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路径规划

发展路径规划

时间:2023-06-01 09:4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路径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展路径规划

第1篇

低碳生态社区的低碳生态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的生态性,主要指高质量的环境指标,以绿地为主的住区结构模式,充裕的自然空间,较好的自然亲和性[2]。社区个人、团体和组织都将生态观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可以拥有更为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社区必须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性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低碳生态社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低碳生态社区应是一种多功能的社区,体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将人车分流、绿色建筑、生态步道等思想融入建设中。低碳循环性主要体现在社区规划、能源结构与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低碳生态社区运营所采用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建设低碳建筑,倡导居民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也尽可能选用低碳产品。同时,低碳生态社区应该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区域化发展,提升整个生态化循环。3)系统高效性。低碳生态社区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必须是高效益的流通转换。低碳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应以“低碳化”为指导原则,追求城市的紧凑、舒适和宜居,从本质上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实现经济、生活的高效化和集约化。

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实践

1国外低碳生态社区实践基本概况

低碳生态社区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区的人口规模都相对较小,300人以下居多,外国相关学者曾根据生态社区所处的位置、规模大小等特征将其分为乡村生态社区、城市绿化带地区项目、城市更新项目和生态城镇等四种类型[3]。而国外生态社区的建设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开发棕地,减少城市的扩张,保护生态环境。2)提倡绿色出行,通过采取限制停车位设置、进行道路路面特殊铺装等措施,积极倡导非机动车的应用。3)有效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与建筑的节能设计。4)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性。

2国内低碳生态社区实践概况

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对低碳社区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以低碳为口号,同时以万科、万通、郎诗、当代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策略联盟也发起了低碳绿色运动。固然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国实际的国情与现状,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从社区规模而言,我国的社区人口在5000人~10000人,这无疑从技术层面上增加了建设低碳生态社区的难度;从组织管理而言,我国居民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生态保护重视度不够;从评价指标体系而言,未建立合理的低碳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进行界定,这些都是我国低碳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低碳社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体系中,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与使用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实现它们的分步发展与整体协调是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重要途径。

1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1)土地布局规划: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类活动的流动,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5]。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使居住区与商业区彼此分离,从而造成多样性城市生活的消失,人文气息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因此,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中,应首先抛弃功能主义的束缚,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在社区中合理布置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增强社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创造更好的邻里关系,也可以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2)交通系统规划:步行交通系统与绿色出行方式。社区对内交通应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保障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以减少居民的出行需求,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为目标。同时在社区对外交通规划中,为营造低碳生态社区,社区内应提供良好的交通联系,包括公交车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倡导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倡人们采用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3)社区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应注重内在各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各种生态流的畅通[5],使社区生态系统向有序理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利用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中和”功能,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增加社区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交换,保持社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2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1)建筑的高效节能设计:绿色建筑应注重使用保温材料和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同时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自身达到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状态。具体做法如:可在建筑的内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从而对建筑物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采用外墙隔阴和屋顶隔热的措施,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手段减少耗能与空调费用。2)健康环保建筑材料:在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中,采用的健康建筑材料不仅仅是人们对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同时可以减少这类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延长住宅的寿命,有利于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使用管理与运营体系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少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只有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养成节俭的消费观念,低碳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才不会断在最后一个环节。构建低碳生态社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其规划设计到后期管理都应注入低碳生态的理念与意识,这不仅仅是针对于居民,也要针对于规划者与管理者。居民在低碳生态社区构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应自觉参与,积极献策,社区的主体是人,因此,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才是建立低碳生态社区的最终目标。

第2篇

一形成学校发展新思路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这一精神,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在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扩展“337”发展方式,跨越与经济社会接壤的“围墙”,实现发展的新突破。“337”发展方式即“三融入、三合作、七开发”,就是:融入各类学校,开展校际合作;融入大中小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开展校地合作;在开发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培养人才平台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产学研合作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生源基地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就业市场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多体制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服务社会新领域上实现新突破。

“133”战略发展目标:“1”是一个核心目标:即建成合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3”是勇创三个办学新特色:即学校特色―――和谐多元,精细敢为,精细化成为学校的新标识;专业特色―――工、文为主;人才特色―――“合格+特长”,彰显“1-0”,蓝(领)白(领)皆有,一线岗位技术与管理能力俱佳。“3”是打造三个全国知名品牌:即“文化校园”建设品牌,学校成为全国文明单位;“先锋工程”品牌,党建工作进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两全三网四业型”毕业生就业工作品牌,在全国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力争上游。

在服务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学校确立了“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发办学”的“三开”办学理念,专业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按需设置,随需调整,特需订做,把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坚持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坚持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提高知识、素质、能力,学生就业好。通过增设专业社会实践学期,开展学分制教学改革和差异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强化了实践育人环节,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了“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90%,毕业生在黑龙江东部地区就业的超过20000人,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推广高校”。

二强化政校合作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根据此精神,为更好地发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推进我市人才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建设,创新人才公共就业服务模式,鸡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黑龙江工业学院就共同创建人才公共就业服务联合体。构建了以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学生创业资讯园等为载体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政校合一”共同助推的就业工作新模式,政府人才公共就业服务进入人才密集的大学校园,发挥大学现有的资源优势,联合开展以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共同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双方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办公合署、隶属不变、经费各自独立、互利共赢的紧密型人才公共就业服务联合体。学院以为联合体提供办公、教学场所、师资和学生资源作为联合的基础;人保局以为联合体提供人才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工作人员、服务机构、工作经费和建立人才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为联合的基础。合力打造公共就业窗口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双方在大学校园内共建鸡西市人力资源市场和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才市场,资源共享,办公合署,履行各自职能和交叉职能,共同开展人力资源市场工作。整合鸡西地区的人才中介和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以及就业、社保、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资源,联合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档案管理、人才交流、人才测评、职业介绍、创业项目推介、小额贷款、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公共就业创业相关业务服务。合力做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以人保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部门为主体,发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的职能作用,双方在大学校园内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合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政策指导、形势分析、择业观念、求职技能等为重点内容的培训和服务工作,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一体化服务新格局。以大学为主体,在大学校园内,共建鸡西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重点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职业测评、职业规划和创业实践、创业思维交流等方面的职业素质培训工作。根据国家和省市的需求,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与省教育厅三方共建“黑龙江省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培训。黑龙江省政校联合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现场会在鸡西召开。政校联合”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经验在人社部组织的“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专题介绍经验。得到国家人社部推广至全国。

三强化校企合作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工业学院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总体要求,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充分发挥其“总调度”的作用,与院系保持密切联系,促成了企业用人与院系专业人才紧密对接。先后与黑龙江建龙钢铁集团、北京宝瑞嘉酒店、北京永晖集团、上海昌硕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比亚迪汽车制造公司、苏州华硕集团、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开设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增强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适应就业技能的培养,2011年以来学校每到第三学期就开展教学实践,学校每年1000多名学生赴上海、苏州、深圳等地参加社会实践,到工厂实习,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校还积极创新“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与上海比亚迪、昌硕集团、苏州华硕集团等就业基地深入开展“2+1”、“1.5+1.5”等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工作质量。

四强化学生职业、学业规划

每年5月是学校大学生职业(学业)生涯规划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是学校与社会各界携手联办,推动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型系列活动。规划节以“规划人生成就未来”为主题,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和学业设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职业技能展示、成功素质训练、校系两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六大系列活动为载体,构筑了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通过一个月的系列活动及比赛,使同学们认清了就业情况,提高了就业规划意识,参赛选手通过应用科学的职业测评系统,从自我认知、家庭影响、学校教育、职业环境、专业特点、能力天赋、社会需求等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认真审视自我的优势与不足,并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自信地设定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为今后的职业发展,以及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每期活动聘请专家以“创业的理念来领航我们的生涯”为题,以“选择+努力=成功”为题等,围绕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学好专业知识,如何提升个人素质,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及我国目前的就业创业形势和教育体制进行了详细解读。学校万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聆听讲座。

五强化“大思政、大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

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以东、西方经典的成功学思想理念为基础,以职场需求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主线,以浅显易懂的成功案例和寓言故事为内容,以养成教育和激励训练为模式,以交流互动和赏识引导为方法,以鼓励参与和室内外实训拓展为特色,以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自信竞争、忠孝感恩、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态度、沟通协作、自我管理、知行养成、不畏挫折和追求卓越等职业素养为训练项目,采取有氧训练、激励训练、拓展训练、理念交流、感悟分享、延伸指导等循循善诱的方法,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自律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职业素养提升教育、就业能力培养教育、正确择业与自主创业等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充分利用清晨校园有效的室内外实训环境,采取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群体互动模式进行教学训练。

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交流互动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体现了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教育生命的心灵互动的教学特点。学员参加训练与本专业相结合,与自身个性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与科学就业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效果显著,创建了“大思政,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责任心,培养执行力等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适应。为将来科学发展走向成功做好准备。

六推进大学生就业“三网”建设

坚持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成功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以创业的理念指导学生就业,确保学生普遍就业,高层次就业,自主创业。实现毕业生就业“零距离、零库存”的就业工作目标。更好地适应当今就业创业的推荐实际需求,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素质,对就业能力超市全面改造,针对学生求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际需要,学校投资100万元添置设备,建成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功能实践区。

为打造“两全三网四业型”毕业生就业工作品牌,即:“两全”即强化全员抓就业,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后全过程抓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三网”即完善天网、地网、人网为核心的就业工作平台建设;“四业”即毕业生能就业、可择业、择高业、敢创业。2011年2月以来,黑龙江工业学院围绕争创“两全三网四业型”毕业生就业工作品牌,齐心协力,积极开展工作,就业工作不断有新突破。

“三网”就业推荐模式是我校结合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和高校就业工作实际,提出的以“天网”、“地网”和“人网”三个网络(NET)为平台,建立沟通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就业工作综合服务模式,也是我校就业能力超市建设和应用的主要依据。

所谓天网就是利用互连网等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与遍布全国的就业推荐基地、信息站、信息员紧密联系,实现跨时空的就业推荐信息沟通网络,有效快捷地传递就业推荐信息。目前黑龙江工业学院建成了万兆校园网和具有独立域名的黑龙江工业学院就业资讯网(),形成了纲举目张的天网管理和应用平台(企业、人才市场、校系及学生四级信息化管理)。就业能力超市通过创建的黑龙江工业学院就业资讯网络平台,与全国60余家优秀的人才网站和企业网站建立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合作协议;同时免费为招聘企业提供网络空间宣传企业文化和适时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建立人才信息库和免费提供网上求职服务;利用短信平台为应届毕业生个性化求职信息;通过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为全校同学提供免费的网上职业测评服务。

地网就是学校与我校在全国各地的就业基地、信息站及我校优秀大学生创办的以创业拉动就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实现季节性批量提供就业信息和即时性传递岗位需求相结合,同时为我校前去求职的毕业生提供接待服务和就业安置等工作。就业基地一般建在能长期、稳定录用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信息站一般建在各地的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等就业中介机构。目前黑龙江工业学院的就业基地和信息工作站已达160个。

人网就是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就业推荐工作队伍及兼职就业推荐信息员队伍,形成就业推荐信息员网络体系。专兼职就业推荐队伍主要以与学校密切合作的各地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我校工作在全国各地的优秀毕业生骨干、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家长和亲朋好友等为主,形成覆盖全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的多元化就业推荐队伍。目前就业信息员在全国各企业发展5000多名。

第3篇

内容摘要:我国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乃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非零起点的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战略流程,给出了规划与实施的组合矩阵,探讨了其战略路径,提出了几条典型的战略实施路径并分析了各个路径的特点、实施条件,指出了选择路径的战略约束变量。

关键词:一体化 二元物流 战略路径 物流孤岛 帕累托最优

城乡物流一体化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战略方面,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城乡经济一体化又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战略方面,是城乡一体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成都市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试验区,在城乡物流一体化方面也是有作为的。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三集中”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特色。虽然集中化并不就是一体化,但是适当正确的集中有助于产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城乡经济一体化必然要追求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互补效应。散、小、孤很难获取上述三效益。工业、农民、土地的适当集中也从战略上为城乡物流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城乡物流一体化

城乡物流一体化就是要破解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二元物流之间的分隔、分离,把各个物流孤岛联系起来,协同起来,求得协同效益,求取全域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

城市物流是指为城市服务的物流,它满足城市经济、政治、社会、人口、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与农村物流相比较,城市物流具有集中性、常年性、同质性、复杂性、广泛性等特点。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Urban Logistics)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与城市物流比较,农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

城乡物流一体化是站在战略的高度,结合城市和农村的特点,结合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特点,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对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两个系统进行战略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谋求提高,谋求发展,谋求协同,谋求较大的城乡全域物流系统的战略协同效益,从而提高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并提高其水平。

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非零起点

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发展,由于环保意识和竞争的日益加强,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居民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从而受到极大重视。

在城市和乡村早已都存在物流,只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地理上的历史局限性等原因,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表现为两个“物流孤岛”,在物流规划、物流建设、物流运营、物流资源分布、物流能力分布、物流人才分布上各自为政,自成条块,相互区隔,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城乡物流一体化就是要解决城乡物流分离化、分散化问题,通过整合城乡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效率,优化和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从而提高城乡物流的效率、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保效益)。

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战略路径

所谓战略路径就是起始于现状,面向未来目标,由特定时间和空间及其他战略状态要素所构成的一条有向、不规则的开放式曲线段,是成长方式、战略方案和实施途径选择的集合。

(一)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战略流程

城乡物流统筹规划城乡物流统筹建设城乡物流统筹运营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绩效评估和改进是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战略流程,在整个流程中应实行统一管理,至少要有统一的职能协调。

本文主要分析城乡物流统筹规划。以成都市为例,2004年成都变过去的“城市规划”为覆盖全市的“城乡规划”。成都市是把中心城区、县城、区域中心镇及乡村区域作为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的四个不同的战略状态要素,这也应该是城乡物流统筹规划的四个不同的战略状态要素。

在进行城乡物流统筹规划时,明确上述四个战略状态要素及其内在关系的非零起点很有必要,必须考虑已有的战略性物流资源,尽量把其纳入新的物流体系中,不能视而不见,弃置不用,这在当今特别值得重视。

对此,应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把项目运营期望值和原有物流资源利用率作为关键的评估指标中的两个。还要建立项目绩效评估体系,用以判断项目的绩效,以便总结经验,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的经验曲线。

城乡物流一体化规划的本质:利用物流经验曲线和物流预见曲线,规避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中的盲目性、动荡性、随意性、杂乱性、无序性、狭隘性、短视性,从而降低整个城乡物流一体化工程的总成本(规划成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闲置成本+沉没成本等)。建设成本,特别是基础建设成本、固定成本往往发生了就是沉没成本,具有较强刚性、不可逆性,成本大,而规划成本相对较低,规划的弹性较大,调整起来也较容易,调整成本相对较低。一分钱的物流规划成本可能降低十分钱的物流建设及其相关成本。科学的、可行的城乡物流一体化规划的效益比较巨大,可以说是战略性的效益,成本的节约是战略性的节约。

(二)规划和实施的组合矩阵

需要明确的是实施路径中必须遵循轻重缓急原则,规划上则应是全域性、整体性、系统性、未来性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既要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服从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还要服从于全国、大经济区区域以及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物流发展战略规划,还要协调于邻近区域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物流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和实施的组合矩阵如图1所示,规划分为详细的和粗略的,实施分为立即整体实施、分步实施、暂不实施。

有的是规划后即刻全面建设,该规划较为详细,其前瞻性可能在5年之内或者10年之内,且不确定性较小,主要是用于抓住当前的物流建设的战略性机会;有的规划是分步实施,该规划中详细部分和粗略部分并存,其前瞻性可能在10年之内或者20年之内,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参杂,既可抓住物流建设的战略性机会,又可规避将来物流建设的战略性风险;有的规划是规而不建,即先规划暂时不实施,以备将来情况较为明了、条件较为成熟时实施,其前瞻性较大,常在20年至100年之间,相应的不确定性就较大,确定性较小,以便从战略上规避物流建设及相关风险。

如成都市在1990年修建完工的成都市区到郊县新津县的成新大件路,当时设计为双向两车道,该路在促进该地区及邻近地区的人流、物流的发展上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当时在该路的规划设计时就缺乏较大的前瞻性,以致在2008年进行改扩建为双向六车道时付出巨量居民拆迁安置成本,如果当初在规划时具有20年至30年的前瞻性,禁止沿路两百米以内进行永久性建筑修建,上述战略性成本绝大部分可以规避。

(三) 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战略实施路径

图2中所示的4条战略实施路径中大、中、小城市(群)、城镇(群)和乡村区是路径的5个节点,节点的不同排列顺序构建成不同的路径。不同的路径有其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优劣、各自的适用条件。

路径1:以大城市为核心,充分发挥大城市在物流方面的核心辐射功能、物流扩散效应,首先整合与其相似、彼此联系较为紧密、融合度较高、一体化基础较好的中等城市(群),同时强化中等城市(群)的极化效应,为下一步整合小城市(群)及城镇(群)和乡村区域的物流,实现全区域物流一体化积累一体化经验,构建一体化经验曲线,打下一体化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其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大城市对于中小城市、城市对于乡村的各方面的中心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其适用条件是城市的极化效应、集聚效应已达到相当程度,城市已发展到相当发达阶段,其扩散动力强大,扩散意愿强烈,扩散作用明显。这时采取该路径的战略利益极大,战略风险较小,全域物流一体化的进程可能较快、水平较高。该路径是始于大城市,终于全区域,先城市后农村,城市包围农村,属于渐进性的战略路径。成都市的三圈层战略路径类似于该路径,成都市在规划时把全市分为一圈层(中心城区)、二圈层(近郊区)、三圈层(远郊区)。

路径2:先从整合难度较低的城镇(群)和乡村物流一体化开始进行初级的一体化,其一体化的程度较低、较简单易行,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不很复杂,由于大部分城镇(群)和乡村的开发度不是较高,其整合效益、一体化效益容易显现出来,利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该一体化不仅是城镇(群)和乡村物流内部的一体化,而是面向整个城乡物流大系统一体化的。其适用条件是城市的极化效应还未达到相当程度,其扩散动力不强、扩散意愿不强、扩散作用不明显,而城镇(群)和乡村物流的一体化意愿强烈、动力较强、利益较大。这时采用该路径较为稳妥,也可逐渐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的经验曲线,全域物流一体化的完成总时间可能较长,该路径属于渐进性的战略路径。该路径特别适用于未开发即将开发的城镇(群)和乡村,可规避先散建乱建后治理后规范的战略性调整成本。该路径是始于农村,终于全区域。类似于改革开放的区域战略路径――先农村后城市,农村包围城市。

路径3:类似于路径2,其差别体现在起点有些不同,比路径2的起点高了一些,比较注意发挥城市对城镇(群)和乡村的带动作用,其前提条件依然是城乡物流互动意愿和能力较强。

路径4 :该路径的起点和终点与路径1相同,但也有不同。路径1是渐进式,路经4是突进式的,该路径实施成功的话会极大缩短全域物流一体化的时间,可尽早尽大地谋求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利益,其前提条件是一体化所需的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生态、政治、自然等条件的具备,即物流一体化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条件都完全具备,至少基本具备。此战略路径的战略利益可能较大,其战略风险也较大。

这四种路径只是示例,还有其他的路径可供选择,不过基本思想是要分轻重缓急,要考虑客观的物流需求水平和客观的物流供给能力及其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四)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战略实施路径选择的战略约束变量

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技术、生态、自然等方面的状况,及其决定的客观的物流需求水平和客观的物流供给能力及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更高层次的物流规划都是其战略约束变量。

结论

城乡物流一体化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乃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面。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涉及的问题值得进一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仁良等.中国农村物流市场及其特征,物流经济[J],2008(6)

2.谢守祥等.战略新视角:战略路径及其控制,江苏商论[J],2008(5)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 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服务;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2(b)-015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index and weight of the clinical pathway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function evaluating medical quality of service, establish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search identifi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based on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 developed questionnaire consulting experts, through 3 times of consultation and modify, improvesd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weight. The medical servic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n clinical patyway of gallstone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chronic rhinosinusitis, type 2 diabete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able was constituted of 7 first level indexes and 30 two levels indexes. By testing the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t showed that the defects rate of indicators in clinical pathway of type 2 diabetes in our hospital was the lowest, followed was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gallbladder stone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hronic sinusitis was the worst. Conclusion The medical servic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clinical pathway should be able to correctly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 and play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 Medical serv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临床路径是临床医护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有指导医护人员主动、预见性工作的作用,使患者也能够自觉参与到医护过程中,提高抢救效果和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1]。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相关专家已经研究并制订了22个专业,共计33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2],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慢性鼻-鼻窦炎及2型糖尿病均有其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管理优劣需要一套考核标准对其进行评价,从而优化临床路径管理。绩效评价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导向促进作用,可引导医院服务管理和技术要素向临床路径工作需要的方向流动[3]。但目前临床缺乏针对临床路径的绩效评价研究,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文献查阅及问卷咨询建立一套绩效评价体系,并对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慢性鼻-鼻窦炎、2型糖尿病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进行绩效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研究

检索并查阅国内外与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疗绩效评价研究文献。

1.2 方法

制订问卷以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评价指标拟包括:①组织领导作用;②战略规划;③以患者及市场为中心;④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⑤人力资源开发;⑥过程管理;⑦经营结果。向专家咨询上述指标的可行性及权重,专家均来自我院,包括5名行政管理者、6名学术机构研究者、7名医院管理者及17名医务工作者,通过3轮咨询、修改及意见整合,完善评价指标及权重,对我院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慢性鼻-鼻窦炎、2型糖尿病的临床路径的医疗服务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

由10名测评人员应用绩效评价体系测试各病种的实际得分,以1000分为总分,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计算分数,得分越高越好,得分越低则该项指标还需改进,计算缺陷率。缺陷率(%)=[(标准分-实际平均分)/标准分]×100%。

2 结果

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绩效评价量表最终由7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价指标及权重如下:①组织领导作用(0.1175):临床路径组织体系、职责、领导力的塑造、运作程序、工作保障、沟通协调;②战略规划(0.0838):临床路径工作战略目标、规划的可行性论证、规划的动态性调整;③以患者及市场为中心(0.0838):趋势分析、医疗机构运作环境分析、患者需求分析和判断;④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0.0875):开发信息分析与运用、文件开发与设计、临床路径优化、反馈工作信息的应用;⑤人力资源开发(0.0887):员工的参与、培训与教育、鼓励与自我提升、利益保障、对临床路径的态度;⑥过程管理(0.0887):实施路径的科室的条件、科室协调、关键流程及环节、实施流程的保证、过程信息的收集和反馈;⑦经营结果(0.4500):患者利益、医院开发、政府反应、社会反应。

2.2 3个病种临床路径的绩效得分及评价

2.2.1 3个病种总体得分及分析 ①组织领导作用,3项指标得分均低于标准分,表明仍需强化临床路径工作小组的作用,体现临床路径各小组的价值。②战略规划,各病种平均分均低于标准分,由此可知,医院应以空间隔缺损为纽带,不断完善临床路径工作的真略规划体系,健全动态性调整机制的构建。③以患者和市场为中心,3种疾病得分同样较低,说明医院在进行临床路径工作时,应加强对临床路径发展态势的掌握,对自身运作环境进行分析,为临床路径工作创造更多的有利因素,同时还应客观分析患者的实际需求,并将其作为临床路径服务的主轴。④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3个病种平均分均低于标准分,说明医院开发前的信息分析及应用不够成熟,临床路径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临床路径优化后信息的再利用不够合理,需未来进一步加强。⑤人力资源开发,实际得分低于这标准分,此指标中的优势是员工培训及教育力度较强,但是奖励机制、利益保障和员工参与之间仍存在矛盾,应以提高员工对临床路径工作的积极性为主。⑥过程管理,实际得分均低于标准分,说明医院在临床路径工作中应强化各科室之间的配合,对临床临床路径的流程采取强化措施。⑦经营结果,3个病种中2型糖尿病得分较高,但仍低于标准分说明,经营结果是全部工作最后产生的利益,而其质量与消耗的要素和过程要素均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保证可能影响结果的工作环节的质量。见表1。

2.2.2 3个病种指标缺陷 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慢性鼻-鼻窦炎的薄弱环节均为组织领导作用及经营结果,可见是因组织领导作用、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未做好导致经营结果较低。而2型糖尿病以组织领导作用、测量分析及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要缺陷。见表1。

3 讨论

临床路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医疗机构用来控制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及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成功手段。临床路径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提高临床医疗服务质量和减少患者并发症等诸多优点[4]。临床路径针对某疾病建立标准化治疗模式和程序,规范整个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优质服务[5]。临床路径是在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给予患者规范化检查、诊疗的管理模式,即根据某疾病的特点制订某一类疾病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诊疗路线,其实施的优劣影响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关系,同时也是促进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临床路径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要求医护人员每天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对治疗措施进行效果分析,在病情变化时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固定的路径管理模式能够将工作进行程序化和标准化,培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进行有计划、预见性的医护工作,快速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6-7]。同时,临床路径也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在诊疗过程中的配合和参与度,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目前,我国临床路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于临床路径的医疗服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恰逢其时[8]。临床路径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医疗费用,合理运用医疗资源[9-10],因此,应对临床路径的循环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该评价体系应该涵盖临床路径中涉及到的一切关键要素,且应针对当前我国临床工作的起步阶段[11],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成熟发展时期的评价标准。我院建立的绩效评价系统是完全基于临床路径管理而建立的,不但包括临床路径的所有关键要素,还符合我院实际,对临床路径管理的评价是中肯的。

我院建立的评价指标包括组织领导作用,战略规划,以患者及市场为中心,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管理及经营结果几个部分,均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组织领导作用,战略规划及以患者、市场为中心针对临床路径工作的领导部分,主要强调卫生及医院部门领导应关注医院的长期发展战略决策,关注患者等,担起确立医院发展方向的责任,把握发展机遇。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是连接领导与结果部分的重要测评指标。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管理及经营结果共同构成了结果部分,评价临床路径实施的具体效果。上述指标既反映了政策重要性,又反映医疗质量的重要问题,且与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符合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筛选标准。建立该评价体系后,我院对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慢性鼻-鼻窦炎、2型糖尿病的临床路径的医疗服务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我院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的各项指标缺陷率均最低,其次是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慢性鼻-鼻窦炎各项绩效评价最差。

本研究3个病种工作主要缺陷缓解主要为组织领导。组织领导包括组织职责、组织工作保障、组织沟通协调、组织领导力塑造等众多方面,而大多医院已建立临床路径领导小组、开发小组、实施小组及评价小组等。3个病种缺陷率分别为36.5%、38.3%、32.6%,而组织领导最大缺陷体现在临床路径组织工作保障及组织沟通协调2个方面。因此必须加强上述工作,充分发挥临床路径小组的职责,对此应从以下方面改善工作:①临床路径小组成立不能代表其职责充分发挥,所以必须给予提供足够的办公场所和运作经费,维持工作可持续性;②加强沟通,消除分歧,明确职责,并以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③临床路径小组应结合医院整体发展制订对应的工作计划,加大排查力度以及时发现问题,医院领导应公开表明立场,增强上下级的交流,同心协力提高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基于基线数据信息制订临床路径工作规划,规划需有明确的时间和目标,对监测的主客体进行明确,以此做好战略规划。以患者和市场为中心分析要求对患者进行多角度的调查,例如问卷、访谈等,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对收集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明确应改进的问题。测量分析及知识管理必须数量掌握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知道原则,明确诊疗的项目及时间。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人员奖励机制,保障参与临床路径工作人员的利益以提高其主动性。过程管理需强化配合,加强沟通与人员培训力度,严格履行职责,确保临床路径文本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经营结果则需医院兼顾患者利益、医院发展、政府反应及社会反应之间的关系,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实现良好的经营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临床路径的医疗服务管理绩效标准,使评价主体、客体、方法、依据、方式等众多要素得到明确,主要涉及组织领导作用、以患者与市场为中心、战略规划、过程管理、经营结果、人力资源开发和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七方面内容,通过卓越绩效力度以及专业评分方式得出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本研究尽管较为全面,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细致度和简洁性还应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我院应结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契机,将指标体系进行推广,但指标仍需实际工作的考验,不断地修改及完善,使其更加简单、使用,本研究得出的指标体系对今后临床治疗有较大的指导价值,提倡临床路径试点医院结合自身实际对测评要点进行学习。而我院应加强缺陷率高所对应指标的临床路径管理,以降低缺陷率,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裴继强,张国强.我院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及管理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7):492-494.

[2] 马国胜,蔡曦光,孟永洁,等.临床路径对合理用药和医疗质量评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2):34-36.

[3] 曲豪.基于临床路径的医疗服务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4] 赵亮,张颖,胡牧,等.临床路径实施与应用效果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497-500.

[5] 杨炯,李劲松,徐卫国,等.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23-25.

[6] 张伟旋,夏萍,吴大嵘,等.我国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循证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6):651-655.

[7] Patel NK,Sarraf KM,Joseph S,et al.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Hip Fracture Database:an audit of care [J]. Injury,2013,44(12):1934-1939.

[8] 周罗晶,吴大嵘,欧爱华,等.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在临床路径中的适用性、现状及应用思路[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52-54.

[9] Saucier A,Huang EY,Emeremni CA,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suspected appendicitis [J]. Pediatrics,2014,133(1):e88-e95.

[10] 黄先涛,薛军,潘利民,等.不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35):131-133,145.

第5篇

关键词:动态规划技术;配电网;恢复供电;电力系统;故障

为了实现配电网恢复供电,全面提升配电网供电水平,应提高动态规划技术的利用效率,扩大该技术在配电网运行中的实际应用范围,促使电力生产效益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因此需要结合配电网的实际概况,充分发挥动态规划技术优势,找出配单网恢复供电的最佳路径,从而为其正常工作提供保障,保持我国电力行业良好的生产效益及社会效益,提高电网供电质量的同时满足用户用电的多样化需求。

1 配电网故障区域恢复供电的最佳路径分析

为了实现配电网恢复供电,确保配电网能够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应选择其故障区域恢复供电的最佳路径,即发生故障时配电网络重构。这样的工作机制价值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非故障区域保持正常供电,为后续配电网供电生产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通过故障情况下配电网络重构的有效操作,能够使线路负载容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线损率,减少供电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当期形势下配网自动化研究领域对快速实现故障隔离、快速恢复配电网故障区域供电关注较多,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配电网恢复供电最佳路径的研究工作,一定程度上为配电网故障的有效处理及预防提供了参考信息。因此,需要深入分析配电网故障区域恢复供电最佳路径,确保各种技术支持下配电网故障发生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供电,保持其良好的生产效益。

现阶段在配电网故障区域恢复供电路径研究过程中关注的是城市交通网络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在研究这类问题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单元最短路径算法与基于启发式搜索最短路径算法进行研究。单元最短路径算法的相关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基于GIS空间查询语言方面的最短路径。结合该研究方法的实际概况,可知其目前依旧停留于理论阶段,并未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真正的运用。像MAX中的空间查询语言,虽然研究人员在完备性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对范围、时态查询进行了应用分析,但在实践生产中未进行充分利用,需要研究人员加大对这种路径的研究力度。与此同时,在开展GIS空间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一定条件下也可关注其他最短路径手段研究,但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的应用背景及应用领域,选择有效的GIS空间查询语言方面的最短路径,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各种需求。某配电网恢复供电方案内容如表1所示。

(2)基于功能模块思想路径。运用动态规划技术实现配电网恢复供电,也应考虑基于功能模块思想路径的合理运用。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布置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对单元最短路径问题的高效处理。像神经网络法、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启发式搜索算法等,适用于不同的应用背景及应用领域,在空间或者时间复杂程度中有所反映。通过对基于功能模块思想路径研究工作开展,能够为配电网故障区域恢复供电中单元最短路径问题处理提供参考信息。

运用启发式搜索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单元最短路径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这种方法中所包含空间有效方向的可控参数法。在这种参数法的支持下,能够对相关系数进行有效调节,促使有效方向上路径选择的有效性,促使单元最短路径问题处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为配电网故障区域快速恢复供电提供保障。

2 配电网故障区域恢复供电最佳路径选择方法分析

结合当前配电网故障区域恢复供电路径选择研究及实践活动状况,可知其最佳路径选择问题处理复杂,主要在于其需要解决的是多目标最佳路径问题。因此,在开展配电网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最佳路径选择的过程中,应注重综合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配电网故障区域选择恢复供电路径时,应确保馈线负荷设置有效性,满足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当配电网供电质量不断提高时,恢复供电时间将会缩短。同时,配电网正常供电时应减少其开关控合次数,不断降低线损率,有利于保持配电网良好的供电水平。某配电网故障恢复软件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作为运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态规划技术在实现配电网恢复供电最短路径方面明确相关的要求。这种技术在求解决策过程中最优问题应用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通过将多个阶段的过程问题按照合理的方式转化为单阶段问题,通过依次求解的方式进行解决,实现问题的高效处理。

比如,在研究复杂配电网络时,由于其中包含多个电源点、分支点及联络开关使得配电网故障区域恢复供电最佳路径选择难度加大,此时,可通过动态规划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故障区域恢复供电最优路径视为故障区域各联络开关及电源点,通过解决不同电源点出发到所有联络开关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能够实现配电网恢复供电,将复杂的多目标路径问题通过转化为单阶段问题进行处理,提高实际问题处理效率。

3 结束语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电力系统运行中配电网供电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力技术人员能够加强动态规划技术的合理运用,找出配电网恢复供电的最佳路径及相关的路径选择方法,满足配电网正常供电的实际需求,促使其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与此同时,应不断完善配电网络相关的各种技术规范,加强配电网运行状况的深入分析及运行状态的严格把控。

参考文献

[1]王熙.基于负荷曲线和多技术的含微电网配电网动态供电恢复[D].重庆大学,2014(03).

[2]张瑶瑶.智能配电网的灾害评估及应灾恢复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05).

第6篇

关键词:智能小车;障碍物;路径优化;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51

0 引言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智能化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领域的热点。智能小车与普通玩具小车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能够自行避障、优化行驶路径、不会因为多次坠落或碰撞损坏小车车体,要想实现智能小车的实用价值,必须要研究智能小车的避障和路径优化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玩具智能导航系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如何提高玩具车自动导航系统的精准度,是当今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智能化小车的实验能够得出适应避障和路径择优的有效方法,有利于玩具小车的行驶精度提升。

1 智能小车避障方案的择优选择

在进行智能玩具小车避障与路径优化研究中对智能小车的避障方案设计的选择必须放在首位,方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后期研究的整体过程。优中择优才能够选择出适应当今玩具设制造业需求的智能玩具小车,才能够让智能化玩具走进千家万户。

例如在两个智能玩具小车的行驶避障方案中,方案一是采用普遍运用的传感器采集信号,在智能小车的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等方位各安上红外传感器,当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接收到传感器发出的信号时能够及时的进行后退和转弯;方案二是采用了超声波,在小车行驶过程中通过超声波接收到信号后进行相应的转弯和前进,还能够对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是否偏离了原定轨道进行判断。

两种避障方案各有各的优点,但是在进行方案的选择时,是会摒弃方案二选择方案一的,因为超声波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方案二则是可以对智能小车进行实时监视并且灵活控制,能够满足人们对智能小车系统的各项要求。

2 障碍物识别的分析

智能小车在进行多种建模实验之前,对障碍物进行标定和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事。所选择的道路必须要是能够明确区分道路和非道路的,而且障碍物必须要与道路周围的环境有明显差别,否则会造成实验误差。在进行障碍物确定的时候,需要进行标准化的数据计算,而且需要随机分布障碍物,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要排除路面的一切干扰问题,不能让不必要的物体干扰到智能小车避障的检测。在排除路面的伪障碍物时可以采用最大熵分割法,排除伪障碍物之后才能够处理道路分界线之外的区域,划分出适合智能小车行驶的正确道路。

3 智能小车避障与路径优化研究

3.1 改进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

在进行智能小车避障与路径优化研究中,对路径规划问题的研究是移动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虽然是最易解决路径规划问题的方法,但是随着科技和社会道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人工势场算法虽然在建立引力势场和斥力势场模型的时候将智能小车、障碍物和目标地点当做质点,但是在智能小车前进行驶的过程中三者之间时时存在着引力作用,但是人工势场算法无法解决智能小车在前进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问题,会造成智能小车无法及时的避开障碍物。因此改进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避免小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的合力为零的情况的发生,可以增设虚拟子目标,以此来加大引力避免合力为零现象的发生。

3.2 运用边缘探测法

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虽然是最易适用于解决人工智能道路规划问题,但是为了符合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而进行必要的改进,虽然人工势场算法在解决路线规划中是有效的但是实行起来确实十分复杂的。因此,为了解决人工势场算法所存在的缺陷,科技研究者引进了边缘探测法。边缘探测法,顾名思义是沿着道路边缘行走,它与人工势场算法不同,将障碍物进行膨胀增大,就犹如一个圆球般,而智能小车相对于此时的障碍物来说就是一个质点的存在,可以在检测过程中及时对智能小车进行姿态微调。比如当智能小车进入了障碍物安全范围之外的圆圈内,就需要及时停止智能小车的动作,调整方向,使其回到正确的运行轨道上。边缘探测法可以根据小车实际的前进路程、方向进行路线规划的不断调整,使得最终形成的路径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于小车避障行驶需求,同时也可以少走些弧线,减少了路径的距离。

3.3 几何方法的巧妙运用

在进行智能小车机器实验过程中,对最短路径的算法必不可少,而通常采用三步法进行最短路径的确定:①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来选取障碍物的代表图形;②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来构建智能小车的工作环境;③利用多种算法确定最短路径。在第三步过程中必须要巧妙合理的使用几何方法: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最短;三角形中斜边短于另外两边距离之和;如何通过一点确定圆上的切点等,在进行最短路径的最终确定时巧妙的运用几何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障碍物所影响的范围和局限的最小值,全面巧妙的运用几何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路径规划中的最短路径确定的问题。

4 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自动导航系统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让自动导航系统更好的为玩具设计领域服务,对其避障和路径择优的研究必不可少。智能玩具车能够适应孩子们游戏中的高空游戏,不会因为小车的横冲直撞而反复跌落、损坏,智能小车可以通过仿真实验进行避障和路径择优的不断研究,在不断的实验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实验参数,有利于自动导航系统技能的提高。玩具研究者必须要严格监管智能玩具小车的避障和路径优化实验,在不断研究和完善下,提高自动导航系统性能,帮助智能玩具小车能够尽快优化,给孩子带来新型的智能玩具。

参考文献:

[1]汪波.智能小车避障与路径优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

[2]卢威.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昌大学,2012.

第7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发展而来的还有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显著,这种区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经济区域和环境污染区域具有相关性,其次是城市污染和乡村污染具有同质性。由于目前的环境污染区域性差异比较大,所以无法采用统一的治污措施来进行污染防治,只能以区域为单位进行针对性地治理。本文就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路径进行分析,旨在指导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实践。

关键词:

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污染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环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好。区域环境的污染出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城市车辆密度也有着关系。为此,各个区域都应采取不同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东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1.1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程度领跑全国。面对着严重的污染现状,东部区域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径。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积极地进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有些企业被下令关闭,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一方面在进行区域搬迁,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走出一条治污道路。

1.2市场机制的引入

为了促进治污工作的进行,东部区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地引入了环境市场的机制,即在东部区域内进行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必须要符合环境标准才能在区域内进行发展,这样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促进了企业治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市场的机制作用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这也为治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环境污染的排放标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2中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2.1区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从总体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中部各个省份都在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纳入其中。郑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发展迅猛,郑州发展的优势主要是发达的交通网,郑州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将铁路发展打造为自身品牌,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化处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区域品牌打造比较突出的一个城市。合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高铁线路成为了现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抢眼的风景线,在大力进行高铁建设的同时,合肥统筹规划,将污染治理与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2科学城市规划

中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除去区域品牌的打造外,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构建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学规划方面,中部有几个城市做的非常不错,武汉首屈一指。武汉的城市规划体现着“大武汉”的原则,即武汉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武汉一个市的规划,还包括了孝感、咸宁等周边城市的规划,在这样统一的规划下,城市的发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统一化的对待,这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除去武汉,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区科学规划的理念。南昌的城区规划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带两岸,两岸齐行”的模式,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西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3.1强化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的标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以控制污染排放为主。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西部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西部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为此西部地区加强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设置,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实现污染的减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恶化方面,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大力进行环境建设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项比较重要的治污路径。西部地区的污染主要就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就是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废水和废气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就需要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4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导致区域内污染情况存在着差异,面对区域性的污染差异,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径,这样才能抓住地区污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区域治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走适合自身的治污路径,并且长期坚持,才会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作者:郎文博 师明 单位: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孙晓伟.论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96-104.

第8篇

【关键词】免疫算法;智能车路径规划;仿真实验

Abstract:this article simulated biological immune process,and establish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immune algorithm.It is studied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robot path planning in static and dynamic environment.

Key words:Immune algorithm;Intelligent vehicle path planning;Simulation experiment

1.概述

随着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发展,对于智能车辆控制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控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智能算法用于建模困难或本质为非线性或复杂对象的控制系统,效果优于常规控制方法,若系统的转动惯量,结构参数等存在误差是仍能实现精确跟踪,鲁棒性良好。

为解决路径规划及壁障问题,我们在局部环境中,出现智能车辆必须放弃期望轨迹避开障碍物的情况下,研究基于免疫算法的智能车辆避障控制方法:首先在局部环境下,生成占有栅格地图;再生成障碍物的极坐标柱状图;设计了基于免疫算法的车辆避障方法。

2.免疫算法

人工免疫系统(Artificial Immune Sys-tem,简称AIS)是在免疫学及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需对生物免疫系统进行研究。生物免疫系统是复杂程度很高的系统,在检测和消除干扰问题上表现出了精确的调节能力。免疫系统展示了许多可以将其融入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质:如多样性、动态性、适应性、鲁棒性、自适应、自治性、自我监测、错误耐受等等。

在免疫算法用于路径规划中,我们有如下,如表1所示。

表1 对应关系

免疫系统 路径规划

障碍物 抗体

可行栅格 抗原

亲和力 路径选择可行度

抗体变异 动态障碍物

算法步骤:

考察车辆的路径规划问题,智能车从初始点gs出发,寻找一条通往目标点的最优路径。如果智能车某时刻ti位于栅格点的gi,那么它下一步必然选择gi周围的可行栅格。

步骤1:确定载入的抗原(障碍物),随机产生初始抗体即随机产生候选解,创建一个总量为N的初始种群抗体集合P(可行栅格)。

步骤2:计算抗体亲和力:对于每个vP,评估g(v)和创建克隆种群C,亲和力g设为对应的函数。

步骤3:从种群C中选择n个亲和力最高的抗体形成临时抗体集v’。

步骤4:克隆亲和力高的抗体:克隆上一步n个亲和力最高的抗体,其中每个抗体被单独克隆,抗体亲和度越高,被克隆的抗体规模越大。通过评估g(v'),如果g(v')>g(v)那么通过克隆v'取代v。即,选择路径最优。

其中:

(1)

g(v)是抗体克隆总数量,是一个克隆因子,N是抗体集合P的总数量,i是以递减排序的最有抗体序号,ceil是向上取整算子。通过上述的条件判断和克隆取代操作,可使最优抗体的规模逐步扩大。

步骤5:对新的种群中的部分抗体进行变异操作(加入动态障碍物)。

步骤6:重新计算变异后的亲和力并令n加1,重复第四步操作。

步骤7:判断gi是否满足终止条件,即是否到达目的地gd;若不是返回步骤2,将gi设为gi+1,否则算法结束,输出最优路径。

3.免疫算法路径规划仿真

3.1 环境模型

假定:①移动机器人在二维有限空间中运动;②机器人的工作空间中分布着有限个障碍物;③把障碍物边界向外扩展机器人体在长、宽方向上最大尺寸的l/2,机器人中心位置可用点来表示,即所谓“点机器人”。

记A为移动机器人R在二维平面上的凸多边形有限运动区域,以A的左下角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垂直向上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XOY,则有A在X、Y轴上的最大值分别为Xmax和Ymax。以占为步长将X,Y分别进行划分,由此形成环境的栅格图表示。每行的栅格数Nx=Xmax/,每列的栅格数NY=Ymax/,考虑到A为任意形状,可在其边界补以障碍栅格,使其成为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每个障碍物至少占有一个栅格,当不满一个栅格时,算一个栅格。任意一个栅格g,都有确定的坐标g(x,y)及相应的序号S,其中x为g所在的行号,y为g所在的列号。定义g(l,l)的序号为1,g(l,2)的序号为2,…,则坐标g(x,y)与序号S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式中,mod为求余运算,int为舍余取整运算,i=l,2,…,M,M为地图中栅格的总数。由此,我们可构建一个8x8的栅格地图如图1所示。

3.2 静态路径规划

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建立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只要有通路存在,本算法都可以迅速的规划出最优路径。如图2所示。

图1 栅格地图

图2 最优路径

3.3 动态路径规划

本实验的目的是让移动机器人避开所有的障碍物,并且追捕到运动目标。即,通过变异操作实现动态障碍物的克隆取代。其仿真结果如图3(a)、(b)、(c)在动态障碍物,在不同位置时的路径规划。只要存在到达目标点的通路,本算法必能快速的规划出最优路径。

图3 动态路径规划

4.结论

本文研究了静态和动态环境下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问题。首先,描述了仿真环境建立,然后,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免疫算法,并研究了它在静态和动态环境下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中的应用。并验证其应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Farmer J,Packard N,Perelson A.The immune system,adaption,and machine learning.Physical D:Nonlinear Phenomena,1986,22(1-3):187-204.

第9篇

“无人驾驶”弥补“由人驾驶”的不足

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保持注意力、长时间重复、乏味的传统驾驶方式很容易让驾驶员产生疲劳,甚至发生交通事故。无人驾驶汽车研发人员则致力于从安全、可靠、便利及高效等方面进行突破,弥补人工驾驶的不足,减少交通事故,将驾驶员从繁复的传统驾驶方式中解脱出来。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的进展。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汽车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取得了快速蓬勃的发展。

“无人驾驶”的三大系统

无人驾驶汽车综合利用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和车辆工程等多门学科相关技术,利用车载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微波雷达、GPS、里程计、磁罗盘等)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到的道路、车辆姿态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得车辆能够自主、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个综合系统,整体可分为环境感知系统、行为决策系统、运动控制系统。

1.环境感知系统

人类在执行驾驶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实时观察和分析车辆自身的状态、路面、车辆、行人、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信号灯等的状况,也就是对交通环境的“感知”。这种“感知”首先是通过感观(主要是视觉,还包括听觉、触觉和嗅觉)来获取信息,然后利用自身经验和逻辑推理来理解信息,并做出决策,力求安全平稳地驾驶车辆。

无人驾驶汽车在进行自主行驶的时候也需要对环境进行感知,进而根据所得到的有用的环境信息产生行为决策。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上配备的传感器来感知环境信息的,这些传感器主要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红外相机、光电编码器、GPS和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等。其中,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红外相机是用于获取环境信息,光电编码器、GPS和IMU是用于获取车身状态的信息。

这些传感器依据不同的原理获取环境数据,获取数据之后,车载单元还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提取出数据中对于智能行为决策有用的信息,比如探测到障碍物、检测车道线、检测和识别交通标志、定位和姿态估计等等。

2.行为决策系统

行为决策是指无人驾驶汽车根据给定路网文件,获取的交通环境信息和自身行驶状态,自主产生遵守交通规则的驾驶决策的过程。无人驾驶汽车行为决策系统主要包含全局路径规划(或任务规划)、行为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或运动规划)。

路径规划的目的是在无人驾驶汽车行车之前找到一条“最优”的路径供无人驾驶汽车行驶。“最优”的标准可以是最短行车距离、最少行车时间、最低费用和最少拥堵等,当然前提都是在保证行驶的安全性和遵守交通规则。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都是属于路径规划的范畴。全局路径规划为无人驾驶汽车的自主驾驶提供方向性的引导,确定其依次需要通过的路段和区域序列。行为规划是处于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中间的层次,行为规划根据全局路径规划的确定的路径和当前的道路状况,确定当前无人驾驶汽车应该进入什么行驶模式,比如路口左转模式、超车模式等。局部路径规划依照行为规划确定的当前行驶模式,结合环境感知获取的信息计算出局部范围内精确的行驶轨迹。无人驾驶汽车采取的是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相结合的方式。

3.运动控制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是根据局部路径规划给出的行驶轨迹和速度规划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当前的位置、姿态和速度,产生对油门、刹车、方向盘和变速杆的控制命令,以跟踪规划出的行驶轨迹。当然,油门、刹车、方向盘和变速杆上需加装底层控制器和执行机构来执行控制操作。

除了增强无人驾驶汽车自身智能行为的能力以外,还可以采用道路交通智能化的方式,通过车与车通信(V2V)和车与交通系统通信(V2X)来获取车辆速度、实时路况等信息,从而提升整个交通系统的驾驶安全性和交通通行效率。

“无人驾驶”的现有问题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化的瓶颈问题主要有技术安全问题、过渡风险、成本问题、法律法规问题等。

1.技术问题包括:如何消除强光照、积雪等恶劣行驶环境对无人驾驶汽车环境感知系统带来的影响;在复杂行驶环境下,如何感知人类手势信号,尤其是这些手势信号与交通信号灯或交通标志有冲突时;

2.如何解决无人驾驶汽车和传统车辆混合行驶阶段的转型期问题;

3.如何开发低成本、稳定可靠的传感器及软件;

第10篇

关键词: 车载导航系统; 电子地图; 拓扑结构; 路径规划; 限制搜索区域

中图分类号: TN96?34; TM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13?0133?04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quantity of motor vehicles brings huge pressure for traffic, environment, energy, etc. An improved path plann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which is called capsule?like restricted searching area path planning algorithm. This method can greatly reduce the searching range of traditional path planning methods, and ensure the success rate of shortest path planning by means of setting the dynamic searching parameter. The ellipse restricted area algorithm and improved algorithm are deeply compared and studied by taking the road network data of the topology structure as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The high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of the improved algorthm we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 The preliminary design scheme of the vehicle?mounted navigation system with center mo?nitoring is given, which is composed of monitoring center subsystem, vehicle?mounted sub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Keywords: vehicle?mounted navigation system; electronic map; topology structure; path planning; restricted searching area

仅仅通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交通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对交通的需求,而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路网的使用率和使用质量,从而达到减少交通堵塞现象的目的。车载导航系统,作为ITS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够为用户准确地提供一条前往目标地点的合理道路,还使得单个车体与城市交通系统网络有机融合,从而能够顺利避开堵塞的道路,使得外出效率大为提高。

1 车载导航系统电子地图的实现

1.1 电子地图中道路网络数据模型

道路网络的数据模型是生成具有拓扑结构道路网络的基础。车载导航电子地图是由点、线和面三个基本元素组成。整个道路网络的表示一般采用Arc?Node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易于表达实际路网的拓扑关系,且形式简洁。考虑到实际电子地图的面是由弧段组成,故可以将路网归结为节点和弧段两个基本元素的组合。Arc?Node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精度范围之内,采用以直代曲的思想,由连续的小段直线代替和逼近真实的道路曲线,这样就形成了Arc?Node数据模型,其形式化定义为:

式中:为路网;为路网的节点集;为路网的有向路段集;和为路段的起点和终点;为路段的属性集,可表示为距离、时间和花费等。

同时,根据实际交通网络的特点,做如下的分析假设:所有的边都是线段,对于弯曲弧度数较大的路段,可通过在该路段上插入一系列节点使该路段由一些弧度较小的路段构成,把弧度较小的路段假设为一条线段。如图1所示,节点1和2之间的路径弧度较大,在原路径上插入节点3和4,将原路段分割成弧度相对较小的三个路段。边长通常是双向可通的,边的权值为正值。

网络中有较多的节点和边,与节点相关联的边数为常数,且远小于网络中总的节点数。

1.2 导航电子地图中折线网络拓扑化算法实现

算法实现的原理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依据折线道路网络的组成特点及Arc?Node数据模型,由给定的折线道路网络生成表示其拓扑结构的Arc?Node数据模型。生成过程基本可以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完善给定的折线道路网络数据,即对1.1节中介绍的道路网络的几个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由完善后的折线数据网络数据生成表示其拓扑结构的Arc?Node数据结构。整个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2 车载导航系统路径规划搜索算法

2.1 椭圆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

椭圆限制区域的最短路径算法思想如下:以起始点和终点为焦点,以为长轴长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区域内的站点间寻找最短路径。其中,为起始点到终点的欧式距离,是一个与城市路网信息有关的统计参数。所以,椭圆限制区域的最短路径算法是依赖于城市的统计参数的,统计数据表明对于北京路网的值为1.417。构造椭圆限制区域的方法如下:

(1) 建立直角坐标系:轴为轴为与其垂直的方向。

(2) 以起始点为圆心,的连线为半径,作圆该圆内的区域就是传统最短路径规划算法Dijkstra算法的搜索区域。

(3) 以起始点终点为焦点,作椭圆椭圆内的区域就是椭圆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的搜索区域。其中椭圆的长半轴与椭圆相交于点和点形成的椭圆阴影区域就是算法的搜索范围。

椭圆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的实现步骤比较简单,具体如下:输入起始点终点完成道路的网络数据加载及程序运行环境设置等;根据起始点构造椭圆限制搜索的区域;在构造的限制搜索区域内,调用Dijkstra算法进行最短路径计算;输出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2.2 改进的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

胶囊形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的原理与椭圆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类似,搜索起始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时,只需要考虑中间胶囊形阴影部分的路段和节点,该胶囊形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的搜索范围比Dijkstra搜索算法和椭圆限制搜索区域算法都大大缩小;并且以线段作为上下边界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判定节点是否落在限制区域内时椭圆算法需要进行的大量乘积和开方运算,从而提高了整个搜索过程的效率。具体的搜索区域设置方法如下:

(1) 轴为轴为与其垂直的方向,以起始点为原点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

(2) 以起始点为圆心,的连线为半径,作圆该圆内的区域就是传统最短路径规划算法Dijkstra算法的搜索区域;

(3) 以起始点终点为焦点,作椭圆椭圆内的区域就是椭圆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的搜索区域。其中椭圆的长半轴与椭圆相交于点和点

(4) 分别以起始点终点为圆心,线段AS(DK)为半径作两个半圆EAF和VKG,连接点和点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阴影的胶囊形限制区域,该区域即为改进算法的路径规划搜索范围。

由上面提到的道路路网统计参数可知,椭圆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搜索的成功建立在95%的置信水平之上,也就是还有5%的可能性,实际最短路径上的节点落在限制区域之外,这就可能导致搜索的失败,胶囊形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跟椭圆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存在同样可能导致搜索失败的情况,因此就必须通过调节半圆的参数半径扩大搜索范围,保证搜索成功,提高算法的可靠性。修正后的算法步骤如下:

第1步:输入搜索起始点和终点完成拓扑化路网数据加载及程序运行环境设置等;

第2步:根据起始点构造初始胶囊形限制区域算法的搜索区域,阈值半径为

第3步:在构造完成的胶囊形限制区域中调用Dijkstra算法,进行最短路径规划,若搜索成功则转步骤5,否则继续;

第4步:设置动态变化参数以起始点终点为圆心,以上一次搜索的阈值半径加上为半圆半径构造新的胶囊形限制搜索区域,如图4中虚线包围区域所示,构造完成后转第3步;

第5步:输出搜索得出的最短路径,算法结束。

3 中心监控式车载导航系统初步设计

3.1 中心监控式车载导航系统构成

中心监控式车载导航系统除具有导航功能外,通过借助通信网络,还能够采集信息、分析信息,路径规划在中心根据实时交通情况完成。实际应用时,通常需要根据车载终端的具体需要进行配置,通常至少应包含监控中心子系统、车载子系统和通信子系统三部分。

监控中心子系统:系统接收车载子系统发送的车辆速度、位置、报警等信息,然后在导航电子地图拓扑路网基础上对车辆状态进行实时显示、并且进行车载子系统的路径查询、数据分析处理要求。处理完成之后,并对系统和车载子系统进行参数设置及控制。

车载子系统:车载子系统负责与监控中心子系统通信,把车辆位置信息、报警状态发送给监控中心子系统,同时接收监控中心子系统的反馈指令对车辆进行相关控制。车载子系统结构组成如图5所示。

通信子系统:中心监控式车载导航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选择正确的通信方式,连接车载子系统和监控中心子系统十分重要。首先必须考虑到通信系统网覆盖范围,其次还必须考虑车辆行驶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恶劣环境影响。

3.2 中心监控式车载导航工作原理

车载GPS接收机接收定位卫星发来的定位数据,并且根据4颗不同卫星发来的星历数据计算出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坐标,该坐标数据通过符合GSM标准的无线模块,采用SMS形式,由车载终端将车辆的位置状态、报警器输入信息发送至GSM网,GSM网将接收到的车辆定位信息通过互联网或者通信接发设备送至中心控制子系统,以便监控中心及时掌握车辆的动态位置信息,进一步控制车载终端。其中的定位信息传输功能实现所需软件为通信服务器软件,主要完成车辆和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与通信,实现数据收发、编码、解码、数据入库等工作。监控中心则完成车辆位置信息的可视化、车辆行驶的最优路径规划及各种控制指令的发送等功能。基于GPS和GSM短消息业务的中心监控式车载导航系统的工作示意图如图6所示。

3.3 中心监控式车载导航软件实现

中心监控式车载导航系统的软件设计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数据处理能力。首先构建一个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数据库安装在控制中心子系统上,数据库管理采用结构化查询语言,客户端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程序采用VC 2010进行开发。中心监控式导航监控中心软件设计通常要考虑5个功能模块组成:

地图显示模块:为达到对车辆监控的目的,能够显示车辆轨迹、车速等;

信息点管理模块:信息点被分类存储后,在管理用户界面中体现,用户可以对信息点数据库进行管理,如删除、添加或修改等;

数据显示模块:解码信息显示于终端;

指令下载模块:将路径导航指令实时下载到车载终端;

系统隐私保护模块:车辆管理数据库,存有车辆的电子编号用于计算机检索和处理,保证车辆信息的安全。

4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提出的胶囊形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使用125 000比例尺下MapInfo格式的北京2011年交通图作为电子地图数据源(该地图道路网络共有97 773个地理特征数量),在WIN 7平台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编程环境下对椭圆限制搜索区域以及胶囊形限制搜索区域最短路径规划算法的性能进行测试。为了简洁,这里用SF1表示椭圆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SF2表示胶囊形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

为了保证两种算法的可靠性,反复给定不同的搜索起点和终点,对比各种算法的搜索时间和规划路径长度等实验数据。考虑到论文篇幅的限制,这里仅给出起点编号为797,终点编号为2 195情况下的算法的实际路径规划结果图。图7表示算法SF1路径规划结果,图8表示算法SF2路径规划结果。

两种算法的性能对比如表1所示。表中ST表示测试给定的起点,DT表示测试的目标终点;分别表示算法SF1,SF2在相同情况下所用的搜索时间(单位:s)。分别表示算法SF1,SF2在相同情况下所规划出的最短路径长度(单位:m)。

由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下,在搜索的高效性方面,启发式搜索算法SF2明显比传统算法SF1优越很多,提出的改进路径规划方法比算法SF1的搜索效率有20%左右的提升;改进算法SF2,通过设置动态参数避免了此种情况的发生,很好的保证了搜索的可靠性。综上所述,可见本文提出的改进路径规划算法在搜索效率和搜索可靠性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5 结 论

本文在拓扑化路网数据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路径规划算法――胶囊形限制搜索区域路径规划算法。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统路径规划方法的搜索范围,再通过设置动态搜索参数保证了路径规划的成功率。并且以拓扑结构路网数据为实验载体,对椭圆限制区域算法及提出的改进算法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最后,给出了中心监控式车载导航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屈展.车载导航系统中路径规划问题的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253?257.

[2] 高星.浅论车载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6):76?77.

[3] 陈圣,董林飞.Dijkstra和A*算法在智能导航中的应用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2(6):159?161.

[4] 尹路明,张志恒,张小朋.一种新型GPS/DR组合导航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3):136?138.

[5] 罗国青.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动态路径规划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321?323.

[6] CHEN Heping, LI Xianqin, GU Jinguan, et al. Research of path planning algorithms based on vector map data structure [J].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10, 39(19): 238?245.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机会;组织职业路径;职业生涯三维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75-03

翰威特在2007年4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的企业中,有85%的调查对象认为,员工对职业发展不满是员工离开企业的最大的诱因。可见,职业发展机会取代薪酬成为中国地区企业员工敬业度的首要驱动因素,这表明人们已经不再仅仅盯住薪水和财富的积累,而是以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开始关注职业发展机会。为了顺应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新关注员工职业成长,期望以此提升员工满意度,进而保持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本文将试着从企业为员工建立的组织职业路径的角度来探讨员工职业发展机会。

1 组织职业生涯路径的四类模式

组织职业路径是组织为内部员工设计的自我认知、成长和晋升的管理方案。组织职业路径在帮助员工了解自我的同时使组织掌握员工的职业需要,以便排除障碍,帮助员工满足需要。组织为员工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路径,对调动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加其对组织的忠诚度,从而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职业路径模式是组织职业路径设计的核心内容。目前的组织职业路径模式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单一职业路径(又称“Ⅰ”形路径),即组织只允许员工根据自己的专长在职业生涯初期就“走技术道路”或“走管理道路”中做出单一的选择,且在这两类路径中不存在转换通道。显然,这类模式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员工的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组织中技术工作的特性,选择技术道路的大多数员工将很快地到达职业高原。因此该模式目前在现实中较为少见。

第二类,双重职业路径(又称“H”形路径),即组织为员工设置两种路径――技术道路和管理道路,并且在两种路径中设置多种转换通道,使员工可以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的才干和追求在技术道路和管理道路间进行转换。一般而言,这种组织职业路径模式侧重于使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管理人员平等的地位、报酬和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第三类,多重职业路径,即在双重模式的基础上,将员工的发展路径进一步细化,为员工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如道•科宁公司将技术工作细分为“三通道”的做法,即把技术人员的道路分为“研究、技术服务与开发、工艺工程”三条道路。

第四类,三维职业路径,其代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学家及组织行为学家E.H.施恩(E.H.Schein)教授于1971年提出的职业圆锥三维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描绘了个人在组织中的三种发展路线:在组织的等级方向的上升(职业生涯的纵向路径)、在机构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轮换(职业生涯的横向路径)以及向核心集团靠拢(职业生涯的水平向心路径)。显然,这种三维职业路径模式较好地概括出了一个组织能为其内部成员提供的所有可能的路径类型。

职业圆锥三维模型图

可见,员工在前三类模式(以下简称传统路径模式)下的成长都需要通过职位在纵向或横向上的变化来实现,即员工的职业成长都伴随着外职业生涯的变化;而第四类模式除了包含前三类模式的职业成长形式外,还增加了第三维度的职业成长,即员工在三维路径中的成长可能只体现为内职业生涯的成长。

2 组织三维职业路径的思路

如前所述,施恩教授把员工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划分为纵向的组织等级维度、横向的平行组织职能或技术维度、水平的向心维度三个维度。

首先,从纵向维度看,组织中的大多数员工在其职业生涯道路上沿着一个等级维度进行垂直移动。因此,组织要对员工进行“晋升道路”方面的规划,并通过相应的选拔、培训和岗位锻炼予以实现。

其次,从横向维度看,每个员工又可能沿着职能或技术维度进行移动。组织对员工的工作变动安排,也经常有着“同一级别、不同职位”变动的情况。这不仅是组织工作的需要,而且也有类似于对“工作再设计”的考虑。横向维度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员工的兴趣和工作对员工的挑战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员工的职业生涯面,增加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宽度。

最后,从水平向心维度看,这“涉及进入内圈或者说职业或组织核心的运动”。随着员工对组织及自己的专业领域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也会逐渐受到组织的信任,这种信任不仅体现为上述两种方向的职业发展,也可能体现为“沿着成员资格维度向组织核心移动”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看,沿着等级链向上运动也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向心运动。不过,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停留在一个给定职位上,由于他拥有经验而更接近核心,进而受到更多的信任,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尊重。可见,这种向心移动使员工由于获得某种专门的特权和特殊种类的信息(如组织“机密”),进而使其在组织中具有高于同职位的其他员工的影响力和地位。相反地,“也有可能向上移动,仍置身的,正如常言所述的‘明升暗降’”。因此,组织可以通过对某一职位上的员工进行循序渐进的培训和开发,使员工不断成熟,成为忠诚的“组织人”和组织各个层次的中坚分子。

简言之,这三种维度的职业运动相结合构成了组织职业路径的“三维圆锥体”,它体现了一个员工在组织中不同阶段的地位变动、工作变动和角色变动,即在组织三维空间中的位移。对于纵向及横向运动的职业发展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本文不再赘述。显然,在该模型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水平向心维度的职业运动路径。尽管这种向心的维度只体现为虚拟的运动,却是员工实质的职业成长。因此,施恩教授认为,对许多沿垂直维度无出路的人来说,这种成长仍有可能,并且具有非同一般的潜在意义。

3 职业生涯三维路径在现代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尽管施恩教授早在1971年就提出职业生涯三维路径模式,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可惜的是该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在传统组织职业生涯路径模式下,组织和员工经常陷于这样的困境:组织中的某些中层领导、技术骨干、核心员工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对组织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视,但在其职业发展中,由于组织或个人某些方面的局限,继续向上晋升的可能性较小,在某种程度上到达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停滞期”。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些员工选择了辞职,有些虽然继续留在企业里,但在心态和行为上都不再积极,形成实质上的“隐性流失”。

显然,这种困境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组织而言,一些中层领导、技术骨干、核心员工的突然离职,会对组织的正常运营产生极大威胁,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掌握着组织大量的商业机密和技术机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此外,一个组织如果存在较高的缺勤率和离职率,势必会对它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对于员工而言,由于对职业发展的困惑,导致产生不满,感到不被组织重视和认可,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严重的会带来心理压力和心理抑郁,对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和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因此,传统的组织职业生涯路径设计对于现代企业中出现工作倦怠、职业高原、工作枯竭等一系列与职业发展相关的问题无能为力,施恩提出的三维职业生涯路径却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3.1 有助于实现新型组织结构效率

早在1989年,管理者就目睹着等级制度的逐渐消退,曾经清晰的头衔、任务、部门甚至公司的差别渐渐模糊。可见,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等趋势正日趋明显。如果说传统科层制组织的效率主要来源于组织结构中纵横交错的职位分工,即其效率是基于职位的,那么这种新型组织结构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组织员工个人的客观能力和主观意愿。也就是说,新型组织结构的效率是基于员工个人的。

一般而言,新型组织结构主要体现为组织向下授权和缩减中间管理层的扁平化,以及去等级差别、跨组织无缝合作的网络化。在员工职业路径设计方面,新型组织结构一方面由于层次的减少直接导致员工失去了许多纵向的职业成长路径,另一方面则要求组织各单元的员工具备对组织更深入的理解和对工作更专精的掌握。新型组织相信由于某任职者的能级更高及对组织使命和组织文化更熟悉,他将使得同一职位对于组织有更大的价值和贡献。可见,这与施恩职业生涯三维路径中主导的“专注于对工作的胜任而非职位的变化”的诉求不谋而合,而传统的职业生涯路径将成为这种新型组织结构提升效率的障碍。

3.2 有助于淡化狭义“职业晋升观”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组织金字塔中逐步晋升一直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职业生涯目标。在这种“职业晋升观”的影响下,员工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一门心思想着“往上爬”,只专注于外职业生涯的上升通道,一旦上升受阻往往主动跳槽或消极怠工。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机构重组、人员精减,组织逐渐网络化、扁平化,中高层工作岗位变得越来越少,相应地,员工得以晋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员工达到组织职业高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显然,这种狭义的“职业晋升观”已经成为员工及组织协同发展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有必要通过构建组织职业生涯三维路径来拓宽员工的职业生涯视野,进而形成广义晋升观,建立广义晋升的机制。

简单地说,广义的晋升观,不再只是一种单一的向上运动的追求,它还包括对横向特别是向心运动的接受。这种晋升更多地体现为员工心理上的、感情上的晋升,即内职业生涯意义上的晋升,而不仅仅是职位、职级的变迁。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也不再只局限于沿着组织金字塔上升的传统观念,而是更注重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技能的精深与拓展和工作的挑战与丰富化。无疑,职业生涯三维路径设计与广义的晋升观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基于广义晋升观的组织职业生涯路径设计才能体现员工个人的职业追求,同时有效引导员工,使员工职业追求符合组织发展的方向和需要,最终实现双赢――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员工职业的发展与成功。

3.3 有助于激励知识型员工

毋庸置疑,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工作群体,他们通常富有个性、注重自身价值、需求多元化、追求工作自主。正如20世纪60年代赫茨伯格在其激励―保健理论中提出的,真正起到持续激励效果的是一些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在激励因素,即工作本身带来的激励,近年来这一观点在国内外的研究中也得到反复证实。如国内学者彭剑锋、张望军的实证研究就表明中国知识型员工需求因素依次为:报酬与奖励(31.88%)、成长与发展(23.71%)、挑战性工作(10.15%)、公司前景(7.89%)、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6.52%)。可见,职业发展及与之相应的回报将对知识型员工形成有力而持续的激励效果。

施恩的三维路径设计恰恰可以有效地激励组织的知识型员工。

首先,三维路径不仅为员工提供了传统的纵向及横向的职业发展路径,而且提供了特有的向心路径。也就是说,尽管职位不变,但员工可以随着个人专长及工作能力的提升而实现个人职业成长(即向心的运动),这同样可以提升自身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及地位。这种专业领域的职业成长正是相当一部分知识型员工孜孜以求的职业目标,而在传统职业生涯路径模式下这可以说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可见,三维路径为员工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成长模式,对满足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增加了他们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路径成长的机会。

其次,三维路径与基于能力的薪酬制度相得益彰。不同的职业生涯路径模式往往需要相应薪酬制度的支持。与传统生涯路径模式常基于职位的薪酬制度相反,基于能力的薪酬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让薪酬充分体现员工的能力差距而非职位差距,而这必将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自主地追求能力的提升,进而使组织有效保持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组织职业生涯路径模式中第三水平向心维度的加入不仅为现代企业及其员工在职业发展机会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难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且改变了长期以来理论界及实践界在组织职业路径规划中所存在的某种偏差――只强调外职业生涯的上升和变动而不看重内职业生涯实质性的提升。由此可见,组织生涯三维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E.H.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仇海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刘江花.员工职业生涯路径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9(5):136-138.

[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杨维芝.基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视角的企业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J].经济师,2009 (11):174-175.

[5]翰威特.翰威特揭晓2007年中国最佳雇主上榜企业[EB/OL].[2007-4-29].hrclub.省略/art.asp?artid=1741.

[6]2008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下午实录.[EB/OL].[2008-01-05].finance.省略/hy/20080105/19154370509.shtml.

[7]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1(6):33-38.

[8]赵娅.扁平化结构下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J].现代企业,2008(8):45-46.

第12篇

兴村路径之一:规划先行

承德周台子是河北名村的突出代表,其可贵之处在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矢志不移,创造了山区农村发展的奇迹。

许多名村的发展历程表明,科学规划是实现名村产业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村庄和谐的前提条件。村庄带头人不仅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规划,还要从产业、人才、村貌方面规划。

村的带头人要考虑:究竟引导农民做些什么。名村带头人都擅长规划,对将来做什么、怎么做都有长远规划,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带头人必须学会因地制宜。

村官应具有这样的观念:竞争意识,保持积极心态;创新意识,探索新的致富途径;合作意识,发挥自身长处,结合别人长处,让自己更强大;管理意识,将效率发挥出来;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

产业规划要注重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须从低效、高能耗、低附加值向高效、生态、高附加值发展,小农经济须向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创造经济价值须与提供生态服务并重。

工业规划须注意工业建设与配套设施、人居环境相匹配,避免资源浪费。

农村人才规划包括基础教育、培育后备人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对人力资源应加以系统性开发,同时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村容整治须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宜人居;避免重复建设,不加重农民负担。

兴村路径之二:一村一品

许多河北名村的崛起是依托产业立村——利用本地独特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而获利,俗称“一村一品”。

面临国外质优价低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农业生产资源缺乏等压力,传统农业模式下农产品种类少、销路窄、价格低的局面已显疲态。一些村庄探索提高农业竞争力、开发特色产品,生产内容发生巨变,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业。

由于市场需求较少,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各异,会存在市场风险,必须充分评估,对行业状况及市场需求作精细判断,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注重发挥科技、信息的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兴村路径之三:工业立村

邯郸磁山二街的发展实践表明,村庄以工业为主导产业,依据所在位置及资本、资源条件,以工业化对本地资源进行加工,获得高效益,会明显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农村工业的发展可以深度利用农村土地、人力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工业产业涉及轻工、冶金、煤炭、建材、机械等,好的地理位置能助其获得市场、信息、资本,成功的工业型村庄往往如此。

兴村路径之四:依托生态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是现实的要求。

名村根据各自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不同,选择不同的效益实现模式,应用科技方法,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能源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减少、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林木覆盖率提高。相关生产形式如立体种植养殖、绿色种养,废弃物得以综合利用,避免污染物过度排放,能带来多重效益。

兴村路径之五:服务取胜

依据村庄的地理、资源、产业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第三产业,形成村的主导产业。

适当的位置及资源优势是做服务的基础。服务城市是以劳动力流动为基础,家政、餐饮、建筑等劳务输出为形式;服务商贸是依托城郊结合位置,兴办市场来为城乡提供商贸、物流服务;服务景区是围绕景区提供住宿、商品服务;运输经纪服务是为农产品供应与消费提供商贸经纪、物流服务,起沟通与桥梁作用。

当某个区域的经济比较繁荣、经济状况较好时,服务模式才可能得到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服务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兴村路径之六:有机整合

名村发展需要资金、技术、管理,对于根基薄弱的村庄,这些要素的整合并不容易。

名村发展过程中对于这些要素的整合可以为其他村提供借鉴。王营村算好六笔细账,实行六个统一,就成功突破了新民居建设中的一系列难题。

名村获取资金的方式有:民间渠道——民间借贷、合作入股、成立资金互助社,这涉及合法性及风险;社会渠道——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个人、集体通过扶持或联合创业进行资金投入;银行渠道——国家涉农金融政策日趋完善,村获得贷款的难度明显降低;政府渠道——政府对村及具体项目给予扶持,投放一定数额的资金;企业渠道——村企合作。

技术获取途径包括:附近产业发展成熟的地区,技术也成熟,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能了解到有关技术,这是捷径;科研机构作为技术来源,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其研发的技术往往处于该领域前沿地位;民间某些传统技术也有实际意义,发掘并发扬之,能实现其效益。

村历来具有传统的管理方式,血缘、地缘都是联系的桥梁,并且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颇具效率,但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方式与农业生产已大不同,需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这就要求平衡乡情与效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出去的主要是优质劳动力。鉴于此,必须注重发挥现有优质劳动力的积极性,选择适合村庄发展的路径。或以骨干分子为带头人,整合劳动力,形成合力;或一部分人先发展,进而形成吸纳效应。城市化是大趋势,但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应以就地转移为主,返乡创业的成功者已不少,随着留村劳动力与打工返乡者有机融合,村将获取来自多个方面的信息,可望争取到更多利益。

兴村路径之七: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