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山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将带动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研究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 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人才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浅谈发展淳安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 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成都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7-21.
[6] 崔克勇,王闰平.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特色农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
[7] 任素萍,刘洪英.对我省农业土特名优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0(4)
[8] 张继德,景伟,阎海旺.特色农业――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切人点[J].山西农经,2012(1)
[9]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 王闰平,崔克勇.入世后山西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N].生产力研究,2004(9)
[11] 黄斯克.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J].企业家天地,2014
[12] 李锦华.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创佳绩[N].农村工作通讯,2014
[13] 段利亚.建设适应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N].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14] 喻茜.山西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15] 孟丽芳.晋中市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16] 吴志宏.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 田占金.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18]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关键词 农业优势产业;现状;做法;建议;宁夏中卫;沙坡头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3-01
1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老灌区东园镇、柔远镇、镇罗镇、以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为主;南山台永康镇、宣和镇、常乐镇以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为主;河南省永康镇、宣和镇以发展养鸡产业为主发展畜牧业,迎水镇以发展养鱼产业为主,香山地区的香山乡、高兴仁镇以发展硒砂瓜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布局。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的建设,沙坡头区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畅通了流通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三是成为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大了为农服务力度,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六是以增收为目的,社员收入逐步呈现最大化。
1.3 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建设初见成效
沙坡头区家庭农场现在发展到298个,从事种植业的125个,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的28个;从事养殖业的145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1 873.33 hm2;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总收入31 504.5万元。沙坡头区专业大户现在发展到898个,带动农户5 100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463元。
2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做法
2.1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落实责任制,沙坡区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区、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
2.2 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各产业发展的目标。
2.3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
2.4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面对财政十分困难的现状,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
3 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2]。
3.2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进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3]。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硒砂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
3.3 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地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3.4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4]。
4 参考文献
[1] 唐勇,王章.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3(6):33.
[2] 杨洋,李颖,刘小鹏.基于西部大开发的海原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研究[J]. 农业科学研究,2011(2):82-84.
关键词: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38-02
川东北丘陵地区位于嘉陵江、渠江流域,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涉及二十余个县(市、区),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区内多数县为国家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近几年,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各地紧紧围绕丘区经济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产业发展向规模经营集中,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丘陵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照和支持下,笔者于2010年初对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地调查,现就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格局
“十一五”期间,川东北丘区各地政府按照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并收到良好实效。
1.实行标准化生产,优质粮油产业稳步推进。各地依托粮油、食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冲击坝区和浅丘宽谷地区建成200万亩无公害标准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浅丘地带建成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在中丘及宽谷地区建成250万亩优质油菜种植示范基地和100多万亩优质专用花生种植示范基地。
2.建立精品示范区,优质果蔬产业提质增速。依托国家级、省级果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嘉陵江、渠江沿江两岸建立无公害优质橘、橙、柑、柚精品生产示范区120余万亩;依托比邻的重庆及二线城市蔬菜大市场,在G42(沪蓉线)、G75(兰海线)高速公路沿线建立50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产业带。
3.实施“蚕桑百万”工程,优质蚕桑产业长足发展。依托“中国绸都―南充”特色地域品牌、丝绸龙头企业和较完善的县乡蚕业协会等专合组织,南部、阆中、蓬安、营山等十余个县市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年产茧1.2余万吨,省级蚕桑基地乡镇达到50多个。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畜牧水产业助农增效。利用四川盆地深丘、低山及嘉陵江水系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各地着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等方式的循环农业,引进发展外血缘畜牧、水产种群,建立肉猪、山羊、黄羊、水獭兔、特色水产规模养殖基地,每年出栏肉猪、山(黄)羊1 500万头,年产成鱼约20万吨,畜牧、水产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该区域各地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油、果蔬、畜牧、水产、蚕桑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一批特色资源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现化设施支撑型等先进典型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建设的亮点。但调查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该地区农业产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制约因素。
1.发展整体水平低,差距凸显。各地都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 30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近一半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总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大气魄、大手笔推进的不多,大型龙头少,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档次不高,品牌不响,产业链条短,整体实力弱,川东北丘区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与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山西的苹果产业、福建的柑橘产业、贵州的辣椒产业、东北的粮油产业相比,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差距日趋显现。
2.专业化步履缓慢,布局分散。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水产、畜禽等产业,区域布局、品质结构虽趋于优化,但分散在各县各乡村,平坝、丘陵、山区重复建设,生产基地与加工龙头结合不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加工需要,有规模化的生产没有规模化的精深加工,加工龙头入驻又没有原料保障。
3.从业人员技能偏低,支撑力弱。近年来,优质品种、蔬菜设施栽培、柑桔留树保鲜、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虽有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但是从业人员所具知识、技能、理念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高,生产、储藏、保鲜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及营销环节信息化程度低。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手段落后、队伍不稳、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削弱。
4.软环境未根本改善,机制陈旧。目前,尽管各地土地流转面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订单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但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服务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多头管理,规划不合理,行政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部门单兵突进的多,协调配合的少;保障机制未形成,既缺乏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财政投入,又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断档,直接制约产业发展。
三、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川东北丘区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 “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升档次,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产业化发展原则,从抓生产转向抓产业、从抓产品转向抓商品、从抓产量转向抓产值,科学规划,稳步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各地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应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只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以不变应万变。本着“有市场,有龙头,有意愿,有收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龙头企业为依托,业务部门为技术支撑,建立相应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发展。
2.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规模发展。第一,要突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地改良,实行水、田、林、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效益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第二,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育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载体,项目与产业互动,资金向项目集中,以项目带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外资、公益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农户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明晰产权,高效维护,高效运行。第三,要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系统。设立区域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构建各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要依法明晰土地产权,创新流转机制,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建立流转价格评估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提高从业技能,创新运行机制。依托国家科教支持项目,通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百万中专生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的实用技能和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全面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先进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支撑农业产业化,创新机制,兴办与农业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即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提高供销一体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益。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山东寿光经验,积极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一次返利等方式与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技术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权利义务明确对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宏观指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订单的管理,规范订单运作,强化诚信意识,提高订单履约率,确保企业、基地、农户等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实现。
4.狠抓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扩大优质果品、粮油、畜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争取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积极开展丝绸、山羊原产地保护认证。加大政府、业主、信贷、社会投入,培育龙头,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支持“名、特、优、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打造成为国家驰名或省著名品牌。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群、产业链。
5.着眼丘区资源,发展区域支柱产业。根据丘区区位和地理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绿化惠民行动,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速林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丘区生态农业。一是突出抓好区养殖、中药材、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二是重点打造丘区辣椒、茶叶、猕猴桃、速丰林、蘑菇、木耳、银耳、干果等特色产业,增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后劲。三是推进食品加工、保鲜储藏等应用农业的发展,深化对丘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领产业和经济发展,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增长。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Hilly Areas of Northeast Sichuan
and Proposal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ANG Guo-yu1,FANG Ming2
(1. Law College in Hongjialou Campu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 Vegetable Station of Yingshan County,Yingshan 637700, China)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业产业化建设 现状 建议
湘西州在“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建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奋斗目标,以市场农业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手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使全州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到了201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000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建设现状
1.突出抓了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湘西州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发展战略,依托现已形成的椪柑、烤烟等产业优势,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一是加强了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业的增量提质。加大了柑橘产量提高、品质改良的速度,还新开发橙、柚、柑面积5万亩,猕猴桃2万亩,其他小水果5万亩,通过科学的培管和技术改造,全州水果产量达80万t以上。二是养殖业稳步发展。培植出了裕丰牧业、德家牧业等大型养殖企业,带动了整个湘西州养殖的蓬勃兴起,2010年新增养殖大户217户。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达115万头、6.7万头、33.3万只和635万羽,分别增长2%、2%、2.7%和3.5%。渔业生产稳步提高,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万t,增长3%。网箱养鱼1.2万口,其中名特优网箱0.6万口[1]。三是烤烟种植成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州烤烟产业由2002年的11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3.04万亩,产值由2002年的1.2亿元跃升到2.8亿元。四是把药材作为湘西最具潜力的产业加以发展,大力推进药材种植发展。全州以青蒿、黄柏、杜仲、玄参、百合、三叶草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值达1.5亿元。
2.大户经济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户经济即农村农民围绕某一产业或产品,由种养大户或能手、运销大户等牵头组建的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是目前湘西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约占60%左右,其运作模式为“协会+农户+基地”,这种组织的民间性、独立性很强,基本不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如泸溪联盟椪柑研究协会、龙山红岩寺大棚蔬菜协会、吉首市林木山椪柑协会等。在湘西地区,州政府出台了引导大户经济发展的政策,对大户经济实行了免征或缓征农业税,财政贴息,引导银行贷款,安排以工代赈工程为大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支持大户经济发展。如保靖县迁陵镇大田村民石臣霖去年种植高淀粉红薯120亩,订单交售给该县万发农业有限公司,纯收7万多元,与石臣霖一样,今年该县213名大户订单种植“薯王”红薯2万亩,带动全县种植红薯5万亩。红薯种植仅是该地区大户经济助推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个小类,据统计,湘西州现有种植大户1600余户,户均种植面积54亩;牲畜养殖大户900户,户均养殖猪、牛、羊97头(只);渔业大户103户,户均拥有网箱25口;养蜂大户462户,户均养蜂31口,其他种养大户150余户。在大户经济的推动下,新增水果、红薯、茶叶、粉葛、烟叶、大棚蔬菜、优质稻米等农产品基地64万亩,网箱养鱼4000余口,蜂箱养蜜1.5万余口,年创产值4.8亿元,税利1.2亿元。
3.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全州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平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2004年的244个发展到370个,辐射5万多农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创办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龙头企业提业基地和深加工产品原料[2]。是湘西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农业产业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抓住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先进理念和发展要素,导入和应用到农业领域,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和谐发展新农村。要促进龙头企业安全有序、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扎实抓好骨干企业建设。引进工业战略投资者,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发展一批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地方特产加工企业,整合现有的小公司、小作坊,扶持骨干企业发展。
二、发展建议
1.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
(1)加强种苗设施建设,巩固产业发展基础。实施以无病毒种苗生产为重点的优质种苗工程,开展椪柑、玻璃椒品种提纯复壮试验示范,在泸溪、凤凰、吉首、永顺等有育苗基础县市和无病毒区域发展一批优质、无病毒种苗基地建设,做到生产用苗统育统供。
(2)大力发展优质烤烟、蔬菜、花椒、茶叶、红薯等特色经济作物。2010年,全州虽然种植烟叶1.5万亩,产量2.6万担,建立了换金茶、秦简茶、仙人云雾茶等茶叶基地2.23万亩,建立花椒基地2.13万亩,红薯基地2万亩,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瓜果基地,使全州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29.3万亩,产值达1.2亿元,但这些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还有很在潜力可挖,因湘西州的高海拔地较多,为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积极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方法,改良天然草场,新建人工饲草基地。利用碗米坡水电站库区、栖凤湖等地的水面资源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形成畜牧水产产业带。2010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达115万头、6.7万头、33.3万只和635万羽,水产品产量达2万t,网箱养鱼1.2万口,但大多数是传统养殖模式,畜禽的出栏率和商品率都较低,而湘西州的各种环境条件又非常适宜发展养殖业,故湘西州在养殖业方面需要用现代养殖模式,使养殖业成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2.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提供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
(1)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做大做强秦简茶业、抓好建湘薯业、德农牧业公司、武陵山花椒公司等一批新兴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带动能力。
(2)强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湘西州可以重点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壮大蔬菜、水果、畜牧、烟叶、劳务等支柱产业[3]。加强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建设,发展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加强农技科普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支持,鼓励企业搞好新产品研发。对现有的“喜阳果汁”、“换金茶”、“秦简茶”、“老爹”等知名品牌进行挂牌保护。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产品运输难等问题。
(3)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鼓励、帮助企业兴办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村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抓好农村经济中介组织建设,着力增添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培育特色产业,推行全程式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并在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示范基地。
3.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对接
首先应健全营销组织,拉长产业链条。从政策、资金、技术上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开发果汁、果晶、辣酱等产品,拉长产业发展链条。努力创建湘西州农产品品牌和大力推行绿色标识,做到全州品牌、标识统一,实现同级同价。同时,加强产后服务和技术培训到位,在资金、技术、信息上扶持产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完善“市场+基地”营销机制,建立市场农产品营销网站,逐步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营销队伍,加速市场营销步伐。湘西州地区应采取政府投资和鼓励民间投资方式,在全州重点打造一批设施健全、功能完善的特色农产品市场,推行市场无公害准入制度,在批发市场开展农产品市场分区经营试点,把市场划为无公害销售区、放心水果销售区、待检区和自由零售区。此外,开展诚信经营、争优创牌等活动[4],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利用电视、网络媒体、举办节会等方式加强品牌宣传,着力打造稳定的外销窗口。并利用营销信息网络定期向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和辣椒加工企业辣椒产销信息,邀请省内外客商前来采购,并加快进军国内大中城市超市、福利市场的步伐,实现对国际市场的强力对接。
4.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基础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完成所有的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建设,使交通的瓶颈制约得到进一步缓解;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农田灌溉条件,使农业效益得到提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扩大有线电视、电话、移动通讯及互联网的覆盖面,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形成“县——乡——企业(协会)——科技示范户”四级信息网络,畅通了农村信息渠道,促进农村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
要加强湘西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湘西州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干部职工采取出资金、出技术、租赁或承包土地等方式,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在土地、扶贫资金上加大倾斜扶持力度,营造宽松环境。吸引县内外的企业老板、个体私营业主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大户经济,带动全县广大农户走上了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
[1] 湘西州统计局.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湘西网.2011-03-14
[2] 湘西自治州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湘西自治州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湘西网.2008-07-28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经营 甜橙产业 现状 建议 富顺县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各异,各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导产品、模式和发展程度不同。本文通过对四川自贡市富顺县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甜橙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农业和土地等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富顺发展甜橙产业的优势条件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境内地形以浅丘为主,土地肥沃,宜种性强;河网密布,塘库联缀,60%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该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多雨,是柑桔生产的适宜区域。境内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运输便利。富顺县是四川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国家级柑桔基地。富顺甜橙中的锦橙曾获国家金奖,多次在农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产品。
二、富顺县甜橙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
目前,富顺甜橙种植面积约为7万亩,主要分布在富顺的互助、富世、狮市、代市和同市等乡镇,其中以互助镇为核心区域。互助镇位于富顺县城北8公里,自富水泥路穿境而过。全镇幅员面积42.6平方公里,辖18个村(居)民委员会,190个农业社,总人口3.63万人,2003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71元,其中高山村、友爱村和互助村的甜橙种植面积较大。三村位于富顺县北部,毗邻县城,村道建设较完善,交通较便利,属于典型的川南丘陵村庄。2001年~2003年间,互助镇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程,高山、友爱、互助三村凭借适宜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建立了1000亩的甜橙示范基地,现种植总面积达到2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左右。
富顺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已被农业部纳入中国长江沿岸优质甜橙产业带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四川省柑桔百亿工程开始启动,计划在2007年~2011年期间,在泸州、自贡、宜宾、广安四个城市的14个区县发展优势甜橙85万亩。富顺县是规划发展的重点县。由国家投资440万元,占地面积400亩的富顺柑桔良种繁育基地已建成投产。该县正在试验示范中的国内外柑桔良种达30余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无病毒容器苗生产能力,年设计产量达100万株。这些都为柑桔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1)种植规模较小。富顺县甜橙种植以农户家庭种植为主,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锦橙和塔罗科血橙。种植规模较小,平均每户种植面积为1.5亩~2亩,单户最大种植面积大约在8亩左右。种植面积较多的大户较少,规模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这种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单独生产模式,难以取得规模效益,不利于甜橙产业的发展壮大, 也不利于甜橙产业抵御市场风险。
(2)社会化程度低。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产出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分工协作,将会降低特色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将极大地阻碍特色农业的效率提高。富顺甜橙产业社会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户还是属于“单打独斗”型,还没有很好的组织在一起;缺乏大的龙头企业,没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等服务。
(3)农田水利设施落后。便利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利于防灾抗旱,保证灌溉用水,从而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富顺县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调查发现,在天干时生活用水有时都很难保证。以高山村为例,全村只有4个水库,用水季节难以保证用水。甜橙的施肥灌溉期,由于旱情严重,灌溉受限,给农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4)农户重视不够。比较效益高是农用地从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的根本原因。在发展甜橙产业之前,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和生猪、羊等养殖收入,总体收入较稳定,但土地的产出率不高,总收益不高。种植甜橙后,由于甜橙尚未大规模挂果,收益没有明确的预期,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户对发展甜橙种植缺乏信心,持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对甜橙管理不够重视。很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大多选择常年在外务工或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时外出务工,把农业当作副业看待。据调查,95%的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客观上,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种植要领不能完全理解使用,管理水平低下,新技术难以推广,严重影响到收成。青壮年劳动力匮乏,劳动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当地甜橙业的发展。
三、推进甜橙产业化经营建议
1.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角色和职能定位及发挥作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和速度。富顺县应积极建立和完善适应甜橙产业化经营发展需要的政府调控机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或产业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为甜橙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一是抓好主导产业,制定好产业发展的政策。富顺县应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培植甜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发展。二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硬环境。三是引导农业科技变革与创新。政府应着重于体系建设、法规执行、信息、扶持和规范企业等社会力量从事技术推广。四是引导和扶助农户分散农业风险,着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合作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可以考虑采取农民合作经营加层层保险的联网形式,建立起以合作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五是加强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2.选择适宜的组织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来维系,并按照相应的制度来运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以及资源禀赋与市场优势的差异,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这众多的组织经营模式中,像富顺这样的浅丘陵地区,因其资源、产品优势不明显,盲目地建立基地和龙头企业,市场风险太大,不适宜大规模培植龙头企业。现在富顺的互助镇已建立起甜橙协会,在富顺县已建立起国家级的育苗基地,可以采取“专业协会+农户”组织模式。这样既能在产业化经营中最大化配置社会组织资源,又能最优化产业化运营机制;既可以加快区域经济的产业化进程,又可以为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优化产品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证;既有利于甜橙产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创新和推广,又可以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户进入市场的风险问题。面对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市场,在专业协会、农户、政府和科技部门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发挥整体优势,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合理地保证和体现产业主体经济利益。
3.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特色农产品要坚持规模化生产经营。但要以规模适度为原则,规模过大或过小将变成规模不经济,就会导致特色农产品弱化甚至于消失。因此,在坚持农民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实行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实行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推进产业化经营。
4.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特色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可以减少农民的交易费用,减少交易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新型服务体系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系列化服务。这些服务需要通过社会分工由专业人员提供。当前农民急需发展特色农业的适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销售服务,以及风险支持服务。因此,要加快建立服务于特色农业发展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
5.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关系到产品质量、形象和市场。只有创立了品牌,才会有稳定的质量标准,才会有较大的生产、销售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针对富顺甜橙产业现状,在甜橙产业发展策略上,应以优质果品品牌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产业化建设,努力提高甜橙产业的整体素质。一是抓品种,加大甜橙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试验示范的力度,为甜橙品种改良和结构调整提供种质保证。二是抓品种改良,围绕提高果实品质,适应未来10年国内外甜橙发展趋势。继续抓好柑桔类品种结构调整,加快甜橙品种更新换代。三是抓品牌,无论是甜橙鲜果,还是橙汁等都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果实品质和产品知名度,加强宣传促销,拓宽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农业产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按市政协办公室的通知要求,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我们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发展现状
嵩县地处豫西深山区,全县辖16个乡镇,53.4万人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耕地面积46.8万亩,人均不足1亩,是新世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立足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内抓林、药、牧、烟、菌等特色产业培育,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外抓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1、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力求一乡一品”的工作思路,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木植街食用菌、白河山萸肉、饭坡小辣椒、大章黄姜、九店花川、何村小杂果、旧县烟叶、车村夏包菜、桔梗,闫庄黄牛、花生等一批特色产业乡村应运而生,目前,全县基本形成25万亩经济林,17万亩中药材,35万头只优质肉牛肉羊,2万亩烟叶,600万袋食用菌和8万名劳务输出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我县4年新发展中药材11.8万亩,全县中药材面积突破17万亩,种药农户达到了3.5万户。全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年经销各类中药材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种药农户增加收入4640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8.3%。
2、龙头企业正在壮大。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涉农龙头企业35家。其中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年消化中药材2250吨。车村山珍公司、木植街食用菌开发公司等已初步发展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3、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催生了一批综合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如车村的中药材市场、木植街食用菌交易市场、闫庄黄牛交易市场、何村小杂果批发市场都已初具规模,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南阳、平顶山等邻近市县,甚至到湖南、湖北等地。我县实施龙头带动,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4、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县成立了专门的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3—5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目标、产业布局、实施措施。各乡镇都成立由主抓农业副乡长负责的产业化办公室。目前,全县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和制度平台已经搭建。
5、合作经济不断发展。我县现已创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23个,建立经济技术服务组织22个,各类农民经纪人组织16个2000余人。其中有40余个中药材专业中介组织和1000多名农村经纪人,活跃于基地农户和市场之间。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很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且不稳定。2000--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96元、1530元、1645元、1736元、1924元,比上年增幅分别为5.6%、2.3%、7.5%、5.5%和10.8%,明显表现出收入增长的不稳定性。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在中药材发展上,虽然种植面积有10多万亩,但1000亩以上的连片种植很少。同时,乡镇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没有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
3、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一方面嵩县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县内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现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除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外,大部分属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4、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产业启动速度慢。由于我县财力薄弱,对产业化的投入明显不足。民间资金没有真正启动,还没有形成一套聚集收拢社会闲散资金的机制。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下,素质低。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县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增强紧迫感,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扫清思想认识障碍。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有效克服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二是企业必须确定立足农业谋求发展的经营思路,避免不切实际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使龙头企业向大(带动面大)、高(技术含量高)、长(产业链条长)的层次发展。三是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求发展,运用工业生产的方法管理农业企业,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培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
3、抓特色产业培育,扩大生产基地规模。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林业和中药材作为全县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尽快建设一批千亩以上连片林药种植区,发展一批林药专业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因地制宜培育和兴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通过3—5年的努力,把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规模做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进军,力争两年内建成以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20万亩中药材为基地的豫西中药材种植大县。
4、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通过有意识地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将产业发展的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下大力气抓好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建设,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化中介经纪人队伍,鼓励更多的有经营才能的人参与到产业化营销体系中去,实现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通过组织体系的完善,带动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契合度;前景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农业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出售、电子支付、物流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互通性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电子化商务交流。以此为例,农业电子商务就是以农业生产和贸易为基础而发生的农业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农业产品推广、管理、买卖交易、物流和客户关系维护等,利用网络系统作为支撑,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完成销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息息相关,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迟缓。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补贴和鼓励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这种政策的持久性和实用性并不强,补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更没有办法建立健全的农业产业模式。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归根结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是我国自古以来都以种植业为主,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造成的。传统观念中,五谷基本上代表了农业产业,虽然其他种类农业产品都在建国以后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比重还是非常的少,达不到均衡发展的规模,有很多农业产品需要进口,达不到国内需求状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不规模。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和西方社会的最大的差距;我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能形成规模化,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中的工业现代化和销售、管理层面向现代化发展,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三)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这和上面讲到的第二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家庭式的农业生产制约了农业发展之间的互相协助和发展,造成了现在机械程度底,效率低下等突出的特点,家庭小农经济是我国现在农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四)市场化发展效率低。农业产品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的销售都要有季节和保鲜方面的考虑,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产品不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完成整个流通过程。这也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三、两者契合的意义
农业产业是关乎国民生活日常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是已经被证明改变了中国很多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的极有效率的发展平台,所以在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候,与电子商务的契合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鲜血液的注入会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农业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农业产业链十分长而且复杂,而且农业产业在现代技术手段上的落后造成了农业产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涉农的企业甚至到一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电子商务可以搭起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将市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农业产业的各方手中,企业通过网络安排生产、宣传、分配资源;互联网将所有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各方的手中,缩短了所有相关商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营销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效率。
(二)打破传统限制。农业产业传统中交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地域限制极为明显;而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中各地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的市场限制,形成了国家级甚至跨国市场体系,是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三)实现农业产品流通和产业的规模化。电子商务采用的网络化的交易平台可以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集中在一起,集中形成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以在一起将各自的少量的产品集中起来与物流配送中心合作,进行批量化的配送,使得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且弟子商务平台上规模化的需求的会使得农民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社或者是成立企业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统一定价,质检、分级,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使得农业发展达到新的层级中去,规模化的实现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有质的提升。
四、实现两者契合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已经被证明改变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是否也能去改变农业产业的发展呢?农业产业和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就要求电子商务要能够与农业产业有很好的契合度才可以,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阻碍两者契合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较低的集中化表现在生产单位大部分都是较小家庭单位等,造成没有集中的产品集散地,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没有形成统一定的产品标准来对产品进行定级和定价,所以就无法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将先进的产业思想和产业文化植入农村农业产业体系中去,制定相关标准和品牌,以政府牵头农民组成企业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生产和贸易,形成集中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并且形成更加标准化的产业发展。
(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农业产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小农经济思想的作祟也会阻碍农业产业集中化的过程,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的限制会阻碍电子化的进程,所以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对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电子商务化契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资源,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来对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思想灌输以及相关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与先进电子科技的结合。
(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政府财力物力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城镇和产业中,致使农业产业没有资源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网民弄够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政府要能够合理的调配社会资源,将资源倾向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覆盖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扶持农业产业网站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成本降低到合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业产业在我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产业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形势,所以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会给农业产业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刚,王巍,石宇良,马兴.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 农业,2011(03).
摘要: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表现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布局。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根据山西省晋南四县不同资源环境表现,研究探讨县域发展定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布局以及特色农产品发展,提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 :资源;环境;特色农业;发展
一、引言
2010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4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提出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依托山西综改区的优势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山西南部四县特色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西南部四县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根据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进行发展。国内专家学者从特色农业发展上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在宏观上对特色农业的作用、意义、发展模式、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吕火明从不同角度研究分析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伍建平从因地制宜角度分析研究特色农业发展建议。李先德认为特色农业发展是为扩大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形成新的经济活动。罗富春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研究。丘陵山区县现代农业发展要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针对山西南部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2014年5月至12月,我们课题组对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平陆县、新绛县、河津市四县特色农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山西南部四县资源环境表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探讨资源环境与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二、资源环境表现与特色农业发展关系
(一)资源环境表现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势
地貌有所不同,随之带来的气候条件等资源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山西省垣曲县和平陆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大,而河津县和新绛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小,见表1所示。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形成各自独特的资源环境表现。
1.山地资源环境
垣曲县历山镇及皋落乡北部一带,地势较高,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环境,使各种野生动植物相宜生长,植被种类丰富,形成过渡性、特殊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平陆县北部中条南麓前沿,由东、西两部分组成,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荒山、荒坡治理。河津市吕梁山区的下化乡和山前沿一带的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的北部区域。山区东北—西南向的园子沟、没底沟横贯下化乡全境,山前沿倾斜平原区呈条状分布于吕梁山前,全区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新绛县北部吕梁山区的泽掌、北张等乡镇。山地资源环境区域因受地貌限制,土地破碎、贫瘠,耕作不便。
2.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
垣曲县西部、西南部的丘陵浅山地区,以及位于华峰乡、英言乡、蒲掌乡的两大黄土塬面,该区域土地贫瘠,受地形所限,地块分散,且大部分为旱地,耕作不便。平陆县三门镇以西的各个乡镇,介于沿山和沿河的中间地带,为黄土台塬区。自西向东塬面较大的有洪池塬、西侯塬、常乐塬、留史塬、张村塬、杜马塬、部官塬、晴岚塬、南村塬、淹底塬等,海拔700-500米,总面积26 万亩。塬面由北向南倾斜,黄土覆盖深厚,地势比较平坦。
3.汾河谷地资源环境
河津市小梁乡及柴家乡一带和赵家庄乡全部,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城区东部的一部分,属于汾河谷地南岸的三级阶地(即南塬)和汾河谷地北岸的三级阶地(即北塬),地面较平坦,微向汾河倾斜。新绛县域中部的汾河两岸农业区。这一带属于汾浍阶地,广泛分布于汾浍河南北。一级阶地区分布于樊村、南关、木赞一带。面积约90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3~10 米。地势开阔平坦,汾河贯穿其中。二级地区分布于南刘、龙香、南梁、赵村、符村、韩家庄、中村北一带,阶面平坦,成带状残存,高出汾河8~28 米,阶面向河谷下斜。汾北三级阶地分布于汾北的永丰庄、周庄、乐利庄一带,面积138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l8~48米。地势比较平坦。
4.河川资源环境
垣曲县的亳清河、允西河、西阳河三条河流形成的河川地带,土地相对平整,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黄河绕平陆县境南部流经常乐、张村、圣人涧、三门、坡底、曹川6个乡镇,东至曹川镇老鸦石出界入夏县,过境总长度85.2 公里。沿河有70 多处滩地,面积约7 万亩左右,高程均在310 米以上,土质肥沃,是很好的农耕地。河津市黄河沿岸龙门滩至连伯滩一带,总面积73 平方公里(约合10 万亩)。北部为风沙较大,土地贫瘠;南部连伯滩,土地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
(二)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的基础
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表现,是构建山西省晋南四县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见表2 所示。垣曲县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发展趋向;平陆县也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精品农产品发展示范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发展趋向;河津市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河川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展示区,形成特色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趋向;新绛县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无公害蔬菜高科技生产与农产品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发展趋向。
(三)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
资源环境表现是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见表3所示。
(四)特有的产业布局决定着独特的名优产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是发展名优产品的基础。垣曲县依据“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布局,发展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平陆县依据“两轴、三带、三大片区”布局,发展水化柿、红不软桃、百合、平陆屯屯枣、甜樱桃、西红柿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河津市依据“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布局,发展“农之龙”牌粉丝、粉条系列产品、特色蔬菜罐头、连伯韭菜、“汾滨”牌果汁饮料、河津芝麻糖、黄河鲤鱼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新绛县依据“一轴两线、五大板块”布局,发展莲藕、无公害蔬菜、油桃、亿家康面食产品等特色名优产品。见表4所示。
三、特色农业发展的策略
(一)土地规模化策略
山西省晋南四县以土地适度规模化,发展优势基地和特色板块,围绕基地、板块联动,实施规模集约。垣曲县实施“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平陆县实施“两轴、三带、三大片区”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河津市实施“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新绛县实施“一轴两线、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
(二)组织化战略
围绕“五大板块”、“十大基地”,构建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产业化运作,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13”工程为标准,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据独特的名优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垣曲县发展山里红果脯产业链、中条山蜂蜜产业链、泉鑫白厂丝产业链、沐风香菇酱产业链、舜皇菖蒲酒产业链、舜土坊野生核桃油产业链。平陆县发展水化柿产业链、红不软桃产业链、百合产业链、平陆屯屯枣产业链、甜樱桃产业链、西红柿产业链。河津发展“农之龙”牌粉丝产业链、粉条系列产品产业链、特色蔬菜罐头产业链、连伯韭菜产业链、“汾滨”牌果汁饮料产业链、河津芝麻糖产业链、黄河鲤鱼产业链。新绛发展莲藕产业链、无公害蔬菜产业链、油桃产业链、亿家康面食产品产业链。
(三)技术现代化策略
以现代科技为引领,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结合,建成技术型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重点进行新品种的综合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校地联合培育技术支撑体系、农业技术队伍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向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使其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形成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贯通和产前、产中及产后衔接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垣曲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技术体系;平陆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技术体系;河津市形成服务城市化产业技术体系;新绛县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技术体系。
(四)经营市场化战略
垣曲县围绕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平陆县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河津市围绕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新绛县围绕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市场,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土地资源保障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熊宁.曾尊固.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2]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3]伍建平.特色农业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中国青年农业学术年报,2002,(2):110-113.
在扶贫调研座谈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是后发展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两翼山区,是扶贫的重点地区。近几年来扶贫工作在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面,影响极大,是促进我市农业产业调整不可低估的力量。借助这股强风,本人就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扶贫与农业的和谐共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xx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 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xx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xx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四、下步工作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规划;经济发展;德阳市;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德阳处在成都平原东北部。是成渝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省会成都市经济区内重要的增长极。同时,德阳还是四川省重点规划在建百万人口城市。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方面都有良好的优势。在其所拥有的自流灌区的情况下,造就了粮、棉、油、i、蚕、菸优良生产,并创建了蔬菜、生猪、家禽等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形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农业品牌,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业方面,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等均在德阳,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基地。在2016年,德阳第二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对其贡献率高达58.7%,充分发挥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第三产业在2016年增值了556.5亿元,相对2015年来说提高了9%,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二、德阳市县域经济实例分析:
据2015年四川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在市、区生产总值排名中,德阳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第三,为1513.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199.33亿元、900.13亿元、414.5亿元。与2013年相比,三次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2.5%,7.8%,和12%,由此可见,第一产业增速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对德阳全市六个县(市)2015年经济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得出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位居全市一位的是旌阳区,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56亿元,同比增长4.3%,处于最后一位的是罗江县,在六个县(市)中,中江县的第一产业占据全市第一产业38%,旌阳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据全市的29.2%和33.3%。同去年相比,绵竹市的第一产业增速最大,达到了7.4%,在第二产业中,罗江县同比增长4.5%,而德阳市旌阳区同比下降3.4%,第三产业中,各县(市)均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其中罗江县达到了24.2%。总体来看,各县(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各县经济实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来看,从2001年开始,当年第一产业产值64.5亿元,增长速度为2.4%,一直到2015年的产值208.2亿元,增长速度4.4%,德阳市这15年来,第一产业产值保持小幅度的增长,增长速度除去08年受到地震影响,而呈负增长外,其余年度均波动增长;同样,第二、三产业也呈现相似的增长态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由2001年的112.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03.3亿元,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产值也由2001年的84.4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14.5亿元,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对比德阳各县产业结构比例,发现德阳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较低,发展还不够。德阳市农业发展缓慢,在产值和增幅上落后于二三产业,2008年受到地震影响对第一产业影响更大。由此可见,德阳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德阳是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一三产业在比较缓慢的增长。
三、推进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德阳市是以工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并且工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重。但是,伴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生长势头不可阻挡,也会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下面就对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县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根据德阳市县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所以加快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县域经济的基础,自从08年地震以后,第一产业的发展更是缓慢,所以必须加强和巩固农业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多样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成长。粮食生产是基础,现代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是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优良的粮油、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基地,巩固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如小家禽、水果、干果、中药材等,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模式。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从多功能的角度充分开发农业。
3.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打造城市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做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大型会展专业公司促进会展经济发展。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花卉旅游,突出旅游特色。
4.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家园,实施严格的保护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强化节能减排意识,资源高效使用,强化生态环保环节。
5.重点打造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二重重工业园和广汉石油装备工业园及相关配套产业园区,加快装备制造企业的集群发展。推动传统机械生产行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引导化工行业向清洁高效生产方向发展;加快完善集中度较高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6.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3],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认真编制,实施县域规划,加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对实现县域空间的有序,集约使用,实现城镇化,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任权.安徽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8.
[2]徐向泽.额尔吉纳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名族大学,2013.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了全区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青原区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化“三大”重点工作为抓手,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14.2亿元,粮食播面33万亩,种植井冈蜜柚5.5万亩,绿色蔬菜播面6.6万亩,生猪出栏4.95万头,家禽出笼93.5万羽;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329家,家庭农场192家,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5家)。荣获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单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注重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调优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扶贫等有机结合,2017年--2018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7万余亩,大力发展“六大”富民产业,形成了规模适度、业态丰富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一批优质大米生产区、标准化果蔬种植区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区。优先选择贫困村实施农田标准化提升改造后,采取“公司+村集体+村民”等模式,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开发建设,统一集中管理,在富田、富滩、天玉等乡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艾草、油茶特色种植等项目,推进产业扶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全区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提质升级,富滩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8年争取到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园区企业和周边村庄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一区八园”建设,天玉、富田2018年又申报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省级现代示范园达到3个,成为全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最多的县(市、区)。
(二)生态品牌更加凸显。突出青原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品牌化建设与产业标准化生产相结合,主动融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现保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1个,其中获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井冈绿宝”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井冈蜜柚多次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展销会金奖,青原农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2018年创建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区域农产品运营中心和益农信息化57家,2019年创建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
(三)休闲农业全域推进。深入挖掘青原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以全域旅游新景区为引领,快速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在富水河风光带和青东公路沿线建立了休闲农业基地180余个,美丽休闲乡村20余个,打造集诗画山水观光、生态田园休闲、古村民风体验于一体的多彩田园风情体验带。在2016年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了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创建全省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1条、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全省十佳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省十佳休闲农庄2个、星级农家乐2个等,休闲农业品牌数量居全省前列。
(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等“五大”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实施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力争全市率先实现圩镇污水处理、圩镇厕所革命、圩镇垃圾终端处理“三个全覆盖”。突出美丽示范创建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按照“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要求,着力打造河东浒岗、文陂大贤等2个特色村点和201个标准村点,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前一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打造了东固敖上、新圩璋塘等一批生态宜居村落点,荣获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先进县(市、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不够,乡镇(街道)和村组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抓宣传推广工作经验不足,群众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建参与度不高,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后期持续维护压力较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整体推进力度还不够,部分村、组仍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分村点建设进展缓慢。
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今年多场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水稻、蔬菜等主导产业发展,造成农作物损失惨重。全区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目前处于招商阶段,未启动建设。
三是产业扶贫带动辐射能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村级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对产业风险评估不足,农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投入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整体效益较低,部分扶贫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上半年农业经营主体因灾损失巨大。
三、下一步建议
(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规程和相关单在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责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齐抓共管机制。抓好河东浒岗、文陂大贤两个特色村点建设和201个美丽乡村标准村点的“七改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后续扫尾工程,在乡镇核实工程量、完成前期项目验收的基础上,尽快与中铁四局、上海建工集团签订补充协议,同时,建议早日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办法,完善改善人居环境项目。
(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与乡镇、村上加强沟通,科学合理确定建设内容,抓紧编制项目方案,全面完成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评审工作的同时启动19年高标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继续巩固生猪退养成果,加快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做好养殖和屠宰环节的非洲猪瘟防控,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稳定。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西部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53-03
前言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健全中国农业微观组织机制、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选择。对合作组织在产业化中的作用当前主要进入到微观实践操作层面,以理论指导当地实际发展。针对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形式现有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步发展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黄万辉,2000),应该发展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冯开文,2008)。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三种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中,合作社一体化模式是最优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郭晓鸣,2007);其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以企业带动、市场带动或中介组织带动的农业产业化主体。杜吟棠(2002)认为“公司+农户”模式既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可能作为一种竞争性制度安排与“合作社+农户”模式并存。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产生了较多的模式和方法,于海琳,于海涛(2009)认为发达和欠发达地方省级政府对合作组织发展在法规体系建设、扶持政策和强化服务指导方面作用不同,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绩效。
随着政府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力度的增大,政府部门与合作组织有着多重联系,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合作组织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企业和合作组织这三类主体在农业产业化中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如何在三者的相互促进中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值得深入研究,定量研究急需加强。中国西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中,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不强,农业产业化主要依靠政府、企业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作用有限。本文从县级政府农技人员视角,分析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农业产业化中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研究选择的调查对象是贵州省县份与部分乡镇农技人员,调查时间是2011 年,采用随机抽样法,总计抽取21个县(区、市)的政府农技人员和小部分乡镇农技人员进行调查,涉及水稻、茶叶、蔬菜、养殖、果树等行业。共发放问卷400份,扣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86份。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数据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943,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
一、近年当地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数量增长较快。当地合作社的规模一般在5~10人,占比为36%,其次20~50人,占比例为19.47%,再次为50人以上,占比例为17.33%,说明当地合作社规模一般较小,合作社覆盖农户范围有限,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近三年当地合作组织的数量增长较快。认为增长很快和快的比例为55.95%,18.4%反映没有多大变化,18.4%反映慢,在国家支持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带动下,合作组织数量有较快增加。
对近三年当地合作组织发展的总体运行情况的评价,认为发展很好和较好的近四成(39.74%),说明当地合作组织发展逐步走上正轨,合作组织发展趋于规范化。近半数认为合作组织发展一般(47.2%),说明近半数合作组织发展不尽如人意,合作组织急需加快发展。
对当地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有半数以上认为管理水平一般(51.73%),认为较好和很好的受访者仅为38%,管理水平低可能是合作组织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由于管理水平限制,合作社对扶持资金的管理、使用、公开情况不甚理想,仅半数使用好或很好(50.54%),近四成使用状况一般(39.84%)。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政府资金扶持中需要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三大主体对农业产业化作用分析
1.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当地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作用,认为大和很大的占39.47%,认为一般的占 45.33%,合作组织并没有成为农产品生产中作用仍有待加强。
合作组织在引进良种和指导先进技术等农业科技传播方面的作用,认为大和很大的占45.06%,认为一般的占42.67%。近三年,农技推广主要渠道首选是农推部门,占比为70.67%,其次为村委会,占比为16.35%,农民合作社仅为12.2%,说明合作组织虽然已经在科技传播推广中发挥作用,但并没有成为有效途径。
合作组织对帮助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方面的作用,认为很大和大的占40.42%,认为一般的占42.93%,认为小的占11.46%。
合作社对当地主要农业产业带(蔬菜、茶叶、中药材、养殖等)规模化、标准化的带动作用,认为大和很大的占50.13%,认为一般的占40.48%。
2.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龙头企业一直都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对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力度,认为大和很大的占50%,认为一般的占39.84%,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开拓市场的作用中,认为大和很大的占46.52%,认为一般的占40.37%。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加工、储存和运输农产品情况,认为大和很大的占40.71 %,认为一般的占44.74%,10.24%的受访者认为较弱。
3.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作用比较
政府与企业对农业产业化作用比较。对于地方政府对当地农业产业化的作用,认为大和很大的占56.29%,认为一般的占35.2%,如果把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作为其主要作用,龙头企业的作用要低于政府部门(比例为50%),评价一般企业的比例(39.84%)高于政府比例(35.2%),似乎可以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作用大于企业的作用。
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在解决农产品市场风险问题方面,认为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拓展产品市场作用,认为大和很大的占50%,认为一般的占39.48%,高于农民合作组织开拓市场的作用(比例分别为40.42%,42.93%)。对于化解农业自然生产风险方面,从企业和合作组织给予农户的技术支持上比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时给予的技术支持情况,要略高于合作组织的作用,16.35%的受访者认为很大,29.49%认为大,45.04% 认为一般,高于对合作组织的评价(分别为15.73%,29.33%,42.67%)。这说明了一是合作组织的发展在农业产业技术支持方面作用大大提高,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不够紧密,对农户的技术支持作用不高。
农业产业化对合作组织发展需求情况。对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民合作组织的需求情况,认为很大的比例38.77%,需要较大的比例为28.88%,一般比例为29.68%,认为小和很小的比例为9.33%。即多数受访者认为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的客观需要。
目前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农民合作社的决策影响力大小,半数以上认为大和较大(55.11%),1/3的人认为一般36.02%。政府职能部门对合作组织工作进行指导的难易程度,认为很难和难的比例为36.46%,认为一般的比例为47.72%;认为容易和很容易的比例15.82%,基层部门对合作组织技术指导还需要增强。
三、农业产业化与合作组织发展相关性分析
1.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相关性分析
对合作组织运行状况与农业产业化对合作组织需求状况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20,显著性水平为0.000<α值0.01,在置信度(双侧概率)为 0.01 时,二者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呈中度相关。即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正相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高,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合作组织发展快,则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快;反之亦然。
2.农民合作组织与政府指导状况相关性分析
合作组织运行状况与政府相关部门指导状况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43,显著性水平为0.000<α值0.01,在置信度(双侧概率)为 0.01 时,二者中度相关。即当地政府部门对合作组织指导情况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正相关,指导越到位,合作组织发展越快。
3.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对农民技术传播作用相关性分析
开展农业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在对农民进行的技术泛化的作用中,二者呈高度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58,显著性水平为0.000<α值0.01,在置信度(双侧概率)为 0.01 时,二者显著相关。即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对农民技术传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结论与对策建议
近年来,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较快,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在引领农户发展生产、市场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合作组织规模小、带动力低的现象依然存在。龙头企业在对农户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开发上依然有很大改进空间。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合作组织决策管理影响较大,但也存在对合作组织的过度干预倾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相应的产业组织适应其要求。各类产业化主体在农业产业化中既有优势,也存在不同问题,需要采取切实举措,促进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规范政府产业化作用,促进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1.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产业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是互相促进的,产业化发展需要相应的产业组织与之相适应,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现状急需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以合作组织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外部规模经济,提高农业产业的集中度,把合作组织培养为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当地合作组织一般规模小,辐射带动农户数量少。合作组织对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和市场开发实力较弱,需要加速合作组织建设。可以从适用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投入品集中购买入手,使合作组织(农户)分享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利益。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特色化程度,借以提高当地农产品竞争力。在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基础上,增强合作组织的市场开发的能力。增加对营销大户引领兴办的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对大户的利益诉求、产权安排给予偏重考虑,以发挥营销力量的作用。另外,加强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提高组织管理水平。要求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组织事务、财务定期公开。当前着力于现有组织能力提升,尤其是管理层的市场开发和组织管理水平。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密切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
由于政府部门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前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为基础,带动合作组织共同发展。省内农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对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偏低、在技术支持和市场带动方面作用小。首先要做大现有龙头企业,增强其市场开拓、加工、农产品增值能力。其次在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建立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利益连接机制,政府扶持企业发展时可以要求其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增加辐射带动农户等社会效益。以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合作组织建设,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3.合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作用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农业产业发展。政府部门为产业化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从政策、资金、科技、基础设施等营造完善的发展环境。不强迫推动发展何类产业,减少对合作组织管理的干预。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及时农业产业发展信息,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支持政策,引导产品产业集聚集中,打造地方知名品牌,培育地方主导产业。创新服务支持机制,鼓励政府农技人员、企业、科研高校科技人员等参与合作组织的运行管理。
二是加强对基层政府部门合作经济指导培训。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负有指导职能的部门主要是在农业部门,与农业产业化关系相对紧密的也是农业、畜牧业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农业专业技术与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管理知识的多少与应用水平高低对农业产业化和合作组织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县镇级农业科技人员加强合作经济知识培训,使之成为贵州省农村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者或辅导者。加强对县级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合作经济知识培训,增强其对合作组织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增强对合作组织尤其是刚开办的合作社的指导扶持。针对合作组织的登记管理、信贷、资金扶持、税收等,可以出台省级细则或法规,规范与细化政策支持。目前可从合作社财务规范化、制度规范化等入手,给予人才支持,如派驻兼职会计。同时也要注意,政府支持不是包办,更不是把扶持狭隘地理解为只要提供资金就可以了。政府部门在指导扶持时尽量减少对合作组织的直接干预。不能利用部门掌握的资源,追求个别部门的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黄万辉.以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化经营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3):32-34.
[2] 冯开文.走向农民合作社的农业一体化之路——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一体化发展道路的文献回顾[J].学海,2008,(3):
110-114.
[3] 郭晓鸣,廖祖君,付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
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4):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