合服务等农技农机推广服务设备。现业务用房正在改建,农技农机推广服务设备正在筹备招标中。

3、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构成,每个项目镇农技站中央定额补助19万元、区级配套3.8万元。2014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共计投资136.8万元,其中,业务用房建设76.8万元,配置仪器设备60万元。

4、项目完成:2014年12月底完成并接受验收。

(二)专项资金补助项目

1、科技指导员进村入户,助农增收。我局22为科技指导员,为自己指导的10户科技示范户,按示范品种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进村入户,进行指导,了解该户的基本信息、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等并做好记录。指导科技示范户认真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做好记录,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2、物化补助到位。通过政府采购:采购有机肥40吨,全部发到示范户手中。

3、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我们在魏园生姜基地与金坝科技园区实施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引进生姜品种3个(广西莱芜大姜、乐山姜、古蔺姜),示范面积20亩;实施新材料大棚设施栽培5亩,并棚内配套喷、滴灌等设施。

4、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今年5月,有37人同志分三批参加了省、市组织的为期一周的基层农技人员岗位脱产培训。

现项目正在准备验收中。

三、民生工程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新技术推广的重要环节,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今年,市局下达我区新型农民培训任务10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任务10万人次,在接受任务后,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制定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培训责任。在开展培训时,除以重点产业的生姜、甜橙等种植技术进行培训,还积极拓宽培训内容,开展了养殖培训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培训,截止5月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05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59万人次。

四、事业单位清理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我股拟在去年事业单位职能职责清理的基础上,再次对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进行疏理、上报,保证事业单位分类工作顺利进行,保障各事业单位分类的公正、合理。

五、认真落实干部职级待遇政策

根据市区委办公室《市区干部有关职级待遇政策(试行)》文件精神,认真清理核实审查,对符合条件享受相关待遇的干部(含退休干部),严格按照条件初审和申报,确保符合条件的干部及时享受相关待遇。通过对42位干部(含退休干部)的清理,初步确定26位干部(含退休干部)符合条件享受相关待遇,现已上报等待批复。

六、企业军队转业干部维稳工作

我局分管的企业军队转业干部13名,有营级、连级、排级干部,大多年老体弱,长期重病。战友们分别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退休,由于企业退休与事业、行政退休工资、待遇相差较大,在战友聚会中,难免造成他们不满情绪,以至于上访,请求提高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我股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向他们宣传政策;二是经常电话问候,了解动向;三是为他们向企业军队专业办公室争取困难补助;四是看望住院干部。

七、科技特派员工作

根据区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我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聪明才智,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和企业流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局共派出科技特派员15名,今年5月区科技特派员联席会议办公室为每位特派员发了聘书、工作补助。

第7篇

这种情况在2008年后开始发生变化。韶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工作为突破口,深入贯彻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该市革命老区人力资源培训和配置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做好革命老区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

2008年至2011年期间,韶关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0.6万人,转移就业33万人,其中转移到珠三角及省内13.2万人,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得出、稳得住、工资收入增长性好的目标。韶关也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考核优秀的好成绩。

在韶关,各级党委政府不仅仅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视作“政治命题”,更将其视作“经济命题”和“社会命题”,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脱贫致富的头等大事来落实。因此,当地把“双转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提升“双转移”质量也被作为全市必须打好的“三场硬仗”之一。

当地党委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推进联席会议部署这项工作,并先后出台了80多个政策文件,政策支撑体系覆盖了资金、培训、就业等方方面面。

通过制发《关于提升“双转移”工作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韶关从培训、鉴定、就业、信息、服务等等方面强化了培训工作的质量管理;随后又出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补助资金支付标准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明确了培训项目支付标准、拨付程序和激励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一些原来制约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瓶颈问题得到了解决,让这项工作在政策平台上获得了强大的制度推动力。

构建一个完善的培训网络体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得到有效推进的保障,为此,韶关打造了以技工院校为龙头,以各类培训机构为补充,以网络平台为支点的培训网络。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共投入3.3亿元,打造“国家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为了准确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情况,韶关市人社局还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网四库”的信息服务平台,将全市90多万的劳动力数据逐一核查清楚并录入人力资源信息库,建立了以市为中心、覆盖到村居一级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支点,使农民们可以“足不出村”学习技能,把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到镇村。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的培训学科单一等问题,韶关准确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培训专业的设置,二是培训对象的职业需求。由于专业设置得当,与农民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所以受到了广大老区农民的欢迎,突破了部分农民“不愿培训”、“不想培训”的思想障碍,为接下来组织培训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企业工作的农民忙于上班,在乡里的农民忙于耕种,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培训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关系呢?韶关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针对不同的社区和企业,分别采用送教下乡、送教进厂或是订单培训等不同的培训模式与培训方式,把培训班办到镇、村、企业。

技术过硬是农民工能顺利实现转移的保证。为了改变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韶关市人社局从2010年开始出台了“七严”管理措施,严把师资教学配置关、考核验收关、鉴定质量关、上网信息录入关、专业(工种)开发关、督导检查关、台帐建设关,着力提升培训质量。“七严”管理措施的出台,使原先培训质量不高的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技能培训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就业,促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为了让刚刚掌握了一技之长却还没找到“用武之地”的学员们找到合适岗位,韶关着重抓好了几项措施,一是将产业转移园区作为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二是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关系;三是改变传统服务方式,打造“双转移”信息平台;四是加强就业推荐和跟踪服务管理,提高稳定就业率;五是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帮助农民朋友自行创业做“小老板”。通过技能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稳定率达到了85%左右,就业后工资性收入从未培训的月工资1000元提高到培训后的月工资1600元,增长幅度达60%。

武江区龙归镇后坪村是一个地域偏僻山村,也是韶关市扶贫“双到”的帮扶点,当地农民靠零散种养殖农产品为生,生活贫困。在当地劳动保障局的支持下,一批双师型创业教师到实地调研,发现当地适合种植丝毛姜。考虑到生姜价格的走势,决定在当地举办推广丝毛姜种植技术和经营的创业培训班。通过宣传发动,有140多户农民踊跃报名参加了培训。在老师的传授指导下,该村已连片种植丝毛姜。同时,为让农民朋友尽快增收和摆脱贫困面貌,又传授了丝毛姜保存技术和经营技巧,过去种植技术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

第8篇

[关键词] 双低油菜 高产栽培 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166-01

油菜是我国重要农作物,通过其种子可生产菜油,其属于食用植物油,具有丰富营养,可保证食用人群身体健康。伴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双低优质油菜替代了传统油菜品种,可提高种植经济效益,并且提升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明确双低油菜种植高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有着重要意义。

1 栽培前准备工作

1.1 选种和选地

现阶段市场中的油菜种子较多,根据本地区区域特点,结合重庆天气状况,可选择油研10号或渝黄4号等高产种子,此类种子同样属于高产双低油菜种子。种子选取完成,选取种植地点,通常区域应该可形成单元,例如一村镇作为一个或者几个种植单元。种植单元区域,应该具有无土壤公害、无重大植物疫病、土壤肥力基础条件较好和宜作十字花科作物的土地条件。通常情况下,在土地准备工作中,为了保证油菜的播种和育苗,种植前需要开好三沟。也就是厢沟、围沟和中沟,将三沟连接,便于后期田地的排水工作。沟渠尺寸,通常为4~5尺,在苗床周围开挖。整地工作主要是精细的处理土壤,保证土壤疏松透气和平整,土壤干湿适度,进而为后期油菜种苗的生长营造良好环境。

1.2 播种与育苗工作

选择苗床时应该以土壤肥沃度、土壤宜作条件和向阳作为首选条件,根据此类要求对比土地具体情况,实际选取时,要确认选择地点前茬植物不可为十字花科植物,以避免疫病等方面的影响,同时选择区域应该地势平坦,土壤层不仅深厚而且肥沃。通常情况下,保证苗床与田地的比例为一比五为好。确定地点后,开始整地工作和施基肥,每亩地有机肥约2500kg/亩,磷肥20~30kg/亩,施加硼肥0.5kg。确保基肥足够。在本地区不同区域中播种时间同样不同,例如重庆地区应该在9月后半月开始种植。每亩地播种数量要求,通常每亩地的植物数量为8500株左右,后期需查苗,如果缺少及时补足,一方面保证田间植物密度,另外一方面增加田地的有效利用率。

移栽的种苗要经过苗床培育方可移栽,种苗培育工作同样属于油菜高产关键措施。现阶段采取的培育技术为:(1)选择培育地块;(2)整地和施加肥料;(3)在合适的时间播种;(4)保证种子均匀的播种;(5)做好幼苗田间管理工作等。油菜的生长中存在不同时期,主要以叶子数量加以区分,例如当油菜处于3叶期时,需要定苗,去除小、弱、病苗,同时去除其中的杂株,保留120~150%的壮苗,以确保有充足的移栽苗源。移栽前一周施好送嫁肥促壮苗,移栽前一天浇一次透水,以利拔苗。在不宜灌溉区域或者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宜选择苗床土壤湿度较大的时间拔苗移栽。同时,苗期注意病虫害防治。

2 栽培工作

2.1 选取时间开始移栽

种苗移栽时间一般选择苗龄35~40天,即10月下旬~11月上为宜。移栽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移栽工作中应保证种苗的正、稳,而且整体应在一列中;(2)在移栽时,种苗应该根部带泥,可用一定比例的化肥和农药液体浸根;(3)移栽过程中,应用浓度较低的人畜粪水浇灌定根水,而且移栽工作应伴随取苗工作开展同时开展;(4)移栽选择壮苗。最好不用隔夜苗、弯根苗,弱苗、病苗不宜作为种苗移栽。

2.2 合理密植

密植需采取合理的密度,即合理安排单位面积中植物的数量,保证其结构合理,将个体凸显出但不破坏整体,将单位面积的土地采光和肥力利用至最高,进而达到高产的根本目的。密植属于现代种植理念,如不能遵从实际情况开展,必然会带来种植问题,得不偿失。

种植密度首先应考虑土地肥力,如果土地肥力较高,相应的增大密度,会加长生育期,因而应该将密度适当减小,反之增加;其次,如果植株较高,应该保证其密度较小,反之增加。

2.3 施肥工作

肥料属于植物生长过程消耗品,为保证土地肥力可支撑植物生长,需不断向土地中添加肥料。植株生长阶段,主要通过增加土地中复合元素,例如K、P、N等,通常施肥工作,便是依靠此类元素的添加,达到增加土壤中营养成份的目的。为保证双低油菜高产,大田中每亩土地应该保证氮元素肥量为15Kg左右,P元素为8Kg左右,K为7Kg左右。施肥工作中,需要明确硼的重要地位,实际生产中不可缺少硼肥的施用。为确保油菜品质的绿色生态特性,建议多选择腐熟家积有机肥,作为主体肥施用。

3 田间管理工作

3.1 除草工作

油菜种植完成后,进入生长时期,田地里不仅生长油菜,而且会生长各类杂草。为防止杂草与油菜抢营养,必须及时进行田间除草。大面积种植,一般通过化学除草方式处理清除杂草。实际的除草过程中,清除不同种类的杂草应选择不同的除草剂。例如野苏子等,可通过高特克或菜王星处理,又例如野燕麦等,可通过高效盖草能添加硼肥等增效剂来清除杂草。如需通过化学除草方式清除杂草,应选择在油菜5叶时采取化学除草,保证每公顷地喷洒药液在300斤以上,而且避开高温时间,禁止在中午时间开展喷药工作,以免灼伤植株。除草工作中,化学处理方式较为快捷普遍,在不宜施药地块或者小面积除草,也可选择人工除草。

3.2 病虫害防治工作

根据重庆地区具体气候条件,综合不同地区的油菜疫病实际情况,总结得出,油菜在生长过程中的病害主要是白粉病和霜霉病等。针对霜霉病可采取辣椒和生姜汁液喷洒。而白粉病可采取粉锈宁可湿性汁液,每亩地需要喷洒140斤药液。

影响油菜高产的主要害虫为菜青虫和蚜虫。针对菜青虫,可以选取红辣椒添加黄瓜蔓捣烂成为汁液,和水喷洒,增强叶片长势,为后期高产打基础;而针对蚜虫可选用一般的化学药品,例如灭菊酯、百虫粉剂等化学药品,按1:600的比例兑成药液,定期喷洒消杀危害油菜生长的蚜虫等虫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3.3 收获

当田地中有80%的油菜角果呈现淡黄色,即可以收割。收割的最佳时间点,通常是油菜盛花期30天后,具体表现为油菜角果由绿色转为黄、红色。收割后进行堆垛后熟存贮、脱粒、晾晒、清除杂质、入库。

参考文献

第9篇

随着“菜篮子”等一系列蔬菜工程的实施 ,我国的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但同时我国农药产量和使用量也居世界前列[1]。在蔬菜生产中,生产者为快速达到防治病虫害效果,随意加大农药的使用浓度和剂量,而且生长期内使用农药次数逐年增多,虽然控制了病虫害,却造成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对老百姓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2]。全国各地由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蔬菜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如毒豇豆事件,毒韭菜事件,近期的毒姜事件。近年来,农业部门加强了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农业部每年多次组织对蔬菜例行检测,但历次监测结果不容乐观,如2014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季度例行监测,蔬菜检测结果合格率达96.0%,说明仍有个别蔬菜农药残留超标。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任重道远。济宁是蔬菜生产的大市,201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96 498.2 hm2,总产量759万t,总产值达195亿元。每年生产的蔬菜除供给本地外,还供给周边省市及出口,为配合济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的建设,从2011年开始,分别于2011年8月、12月,2012年5月、11月,2013年4月、7月对济宁市蔬菜中农药残留进行了共6次的抽样检测,以便科学评估济宁蔬菜质量安全现状,并制定出可行的监管策略。

1 济宁市蔬菜质量安全现状

1.1 蔬菜种类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分析

抽样检测的蔬菜为济宁市当地主要种植与消费的种类,3年来6次蔬菜抽检共抽取蔬菜样品

1 144个(表1),其中黄瓜103个、茄子88个、菠菜46个、芹菜77个、辣椒95个、西红柿90个、甘蓝70个、油菜70个、芸豆46个、豆角41个、菜花73个、油麦菜33个、茼蒿20个、大白菜79个、生菜39个、丝瓜19个、西兰花23个,西葫芦66个、山药4个、藕1个、马铃薯3个、根用芥1个、胡萝卜2个、牛蒡1个、生姜1个、韭菜1个、苦苣12个、冬瓜19个、苦瓜35个、紫甘蓝14个、笋瓜1个、娃娃菜4个、水晶菜1个、香菜1个、莴苣3个、萝卜1个、薹菜2个、眉豆1个、空心菜9个、小白菜11个、蛇瓜1个、南瓜1个,共计42种蔬菜。检测结果发现:甘蓝类、瓜类、根茎类、水生类蔬菜农药残留量低,未发现农药残留超标个体,合格率高,均为100%,食用安全。白菜类、绿叶菜、茄果类、豆类蔬菜均检出农药残留量超标产品。农药超标蔬菜多为芹菜、茼蒿、油菜、油麦菜、生菜、苦苣、菠菜、茄子、豆角等。

1.2 不同抽样地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分析

济宁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的抽样地点范围全面,除含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其他级别的生产基地外,还含有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蔬菜消费流通场所。检测结果(表2)显示,济宁的蔬菜质量整体安全,生产基地与蔬菜流通领域的蔬菜农药残留量合格率分别达到98.4%和97.9%。其中国家与省级生产基地的蔬菜种植规模大,生产技术先进,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多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如覆盖防虫网、安装诱杀虫灯、释放蔬菜害虫天敌或喷施生物农药等措施,3年的监测中未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合格率均达到100%。对市县级生产基地蔬菜监测,检测结果合格率为99.1%,而其他生产基地大多为农民自产地,生产规模小,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差,农药使用随意性突出,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监测结果为95.8%,大大低于国家、省、市县级的生产基地。在蔬菜流通领域,济宁蔬菜批发市场实行蔬菜准入制,市场监管严格,对其抽检的结果合格率高,达到98.7%。超市销售的蔬菜多为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质量令人放心,监测结果为97.5%,但农贸市场的蔬菜,商贩的蔬菜进货渠道千差万别,质量相对偏低,监测结果为95.9%。

1.3 影响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农药种类结果分析

济宁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的农药种类采用山东省蔬菜农药残留监测规定项目,禁用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磷胺、久效磷、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8种;非禁用农药:毒死蜱、敌敌畏、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杀螟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溴氰菊酯、三唑酮、百菌清14种。对检测结果的统计,一方面,我们发现禁用农药的检出是影响蔬菜农残超标的一个重要因素(表3),其中影响济宁蔬菜质量安全的禁用农药主要为甲胺磷和氧化乐果的违规使用。另一方面,蔬菜中非禁用农药残留含量超标是影响蔬菜农残超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表4),影响济宁蔬菜质量安全的非禁用农药主要为毒死蜱、氯氟氰菊酯、三唑酮、三唑磷4种农药。

1.4 蔬菜合格率与农药检出率汇总结果分析

由蔬菜合格率与农药检出率汇总表5可看出,济宁市蔬菜的农药残留检出率保持较低水平,安全性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近几年,农药残留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蔬菜农残合格率不断下降,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的监测显示,农药残留检出率呈突然加速上升趋势,而蔬菜农残合格率则呈加速下降趋势,蔬菜质量安全形势明显恶化。

2 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对济宁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对济宁蔬菜质量安全现状有了全新的科学的系统评估。因此济宁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对策:一是解决禁用农药超标问题。在持续3年的监测中不断地检出氧化乐果、甲胺磷等禁用农药,这也反映出农药市场仍有违规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农药,农业主管部门加强禁用农药的监管刻不容缓,应加大对销售禁用农药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流入。二是解决非禁用农药量值的超标问题。通过农药残留监测我们发现毒死蜱、氯氟氰菊酯、三唑酮、三唑磷4种农药在量值上超标严重,而且出现的频次相当大。说明蔬菜生产农户用药不合理,病虫害防治自主性太强,不遵守安全间隔期,没有详细的用药指导方案,根据经验或者农药经营商的导向来选择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带着唯恐病虫害不除的思想,随意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及使用频次,造成部分农药在产品及环境中的残留浓度较高。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农业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农药的用药指导,同时加强对蔬菜农残的检测力度。三是蔬菜农药超标的品种多为芹菜、茼蒿、油菜、油麦菜、生菜、苦苣、菠菜、茄子、豆角等绿叶菜类、菜豆类、茄果类蔬菜。要求我们今后应加强对这几类蔬菜生产中的农药使用指导及监管。四是我们监测发现,蔬菜种植规模与蔬菜质量水平成正相关,蔬菜生产规模越大越采用先进种植技术,如国家、省级蔬菜生产基地多采用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因此我们在蔬菜生产中要大力推广蔬菜规模化种植。五是市场规范化程度越高蔬菜质量合格率越高,因此要加大市场的监管力度,实行市场蔬菜准入等措施,防止质量不合格的蔬菜流入市场,为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总之,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所解决的是基本消费安全和安全生产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的特征。要依据国内外管理经验,牢固树立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监管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产销同重,出入共管,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主导思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监管体系公益性职能,理顺监管机制,注重源头治理,规范产销行为,逐步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责任与产品追溯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3~5]。

参考文献

[1] 廖新福,谭慧林,张志东.农药残留对农产品的污染及控制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2):78-80.

[2] 孙坤.蔬菜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浅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66-68.

[3] 李涛.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18-19.

第10篇

关键词 设施蔬菜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对策;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0-03

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农业工程技术的突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程度高、环境设施要求高和技术操作规范、管理方法配套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蔬菜生产的优质与高产[1-2]。近年来,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使汉中设施蔬菜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对全市设施蔬菜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为汉中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基地面积不断扩大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自2008年“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实施以来,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快速。截至2012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6 166.7 hm2,产量32.4万t,产值10.04亿元。全市6.67 hm2以上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基地现已达85个,其中66.67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8个,33.33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24个,13.33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25个。

1.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快速,蔬菜产业正在转型

在全国、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契机下,汉中市大力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化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升级提档、发展转型。2012年,1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中,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有2个,即洋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留坝高江现代农业园区;2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中,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有11个。这些省市级设施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引领了蔬菜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1.3 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民吃上“放心蔬菜”

全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申报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市现已取得蔬菜有机认证5个,基地7 400 hm2,产量24.67万t;无公害产品认证5个,基地866.7 hm2,产量1.52万t;绿色认证1个,产量20 t。食用菌有机认证产品12个,58 775架(袋),无公害食用菌产品认证13个,产量2 476 t。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监管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连续3年在省蔬菜农药残留抽检中合格。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市民吃上了“放心蔬菜”,促进了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

1.4 结合汉中蔬菜生产特点,完善产业管理模式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市蔬菜站组织全市蔬菜业务站开展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栽培生产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充分挖掘汉中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汉中设施蔬菜发展的产业管理模式。即以汉中军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首的龙头企业,发展“猪—沼—菜(粮、果)”生态模式,带动了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城固县聚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首的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促进了蔬菜基地规模扩大;以城固县陈丁村为首的专业村建设带动模式,实现了规范化栽培管理;以洋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为首的示范园区带动模式,推进了蔬菜产业升级提档;还有大户带动生产模式,发挥了科技辐射带动作用。种植模式上形成了七大高效栽培模式,即大棚早春洋芋—夏西瓜—秋延西红柿(秋延辣椒)、大棚早春洋芋—生姜、大棚早春洋芋—秋延西红柿(辣椒)、春提早黄瓜—秋延辣椒、春提早黄瓜/苦瓜—秋冬蒜苗、早春茄果类蔬菜—鲜食玉米—晚秋茄果类蔬菜、大棚西瓜—青笋—大棚洋芋模式。这些产业管理模式的形成,充分发挥了汉中气候资源优势,丰富了蔬菜供应品种,提高了汉中市设施蔬菜的种植水平,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同步发展[3]。

1.5 积极兴建蔬菜批发市场,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政府在引导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兴建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已达10余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蔬菜集贸市场1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9个,其中汉台区过街楼、洋县贯溪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已超过10万t,成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共278个,蔬菜流通组织100多个,蔬菜经纪人3 500多人。2011年,市政府将中心城区蔬菜直销市场建设列为公开承诺的民生实事,投资1 000万元在新桥、西新街、叶家营扶持建设了3个蔬菜直销市场。这些惠民措施的实施,促进了蔬菜产、加、销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2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2.1 产业政策优势

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将蔬菜产业列为汉中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促进农民增收的四个优质绿色产业之一。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省上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的发展机遇,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汉中市2009—2012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市政协、市人大也多次召开专项审议蔬菜产业发展的会议。市农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农业政策,结合该市实际,每年都制定下发《汉中市设施蔬菜项目实施方案》,各县区都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执行,市县农业人员积极扎实地推进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2.2 气候条件优势

汉中市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带,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兼有我国南北两大气候特点。水资源丰富,野生蔬菜资源种类堪称全国之首,是多种蔬菜作物生产的适宜区域。境内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月平均最高气温26.4 ℃,最低气温2.5 ℃,年平均气温14 ℃左右,无霜期235 d,年平均降水量800~1 000 mm,素有“西北小江南”的美称。充沛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为多种蔬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3 科技服务优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院校为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省市县蔬菜技术服务部门,指导着全市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展新技术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召开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活动,及时将适用新技术普及到菜农、企业和基地生产中,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其中,仅汉中市蔬菜站每年开展科技宣传培训达80余场(次),培训师资900余人(次),发放各种技术宣传材料1 000余份。有效的科技服务力量的投入,为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肥、药使用不规范,质量安全有待强化

食品安全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蔬菜又是人们每日必吃的商品,质量安全更需重视。汉中市虽然已在全市11县区的设施蔬菜基地上,大力推广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但基地外部分农户为了获得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在病虫害发生时,超量使用农药,采摘时不考虑农药安全间隔期,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不规范的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影响该市蔬菜的品质与安全,使得蔬菜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降低了经济效益,还会造成土壤板结、耕性变差,污染生态环境,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全部蔬菜生产区推广肥料、农药规范使用标准,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强化安全质量管理[4]。

3.2 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农村有知识的青壮年男丁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农民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他们对科技文化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近年设施蔬菜新扩大区域,部分稻区转变为菜田,原稻区的“粮农”,对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相对较缺乏,生产管理粗放,产业效益较差,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建菜区的菜农科技素质,开展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提高设施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菜农增收,产业增效。

3.3 技术发展不平衡,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重视蔬菜种子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优先发展。尽管设施蔬菜种子和栽培新技术不断研发和推广,但在地区之间的发展的极不平衡。许多产区设施蔬菜种子种类过于繁多,不利于蔬菜生产的规模发展,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不够,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低,栽培管理、贮运保鲜技术水平不高,而且蔬菜单产低,品质差,档次低,距标准化、指标化、措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相差甚远。

3.4 产销对接不稳定,市场风险意识要加强

汉中市的现代农业园区与设施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销售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运往就近的批发市场;二是经销商上门来收。这2种销售方式都受市场制约,一旦市场上出现外地同种蔬菜,且价格较低,那么本地蔬菜价格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滞销的情况。如洋县出现0.1元/kg的菜花无人问津的现象。这2种销售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产品销路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增强蔬菜产销对接的稳定性,开展市场风险意识教育,加强产销信息交流,尽可能地降低蔬菜产业风险。

4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4.1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蔬菜生产效益的高低、产品竞争力的高低是蔬菜产业化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才有巨大地获利能力,蔬菜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因此,要实施设施蔬菜品牌化战略,创立品牌农业,严格按照工厂化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分等)包装上市,亮出产品产地,注册商标名称,创出特色品牌。以打造设施蔬菜知名品牌,来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才是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技术培训

市、县、镇3级农业技术人员要结合农事季节,在蔬菜生产管理及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生产一线,在蔬菜种植基地、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实地规划、现场指导,定期对蔬菜种植大户、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开展形式多样、层次多元、内容丰富的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使得蔬菜生产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提高蔬菜生产者的素质与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全市设施蔬菜的生产水平,保障全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坚持示范引领,促进提质增效

借鉴外地经验,更新发展理念,切实抓好汉中市工厂化育苗中心、设施蔬菜育苗点、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食用菌示范县、示范镇建设。把蔬菜产业项目资金集中向蔬菜产业园区投入,集中力量打造蔬菜产业新亮点,推进产业提档次,上规模。并加快推进蔬菜基地土地流转,促进蔬菜产业集中化、连片化发展,规模化、园区化经营,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5-6]。

4.4 加强配套服务,拓展蔬菜销售

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强化技术服务,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提升技术水平。加快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把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蔬菜生产者易接收、好掌握的技术与模式。提高栽培管理技术与贮运保鲜技术的研究,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搞好产销衔接,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以销定产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优势,以订单形式统一组织园区、基地、家庭农场和企业进行生产与加工,降低市场风险。

5 参考文献

[1] 李敏,李占军.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3):137-138.

[2] 薛艳,王艳龙.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1(14):60-63.

[3] 李金霞.山西省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2(4):6-8.

[4] 王金圣.陕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西北园艺(蔬菜),2012(3):4-5.

第11篇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

民族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占该地区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相比之下,林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不是很大。丰富的林地资源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很低,目前林业的总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1%。随着退耕还林补贴的到期,如何盘活林业资源成为目前摆在民族地区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对农户带动作用有限

一是民族地区具有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很少。

目前农业加工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管理粗放,生产能力有限。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能力弱。多数企业从事的是简单的产品分拣、包装或者初级加工。以马边的茶叶为例,该县的茶叶种植面积为亩,现有的四个茶叶加工厂的年加工能力难以及时消化该县产出的鲜叶,外来客商进入该地区收购的数量有限。因而导致茶农的茶叶销售渠道不稳,价格波动明显,甚至因为找不到加工厂收购鲜叶而囤积不能处理。茶叶作为马边的主导产业之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只占20%。这种情况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产业链联系薄弱。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市场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基本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联合松散,未形成规模大,渠道稳的交易。农民被排除在加工、销售两环节的获益范围之外,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缺乏适应市场的信用机制,一些诸如契约、合同、订单等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经营方式,得不到有效施行既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使农民存在后顾之忧。

三是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小,制约了基地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马边的茶叶基地,峨边的蔬菜基地和规模化养猪场,金口河的天麻养殖基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养殖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户,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但和市内其他地方相比差距还很明显。作为企业原料重要来源之一的基地发展滞后将直接影响到后续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盘活林业资源意识不强,林地流转困难

民族地区林业普遍存在重初期建设、轻后期管理,对巩固退耕成效、防止反弹复耕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加之自然条件差,林业资源未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体林主体法律意识不明晰,林地界址不清,导致山林权属不明。林木处置权落实不到位,导致收益权无保障。有的集体林在承包给农户时,没有有效合法的林地权属证明。

在流转方面,一是许多林农只对自己承包或转让的林地进行公正,不在林业主管部门办理林地流转手续和进行林权变更登记,林权流转协议无有效的法律合同文本参照。二是林权证的颁证、换证、发证严重滞后,影响了林地的流转。三是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没有专门的林权交易市场。产权一般在就近流转和无偿流转的多,有偿流转的少,而且绝大多数是农户之间流转,流向大户的或其他地方的比例只占15%左右,且80%以上是以口头约定为主。如何加快林地流转,增加农民收益,成为当前林业的重点。

(四)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很弱

1.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服务作用尚未发挥。目前农业所需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但现在民族地区金融网点少而零散,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大。为了规避放贷风险,往往不会轻易放贷,这是因为:

一是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域重视不够,没有把自己的业务经营目标与政府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加上农业产业本身受自然力约束,经营风险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支农信贷产品开发缓慢,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信贷产品的支撑,从而不能对农业产业化领域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二是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固定资产有限,无法提供足额的抵押担保,削弱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三是社会中介体系不发达。担保体系未建立,不能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资产评估机构资质差,不能对抵押品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四是农业保险的缺位使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风险。如2007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灾,牛羊大多被冻死,但养殖户却不能得到任何的补偿,只能自己承担。原因在于现在只对能繁育母猪进行保险和定额补贴,对同样大量养殖的牛和羊没有对等的政策。因而养牛羊农民损失巨大甚至面临破产。农业保险政策性强、费率低、风险大,因而保险公司大多不愿意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由于以上原因,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服务方面可是说是空白。

2.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以专业协会的形式存在,多数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成员内部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双向约束机制,不能很好地维护成员利益和制约成员行为。对实行大规模订单式购销服务、深加工和联合开发等领域很少涉足。部分农户观念落后,对发展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作意识不强,有利则合,无利则散,合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3.流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的交易流通基本上处于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状态,未形成一批专业或者综合市场和专业的农产品经纪人或批发商。如果农产品只靠民族地区自身的能力来消化和加工是不太可能的,而同一品质的农产品要运往内地来销售其成本太高又不具有竞争优势。交通不畅,流通不活成为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制约,阻滞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制约农产品宣传与销售的同时,也制约了整个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农技推广困难。首先有不少乡镇至今未配备农技人员,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现有的基层农技人员还被政府抽调搞其他工作,农技站基本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其次是农技人员的知识难以满足需要。现有农技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是小学初中文化,加之缺乏培训机会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不能适应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科技服务的需求。虽然龙头企业也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如推广茶叶栽培及管护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养殖防疫技术,但指导面窄,农户受益面小,大部分农民还是按传统方式进行原始耕作,从而导致农产品产量低,品质不稳,大部分只能自给自足,无法满足企业的加工需求。

农业信息不畅。民族地区农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市场,所得的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生产一般凭感觉和经验,并具有极高的从众心理。以畜牧业为例,畜牧业生产往往慢于市场一拍至两拍,市场好时,大家一哄而上,市场价格稳定较长时可以赚钱,市场节拍变快时,就难以赚钱甚至赔本。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很弱,大多吃亏后都不肯轻易地再去投入。

(五)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人才资源匮乏,引进人才困难

乐山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98年,许多农民连认汉字都很困难,要想让他们掌握一门实用的农业技术往往需要花费比非民族地区多几倍的时间,耗费更大的精力。民族地区由于条件差,待遇较低,加上人才管理体制障碍,引进人才十分困难,留住人才更是一大难题。于是就出现了本地人才想留却留不住,外地人才想引进又引不进来,人才资源匮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乐山市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有所发展

民族地区幅员面积5376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1.91%;耕地统计面积45.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99亩,高于全市人均0.88亩的水平。民族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等为主,2007年末的播种面积为67.2万亩,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为10.45万吨。

经济作物则主要以茶叶、竹笋、蚕桑、花椒、水果、中药材等为主。近年来,形成了一批规模农产品种养基地和加工企业,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马边县已获认证的无公害生态茶园9485亩、A级绿色食品茶园15500亩、有机茶园3268亩,另有5000亩无公害生态茶园正在进行有机茶园转化。涌现出“森林雪”、“荞坝贡茶”、“边河玉叶”、“文彬绿雪”等茶叶知名品牌;峨边先后建成了沙坪生态农业园区以及茶叶、藤椒、中药材、野生天麻、山葵基地。竹笋、鲜辣酱、藤椒油三大产品年产量达到7000吨。二期工程正在动工兴建,建成后产量将达到2.8万吨,年产值3亿元。金口河区已建无公害花椒基地面积5100亩;乌天麻种源基地30亩,商品乌天麻种植面积2.4万平方米,正宗川牛膝基地5000亩,红豆杉基地5300亩,营造速生丰产林竹7万亩,银杏基地6280亩,优质茶园10000亩,珍稀食用菌基地3个,种植250万袋。

总地来说,种植业以自给粮食生产为主,除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外,很少有多余的粮食出售。经济作物种植较为分散,基地的规模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低,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养殖业成为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重要渠道

民族地区的畜牧养殖主要是猪、牛、羊和家禽。两县一区常年空气湿润,温度适宜,山高林茂又远离污染,良好的生态决定了肉类品质的优良。民族地区所产的肉类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但由于交通的闭塞和运输成本的高昂直接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2007年末民族地区的猪、牛、羊和家禽存栏数分别为比33.4万头、6.5万头、28.2万头和115.1万只。标准化的养殖场数量不多,规模也有限。农业内部畜牧业目前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成为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达到规模养殖的寥寥无几,农民一般养殖的数量少,喂养主要依靠自己种植的粮食,出栏周期长,利润很小。

(三)林业资源丰富

民族地区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高。截至2007年12月底,民族地区共有林地63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77%。目前,少数民族三县(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0.1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9.48万亩。配套封山育林4.00万亩。但是和所拥有的但是和所拥有的林地资源相比,林业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步提高

近两年的收入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收入在逐步提高,但和乐山全市的差距很大,并有继续拉大的趋势。若不加快发展,将难以弥补他们之间的差距。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族地区不同于乐山其他市县区,农业的发展一定要针对实际情况,发挥其特色和优势,才能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民族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的引导下,突出本地资源特点和资源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应根据不同区县、不同乡镇来确定该地的主导产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

峨边县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力争建成辣椒基地、藤椒基地、生姜基地、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和山葵基地以及黄连、杜仲、天麻、红豆杉等中药材基地。紧密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造林工程,抓好竹笋基地建设。在稳定发展生猪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力争建成绿色肉猪、商品兔、商品牛、羊基地,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马边县要精心打造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大力发展林竹产业,建设竹林基地,抓好抚育保护和技术培训。建成特种中药材基地。抓好牛、羊、兔等草食牲畜优良品种的推广。重点以南江黄羊为主肉羊杂交改良工程,引进西门达尔牛为主肉牛优良品种,提高牛肉产量和出栏率。

金口河区要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土,扩大乌秆天麻、野生菌、中药材等种植规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从事种植加工业,使种植农户年收入有大幅提高,积极争取建设牧区节水灌溉工程,继续实施堤防工程建设,加强河滩地开发利用。

(二)做大品牌、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

1.围绕品牌特色农产品,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离不开品牌的带动效应。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做法:

首先,政府应降低少数民族地区龙头企业享受市级规模龙头企业待遇的标准和条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其次,选择科技附加值高、管理体制完善、运营机制合理的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以保证扶持资金能集中投入到有潜力和前景好的企业中,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再次,充分利用我市旅游大市的优势,在市区、主要旅游景点以及沿途、甚至宾馆设立乐山特色产品购物店,通过集中宣传,逐步将这些品牌打响、打远,拓宽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2.围绕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带动作用,推广使用新品种,采用先进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组织生产,提高农牧产品的品质。抓好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认定以及绿色产品质量认证、品牌申报和商标注册工作,建立健全基地检验检测体系,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和保鲜、贮藏及信息网络等基础性设施建设,增强基地发展的后劲。

3.围绕增收富民,构建产业链各个环节利益机制。要把企业做大,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探索“公司+协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而利益机制则是实现协调配合的纽带。>一是要构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市场买卖关系上,而应向利益共同体关系引导,在目前条件下,应规范合同管理,确保合同的履行,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要鼓励外地的龙头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原料基地。除在土地使用、税费政策上给予优惠以外,龙头企业的税收由工厂所在地和原料所在地分享,通过外地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扫清林地流转障碍,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首先,应做到林权要清晰,经营权要搞活,处置权要落实,合法权益要保护的原则,对集体山林完成确权颁证,建立依法有效的林地流转和管理体制。其次,加强和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强化林权证的法律地位,让林农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林地的调整必须经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并履行相关的法律手续。对争议大并显失公正的林权证,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颁证。

农户承包的林地进入流转前,必须先取得政府颁发的承包证或林权证。集体林地必须经过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后,再经过协议或拍卖方式出让,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必须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同时搭建平台,将买方和卖方用专门的交易市场联系起来,减少交易成本,简化交易程序,便于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也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确保农民的利益。政府还可以就此专门设立一个咨询机构,便于交易双方了解交易程序,也便于政府宣传相关的政策。建立专门的交易市场,利于林权交易逐渐走向规范,从而盘活林木资源,起到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四)切实加强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1.加大金融系统对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扶持力度。(1)稳步发展银行对农民的小额贷款。为此,银行应该进行严格的信用风险管理,对资金需求者建立信用档案库,通过采用联保贷款的模式,将资金贷给信誉好、有需求的农户。(2)促进银行与生产特色产品的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民族地区拥有特色产品的龙头企业往往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而“藏在深闺无人识”。因此政府要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召开银企恳谈会,促进民族地区企业与银行特别是外界银行的联系、沟通与合作。(3)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将养殖业的保险范围扩大到牛和羊,尝试推行母牛和母羊的投保机制,采取政府出资一部分、农户出资一部分的投保方式为牛羊投保,这样一旦遇到像去年那样无法抵御的雪灾等自然灾害时,农民的损失就可以降到最低。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密切企业、中介和农户之间的联系,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建议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扶持农产品经纪人,作为专业合作组织的补充。为此应把农村懂科技、能致富、敢于闯市场的乡土能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充分发挥他们连接公司与农户的纽带作用。对内引进有市场需求,有比较优势,适合当地资源特点,能获取超额利润的优新“好品种”,向外积极争取“订单”,按市场需求制定生产种养规划,以订单的形式落实到会员农户,会员农户按订单要求生产,公司按保护价确保收购,既化解了市场风险,又发展了订单农业。

3.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县城要建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使之形成为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二是逐步组建农业物流公司,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农产品供应物流公司;第二个层面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物流公司;第三个层面是物资回收物流公司(如回收秸秆、废金属、废纸、废塑料等)。

4.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水平。在农业科技方面,一是由县人事局牵头,对现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减少无农技人员、无农经人员的“双无”乡镇。二是按现行机构改革政策,实行“到岗到点退一批,竞争上岗减一批”,推进基层服务体系更新换代。三是加强对基层服务体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更新专业技术知识,提高其服务现代农业的水平。

在农业信息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工作。分别由市、县农工委牵头并具体负责实施大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分析工作,真正发挥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建设好县、乡两级农业信息平台和村工作站。努力将农业信息向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延伸,形成一个农业信息网络。

(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

1.培养人才。(1)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普九”教育和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模式取得的成果,并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另外对于有机会进行继续深造的贫困学生,政府可以通过资助或架起当地企业与贫困学生的桥梁方式,帮助其继续深造,为本土人才的成长打下基础。(2)做好新增和现有劳动力的创业、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应设立专门的培训点,对有就业意愿的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也可以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由企业将所需的专业和人员与当地的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并由企业派出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最后由企业择优录用。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组织职工到职业技术学校培训,进行在职员工的再教育。

2.留住人才。做好外地人才的引进和稳定工作。一是给予民族地区一定程度的用人自。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要求,在坚持专业对口、专业进人的原则条件下,简化进人程序,实现对口部门直接到农业大专院校对口选人。二是对于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和专业技术晋升等方面可以比照享受“三州”地区的优惠政策。使民族地区需要的人能够进得来,来了的人又能留得住。

3.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要适度扩大民族地区每年的下山指标。基于每年有大量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下山意愿的事实,要充分利用这种意愿并将其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在扩大下山指标的同时,要根据实际制定一整套的评定标准和措施,并严格加以实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工作有劲头,生活有盼头。把民族地区的工作岗位变成一潭活水,让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进去,锻炼成熟的不断涌现出来,形成良好的循环局面。

摘要:乐山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乐山整体的经济发展,这些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乐山民族地区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逐步提高。但是目前还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林业资源未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民族地区应在突出本地资源特点和资源优势情况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