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秀文章赏析

优秀文章赏析

时间:2023-06-01 09:4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秀文章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优秀文章赏析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52-0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缺失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文化的传播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途径。通过对汉语的说明与演绎,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意境里,就更加显得重要。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现在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网络用语,这样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和辨别能力。二是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即使学一点古代作品,也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微乎其微了。三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太差。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现在的学生中被轻易的抛弃,甚至恶搞演变成低俗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意义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热爱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弘扬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一个共识。

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之中,当代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在文化意识高度自觉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要热爱本国的母语。从语言的层面关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的汉字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

2.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种基础”的底子。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感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也是时代的要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就呈现出多样化。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是文化多样发展的理想,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应具有的文化包容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主张用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新的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同时,开放的文化观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整合,促进本民族的文化繁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途径

1.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它以充满文化足迹的经典作品为血脉而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并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体现着教育的本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对汉语的认识开始,突出汉语自身特点,从对汉语自身的特点说明与演绎出发,引导学生来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要在中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转变中学阶段传授知识而不管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提高学生文化品味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还要转变以文言文代替古代文化典籍的观念。我国历次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只提到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实,我国还有不少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用古代白话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等等,都是古代白话作品。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在任何一套语文教科书里,都占有不小的分量。

2.教材的编写。中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主要的一环,就是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拓宽选材的范围。要根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许多过去认识不清的东西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理解,就可以吸收到教材中来。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既可以编进必修课教材,也可以编进选修课教材,还可以是课外自读教材。在选文的形式上,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原典,也可以是现代学者用现代文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中学生有必要读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5-02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翻译艰涩、语句不通、教学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于这个问题简单阐述如下。

一、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感悟

文言文教学,首先教师就得在文言文教学中立足于诵读。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多听听朗诵磁带或教师自己进行的范读。其次教师还得让学生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去诵读。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读得不准,读得不够味时,就得及时加以改正,并耐心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反复地读,尽情地读。这样的诵读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文言语感。于是学生就能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感悟能力。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小步轻迈细品味,涵泳功夫韵味长”吧。

二、重视落实,引导知识迁移

1.落实字词句。文言文教学中,对待文言文字词,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作为教师,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参而照本宣科,而应该在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只有落实好文言字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当然,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也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字字落实”而忽视了对句子的分析。我们应该在于无疑处生疑,于重点处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探讨,加深认识,提高能力。唯有如此,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才不至于沉闷,也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

2.引导迁移。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文言字词进行回忆、联系、比较,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以利于学生的文言知识的迁移。 譬如“之”字,当它作为助词,起提宾作用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形式:①在陈述句中,单独用“之”字,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在倒装句中,与“唯”字连用,强调宾语。如“唯陈言之务去”。③在疑问句中,与“何”字连用,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接下来,教师就得提供机会,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吃。就是说,教师得及时地让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或做相关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之”字的这些用法的把握,加深他们的印象。 让他们觉得文言字词的运用并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就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鉴赏,引导品味文本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剖析古文的语言,透过这些精妙的语言去引领学生去体味作者深隐的思想情感,并让学生能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如王勃骈文佳作《滕王阁序》语言相当华丽,佳句也很繁多。教师教授时得注重赏析,要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当然,对于其中的名句,在赏析时是千万不能错过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作家描绘的如此优美的图画,我们就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描述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再来补充,使它完善。但最终要让他们感悟出这样的画面:在一个旷远的背景上,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在这天水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造成了蓝天上一红一白两色的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鲜和的画面。如此美景,怎不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呢?

四、开发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第3篇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的作文,不是语言干瘪就是内容空洞、无病,写来写去还是那几件老掉牙的事。如果学生在阅读了一定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后,自然而然有了知识的积累,得到了文化的熏染,开阔了人文视野,彰显了人文精神,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了辩证思想及批判观念,写作文时自然能做到底气十足、文采飞扬。所以,我们一定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且能做到持之以恒,用这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促其成才。

一、延伸阅读

这是一种以拓宽学生阅读面为目的的阅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以个人为中心,也可以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还可以以整个班级、年级为单位。如在学习《社戏》时,我们开展了关于鲁迅先生的阅读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完成几项任务:阅读关于鲁迅先生个人简历方面的资料;阅读《呐喊》小说集,再选择几段描写得精彩的语段以备进行诵读欣赏;阅读一些鲁迅先生语言风格的介绍资料;每一小组以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为主进行阅读赏析,如《故乡》《祝福》《孔乙己》《药》《风波》等;搜集周国平等人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资料。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小组成员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形成资源共享。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展示才华,又能让整个班级在资源共享中一起进步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二、研究阅读

这是一种以设计问题和寻找答案为目的的阅读,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其实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总会有一些问题提出,它们可能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也可能与课本无关,不管是哪一类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阅读的对象,指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在研究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在无形中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研究阅读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频率很高的,如学习专题“荷”时,我组织的一组学生搜集有关“荷”的诗歌,这个小组学生非常积极,速度快得惊人,效果也很不错,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诗歌;另外的一组搜集关于“荷”的散文虽然有点困难,但是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也有所收获,找到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等散文。

三、分析阅读

这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要让他们由读懂故事情节到读懂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进一步上升到读透作者的内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达到提高他们赏析能力的目的。如学习专题“西游记”时,我让学生在假期阅读原著,并观看电视,使他们对《西游记》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要激发学生的赏析意识。于是我围绕《西游记》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指导他们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做好批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整理好批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认为这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作者、作品,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学生掌握鉴赏作品的一些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泛览阅读

这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性的了解而不求精通的阅读。我认为这对提高一个人的整体阅读水平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让学生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对泛读却不加重视,那么学生的知识面就比较狭窄了,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所以,我们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有目的地提供阅读资料,从而来刺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在课后积极主动去寻找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其实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不但要有极高的文学素养、高超的引导水平,还要能提供好的指导方法,如有的地方只需要读懂大意就好了;有的地方只要能记一些要点就行了,最关键是要培养他们泛读的习惯,让他们爱上阅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读得非常轻松、自由,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置一个书架,陈列一些中外名著、杂志报纸等,让学生课后可以随时进行阅读,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们平时也可以在那看看,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

当然我还可以用一些别的方法来刺激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如赛诗会、辩论赛、手抄报等多种方法。我认为以上所讲的多种阅读方法,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意识,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方面也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愿我们用平时一点一滴的阅读积累撑起爱上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天空,陶醉在人类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正如巴罗所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里畅游,不断成才吧!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小学生;情感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中尤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同于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入门和基础。就小学语文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自身的特c而言,引入信息技术元素是激发小学生语文情感最合理高效的一种方法。在引入信息技术元素的情况下,激发小学生语文情感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塑造文学素养、注重口语练习。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高学习热情

小学语文课堂如果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就得引入信息技术来活跃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小学生语文情感。以往教师板书讲解,学生做笔记学习的单一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无趣乏味,对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不感兴趣。因此,引入信息技术元素,激发小学生语文情感是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的一个方法。引入信息技术来活跃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高度集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态决定一切”。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应该让学生主导课堂,注重提高学生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精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情感。比如,在学习经典名著《西游记》节选《猴王出世》时,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元素,把猴王出世的情景向学生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再现所看到的内容情景。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激发了学生的语文情感。通过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情感。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语文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为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情感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期待,使学生享受课堂学习。只有使学生享受课堂学习,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语文情感才会得到提升。

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名著导读部分是最让教师头疼的地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完善,思维方式也有所欠缺。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时会产生抵触心理,对文章没有丝毫兴趣。教师应该巧妙地引入信息技术元素,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情感。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节选的《草船借箭》时,教师应该巧妙地引入信息技术元素,把文章中的相关人物做成卡通人物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教师也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历史事件的背景上,引入信息技术元素,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学生听。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塑造文学素养,培养人文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古诗的学习也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在西方国家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发扬光大。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重视古诗的学习,吸收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大多数都是唐诗,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古诗虽然容易诵读,但往往内涵深刻,使学生很难理解。简单的诵读背诵使学生不能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古诗变得乏味。因此,教师应该引入信息技术元素,加强对古诗的赏析,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小池》时,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妙趣横生的初夏美景,让学生真实地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般美景,引领学生领略这富有情趣的诗境。将经典的古诗引入信息技术元素,让古诗焕发出无限的人文魅力,从而激发了小学生的文化情感。

四、注重口语练习,提升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重要体现,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尤为迫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引入信息技术元素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情景。比如,以“走进田园”为例,向学生展示田园的美丽景象,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也激发了学生的语文情感。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引入信息技术元素,激发小学生语文情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情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格培养 中学生 教学活动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而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在99年“中语会第七届年会”上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那么,该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呢?

一、赏析优秀文章,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 论文 ,抑或是 科学 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壮志未酬”的感慨;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组织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完成人格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目的的达到都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也当然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1.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活动。这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我们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人格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这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

2.学生说的活动。包括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朗诵课文或参加朗诵比赛,参加辩论活动,参加话剧表演等等。如果说堂上的听讲是人格内化的过程,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在与教师的接触和交流中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

3.学生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文本的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和诱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升。前者的过程我首先关注教材阅读的指导,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迁延性的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定期推荐阅读篇目,写出读书笔记,这些活动都紧紧地扣住人格培养来开展。后者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格 教育 那强调对人本身尊重的特征,我常常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订阅报刊杂志,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密切注意其中的人格因素,让学生在不断的自省中形成独立人格。这当然需要学生的阅读要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越高的理解能力,可能对其中的人格因素就有越高的吸收能力,越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形成的人格特点,越能经受得人生的考验。

4.学生的写作活动。这既是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 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三、贮存自身形象,影响学生美好的人格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味语言;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是这样定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明确指出了语言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宋学家朱熹认为,读书要“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清人更是对这一读书心得推崇备至:“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灌稻……”就是说读书必须沉浸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如此才能体悟出语言背后的人文价值,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却意外的发现:语文课堂变的“丰富多彩”了,却没有了“嚼” 劲,而没有了“嚼”劲的课堂,仿佛没有了灵魂的支架,从这样的课堂中走出的学生亦是浑浑噩噩,不知语文为何味也!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阅读题,考查学生语言品位的能力无疑成了重中之重,这也正体现出了新课标的要求。那么面对初一的学生又该如何培养他们语言品味的能力呢?经过摸索与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进行培养:

一、品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钱理群教授曾说:“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品味语言所散发的无穷魅力,领悟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鉴别能力。非诵读不足以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非诵读不足以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文中有这样的两段话:“‘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语句短促,节奏明快。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紫藤萝花开的茂盛、热闹与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作者为每一朵藤萝花都赋予了生命,他们正正酝酿了一个寒冬,此刻它们终于开花了,满怀惊喜、满怀喜悦,它们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风采,于是他们笑着、嚷着这又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呢?假如你就是这些盛开的藤萝你会怎样呢?把你此时的心情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放声朗读入情入境!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更是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藤萝那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作者此时内心所受到的震荡。所以在语言教学中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字面背后的意蕴,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品析,在品味分析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说: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师要灵活的运用语言赏析的方法,紧扣语言的“美点”,在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时,在学生思虑梗塞时,在学生无法言表时,授之以法,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

三、品写,在感悟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文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学习中,课内是基础,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内的延伸。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一定的阅读目标,并在每一学期确定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欣赏、品味美文。从而让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向课外学习,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以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读书过程,把所读、所思、所悟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以圈点勾画作批注为主,以写读后感为辅,同时也可以仿写,可以续写,也可以扩写等等,以不同的方式来领悟文章语言的魅力,来领会语言背后那闪烁的精神品质。如学生在读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以后写的读后感:“我们应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宝贵的东西:把每一个磨难都当做命运赐给自己的财富,让每一个磨难都成为磨砺我意志的磨刀石。既然磨难无法逃避,那么就请选择一个态度:勇敢的面对它!”学了《斑羚飞度》后学生有感:“我们不是地球的唯一,也不是地球的主宰,我们没有权利去决定他们的命运,更不能残忍的掠夺他们的生命!我们都是大地之子,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为何不能用一种爱护的、欣赏的、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读着学生的读后感受,看见的却是学生精神上的成长!新课标不就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嘛。而这一方法正是学生由读到的、析到的而后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精神养料!

余秋雨曾说过:“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语文是文火细炖的慢功夫,只有通过咬文嚼字,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这才正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著《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年;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

第7篇

人文性 角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98-01

文言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文言文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学习文言文。原因之一在于教师过于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在教学中过于侧重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解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常识,翻译字句等。我们必须反思文言文教学现状,在重视文言文工具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文言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多从人文性角度去教学,彰显文言文的人文价值。

一、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正确分析和认识文言文作品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完美的生活景象。在桃花源,人们生活幸福,相互关爱,互相尊重,一起劳作。有的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会质疑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形态,认为这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一个桃花源,进而让学生明白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旨在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进行教学,便使学生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凸显了文言文的人文性。

二、赏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材中的文言文往往描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具有坚强勇敢、孝顺、尊老爱幼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是一个爱国、深谋远虑、细心谨慎的人;七年级上册《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个能言善道、勤劳美丽、不畏权贵的妇女……这些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格魅力,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从中理解古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握人物的品质和个性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教师应把握扁鹊的人物特点,围绕扁鹊的故事进行透彻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所触动,从而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历史上关于神医扁鹊的史料故事有很多,如“扁鹊用针刺法救了将要下葬的虢国太子”“扁鹊投石”“扁鹊拜师”“魏文王求教扁鹊”等,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呈现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对扁鹊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更好地理解扁鹊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文质兼美,蕴含着许多文化信息。教师可以依据文言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口技》,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呈现的是口技表演者高超精湛的技艺,从这个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我们不难看出,这不只是赞扬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声节目中的口技表演,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再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主要论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期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教学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积极思考,可以再给学生讲述“程门立雪”等故事,请学生思考这些古代名人为什么不顾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亲自登门虚心求教,并让学生联系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谈谈自己的感受,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从而明白读书须勤奋方能成才的道理,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

第8篇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它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既造成了中学语文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地气”,同时也导致中学生普遍的家乡观念淡薄,缺乏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此,笔者在调查了解厦门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这一现状的对策。

一、国内外现状

1.国外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有三十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包括本州的历史、文学、语言等内容的乡土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提倡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身边的乡土文化,他们经常把他们的课安排在社区博物馆,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古战场、古工场的遗址、古旧建筑、古代桥梁,观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以增强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感。在美国,大多数较大的社区都有针对地方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尤其欢迎学校团体去参观,地方博物馆还伴有导游指导。此外,几乎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把他们的大量业余时间花在研究地方文化上,学校鼓励并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和他们相接触,这些研究者不仅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而且还能够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2.国内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目标体系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乡土文化资源仍存在着被严重的边缘化的倾向。我们曾把厦门市同安区六所学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为初试对象,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进行检测。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教师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并不是特别关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很少在教学中融入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内容,即使有关的课文可以很好地结合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加以拓宽和加深,教师也由于时间的限制或者应试的心态而舍弃。67%的学生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都比较少,54%的学生的知识只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们对麦当劳、肯德基越来越喜欢,对粽子、年糕越来越陌生;对情人节、愚人节很推崇,对七巧节、端午节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

二、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主要成因

1.应试教育是其主要原因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目标的狭隘化。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习题训练,轻生活实践;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这样,学习范围局限在课本的框架内,孤立于自然生活和生活之外,学生所学知识普遍脱离生活实际。其次,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中,学校成为按固定模式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封闭禁锢的、狭窄高压的“牢笼”,这样培养的结果,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2.教学评价体制的导向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制还是以分数的衡量作为主要标准,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引导下,学校和老师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只是强调考试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而很少或者根本不教授课本以外的知识,即使它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1.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应得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

目前,发掘乡土文化的语文资源,重视把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重要性在国内的语文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林成德在十一届市政协三次会议上的建议对我市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闽南文化和闽南语培训。他认为语文教师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播文化的任务,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闽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和闽南语的兴趣,对闽南文化的传播和闽南语的保护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闽南方言,用它来辅助教学,往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校训、标语、文化墙、知识走廊都可以和闽南文化相结合。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并帮助外来学生学习闽南语;可以邀请专家或退休老教师开设闽南语讲座,营造浓郁的学习闽南文化氛围。笔者所在的厦门同安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少敏牵头利用同安丰富多彩的教育字眼开发了以同安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同安风情丛书(全六册):同安儿戏童玩、同安儿歌童谣、名胜古迹、方言典故、传统饮食、民间故事》,旨在传承、弘扬闽南文化。笔者所在的学校厦门市五显中学也开设了《答嘴鼓》校本课程。

2.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师上课前可以利用三分钟时间开展语文小活动,例如:讲述家乡的名人郑成功、陈化成、陈嘉庚、朱熹、苏颂、林巧稚轶事,介绍日光岩、胡里山炮台、万石植物园、梵天寺、北辰山等名胜古迹、让学生唱一首闽南语或表演一段歌仔戏等。每个传统佳节可以让学生谈谈节日的来源,谈谈地方小吃蚵仔煎、芋包、土笋冻、五香卷、烧肉粽、同安封肉……一个个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利用自己积累和了解的闽南乡土文化知识,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语文能力。

第9篇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人需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在与社会的发展中和谐地相处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学会分享和合作,从而拥有更大的能力,拥有社会责任心而对整个社会负责。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语文教学中不乏美的词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章中所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人文文化之美、语言韵律之美,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感受这些艺术形象,丰富自己的感情,提高自己鉴赏美的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增加色彩,提高自己创造美的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美的生活。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体现的内容

(一)学会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加的珍惜生命

从而热爱生命,感知生命的价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教育中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教育学生各种生存、生活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和能力,争取活得“有意义”、“好好活”。在平常的写作中要求学生写周记和随笔,将心中所理解的生命的看法通过文字叙述出来。

(二)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不流动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洗涤他们不沾世故的心灵,让他们感受文章中勇敢的心,聪慧的思想和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赏析古老民族的想象力。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文章中的悲剧是怎样发生的,让学生反思原因,有助于学生吸取教训,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再犯类似的错误,珍惜现实中美好的事物,害人之心不可有,在现实生活中体会美好事物的价值。

三、关于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

近期女生遇害事件频频发生,其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令人唏嘘,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占首位死因的并非心脑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而是自杀!学校教育更应在社会中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担,“教育具有提升人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语文学课的学习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提高语文的认知素养和和心理健康水平,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教材,联系生活,感悟自我生存的真实,从而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四、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以及社会实践中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活动中体验生存的感受。联合家长和老师的力量,以提高生合教育的实效性。

(2)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有生命意识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3)增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组织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结交更多的朋友,无论对学生的学业还是社交关系都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4)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健康的人格。

五、总结

第10篇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探索,探寻出几个方法,以期能够拓展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三、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呈现开放课堂文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是各个学科课程的共同需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就存在相通的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借助音乐来进行氛围烘托,渲染学生情感;通过音乐赏析,来释放学生情感;利用流行音乐,实施课堂导入等。尤其是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充满浓烈思想情感的诗歌时,采取音乐导入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诗歌意境;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与音乐教师达成共识,实现音乐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资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此外,美术课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强美术与语文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图文并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成立报刊社、文学社,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自主、开放、良好的课程资源平台。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品.通向成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指南:读韩雪屏等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2]王少元.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07(03).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多媒体等高科技已基本走进初中教室中。可现今,具有传统教学观念的初中语文教师依旧以语文教材作为唯一教学资源,导致语文课堂枯燥无味,令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急需加强教学资源开发,使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在沉默。

一、如今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现状

1.以语文教材作为唯一教学资源

在现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大多教师都以语文教材作为唯一教学资源。而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深层次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课堂上仅仅学习教材内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汉语博大精深,如果不扩大阅读量,增多自己的见识,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很难体会到作者的真正意图。而一些具有传统观念的教师,安于现状,不积极发现、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可供使用的教学资源都被浪费。因此教师们急需改变现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使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不会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教学工具

如今,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也越发重视,因此在大部分初中、高中都已安装了多媒体设施,这对学生学习抽象的语言类科目有很大帮助。但是,多媒体是在近几年才兴起,很多教师都没有尝试过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部分教师根本不会使用多媒体设施,也不会制作课件。同时,一些具有传统教学观念的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会浪费课堂时间,转移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导致教室中所安装的多媒体实施长久放置,没有起到真正的安装价值。

二、如何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活跃初中语文课堂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网络和多媒体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捷。因此,教师们需要去探索、发现这些资源的优点与使用方法,使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有趣,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以下即为教师可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资源。

1.制作PPT,使用多媒体教学

PPT是将文字与图片结合的最佳工具。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记叙文、散文、现代诗、古诗和文言文等多种类型的文章。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散文和现代诗时,大都无法一整节课聚精会神的听讲,并且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的人也增多。究其原因,初中生刚刚踏出小学的校门,还未完全改变小学生松散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学习现代诗和散文这类文章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到十分无聊。而使用PPT将课文与图片结合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将PPT多媒体教学带入初中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现代诗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一些相关图片,利用PPT将其与诗词内容结合,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使用影视教学

在语文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中外名著的赏析。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读完名著后都存在“不感兴趣”、“看不懂”、“没意思”这些消极的感受。其实初中生对于名著有这些看法大都是因为名著的艺术层次较深,以初中生的阅历和理解能力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而如今名著大都被拍成了影视著作,影视作品中演员的表情以及动作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讲授名著时,从网络上搜索相关影视著作并且剪切成小视频,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索相关视频,剪切韩麦尔先生在讲课时的动作以及表情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帮助学生理解法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深厚的爱国之情。影视教学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适用于初中语文课堂。

3.将剪报、摘抄带入教案

初中阶段是学生提高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升华思想的最佳时期。但很多教师都认为如果想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积累,在课上教师只能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其实不然。教师阅读过得书籍远远多于学生,因此他们对优秀文章的判断能力也远远高于学生,所以教师可以在平时阅读报刊、杂志时,将自己所见到的优秀文章、语句剪下来或者摘抄下来,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这样,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就可以积累大量课外知识,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鉴赏与理解能力。

4.使用插图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时常会忽略教材中的插图,这是对有限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是根据文章内容精心配制的,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很多初中生都曾抱怨古诗文中很多字词与现今差异太大,难以理解。同时学生在做课外古诗文的阅读理解时,得分也特别低。因而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需要变换曾经翻译、做题的教授方式,将文章与插图相结合,让学生提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其理解更加简便。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根据插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人的动作为学生讲授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以及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增添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将教材中的插图合理利用。

三、结束语

在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急需改变自身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发现可应用于课堂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再沉默。

【参考文献】

[1]周春芳.浅论如何活跃初中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

第12篇

由于应试教育的缺陷,导致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融入和适应,因此国家在各高校大力倡导实行素质教育。其中,大学语文课程就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首先将介绍大学语文概念,其次阐述大学语文课程的三个定位,最后得到大学语文构建内容。望本文研究内容能够加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大学语文成绩。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方向;内容构建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想要确切的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并且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大学语文内容构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想影响着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大学语文的概念

语文是语言及文字相结合的学科,不仅涵盖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大学语文课程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其它专业必须要学习的重要课程。国家想要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来帮助大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因而国家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十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正因为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才能够到达如今的高度,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大学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开发和改革,以顺应新教育形式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一)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

语文是一门拥有漫长历史的学科,它在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又向我们展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辉煌。因此,大学语文的首要功能就是传递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祖国的美好和伟大,唤出学生的爱国热情。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让文化以文字的方式得以传承;前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让以儒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散文得以发展。汉朝时期的骈文和赋文、唐代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语文的开展让我国的优秀文化思想精髓得到传承和推行,并且在今天得以发扬光大。

(二)大学语文的性质定位

学习语文等同于学习我们的母语,所以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语文的基础作用。从呱呱坠地到行将就木,语文会陪伴我们一生,这是语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它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对其它学科的影响上。无论你学习的是理科还是工科,有了好的语言基础才能对其它学科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其次,大学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应该从学习中掌握到它的工具性意义和人文性价值。语文是一种包含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重要表达交流的工具。在语文的学习中,要着重强调其对阅读、口语及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学语文的学习,更多的强调了人文价值,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性格特点,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会辨别善恶美丑,掌握审美情趣。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但也是一门必修课。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是公共课就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而是应该将它放到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由于不想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在设置上讲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主要在低年级开展。因此,大学语文在大学中的尴尬处境导致学生在语文的整体水平上稍有欠缺,所以想要弥补这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就很有必要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和学习,确保在不影响专业课的基础上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

三、大学语文的内容构建

(一)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

大学语文的内容应该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给学生进行品味和赏析,让他们了解文化多样性的魅力。但是在当今的语文教材中,古代的文学作品明显比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要多,比如《诗经》、《论语》、古代诗词、元代元曲和明清小说等等。而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中,仅仅只有鲁迅和徐志摩等作品较多,像巴金、老舍等作品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外国文学作品了。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程和阅读中应该加大现代、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比重,体现文化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加强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二)增加实用性文章的写作

语文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学语文的对象主要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学习中应该主要提要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建议可以进行公文写作、事务文书、书信写作等方面的学习。另外,文章的写作是锻炼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实用文章的写作训练一定要加入到大学语文的课程中。

(三)口才的训练

学习新知识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锻炼表达和交流能力。因而,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口才训练必不可少。口才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练好普通话,因为所有的朗读和交流都要求有良好普通话作为基础。只有有了普通话的功底,才能更好地练习朗读、演说、辩论等项目,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加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课程还有很多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进行课程定位和内容构建的时候,要结合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大学语文进行合理的开设和教学,进一步展示大学语文对学生的重要性和积极的影响作用。

作者:王惠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秦朝晖,傅书华.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