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重要性

人才重要性

时间:2023-06-02 09:1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重要性

第1篇

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文化教育能力以及WTO对我国的人才发展提出了较以前更严峻的挑战。同时,贯穿国民思想的坚固信念——终身教育思想也对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在教育方式、理念、类型、对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成人教育的质量,在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伴随着我国成人教育的多样式发展,其在前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都亟待解决。

(1)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对于成人的知识传授以及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即使面对的是自主性极强的成人,仍摆脱不了我国应试教育的阴影,机械性教学萎靡了成人教育的极大互动空间,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涣散,长时间缺乏人文关怀,使教学程序化加强。

(2)由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教育的显著标志产物——学历常常与工资、福利、职称等词语挂钩,从而导致成人教育极度重视学历,而忽视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教育变得极具功利性,教学目的机械而单一,对于非学历的种种优点视而不见。

(3)社会总是给投机取巧的人机会使其得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创办成人教育学校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成人教育创建的制度严谨性不够强,违背了创建的初衷,使其只为增强经济效益,而降低了社会效益的功能性。虽然我国对于成人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入学考试,但受教学质量的影响,给人一种“严进宽出”的错觉,以致社会对其文凭的含金量持有怀疑态度。

(4)我国国土辽阔,地域宽广,而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也不可能发展在同一个步伐上,教育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都密切相连,因而造成了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偏远地区有较大的差异。

二、全方位应对,提升成人教育质量

1.我国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要求人才的各种才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因此,新时期的成人教育应符合历史潮流,逐步改变教育种类,举办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以便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例如:重视非学历教育,更加注重对成人的人文关怀,提升成人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可以举办社区教育、大学期间专业技能培训教育、兴趣发展教育、盲人教育、闲暇教育等。

2.教学对象的范围要逐步加以扩大,扩大以前教育的主体,除了青年教育之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妇女教育、家庭主妇教育、犯罪醒悟教育等,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成人教育所带来的好处。利用现代科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体现科技现代化,提高成人教育的科技含量。教学内容要做到能够及时反映当今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现代科技在成人教育中自然会得到逐步的应用,从而提高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扩大受教育面。

3.思想作为一种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实践的发展。所以,针对成人而进行的教育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对于教育的结果,除了知识的传授、各种技能的培养之外,更应加强人文方面的熏陶,增强其人文内涵,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才培育从知识型、理论型向智能型、操作型、复合型人才的转变。(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第2篇

本文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教学实践出发,论述了计算机教学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引起开设统计学相关专业的学校的重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计算机;R语言;统计学

2013级以前我都是讲授《信息处理技术》这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随着教学的深入,发现学生的信息处理技术课上有很多题,无论是理论题还是操作题都涉及到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点。于是我很自觉的加入到统计学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也发现了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也是整个中国计算机专业最热门的时候,几乎全国理工类大学或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当时就听老师在争论计算机科学属于理学范畴,而技术属于工学范畴,两个合在一起命名的专业毕业时到底是拿理学还是工学的学位证书?反正我大四毕业时,学校认定的是工学学位。

据本人感觉计算机是一个工具,学好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的技术又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的技术,一个是软件方面的技术。计算机硬件我们俗称是计算机的“躯体”,计算机软件我们俗称计算机的“灵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不需要掌握很多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但是与本行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是必须掌握的。虽说现今的软件设计的都比较人性化、智能化,甚至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只要动动鼠标就可以搞定。但是对于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学生而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还是必要的。今天我们探讨的是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技术,主要想说说计算机软件与统计学的结合。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让它在统计分析与预测中发挥作用。

统计学是以现象的数量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身特有的方法,探索现象发展规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对于最基本的统计图表,微软公司办公软件Office中的Excel就可以完成。对于Excel2007以前的版本只能画简单的柱状图、饼图、圆环图、散点图等,还能运用统计函数做一些相关的计算,生成数据汇总表或数据透视表。Excel2007以后的版本在做统计分析前,要安装一个“数据分析”功能包,安装好后它会出现在数据菜单下的“分级显示”模块的右边。有了这个数据分析包就可以做时间数列分析(如: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推测法)、假设检验(如:均值的假设检验、两样本方差的F检验、独立性卡方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Excel是一个通用的办公软件,它有一部分的统计功能。而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使用SAS、SPSS、R。SAS全称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它是由美国NORTHCAROLINA州立大学1966年开发的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主要完成以数据为中心的四大任务:数据访问;数据管理;数据呈现;数据分析。但是由于它专业性强,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而且要付费购买正版软件,所以只适用于大型公司或企业里进行统计分析。它是由美国IBM公司收购并继续研发的统计分析软件。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操作界面极为友好,输出结果美观漂亮。用户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精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R语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免费开源,在某种程度上它与SAS,就像Linux和Windows的区别。它小巧好用,源代码开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更改,也可以在R的综合档案网络CRAN中下载安装不同的功能包。但是优点同时又是它的软肋,由于随意性大对于非常用函数还是自己写比较好,下载别人的函数包使用风险比较大。

下面我以一个班的学生成绩举例,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文理科偏好,从而对R语言的编程步骤进行说明。这个例子首先把Excel表里的数据导入R,求出保留3位小数的样本相关系数矩阵,根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主成分的标准差,及相关矩阵的六个特征值和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2.9%已经超过了80%。第一主成分对应的系数符号前三个(数理化)为负,后三个(语史英)为正,绝对值均在0.4左右,反映了理科和文科成绩的类别差异,有的学生是理科好文科差(如6,7,45号),有的理科差文科好(如30,49号);第二主成分对应的系数符号都相同,反映学生各科成绩的一种均衡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各科成绩均好(如26,33号)或者有的均差(如8号)。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一主成分理解为课程差异因子,第二主成份理解为课程均衡因子。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软件(R语言)对统计学分析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光掌握了统计学的原理不会用软件编程,靠自己手工计算的年代已过去,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应该借助计算机软件分析大数据背后的关联,为今后工作的安排和制定,提供预测依据。

因此就本人在高校工作十多年的经验来看,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大一上学期需要开设计算机基础类相关课程,了解计算机的基本软硬件知识并且熟练掌握Office办公组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大一下学期再开设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本人建议是C语言,在计算机众多编程语言中,C语言是基础,学好了它再学习其他的编程语言,只是写法上形容词的不同,算法思想是一致的。如果没有进行过编程语言的基础学习或编程思维的基本锻炼,想用好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也是不切实际的。而R语言是现今统计学界最流行的工具软件,作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很好的掌握并运用它。

第3篇

关键词:人才体系 职称 战略

一、人才体系的完善日趋重要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于完善,有利于建设一支适应公司战略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领导力强、发展力强、创新力强的优秀人才,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员工在矿井建设中的聪明才智,促进“安全高效、创新提升、稳定和谐、基业长青一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人才体系建设的原则

1、人才优先原则

确定企业在战略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障、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员工素质提升、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2、协调推进原则

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在谋划企业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工作计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制度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做到人才队伍建设与生产建设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互推进。

3、整体发展原则

针对人才成长规律及特点,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一批经营水平高、开拓意识强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思想作风硬、党建业务优秀的党群人才,一批专业领先、不可缺失的专家人才,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调整人才队伍专业、层次、分布结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原则

通过强化培训、学历教育、实践锻炼和交流轮岗等形式,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力度,借助网络教育平台,依托大型图书馆,积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

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1、增强四个意识

做人德为先。作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思想道德锤炼,争做政治坚定、思想高尚的有用人才。

(1)政治意识。人才要增强政治意识,永远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成为企业放心、群众满意的人。

(2)大局意识。牢固确立大局观念,把个人的思想追求融入企业发展进步的大思想、大战略之中,让个人的价值在整体工作中得以发挥展示。要在做好本系统、本单位工作的同时,善于把各系统之间的关联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分析,全面解决问题。

(3)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干好工作的前提。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时时检点自己。要本着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担当重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形成负责的工作风气。

(4)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淡泊名利,甘于吃苦、甘于寂寞,默默无闻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做到自尊、自省、自警、自励。

2、建立八项制度

科学的制度是推动人才健康成长的保证。要摸清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人才培养配套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环节。

岗位学历职称资质晋升制度。要求各个岗位的人才,要具备相应的学历、职称和资质,对没有达到要求的人才,要提出晋升的档次要求和时间要求,并在达到不同的要求时,给予一定的激励。职业生涯设计制度。根据每位人才的个体情况,在充分对个人能力等因素进行测评的基础上,选择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和落实每位人才的具体培养和开发措施,有目的的进行人才培养。创新薪酬制度。实行多种薪酬分配方式,对高技能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月度津贴;重大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免费为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进行体检、疗养,优先享受提拔等,用高待遇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关键人才专项开发、选聘和接力制度。对一些技术含量高、人员流动快、管理幅度大的岗位,可以定向培养、选聘人才,充实力量,储备人力资源。对人才获得的资质、取得的业绩、得到的荣誉,按照数量多少、级别高低,设置一、二、三个等级,对应积分为1、2、3分,按照得分多少,评比优秀人才,促进人才发挥作用,建功立业。

3、瞄准“五支队伍”建设 构建企业战略发展强势力

公司人力资源部基于未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开拓方针,以培养适应矿井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发急需主体专业人才,统筹抓好“五支”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1)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工作或项目需要,科学设置专业岗位,优化配置,明确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职责和任职条件,按照岗位要求进行择优聘用,深入开发一中心两个基地的积极作用,注重依托重大科研建设项目,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把科技人才培养与企业安全生产结合、与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相融合,与生产效率提高相互用,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攻关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交流培训,实现与大型培训机构强强联合,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完善选聘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借助全面绩效管理标准化,定期进行考评和奖罚,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业务应变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3)党群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于矿井安全生产建设为目标,以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为重点,以集团公司党校为主阵地,优化党群工作者队伍素质结构,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引导党群工作者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和岗位适应性培训,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持续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员工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鉴定工作,培养充实公司工人技师队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在公司所有关键岗位上培养出首席技师、金蓝领;发挥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技能优势,做好师徒培养,促进广大青年员工技能的全面提升,切实改善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梯次不合理的现状。

(5)专家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公司的核心技术岗位、关键技术岗位需要,制定公司首席专家培养规划,选拔聘任首席专家,制定考核标准,发放津贴,重点激励。加强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技术人才专家库,制定入选标准和退出条件,实现动态考核管理。

4、畅通“四个渠道”,促进人才培养可持续化

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窗口进一步前移、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为目标,公司人力资源部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的,以畅通四个晋升渠道为抓手,切实提升员工素质,促进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化发展。

(1)畅通学历提升渠道。深化研究与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的强强联合模式,采取多形式教学模式,加大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引进、培养力度。2012年公司考取中国矿业大学在职工程硕士14人,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办本科层次培养班87人,在读专科、本科学历45人。

(2)职称晋升。通过强化技术职称晋升评定工作,鼓励员工考取各类专业技术资格,实行评聘分离,针对岗位需求及时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职业准入控制。今年公司聘任高级及以上职称3人,中级20人,初级77人;认定初级职称18人;申报高级以上职称6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5人。

(3)技能晋升。采用先进的技师培养方法,灵活运用模块教学模式,倡导现场教学实效性,积极筹建模拟仿真教学基地,加大高级技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职业技能鉴定,积极申报集团公司及更高层次的首席技师。目前,公司有高级技师3人,技师8人,首席技师及金蓝领人员23人。按照人才培养规划,逐步增强高层次技师队伍力量,实现高技能人才逐年增加,八年内实现翻两番的佳绩。

(4)职务提升。加强干部培养提拔科学化研究,积极提拔重用在采、掘、机、运、通、经营、管理等专业业务骨干。仅2012年下半年,公司聘任副科级以上干部37人,区队技术员37人。为进一步完善公开竞聘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对笔试、面试流程进行全面监督,结合综合考察情况,确保公开竞聘工作的公平公正,为有才之士提供施展才华、发挥能动作用的广阔平台。

第4篇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

2.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古典音乐;大学生;重要性;推广途径

在当前乐坛上,流行乐充斥着每一个角落,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并且带动着潮流,让我们一直去追求新的歌曲、新的唱片。大学生作为时代潮流的追随者紧随其后,在日常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人选择了流行音乐,忽略了古典音乐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流行乐只能算得上是昙花一现,只有那些盛行一时的代表作才能成为经典。古典音乐就不同了,古典音乐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经过了时间和世人的考验流传下来,并在乐坛上享有一席之地。相较于流行音乐的声音刺激,古典音乐在个人修养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古典音乐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现状

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有限、态度迥异。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古典音乐是高修养的人的专利,与流行音乐相比过于深奥,不太明白要表达的是什么,不太适合自己学习,而且古典音乐中的那些大型交响乐,歌剧,无形中给人一种心理压力;有时候听上去很舒服,但是却无法用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与当前社会的主流音乐显得格格不入,有点脱离现实。基本上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态度是尊重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去关注,更谈不上主动去接触、去学习了。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热情远远没有流行音乐学习热情高,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处在一个浪漫、萌动、容易接受和吸收新鲜事物的时期,提到大学生自然的与“时尚”“前卫”“个性”等名词联系起来。大学生既是潮流的引导者,又是潮流的追随者,他们追求新鲜刺激,拒绝平淡枯燥,古典音乐的平缓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新鲜刺激的追求。

二、古典音乐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古典音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古典音乐的背后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每一部古典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的音乐历史文化。学习古典音乐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而且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古典音乐,沿着古典音乐发展的轨迹,学生可以自由穿越于不同时期,了解到整个音乐的发展史。

(二)古典音乐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比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历史底蕴。音乐作为一门富有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局限于体验音乐的音响,也来自于音乐背后的那段历史。以中国古典乐里的《十面埋伏》为例,在具体的赏鉴过程中,学生除了感受到音乐的宏大之外,还可以从音乐中了解到楚汉相争的历史,看到两军交战的宏大场面,这样以来,古典音乐有助于学生置身其中,为音乐带来的画面所感动,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三)古典音乐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古典音乐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学生欣赏、演奏和演唱古典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过程。此外,古典音乐的学习强调对音乐背后历史文化的理解,随着古典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由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处处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造力。

(四)古典音乐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积极作用

情绪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好的情绪往往会看到事物积极方面,反之则只能看到消极的一面。古典音乐的平缓清淡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情绪,克服冲动冒进的缺点,提高其对自身情感的控制,对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有效推广古典音乐学习的途径

(一)改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改变古典音乐学习现状,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以往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过于夸张,认为古典音乐是阳春白雪,是高修养的人的专利,不适合自己学习,要改变这种认识。古典音乐固然高雅但并非不可碰触,这样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明白只要了解相应历史文化,古典音乐也是通俗易懂、易于学习的。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当前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古典音乐的学习望而却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责任。拓展古典音乐教学,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古典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基本的乐理知识外,要多讲解一下古典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化,通过引导学生对古典音乐背后文化的学习,加深其对古典音乐的体验,赋予其想象的空间,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古典音乐学习兴趣。

(三)社会媒体的支持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途径主要是借助于网络、电视等社会媒体。以近年来蜚声国际的青年钢琴演奏家朗朗为例,之所以能够打败其他音乐家被众多学生了解并且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钢琴热”浪潮与媒体对他的跟踪报道和大力宣传时分不开的,由此可见社会媒体在学生学习古典音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来增加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引起其学习的兴趣。

(四)政府的支持

政府对古典音乐学习的支持也是在大学生中有效推广古典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政府的支持能够为赋予古典音乐更多展示的机会。政府支持可以为古典音乐带来权威性,得到人们和大学生更多的重视。具体的政府可以通过开设音乐剧院,开展“古典音乐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到真正的古典音乐。

综上所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古典音乐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始终都是音乐的主流,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薪火相传。如何改变人们对古典音乐的态度,将古典音乐大众化将是此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要师德高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敬业精神,有开放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二要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切忌聘用不懂教学业务的教育专家。三要能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依法办学,管理理念先进、科学,重视民主管理和人际关系建设,不搞高压专制政策,实行人性化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方式管理教师。四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五要坚持科学用人原则,关注教师个人成长,重视教师政治、生活待遇改善与提高,尽量满足教师合理需求,努力做教师“大服务员”,不做“土皇帝”。

二、确定外聘方式和管理方法及待遇

1.实行试聘、续聘用人程序

学校对试聘期间的管理人才,如果觉得他的管理工作与学校事先设定的发展目标有所偏离(学校发展目标由学校会同教育部门制定),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协议建议财政部门给予相应的经济待遇,然后终止试聘协议。对符合本校发展定位目标的,可以续聘。续聘期限最多两年(有利于学校调整中、长期发展规划)。

2.实行业绩年薪制,薪酬由当地财政支付

各所学校会同教育部门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发展目标,对于达到目标的,给出规定数额的年薪。试聘期,给试聘年薪。管理人才达成的学校发展目标,要能够用数据来说明或能让教师、学生、家长切身感受到。学校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内容要具体可操作,不能“含糊不清”,以防引起矛盾与纠葛。

3.实行独立的人事管理制度

外聘管理人才有权任免管理团队成员,但要接受上级一切教育管理。

4.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要科学、合理,要无条件接受当地财务、审计、教育等部门的合理检查与管理。

三、建立科学的实施办法

首先,成立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或由全体教师推选5到10人组成的招聘工作组,负责招聘工作,有效保证招聘工作的公开性和真实性,尽可能杜绝人为操作因素存在。其次,公布招聘岗位及岗位招聘人数。岗位包括校长、副校长、书记等,报名人数与实际招聘人数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1。当报名人数不足时可以延长报名时间,确保能海选到素质较高的人才。最后,招聘地点由本地教育主管局相关人员临时商定,面试内容由招聘组成员现场出题,确保各项工作的信息安全。

四、总结

第7篇

关键词:语文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47-02

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最紧缺、最重要,在我国各个领域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人文素养方面,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培养与复合型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中的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的实际情况

1.依然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过程中,依然采用以前的培养模式,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记,培养课堂气氛十分低沉,学生缺少W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往往学习是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而为了取得好成绩,不得不死记硬背一些语文知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学生应占有主动位置,但这种过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但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内容和模式缺少创新。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形式也是采用以前的形式。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语文教材内容始终都没有更新,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自然会出现厌烦情绪。究其根本在于,我国语文培养观念过于落后,大学语文教育是一个庞大、丰富的培养体系,涵盖很大的范围,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充分发挥这些作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培养中,教材内容和培养形式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高等语文教育培养质量。同时,再加上陈旧的培养体系,教师创新力度较低,阻碍了我国高等语文教育培养的发展,对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3.不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似乎这个口号伴随着我们学习的各个时期,到了大学却没有这种感觉。大学的语文教育更多注重听、说、读、写,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文学类型的学科,在学生将来的实践中,它牵扯到很多方面,如人性、处世和文学等等,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语文教育培养中主要一部分。若是单纯地开展语文实践教育,或者只是进行人性和道德方面的语文教育,其实都只是片面地解读语文教育。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中依然采用以前的培养模式,即前面所讲的听、说、读、写,这种僵化的思想严重制约着大学语文教育培养水平的提高。我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有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在平常培养中,更加注重研究和探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而带领学生更好地品读和学习。

二、复合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1.复合型人才的概念。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不但是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具有其他方面的技能。从“复合”一词表面上来理解,就是至少由两者组合而成,复合型人才就是至少有两个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一方面指的是多种专业的复合,另一方面指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

2.复合型人才的特征。(1)交融多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形成能力,但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各个学科的能力,而是各学科能力互相取长补短,并在拥有多种能力的前提下形成一种综合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综合发展这些能力。(2)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就是融合各个学科知识下而超越自身原来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能够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法。

三、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普遍缺少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我们将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称为复合型人才。之所以将复合型人才称之为“复合”,其指的是具有两种以上专业或者学科知识的人才,这种人才一般被应用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中,担负着很多工作任务。复合型人才具有如下两点特征:第一,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灵活应用,不但能累积自身的知识,而且能相互融合各知识,形成一种全新的利用体系;第二,他们能够灵活应用自身的知识,在灵活应用的同时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并快速、完善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学科对比来讲,语文是一门相对有些特殊的学科,其他学科想要顺利开展,就必须依赖于语文学科。在语文这门学科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历史、地理、区域文化等等专业知识,也正是包含了这么多的专业知识,使语文这门学科更加丰富有趣,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很多理科生都不重视学习语文,他们认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中不会用到语文知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语文得以普遍应用。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这是一名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在与其他沟通和交流中,我们利用的就是自身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且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还起到了一个助推的作用,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他科目。各学科的内容都是交叉的,语文课程中的逻辑思维也能够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在培养中应针对性地结合这一特点,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不断丰富。

四、语文教育培养中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文素质的方式

1.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涵盖了很广泛的范围,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必须要了解一些文学知识,这既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是表现自身人格修养的前提。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表现了一个人的层次和能力,因此掌握大学语文知识尤为关键。在大学语文课本中,包括很多内容,如散文、诗词、名著等等,综合对比来讲,我国大学语文课本有很多种版本,但其内容都是一样的,涉及了很大的范围。毕竟学生的上课时间有限,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无限的语文知识显然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想要在有限的培养时间里讲清楚各项语文知识点,就需要抓住重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语文培养效果。

2.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格魅力。对于人格的定义很广泛,领域不同,其定义也有所不同。在人文方面上,指的就是人性的意识。在教育培养领域中,人们经常在平常生活中的言行来体现出个人的修养和素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格发展一共包括三个阶段,即依附人格阶段、独立人格阶段、自由人格阶段。大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教育,其心智和年龄都已经趋向于成熟,应该处于独立人格阶段,但不能说所有大学生都已经完全独立,很多大学生还处于不完全独立与完全独立的中间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唯有对大学生进行了真正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进而走向更加自由的人格。

3.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1)言行方面。人的言行体现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我国有大量的优秀人才,每个人才都拥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大学是磨炼人文素质的关键时期,想要真正地磨炼人文素质,既需要生活的锤炼,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在大学语文教育培养过程中寻找有关于人文素质的真谛,唯有做到这样,才能在言行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内涵修养。在外在的肢体中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修养,因此,唯有内涵崇高,外在肢体语言才能优美,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好好学习语文知识。大学语文中文化底蕴丰富,既汇集了国内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了很多东方和西方优秀作品。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尤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影响重大。

4.利用“培养建模”立体化体现出语文内部结构。“培养建模”不但是在理科知识教育培养中体现,而且在语文教育培养中也可以使用建模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语文能力,这是大学阶段语文的基础,灵活、准确地应用语文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建模可以让我们以科学的角度对语文培养的本质进行理解,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立体化的视角能够对现状进行更加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见,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等语文教育培养越发成熟,大学语文是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高等教育培养中实施了多年,由于在执行中受到影响,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总体上仍然让很多大学生受益。因此,在日后的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中,应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以便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立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2).

[2] 赵长慧,王进,王平.现实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技巧琐谈[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3] 郝海振,白子良.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文学教育(中),2014,(3).

[4] 屈吩埃解焱陆,张劲松.基于发音特征的发音偏误趋势检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

[5] 史华娜.以读写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第8篇

一、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待实验室的开放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是根据实验教材进行,提前准备好各种实验设备,上课时讲授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与设备的使用方法,然后学生以机械式模仿的方式进行实验。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高校内部的实验室仍然是相对独立封闭的,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设备、时间、环境都是固定且有限的,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这些因素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都是不利的。为此,实验室的开放势在必行。

二、从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内容和对象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自我提升

(一)时间开放需要体现灵活特性

除了安排开放在教学大纲内规定的必须开放的课堂实验教学时间外,其余闲暇时间也应开放。对与教学大纲内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提前现场熟悉仪器,为此学生要对实验进行提早预习和准备。让学生可以提前预约其他实验项目及熟悉实验内容等。实验室这边应安排值班老师和学生,并提供联系方式,方便有兴趣的学生来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段和空闲的实验室。

(二)内容上面要呈现出深度和梯度

对于已经安排在教学大纲内的规定课堂实验内容,实验室必须对其有所保障。但是鉴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授课面,在实验内容上面做出更改。

为此,在现在的实验教学计划中,删减了部分基础和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增加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设计性实验环节,从而在实验的内容上面体现了一定的深度,也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有了梯度的呈现。当然,在设计层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性,以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设定实验内容和主题,自行收集相关实验内容的资料,以独立或与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方案、方法的设计。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提供技术上的援助,建设一个学生自己设定实验内容、自行设计实验环节,以及碰到问题自行解决困的自我能力提升的路径。

(三)实验室开放不仅要有宽度还要有一定的厚度

实验室除了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应当是可以进行科研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实验室所具备的各种资源,可以使得他在各项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各种技术开发中承担更重要的分量。因此,实验室开放的对象不能仅限于上课的学生,同时要吸引有科研能力和有科研项目的老师进入实验室基地,这可以使实验室在内涵上面呈现出深度。授课的教师可以从平时的教学中,挖掘出部分学有余力、善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较为优秀的学生,同时吸收这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和学科竞赛中来,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实验室的宽度。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会得到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都会加大。同时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对事物细节的把握等方面更会有提升。

三、开放实验室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每年设有专项经费用来支持对学生实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给学生在物质上提供保障。同时,学校给学生提供很多很好的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这些平台包含有: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有良好的竞技平台、优质的实验室资源,以及高水平老师的引领,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到各项竞赛、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近三年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由实验教学团队成员指导本科生成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超20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近几年来,在各种国家、省级竞赛中表现也很抢眼:2016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暨第三届“发现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获奖名单揭晓,首次参赛的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闯入本科组APP开发与设计项目决赛的7组(19人)全部获得名次,其中,获二等奖1组,三等奖6组,学院也被大赛组委会授予“最佳院校组织奖”。2015年8月上旬,全国29所高校584位选手参赛的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上,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学生表现抢眼,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5年在8月初,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举行的“ZEDC杯”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总决赛上,我院队伍荣获二等奖。2015年5月17日,在浙江省第十四届“宁波市政公路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荣获三等奖一项。

由此可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实验室开放有客观需求。从获得的成绩来看,开放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室开放,通过为他们提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营造了一个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使得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又多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四、建设开放式教学实验室需重视的几个方面工作

在多数院校,实验室的建设投入都是有保障的,也就意味着学校对教学实验室的重要性也是认可的。但多数的意识只是局限于实验室为开设的教学课程服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如今,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通过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一)实验室科研与教学团队建设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实验室的开放式教学还需要组建高素质的实验团队。因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要求教师在实验技术和设备等方面要有很深的造诣。这需要老师自我提升教学素养和业务能力,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给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各种业务进修的机会,使得实验队伍能够跟上发展的脚步,从而提高实验室开放式教学的质量。

(二)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实验的内容也应该随着学校发展的要求及时的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培养和训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给予重视,同时实验教师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其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三)在物质上保障实验室开放式教学

实验室在进行开放式教学的改革途中会涉及经费问题。如何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在因素,所以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除此之外,实验室开放以后,工作时间相应延长,实验教学管理工作量明显增加,基于这样的因素,构建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也成为研究的一个主题。

第9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才队伍;青年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1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50-06 收稿日期:2012-01-19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时代又接踵而至。在这场竞争中,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开发a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才资本是决定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第一资本。企业人才建设工作是一项如何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工作,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生命线”“向心力”[1]。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谁拥有了人才,占领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对国有企业而言,青年人才是企业竞争发展中的生力军,青年人才素质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然而,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受来自于自身和外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队伍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加快发展的需求。为此,国有企业如何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一、国有企业青年人才的主要特点

青年人才是国有企业中最具创造性,可塑性的核心力量等,具体来说:

(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现阶段,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及个人知识、视野、思维水平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样,国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的学历也不断提升,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从某大型国有企业来看,在35岁以下青年人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8%,具有大专学历的占42%,具有高中学历的占30%。在近3年引进的新员工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20%,具有本科学历的占50%,具有大专学历的占20%,具有高中学历的占10%,青年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文化程度得到提升[2]。

(二)建功立业愿望强烈

对国有企业新入职的青年人才来说,他们经过学校的专业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进入企业工作后,都希望能够得到企业的重视,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都相信通过努力会健康成长、快速成才。对已掌握企业关键技术的青年人才来说,由于工作了一定时间,具有较强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渴望获得更广阔的舞台,以施展才华,希望自己的付出、取得的成绩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获得更多荣誉、更高地位,充分体现自我价值。追求知识、追求科学、追求进步、渴望成才、关心发展、献身事业,已成为国有企业青年人才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三)思想观念超前活跃

当前,我国青年人才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社会全球化加速、媒体空前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加之青年人才处于人生的黄金期,随着个体生理上的发展,其心理活动也异常活跃,思维敏捷,节奏较快,朝气蓬勃。国有企业的青年人才也不例外,他们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经营形势等情况,关注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发展建设等工作,关注社会上其他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并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思想观念更新较快。

(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一般来说,国有企业中的青年人才大多数参加工作时间相对不长,对社会、对企业等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深,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他们思想解放、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可塑性大,若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企业塑造之后,不同的岗位之间、层次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合理流动,如通过学习和实践,管理人才可转化为技术人才,低层次人才可提升为高层次人才,甚至非人才可转化为人才。

(五)青年人才队伍创新意识较强

开拓无边界,创新无止境,广大青年职工要通过传帮带的教育,增强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发挥创新才干,用新思路新举措开辟新道路。年轻人思维开阔,接受新生事物快,我们要适时的培养他们在事业上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发展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新时期、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青年职工是创新的排头兵,引导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尤为重要。

二、国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现代企业管理也客观地对员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员工队伍素质与企业科技发展步伐,与现代化管理水平、与企业未来对员工素质的期盼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或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错位

在国有企业,大多数青年人才的思想素质是好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和各行各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年人才的正常生活及思想状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有一部分青年人才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错位,思想上集体主义意识淡薄、对未来信心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过于重视索取、责任感淡化、进取意识不强等问题。

(二)生存环境束缚了发展的空间

国有企业青年人才与其他行业、其他企业的青年人才一样,面临着积蓄少、买房、结婚、生子、提升学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适当的解决,便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落差感和困惑感。同时,由于一些企业受安全环保等因素限制,建设在远离市区、远离繁华地段的区域,工作环境艰苦,影响着青年人才的正常工作和队伍稳定。这些都给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人才流失严重

受国有企业发展前景、薪酬与福利、接受学习与培训的机会、住房和婚恋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青年人才流失问题。青年人才的流失,在短时期内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在长时期内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特别是一些掌握了国有企业核心技术的青年人才,他们流失到同行业其他企业后,对本企业将是一种竞争和威胁。据测算,引进人才费用一般是留住人才费用的6倍[3],留住人才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国有企业,资力、年限是职工晋级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一些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流失。

(四)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根据某大型国有企业数据显示,该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的青年人才结构呈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青年人才占整个职工队伍的比例不高;青年管理干部、青年技术骨干、青年操作工数量偏少,出现了年龄结构断档现象;生产、设备、营销等主体专业的青年人才基本满足需求,但宣传、后勤等辅助专业的青年人才数量偏少,青黄不接;人才成长通道不畅,青年人才成长空间有限,出现成长“天花板”现象。国有企业人才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素质全面、追求卓越的管理人才欠缺;知识领先、各具专长的高级人才欠缺;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技术蓝领稀缺等。水平提升不快,人才再生效果偏低。学习气氛不浓,主动提升知识水平的自觉性不足,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进步速度,人才资源缺乏活性;培训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没有起到应得效果,造成了另一种隐性浪费[4]。

(五)缺乏健全的激励考核制度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多数企业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绝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评估手段,从而使激励针对性和公平性不强。享受特薪的比例和人数过低,难以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甚至出现了负面效应,特别是在生产经营型企业,重大的生产经营任务或项目需要多工种多专业的协同配合,许多成果来自团队协作,致使享受特薪的少数人压力很大,多数人的心理也不平衡。很多企业也缺乏人才流动和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想辞退的人辞不掉;缺乏规范的人才安全保障措施和管理制度,难以对要离职人员进行有效约束,想留的人留不住。

三、加强国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工作,培养责任感

要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工作优势,从四个方面入手,强化对青年人才的思想教育、引导。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有企业青年人才思想工作各个方面,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引导青年人才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形势任务教育。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分析企业自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讲解企业的决策部署、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帮助青年人才正确认识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三是企业文化教育。大力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引导青年人才深刻认识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自觉参与、支持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强化对本企业优良文化传统的教育,增强青年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并将这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先进典型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加大对企业内部、本行业、其他行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宣传教育,引导青年人才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对年轻人的培养,既要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要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进行耐心的帮助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做好工作,以免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同时,也注意稳妥,不操之过急。思想教育工作要善于捕捉时机,做到胸中有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不同对象、同一对象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做工作。要开诚布公地多和他们交换意见,努力沟通思想,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古语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育也如此。

(二)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在一些国有企业,由于对青年人才没有进行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实施不到位,以致给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青年人才从事的是非个人喜欢的工作,可能激发不了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青年人才不能发挥个人所长,企业不能人尽其才,造成资源浪费等。为此,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青年人才职业规划工作,可由人事部门牵头,并负责落实。要从新员工刚进企业参加工作时,就开始实施职业规划:可先由新职工填写《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表》,综合分析和衡量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能量,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给自己做出准确定位,选择发展方向;再由人事部门根据青年人才职业取向相应提供一些岗位,安排他们到岗位上实践锻炼,参与实际工作;经过半年、一年等适当时间的岗位实践后,再由人事部门组织与青年人才个别谈话、考核,及时对其职业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从而确定其最适合的职业生涯路线,确保青年人才的职业与个人性格、兴趣、特长、内外环境、企业需求相适应。把员工自我与超我的指针指向企业的组织目标,把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整合起来,达到一致,从而形成企业的合力和大格局。

(三)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学习

要坚持“岗位是最好的培训,工作是最好的老师”,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措施,通过导师带徒、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培训深造等方式,加强对青年人才的锻炼培养,提高青年人才的素质,促进他们快速成长。一是立足岗位实践培养人才。如美国的一项调查分析认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收到50美元的经济效益[5]。坚持把岗位实践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从机制上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扎根一线干事创业,特别是要想让年轻人健康成长,就必须给他们压担子,把他们放到一些重要且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去接受磨练,一压、二逼、三推,促其早日成才。二是依托重大项目培养人才。在企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科技创新计划、市场业务拓展中培养青年人才,实现注重出效益、出成果、出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出人才。三是发挥群团组织育人优势。注重把各级群团组织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突出基本功训练和职业能力开发,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搭建各类人才展示才能、交流技艺、共同提高的广阔平台,努力提高青年人才业务技能。四是要着力于培养三支层次性队伍,即: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节能操作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企业认可。技术是关键,管理是根本,两者缺一不可,企业既要重视技术人才,又要重视管理人才,不可厚此薄彼,影响企业人才建设的平衡发展。只有形成纵横畅通、横向贯通、共同发挥作用的“三支队伍”格局,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拓宽人才成长通道,不拘一格重人才

当前,国有企业人才成长通道不畅的问题,集中反映为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才的成长路径“窄、短、堵”,基本上是千军万马“挤”经营管理职务晋升这个“独木桥”。为此,在加强青年人才引进的同时,必须从人才理念、用才机制、评才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拓宽青年人才成长的通道,实现各类人才“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一是要创新人才理念。牢固树立“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人人能成才、处处有舞台”的人才工作理念,改变“重学历轻技能、重仕途轻工匠”的片面人才观,彻底打破干部工人的界限、工字不出头的陈旧观念,彻底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二是要完善用才机制。将企业各类人才都纳入通道之中,改变以官本位为核心的“独木桥”式的人才成长发展方式;增加设计职务职级的宽度,全力满足人才成长的需求;各类通道建设要互通,使青年人才可以在双向或多向选择中动态发展。三是要优化选才办法。做到坚持德才并重的选才标准,重学历不唯学历,重才更要重德;坚持内外并重的选才视野,注重人才来源多元化。在人才发现与选拔的问题上,我们以前注重的是伯乐相马,所谓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就是对这种模式的肯定。伯乐对千里马的发现,固然功不可没。但是,长期的实践证明,世上的千里马多多,而伯乐有限。变相马为赛马,在赛中选优[6]。即坚持相马与赛马并重的选才方法,注重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全面引入竞争机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既要用人唯贤,也要用人唯效。成功的用人之道,不在于克服了人才的多少缺点,而在于多大程度上把优点发挥出来,所以要大胆用才,把有志向、能开拓、懂经营、善决策、精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推到重要岗位。

(五)大力实施人文关怀

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青年人才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努力解决其事业发展的后顾之忧,稳步提升青年人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比如,针对一些国有企业男性多、女性少,青年人才成家难度大的问题,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择偶问题;针对当前房价高,一些青年人才买不起房的问题,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努力解决他们居住问题;加大投入,改善工作环境特别是一线现场环境,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坚持真困难、真帮助,对困难青年人才进行走访慰问;开展“三送”(送友情、送温馨、送健康)和“四个一”(每周开展一次健身活动、每月推荐一本好书、每季度组织一次座谈、每年组织一次外出考察学习)等活动,增强青年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二是丰富青年人才业余生活。建立完善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歌舞厅、图书阅览室、篮球场地等设施,组织青年人才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培养积极、向上、高尚的生活情操,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三是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青年人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青年人才情绪交流渠道畅通,引导青年人才心态良性变化,及时帮助青年人才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定期对员工身体健康进行检查。同时也要善于包容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善待人才、宽待人才,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创造,对他们个性中不利于其成长发展的部分给予正确的引导。较好的发展机会和较为优厚的物质待遇,是吸引人才的两大利器。公司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和用待遇留人,创造感情留人的新环境。因此,企业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工作的独特优势,用行之有效的沟通工作奠定感情基础。一个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的条件之一。企业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敬业度,它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激励员工的方法直接相关,同时它直接影响着组织绩效的好坏,工作环境好,员工一般会为实现目标、提高销售业绩或客户满意度而竭尽所能,不惜做出额外牺牲。而工作环境差,会导致员工流失、旷工、不满情绪上升或工作效率下降等。

(六)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以职定责、以责定岗定员、以岗定薪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岗位工资为主,效益工资和福利待遇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工资分配体系。绩效考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几乎没有一家单位的绩效考核结果不受到质疑。认同差、说不清,是绩效考核过程中常常碰到的难题。许多企业为了激发员工动力也制定了不少考核机制,但往往事与愿违,一些员工甚至认为考核片面或不合理,反而没有了积极性。事实上,人各有长处,片面单一地以一种模式来评价一个人势必会产生偏差,引起不良效果。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给予其相应的肯定,积极创造适宜其发展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7]。对国有企业而言,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的实际问题,根据人才的实际表现,实事求是地确定薪酬标准。针对技术人才,可以根据他们参与项目所带来的收益或质量安全水平,以项目提成的方式给予奖励;对于管理者,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奖励数额;对于市场开拓型人才,可以采取以市场业绩为依据来定酬。必须坚持人与事的合理配合,事得其人。量才录用,人得其位、位适其人、人适其事,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求完人,但用所长”,让人才成长有条件、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工作有激情、生活有保障,留人拴心。我们应该树立严格管理也是服务的思想,用政策制度服务,用科学管理服务,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要强化企业的管理,从管理中要质量、从管理中出效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不是“哄着干,捧着干”,而是在企业设定一套考核体系下管理一个人才。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但就人才建设来说,我们更应运用科学发展观彻底改变过去人选人的模式,实现以制度选人,凭制度用人,靠制度树人。健全完善评价、考核、选拔、调控、激励和评估等一系列人才建设机制,用数据和业绩说话。一个好的用人机制,既会使英才辈出,也不会把大器晚成者埋没。

四、结束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市场趋势,国有企业要居安思危,积极抢占市场制高点,要常怀求才之愿、爱才之心,要改进励才之器、育才之法,要用好量才之尺、用才之方,要提高识才之能、选才之法,要具备护才之胆、用人之谋,要达到容才之量、知人之智,使人才与企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同时也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留人,但求留智”的新观念。总之,人才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果能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本,建立良好的机制,一定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知识经济和和人才竞争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革企业中不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开创企业人才工作的新局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处理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促使人才把个人的事业与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全社会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民族将充满无限希望。

参考文献

[1]张云广.人才是企业的保障[J].发展,2007,(10):113.

[2]刘艳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14):112-113.

[3]唐和平.中小企业如何引进和留住人才[J].现代企业文化,2008,(16):60-61.

[4]彭兴文.如何谋求国企人才战略优势―当前国有企业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管理,2005,(2):16-17.

[5]李建华.企业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7,(10):29.

[6]毕海萍.从NBA人才管理中得到的启示[J].包钢科技,2006,(5):78-80.

作者简介:

1.董 鹏(1980-),男,陕西安康人,APS研究员,车间调度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生产计划与调度、供应链管理。已发40余篇论文。

2.余国斌(1966-),男,湖北宜昌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特色图书馆建设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3.申 伟(1982-),男,北京丰台人,博士,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传媒、编辑。

第10篇

一、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电力企业很早就意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起步较晚,?M管近年来电力企业愈加重视人才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足

人员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部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受传统模式的局限,部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将重点放在了对财物的管理上,却忽视了对人员本身的管理[1],缺乏适应新时代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此外,还有部分电力企业未能做到薪资的合理分配,一些为企业做出较大贡献的技能人才,没能获得与付出持平的回报,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电力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但一些电力企业未能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产生足够的重视,员工招聘进厂后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专业培训,使得技能人才的知识储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无法掌握新技术,阻碍了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还有部分电力企业尽管组织了相关教育培训,但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教师的自身专业能力不够,或者培训的开展缺乏合理的计划,致使培训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耽误了正常工作。

二、技能人才培养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培养技能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能人才是保证电力企业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的基础,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能否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及时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企业的较高竞争力。因此,技能人才培养作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项目,是保证电力企业安全运行的根本动力,也是促进电力企业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

(二)培养技能人才是加快电力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愈加强烈,电力企业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快速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原有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电力企业也因此加快了改革步伐。在这一过程中,“扁平化”管理模式逐步推进[2],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必将在促进企业繁荣,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技能人才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电力企业的繁荣,电力企业的发展使得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技能人才又促进了电力技术的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带动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也是电力企业必须适应的环境变化。

三、电力企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电力企业的技能人才往往都是基层员工,发展空间相对较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因此,电力企业应在薪资待遇上给予技能人才更公正甚至更高的标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依据技能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发放相应数额的工资。对于那些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应在正常工资的基础上,发放奖金,这种做法不但能留住人才,还能提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培训,是保证电力企业技能人才提升专业能力、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业务水平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机制,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电力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配备充足的模拟操作设备,定期组织技能人才到培训基地进行操作演练,外聘高技能专业人士前来授课,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定向技能人才。

第11篇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如今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紧迫,艺术专业应该是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前沿,在高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学习,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让有志的学生投身于此领域,帮助、鼓励大学生就业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关键词:遗产;民族文化;创新创业人才;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及各种文化振兴政策。今年2月,日本又出台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针”,方针揭示了现今文化艺术振兴的意义,即文化力是国家之力,文化艺术和经济紧密相连,明确指出了“文化艺术立国”的目标,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说:“面向21世纪,文化艺术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还设立“阿里郎奖”,嘉奖、鼓励那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不但迫在眉睫,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现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如何借助市场经营文化产业项目与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又不能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发展,而缺乏专门艺术人才是关键问题。。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如何完善,还存在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四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如何采取的针对性的研究。五是相关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行业组织和文化管理部门如何有效的合作,以形成合力,建立起政策规划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六是所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过多,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可以看出,艺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在高校中认知传统文化,创造创新型富有时代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抵制强势文化的侵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为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主体性,是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工作,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民间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其内涵与外延顺应时代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因此,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本质上体现着时代的需求,体现着当前的社会大众需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自从出现之后,其活动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关联,并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非物质文化因位置的低下很难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而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于现代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生活使非物质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土壤,倘若任其自由发展,逐渐萎缩和自行消亡已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如今高校大学生就业任务紧迫,艺术专业应该是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前沿,在高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学习,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让有志的学生投身于此领域,制定相关政策,以开拓资源地旅游和文化产业为契机,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帮助、鼓励大学生就业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第12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模式传统,方法落后

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部分高校管理者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意识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其具体表现在:(1)部分管理者缺失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没有顺应时展,进行理念的改革创新,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2)部分高校看到其他学校的改革成绩后,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盲目跟风,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个性缺失,缺乏创新意识。

2.动力不足,效率不高

由于动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这同样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部分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当前我国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往往来自于教师的职称、学历、科研项目等内容,忽视了高校办学的最初目的。(2)高校教师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很多高校都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评估的指标,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偏离人才培养的重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

3.途径较少,意识不强

所谓途径较少是指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较少。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基本都是通过研究训练、科技比赛等形式。形式单一,范围有限,故培养效果也有限。而意识不强是指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单位合作的意识不强。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或是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后没有采取相应的协同措施,没有为学生打通更多的人才培养渠道,导致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担全部落到高校身上,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1.明_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首先,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制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学校可以抓住“创新”二字,分析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然后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现、分析与探究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增强师生自主能力,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为了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关高校应积极增强师生的自主能力,让教师、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方面,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评估观念与方式,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质量作为评估指标,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创新。在学生方面,教师应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分析、思考与自主探索,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加强高校协同创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创新型人才,相关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协同创新,加强与各单位的协同合作,为人才培养创建多个平台。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协同。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2)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在企业的资助下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在平台上引导学生将科研与学习相融合,从而促进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3)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学校人才培养的视野将更加宽阔,学生的思维将更加先进,可以培养出大量高质量人才,从而促进地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清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5(11):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