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政收入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财政收入预测的基本思路和目的分析
1.1财政收入预测的基本思路
财政收入需要预测许多方面,但是在复杂的工作中要把握住预测的重重之重,抓住重点统筹全局要做到对财政收入预测必须要对财政收入的规律性和相关变量及偶发事件加以把握。财政收入来源于我们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经济性活动,通过纳税等相关手段保障了收入的稳定性。税收是同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因此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大的方面和国家经济状况有关,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和税收体制、税收手段等有规律可循的因素相关联。把握与财政收入规律关系后,还要及时的预测其可能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确定因素。
1.2财政收入预测的目的分析
财政收入预测的目的一是体现财政收入的总量水平,其总量水平从根本上反映了政府的财政能力,财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政府各项工作的统筹规划问题,通过财政收入总量的预测,可以及时的发现政府财政问题上的漏洞,适时的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二是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结构体现的是各项收入所占的比例,财政收入结构对于预测税收有较大的帮助,其能够较准确地做到未来税收的掌控,根据经济状况的不同调整税收,保证财政收入的来源;三是财政和经济的预测,财政收入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当政府各项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时,其经济措施就会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1.3财政收入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大多数时候,政府并非关注现时的财政收入,而是未来几年或相当一段时间后的财政收入水平,其他时候,政府可能需要了解当年甚至几个月内的财政收入情况,这便是财政收入的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问题,区分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很必要,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和短期之中的决定机制不同,与预测理论、方法及预测模型等机制关系很大。长期中,经济增长依靠的机制主要是经济自身的实际生产能力,而并非是短期中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若是长期预测,需重点把握经济在长期之中的趋势性,考虑经济中内在的本质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因素,若是短期预测,需重点把握短期波动性并着重考虑现实经济中具体的、偶发的和突发性的影响因素。
1.4财政与经济关系预测
政府预测财政收入的目的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基于财政本身,很多时候是因为财政收入和经济某些方面的关系,当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和判断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时,构建模型的关注点就不能局限在财政方面,还要关注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因素。
1.5财政风险系统评估
财政风险指的是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出乎意料变动的可能性。根据其定义表明财政风险既可以是消极的,即政府可能遭遇减少收入,增加支出,扩大损失;也可能是积极的,即政府可能获得意外收入增加、支出减少,或取得其他形式的利益。具体分为财政收入风险和财政支出风险两方面内容,其中前者是指财政收入过程存在不利于财政职能充分发挥的可能性。后者是指财政支出过程存在不利于财政职能充分发挥的可能性。同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过程带给人们的风险感受则更直接、更强烈。
2.财政收入预测的影响因素
2.1制度因素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税收又建立在一定的制度之下,不同的地区就会有不同的税收制度,经济发展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税收制度。税收制度同样包含了许多方面,纳税的主体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制度变化而变化,当征税对象、税收种类和税率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对财政收入造成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总量逐步上升,财政收入占我国GDP比重也日益上升,这就决定了财政收入的预测要建立在不同制度的基础之上,在预测财政收入时要把体制的因素考虑在内。
2.2经济因素
对于财政收入而言,在各项制度都已经确定以后,影响财政预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加是建立在发达的经济之上的,无论制度多么完善,没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带动财政收入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财政收入。经济总量的衡量主要看GDP总量,总量越大说明社会中的经济类型越丰富,丰富的经济类型使政府的经济来源不会过分依赖某一种经济产业。当一种经济产业受到影响时,其他的经济产业就会得到相应的补充,从而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侧面是企业盈利的增加,企业盈利的增加会带动投资者资金的融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中各个产业盈利增加的同时带动了税收的增加,所以经济因素是财政预测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快发展,财政收入也稳步上升,经济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增长的财政收入又保障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3.对财政支出的预测
在预测财政支出时,建立适当的经济模型十分关键,经济模型充分考虑到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区别。财政支出相对于财政收入而言具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可安排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财政收入进行合理的配置财政资源,其安排的去路同时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区别决定了财政支出不能根据财政收入来预测。考虑问题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结果,从主观意愿上考虑,财政收入不能够预测财政支出。但是从平衡收支的角度来说,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了以后的支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财政支出主要取决于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比如我国经济危机时,为了带动内需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行业的投入,这时财政支出是根据未来经济的需要来制定的。财政状况由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决定,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收入,支出体现了政府的职能,支出的合理到位,能够为经济带来活力。支出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缩影,其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分析财政支出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绝对量分析或者是相对量分析,相比较而言,相对分析应用更加广泛,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财政状况,同时能够体现出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大小。
4.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4.1经济因素
经济的繁荣会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会带动地方上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增加。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经济增长的直接体现就是GDP的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需要为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一个基础设施齐全的发展平台,在经济发展日趋成熟以后,政府的投资又逐步转向公共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的活动。在发达国家中,政府财政支出是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这正是经济因素对财政支出的影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区财富会不断的增加,富裕宽松的生活条件时人们降低了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政府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放在公益性的项目上,从而满足人们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生活也发生了不同的认识,人们不再局限于温饱,而是对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政府就要增加财政支出满足人们生活中的质量。
4.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也据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可以概括为:一是确保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治体制、财政体制等,为了确保其职能范围的稳定,政府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财政支出,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保障和维持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医疗服务,加强教育力度,政府职能范围相对广泛,其财政支出就必然会有所增加;二是地方政府的效率会对财政支出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一个工作效率高,勤俭工作的地方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都能够用到实处,铺张浪费必然会导致财政支出的增加。
4.3其他方面因素
除了经济、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及城市发展水平等都会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此外,伴随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劳动力和资本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自动流向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以便利用规模效应的优势,然而城市不仅是一个工业品生产集聚地,同样作为一个大量人口的中心,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就必然会增加城市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郑鹏辉、单锐、陈静.时间序列分析在我国财政收入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2]冯润.分解预测法在财政收入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财政,2008(13)
[3]陈志新.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04)
关键词:山东省;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财政收入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项税收收入,此外还有政府其他收入等。同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的规模还要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山东省1994-2007年的财政收入相关数据为根据,研究山东省财政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经济变量的选取
财政收入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费用等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而后三部分与国内生产总值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为简化模型,这里把后三部分合并为国内生产总值一项,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说明除税收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所以这里选取的解释变量有:
1.税收收入。是各年的总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各项税收,这是财政收入最核心的部分,所占比重也最大,包括地方和国家两级税务机关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
2.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财政收入后三部分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税基的重要因素。
因为1994年我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从当年1月1日开始从地方财政包干制改革为能够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分税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个税收体系,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这两项在1994年前后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并不具备可比性,所以在此只选用1994年及以后的数据。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2008
二、参数估计及检验
1.参数估计
设每年的财政收入为Y(亿元),税收收入为X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X2(亿元),则可得Y=B0+B1X1+B2X2。
用OLS估计参数,得:
即:Y=-68.8649+0.8668X1+0.02324X2
2.模型的检验
(1)经济检验
财政收入一般和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正相关,所以B1和B2均应取正值,而且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应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即B1的数值应该比较高。上面得到的模型有着良好的经济意义。
(2)拟合优度检验
从上图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2=0.9995,修正的可决系数R2=0.9994,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
(3)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t的绝对值分别为9.263947,11.42796,6.02113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t(11)=1.796,可见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4)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模型的F值为10265.87,在给定显著水平为0.05的情况下,F(2,11)=3.98,所以拒绝方程不显著的假设,回归方程显著。
(5)序列相关性检验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为0.01,解释变量个数为3、样本个数14,查DW检验表。因DW检验表中样本容量最小为15,故取临界值dL=0.70,dU=1.25,于是有DW统计值dU
(6)多重共线性检验
计算出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由各相关系数值可知,解释变量高度相关,说明模型确实存在多重共线形。
对模型进行修正:用逐步回归方法解决多重共线性,分别将Y与各解释变量作简单回归,得:
Y=-39.4823+1.3202X1…………………………(1)
(-3.5481)(72.1440)
R2=0.9977,F=5204.76,D.W.=1.1502
Y=-117.6782+0.0670X2…………………………(2)
(-5.6308) (41.5804)
R2=0.9931,F=1728.93,D.W.=0.8913
由上可知,方程(1)的拟合优度最大,但加入X2,拟合优度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财政收入不仅确实受税收收入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这些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然国内生产总值也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所以X1X2会表现出显著的多重共线性,但如果只考虑国内生产总值的话,即方程(2),B2值偏小,无法更加确定地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为毕竟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绝对地位。所以尽管初始模型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多重共线形,X1X2仍然全部保留在方程中。即方程为Y=-68.8649+0.8668X1+0.02324X2
三、结论分析
1.该模型的经济意义是明显的,即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因素,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收入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8668%。X2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国内生产总值弹性,即其他收入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2324%。可见税收收入变化对财政收入变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2.两个弹性系数之和为1.0992,与1非常接近,说明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上全部来源于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3.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因此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增加财政收入不一定要采取提高税率、增加税种这样的税收手段,如果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财政收入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金欣雪,周红林.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关键词:平罗县;县级财政收入;运行对策
一、2017年县级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及形势分析
1.2017年县级财政收入完成情况。2017年,县本级财政收入累计完成90992万元,为年度预算数的102.7%,增长10.0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414万元,同口径增长11.12%。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54132万元,同口径增长10.67%;非税收入完成26282万元,增长12.04%。政府性基金完成10578元,增长2.6%。2.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因素分析。(1)财政收入增收因素。一是重点税源企业大户效应明显。二是医药、化工行业成为税收新的增长点。三是2017年下半年重点煤炭企业行情逐步好转,煤炭价格上扬,行业复苏在望。四是清理历年欠税。目前县企业欠税近4亿元,这些欠税有的是可以清理的。(2)财政收入减收因素。一是落实国家出台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二是非税收入受政策影响,逐年递减。三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减收严重。
二、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国库暂付款规模过大,影响资金调度。近年来经济持续下行,税收收入增长乏力,国有土地出让难度加大,2014年~2017年平罗县年初预算安排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在年度预算执行中,按照年初支出预算安排项目已经执行,按规定报人大调整收支预算后,已经执行的支出预算调减后只能作暂付款处理,造成暂付款规模增加;同时由于县级财力有限,财政预算除保障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部分民生事业支出和偿还金融机构贷款本息外,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部分重点建设项目预算无法安排,有些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通过国库借款方式解决,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国库暂付款,占用了各类结转结余专项资金,影响了国库资金调度.
2.地方财力缺乏支柱税源支撑。从平罗县税收入库情况看,制造业、煤炭加工、冶金、电力、建筑安装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等行业是决定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2016年县级入库税收情况看,年纳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6家,占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纳税额的54.7%。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6家企业中,只有宁夏大地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宁夏坤辉气化有限公司属生产制造加工行业,其余4家企业属于电力、旅游和建筑安装企业。由此可看出,平罗缺乏支柱税源企业,没有年缴纳地方税收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同时大部分企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多属高耗能企业,转型慢,受市场风险影响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造成税源不稳定。
3.经济下行和税制改革,造成地方税收持续下降、主体税种缺失。随着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和增值税收入级次调整等政策实施,经济持续下行,地方税收增长乏力,整体税收收入持续下降。2014年~2017年主体税种税收呈下降态势,从2014年57896万元下降到2017年53387万元,减少4509万元。“营改增”后,作为地方税主要税种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纯县级税种主要有城建税、印花税、车船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及教育费附加小税种;共享税种有增值税(5∶2∶3)、企业所得税(6∶2∶2)、个人所得税(6∶2∶2)、房产税(区县3∶7)、城镇土地使用税(区县3∶7)和土地增值税(区县3∶7);“营改增”后县级缺乏支柱税种,呈现多元化、分散型状态。
4.刚性支出增长压力持续加大,收支矛盾突出。2014年以来,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招考人员逐年递增,城市建设日渐完善,临时聘用人员逐步增加,尤其是城市垃圾清运、路灯维护、绿化管护、公厕管护等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增长较快,除开支日常工资支出以外,按照《劳动法》均需要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保缴费,同时,在编在职财政供养人员随着工资调整,住房公积金、政府效能奖及民族团结奖等支出增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及社保缴费等刚性支出持续增长,收支矛盾突出。
5.政府性债务偿还进入高峰期。目前,政府债务处于偿债和举债高峰叠加期,从2014年以来,政府性债务进入偿还高峰期,尤其是金融机构贷款及地方政府债券本息逐年还本付息不断增长。2014年~2017年,平罗县用于偿还金融机构贷款和地方政府债券本金全部属于举借自治区财政厅发行的地方政府置换债券进行偿还,财政预算只安排偿还到期利息,同时县委、县政府部分重点项目建设需要贷款资金进行建设,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增加。
6.重点项目建设对政府投资依赖性大,财政压力持续增大。2014年~2017年平罗县委确定的重点项目建设投资逐步下降,政府投入项目支出占比逐步增长,政府投入占重点项目投入比重从2014年15.2%上升到2017年的28%。
三、增加县级财政收入的对策
1.多措并举培植财源,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一是创新投入方式,注重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力和产业聚集力。围绕“三大战略”,做好落实各项经济政策的资金保障工作,发挥各类各级资金捆绑效应,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助力科技创新和“两化融合”,支持现代物流、全城旅游、科技金融、网络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培育发展。二是开展对全县小、散、乱、污企业整治,规范企业达标排放,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减轻环境整治压力。同时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引导大企业对“僵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盘活企业资产和土地,腾出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助推平罗经济转型升级。三是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取消、停征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政策,清理规范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各项减负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为企业松绑。
2.强化财政税收征管,收入质量不断提高。一是持续完善综合治税机制。严格落实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形成综合治税强大合力,加大收入征管力度,按照年度收入征收预期目标,按月将任务落实到国地税及各执收单位,逐月通报,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二是加强重点税收源头管控。突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监控,及时掌握税源动态及变化情况,强化税收趋势分析研判,增补跟进措施,加大税收监管。继续深化“营改增”试点工作,推进水资源税、环保税等改革,细化平罗县配套措施制度,加大改革的协调和跟踪分析、运行实时监控,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三是扎实抓好非税收入征管。挖掘增收潜力,稳步提高国有闲置资产处置和土地出让金收入,严肃查处应收不收、应缴未缴、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3.加大税收清理力度,做到税收应收尽收。一是发挥综合治税领导小组职能和各部门协税护税作用,平罗县发改、工信、住建、财政等部门将当年开工的县委、县政府重点项目、企业自建项目建设情况和二手房交易等情况与税务部门共享,确保税务部门及时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财政部门将中央、自治区和政府补助企业的资金及时通知税务部门,帮助税务部门清理欠税;三是县人民政府启动县处级领导包抓企业欠税工作,帮助税务部门清理欠税。
4.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建筑业历来是平罗县营业税的主要组成部分,“营改增”后,在平罗县施工的外来企业,要严格执行建筑业预征税款的规定,财政部门监督各预算单位在支付政府工程款时必须到平罗县税务部门开具预交税款通知书方可支付工程款,杜绝税源流失,实现地方留成足额征收。
5.加强个体税收管理。目前平罗县个体工商户具有管户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经营灵活、流动性强的特点,定额核定征纳难度较大,漏征漏管户情况严重。随着“营改增”扩围工作的深入,建安房地产、金融保险、生活服务业将纳入国税部门管理,预计个体总管户将达到10000户以上(“营改增”前国税管理个体约6000户)。2016年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全部行业税负总体会呈现下降趋势,减负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减少。因此,把加强个体及小微企业税收管理,作为2017年税收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考虑,科学合理确定征收额度,确保应征尽征。
6.加强国库暂付款管理,不断压缩暂付款规模。一是通过预算安排进行化解。2017年通过预算安排进一步压缩国库暂付款规模。二是结合盘活存量资金,对超过2年以上项目结余结转资金,通过收回统筹使用的办法化解暂付款。三是尽力杜绝国库借款情形的发生。通过上述措施,不断加强国库暂付款管理,逐步压缩暂付款规模。
[关键词]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预测 输入节点数AR模型
引言
财政收入是国家财力和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财政理论的先驱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赋税论》中深刻地分析了税收与国民财富、税收与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的经济学家从税收对储蓄、劳动、企业投资和收入分配影响的角度论述了国家财政税收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但这些文献仅仅根据过去数据本身对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由于作为财政收入主体部分的税收与宏观经济系统的许多因素非线性相关,这些因素是不确定的,此外财政收入的非税收入部分也是不确定的,所以,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一个非线性随机过程。GDP(国内生产总值)也是一个非线性随机过程。财政收入和GDP的统计数据各有自身的统计规律性,同时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本文对财政收入和GDP进行分别预测,再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
不依赖于对象机理的神经网络较传统的线性模型在非线性预测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已被大量实例验证。但是,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选择问题仍需研究,它直接影响预测结果,而且比样本容量的影响大,其中,网络结构对预测精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n的确定上。本文基于描述对象最小独立变量数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平稳时间序列选择n的实用新方法:n=自回归(AR)模型的阶次。
一、AR模型及其阶次的确定
平稳、正态、零均值时间序列{xt}的n阶自回归模型AR(n)为:
该AR模型对2004年和2005年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达44.8%和21.8%,显然不宜作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预测模型,故选择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
采用MATLAB语言编写BP网络程序,网络训练参数设定为:目标误差0.001,初始学习率η(0)=0.01,学习率增长系数a=1.05,学习率减小系数b=0.75,误差增长比率上限k=1.04,动量项系数 α=0.9,最大训练次数1000。用搜索法确定出隐层节点数=4。然后训练网络BP(10-4-2),在1000次训练中第173次的平方误差均值最小。按此次的权值和阈值,预测2004年和2005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为20.78%和20.05%,相对误差绝对值为3.79%和0.78%。这个预测精度对于宏观经济过程来说令人满意。以该权值和阈值预测我国2006年~2008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21.15%、20.16%和19.95%。
四、预测结果分析
1990年后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GDP增长率及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预测值曲线见图1。
由图可见,除少数年头,我国财政收入整体保持15%以上的高增长速度,这反映出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好转,十分喜人。但喜中有忧:自1993年起,财政收入增长一直远高于GDP增长,意味着在整个GDP分配当中,政府所占份额越来越高,居民收入的份额则越来越少,这就隐藏着产生“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刺激投资过热―引发经济过热”这一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如果2005年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没有大的变化,财政收入增长点将在图中预测点附近,增速有所降低,恶性循环的潜在压力会得以减缓。但2006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实际达24.4%,高于预测值,潜在压力不减反增,必然促使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这一点在2007上半年已逐渐显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25.9%,GDP与CPI同创新高,双双突破年初设定的整体经济增速8%、物价上升3%的目标。如果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再度连续远超预测值和GDP增长率,那么,由经济过热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就在所难免。
当前政府需采取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强化科学发展观的统筹作用,抑制经济发展过热。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快建立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做好预算安排、合理调整投资方向,积极配合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等,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五、结论
1.对适合于AR模型的平稳时间列序,采用AR模型的阶次作为BP神经网络输入节点数的预测方法是适用的。用上述法对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预测,比AR模型更准确地揭示了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如果2007年~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持续超过本文预测值,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刺激投资过热而引发经济过热的现象,在 财政政策制定中要充分注意这一问题。
3.从1993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在经济发展的时期,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会快一些。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正是因为经济增长才发生的,同时由于我国近年来完善税收体制和加强税收监管力度,所以财政收入近年来增加较快;但是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还需要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财政收入增长过快会刺激投资过热,从而引发经济过热,可能导致恶性循环。虽然央行今年不断加息,压制经济过热,但是还可以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使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建立起相依相存的长期稳定关系的,达到经济稳定增长,同时适当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得到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谷永芬安鹏周方召: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政研究, 2005,11:23~25
[3]宋本强:我国财政收入相对数变化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5:44~50
[4]姜斌陈行勇黎湘等: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J].电光与控制,2007,14(1):42~45
(一)研究内容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不同,分析结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多方资料搜集,并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农业增加值(x1),工业增加值(x2),建筑业增加值(x3),总人口(x4),最终消费(x5),受灾面积(x6)六个主要影响因素。论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国家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进行定量研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是将变量逐步地引入到模型,每引入一个解释变量,都要对其进行F检验和T检验。当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后,原来引入的解释变量变得不再显著时,则将新引入的解释变量剔除。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变量之前回归方程只包含显著的变量。回归分析是根据各解释变量的最优组合建立回归方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发展趋势,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本文运用统计软件Eview进行辅助分析。
二、研究过程与分析
(一)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根据对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选取,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回归分析模型:
利用数据和Eviews软件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模型结果如下:
(2.493493) (-2.849060) (7.742058) (0.969910) (-2.045158) (4.135405)
(-0.692149)
R2=0.999291 F=5403.738
有上述结果可以看出R2=0.999291.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t检验的临界值为2.064。由模型结果可知,x3,x4,x6的t值都小于临界值,不能通过t检验。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得出,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相关系数较高,特别是x1和x2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94919。说明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逐步回归分析
1.y对各解释变量分别进行一元回归。运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求出y对各个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对以上一元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得知,以x3为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方程的R2最大,故选取x3作为回归模型的第一个解释变量,形成一元回归模型。
2.逐步回归。根据一元回归模型,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将剩下的五个解释变量分别加入回归模型,形成了以下的二元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对上述二元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可知,新加入变量x4后所形成的二元回归模型中的R2最大。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保留解释变量x4,建立以x3,x4为解释变量的二元回归模型。接着,将剩余的解释变量分别加入到x3,x4的二元回归模型中,得到以下四个三元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对上述三元回归模型分析,同理可得,新加入变量x2后所形成的三元回归模型中的R2最大。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故保留解释变量x2,建立以x3,x4,x2为解释变量的三元回归模型。将剩余的解释变量分别加入到x3,x4,x2的三元回归模型中,得到以下三个四元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同理可得,新加入变量x5后所形成的四元回归模型中的R2最大。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符合我国财政收入实际。保留解释变量x5,建立以x3,x4,x2,x5为解释变量的四元回归模型。将剩余的解释变量分别加入到x3,x4,x2,x5的四元回归模型中,得到以下两个五元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同理可得,新加入变量x1后所形成的五元回归模型中的R2最大。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符合我国财政收入实际。保留解释变量x1,建立以x3,x4,x2,x5,x1为解释变量的五元回归模型。将剩余的解释变量x6加入到x3,x4,x2,x5,x1的五元回归模型中,得到六元回归模型,即最需要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3.逐步回归模型确立。通过上述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将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依次加入模型,最终得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我国财政收入与六个影响因素的方程为:
Y=32887.09+0.5925254x3-0.273504x4+0.321920x2+0.344622x5 -0.809875x1-0.035997x6
根据逐步回归得知最终的回归方程如上图所示,实际值与拟合值高度接近如下图所示,最大误差仅为3.3%。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计量分析;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33-02
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大型项目的建设都需要财政收入的支持。但由于经济增长的放缓,财政收入规模也下降,研究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财政收入的水平,而不恰当的财政收入也会抑制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长期稳定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也是衡量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安徽省作为中部欠发达的省份,财政收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为了加大安徽经济发展的力度,政府往往加大投资力度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怎么样解决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需求和发展水平较低的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安徽省经济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找出财政收入和几个重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作一实证分析。
1.理论基础
根据财政学理论来说,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形成相互依靠的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财政收入的水平,而适当的财政政策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威廉・配弟比较深刻地分析了税收与国民财富、税收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瓦格纳也认为财政政策原则即是税收能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的需要。对于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供给学派的拉弗描述了一条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即拉弗曲线。在拉弗曲线中,描述了税收决定于经济,但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这一辩证的思想,只有适当的税收才能促进经济健康的发展。
2.模型假设
经分析,影响安徽省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可能有:(1)商品零售销售总额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其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可以广辟财源切实增加安徽省财政收入;(2)直接使用外商投资已成为安徽省财政收入的另一个亮点,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金已经成为安徽省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3)财政收入来源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越大,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的财源就越丰富;(4)进出口净额反映安徽省取得外汇收入的幅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徽省的关税收入进而影响到安徽省的财政收入;(5)由于财政支出相当大一部分是用于经济建设,特别是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会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发展,间接上也促进安徽省财政收入的增长;(6)物价指数作为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选取该指标可以得到实际财政收入的发展情况;(7)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扩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增长也有着直接的拉动作用。为此设定了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
Y = C + 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
其中,Y――安徽省财政收入;X1――商品零售销售总额; X2――直接使用外商投资; X3――国内生产总值(GDP);X4――进出口净额;X5――财政支出; X6――物价指数; X7――固定资产投资。
3.数据选取
考虑到各个因素对安徽省财政收入的影响,选取2005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安徽省零售商品销售总额、外商投资总额、GDP、进出口净额、财政支出、CPI、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为自变量,选取财政支出的数据为因变量。
为估计模型参数,收集2005.1―2008.4的相关统计数据。
4.变量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输入Y、X2、X3、X4、X5、X6、X7等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该模型R2=0.98可决系数超过0.85,说明拟合性良好。但X1,X2,X4,X6,X7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而且X4,X5,X6,X7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面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对X1、X2、X3、X4、X5、X6、X7的一元回归。结果剔除X3、X4、X6等因素。
根据表中的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是:Y=45.3678+0.3181X1
+9.844304X2-0.359939X5+0.059877X7
(30.02099) (0.089262)(3.449785) (0.06857) (0.025810)
t=(1.511232)(3.563683) (2.853599) (-5.249198) (2.319861)
5.模型的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由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R2=0.935314,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11792,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良好。(2)F检验:表中得到F=39.76325,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商品零售销售总额”、“外商投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财政收入”有显著影响。(3)T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到,数据中各个因素的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当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商品零售销售总额”、“外商投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分别对“财政收入”有显著影响。
6.模型的统计分析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零售销售总额”、 “外商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元时,财政收入Y将分别增长0.3181元、9.844304元、0.059877元。政府加大外商投资的力度,会比较好地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
从理论上来说,财政支出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但由于财政收入的增加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财政支出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有就是财政支出的效果并不一定发生在当期,表现为一定的时滞性,所以在该模型中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表现为一定的负相关。
协调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
1.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我们可以根据模型看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经济规模的扩大是财政收入资源的保证,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财政收入的税基才能得到保障。只有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安徽省应该积极拉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外来资金以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发展,缩小安徽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安徽省应该积极出台经济刺激方案,努力活跃市场,提高商品销售总额;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扩大公共产品的支出和大型项目的投资也可以扩大经济总量,进而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提高财政收入水平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收入水平。
2.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增长,积极扩大税源
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国民经济各产业在收入水平、适用税种和税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提供税收的能力并不一样。根据中国目前税制的特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的宏观负税能力要强。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安徽省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关键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基本现代化。现代化既是提升工业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要尽快提高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并以此改造传统产业。此外,安徽省有世界著名的黄山,天柱山等一些风景秀美的旅游资源,应该积极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可以较快地提高安徽财政收入的增长。
3.加快产权改革,提高企业效益
安徽省应加快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减少对民营经济发展制约,优化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促进外贸出口。同时,改善企业所有制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改善安徽省的企业运作效率,使其利润水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这样,按照现行税制,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有一定的税收累进效应。安徽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为其财政收入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保障。
4.进一步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管
要从安徽省的实际出发,把税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税收征收过少,就没有足够的税收收入以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如果税收征收过多,会对经济产生抑制的负面效果,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安徽省应从现实出发,合理确定税收规模,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安徽省应继续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源监控,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从而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但是,在加大税收征管,获取必要的税收收入,也要避免过重的税收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孙雅.江苏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7,(10):29.
[2]吉亚辉,朱正取.甘肃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129.
[3]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派别[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1-193.
[4]何佳晓.四川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5):115.
[5]宋本强.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走势预期分析[J].财政研究,2009,(1):68-70.
[6]曾五一,刘小二.中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34-39.
[7]耿凤珠,卢欣.河北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中国商界,2009,(5):22.
[8]陈颂东.优化中国财政收入结构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54):11-12.
[9]广西财政厅办公室课题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质量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35):13-25.
一、“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一)“三地”经济总量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2010-2012年,郴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081.8亿元增长到1517.3亿元,年均增长18.43%;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119.5亿元增长到1508.43亿元,年均增长16.08%;韶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683.1亿元增长到888.48亿元,年均增长14.05%。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对应,“三地”政府财政收入也持续增长。2010-2012年,赣州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124亿元增长到了228亿元,年均增长36%;郴州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112.2亿元增长到189.47亿元,年均增长29.95%;韶关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113.85亿元增长到146.5亿元,年均增长13.43%。
从“三地”经济总量与财政收入之间关系的比较来看,当前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郴州与赣州经济总量相近,但财政收入规模差距较大。近年来,郴州市尽管GDP增长速度较快,2012年其地区生产总值(GDP)已居三地之首,但由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赣州,其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与赣州市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二是赣州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三大收入占GDP的比重达40%。目前,赣州市的三大收入总额(不含社保基金收入)已超600亿,其无论是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在三地中均规模最大、增速最快。三大收入总额占经济总量(GDP)的比重达40%,政府集中的经济资源或财力远超其它两地。三是韶关财政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财政收入规模与赣州、郴州的差距拉大。近年来,韶关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对比较平稳,但增速呈回落态势,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放缓,表明政府在干预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下降。
(二)“三地”产业结构及其对税收收入结构的影响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2年,郴州三次产业比例为10.33:57.95:31.72,韶关为14.08:42.02:43.90,赣州为16.25:44.88:38.87,三地产业结构比例不尽相同,但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橄榄型结构),离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所处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尚存在较大差距。其中,韶关第三产业比例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其产业结构演进暂时领先郴州和赣州两地。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会带动地方税收收入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随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税收收入主要依靠二、三产业。但由于各地工业基础不一样,“三地”税收收入结构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一是韶关工业基础较好,税收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制造业。韶关大型国有重工业企业较多,税源稳定,因此,韶关市经济总量中第三产业比重虽然较大,但其税收收入仍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占比达68.38%,其中,制造业占比达42.82%,比郴州和赣州分别高22.66和6.62个百分点。二是郴州和赣州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其税收收入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增加。如赣州2012年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税收收入占比分别达19.33%和6.72%;郴州以烟叶、烟草为主的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占比分别达19.88%和17.42%。
(三)“三地”需求结构对地方财政增收稳定性的影响
2012年,郴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分别为1098.4亿元、554.58亿元、14.27亿美元;韶关市分别为548.5亿元、409.6亿元、8.7亿美元;赣州市分别为1110.91亿元、492.42亿元、28.39亿美元。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比例关系来看,“三地”经济增长方式都主要依投资拉动,特别是郴州、赣州投资增长十分强劲。2010-2012年期间,郴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从 664.2亿元增长到1098.3亿元,增长超过1.65倍,投资增速在“红三角”城市中都居于首位;赣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从688.13亿元增长到1110.91亿元,投资总量和增速都与郴州相近;韶关市固定资产投资从384.3亿元增长到548.5亿元,投资总量和增速与郴州、赣州尚有较大差距。
“三地”经济增长方式大致相近,但在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方面仍各具一定特色,并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投资对财政收入的拉动效应在逐步降低。“三地”投资增长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的拉动效应正在逐渐下降。2010-2012年间,郴州固定资产投资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贡献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由最高的41.79%降至10.49%,赣州由最高的44.69%降至15.46%,韶关由最高的67.86%降至18.42%。“三地”政府在拉动地方项目建设方面,面临的财政预算约束不断加大。二是消费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的影响加大。“三地”中,郴州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赣州、韶关两市。强劲的消费需求为郴州市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不断增多,如收入预期下降、物价上涨、消费升级、政府公务消费削减等,都将对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三是出口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下降。“三地”中,赣州市、郴州市的出口相对具有明显优势,出口企业税收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受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出口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其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
二、“三地”财政收入增长潜力比较分析
(一)“三地”宏观税负总体概况
一个地方税负的轻重,反映了其财政收入的丰裕程度和增长的可持续性。宏观税负一般有三种口径,即小口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中口径宏观税负(公共财政收入/GDP)、大口径宏观税负(政府全部收入/GDP),其中,中小口径更能说明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三地”的中口径税负均未超过国际公认的23%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经济税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宜,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
相对而言,郴州市宏观税负较轻,未来财政收入增长有一定的潜力。具体表现为:郴州市人口和经济密度较高,中小民营经济发达,随着中小民营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企业财务制度以及税收征管的不断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税收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将持续扩大。
(二)“三地”主要税种收入增长分析
2010-2012年,“三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四大税种收入增长存在较大差别。受宏观经济走低及结构性减税影响,“三地”增值税增速均有较大回落;营业税郴州、赣州继续保持强劲增长,韶关增速回落较大;企业所得税韶关增长乏力,郴州规模最小,赣州则逆势上扬,规模与增速均居“三地”首位;个人所得税赣州继续强劲增长,郴州、韶关则出现负增长。
总体而言,赣州市对增值税和营业税依赖低于郴州和韶关。其主要原因在于稀土等资源价格的上涨和金融业利润的增加,导致赣州市企业所得税的迅猛增长。2012年,赣州市企业所得税收入涨幅达60.71%,遥遥领先郴州与韶关,其中,赣州市金融业企业所得税增幅高达80.5%。
(三)“三地”非税收入增长分析
近年来,受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非税收入征管加强等因素推动,“三地”非税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府性基金收入(大部分为土地类基金收入)大于一般预算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较重。近年来,赣州政府性基金收入占非税收入的比例超过了80%,2012年,赣州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28亿元的历史新高;郴州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占非税收入总额比例为“三地”最低,但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在加快,政府性基金收入及其占非税收入总额比例在快速提升。
目前,非税收入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正成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土地供应成交面积不断增加和土地价格大幅度增长推动了地方土地收入的快速增长,但随着土地资源的持续消耗,未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预期将受到较大影响。
(四)转移性收入增长分析
转移性收入是按政府间经济能力差异与均等化目标的要求所进行的二次分配,体现了各级政府间权责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种协调机制。从入库的转移性收入规模来看,赣州从2010年的150.63亿增长到2012年的251亿,其转移性收入规模最大,增速最快,年均增长29%,而同期韶关、郴州仅增长19.42%和3.21%。
赣州特殊的红色老区地位,使得中央对其补助与帮扶的资金连年增加,对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进一步夯实了其经济发展基础,赣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高速发展与中央对其作为革命老区的扶持战略是分不开的。
三、推动郴州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
(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新财源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利用我市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条件突出等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地方特色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尤其要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同时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从而为税收增长培育更多合格的纳税主体,夯实和拓展税源基础。二是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专业化市场,逐步形成服务新型工业化配套的专业化市场体系,着力增加新生财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城乡交通和商业网点建设,促使、促进物流运输业较快发展;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旅游休闲、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服务层次;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垄断行业体制改革,为扩大财源提供条件。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一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发挥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优势,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高加工度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着力培育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降低对资源型行业的依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程,促进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形成对服务业的规模需求,培育和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城镇,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二是合理引导房地产业发展。制定房地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保持土地、税收、金融等调控政策的一致性,使房价与经济增长及居民家庭支付能力基本协调。调整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适当发展商业地产,大力提高中小户型的经济实用房、廉租房的供给比例,吸引城乡和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积聚,以“人的城镇化”带动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继续引进外地银行在郴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发展,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做大金融总量。大力拓展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和短期政府债券,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不断拓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BT合同融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建立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或股权交易中心,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弹性;财政边际收入率;财政平均收入率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22-02
1 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检验
1.1 经济理论和实际情况分析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财政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来取得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生产总值就多,财政收入就多;而财政收入对于保证经济的增长,政府职能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看,国家通过预算集中的财政收入就是归国家集中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因此财政收入是GDP 的一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该国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 GDP) 指标来表示。在现实生活中,财政收入的来源有两方面:首先,财政收入多少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其次,财政收入多少取决于经济效益高低。企业效益高,则利润多,上缴的税收和利润就多,财政收入就会增多;反之,则会减少。
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可以看作近似相等;从国民经济统计上看,二者可以近似替代。世界银行专家基恩•马斯顿通过实证方法比较了一些高税负国家与低税负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低税负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出口增长率及就业与劳动生产率都比高税负国家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们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税负情况作了调查,其分析的结论是:税收与人均收入、经济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率来衡量)、经济结构(特别是农业和采矿业产值占GDP比率来衡量)等有关。首先,税收与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其次,税收与经济开放度正相关;税收与农业产值占GDP比率负相关。根据税收收入与国民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经济理论,可以推断,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应该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
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及经济增长(GDP)情况(见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GDP,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是在不断地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加,从1998年的11.7%增加到了2005年的17.3。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快速而稳定的增长,从而使财政收入也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财政收入规模逐年扩大。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从1998年以来,财政收入的增速远在GDP增速之上。
1.2 财政收入弹性分析
所谓财政收入弹性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用t表示财政收入的变化量,g表示GDP的变化量,则Et=(t/t)/(g/g)即为财政收入弹性的表达式。当Et1时,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存在着比较强的财政收入弹性(曲振涛,2002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很多地方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这就要求财政收入也要有相应的提高,即财政收入弹性Et应该大于或者等于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因此,从理论上分析,随着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也会相应的增长。由此认为,财政收入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1.3 财政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财政边际收入率分析
所谓财政边际收入率是指新增财政收入占新增GDP的比率,财政平均收入率是当年财政收入总额与当年GDP的比率。若边际收入率大于平均收入率,则表明财政收入有增长的趋势,反之则是下降的趋势。两项指标用公式表示为:财政边际收入率=(REV/GDP)%,财政平均收入率=(当年REV/当年GDP)%。
其中REV为当年的财政收入,GDP为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新增量。
全国的财政边际收入率和平均收入率(见表2)。
从表1中可以看到,从1998年以来,我国财政边际收入率均高于平均收入率,表明财政收入有增长的趋势。财政收入弹性在1998年以来一直都大于1,并且基本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也相应增长。
1.4 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和相关检验分析
为了建立理论模型,本文首先对所使用的变量进行定义和分析;从经济理论和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可以用GDP来表示:同时从国民经济统计上看,GDP与GNP相差不是很大,所以本文以GDP作为解释变量;以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关于财政收入和GDP的原始数据的时间区间:1998 -2005年,并且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模型采用的其他变量为笔者通过对原始数据加工计算取得。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REV=α + β•GDP +ε(1)其中:REV为各年的财政收入,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变量。
1.5 相关性及检验
(1)利用Eviews计量经济软件对GDP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散点图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可以直观知道,我国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基本上形成了稳定明确的相依增长关系。
(2)进行因果关系检验(见表3)。
从因果关系检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3)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W值不是很高,可能存在自相关。利用迭代法进行处理,得到回归方程:REV = 0.19065601×GDP + [AR(1)=0.91187652];GDP = 5.0921188×REV + [AR(1)=0.93537149]。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W值提高到2.156354和2.148230,消除了自相关。同时方程的拟合度高,总体显著性较好。
(4)为获得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再对变量进行一次回归,结果为LnREV = α + βLnGDP + ε(2);回归方程如下:LOG(REV) = 1.4704304×LOG(GDP) - 7.4151772。
由此可知,我国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1.4704304,这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就增长近1.5个百分点。
2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1)正确理解和运用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实现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而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又是经济增长的保证,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2)规范政府收入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已经明确。政府部门的收入必须要规范,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是完善整个社会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基础,才能真正发挥财政收入在经济和社会中应有的作用。要统一国家财政,逐步将预算外和体制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凡属于政府行为的资金来源与使用,都要纳入财政预算,克服在分配领域里行政性分权的弊端,既要依法收费,也要严格执行支出审批制度,接受财政监督。
(3)进一步深化“税费改革”。非税负担过重,收费过多过滥都会在经济和政治上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是实现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协调的重要保证。要在精简政府机构,裁减冗员,压缩不断扩大的行政性经费基础上,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割断政府与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非市场化联系,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的存在。同时要加强对各类收费项目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将收费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禁止各部门乱收费行为。
(4)深化地方税制改革,依靠制度创新,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可靠保证。税收制度上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财政收入增长的不合理性。许多地方政府在税收征管上不是依法办事而是下任务、定指标,造成了借税、贷款缴税等税收的“预收性”,而这种预收性所形成的财政收入是不真实、不合法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2]曲振涛.财政支出与GDP 的关系[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1).
关键词: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非经济因素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之一,它能综合反映经济活动总量和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都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对提升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对两指标的未来预测结果,可以为相关部门或者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相关措施提供参考。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并不一定同步增长。当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分配的比例比较稳定时,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可基本趋于同步,但在不同时期,由于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变化,会带来财政收入中非经济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一、统计方法
(一)相关分析理论
相关关系是一种统计关系,是事物在各自的发展、变化和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随变动的关系或趋势,它是指人们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相随变动的现象而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描述的一种概念,其度量指标就叫相关系数。
设两变量X,Y均为随机变量,对X,Y的一组观察值([xi], [yi]),i = 1, 2, …n,我们可以有相应的样本协方差和样本相关系数:
[r=LxyLxxLyy] (2.1)
[Lxx=x2-(x)2n] (2.2)称为x的离差平方和
[Lxy=xy-xyn] (2.3)称为x与y的离差平方和
[Lxy=y2-(y)2n] (2.4)称为y的离差平方和
其中r称为相关系数,且 。当 时,可以准确预测y值,此时若X不是随机变量,则Y也不是随机变量了。当r = 0时,回归一点作用也没有,即用X的线性函数完全不能预测Y的变化。但这时X与Y间还可能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当时,X的线性函数对预测Y的变化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准确预测,这说明Y还受其他一些因素,包括随机误差的影响。
根据相关分析理论,当相关系数 时,统计上认为X和Y属于高度相关,此时有回归方程:
其中,[b=LxyLxx],[a=yn-bxn], (2.5)
若在高度相关的前提下,这时可以进行线性的模拟分析,寻求两个相关变量的相互影响程度及通过方程式的确立,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变量来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可能值。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采集
(二)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比较
2007-2011年,受各年大型企业增减变化、突发事件和财政政策变化的影响,陕西省全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成振荡走势,年均增速分别为21.5%和33.4%(见表二)。两者弹性系数大于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率称之为地方财政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其经济含义是分析判断两者增长是否同步及协调程度。这一时期两者的弹性系数为1.55%,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相应增长1. 55个百分点。从各年弹性系数来看也呈波动趋势,2009年弹性系数为2.07%,比2008年高1.16个百分点,比2009年高0.81个百分点,但总体上陕西省财政收入增长的步伐要快于地区生产总值。
(三)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比例比较
通常将财政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称为平均收益率,而将一定时期内新增财政收入相当于新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称为财政边际收益率。当财政边际收益率大于财政平均收益率时,则表明财政收入有真正的提高,反之,则有所下降。
1.5年平均收益率维持在8%一12%之间。受近年来我省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财政平均收益率呈现了先降后升的变化。2008年财政平均收益率分别比2007年和2009年低0.3个百分点,说明这一时期财政收入增量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增长速度,从其财政边际收益率即可看出。2010年与2011年财政收益率均比往年有提高,一方而受财政体制改革影响,另一方而收益率实质性提高,2011年与同口径2010年财政平均收益率相比,增2.5个百分点,财政边际收益率增11.3个百分点。两年间财政收入增量的增长幅度远高于生产总值增量的增长幅度。
2.近两年财政收入得到真正提高。从表中收益率差异可以看出,宣武区2008年收益率差异为负值,财政收入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其余各年财政边际收益率均大于平均收益率,说明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财政收入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四)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相关分析研究
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相互关系,我们用相关分析理论,对陕西省2007-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度检验(记得先列表):
计算得:0.981 由此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1,属于高度相关。
则有:
b=0.1516
a=-478.30 回归方程为 y=-478.30+0.1516x
陕西省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3年以来,陕西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981,即二者高度相关,每100亿元GDP可以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38亿元。以2011年为例,地区生产总值12512.80亿元,未剔除误差应实现财政收入1043.26亿元,与实际实现1500.18亿元相差456.92亿元。出现这个误差主要由于地区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可见,统一二者的统计口径,减少二者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结论与总结
为了研究两者的直接相关关系,选取了近五年的详细数据并结合2006年的数据进行两者的增速计算,使GDP增速与财政总收入的增速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从表一中,我们能直接看出陕西省五年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是增加趋势。在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比较中,受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陕西省全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成振荡走势,且总体上陕西省财政收入增长的步伐要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在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比例比较中,受近年来我省财政体制改革,即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财政平均收益率呈现了先降后升的变化。与此同时,近两年财政收入得到真正提高。陕西省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百亿元生产总值预计和实际将实现的财政收入是存在误差的而这个误差主要由于地区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
GDP和财政收入是反映区域综合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2007-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数据分析,能得到GDP与财政收入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是GDP与财政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GDP的增长必然带动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GDP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是完全同步、一一对应的关系,两者之间受非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产生一定的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各不相同。从现阶段看,非经济因素中二者的指标构成、财税政策是主要因素,在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是主要因素;三是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尤其是地方可用财力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建云.对GDP和财政收入关系的认识.2010年8月16日..2013年12月15日.
关键词:财政收入 企业管理 关系
众所周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企业会计,则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以及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借以分析得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通俗的讲,企业会计工作看起来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事情,但事实上企业会计与国家财政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企业会计与财政收入之间形成了以利益为中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下面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财政收入是企业会计的前提。我们知道,建国以来,财政部一直都是全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无疑也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而这种格局是由财政工作和会计工作的紧密联系所决定的,这也奠定了财政收入相之于企业会计的地位。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没有厚实的财政收入基础,国家就无法为企业提供好的社会服务保障,无法有效的参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这就很容易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作。而企业不能正常运作经营,无疑企业会计这一归属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也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说,财政收入是企业会计的前提。
其次,企业会计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我们已经知道企业会计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其经营资金运动为对象,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不同,企业的创立和存在,是以获取利润为其基本目的,因此,显而易见,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会计,必然要为企业实现其获取利润的目的而服务。而财政收入的内容包括各项税收收入,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活动,其所产生的企业所得税无疑是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项目。简而言之,企业会计工作做好了,企业管理就完善了;企业管理完善了,企业营业税随之就会大大提高,财政收入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企业会计工作紊乱,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管理就会失败,企业就会亏损,财政收入就会失去基础,成为空中楼阁。就财政收入而言,企业会计的作用非常明显,若没有好的企业会计的工作,离开企业会计的信息,财政收入就无法实现。所以说,企业会计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最后,社会越发展,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的关系越密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密切的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关系,总是以利益关系作为两者之间联系的纽带。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二者利益的对立与统一,不断地促进着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之间的交替变革。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财政收入是企业会计的前提,企业会计是财政收入的基础。不难理解,在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收入主体可以凭借权力对会计主体进行利益分割;与此同时,会计主体又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影响财政主体对其利益进行分割;进而,各方面利益的产权界定又要求会计主体和财政主体对所有利益进行合理的分割。如此一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利益对立与统一之处也日益显现,利益的牵扯使得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二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那么,究竟该如何协调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关系的呢?我们不妨从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二者本身来考虑。一方面,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财政体制随之经历了几次变革,财政分权理论的研究也不断丰富,各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财政分权效果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或财政分权下各级政府财政权力的博弈,其实,如果仅从经济增长和权力博弈这两个方面去评判财政分权的结果似乎过于片面,在经济转轨和社会发展目标转变的背景下,财政分权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更需要我们从一个较为综合的视角进行研究,把握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力图更为准确的评价我国财政制度及其影响,以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目标的财务分权体制,从而能更好地协调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会计来讲,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关键,众所周知,创造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获取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了使企业具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维持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加强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各企业更好的发展,使自身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为财政收入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进而使之能更好得协调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
总之,透彻地了解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关系,对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对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之间关系的研究,认真分析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在过去的不同经济形态下利益关系的对立和统一,对协调市场经济下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切调好财政收入与企业会计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薇.财政分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永良,郑伟编,著.财经管理系列[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一、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构建的目标及功能设计要求
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公共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原理,达到如下目标:一是通过财政收入预测分析,确保地方财政收入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而稳定增长,使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达到或接近合理水平。二是通过财政运行评价分析和实时监控,使财政运行质量不断改善,财政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通过财政运行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分析,使财政自身具有持续、健康增长的能力,具有抵抗各种风险因素冲击的能力,实现地方财政的稳固与平衡。四是利用系统运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制定出促进财政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便有效地实施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按照系统构建的目标要求,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应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功能:一是合理性分析功能。系统必须能够表达如何衡量一个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的合理性,即能够判别地方财政运行状况是否在保证财政收支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扩大了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规范了地方财政支出范围。也即,地方财政的运行要符合客观经济实际,既要保证地方财政收支质量,又要确保地方财政收支规模的合理。二是协调性分析功能。系统必须能够衡量地方财政运行的协调性,即要求定量地监控评价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能否维持平衡,诊断地方各级财政在收支进度、收支结构上能否平衡,评价地方财政与经济、社会间能否协调发展。这一分析与“合理性分析”相比有所侧重,“合理性分析”强调“量”的概念,即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协调性分析则更加强调地方财政运行内在的效率和“质”的概念。三是稳固性分析功能。系统应能衡量地方财政运行的稳固程度,即判断一个地方财政在长期运行中的抗冲击能力。不仅在短期内,而且在长期内要确保地方财政的稳固发展。稳固性分析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地方财政运行的合理性和协调性。换言之,财政运行分析的目标中所关注的地方财政运行合理性和协调性,不应只是在短时段内的地方财政运行速度和运行质量,必须建立在充分时间维上去分析。财政运行分析系统的三大功能,即合理性分析、协调性分析和稳固性分析,从本质上对财政运行分析目标作出了符合理性的较深层次解析。
二、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构建的基本内容
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主要包括财政收入预测、财政运行评价、财政风险预警和财政运行研究四个部分。
1、财政收入预测
通过财政收入预测,分析研究财政与经济全局的关系,为制定地方财政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明方向,并为确定年度预算收支规模提供政策依据和数据支持。进行地方财政收入预测,将主要反映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和未来各年度的规模,显示地方财政收入的形式、来源、结构,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可信度进行检验。具体步骤为:首先,进行财政收入预测的理论分析。构建地方财政收入指标体系,分析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变化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综合影响和个体指标影响,并确定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和主要税种的经济相关因素。通过财政收入预测的理论分析,建立起以地方财政收入指标体系及经济相关因素对指标体系的综合影响与主要个体指标影响为内部结构,以其他影响因素为外部环境的地方财政收入分析系统。其次,在地方财政收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地方财政收入预测系统制作流程,创造出一条解决财政收入预测的技术路线。通过地方财政收入经济相关因素确定、筛选,预测模型选择,软件开发等阶段,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灰色系统分析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财政收入预测流程。每年进行财政收入预测时,系统管理人员将预测年度财政收入经济相关因素指标值输入系统数据库,按照财政收入预测流程进行预测,得到财政收入预测结果。最后,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同计算机自动运算程序的软件系统相比较,撰写出地方财政收入的预测报告。
2、财政运行评价
通过财政运行评价,动态监控地方财政的收支活动,进行地方财政运行的近期评价和趋势分析,明确运行中监控的重点领域。进行财政运行评价,对地方财政收支运行和平衡状态进行月度、季度、半年和年度滚动分析,对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效果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地方财政收入评价,主要涉及地方财政收入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相关性,及其规模、质量、结构、进度和县级财政收入等项目;地方财政支出评价,主要涉及地方财政支出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相关性,及其规模、结构、进度、顺序、效益和县级财政支出等项目;地方财政平衡评价,则主要涉及财政结构、进度、总量平衡及县级财政的平衡等项目;财政管理体制评价;财政热点难点问题评价等。建立起全面、综合的地方财政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特尔菲法、相邻指标比较法等定性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相结合来确定地方财政运行评价项目的权重,构造了财政运行的层次评价模型。定期进行地方财政运行评价时,系统管理人员将选定财政运行评价相关指标,从专家咨询库中筛选出专家,确定评价项目的权重、评价项目的评价指标的权数及临界值区间,通过导入评价指标库的数据,系统将自动进行计算,得到全省或省本级及下属市级的评价系统运行结果,最后,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同计算机自动运算程序的软件系统相比较,撰写出地方财政运行的评价报告。
3、财政风险预警
通过财政风险预警,监控和分析各种财政风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判断地方财政的综合风险程度,并提出财政风险预警建议。进行地方财政风险预警,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类比法和指标分析法,建立财政风险预警模型。在界定地方财政风险的概念、理论分析财政风险构成、财政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找出地方财政面临的各种显现的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监控指标体系,通过运行风险数量模型和专家调查,判别和监测地方财政风险程度,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撰写出地方财政运行的风险预警报告。根据地方财政风险变化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财政风险防范方案。另外,地方财政风险预警还有强大的地方财政债务信息查询功能,为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
4、财政运行研究
通过财政运行研究,利用专家咨询对地方财政运行中财政收入预测、运行评价和风险预警结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或运行调整政策规划,以充分体现地方财政的理财职能。地方财政运行研究主要运用德尔菲法等专家咨询法对地方财政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分析、处理意见;对财政未来发展方向、改革模式进行谋划设计,经过决策形成政策措施。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根据地方财政收入预测信息提出财政收入预算政策,设计财源建设方案,制定财政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根据财政运行中出现的收支关系问题,研究提出调整财政收支安排和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三是根据财政风险判别信息,制定防范风险的各种对策;四是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研究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提出调控宏观经济的财政政策建议。
5、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的运作程序
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这四个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其具体内容也相互衔接。如:地方财政收入预测的精确度影响到地方财政运行评价的结果,进而影响地方财政风险因素的预警;通过地方财政收入预测、财政运行评价和财政风险预警三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确定地方财政运行研究的政策取向和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调整。系统运作程序是:首先,从地方财政业务系统、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中,收集我省和国家财政经济有关历史数据和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信息,经过加工和预处理后输入到系统数据库中。然后,按照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的要求将相关数据分别输入到财政收入预测模型、财政运行评价模型和财政风险预警模型,经过模型运算和数据检验后分别输出三个模型的运算结果。最后,将三个模型的运算结果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专家咨询修正,形成判断结论。经过地方财政领导决策和多次修正后形成政策规划,来指导地方财政健康运行。
三、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构建的相关支持
进行地方财政运行分析,需要由专家辅助决策来对管理过程参数进行修正和对模型运行结果进行判断;地方财政运行分析和专家辅助决策又需要建立数据库对分析决策过程进行数据支持;地方财政运行分析、专家辅助决策和数据库运行还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提供操作平台。因此,专家辅助决策支持、数据库支持和网络支持组成了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的三大支持,为系统运行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1、数据库支持
在财政系统信息网络上进行地方财政运行分析,必须统一建立涵盖省、省本级、市、县数据的网络化数据库,对省、市财政运行管理人员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数据库由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两大类构成。结构性数据包括系统管理人员、业务处室录入或从财政业务软件导入的指标,系统数据库将输入指标自动生成的指标,模型运算中的权重、临界值、状态和运算的结果等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则包括专家库、专家调查表、操作手册、通用工具、系统维护等数据。
数据输入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按照要求定期将所需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并由数据库对输入数据进行自动处理,以完成数据库的信息存储。省、市系统管理人员运行模型时,数据库按照模型运算的要求,自动从省厅计算机中心提取相关数据,通过财政信息网发往省、市系统管理人员运行的模型程序中,并将模型运算的结果再通过网络存入到数据库中。可以说,省厅数据库通过财政信息网络参与了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的数据储存、模型运算、专家调查、结果记录、信息交流等全部活动,是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的物质基础。
2、专家辅助决策支持
为了确保运行分析的质量,地方财政运行评价系统采用以计算机模型运算为主,以专家咨询判断为辅助的主辅结合与人机互助的运行方式。专家决策作为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系统的辅助部分,对保证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起到有效补充和支持。专家辅助决策支持包括地方财政运行监控室和专家库两类支持。
省、市财政部门要成立地方财政运行监控室,组建地方财政运行问题研究委员会,其中包括地方财政运行系统分析人员、地方财政运行核心专家和有关决策人员。财政部门要建立财政运行情况报告制度,成立财政运行监控室;要由专门人员进行财政运行分析模型的调试与运算,对地方财政运行进行动态分析,将地方财政运行研究工作日常化、动态化、长期化;还要在地方财政运行监控室的基础上组建地方财政运行问题研究委员会,由精通财政经济理论、财政业务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人小组负责地方财政运行问题研究,为财政部门领导进行财政宏观管理提供便捷、灵活、高效的各种财政运行分析信息服务。
省、市财政部门要组建地方财政运行分析专家库。专家库中的专家来自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大学和科研单位,专家库应有熟悉地方财政运行情况的财经界专家学者,及有丰富财政工作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组成,如业务骨干、部门领导、理论专家和研究人员。对专家库由省、市财政运行监控室通过财政信息网进行网络化管理,并适时进行专家人员和分析角色的调换。组建专家库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在操作三个地方财政运行分析模型时,进行专家咨询以确定运行分析指标合成的权重,实现地方财政运行分析过程管理的人机互动运行方式,对模型运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二是在分析地方财政运行分析模型计算结果时,通过特尔菲法进行专家判断,提高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关键词】财政收支效率 流动性 宏观税负 国库管理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与之相应,国库库存余额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国库管理面临超收超支规模急速膨胀、国库存款长期居高不下、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等复杂形势。国库库存余额的巨幅增量也引发了学者对财税体制、税收制度、预算管理等方面的思考,有效管理财政收支运行,降低财政收支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拟从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出发,以财政收支效率为切入点,探讨财政收入效率与支出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其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关注财政收支效率反映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财政收支效率差异分析
(一)财政效率及其决定因素
财政效率是一个特殊的效率范畴,是效率在财政领域的体现,反映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政府行政运行的效率,其实质就是在预算约束下,以最低社会和财务成本实现政府目标最优化的收支状况。财政效率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财政的经济效率和财政的社会效率。财政的经济效率是指财政职能的履行应当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财政的社会效率是指财政职能的履行应当能够改善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状况,为社会成员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选取财政经济效率作为研究对象。
财政效率作为评价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核心指标,其决定因素在于财政收支规模、收支结构的合理确定,其高低取决于财政收支规模、收支结构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同时受到法制、征管体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我国财政收支效率差异的现状分析
考虑到样本数据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1990年至2011年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财政收支规模、增幅、经济产出贡献这三个角度展开财政收支效率差异分析。
1.财政收支规模及增幅比较。从财政收支规模角度看,我国22年的财政收支规模稳步上升,财政收入从1990年的2937.10亿元增加到2011年103740.32亿元,增幅达35.2倍;财政支出从1990年的3083.5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8930.16亿元,增幅达35.3倍。其中,除2007年外,各年度财政支出规模均大于收入规模。
图1 我国财政收支情况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财政收支增长率的角度看,同一时期财政收支的增长率并不一致。在22个比较期间内,1991年、1994年、1998~2000年、2002年、2008~2009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大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而其余14个比较期间,财政收入增长率均高于支出增长率。
图2 我国年财政收支增长速度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财政收支经济效率比较。财政收支对经济产出的作用体现在单位收支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根据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储蓄(S)+税收(T)+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M),税收(T)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是GDP的构成要素之一;根据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政府购买(G)作为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亦是GDP的构成要素之一,所以用GDP/财政收入(支出),可以反映出财政收支为经济产出做出的贡献,衡量财政收支的经济效率。
财政收入的经济产出贡献率=GDP/财政收入的投入量×100%
财政支出的经济产出贡献率=GDP/财政支出的投入量×100%
图3 我国各年财政收支经济产出贡献率(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图3可以看出,财政收支对经济产出率的变化基本一致,都是先升后降的过程,从1990年至1997年财政收支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递增,其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历年中财政收入的经济产出率均明显高于财政支出的经济产出率,财政收支的经济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三、财政收支效率差异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一)财政资金运行的“收先于支、收快于支”特点不利于税源拓展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支出进度明显低于时间进度,上半年本应获得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被缩减,导致企业把资金来源主要转向银行信贷,从而加大企业筹资成本,降低了企业盈利空间和纳税能力。
(二)财政总收入大于财政总支出,不均衡的财政等式带来宏观税负、财政成本、国库库存等多重问题
在财政收入+国债收入=财政支出中引入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调出后,改变了财政收支平衡关系。设置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是维护财政稳定的重要手段,但是较大数量的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会引发一些问题:一是加重宏观税负,理论上讲,在没有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财政收支可以实现平衡,引入这两个变量之后,为扩大财政收入提出了现实需求,加大了各级财政增收的压力;二是加大了财政运行成本,在平衡等式中,除了增加财政收入,另外一项就是扩大国债发行,一方面是财政不断结余,另一方面还不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使得财政不停地支付国债利息,增加了财政运行成本;三是大量国库库存现金闲置,各级财政每年增加的年底结余,使得国库库存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从2005年末的1万亿元迅速扩张至2011年2.4万亿元。
(三)财政收入增长率大于支出增长率是财政赤字背景下财政运行的本质要求,从而加大宏观税负
根据财政收支平衡要求,在发生赤字的后一年度,只有财政收入增长率大于支出增长率,才能满足财政平衡和缩减赤字的双重目标。2005年至2011年的7个财政年度,只有2007年财政盈余,在其他6个赤字年度的下一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率大于支出增长率的年度有4个,相应地,这4个年度赤字规模缩小{1}。
表1 2005~2011年财政收支增长率和赤字状况表
(四)超收大于超支加重税负
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应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对比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增长率,除去2009年,2005~2011的其他年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几乎是GDP同比增速的二倍以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增加态势,从2005年的17.1%增长到2011年的22.0%,税负水平逐年升高与超收不无关系。超收对税负水平产生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负总额增加,财政超收呈现逐年增长势头,2011年超收金额达到14020.0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而且超收大于超支,表明从社会经济运行中抽出了超收超支差额部分资金;二是税负比重提高,每年实际财政收入与GDP的比重大于预算的财政收入与GDP的比重,这表明,超收现象加大了宏观税负水平。
表2 2005~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财政超收在GDP中的占比表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发挥财政引导作用,提高财政管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能力
一是建立权责明确的公共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拓宽基层政府的财政基础,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进财政支出执行进度,减少财政支出过程的不合理性。三是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中央转移支付的能力,用专项转移支付来引导地方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基础。
(二)有效控制财政平衡关系,降低财政增收压力
在财政收支平衡等式中,合理安排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严格控制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尽可能把“财政收入+国债收入-财政支出=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出-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回归到“财政收入+国债收入=财政支出”的财政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快税收体制改革,探索有效的结构性减税,降低宏观税负。
(三)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加快“费改税”改革步伐
以非税收入改革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扩大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范围,提高国库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监管水平;同时,加快“费改税”改革步伐,在现有的政府收费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用税收取代一些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建立起以税收为主,少量的、必要的政府收费为辅的政府收入体系,切实减少可能造成财政收入超收的非预算收入项。
(四)控制税收总量,调整税收结构,减税减负,藏富于民
从国民收入和GDP增长的比较而言,我国的减税空间非常大,建议在进行税收总量控制的同时,调整税收结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纳税人税负,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将更多的社会财富交由更有效率的市场来支配。一是将流转税为主体的单一税制逐步转变为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二元税收结构;二是进一步扩大“营改增”实施范围,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三是寻求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推行收入分配改革,同时调整计税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减税减负,藏富于民。
注释
{1}其他收入增长率小于支出增长率的两个年度:2008、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增长下滑,导致收入增长率小于支出增长率,另外2007年财政盈余,也降低了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压力。
参考文献
[1]Jorid Kalseth,Jorn Rattso. Spending and Over Spending in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A Minimum Requirement Approach Applied to Norway.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1):229-251.
[2]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国社会科学,2008(04):65-78+206.
[3]贾康,苏明等.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J].经济纵横,2008(6):3-9.
[4]唐齐鸣,王彪.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2):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