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概念

时间:2023-06-01 09:47:36

云计算概念

第1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家居服;云计算;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B

本研究所涉及的家居服装,经过实践后发现由于现有模型的结构与研究对象的特点不同,模型所包涵的分析参数不足以完全覆盖课题研究对象,无法提供充分可靠的分析结果。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结合研究对象的特征,开发符合研究目标的创新模型。

大部分对于家居服装设计开发过程管理仍然是借用现有的服装设计基本原理。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新的研究分析技术与方法,构建针对以家居服为特点的专门性创新设计管理理论成为目前服装设计管理研究领域中需要解决的一项紧迫问题。

1.云技术概念

云计算概念起源于计算机科研领域,从出现伊始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其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但是至今尚无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由Hayes对云技术发展史的回顾研究中可以发现:计算机用户的行为模式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云技术内容的发展;现有的技术方案能否满足客户不断演变的安全性要求是衡量云技术发展可靠性的基本标准。Youseff等人就云概念的多层次特点作了系统性研究,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云计算概念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具有不同特征的5个层次。陈全等人关于云计算在不同性质的多学科、多领域中如何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阐述了云计算技术的兼容性特点。Armbrust等人的研究指出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数据是影响云计算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从云概念相关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云技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实现在有限时间内应用现有分析技术与设备,对包含大规模复杂数据的研究对象,进行有效挖掘并提取核心信息。而如何应用这种研究与分析方法,处理包含丰富内容的新型服装设计管理系统的开发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所在。

2.设计工作室运作现状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一家以高校为依托、以家居服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师工作室。在其所完成的家居服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实践中发现以下一些问题:在家居服设计工作室的职能岗位设置上,基本参照现有设计管理流程设计的内容,但是在工作室运作流程上与传统的理论中提出的线性单向运作模式存在差异。家居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本身缺乏明确的概念与定义,这导致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各个职能岗位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以互动交叉的网络状传输方式为特征,而非线性单向方式,“扁平化”结构成为工作室的基本组织框架。因此,现有的线性管理模型只适合在局部范围中应用,否则会导致分析结果、尤其是设计工作量与绩效评估的信度下降。而这种性质复杂的行为模式与云计算处理的对象特点是一致的。工作室设计流程包涵5项基本内容,即灵感发掘、原型概念开发、工艺合理化、初始设计修正与系列化衍产品拓展,彼此构成的复杂关系特征可以用一文氏图加以形象化描述(图1)。这5类职能岗位在工作性质与功能内容上有着明显差异,多层次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团队,各个单元之间存在着体现不同功能的多样化连结形式,关联性成为复杂的另一特征。而在各个基本功能单元内部,仍然保持传统的“树形”结构的单行的信息输送渠道,各个负责人发出指令,并通过反馈信息确定接受与执行效果。这与现有的设计管理研究结果一致。

3.创新型设计管理模型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内容,新型的设计管理模型可以分解为3个组成部分。

(1)设置有效的多层次结构分割标准,将职能单位科学合理分割,既要能够体现彼此的差异性,同时又要保持整体性特征是判断标准设置的基本标准。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之后,发现以上5个阶段在工作行为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在灵感发掘阶段,设计人员工思维的跳跃性导致间歇式工作习惯;而在原型概念开发阶段,设计师习惯与连续不间断的工作直至完成,常常出现加班加点;在工艺合理化与初始设计修正阶段共同的特点是设计人员能够遵守进度,但是在家居服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新材料与加工工艺以及需要等待外部提供设计与技术信息,受到内部设备因素制约与外部信息资料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进度与绩效标准评估时中,必须充分性预估以上可能性因素;衍生产品开发阶段的思维方式,逻辑性多于形象性,因此在管理方式上更加偏向定时、定量计件等常规方式。基于以上不同的行为特点,仅以自然时间作为计量单位无法精确反映各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因此在新的管理方法中提出“设计时”概念,设计时的长度是根据各个阶段有效连续工作最短时间的实际情况统计后制定(表1)。

(2)本研究通过流程图形式(图2),揭示职能岗位间构成关系的特征,从而对其功能明确,这有助于提高设计绩效评估的针对性。

(3)采用现有量化分析模型,对每个职能单元工作量作出更加准确的计量,从而明确设计过程中隐含性问题,发掘系统存在的缺陷,为设计资源分配、流程调整提供科学管理依据。

4.结论

(1)现有的服装设计管理理论与起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云技术概念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为创新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2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已经在建或计划中的云计算基地就多达49个。过度消费的云计算,如何进行有效的释放价值,也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2年12月2日,湖北襄阳市政府联合IBM、软通动力及电信运营商、人才培养机构,宣布成立华中地区卓越云计算中心。IBM全球副总裁Peter Murchison表示,五方将在基础设施搭建、应用开发、人才培养、创新孵化器、解决方案中心等各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生态链。

襄阳位于湖北汽车走廊中心地带,连接武汉、随州、十堰等地“汽车产业走廊”,已初步形成整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但其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整合资源、凝聚产业优势等方面依然略显薄弱。以汽车零部件企业跟整车厂之间的合作为例:当地一些大的制造业企业本身已经打造了敏捷高效的供应链,但与周边配套企业在信息的传送、共享等方面,延迟现象普遍存在。

“用我们的技术和创造力,来让原有的工业制造业和汽车产业变得更有效率、更先进。”Peter Murchison介绍说,该中心将以构建中国第一个汽车产业链整合云平台为远景目标,以“汽配企业服务云平台”、“物流集散云平台”为起点,将依托云计算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为襄阳本地及华中地区的中小企业群提供服务。

“与其让他们自己花费巨资,然后又未能实现标准化链接,IBM更愿意承担这个工作来为他们服务。”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云计算总经理朱绍康说道。因此,在项目前期,IBM曾派专门的团队进行深入调研:走访襄阳及周边城市的汽车产业、汽车周边产业、制造业产业,参考国外汽车企业优秀案例,深入车间和库房查看零部件周转、库存等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市场需求。“一条很完整的产业链是牢不可破的,也是我们核心竞争力所在。”朱绍康毫不谦虚。

在ITValue社区的讨论中,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应用系统总监王洋曾提到:“一个事物能产生大的商业价值,才能发展起来。云计算在本质上是对外提供云服务。云服务实质上已经是一种商品了,这些商品销售的越好,发展云计算的动力就越强。如果IT发展成了生意,那其带来的推动力将是无穷的。”按照此观点,此次五方合作打造华中地区卓越云计算中心、构建云计算生态链,能否带来直接效益,将成为其是否能长久释放价值的关键所在。

“通过IBM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极大地改善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高效率,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襄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魏永斌说道。他举例说,“由于物流效率比较低,导致企业在襄阳的物流成本较高,影响企业到襄阳落户。通过物流集散地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提高物流整体的现状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对襄阳下一步招商引资、产业升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这也将成为襄阳打造中西部重要的汽车服务外包基地的云助力。

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对于被服务的中小企业群来说,云计算和云服务将会导致多个系统之间的整合更加困难。“企业的应用系统部署在不同外包商提供的云上,系统集成将会变得更加困难。”上海延锋工贸实业有限公司信息公司总经理李德清表示,这些难点可能会包括:如何部署应用系统的集成总线;系统数据同步的性能;互联网环境中进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因此,在平台建设完成后,如何进一步有效为企业提供服务,也是合作五方必面对的问题。服务软实力也将成为云计算价值是否能够有效释放的关键因素所在。

第3篇

云计算不仅是一项非常新的技术。事实上。在很多时候你很难将“云“与常规的许多网络概念(应用软件、平台、计算能力、存储器……等一大堆令人头晕的名词)加以区分一而进入”云”时代恰恰意味着你并不需要搞清“云”背后的复杂原理,简单的指令操作就可以让你畅游信息海洋。

前景诱人的“云”

初创云计算概念的谷歌(Google)。其梦想是“整合全球信息”。意在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所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通过一个简单的”插头”提供给用户。

云计算向人们描绘了明天的神奇图景:在“云时代”,数据都存在网上。而非Pc机这一类终端里:软件最终消失,只要你的“云”设备中拥有一个最基础的浏览器就可以运行现在的需要安装在你个人电脑中的一切软件一这不仅意味着对电脑硬件条件的大为放宽。也让各种更轻薄便携、时尚设计、别出心裁的随身终端大放异彩,而互联网终端设备远远不止PC一种一手机、汽车、GPS,甚至手表。只要有简单的操作系统加个浏览器就够了;由于数据都在“云”端,企业的IT管理越来越简单。企业和个人用户将彻底摆脱病毒,摒弃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数据也永不丢失。

“云“时代意味着计算能力将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拧开龙头。月底缴费。只不过自来水管、煤气管道变成了互联网:水表,煤气表变成了信息流量表。“云”时代的来临。有人预言。就会像100年前人类用电的进程演变。当时的农场和公司逐渐关闭了自己的发电机,转而从高效的发电厂购买电力。今天。插上插头。人人都可轻松获取电能。但插头背后支撑着的却是一个使用电力的普通人不可能了解、也不需要去了解的复杂电力工业。“云”时代亦然。人们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输入输出设备。即可获得通过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复杂运算操作才能得到的信息资源或服务。

当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人为干预的影响对于网络资源的公信度便进一步降低。从这一点来说,“云”完全符合未来每个人都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创新,一切都更高效、准确、低成本的发展趋势。

渴望腾“云”驾雾的中国企业

据悉。2009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达到381.5亿元。同比2008年增加了36.4%。越来越多的业内专家表示。云计算将是未来3到5年全球范围内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据市场咨询机构IDC调查报告显示。4年内。云计算将能为中国带来1.1万亿元的新业务收入。

但由于目前还没有看到云计算明显的赢利点。Amazon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云计算业务盈利的公司之一。2008年就已经实现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而包括微软在内的大多数企业,在云计算这一块上,距离盈利还很遥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云计算领域仍处在战国之前的时代。各路诸侯或内部革新。或合纵连横,都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厉兵秣马。做好准备。

在前不久召开的2010中国云计算商务应用大会上。中搜(中国搜索)正式了中国首个云计算应用平台。为广大传统企业搭建各自行业垂直的权威型电子商务门户。对于切实的“云应用”的旺盛需求使其在现场收获了800万的合作项目。番薯网CEO赵舸谈到:“通过与中搜的合作。利用商务云应用,仅仅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便实现了番薯网全面上线,并容纳了180万个电子图书门户。这个规模是原来根本不可想象的。并且通过商务云与番薯网行业特性的结合。成功推出了云阅读服务,极大满足了终端用户多样化的电子阅读需求。”

未来,软件产业生态系统将面临许多变化。云计算的普及将使得许多公司开始向相关领域挺进。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界限将变得更加模糊不清。而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需求则更为急迫――针对各大传统企业的“软肋”。若综合云技术所能提供的一切便利。电子商务将变得异常简单。中国企业的成长将有可能在“云”时代取得突破。毕竟互联网的未来将更加全球化。更讲求资源共享,而中国市场是哪一个企业都不愿放弃的大馅饼。

“云”由你决定

Amazon、Google和IBM是第一批将云计算引入公众视线的公司。Amazon主要为小型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Google允许第三方运行大型并行应用程序:IBM则推出了蓝云计划。它们的做法无疑符合了云计算“让技术更加民主”的标准。那么是什么推动了云计算的发展?是日益膨胀的能耗、人员和硬件的费用成本,是数据中心空问的日益匮乏以及用户对加速和简化网络配置和管理的迫切愿望。

那又是什么使云计算成为可能?是几乎无限的带宽。日益成熟的虚拟化技术和多用途体系架构。以及服务器无比强大的实用性。

举例来说。当用户需要完成一项资源消耗巨大的项目,却不想额外购买硬件或者为此增加人员成本时。云计算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New York Times》就是使用Amazon的”网络服务”来生成其文件库中1100万份PDF文档。若在以往,他们需要花费极其浩大的人力才能够完成。而对这些文档进行保存和备份也需要单独购置服务器。美国公司Schumacher Group使用了salesforcecom的软件对其企业内部数以千计的合同以及医院与医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并在Salesforce本身的基础架构上运行。这样公司不仅节省了购买用于运行此软件的硬件的费用。还节约了运作成本。

第4篇

关键词:云计算;教学;分析

云计算是继大型机、PC、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自2006年谷歌第一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以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云计算俨然成为互联网公司、IT企业以及商业的最大热词。云计算就像法国大餐一样,正被人们津津乐道。中国第一次引入云计算是在2008年。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教育产业与信息化产业相结合的指示方针,云计算也将成为教育人才培育与创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技术。

一、云计算教学的概念

目前,业界对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从对云计算的定义中可以获得这样的共识:首先,云计算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一种计算理念或计算模式[1]。它是基于分布式处理、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发展而来,同时由这些技术加以实现。云计算强调商业模型,所以能更广泛地被市场接受。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云计算教学分析

(一)文献计量分析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发现国内对云计算教育应用的文献从2008 年开始出现。而对云计算教学应用的文献在2009年只有3篇。但自从2009年开始,每年与云计算教学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呈现出倍数攀升。云计算教学应用的中文文献数量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趋势表明,专家学者们对于云计算教学应用的关注度逐年上升。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源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2012年云计算教学应用的文献新增23篇,数量增长最多。第二,源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易操作的、低成本的新技术设备使得很多教育机构能够轻易购买和使用。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对其的研究也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预计未来相关研究还会不断地增加。

(二)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云计算教学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教学平台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及辅助教学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云计算教学应用的研究角度决定的,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利用云计算技术来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希望通过构建各种云资源库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并试图通过搭建云计算服务平台来充实其服务功能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2]。因此,云计算在教学方式、教学平台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及辅助教学等的应用是当前我国云计算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三)研究机构分析

根据数据库检索文献的实际情况,云计算教学应用的研究机构以暨南大学、南通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这五个研究机构发表文章数量最多。

(四)资助基金分析

在云计算教学应用的相关文献中,仅有13.3%的文章受资助,其中受国家级资助的文章有9篇,剩下3篇是受省部级资助。这说明国家对云计算教学应用研究的拨款还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计算教学应用的相关研究的进展。

(五)关键词分析

在与云计算和教学相关的文献中,出现最多的词是云计算。另外,教育信息化、云服务、教学资源、云计算辅助教学都是该领域最重点关注的领域。除此之外,远程教育、辅助教学、云平台、教育云平台和深度融合也在众多关键词中脱颖而出。从整体来看,除了云计算,其他排名靠前的关键词,频数最高不过10次,大多集中在3次,这说明在云计算教学领域应用的相关研究文献中,研究范围不够集中,研究领域比较松散,整体上来说研究规模不够理想。

三、云计算教学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概述研究较多,实用技术开发较少

由于云计算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炒作,各国家、各领域的研究学者纷纷关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被大家普遍接受。但目前针对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学者对其研究仍限于理论层面的概述,云计算教育应用的实用技术开发层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对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应用的开发研究相对缺乏,如在选定的样本文献中,多数文章都对云计算的定义、特征和服务体系进行大篇幅的描述,而真正涉及实用技术开发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却显得外强中干。

(二)高等教育研究多,基础教育研究少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云计算技术应用及其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其次是通用教育,而对于基础教育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分析其原因可知,一方面是中小学研究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硬件设备和技术人员比较缺乏,他们对云计算平台以及辅助教育等前沿信息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较多关注书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一些新兴的技术或者教学模式关注相对较少,更不用说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三)研究机构较为单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高校院系是研究云计算教学应用的中坚力量,但因为研究人员和机构比较单一,所以也容易导致研究单一、难以突破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从云计算研究方向的视角分析可知,多数研究者是结合云计算概念、服务理念以及教育原理进行应用模式的探讨,局限了研究者的开拓、发展和创新思维,让其很难做到更深层次的突破;第二,从云计算研究力量的视角分析可知,力量单薄,尚未取得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以至于除高校院系外,社会各界的其他研究力量非常微弱;第三,从云计算专门的研究组织出发分析可知,相比国外的多个组织致力于研究云计算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我国仅有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等少数几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在从事云计算方面的工作,而侧重于研究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组织则更是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综合云模型;属性评价;评分聚类;属性聚类;协同过滤

0 引言

亚马逊、当当网、数字图书馆等,几乎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个性化推荐系统,向用户推荐图书、论文、商品等项目,实现个性化服务[1]。其中,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是最成功的个性化推荐技术之一。但因用户评分数据的稀疏性,导致传统推荐质量下降。

为解决数据稀疏性带来的传统基于向量相似度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方法之一是将利用云模型实现定性、定量知识转换的优势应用到推荐中:由云模型计算用户评分特征相似度 [2]、项目评分特征相似度[3]的协同过滤算法;在云模型计算项目评分特征相似度的基础上,预测未评分项目的评分,然后利用云模型计算用户相似度,最终获取用户邻居再进行推荐[4],但没有利用有益于推荐的用户、项目属性;利用云模型填充评分矩阵,结合项目属性加权推荐[5] 、结合云模型通过比较项目属性相似度的推荐[6],在类内利用云模型获得项目邻居,进行类内评分填充,结合云模型的用户相似度进行推荐[7],这三种方法也没有充分利用用户属性信息;研究云模式在用户行为相似度、用户等级的模式,并通过聚类算法改进推荐算法[8]。以上改进算法都没有考虑综合云模型下的推荐。

本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用户对项目各个属性的评价值和评价时间,计算综合云模型的用户项目属性评价相似度,获取基于属性评价的用户邻居。利用改进的聚类算法Kmedoids,根据用户评分对用户聚类,获得基于评分的用户邻居。对用户原始属性进行标准化,再进行Kmedoids聚类。结合综合云模型的属性评价、用户评分聚类、用户属性聚类产生的邻居的并集,向目标用户推荐项目。实验验证,提出的方法有效地缓解推荐算法数据稀疏的问题。

1 云模型

云模型能够实现定性概念与其定量数值表示之间的不确定性转换模型,反映自然、社会中的模糊性、随机性,已经应用于电子商务、模糊评测等领域[9]。

定义1 一维云模型。设T={x}是用精确数值表示的定量论域,C是定量论域T的定性概念,若T中的元素x对C的隶属度μ(x)∈[0,1]是一个具有稳定倾向的随机数,μ:T[0,1],x∈T,xμ(x),则x在T中的分布C(X)称为云(Cloud),每个x叫作一个云滴。云的数字特征用期望Ex、熵En和超熵He来表示。Ex为云滴的重心位置,反映云滴在论域中的分布期望;En是定性概念亦此亦彼的度量,反映定性概念在论域中被接受的范围。超熵He是En的熵,用于度量熵的不确定性,由熵的随机性、模糊性决定[9]。

定义2 综合云模型。将两朵及以上的同类型子云进行综合,产生一朵高层概念的父云。计算所有子云的数字特征,得到作为父云的综合云的数字特征[9]。例如:由论域中的b个同类型子云C1(Ex1,En1,He1),C2(Ex2,En2,He2),…,Cb(Exb,Enb,Heb),可产生作为父云的综合云C(Ex,En,He),并且

第6篇

【关键词】嵌入式 物联网 M2M

一、什么是物联网

目前,流行观点大多是引用国外的。早在1999年,国外有人提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这就是物联网概念的雏形。其实,准确的讲,这是一个研究电子标签和物流的外国机构提出的,所以说这应该是一个物流网的概念。就像现在有人提出的车联网一样,是物联网的一部分。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这是从表面现象来描述的物联网,或者说是叙述物联网可以做的一些事。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让每个物体都连起网来,理论上讲目前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完全可以实现。关键是没有必要让每个物体都联网。物物相连是美好愿景,可以肯定的是再过若干年也不可能每件物体都有联网的需求,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从造势的角度谈物物相连,强调物联网的万亿级的产业规模是可以理解的。

M2M业务的物联网。M2M最早是电信运营商提出的一种业务模式,也是现阶段物联网最普遍的应用形式。M可以是人(Man),也可以是机器(Machine),M2M泛指人、机器之间建立连接的所有技术和手段。据统计,目前全球机器的数量至少是人类数量的四倍,这意味着M2M技术有着无比广阔的应用前景。在M2M领域,通信运营商由于具有现成的网络覆盖、随时随地的接入能力,成为当然的应用提供者。

还有人概括说:物联网就是基于物理世界的互联网。这个定义描述的产业规模是客观的,也是有据可依的。但是,不管是机器还是人,都要先赋予智能化的功能才可以连起网来。比如:我们人类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手段上网。那么物体要想上网也要通过这些手段。这种方式就是把计算机嵌入到物体中去。所以把物联网定义为:是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就是计算机应用的一种形式,赋予物体嵌入式系统,它才具备上网的条件。物联网=嵌入式系统+互联网。

二、嵌入式、物联网、与云计算之间的关系

嵌入式是一个物联网项目中物体端嵌入的专用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可裁减、低功耗、高可靠性、按需定制的计算机。

物联网则是通过专用计算机系统在物体信息处理传输的一种应用,也可以把物体看作云计算的端口或者节点,大量的物体联网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这就会用到云计算。云计算是海量数据处理的一种概念,当众多远端智能设备把数据传到服务器群组时进行高速处理,即是云计算,或者叫虚拟计算。云计算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即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一个超级云计算中心,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计算服务,按上机时间计费。这样避免了单位花巨资买计算设备,而且计算设备的利用率也会提高,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计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云”就是一种服务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属于云概念的实例。比如每个人都有银行卡,银行卡在结算时只是起到身份证明和加密处理的功能。通过磁记录装置读入持卡人的身份和密钥,然后由嵌入式计算机通过网络把数据传输到远端的服务器进行计算处理。当你的银行卡丢失,可以迅速挂失,只要没人用你丢失的卡支取之前,银行都可以冻结你的账户,有效的保护了你的资金。这种操作既是云计算也是一种云服务。

生活中有些简单例子也是这种服务模式,比如社会上对企业提供财务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当有些规模较小没有专业财务人员的企业,需要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审计、财务评估等等业务时,事务所都可以派出专业人员为你服务。这很像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只是云计算特指计算机的工作模式。

三、结论

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专业上讲就应该是智能终端的网络化。嵌入式系统无所不在,有嵌入式系统的地方才会有物联网的应用。所以,物联网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系统。从另一个意义也可以说,物联网的产生是嵌入式系统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更多的嵌入式智能终端产品有了联网的需求,催生了物联网这个概念的产生。物联网通过专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在物体信息处理传输中,产生的海量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这就会用到云计算。可以预见,未来的物联网将会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更加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进而导致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对未来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云计算是一项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云计算已不是概念的炒作,而是大型企业的实际运作。图书馆学应该关注云计算,云计算也将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可能应用包括:软件即服务、图书馆集成系统、云存贮、平台即服务或基础设施即服务。

[关键词]云计算 软件即服务 图书馆学

[分类号]G250.7

1 引

2009年,信息技术(Inform~ion Technology,IT)的发展再一次强烈冲击着图书馆学。产生这次冲击的技术有许多,其中名称最浪漫的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产生于IT领域的概念。根据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博士的定义,可以将互联网当作一片云,云计算就是“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一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

当前绝大部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架构于IT之上,IT不仅决定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成本。因此,当图书馆人获悉IT领域可能出现一种稳定性、易用性和经济性更佳的基础设施、平台或服务模式时,他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图书馆界最先关于云计算的报道仍然来自博客。2009年年初,迈克尔・斯蒂芬在博客文章“图书馆如何使用云”对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做了初步的展望,不久又将云计算列入2009年的图书馆界的10大技术趋势。Keven在总结2008年图情十大技术进展时,也将云计算列入其中。接下来是图书馆应用层面跟进。2009年4月23日,OCLC高调宣布即将推出基于WorldCat书目数据的“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这被公认为是一项云计算服务。由于OCLC在图书馆界的深远影响,此举预示着云计算在图书馆领域广泛应用的开始。紧接着,学术期刊也不甘落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3期发表的一组年度综述中,刘炜将“亚马逊的云计算”作为从2008年国内外图书馆界众多的技术进展中选取的典型内容之一。综述中所涉及的与图书馆学相关的云计算研究除了迈克尔・斯蒂芬的研究外,还有Tech Source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网站上编发的多篇涉及“云”的技术介绍。随后《数字图书馆论坛》发表了孙卫的文章《图书馆在云时代的思考》。文章的主要篇幅是介绍云计算技术本身,但在结束部分仍对云计算与图书馆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讨论了“全国性的联合编目云计算环境”、“地域性的总分馆图书馆自动化云计算环境”、“利用虚拟机技术,把各自图书馆的多种应用和服务整合成内部云计算环境”等问题。2009年7月,一贯关注技术进展的《大学图书馆学报》高调刊出一组有关图书馆和云计算的文章,包括刘炜的《图书馆需要一朵怎样的云》、胡小菁、范并思的《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和王文清、陈凌的《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这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云计算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密切关系,描述了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的巨大潜力,云计算应用可能导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

尽管国际图书馆界对云计算反响热烈,但不同的声音也随处可见。正如当年数字图书馆技术出现后,图书馆界出现很多质疑声音一样,图书馆人研究云计算的尝试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质疑。一些典型的质疑包括:对云计算技术和研究本身的质疑,对图书馆学家或图书馆管理者关注云计算的质疑,对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前景的质疑,等等。为了推动图书馆利用新的云计算技术与提升服务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有必要对并围绕这些质疑进行一些讨论。

2 几点辩护

2.1

云计算是不是一场新的炒作

客观地说,当前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云计算是一场炒作:一个有些响亮的名称,被人描绘出动人的前景,众多大小企业纷纷跟进,涉及IT的行业探讨应用,等等。类似的炒作,在IT发展史上屡见不鲜:大企业提出新的概念,引得他人跟进,使自己获得名声、资金,或使自己领跑某一领域。云计算的概念出现后,我们的确看到有企业“搭车”,将自己早已使用的基于Web的服务冠名云计算。正因为如此,云计算出现后人们看到的是一派乱象。以云计算的概念论,云计算出现时间并不长,Matrix已总结了云计算的20个定义,而在这20个定义之外的定义更是俯拾皆是。以至有了惠普公司副总裁Andy Isherwood的打趣:“很多人在投身云的潮流,但我没有听到两个人说同样的事情”。这样的乱象,很难使人不去怀疑这一概念的“炒作”特征。

但是,我们既要看到IT发展史上有过许多炒作,更要看到IT发展史上有些“炒作”对技术进步和信息服务的重大影响。Web 2.0就是一个有炒作之嫌的概念,但这一概念对人们重新思考网络信息服务,理解互动、共享和网络精神功不可没。退一步说,适度炒作概念其实也能动员社会对于技术的关注,吸引企业界投入研发资金,最终推动技术的进步。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社会反响了了。但经戈尔副总统演绎为“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是被大肆炒作后,NII理念得到迅速的普及,对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今天,云计算已经不是学者书斋中的概念,也不是个别企业的单兵突进。云计算已经吸引了众多大型IT企业的关注。例如,在云计算标准制定领域,2009年1月,云计算标准制定组织“开放云联盟”(OCC)成立,思科、雅虎成为其首批成员。2009年4月,包括AMD、思科、惠普、IBM、英特尔、微软等众多知名企业支持成立于1992年的标准化组织“分布式管理任务组”(DMTF)组建“开放云计算标准孵化器”。IT企业之外,公共媒体也对云计算表现出极大热情。云计算文献已经出现在BBC、《经济学家》等重要媒体上。如2008年10月《经济学家》发文评述云计算问题,其中一段被人们广为引用的文字是:“云的崛起不仅仅是使技客们(Geeks)得到又一个兴奋的平台。它无疑将改变信息技术产业,也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公司的经营方式。它将使数字技术渗透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出一些棘手的政治问题”。

云计算概念的“浪漫”是很多人质疑它是炒作的理由,但作为一名学者,应该透过名称表面,去考察它的实质。云计算的实质就是它代表了建立IT基础设

施的基本方向。在缺乏IT基础设施的年代,一个组织需要IT能力,首先是购买服务器等硬件,购买信息系统软件,雇佣IT管理员,然后才能开展信息服务。而这些硬件和软件以及IT管理人员,实际并不属于组织的核心业务。有了云计算基础设施后,组织若需要获得IT能力,需要的只是联网、选择供应商和付费,然后就可开展信息服务。就是说,TT硬件和软件能够成为如供水、供电一样的基础设施,用户无需一次购置大量IT设备并配备维护人员,而是通过互联网,按需付费地从提供云计算的专业公司获取软件运行、数据存储等服务。Nicholas Cart最早将云计算导致的IT模式变化与供电基础设施相比较,他形象地说道:“今天,我们正处在另一个新纪元巨变中,一个世纪前发生在发电上的一切正发生在信息处理上。由个别公司建造与运行的私有计算机系统,正经由公共网格即互联网、被中心化的数据处理厂所提供的服务排挤掉。计算变成了公用事业……如同电力公用事业,新的计算公用事业正达到远超过大多数公司以自己系统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如果看不到这种变化的前景,我们可能失去重要的机会。

2.2

图书馆学是否应该关注云计算

有人不认可图书馆学家应该关注云计算,大致有这么一些理由:云计算是亚马逊、谷歌、SUN这些大公司的项目,离图书馆太遥远,图书馆学家没有必要关注;图书馆学应该关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而不是云计算一类技术;图书馆学研究必须坚持自己的核心内容,跟着IT走将迷失自己,等等。对此,我想表达的观点是:

2.2.1

云计算离图书馆并不遥远

云计算是一种规模化的IT服务,因此更适合于大企业运作。但云计算有多种类型,至少包括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如果说PaaS和IaaS更适合大企业运作的话,那么SaaS则几乎适合任何规模的组织。不但图书馆服务企业可能提供SaaS,图书馆本身也适合提供SaaS,如总馆通过SaaS向分馆提供服务。如果认可云计算的宽松概念,即将XaaS(x代表所有IT设施)都看成云计算,那么云计算早已在图书馆运用。如,书目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商很多年前就以网络数据库取代了光盘版,早期的镜像版也越来越多地被网络版所取代,这可以看成将图书馆接入了数据库云。很多软件提供商不断尝试改变软件提供模式,通过提供IT服务取代简单地销售软件产品;比如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1LS)托管平台,在厂商的服务器上安装管理软件、由厂商负责维护,图书馆通过网络浏览器实现业务的自动化管理。以前这种软件即服务的产品主要面向中小型图书馆,或者只限于图书馆的某些辅助应用,如WebFeat Express就提供托管型的跨库检索系统。由于云计算服务可望从基础设施层面解决许多长期困扰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总是赶不上技术的进步,高薪聘用的IT管理人员始终无法融入图书馆服务团队,等等。可以预料,会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试水云计算,通过云计算来提升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水平,降低管理与服务的成本。

2.2.2

关注信息技术是图书馆学的传统 现代图书馆学是伴随着分类编目等图书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越来的。计算机出现后,图书馆人对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T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迟早启动对于图书馆相关IT的研究,可以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推动图书馆学站上学科高地。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960年代后期及时启动机读目录研究,产生了MARC这样的对图书馆自动化和图书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成果。云计算作为一项技术,首先是IT专家和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但它的可能应用领域包含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因此有前瞻性的研究者应该考虑研究它。事实上,云计算出现后很快见到图书馆学家对云计算的关注。2008年10月,Jason Griffey在《图书馆杂志》旗下的netConneet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云图书馆员”(Cloud Librarians)的新概念。他认为,“图书馆建筑物不会消失,我们仍将有许多资料需要照料。建筑物将越来越具有当前的双重性质,即仓库与聚会场所,而我们的服务与内容将存在于云中,远离任何物理场所”,也就是说,云计算的到来将使图书馆员依托云而非实体图书馆提供服务,成为“云图书馆员”。2009年5月,英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供应商Talis公司的Richard Wallis等人讨论云计算,提出了“云计算图书馆”(Cloud Computing Libraries)的新概念,这表明Talis试图找到一个能够聚合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的新的术语。为什么这些图书馆学人如此敏锐地关注云计算?因为他们知道,IT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基础,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新的挑战,都值得图书馆人关注,云计算技术也不例外。

2.2.3 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

因为云计算将改变图书馆的IT基础设施,因而它将超越IT本身,而成为一个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相关的问题。图书馆也许不能成为基础设施层面甚至平台层面的云计算提供者,而只是云计算的应用者。但是,面对迅猛而来的云计算,不可能设想云计算提供商能解决图书馆应用层面的所有问题。图书馆界一方面需要研究云计算与图书馆的关系、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前景等基础性问题,丰富图书馆学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紧迫的理论问题,是对于云计算应用的行业管理问题。如果图书馆管理者(包括行业管理者和单个图书馆的管理者)有能力驾驭云计算,这种先进的IT基础设施将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只是一种可能。从云计算的基本理念及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的可能框架分析,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所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加特纳公司所指出的云计算七大风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brust等人的技术报告《云之上:云计算的伯克利评论》所讨论的云计算的十大障碍。马里兰大学的Jaeger等人讨论的云计算的八个“规则”。所有这些问题,可能在图书馆云计算这个领域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也就是说,图书馆应用云计算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前方的道路可能比以往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图书馆的进程存在更大风险。这就需要图书馆界迅速应对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提出的挑战,对应用云计算所导致的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面对云计算应用可能导致的图书馆管理的挑战,图书馆学家需要尽快启动对于云计算管理问题的研究,积聚理论资源,为国家、行业或图书馆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思想、管理规则和解决方案。

2.3

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的展望

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大量研究与实践完成之前,我们无法预料所有可能的应用领域。但这不妨碍我们展望一下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

前景:

・软件即服务(SaaS)。SaaS是最早出现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云计算类型。SaaS的基本理念是将软件置于运营商的服务器上,由运营商对其进行维护与升级管理,购买软件的用户只是购买通过网络使用该软件的权限,并不在本地安装该软件。过去已有的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包括大量属于Web 2.0的图书馆应用,例如在图书馆服务中采用Conduit在线服务生成的浏览器工具条、利用即时通讯工具QQ、MSN及Mee,bo、“晒网”等在线服务提供实时参考咨询等,基本都属于这种类型。只是由于市场不够成熟,这些“服务”仅为免费服务,不是典型的SaaS。

・计算机集成系统(ILs)。基于云的ILS其实也是一种SaaS,现有ILS有很多是系统提供商利用Web对用户提供服务,用户支付一定维护费用。但是ILS不同于一般软件,它对于书目数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更多地系统提供商仍将系统与数据保存于本地服务器,只是通过Web对系统进行远程维护或升级,如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的Millennium。但是,由于OCLC拥有几乎是全球最完整的英文书目数据,因而它有能力推出完全基于云计算的ILS。2009年4月23日,OCLC宣布即将推出基于WorldCat书目数据的“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这一项目将给用户提供完全基于云计算的ILS,即从软件到数据到用户和书目数字的存贮均完全建立在云之上,用户只要接入网络就可使用ILS的所有功能,不再需要服务器和存贮器。OCLC这一项目的目标是以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完全取代各类型ILS,它对图书馆自动化产生的影响将是惊人的。

・云存贮。对于图书馆而言,云计算最大的问题应该来自存贮。网络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依赖于数字资源。由于图书馆服务的特点,图书馆所收藏的数字资源数量大、有永久保存的必要,这对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挑战,当年图书馆自动化的先行者美国国会图书馆再一次表现出对于信息技术的远见卓识。2009年7月,国会图书馆宣布进行为期一年的试验,在他们的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中测试云技术对永久保存数字内容的应用,可以预料,这一试验将对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平台即服务或基础设施即服务。即使在软件业高度发达、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中,仍然有一些图书馆因为需求的个性化,必须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但即使这样,图书馆也有可能利用云计算,即租用因特网上的软件运行平台或磁盘空间,将自己的软件置于云端上的平台或磁盘中。利用PaaS或IaaS,图书馆可以一劳永逸地摆脱对于机房、服务器和专职IT人员的依赖,使自己的业务和员工队伍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

第8篇

终于在电话的最后一阵铃声后,刘菲找到了文件,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刘菲今天的难关算是度过。可是,一想到还有无数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刘菲就觉得脊背发凉,想要一个强大的电脑成为了刘菲最强烈的愿望。

和刘菲有着同样困扰的员工还有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细致,而是随着信息数据的增长,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对计算机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强大的存储实力,还要有便捷的操作系统。

于是,在经过计算和互联网的流行风暴后,计算机在2009年迎来了一个新名词:“云计算”。云计算一诞生,就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热浪,卖座率相当的好。可是,对于这个“云”,直到今天,真正掀开它面纱的人却并不多。

站在云端的自我介绍

“云”,众所周知,是个自由主义者,飘在空中,自由来去,云的大小取决于水滴的数量。其实,互联网提出的这个“云”和真实的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一致认为,互联网的云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集合体,而且是一个超级虚拟计算机。

友友新创公司创始人姚宏宇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称,其实云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新技术,而是在10年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使用和创新的一种技术,只是直到今天,人们才给了这种技术一个名称,即“云”。

对于云,虽然几经媒体炒作,已然成为了IT界的上宾,但是真正了解云的人并不多。云的产生离不开互联网,所以说,互联网是云的基础。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网络的通讯也越来越频繁,每一次对互联网的使用,都会在计算机上产生很多的数据和信息。

随着数据和信息的膨胀,人们就需要计算机提供专业的存储和便捷的操作。而云就是基于这种需求才诞生的。在互联网的使用中,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和云打交道,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使用的工具是云。

打个比方,照片的存储,其实就是照片云;文件的存储,就是文件云;我们在网络上看的视频,也是存储在云里,由云经过处理反馈给我们。我们的博客,聊天信息,邮箱,论坛等,其实都是通过特定的云在完成。只是以前,我们不把这些操作称为云。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熟,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让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更加具体和频繁。因此对云的要求也在增长。

现在被炒作的云,并不是这些一朵朵的小云,而是有着智能特性的大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现在提出的云概念就好比淘宝网,你不用管你的东西放在哪里,你只要得到互联网的服务,实现买卖就好,这就是云。

美国EMC公司副总裁范承工认为,云是以存储为基础,无论有多少信息,都可以放在云里,然后云脑通过分析处理,实现交互。

姚宏宇则认为,云就好比我们日常中用的电,你只要插上电源有电流可以使用就行,并不会去管这些电是由哪里发的,你关心的只是,用多少,给多少钱,和云是一个道理。

简单的说,云就是对分布的大型计算机资源进行整合,作动态的调配,实现智能管理,对使用云的用户来说,云是透明的,感觉不到,但是云提供的服务却是真实的,是实际存在的。

云说它的身价超过1800亿美元

云概念的创立,把以前分散的云技术聚集在了一起。2009年5月,北京成立了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并把云的概念对外界进行了宣告。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李开复把云比作“钱庄”,并且他成立的创新工厂也会重点投资云计算领域。

云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旦有了云,使用者就不再需要计算机硬件,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购买或者租赁云就可以实现现在能完成的任何一项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

对于用户来说,这是对操作的精简,就好比慌乱的刘菲,有了上面提到的云之后,即使是10年的文件,通过简单的操作她也可以轻松地获得,而不再会因为忘记而手忙脚乱。

对于企业来说,因为省去了硬盘存储和管理,花费在计算机上的成本会有明显降低。据测算,互联网上功能强大的云,每年可以为一个营业额1000万的企业节约计算机成本约100万元。

现在被社会各界看好的云主要有两种:公共云、私有云;还有一种说法是外部云、内部云。这两种云各有分工,但是技术要求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凡是使用这些云的用户,都必须把自己的资料提交给云的制造者或者管理者。

公共云主要是处理一些公开的信息,比如博客、论坛、视频等等,私有云顾名思义是为私有信息提供服务的内部云,相对来说,技术上对保密要求较高。对于云的制造者来说,私有云更容易获取利润,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对私有云的需求很大。

“如果一个企业的私有云在不够用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通过租赁的形式获得一个外部云,来加强内部云的功能。”范承工说。所以云在任何时候对企业来说都是最便捷的操作,相对于现在各企业使用的局域网和办公操作系统来说,云带来的实惠除了时间成本,还有金钱和人力成本。如果非要给云在企业的地位进行一个定位,那非高级管家莫属。

云的诞生,使得只要是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触及云。计算机可以,手机也可以。没有了硬件的拖累,计算机的未来也会变得轻薄,云的简洁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种新的体验。

研究机构Coda Research Consultancy在有关云计算的研究报告中预测,云计算在未来六年里将实现17%的增长率,这意味着全球云计算市场在2015年的销售收入将从2008年的460亿美元增长到1800亿美元。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市场调查中,80%的用户表示愿意尝试这种新的计算机应用。

投资云是直线距离

如今,各大巨头已经在积极布局云计算领域。亚马逊、微软和Google都甩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亚马逊网络服务副总裁Adam Selipsky谈到,亚马逊运行大型网络底层架构已经超过了10年,并已提供了将近4年的大型IT解决方案外包服务。他认为亚马逊在私有云建设方面一直骄傲不已。

Google正在从头建立一个拥有云计算特性的生态体系,并且也渴望能吸引数百万开发者加入。微软声称提供软件加服务,让微软的云能尽快地飘到用户身边。

目前来看,业内在云上有成就的企业主要还是那些巨头,IBM、苹果,互联网上则是谷歌和雅虎。对于谷歌来说,它的云会让用户发现,在自己的电脑上找东西,还不如谷歌上搜索来的快。

美国EMC公司副总裁范承工认为,如今云概念的普及,会带来新一轮的行业洗牌。虽然那些巨头占据优势,但是对一些在云上有着优势的小公司来说,现在就是一次机遇。

比如EMC在存储上是业内老大,云的应用,让EMC有机会突破瓶颈,在云的信息汇总上发挥优势。

友友新创公司创始人姚宏宇则认为,和美国比起来,中国正在起步阶段,因此中国需要的是造云,而不像美国已经是云服务为主。因此对于像他的公司这样可以为造云提供中间件的企业也会在这波浪潮中受益。

姚宏宇在谈到客户对云使用的反馈时说到,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客户群体。

一种是少数群体,这拨人对云的概念接受很快,只要稍微地讲解他们就会成功地运用,这类客户是市场最欢迎的,但不是主流。

另一种是多数群体,也是市场的主流,这类客户对云的理解各种各样,所以需要耐心地讲解,一般而言,在他们弄清楚云的概念后,基本上也都能接受这种新事物。

云的发展已经超过10年,现在来看,中国起步虽然晚,但是市场却很庞大。投资云,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直线距离,不必走弯路。因为中国目前已经是互联网使用的大国,这个基础,对云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而且中国的云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在创新上就少了很多环节,踩着巨人的肩膀,爬起来会容易很多。

除此之外,范承工认为,要想成功地建设起云的模式,企业之间还需要合作,各取所长,这样才能宽善云的应用,让云尽早地飘进千家万户。

当心云的坏脾气

但是,云毕竟是新概念,虽然有了10年的基础,但是云太多,也太分散。Google说“云计算就是互联网”;而微软则提出“云一端计算”的概念;IBM说“云计算是一个可分享的虚拟池,一个全新的企业级数据中心”,没有统一的标准,让云只是建立在各个企业自己的优势上,自说自话,难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最有意思的是,微软提出的云概念,让简单的事物反而变得复杂化,大大降低了云对用户的吸引力。谷歌也曾因为技术的不纯熟,曾让GoogleAppEngine宕掉了几个小时。

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给云的世界多少扬起了一些尘土,让用户靠近云的速度变的缓慢而谨慎。并且在中国,加上中国国情的限制,云的开发者在中国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信任危机。在西方国家,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超过80%,可是在中国,50%还不到。这让云的开发者觉得很苦恼,怎样才能让用户放心地将他所有的私人信息交给你管理,成了云的开发者头痛的问题。

对于此问题,目前为止,云的贩卖者并没有找到好的攻关途径,只能是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度,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

第二个难题: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云计算的概念虽然被提出来了,但是直到现在,业内也没有一个成型的模式,雷声大,雨点小,让云的创造始终停留在高调的宣传中,现在的局面依然是小云一朵朵,大云没影踪。几家做的好的企业也是没能突破自身企业的限制,比如谷歌、雅虎等,在云上收益并不明显。

第9篇

关键词:云计算 控制设施 系统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068-02

1、云计算的概念和应用

1.1云计算基本概念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它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虚拟化的计算方式。用户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也不直接控制基础设施。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计算资源分布在网络侧大量的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单台集中式远程服务器中,用户通过接入互联网、利用云提供的编程接口、云计算终端软件或者浏览器访问云提供的不同服务,把“云”做为数据存储以及应用服务的中心。

1.2云计算应用评述

目前,微软、Oracle、IBM、Sun、英特尔等IT巨头都面临着云计算的挑战,而谷歌则依靠其搜索引擎后来居上,在此领域一枝独秀。谷歌能有与微软等软件巨头竞风流的实力,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客观理由:

(1)数据是实现云计算的根本。

有了“数据”的云,才有计算的云。搜索引擎就是从海量数据中寻找信息的技术。随着信息量的增多,用户的增加,搜索引擎技术只有将更多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集群,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计算。这就是云计算的雏形。

(2)应用是云计算得以普及和发展的催化剂。

(3)微软、Sun等云计算技术与谷歌的差别。

微软、Sun、IBM的云计算之所以局限于应用程序的层次上,主要是因为它们长期依靠这样的商业模式:客户通过购买软件介质安装在PC上实现用户端服务,软件功能越强大价值就越高。这让用户体验过程变得复杂、繁琐,也不是软件即服务的简洁模式。因此不论从概念上,还是技术上,他们的云计算与谷歌的云计算存在层次上的差别。

2、云计算对互联网的影响

2.1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1)互联网的端到端理念面临巨大挑战。目前,用户不断通过升级硬件和软件来享受更多的互联网服务。当云计算时代到来以后,用户端将变得越来越简单,几乎所有的计算和存储资源都集中到了云端。云端与用户端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现象。

(2)提出了面向商用的计算模式。Microsoft、IBM、Oracle等传统软件厂商一般通过出售软件介质来盈利。这些软件都安装在用户的PC上,软件功能越强大价值就越高。在云计算时代,用户无须关心软件的维护和升级,这些工作都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用户通过浏览器接入云端就可以享受各项服务。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仅对服务进行收费。

(3)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存储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新存储模式。目前,数据一般存储在个人和企业私有的存储介质里。由于受计算机病毒等因素的影响,其安全性不高。如果用户将数据转移到云端,这些数据就可以得到专业的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4)提出了新的容错管理模式和可靠性理念。认为采用多个低端服务器即可实现高容错和高可靠的系统。在硬件不可靠的情况下,通过软件技术,将多个低端服务器组合成集群,就可以实现与大型服务器相同的功能,但商业成本却大大降低。这也是谷歌云计算的一个显著特点。

(5)提出了结合虚拟技术的新业务实现方式。虚拟基础架构在计算、存储器和网络硬件以及在其上运行的软件之间提供了一个抽象层,简化了IT计算体系结构,可以控制成本,并提高响应速度。

2.2对业务发展的影响

(1)带来互联网虚拟化运营的大发展,促进互联网业务的进一步繁荣。可进一步减低业务创新的门槛,进一步增强网络能力,并使得用户的使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2)为信息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促进了电信运营商的进一步转型。一方面,电信网络将与水、电一样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为云计算服务提供高速网络。另一方面在业务上电信运行商也将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展开竞争。电信运行商将与谷歌、Amazon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同台竞技,电信运行商的优势在于拥有对底层通信网络的控制权,另外,丰富的运营经验以及良好的客户关系也将帮助电信运行商在云计算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3)促进了产业链的细化与整合,推动了新型ISP(如资源出租、虚拟ISP)的出现。依靠出售PC硬件或单机软件的传统IT厂商将受到云计算的强烈冲击,因为用户无须再像以前那样无休止地升级PC的硬件或软件。更多的服务提供商会基于成本考虑将各类业务转移到云计算平台上来。建有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厂商将有偿提供计算及存储资源出租。由于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各类新兴的互联网业务将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4)产生了XaaS新概念,对服务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2.3对行业监管的影响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出现,IT产业链上跟云计算相关的环节如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虚拟运营商的管理与监督就成为互联网监管的新课题。

(1)云计算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地域的概念,资源的跨地域存储与本地化监管之间的矛盾将会被激化。这就需要在互联网的监管上面要求全局观念,在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共享和网络安全监管等诸多方面做好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

(2)随着云计算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也将伴随着新一轮的行业垄断。在云计算的研究和推广过程中,谷歌、Microsoft、IBM、Amazon等几大IT巨头已经处于领先的位置,其投入的大量人力财力保证了他们在云计算技术方面到巨大优势。这种优势在云计算真正开始运营时,必将会促使这些IT巨头们垄断云计算市场。如何对云计算市场的垄断行为进行抑制和疏导是云计算后互联网监管的一个新课题。

(3)由于业务提供模式和维护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云计算后互联网上的业务运营模型必然要发生改变。如何重新分配互联网原有商业模式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协调云计算产业价值链上下游各个企业的关系,尽快出台云计算后互联网业务的运营管理办法,从而促进云计算后互联网产业链的有效运转,都将是云计算后互联网监管亟待应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3、云计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云计算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数据隐私问题、安全问题、软件许可证问题、网络传输问题等。

・数据隐私问题:如何保证存放在云服务提供商的数据隐私,不被非法利用,不仅需要技术的改进,也需要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数据安全性:有些数据是企业的商业机密,数据的安全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云计算数据的安全性问题解决不了会影响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应用。

・用户使用习惯:如何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户适应网络化的软硬件应用是长期而艰巨的挑战。

・网络传输问题:云计算服务依赖网络,目前网速低且不稳定,使云应用的性能不高。云计算的普及依赖网络技术的发展。

4、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形式

根据目前主流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云计算依据应用类型可分为:

软件即服务(SaaS):此类云计算主要是采用multi-tenant架构,通过网络浏览器将单个的应用软件推广到数千用户。这类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方面运用比较普遍。

云计算的网络服务:网络服务与SaaS密切相关,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API来帮助开发商通过网络拓展功能,而不只是提供成熟的应用软件。

第10篇

中国云产业联盟成立

近日,中国云产业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成立仪式并祝贺联盟成立。

随着云计算在全球快速演进,并结构性地改变着信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抓住云计算给中国信息及相关产业带来的战略机遇,在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应用、服务等层面实现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创新并培植出新的世界级企业、产业和市场,必须有效汇聚政府、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在研发、应用、标准、人才层面协调开展工作。为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宽带资本、百度、用友、中国联通、龙湖地产、TCL、联想、阿里巴巴、腾讯、北京大学等十一家单位经过充分研讨和准备,联合发起成立“中国云产业联盟”,以期“推进中国云产业发展和生态系统建立,促进联盟成员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共赢”。云联盟首任联席理事长为北航校长怀进鹏和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

点评:云联盟将通过宣传教育、研讨交流、数据共享、联合开发、推广应用、产业标准制定与推行、联合人才培养、业务与投资合作、促进政策支持等工作,推进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品的突破性创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培植世界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产品、产业和市场。

4G车联网概念产品亮相

2012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期间,一辆别致新颖概念车内的车载终端屏幕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中国移动展示的基于TD-LTE的4G车联网概念产品。

本次展出的4G车联网概念产品除了一键导航、实时交通信息、车辆诊断、救援等功能外,还增加了集群通话、车载Wi-Fi热点、在线互联网资讯及多媒体(音乐、视频)服务、车友实时信息分享等功能。集群通话功能很好满足自驾车组队出游时多方通话需求,车载Wi-Fi热点作为移动的热点,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互联网接人,能充分满足小型团队户外办公或聚会的互联网访问需求。中国移动的车联网演示系统通过引入“互联网汽车”概念,进一步体现移动改变生活的理念,这也标志着中国移动在车联网领域的研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点评:中国移动在车联网领域通过与汽车生产厂商、汽车设计公司、车载终端厂商、GIS厂商等广泛开展研发合作,不断提升支撑服务能力,通过设立物联网研究院和物联网产品基地,加快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应用拓展。

第11篇

关键词:云概念;公共机房;运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43-03

引言

高职院校公共机房既承担着实验、实操和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又是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和课外自由上机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是开展一些考试、培训等社会服务的基地,因此它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各界的对外窗口,它运维得好坏不仅关系到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公共机房运维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公共机房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有些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运维经费庞大

目前PC机的选购、维护费用占高职院校公共机房运维支出的绝大部分,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电子设备类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为3年,这意味着每隔3年就有一批PC机将可能淘汰。笔者学院现有3000多台PC机,若按每台PC机4000元计算,每年更新1000台PC机最少需要400万元。公共机房PC机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范围广,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PC机的硬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如显示器或硬盘烧坏、一些主板老化、一些内存或显卡被迫升级换代、键盘和鼠标等易耗品损坏等等。以上现象都直接导致了公共机房运维经费支出巨大,难以为继。

2.电能消耗过大

PC机无论从数量、资产上,还是功效上在高职院校公共机房中都占据核心地位,若每台PC机以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一年工作36周、每周5天计算,每年累计需要工作约1500个小时,传统的PC机总功率一般在300W左右,如此计算,电能的消耗相当惊人,因此公共机房的电费也就成了高职院校一笔不小的开销。笔者学院全日制学生规模不到8000人,2012年在办公、教学上的用电量达645.1948万kWh,费用达412.9246万元,其中公共机房有28间、PC机1600台左右,其用电量居整个学院用电量的首位,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3.运维压力大

公共机房由于服务对象差异化比较突出,利用率又高,例如不同教学环境的频繁设置、系统或IP地址遭恶意破坏、考试或培训环境的配置、病毒或木马的查杀…… 这些单调、反复的工作造成了公共机房日常运维较大的压力。

二、云概念下公共机房运维的解决方案

云概念是指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应用产品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包括云服务、云空间、云搜索、云浏览、云社区、云应用等一系列资源分享应用。云概念下公共机房运维模式是指,借助云的架构思想,利用虚拟化技术,使用云终端和云服务器来搭建一个质优价廉、便于管理和维护的公共机房。

1.解决方案

(1)硬件架构设计

目前可作为云终端的电子设备比较多,例如PC机、瘦客户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公共机房中常见的云终端设备有即将淘汰的PC机和瘦客户机两种类型,而云服务器既可以是部署在数据中心机房的专用服务器,也可以是一台硬件性能较高的普通PC机,因此云概念下公共机房的硬件架构设计模式为:旧PC机/瘦客户机+云服务器,硬件架构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

(2)软件架构设计

云概念下公共机房的云终端(主要是指旧PC机或瘦客户机)相互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构成一个整体,云终端不仅可以与云服务器进行互动,而且云终端之间也可以通过云服务器实现互动。目前能实现这类功能的软件有幻影桌面虚拟化软件、海光校园虚拟服务器管理软件等,它们利用强大的虚拟技术,实现了大规模计算机的系统自动部署、集中统一管理等功能,通过一台服务器实现对上百台云终端的管理集中化,软件的具体架构如图2所示。

(3)网络架构设计

云概念下的公共机房网络架构非常灵活,既可以是一个公共机房构成一个局域网进行部署,也可以是多个公共机房构成一个局域网进行部署,甚至可以由整个学校的公共机房构成一个局域网进行整体部署,整体网络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目前,笔者学院公共机房中的教师机和学生机相对较集中,通过多台交换机直接相连,利用现有即将淘汰的旧PC机作为云终端、云服务器部署在公共机房,教师机选用任何一个云终端来充当,无需改变其现有的综合布线系统及网络结构,部署成本十分低廉,实施非常方便快捷。

2.该解决方案的优势

(1)节省了PC机等硬件购置费用

按目前市场行情,瘦客户机的购入价格不到入门级PC机的一半,整个公共机房仅需添购一套构建系统所需的软件;其次,现有一些即将淘汰的PC机也将继续服役,延长了PC机生命周期,提高了其利用率…… 让瘦客户机或旧的PC机成为学生机、教师机,在完成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同时,以更低成本、更少部署时间轻松地完成系统的接入,从而节省了公共机房的PC机购置费用。

(2)节能省耗

高职院校公共机房内有大批量PC机,少则五六十台,多则上百台,每台功率300W左右,因此负荷功率较大。公共机房若采用最大运行功率不超过23W的瘦客户机替代传统PC机作为学生终端,每台节省功耗有277W,节省率达92%,若以每台PC机平均每年工作1500个小时、每间机房60台计算,每间公共机房将节省约25000度电,电费因此也将大幅削减。目前节能和环保的概念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公共机房作为校园电能消耗的主要场所之一,不管是从考虑节约成本的角度还是低碳节能的角度,在保障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应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建设绿色的公共机房。

(3)减轻运维压力

云概念下公共机房的运维工作主要集中在云服务器端开展,只要在云服务器端做好操作系统教学环境配置、教学软件更新、病毒查杀等工作,即可做好与之相对应的云终端的运维工作,往往可以做到云终端系统的病毒库自动更新;通过在云服务器端实施模板复制后预先设置多个教学环境,根据课程需要快速切换到相应的教学场景中,十分灵活可行;同时机房技术人员只需要端坐在数据中心机房或通过远程命令模式对云服务器进行维护,再也不用在各个机房之间、各个校区之间往返维护。另外瘦客户机集成度比较高,不会出现因移动造成掉电、硬件松动、内部电子零部件耦合失灵或老化等故障,加之其功率非常低,长时间工作状态下也不会由于热量难以散发而出现硬件运行出错、死机和主板芯片烧毁等现象。因此大大减轻了机房技术人员的运维压力,也节省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

(4)美化机房的布局与环境

由于瘦客户机体积比较小巧,占用的物理空间比PC机少,因此可以重新设计放置学生机的课桌椅结构,这样将大大改进公共机房内强电、弱电的布线格局,公共机房原有的空间可以放置更多的学生机,节约教学场地资源,与此同时公共机房的整个空间布局也更加错落有致、美观。据估算,笔者学院标配60台PC机的公共机房空间可以容纳100台瘦客户机。

三、问题与建议

1.考虑网络环境

云概念下的云终端经常需要通过网络从云服务器获取数据,因此对公共机房内部局域网络环境或整个校园主干网络环境的配置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而言采用千兆局域网比较有利于大规模、大批量数据并发式的传送,然而目前很多公共机房的网络环境一般是百兆交换机、百兆网线的网络环境,在进行大规模部署或运维时,若网络资源分配策略不当,极有可能出现网络流量瓶颈而导致部署效率偏低。

2.考虑旧PC机的稳定性

很多电子产品都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若利用即将淘汰的PC机作为云终端来使用,一定要考虑到PC机硬件本身的稳定性,否则时常出现一些小故障,影响到正常使用,例如主板芯片老化后无法存储更改后的BIOS信息,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引导与启动;内存插槽、显卡插槽等老化问题,导致机器无法启动或显示器无信号输出。PC机的零部件都有其固有的保质期、使用周期,因此在严重老化情况下,任何软件技术、管理模式的更新都无法弥补硬件本身的缺陷。

3.防范网络安全

云概念下的云终端无需采用安装杀毒软件、还原卡等保护措施,因此更容易遭受到恶意破坏、病毒感染,通过网络的传播途径由此可以感染到云服务器、整间公共机房的云终端,甚至是感染云概念下所有公共机房的云终端。另外要考虑到云服务器的安全策略问题,特别是云服务器若挂入外网运行,一旦遭受到恶意攻击、病毒感染等情况,应能进行有效防御和查杀病毒,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云服务器系统。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现有公共机房运维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借助云概念来构建高职院校公共机房运维模式,并阐述了解决的具体方法、实现的技术途径和必要的保障措施。公共机房运维水平高低影响着PC机资源的利用率,也关系着实践教学质量。努力改进公共机房运维模式,提高运维水平,以便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微微.云计算环境下高职院校公共机房建设中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7):27-28.

[2]范茂松.高校公共机房管理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2274-2275.

[3]潘艳艳.计算机公共机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成功(教育),2012 (10):207-208.

[4]岳芷宣.公共机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1(5):54-55.

第12篇

曾经有这样一种夸张的说法,这个世界未来只需要5台计算机:谷歌、微软、IBM、雅虎和亚马逊,它们可以从网络上提供你所需的所有计算能力――这是“云计算”这个词过去的含义。现在这种云计算的概念已不再新鲜了,人们觉得把原先那些普通的技术产品到“云”中镀一下金会更加有趣。

虚拟的“云”

对于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今的“云计算”火热可以堪比2000年的“电子商务”。然而,中国中小企业对于云计算的使用情况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乐观。有人公然指责那些推销云计算服务的人:“走开,别在这里行骗了!”

云计算在每个行业的应用都是革命性的,而对中国来讲,需求范围更广。但是“风起云涌”的云概念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云山雾罩”。作为非技术人员,能听明白一些基本概念已经很不容易了。其实到现在,大部分普通用户对于“云”其实还“晕”得很。云安全、云存储、内部云、外部云、公共云、私有云……一堆让人眼花缭乱的概念不断冲击人们的神经。

真要普及云,就得打很多比喻。云是很多资源的聚合体,因为多而且密集,所以有着价格质量的优势,和规模优势。和云的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端”,就是接入用户的那部分。云是实现的方式,端是用户获得云的渠道。

所以:云是自来水厂,端就是水龙头;云是电厂,端就是家用电器;云是电视节目,端是电视机;云是中石油,端是加油站;云是中移动,端是神州行;互联网也是云,端就是上网的电脑。云是内容,端是浏览器。

云和端往往互相依存。一个没有端的企业,云起来也不太容易。百度和360闹翻,那是因为在端领域,百度有了短板;360没做起云搜索,也是缺少搜索技术和资源的积淀。

做云的,除了搜索,很多人还看不明白,看不清楚。这个圈子里,有把人忽悠晕,捞一票的;还有野心勃勃一统天下的云;浪潮集团出了个云海,既不是私有云,也不是公用云,他们要做行业云。

在全球,谷歌得云,微软得端,苹果云端兼得;在中国,百度站在云里做着端,腾讯在端里看着云;阿里和百度在云中大战,腾讯和360在端上暗战。

“云”未必美

正是由于完美的云计算模式还未出来,所以国内外的IT企业们仍在“努力”。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有些人是真的在努力,有些人则希望借云计算机遇“新瓶装旧酒”,达到推销自身产品的目的。

事实上,云计算已经把目前的软件商划分成了两大领域,一种是互联网性的软件公司,一种是传统的软件公司。而由于云计算具有互联网的天性,因此目前比较成功的云服务商出身都是互联网型的公司。而为了显示自己与传统软件商有区别,很多云服务提供者把自己的公司名字都加上了“.省略、等。

这两大领域厂商的互相抨击也一直没有停止,传统软件商认为,互联网型的软件上没有“真功夫”; 而互联网型的软件商则认为,传统软件上缺乏“互联网基因”,做云计算产品有天生的瓶颈。

云计算的理想状态是“云计算供应商必须通力合作,不得利用其市场地位把用户锁定在自己特定的平台内、限制用户选择云计算供应商。”但目前,不仅是在中国,在全球环境中,离这种理想状态还差得很远。商人的终极目标是“利润”,而垄断意味着高利润。

在国内,这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壁垒还大量存在,比如用友的平台不能跑金蝶的软件,而金蝶的平台也不能和用友的软件相兼容。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也只能在部分领域逐渐开花。

轻易碰不得

为了能搭上云计算这班快车,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云计算靠拢,不管是大型的传统软件提供商、硬件提供商,还是IT解决方案提供商,甚至连互联网公司都在转型,宣称自己能提供云服务。还有一些专门为云计算而成立的公司。

北京锋迈正德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为云计算而生”的公司。2009年锋迈正德成立时,立志为用户提供国内领先、具有创新性的云计算服务。锋迈旗下产品包括号称可以让用户在“没有微软的办公环境”下工作的“办公云”,和为企业或个人提供基础设施资源的“基础设施云”。

尽管创办者当时的预期很美好,但是他却没有预料到,云计算更像洪水猛兽,尤其是在中国,如果不具备完善的实力,它必然将你吞没。因此,好景不长,锋迈正德在运营了七、八个月之后,终因用户不足、运转资金极度匮乏而关闭。

像锋迈正德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并不罕见。任何一家尚在存活的号称提供云服务的公司,没有一家过得舒坦。即使是金蝶友商网、用友伟库网,甚至八百客、恩新科技等都在挣扎。

没钱 别碰云计算“没钱就别碰云计算!”这是金蝶友商网市场总监王冠雄给大家的忠告。

“云计算是有前途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到大规模用户爆发的阶段,你就不会成功。”原北京锋迈正德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刘黎明也表示。而实际上,锋迈正德正是由于缺少资金做研发和市场推广,只得在投入了20万元后黯然离场。

那么,有钱就能随便碰云计算了吗?当年,阿里巴巴曾花费数亿元人民币投入SaaS,至今也未见成功。如今,马云自从在阿里巴巴十周年大会上宣布成立“阿里云”之后,阿里云就一直没有和业界见过面,业内人士纷纷猜测,“也许马云真在‘十年面壁’了,不知何时才能看到阿里云绚丽登场。”

“事实上,目前活跃在云计算上的企业,都是些财大气粗者,比如Google、IBM、微软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但是,虽然Google宣传的是“公有云”,但并不通过这项业务去盈利;IBM目前主推面向大型企业的“私有云”;微软则左右为难,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