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烟草农业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烟草技术推广;烟草推广体系;烟草农业;烟草种植;烟草生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1-018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1.091
烟草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把烟草技术推广作为一种农业科学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我国烟草专卖局实施了“科技兴烟”的战略,针对这一战略,积极地推进烟草农业的科技水平,完善并改革烟草技术推广体系,这种以科学技术为指引的烟草农业,给我国烟草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今,我国的烟叶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每年进口优质烟叶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随着烟草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的烟叶必然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1 烟草技术推广现状
目前每个烟站都会根据自己辖区内的烟草种植面积进行相应数量烟技员的配比。烟站会给每一个烟技员分配一定面积和产量的技术指导任务,随后,烟站会针对推广任务的完成程度,对烟技员进行年度考核。这种烟草技术的推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烟草农业技术,也提高了部分烟叶的质量。总体来看,我国现代烟草技术推广现状如下:
1.1 烟农思想观念逐步提升
过去,烟农的思想观念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烟草收购价格低,很多农民认为烟草种植根本赚不到钱,缺乏烟草种植的积极性;第二,很多烟农在种植烟草的过程中技术水平落后,导致烟叶质量很差,很难达到一些烟企的用烟的较高要求,但是随着我国烟草技术推广的实行以及政府政策的扶持,烟农以上的思想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很多农民在一些获得利益的烟农带动下,也纷纷种起了烟草,同时,在一些烟草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烟农的种植技术也有所改变,烟草质量和产值也有所提升。
1.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对于烟草技术推广的重视有所提升,如今,我国烟田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其中烟水配套工程、机耕路建设和密集式烤房建设,都已经基本符合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要求,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烟草的集约化生产过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收购场地、仓储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满足。
1.3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烟叶质量逐渐提高
烟草公司重视对外派的烟技员的知识培训和再学习,烟技员的专业能力和指导水平更加科学有效。各地方政府也重视对地方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财政投入,烟叶种植区域的政府对在职及返乡农民工进行烟叶种植培训,烟草种植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在人才队伍壮大的影响下,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促使烟叶质量不断提高。
2 烟草技术推广出现的问题
2.1 推广效率低、成本高
在我国烟草种植区域多为山区,这些区域往往交通不便,这就导致很多时候烟技员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都浪费在了路上,与此同时,烟技员的技术推广过程都是通过田间考察和挨家挨户的走访实现的,所以技术推广工作量很大,这就造成其工作效率有限,而且一些烟站为了弥补烟草技术推广效率低的现象,多数都是通过大量增加烟技员来弥补这一缺陷,这就引起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烟草技术推广过程成本居高不下。
2.2 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不足
烟站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四点:首先,一些烟站,对于烟草技术人员的选用过程,没有把重点放在烟技人员的业务能力的考察上,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往往带有各种各样的裙带关系;其次,对于技术推广管理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很多技术人员对工作并不是十分用心;再次,对烟草技术人员的培训很少,很多烟草技术人员缺少经验和知识更新;最后,烟技员的薪资待遇较低,很多烟技员对工作缺少积极性。
2.3 技术供需矛盾突出
技术供需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烟技员与烟农之间的供需。烟技员会根据上级目标的要求,对烟农进行技术的普及,然而,就目前来看,烟技员的技术普及过程往往还是停留在“填鸭”的方式中,侧重理论知识的宣导,不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很难与烟农的需求达成共识,进而很难将技术推广落到实处。
3 对策研究
3.1 加快烟草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技术推广效率
加快烟草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搭建其信息共享的网路平台,这个平台应当实现集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咨询、反馈为一体。通过平台,就能够对任务区域进行及时的信息查询,针对相应的问题,及时进行在线技术指导和推广,并且能够对各个烟技员下达相应的指令,进而提高工作和服务的效率。
3.2 强化烟技员的学习过程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增强烟技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首先,积极地开展考察学习活动,促进人员学习的兴趣,定期地对技术人员进行再培训学习,强化其知识和技术的储备和更新过程;其次,制定出严格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对烟技员的工作作出明确的指示,调动其工作热情,打造出一支合格的烟技员队伍,进而为烟草技术推广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和基础。
3.3 建立烟草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推广专业化和规模化种植,通过统一规划,建立种、苗、耕、保、烘烤、供应等一条龙专业化生产。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提高种植水平,烟叶质量,协调好县烟草公司和烟站的关系,保障烟草供应环节的议价能力。
3.4 强化区域服务
做好区域服务,就必须要实现烟站与烟农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时收集烟农切实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积极地对烟农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现阶段烟技员田间考察引导的优势。同时,要强化各种回访工作的开展,积极地推进烟草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烟技员“填鸭”式的推广方式。
4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良好的烟草技术推广过程,就必须要了解当前我国烟草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积极地发挥各级烟草部门的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搭建一个技术共享和服务平台,必然会成为烟草技术推广的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利痒,纪海燕.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收入[J].农业经济问题,2007,(2).
[2] 黄季j,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l).
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云南省科技厅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围绕云南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品种选育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技术攻关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在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支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以科技为支撑,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迅猛。特色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亿亩。橡胶、烟草、茶叶、花卉、核桃、咖啡、小桐子产业规模居全国第1位。甘蔗居全国第2位。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市)第1位;野生食用菌出口创汇稳居全国之首。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云南省自主选育新品种和示范推广成效显著。“楚粳28号”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两系杂交稻“云光17号”和杂交玉米“云瑞8号”列为全国农业主导品种推广。2012年,粮食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3000多万亩,新增产值28亿元以上。科技进步为省粮食总产量由2002年的1424.7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755.6万吨,实现“九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选育马铃薯新品种22个,其中“云薯101、201、103”为国审品种,实现了云南省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育成零的突破。“云烟87”、“云烟97”种植面积已占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63.3%,成为全国烟叶生产主栽品种,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烟草种业体系,烟草品种选育、繁育、推广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自主选育花卉新品种212个,其中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55个,获国外授权品种3个。省农科院选育的“秋日”成为我国首个在欧盟获授权的非洲菊新品种。云南省花卉新品种研发和品种种类均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花卉新品种研发基地和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2011年,云南省获花卉繁育的相关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5项,花卉种植面积70万亩,总产值267亿元,出口总额1.71亿美元,鲜切花65亿枝。自主选育蔬菜新品种20个,抗根肿病白菜新品种选育和小球型白菜新品种选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2011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158.4万亩,产品外销率为57%,出口创汇6.48亿美元,居全国前列。
2011年,全省猪、牛、羊良种化率达到86%、30%、25%;全省畜牧业总产值808亿元,肉类总产量521.8万吨,居全国第12位;其中生猪出栏4860万头,排全国第9位。“滇撒配套系”、“滇陆”猪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云南省9个畜禽品种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56个品种列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快速发展。云南石林农业科技示范园被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云南省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达2家。2012年,培育认定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126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169个,优质种业基地129个。认定省首批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68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832亿元,增加值179亿元,利润49亿元,税收1.97亿元,带动农户79.54万户,增加农户收入20.12亿元。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平台的数量、质量稳步增长。2011年12月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成为云南省农业系统首位院士。围绕农业领域,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0人,省技术创新人才131人,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1人,培育省创新团队18个。认定建设了云南省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57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来源:云南省科技厅)
一、“利国惠民、至爱大成”是省烟草公司系统构建和谐烟草、实现科学发展的灵魂和根本
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离开了它,企业就如同没有灵魂的人!没有表明价值观的企业,对内没有凝聚力;对外没有吸引力。对于我们烟草行业来说,“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就是我们行业的灵魂,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行业的指路明灯,也是我们行业的生命所在!
1、“利国惠民、至爱大成”的烟草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和谐烟草的思想基础,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团结奋进、基业常青的根本体现!《烟草专卖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国家为实行烟草专卖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制定本法”。因此,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是烟草企业的法定职责。通过确立“利国惠民、至爱大成”核心价值理念,形成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统一核心价值体系下实现整体协调、团结统一、和谐发展。
2、“利国惠民、至爱大成”烟草核心价值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价值观建设的具体体现。在“两个利益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建设基础上,结合烟草公司系统实际,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目的,牢固树立和实践“利国惠民、至爱大成”核心价值理念,向社会各界、向烟农、向消费者、向全体员工宣告:在发展中国的烟草事业中,省烟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是基于国内外烟草市场变化、中国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对省烟草公司系统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思考,同时也涵盖了我们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其基本要素可概括为:目标、责任、发展、利益、报国等,有鲜明的典型的烟草行业特征。
3、“利国惠民、至爱大成”的烟草核心价值理念是省烟草公司系统全体员工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符合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基本原则、三个判断标准”,即“价值准则、第一准则,共创价值、同享成功”的原则,和“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明确回答了我们共同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景象,为企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使全体员工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召力量,将对未来的追求,凝聚到现实的目标的实现上。做任何决策,采取任何措施,都要看是否符合“利国惠民、至爱大成”的愿景,都要看是否符合“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烟农利益至上”的价值观,都要看是否符合“四要”作风和精神,做到个人干一流工作,服务求一流境界,企业创一流品牌,敢于并善于创造一流业绩。
二、践行“利国惠民、至爱大成”核心价值理念,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
随着国家局“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及“两个十多个”战略的深入推进,近年来,省局(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一基四化”现代烟草农业,“四位一体”开发新烟区,彰显“清甜香润”烟叶风格特色,加强烟叶收购质量管理,组建烟草打叶复烤有限公司,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重大战略举措,极力提高烟叶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了烟叶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实践“利国惠民、至爱大成”核心价值理念,必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烟叶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促进省烟草公司系统健康、持续发展。
今后,我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如何更好地体现“利国惠民、至爱大成”核心价值理念?最基本的是要立足长远发展,增强危机意识,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准确把握国内外烟草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国家局扶持和发展重点工业企业和卷烟品牌、工业需求引导烟叶生产布局、开发优质特色烟叶、打牢烟叶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等导向,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促进烟叶可持续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制订、完善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优化布局,突出烟农主体地位,突出山区经济社会实际,全面推进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烟草农业。
2、坚持市场导向作用原则,提升烟叶工作水平。烟草行业实施“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战略,大卷烟企业要求原料基地提供规模稳定的优质原料。目前我省的烟叶生产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卷烟工业企业、烟草公司、烟区政府与烟农四位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和组织生产管理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必须充分认识原料需求导向对烟叶生产的影响,从工业企业原料需求出发,认真做好烟叶生产发展规划,积极调整烟叶生产布局,加强产区基地化建设,以资革为动力,以基地单元建设为主要形式,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优质烟叶保障能力、提升质量水平与烟叶风格特色,巩固和提升烟叶的市场地位。
3、健全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效率。全面认真总结全省在烟叶生产专业化分工方面取得的经验,对烟叶生产与技术环节中的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的环节实施进一步细化的专业化分工,大幅度提升劳动熟练程度
和劳动生产率。重点对育苗、整地、理墒、施肥、覆膜、培土、病虫害防治、采收、编烟、烘烤、分级等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同时,健全服务体系,稳步拓展专业化分工的有效载体,建立覆盖烟叶生产全过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推广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超级秘书网
4、深入探索运作机制,规范服务行为。按照设施投入“普惠制、广受益”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扩大作业范围,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确保烟农得实惠。加强专业化作业成本管理,研究专业化服务定价机制,合理控制收费标准。加强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推行持证上岗,提高专业化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任务明确,狠抓落实
(二)多方筹集经费,确保绿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我州绿证培训经费一直未纳入财政预算,所需经费只能由各县绿证办多渠道筹集。今年上半年各县与农业、畜牧、科技局、烟草等部门合作,共筹集经费18.3483万元,确保了绿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培训专业
结合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贴近政府工作、贴近产业发展、贴近农民需要为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多专业培训。在种植业方面,主要培训内容为优质稻、优质玉米、优质小麦、优质小杂豆、辣椒、蔬菜、冬马铃薯免耕高产栽培、油菜、茶叶、热带水果、三七、半夏、烤烟、牧草、草果、八角、花椒、核桃、柑桔、香蕉、桃子、沙甜柚、葡萄、甘蔗等栽培技术;养殖业方面,主要培训内容为猪、牛、羊、鸡养殖技术,种桑养蚕技术和稻田、坝塘养鱼及库区网箱养鱼技术;农机方面,主要培训内容为电焊工、农机驾驶等;农经方面,主要培训内容为农村财务管理。
(四)结合本地实际,自编乡土教材
为使学员能学会用,提高学习效率,各县绿证办围绕本县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编写了《果树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山药栽培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烤烟栽培技术》、《小米辣栽培技术》、《西红柿栽培技术》、《花椒栽培技术》、《半夏栽培技术》等乡土教材,内容较通俗,农民看得懂,农业用得上,农村贴得紧,既降低了教材成本,又提高了学员学习效果。
(五)部门配合,建立绿证培训长效机制
为圆满完成绿证培训任务,各县绿证办与农业系统有关站所、烟草、林业、畜牧、农村中学、农职中、农函大等部门密切配合,根据农事季节,采用集中培训和田间现场培训及跟踪指导相结合的三段式培训方式开展培训,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技术咨询随时解答,学用结合,使学员掌握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生产技能水平。半年来,全州共培训7362人 ,占省下达**培训计划任务的73.62%,占州计划任务的66.85%。
(六)加大“三进村”服务力度,提高培训质量
二、存在问题
主要问题是培训经费不足,工作难度大。多年来,一直没有专项培训经费,虽然多方筹集到一部分经费,但面对广大的受教育群体,经费还是严重短缺,工作难度较大。
一、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1.不断优化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夯实卓越人才培养基础
河南农业大学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构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早在2004年,学校就提出了“3+1”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学习理论,后一年实践,把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结合起来,保证实习的连贯性,提高实习的效率。之后,学校又建立 “两段双强、四分双需”的培养方案,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为相对集中的两个阶段,理论教学重点强化基本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重点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按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原则,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学期)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2010年,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深入探索卓越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保障卓越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把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保障卓越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搭建实践载体。例如:学校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点播台”,与郑州市联合开办农业科技服务“110电话热线”,与地方政府联合选派学生到农村基层挂职科技副村主任,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送科技下乡”。二是建立实践基地。学校依托郑州科教园区、许昌校区和分别设在扶沟县、民权县等的16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学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空间。为加强培养效果,学校在这些基地长期派驻实习教师,并在管理上实行“三三制”,即三个实习教师,每人必须承担三门实习课,一门实习课必须有三个教师上课。三是鼓励学生创业实践。
3.积极完善卓越人才保障体系,激发卓越人才培养活力
学校积极完善卓越人才保障体系,不断激发卓越人才培养活力。一是构建“三层面三平台”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三层面”即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层面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三平台”即以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依托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以校院两级教学实验中心为基础搭建实验教学平台,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二是创新产学研结合保障机制。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构建了由校本部向基层延伸的“三环”实践教学基地:一环包括校内科研机构、实验室,二环包括学校科教园区、大学生创业中心等,三环包括近百个分布于全省各市县的固定合作基地。三是实施创新学分激励机制。学校以各院实验中心为依托,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四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能力训练机制。学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二、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围绕“粮丰工程”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按照“整合、延伸、拓宽、提高”的原则,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发挥自身优势,重点选择对影响农业快速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学校从管理体制入手,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资源整合和共享,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各学科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学校依托“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3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搭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学校 “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跨越计划、国家农业成果转化等多项科研项目。
2.围绕“粮丰工程”建设,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学校紧贴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结合河南省农业生产实际,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科技转化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小麦新品种“豫农202” 与多家种业组成“育、繁、推”联合体,仅第一年推广面积就超过130万亩,成为学校有史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玉米新品种“豫玉22”,推广区域涵盖了全国22个省区,是当前中国第二、黄淮海夏播区第一大玉米推广种子,占河南省玉米面积1/3。陈彦惠教授研制的玉米新品种“豫单998”创下了全国省审品种一次性转让费之最;王泽霖教授主持研制的“四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技术转让后,从转让费中拿出1000万元设立“王泽霖奖学金”。 学校积极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一是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应指标纳入科技人员考评体系,加强职称评聘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联度,提高参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比例。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引入科技推广奖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师进行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利益按成果完成者50%、所在学院25%、学校25%分配,突出成果所有者的中心地位。三是社会资源参与科技推广。学校突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校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协同共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范围。
3.围绕“粮丰工程”建设,完善科技保障体系
学校通过搭建高层发展平台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体系。2009年,学校成为农业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所高校。农业部按照“8+1”模式,使学校享有与8所农业部、教育部共建院校相同的政策待遇,申报农业部项目不再受省内指标限制;2009年,学校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了合作共建烟草专业的战略合作协议,国家烟草专卖局将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学校烟草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订合作共建河南农业大学协议,共同支持学校发挥优势,深化改革,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与此同时,学校在内部实施创新型人才计划,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挖掘校内人才潜力,通过实施“特聘教授+团队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成长平台。
三、以社会服务为延伸,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平台搭建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
1.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学校以“科教富民行动计划”为基础,先后与南阳、信阳、济源、濮阳、许昌、温县、浚县、兰考县等25个市、县建立了多领域的校地合作关系,在决策咨询、技术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地方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先后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地海外建设集团、河南三高集团公司、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河南大用集团、河南华英集团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研制新产品、开发专利提供服务。学校采用“龙头企业+科研实体+种植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优质优价”的运行模式,在国内率先开展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辐射带动了主产区小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学校依托“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基地”,率先在全国主产烟区进行封闭性的“优质烟千亩示范方”开发,形成了完善的“千亩方”管理技术,为促进行业“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新经验。
三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学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及人才、技术优势,找准服务中原经济区的着力点,与地方政府主动对接、融合,选定农业大县民权县和方城县,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9‥1”模式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粮食增产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基础,以科技投入为保障,以规模生产为特征,建立了高产保粮区、农民增收区和农村新社区等三大核心区。高产保粮区利用科技投入弥补土地减少,用90%的土地生产110%的粮食;农民增收区以节省下来的10%的土地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农村新社区利用规模化的农村洁净能源技术,规划建设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农村新型社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科技改善民生。
2.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搭建科研平台。学校依据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将校内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向基层延伸,在全省建立了25个科研分中心,加快了学校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中试、熟化、示范与推广。科研分中心、试验站结合已有的校内科研平台和乡村科技开发基地,形成了“校内创新平台+地市科研站+乡村科技开发示范点”的科教服务网络,构建了支撑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使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广畅通了渠道。
二是搭建项目平台。学校把承担重大项目与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结合起来,先后在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以及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了194个集科学研究、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试验站,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支撑;学校利用每年承担的100多项科技扶贫、科普传播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特派员项目,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2010年,河南省首次在全省20个高产示范县实施了“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学校作为科技依托单位负责方城县、许昌县、武陟县、滑县、濮阳县、浚县等6个县的建设项目。学校承担的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额位居全省高校首位。
三是搭建信息平台。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机制和运营模式,组建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报刊网“五网合一”的“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立体型科教信息服务平台——“中原农村信息港”。“信息港” 集农情智能监控及远程视频诊断、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和现代农业技术远程培训于一体,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3.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地方合作处,协调全校地方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地方合作处作为地方合作的专门部门,承担了参谋、调研和督察学校地方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职能,并对各学部、学院及地方挂职干部开展地方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起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作为培养“村官”的专门机构,为“三农”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创新科技挂职模式。学校主动与地方政府联合,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选派专业教师挂职科技副县长、硕士生挂职科技副乡长、本科生挂职科技副村主任,从而实现地方行政体系与高校科技体系在现代农业中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大学生志愿者”科教富民服务体系。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已经扩展到南阳、信阳、鹤壁、济源等多个地市。
三是选派科技特派员。为深化学校科教富民行动,拓展校地(企)合作空间,促进产学研密切 结合,认真组织实施了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和基层创业,实现学校与企业、农村的技术和人才对接。
总而言之,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既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良好机遇。高等农业院校要顺应这一潮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坚持在相关制度体制框架内激发自身活力,寻求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与自身变革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杨菲,胡增文.新农村建设与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战略选择[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2]胡民强.珠三角现代农业发展与高等农业教育的变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4).
[3]郭涛.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现状思考[J].高等教育,2011,(4).
关键词:烟草;健康;成分分析;降焦减害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351-02
吸烟有害健康,这已是妇孺皆知的一句嘴边话,也是国家强制规定必须印刷在香烟外包装醒目位置的警示语。彻底的控烟和禁烟短期内并不现实,对于烟草行业而言,低焦低害选择无疑是当前最科学、理性、负责、务实的解决办法,如何采取技术措施,降低或消除这些有害成分,降低卷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是烟草行业的追求。国内外的烟草企业和研究机构多年以来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技术创新成果,并已在部分卷烟产品上应用,获得了一些社会经济效益,对烟草行业产品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顺应国际化健康潮流的趋势,中国烟草行业提出了卷烟降焦减害的目标,烤烟生产力度加大,加工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焦油量也相应降低。自2000年国家局首次提出焦油限量要求以后,行业做出了连续3年卷烟产品降焦幅度每年在0.5毫克/支以上的成绩,截至到2003年,全国卷烟平均加权焦油量已下降到14.3毫克/支,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单支加权平均焦油量下降到13.5毫克,部分卷烟产品焦油量已降到10毫克以下。对比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无嘴烟焦油量高达30毫克/支的历史,可以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200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又把“降焦减害”工作列为行业的工作重点。2004年1月9日,国家局公布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调整卷烟焦油限量要求的通知》,《通知》规定:2004年7月1日以后生产的盒标焦油量高于15毫克/支的卷烟不得进入销售市场,2005年底以前卷烟焦油量必须控制在12毫克/支以内。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已明确指出卷烟烟气中含有焦油,烟气焦油中的微量成分有害健康。在“吸烟与健康”问题引起全球争议的浪潮下,世界各地烟草企业都面临了巨大的压力。1999年初,国家烟草专卖局在青岛召开了“低焦油、混合型卷烟产品开发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低焦油、混合型卷烟的开发工作。之后,随着卷烟市场的变化和烟草行业的发展,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全面开展降焦减害技术研究以及坚持“一高两低”卷烟产品开发方向,同时,分阶段提出了降焦的具体目标。5年来,烟草行业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紧紧围绕降焦减害工作,系统地安排、组织了针对降焦减害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项目,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比如:卷烟综合降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高透气度卷烟纸、加长滤嘴、新型滤嘴、叶组配方研究、膨胀烟(梗)丝和造纸法再造烟叶开发与应用、加香加料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卷烟综合降焦技术发展迅速。重点科研项目“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技术研究项目”,在降低烟气中一氧化碳、烟草特有亚硝胺等方面,减害比率均在30%以上,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确立了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优质烟叶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绩。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一系列努力都属“自我克制”,那么2003年11月中国政府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则标志着我国烟草业走上了一条内修外辅的道路。作为世界上第77个签署该《公约》的国家,为积极响应《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中国烟草在烟草成分管制与披露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最近已经决定,在烟盒上除标注焦油量、烟气烟碱量外,还要增加一氧化碳一项,以表明我们光明磊落的态度。《公约》正式签署之后,国家局科教司立即召集有关省级局(公司)、工业公司、省级烟草质检站和卷烟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座谈。会议就如何提质控焦、加速技术推广及加强质量监督工作做出了安排。会议指出:要继续加强降焦的意识,从维护两个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面对《公约》的限制,不降焦减害,我们的烟草产品将会失去竞争力,中国烟草就会遇到生存的危机。因此,烟草要生存并发展下去,降焦减害、维护消费者利益是非常重要的。降焦减害原则是,降焦的方向不能改变,但降焦的进度可以控制,要在保证卷烟工艺特征即香气方面下功夫,把握“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原则去降焦。另外,必须认真协调好降焦和控焦问题,一要降得下,二要控得住。
也许对于所有的成员国来说,这项《公约》都同时扮演了压力和动力两个角色。短期内,它可能令行业举步维艰、进退维谷,但从长远来看,它却是烟草业今后健康、理性发展的科学保障。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谈到《公约》对我国烟草业的影响时曾经说过:“烟草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吸烟与健康问题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签署将日趋突出,如何减少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烟草由于实行特殊的专卖体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环境下,如何做到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必然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
烟草制品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存在着许多种有害成分,正是有了这些有害成分,才导致了吸烟与健康问题。首先,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烟气中有哪些主要的有害成分。烟草烟气是不断变化着的极为复杂的化学物质混合物。它是在卷烟,雪茄或斗烟抽吸期间烟草不完全燃烧形成的,而烟草本身就是超过2000种化学成分的复杂混合物。卷烟烟气气相中的有害成分主要有一氧化碳、氢氰酸、挥发性的醛类物质、挥发性的亚硝胺、氯乙烯、氮氧化物、氨、吡啶和气相自由基等。卷烟烟气粒相中的有害成分主要有烟草特有亚硝胺、芳香胺、其他亚硝胺类、苯并[a]芘等稠环芳烃类、单元酚及多元酚类(如儿茶酚)、固相自由基、钋210、铀、镍、镉等。焦油中的有害成分约占总量的0.6%,在0.6%的有害成分中,0.2%为致癌和可能致癌的成分,0.4%为辅助致癌成分。
针对目前普遍认同的烟气有害成分,烟草生产企业也采取了以下的降低焦油,减少危害的措施。列举如下:
(1)烟丝膨胀技术。烟草加工技术对卷烟的焦油和其它有害成分含量也有重要影响。各种在线和离线式烟丝、梗丝膨胀技术的广泛采用已有效地降低了卷烟燃吸时有害物质的产生量。德国虹霓(HAUNI)公司对其开发的HT梗(烟)丝在线膨胀设备进行了改进研究,目前最新型HT系统的梗丝填充能力最大可增加60%,对于某些梗丝可高达80%。国际上还对使用HT系统对叶丝进行在线膨胀处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用HT处理叶丝可使叶丝填充能力提高5%-25%。英国迪更生工程公司(Dikinson Engineering)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卷烟全配方膨胀与干燥系统(HXD系统),HXD系统可对制丝生产线上的全配方叶丝进行在线处理,从而提高叶丝的填充值。该系统由热风循环式回潮筒、气流输送干燥塔、冷却装置和流量控制装置等组成。用传统的膨胀系统和旋转式干燥机可以使烟丝的填充值提高12%,而采用HXD工艺则可使烟丝的填充值提高20%以上,采用全套膨胀加工工艺甚至可使填充值提高25%。与其它系统相比,根据卷烟配方成分的不同,HXD工艺至少可使卷烟重量下降5%,最多可达12%。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中国等国家推广,而且,中国也采用类似的技术原理研制出了相应的生产设备,并进行了生产验证。另外,通过研制和改进完善,目前世界烟草界已推广了不同类型的CO2烟丝膨胀设备,同时,为了取代氟里昂(CFC)烟丝膨胀技术和设备,还加强了对膨胀介质的研究,研制出了利用异戊烷[即2-甲基丁烷=(CH3)2CHC2H5](一种碳氢化合物溶剂)作为介质的新型烟丝膨胀工艺与设备。该膨胀技术已取得了良好的膨胀性能,其膨胀率已超过了CO2和CFC膨胀技术。意大利康巴斯(COMAS)公司也对在线梗丝膨胀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推出了膨胀能力优于HT系统的梗丝膨胀设备。国内烟草设备生产企业也研制出了新型烟草膨胀剂及其相应的膨胀技术与设备。
(2)减害添加剂技术。在烟丝中添加化学、生物、纳米材料、中草药等吸附性或溶解性添加剂,可降低卷烟焦油烟碱的产生量、改善烟草吸味、减少杂气和刺激性,有些中草药和植物提取液对人体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疗效或缓解作用,目前国内部分烟草制品已有应用。
(3)特殊过滤嘴的应用。滤嘴,尤其是特殊滤嘴(Special Filter)在卷烟降焦减害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特殊滤嘴,是指除普通醋纤、丙纤和纸滤嘴以外的具有特殊结构、特殊添加剂和特殊作用的滤嘴。经过多年的不懈研究,特殊滤嘴已发展成为卷烟降焦减害一种重要的技术措施。特殊滤嘴种类繁多,按作用可分为降焦减害滤嘴和加香滤嘴;按结构可分为二复合和三复合滤嘴;按所用的添加剂可分为活性炭滤嘴、硅酸盐类滤嘴、生物滤嘴和催化剂滤嘴等。活性炭滤嘴是国内外烟草业研究最早应用最为普遍的特殊滤嘴之一。活性炭具有微晶结构,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活性炭不仅可以选择性地滤除某些气相烟气成分及某些沸点
除以上列举的几项应用技术以外,培育焦油和有害物质生成量少的优质高抗烟草新品种一直是烟草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选育低害成分释放量的烟草品种,改变栽培措施和调制条件,以控制有害成分的形成,目前农业栽培过程中低危害烟草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也不断取得进展。先进国家已广泛采用包括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在内的各种育种技术对烟草品种进行改良和选育,推出了许多高抗(病虫和抗逆)、优质、稳产和低焦油烟草新品种,加拿大、印度等国已育成并推广了一些低焦油烟叶品种。对烟叶生产技术和烟叶调制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漂浮育苗技术在美国已广泛应用,在巴西、法国、瑞士等国正大力推广。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美国、墨西哥、津巴布韦、印度等国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农药、害虫天敌和植物本身的特殊性能等来进行病虫害防治。通过多途径进一步提高烟叶含钾量和降低烟叶焦油量的农业技术措施也在一些国家得到推广。在调制技术方面,美国等国普遍采用了密积式烤房,太阳能烤房也已经问世。在烟草生产机械化方面,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烟草生产从育苗到采收调制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甚至部分实现了自动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稳定并提高了烟叶质量。
参考文献
[1]Brandy Fisher.Reducing Risk.Tobacco Reporter,2000,(June):56-61.
[2]The Lancet Oncology[M].2001,(4).
[3]张广周.浅谈开发低焦油卷烟的农业环节之措施[J].黑龙江烟草,2001,(7):6.
[4]英国Dikinson工程公司开发出新型在线式全配方膨胀和干燥系统[J].烟草信息,1999,(7):9-10.
[5]美烤烟新技术降低烟草毒害[J].亚洲烟草,1999,(7):68.
[6]南京生化研究所发现降低焦油新方法[EB/OL].tobaccochina oneline,2001-07-11.
[7]处理烟草的方法[J].烟业通讯,2000,(9):72.
[8]Lane Kerry Scott.Method and system for assay and removal of harmful toxins during processing of tobacco products[P].US:6058940,2000-05-09.
[9]郭灿城.烟草生物降焦剂[P].中国专利:99115651.X,2000-05-10.
[10]Stavridis Ioannis Stavridis.Removal of noxious oxidants and carcinogenic volatile nitrosocompounds from cigarette smoke using biological substances[P].US:5909736,1999-06-08.
[11]戴亚.血红蛋白的提取及降低卷烟烟气中N-亚硝胺含量的初步实验[J].烟草科技,2001,(1):19-21.
[12]北京烟厂与中科院共同开展降低卷烟有害成分的研究[N].北京晚报,2002-05-24.
[13]南昌大学.一种降低卷烟焦油中多环芳烃的添加剂及多环芳烃含量较低的卷烟[P].中国专利:98113546.3,1999-11-17.
[14]Emami Imam.Cigarette filters containing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to reduce carcinogenicity[P].France:2772561,1999-06-25.
关键词 烟草节杆菌K9;发酵培养基;降解烟碱菌剂;响应面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S572;S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89-03
据科学研究分析,烟草烟雾中含有的有毒有害成分高达数百种,包括烟碱、烟焦油、氧化碳、放射性物质等,同时烟草中还含有丙烯醛、氰化钾、甲醛、镍、汞、砷、氨、镉等对人体有致命危害的成分[1-2]。烟碱(尼古丁)是烟草中主要生物碱,卷烟中的尼古丁含量大约为1 mg/支。其具有神经毒性,烟碱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刺激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麻痹作用,少量摄入烟碱会产生兴奋感,而大量摄入则会影响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导致晕眩、呕吐等不良症状,使人的智力减退;烟碱会引起血管的痉挛症状,还会改变胃液的酸碱度;烟碱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并且因烟碱会增加血液黏度而使血管收缩,增加发生心脏病的几率,严重者甚至导致烟碱中毒死亡。研究表明,成年人摄入烟碱量为40~60 mg即可致死。若将1支雪茄烟或3支香烟所含有的尼古丁注入人的静脉内,3~5 min即可致死。因此,烟草制品中的烟碱含量对吸烟者的健康影响较大。与此同时,烟碱还具有令人可畏的成瘾性,包括生理成瘾性和心理成瘾性。生理成瘾性是指人体在吸入烟草烟雾后,其中的烟碱经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刺激脑部受体而释放出引起大脑兴奋的多巴胺,而随着刺激的增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需要越来越多的烟碱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导致人体对烟草的依赖性增加。若停止吸烟,则血液中烟碱含量降低,导致兴奋度降低,生理降低,从而使人体产生一系列诸如头疼、焦虑、烦躁等不适症状,即产生戒断综合征,这也是戒烟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研究烟草节杆菌K9对于烟碱的降解培养基优化条件。烟草节杆菌K9[3]是降解烟碱的高效菌株,用NB培养基培养烟草节杆菌K9时,细胞浓度仅能达到7.4×108 cfu/mL左右,故为提高菌体浓度,对培养基进行相应优化,以获得高浓度的烟草节杆菌K9。研究以易于细菌生长的改良培养基为基础,利用单因素实验法对烟碱节杆菌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生长强化因子进行筛选,为研制烟草降碱菌剂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本研究于2015年在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进行。供试菌株为烟草节杆菌K9,为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实验室保存菌株。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筛选出K9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离子,再利用响应面法对其培养基进行优化,从而得出培养基最佳成分和浓度。然后进一步用响应面法中的旋转中心组合设计对其进行优化,以获得菌株生长的最佳培养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碱菌K9在N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以活菌数为衡量标准,每隔3 h取样1次,将样品稀释涂平板,培养48 h,检测活菌数,绘制降碱菌K9在N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图1),可以看出降碱菌K9在NB培养基中连续培养48 h,在0~9 h为菌体的延滞期,菌体生长9 h之后进入对数生长期,菌体浓度迅速增长,42 h左右达到最高,为35×108 cfu/mL,48 h之后进入衰亡期。
2.2 降碱菌K9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2.2.1 不同碳源、氮源对降碱菌生长的影响。不同碳源对降碱菌K9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1,可知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浓度达到7.30×108 cfu/mL。不同氮源对降碱菌的影响结果见表2,可知最佳有机氮源为蛋白胨,菌浓度达到4.97×108 cfu/mL。最佳无机氮源为硝酸铵,菌浓度达到6.94×107 cfu/mL。而不添加氮源物质时降碱菌的生长情况最差,菌浓度仅为1.00×106 cfu/mL。因此,选定可溶性淀粉、蛋白胨和硝酸铵作为最佳的碳源、氮源进行响应面分析试验[1-4]。
2.2.2 不同无机盐离子对降碱菌生长的影响。
(1)无机盐单因子筛选。通过对无机盐培养基中的8种无机盐离子进行逐一筛选发现不同无机盐离子的有无对降碱菌生长的影响各不相同。从表3可知,当无机盐离子中无K2HPO4时菌浓度最小,为2.35×103 cfu/mL,说明该无机盐对降碱菌的生长影响最大,同理分别缺少ZnSO4・7H2O、MgSO4・7H2O、CaCl2、FeSO4・7H2O、MnSO4・5H2O时对降碱菌的生长影响较大。而缺少CuSO4和NaCl时对降碱菌的生长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影响降碱菌生长的无机盐离子有K2HPO4、MgSO4・7H2O、FeSO4・7H2O、CaCl2、MnSO4・5H2O、ZnSO4・7H2O。然后用正交试验来进一步确定每种无机盐的含量[5-9]。
(2)正交试验确定无机盐的含量。通过对不同无机盐离子进行筛选,选取影响降碱菌生长的6种无机盐离子作为优化因素,每个因素选取5个水平,以菌浓度为优化指标按表4进行L25(56)的正交试验,结果见图2。由效应曲线图可以看出K2HPO4和MgSO4・7H2O 2种物质的含量没有达到最大值。
(3)2种主要无机盐进行筛选。选取K2HPO4的含量分别设4个水平,MgSO4・7H2O的含量分别设3个水平如表5所示。然后加入5%的可溶性淀粉和3%的硝酸铵制成100 mL的培养液,并调节pH值至7.2~7.4,装入250 mL的三角瓶中。灭菌后分别接入8%的50 mL菌悬液在150 r/min的摇床上,28 ℃恒温培养48 h后,进行菌落计数[10-12]。
由表5中结果可知,2种无机盐的最佳组合为K2HPO4 0.15 g/L,MgSO4・7H2O 0.125 g/L,此时菌浓度为3.13×106 cfu/mL,远大于其他组合。因此,无机盐离子的最佳浓度为K2HPO4 0.15 g/L,MgSO4・7H2O 0.125 g/L,ZnSO4・7H2O 0.001 5 g/L,FeSO4・7H2O 0.001 g/L,CaCl2 0.005 g/L。
2.2.3 响应面分析优化烟草节杆菌K9培养基。进行K9菌体浓度多元二次模型方程的建立及检验,根据试验设计进行了20组试验,其结果见表6。
表6中,x1=(X1-25)/10;x2=(X2-5)/2;x3=(X3-5)/2。
对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回归拟合,获得K9菌体浓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为:
Y=35.14-3.37x1+0.69x2-1.06x3-0.46x1x2-3.09x1x3-0.69 x2x3-2.87x12-5.63x22-1.70x32
式中,Y为预测响应值,x1、x2、x3分别为可溶性淀粉、蛋白胨以及硝酸铵的编码值。由K9菌体浓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得出K9的菌体浓度预测值(表6),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该模型极显著(P
3 结论与讨论
我国烤烟烟碱的平均含量为3%~4%,不同部位的烟叶中上部烟叶的烟碱含量最高,因而在叶组配方中一般因其烟碱含量较高而难以应用。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对于烟草的烟碱含量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卷烟产品正在逐渐向低烟碱含量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出现了许多降低烟草中烟碱含量的技术方法,包括一些农业技术措施及烟叶浸提法等,但是上述降低烟碱含量的技术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降低了烟草的综合品质,而应用微生物降解烟碱技术则具有高效且负面作用小的特点,因此研究利用微生物降低烟叶中的烟碱对于国内烟草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菌体在N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的测定发现在NB培养基中菌体的延滞期时间相对较长,进入对数生长期时间也较长,考虑到菌体的最佳生长时间较长,一般为42 h,为了节省细菌培养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培养细菌材料的使用,本试验采用制作菌悬液直接接入改良培养基中对碳氮源进行筛选。本次试验得到烟碱节杆菌的最佳培养基为无机盐离子(K2HPO4 0.15 g/L,MgSO4・7H2O 0.125 g/L,ZnSO4・7H2O 0.001 5 g/L,FeSO4・7H2O 0.001 g/L,CaCl2 0.005 g/L)+35.0 g/L可溶性淀粉+5.14 g/L蛋白胨+3.73 g/L硝酸铵。在优化试验条件下,得出K9菌体浓度为32.4×108 cfu/mL,比优化前用NB培养基得到的菌浓度(7.4×108 cfu/mL)提高了4.4倍,从而为研究真空冷冻干燥降烟碱菌剂奠定了基础。
由于烟碱的毒性较高,作为高毒性的化合物,能够有效降解烟碱的微生物种类不多。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能够有效降解烟碱的菌类主要包括烟草节杆菌、争论产碱菌、球形节杆菌、噬烟碱节杆菌、恶臭假单胞菌、纤维单胞菌等,同时有相关报道称部分苍白杆菌属的细菌由于可以破坏芳香化合物的结构而具有降解烟碱的作用,但相关验证性试验结果未见报道,其降解烟碱的具体机理、作用及安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部分烟碱降解微生物能够代谢烟碱的生物特点,可以有效降低卷烟以及生活环境中的烟碱含量,全球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包括对代谢烟碱微生物的种类、代谢途径、分子生物学原理及酶学进行深入研究。自然界中的烟碱代谢微生物能够以烟碱作为碳源与氮源,其代谢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主要包括吡啶途径、吡咯途径、脱甲基化途径、吡啶途径与吡咯途径的混合途径等,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其代谢途径也不同,并且据最新研究发现仍然存在未知的烟碱代谢途径,有待进一步探明。微生物对烟碱进行代谢的过程主要在于烟叶的醇化过程,不仅能降低烟碱的含量,减少刺激性,还能够增加烟草的香气,从而提高烟草的安全性。因此对降解烟碱微生物的研究意义显著[13-20]。
4 参考文献
[1] 李梅云.烟碱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6,26(3):94-97.
[2] 马林,张峻松,曾晓鹰,等.产烟碱脱氢酶菌株节杆菌Z3的发酵条件研究[J].烟草科技,2007(10):61-64.
[3] 袁勇军,陆兆新,别小妹,等.DN2菌降解烟碱的动力学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3):52-55.
[4] 万虎,赵海刚,宋纪真,等.高浓度烟碱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J].烟草科技,2009(4):51-54.
[5] 雷丽萍,夏振远,郭荣君,等.降烟碱节杆菌发酵条件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6(3):48-50.
[6] 李珏,赵建新,田丰伟,等.一株降烟碱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11):87-90.
[7] 李雪梅,陈育如,骆跃军,等.两株芽胞菌对烟草废料烟碱与绿原酸降解的研究[J].生物加工过程,2005(4):61-64.
[8] 袁勇军,陆兆新,黄丽金,等.烟碱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性能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5(2):52-54.
[9] 杨虹琦,周冀衡,罗泽民,等.微生物和酶在烟叶发酵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4(1):65-68.
[10] 王春利,罗昭标,寇霄腾,等.烟碱的微生物代谢研究进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2-36.
[11] 杨艳坤,席宇,张广乐,等.微生物降解尼古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10(4):84-89.
[12] 袁勇军,陆兆新,戚向阳.菌株DN2对烟草薄片制备液中烟碱的降解[J].生物工程学报,2009(6):104-109.
[13] 侯轶,李友明,胡松青.烟草薄片生产废水中烟碱的厌氧降解及反硝化强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9(9):274-278.
[14] 金云峰,王莎莎,张建波,等.生长温度对烤烟生物碱含量及烟碱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6(3):128-140.
[15] 王威威,席飞虎,杨少峰,等.烟草烟碱合成代谢调控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6(1):64-69.
[16] 李文正,宋中邦,高玉龙,等.烟碱合成分子调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14):51-53.
[17] 周通,谢晓阳,徐波,等.降解烟碱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初步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4-206.
[18] DEWEY R E,SIMINSZK Y B,BOWEN S W,et al.烟碱N-脱甲基酶基因的功能描述[J].中国烟草学报,2007(3):21.
一、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意义
烟农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基础上,烟叶生产者及其生产服务提供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烟农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是对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烟草服务组织断层问题,有效提高烟农组织化、职业化程度和烟草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烟农持续增收;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提升农民素质,充分调动种烟农户种植烟叶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把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作为大事切实抓紧抓好,确保全县烟农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为依据,紧紧围绕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烟农增收为目标,以做大做强烤烟产业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取向、依法规范”的思路,着力培育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烟农组织化程度和烤烟产业化水平,促进烟区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围绕我县烤烟产业规划布局,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实现90%以上的种烟农户自愿加入烟农专业合作社;90%以上的烟叶生产及生产资料、生产技术通过烟农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配送和服务;90%以上的重点产区基本实现烟农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各重点产烟乡镇要按照总体目标,具体制定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做到一年大示范、三年大推广、五年全覆盖。
三、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和家庭财产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坚持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以烟农为主体,尊重烟农意愿,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形式发展。积极引导农民立足当地烤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鼓励农村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服务组织和农村经济能人领办、创办烟农专业合作社。按照连片经营不受行政辖区限制的原则,切实推进烤烟产业规模经营,最终实现一个烤烟基地单元建一个或几个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目标。
(四)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积极为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有效扶持;不得统包大揽、行政包办。
(五)坚持“四有五化”管理。加强对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四有”即有明晰的产权、有完善的服务体系、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合理的分配机制;“五化”指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
四、加大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一)做好登记服务。设立烟农专业合作社,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符合规定条件的按工作程序颁发烟农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获得营业执照的烟农专业合作社依法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证。各登记机关应按国家规定减免有关费用,为烟农专业合作社登记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对于符合政策扶持范围的烟农专业合作社,按《嘉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嘉政发〔2009〕9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优惠政策。从年起县财政按烟叶税5‰提取设立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烟农专业合作社所管理的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及烟水配套项目建后维修管护。烟草部门要根据行业有关规定设立专项扶持补贴资金,用于育苗、翻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生产环节的补贴,支持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晋档升级。各乡镇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组织农业项目实施。烟基建设、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移民开发、国土整理、蔬菜基地建设、科技推广、退耕还林、优质增产粮食工程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农民培训工程、沼气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农民素质教育等国家支持发展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要优先向烟农专业合作社服务区倾斜,可依法委托有条件的烟农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并按规定享受奖励和补贴政策,充分调动烟农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县烟草部门要逐步取消“业务外包”,将涉及烟叶生产的外包业务直接转交给烟农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
(四)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县农村经济管理局要协调县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嘉禾县支行等金融部门对烟农专业合作社逐一建立档案,开展烟农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烟农专业合作社优先给予支持,允许烟农专业合作社依法以不动产等形式进行抵押贷款。同时,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解决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保险公司要结合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积极为烟叶生产、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落实和扩大政策性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切实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烟农专业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五)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烟农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转移支付资金扶持;优先享受国家和烟草部门提供的农机购置补贴。烟农专业合作社组织烟叶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生产全过程享受农业生产用电、用油优惠和优先保障。烟农专业合作社成员优先享受烟草灾害保险即投保理赔和灾害补损。
(六)鼓励引进专业人才,加强技术支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烟农专业合作社工作,县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要为其实行人事。鼓励大学生“村官”和农业科技人员或选派科技特派员到烟农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担任技术顾问或从事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允许按贡献大小取得相应报酬,科技特派员在原单位的待遇不变;职称评聘、考核任用等与在岗农技人员同等对待。各乡镇要为辖区内的烟农专业合作社配备一名辅导员,具体指导烟农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产业化经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工作指导。县烤烟生产收购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要相应成立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实际,制定工作措施,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经费,明确专门工作人员,建立健全指导和服务的工作机制、工作规程和工作责任制,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提高指导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县农办、县农村经济管理局、县烟办、县烟草公司等部门要加强对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指导,认真总结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抓好示范引导,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上门跟踪服务,规范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工商登记和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
当前,在许多理论文章中、在许多媒体上经常提到“商贸流通业”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商”与“贸”是两个同义词的重叠,“商贸”又与“流通”重叠,应该用现代流通产业的概念取而代之。
由于我国国内商品流通体系的分割,许多商品没有包括在商贸流通业中,如烟草、音像与书籍、医药、粮食、食盐、煤炭、农业生产资料等,许多商品流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当前,在许多理论文章中、在许多媒体上经常提到“商贸流通业”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商”与“贸”是两个同义词的重叠,“商贸”又与“流通”重叠,应该用现代流通产业的概念取而代之。
“商贸流通业”的概念没有包括工业企业的销售渠道。改革开放30年来,许多工业企业建设了许多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如海尔、格力等制造业企业自已建立了许多自己的销售渠道,许多制造商建设了自己的专卖店,难道工业企业建立的销售渠道就不是销售渠道、就不是销售网络,制造商建设的专卖店就不是专卖店,那么专卖店属于什么店呢?显然,人为地将其分为“商贸”的流通业和“非商贸”流通业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没有包括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村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产品流通协会、农业技术协会相继建设了许多农产品销售渠道,并将其产业链条延伸至田头和餐桌,难道这些流通渠道就不是流通渠道,就不是流通网络,非得是商业企业建设的流通网络才是流通网络。还有许多商业企业直接向上游产业部门建立的销售渠道、向下游消费者建立的许多销售渠道,难道就不是销售渠道、就不是销售网络?
由于我国国内商品流通体系的分割,许多商品没有包括在商贸流通业中,如烟草、音像与书籍、医药、粮食、食盐、煤炭、农业生产资料等,许多商品流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但是,作为商品的本质是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商品的经济流向进行流通。
没有包括供应链渠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相关的资金流、消费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而且存在无缝联系的性质。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高等学府,也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惟一一所农业大学,有着服务“三农”的悠久历史,为河南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主要做法是,构建“三个体系”、创新“一种合作模式”、完善“两套保障机制”。“三个体系”是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人才三级培养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一种合作模式”是指建立新型的校地(企)合作模式,“两套保障机制”是构建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科技推广员的行政保障机制和校内保障机制。
构建“三个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学校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与学校研究平台、与地方或企业合作建立的研究分中心等为依托,认真做好科技“顶天立地”工作。学校研究平台主要完成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任务,以源头创新为主;校地(企)合作研究分中心主要完成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中试、熟化与示范,承担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的任务。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学校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与科研平台,一方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国家级重点学科与研究平台,吸引培养汇聚一流的农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农业科技“顶天”的良好环境。一是学校大力加强了高层次研究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研究平台相继落户河南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共建有、5个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基地;二是设立了校内“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拿出专项经费,引导鼓励教师进行科技创新,近3年来,学校在一级学报和统源期刊等刊物发表的高水平论文、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数量每年都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今年学校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在同类高校中成绩突出;三是实施“知识产权强校战略”,学校资助引导申请专利,促进科技自主创新,2006年学校申报专利18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45件,是全省当年专利申报最多的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连续主持承担的“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筛选、鉴定了36个优良新品种,集成组装了7套高效集成技术,创造了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和夏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的超高产纪录。为2006年、2007年河南粮食总产连续突破1000亿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河南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增长并突破1000亿斤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戴景瑞院士参加浚县玉米实打验收时,评价浚县玉米“创造了15亩连片夏玉米高产的世界纪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给予“粮丰工程”高度评价。该项目受到了国家和省内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尹钧教授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解决了成熟小麦遇连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实现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该项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陈伟程教授针对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上长期存在的遗传基础狭窄,品种老化、类型单一,种子质量低劣,综合抗性差等突出问题而开展的“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选育与雄性不育利用及产业化”研究,推动了我国种子行业的变革,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向河南农业生产实际,加快成果转化。学校以学校大学科技园(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农业分园)、校地共建研究区域分中心(试验站)、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重点实施承担的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扶贫项目、科普传播工程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将学校的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第一线。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承担以上项目达200余项,有近千名教师和科技人员在农业基层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有力推动了河南农业新技术应用和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学校近三年通过与企业合作转让一批兽药疫苗、小麦、玉米品种,转让收入1800多万元。如,豫玉22玉米新品种授权3家种子企业推广,推广区域涵盖了我国22个省区,适播面积约1亿亩,是当前中国第二、黄淮海夏播区第一大玉米推广种,占河南省玉米面积1/3。学校获得品种有偿使用费累计达523万元,三家企业获直接经济效益5.56亿元。
构建三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
为充分发挥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和辐射放大效应,结合河南发展现代农业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业人才的需要,着力构筑三级人才培养阵地,由校本部向下延伸,逐级放大,覆盖面越来越宽,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
一是以校本部为核心阵地,培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学校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本着适应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学科复合交叉发展、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的原则,于2005年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学科等新专业建设,设置了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强化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融合,形成了烟草、农业机械化、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农工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同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先后4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培养方案。在刚刚召开的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学校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作了典型发言并受到了周济部长的充分肯定。
二是以地方教育资源为辅助阵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在省农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河南农业大学农业职业学院,填补了河南农业职业教育的空白,为社会输送农业人才50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依托中等农业学校或职业中专,在全省建立了12个继续
教育站点,每年招收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学生约2500人。仅在方城县,河南农业大学通过举办实用人才专科班、村干大专函授班等形式,为方城县培养大专学历基层带头人257人。同时做为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和河南涉农单位处级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学校为社会培训了不少优秀人才。
三是以田间地头为阵地,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围绕地方农业生产的特色及农业生产技术季节性需求,一方面学校组织“三士”下乡活动(即博士、硕士、学士随专家教授和科技推广项目捆绑式下乡)、“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一个科技点播台、一条科技“110”热线、一张科技服务网、一批科技副村长和一送科技下乡)、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科普传播等项目,另一方面同地方农技推广机构、地方农业企业等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在农村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9年受到、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近年来,仅在方城县培训农民达50万人次,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和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强化培训,全县有2.13万人得到了农民绿色技术证书。涌现出了一批活跃乡里的乡土拔尖人才,留下了一支永不撤离的专业技术队伍。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拓展学生就业创业空间
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懂市场、会经营的创业型人才。为此,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育人模式,构建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共有150多件作品在全国和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先后两次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并获奖的张翰同学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毕业生的典型代表秦英林。毕业后放弃机关公职,回乡创业,建起大型瘦肉型良种猪生产基地――牧原养殖公司,生猪年出栏规模达20万头以上,带动了当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创新“校地(企)合作模式”,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他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双方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选定与学校优势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
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分中心(试验站),承担部分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的任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承担科技成果的试验、熟化、示范任务;作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相关学科学生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任务;作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基层农业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基地,承担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孵化和扶持任务。
在方城县,学校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与方城共同建设了“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方城试验站”(金叶园),该实验站集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为一体,并争取国家烟草局投入资金1500万元,被国家烟草局认证为“国家优质烟叶基地”。在该试验站的带动下,方城县重新科学规划了烟叶生产布局,使烟叶生产向土质肥沃的县域西部转移,烟叶面积迅速扩大,烟叶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方城县共收购烟叶668.73万公斤,上等烟比例占42%,公斤均价10.51元,实现烟叶特产税1500多万元,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方城金叶”牌烟叶成为上海烟草集团等全国36家重点卷烟企业的抢手原料,实现了县、乡、烟农收益三满意。在方城的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学校与南阳市签订了“科教寓民行动”协议。
另外,学校在浚县建立了“黄淮海玉米技术区域创新中心浚县分中心”,在温县建立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县分中心”,通过承担“粮丰工程”科技项目的技术示范、推广任务,分别创造了同一块地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733.66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和同一地块上连续两年实打验收夏玉米平均亩产超吨粮的世界纪录。小麦、玉米是河南省两大优势作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两大作物产量对增加全省粮食总产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与信阳固始三高集团联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使固始鸡的研究开发步入了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的轨道,并形成了“育种中心+基地+公司+核心户+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使企业新增产值16.86亿,新增利润8098万元,带动6477家农户获利1.71亿元,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三高集团也因此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繁育供种企业。与三高集团的成功合作,也促成了学校与信阳市的全面合作,2007年,校市双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学校还与大用集团、华英集团合作,在其已有的河南省工程中心的基础上,联合申报了“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提升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河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新型乳品的研发、原料乳生产控制体系及奶业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先后完成了“优质原料乳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应用”、“优质功能性发酵乳工艺技术研究”、“奶牛集约化饲养工程技术及乳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成功举办了国际、国内奶业学术会议和技术讲座20次。对提升河南省奶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通过校地(企)合作示范基地和共建研发中心,真正实现了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的直接对接,架起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桥梁,促进了学校学科发展,教师的科研方向更加明确,科研成果更具针对性,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完善“两套保障机制”,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完善行政保障机制,建立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在一些建有基地的试点县乡构建了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一学生志愿者(科技推广员)的行政保障机制,架起了学校与地方的“桥梁”,加重行政管理协调的权重,弥补学校事业单位在科技转化和推广中协调能力的不足,也弥补了地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导致科技棚架的缺陷。在工作中,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要根据当地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学生志愿者参与各种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桥梁”保证了“反馈渠道畅通,服务渠道畅通,协调渠道畅通”,使学校对地方的技术支持不仅针对性更强,而且更具实效。
一、典型症状
1、番茄溃疡病。在温室条件下的典型症状:病株初期叶片表现可逆性萎蔫,在叶片的叶脉间产生浅褐色的坏死斑点,最后出现永久性萎蔫,致使整株干枯而死。在发病高峰期,在茎和叶柄上出现褐色条斑,下陷并扩展,后期茎部病斑开裂而露出黄色至红褐色粉状的髓腔,形成典型的溃疡斑。
2、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苗期发病就有症状表现,叶片最先感病,茎和花后感病。叶片初染病,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扩大后病斑暗褐色,形成不规则斑点,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具有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畸形。叶柄和茎染病,初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
二、危害特点
1、番茄溃疡病菌的寄生范围较窄,适宜发病的温度18―25℃,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潜育期7―15天。最适宜感病生育期为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因此,对冬、春保护地番茄往往造成严重的损害。病原菌主要在带病种子上越冬,这是向新区传播的主要途径。
2、番茄细菌性叶斑病,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发病多为早春温度偏高、多雨,保护地处在洼地,排水不良,关棚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管理粗放,浇水多,排水不良,雨后积水,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会加重病害发生。
三、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采用健康无病种苗是防治的关键。严禁从病区调种,建立无病留种田,不随便调种,这是杜绝番茄细菌病的根本性措施。加强病情调查,摸清疫区分布,严格种子检疫。必要时应该实施产地检疫。
2、种子消毒处理。对于非用不可但又有带菌嫌疑的种子,可进行消毒处理。
(1)温汤浸种法。该法是防治细菌性种传病害的常用方法。番茄溃疡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3℃,将干燥种子放入55℃的恒温水槽中浸泡25分钟,不断地搅拌,可杀死种子内、外的病菌。
(2)次氯酸钠溶液浸种法。 种子在1%次氯酸钠溶液中(用水稀释)浸泡20―3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新老种子都可采用。方法简便,可杀死种子表面细菌和附着的烟草花叶病毒,对种子内部病菌也有一定的灭杀作用。
3、农业防治。清洁田园与轮作: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与非茄科蔬菜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
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农业依靠科技增产的潜力很大,要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普及优良品种、推广生产、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这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目前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比很多发达国家落后,但从绝对数量统计来看,我国的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文献,还是相当庞大可观的。如果能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利用、其效果是不言自明的。
当前的问题是许多新见解、新发明、新观点、新成果还局限在实验室里、课堂上、期刊著述中、图书馆内。广大迫切需要脱贫致富、走向市场的农民又苦于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拥有现代化设备、丰富藏书的农业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理应承担起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文献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图从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开发利用这个角度入手,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所开展的这项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1.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独特性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85%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农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又是多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都十分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高原独特的立体垂直气候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云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此研究好云南,对于全国各种不同地区农业都会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也正是云南农业文献的独特之处。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是记录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载体。在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天文、水利、自然灾害、气候、土壤、物产等资料,是反映云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价值的记载。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发表的文献中。地方农业是进行地方农业科研的情报保障。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只能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反映了云南农业科技生产的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记载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留存了无数理论方法、实验数据和科学构思,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利用这一丰富的情报源,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而且有助于研究全国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普遍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农业文献的优势,有力地开发这一智力资源,对深化文献情报工作,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2.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书目控制的针对性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农业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推广农业科研、科技扶贫等重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农业情报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研究成果、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揭示出云南农业的地区特征与地方特色。针对我省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我馆54万册藏书,6388种期刊,4000多份内部资料的优势,把分散在不同类型出版物中,不同藏书范围内的云南地方农业文献予以集中,加以报导。第一步就是对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专题书目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揭示馆藏,充分反映馆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检索工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与查准率,具有较强的情报检索功能。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制主要针对我校所开设的主干课和科研课题,包括粮作、经作、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为了方便检索,目录的编制体例依照《中图法》农业科学分类表序列,目录后附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索引。著录格式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中析出文献格式著录,为建立云南农业文献专题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南农大的图书情报工作也将采用微机处理系统,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传递速度,增强图书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展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通迅网络为目标,兼有较强信息贮存和处理功能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体系,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使用为核心。
3.开发期刊文献的重要性
期刊是重要的情报源,具有内容新、传递快、周期短、信息量大的特点。从已收集的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期刊论文占绝对数量,达90%。地方性农业期刊形式灵活、面广量大、综合性、时效性、地区性较强,它是本地区农业信息和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从云南农大图书馆收集的3767篇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农学、植保、园艺三部分论文分布在79种期刊中,省农科院主办的《云南农业科技》载文量最高,占3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甘蔗科技》、《云南烟草》、《云南茶叶》、《云南热作》……载文量依排序递减。省内各地州发行的期刊如:《昆明科技》、《红河科技》、《曲靖科技》、以及省外期刊《西南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烟草》、《中国水稻科学》等也刊登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从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我省的烤烟、甘蔗、茶叶、水稻种植资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论文多,研究范围广。文献发表的数量随时间的增长而递增。由此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期刊文献,引导读者利用,对深化本省农业技术改革,科技兴农都具有重要作用。
4.利用本校文献的实用性
云南农大的著者既是科技文献的创造者,又是利用者。他们所生产的文献主要特征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材内容、完成科研项目为基点。所研究的课题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指导学生课程试验、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本校作者著述的论文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之,对于促进本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扶贫、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校著者所发表文献的内容上看,侧重于农作物、经济作物、果蔬花卉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表文献最多的是水稻病害研究、蚕豆病害研究、花卉病害研究等。这和省属重点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建在我校有关。近年来云南农大著者发表的《云南农业生态》、《滇型杂交水稻》、《植物病原菌》、《云南甘蔗》、《云南兰谱》等专著,以及多种自编教材都是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为了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开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论著及科研成果,云南农大图书馆正在自建《云南农业大学科技论文专著、专利、科技成果数据库》预计收录3000多条信息。我们认为要想持续性地补充数据库内容,必须有可行的地方农业文献呈缴制度作保障。 云南农大图书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对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专业,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对所收集的文献进一步深加工,撰写了《略述荞麦生产的现状和开发利用》、《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优质米生产现状和开发利用概述》等三篇综述性文章。以最实用的情报形式提供给用户,均被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其中《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还被云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农大图书馆还开展了跟踪本校重点科研课题,如:滇型杂交水稻及两系利用,云南烟草品种资源的收集和综合研究,云南水稻、烟草、马铃薯病毒鉴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云南省及其英国中部土壤侵蚀率和土壤保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云南高原苹果园昆虫群落及害虫防治研究等专题情报服务。将所收集的农业文献以文摘或题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此外还很注重情报服务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农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少、边、穷地区。农村缺乏科技知识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云南农大图书馆在收集地方农业文献的基础上编印了《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报道我校、我省农业科研、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科技动态,其稿件覆盖面达60%以上。从本省实际出发,重点刊载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结合农事季节的实用性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刊出60期,赠送省内外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农村基层单位,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深得基层农技人员的好评。大学生利用节假期带回家乡,青年教师下乡锻炼、扶贫带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时效好、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实用信息,为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能够通过对地方农业文献的深加工,缩短与读者需求的距离。
5.强化用户情报意识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按照科学的编排方法,对地方农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浓缩,以目录、索引、文摘、综述、通报等形式,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利用。因此用户的情报意识和吸收情报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情报产品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