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

时间:2023-06-01 09:4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档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档案

第1篇

【摘 要】本文从心理测评解读、高职学生心理档案与心理测评、高职学生能力测评、高职学生心理测评工具、职业倾向测评、心理测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测评综合分析报告 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心理测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面临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及做法 高职院校学生求职过程中不良案例的心理原因解析及应对措施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团日活动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心理援助 小议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中的逆反心理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分析 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思想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浅谈欧文亚龙团体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指导策略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指导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应对措施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 华.浅谈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思考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3~14

3 心理测评技术[EB/OL].

4 李墨音.运用心理测评软件开展高校心理辅导工作[J].今传媒,2010(10):156~157

5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生心理档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编号:20102617)

第2篇

阐述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意义,并从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原则、程序、基本保障及责权问题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

心理档案;高职教师;建设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想使高职教师潜力得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管理方,就必须详细掌握高职教师各方面情况和动态作为有效的管理依据,为高职教师建立档案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当下高职教师档案的主要类型为人事档案和教学档案,包括人口统计学内容和学习、工作情况,基本上未涉及心理方面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师档案尚未健全,还有很大的可供发展的空间,而心理档案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建设方向。

一、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意义

建设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具有以下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能够填补现行高职教师档案内容上的缺失,能够帮助学校迅速掌握高职教师的心理特征、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规律,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提供心理方面的依据,如从各个教师心理档案数据中可以归纳出整个教师队伍的心理状况、工作影响因素等,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二是有利于提升高职教师的心理素质。高职教师经由查阅心理档案,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进而做到正确自知、适当调节等,最终实现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高职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为确保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设质量,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价值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在搜集心理资料前应获得高职教师的允许,要尊重教师的自,不能强制性向教师索取相关信息资料,否则容易获取到虚假或错误资料。二是客观性原则。在建档过程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档案内容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高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可以主观想象,也不可以随便补充或删除档案记录。三是发展性原则。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具备动态发展特征,高职教师心理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改变,必须及时把最新的档案信息补充进档,以确保高职心理档案的真实可靠。四是系统性原则。教师心理会受到不同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建档过程中要从系统角度来搜集、整理、补充档案信息,保障其完整性和有序性。五是保密性原则。要尊重高职教师的个人隐私权,对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实施可靠的保密措施,严格落实保密制度。

三、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程序

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过程,按照先后顺序,需经过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心理档案内容的确定。主要包含人口学资料(教师个人基本状况)和心理学资料(心理健康状况),表1所列举的是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设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中的内容。二是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除“身体状况”内容由医疗相关部门提供外,其他内容由高职教师个人填表、人事职能部门和教学职能部门审核确定获得。而“心理学资料”的获取,从以下方面入手:“心理自我认知”部分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由高职教师个人提供,“心理测评”部分由心理职能部门组织高职教师进行心理测试获得,“心理咨询记录”部分由心理职能部门提供。可采用观察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谈话法等各种方法搜集档案资料,保障资料获取渠道广泛,信息客观真实,这是建档的关键。三是整理与建档。首先应用相关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其次聘请心理专家根据心理测试和调查结果,综合高职教师其他方面的相关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备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以面对面、网络、电话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并及时将疏导情况记录归档;最后是确定档案存储载体,如文本、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等,进而完成建档程序。高职教师心理档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存放部门,一般可放在档案职能部门或心理职能部门,由专人负责管理。

四、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是思想保障。首先要转变高职院校滞后的档案观念,重新认识高职教师档案的角色和功能,树立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理念,充实高职教师档案内涵。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会有后续的行动执行,比如在划拨资金、人员配置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其次要转变高职教师的观念,宣传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无害性、保密性,提升高职教师的心理认同感和支持力度。二是组织保障。要真正落实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工作,就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组织予以保障。其主要操作体系是“档案职能部门—人事职能部门和教学职能部门—心理职能部门、系部”三个层次:档案职能部门负责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人事职能部门、教学职能部门负责整体安排和措施落实;心理职能部门、系部负责具体执行。除此之外,还需要相配套的辅助部门予以保障,如资金保障(财务职能部门负责)、技术保障(网络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等,促进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制度保障。要结合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情况来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并予以落实。比如实行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把整理好的检查结果及时补充到高职教师心理档案中去;实行岗位责任制,对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搜集、整理、建档等流程以制度形式予以明确,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并一一落实到人;实行保密制度,加强对档案人员和使用档案者的保密宣传教育,对在职权内可以查阅到的档案内容根据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四是技术保障。传统的手工管理档案模式已日趋滞后,要跟上时代采取新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开发或购买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档案存储、检索和查询,有利于学校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技术化、规范化。

五、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的责权问题

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到档案信息的查询、更新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与多个职能部门有关,涉及多项档案内容,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档案管理中的建档和查档的责权分配问题。一是建档的责任分配。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档工作,需要学校多个职能部门的配合,前文提及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刚性基本信息可以由教师个人填写、人事职能部门、教务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把信息反馈到心理职能部门,弹性基本信息则主要由系部、人事职能部门、教务职能部门以及心理职能部门提供和调整。高职教师心理信息主要由心理职能部门借助专业途径获取,而其他常态信息则要通过高职教师的自我评价、各职能部门的客观评价等获取,最终反馈到心理职能部门。每一次对档案信息的调整,在实质上都相当于一次重新建档,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心理职能部门完成。因此,在建档责任分配方面,以心理职能部门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二是查档的权限分配。在查档的权限分配方面,对高职教师而言拥有全部知情权和查阅权,当高职教师有查阅需求时,档案职能部门应予以满足;对除高职教师之外的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档案职能部门应实行半开放管理,比如高职教师的部分公开化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查阅,如涉及高职教师评优,有关职能部门有权借阅高职教师的人口学方面的档案,而与高职教师有关的心理测试结果等档案信息,要经过严格审批手续才可以查阅,并尽量落实高职教师的知情权。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教师心理档案还未完全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针对此所开展的研究非常有限,得出的研究成果很少。鉴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的加强,对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开始有所提高,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应该作为一种特色档案纳入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体系,加强对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研究,以促进高职教师个人心理素养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华,刘国义,郝岩君,张艳娥.高校教师心理档案建立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杨颖,鲁小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思考与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3]曾宪言.对高校教师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2015(14)

第3篇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重要性

1.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是学校领导、教师不断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别差异的认识过程。它能帮助领导、教师比较客观地了解学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

自1997年9月中学取消了重点初中,小学取消了升学考试、留级制度以后的三年多里,我们连续三年测试预初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测试结果表明,预初年级学生的平均智商高于以往3~4个百分点,智商在120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智商偏低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这个测试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初级中学的生源情况,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课题。这几年,我校正是在科学的心理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分层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2.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学生的心理档案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来讲,可以起到了解学生的“窗口”作用。通过学生心理档案,教师能充分掌握班级学生总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个体的能力、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特点,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据此,教师也能帮助学生按照自身的发展水平确立努力方向,预防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为学校领导客观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从测试情况看,心理健康的学生是占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体水平呈正态分布,但班级之间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时,不能以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应进行纵向的比较,考虑同一个班级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所提高,不同层次特别是后进学生是否有所提高。这样的评价标准才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4.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德育工作的基础。

在心理测试中,我们了解到目前不少学生的抱负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理想,约有20%~30%的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和好胜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加强了对学生的理想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教育。我们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学校举行的大型心理辅导活动,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剖析,从学生努力学习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入手,要求他们克服自卑或无所谓的心理,先树立一个近期目标,然后逐渐再向高一级目标努力。这样的心理辅导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5.有利于个案研究

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学生。对此,我们逐一加以分析,推进个案的研究工作。对一些心理不太健康的学生,我们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调试,帮助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建校的九年中,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方面,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10月~1995年9月(基础阶段)

在此阶段中,我们自行设计了学生心理档案表,表内包括五项内容:(1)家庭情况,其中包括家庭结构类型、学龄前教育类型以及家长对子女在工作能力及学习方面的期望等,(2)学习情况,指学生从进校测试到初三毕业,每一学年的成绩及年级的名次,(3)心理情况,包括不同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心理特征等;(4)心理调试,指通过调查及平时的观察,对学生心理进行调试并跟踪的记录;(5)择业记录,综合分析学生四年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等情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择业建议。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引进了一些在本市范围内广泛应用的科学性强的心理量表,保证测试的科学性。

第二阶段:1995年10月~2000年9月(发展阶段)

在初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基础上,我们对预初年级进行了16PF人格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测试,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第三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学校购买了心理测试的电脑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多项心理测试,提高了测试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学校还在预初、初三两个年级测试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做了年级、班级之间的比较分析,为深化学校教改,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开展分层教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应遵循的原则

1.积极性原则: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了解、发现学生特点的积极认识过程。心理测试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评定,而是为了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他们设计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尽量发掘他们的长处,使他们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和提高。

2.能动性原则:建立心理档案,不是单纯地把学生看作被管理的对象和客体,而是把他们看成管理的主体,看成是积极的活动者。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能力,引发他们的自我激励机制。在教师适当的咨询辅导和引导后,学生能成为积极的活动主体而不足消极的适应者。

第4篇

其在利用过程中行为和心理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供服务。

在档案馆的接待工作中,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到的是利用者在利用档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表现。利用心理受到外界因素和利用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利用者在不同的利用环境中

会产生不同的利用心理,也就会引发不同的利用行为。本文仅从影响利用心理及行为的利用者个人因素的角度,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利用者的查档经验

利用者的查档经验是指利用者在社会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得来的利用档案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者的查档经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实践,这会产生直接经验;一是外界信息,这是间接经验。查档经

验不同的利用者,表现出的利用心理和行为表现有所不同。

查档经验丰富的利用者知道查档的手续和过程,可以全面准确地说明实际需要,提供可靠的检索线索,他们掌握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具有挑选、鉴别能力,能够独立地检索、阅览档案。这部分利用者

在查档过程中有很强的独立性,无需或很少需要工作人员的指导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查档任务。经验越丰富,其查档自信心越强。对于这类利用者,工作人员应该为其创造宽松、独立的查档环境,只做适

当指导,不要过多地指手画脚。

查档经验少或没有查档经验的利用者不具备独立查档的能力,他们进入档案馆时,由于对查档方法缺乏了解,因此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感,他们对接待人员心理上依赖性很强,希望接待人员对他们要解

决的问题加以重视,甚至接待人员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有可能使其心理产生波动。对待这样的利用者,工作人员要在了解查档需要,使用检索工具、阅览档案上给予细致周到的指导和帮助

,并在同利用者的接触中表现得亲切、体贴,全神贯注。这些作法可以消除利用者的紧张心理,使他们对接待人员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这样既可以使利用者将更确切的线索提供出来,又可以使其以平

和的心态检索、阅览档案,获取信息。

二、利用者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

所谓利用者的自我形象,是指利用者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或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什么样的人。每一名利用者的心里都有一个自我形象的标准,这个标准决定着利用者的利用行为。比如,一个利

用者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稳重、有风度、有教养的人,他在同接待人员的接触中,就会表现得彬彬有礼,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他进入接待室后会走到接待台前说:“先生(小姐)你好,我要查

一份档案。”在整个查档过程中,他都会以这样的行为来维护其自我形象,即便由于种种原因同接待人员产生矛盾时,他也会对言行加以克制。由于他的这种维护自我形象的行为,使接待工作具有了比

较大的灵活性,如果接待人员也以礼相待,那么工作中产生的矛盾是很容易化解的。而有的人总是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是强者,这样的人说话语气生硬,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样子。他们在查档过程中

会在查档手续、利用限制、档案复印等问题上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一但因其手续不全,工作人员不能满足其需要时,他们就会以“你们服务态度不好、档案馆已经开放了,为什么不让我看”或“我认

识你们某某领导”等话相威胁。在他看来,逞强行为可以在公众面前树立自己强者的形象。对待这样的利用者,接待人员要保持镇静,不能和他们发生冲撞。同时,要以坚定的语气向他讲明规章制度,

让他体会到你是不会因为他的强硬态度而做出违反规定的事情的,同时为了不形成僵持局面,你还要耐心地告诉他,履行了什么样的手续后,他就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

自我形象是利用者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会影响到利用者查阅档案时的思想和行为。自我形象的种类很多,接待人员只有经过长期的接待实践,并随时观察、研究不同利用者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特点

,才能在接待各种利用者时做到游刃有余。

三、利用者的个性

个性是指个人特有的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制约着人的行为。利用者是具有个性的人,他们的利用行为受其个性的支配。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他对同一外界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就会

不同,根据这种感受和体验所采取的行为也会存在差异。比如,利用者表述查档目的时,性格外向的利用者说话声音较大,会一股脑把情况说出来,对接待人员的反应并不太留意;而性格内向的利用者

说话时非常谨慎,声音缓和,言谈中经常带着“这个”、“嗯”等事态语,并且十分注意接待人员的神态和动作。在看目录或档案时,急性子的利用者迫不及待地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全部材料,他们

往往粗心马虎,遗漏很多重要信息。他们容易被激怒,引发攻击性言行。接待这些利用者,要求接待人员动作麻利、冷静,避免与其产生矛盾。同样的问题,慢性子的利用者表现得小心多虑,犹豫不决

。他们遇到问题时,往往能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将情绪向内发泄。这时,接待人员就要适当放慢工作速率,以免让他认为你敷衍了事,要主动、热情地多和他们交流,启发他们多开口,以便摸清需求

,多做指导。

第5篇

(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懈怠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科学认识,造成从管理者到具体工作的员工对此不够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很难做出显著的成绩,工作考核方式不明确,不能引导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状况使得员工的工作懈怠,员工不重视对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办公设施难以得到更新,缺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该项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状态,这就是被动的应对管理模式,急需要在改革中进行创新管理模式。有的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性工作人员,这样难以满足该项工作对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该部门的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在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方面也十分匮乏,需要建立档案管理的相应的配套设施,增添打印机、扫描仪等专业设备。

(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满意度较低

当前,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新的发展形势,如“人档分离”,高职院校的人事制度也进行了改革。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事档案管理旧的管理理念一直阻碍着人事档案的管理服务。此外,一些院校的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十分落后,仍旧采用手工技术,不能进行现代化的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与此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对师资的学历、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进行反映,但是,很多人事档案仍旧收集整理的是政治面貌、职务变动等信息,缺乏人事档案工作的个性化和创新,造成人档案失去了院校遴选人才的价值。在面临着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大的局面,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观念和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改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一)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通过运用心理学相关概念和方法,把握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心理规律、心理机制,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正面的情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价值的自我实现激励和引导着工作人员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水平。改善该项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不断挖掘他们的工作潜力,激发人的正向建设性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使员工自身和工作都能够获得积极的进步。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加强该部门员工的乐观、积极等正性情绪的培养,通过积极情绪因素来改善员工的身心和工作状态,从而带动整个部门的工作效果。因此,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改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效果。

(二)改善人事档案管理的心理学路径

首先,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心理状态。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要给予该部门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员工能够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尊重、关注以及欣赏的积极情绪,这样才能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能力,让员工体验到工作的充实和幸福,员工才能够可持续性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为该部门员工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举办人事档案管理的教研和交流活动,让员工分享到其他人的成功工作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工作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正是通过关心档案管理人员心理状态,采取情感化管理方式,才能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

其次,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乐观积极的工作特质。从员工个体的角度,要培养乐观积极的工作特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富有工作上的创造力,员工易于采取积极方式来更好地完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抵抗特殊工作性质带来的压力。这样的工作效果反过来也促使员工获得积极反馈,员工更加热爱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此项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获得事业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绩效考核,引导员工通过工作努力来获得院校领导的认可和奖励。

最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获得工作的认同感。由于档案管理需要团队分工与协作,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增强员工的自信,获得其他同事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整体的工作水平。要重视对员工职业技能如信息技术、档案业务的培养,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得到领导、教师的赞扬,这样也增强了档案管理人员对此项工作的自我认同感,才能以最佳工作效率进行工作。

三、结论

第6篇

一、建档对象

全校每年新入校的大学生。

二、建档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

1、学生填写的自然情况,如年龄、性别、父母职业与受教育情况、家庭结构及家庭经济状况、既往病史、目前情况,等等;

2、学生进行的心理测验,如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使用的测量工具是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和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epq通过测量学生在内向-外向,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向度上的位置,获得人格类型,进而间接的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研究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健康的常用工具之一。

scl—90包含比较广泛的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该量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被测试者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区分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咨询门诊和基层保健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也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常用量表之一。

三、实施方法

1、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五、六周,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测试

老师统一发放问卷,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实施程序进行。

2、回收的问卷全部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处理后(应用心理测验统计软件),把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打印出来,并做为档案资料保存。

3、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邀请学生面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4、写出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表现领域,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新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四、管理办法

对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心理档案的调查项目、测验内容、测验结果等应统一归入档案柜,并由医学心理学教研组的两位老师专门负责管理,其他人员不能私自查阅。对测验中获得的个人信息及筛选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以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

五、设备、材料及经费要求

1、多媒体电脑和打印机一套,用于问卷处理和打印;

2、电脑专用软盘,用于数据备份;

3、连续打印纸,用于打印测试结果,做档案资料保存;

4、档案盒或档案夹子;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应用

      

        近年来,国内各项针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的调查均表明,高校学生因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都偏重于矫治方面,预防和发展则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档案及其管理应用机制、创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校学生心理档案是使用科学与适应性较强的心理测试量表,通过问卷、谈话、咨询等各种方式来客观、综合地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是大学生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状况的记录,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指导意义。

       (一)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心理档案记录着学生系统的心理测试结果,这些结果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借助于这些资料,心理教育者可以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确立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实施“因材实教”,以期取得优良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尤其对一些个体更是缺乏针对性。而一些传统的观念使得许多学生哪怕是有心理问题都不愿意或不敢去寻求指导帮助,使得相关工作非常地被动。建立了心理档案系统,心理教育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大多数学生都有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对各别学生主动地提供相应的指导与治疗。

       (三)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防治学生的心理隐患

        心理档案的建立,使得教育人员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四)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教育者提供了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

        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原来所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可能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时的心理特点 ,心理档案资料的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教育者可以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教育并根据心理档案中教育后的变化分析教育效果,以合理的修正教育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档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目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在国内很多院校已经建立了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但是心理档案的管理工的开展得并不特别顺利,心理档案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心理档案未灵活因地制宜地选用量表

        目前大部分院校建立心理档案都是直接购买现成的系统或采用同一标准。尽管是根据本土化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来制定的标准,但仍然未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等影响心理状况的因素。

        (二)建立心理档案的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很多院校都单纯地依赖个体测验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一般都是采用新生入学时填相关资料表格,做心理测试记录结果。使得获得的心理状况资料不够全面。

       (三)心理辅导工作专业人员严重地缺乏。

        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当有具有高尚的人格、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广泛的一般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多心理辅导实践经验。但目前我国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心理档案的质量和所起的作用。

       (四)未充分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的优势

        建立心理档案和进行相应管理的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有些院校虽已经应用计算机及网络,但是仅将其用于处理一些输入输出之类的基本操作,未充分发挥计算机及网络的优势。

       (五)心理档案的内容未动态更新

        很多高校建立心理档案后就未对其资料随时更新,使其不能反映出学生心理的变化.无法成为心理教育者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

       (六)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及相关制度

        心理档案内容中,有些涉及学生的隐私,有些涉及到敏感人际关系,有些是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记录,有些甚至会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效应等,这些都不适宜公开。管理机制及相关制度的缺乏使得对于心理档案的客观性、系统性、保密性等原则的保障仅能依靠相关人员的自觉。

       (七)心理档案应用主体过于单一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心理档案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急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

      三、优化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及应用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建立并不断强化档案的建立、管理及使用系统化机制。笔者就目前高校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档案机制

       观念的变革是实践的先导高校的领导应当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此外,凡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及人员包括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也都要重视关心心理档案的科学建立及有效应用。

       (二)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可采用的方式有:1.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专业知识水平。2. 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3. 可以到医院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兼职人员,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4. 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三)改进心理档案建档方法

        在建立心理档案之前,应聘请专家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再由心理教育者根据标准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设计合理的心理档案内容结构。

        由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客观公正的结果解释,并根据结果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最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首先,由院校领导及相关专家制订《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条例》,使得做任何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明确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体制,并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作统一具体的规定。

        其次,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应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体制与领导关系,一定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据档案的数量配备适当工作人员,做到人员落实、管理规范、运作有序。

       (五)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由心理教育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其一,用先进的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动态更新心理档案。

        其二,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互性强且具有保密性等特点,将心理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档案应用的主体对象。

        通过系统网站,心理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就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聘请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同时为大量的学生服务,遇到个别情况再单独进行网下指导,避免了人员不够、时间紧张的状况的产生,也使得学生不再会不好意思或不敢面对面地进行心理咨询。使得家长可以通过网站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解,并可以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做出评价,及时了解班上同学心理变化动态,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实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心理档案的形成、管理、使用和发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各阶段均需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并不断创新,方可确保心理档案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升,方可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以推动高校培养更多心理健康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近些年来,在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导致很多一手资料无法科学管理,致使大学生心理档案无法充分发挥其信息反馈等作用,也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以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构建

虽然很多高校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等应对方案,但由于对大学生心理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还未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加快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很有必要。

1 系统需求分析

结合系统用户的需求,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y的开发必须满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学生的心理隐私,因此,在开发中必须结合用户权限加以管理,提供安全的登录过程,此外,还应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功能操作权限。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大学生用户而言,应提供登录等功能,学生可以登录系统并进行心理测评,根据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有关要求,完成个人信息填写,并登录系统就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加以测评、查询、维护。

(2)对于心理健康教师用户而言,应提供所管辖班级、大学生、辅导员等的信息管理、操作、维护功能,并能够对心理测评量表、问卷调查、咨询记录加以维护、查询、统计分析,还应提供数据备份、恢复、参数设置、密码维护等多种权限。

2 系统基本架构的开发

系统设计中需要结合系统用户实际需求,除了需要提供登陆功能,还需要提供大学生信息管理、心理评测、心理咨询管理等功能。由于系统主要应用于高校,因而本文采用 B/S 架构进行设计,一方面,便于大学生对自身心理数据进行查询,另一方面,提供了与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连接接口,便于系统扩展。此外,便于数据共享、查询、维护等。

B/S架构在J2EE框架体系中有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实现了所需处理业务、逻辑存储的分离,因而清晰地划分了层次,实现了处理过程与存储过程的相互独立,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三层:

(1)数据存储层。负责存储用户相关信息数据,并满足逻辑层的访问需求;

(2)逻辑层。满足应用层、存储层间的访问需求,并将访问结果反馈给应用层用户,确保所发送服务获得响应;

(3)应用层。面向的是用户群体,负责接收用户各种访问请求。三层设计便于用户登录、访问,并减少了操作时间,确保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 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

该系统主要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整理、统计、分析功能,因此,系统开发必须确保其安全性,并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大学生登陆进行数据录入、修改、心理测评,心理健康老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辅导等功能。本文借助于B/S框架,以Web三层架构为基础,各用户群体均具有自己对应的账户,只需连接到网络,即可利用浏览器登录Web服务器,实现自身权限、管理、信息录入等有关操作。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如下:

3.1 系统管理模块

大学生登录界面后开展心理测评,主要涉及到心理健康、人格特质、智力等三种测试,所得结果以心理档案的形式存入数据库中,数据库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取相应的测评报告,由系统结合所得结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自动筛选。这样,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借助于系统掌握所筛选大学生的信息及心理问题,并结合不同大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心理辅导策略,并与大学生取得联系,预约时间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可以通过网络留言、咨询、在线视频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其尽快脱离困境。同时,教师将学生心理辅导信息存储在其心理档案中,便于后期跟进、信息查询等。

3.2 学生信息模块

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录入、组织、分类、整理、筛选、导出等功能。在获取大学生心理状态前,应先对其生活、学习环境进行了解,以便开展有效的辅导工作。该模块提供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健康、家庭等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学院班级、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情况、疾病史等。结合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有关信息也将被保留该模块中,以便分析和查询。

3.3 心理评价模块

该模块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心理评测信息的查询、实施、维护等。其中,心理测评信息查询负责为大学生提供查询自身心理信息结果,而心理评测维护提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测评、人格特质测评、智力测评等,并提供大学生心理信息的修改等功能。心理评测实施模块是针对三种测评方法提供90项症状自评表,并对测评的题目及结果进行保存,如测试表的编号、问题、得分等。从大学生信息核实,到信息录入和结果产生,都由该模块负责。

3.4 心理咨询模块

该模块提供一对一、在线留言、音频、视频等咨询方式。其中,一对一咨询是在大学生完成测评后,由教师负责预约具体的时间、地点,开展一对一咨询。该模块与心理评价模块相联,测评结果、咨询结果均会自动存储于数据库中,实现了学生个人心理档案的逐步完善。而留言咨询是在测评后通过网站给教师留言资讯,该方法方便、省时、成本低。音频咨询提供了语音聊天功能,学生可任意选择某种语聊方式,同心理咨询教师开展深入交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视频咨询和一对一咨询类似,但更节省空间、成本低。

通过采用白盒、黑盒测试等方法,对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能进行测试,最终测试结果满意,基本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通过对各功能模块进行测试和对比,对于测试结果与预期效果不相符的立即加以修正,确保了系统整体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聂振伟.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2014,131-134.

[2]刘慧,黄三生.试论学校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江西教育科研,2011,22(06):224-226.

第9篇

心理档案应包含哪些内容?目前心理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甄选市面上形形的心理软件?针对以上实务话题,本文尝试做一些回答。

一、心理档案建什么

心理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列,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档案的内容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个人简介、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在校状况及对学生个人生活影响的重大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最后是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主要包括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个性化的交流记录信息,如访谈记录、咨询记录等资料。有时候,还会补充辅导老师通过学生班主任、家长、同学等其他渠道获得的有关资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操作中,一般而言,第一部分资料,通过学生自填式问卷获得;第二部分资料则往往来源于专业心理测验测试之后的结果;第三部分资料则来自学生在咨询的咨询记录。

二、传统方法建立心理档案的问题

将以上三部分资料,分别打印,然后装订,放入文件袋,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常见的一道风景——厚厚的一个铁皮柜,里面是历年来学生的心理档案资料。随着心理档案数据的日积月累,最后,柜子里面的资料越来越多……在校园局域网普及以前,这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本文将主要通过纸笔问卷(包括单机版软件)施测、学生手动填写、老师纸笔录入来建立心理档案的方法统称为传统方法。它存在两大问题。问题一:建立心理档案的时间成本过高在传统方式下。心理老师再勤勉有为,也难以胜任整个学校的心理数据从施测到最后形成报告的过程。打印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数据、撰写报告、给学生讲解个人报告、向校长汇报集体统计数据、将最终资料装订成袋,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将占用大量的时间。当其他突发性的事情与心理档案建设等发生冲突时,迫于时间压力,心理老师不得不放弃本学期的心理档案建设工作。最终导致心理档案系统中累积的数据并不完整、连贯。问题二:心理档案的使用主体有所偏差理论上,学校的心理档案的内容应该能够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实时更新,学生本人能够查询、更新自己的信息。但是,使用传统方法,学校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普遍存在费时过久、成本过高的特点,不可能给学生提供类似服务。对于学校领导来说,如果能够获得学生心理档案的集体分析报表,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考虑到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将让教育政策更加个性化与人性化。但是实际上,传统方式的心理档案不可能提供类似功能,会导致本应为“活”的心理档案成了一汪死水。学校的心理档案,只为心理教师一人使用,一旦建立完了之后,则将其束之高阁,最多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时候拿出来摆样子。随着铁皮柜里面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发黄的心理档案袋直奔废纸堆。

三、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的优势

从1999年广东省佛山地区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至今,“校校通”工程已开展近十年,目前大部分学校拥有了计算机网络条件。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下,传统建档方法将逐步被淘汰,心理档案建设正在全面走向网络化。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不是指将心理测评和咨询记录等数据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文档,而是直接采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心理档案。以下表格,从易用性、安全性、科学性三方面比较了传统方法与使用

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的主要差异。正如表格所总结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及时反馈、安全稳定、自动统计、检索和管理方便等优势。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

简而言之,可分为三阶段:(1准备阶段。此阶段包括申请预算、获取产品资料、购买软件并安装、小规模试用系统等工作。(2)建档阶段。此阶段包括开展普测建立全校学生心理档案、检索出预警学生并进行咨询辅导、整理心理测评结果和咨询辅导记录并存档等工作。(3)展示阶段。此阶段包括根据心理测评数据和咨询记录撰写论文并发表,展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等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相关软件主要有两类:其一,主要用于收集测验数据的单项心理测验软件;其二,集成了测评与档案管理、心理咨询管理、心理网站建设的综合性心理档案软件系统。面对市面上形形的软件,在购买前,需要特别注意三项。

首先,需要注意软件架构设计。思想决定高度。心理档案系统绝不等于学生心理测试系统。理想的心理档案系统应该还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心理网站建设等模块。心理测验仅仅是建设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过程之中收集数据的方式之一,而不是惟一方式。在心理档案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过分重视心理测验,将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档案系统的惟一资料来源,最终丧失的是对生动的学生个体的客观认识,容易导致在咨询实践中,轻而易举给学生贴上并不科学的“心理不健康”之类的标签。极端情况之下,甚至会导致恶性事件发生。

其次,需要注意测验信效度。不少人认为编成计算机软件的测评工具是科学、先进的。其实不然,测评软件更多地是将题目答题方式和分数统计的技术化,和测评工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因此,在选择心理档案系统时,需要注意其所含测验的信度、效度、适用人群、常模等技术指标。

最后,需要注意售后服务及价格。良好的售后服务至少应该包括:免费安装调试、故障处理、常模更新、测验题本更新、功能模块更新、软件升级等。至于价格,需要根据软件的功能来判断。单机版较之网络版,在采购成本上会减少许多,较适合面向少数人开展心理测评的单位,网络版软件则较适合开展大规模普测。如果价格过低多有问题,或者是省略了售后服务成本、使用了盗版测验。同样,如果价格过高,则存在厂商虚报价格之嫌,同时对学校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档案 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具有其他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凭证价值。高职院校学生档案是学院档案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它真实记录了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和实践状况,反映了高职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养成经历,同时也记录了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主要原始材料,因此,它是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履历证明,更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和将来接受各级组织选拔、任用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就业压力空前的当今社会,学生档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难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进行探析,找出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并对其今后发展进行展望,很有必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材料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应该反映每一位高职学生真实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心理状况等,以求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素质。但在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明确对学生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做出要求,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的客观材料未完全达到真实、完整、规范的要求,且各种档案材料得不到及时归档,不利于学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同时,学生档案中的主观评价材料内容过多,而客观评价的资料不够,对学生的操行评语很简单。从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档案内容来看,一般仅包括高中毕业时的简单材料、新生录取通知书、奖惩材料、学生成绩表、实习鉴定表、入(党)团材料、学籍情况、毕业证书、毕业生体检表、毕业生登记表、就业报到通知书等简单资料,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技能证明、心理问题、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等反映较少。

2.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往往把重心放在学生就业上,而学生就业率与学生技能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的建设被提在学院发展的首位,而学生档案管理常被忽视;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大多进入对技能要求较高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对学生的档案不太重视,往往不对档案的接收提出明确的要求,造成学院和学生对档案管理意识的弱化,使他们没有意识到学生档案对学生管理、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

档案管理意识的薄弱,一方面使得学生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中关于个人信息的填写马马虎虎,如常出现字迹潦草、圆珠笔钢笔混填等现象,对个人档案材料的收集缺乏主动意识,甚至在毕业数年后,也不关心档案的归属与保存,造成档案的积压,增加了学院档案的管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学院对档案材料的收集常进行分开管理,各职能部门对档案管理不重视,存在互相推诿、衔接不及时现象,不能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通常是在学生毕业时才完善归档材料。

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对学生档案的管理大多不设专门的管理人员,而档案管理兼职人员对档案管理的方法较为落后,在对学生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时,没有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致使学生档案材料杂乱。同时,《档案法》的实施,对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标准和要求,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方面,却没有统一的、详细的、符合实情的、可以遵循的管理规章制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对策

1.建立规范和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学院各职能部门的归档和审核制度。学生档案材料来自于学院各个职能部门的收集和整理、归纳,并要经各职能部门的转递、汇总,只有建立完善健全的归档制度,明确各部门间的归档资料和转递手续,及时收集、整理、转递,并经学院专设档案员的审核,才能保证归档资料的全面、真实、准确、系统,才能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其次,扩大档案材料收集范围,增加诚信材料、社会实践活动材料、技能证书材料、心理健康材料、信用材料等,丰富学生档案内容,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最后,做好学生档案的保管和分发工作,遵循档随人走的原则,有就业单位的按就业协议寄发,无就业单位的,两年内的由学院暂时保管,待单位落实后凭调档函寄发;两年以上的,寄至学生生源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从而减轻档案库存压力和档案员工作量。

2.加强宣传,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首先,通过报栏等形式开展档案基础知识教育,宣传学生档案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档案的管理和维护中,并引导毕业生重视关心自己的档案,减少或杜绝“死档”的发生;其次,学院领导要对学生档案的作用高度重视,并把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院日常工作日程,设立专职档案员和档案室,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3.设立专门档案管理部门。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等制定学生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并设立专门档案管理部门,同时选择原则强、文化素质高、作风严明的老师做专职档案管理员,对学生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核,确保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展望

1.建立高职院校学生信用档案。

学生信用档案是由中国人才信用网运营的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和信用状况的一种电子档案,包含的信息有学生个人维护信息、学校维护信息和社会第三方的认证信息及就业后与所在工作单位维护的信息。学生个人维护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培训经历、项目经验、任职记录、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工作履历、证件证书和境内外交流等;学校维护信息包括学习成绩、毕业评语、在校优良记录、在校不良记录、助学贷款记录等;社会第三方认证信息包括档案查询记录、调查、认证、评估、投诉与申诉记录和其他个人相关的信用信息记录。大学生信用档案电子交互平台具有完善、清晰的分组维护权限设置控制体系,学生处、学生科、辅导员必须通过各自的密码授权才能分级管理、审核、维护相关学生档案信息,保障了信用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安全性。信用档案通过在第三方社会公共平台上提供包括证书证件、各类优良记录和任职记录的证明与信用报告,可以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诚信意愿,为用人单位和企业间搭建一个互相沟通的平台,使用人单位放心大胆招录所需人才,也可以使学生不必再为一纸证明来回奔波往返,使学生求职就业更加高效、便捷。信用档案能督促学生提高自律意识,保持诚信,从而更易获得助学贷款和社会帮助;终身信用档案使得学院能通过电子档案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跟踪与互动,对学生的约束性更强,也具有更高的维护价值。

2.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近年来,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反常所引发的厌学、性格孤僻、自杀轻生等现象受到社会关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已成为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和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点的有关材料。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疗,既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生在人文层面意义上的关爱,又体现了一种制度上的善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加强管理的必由之路,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教学秩序和设施的管理,还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从而为社会培育出身心健全的技术市场人才。学生心理健康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一般通过问卷法、分析法、谈话法和测验法,然后经过归纳和分析,形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反映了学生心理成长的历程,必须由专人保管,严格保密,这既反映了一个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又是对学生的尊重。

3.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档案信息化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档案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传统的学生档案与其相比,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不易查询、不耐保存、共享性差等,随着档案量的增加,档案利用率愈低,因此,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工作方法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为高职院校学生档案提供了方便快捷、可靠的信息化管理途径。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统计、服务学生的个人信息,并可将档案中的学生信息资料扫描储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对学生的档案材料适时更新,及时准确反映学生的情况。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其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新形势下,认真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和学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雅菊.浅议高职学生档案的困境与出路[J].考试周刊,2010,(32):211.

[2]龙晓风.试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J].广东白云山学院学报,2007,14,(80):82-83.

第11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 问题 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13-02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档案问题日益增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档案的认识欠缺

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档案缺少宣传;即使有了宣传,内容形式也很单一,学生对档案内容了解甚少,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加上现在就业形式多样,有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私营、外资、合资企业不需要档案,导致学生认为档案可有可无,档案意识淡薄,致使许多学生档案滞留在校多年。

(二)学生档案信息含量不足

目前学生档案管理主要内容是把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分散在教育和教学等各部门的材料归类保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政治表现方面:入团、入党申请书,党、团组织调查审批表及评议鉴定,政审材料,家庭主要成员和社会关系调查书,学生奖惩材料,毕业鉴定等;第二,学籍方面:高考成绩、大学历年学习成绩单、奖学金证明、学位证明等;第三,身体状况方面:入学体检表、毕业体检表等。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由以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原有的归档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弊端:政治色彩浓厚,注重学习成绩,缺乏反映学生特征的个性化内容,很难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尤其在学生就业指导时,用人单位急需了解的个人素质、职业能力、信用状况等方面材料比较少,难以为其提供参考。因此,更新观念,扩大归档范围,丰富学生档案内容势在必行。

(三)学生档案管理不透明,利用率低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过分强调档案的特殊性、保密性,人为地剥夺了学生对自己档案的知情权,严重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加上缺少专业档案管理人才、专门的现代设备和管理软件,导致档案材料从入学时临时收集,堆积放置,到毕业时突击整理,完成传递。丰富的档案资源,几乎没有被开发和利用过。在双向选择的就业过程中,学生档案更是没有发挥毕业生“推荐表”的作用。一方面,档案材料内容缺乏,不能为用人单位提供有效的参考;另一方面,落后的查询方式使用人单位放弃这种需求。总之,学生档案的利用率很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目前学生档案管理状况严重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的步伐。应结合高校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学生档案管理改革。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的对策

(一)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宣传,强化学生档案意识

由于国家缺少学生档案管理制度,而档案材料的形成涉及很多管理部门,这就需要学校制定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必要的规章制度。强调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使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责必究,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从新生入校宣传着手,在寄发新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附带档案宣传材料,并利用学校给新生发放的手机号码,通过短信平台,提前宣传;另外,强化校内宣传,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校园网络、校内广播、宣传橱窗等让学生明白档案管理是加强素质教育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大事,从而强化档案意识。

(二)完善学生档案信息的类别

在当今强化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背景下,应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扩大归档范围,通过档案材料反映其个性化发展特征,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建议增加一些内容。

诚实守信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品德之一,也是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学生信用档案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信用资本,可以通过积累学生在校期间诚实守信方面材料形成,准确反映学生的信用行为和品行,关注学生的能力。档案材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的多方面潜能,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应注意收集反映学生成长进步的材料,包括学生的个人作品、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建立心理档案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形成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材料,应对这些材料加以收集和整理,形成学生的心理档案。从学校教育管理看,通过学生心理档案能够准确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措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看,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选择最合适的人才。因此,应注意收集和利用心理档案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

(三)改变模式,加强信息时代的学生档案管理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对“集中统一”的模式,指定学生管理机构负责,有条件的可以配置专业人员,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防止责任推诿。另外还要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实行档案的“双套制”管理模式,所谓“双套制”指电子文档的同时,要将其内容以纸制的形式加以归档管理,形成两种介质、两套内容同一档案,电子、纸质文档相结合,确保归档材料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胜任特征;科学内涵

知识体系、管理技能与发展潜质作为档案管理者胜任特征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特点分析,档案管理者胜任特征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归结为档案信息服务与信息开发能力、档案信息服务效益意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个人特质、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规范管理等六个“基本因子”并体现如下特点:

一、强调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益观念

社会学知识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个人、组织甚至整个社会在进行某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时,总是要求尽可能既快又省地达到预定的目标、获得一定的有益成果。即人类社会的每一名成员都需要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效益原则行事,取得“有益的效果”。这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思维定式”与行为习惯。可以说,人类不仅在经济活动中要讲求效益、创造效益,人类的所有活动也都要讲求效益、创造效益。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亦不能例外。当然,强调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益观念,并不是要求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必须刻意达到“创收”目的、追求某种可以“钱衡”的经济指标。而是要求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凭借、利用既有的资源与条件,取得档案信息服务最优化的业绩。而这种“效益”的获得更需要档案管理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与敏锐的信息服务意识作为基本支撑。因而,强调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益观念,应当成为档案管理者必备的工作理念之一。

二、提升档案信息服务与开发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日趋强烈、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从根本上保障社会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已经成为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在提升档案信息服务与信息开发能力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档案信息服务手段与质量、重视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传播渠道等等。而档案管理者作为联系档案信息与社会各方面档案利用者的客观“媒介”,理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敏感性与反映力:重视档案信息服务与开发能力的提升,及时积累、开发、提供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把握社会各方面档案信息的需求动态、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传播力度等,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优质高效档案信息服务的目的。

三、讲求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可否认,档案管理者所处的职业环境长期受到“封闭、半封闭”思维及其惯性驱动的负面影响,与社会联系、沟通、交流的渠道相对偏窄,且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档案管理者自我认知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调节自身心理平衡的限制因素。这种现实状况极易导致档案管理者产生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绝望感”:使他们“罹患”上个人情感疏离、对人对事冷漠的“心理顽疾”,并将影响到档案管理实践的开展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发扬。因而,档案管理者必须勇于接受现实、积极正视各种压力;善于解剖自己、及时调整目标要求,增强档案管理者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保障档案管理者履行档案管理实践的必然要求。可见,讲求档案管理者个体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当成为档案管理者胜任职责需要的基本构成内容。

四、确认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于档案管理者来说极具重要性。在档案管理实践中。档案管理者对内担负着科学管理档案实体、合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有效服务社会需要的重任,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而档案管理者对外则面对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档案利用者,其一言一行都将关乎到档案管理部门的形象、关乎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档案管理者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与社会交往能力是改变档案工作长期形成的封闭、半封闭状况,扩大档案信息服务领域、拓宽档案信息服务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社会发展进步的今天,随着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与档案开放程度的提高,档案管理者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加突显其极端重要性。

五、重视管理行为的规范有序

档案管理者必须树立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健全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实现规范、有序的管理。这对于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拓宽档案信息服务渠道、强化档案信息服务手段、履行档案信息服务职能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规范化、有序化的也是档案业务部门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施先进管理方法、完善科学管理制度的基本保障,其价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