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1 09:4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称赞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称赞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主体 专业发展 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同时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信息技术课堂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问题。

一、备学生,备教材

(一)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

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哪些学生都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讲授、什么地方可以简单讲授,都需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有些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有很强的能力,有的学生平常很少接触电脑,只是在信息技术课上才能用到。)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应当对学生做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

(二)精心备课,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

备课是教师基本的常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个人认为备课要做到: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把教材吃准吃透,烂熟于心,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实施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些能够让学生好奇和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尽量多设置一些难度不一的任务,根据制定的学生评价量表进行加分等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一张微笑的面孔、期待的眼神,都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热爱和鼓励,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轻松,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三)学会欣赏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可以通过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是对自己的超越。有时赞赏也需要方法和技巧,对学生的称赞和欣赏要发自内心,面带微笑,语气肯定,语言准确;对学生的称赞和欣赏要及时、适时,能够造成一定的影响,让他们感到自豪、骄傲或者不丢面子、不伤自尊;对学生的称赞和欣赏要不分巨细,在教师心中的小事,在学生看来可能就是大事。

三、提高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把每一块内容讲得过于细致,完全是在唱独角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便为被动学习。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Word中的《图文混排》,我不去确定主题,而让学生自己确定主题,自己动手上网搜索素材,学生会发挥不同的想象力,创作出很多有个性的不同作品,如果局限在教师的框架结构中,就不能够放开思维想象力,使做出来的作品没有创新。这样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同时也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提高自身素养及专业发展

新课标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反映了以人为本、教师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的高度责任感、积极的进取心和令人钦佩的职业追求。我认为在自己的专业素养中最缺乏的是:知识的更新。教师要发展自己,就要更新知识。

(一)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手段已不断走向现代化,但教学方法仍比较陈旧,我们是否从照宣科转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去研究一种更有效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让理论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做人处理的依据。

(二)扩大知识面,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教师除了不断提高本专业水平外,还应吸引不学生科,特别是关联学科的知识,做到专深与广博的结合。

(三)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教师的对学生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以耳濡目染的熏陶,这点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这样不断进取,不断创造,跨进现代化教育学的行列。

五、课堂教学反思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良好的教学习惯,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思考,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同时也是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个阶段。第一,课前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看能不能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课中反思主是体现在实施过程中与预期有没有误区、偏差,如有问题,能否进行及时的调整;第三,课后反思在反思中非常的关键,是课前、课中反思的一个升华,是整个课堂教学后一个全面反思。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 执教能力 培养 途径 方法

课 题:“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执教能力训练与测评(二期)(国家改革试点项目2013)PXM2013_014306_000039_00044484_FCG”科研成果。

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发展性和特殊性,使得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尤其是做一名优秀教师,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经过严格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有组织的培训和自我刻苦训练),不具备一定的执教能力,任何人都难以胜任高职教师的工作。

教育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迅速、准确、娴熟、流畅地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是高职教师通过训练、实践而形成的完成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技能。

一、高职教师执教能力的内涵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讲,高职教师不但要担任常规的课程教学工作,还要负担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教科研等工作,还要兼任班主任。显然,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换言之,广义的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是很复杂的、多元化的。笔者讨论的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是狭义的,主要指高职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备课技能;课程教学实施技能(讲授技能、演示技能、教学互动技能、组织教学过程技能、调控教学进程、节奏和氛围的技能、学习过程评价技能等);说课、听课和评课技能;教师口语和书面表达技能和艺术;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综合运用技艺、心理沟通与辅导技能等等。

二、高职教师执教能力需经过培训与磨练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革新,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对象的日趋广泛与发展等,使高职教师的专业性及技术构成越来越强,从而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系统培养和持续练习、修养的结果。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既需要学校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又需要个人的不断修炼。

高职教师执教能力培训与磨练,主要从高职教育学、高职教育心理学、高职教育管理学、高职教育技术学、高职教育艺术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生态学、教育工效学等学科方面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新的培训,这样做有利于调整现职教师的职业行为,也有利于新教师的职前培训。

三、高职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现代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的培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十几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有:日常听课帮扶、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与测评、开展说课比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新教师上岗培训;后进教师个别督导等。

1.推广课程设计,开展课程设置开发活动

结合高职示范院校建设,构建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核心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在这些活动中,要充分运用说课活动和手段,使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培养和锻炼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教师执教的主动权和职教课程的设计能力。

2.推广课程教学设计,开展多层次说课活动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或简称为单元课教学设计)。说课,就是说这些教学设计。

(1)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说课。整体教学设计一般指课程学前分析(需求分析和学情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项目课程的项目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策略设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课程学业评价设计。过去,任课教师课前也制定并上交一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是一般只有章节目录、课时分配和进程,常称为教学日历;而现在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内涵十分丰富,是对整个课程教学的全面策划和设计,能体现教师高层次的执教能力,对培养和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单元课教学设计和说课。单元课教学设计一般指理实一体化课的一个项目或一个学习情境,实践课的一个实验或一个实训项目,理论课的一章或者一个专题等。单元课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表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业评价设计。设计的成果体现在教学方案(简称为教案)中。这个教案和传统教案相比更周全、更丰富、更深刻。

单元课教学设计以及说课可以明显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因为单元课是课程整体的组成部分,每个单元课教学搞好了,整个课程的教学就会取得成功。

(3)把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上。把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上,讲好每一堂课。人们在提到教学基本功时,常常说到“讲好一堂课”;名师和教育专家在传授教学经验时,也常常谈到“如何讲好一堂课”。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各种比赛为平台,把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上,苦练教师基本功。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和锻炼教师执教能力的一种便捷举措。

(4)坚持日常教学督导,加强督导人员与督导对象交流和互动。日常教学督导针对性强,可以根据督导对象的个性化问题,中肯有效地帮助督导对象提升执教能力。

3.借助教学基本功比赛,推动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教学基本功比赛是提高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极好契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根据北京市的部署,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人人参与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通过培训、初赛、再培训、决赛的流程层层选拔,最终选出一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

把教学基本功比赛变成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平台,是推动和提升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使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学骨干。学校也连续两届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4.组织不同阶段的执教能力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3篇

“生活因爱更美丽”这一教学内容由“关爱无处不在”“这是我们的心意”和“随时伸出我的手”等三方面组成,旨在教育学生关爱与帮助弱势群体,从而使他们体会到:生活因为有了帮助而变得更加美丽。

一位教师展示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其一,播放一段有关弱势群体的生活录像,然后,教师针对录像内容进行总结。其二,让学生观看课本插图中展现的弱势群体,并要求他们讨论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然后,请他们谈谈如何帮助弱势群体。其三,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须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并从点滴做起。其四,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

这一教学设计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优点是:通过观看视频、讲述故事、讨论交流和写倡议书等形式让学生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有了较深的认识。不足是:教学策略单一(只以看视频、讲故事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学),既没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与体验,又没有引领他们进入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他们的感悟并不深刻。

其实,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道德经验,从而让学生在真正的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针对“生活因爱更美丽”这一教学内容,笔者运用了四种教学策略,最终提高了教学实效。

一、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实例

1.教学设计

教师可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其一,在课前,要求学生走访一些帮扶弱势群体的机构,并完成相关表格(见表1)。其二,在教学新课内容之前,教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以营造爱的氛围。其三,提出问题。问题一:“四(3)班学生王锋,他的身体有残疾,每天上下楼梯很不方便。当其他同学在操场上快乐地玩耍时,他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教室里;当他想上厕所时,不能自理,而需要其他同学帮忙。如果王峰在我们班,你会怎么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问题二:“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值得称赞的、帮扶弱势群体的行为?”

2.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就要让学生懂得评判,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搜集相关事例(走访帮扶机构,了解帮扶对象和帮扶事例)并畅谈自己的感想,以激发和升华他们的情感,从而认同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然后,再提出有假设性的问题(如果王锋在我们班,你们如何做),让学生自由表达。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以使学生明白具备正确的道德行为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须参与其中,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实例,以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并树立最直接、最有效的道德意识。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实例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以使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从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以便感知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终让学生形成崭新的道德认知。

二、在榜样示范中提高认知

1.教学环节

教师可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其一,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出示盲文书,播放手语视频,展示各大景点对弱势人群免费开放的标识,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作用。其二,展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的一些图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再播放汶川现在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让汶川变得如此美丽?”其三,播放有关生活中没有爱心的行为的视频(例如:车辆占用盲道,公交车上无人给老年人让座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其四,请学生说说发生在身边的有关乐于助人的事例。

2.教学反思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小学生而言,好的榜样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即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模范行为,以促进他们自身思想品德的发展。所以,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在角色换位中增进情感

1.教学环节

教师可设计四个教学环节。其一,展示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弱势人群,并要求学生思考弱势人群会遇到哪些困难。其二,请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以体会弱势人群生活的不易。其三,要求学生畅谈感受(先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其四,请学生谈谈遇到弱势人群时应怎么做。

2.教学反思

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内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呢?“角色换位”就是较好的策略之一。“角色换位”,即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激发他们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这样,学生就可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最终形成乐于助人的美德。

四、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

1.教学设计

其一,请学生根据身边弱势人群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行动方案,以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好。其二,要求学生抒写爱心日记(记录自己帮助别人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其三,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和残疾人服务中心做义工,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

2.教学反思

只有强化“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训练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以激发他们参与实践的热情,并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关爱和帮助他人的意义,从而逐步提高认识、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提升道德素养。

第4篇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会: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即使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到小学六年级上了一节美术课,体验了一下小学美术课的魅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让我对课堂教学反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课“变化的柱子”,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如一些优秀的示范作品和制作图。按照我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朝着我的教学目标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展开,精美的作品和清晰的制作步骤示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教学顺利地进入了学生自由尝试制作的环节。有的选择做长方柱,有的选择做三角柱或长方柱等。大约十分钟后,有几个学生来到我面前告诉我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一看他们手中的作品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他们选择的是三角柱和长方柱,在设计好变化的图案之后,先把变化的部分用剪刀或刻刀剪刻开来,然后再进行粘贴,粘贴完后他们发现,粘贴部分的那条棱边上变化的部分,被剪刻以后再一点一点粘贴起来非常麻烦,而且粘好经过翻转以后看起来既不精致又不整齐,有的还很难看。

课前,我自己在做示范作业时,开始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疏忽了向学生强调:选择做三角柱或长方柱,在设计好变化的图案之后,应该先粘贴好再折叠、剪刻,最后翻转变化(教材中有步骤图);而选择做圆柱时应该先剪刻、后粘贴,最后翻转变化。当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这正好也是学生尝试探究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次体验机会。于是,我对他们说:“请再仔细地想一想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很快有几个学生就想到了。我随意请了一位学生,让他说出来,他说得很具体,并且还用自己的作品做了示范,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掌握了。我特意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当同学们正准备接着往下做的时候,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从他急切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想要说什么,我问道:“你还想说什么?”他说:“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同学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我也带着怀疑和好奇请他说出他的方法:可以将粘贴部分不安排在立柱的棱边上,而是把它安排在一个面的中间,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麻烦,无论是先粘贴还是后粘贴都不会出现问题。如下图:

当他说完后,同学们对他的发现表示由衷的敬佩。我也醒悟过来,在心里反问自己:课前我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方法呢?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尴尬和自责,我不由自主地带头鼓起热烈的掌声,班里也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不正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反映吗?不正是学生个性化独特思维的火花吗?课后,我把这个惊喜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分享,他们都称赞这个学生的聪明智慧,思维方法独特。这件事让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再好的教学也不一定是周到的和完美的,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中往往充满着未知的结果。

当今教育改革呼唤反思型教师与教育,倡导“教师要研究学生”“教师即研究者”。美国卡内基组织“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确赋予了教师“反思型实践者”的角色,并将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教师成长模式,这其中,“注重教师自身反思性发展是其鲜明的特色,并且于其独特优势而倍受推崇”。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能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从而走向创新之路。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学)

第5篇

【关键词】自主和探究性学习;问题串;气氛;互动性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中,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注重“学习方式”的优化,大力倡导自主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美妙,愉快地进行学习,走向成功的彼岸.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思想呢?

1.用“问题性”教法设计恰当的“问题串”

显然,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是由若干个“问题”形成的一个完整过程,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意愿,在操作、观察、探究和运用等活动中,感悟并获得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例如,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可按下列问题串设问:

(1)三角函数与单位圆是紧密联系的,大家还记得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表明了单位圆中的哪些线段之间的关系吗?

(2)你能否利用这种联系,借助单位圆,讨论一下终边与角α的终边关于原点(或x轴、y轴以及直线у=x)对称的角与角α的关系以及它们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这种具有启发式、符合人的正常逻辑推理的思维顺序的问题设计,学生会自然地由问题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再变成自主学习的动力.所以,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关键.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气氛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课堂上,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气氛.

例如,在学习“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以帆船为例进行提问:“帆船的帆只要紧靠船杆,则不论风向如何,船帆怎样旋转,船帆总是与船面保持垂直,为什么?”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又如,讲极限时,教师可以解析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观点来提升课堂气氛.再如,在学习复数时,有的学生提出,在复平面上,既然是纵轴除原点部分为虚轴,那么在虚轴上表示某点的坐标是(0,a),还是(0,ai)(a∈R,a≠0)呢?教师先不急于回答,而是称赞他问题提得好,表明他勤于思考,接着发动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再说明问题的本质和正确的答案.这等于为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土壤、空气和水分,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

3.教学中融入互动性反思,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

不管是学习一个新的知识,还是解一道数学题,反思回顾与总结,既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巩固深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真谛,理解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师生要互动性的反思,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过抛物线y2=2px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为P(x1,y1),Q(x2,y2).求证:y1y2=-p2.

这是一道考查抛物线焦点弦的问题,学生完成这道题的解答并不难,但为了加深学生对焦点弦的理解,此题解答完后,要引导学生反思,先提问:你还能发现其他结论吗?学生通过研究、探讨、交流,提供了如下结论:(1)x1x2=1[]4p2.(2)|PQ|的最小值为2p.(3)POQ的最小值为1[]2p2.(4)若y1y2=-p2,则直线PQ过抛物线的焦点.(即本题的逆命题也成立)

解题后反思,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优化解题过程,防止错解、漏解.还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贺怀春.浅谈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3).

[2]蔡先明.例谈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例习题的教学.高中数学教与学,2006(1).

第6篇

一、创设美好的歌唱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歌唱的兴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培养学生伴随老师快乐地投入到课堂的歌唱学习中,必须创设美好的情境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为之动情。例如:在音乐教室贴几张学生熟知的歌唱家演出剧照,贴一些介绍歌唱的发声常识图片,可以引起学生对歌唱的注意;又比如:在学唱一首新歌前先让学生听一首风格相近的流行歌曲可以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歌唱。

二、合理使用范唱,激发学生参与歌唱学习的热情

在音乐教学中,范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老师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热情,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歌唱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歌唱学习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进而才能进一步表现音乐。因此,在进入新歌学习后,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从录音范唱中体会歌曲的特点,熟悉歌曲的旋律,牢记歌曲的歌词,饱含热情地参与歌唱。

三、在教学方法上,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一定的识谱方法和歌唱技巧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简单、准确地指导学生了解乐谱中的音符、表情、力度及速度等音乐记号,使学生能够很好的表现歌曲的意境。那么对于唱歌,首先要正确地安排换气,逐步培养乐句的感觉,能够完整地把歌曲唱会。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部分相同,哪里有了变化,哪一句唱得强,哪一句唱得弱。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来选择唱法,安排力度,逐步学会有层次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在歌唱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音色,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地歌唱,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唱歌的姿势,要求学生嘴巴张开……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唱歌技能,就能够比较自信地在大家面前有表情地歌唱。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歌唱的学习规律,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自信、有表情地歌唱。

四、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鼓励的语言,使学生乐于歌唱

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说:“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的情绪。”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 在课堂中,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老师应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演唱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我在每一节音乐课中,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我就给予积极的鼓励,抓住点点滴滴的成功现象及时称赞,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而乐于歌唱。记得有一次,在一个班级的期末表演中,有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女生,在我的积极鼓励和全班同学的热情邀请下,她上台演唱了一首《青春舞曲》。尽管她很紧张,声音有些发抖,唱得也不够完整,但是,教室里仍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五、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歌唱记忆力,使学生的歌唱学习富有成效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把歌曲学了一首又一首,但是经常出现一张口就忘了歌词的现象。因此,在歌唱教学中应通过一些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歌唱记忆力。首先,在歌唱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歌唱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歌曲的演唱学习中来。其次,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情绪,不断改进歌唱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歌唱的学习兴趣。再次,应该合理有序地进行歌唱学习和复习,比如有选择地安排轮唱、齐唱、小组唱、合唱、表演唱、配乐演唱等形式进行学习和复习,提升学生的歌唱记忆力,使学生的歌唱学习富有成效 。

第7篇

一、关注人物的美好人性

《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首先打动读者的,不是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而是几岁时屠格涅夫诚实的高尚品质。而这,正是该文独特的人文价值之所在。学生透过字里行间,能够受到这样的感染、这样的熏陶、这样的浸润、这样的沐浴,他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就受到了一次独特的人文力量。这种关于诚实的人文关怀,将成为他们的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的情感升华。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脱离了情感的语言是静的、冷的、僵的、死的,这样的语言无法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心灵世界。

朗读课文,读通文章,读懂文章,这是感悟文章美好人性的精髓。阅读中我注意培养学生静心读文思考,养成边读边圈边划的好习惯。在小组学习中,我的方法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以读为本展开阅读,但读文有层次,先读通课文,再通过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再读出感情。你觉得屠格涅夫是个怎样的人?你来称赞称赞他!此时的学生做到了读中悟情、读中动情、读中入情的境界,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达到了“情文相生”的目标。水到渠成地读出佩服的语气来,他们深深感受到屠格涅夫是个“诚实的孩子”,屠格涅夫是个“怎么想就怎么做的孩子”,屠格涅夫是个“不说谎的孩子”。

仅仅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表面的感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渐渐淡忘,让学生自己寻找诚信格言、摘抄积累诚信格言、活学活用诚信格言。这样语文课堂,学生不仅受到了一次真善美的人性的洗礼,同时也学到了怎样在课外如何拓展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能力。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或将语文课程资源向学生的生活延伸,让学生自觉去发现、挖掘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服务于语文。《诚实与信任》、《手捧鲜花的花》让学生再一次受到诚实的人格的震撼。

人性感悟的语文、资源拓展的语文、以读促悟的语文,这是老师心中的语文,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语文。由于我处处关注人物的美好形象的陶治,这样一来,人物的美好形象在孩子多次感观的刺激下,印象深刻,而且记忆深远,真正起到了长远教育、无形的影响,教学目标也就不折不扣地完美地完成了。

二、挖掘人物的美好人性

《一个忠告》讲的是两个朋友在遇到危险,其中一个朋友只顾自己爬树逃跑求生,而不顾朋友的安全。朋友不会爬树只得装死蒙混大黑熊才得以求生。当树上的人问“熊在你耳边嘀咕什么”时,朋友说出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语:“你不能和遇到危险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的人作朋友。”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课文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

本课学生很容易把文中主人翁的形象加以批判,而忽视真正的人物的美好人性的赞赏。针对这一可能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作为教师的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挖掘、领悟人物的美好人性。

那个不会爬树的人所说的话,虽然谴责了朋友的不真情,实际上也就告诉我们,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帮助之手。这才是真正朋友应该做的事,这才是一个永远值得赞美的人格人性。

同时,我依据话题,我设计了一段拓展想象说话:那个人听了朋友说的忠告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一来,就把学生往美好人性这一方面引导。通过讨论,学生普遍认为,那个人,如果再遇到困难时,会不顾一切地照顾朋友。

这时,我进一步进行行为强化,假设了一种场景,他们再次遇到了危险,他们各自是怎么做的?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个性化阅读教学;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其指导下,各种阅读教学法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个性化阅读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对打破教师一人讲授、材料一个来源、观点一个样儿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了。“个性化阅读”也一样,我们在为它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些冷思考。原本就是为了表演给大家看的公开课自不待说,就是平常的课堂,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话,尊重学生差异,常常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看似热闹非凡,结果学生却一无所获,教师也一头雾水,故而不少教师慨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也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是:

第一、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

教师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弯路,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夸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

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包括兴趣、习惯、气质、爱好、性格、智能等)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而成的。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和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就会七嘴八舌争执不休,这样的课堂就无价值可言。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我认为:

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

第9篇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育研究者因机缘有幸聆听了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副校长余耀老师的一堂课外诵读公开课,其授课篇目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余老师将语文教学艺术与他的个人魅力完美融合在这一堂课之中,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想象以及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方面都使本人深受启发。在这样一个语文生命场里,师生间的想象力和生命力不断碰撞,相互融合,处处显现了智慧的教育火花。

(一)教学设计突出一个“巧”字

1、激趣导入,巧设情景

余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系列图片:高山、瀑布、猛虎、雄鹰、日出、学生嬉戏、参天古木等,结合“目明”一词,让学生仔细观察,不仅用眼睛看,还要发挥想象看到图片背后的东西。学生被生动形象的图片所吸引,当老师提出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大脑想时,他们像是接到一个特殊任务般,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这样有趣的导入环节,十分巧妙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小学生,课堂的趣味性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这一环节中所展示的图片与《少年中国说》的关键词句相呼应,巧妙引题,以便下面更好地进行教学。

2、步步精心,巧下伏笔

经过导入部分的预热,学生的思维渐渐打开,此时,余老师开能始教学的重要一步:词语与形象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幻灯片中展示词语“儿童”和“少年”并提问:“看到‘儿童’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呢?”根据心理学 “近因效应”原理,学生不难想到刚才图片上看到一些画面,于是学生回答了“小树茁壮成长”“自由自在的小动物在玩游戏”等,这些答案已经开始对静态的画面进行一定修改加工。教师在必要的肯定和鼓励后追问“看到‘少年’,大家又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冉冉升起的红日”“东方的朝阳”等。紧接着,教师自然引出这样一个疑问:“少年与儿童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余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埋下的一个伏笔。带着这一疑问,学生跟随教师一句句诵读,一层层分析,情感在不断升华,终于在最后两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中达到,当教师再次提问刚才的思考问题时,学生大都将答案脱口而出:责任。

由此可见,教师的每一个问题的设置,每一个步骤的延续都与前一步骤紧密联系,层层递进,而伏笔的巧妙安排更是让整堂课回肠荡气,有始有终,不得不说是步步精心,使人不得不钦佩教师的教学智慧。

(二)激发想象抓住一个“活”字

余老师在激发学生想象,训练思维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灵活的答案,活跃的课堂气氛,活泼的对话方式,这一切是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钥匙,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例如在回答“由‘巨人’一词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时,一学生答道:“学校高大的银杏树”,余老师进一步追问,难道银杏树高大就像巨人了吗,再想想我们每天上学路过时会觉得它像什么呢?有的学生一经启发,马上抢答道:“像守卫者。学校高大的银杏树像守卫学校的大巨人。”其他同学有的回答“高山”等,多是一些具体事物,学生的想象在这里到达一个瓶颈,余老师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激发学生想象的关节点,问到“除了这些高大的外在的事物,大家还想到其他方面吗?”有学生回答“我们国家是东方的巨人”,余老师首先予以称赞,继而再次启发“再想想看我们的内在方面?”这时学生顿时豁然,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下子站起来说道:“拥有美好品德的人是巨人”。在余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答案不仅形象,善于从身边的事物想起,而且由具体的事物联想到了人的内在品质,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使得回答越来越好。

余老师以鼓励为主,通过多次追问,先让学生将抽象的词语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再通过想象进一步加工所获得的初步形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思维得到开拓,想象力得到训练,有利于加深对《少年中国说》的理解与记忆。

(三)“回到语文”,关注生命

1、遵循规律,边读边记

鉴于本文篇幅相对学生而言显得偏长,教师提前将文章进行了层次的划分,采用逐句讲解法,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余老师抓住了本文结构清晰,句式工整,层层递进,注重押韵等特点,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不断强化对内容的理解,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科学记忆,轻松记忆。例如余老师并不是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三句一起给出,而是先将句子主干“少年_则国_”呈现出来,继而让学生将“智”“富”“强”分别带入其中,组成三句,方便学生掌握句式规律。教师再将“独立”“自由”“进步”给出,让学生以此类推,又出来三句“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后面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两句由教师给出。以上总共八句,三句一小读,六句一连读,八句一整读,层层推进,反复诵读,学生情绪被逐渐调动。而当读到“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这几句时则是让学生回忆看过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同时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与标题相联系,通过联想, “看”到一个充满生机,正蓄势待发的“少年中国”形象。经过这一环节,学生与文章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将以上富有规律,形象性强的内容通过分小节加以记诵,边读边记,边想边记。

2、尊重学生,关注生命

无论是巧妙地教学设计还是自然地对话与引导,还是情境的创设,整节课处处洋溢着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师生间和谐的关系,选取最佳切入点的选取,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诵读文字和图画的有序、有节奏地转换,所有的这一切出发点都是学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学生的诵读热情被充分唤醒了,学生的思维被深入开拓了,学生的智慧被激发了。教师关注生命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向学生灌输爱国的大道理,没有过度分析思想内涵,而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的一腔热情和责任意识,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领会作者的深意。通过教师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然地,放松地,真实地,流畅地表达情感,师生间构成了浓郁的情感场。在这样的情感场里,学生的生命力和教师的生命力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余老师不愧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师。这堂课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写作本文时,耳边又响起了学生的诵读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结构 课堂效率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

教师要想让每个学生都以最大兴趣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堂课中,关键要看该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必须有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的讲解教材的能力,同时又能恰当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对课本的知识精心加工,给每个学生定位,设计出不同层次学生参入的情景,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帮助其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帮助其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消除其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有意识的让差生多开口,多表现,使其具有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按好、中、差将学生平均分成五人小组,采取“好帮差,中追好”的“一帮一”方式,做到人与人之间互帮,组与组之间互比,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组而尽力,这种“比、学、赶、帮”的风气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为自己的小组增砖添瓦,尽心尽力。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因人施教不仅能提高英语成绩,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其学习英语的信心。

(二)正确处理英语学习中所犯错误,保护学生自尊,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适时进行赞赏教育。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尤其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这样才能从心底去鼓励学生,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所说:“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曾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每位学生都喜欢被人赞扬,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最需要表扬。老师欣赏的眼光就像温暖的春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鼓舞。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取得的细微进步,并适时地加以赞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上进心。卡耐基曾说:“要称赞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一个进步,这往往是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给予进步向上之助力。”所以,教师要用好激励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一定要学会表扬学生,赞赏学生,用放大镜来关注他们的优点,并公诸于众,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这样的教育手段才是高明之极。如果教师掌握了赞赏技巧,就可以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的状态,它会引领学生迈向成功。

(三)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课堂练习的时间必须得到保证,导入新课、全课总结的时间又很短,所以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只能是把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传统的课堂结构是把新知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除了对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明确的规定外,还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具体的要求:检查复习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后5分钟内完成,导入新课用1分钟左右,新知教学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安排10分钟左右,全课总结1分钟左右,课堂作业8分钟左右。这样分配教学时间的理论依据是: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一般只能坚持20-25分钟,课上前半部分的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新知的教学必须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年龄、因课堂教学精彩程度而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要合理而灵活地进行调整。有的新知与旧知联系紧密,学生对旧知理解和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检查复习一定要扎实,此时的教学重点可能不再是新知的教学了,而在于检查复习,相应地就要适当增加复习旧知的时间,而不一定要在5分钟内结束。这样,虽然复习的时间增加了,但是由于旧知复习得实、复习得透,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新授时间就会大大缩短,甚至新授时间会短于复习时间,这样同样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复习与新授时间呈倒挂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训练应穿插于各环节之中。

第11篇

一、课堂上的即时生成

一次教学活动中,笔者观摩了一位教师的《自信――成功的秘》课堂教学。其开头和过程设计得都很精致,在“课后回马枪”环节,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到讲台上点击鼠标来答题,很多学生都踊跃举手表示想参与,教师却把机会留给了一位没举手的女生。不巧的是,由于害怕,这位女学生使劲摇头,表示不敢参与,于是教师和蔼地笑了笑,另请了其他学生……

点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生生平等、关注学生全面参与,是值得称赞的。当学生选择用沉默或拒绝来对待教师的邀请时,教师能宽容地对待并另请他人解围,也是比较正常的处理方法。可问题是,这节课的主题是讲自信,教师用了大半节课介绍增强自信的方法,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一位学生因缺乏自信不敢挑战自我,教师却轻易放弃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教育时机,实在可惜。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地抓住教育契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不仅需要在备课过程中有充分的预设和精心的思考,还要在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积淀丰厚的知识底蕴,掌握娴熟的语言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即时生成,才能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二、课堂上的合理评价

新课程改革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效度关系重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客观、积极的评价语,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热情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合理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分析母亲私拆女儿信件”的问题上,学生会认为是母亲缺乏法律意识,教育方式不当,因为学生有切身感受。“那么妈妈为什么要拆信呢?她有私拆欲吗?”教师紧接着的一句追问能够使学生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认识母亲,学会理解和尊重,也能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点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给予引导的话,学生就会认为私拆信件是父母的问题,甚至会错误地捍卫自己的隐私权。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点拨,点拨是评价的“灵魂”。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追问,在学生答题的基础上再生成一个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看法补充自己的见闻,增加自己听后的感受,也可以用商讨或建议的口吻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教师评价语言要准确,要在仔细聆听后给予正确及时的评价。对于新观点和出色的行为表现,教师要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并引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对于一些应付式、重复式的回答,教师在评价时要给出定性的评价,适度加以引导。

三、课堂上的有效整合

一些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使自己的讲解更有说服力,往往会准备非常丰富的材料,而不注意材料的取舍。一些教师为了给课堂增加亮点,喜欢设计多样的活动,可往往因为材料和活动较多,又苦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充分展开,给学生的感觉如走马观花,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已经进入下一个环节。材料多、活动多,课堂可能会热热闹闹,学生情绪亢奋、氛围热烈,但上完课,许多学生感觉好像是玩了一节课,因缺少必要的思考而收获很少。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堂最打动学生内心的应该正是思考和顿悟。

一位教师在《我自信,我能行》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则童话一《丑小鸭的故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体验小鸭充满波折的一生,使学生认识到自信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小鸭的每个成长片断穿插一些问题设计和典型活动,既丰富了课堂,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更可喜的是,小鸭的成长情节曲折、重点突出,故事引人入胜。故事结束了,自信的方法也总结出来了,一切那么清新自然,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点评:材料再丰富、活动再新颖,如果只搭花架子走过场,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就会使课堂变成教和学“两张皮”。如果尝试用系列活动或是背景相同的系列材料串起整堂课,寻找活动之间的连接点,让材料、活动与问题的思考浑然天成,将形式和内容有效结合,既能够使整个课堂轻松活泼,又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12篇

一、规范常规工作:

为了了解新教师的日常工作情况,以便于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制定了常规工作跟踪制度,要求师傅对徒弟的备课、上课、作业及其听评课等方面给予关注和指导,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改进的地方都要细致地了解并且提出合.的建议,以帮助这些新手教师能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岗位,在日常工作中能规范操作,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也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从收交回来的跟踪表可以看到各位新教师成长的足迹,看到了师傅帮助他们的点点滴滴,确实为她们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求徒弟继续做到:多学、多练、多问、多想、多听、多评。主动学习、虚心学习,不断地努力,加快成长步伐。

二、课堂教学展示

学期临近结束,为了了解带教工作的成效,在本月21日到23日,我们举行了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共6节课,分别是语文2节(王星星、田媛)、数学1节(赵飞霞)、英语一节(张敬敏)、音乐一节(李宁)、体育一节(张恺)。这是他们日常工作积淀的一次.中体现,也是学校督促检测带教活动成果的一次重要依据。

在本次活动中,教学部门的人员以及各学科特约评委全程参与了讲课说课、评课活动。程序如下:首先是课堂教学,然后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说课,最后与所有听课人员进行教研。

1.积极性高,教研氛围浓

自通知下发后,各位教师认真备课,精心选课题,做到以新课标为纲,查阅各类资料,向师傅和同组的教师请教,制定出切实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牺牲休息时间,晚上加班加点备课,制作课件,为设计一个教学环节不知请教了几位教师,不知花费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讲课前在本年级进行了多次试讲,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做了一系列大量工作,各年级的老师也积极配合他们进行试讲。这种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称赞。上完课后有关人员与新教师面对面进行教研,大家认真负责,教研氛围浓,所有评课教师都以科学、公正,以对自己对执教人负责的态度,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毫无保留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值得发扬。不仅是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凡参与本次活动的教师均有所提升,这是此次活动的根本目的。

2、成长足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这几位青年教师的基本功日益扎实,这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练就的,而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可喜的看到他(她)们驾驭课堂,把握教材能力都有所提升,能围绕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并且都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制作了课件辅助教学,收到较好效果,如田媛、李宁、张敬敏的多媒体课件都能在教学中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两位语文教师都重视朗读教学,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解读文本。田媛老师语言干练,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能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数学教师赵飞霞课前布置做钟表的作业,课上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体验时间。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探究知识。英语教师张敬敏注重了学生听和跟读的训练,变换不同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各种指令运用娴熟,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体育教师张恺注重了.体的调控,体现了边教边练边反馈的教学思路,教师示范规范、准确,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音乐教师李宁注重了学生对乐曲欣赏能力的培养,在感受音乐中学会演唱。而且特别强调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学习气氛轻松愉悦,最后还鼓励孩子们自己创编歌词。

3.不足之处:

当然,通过课堂展示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教材挖掘不够或者太深,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创新意识不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能充分体现,教师讲的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少;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注意力不.中,不投入;教师不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忽视了师生互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处理欠妥当,不能很好的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等等。我们不回避问题,在教研时都面对面提出了每个人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的..。

三、进一步思考:

讲课结束了,但师徒共进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一节公开课的展示,而最重要的在于师徒之间的随时交流与切磋。所以,我们的思考还要延续:

1.作为指导教师,传什么、帮什么、带什么。根据青年教师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指导教师一要带德,二要带才,三要带教,四要带研。

2.做为年轻教师要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工作。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继承老教师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