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发展现状

商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02 09:1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商业老街 发展现状 问题 建议

在中国众多的商业街中,商业老街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商业街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也愈发显著。

2013年11月3日,“第9届中国零售论坛暨中国商业老街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多位专家认为,商业老街上的老建筑、老字号承载着中国商业史的丰富内容,都是商业历史文物遗产。但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些地方和城市胡乱规划商业街区、无休止地改造扩张老街,使商业老街遭受了消失或者被破坏的命运。

我国各地有众多商业老街,其中上海的商业老街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繁华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经过岁月的洗礼,曾经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上海商业老街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如何让这些商业老街发扬光大?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对上海商业老街进行了调研,期望通过了解上海商业老街的现状,引起人们对老街的关注,从而找到一条适合商业老街的发展之路。

一、上海商业老街发展现状

上海商业老街发展现状整体乐观,在各区分布有数十个商业老街,节假日平均客流量可达十余万人次,南京路的单日客流量甚至能达到千万人次。多数商业老街交通发达,商店林立,功能比较齐全。街道两侧既有大型商场酒店,茶馆咖啡厅,又有银行、医院等配套,也有特色小店和快餐店。与此同时,也存在各个商业老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目前上海商业老街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类型:

1.繁荣现代型

上海著名的繁华型商业老街有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和四川北路,这些曾经的商业老街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周边已形成大型商圈,往来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

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东起外滩、西迄延安西路,全长5.5公里,分为东西两段,南京东路主要是平价商业区和旅游区;而南京西路则是中国商铺租金最高、也是全上海最奢华的时尚商业街区。南京路是集吃、穿、用、住、行、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改革开放20余年,南京路商业特色逐渐形成规模和系列化。两侧商厦鳞次栉比,繁华异常,商厦群内名品荟萃、琳琅满目。各地的名、特、优、新产品,以及进口的名牌商品和奢侈品,不下数十万种。几家老字号特色商店的商品,品牌效应尤为卓著。像新雅饭店的广帮,燕云楼的京帮,浙江茶叶店的龙井,海达、万象的衬衫和羊毛衫,亨达利的钟表,老凤祥的金银饰品,朵云轩的字画,茂昌、吴良材的眼镜等。南京路上还有海内外闻名的国际、和平、东亚、金门等大饭店。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这里是万商云集的宝地,是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国内外购物者的天堂。

南京路的繁荣昌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南京路濒临黄浦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租界建立后,西方文化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南京路大踏步走在社会的前列,工部局也在南京路上陆续建造高楼大厦。1875年,房地产巨子哈同斥资60万两白银,使南京路成为远东最华贵的道路,附近的地价扶摇直上。同时,工部局十分重视南京路的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据《沪游日记》载,当时南京路“其平如砥”;马路“终久异常洁净”;十里长街“两旁所植,葱郁成林,洵堪入画”。这一切使租界与华界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促进了南京路商业街的高速发展。

上海新天地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为基础,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是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漫步新天地,有如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带你体验独特的老上海风情,但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非常现代和时尚。真正体现出“继承与开发同步,传统与现代同步”。

2.保留传统型

尽管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全国来看都是比较迅速的,仍有一些商业老街保留着它的传统风貌,如七宝老街,上海老街,朱家角,田子坊等。这些老街置身于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中,凭借独特的老街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旅游经济为主导,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巧妙融合。

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西南郊,是七宝古镇的中心,人口约14万,占地21.3平方公里。历史上,七宝镇在繁盛时期规模较大,令许多当地人引以为豪。七宝中心广场是其标志性设施,还有钟楼广场、蒲溪广场、古戏院等文化活动场所,复古的老街广场气度不凡。七宝老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七宝镇抓住了房产开发的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传统商业街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的美誉。整条街上有丰富的特色小吃,以及古香古色的老式建筑,成为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这里还建有艺术研究和成品展示的设施,自然也成了中外雕塑家们神往的艺术创造新天地。

上海老街,西起河南南路,东至人民路,全长825米。由西到东的建筑风格展示了老上海从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方文化涌入这段历史文化的演变。上海老街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浦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观,使上海老街拥有丰富的商业文化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3.没落衰败型

在上海部分商业老街走在时代前列的同时,有些老街却逐渐走向没落,比如娄塘老街,横沔老街,它们曾经都是古镇老街,也曾热闹非凡,如今却成了落寞之地。

嘉定区娄塘老街,在喻晓的190条老街名录中被归为古镇老街,还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老街之一。这里,留有上海最后的较为完整的“弹硌路”。嘉定娄塘百年前曾是个商业重地,如今繁华与规模不再,只有街巷格局基本留存下来,当地以“娄塘街,条条歪,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天井堂”形容其独特建筑格局。

横沔老街位于川周公路、横沔港交汇处,与迪士尼乐园隔着高速公路相望。清宣统元年建横沔乡,1959年成立横沔,1984年改为乡,1994年撤乡建镇。后镇政府东迁,这里逐衰落。这是座寂寞的废镇,但也因废弃而更多地保留了本真。

商业老街没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发展重心的改变:发展重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相关政策以及资源的变化,使商业老街失去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2)人口流向的改变,随着人口的逐渐的流出而失去原有活力,从而导致衰落。

(3)商业的多元化:因为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逐渐从单核向多核转变,以前一个城市可能只有一个主要的商圈,但现在一般会有多个商圈,随着商圈以及商业体的不断出现,消费者被不断的分流,而消费者往往是喜新厌旧的,导致很多老街区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没落。

(4)历史文化生态的破坏或缺失:很多老街区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因素或文化底蕴,相应的历史文化因素消失或减弱,老街区也就随之没落。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拆大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老街的文化生态遭到严重摧残,逐渐走向没落。

二、上海商业老街现存的主要问题

商业老街的重要性和历史分量不容置疑,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挖掘其生存的新条件。片区现状虽未见有很大的破坏,但城市的发展趋势给老街区带来的威胁令人担忧。

1.外界威胁

从区位因素来看,部分商业老街受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非常大。有些老街区(如南京东路、淮海路)处于上海市的黄金位置,而目前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速度相当快,这无疑对老街区的保护产生了极大地压力,必然会威胁到此区域的里分住宅和历史建筑的生存。

2.内部缺陷

(1)功能布局混乱:以四川北路为例,规划不齐,小吃店服装店洗浴中心都在一起;

(2)部分街区卫生较差,特别是像七宝这样的传统老街,巷子比较窄,小吃比较多,缺少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有些游客乱扔垃圾,路面看起来不够整洁;

(3)交通拥堵,路边指示信息不明确,常有游客需要多次问路;

(4)公共设施缺乏:以四川北路为例,没有休息处,垃圾桶较少,晚上灯光也不够;

(5)比起一般商场和电商,商品价格偏高;

(6)资源利用较差,以四川北路为例,紧邻多伦路文化街,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一优势;

(7)民居建筑老化衰败,居住环境较差。

除了上述问题,上海商业老街目前最大的短板是缺乏特色。即使是繁华万千的南京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些专业特色店在承包经营中急于追求高额利润,任意扩大经营范围,导致专业不专,特色不特,经营商品一般化的现象。

在我们的调查中,随机采访了30位行人,发现很少有人能很快说出去过的老街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些外地游客表达了失望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质疑了老街区存在的必要性,严重威胁了老街区的发展。

三、商业老街发展出路

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更新的现实背景下,商业老街何去何从?

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商业老街的未来发展,需要依靠政府支持、文化渲染、完善服务体系、开发特色产品、结合现代商业模式。

1.在商业老街的传承和发展中,政府居首要地位

从宏观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历史建筑,以及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等;科学编制规划,调整功能布局,完善交通路网。

具体措施有:

立体化交通和生活模式:由于老城的更新发展,新兴城市功能体不断入住,造成用地紧张。立体化交通和生活模式可以更好的利用非低层空间资源,缓解老街区的空间压力,为老街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舒适的外部环境。

(2)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和改善的最好策略是功能置换,而这个新功能还要有一定的公共性。这样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才能传递开来。有些历史建筑没法再继续使用,可以作为纯粹的艺术品供大家欣赏;有些历史建筑需要修缮,才能保持存原有形象,修缮原则是尊重历史建筑的原有部分,修缮用的材料最好区别于原有建筑,以便区分;建筑的空间也是文物,对于空间,更好的保存方法应该是多媒体,通过电影,或记录片或三录像来记录空间并永久保存,对任何建筑都适用,不能进入的历史建筑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记录。虽然没有亲身体验那么完美,但相信技术会让虚拟空间感觉越来越真实。

2.加强宣传广告

利用电视书刊、旅游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强对商业老街的宣传。在信息和节奏高速加快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过去,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老街,如召稼楼,许多人表示没有听过,要让顾客或游客光临,首先要让大家了解,要提升知名度。

3.完善配套设施

商业老街应增加休闲、餐饮、住宿场所,以及垃圾桶、指示牌等基础设施。

4.特色是核心竞争力

商业老街应努力体现独特文化。老街商家要开发设计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比如做小吃,就要有独特的味道;经营纪念品,就要达到“别处买不到”的效果。归根结底,有特色才有发展动力。

总之,商业老街需要要保护,城市现代化建设也要推进,我们要依靠政府和商家等多方力量,根据不同街区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和现阶段情况,调整商业老街的功能结构,发挥老街特色,使其成为与新物种和谐相处的、表面苍老而活力无限的多元化的老街现代生活区、老街历史文化旅游区或其他有利于老城保护的多元新兴功能模式。

参考文献:

[1]保护老街历史文化探寻老街发展途径[N].中国商报,2013-11-15(011).

[2]梁仁志.区域交通_地域商人与商业老街之发展_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中心的考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01).

[3]伍振.上海老街:传统与现代并行[J].科学之友,2015(11).

[4]郭红解.上海老街[J].上海档案,1999(04).

[5]独臂老宋.老虹口弄堂的印记[J].旅游纵览,2014(02).

[6]留鱼儿.走走逛逛上海的老街[J].中国信用卡,2014(02).

第2篇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全球碳金融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的参与主体也日益增加。世界银行报告表示,2011年碳市场总值增长11%,达1760亿美元,交易量则达到了103亿吨二氧化碳。尽管2012年第一季度,世界碳交易量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但碳市场总值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21%.2012年第一季度世界碳市场总值降至142亿欧元,比2011年最后3个月减少约21%,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1%。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在2009年6月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全球碳交易将在2020年达到3.5万亿美元交易额,超过石油期货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国外碳金融市场由于起步较早,市场机制已逐渐成熟,民众的环保意识较高等原因,市场迅猛发展,已经走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前面。

国际碳金融市场整体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从市场结构上看,碳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欧盟排放市场占的比例最大。此外,碳金融的金融衍生品发展也十分迅速,特别是情节发展机制的二级市场,主要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有期货、期权和掉期等,其中碳期权交易合约是以碳期权合约作为基础资产。而,情节发展机制项目供需双方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英国、瑞士、中国和印度等国家。

我国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任务,但我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排放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是全球CDM项目注册认证最多的国家。

1998年,我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2002年批准了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这代表我国不必为了强制的减排义务而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但不好的是我国只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参与到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去。《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对中国在低碳经济方面的政策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极致转变为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清洁发展机制,即CDM,是指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种“双赢”的合作方式,既能使发达国家以较低成本履行减排义务,也能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成本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实行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日本,许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均已成为了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也已经渗透到了该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

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日本,许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均已成为了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也已经渗透到了该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

随着碳金融市场黄金期的来临,我国CDM项目发展将有可能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在这一渐进过程中,仍有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

CDM和碳金融是在《京都议定书》签订以后,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进入我国的,在我国的传播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同时,由于碳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以及项目开发、交易等还不熟悉,除了少数商业银行外,很多金融机构都没有尝试。

(二)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与一般的项目投资不同,由于CDM项目往往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就意味着在CDM项目完成之前,对该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将缺乏流动性。而往往针对CDM项目的贷款金额较高,商业银行也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除此之外,开发CDM项目涉及的还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以及CDM特有的风险和周期风险等。而在项目的可行性,能源效率贷款更专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足。

(三)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CDM机制下的碳排放额是一种虚拟的商品,交易规则又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可见一斑,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拥有这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足以承接此类项目。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分析、评估、规避各类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主要是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从全国范围来看,即使两种常见的业务,发展还很不充分,国内银行持有观望态度,缺乏热情,与碳金融业务是单一的,低水平的,集中在相对低附加值环节。只能满足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需求和一些投资者要求。

因此,各商业银行首先要提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认知度,在开展绿色贷款和融资服务的过程中,应拓展碳金融业务领域,积极推出碳金融产品,提供碳交易中介服务。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碳交易中逐步构建并完善我国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第3篇

关键词:益阳商业步行街;长沙太平街;文化视角;策略

益阳商业步行街2004年2月2日正式开街,其商业定位是从根本上改善益阳市的商业投资和现有购物环境,优化本土商业结构,形成聚合效应,成为推动益阳市经济发展、拉动益阳市消费的杠杆和湘中消费圈的核心。然而,步行街内商家们惨淡经营的局面,整个大气的设计与商业步行街门庭冷落的氛围却向它的实用价值提出了深深的质疑。益阳商行街起步晚,资金有限,经营者素质不高,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而忽略它的传统文化、城市特色等因素,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益阳商业步行街的文化渊源

益阳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梅山文化的起源地。益阳商业步行街位于益阳市商业中心地段的赫山区赫山庙。赫山区,原名益阳县,置县于秦代,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悠久历史,古属长沙郡,是三湘大地著名的古县之一。赫山区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三国时代,吴蜀争荆州而距益阳;唐代名相裴休,在益阳的白鹿山上诵经讲道;会龙山的栖霞寺,是建于晋代的一座古刹……益阳商业步行街是益阳市政府和益阳市赫山区政府以“政府主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发建设的市政重点工程,初期规划以销售中、高档精品为主,是欧陆人文风情与益阳竹乡文化有机结合,很好的发挥了商业步行街的文化、购物功能。

2.益阳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现状

益阳商业步行街的建成借鉴了全国众多步行街的经验与教训,坚持高品位、高质量地进行设计、施工,以求为益阳建成一个集购物、旅游、娱乐、餐饮、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商业步行街。初期,益阳商业步行街开发建设符合益阳市整体规划,适应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潮流;同时也利于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和城市化进程,整合商业资源,彰显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和商业价值,推动益阳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步行街在发展过程中,商业氛围与文化环境严重脱节,商业步行街的经营者普遍亏损,益阳商业步行街日趋冷清,实力薄弱者大面积的关门倒闭留下的也是怨声载道,时刻准备将手上的店面转手,以求更好的去处。纠纷和冲突持续不断,愈演愈烈,而且局面还在进一步得恶化当中。

三、益阳商业步行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长沙太平街相比,益阳商业步行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3.1从商业步行街的地理位置来看,约占59.88%的人认为商业步行街的地理位置不合理,仅有39.82%的人认为商业步行街的地理位置合理,原因在于:其一,它受赫山区政府近距离管辖,具有政策优势;其二,它在商业步行街的入口新建了一个公交站,方便消费者进出步行街。而超过49.53% 的调查者认为长沙太平街交通方便,易于到达。仅有34.32%的调查者认为长沙太平街交通不便利,但它的改善空间很大。由此可见,益阳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布局上不合理,地理位置优势不明显。

3.2从步行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来看:仅有11.7%的调查者经常去益阳商业步行街购物,46.4%的人只是偶尔去一次,还有24.5%的人不喜欢去步行街购物;而对长沙太平街的调查结果显示,喜欢且平日经常去的人约占20%;喜欢但只是偶尔去一次的人数约占70%;不喜欢,只把它当作普通道路的人数为约占3%;现在已经不去或很少去了的人数仅占7%.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与长沙太平街相比,益阳商业步行街在吸引消费人群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3.3在问卷者对步行街的总体印象方面:44%的人认为益阳商业步行街只是简单的购物广场,没有什么特色,超过27%的人对商业步行街比较失望,没有“城市名片”的效果,仅16.7%的人对商业步行街的印象很好。而超过67.3%的调查者认为太平街具有复古式建筑风格,街道整洁,是旅游观光的特色景点。约占51.7%的调查者认为长沙太平街的商品具有民族特色,价格合理,是领略历史文化气息的好地方;仅有9.3%的调查者认为长沙太平街没有“城市名片”的效果。

3.4从商业步行街的经营模式和商品的质量来看:约占59.8%的调查者认为益阳步行街的经营模式单一,商品缺乏特色。益阳商业步行街商品几乎以外来品牌服装为主,在步行街里面,很难找到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商品。

3.5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来看,益阳商业步行街的消费人群以18-45岁为主,消费者多以购物为目的,它以名牌商品为主,消费水平多在200-500元之间,打破了消费者固有的消费,容易助长“攀比”之风,不利于倡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而长沙太平街以学生和游客为主,以旅游观光为目的,消费水平集中在200元以下,100元以下的高达67.2% ,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消费者自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4.益阳商业步行街发展“瓶颈”的原因

与长沙太平街的蓬勃发展相比,益阳商业步行街的惨淡经营与商业步行街文化底蕴的缺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然,某些经营者的资金有限,虚假经营,管理不善,经营模式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完善,商业人气不旺也是一项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商业步行街的选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4.1缺乏整体规划,地理位置不合理。

益阳商业步行街是老城区,历史上靠近郊区。在2002年建成后,虽然靠近赫山区政府,但附近的金嘉利购物广场和万木春商贸城货品更丰富、基础设施更完备、选择性更大,价格更合理,商业步行街远远比不上他们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且它靠近街道里面,街道窄,不便于停车,也不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4.2封闭式的环形建筑风格。

益阳商业步行街的从整体来看是封闭式的环形的建筑。一方面,街道过于拥挤,不便于人流、车流的出入;另一方面,商品集中在一起,缺乏时尚感和层次感,不利于整体建筑风格的美观和商业步行街规模的扩大。

4.3经营模式单一,模仿过多,缺乏特色。

益阳商业步行街的商品不像长沙太平街一样具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它主要以服装经营为主,尽管后期有泰阳证券、塔客堡中西餐厅旗舰店、古罗马魅力会所、川神火锅城等一大批主力品牌店进驻,但并没有改变益阳商业步行街单一的经营模式。以服装为单一导向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它与外来市场的竞争。

4.4商业氛围与传统文化严重脱节。

益阳商业步行街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兼顾它的文化内涵,只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它原有的建筑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它自身一些有特色的品牌和特色文化,像安化黑茶、桃江美人茶、松花皮蛋、茶文化、竹文化、佛教文化、古三国文化等并没有发展起来。

4.5商业步行街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

益阳步行街的进驻商家共200多家,超过67.52 %的人认为商业街里的经营者漫天抬高商品价格,以高额的售价赚取价差来获得利益。甚至有少部分经营者采用非法途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以次充好等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商业步行街所力求的高品位、高质量的形象,更使消费者对步行街品牌的认知度越来低并趋于恶化。最终影响了整条街的经营业绩,导致现在停业、亏损比例是居高不下还颇有上升趋势,发展危机愈演愈烈。

4.6功能的多样化水平不高,社会服务水平低。

相比长沙太平街,益阳商业步行街在城市绿化、卫生环境,社会治安、公共设施方面等存在明显的不足。54.32%的人认为步行街周围缺少相应的绿化措施,且垃圾随处可见,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其次,社会治安方面,它周边存在很多流动性的小商小贩,缺乏相应的安保措施,严重影响了市容整洁。

5.益阳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策略

针对益阳商业步行街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参考了大量的书籍资料,经过认真地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下,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益阳商业步行街未来发展的策略:

5.1整体规划,空间合理

在商业步行街的整体规划上,改变它现有的环形结构,将商业步行街与金嘉利广场、万木春广场重新进行统一规划,扩大它的整体面积,使其能够引进更多的店铺,丰富商品的种类。在商业步行街的建筑风格上,可以将步行街与使益阳特有的山水文化和佛教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5.2改变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品牌,优胜劣汰

改变商业步行街以服装为导向的单一发展模式,引进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商业步行街市场资源、发展潜力,吸引大型知名的餐饮、娱乐、休闲项目等进驻益阳商业步行街,形成多功能的、综合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对一些资金来源不足,竞争力不强的经营商户逐渐淘汰,优化市场环境。

5.3树立品牌形象,突显益阳商业步行街文化内涵

可以发展益阳地区的土特产品,如竹制品、农副产品(黑茶、擂茶、皮蛋等)、小商品等带有益阳特色的地方特产。其次,益阳是世界羽毛球冠军之乡,培养出了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等7位羽毛球世界冠军,益阳还是八一女排训练基地,因此,在步行街周边可以引进具有体育休闲功能的商家进驻,或者举办一些有意义的体育项目展览,也可以邀请羽毛球世界冠军举行大型公益讲座,或进行体育项目代言等,吸引投资。

5.4完善益阳商业步行街城市功能。

城市绿化方面,增加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在步行街中心或建一个小型的花坛,或适当地引进鲜花市场。步行街文化方面,可以在步行街里面建一个中小型的书城,或建一个大型的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城市休闲、娱乐方面,步行街里面可以建一个游乐场或小型的公园,或者在适当的地方修建一些供游客休息的场所(如座椅、凉亭等),停车场等。

5.5政府加强对益阳商业步行街的管理和引导。

益阳商业步行街发展的资金有限,政府必须对绿地、花坛、步行道、街道照明设施、路牌、广告灯箱等的建设注入一定的资金。此外,还应提供为顾客服务的各种设施,包括为消费者提高可供休息的座椅、标志醒目的公共厕所,座椅不仅是休息设施,更是影响公共空间活力的关键性因素。

6.结语

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的今天,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引导它正确、合理、有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经济发展中,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固然重要,但对一个城市来说,更长远的发展在于它的城市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中,商业步行街文化将成为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它必将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

益阳商业步行街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先天不足,后天改造有限,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冲突严重,过度商业化致使城市文化功能逐渐丧失等不利因素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在以长沙太平街为参照对象,对益阳商业步行街的的“病态发展”深入剖析,从中发现以益阳为典型代表的中小城市商业步行街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了有利于益阳商业步行街发展的措施,益阳商业步行街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兼顾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实现益阳商业步行街的健康、有序、飞速发展。同时,能够给我国其他地区中小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谌金中.论益阳城市文化的向度.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一期

[2]费明胜.论商业街的困境与创新,2003年,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18卷第6期

[3]诸宁.国内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与改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等的变化,使得中间业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本身“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为商业银行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2004―2009年,我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翻了一番之多。

(注:国有大型两业银行指工、农、中、建、交;股份制商业银行指招行、深发展、兴业、浦发、华夏、民生、中信、广发、光大、浙商。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不包括农行。)

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相较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步较晚,并且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直是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水平30%―50%,更有甚者达70%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在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重更低,为9.8%。

3、中间业务市场集中度高

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反应市场结构的指标,衡量了整个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以及效率水平的大小。市场集中度越小,表明整个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率。在本文中,以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银行共15家银行为整体,CR5表示5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交)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CR4表示4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由图2可以看出,市场集中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2004年、2005年CR5分别为91.6%、84.5%,2004年、2005年CR4分别为86.7%、78.5%,这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竞争程度还较低,基本上处在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状态。另一方面,CR5、CR4两者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了随着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市场竞争程度趋于激烈,市场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状本身即是问题的反应,从上述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中可窥其一斑,如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除此之外,本文进一步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

1、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无序且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标准,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不能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而只能看作是为维持其他信贷业务,吸引、维持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2、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不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技术密集型品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已达2万余种,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投行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自由化的发展,竞争逐渐趋于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品若要赢得市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成本低廉或者存在功能、形象等的差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他们本身获得的市场占有率是靠其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的,并且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处于被动地位,如部分中间业务产品的销售是靠“搭售”来完成的,贷款客户若要取得银行贷款,必须接受该银行提供的部分中间业务,如、信用证、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依靠这种优势不是长久之计。

4、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和营销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对这类人才还比较匮乏,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在外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此相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与中间业务创新,尤其是与新兴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

5、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现在与未来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其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出现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中间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1、转变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提高认识,不能仅仅把中间业务看做一种附属业务,必须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统

一思想、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上至总行领导层,下至分支行员工,要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沟通功能,创新中间业务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2、加大资源整合,增强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层面,而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尚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综观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其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制度,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现阶段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下属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客户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吸引和稳定客户;同时,也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增强整个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剧和银行利率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自进一步扩大,实施服务收费亦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策,既有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又能提高银行的收益。

4、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员工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5、实施差异化战略,创造品牌

差异化是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中间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银行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差异化战略更为可取,各商业银行不能看到市场需求什么就开展相应的中间业务产品,而要量力而行,结合银行自身的各方面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SWOT分析,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品牌,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以及顾客对该行的忠诚度,以致达到以品牌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拓展。

第5篇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金融产品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客观必然性

各家银行均已看到,在利润来源中,零售业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四大业务(公司业务、零售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全球投资业务)体系之一,其业务领域相当广泛。零售业务拥有庞大的客户群,联系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是个人信用活动的枢纽,而且其重要性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我国发展零售业务一方面适应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处于高增长、低通胀,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健康良好状态。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型方式为主,其消极作用显现,并且经济进入了经济高增长与需要抵抗高通胀压力的双重形势。因此,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二)当前存在着很多对发展零售业务有力的因素

1、市场潜力巨大。

2、传统网点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覆盖范围和营业网点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

3、零售银行业务正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近年来,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已在努力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受到重视。

4、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极大提高,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力度的加大,财富不断向个人转移,而且有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这部分人对投资、理财和各类零售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需求很大。

5、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大量新的金融工具的开放,给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提供了动力和市场,能最大满足广大居民和中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起步晚,和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着很多差距,这就决定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所处的阶段和其特征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启动,给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带来了一系列调整,这些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并呈现以下特征:从注重负债业务向注重资产业务转变;从注重资产业务向注重中间业务转变;信用卡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1、客户资源和渠道建设方面

客户信息资源开发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对现有客户资源的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 缺乏完备的个人客户档案和数据库, 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较低层次, 对客户价值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

渠道建设比较落后:网点布局不合理,网点的工作效率低,自助银行服务未能有效分流网点客户。

2、人力资源方面

一是零售业务从业人员总量不够。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营销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已构成零售业务发展的瓶颈。

二是专业人员较为缺乏。银行零售产品功能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 渗透了很强的金融专业知识, 营销战略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营销人员的素质。

三是人力资源的激励措施不清晰。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以对公为主, 对公业务人员有良好的职位晋升通道, 但零售板块的客户经理管理缺乏明确的薪酬激励和晋升阶梯, 导致零售业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受阻。

四是专业化的培训不到位。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培训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没有实现系统性、规范性。

3、产品品种有限、功能单一, 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

一是品种有限, 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零售业务产品品种逐步在创新中丰富, 但总体上功能单一、种类有限。经营中注重传统的低盈利品种而忽视了对高收益业务的拓展。

二是产品创新针对性不强, 缺乏对市场中“有效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是品牌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以业务名称代替品牌名称,以业务管理代替品牌管理;同时各银行都不同程度缺乏集中本行优势所独创且他行不能替代的核心产品, 无法形成良好品牌。

4、业务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高度依赖个贷业务, 中间业务占比较低, 个贷业务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零售板块的整体发展情况。

5、风险控制不完善

在当前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房地产泡沫现象屡禁不止、新车价格持续快速下调的情况下, 零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将是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客户的发展对策

1、依据客户群细分市场

现代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把客户划分为若干个客户群,并以此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来满足这些不同客户群的需要,扩大市场份额,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2、拓宽业务渠道

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开展方面,是以柜台业务作为渠道的。同时,银行要注意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产品的创新、各类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类分销渠道的数量和分布结构,使银行分销渠道体系实现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强、效益好的最终目标。

(二) 注重零售业务人才的培养,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业务范围、服务手段的竞争,更突出的是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要注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注重培育和发现人才,根据其特长,将其防到合适的位置上,发掘其潜力并发挥其所长。

1、做好人员培训工作。零售业务管理中要把人员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针对现有人员总量和人员结构方面的矛盾,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多渠道的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公关及推销等综合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零售人才队伍。

2、改进绩效考核制度。商业银行管理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业务结构合理化发展对策

1、扩大零售业务规模

这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制定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计划指标,开发更多的金融服务领域,在人力物力方面配备更多的力量。

2、找准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的发展方面,要扩大业务总量,必然要增加业务品种拓宽业务领域。然而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对国内外零售金融市场形势的清醒分析,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零售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

结论:

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和发现,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对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汉鲲《新经济条件下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浅析》 《华北金融》2004年第5期

[2] 吴真《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提高零售银行核心竞争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2卷第五期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保险 风险

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在给观众带来刺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同时,也充满了激烈的对抗性和高度的危险性,体育运动的风险成为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最大担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和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体育产业发展迅猛,同时随着近年来各种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在中国的举办,无论是对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参与人员的体育保险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中国体育人口众多,现实中有着巨大的体育保险的市场需求,体育商业保险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细分市场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发展契机。

一、体育商业保险概述

体育商业保险是由具有企业性质的体育商业保险组织或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投保人自愿投保,双方根据保险合同约定,保险组织或公司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对于合同约定的发生或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一种合同行为。体育商业保险是一种必要的、可行的体育经济手段,这是由保险行业的其他险种如寿险、财产保险等竞争加剧、体育运动高度的竞技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特点及其筹集社会资金的需要决定的。体育商业保险的对象是自然体育人,投保人一般不受限制,只要自愿投保并愿意履行合同条款,按“多头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原则确定理赔标准即可。体育商业保险具有经营性,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

二、我国体育商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1.起步较晚,规模小。据中国保险网官方统计表明截至2008 年3月,我国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09家,其中资公司55家,外资及合资54家,产险44家,寿险59家,而专业体育保险公司仅仅一家,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而言,规模还是比较小的。而且通过分析所有寿险公司有关体育保险的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保险归属于意外伤害保险,而且在这种比较笼统的概括下,诸如被保险人进行潜水、漂流、滑雪、滑冰、跳伞、登山、攀岩等活动;或被保险人进行摔跤、柔道、跆拳道、拳击等运动;或被保险人进行赛马、赛车、驾驶卡丁车或特技等高风险活动都不在列,也就是说这些高风险的体育活动在意外伤害险这一险种下是属于责任免除的。可见,缺乏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体育保险险种等。

2.体育保险经纪发展缓慢。成熟完整的保险市场应包含保险人(保险公司),中介人和投保人三大主体。其中保险经纪人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代表客户利益,有独立法人资格,从法律上对自身行为负有民事责任。保险中介人数量多、经营灵活、市场渗透力强,对加快资源配置,保证公平和公正,扩大就业都有意义。而目前,我国专门从事体育保险的经纪公司仅有一家――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当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兼业公司专门从事体育保险产品,但数目很少,而且其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

3.市场化、商业化和法制化水平低。我国的体育保险发展缺乏政策法律指引、缺乏体育保险强制性法规、缺乏政策法规规范行为、体育产业产权不明晰、体育保险机制也不完善,教练员、运动员保险意识差,国家级运动员有保障、省市级运动员保险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内市场上涉及体育保险的险种少、体育保险产品单一、缺乏新产品和服务创新、费率高、条款不明确;宣传力度不够,覆盖面小,保障力度低,保险操作不规范;相关研究不足,缺乏研究和开发的人才,诚心服务有待加强;体育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不能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财务存在危机风险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我国体育保险陷入了发展的困难境地。

三、发展我国体育商业保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体育保险的市场化进程。一是体育保险市场的放开,市场不放开就谈不上什么市场化;另一个是扩大体育保险企业的经营自,没有自,也谈不上市场化。二者缺一不可。给予保险机构以一定的经营自又放开体育保险资本市场,就能够让更多社会资本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自由进入这个领域,增大体育保险服务的供给,就能使广大客户享受到更大的体育保险服务的选择权。保险是服务性行业,保险业的发展有赖于整个市场的发展。体育保险的发展,同样依赖于体育保险行业的整体市场化发展,只有在注重商业运作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才能促使体育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对外开放体育保险市场。国外体育保险公司发展历史悠久,运作经验丰富,对外开放体育保险市场不但能带来商机,还能够加速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步伐也因此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机会。

2.加强体育保险立法,建立体育社会保险体系。随着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加强体育保险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应当加强社会保险和体育保险的法制化建设,明确规定有关体育保险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国民体育健康保险法,运动员伤残保险法,运动员再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体育保险的法规,将其纳入国家整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消除国民参加体育活动和运动员从事体育职业的后顾之忧,保障我国体育事业顺利发展。由于体育保险具有风险大,赔付率高的特点,国家应当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各保险公司拓展体育保险业务,扶持专营体育保险公司的成立。

3.注重体育保险金融人才的培养,提高体育保险的专业程度。充分发挥现有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多渠道培养高级体育保险金融人才,创建专营的体育保险公司和体育保险中介机构。拓展保险对象至各级运动员和各类健身人口,合理确定体育保险险种,完善体育保险服务体系,提高体育保险服务质量,创建体育保险险种品牌,使我国的体育保险业向着系列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7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5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其中,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长25.4%,外币理财产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下外汇市场波动加剧造成的。从市场占比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二)理财品种日益丰富。从产品种类来看,各商业银行继续推出不同风险类别的多样化产品,理财产品结构设计日趋复杂,产品挂钩的对象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汇率、指数、债券、股票、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但目前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信贷资产的产品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产品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2009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之前相比有一定变化,金融危机对理财产品的明显影响之一就是产品的期限缩短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71.2%,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63.5%。金融危机还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总体来看,2009年投资者更青睐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2009年共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长了77.5%。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专业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师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一些理财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订合适的理财方案。一些银行的理财人员在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后,就觉得任务完成,服务终止了,对客户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客户的流失。

(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缺乏竞争力。多数个人理财产品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定位无法形成区分度,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同质化产品中恶性竞争,而且许多理财产品有较多的客户条件限制,使得产品的适应性不强。

(三)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它涉及产品、交易等多个层面。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四)科技手段滞后,网络化程度低。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一)更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二)创新金融理财产品。随着社会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商业银行应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快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系统平台,细分客户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与投资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第8篇

关键词:主经纪商业务;券商;私募基金

一、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近期,随着《新基金法》的和券商托管资格的放开,尤其是2014年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度的建立以及《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的,主经纪商概念在投资基金和券商行业逐步兴起。自2014年以来,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平安证券、中金公司等先后先后宣布开展主经纪商业务。主经纪商业务的开展,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金融市场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同时,其带来的交易风险、授信风险等也值得引起公司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主经纪商业务(Prime Brokerage,PB),指证券经纪商以私募基金的托管业务为依托,为专业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估值核算、托管清算、投资监督、信息披露、产品设计等服务以及相应的附加服务。具体来讲,目前广义的主经纪商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服务,包括证券的托管、资金的清算交割、估值核算、份额登记等,主经纪商还会配备专门的团队为客户提供有关风控、资产组合、负债管理等情况的综合报告。

2. 核心服务,包括保证金融资和证券借贷两个方面。私募基金等客户会通过交付保证金的方式向主经纪商融资,主经纪商则通过客户的资产组合和仓位监控来控制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卖空是私募基金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主经纪商而言,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给私募基金提供融券额度,能否及时提供市场上热门证券给私募基金,也成为考察主经纪商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3. 附加增值服务。主要涉及资本引荐、风险咨询、衍生品服务、行业顾问等方面,对于主经纪商来说,既可以通过介绍其资产管理业务中的投资资源来为私募基金引入合格的投资者,也可以通过配备专业风控人员通过绩效报告的方式来提供风险管理服务。

二、 业务起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经纪商业务在美国兴起,之后历经初步探索、发展和进一步转型三个阶段。

1. 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经历60年代的繁荣之后,美国经济陷入股市和实体经济的双重低迷,科技发展速度停滞,出口贸易的份额大幅下降,政府实行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转型期间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的发展,反而造成以高油价、美元贬值为背景的美国经济的滞涨,不景气的经济形势给以个人经纪业务收入为主体的券商经营模式带来了较大挑战。

在主经纪商业务推出之前,私募基金必须自己记录交易数据并进行估值清算,人员结构庞杂且效率低下,所以主经纪商业务一经推出便受到基金公司特别是私募基金的欢迎。对于券商来讲,虽然清算业务在业务收入中占比不大,但由此衍生出的融资融券业务带来的收入却极为可观,所以为了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主经纪商业务在券商行业开始流行,这一阶段主要的代表券商为高盛、摩根和贝尔斯登。

2.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7年),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点的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年经济增长率超过3%,与此对应的是私募基金行业的迅速发展,全球私募基金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600家激增至2007年的11 000家,资产量也实现了30倍的扩张,由此带来的庞大业务需求推动了主经纪商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行加入到主经纪商业务的竞争中来,同时为了吸引和维持客户关系,主经纪商业务开始增加管理咨询、资本引荐等增值服务,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

3. 进一步转型阶段(2007年至今),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经济增长和股市均进入调整阶段,信用风险控制的强度增加,尤其是雷曼兄弟的破产,使得私募基金开始担心主经纪商的信用风险,不再将全部资产保存在1个~2个主经纪商,而是实行多个主经纪商分别保管部分资产的策略,这对主经纪商业务的发展也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德意志银行、瑞银等综合性投行的加入,使得主经纪商业务的竞争性不断增加,但也推动各主经纪商不断创新,拓宽主经纪商业务增值服务的范围。

历经40多年的发展,国外主经纪商业务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为客户提供证券托管、资金清算等后台服务,再到提供风险咨询、保证金融资等服务,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系统化的商业模式,也已成为投资银行为高端机构投资者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主经纪商业务直到最近几年才提上日程,之前由于私募基金一直未能阳光化,托管业务也被银行垄断,长期以来国内券商未曾开展主经纪商业务。直到2012年针对私募基金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证监会和证券基金业协会也分别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对私募基金进行规范管理,私募基金从打政策的“球”逐步走向阳光化。

2012年12月,《证券基金法》为私募基金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制度,将私募基金正式纳入法制化运行的轨道。2013年2月,《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中规定,证监会作为监管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私募基金。2013年6月《新基金法》的出台则正式确认了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2014年2月,《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开始试行,在经过证券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备案之后,私募基金的身份认证有了一个更加权威、公开的渠道。2014年5月,新国九条要求建立健全和完善私募基金发行制度,按照适度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要求,对私募基金要重点培育,发挥私募基金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催生了私募基金的迅速发展,也为券商主经纪商业务带来了新的契机。

1. 交易佣金,目前经纪业务在券商总收入的比重稍有下降,但仍维持30%以上。私募基金的特征是投资方式灵活、风险偏好高且交易频繁,是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投资主体之一,能够为券商贡献较高比例的交易佣金。

2. 融资融券业务,在上涨的市场行情中,私募基金需要通过杠杆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证券公司还可以通过自建股票池、转融通等业务来满足客户的融券需求,随着私募基金规模的扩大,券商融资融券业务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3. 托管和外包服务费,托管和外包属于主经纪商业务中的基本服务,这部分在券商主经纪商业务收入中占比较小,但属于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4. 产品结构的设计,相比公募基金等其他资产管理方式,私募基金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投资灵活性较高,更加易于创新,对期权衍生品等创新品种的接受意识较强,券商则可以运用其研究能力优势,为客户量身定制其产品模式,目前来看,这部分业务在券商主经纪商业务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发展空间可观。

对于私募基金来说,主经纪商业务则可大幅减轻其运营成本和压力,除了基础服务之外,主经纪商还可为私募基金提供融资、产品设计等增值服务,使其能够专注于投资研究等核心业务。通过主经纪商业务的桥梁作用,券商和私募基金联系地更加紧密,双方的良性互动为未来更多的业务合作提供了基础。

私募基金的业务需求是券商主经纪商业务发展的基础,券商主经纪商业务的良好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考虑到券商主经纪商业务目前的发展现状,其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借鉴国外专业的主经纪商业务管理经验,健全主经纪商业务平台和体系,获取先发优势。根据历史调查数据,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上千家服务外包机构进入主经纪商业务市场,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个市场的“幸存者”已经不超过5家。这对于中国市场的启示是,今天这个行业的先期进入者有机会、也有可能成为最后的几家机构之一。各大券商都应该抓住机遇,体现先期进入者优势,争取在行业未来的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2. 多渠道充实资本金,提供高附加值增值服务;不单纯竞争费率,提供投资咨询、资本引荐等附加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主经纪商业务对券商的资本金要求较高,对于私募基金来讲,能否进行融资融券等对其业务的进展非常关键,这就对券商的资本金提出了较高要求,也使得一部分中小券商无缘主经纪商业务。相对于托管和外包服务费,券商提供的增值服务不仅利润贡献较高,而且还能提高客户粘性。

3. 对于私募基金的准入方面设定一定的标准,对管理人的规模、人员的证券从业经历以及风险等级评估等相应资质进行审核,根据客户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做好分层次管理,防范私募基金由于过度使用融资杠杆等原因引发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 Michael R.King, Philipp Maier.September He- dge fund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Regulating prime brokers will mitigate systemic risks.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09,5(3):283-297.

[2] 潘烨明.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298.

[3] 赤择远.私募基金要健康发展必须规范运作[N].证券日报,2015-02-17.

[4] 何华.建立主经纪商业务模式,发挥证券公司资本中介功能[J].中国证券,2013,(6):52.

[5] 肖欣荣,田存志.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与最优激励契约[J].经济研究,2011,(20):119-129.

第9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48

0引言

全球经济化化的环境下,各国在对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研究有着进一步的深化,在中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为首,以经济杠杆和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绿色信贷,在金融行业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有着保障作用。本文以兴业银行为例通过理论层面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发展研究分析。

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以及发展的重要性

1.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

绿色信贷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担当的体现,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高速建设,我国大中城市正在面临的令人憎恶的雾霾、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现象,而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心情不悦、生活不便以及疾病更是令人担忧。所以绿色信贷的发展就显得必不可少,其特征就体现在正义价值的层面。这一正义价值就是实质正义价值,并非形式正?x的反面,是在这一基础上为多数人公平正义而体现的,有着个体差异性的理论,绿色信贷对这一个体性差异有着突破。在实际信贷过程中有所体现,正如股份制商行对盈利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的结合予以充分考虑,并采用不同金融方式方法,对贷款给污染性行业进行严格的控制。

1.2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口号也为人们所了解。这也是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一条主线,因为鼓励绿色借贷不仅仅是政府积极回应了我国广大人民对环境污染问题和低碳环保的呼声。也是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能有效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善。从投资角度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就能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对金融结构的优化有着重大调整作用,不单单有利于环境进步,而且有助于金融创新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2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以兴业银行为例

截至2015年12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众多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信贷融资8000亿元,绿色信贷融资余额达到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82亿元。绿色信贷客户数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客户数达到6030户,较年初新增2796户。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2006年兴业银行以节能减排融资业务为切入点,率先开辟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十年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寓意于利”的特色发展之路。其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整个兴业银行集团的品牌和优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是兴业银行一直秉承的三大绿色发展原则,涵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固体废物污染减排、减少液体废物排放、能源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排放、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项目类型及涵盖节能、工业、建设、交通等各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业,且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突破。

兴业银行在逐渐的摸索形成多种权益类产品融资产品融资业务包括能源合同管理、碳资产和排污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等,目前在表已知的金融服务包括提供资金抵押、清算、质押、存管、融资等。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绿色金融产品链,在交易业务中主要以碳排放交易为主,在此期间与7个碳交易发达发展中国家试点地区达成合作,在国内形成了大大小小11个排污权点。

但就目前中国情况而言,其碳交易也只在几个试点范围内进行,整体活跃度还是较小,价格仍然保持在低位运行。而我国相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碳排放权没有配额的限制,也没有标准排放水平,社会公众没有积极性去购买碳排放,因此相应的此类企业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充满了巨大不确定性。所以各银行在绿色借贷开展上缺乏动力支持。

3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当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我股份制商行绿色信贷的运行现状来看,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绿色信贷核心其问题是地方的干扰性过强。当前的企业仍然重视的是高利润以及高回报,双高项目也是当前地方政府的税收的主要来源。因为绿色GDP的发展观实施还没有得到国内全面深入,受到我国的地区性的因素影响,绿色信贷在具体的落实上比较缺少共享的信息披露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是通过提高经济绩效来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为了工业领域的方面发展不惜牺牲环保产业。在受到地方政府的因素干扰下,绿色信贷的资金就向着双高项目流入,绿色信贷良性发展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如兴业银行有专门信贷风险团队,并专门设立了环境以及社会风险控制部门,但这些在地方的银行就显然没有优势。其主要原因是绿色信贷体系不完善,绿色信贷的理念在股份制商行及其他银行中的应用不广泛等。由于我国目前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发展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绿色信贷的政策制定上过度综合化以及原则化,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各股份制商行也只在自己理解下出台本行的绿色信贷审核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环境污染信息比较少,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方面也不强,这就必然不能适应信贷审查的实际需要,对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实施就形成了很大阻碍。

绿色信贷的产品没有创新。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这创新层面还有着诸多的不足。主要是在绿色信贷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当前的银行绿色信贷的人才结构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创新问题就会对我国的绿色信贷的发展有着很大程度影响。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措施实施

4.1充分重视绿色信贷内控制度完善建立

具体的措施实施,就需要股份制商行建设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结合信贷的总则以及本行的信贷要求等,对绿色信贷的发现以及内控的流程加以明确化,对绿色信贷的技术更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信息的沟通机制和审批制度的建立要能完善化实施,对污染企业的行业的信贷评估审核标准要严格要求。做好绿色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及建立过硬的环境评估和监测系统银行实施环境融资政策时,要将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这是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规,结合环境融资的实施情况,将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得以鲜明呈现。国家也应构建完善的环境融资规范体系,积极建立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银行评贷以及审贷提供有力支持。

4.2加强绿色信贷的激励问责机制的完善建立

绿色信贷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和股份制商行一起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以及适用性的绿色信贷激励以及问责机制,对违法企业的贷款行为要进行追究以及处罚,对有显著成就的银行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重视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加强专用室,构建日常信息传输平台,对企业环保审批以及认证和环保事故等相应的信息最好能纳入到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当中去,这样才能使绿色信贷的走向明确化。

4.3充分重视对绿色信贷业务人才的培养和产品创新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要能建立专门机构,并要配备复合型的人才。股份制商行要及时建立绿色信贷专门制度以及宣传教育机构,将人才储备的相关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有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水平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对绿色信贷产品的积极创新,结合本行的发展情况推出新的绿色信贷产品,如个人绿色信贷住房贷款产品,以及绿色信贷节能环保车贷款产品等等。借助产品的进步来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并能有效为我国的绿色信贷更好开展提供条件,积累丰富的经验。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金融业务 客户关系管理 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储、借贷货币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渠道。现代金融管理理念下,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模式,对于促进银行金融科学管理意义重大。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研究地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策略,是当前深化银行金融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措施。

一、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对个人客户提供的存款、贷款与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的业务,通常具有市场风险较低、经营收入稳定、业务范围广泛的优势特征,在商业银行运作中备受重视。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总称,是在银行经营过程中根据客户对象划分的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储蓄结算、投资咨询、资产运作、消费信贷等系统性银行服务形式。随着当前金融市场的多元性变化趋势,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拓展金融市场、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

二、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基于客户个性化需求基础上,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不断开展包括选择、发展和保持客户关系等系统化的客户服务,来优化企业管理和业务职能,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管理战略目标的持续性商业过程管理行为活动。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通过加强与客户交流沟通,提高客户忠诚度,实现客户价值持续保有率,从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明确客户终身价值合理定位、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银行金融管理机构与客户间价值链关系的耦合与双赢目标。

三、地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我国个人财富的急剧增长和个人客户金融需求理念的迅速提升,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收益的提高,也推动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式以及战略调整的双重压力,加上金融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职能的不到位,导致客户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满意度逐渐降低,造成大量优质客户的不断流失。存在的问题弊端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服务理念偏失

地方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发展客户资源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理解客户关系管理对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本质要义,偏重于存款客户开发和金融产品销售的短期利益,忽视与客户长期性合作关系的维护与管理。

2.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定位模糊

地方商业银行往往忽视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多采用单一形式进行个人金融服务,导致其市场定位过于笼统,服务对象不清晰,无法针对客户关系进行有效落实个性化服务,造成很多客户对银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降低。

3.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机制粗疏

有些地方商业银行针对个人金融业务流程不能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进行分工协作,将个人金融业务机械划分,造成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不科学,营销机制不完善,服务职能缺失,客户关系管理措施粗放疏漏,导致很多优质客户资源的流失。

4. 个人金融业务管理技术模式相对滞后

很多商业银行网络信息电子化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很多个人金融业务很大程度上仍由人工操作并停留在存取收付流程业务上,金融产品的开发项目结构盲目不合理盲目,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落后。

四、优化地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1. 提升管理人才素质,强化客户服务理念

随着当前金融市场环境的复杂形势变化以及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化客户关系管理的服务理念,整合与提升金融管理人才素质,是实现金融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保障。

2.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定位客户服务对象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开展要坚持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效性原则,优化金融市场的内外环境,加强人才资源的引进培养,整合金融管理组织职能建设,明确定位客户服务对象,开发客户资源。

3.完善金融管理体系,拓展个人金融业务

根据实际需求,构建和完善合理的金融管理体系、经营运作与激励评价保障机制,相应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在遴选优质客户中的作用,强化客户关系管理职能,协调和优化客户服务结构,实现金融业务领域的拓展。

4.整合金融营销渠道,创新客户关系管理

采用信息科技手段,强化科学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系统,灵活针对原则,创新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评价措施,对客户实施针对性营销和差别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加强金融营销和产品创新,正确引导市场消费。

五、结束语

总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势下,深化金融管理改革,完善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强化金融服务职能,协调客户关系,提高金融业务效益,是促进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波.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商业经济,2008

第11篇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商业地产在我国一度蓬勃发展,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商业地产 发展

商业地产一般是指用于各种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它同时拥有地产、商业与投资三重特性,具有拉动投资、刺激需求的双重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同时,我国商业地产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商业资本推动了地产业的发展,使商业地产地产经济呈现出繁荣的发展趋势,虽然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小幅的回落,但是总体上还是呈上升的趋势。

自1997年起,我国商业地产的投资额度在逐年上升,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且商业地产投资占当年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在此期间,商业地产作为地产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其销售价格和营业面积的比重都大大增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住宅用房收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在这期间,商业地产的逆流而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北京商业地产的净吸纳量为27万平方米,空置率仅为8.72%,中、高端购物中心仍然维持较高的出租率。2008年第二季度,北京中、高端购物中心首层平均租金为116.71美元/月/平方米,环比攀升8.48%。之前半年内人民币兑美元的不断升值,伴随着商圈和购物中心本身的逐渐成熟以及业态和品牌组合的不断提升,促使租金的美元报价大幅提高。此外,众多新品牌加速进京及由此产生的对优质零售空间的额外需求也刺激租金进一步上扬,以中高端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北京零售物业市场,在2008年下半年内的表现相对比较乐观。与商业项目相比,北京的写字楼市场稳步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1~5月,北京写字楼的销售面积呈上涨态势。其中,写字楼的现房销售面积升至2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7%,并伴有租金价格的稳步上涨。尽管目前市场上有许多项目待售,其中一些项目的开发商还面临着资金问题,但是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对销售价格的较高期望使得销售价格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导致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的平均价格在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每平方米26841元的新高。由于市场上只有少量的新供应,北京写字楼市场整体空置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了五年来的最低点15.22%,环比下降1.39%,同比下降0.97%。写字楼市场表现平稳。

在2009年,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停滞,落后于经济回升的速度,开发、招商、经营面临巨大的困境,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和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政府三令五申要抑制房价的快速上涨,但是这种宏观调控还是不能改变长期内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势头,在2010年,全国各大中城市商业地产出现复苏、商铺租、写字楼租金连续几个月回升,各大房企纷纷大举进军商业地产领域。以万科为首的大型地产商再度进军商业地产,使商业地产经济得到了强势的复苏,地产商开始了新一轮的商业布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强势调控,势必会影响房地产行业的过快增长,在这个趋势下,未来十年内,我国二线城市将蕴藏着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我国商业地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特色所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律成就了商业地产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我国政府对于经济建设的巨大投入之下,我国GDP在过去十年内保持年均10%的发展速度,国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较快增长,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对零售业需求的增加以及对商业功能需求的变化,从而带来社会零售总额的逐年增长,催生了大型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机构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拉动了对经营场所的市场需求,结果表现为商业地产投资额的快速增长。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于第三产业和现代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各个新兴行业体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势头,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兴起,为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城市中大型商业项目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从而拉动了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各大外资企业开始纷纷进军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着这些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的外资的企业布局,他们采用先进管理手段与经营模式,对国内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商业企业单店的规模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商业企业开始进行市场化扩张,连锁经营作为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连锁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目前住宅房地产竞争激烈,地产一再被炒高,是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但是与此相比,商业地产的竞争相对薄弱,由于售价和成本比低于住宅,而且由于其具备稀有性,不会因为房龄而降低投资价值,这就决定了商业地产经济的长期性和增值性,这使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着手商业地产的开发。

三、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在过去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调控和市场的发展,商业地产经济会取得更加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迪安.长沙商业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4):89-91.

第12篇

>> 浅谈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论我国保水剂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浅析街舞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浅析我国移动端网购市场的发展现况 我国寿险销售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 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探讨电气自动化在我国煤矿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 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照护的困境与出路 创业投资:我国西部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农超对接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电子农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吕盛鸽, 宣丹萍.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系数预测[J]. 统计研究, 2012, 3:27-31.

[5]刘新莲, 戴红霞, 曹艳冰.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护理杂志, 2006, 23(5): 57-58.

[6]钱军程, 陈育德, 饶克勤, 等. 中国老年人口失能流行趋势的分析与建议 [J]. 中国卫生统计, 2012, 29(1): 6-9.

[7]尤黎明. 试论老年照护体系的构建[J]. 中国护理管理, 2004, 4(1): 9-12.

[8]原新,李志宏, 党俊武, 等. 中国老龄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J]. 人口学刊, 2009,6: 25-29.

[9]黄建英, 钟长霞, 梁丽. 14590例60岁及以上老年住院病人统计分析 [J]. 医学信息 2008, 21(7): 1028-1030.

[10]王志红, 詹琳主编.老年护理学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1]张先庚,赵清霞,李凤燕, 等. 养老院实施特色护理管理的实践探索 [J].2012, 21(4): 289-290.

[12]翟福生, 刘天元, 贾煜. 养老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以京津两地为例 [J].时代经贸 2012,4: 98-98.

[13]施永兴. 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4]王千, 冯正仪, 金培培. 全科团队模式中社区护士工作内容调查 [J]. 现代护理, 2008, 14(2): 262-264.

[15]冯正仪,张玉梅,沈慧霞.上海社区老年护理工作内容调查 [J]. 护理杂志 ,2004, 21(3): 27-28.

[16]张牧原.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9(93):81-87.

[17]邵林玲,金静芬.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初探 [J].卫生经济研究, 2008, 5: 30-32.

[18]杜鹏, 张瑶. 我国老年保险市场的缺位及对策研究 [J]. 商业时代, 2006, 31: 82-82.

[19]Arnaert A,Heuvel BV,Windey T.Health and Social care policy for the elderly in Belgium.Geriatr Nurs,2005;26:36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