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章与人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荷花与梅花,就像是一个人的作品,而其生活的环境,就像是作者本人。不论环境的好坏,都可开出美丽花朵;不论作者的人品,都可诞生优秀的作品。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干枯或丰盈,与他人品的高下,或者说道德境界的高低,并不对等。
所以,对“人品”,我们应敞开心胸包容它;对“作品”,我们应擦亮双眼明辨它。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人与人的本性本就相差极大,但并不妨碍他们的精神世界开出美的花朵。太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他天性豪迈不羁,诗风也是浪漫多姿。“老树画画”,一个粗犷的大学教授,演讲到兴头上也会骂两句,画出的画却是温婉清丽,可爱动人。有才华的人总是充满个性,与普通人相去甚远。如果我们过于重视对他们的道德束缚,只看人品不看作品,因为人品而全盘否定,那会使他们失去发展的空间,使社会白白流失人才。包容与接纳才是最好的态度。
从道德审判之中出来,更理性地对待作品,俗话说“对事不对人”,我们是对作品不对人。从凡・高的《星空》之中,我们感受到夜空的深邃,明白了世界永远处于振动之中的真理,我们不在意他是一个自割耳朵的怪人。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逃学威龙》中,我们体会了“无厘头”幽默,我们收获了欢笑,我们不在意同行对他人品的争议。真正重要的是作品,因为是作品影响了我们,满足了我们的需要,浇灌了我们的精神土壤。对优秀的作品,我们大大点赞;对劣质的作品,我们绝不接受。
做到了上述两点就为所有的创造者提供了空间与自由,不必担心因人品而被千夫所指,投入更多的精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我愿意看到的是,形形的人,都存在于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每个人都默默耕种他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都应包容人品,明辨作品。
得分: 50分
[关键词]颜真卿;《颜勤礼碑》;学养;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85-02
古今论书,往往兼论人品。在书品和人品的关系上,历来就有“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之说。因此,书界提倡书家重书亦重人,立品为先;心正则人正,人正则书正。颜真卿所书《颜勤礼碑》可以说是书品与人品最完美的结合。纵观《颜勤礼碑》,通篇气势充沛、庄严雄秀、劲挺豁达,字里行间充溢着坦荡淳厚的君子之风与粲然忠义之气,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一、第一等的书品折射出第一等的襟抱
清代学者沈德潜曾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事实上,诗、文、书、画皆为一理,均由胸臆中流出。没有一人的诗、书境界能够超越自身的胸臆境界。《颜勤礼碑》自然也如是。这件珍传于世的优秀书作,处处折射出书者豁达恢宏的高远胸襟。
细读《颜勤礼碑》,但见横画左低右高,笔势险峻,运笔劲健。起笔时,露锋如锐刀利剑,锋芒毕露,明快刚健;藏锋则如绵里裹针,含蓄蕴藉。竖画左细右粗且略呈外拱的弧状,颇有蓄力待发之势,相对于横画更显厚重,故而使字的整体结构强健稳定。字字严守中锋用笔,笔画巨细均皆有法,笔道的渗透度和力量感极强,真可谓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从而形成一种凝重的书风。使人从中领略到书者那正直、笃实、淳厚,威武不屈、刚直不阿的人格之美。
再细看碑中笔画,撇画力达锋尖,充实劲利;捺画则中部下弧,形似弯刀,行笔韵味追求“屋漏痕”效果,深入艰涩而又婉通流转,骨气内蕴而又刚劲;勾画状似“鹅头”;折画多用转法,有的换笔分开,颇似隶法用笔而又渗融篆意,方圆兼施,方中见圆,质朴雄健,大巧若拙。出锋迅猛凌厉,藏锋则外圆内刚。笔笔含筋入骨,肉满筋丰,顿挫有节,对比鲜明。无处不透露出颜公那质朴大气、忠烈坚贞的高尚节操。
通篇观之,整体结构紧结于外而畅和于内,多呈外拓式特征。布白均匀,气足势圆,貌似愚钝却暗藏奇巧。或豁达端庄,正面示人;或宽博大方,雍容华茂;或以拙为巧,平中求变。字字合理让就,笔笔深意相连,开散有度,凝神聚气。悉心观读,便可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那种不易言表的深厚内质,感受到书者宽厚磊落、至诚高洁的内心世界。
二、第一等的襟抱源于第一等的学养
刘熙载曾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里指出,书法不仅表现人的性情,而且表现人的学识、才能、志向和人品。书品离不开人品的培植,而人品则离不开学养的滋育。中国书法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从古到今包括颜真卿在内的任何一个书法大家,无不是从这块丰厚的母土上汲取学问的养分才有所成就的。追本溯源,颜真卿深厚的学养,高尚的人品与杰出的书品首先来自于颜氏家族渊源深厚的家学涵育。我们可以从《颜氏家训》中窥见这个源头。
《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写道:“……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真卿在《劝学》中也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从中可见颜氏家族一脉相承,都是谆谆劝诫后世子孙勤学苦读,专注于学问之道。可以说,刻苦勤读、发奋求学,作为一种文化的传统、一种家族的传统,已深深地渗透于颜真卿的血液之中,成为他毕生追求不懈的源泉和动力,自然也就是他深厚学养积淀的最本质的缘由。
《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写道:“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不仅为文,《家训?杂艺篇》中还谆谆告诫后世子孙,习书须正,谨防以谬误贻误后人。由此再上溯到颜氏大宗颜含,一贯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与不务实际;著述作文讲究平实的气韵格调;学风培养强调“雅重行实,抑绝浮伪”;为后世子孙制定的传世家训则为“正、清、节”。这种纯正的家教与家学传统,对于造就颜真卿气势恢弘而又端庄雄伟的书风,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颜氏家族的书法也是源流深长。以颜之推之高祖腾之“善草隶书,有风格”,到颜协“博涉群书,工于草隶”,至颜真卿,可谓代代承袭,辈辈相传。从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撰立的《颜氏家庙碑》的内容可看出,颜真卿对家世有着极为深刻透彻地了解与体悟。颜真卿之所以成为中唐楷书四大家之首,家学与祖训对他道德人品的形成、学问的积淀,特别是书法的成就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青岛市四方区教工第二幼儿园朱瑞莲
拜读2007年《每周一读》中的文章《误教与无教》,之后,令人感受到了一代知识界人士忧世拯民、奋进求成的的慷慨激情。
“不要再模仿别人,要自尊自信,自己创造,外国的科学我们要学,但不能毫无目的的抄袭,要创造一种中国的教育,要用中国药来医治中国病。”这是晏阳初先生一生事业所遵循的主旨,也是这篇文章给我的最大启示。
在本文里,晏阳初先生从重视教育的调查研究、怎样做一个现代人、学问的追求与人格的修养三方面来阐述实现新教育的途径。首先,他从20世纪的教育入手,谈了中国的教育状况,提出“中国为什么到如此田地?”其根本原因就是“无教”与“误教”所谓“无教”就是从未受过教育的人,而“误教”即所谓受的教育都是不切实用的。“无教”这种情况如今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而“误教”让我想到了如今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即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经过这种教育造就出的“人才”只不过是学习的机器,思想呆滞,没有创造性和所谓的个性。这就像是“误教”学生学的东西都不切实用,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而在90年代末提出的素质教育相对而言就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这种教育主张学生在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得到均衡的锻炼。
其次,晏阳初先生提出了今后的教育途径:“不要再模仿别人,要自尊自信,自己创造,外国的科学我们要学,但不能毫无目的的抄袭,要创造一种中国的教育,要用中国药来医治中国病。”以及用怎样的教育来造就一个现代人。文中说道:“要知道教育的基本不在大学和专门的学校,而是在小学。比如:建筑房屋,没有坚固的基础,就不能筑成一座崇楼高阁,没有好的小学,又从哪里去得到好的大学生和专门学生?”这些是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初的观念,我想,如今教育的基础已不是小学了,而是幼儿园。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老师就要为其今后的发展开始奠定基础了,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应该是人生教育的奠基阶段。
文中还说到:“师范教育这个名词倒是很好,师范二字的意义,是说即可为师,又能做范。有许多做先生的不见得就能够做人的模范,能过做人模范的,却都可以做人的先生。”由此我想到了作为教师的为人师表。其实,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不会学到很多学以致用的东西,在这个期间,就是让孩子走进、融入社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性格,所以,作为一个幼儿园的教师,其责任在于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心里,老师就是模范,他们会模仿老师的言行和动作。所以,作为实施奠基教育的教师们都要进行反思:我们做过什么?我们还要做什么?怎么做?
再次,晏阳初先生谈了学问的追求与人格的修养,他说:“1.队与学问的追求:学问的重要是人人都知道的,无论做什么事,都非有学问不可。2.对于人格的修养:中国能同中西古今有学问的人也不少,可是他们的学问尽管好,若是没有人格,恐怕他们的学问再好,他越能够卖国。所以学问还在其次,人格却最要紧,我么要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是的,一个人的学问再高,如果他没有好的人品,一切都是空谈。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不再于知识多少,而在于其人品的高低。所以,中国的教育应将学生的人格人品的塑造和培养作为教育重点,而不是用分数的高低来断定一个人的发展。
这篇文章,虽然是以“误教”与“无教”作为讨论的切入点,但却贯穿了重视教育的调查研究、怎样做一个现代人、学问的追求与人格的修养这些方面。我不得不反思,作为一个实施教育奠基阶段的幼儿教师到底要做的是什么?怎样从实际出发,做好本职工作?于是,我知道了最重要的就是先做好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对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的能力欠缺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有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会到,往往想关心别人都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别人却不知从何开口。
想协调人际关系却越协调越复杂;想与人为善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而语言生硬。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人品、修养以及各种心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来源:文章屋网 )
立意是写作主体的思维情性与客观外物撞击而迸发出来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主、客体本身的强度以及撞击过程中的力度,是决定立意强度的基本因素。要想文本立意出奇制胜,就要先在这些立意的基本构成要素上做文章。
—是写作主体本身的情性素质培养。主体的情性素质构成主体的自身强度,它包括人格品位的提升,志气识见的扩展,价值取向的确定。散文是最能体现人性、人格的文体。人有人品,文有文品,人品决定文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人品由人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意志毅力等因素构成,也包括思维敏锐度和深刻度的训练。这实际上是作者的才华与智慧的培养。散文的立意在于机智的发现,敏锐的感悟。作者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如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理想信念等,就能决定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和思考深度。所以,要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唯物意识、辩证意识、系统意识等等,学会科学地看待事物,分析事情。还要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才能保持高度的敏锐感。同时,还要有丰厚的学识积累。见多识广,才会有比较,有发现,才能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还要热爱生活,热情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把握自己独特的生活境遇与人生体验,把握自己特定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情感质量,始终保持一种生命活力和情感活力,才能有真知真识,才能有新颖鲜活的情感和意念的产生,也才能有新奇深刻的立意。
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决定散文审美价值的关键因素。审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加深我们对感知对象的兴趣和热爱。审美意识是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美的态度的意识过程。有了审美意识的加入,感知世界的过程就变成了欣赏世界的过程和热爱生活的过程。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对作者是一种良好的陶冶。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散文作者就要善于去进行这种审美发现。这就要求散文作者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审美意识,从审美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让自己获得一种精神愉悦,从而乐此不疲,坚持不懈,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以此感染人,愉悦人。审美对感知的参入,是一种观感结合,物我双向渗透的过程。即从动情到移情,将人自然化,或将自然人化。动情越真,体验越真,其审美意义也就越深。
同时,散文作者还要注意强化立意意识。古人作文,特别重视立意,无论学者之文,应试之文,抑或交际之文,都追求一种“文道合一”的境界,追求“文以明道”,“文以明志”,“文以明理”,“文以致治”,以文施教化,借文以陶冶情操等等。这个传统一直承接下来,使作文者在意文章的“经世致用”,览文者留意文章的主旨深浅,因而使得古往今来的无数文章确实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功用。当然,自古至今,也一直有人主张淡化立意。新时期以来,就有散文作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可不可以不要什么主题”的质问,显然有失偏颇。立意就像是文章的统帅,没有统帅的军队,只会是一群乌合之众。
强化立意意识,一是要强化作者的写作角色意识,包括作者想要去寻找发现值得写和可以写的东西的表达欲望。没有明晰的立意意识,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不会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敏锐的眼光去寻找生活的闪光点。也不可能去思考、发现与判别客观世界中那些美的、有价值的事和物与情和意。就和千千万万的芸芸众生一样,对客观外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只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二是强化作者表意行为意识。即使是有了感触,有了意绪,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立意意识,面对纷繁的事物和复杂的情绪,你也无法确定自己要传达什么,该舍弃什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表意目的,你才会有寻求什么样的寄托物去寄托自己意绪的表意行为意识,才能寻找到寄托物与自己写作意图的契合点,确定表意方式。
三是强化达意的行文意识。有了明确的立意,你才能去考虑运用什么样的营构方式、表达方式、语体风格来恰当地达情达意,也就才会有精彩的文本建构。有强烈的立意意识,经常萦绕在心头脑海,日思夜想,或是厚积薄发,或是多想出智慧,立意的出奇制胜才有可能。
8月28日凌晨4时,著名表演、导演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苏民在睡梦中安然辞世,距离他的九十寿辰只差一天。
但凡提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历史,都不能绕过苏民的名字。苏民原名濮思洵,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是中国话剧界元老级的艺术家,2004年获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金狮终身成就奖”。其子濮存昕也是知名演员。
苏民是北京人艺建院后的第一代演员,在人艺舞台上先后扮演过《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进、《胆剑篇》中的范蠡等。他的角色深入人心,常使人多年不忘。老演员赵韫如回忆道:“范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套古装穿在苏民身上,是‘活’的,是美的,和他这个人是那么相配。苏民身上有种‘书卷气’,这种气质,是演不出来的。苏民爱琴棋书画,爱读诗写诗,而‘书卷气’就是他多年来注重自我修养的结果。”转行做导演后,他又先后导演了《王昭君》《虎符》《李白》《蔡文姬》等剧目。其中,父导子演的原创历史大戏《李白》更是话剧舞台文人戏的经典之作。
苏民是真正全身心投入到话剧事业中的人,在他心里,剧院的事、演出的事永远是最重要的。去年7月《李白》在首都剧场演出时,即便重病在身,苏民依然坐着轮椅来看戏。好友蓝天野回忆起前不久探望苏民的情景,又心疼又生气:“我一推开病房的门,真是愣住了,他居然搬一个小椅子放床上,还在那儿工作。”
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之外,苏民也是个好老师,宋丹丹、梁冠华、徐帆、胡军等明星都是他的学生。晚年,他仍亲自参与招生及教学,传承表演、解悟人生。梁冠华记得,苏民以前上课时给他们画过三个圆,分别是“生活”“艺术”和“修养”,三个圆中间有交叉,“他说这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的部分是最高级的。”这是苏民总结出来的“三环教学”思想,想来,也是苏老先生做人的根本吧。
《艺术人生》节目里,朱军曾让他总结自己的人生,老先生只说了八个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007年,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人事部、文化部授予了30名中国戏剧人以“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濮存昕在这个名单里,而苏民没有入选。“我把此事告诉父亲,他只淡淡说了句‘一辈子不是图这个的’。”
苏民曾说,他一生中只有几个不能忘情的东西:“不能忘情书画,我是学这个的;不能忘情戏剧,我是干这个的;不能忘情旧交,就是知心的朋友;不能忘情山水,可惜看得太少。”这种风骨也体现在剧作家郭启宏对苏民的总结上:“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有社会责任心,无投机取巧意,能孜孜于学问,惟兢兢于艺术。”
热议锐评:相对于现下的演艺界人士,苏老先生更像一名传统的士人,或者说,更像是一名传统的知识分子。有知识,有阅历,更有气度,有胸襟。他对戏剧的用心与热情,尤其令人感佩。用剧作家郭启宏的话说:道德与文章,绝非两张皮。只有艺术和人品双炮齐鸣才能称为大师,苏民则当之无愧。
素材运用:当之无愧的大师;戏剧人生;艺术与人品;热爱;正直;责任;淡泊名利;风骨……
(资料来源:《新京报》《京华时报》等)
先生大名是宗德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以善德感化人,熏陶人,塑造人为宗旨。
先生与道家老子同姓,大名是宗德,于1931年3月6日出生在四川崇庆黑石河边小镇的一个贫困家庭。先生如今已经在雅州廊桥岸边居住了58年。
他于《在父亲的病床前》一文中这样写道:“父亲说:‘我为什么为你取名宗德?在家族中,你是宗字辈的。人贵有德,不可缺德啊。不仅要有德,还要德高。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只有德高才能望重。要德高,就要坚持不懈,长期积德啊。宗德,宗德,宗旨是德——唉,向你讲迟一点了。’”
与先生初见是在1988年6月26日,他带队来荥经做师范新生面试。很巧的是,当年9月15日,时年57岁的先生教我《文选与写作》课程。其间,我所感觉到的先生是名如其人,表里如一。最深刻的印象是在第一节课上,他说:“同学们,你们将来是要当教师的人,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的一句话:‘教师要有一张会说话的嘴巴子和一支会写文章的笔杆子。’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书,连话都没有说好过几次,遗憾啊;而有的老师呢,能说会道,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要叫他把这些经验写成文章与人交流,他却无从下笔,也是一大遗憾呢!……”那句话让我一辈子铭刻在心。
先生虽然没生在雅安,但是,他大学毕业分配来雅安工作后就没有离开过雅安。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美丽的雅安。也有他的文章《雅安,我真爱你》为证。
2005年10月26日,我与先生聊到有关雅安的话题时,他说:“雅安,‘三山四水八桥’风光旖旎。青衣江是雅安的母亲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路过雅安时感慨说,‘我还不知道中国的西南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小城。’如果说多瑙河是欧洲的美人,那么,我认为青衣江就称得上是中国的美人。山美,水美,人更美。游遍全国归来,感慨于‘江山如此多娇’,一比才知道,雅安——‘风景这边独好’。”
时年17岁的我能与先生结为忘年交,是因为我要求上进,先生有大家风范,为人和善,与人相处态度谦和,学术精益求精,思想与时俱进,文学造诣与人品均为一流水平。
不经意间,我与先生交往已经25年了,先生与我始终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份善德情意。
1、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做人,人品为先,才华有加;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作伴。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愿你人生幸福快乐。晚安!
2、身体里有一种流动的平安,叫做血液,生命中有一种流动的平安,叫做时间,问候里有一种星光的灿烂,叫做晚安,亲爱的,祝你好人好梦,晚安!
3、上国风光初晓日,抛开一天烦心事;床前一轮明月光,早日实现心中望;睡起莞然成独笑,人生快乐又逍遥;觉窗风雨碎人肠,这条短信记心上:上床睡觉晚安。
4、色渐渐暗下,心缓缓平静,不知心中的你有没入睡。送上我温馨的祝福,洗去你一天的烦恼,一句晚安送你进梦想,醒来的你会觉得明天更美好。
5、如隔三秋,是因为有人正在思念;长夜漫漫,是因为有人在想念;展转反侧,是因为有人在品味孤独;孤枕难眠,是因为有人在数绵羊,爱就两个字:晚安。
6、人与人之间有距离,但心里时刻挂念,生水与水之间有距离,但地心下一直相牵,发条短信道声晚安,梦里我们相见。
7、人生路上多磨难,遇事要往宽处看;烦恼忧愁抛脑后,豁达心态时时有;莫把埋怨放嘴边,放眼日子很灿烂;放下一天恩和怨,收拾心情道声:晚安!
8、人的这一生有太多的来来往往,有些我们转瞬即忘,有些我们刻骨铭心。友谊就在那些刻骨铭心中滋长,心中的思念联系莫忘,晚安,愿幸福放心上!
(来源:文章屋网 )
一 、鼓励学生作文中说真情话,做真诚之人
俗话说文如其人,那么想要作文好,则先要做人好,做真诚对待自己的人。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克隆之作随处可见,学生为了顺应老师或教材的要求,刻意的追求立意或所谓的有意义,于是就会在作文中说假话、说大话,乃至说空话,这样的文章何以能有动情之处,势必造成学生不良文风的出现,这样的孩子又怎能做真诚之人。因此,在作文中,我们要坚持鼓励学生说真情话,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做襟怀坦荡,表里如一的人。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不同,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也是有差异的,在作文中可能就会不乏有粗疏、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观点流露,作为教师千万不可据此对学生加以批评指责,而要鼓励他们说真情话的精神,再予以个别的指导帮助,帮助其纠正错误看法,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尽量不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防止在以后的作文中再不敢说真情话。作为教师一定要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让他们在作文中自由大胆的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他们所听、所看、所想的,真正做到言为心声,行如其人。
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见闻,做热爱生活之人
有人曾这样说过:“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者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真真切切地生活着、感受着,这些宝贵的生活体验正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作文越贴近生活,越能使学生做到真情流露,有感而发,我想这就是最美的。因为这是他所经历过,感悟过的。没有对生活或身边事物的感悟,再美的东西也是毫无意义的。而有了这些生活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自然就不会缺乏材料和内容,再也不需要为了写文章而生拼硬凑,堆砌词藻。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深入认识生活,丰富自己的见闻,让他们获得写作材料,萌发写作欲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做热爱生活之人。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定向观察活动,同时更多的也得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行随时观察,以此学生获取写作素材,并尽可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尤其是引导学生加倍留心身边的小事,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一旦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中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写出情,写出灵性来。另外,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劳动中、与人交往中、读书中,无时不在感受着人间的真情,生活的真谛,陶冶着情操,也慢慢学会了去捕捉住平凡小事中的闪光点,去感悟出生活的美好,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重视选材,把握契机,渗透做人原则
学生写作文,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都离不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就要注意重视这些体验和感受。在确立了文章的主题后,就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而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筛选。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生活积累中选取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最深,最真实并且有利于表达主题思想的材料,做到“我手写我心”。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既可以避免出现作文时的雷同,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这样就容易把文章写得内容充实,具有真情实感,又各具特色。其实学生在进行写作构思的过程中,也在无形中提高着自己的思想认识,教师在指导中,不仅要使学生正确本质地反映生活,也要抓住契机,相机渗透做人原则,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既教作文,也教做人。
四、文中捕捉“信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适时教育
我们都知道写作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自己的意思,而我们也一再倡导、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无论学生的作文写得怎么样,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流露出自己的某些看法和观点,所以我们要及时从学生的文中捕捉“信息”,透过语言文字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这其中可能有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独到见解,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人间真善美的感悟,或是对某些人、事的不满,消极情绪的展露等等,但这些信息无疑都为我们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便于我们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好的可以加以表扬认可,不正确的观点,则可以适时点拨,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彭波
人都希望过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清闲、自在、消遥,且没有争斗,没有是非,没有忧愁,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没有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一切都那么超凡脱俗。在这样的氛围里,做你喜欢做得事,喜欢你喜欢的东西。而这对于我,则喜欢坐下来静静地读书。
读书是讲究兴致和品味的,《论语》、《春秋》我啃也啃不透;黑格尔的《美学》放在我面前,崇高的只有让我瞻仰的份儿;"地摊文学"中的斗斗杀杀男欢女爱的,看一而知其余,丝毫没有那种读书的乐趣和美妙的感觉;虽然先秦散文唐诗宋词能给生活增添一点韵味,可那些阳春白雪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读书何必执意去挖掘而自找苦吃呢?还是休闲文化娱乐文化快餐文化离我们近一些,甜一些,娱乐一些,轻松一些。于是,我选择了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并沉醉于他们的休闲、幽默和散淡之中了。
有文友来寒舍叙旧,谈起读书的事,他问我最近都读什么书。我把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搬给他看。然而,对这些书,他象是不屑一顾,只是扫了一眼,才说:"你就读这种书?"我点头。他说:"书该是一种营养品。而这些书也只是些含糖量比较大的东西,"吃"得多了,除了有些甜味儿,能有多少营养可言。你读过了,又能在你脑子里留下些什么呢?我建议你多读读鲁迅,等我给你拿些书你读。"
过后,他果然给我带来两大箱子书。他说:"这些书刚开始读可能没有多少吸引力,可读多了,你会觉得很有收获。"我想,他的话是对的,因为从他的文章里我能看出他渊博的知识和高贵的人品。
说实话,对他这些书,刚开始我是硬着头皮读的。后来,我觉得这些书对我所读的书颇具针对性--针对那些"闲适文学"的。读得多了,我颇有收获,读书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的,比如读《过秦论》你就必须要读秦史;读《红楼梦》就要读清史;而读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就要读一读鲁迅了。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人人都在追求平等、自由和幸福,可有的人是为了追求人类的平等、自由和幸福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些鲁迅都做到了,在日寇侵我东三省,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鲁迅挺身而出,抗战在文化第一线,显示了其铮铮铁骨。而有的人,象梁实秋,却象是得了"软骨病",躲起来征集"与抗战无关"的文章,还写起了"闲适"的小品文,大谈"吃文化",不知哪来的一副好胃口?更有甚者,如周作人,"为了一块金表",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为了一条命",竟然抛弃民族,任日伪"教育总署督办"过他的散淡的生活去了。面对日军的烧杀抢掠,仍旧喝着他的"苦茶",写着他的"美文",过着悠闲的生活,就丝毫没从这种舒适、散淡的生活中品出点血腥味来?那么多的同胞惨死在日人的屠刀下,他们却能"宠辱不惊",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咀嚼着生活的"乐趣",哪来的好心情?他们虽然也在站立着,可他们却没有站立着的骨气,从骨子里透着一种空虚,因而也只有卖弄一些咬文嚼字的文字罢了。
文化是离不开人民的,也离不开民族。读书先读人,倘若只读些软绵绵的文章,没准就得了"软骨病"。然而,每个人都有选择读书的权力,甜的东西读多了,总有腻歪的时候,这时,读点辛辣的,或是自找点苦吃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
说这些,并非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们的文章不能读,和平年代,人们就是要休闲就是要有点娱乐吗,闲适的文章就能给大家带来一种舒适和愉悦,这个时候读读,会给生活增添点消遣和甜味甚至是满足;而鲁迅的文章就不同了,在那个时代,从他的文章中至少我们看到了一种民族的斗争精神。有人在血腥中还敢干斗争,而有人却在血腥中逃避着、休闲着,我似乎从那种血腥中读出了鲁迅那种高尚的品质。虽然他和他们都在写文章,鲁迅成了一个伟人,而这些休闲的雅士们却也只是一个写家,这大概就是他们之间不同的地方了。
关键词:“心为主,技为从” 丰子恺 艺术实践 艺术精神
丰子恺是一位诸艺兼善的艺术家,在漫画领域以中国文人画的“诗画”风格独树一帜,在散文领域以“丰富的爱”抒写人生百态,郁达夫认为丰子恺散文的成就实在其绘画之上,丰子恺在音乐、书法、装帧、建筑等领域也不乏建树。在丰富的艺术实践中,他坚持这样的思维路径:“心为主,技为从”。这条艺术的基本准则在成就其艺术的同时,也成就了他的人格,使他成为艺术与人生完美融合的现代典范。
1939年丰子恺在教师日记中小结到:“半年来授课共十六讲,要之,不外三语:‘艺术心’——广大同情心(万物一体)。‘艺术’ ——心为主,技为从(善巧兼备)。‘艺术教育’——艺术精神的应用(温柔敦厚、文质彬彬)。”[1]这话揭示出丰子恺艺术教育观的核心:养心而非炼术。艺术教育是要培养艺术的精神即“艺术心”而不是一技一艺的传授,其宗旨是“涵养美德”,“陶冶身心”,“养成人格”,是培养具有“芬芳悱恻之怀”的人而不是画匠、漆匠。[2]
对此,丰子恺反复论说,不厌其烦:“普通教育是养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普通教育中的各科,都以精神修养为主目的,而以技法传授为副目的。换言之,都注重间接的效果,而不注重直接的效果。”艺术的直接效果“不外乎吾人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作用”,可谓“艺术品”的效果,艺术的间接效果是“研究艺术之后间接受得的影响”,可谓“艺术精神”的效果。[3]《少年美术故事》即是强调培养“爱美的心”。[4]因此,艺术教育“是人生的很重大而又很广泛的一种教育,不是局部分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授”。如果把艺术看作“小艺术科”,人生便是“大艺术科”,只有人生的教养修炼好了,艺术才能真正有长进。从艺术教育的方式来看,应该是全盘的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开展。所以“缺少了一项艺术的享乐的和安慰的供给,简直可说变成了不完全的残废人,不可称为真正的完全的人”。[5]这是从立人的角度对艺术精神的重视。丰子恺撰写艺术类文章、出版艺术教育类书籍便是他探索并实践的在社会范围内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道器之辨有着深厚的渊源。关于中国哲学史上道器观的争论,古人曾采用“先后”、“体用”、“统一”等语词说明两者的关系,如道先器后、道体器用、器体道用、道不离器、道器统一。在这纷繁复杂的关系中,逐渐涌出一条主线,即重道轻器的思想。这在“道先器后说”中体现最明显,“道器不离说”也往往走向“道体器用”、“道本器末”,只有在“器先道后说”中,器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仍然达不到颠覆性的程度。“中体西用”思想即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道本器末”思想的变体。后来喧嚣一时的主义之争、思想之辨,都是“重道”思想的时代新发展。丰子恺的艺术救国论也是欲通过思想文化的改造来作用于社会,在思想体系上归属于道本器末思想。而艺术教育思想中重艺术精神轻艺术技艺的观点即是在微观层面上重道轻器思想的表现。而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例如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描形写物,而是表现画家的精神人格,所以“东洋画家素尚人品,‘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故‘画中可见君子小人’”[6]。“读中国画史勿拘泥于事实,但会其意旨。正如看中国画勿必拘泥于形似,但赏其神韵可也。”[7]丰子恺的漫画就继承了这种文人画传统,富于古典神韵。
以此观之,是否具有艺术精神,决定其是否为真的艺术家。艺术家和画匠、漆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艺术的精神而后者只具有艺术的技巧而已。丰子恺自身就是这样的一个范例。日本学人吉川幸次郎之所以认为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也“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而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8]“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倘其人没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具有人类的弱点(傲慢、浅薄、残忍等),则虽开过一千次个人作品展览会,也只是‘形式的艺术家’。反之,其人向不作画,而具足艺术的心。便是‘真艺术家’。”[9]这种“形式的艺术家”就是丰子恺所批判的“新艺术”的追慕者,是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等现代艺术家,这类“形式的艺术”是缺乏健全的“艺术的心”而徒具艺术的表面形式的“死艺术”,犹如穿着时尚而体格不健全的人,它们放弃了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追求,陷入对纯形式的追求,丧失了作为艺术灵魂的艺术精神,只剩下一张怪异的空壳。
丰子恺的这种思想明显受到他喜爱的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影响。夏目漱石在《旅宿》中说到:“诗思不落纸,而铿锵之音,起于胸中。丹青不向画架涂抹,而五彩绚烂,自映心眼。但能如是观看所处之世,而在灵台方寸之镜像中摄取浇季溷浊之俗世之清丽之影,足矣,故无声之诗人虽无一句,无色的画家虽无尺;但其能如是观看人生,其能解脱烦恼,其能如是出入于清净界,以及其能建此不同不二之乾坤,其能扫荡我利私欲之羁绊,——较千金之子、万乘之君、一切俗界之宠儿为幸福也。”故“艺术家不限于画家,诗人,音乐家等人。广义地说,胸怀芬芳悱恻,以全人类为心的大人格者,即使不画一笔,不吟一字,不唱一句,也是最伟大的艺术家。”[10]这时所谓的艺术,已经越出了学科的范畴,纯粹是高尚精神的同义语。因为主张真善美统一于人生的丰子恺把生活看作最大的艺术品。“‘生活’是大艺术品。绘画与音乐是小艺术品,是生活的大艺术品的副产品。故必有艺术的生活者,方得有真的艺术的作品。”[2]这种推论的逻辑是丰子恺所谓的“艺术活用论”:“所谓活的艺术,就是能活用于万事,而与人生密切关联的艺术。不是那种死的艺术——手指头上的雕虫小技,感觉游戏的立体派,奇离古怪的未来派,以及感情麻醉的吟风弄月,无病的颓废艺术。”“死的艺术论”即是“拘泥于‘事’而不能活用其‘理’”,是不健全的。
在这种美善合一之论下,丰子恺欲引导大众走向审美的人生。“艺术,本来是人人有份的,不是专家所可独占的东西。”[11]“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艺术与人生本是统一的。然而“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烦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失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始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盖‘艺术’与‘艺术家’兴,而艺术始衰矣!”。丰子恺对现代社会脱离生活的专业化、分科制提出批判,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他进而主张“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领,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回复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复归物我合一的天然之境。“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皆得为艺术家也”,[12]于是走向审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丰子恺.教师日记[A].丰子恺文集(7)[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164.
[2]丰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A].丰子恺文集(2)[M].224.
[3]丰子恺.艺术修养基础·艺术的效果[A].丰子恺文集(4)[M].120.
[4]丰子恺.少年美术故事[A].丰子恺文集(3)[M]. 521
[5]丰子恺.艺术教育的原理[A].丰子恺文集(1)[M].16.
[6]丰子恺.《谷诃生活》序[A].丰子恺文集(1)[M].299.
[7]丰子恺.读画史[A].丰子恺文集(2)[M].616-617.
[8]谷崎润一郎.读《缘缘堂随笔》[A].丰子恺文集(6)[M].110.
[9]丰子恺.艺术与艺术家[A].丰子恺文集(4)[M].403.
[10]丰子恺.桂林艺术讲话之一[A].丰子恺文集(4)[M].
[11]丰子恺.《艺术与人生》序言[A].丰子恺文集(4)[M].317.
[12]丰子恺.《艺术漫谈》序[A].丰子恺文集(3)[M].293.
我国当代的学校书法教育已在逐渐被重视,国家教委明确提出:“书法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表达能力强,造型美,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书法教育,已成为进行美育教育,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心小学写字教学的通知》,并组织专家共同编写《写字》教材,把写字课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必修课之内。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被批准开始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并授予其学位资格,这足以体现国家对书法的高度重视。
河南省是书法大省,对书法艺术极为重视。河南省是全国最早的把《书法艺术》列为地方课程的省份。作为人口第一大省,这一举措对全国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配合这一举措,河南共开发了7套《书法艺术》中小学教材,《书法艺术》课程已经在河南省全面铺开。
我校于2005年开始开设《书法艺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不足。
一、《书法艺术》课程对学校书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书法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以及现行的《书法艺术》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了《书法艺术》比原《写字》课程的变化。《书法艺术》的课程设计,尊重书法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吸纳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脑科学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借鉴现代课程论中关于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以儿童化、生活化、情趣化的专题为基本结构形式,通过教材、教师、学生的互动对话,有效地实施书法艺术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这些特点来分析,《书法艺术》课程把美育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不仅仅是教学生写好字。而且其教学方式是开放性的,尽量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认知、接受能力,尊重、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书法艺术》低年级教材侧重于趣味性和学习活动过程的愉悦,高年级教材侧重于知识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协调书法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必备的书法知识与书写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学生书法审美素质和创作能力的整体提高、和谐发展。可以说《书法艺术》课程把书法的学校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全超越了以前《写字》课程。
二、书法教育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打基础的时期,是培养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书法正好可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情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书法艺术》课程开设以后,学生的作业认真了,字体干净,卷面美观。透过现象看本质,书法培养了他们认真细致的作风。这种改观迅速而且普遍,在教师中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与此同时,书法教学全面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文化、对历史等的兴趣。比如临写唐楷,老师会给他们讲述唐代书法的简况,当他们知道唐太宗也喜欢书法,当他们知道像李白、贺知章、杜牧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书法作品流传下来,当他们知道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为官清正时,他们对唐代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会去找相关的书籍去阅读。“兰亭茧纸入昭陵”、“心正则笔正”、“李白与张旭”等故事让他们津津乐道。他们感觉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是这样博大精深。这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在学习书法中还强调书德书风,注重人品书品,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说法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形成健康的个性有极大帮助。书法艺术追求“美”,与之相应而表现在人品上便是“善”。艺术的“美”只有与人格的“善”结合在一起,才能经久不衰。而随着书法学习的进步,知识必然越来越多,心胸也会越来越宽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就易于认识,从而进一步全方位提高自己。“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写字就像做人一样,堂堂正正、踏踏实实的,道德情操必定高尚。书法促进了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格。书法艺术包含着各种文化因素,譬如诗的情感、韵味,画的章法、意境,音乐和舞蹈的旋律、节奏,以及文学、哲学、历史的深奥、哲理、继承等等。如善于启发引导,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书法艺术》课程强调的“智育功能”。学好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归纳、总结水平,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而当书写者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想再有所提高,就必然要深入到历史、音乐、美术、雕塑、舞蹈以及戏剧等姊妹艺术领域中或边缘艺术中吸收精华,从而创造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艺术品。书法为学生提供了使各种艺术门类高度结合的实践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动脑能力。《书法艺术》课程其实是一门美育的课程。
三、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艺术》课程广泛开展之后,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普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资缺乏。虽然师范教育中有写字课,但它并非专业的书法课程。现在学校的教师都有初级的书法知识,但是要教授《书法艺术》,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完全胜任。据我了解,这一问题比较普遍。
2.教学观念落后。《书法艺术》的教材设计有独到的特点,书写技能是核心,但不是全部,对书法艺术特点的了解,对书法传统的了解,这些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还是把《书法艺术》当《写字》课程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