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诺贝尔颁奖典礼

诺贝尔颁奖典礼

时间:2023-06-01 09:4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诺贝尔颁奖典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诺贝尔颁奖典礼

第1篇

今年颁出的是第23届搞笑诺贝尔奖,该奖项由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提供赞助,旨在颁发给那些古怪幽默,但却具有价值的科学发现。获奖者来自世界各地。在此间于哈佛大学举行的颁奖仪式上,由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宣布搞笑诺奖的获奖得主。

这场典礼的主办者马克・阿伯拉罕表示,这一奖项设立的目的是想让人们在大笑之后思考。他说:“有些科学研究看上去非常好笑,但这并不是科学家们存心想要搞笑,这的确很有趣。这一点看起来有点不同寻常,但现在人们正越来越多的接受这一点。”

有史以来第一次,今年的获奖者将会获得现金奖励,奖金为10万亿津巴布韦元(已停止流通),换算过来大约是4美元(约24.5人民币)。颁奖典礼一般被认为是充满孩子气的,今年的也不例外。其中包括一些好玩的环节,比如一个迷你剧,还有竞争与真正诺奖获得者约会的比赛。

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授予以下这项实验,他们发现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喝醉时他也会同时认为自己的魅力值增加了。这项研究是由一个来自美国和法国的研究组做出的。

而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夜晚迷路的屎壳郎会依靠银河进行导航,这项由一个来自瑞典,澳大利亚,南非,英国以及德国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做出的学术成果获得了搞笑诺贝尔生理学和天文学奖。

搞笑诺贝尔奖的部分奖项

安全/工程奖:劫机者全自动捕获装置。该装置美国研究人员皮佐发明,只要有人劫机,这个系统可以诱导劫机者并请君入瓮,将其装到一个袋子里通过降落伞直接投送到警察手中。

生物/天文学奖:来自南非、瑞典、澳大利亚、德国和英国等国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他们的研究结论是一旦屎壳郎迷路,就可以通过仰望银河系来导航,找到回家的路。

考古学奖:整吞研究粪便。这个由美国人和加拿大人联合组成的团队将的尸体煮半熟后就囫囵吞下肚,通过检查自己粪便,看看哪些骨骼能够保存下来。

物理学奖:“铁掌水上飘”并非浪得虚名。研究发现有些人的身体结构足以允许他们在一个池塘表面“凌波微步”。当然了,这个结论实现的前提是人和池塘都要在月亮之上。

医学奖:听歌剧有助于提升免疫力!研究发现听歌剧的老鼠存活期最长,平均26天,听莫扎特音乐的老鼠平均存活20天,不听音乐的老鼠仅存活7天。

关于搞笑诺贝尔奖你不知道的18件事

搞笑诺贝尔奖的搞笑之处,不光是在奖项的内容。它那莫名其妙中二感十足,讲完冷笑话之后自己哈哈大笑的神秘仪式感,同样能够惹人发笑。

这里说的神秘仪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下面这些事儿:

1、搞笑诺贝尔奖始于1991年,到今年已经是第23届了。但在搞笑诺贝尔奖官方口中,任何一届都是第一届。例如,今年的就是第23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

2、在真正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人们要向瑞典王室致敬。搞笑诺贝尔奖继承了这一传统。因此,要在颁奖典礼之前,向真・瑞典象征,也就是传说中的肉丸子,致敬。致敬的方法是:把它吃掉。

3、为了照亮台上说话的人,由一名志愿者穿银色紧身衣作为人肉灯柱。

4、在颁奖典礼开始的时候,台下的人要往台上扔纸飞机。

5、2006年,这一项目被取消了,因为“安全原因”。2007年又恢复了。

6、地上都是飞机。在活动结束后,官方扫帚保管员、物理学教授罗伊・格劳伯会负责清扫。

7、 2005年,罗伊・格劳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8、说到诺贝尔奖,历年来为搞笑诺奖者颁奖的都是诺贝尔奖得主。

9、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中的一部分以及其他的一些嘉宾,需要每人做两个演讲。演讲一:用7个单词介绍自己的工作。演讲二:在24秒内详细介绍自己的工作。演讲一负责让人听懂,演讲二负责让人听不懂。

10、 说到演讲,获奖者都有1分钟的时间介绍自己的工作。如果超时,萌死人的甜普小姐会冲着他们大吼:“停下来吧,烦死了!”

11、这么做是在讽刺那些又臭又长的演讲。

12、不过凡事有特例。第22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和平奖得主是两个司机,他们的公司搞出了用炸弹制造金刚石颗粒的技术。这两个司机的演讲又臭又长,在甜普小姐开吼之后,他们塞了一块鸡蛋那么大看起来像是钻石的东西。甜普小姐高兴的离开了。这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又一次绝妙体现。其实,贿赂甜普小姐的事儿很多人做过,甚至有人塞过钱……

13、 颁奖仪式开始时,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家让・贝尔科・格里森进行一场演说。只见这位老夫人拿着一大摞演讲稿走上讲台,神情愉快,举止优雅的理了一理演讲稿,清清嗓子,说:“Welcome, Welcome。(欢迎,欢迎)”然后就下台了。

14、颁奖仪式结束时,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家让・贝尔科・格里森也进行了一场演说。只见这位老夫人拿着一大摞演讲稿走上讲台,神情哀伤,举止优雅的理了一理演讲稿,清清嗓子,说:“Goodbye, Goodbye。(再见,再见)”然后就又下台了。

15、 这么做又是在讽刺那些又臭又长的演讲。

16、 现场会有一个小比赛,赢家可以同现场的诺奖得主约会。

第2篇

1、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英语:Nobel 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2、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授奖仪式 。2020年9月24日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拉尔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诺贝尔奖奖金将增加至1000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

3、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止至2019年,共授予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两次获奖、1个团体三次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获得诺贝尔奖,是每个时代的精英们梦寐以求的盛誉。那盛大的场面、热烈的气氛、闪烁的灯光、万分艳羡的目光、慷慨激昂的演说,无不令人心向往之。

出人意料的是,在1999年度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经济学奖的得主没有作一番慷慨演讲,却当着一帮经济学家的面,肆意大展歌喉,一扫会场的庄重严肃气氛,让台下人惊讶不已,他的演唱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场面。这位特立独行的学者,正是罗伯特・蒙代尔。

蒙代尔年轻时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就读,23岁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芝加哥大学做政治经济学博士后。在人们印象中,顶尖级的专家学者都是深居简出、不苟言笑的。然而,罗伯特・蒙代尔就习惯与人在酒吧里讨论经济问题。那时,在华尔街三一教堂近旁的米歇尔一号酒吧,经常出现三四位奇装异服、落拓不羁的人物,他们就是蒙代尔和他学术上的伙伴拉弗、巴特利和万尼斯基。他们在酒吧聚会,享用美酒美食,晚餐后开始讨论经济学,时常通宵达旦。蒙代尔这种出格的研究方式,为自己招来了白眼和骂名。

他在校园教书的时候,也因长发飘飘,在课堂上嬉笑怒骂不修边幅而出名。他会常常独自一人通宵达旦看电视,甚至连续几天不出门,在家里拿着画笔在一面墙上乱涂乱画;在失意的时候,他甚至跑到意大利北部花巨资购买一幢建于12世纪、年久失修的古堡……

这位学界另类让人瞠目结舌甚至惊世骇俗的事情,一再发生。

一些学者写文章或者在演讲时猛烈抨击他“斯文扫地,自己不爱惜个人的面子,还让美利坚学者颜面尽失”。对此,蒙代尔总是一笑而过。他对家人和朋友说,他之所以要选择丢面子的做事方式,是因为那种做法易于激发他的灵感和潜力。为了有朝一日能获得属于一个经济学家的真正的声誉,他愿意不要面子。

这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让蒙代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路径,并最终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他提出“通过大幅度减税和提高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的思想,催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里根政府的一位智囊曾说:“里根总统和供应学派站在蒙代尔的肩膀上,打到振兴美国经济之路。”他所倡导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在今天已成为现实,这一理论直接催化了欧元的诞生,他因此也被誉为“欧元之父”。而他关于“最优货币”和“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不仅奠定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石,至今仍是国际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对于这位人生中实现了激情与厚重、自我与外界、严谨与求新完美结合的经济学天才,学术界和媒体用得最多的一句评价是:“他哭过,他笑过,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走自己的路……”这句话,正是他在1999年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唱的一句歌词。

蒙代尔自己也说过:“世界上哪些人最在意面子?当然是那些除了依赖面子找不到别的来证明自己的庸人。立志成大事的人,应该放下眼前的面子,寻找历史赋予自己的那一份无上的光耀!”

第4篇

北京时间10月22日晚11点,卡夫卡文学奖组委会举行颁奖典礼,正式授予中国作家阎连科2014年度卡夫卡奖,这是卡夫卡奖设立14年来首次授予中国作家。

于世界文学来讲,卡夫卡奖绝对称得上一个大奖,其意义不亚于诺贝尔文学奖。可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象征的奖项,在作家的祖国却一片沉寂。除了媒体零星“偏僻”的报道外,公众关注的程度还不如四川那个在交响乐团伴奏下将二胡拉得像锯木头似的县委书记。相比前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举国欢庆、万众喧腾,如英雄凯旋般的无上荣光,那真叫冰火两重天。

这样的局面似乎不能责怪公众,因为诺贝尔在中国家喻户晓、名冠神州,而卡夫卡却难有几个人知其名字。但是,一般公众不知卡夫卡,难道文坛能不知道,主管文化的政府部门能不知道,媒体能不知道?知道该奖的分量,却遭遇如此冷落,于情于理都感觉不正常。

对一般百姓来讲,卡夫卡的名气当然不能与诺贝尔相提并论。可稍有文学知识或热爱文学的人,要是不识卡夫卡,那可就丢人现眼了。作为世界公认的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令后来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奉为鼻祖,高山仰止。其代表作《变形记》、《城堡》等很早就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他的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更是以描写中国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引起中国读者的强烈共鸣。因此,以卡夫卡命名的文学奖,就如在中国以鲁迅命名的文学奖一样,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与强大的影响力。

其实,阎连科近年来获得的文学大奖远不止卡夫卡奖。去年,他接连摘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和第十二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评“2013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和“影响中国2013年度文化人物”。他还是两届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得主。阎连科著述成就斐然,他的作品通过表现社会底层劳苦人民生与死的挣扎与困惑,给读者带来充满极端化与疼痛感的阅读体验。尤其小说用陌生化的语言展示了人性深处最真实的呼喊,表现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因而,他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摘取诺奖的中国作家。

而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作家获大奖后竟然如此被冷落,究其原因有很多。从公众角度上看,大家看重的是诺奖,而不是文学。在许多国人心目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诺奖情结,总觉得一个13亿人的泱泱大国历史上竟无人问鼎诺奖(达赖、刘晓波等获奖除外),是一种莫大耻辱。莫言获奖前,很多人除了电影《红高粱》外,并没有对其作品深入了解阅读过。但这不影响众人对莫言获奖的欣喜若狂,因为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得诺奖。即便不是文学奖,如果是化学奖、经济学奖等,大家也会一样高兴,一样觉得扬眉吐气。哪怕没读过莫言的任何作品,但不远千里到他的高密老宅抠两块墙皮,也要表示对获奖者的崇敬膜拜。卡夫卡文学奖即便再专业,但那是文学的荣耀,而不是国民的荣耀。

文化主管部门和众多媒体的冷落,则主要是阎连科的“争议”色彩。可以说,阎连科的每一部力作问世,都伴随着争议而来。他的《丁庄梦》、《风雅颂》、《炸裂志》等长篇,总能引发一次又一次的争议,有的一次次遭封杀。以其小说拍摄的电影《最爱》,也没有得到公开放映。这就又产生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结果。如果按文学本身而言,饱受争议正是一个作家和作品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的著名大师和不朽作品,绝大多数是在争议中传世的。莫言的许多作品,当年也充满着争议,乃至被斥责为低俗。只是后来他学“聪明”了,才会得到有关部门的力推。阎连科因为始终没学“聪明”,不仅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难保,连老家的房子也保不住。

“你们授予我这个奖项,不是约伯在历尽黑暗和苦难之后获得的光明和财富,而是送给了那个感受苦难而唯一逃出来报信的仆人――那个行走夜路的盲人的一束光。”这是阎连科在卡夫卡奖颁奖典礼上发言的一段话。为了他时常为中国民众投来的那一束光,也理应得到我们足够的尊重。

第5篇

1936年1月27日,母亲在美国亚柏尔大学医院生下了我。当时,母亲王隽英只是陪父亲丁观海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没想到我提早来到人间。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凡是在美国国土上出生的婴儿,不论他父母的种族、国籍,都能自动取得美国国籍,所以我也不例外。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母亲当时刚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父亲是研究土木工程学的,他们都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基础。父亲的家族在山东日照市涛雒镇,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母亲则是那个时代极为少见的女知识分子。母亲与父亲青梅竹马,两人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可谓志同道合、比翼齐飞。

生下我两个月后,父母亲就带着我回到中国,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效力。没想到,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爆发,父母就带着我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从青岛到南京、安徽芜湖,再到上海、武汉,最后到达重庆。父亲联系到重庆大学工作,母亲也受聘于西南教育学院,全家终于安顿下来。

在迁徙与不安中,我长到了7岁,进入重庆的一所小学就读。由于当时战云弥漫、空袭不断,我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第一天上学,空袭的警报就响了。当天的学习就这样流产了。后来的学习也因为这些原因时断时续,一个月上不了几天课。无奈之下,父母决定让我离开学校,呆在家里,他们自己来教我。白天,父母在大学里教书,就让我在家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回家后,父母检查批改我的作业,然后教给我新的功课,如此反复。

母亲是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她很善于把握我的心理,并将知识轻松地传授给我。与父亲的教育相比,我比较喜欢母亲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我小学的知识,多半儿都是母亲教授的。虽然母亲教给我知识,可是从不要求我去考100分,因为她明白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干年以后,有人问起我对战争的感想,我总是风趣地说:“它的好处是,我可以不必上学了。”

抗战胜利后,我们一家回到青岛。父亲把我送到德国修女办的一所非常严格的天主教学校上课。因为此前我从没受过正规教育,我原来对学校也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在天主教学校,我的学习遇到了很大困难。非常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从来不责怪我,他们不像许多中国父母那样强求孩子在学校中拿到高分数。父母反而常常带我去看京剧、看电影。1948年,我和弟弟都得了重病,父母果断地花费了他们的全部积蓄,购买当时刚刚出现的新药―――盘尼西林。如果他们不那样做,我和弟弟当时可能就不能幸存下来。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惜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没有看到我取得成果的日子。父亲很高兴参加了我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那是1976年10月21日,我在纽约的机场给父亲打长途电话,告诉父亲自己获奖了,还想让父亲一同前往瑞典。虽然父亲在电话里激动不已,却推托说:“得花不少的旅费,我就不去了吧。”我立即劝父亲:“旅费由我来解决,只要您能去,我就高兴了。”父亲终于爽快地答应了。我知道,搞科学研究的人,该多么向往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啊。

总之,我很感激我的父母,是他们把我引进了科学的大门。他们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

第6篇

莫言捧回诺贝尔文学奖

很多中国人都有所谓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也难怪,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并在数千年中诞生过无数杰出文学作品的国度,自信也好,虚荣也罢,我们内心的确需要得到世界的肯定。终于,莫言实现了这个梦想。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因其“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12月10日,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身穿燕尾服的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

事实上,此前莫言和他的文学作品已走向世界各个国家。1988年,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始,也成为作家莫言走向世界的开始。莫言认为真正世界性的文学作品必须表现普遍的人性,才能引起世界各地读者的共鸣。《红高粱家族》之后,莫言继续他的“寻根之旅”,创作完成了《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他运用天马行空般的叙述方式,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而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重要文学大奖,也被翻译成法、英、德、日等多种外文版本在国外出版,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据有关统计,莫言翻译作品最多的是法语,在法国影响很大,《酒国》(法文版)曾获得法国的文学大奖,莫言被授予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日本的福冈亚洲文化奖授予莫言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导亚洲走向未来,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2013年1月11日,由文化部、国新办、国侨办、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莫言又一次站上了领奖舞台。颁奖词称:“和名字相反,他天生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小时候讲述他的梦想,伙伴、邻居、爷娘都是他的听众。长大了,他讲述中国,以20种文字传播,全世界都是他的读者。”会讲故事的莫言,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如今诺贝尔奖荣誉加身的他,看到的是更加广阔的世界,也让世界更多人领略到中国文学的“魔力”。

《江南Style》跳遍全球

在蛇年春节之前,韩国“鸟叔”朴载相(PSY)要登陆中国春晚舞台的各种消息就满世界飞,最终这位当红炸子鸡“空降”东方卫视海派春晚《2013群星新春大联欢》,亲自向观众示范“骑马舞”,跳出了自己的中国首秀。

《江南Style》的全球走红,不仅使鸟叔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韩国歌手,更是成功地将韩国流行文化推向了全世界。据悉,《江南Style》音乐视频的点击率已突破12亿次,成为YouTube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视频,并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全球华语广播网韩国观察员南黎明分析道:这也表明曾以英语为主导的世界流行音乐,现在已经开始接受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环顾全球,好的流行音乐并不少,为什么一首《江南style》能够跨越国度和种族,轻易征服世界?韩国三大主流电视台之一MBC特地拍摄了一部名为《PSY Go,世界尽在江南Style》的纪录片,从中解读了其成功的原因:搞笑、幽默的MV表达方式让其跨越了文化障碍,让人们即便不懂得韩语和韩国文化,也能会心一笑;鸟叔自编的舞蹈非常简单,容易诱导人们竞相学习,甚至自拍模仿,一再传播;从音乐上看,《江南Style》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旋律甚至有“洗脑”功能,节拍也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社交媒体也被MBC视作流行度的助推器,“是YouTube和Twitter提携了我”,鸟叔在镜头前不忘致谢新媒体的传播功绩。

韩国媒体甚至用“国民英雄”称呼鸟叔,认为他是韩国文化软实力的杰出代表。鸟叔和《江南Style》的走红,也直接或间接地为韩国的各个相关产业带来实打实的经济利益。据韩国媒体报道,朴载相为农心辛拉面拍摄的广告,自去年10月播出后产品销量猛增,光是10月当月的销售额就逼近20亿韩元,同比增幅超过了30%。饮料厂商海特真露更是借着鸟叔在海外的势头,将真露烧酒推销到了欧美市场。另外,据韩国旅游发展局的统计,自从《江南Style》走红以来,前往江南的外国游客明显增多,各大旅行社迎合这种趋势纷纷推出了江南旅游套餐。事实证明,一曲小小的《江南Style》,其文化魅力和软实力不容小觑。

文化全球化势不可挡

第7篇

他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母亲是拉丁语教师,一家人的生活很富足。

他把心思和精力全部花在功课上,成绩却很糟糕。到了中学,他的物理和化学成绩频频出现零分。在家长会上,数学老师向他的母亲抱怨,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让老师也理解不了。有几次在课堂上,老师演算了整整一黑板的习题,他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解出来了。这不仅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反而认为他好逞能搞怪。由于老师和同学的冷落与排斥,他变得更加孤僻了,成天钻进书堆里,不愿出去和孩子们玩耍。

高中毕业后,他没能顺利考上大学。然而,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得知他的情况后,毅然向他张开了怀抱。就这样,他走进了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曾云集的数学中心。大二时,他分到了一个和物理专业联合的“数学粒子”问题。这个问题尚在起步阶段,没有人敢接手,但他充满信心。从那以后,他就把图书馆当做自己的家,把时间全部花在功课上。在同学们的眼里,他简直是个“神经病”,他精力过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5个小时,经常一个人偷偷跑到楼道里去看书。

他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思考了许多古怪的事: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世上的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只有他能够读懂;他有时对着天花板发呆,幻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跟神秘的数学符号有关……生活中的他依然喜欢独来独往,卖呆发愣,以致于别人都认为他真是“疯子”。不久后,他就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住进医院后,他仍然在想那些数学问题,有时还深夜爬起来在纸上写下一连串数字论题,并不时对着问题痴痴地发笑。不知情者都以为他的病情很严重,但后来经过医院进一步证实,他是一个正常人。

出院后,普林斯顿大学并没有嫌弃他,再次留下了他。也许在别的地方他会被当成一个疯子,而在这个广纳天才的普林斯顿,却执著地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天才。经过10年沉醉于数学的生活,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数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各大学术报刊上,25年后,也就是1994年,他彻底苏醒,迎来了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他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就是纳什,他创造了纳什均衡和纳什程序。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他这样说道:这漫长的25年,在其他人看来,我活在不真实的思维里,几乎所有的命运之门都对我关闭,但我找到了“数学”这个缺口。当我找到它时,非常兴奋和无比快乐,我顺着它一路爬过来,就获得了今天这枚奖章!

责编/安然()

第8篇

将周大观储蓄新台币四十九万五千元捐出作为第一笔基金,并将大观遗作《我还有一只脚》《大观――一位癌症小孩的心声》以及大观的故事《生命之光――周大观》《小星星的愿望――周大观的故事》等生命四书著作权点滴所得于1997年成立了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基金会为完成抗癌小诗人周大观“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遗志,提倡:和自己好――热爱自己的生命;和别人好――尊重别人的生命;和地球好――维护地球的生命。截至2005年12月底,参与全球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系列公益活动义工服务已逾199367人次。1997年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创办“全球热爱生命奖章甄选活动”,公开表彰勇敢、爱心、努力、成就等全球热爱生命领域有卓越成就或贡献之机关、团体或个人。

5月27日,我们如期抵达台北市,恰是雨天,但雨水也阻挡不了大陆地区参访代表的热情。时间还早,在学校礼堂,可以看到工作人员的忙碌身影,看到礼堂红红的背景幕上镶嵌着大大的“心”形手工纸作品,相信这是一场生命的感动盛宴。2010年是第13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颁奖典礼,从全球1959位候选人中,甄选22名得主。

第一位奖章获得者是脑性麻痹博士黄美廉。由于身体和脸部因病扭曲,从小被嘲笑,不过她克服身体缺陷,不仅取得博士学位,还学会挥洒精彩人生。在台湾南投县日月潭涵碧楼,正在展出她的画作,她为《日月潭游湖水波不兴》和《涵碧楼水天一色》两幅作品作最后的修饰。

舞台中的六位表演者正在演唱她写的一首歌“如果我能唱”,歌词是这样写的:“如果我能完整唱一首歌,那将是对你的感恩和赞美,苦难中你给我安慰,厢迨蹦愀我智慧。虽然我不能开口唱一首歌,我却要对你献上真诚敬拜,每时刻你的手牵引我,你的慈爱使我开怀……”美妙的歌曲让我们感受到她不会说话,但是她有话要说;她不能唱歌,但是她最想唱一首歌。因病扭曲的体貌却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在美丽的心灵。

本次22位得主,还包括新加坡小儿麻痹患者卜锦辉――获巴塞罗纳残奥运游泳金牌的“生命超人”,战胜黑暗――分享光明的阳光英雄施清文,中国大陆抗癌董事长刘贵喜,自闭症却考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高考榜首的汪晓宇,“非洲之心”创办人珍妮麦斯威尔,台湾抗癌博士陈月秋,监狱先生黄明镇,患有遗传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九十六公分天使日本丰田诏子,美国空中英语教母彭蒙惠,肝癌w星胡志棠,生机教母李秋凉,传爱天使刘丽红等。

每一位奖章获得者的生命感言,都有一个真实动容的故事,这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活教材。

最后一个奖项是授予大陆这次参访代表――“海峡两岸生命教育使者”奖,这个奖是对大陆参访代表的鼓励和鞭策,寄予一种责任,希望大陆教育工作者能够将生命教育事业――这份“爱的使命”传递出去。身历其境,现场中我们大陆参访代表都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洗礼。

5月28日在参访台北护理学院时,在校园中看到“周大观的雕塑碑”,雕塑碑底座上有周大观写就的一首著名的诗:

贝多芬双耳失聪,

郑龙水双眼失明,

我还有一只脚,

我要站在地球上。

海伦凯勒双眼失明,

郑丰喜双脚畸形,

我还有一只脚,

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

第9篇

王蒙与一朋友聊天,朋友问王蒙属什么。王蒙说:“狗。”他清晰而准确地发了这个单音,又惭愧地笑笑说:“很抱歉,本来想属得雅一点的。”

没他长得漂亮

2003年12月,王蒙出席香港一个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同时被邀出席这个颁奖典礼、并担任讲座主讲的,还有来自港台的余光中、白先勇、刘以鬯、董桥等多位学者。白先勇有好几篇散文被收入香港的中学语文课本,他在香港学生中的名气最大。每逢白先勇主讲,讲完后找他签名的中学生,尤其是女中学生很多。有人笑着问王蒙:“您遇到过这么多人找您签名吗?”王蒙笑答:“我哪有他长得漂亮。”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既幽默,又深沉,其中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答得真妙。

至于王蒙关于文学的讲座,更是生动有趣。比如,当讲到如何看待文学的作用时,王蒙说,同样是追求爱情,阿Q见到那个尼姑,只会说“我想跟你困觉”;而换成徐志摩,他就会说“我像一片云向你飘来”,这就是文学的语言。听众无不哈哈大笑。

一天一妻制

今年初,王蒙从越南出席完交流活动,经广州辗转上海参加中国作协会议。吃饭时,王蒙觥筹往来,言语应酬,客气而不失大家之风。王蒙爱听也爱讲小段子,风格是“尴尬风流”一路,简短有味道。讲到刚刚去世的王选教授,王蒙任意发挥,说过去没有激光照排系统,用铅字排印《婚姻法》,本来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因为印刷质量不稳定,“夫”字没出头,印成了“一天一妻制”,一番话逗得满座人仰马翻,王蒙却独自得意地呷了口玉米汁。

与美女作家喝咖啡

有人问王蒙,对美女作家有何看法?王蒙说,如果一位作家是美女,那是令人愉快的,我很愿意跟她聊聊天,喝喝咖啡。如果一位作家不是美女,但文章写得很好,那我也很乐意读她的作品,和她聊天时,我脸上也会有灿烂的微笑,也喝咖啡,但不一定由我埋单。众人大笑。

缓兵之计

这几年来,这位连续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老牌作家,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目标。某次他在广州,一记者称采访到王老太困难。王蒙直言不讳,说近来拒绝了所有要求采访的媒体。

然而王蒙吃完饭后又使出“缓兵之计”:“下次吧,我5月份还要来呢。”一在座者说起一个笑话,贾平凹出席某活动时,一记者问他:“你记不记得你曾经答应给我一幅字画?”商州老怪淡然答曰:“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老王哈哈大笑,拍手称绝。

为了以防万一,记者次日凌晨6时便恭候在其下榻的宾馆,眼看王蒙吃过早餐欲作挥手状,赶紧随车去机场,在登机前终于索取到零星答案。记者事后问王蒙:“要是去了北京,或下次碰面时说,您还欠我一个采访,您会不会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王蒙直爽地笑着答复,那是完全有可能的。

“五四”青年他佬爷

今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王蒙回到了家乡沧州。在梨树林里观光时,王蒙往梨树下一站,各路摄影记者就“咔咔”照了起来。

第10篇

WHO IS IT 建筑设计师,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

现场没有一丝喧哗。

本不该出现这样的场景。毕竟,这是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此刻大腕云集,除国内外的数十名建筑大师外,一些地产界的大佬也前来捧场,比如任志强、潘石屹和张欣。

这是5月25目的15时50分,2011年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即将开始。这个奖项被誉为国际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获奖人是中国建筑师王澍先生,他也是第一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随着颁奖人、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一句“王澍,请到台上来!”王澍从座位第一排站起,他用手挪了挪眼镜框,小步缓慢走上领奖台。正如他的建筑作品一样,他穿的衣服有些中西融合的味道,领子竖立,既有点像中山装,又不失现代感。

普利兹克先生为他戴上了奖章,这位年轻的建筑师微笑着接过了奖杯,和普利兹克先生以及主席台上的人一一握手。他的左手始终轻轻衬在后腰上,双唇紧闭,再没有更多的表情和姿势。原本安静的现场,爆发出长达两分钟的掌声。

在颁奖之前的致辞中,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这样说道:“我们在王澍的作品中,首次看到了中国当代建筑的价值,扎根中国传统和文化。他的建筑语言如同其他伟大的建筑体系,指引我们的内心。王澍获奖是众望所归,他是第一个获奖的中国建筑师,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随后,王澍发表了获奖感言,语调不紧不慢:“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多少有些不期而至,对于一个多年孤独坚持的建筑师,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建筑集的建筑师,作为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作为一个自称为业余建筑师的建筑师,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他习惯性地用指头指一下前方,继续说道:“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我必须说,要感谢这个非比寻常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巨大的发展和史无前例的开放,才可能让我这样一个建筑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的机会去进行艰难的建筑实验。”

在发表完获奖感言后,他再次双唇紧闭,向台下观众点头示意,随后小步走下讲台。

第11篇

谁是王澍?

王澍,1963年出生在乌鲁木齐,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自2000年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以来,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中国完成。普利兹克奖评委认为“他的建筑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元素”。他善于使用废弃材料来建造作品,应和了城市变化和低碳环保的世界趋势。

BQ=《北京青年》周刊

P=汤姆土・普利兹克

BQ:今年5月25日,普利兹克颁奖礼将在北京举行,而获奖者恰好是一个中国人,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吗?

P:没有必然的联系,在33年的历史中,只有三次颁奖地点恰好是在获奖人的祖国。我们一般是在每年的夏天决定下一届颁奖典礼的地点,6个月之后才确定获奖者。

BQ:您邀请了张永和先生做评委,是第一次有中国人进入评审团,为什么会选择他?

P:我们希望评审团的成员能多元化,这次评审团里有建筑师,也有作家、法官等。我们认为张永和先生有很多新的想法,希望把这些新的观点带到讨论中来,而且张永和本人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体,他既在北京工作过,也在麻省理工学院呆过很长的时间。

BQ:普利兹克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中国建筑师的?

P:首先我的意见不能代表评委的意见。我个人一直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变化之快让我惊讶。我初次到中国是1986年,那时候的建筑都是很平庸,平板、黑乎乎的。那个时候工艺质量也很差。但当上海建造金茂大厦之后,虽然金茂的设计师是一个芝加哥人,但中国展现出来的建筑技艺让我很吃惊。我觉得每次在谈到一个伟大的建筑的时候,精彩的设计和建筑工匠的建造技能是必须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评委找到了一个伟大的设计师王澍,而他恰好是一个中国人,这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意外。

BQ:有人说中国是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您怎么看?

P:我觉得社会应该鼓励创新。过去的20年当中,建筑领域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情,就是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这两种新的工具使得建筑师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的同时来进行自己的创新。我觉得各位应该很庆幸生活在中国和这个年代,因为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崭新的形象的出现,这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BQ:在评委对王澍的评价之中,2/3以上都提到了王澍作品的本土化因素,这是他获奖的主要原因吗?

第12篇

他,是十二位陪审员中的一个。此时,正在一间屋子里决定着一个被指控犯有谋杀抢劫罪的少年的生死。当十一只手不约而同地举起,认定那个少年有罪时,他独树一帜地投了反对票,唯一的一张反对票。

其他成员不解,问他:“Why?难道你对这个案子、对犯罪人还有疑问吗?”

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曾经的他沉沦自弃、只求速死。然而,自杀让他恐惧,希望由别人将他推向死神。于是,他成天喝酒滋事、挑衅警察和打架斗殴。虽然屡屡被拘留,数度被殴伤,但都未能致命。

一天,他半醉半疯地爬上一列火车,用最下流恶毒的语言高声咒骂车厢里所有人,并配以龌龊的动作,只求引人发怒,把他扔出车厢,“脑浆迸裂,一命呜呼,得以解脱”。可是,车厢里所有人都不屑看他一眼。就在他变本加厉地撒野时,一个小女孩躲在妈妈怀里,小声说:“妈妈,这个人疯了!”他邪恶、狰狞地笑着,希望妈妈点头告诉她的孩子:“是的。这个人疯了。”

不料,那女人却极温柔地说:“不,宝贝,他没有疯。他只是非常伤心,需要发泄一下。”

“不久,我有了工作,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有85名员工……”他从笔挺的西服口袋里掏出雪白的手绢擦擦眼睛说:“就是那一个女人的话,惊醒了我、拯救了我。”

但他的故事没能感动其他陪审员,大家继续认定那少年有罪,应该终身囚禁。他依然坚持要求同伴重新“谈谈案情”,并就地取材模拟犯罪现场,找出许多法庭证词中的疑点、破绽、甚至谎言和诬陷。渐渐地,陪审员们从三票反对少年有罪,增加到七个、八个人认为那少年无罪。

一个昼夜的循环后,经过一点点的质疑和论证,整个陪审团恍然大悟——这起案子原来是一个阴谋,那少年不但无罪,还是一个可怜、无助的受害者!

别说一个人的力量微小,有时,一个支点,能撬动整个地球,一星烛光,能照亮千万颗心。

1979年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个大堂内,正举行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一个矮小瘦弱的老妇人,激动而安详地在台上演讲。因为她过于瘦小,以致台下的人们努力抬头,也只能看到她那张苍老的皱纹纵横的脸,但她的讲话赢得整个礼堂经久不息的掌声。

她,就是备受世界尊敬和爱戴的德兰嬷嬷。她用一个人的坚持和力量,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遍布世界每一个国家。

当阿尔贝特·史怀哲初到非洲森林,成立自己的医院时,那么多的饥饿、疾病、瘟疫;那么多自然与人为的灾难,战争、奴役和死亡,他十分颓丧于人类苦难的无穷无尽,和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可当他看到两个黑人孩子绽放着笑靥,在跳舞嬉戏,全然不知周遭的悲苦与不幸时,他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了。于是,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眼下做起,从“一个”做起。

最终,他用了漫长的50年,把无限的爱心和善良,带给了非洲那些穷人中的穷人:麻风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垂死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