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游子吟的诗意

游子吟的诗意

时间:2023-06-01 09:4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游子吟的诗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师:最近,我听了一首歌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很受感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仔细听听,感受一下歌曲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1:慈祥的母亲。

生2:关爱孩子的母亲。

师:是呀,母爱是伟大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母爱的赞颂从未停止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游子吟》也是如此。

根据古诗的特点,创设情境是古诗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诗的特点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美”。因此,只有创设出美的课堂情境,才能相得益彰,收到好的效果。本课一开始就播放歌曲《儿行千里母担忧》,把学生带到母子离别的情境中,找到了古诗教学的切入点。

二、有效诵读,体味古诗的“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是读。诵读能体会古诗的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优美的特点;还可以品味出古诗诗中有画、寓情于景、思想深刻的特点。可见,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的做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如何有效诵读呢?

第一,明确读的目标。

师:诗人孟郊吟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

①你的字音读得真准,如果你把节奏放慢就更好了。

②你读得字正腔圆,节奏也把握得很好。

③你不但读得有板有眼,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二,丰富读的形式。

师:老师也很想把这首动情的诗歌读给大家听听。(教师范读)

师: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吗?(教师领读)

师: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吧。(师生对读)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边读边根据你的初步理解,想象画面。(全班齐读)

本片段通过教师范读,把握情感基调;师生分层对读,读准节奏;全班想画面齐读,整体感知。这样既丰富了读的形式,又达到把握音韵节奏和情感基调的目的。

第三,理清读的层次。

从读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初读、品读、诵读。初读要求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读破词语;品读要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读出画面感;诵读要读出诗情,熟读成诵。在品读《游子吟》中,我通过反复的创设情境引读,达到诵读的目的。

师:是啊,儿子走多远,母亲的视线便走多远。沐浴着母爱的阳光,让我们一同道出游子的心声――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用心感受温情,用爱传递感激,让我们倾听心中的爱,高声诵读――

以上教学虽然整个过程都是“读”,但是讲究读的有效性,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三、自主创造,再现古诗的“美”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理解古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对古诗进行再创造。如,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和画面。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一段乐曲。学生能找到相应的乐曲和画面就说明他已经充分理解了诗的“情”和“境”。如,在把握诗歌的情感后,播放不同的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为本诗配乐。《游子吟》是一首表现母子情深的诗歌,学生对诗进行了再创作,就会对诗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入情入境也就水到渠成了。还可要求学生创作插图,诠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这些创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丰富积累,鉴赏古诗的“美”

古诗固然美,但是如果离开了人们的欣赏,它的美便无从谈起。第三学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初步欣赏能力。在《游子吟》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透过景物悟情”的环节,就是借助插图中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情景来感受诗人那种无法报答母亲的愧疚情怀,效果很好。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要从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丰富古文化的积累。如,在课后拓展孟郊的其他诗歌,如《游子》《别老母》,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母爱诗篇,诗情得到升华。

第2篇

当了几十年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有必要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尽可能多读一点古典诗词。但我又怕自己的这种想法纯粹出于个人对诗词的偏爱,因此,即使对自己所教的学生,也不敢过于热心地从这方面鼓励他们。但最近看报,一条消息支持了我。据报道,春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连演10场,场场爆棚,连加座票都成了紧俏的“抢手货”;目前,一项名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海内外传媒和全国文化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并且正在全国青少年中逐步推开。这确实使我受到鼓舞。

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日益变得功利和浮躁的人们,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而古典诗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的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编纂了《诗经》这样完备的诗歌总集,拥有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200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足可引以为自豪的诗歌遗产,而唐诗宋词——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传诵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诗歌遗产中的“极品”,说它们“字字珠玑”,绝对不是夸张。作为现代人的中国青少年,如果不会欣赏唐诗宋词的美,实在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

当然,现在的青少年升学压力重,课外作业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但我想,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再则,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伸一伸懒腰,慢声吟诵一两首优美的小诗,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我看,关键还在于培养读诗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

要培养对诗的兴趣,首先是用心灵去接近它、解读它。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它们所蕴含的古代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纵然有时代隔阂,也不致成为我们欣赏的障碍。再说,那些真正的好诗,大多明白如话,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对今天的读者却依然充满了魅力。比如下面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没有一个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朴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诗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晓畅易懂。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更不用说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了。记得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乡下到上海求学,虽然路不算远,但少小离家,总有一种游子思乡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毕业之前忽遭丧母之痛,悲痛中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不太会写诗的我居然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密缝针线今犹在,不忍开箱检旧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这首《游子吟》给予我的巨大的冲击力。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虽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韵味。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我无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想把读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那就至少应该学会用普通话朗诵。我听过孙道临朗诵诗词,虽然不是吟,但同样读出了诗词的韵味。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押韵的字如果是平声,也要拖长),从而形成一种长短相同、抑扬顿挫的节律。

读古典诗词给予人的影响,不是外显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读诗词的人自己也许并不感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当他诗读得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诗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穿土布衣服,也无法掩藏其内在气质之美。

当然,唐诗宋词的作者毕竟都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他们的作品中不可能不流露出封建时代文人常有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叹老嗟卑、孤芳自赏等消极思想。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相反,正好可以借此锻炼我们的分析、辨别能力。

第3篇

一位怀孕的女人登上公共汽车

扶好车门里侧的立杆后

对着整个车厢,她很快地瞥了一眼

她那么得意

像怀了王子

她的骄傲和柔情交织的一眼

似乎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是她的孩子

车微微颠簸了一下

我,我们,和每一丝空气

都心惊肉跳地惊呼了

——道路真的应该修得平坦一些

——汽车真的应该行驶得缓慢一点

有很多母亲正在出门,正在回家

正在怀抱着整个世界,甜蜜而小心

蓝野,原名徐现彬,1968年出生于山东莒县。诗作多次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发表,2005年引起了文学界的普遍关注,诗集《回音书》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曾获2011年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多项奖励。现居北京,《诗刊》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全诗14行,分为两节。语言质朴明朗,但满含深情,读者阅读不会感觉任何障碍。第一节写孕妇走上公共汽车的骄傲与柔情,第二节写乘客对孕妇的关爱与敬意。在诗意的表达上,有三层意思值得我们仔细体味。

第一层意思,母爱是伟大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位孕妇上车,扶杆,扫视车厢。场景十分平常,却深深地吸引着诗人的目光,并掀起了诗人心中的波澜。“她那么得意/像怀了王子/她的骄傲和柔情交织的一眼/似乎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是她的孩子”,孕妇是自豪得意的,这种骄傲是每一个女人即将成为母亲的骄傲。从女人到母亲,这是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母亲到母爱,更是情感的一次升华。在一般人看来,诗人对这位孕妇的细节描述可能有些夸张,诗人对这位孕妇的心理观照可能有些放大,但诗人在这里是借这位孕妇的形象表达的是无可比拟的母爱,伟大的母爱可以抹去一切不屑,可以囊括整个世界。母爱是伟大的,胜过阳光雨露;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都是在母爱的照耀和滋润下逐渐长大成人的。

第二层意思,面对孕妇,乘客们是敬爱的。“车微微颠簸了一下/我,我们,和每一丝空气/都心惊肉跳地惊呼了”。车的微小颠簸,使车内的每一个人都发出惊呼。在往常,这惊呼可能不会出现,但前面上来了一位孕妇;在往常,这惊呼可能不会“心惊肉跳”,但人们都在为孕妇担心。这惊呼是为孕妇,也属于孕妇,发出的是声音,体现的是关爱。诗人在这里没有写让座的细节,但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爱的氛围:也许早在车子颠簸以前,一位翩翩少年就让了座;也许就在这惊呼之中,一个花季少女起身让座。回避让座,诗人突出表现的是人们心中的愿望:路修得平一些,车开得慢一点,以免孕妇受到伤害。

第三层意思,诗人对母爱的表达是深情的。在场景的描述上,诗人的深情寄寓在字里行间。“登”、“扶”、“瞥”三个动词,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孕妇稳健而镇静的形象,为她的“得意”和“柔情”作铺垫。在写到车子颠簸时,诗人说,不光“我们”惊呼,还有“每一丝空气”都惊呼了,这是拟人法,增强了表现力。诗人还用两个“真的应该”,把内心的愿望表达得那么真切和诚恳。在诗意的拓展上,诗人更是充满了深情,“有很多母亲正在出门,正在回家/正在怀抱着整个世界,甜蜜而小心”。从孕妇到“很多母亲”,诗意的宽度在拓展;从孕妇怀着孩子到“怀抱着整个世界”,诗意的深度在掘进;从孕妇的“骄傲和柔情”到母爱的“甜蜜而小心”,诗意在弥漫,在升华,在读者的心中延伸。

第4篇

一直在思考,在功名之外,在兴衰之外,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比较更长远和更重要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我们可以相信并且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的。

偶然听到一首美国的民歌《老黑奴》,那种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豁达,由此联想到了西方文化的感恩节,想到了我们从古以来,历史文化长河中永不消失的感情——感恩。

回过头想想,过去我一直口口声声说要追求幸福。因为体会不到幸福的真正含义,却开始不停地抱怨,埋怨父母长辈,感叹世事情感。其实幸福就在我身边停留了二十几年,我却浑然不去发觉,不去体会,当我忙着学习、工作,谈恋爱……却忽略了去找回自己感恩的心。由此我也看到了现在的孩子,养尊处优,缺乏责任感,只会索取,却不懂得回报和付出。这是谁的责任呢?是孩子们?不,他们是花圃中的花朵,需要园丁精心浇灌才会健康成长。是我们这些父母太忙了,没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最珍贵的——感恩。也许有人会说:“孩子们现在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是的,他们太忙了,忙着上学,忙着参加各种竞赛,忙着各种培训班……却挤不出时间来感恩。有一次我问我班的孩子们:“你们为家长做过一天家务吗?你们为长辈洗过一次脚吗?家长生病时,你们照顾过他们吗?”回答却是鸦雀无声。

亲爱的孩子们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泡一杯茶,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孟郊的诗《游子吟》,一个游子在他乡对母亲的关爱思念之情会让人涌起无限的柔情。即使他是漂泊的,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抽一个傍晚,读一读陈密的《陈情表》,那种在功名之外,对亲情的至爱让我们潸然泪下。也朗诵一下现代诗人西西的《绿洲》吧,那种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感恩,让人感动。

如果一个人怀着感恩的心来生活,那简直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孩子们,让我们学会“感恩”吧。感恩父母长辈,感恩良师益友,感恩年年岁岁,感恩春华秋实……你会发觉,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富有,如此的幸福!

拥有感恩之心,就会拥有一切

花儿之所以那样娇艳,是因为它在感激泥土的栽培;小草之所以如此坚强,是因为它在报答大自然给予它的生命;鸟儿的歌声之所以这么动听,是因为它在感谢赋予它歌喉的森林……一切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生命。

第5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好古诗文最有效的途径。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课题研究活动。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对古诗诵读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下面就结合古诗文的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读,读准字音,感悟诗韵

由于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了古诗文与现代学生之间的隔膜。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准、读通,初步感悟诗的韵味。

对小学生来说,主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在自读时做到不错字、不少字、不多字,吐字清晰,字字响亮;同时要抓准韵脚,读好诗韵。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读成平音“jiān”,就会影响朗读的和谐效果。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则读得轻一些,这样才能产生和谐应对的韵味效果。同时,朗读时有的字音要适当拉长一些,以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诵读,感悟诗情,读出情味

感悟诗情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反复诵读,在读中强调字词的轻重舒缓、语调的抑扬顿挫,一遍一遍地读出古诗文的情意和韵味。

1.重音

一首诗的重音处理得好不好,能直接说明读者是否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一般来说,高音响亮,多用于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幽沉,则用来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在朗读《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一句时,重音应落在“密密缝”和“迟迟归”上。这样的重音处理,能让人仿佛听到母亲的声声叮咛,看到母亲慈爱的面容,体味到诗句所表达出的浓浓母爱。

2.语调

诵读时要根据诗文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缓、上升,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如《望天门山》的“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天门”读得平缓,“中断”开始上升,“楚江开”达到顶点,“开”更重。通过指导、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学生就能体会到楚江不顾一切冲破阻碍的气势。

3.节奏

古诗文诵读节奏一般按音节或按语意划分。例如,“花落知多少”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花落/知/多少”;依意义可划分为“花落/知多少”。总的来说,诗歌中按音节划分节奏的居多。

另外,诵读的节奏要根据全篇基调而定。基调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基调欢快的,可用快节奏。例如,《春日》中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诵读时,节奏可以稍快,重音要放在“新”上,语调上扬,这样诗的感情也就读出来了。

三、吟诵,走入诗魂,读出意味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意思是说一首诗的情感、韵味以及深刻的含义,要通过吟诵才能得以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里的“读”指的就是吟诵。只有在反复地吟诵中,才能读好语调、读出感情、品出韵味,浮现出诗的意蕴。因此,教师要苦练诵读基本功,必要时也可以编古诗词为歌而唱,如此课堂教学就能熠熠生辉。

1.引读

如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这样引读:

师:今天,李白就要离开那风光如画的桃花潭了,就要离开那风趣幽默、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了。此时,他——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李白在船上等了又等,还是不见汪伦的身影——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人生自古伤别离!就要出发了!李白在船上望眼欲穿,却迟迟不见汪伦来送别——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这样的层层引读,师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振的感觉,为深入领悟古诗意境做好铺垫。

2.赏读

在精彩的图像和优美的音乐中诵读诗文,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意、品味诗意。赏读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意、诗意配上相应的图片或影像,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悟诗的意蕴,品读体味诗的意境。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将课题以书法形式写出来,引起学生兴趣;教学时播放影像,再现送别场景,激发学生情感;朗诵时,配以《送别》古筝曲,引起学生共鸣。正是这种了无痕迹的“赏”,将学生带进了送别诗的意境之中。

3.展读

展读就是将同一作者的诗或同一题材的诗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总结,真正体味诗歌的巨大魅力。

例如,在教学《春日》后,可引导学生拓展诵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品味春的活力;诵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品味早春的气息;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感受春天柳树嫩绿飘摇的风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欣赏到诗人的妙笔,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能给人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同时,还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对比中强化了记忆,丰富了积累,更好地激发学生读背古诗文的兴趣。

第6篇

建阳桥南小学是一所历经百年传承,富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书香校园。让孩子诗意地栖居校园是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从创办小诗人之家后,小诗人之家以成为我校全体师生为自己开垦出的一方田园。师生们在这片乐土中辛勤劳作,获得了一定成绩,寻找到文学创作中的乐趣。以小诗人之家为契机,我在音乐课堂中开设了歌(诗)词创编教学。合理有效的开展歌词创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增强所学知识的弹性,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歌(诗)词创编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我们的歌(诗)词创编教学安排应紧紧地围绕这个主旨。在课堂中如何根据歌曲旋律、内容,引导孩子们来创编歌词?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点滴小结。

一、简易改编 激发创作兴趣

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是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同的教学阶段,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主动探索,主动研究和主动发现。例如:歌曲教学《理发师》的创作拓展。

《理发师》是二年级上册的歌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基础,于是我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试着简易的创编歌词。

案例一:

编创歌词引导

师:在社会中除了理发师这个职业,还有许多职业;例如教师、农民、医生等。看,这是什么职业的呢?

生:驾驶员。

师:好聪明的小朋友!驾驶员驾驶汽车时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滴滴、嘟嘟

师:让我们用《理发师》的旋律编一首歌曲《汽车师傅》吧!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进行创编的歌词。

(公车上的汽车师傅 滴滴 滴滴,手中握着方向盘呀 嘟嘟 嘟嘟 哎大家快来呀 大家快来乘车嘟嘟滴滴开)

并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汽车师傅》游戏。

师:现在由老师扮演驾驶员,我们一起边唱《汽车师傅》一边玩乘公车的游戏吧!

(驾驶员开车,同学们唱歌,歌曲唱完,驾驶员停在哪个同学的座位上就由哪个同学上车。)

自由创编。

师(作业布置):我们还可以编出哪些职业的歌曲,让我们进行游戏呢?同学们回家想想、试试。

第二节课,学生带了许多新作品,令我出乎意外。

二、由浅及深,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

现代诗可以尝试与音乐结合,激发两者产生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简易的歌词创编,进而进行简单小诗创作,以一首歌曲中较为突出的一句让学生进行换诗词创作,一般用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在欣赏课《摇篮曲》中我也用了这一方法。把第二乐段的歌词用一句祝福语替换了,让学生初步接触了填词创作。让他们感觉创编歌(诗)词便不难,我用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谁唱歌》、《小雨沙沙》、《小小音乐家》等歌曲教学的升华部分。

原曲:《小小音乐家》 创编:《小小音乐家》

我是个小小音乐家, 我是个小小音乐家,

住在伦敦,我弹起吉他, 住在建阳,我弹起钢琴

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勃隆砰砰砰, 叮铃咚咚咚

勃隆砰砰砰, 叮铃咚咚咚

勃隆砰砰砰, 叮铃咚咚咚

勃隆砰砰砰, 叮铃咚咚咚

跳呦,唱呦,跳呦,唱呦, 跳呦,唱呦,跳呦,唱呦

勃隆砰砰砰, 叮铃咚咚咚

勃隆砰砰砰, 叮铃咚咚咚

勃隆砰砰砰砰砰。 叮铃咚咚咚咚

......住在柏林, ......住在考亭

我拉起提琴...... 我吹起口琴....

地隆砰砰砰......, 啦发砰砰砰......

......住在巴黎, ......住在童游,

我吹起法国号...... 我敲起架子鼓....

嘟隆砰砰砰...... 呛起咚咚咚.....

三、诗词套唱,激发创作的热情

让音乐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深入踏实,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快乐、愉快的心境中进行即兴创编,发挥想象,通过丰富的形象思维,挖掘出自己对音乐独特的即兴创作潜能。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校的学经过近年的小诗人培训,他们的具有一定的创编能力。现在的音乐教材中又有许多的歌曲都与小朋友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有许多的生活经验成了他们创编的题材,因此学生们对这些歌曲的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非常愿意对歌词进行创编。

在人类历史上,诗与歌从来都有着天然关联并且不可分割。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被配上或优美动人或凄凉哀怨或激昂壮烈的曲调,被人们世代传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如:《游子吟》这首歌曲旋律委婉优美,根据歌曲特点情绪进行选择同类诗歌进行套唱。

游子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让学生再次感受一首诗就是一首歌

四、成果展示,鞏固创作的热情

姚风说:音乐和文字是互补的关系。把现代诗改编成歌曲,可以产生更深刻、更大范围的影响。

新教材中有许多的歌曲都与小朋友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有许多的生活经验成了他们创编的题材,因此他们对这些歌曲的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非常愿意对歌词进行创编。由浅入深地开展编创活动。结合本班学生刘诗琪创作的作品《童年是首歌》进行歌化。将他的诗词作品直接套用到《上学歌》中进行演唱,让同学们惊喜的发现,自己的作品可以成为歌词被同学们传唱,从而让同学们有了创作诗词的愿望。

课例(一):儿歌节奏创编(人教版第三册第1(下转225页)(上接184页)课)

儿歌:太阳天空照, 小诗:童年是首歌,

花儿对我笑, 童年是幅画,

小鸟说,早早早, 爱唱歌,爱画画,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健康快乐伴随我成长。

我去上学校, 童年是本书,

天天不迟到, 童年是梦想,

爱学习,爱劳动, 爱学习,爱思考,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收获快乐茁壮的成长。

第7篇

一、背景解读,推进诗情重现

古诗它有着丰富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抒彩,栩栩如生的意境,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等特点。但由于年代久远,文体特殊,学生又受到阅历、知识储备的限制,自然不能深刻领会其中所蕴含厚重的情感与思想,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从而走进作者,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后去读懂诗,去体验美。

如《示儿》一诗,蕴含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学生一时无法深切体会诗人陆游忧国忧民、刻骨铭心的爱国情感。此时,教师在教学中若将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生平事迹加以生动介绍,再吟诵这首古诗,学生心弦被深深拨动,就会领会到诗人真挚、热烈的爱国激情。再如,学习《出塞》一诗,就要了解作者王昌龄是一位投笔从戎的边塞诗人,知道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才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表达的慷慨悲壮之情。

二、情境创设,演绎诗文意境

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美的意境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古诗教学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起点和原始动力,也是培养学生感受古诗内蕴的一种有效手段。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我们可以利用孩子固有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诵,用大脑想像,用心灵感受,演绎诗境,感受意境美,享受美的陶冶,使学诗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达到最好的寓教于乐效果。

1.媒体再现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使古诗内容具象化,变得丰富、生动、形象。引学生进入古诗所渲染的意境中,从而进行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让学生想像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落日、霞光、高山、黄河、大海……面对一远一近、动中有静的壮美景象,会说些什么呢?会怎么想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角色演绎

古诗种类繁多,抒情、写景、叙事、送别……可谓是争奇斗艳,各放异彩。如叙事诗,诗人往往只撷取只言片语加工成诗,情节单薄,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和丰富。我通过启发学生想像丰富诗句语言和画面,把“薄诗”读成“厚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在松树下“诗人怎么问?童子怎么答?诗中有没有写?”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

3.诗画合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名画,一字一物,一词一景,一句一画,只要我们加以想像,动笔绘画,无声的文字就会变成激情四射的语言,无形的画面也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在字里行间的美自然而然跳跃出来。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人家”、“瘦马”的素描,极其凝练地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与无奈的情态真实动人地展现出来。如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切领会诗人蕴含其中的个中滋味呢?我在教学时,画出文中出现的几种景物,勾勒出一幅简笔画,再配上徐缓忧伤的古筝曲和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慢慢融入古诗当中,感悟情感,感受意境,得到美的熏陶。

三、反复吟诵,体味诗韵和谐

古诗文的语言美,有一定的内隐性。只要细加品味,就会发现古诗文韵律、节奏、平仄的和谐之美,诗句内涵丰富、凝练含蓄之美。不同作者、不同作品,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质朴清淡、或飘逸洒脱、或沉郁深邃、或通俗平易,可谓多姿多彩。

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充分理解古诗中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的妙处就在于它既形象地描写了诗中当时所处的情景,又往往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等等,这些传神字眼,只有反复斟词酌句,才能品味其语言之美。初读要求读通、读懂,再读想像悟境,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个性发挥。读的形式可多样化,或集体朗读;或自由微吟;或一人登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让学生直抵文本真意蕴,直通学生心灵,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经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悦耳顺畅,具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我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诗句时就让学生体会同声相应、回环往复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声韵和谐的音乐美。古诗固有的押韵、平仄、韵律,如果加上乐曲,让学生在吟中唱,唱中诵,二合为一,岂不快哉?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作者李白殷殷离别之意和真挚的友谊跃然其中。

四、哲理探悟,领会诗意底蕴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

现行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它们不但是我国博大文化的浓缩,同时也是历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本文将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结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在理论研究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小学阶段的经典古诗文进行教学分析。

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求知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其积极性才会越高,所学到的知识就会越牢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铁杵成针》时,其篇幅较长,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诗文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讲故事或情景表演的方式,化难为简,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再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幅云雾浓重厚密,山林高大幽深的图景,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将学生带进诗人寻访隐者时的山林环境中,体悟到隐者隐居世外的高洁性格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争相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再结合书中的插图,让学生以形象的语言述诗意、悟诗境,就能得到水到渠成之效。对于大多数文言文,只需要学生了解其中的意义即可,而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则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当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意义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个故事讲出来,如: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比赛等,不但趣味性较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意境美

古人在吟诵诗词时,往往都带有强烈的感彩,读到时,一般都会心潮澎湃、手舞足蹈,可见,一首好的诗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人入胜,使人感觉身临其境。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意境、感悟主旨。

1.初步吟读,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首先让学生用之前所学过的方法自由诵读,要求做到吐字清晰、读音准确、表达流利,以消除所有的语言障碍。

2.品读结合,充分体会诗文的意境美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诗文中的关键词,并在诵读过程中对这些词加重语气、拖长声音。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和何时”,就应在诵读时加重语气。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范读、比赛诵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古诗文朗读训练。

三、加强联想能力,使学生在想象中入境悟情

想象实际上是根据过去经验和原有记忆进行深加工,最终所形成的新的意向和观念。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阅读古诗文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联想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由此及彼。例如,在教学《示儿》时,应抓住其中的一个“悲”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的画面?让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想象,想象到诗人面对国家的衰亡,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悲凉的诗,体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当枯燥的诗句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学生才能真切地投入其中,真正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想起所想、感其所感、乐其所乐、悲其所悲。可见,诗文所包含的内在意蕴,能在“想象”的引领下喷涌而出。吟诗作对的目的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所以,诵读古诗文首先要“入情入境”,通过诗中描绘与作者达到思想交融的境界。只有真正领悟诗人的内在情感,才能体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比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通过母亲为远行在外的孩子缝衣服这件小事,深情地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并采用比喻手法作为结尾,既展现了优美的意境,又体现了深刻的内涵。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03-01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多样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那么,如何去实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呢?

一、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要求对仗工整,平仄有律,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传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吸收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的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培养诗趣,丰富文化底蕴

由于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例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就完全可以跳出教材了,进行古诗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创办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等,学生从背诗、赏诗中就可以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

三、巧用媒体,情景结合

因为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巩固学习

真正的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们自学求知,而不是局限在课堂上和课本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也证明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个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从这一赏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每个季节的小草特点,然后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让学生们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和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然地,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其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同时,请学生自由上台,自由发挥自己对“春风吹又生”的理解。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既理解了诗意,又感受了小草的欣欣向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

总结: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诗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古诗要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 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总而言之,把握好以上三个环节,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就能达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基础训练与能力培养兼顾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整体感知导入

1. 趣味性感知导入。古诗词由于内容、形式的凝练与精练,语言文字意义的古今差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必须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或用有趣的故事讲述与生动的情景描绘,或用与诗词内容有关的遗闻轶事,或用诗词作者有趣生动的曲折经历,作为教学导入,从而有效地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例如,学白的《赠汪伦》一诗,教师可先简介李白与汪伦以及他们的交往经历,让学生对“汪伦一介乡绅用什么办法与当代狂妄桀骜的诗仙交上朋友并获得赠诗”形成悬念,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多形式朗读感知。古诗词文字精练,讲究押韵、节奏,富有乐感,朗读起来抑扬顿挫,声韵和谐,十分动听,很有魅力。多形式朗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对那些容易在听中整体感知的诗文,如骆宾王的《鹅》、孟郊的《游子吟》、李绅的《悯农》、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可以先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播放配乐朗诵,甚至可以学习古人吟诵作为导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助学生初知内容,为进一步品读、理解诗文酝酿积极主动的心理情感。

3. 自主性预习感知。高年级学生已初具自主性预习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预习,为课堂上的品读、议论、质疑与拓展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学习《秋思》一诗,学生在预习中通过看注释理解了“意万重”“行人”“开封”三个关键词含义后,初步理解诗意;再抓关键词“家书”“说不尽”与诗题“秋思”之间的联系,而后通过观察诗中插图理解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含义,初步感悟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乡、思念亲人的绵绵深情;又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作者写诗的背景,进一步感悟诗中意境;最后,再模仿诗人反复吟诵诗歌来体验诗情。这一系列的自主预习感知,是多数学生力所能及的,可以为课堂上的精细品读与拓展延伸奠定扎实基础。

二、理解具体诗意

对于古诗词诗意的理解,除了联系上下词句、图文结合外,笔者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尤其是“诗眼”的品味、感悟,运用了“扩、换、留、嚼”四法。

1. 扩。对于浓缩语义的单音词,要引导学生扩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多音词来解释,使词义明显,具体准确,易于理解。例如《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的“尽”、“黄河入海流”的“流”,可扩展为现代汉语的“尽头消失”和“奔流不息”之意,再通过联系对比、展开想象等,让学生品味作者登鹳雀楼看到的是白天的太阳依傍着群山尽头西落,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流不息东流入海的壮丽景观。

2. 换。古诗词中不少词的含义有变化延伸或用法不同,影响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词义转换才能准确品味。例如《嫦娥》一词中“云母屏风烛影深”的“深”,按现代汉语多理解为夜深沉之意,但与烛影如何联系起来解读呢?这就必须知道古汉语之“深”还有暗淡之意,若作为动态则表示逐渐暗淡之意,若作为静态则表示十分暗淡之意。云母屏风上映出的烛影之光逐渐暗淡或十分暗淡,都表明“夜深”之意。这一换,学生就易于理解诗人借云母屏风烛影深(暗淡),来描述嫦娥思念人间而彻夜难眠的冷清情境。

3. 留。虽然古汉语中不少词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有差异,但也有不少词的词义延续到现代汉语之中而基本一致,这在古诗词中也不少见,学生也容易理解,品读时,可以作保留解读。例如《秋思》一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的“匆匆”“说”的词义古今通用,可以保留。又如《长相思》一词中的“风一更雪一更”的“风”“雪”“更”都是古今通用,可以按今义保留解读。

4. 嚼。古诗词中形象传神或富有哲理、意蕴深长的关键词,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并展开想象,多角度品味。例如《嫦娥》一诗中“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心”,虽然古今义都有“心情”之意,但具体指怎样的心情呢?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为“烛影深”时的孤单寂寞之心情,也可理解为“应悔偷灵药”的悔恨心情,还可延伸为羡慕人间欢乐的思念之心情、向往之心情……对“心”的反复咀嚼,可充分理解品味嫦娥的复杂心情和作者对嫦娥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准确感悟、体验全诗的内在情感。

三、想象体验诗情

1. 想象景物画面,体验诗人情意。诗中有画,诗蕴深情。这是我国写景抒情类古诗词的传统特色。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具体品味的基础上,抓住诗词中精练含蓄的语言,想象其所描述展示的画面,从而体验画面中所蕴含的深情。例如《长相思》一词下半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生动描绘了行军途中夜宿军中帐,聒噪不停的风雪交加之声时时打断将士们的思乡之梦,从而进一步抒发了对故园种种温馨欢乐之声的深切思念之情。理解具体含义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比军帐中听到的聒噪之声与梦中思念的故国温馨之声,尤其是在想象“故园有何声”中进一步感同身受地体验征途中的将士们,尤其是词作者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深情,并感悟词中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 想象情节画面,体验诗人情趣。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有不少是叙事抒情的,简短的诗句中含有精练而又有趣的情节,并寓情趣于事(情节)之中,因而引导学生想象其中具体生动的情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文情趣的体验。例如《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乞巧》中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宿新市徐家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些叙事诗句所展示的富有情趣的情节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需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才能深刻体验。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55-01

古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经是我国瑰丽文化的重要组成。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出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到的古诗作品受到局限,所以学起来不是那么顺利,如何让其改变只是背诵的局面。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并给予对应教学实践。下面具体分析:

一、从实际出发,通过兴趣激发,提高阅读能力

虽然处于小学阶段,但学生对于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一部分学生是乐于朗诵的,那么针对这部分同学教师要着重规范他们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更好的体验阅读古诗词的乐趣。而对于尚未对其产生兴趣的学生,教师则要充分激发他们对于古诗的兴趣,让他们爱上古诗,感受到阅读古诗的魅力,在这个前提下,古诗教学才能够顺利展开,教学效率才能够得以提升。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古诗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就是学生生活性的引入,通过对素材的整理,取自于生活,这样学生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十分熟悉,教师抓住这一点,在培养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时候,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必然会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兴趣,久而久之,古诗鉴赏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比如:教学《梅花》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吟诵阅读,让学生充分联想出了“墙角”和“梅花”通过深入理解到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在把寒冷冬天开放举例为生活中某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通过这种不抽象的实际引入,在加之兴趣引导,通过这种情境带入法,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不仅为学生理解古诗课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活跃了古诗课程教学气氛,提升了古诗教学有效性。

二、通过诗趣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底蕴

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向外开拓教学视角,古诗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对于古诗学习的思维是局限的,但是他们对于大自然以及生活的接触更为近些,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的古诗学习方法,例如:古诗距离我们十分远,某个时间段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参考资料加深理解。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在学习古诗课文前,先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对作者以及生活年代进行初步了解,通过学生的查找他们对于作者印象加深,对于他们学习古诗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诗趣得到培养学习起来也更加快捷。这样一来,在结合举办一些课堂活动,写读书笔记等等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古诗鉴赏能力

古诗中,每一句都诗不离画,同时画可赋诗。能够相互相通的最主要原因是两者都具有色彩美和意境美等等特点。通过学习,进而帮助学生体会其意境及含义。也可以让他们通过诗词中学习的意境去作画,进而提高想象力,强化古诗学习能力。如:《枫桥夜泊》一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只有短短的四句,包含了二十八个字,但这种表现出来的美却那么生动,但诗人为什么有愁眠,通过一句一词的理解,充分开发学生想象,进而提高学生古诗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如果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不被动,读诗有方法,从综合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通过引导他们发现古诗的每一句,每个词的意境美。充分将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使师生共同顺利完成古诗的教学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莉声.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第12篇

热点1:成长类诗词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节选自王勃《滕王阁序》)

运用示范:目光停留在时光湖畔,历史的风声猎猎作响。我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适应话题:志向、快乐、梦想、前行、道路、感悟、收获。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运用示范:悄悄地,悄悄地,这些美丽的句子飘入我心里。它们提醒我,在学习上应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应如柳永“为伊消得人憔悴”般执著,应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

适应话题:心事、学习、道路、追求、少年、梦想、回首。

热点2:情感类诗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运用示范:妈妈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拆开礼物,双手禁不住颤抖起来。她望着我怀疑地问:“是你送我的礼物?”那一刻,在母亲的眼里我分明看到了泪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啊,我该怎样面对您那涌动的泪水呢?

适应话题:母爱、情感、报答、感恩、家庭、珍惜、细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节选自柳永《蝶恋花》)

运用示范:爱喝果汁的我,接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初涉人世,意气风发,理想高远,“少年不识愁滋味”;爱喝咖啡的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备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已经不再回避艰难困苦。

适应话题:境界、追求、求学、铭记、珍惜、前行、滋味、感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节选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运用示范:当我们三年同窗即将分离时,你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还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你是停滞不前,还是像诗仙李白那样潇洒地吟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适应话题:珍贵、友情、美丽、牵挂、记住、校园、感动、回忆。

热点3:景物类诗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节选自陶渊明《饮酒》)

运用示范:远离那世俗尘嚣,漫步于山野,小径丛中全是盛开的野花。茎叶洁净如洗,花瓣一尘不染,让你不忍离去。采一束秋菊,手上都会留下淡淡的幽香。此时,你或许会明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美好!

适应话题:哲理、心境、阅读、从容、美好、环境、诗意、幸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运用示范:江南的水,流进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水,保持着它独有的那份清秀,不张狂也不浮躁,完全是小家碧玉的样子,说话是小启朱唇,走路是金莲晃动。

适应话题:江南、山水、走近、自然、风景、家乡、画卷、印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运用示范:我爱春雨,爱她的温柔,爱她的无私。绵绵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滴滴春雨,润绿了小草,催开了花朵,将整个大地摇醒。

适应话题:雨中、老师、母爱、声音、感恩、滋润、感动。

热点4:美德类诗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运用示范:地震中,正是因为哥哥心中有“带妹妹到安全地方”的信念,才让他变得如此坚强;正是有了哥哥的坚强,才保证了妹妹至今无忧无虑。看着这个镜头,我想起了郑板桥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适应话题:根基、基石、磨练、坚守、自我、磨难、成功、自信。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运用示范:“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品读苏武,我读出的是忠诚;“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我读出的是正气;“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黛玉,我读到的是凄美。

适应话题:生命、高度、坚守、明天、肩膀、美德、记住、榜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运用示范:这时的李清照,已经遭受了国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击,但面对朝中文武的懦弱,她仍以高亢的歌喉唱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之歌。

适应话题:历史、态度、自我、生命、坚守、赞美、偶像、心田。

热点5:哲理类诗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节选自杜甫《望岳》)

运用示范:请保持快乐的心境。面对乌云,不必紧锁眉头,因为彩虹总在风雨后;面对风雪,不必烦恼,因为瑞雪兆丰年;面对高山,不必心生忧愁,因为总有一天会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与豪迈。

适应话题:位置、顶峰、风景、道路、眼界、前行、学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节选自陆游《游山西村》)

运用示范: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急流暗礁,遇到高山险阻。行到水穷处,当我们的人生之舟不能通过时,我们不妨把思维转换一个角度――反省一下,一定会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未来。

适应话题:把握、成功、坚持、转身、相信、挫折、前进、感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节选自龚自珍《已亥杂诗》)

运用示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