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份报告曾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我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不足,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二)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
(三)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越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四)逆反心理严重。中学阶段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五)缺乏意识和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大都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缺乏毅力,在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六)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
由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主要有:厌学、逃学、说谎、偷窃、打群架、抽烟、酗酒、泡网吧、谈恋爱、焦虑、恐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偏激、个人主义等不良的个性。
三、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观因素。青春期既是高级需要逐渐形成的时期,又是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他们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个性张扬,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
(二)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有极大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相反有的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这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三)社会负面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一些病态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四)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某些地方应试教育十分严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幼稚的心灵。
四、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预防和纠正的有效办法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的目的呢?
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一)学校:
1、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2、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有专门的师资,专门的专业教材而非政治课教育,这样才能受到重视。
3、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面对面的关爱,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4、开展积极向上的课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课余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的重要场所之一。
(二)引导家长参与对学生心理调适工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最好楷模。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疏导
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属于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积极的科学干预和调节,可以消除或避免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的免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1、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学生耐挫力。
3、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4、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自控。
5、引导学生发展自我。
总之,健康的心理会使学习学生更加快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更加高尚,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近两年我一直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教学内容涉及了一些青春期的知识,发现这部分内容很有必要,青春期是孩子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一切对他们来说似乎都明白,一切又是那么新奇和陌生。正是由于这种矛盾,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不应该发生的问题,所以我对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教育进行了研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
早在五十年代,敬爱的就提出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各种媒体、书刊就没有中断地建议、呼吁此事。但是却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发生的问题: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发育恐惧、早恋、未婚先孕……追源溯本都是青春期培育的落点不佳,知识零落甚至缺乏所至。青春期,是少年男女的身体发生巨大变化,开始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性别特征的时期。青春期的特征表现为生理、心理、行为的突变,而生殖系统是身体最后发育的一个系统,在青春期发育迅速并渐趋成熟,开始对两性问题产生兴趣,逐渐有了恋爱甚至性的要求,但这又与社会要求处于矛盾甚至冲突的地步。如果不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至于影响他们的一生健康、行为以及学习、工作能力,甚至有个别人将严重危害家庭和社会。
有很多惨痛的事例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北方晨报曾报道了一个这样的事例,人们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一个塑料袋从天而降,而更让人们惊异的是袋中居然装了一个刚生下的婴儿,原来是16岁的小女孩在家中生下了这个孩子,她想都没有想便把孩子从楼上抛出,一个小生命消失了,可是又给她本身带来多少伤痛呢?
大家都知道,人类在一生不断接受教育的长期过程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教育时期,一个是从出生后至四岁的婴幼儿时期,这时要进行智力开发的早期教育;一个是对十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为什么要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一个让很多人觉得尴尬,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出现男性或女性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即外观上的各种特征),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测的。在这一时期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们迫切地寻找答案。
由此可见,儿童少年不仅需要生理卫生保健知识,他们还有一个如何面对大众传媒及社会各种信息的问题,、繁殖、恋爱、接吻等已成为他们熟悉的字眼。所以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现象,对学生进行早期青春期教育很有必要。
二、青春期教育的落脚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青春期是指10至20岁的青少年。小学生青春期教育-心理学家调查通查表明:男孩一般15岁左右,女孩13岁左右都已大部分进来了青春期,而人的生理变化必将又会引发心理上的变化。有专家认为,幼儿和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就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性别角色,认识自己的性器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再逐步开展青春期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保健知识、性道德知识、性病防治以及避孕知识等教育。
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的教育部门已经逐渐加深了认识,也开始了行之有效的行动。在三年级开设的生命教育一课中,第一课就是《妈妈肚子里的我》,在课前我问孩子们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回答不一:有的说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有的说是爸爸的变的,当我说出答案―――孩子由爸爸的与妈妈的卵子结合,胚胎在妈妈的子宫里成长十个月,最后分娩,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可见孩子们对青春期教育非常渴望。
我认为在小学四五年级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此刻的孩子知识容量和知道记忆才能均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又不会在青春期教育的同时引起生理上条件折射,更不大会引起心理拦截,可以免去不适时期而引起的诸多负面效应。
三、青春期教育的遗漏处
作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我欣喜的看到我们国家的教育专家们已经意识到了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我们的青春期教育已经走入课堂,《公共卫生教育》一书已经在五、六年级安排了青春期教育的内容,我们近年又开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且有了正规的生命教育教材。我国的小学教育开始了对青春期教育的关注,但是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遗漏问题:
1.学生缺少必要的性生理卫生知识
由于长期以来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忽视,致使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处在性无知状态,对已出现在月经初潮、遗精等生理现象既无思想准备,又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由于不懂是怎么回事,不知该怎么办,就会造成紧张、恐怖的情绪。由于许多青少年对遗精、手浮、第二性征发育等性知识毫无所知,不知道这是青春期性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反而一味责备自己等。有的孩子隐约感到这些与性的问题有关,更羞于启齿,甚至引起类似犯罪的心理。
据有关凋查资料显示,有50%左右的女生和30%左右的男生对她(他)们的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感到神秘、紧张、害羞和恐惧。有50%的女生和16%的男生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变化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
我的孩子今年十三岁了,有一天他突然问我:妈妈,我的小最近怎么大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可见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第二性征变化关注了。还有一些女孩子对自己来月经、男孩子对自己遗精觉得是耻辱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很有必要。
2.学校忽视对生理卫生教材的应用
北京曾对中学生实施青春期性教育的基本现状作了一次调查,情况如下:有32.8%的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来月经之前,没有告诉过孩子如何处理;有56.9%的中学生明确反对“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得性,用不着教育”这一观点;59%的中学生明确反对“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有更多的”;76.6%的初中生认为“如果他们能在学校里接受好的性教育,等他们长大了会对性问题做出更聪明的策略”。
调查还显示:21.3%的学校没有有关性教育教材,即便有教材也只是青春期生理卫生简单的一节内容,而且学校对这方面的教育并不重视,有的老师甚至忽略不讲。
四、青春期教育的关注场
1.青春期教育要改变观念
青春期教育归根结蒂要落实到态度和行为上。但是,获得知识是基础。如果没有性生理、心理和道德知识的基础,态度和行为就不可能改变,那样的教育就没有力量,就没有说服力。
我们发现教育界许多人谈论性教育,都是在孩子身上做文章,很少强调对家长和教师进行性教育。纵观近几年的学校青春期教育,我们发现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性教育始终持保守的态度,头脑中还是存在着“无师自通论”、“教育诱发论”、“素质无关论”等错误思想,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儿童的性教育。按照心理教育始祖--佛洛依德”泛性论”理论,性教育伴随着人的整个一生的发展。因此,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端正性态度,重视和支持青少年的性教育,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结合,共同承担性教育的重担,一方面坦诚地把性的基本知识原原本本地告诉孩子们,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性,正确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道德。学校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对教师家长进行如何做好孩子青春前期教育的辅导,让他们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提高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青春期教育要适时适度
适时、适度、适当三原则是在1988年8月由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中指出的。它要求学校、教师恰到好处地向学生传授青春的教育知识,使青春期教育事半而功倍,卓有成效。因此,“三适”既是青春期教育中的重要原则,也是青春期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如何来改革传统的性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来应对挑战,这些将是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青春期教育要男女平等
对于青春期女孩,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给予莫大的关心与呵护,而对此期的男孩,相比之下则关心程度远不如女孩。在学校,一般都是女老师来教性知识,而女教师主要面对女生,时间长了,一种观点习惯成自然:性教育不是男人们的事儿。英国性教育论坛的西蒙布雷克说:"男孩子们觉得性教育与他们关系不大,往往都忽略了。而在家中,男孩子们也得不到足够的性知识。母亲一般都会给女儿讲讲那方面的知识,但也主要偏重于女人问题,女孩们对于男人的了解并不多。而父亲则很少能够坐下来同儿子来探讨性。对于家有少女的家庭,告诫女儿小心怀孕成了母亲的当务之急。而对于儿子,家长们放心得多,他们只是提醒儿子不能荒唐,要小心谨慎。因此,建议学校家长在对女孩进行“花季少女”教育的同时,别忽略了男孩的”阳刚之气”教育,否则就会造成男孩在青春期的迷茫,所以切勿重女轻男。
总之,青春期教育使学生从认识自己开始,学会把握自己,保护自己,理智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身上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我要大力呼吁青春期教育越早越好,有必要从小学抓起。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1.前言
高中阶段对学生来说十分关键,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逐渐趋向成熟,升学形势严峻,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确保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已经成为了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班主任应融入学生生活中,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给予学生积极的学习指导和心理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从心理指导及学习指导方面出发,对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以此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工作参考。
2.做好学生青春期心理指导工作
2.1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较大,高中三年几乎涵盖了学生的整个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发育逐渐成熟,心理发展迅速,班主任应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指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完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特点,建立良好的心理指导观念。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积极、健康的青春期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同时,借助这个机会,向学生家长科普学生青春期健康知识,帮助家长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观,了解学生的青春期变化。
2.2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控
学生在青春期期间,情绪变化快,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认识自身变化,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控及自我疏导。与其他科目教师相比,班主任的工作较为复杂,要同时承受学生、家长、学校等方面压力,应做好自我心理疏导,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学生,加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难度。学生在青春期的表现可以概括为:自我意识强烈、性意识增加、难以集中精力、烦躁不安等。班主任应在此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控制,并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学生的青春期表现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应及时进行引导和控制,以免影响学生的心理、性格、学业等,增加学生的高考压力。
2.3 了解学生心理需求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做学生信赖的朋友。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以朋友的身份以拉近师生距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困惑,学习受挫时需要人排解忧愁,倾听内心感受。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亲近学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交友观等,耐心解答学生困惑,倾听学生感受。高中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青春懵懂阶段,但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长大了,但他们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若交友不慎,则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在和异性或同往过程中,班主任应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早恋现象。早恋问题逐渐趋向低龄化和普遍化,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影响学习。
2.4 如何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
班主任应针对学生的早恋问题,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法。首先,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可粗涉,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早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疏导,并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正确看待异往关系。其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的方式与异性相处,与学生沟通,给予学生及时的疏导。例如,学生发生早恋时,可单独与学生谈话,以自身经验告诫学生,让学生认识到高考升学压力,高中不具备谈恋爱条件,应抓住时间好好学习,培养自身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正常的异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交往中应掌握好限度和分寸,支持异性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健康交往方式。强调学生的集体意识,教导学生在交往中以诚待人,友好相处。
3.指导学生排解压力
高中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较大,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中在学生生涯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渡期,课程相比初中变得更多,内容更复杂,学习负担更重,在这种背景下,若学生出现成绩下降或遇到学习困难,再加上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学生情绪压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若没有及时进行疏导,会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产生严重影响。班主任应教导学生进行自我疏解,帮助学生度过重要的过渡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教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不断完善自己,挖掘自身潜能,从而获得成功。
4.结语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涯中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应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班主任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彬.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教育.2009(14)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学高为匠,德高为师”只有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业务水平上升,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充满活力,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手语一定要好,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很好的沟通,手语是健听人与聋人沟通的桥梁。其次,教师一定要把课教好,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育人理念,做大做强自身的专业,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搜集教研教改的信息,锐意进取,站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前沿,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学者型教学能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尊崇你,打心眼地佩服你,并自愿地接近你,主动地与你交流。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要突出一个“爱”字。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书工作,热爱自己从教的学校,热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只要有一颗爱心,才会有爱的奉献,才能干好自己所爱的事业和工作。爱学生、爱事业是每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心理基础。爱有广义,狭义之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是个人的狭义的偏爱,这种爱是从大家、社会、学校、家长的重托出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班主任爱学生,要体现在尊重学生不同的性格、志趣上,不对任何教育对象偏袒、歧视。对他们既严格要求,又不能采用生硬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班主任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关爱学生千万不能沦为一句冠冕堂皇,自欺欺人的口号,而应该实实在在贯穿于我们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中。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年龄比我们小而已,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怎样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培养出真正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3.重视平时与学生的接触沟通
平时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及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任何问题都是有先兆的,所以只有和学生沟通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才能安心的在学校学习。
4.做个有效的倾听者
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不好的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他们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此外还有课堂之外的与人交流、自由活动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管理,而我们的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就要学会倾听。
“倾听不是单纯的听,它包含着更多的反应。”倾听最基本的作用在于鼓励学生把他的观念和情感表达出来。⑴倾听不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是积极地对学生传达的全部信息做出反应的过程。所以养成愿意听的态度和习惯是教师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功。⑵在倾听的过程中,非语言性活动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空间距离,沉默是双方都使用的信息传递的手段,这些手段对于发展师生关系获得好的倾听效果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倾听”需要有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期间需要我们做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是再细小的环节,需要的是不厌其烦地当然也必须变换方式的耐心教育。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中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中。基层特殊学校很少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影响,很多教育者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殊不知人人都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贯穿进去,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等。
三、开设专业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
人的发展都必须经历青春期。青春期对于人生来说是多彩的美好的,能正确的了解,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是关系到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所以定期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在异往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他们进行生动形象的分析和讲解,让他们更多地掌握青春必备常识,更好地了解青春期的一些性知识,分清在异往中的种种不利因素,从而能更好地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以最佳面貌迎接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获得在青春期自我保护、生活自理,而且能带给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还能让学生把心放在学习文化知识上。
四、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群体与正常人交往
聋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会表现出自卑的心理。
让学生学会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也是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鱼,还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教育学生也是如此。聋生因为受自身语言条件的限制,交往圈子比较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与正常群体接触,让他们找到交际的快乐,敢于交往,主动交往。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交往上给予指导,防止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家长也得参与监督,让孩子拥有一群健康、积极的朋友。
(一)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容易产生早恋。同时,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开设心理课程,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组织心理课堂,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开展团体活动,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价值应以身作则,调整自我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态度,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又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中职学生在青春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甚至对所学科目丧失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周而复始,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逃学的行为。
2.自卑心理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未能顺利升学,本身会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中职学校和初中的教育方式有区别,学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网络成瘾问题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这些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成就感,也无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此时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和发泄情绪的最好工具,只有在虚拟的世界他们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就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更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情感问题和性心理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产生过度兴奋和暴怒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性意识开始萌动,因此早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困惑,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
二、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如何妥善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仍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内在一致性,三者的密切配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营造健康的中职生家庭环境父母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和关爱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1)家长应多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上网或者阅读有关报刊等,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定的信念,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2)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创建美满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2.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全方位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各中职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渗透在教学当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教育成为可能,这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可以养成热情、积极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也要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促进中职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总结
一、中学生青春期身心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狂风怒涛”的年代。他们情感丰富,但不稳定。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经济上受约束,情感与现实不相称,易发生变化,情绪波动大,容易兴奋激动,个性特征更加明显,自尊心强,要求独立,有正义感,世界观开始形成,情意识萌生。男女同学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或有意回避,在异性面前羞涩、拘禁产生矛盾心理。青春期是一个从儿童过渡到成人,在心理上由幼稚到成熟,有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剧变化时期,往往被自身带来的一些问题所困扰,产生矛盾心理。同时,周围环境的不良因素也容易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中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及与教师关系
青春期实现心理断乳主要是摆脱父母的束缚,相比之下,在成人中与父母的矛盾最为尖锐。这时,好的教师可以取代父母以往的权威。然而,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教师的要求特别高,理想的教师要为人师表,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对人亲切诚挚。其次才是真才实学,与学生平等相待,学生可以把它们视为年长的朋友。另外,就是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权利和权威。而目前我国中学教师队伍的老化似乎与中学生的要求形成了矛盾,不少中学教师放不下架子,以教育者自居,用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法,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方式简单,诸如体罚、点名和批评等。思维活动空前活跃和富于独创性的当代中学生,对教师持批判和审视的态度,时髦的名次叫“审视”意识。其表现在:对教师为人师表有着细密的观察和较高的要求;真才实学;待人平等;与中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正确运用权威。
三、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新世纪素质教育对心理健康人才的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做法:
(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克服学生心理障碍。
中学生有了成人感,要求自立,自尊心增强,不愿别人把自己当孩子看待,常与父母发生矛盾;激情奔放,充满活力,却又缺乏自控能力,易违反纪律或冒险,常与教师家长的要求相矛盾;开始认识自我,对自己尚不能做出正确评价,对自身及其需求标准要求过高,从而使主观愿望与现实生活相矛盾;渴望友谊,但内心产生闭锁、孤独感,这些矛盾常常装成心理上的障碍。为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特别要求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听学生的心声,解学生的困难。教师与学生之间特设“悄悄话”栏目,学生可把心中的疑惑用纸条偷偷转给教师,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约特定时间谈心,并为其保守秘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净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现在的学生在外界接受的信息愈来愈多。城市交通的拥挤,学生负担重,升学压力过大,过早拉开恋爱序幕的苦恼,个人抱负水平与现实的不适应,教育方式的失误等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紧张和心理不良的因素。要教育学生勇敢面对社会的改革,要有心理准备,要积极进取,当个人的需要难以满足,动机受到挫折时,要及时把握住心境变化,用理智克服矛盾的心理,保持心理的平衡,避免有各种心理紧张而导致心理不良,影响学生和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净化育人环境,克服学生的不良习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举报,与派出所联手,对学校周围的音响、书店等“黄流”进行清理,并要求有灰色服务的舞厅等娱乐场所进行严密监控,防止学生误入歧途。并举办“向不良习惯告别”“千人签字活动”,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称。从狭义上理解,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从人际关系的构成来看,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一方面,青少年横向联系大大扩展,在同辈人中,青年可以自由选择朋友,在交往活动中获得社会经验。另一方面,青少年纵向联系有了新的特点,随着独立性意识的增加,在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中,不再唯命是从,而是有选择的执行家长和教师的指令。其次,异往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变得迫切、热情,而有微妙、多变。学校还要举办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集体活动是青少年互相沟通,增进了解,建立友谊的重要媒介,能使人心情振奋,心胸宽广,精神愉快,从而防止产生抑郁心情和孤独感。
(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崇高理想。
有人认为人生观,理想与心理卫生没有关系,这就错了。青少年精力旺盛,上进心强,只有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及早确立奋斗目标,才会使生活充实而富有生气,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五)正确对待性意识和性教育。
1.1心理健康的概念: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自我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的发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及心理特点要与年龄特征相符合等几个方面。
1.2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科渗透、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智育的同时,能不断提高自身耐挫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境,最终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2高中生物新课标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生物新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生物教学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情感反应、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其资源主要包括:(1)新课程性质中指出: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新课程理念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新课程目标中指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4)新课程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进行;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5)新课程评价建议中指出: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还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生物教师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和借鉴名优教师的教学风格,融合自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乃至气质、能力和素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
3.2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由于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理卫生,对自身有所了解,但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根本不上,或者由非专业科老师照本宣科,遇到有关青春期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于启口,使学生对性知识和自身出现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和调节,从而诱发一些心理问题。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倾诉,从而闷在心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学生接触一些下流的不健康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卵细胞、的产生过程介绍,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产生过程,向学生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进一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3.3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除了生理变化造成的心理变化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还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从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又找不到倾诉、发泄的对象,慢慢就转变成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走上轻生之路。我们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时,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同时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处速发展时期,每位学生都应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还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竞争,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自私狭隘,注重引导学生碰到一些不愉快,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向家长、同学、朋友、老师倾诉,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排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一定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兴趣、享受快乐。
3.4以新课程为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新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使学生不断坚强起来,正确看待困难与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在挫折中不断成长,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4总结
一、为什么要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新标准,指出健康的涵义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学生中有34%的人有心理障碍,12.5%的人有心理缺陷,28.1%的人心理存在异常。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中小学生认知结构具有不完备性,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以及自我认识存在的片面性等,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心理障碍。中学阶段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很可能就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便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刻不容缓的工作。
(2) 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二十_世纪的竞争,人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在事业成功者的案例中,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了决定性的因素。现代企业家们在招聘职员时也倾向于那些情商高于智商者。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交往、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杜会,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杜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跨世纪的伟大意义。
二、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许多条件较好的中学都以不同的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实际实践中却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虽然都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存在着许多难题,发展不均衡。有的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就显得比较冷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3)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新兴的专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它的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中学实施过程中更是存在诸多错误观念和倾向。一是形式化,并不相信心理健康教育的神奇威力,仍抱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陈旧观念不放,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只迫于形势或追赶时髦而象征性地开展活动。二是神奇化,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改善、提高心理素质与治疗心理异常混为一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五育中的作用期望过高。三是独立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独立于五育之外的新鲜事物,不注意课内与课外、心理教育与其他形式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全体教师、心理专家与一般教师相结合,因而收效甚微。四是扭曲化,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认为是心理有问题的、有毛病的人才需要去咨询,忽视了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上错误观念和倾向都是极其有害的,它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观念上提高认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4) 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中学内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化不够。目前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由后勤人员或者是其他对此感兴趣的教师兼职。真正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很少。
缺乏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它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变得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靠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例如,我们引进的心理测量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三、如何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_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三个方面。
(5)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应达到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的总目标。
根据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年级目标。初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初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高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学业规划提供咨询帮助;高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杜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高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6)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系统而深入地开展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心理教育:包括开发学生潜能、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人际交往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合理调节情绪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技巧,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以适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青春期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问题、正确认识青春期面临的情感和困惑;挫折应对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情感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掌握对抗挫折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包括升学考试前后的心理教育、升学与职业选择指导、职业心理准备教育。
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
(7)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心理治疗模式、心理咨询模式、心理讲座模式和心理辅导模式。在中学,以心理辅导模式最为普遍和实用。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心理辅导,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三级:预防、咨询与矫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途径具有多元性,可以概括为:"_中心“1课""四室"和"一工程"。
"―中心",即心理教研中心。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机构和领导中心,_般由负责德育的校长负责,或由专职教师负责,校长兼名誉组长。中心建立工作接待制度、例会制度,作为学校独立机构,协调好与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的关系,负责开设心理辅导课,管理"四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和宣传工作。。
—课,即心理辅导课。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常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健康课一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课题,以学生活动为主,重在让学生能深入体验感受,从而进行对自我反思。心理健康课程一般结构为“引入话题一创设情境一展开讨论一自我体会一反馈矫正一总结深化"。当然,心理辅导课主要是根据目标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四室”,即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辅导室和心理宣泄室,这"四室"是一个完备的系统,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设施。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并建立咨询室工作制度,完善咨询师职责及道德规范,开通咨询热线、悄悄话信箱,设立情绪气象台等,架起咨询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帮助。心理测量室是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是中学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阵地,心理测量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且防患于未然。设立团体辅导室,能对有着相同困惑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以缓解学生压力,调节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心理宣泄室用来供学生发泄情绪,帮助学生合理及时发泄不良情绪,调节心理状态,以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每天的挑战。
第一,任务和重点。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与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在自我意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等方面获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水平。这是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
2,对于少数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第二,方法和手段。
1,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提高他们的人格水平。
3,设立心理咨询和指导。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达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健全。
第三,具体年纪目标。
1,初一年级目标: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主动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感。
内容(独立教育):
(1)驾驭控制自己的中学生活(学习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友爱)
(3)一个快乐的人(乐观态度)
(4)我是谁(自我意识)
(5)兴趣温度计(培养兴趣)
(6)如何诊断自己的行为习惯(自我检测)
(7)自我改变妙法(行为矫正)
(8)筑起防范城墙(防范意识)
(9)当不幸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
2,初二年级目标:
掌握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自我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做到能够慷慨大方得体地与异性同学接触。
内容(自我控制):
(1)镜子中的自我(悦纳自己)
(2)青春的喜与忧(认识青春期心理)
(3)交往心态(人际关系)
(4)学会说“不”,学会自我保护(防范能力)
(5)不下苦工何以乐(意志培养)
(6)开发大脑潜能(思维锻炼)
(7)生涯大舞台(职业意识)
3,初三年级学习目标:
培养初三学生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自我控制的心态,调整情绪的方法,提高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决定。
内容(挫折的承受能力):
(1)生活发展的六个阶段(心理发展)
(2)品味生活(人生取向)
(3)坚持努力奋斗(意志力培养)
(4)成功者的个性(成功启示)
(5)掌握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健康教育;教学;初中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亮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极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安排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的心理,而且试图通过个体亲身感受和直觉体验的内化,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策略与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
笔者一直在民族山区任教,发现很多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其原因:一是认为升学不考,二是认为本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严重。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解决已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因此,学校和老师要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因为它以初中学生为主体,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了解学生自身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青春期的心理冲动;(3)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4)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5)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6)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三、在课堂上进行体验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并伴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在和谐的氛围中通过体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要扮演“心理辅导员”角色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时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有义务充当“心理辅导员”或“心理保健师”,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以平等的身份亲近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做他们的知己与朋友,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抒发和松弛。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激励加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维护心理健康。
五、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育要心理学化。”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下转55页)(上接53页)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对此,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我们可以:(1)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幽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运用幽默,能有效激活课堂氛围,放松学生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如沐春风的思想品德课堂氛围中陶冶健康心理;(2)通过讲述身边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本身就是很贴近生活,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身边现实的事例或者大家熟悉的案例来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经常从学生身边找例子,使学生从身边同学的故事中受到教育;(3)教师要多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等。
六、利用榜样的力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思品课课程常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一些典型的富有感染力、影响力、号召力的鲜活人物的事迹,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很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有效途径。在讲到“磨砺意志做自己的主人”这一框时,我除了利用教材中讲到的英模人物的事迹,还在课前鼓励学生去调查身边英模人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对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对学生的感受和震撼更为深刻。利用榜样的力量,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只要有心为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够找到各种更多更好的方法。
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有20%依赖于他的知识技能,还有80%依赖于他的心理品质。”
思想品德课以独特的学科魅力,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思想品德之心理品质教育为依托,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英.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 甘肃教育,2013(19).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心理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的心理检测,发现:“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
一、现时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1.成人化的情感表现。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致使青少年过早发育,情感成人化,在这一时期,性意识也慢慢增强。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会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青春期的生理虽已成熟,对异性感兴趣也无可厚非,但这一时期的思想、心理、智力、认识能力都未成熟,如果放任自己的情感冲动,像成年人那样可能贻误青春美好时光、荒废学业。
2.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天真幼稚,心理很脆弱,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情绪容易低落,易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但是,如果一开始他们就身处在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群体中,可能他们的成长会好很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问题是周围是一群同类的孩子,都是一群自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生活,造成自我调控失去参照,因而在读书和生活中,缺乏意志、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3.学习、处事情绪化,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一些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诉:“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一些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学校”,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上网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说话”、“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一有不顺心、委屈,就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自私自利,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面对家长的“分数”、“升学”等过高的期望值,学生精神压力大,只能“两耳不闻事、埋头只读书”,造成思想封闭,意识狭隘,在家中,只要孩子成绩优秀,不管任何要求都会被满足,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学习中、生活上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我,缺乏包容,对强于自己的同学常嫉妒,对失信于自己的同学甚而进行报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逐渐产生性意识,有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心理调适等就至关重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状态,不要恐惧害怕,而要坦然地接受,更好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2.要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教给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改善环境法、深呼吸放松等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
3.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起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当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配合好,协调好,一起为学生的成长把关。社会也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好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