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语文化

英语文化

时间:2023-06-01 09:4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文化

第1篇

关键词:英语谚语;文化价值;语言

1.引言

谚语是成语的一种特殊类型。但它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成语。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通俗简练、生动活泼,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思想。有传授经验教训的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谚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用的好能使语言增色,文笔增辉。然而,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谚语可以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等社会功能。谚语的价值不仅仅囿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那么英语谚语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述。

2.谚语的文化价值

2.1谚语反映大不列颠民族的历史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翻开一本中型英语词典,在“Rome”(罗马)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的谚语: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生活。比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比喻:殊途同归)

公元前六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其后占领不列颠岛长达400年之久罗马文化与风俗逐渐渗入不列颠,形成一个不列颠拉丁文化。罗马人走后,他们的文化及其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然留在不列颠岛上,以上三条谚语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大不列颠岛除了被罗马帝国侵占过以外,还曾先后被日耳曼部落、诺曼底族侵占过,所以,英语中有很多来自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的谚语。

来自拉丁语语的谚语有:

Fortunefavorsthebrave.(勇敢者交好运)

Thereisnorulewithoutanexception.(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

来自法语的谚语有:

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

Onceisnocustom.(一次不是习惯)

Nurtureisabovenature.(教育生于天赋)

来自西班牙语的谚语有:

AcoldAprilthebarnwillfill.(四月寒冷谷满仓)

Hehastwostomachstoeatandonetowork.(他有两个肚子吃,只有一个肚子做工作。意为“好吃懒做”)

2.2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地理位置

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英国所处的这样一个岛多的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海上运输在英国运输业中占有特殊位置,因此许多英国谚语与航海有关。这些谚语大部分都是水手在长期航海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既是水手们的经验之谈,直接适用于航海,又具有广泛的意义。例如:Iftheraincomesbeforethewind,loweryourtopsails,andtakethemin;ifthewindcomesbeforetherain,loweryoutopsails,andhoistthemagain.(如果先下雨后刮风,就收下你的中桅帆;如果先刮风后下雨,就把中桅帆再扬起。)这条谚语不仅指导水手何时,收帆而且是一种普遍的气象常识,它告诉人们,雨后刮风,雨要不停地下,而雨前刮风,雨下不长。

再如Hoistsailwhenthewindisfair.(趁着好风扬起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教育人们,要利用好机会干事情,趁热打铁,乘风破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Agoodsailormaymistakeinadarknight.(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会出错)Thegoodseamanisknowninbadweather.(坏天气才能使出好水手)等。

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英语留下不少与渔业有关的谚语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事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Thebestfishsmellwhentheyarethreedaysold.(再好的鱼三天也变臭)比喻“在一起相处得太久,再好的朋友都会生厌。

Thebestfishswimnearthebottom.(好鱼居水底)比喻“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上梁不正下梁歪”相似)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像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相似)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比喻“不要再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门弄斧”)

2.3谚语反映不列颠民族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很多、很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国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谚语:Letthesleepingdogslie(让睡觉的狗躺着。比喻“莫惹事生非;别自找麻烦”)Everydoghashis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而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拉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

2.4谚语反映不列颠岛多雨多雾的气候

大不列颠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度,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Smallrainlaysgreatdust.(小雨压大尘)比喻“小的东西也可派上用场“。另外,雨过天晴,天空会格外美丽:Afterraincomesfairweather.这条谚语告诉人们:“困难过后,胜利就会到来。”

大不列颠岛不仅雨多,而且雾多。过去伦敦素有“雾都”之称。多雾的天气也给英语留下不少谚语。Whenthemistcomesfromthehill,thengoodweatheritdothspill;whenthemistcomesfromthesea,thengoodweatheritwillbe.(雾从山上来,好天要变坏;雾从海上来,好天气会来).

气象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农民在长期与天奋斗的实践中,总结了关于气象的经验,也反映在有关的谚语中,Asnowyear,arichyear.(下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CastnotaclouttillMaybeout.(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脱)Foramorningrainleavenotyourjourney.(早雨不耽搁旅行).Eveningredandmorninggrey,arethesignsofafineday.(晚霞和晨雾是晴天的征兆)Amistymorningmayhaveafineday.(有雾的早晨可能是晴天)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neithergoodformannorbea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satthe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

2.5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币制和度量衡制

反映大不列颠币制的谚语有:inforapenny,inforapound.(一旦开始就干到底;一不做,二不休)Pennywiseandpound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Takecareofthepence,andthepoundswilltakecareofthemselves.(小事谨慎,大事自成)Givehimaninchandhe’lltakeanell.(他得寸进尺)这几条谚语中的penny,pound,inch是大不列颠的货币单位和度量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英语谚语中的文化印迹是很明显的,可以通过对谚语的溯源分析和分类研究来考察大不列颠文化。当然并非每条谚语都有它的文化含义,但是确实有不少谚语能够反映出大不列颠文化的面貌及其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英语谚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大不列颠文化的重要材料,虽然不是唯一的材料。

参考文献:

[1]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文化;疆界;人物形象

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作家在进行英语文学创作的时候具有先天性的优势,他们成为英语文学发展的先锋。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使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已经不再局限于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些作家所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异域风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传统的英美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的思维特征、文化特质大相径庭。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需要进行跨界研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作家本身的民族文化和其生活轨迹。下面本文将就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问题进行探讨。

一、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的变迁与重构

从英语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在20世纪中期之前英美作家在英语文学界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对整个发展潮流起到引领作用。除了印度作家泰戈尔和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之外,欧美白人作家几乎囊括全部的世界重大文学奖项。然而随着世界英语文学的迅猛传播,进行英语文学创作的作家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亚非拉地区的作家的英语创作水平迅速提高,开始参与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重大文学奖项的角逐。在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移民现象越来越普遍,更多从事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作家具备了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背景。到了20世纪末期,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中非欧美裔作家人数甚至过半。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出现重大变迁,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对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进行重构。对世界文化疆界的划分方式按照作者写作所使用的语言和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在通常情况下,这两者之间是保持一致的。然而当前的产生跨界的英语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化方面采用英语作为艺术文化创作的工具,它在语言形式上符合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民族传统、表达方式、风土人情、思想观念[1]。然而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属于作者本身的民族,其人物形象所生活的背景明显具有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物的活动特点也会打上明显的地域烙印。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奈保尔出生于南美洲西印度群岛,家族信奉印度教,出身于婆罗门家庭。1948年,奈保尔从西班牙港女皇学院毕业之后,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主要攻读当代英国文学。他从牛津大学毕业之后在英国的广播公司工作,并在英国结婚定居。奈保尔遍游世界,这些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因为奈保尔的祖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形成独特的社会环境。在这样一个社会政治复杂的环境里,奈保尔拥有较为多元的文化意识,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奈保尔的文学作品多采用讽刺的写作手法,用较为诙谐的语调介绍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见闻。从已有的英语文学作品来看,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为多元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提供了有效的媒介,为英语文学疆界的重构提供了可能。非欧美裔的作家在用英语阐释人物形象时可以呈现出文化多元化趋势。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读者既可以领略到英语文学的语言魅力,又可以欣赏到西印度群岛的社会文化生活。

二、英语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民族特性

作者一旦完成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对人物形象的控制力就向读者转移了。读者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完成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再创造。世界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取审美上的愉悦感,并能够受到道德上的熏陶。文学形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建立起来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所使用的语言载体就可以忽略,而人物形象的民族特性也会和人性的共性融合在一起,因此就有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点。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戏曲学家,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典范,而不仅仅属于欧洲文学。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既有民族特性,又具有普适性,因此就为文学形象在全球范围内跨界传播提供了可能[2]。文学形象更像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既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又有文化意境的传播,是“形”和“意”的巧妙结合。在美国诗人庞德的诗歌中借鉴了中国古典诗中的意象,将美国诗歌关注的中心从形象转移到意境。形象学也将研究的重点由表层意象转移到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意象派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多采用自由体的方式,突出形象的多变,使读者跟着诗人所建立的意象而进行思维的转换。当诗歌所描写的意象透射到读者的头脑之中后,读者就获得该意象所代表的民族特征的经验感知。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将对意象的感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所以对人们在体会语言表述意义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康拉德曾经对隐喻中的语言和审美体验进行过区分。隐喻中的语言所塑造的是形象,而审美则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作者破除语言的藩篱,使文学形象跨越民族的疆界,使其精神向全世界传播,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惠特曼的《自我之歌》主要宣扬的是自由、平等和博爱,具有鲜明的美利坚民族的精神特征,它所塑造的文学形象跨越民族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适性。中国诗人郭沫若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激昂和个性,从而在其诗歌中体现出了张扬的个性,开创中国现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先河。英语文学中的形象塑造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比如哈金小说中对中国人的形象塑造就是将语言载体作为他者,而将人物形象作为自我,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形成了跨界文学作品。然而美国诗人庞德的诗歌则是相反,它是将语言载体作为自我,将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作为他者而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两类文学作品都体现了语言载体和人物形象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文化疆界的突破。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中的共性促使了异质文化的跨界传播,实现了异域文化的本土化。在文化迁移的过程中,英语语言中所具有的特质能够促进不同地域文化间的沟通。193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作家泰戈尔,可以同时使用英语和孟加拉语进行文学创作,他的许多作品用双语写作,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比如泰戈尔的作品《吉檀迦利》将当时欧洲所流行的人道主义和古印度《奥义书》中所宣扬的泛神论思想结合起来,既体现出作者对本民族人们的命运的关切,又展现出对整个人类的前途思考。从这个角度说,《吉檀迦利》是英语文学的典范,又是世界的文化遗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跨越了民族文化的疆界,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英语文学和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所交融,现在所看到的英语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欧美文学,而是世界文化融合的结果。当然,这并不否认英语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各种文学人物形象通过英语语种的塑造,都会打上英语文化发展的烙印。在工业革命之后,英语随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同时也将欧美文化推向亚洲,在与东方文化的冲突和互动过程中实现交流[3]。我们通常所说的英语文学包含了所有以英语为创作语言的文学作品,既包括英美文学,又包括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非洲、亚洲英语文学。所以对英语文学的考察应当采用全球化视野,将英语文学中所塑造的不同民族的经典人物形象都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三、英语文学中跨文化作品的人物形象实例分析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南非著名小说家,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羞耻》中描述了南非白人教授卢里一家的生活状况。生活在黑人聚居地之中,卢里和他的女儿感到耻辱,小说描述了后殖民时期社会矛盾的发展状况,展现了种族之间的冲突。这部作品以英语为创作语言,以非洲本土文化为写作背景,重塑了当地白人的族裔身份与社会地位。卢里虽然是一位白人,但是随着经济来源的丧失,其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她的女儿甚至成为了黑人的帮工和小妾。作品通过对当地黑人文化特征的揭示和对人物命运转变的描写,向读者展现出转型期的社会深层矛盾。在以往的英语文学作品中,白人从来都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在《羞耻》中白人却成为了弱势群体,实现了人物形象民族特征重构。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用具有优势感的英语来塑造非洲本土文化形象,也是对英语的一种“羞辱”。从该作品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在对东方民族进行文化殖民的同时,也会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成为一个为自己预设的文化陷阱。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定位,完全是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之上的,实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重新界定了白人在非洲的文化身份。因此,库切通过文学人物形象实现了在英语环境中的对本民族文化特征的重塑。作品完全没有了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殖民痕迹,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非洲文化形象。通过英语来了解非英语文化背景中的人物,读者更容易体会出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奈保尔的小说《比斯瓦斯的房屋》的主人公比斯瓦斯的原型是作者的父亲。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人物的生活历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社会中小人物在奋斗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痛苦与无奈。该作品深受英美国家读者的喜爱,后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小说中,主人公比斯瓦斯出生于特立尼达殖民地的一个普通劳工之家,因为先天性的手指缺陷受尽人们的歧视,其父亲因为家庭贫穷而不能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却在逆境中艰苦奋斗。最终成为一名记者,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比斯瓦斯的长子阿兰德和他一样是一位追求上进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去英国留学。比斯瓦斯因为长期劳累而积劳成疾,最终病死。学成归来的阿兰德要面临一个更加窘困的家庭环境。在该作品中,人物之间充满各种冲突,这些冲突既是家庭生活冲突的表现,也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奈保尔以写实的手法重塑了印度族裔和当地白人的社会形象,透视了印度社会文化的时代背景。主人公比斯瓦斯通过奋斗拥有了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却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比斯瓦斯的长子阿兰德因为生活轨迹的差异,其命运和家中其他人的命运形成对比,揭示了殖民地特有的社会矛盾。该作品用独特的方式阐述了印度族裔和当地族裔人民之间的关系。殖民地的非白人族裔成为英语文学的主人公,英语作为一种载体具有更强的世界性,形成了与英语文学宗主国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奈保尔的文学作品以“反叛者”的角色实现了西方文学文化疆界的突破[4]。海明威在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渔夫桑提亚哥,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全人类的共同体现[5]。海明威用桑提亚哥的勇敢和坚强来展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对渔夫形象塑造时,作者完全可以选择一个青年人,这样更能够给人以勇往直前的想象空间,然而他却选择了一位年老体衰的渔夫,希望能够通过渔夫的身体和精神的对比,来塑造出一个硬汉的形象。这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在带给人们灾难的同时也赋予了他冒险精神。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作者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同时也赋予其作品独特的时代文化魅力。世界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出现融合,从而揭开新的历史篇章。英语作为世界各国交流最为常用的语言,其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状况,传统以欧美文化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的方式逐步向以全球文化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转变。世界各国的作家在用英语进行人物形象阐释可以推动本土文化向世界传播。我们在进行文学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要注重从人物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考虑,从民族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定位。

参考文献:

[1]王宁.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7):48-52.

[2]李勇.阐释的边界及其可变性[J].学术研究,2016(01):14-20.

[3]金健人,许心宏.基于文字的中西思维差异新解[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03):64-74.

[4]江宁康.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J].南京社会科学,2004(2):77-81.

第3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可行性 途径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可能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增多,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育,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现今英语教学中,人们忽视跨文化教育的原因有二:一,普遍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言知识;二,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实际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现今各个等次的英语教材均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并且涉及英、美、加、澳等国的英语及其变体,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教师应该确信一个理念:运用各种语言素材,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是可行的。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Addressing)

在习惯称呼方面存在很大的中西差异。比如,称呼某位女士的时候,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女权运动的产物――Ms,因为是否结婚,妇女都会接受这个称谓。在中国,人们已经习惯了被叫做“张主任”,“李校长”,而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的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等,一般都是直呼其名,从而感到亲切、自然。

2.感谢(Appreciation)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而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即可。

3.隐私(Privacy)

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英语国家人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比如当你问道:“How old are you,Ms.Smith?”Ms.Smith答道:“Ah,it’s a secret!”为什么Ms.Smith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同样不受欢迎。

4.谦虚(Modest)

受到赞扬时,中国人常常通过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此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交流有可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对赞扬的正确回答应是:“Thank you.”

5.介绍 (Introduction)

西方国家在介绍他人时,有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之分。会议上介绍来宾的时候,主持人应该说:“It is such a pleasure for me to introduce Professor Wang to you all,president of Qinghua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郑重而得体。而非正式场合就相对随便一些 :“This is Mike, my friend.”在介绍两个人认识的时候,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等等。

三、怎样加强英语文化教育

1.揭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还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某些词中对应的英语单词不是white,如“白熊”(polar bear),“白蚁”(termite)。而且,汉语中“白费事”(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idiot),其英语对应词中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

2.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3.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英语教材大多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何自然.推理和关联[M].外语教学,19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J].上海: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1998.

第4篇

一、让学生在口语教学中体会文化

教师在日常英语口语教学中,要给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交际文化,让他们遵循西方人的生活习俗,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使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当和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我们可直接称呼Mr.或Miss/Ms,加姓,而不能用teacher,director,president等表示职务或身份的词加姓使用,更不能错把名当成姓。可以说Goodmorning(af-ternoon)或Hello,而不能说Whereareyougoing?Whatareyoudoing?也不能说Haveyoueaten?以免别人误以为你要邀请他吃饭。商场售货员和西方人打招呼应说CanIhelpyou?而不能说Whatdoyoubuy?或Whatdoyouwant?当英美人问你“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倘若你需要,不要感到不好意思,而要直接回答“Yes,please.”而不能说“Don’ttrouble.”倘若你不需要,可以说“No,thanks”西方人在交谈中忌讳对方问及自己的年龄、工资和婚姻等问题。我们还要注意英美人的礼节,英美国家的上下级之间、男女之间、长晚辈之间施礼时必须是上级、女土、长辈先伸出手来,否则不能贸然行动。另外,握手时间的长短、握力的大小也要适度,否则是失礼。亲吻、拥抱也是英美人交际的重要礼节,其习惯是“长晚辈之间吻脸和额,平辈之间宜贴面,夫妻之间吻唇,男子对尊贵女子吻其手背,在不熟悉的人之间和工作场合,一般不施亲吻礼。

二、让学生在语法教学中了解文化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英语有表语成分,而汉语没有;汉语的地点表达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的地点表达习惯是由小到大;中国人一般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美人却名在前,姓在后;附加疑问句“Lovelyday,isn’t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出话题的一种常见句子罢了;“Whynot...”或“Whydon’tyou...”这类句子形式上是疑问句,实际上却表示提出建议;“Wouldyoupleaseturndownradio?”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请求。中国人写信时日期常常写在正文结尾后一行的右下角,而英文信的日期常常写在称呼一行的右上角;又如“李红是一个学生,而王红和张平是教师”,在汉语里同用一个“是”,但在英语却有单、复数的变化,即“LiHongisastudent,whileWangHongandZhangPingareteachers.”。

三、让学生在翻译教学中感受文化

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我们很难翻译得准确、明白无误。因此在指导学生翻译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我们要注意英汉形义上的差异。英语和汉语有时在形义上类似。如Wearestudents(我们是学生);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等;有时形异义似,如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加洗),这跟文化背景有关:中国的庙堂里放置食物作供品,有可能养肥老鼠,而西方的教堂里无供品,只有耶稣像,连老鼠也一贫如洗。2.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必须符合各自的文化背景。如astimidasarabbit(胆小如鼠),likeaducktowater(如鱼得水),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箭双雕),ascoo1asacucumber(镇静自若);killthegoosethatlaysgoldeneggs(杀鸡取卵)。3.很多句子有时失去原来句子的意义,单从表面上很难解,如:Sheistheappleofherfather’seyes(.她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Shegavebirthtoabluebaby.(她生了个先天不足的孩子);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Thefilmwasagreathit.(那部电影极为叫座);Sheisatomato,everybodylikesher.(她是个美貌女子,人人都喜欢她);Heputonhisshirtonthis.(他为此孤注一掷);Don’tcryforthemoon.Youshouldbemorepractical.(不要期望那些不现实的事,你应该现实些)。

四、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积累文化

我们在课堂教学进行文化渗透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实践和积累,如举办涉及异域文化的专题讲座、学唱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电视等、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出英语黑板报等,还可组织以文化内容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如以饮食文化为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报刊、杂志、图片、书籍、网络等)收集一些有关国内外饮食方面的内容加以研究。总之,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安排好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想,从而近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作者:杨娟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界集中学

第5篇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对文化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英语文化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渗透的方法

1 比较法。即在教学中通过比较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异同来加深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特别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英语文化意识。如在教学句型“Where are you from?”时,笔者通过板书“I’m from Lanzhou Gansu China”使学生了解地名的英语表达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则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比较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从而使他们在交际中正确灵活地运用。

2 讲解法。即对教材中涉及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讲解。学生们理解有困难的,有时还会引起理解偏差的内容用讲解法就比较适合。如冀教版小学英语第四册中第三单元不同国家的服饰常识和一些常见外来词的由来介绍、第六单元中由动物名词构成的谚语都可以运用讲解法,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能使学生了解英语文化。

3 融入法。即直接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英语国家文化中具有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材开设课程,介绍英语国家的习俗、历史、风土人情等。例如在教学时,可以介绍了中国的幸运数字是6,加拿大的幸运数字是7,还告诉学生13在英美国家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人们在生活中部会尽量避免它。

4 体验法。即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看电影、看录像和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等。西方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万圣节、复活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每逢这样的节日,笔者都会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的文化。例如,在教学Chrtstmas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圣诞歌曲,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美丽的圣诞树和丰富的圣诞活动,尽量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深刻体验圣诞节文化。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渗透的原则

1 实用性原则。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教师导入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导入形式也应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2 阶段性原则。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并不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应按照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教授完颜色的词汇后,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中西方国家给颜色词汇赋予的不同含义,补充简单的关于颜色的习语和成语。若渗透更多更难的词组,不仅不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还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性原则。在渗透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避免过多、过杂,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相关的英语文化进行介绍,不应过多地涉及其他内容。如在介绍圣诞节时,教师应集中介绍西方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等,不应该导入复活节的来历和习俗等。

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并重是帮助学生克服中国式英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教师在课堂中应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照科学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文化渗透,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兴趣。

第6篇

一、在校园里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校园良好的积极的英语文化氛围,我们应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能被强烈的英语氛围所围绕,这样师生可以共同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英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素质。

1.英语遍及校园的每个角落

充分利用校园中一景一物的教育意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循序渐进地接受熏陶。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木、所有的办公室、教室名称、玩乐场地的器材名称、所有指示牌、警句牌、德育专题用语等都用英汉双语书写。如教师办公室Teachers' Office;女厕所Ladies' Restroom等。在花坛绿草中的警句牌如:I'm sleeping. Let me alone.(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扰)

2.充分利用英语板报

校园板报的编辑内容应不拘一格,具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特点,可适当介绍一些节日的小知识,英语趣闻,谚语等;可以介绍异域风情,展现别样的外国文化;可以答学生问;可以反映最新的校园动态;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和适当的课外材料补充等。尽量做到形式的形象生动,内容的丰富知趣,充分融合英语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3.构建多方位的英语视听系统

学生每天早上在门口站岗时用响亮的英语向师生们问候,这样大家每天进校门时便轻松地感受到浓浓的英语氛围。还可利用校园自动广播系统的播音功能进行早晚问候的广播节目。当学生兴高采烈地走进校园时,如果听见这样的问候“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Today is fine. Have a good day!”心中便觉得一天有了良好的开始。傍晚时分学生们离开校园时,如果从广播里听到这样的叮嘱:“Hello, everyone. Are you happy today? It's time to go home. Keep the line . Don' t forget your things. See you tomorrow!”这种别致的告别与祝福又会让学生倍感关怀。也可以用英语儿歌作为上下课的音乐铃声。

二、教室环境的布置具有英语特色

教室学英语的氛围营造好,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诱发语言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知英语。

1.教室物品用双语标注

首先,用英汉双语书写的名人警句贴在教室两边的墙壁上,并定期更换。教室的其他布置都努力做到与英语学习相挂钩。如:印有英文词组的窗帘,标有英文说明的盆景植物,英汉双解的班级常规,还有摆放整齐、随手可及的学习辅导书等。另外,还可以用英语标签粘贴教室的用品及各自的文具:schoolbag(书包)、pencil-case(文具盒)、textbook(教科书)、notebook(笔记本)、computer(电脑)、teacher's desk(讲台)等。

2.教室前墙的黑板设“英语角”

学生在教室里视线停留最多的地方是黑板,积极利用这块宝地,使学生随时感受英语的存在。在黑板左上角特地加一栏,轮流的值日生担当起用英语书写的任务,写好当日日期、时间、天气和课程安排,以及每日一句名言或日常用语。鼓励大家一起练习说,通过直接刺激、尽力模仿、反复强化,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地逐渐掌握简短的日常用语表达方法,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集体学习环境。

3.教室后墙的黑板报设英语园地

英语园地可以由“英美文化荟萃”、“英语快餐”、“词汇银行”等几个固定板块构成,根据课本内容适当安排布置,有利于学生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相应主题的内涵。在学了“Animal”话题后,要求同学们在“词汇银行”中搜集一些常见的动物单词(包括书中出现的和查阅到的),在“英美荟萃”中呈现各个国家的标志性动物,图文相应成彰,使学生在做做、说说、画画等环节中感受英语融于课外的快乐。还可根据学生掌握的英语水平,布置一些与教材同步的练习,语法知识,也可以是一些复习词汇的项目活动,如填字游戏,单词接龙等。

三、利用实物教具营造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学中所展示的形象越是直观、鲜明、有趣、生动,就越能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越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认知的潜能。大部分单词在小学英语课本中是表示具体的事物,如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颜色、身体、食品、玩具、衣物、学校等。那么在教学这些类别的单词时,可通过实物或实物模型来再现单词,激发学生大脑兴奋,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

第7篇

1. You have matches

最近我有一次机会登上一艘豪华游轮观光。我在吧台拿了两杯鸡尾酒回房间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我后笑着说:“You have matches?” 我一愣,回答说:“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烟了,所以没有火柴。”她立刻会意到我误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点抱歉的说:“It’s a joke.” 然后,我们就相互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事后和朋友在吃晚饭的时候聊天,我趁机向一个美国朋友请教白天的那句话,他解释说:“因为她看你两手都占着,就故意开玩笑跟你要火柴,这是个非常普通的笑话,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是想问你需不需要帮忙。”

2. Turn the tables

一位亲戚和妻子失和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几天前接到亲戚电话,说他们在走进律师楼之前,先去求助于心理和婚姻问题专家。夫妇俩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了好多次,互相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猜疑、埋怨,结果化干戈为玉帛。说简单也简单,就这么拯救了这场婚姻。我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同样也认识他们的一位美国朋友。这位朋友挺激动的,连连说着“感谢上帝,感谢上帝”,她还补充了一句“He turned the table.”。

这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她是指我亲戚动粗吗?我打抱不平说:“不会,不会,他很斯文,很有绅士风度,不会以粗鲁的举动压制对方,不会以高压让对方屈从。” 结果,越说越让人糊涂。看着我那一脸不快的表情,朋友突然茅塞顿开了,以另一种方法向我解释。终于我明白了,她是说我亲戚“扭转了局面”,那 “table”和我想到的“桌子”根本无关。

再说远一点, turn the tables (on someone)这个短语也和“桌子”没什么关系, 它的意思是to suddenly take a position of strength or advantage that was formerly held by someone else (反败为胜,转弱为强), 例如: “She played badly in the first set, but then she turned the tables on her opponent and won the match.”

3. Wearing two hats

同事朋友聚会,少不了相互介绍。先生在向我介绍他的同事 Larry 时,说他可是个大忙人:“He is wearing two hats.” 我说,你开什么玩笑,他根本就没戴帽子。 Larry 一直以笑作答,倒是先生察言观色,知道我不懂,便帮我找台阶下。原来,先生是指Larry在医院某一部门担任要职,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说 Larry 身兼两职,而不是真的戴了两顶帽子。

4. With a grain of salt

一天吃饭的时候,好友 Allen 和他的中国籍太太坐在餐桌旁大谈最近流行的一种草药,说它能包治百病。Allen 说了一句:“I’d like t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他太太笑道:“你以为它是蔬菜啊,还要加点盐再吃。健康专家可没有说过要加盐。”Allen 愣了一下,然后大笑不已,解释道“ Take something with a grain of salt” 是“对某事有保留、持怀疑态度”的意思。 原来刚才Allen 是说他对这种草药的神奇疗效表示怀疑,而不是说要“放些盐再吃”。

5.You are in for a treat!

这天,同事们正在讨论为我和 Rhonda 开生日 party的事情,为了尊重寿星,大家让Rhonda 和我选择一家中意的餐厅。Rhonda建议去镇上一家叫做BBQ 的美国餐厅。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于是就问她那里有什么特色。Rhonda便开始滔滔不绝的介绍他们的招牌菜,听得我胃口大动,直咽口水,Rhonda便笑着说: “You are in for a treat!” 我愣了一下,以为Rhonda要请我去那里吃饭,心里十分不好意思,试探着问过她之后,Rhonda 笑着解释说: “You are in for a treat means you’ll like it!”

6. Knife and fork

朋友D说日前在某大酒楼饮茶,见邻桌有青年夫妇和大概是他们在外国结识的老太太一起饮茶。老太太对操作筷子很感兴趣,在那里学用 chopsticks夹虾饺。D说他有个美国朋友,曾花了一些时间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每有机会就要表演一下,还说用筷子是一种艺术,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表现。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洋人进餐用刀叉。其实洋人从前没有knife and fork,用的是木片削成的叉。这种木叉从意大利经伊斯坦堡传到英国,是两刺的肉叉(two-pronged fork)。在此之前,人们吃肉用手,因此对于改用肉叉有人说是“对赐人以五指之神的侮辱。”

筷子又叫做“箸”,据说由于箸与住同音。住有停止之意。航船忌停,江苏一带行船的人们改称箸为“筷儿”。筷音同快,不住而快,一帆风顺矣。日语中筷作箸,但读作hashi,和作桥解的hashi相同,似乎和行船有点关系。日谚有“只会拿着筷子吃”指“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中餐桌上每人有一份箸匙 (zhuchi),一双筷子一把汤匙,也许就没有knife and fork那么杀气腾腾了吧?

7. Skeleton in the closet

一天朋友谈及一则大爆“名人”家丑的八卦新闻,说那些家族中人以搬弄“skeleton in the closet”为乐事,难道这些名人家的壁橱中真的有骷髅? 他说的“skeleton in the closet”(英国人则习惯说成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现在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可怕。不过据说当年这个习语产生的时候的确指那些有钱人家谋杀了一个人,把骸骨暗藏在壁橱中,不让外人知道,从此 skeleton in the closet 就成了那家人的秘密,后来这个短语用来指不可或不愿外扬的家丑,简称作family skeleton。例如: Many old families have a number of skeletons in their closets which they are loath to discuss. (许多古老的家族中有很多秘密,他们不愿谈及这些话题。)

8. Skin off one’s nose

Joe很热心公益,每周固定有一天去做义工。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参加了几次。有一次跟他提起如果能到附近的剧院做义工的话,也许会比较有趣。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报纸,上面就有剧院要找义工的消息,我打算下班后过去看看,可是不巧碰上那天身体不舒服,下了班躺在床上就不想动了。第二天碰到Joe,问我有没有去,我把实情跟他解释。他听完后说: “No skin off my nose.”我不懂,只好怔怔地望着他,心想,他大概以为我是“叶公好龙”吧。

回家查了俚语词典,才知道skin off one’s nose是与某人有关的意思。Joe是在说我去不去其实“不关他的事”,他只是顺便问一下罢了。

注: no skin off sb.’s nose 也可说成 no skin off sb.’s teeth

9. Small beer

Small beer是“小啤酒”的意思吗?难道啤酒还分大小?其实,在英国small beer指的是口味比较淡啤酒,但是在美语中则是“少量啤酒”的意思。比如说夏天有客人来访,问他要喝些什么:Anything to drink?客人就可能回答说:“I’ll have a small beer.(给我一点儿啤酒。)”比喻用法中说的small beer,指规模或者格局不大的事物或自以为了不起,不是小人物的人:He thinks no small beer of himself. Be small beer常用作与人比较的表现。 口语中常用small beer作形容词,因此开快餐店的朋友可以说:Ours is a small-beer fast-food joint beside McDonald.

10. Spaghetti

朋友S说,意大利面食pasta,除实心粉spaghetti外,还有通心粉macaroni,宽面条lasagna,有肉馅做小方块形的意大利馄饨(云吞)ravioli,细长面条tagliatelle以及细线状的细面vermicelli(我们将“粉丝”译作vermicelli,原是意大利细面之名)。

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吃面食的国家。十三世纪时马可波罗从中国传去制面食方法后,大受欢迎,特别是实心意粉spaghetti,以其容易烹调,可以配上各种佐料, 很快就风行全国。不过那时没有刀叉可用,因此吃的都是无汤汁的实心意粉,便于用手抓送入口。现在的肉汁意粉(spaghetti with meat sauce),是后来才出现的吃法。当然,马可波罗当年在中国也吃过我们的牛肉汤面或者排骨汤面。但是有汤的spaghetti乃至以之作汤的 spaghetti soup,全是后来出现的意粉吃法。

Spaghetti一词源于意大利语spago,意思是一条线。一条意粉是spaghetto,复数常用spaghetti。意粉一碟,面条杂乱,因此车辆往来多,交通混乱的街口称为 spaghetti junction。

11. Speaking of the devil

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齐了,唯独不见Wayne。其中一个说“今天好像没见到Wayne”,另一个接着说“他的女儿放暑假,东西要从宿舍里搬出来,他大概帮忙去了”。正说着,只见Wayne从外面走过来。Joe于是说“speaking of the devil”。几个人乐了起来。我心想Wayne 这个人平常挺老实的,为什么说他是devil呢?于是我悄悄地去问Joe。

原来“speaking of the devil”是一条成语,相当于中文的“说曹操,曹操到”,也就是刚说Wayne 不在,结果他就来了。我不禁惊诧于语言的共通性,因为曹操不是也有“奸雄”的称号吗?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这样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

12. Stolen from ……dealer

高速公路上人车奔驰,朋友突然指着前方一部小轿车,说:“哇!这人好嚣张,贼车还敢挂上招牌!”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不禁哑然失笑,我说:“先生呀!人家车牌上写着 ‘stolen from… Dealer’,是指他这部从…… Dealer那儿买来的车,价格低廉,便宜得像偷来得一样。” 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广告手法,吸引顾客去……Dealer那儿买车,不是贼车啦。

13. Sweet tooth

我最害怕看牙医,但是因为有一颗蛀牙让我实在疼痛难忍,所以只好鼓足勇气,到牙医诊所挂号。当医生为我检查的时候,他问我:“Do you have a sweet tooth?”我很无辜地回答:“I had a doughnut this morning before coming here. I brushed my teeth. There is no sweet tooth.”他听了后摇摇头,便开始替我补牙。 很敏感的我知道可能答非所问,闹了笑话,但是却百思不解。我懂 sweet 及 tooth 这两个单字,但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合用,我就不知道意思了。回家查了字典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sweet tooth的意思是“爱吃甜食”。

14. The Hong Kong dog

一次在一堂电脑课上,铃响后,系里的女秘书突然跑到教室来宣布:“Dr. Walker has a touch of the Hong Kong dog and will be here a little bit late.” 听完宣布后,我一脸正经地向坐在隔壁的美国朋友抱怨说:“Dr. Walker 怎么可以抚弄他的爱犬以至于来不及上课呢?”老美听完后居然大笑着说:“真是太好笑了!The Hong Kong dog 并非指一种狗,而是指某人吃坏了肚子、拉肚子的意思。” 这一解释让我尴尬得无地自容。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文化 饮食文化 体验式教学 教学内容优化

一、文化体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1.文化体验教学中的文化产品学习。文化体验教学中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对文化产品的学习,而文化产品主要就是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物质物品如桌子、衣服等,同时还包括房屋、城市、政治、经济、音乐、绘画等多个方面,凡是与文化意识相结合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物品,都属于文化产品。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整对英语文化的具象化认识,对英语习惯具有生活化的认知。

2.文化体验教学中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体验教学中还离不开对英语文化实践活动的学习,主要集中表达在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情绪的表达与语言的组织、社会交际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活动、文化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等,都是属于文化实践活动,这些都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社会性质的活动,属于文化意识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英语文化的现实性掌握,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掌握。

3.文化体验活动中的文化观念探讨。文化体验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就是对英语文化观念的探讨,主要表现就在于英语文化背景下的普通民众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重点在于对生活中真、善、美的判断标准的确立与细化,英语思维习惯以及英语能力的主要依据,因此应该积极加强对英语文化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英语意识层面的深度理解。

二、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文化体验教学的具体措施

1.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老师应该全面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应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比如了解学生喜欢看怎样类型的电影,喜欢听怎样类型的歌曲等,然后结合英语文化教学内容,在保障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的安排,提高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与兴趣度。

2.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文化介绍的视l、图片、文献资料,扩展教学资料的渠道。老师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收集相关的介绍英语文化的视频、图片、文献资料,尤其是应该积极扩展对英语文化精髓讲解的资料形式,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英语文化的讲解,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深度与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整体性把握,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形式以及英语文化精髓的理解,提高文化体验教学的质量。

3.积极利用英语电影、英语纪录片等进行英语生活场景以及英语文化形式的扩展。在进行英语文化讲解的同时,老师还应该积极利用电影片段或是纪录片等形式进行英语生活场景以及英语文化形式的扩展,重点在于对英语文化环境下的生活习惯、自然环境、语言交流的的介绍,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具体性认知,提高学生对英语生活、英语交流技巧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积极利用大学校园中留学生资源,进行零距离的英语沟通与交流活动。现代大学校园中,具有数量庞大的外国留学生,且主要利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因此应该积极利用这一部分学生资源,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与语言沟通培训。老师应该积极发挥留学生的语言优势,组织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促进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5.积极开展英语生活体验,尤其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生活习惯、生活细节的了解与掌握。老师在进行英语文化教学时,应该积极安排英语生活体验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场景的模式与展现,比如要求学生进行生日宴会场景下的交流与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该情景下的语言交流,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生活活动的模仿,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环境下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表现的认识,实现学生对英语文化具象化掌握。

6.组织相关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舞台剧表演比赛,扩展英语课堂教学形式。老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舞台剧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下的英语文化体验活动,尤其是应该针对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积极开展相关的竞技类比赛。老师应该积极做好辅导工作,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另一方面提供稿件修改、台词改编等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在相关文化活动过程中的语言准确性与文化准确性,积极扩展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能力的提高,老师还应该将一部分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来完成,通过学生自己讲解与分析,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呈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扩展的能力。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交流能力,而一切的英语能力都依托于对英语文化的掌握与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积极渗透文化体验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全面、系统、科学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文化失语 失语现状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67-01

“失语”一词原本是用于描述语言功能障碍,但越来越多的被移植到文化领域。作为中国人,我们所说的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母语文化失语”指的就是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现象。早在21世纪初,这个问题就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已经指出了“母语文化失语”的危险,不少的研究者也呼吁进行教学改革,但是这种现象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依然存在,尤其在英语教学中又有些不同。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存在很大的功能障碍,以至于词不达意,造成理解困难。

1.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的现状

最早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存在于各种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当中,不仅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有着“失语”现象,就连学了十几年英语,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说英语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尤其是谈论到中国文化,就会变成“结巴”英语,“哑巴”英语。比如让学生用英语简单地描述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时,困难重重。学生要么因为英语的相关词汇有限,只会用汉语描述,要么就是对节日习俗了解的不够全面,无法详细讲解。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失语症”也是屡见不鲜。平常的一个句子,段落的翻译,学生也常常会辞不达意,不知所云。例如:在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m enjoyed,really,I’m walking on air.”(我很开心,实际上,我陶醉了。)。“walk on air”被学生翻译的五花八门,有的说成“漫步云端”;有的说成“在空气中行走”;有的说成“乐在九霄云外”。其实这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也有文化表达的原因,这样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哭笑不得的烦恼。

2.反思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的原因

2.1对于文化教学中的“文化”理解有误

语言学习必然要进行文化交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它所属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缺失也就会导致语言学习的失败,因此,更多的英语教师会在教学中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并且现行的英语教材中也越来越多地引入跨文化学习的内容,设置文化沙龙的环节来导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概况。然而,介绍母语文化的题材却很少,这样就会引向一个教学误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当然,在教学中,多涉及英语文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说起英语典故,风土人情,学生会倾注热情,两眼放光。可是当学生连‘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时,我们就应该多关注一下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渗透了。其实,任何外来语的学习都得以自身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母语知识储备欠缺,相应的英语表达能力也会受限,因此在强调英语文化导入的同时,我们也该反思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概念”,考虑在文化教学中母语文化与英语问化并重。

2.2英语教师母语文化意识的欠缺

如今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通过考试,同样也要把外语学习作为文化双向传输的手段,所以教师也要有意识提高中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可是目前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很不足,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对很多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英语知识点的讲授而不能把中西文化紧密结合去了解语言点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学内容会很空洞,也会弱化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英语教学也只能变成单纯的语言教。久而久之,母语文化失语的现象会愈来愈严重。

2.3大学各类英语过级考试中母语文化导向的缺乏

学生自打学习英语开始就面对五花八门的考试。从入学的英语考试,期中期末英语考试到各类英语过级考试,简直是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的英语水平似乎是需要用各种考试成绩来证明,我们的英语教育也似乎走向了应试教育。但是在各类级别的英语考试中,却很少涉及到文化能力的测试,几乎所有的考试重点都在考查词汇、语法、篇章分析等。这种无形的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不得不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母语文化的渗透从而导致文化缺位也是必然结果。

综上,对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反思迫切需要应对的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文化背景 培养策略

1. 高中生英语语言及文化背景简析

1.1 高中生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的,语言具备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英语语言中的很多文化内容会对高中生英语的学习产生影响。学习跨国文化,不仅能促使高中生学好英语,还能加深他们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文化意识的加强,这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1.2 高中生对英语文化背景教学感兴趣的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分析,高中生对英语文化背景教学感兴趣的影响因素如下:首先,文化背景知识具有开放性。高中生在学习中的化学、生物、物理和数学等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的内容虽然涉及了较多国家,但内容固定,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具有开放性,包括了恋爱和婚姻、社会制度、政治活动、个性解放、礼貌用语、战争和平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都能成为英语文化教学的合理素材。其次,英语文化背景具有趣味性。由于英语文化内容在选择时较为灵活、广泛,与主题相关的都能学习,因此具备趣味性。

2. 高中生英语文化背景形成的培养策略

2.1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形成策略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文化背景形成的策略中,首先,要对学生介绍英语词汇的特殊来源。例如,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底蕴上的不同使得词汇空缺的情况出现,有些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差异,有些是因为社会认识的不同。例如,在swan(天鹅)这个词汇的学习中,常常代表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传说希腊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融入了一只天鹅体内,因此出现了毕达哥拉斯寓言,即优秀的诗人的灵魂都会进入天鹅体内。又例如,高中英语中的oyster(牡蛎),一般代表寡言沉默的人。传言英国肯特郡生产的牡蛎质量最好,而品种好的牡蛎的口都闭的很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并详细介绍给学生。其次,对英语词汇包含的不同的文化内涵要进行比较。高中英语中statesman和politician都代表政治家,但是在美国英语中politician具有贬义,指的是为个人利益而耍手腕、搞政治的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这些词语的文化色彩进行辨别,让学生从文化层次上理解词汇。

2.2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形成策略

听力是高中英语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在听力学习中,首先,教师应该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加强学生对本国和外国文化差异的掌握,帮助他们清除听力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例如: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 这个句子原来是拳击术语,表示比赛中如果被对手击倒,数到10还无法站起来,则会被判输。但大多数情况下在裁判没数到10的情况下,拳击手会爬起来继续比赛。所以,此话的实际寓意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并不代表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将这种深层的文化含义讲述给学生,那么学生在听力学习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利用英文歌曲和原声带进行听力教学。在听力练习过程中,可利用电影原声带的一些片段来激发学生兴趣。

2.3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形成策略

口语是高中生交际能力较为直观的体现,在英语文化背景的培养策略中,首先,教师应该应用讲解对比法,在对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选出英语文化中比较典型突出的文化特点,尤其是日常交际中容易导致交际困难的特征,在英语课堂中向学生讲解。例如,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常常收到提问: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问题,以上语句没有语法问题,但在交际中,显示出了这些句子的不合理性。因为外国人注重个人隐私,日常交流中,一般不应该涉及以上问题,不然容易产生误会。其次,应该利用模仿法,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原版电影、录像带和光盘等,如BBC广播,让学生模仿相关语调、语音,在加强英语口语表达水平的过程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学、艺术、历史、教学和政治等文化知识逐步了解。例如,在高中英语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首体育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进行SPORTS口语部分的教学,而在Festivals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播放圣诞歌曲Jingle Bell,来烘托节日气氛,同时让学生对国外的圣诞节文化感同身受。

3. 结语

高中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教学关系密切,文化教学可以融入语言教学的多个方面,包括从词汇教学、听力教学和口语教学等方面入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对于提升高中生英语学习能力、改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第11篇

摘要: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阐述了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就如何培养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进行了探究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提高高中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进而提高高中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在今后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0 引言

高中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就是英语课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首先要对他们进行课内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教材渗透进英语的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和体会到不同情境下语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学生有了英语文化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中生英语文化意思薄弱这一弊病,就如何培养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旨在提高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进而提高高中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为广大同仁借鉴参考。

1 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存在于一个地方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外语如果不能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那么对外语就不可能做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体在外语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运用外语,这样他们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文化的修养程度得以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全球化,我国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高英语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求他们具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开阔的视野、广阔的知识面。这样的人才不仅对本国的文化很了解,而且深入了解国外的文化精华,以便我们吸收和借鉴,推进我们在军事、航天等科技领域的步伐。因此,培养一批精通英语的跨文化交际的世界一流人才,成为外语领域中一个紧迫的任务。就高中英语教学来讲,教师必须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把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落实到位。

2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2.1对比中西文化,学习背景文化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随着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都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如高一英语Celebration中涉及到的灯笼节在我们中国成为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课文中还涉及到中秋节(Mid-autumn Day)的来源和其象征意义。

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自然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干扰,例如学生会用汉语语法来套用英语语法。如:这个一问一答的例子A:I don’t think that he is a teacher, is he B:____,he isn’t a teacher.这句的中文翻译过来应该是:“是的,他不是老师。”由于汉语思维模式,学生会填Yes,但在英语中,在回答别人文化时是根据事实来用肯定的“yes”或否定的“no”来回答。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用法的差异性,同样的内容汉语和英语的表述有何不同,以及与人交流时应该如何表达,两种语言之间是否有共通的地方,是否有规律可循。

2.2重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渗透

跨文化进行交流交际的一个重大的障碍就是文化的差异性,语言思维的环境不同,语言的习惯、社会文化以及语言语境就会不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这就很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推理,造成理解上的故障。所以,要培养英语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渗透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有合理的取舍。运用实践中发现,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有:1、称呼2、感谢语,英语国家,任何场合都可以用“Thank you.”来表达感谢之意,也适用于所有人之间。3、赞美词:英语国家会常用赞美来引出一段交谈。4、隐私问题:英语国家认为年龄、婚姻以及收入都是属于个人隐私。5、打招呼:英语国家人们经常以天气、身体健康状况、体育、交通灯作为话题谈论。6、节日:中国人收到别人礼物一般不会当面打开。而英语国家中,人们都要当面打开,并赞赏一番同时欣然道谢。

2.3创设真实语言环境

高中英语老师要为学生学习英语扩大实践途径,要尽量营造一个英语交流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条件,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交际的场景,对于英语文化的感受才能更加深刻。在英语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能更好的融入进去,他们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文化的环境也决定了语言的运用与发展,社会、语言、文化三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英语文化外,社会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知识宝库。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会资源,我们都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的探索,以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加强学生与外国友人接触的机会,让他们能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便可直接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学习到很多课堂所学不到的知识,更有利于了解英文国家的社会背景。

2.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培养高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培养的效果,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树立合理的教学理念。高中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英语文化,分清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语言教学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通过对比掌握文化和语言。另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明确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应该讲书本中零散的文化知识点串联起来,做一个文化专题,来引导学生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加深他们的理解能力。

3 结语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风俗、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也各具特色,表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就要培养他们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通过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自身的英语水平,课内外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柏林.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J].校长月刊,2006(8):93

[2] 冯志军.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分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3):66-68

第12篇

那么该如何认识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如何才能比较适度地平衡中西两种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至于出现从“重西方文化教育”的一端转而跳跃至“重中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另一端,再次让两种文化的教育产生新的失衡。

一、关于文化、跨文化交际和母语文化的定义界定

1.文化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综合各家所述可理解为: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换而言之,英语交际活动实际上也是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转换,缺乏一定的文化认知基础,将导致无效沟通(communication failure)。

2.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之间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即文化。因此人们在使用英语交际时,其本质上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交流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显然有助于提升沟通的效果。

1959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Hall)发表了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无声的语言》,他在文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媒介,人类生活没有哪一方面不涉及到文化并受到文化的改变。”他点出了语言交际中文化对于沟通效果的影响和重要性。随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有的语言教学中文化缺省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全美国已有450所教育机构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先生将跨文化交际概念引入中国,自此之后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呈现蓬勃兴盛的趋势。

但实际上,我国近几十年兴起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往往偏向于西方文化(目的语文化)的教育,在全球化趋势下,把焦点落在“世界语”――英语的文化导入上,而忽略了母语文化。因此,S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中西方实力的接近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国文化在英语交际中“失语”了。

3.母语文化(中国本土文化)

母语文化(mother tongue culture)是与目的语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相对而言的。母语(mother tongue)即语言学习者的本族语,如中国人的母语为汉语,那么中国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所缺失的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从教育界的角度看,中国文化教育一般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体系磅礴、分支繁杂。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正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越是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越需弘扬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立标签、展示中国特色。那么用国际通行语言英语恰当地介绍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重要。

二、目前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的情况

1.在长期的英美文化输入教育下,部分学生的文化立场发生变化,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

若仔细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青少年、儿童对于西方节日、服饰(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穿的服装大部分都是“西装”,即西方的服装)、影视音乐等娱乐文化、食物等的喜爱和接受程度逐渐超过了中国文化,这种趋势和现象是值得重视的。长此以往,在中国加速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化进程的同时,人们对于母语文化的认识和归属感将逐渐湮没在全球化趋势下。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几近空白的现象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表示担忧。

2.现有的教学大纲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文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重要性,但仍然缺乏相应的课程和教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英语教育目标这样描述:“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而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中级课程群里的自选模块则设置有“中华传统文化类英语课程”,并给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中西礼仪、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闽南文化、中华饮食文化等课程的开设建议。

虽然从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都可以看出国家和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相应的教材是否已同步配套,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通过什么课程和教材在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这是一个需要深思及长期规划的问题。第二,中华传统文化类英语课程是选修课,与英美文化概况、英美报刊选读等必修课的西方文化类英语课程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第三,《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建议开设的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是否已经开发了配套课程犹未可知,市面上可作为教材的书很少。因此,要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中,并通过这门语言作为媒介向外传播中华文明,还需要探索。

3.“应试教育”使得英语教学的核心落在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交际运用能力培养上,对英语文化的重视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都淡化了母语文化

2002年,清华大学张为民教授等人对该校126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被测试者无法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民族文化。另外2002年在对厦门集美大学157名英语系英语专业学生“是否熟悉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的抽样检查中,发现“所有被试者的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这些现状都应该引起的重视和深思,语言是一种交流交际的手段和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既要吸收外来文化,也要着力于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对于目前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回归的几点想法

1.学习先辈翻译家,心中有中华文明,笔耕口述传播中国文化

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除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内容载体,即教材或读物。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能只通过老师们从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自编的校本讲义作为教学材料。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本质上存在差别,中国文化要用西方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翻译的词汇、短语,着实需要资深的专业翻译家和团队研究、推敲,才能在照顾西方读者理解需要的同时,不失中国特色与味道。同时,也只有借助于地道的教材和读物,才能将中国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实施,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英语实现中西双方文化的无障碍沟通。

我们来看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的一个例子:“... for vigilant guard should be kept lest Mannia in her despair should seek a ‘short-sighted way’ out, by which she meant suicide.”林先生为了保持中国语言文化特点,在这个句子中将汉语“寻短见”直接译为“short-sighted way”,同时又在其后补充了英文解释,既保持了汉语的原汁原味,又不影响原文的意义。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翻译策略,尤其对于在英语表达中输入中国文化来说更值得借鉴。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化身份构建

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4的人在使用英语工作、生活、学习,另外当今世界上的先进科学研究及成果报告基本都使用英语表达,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语言”。与此同时,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在与其他文化碰撞时,也逐渐失去了“标准英语”(King’s English)的本真性。英语一旦在一个地区被采用,其在科技、文学活动等方面,都会发生再生现象。其部分是语言再生,部分是文化再生。这些情况说明英语在流通使用过程中已独立于美国英语或英国英语,根植于使用英语的国家文化基础上,出现了澳大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非洲英语等,其中当然也应该包括中国英语。

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是我国各层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需要。在今天的英语教学中,如果还继续将跨文化教学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导入是有失偏颇的,忽视母语文化的导入必将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出现“母语文化失语症”现象,因此在跨文化教学中进行本土化身份构建是十分必要的。英语学习者既要了解西方文化,又要承担起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并要在英语学习中加强母语文化的积淀,用英语进行母语文化的有效输出。

3.提高英语教师的母语文化知识和教育意识,强师才能出高徒

对于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来说,跨文化教学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有关母语文化的导入及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渠道,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高低也是在英语教学中推行母语文化教育的关键。要在英语教学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英语教师需要同时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能够用英语谈论本土文化的根源、演变和成果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度,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帮助他们将母语文化内化于英语思维之中。但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约80%的英语教师在28~48岁之间,他们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接受的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素养的教育十分缺乏,因此首先必须从师资源头抓起,加强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学习。

英语教师首先应确立一个坚定的文化立场,具备深厚的双语基础,正确认识中西双文化教学,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树立异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

4.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内容,而不是改变英语课程的性质

强调跨文化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及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语言的基础知识教学。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母语文化内容和基础知识教学之间的主次关系。母语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入,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大前提下进行,尤其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更应加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而不能让文化教学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