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桥的课堂笔记

桥的课堂笔记

时间:2023-06-02 09:1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桥的课堂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桥的课堂笔记

第1篇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程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探究;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程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刻地感受到,新教材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数学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有着全新的理念。以下是我在使用新教材中的一点点体会和看法:

一、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和谐课堂教学气氛。教师热爱学生,那么,学生也就会爱老师的,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在教学中,老师改变对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心;使学困生由厌学转化为爱学、乐学,从而改变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情境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的特点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改变以往数学教材只注重单纯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如:在学习圆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引入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把生活中的计算渗透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时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数学已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让学生边玩边学,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短了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的距离,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情景创设,可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在教学《位置的确定》变化的“鱼”,通过改变“鱼”的顶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的符号,加(减)一个数或乘以(除以)一个非零的实数,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变化后的“鱼”和原来的“鱼”有什么不同,通过自主探究找出变化中的规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有关实际问题,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河面上有座桥的桥面是抛物线的拱形桥,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米,跨度为10米,一艘宽4米,高3.5米的船要经过此桥,问能不能经过?这样的题目贴近生活,最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最近几年的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能让学生想学,爱学,被动变为主动,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这方面的工作一定要重视。

1.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到了初中,学生的自学很重要,然而,阅读又是学生自学中的基本功。一个中学生应该已经具备阅读能力,所以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且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验收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2.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初中生必须重视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培养,在课堂中,要做到一节课的重点部分或精华部分记录下来,以便后面能复习巩固。做笔记不仅能记录重点知识,还能让学生集中精力,防止走神,开小差。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好数学笔记。

3.训练数学语言的习惯。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语言规范、标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比较、强调,通过提问、学生讲解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习惯。

4.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我们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第2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环节教学法。数学教学的环节是预、读、听、思、问、记、议、练、结。

1、预。预习有什么作用?其一,课前准备充分,为课堂专心听讲奠定基础。其二,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找出新内容的重点、难点、趣点,及不理解的内容。明确了这些之后,听课的目的就更清楚了。在课堂上,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学习效劳就高。其三,预习可以在新旧知识间架立桥梁。因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越紧,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常说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2、读。数学教学中常常是重讲轻读,重练轻读。其实“读”也是数学教学别重要的一环节,一个题目读通了,读懂了,自然也就理解了,会做了。常有学生在做题时,漏掉关键字而做错了。

3、听。怎样听课呢?一是会神专心(即不分心、不打花杂,专心致志的听课)。二是连绵思活,即保证思路的连绵而不间断。思路,包括教材内容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三是抓住关键,即讲课时要抓住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趣点,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我对学生听讲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听懂,增强理解力;二是听全,增强记忆力;三是听话,增强想象力。

4、思。即听课要动脑,即深思。为什么要深思?一,深思才能解惑,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迷惑)”。二,深思才能加深记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对问题思考得越深,记忆就越牢固”。三,深思才能更好的领会所学的内容。

5、问。学数学要善疑好问,从教师一方面来说,在数学课中精心设问是很重要的。怎样设问,主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擎心设问,有利于深入理解新课内容。其二,精心设问,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三,精心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知识和已学过的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6、记。主要指在听课时怎样做笔记。我人为,数学笔记在于记住有代表性的教材上没有的难题,特殊的解题方法,以便记一解十。

7、议。议的形式主要是讨论,在新课学习之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课后的思考题,或教师队提出的自学题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加以综合、分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能力。

8、练。对于数学课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学生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复习,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就会稍纵即逝。因此,对老师所布置的练习,必须按时独立完成,老师对练习也应及时批改。

9、结。结是把当堂学过的新知识进行全面归纳,使知识条理化;同时,也要注意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体系之中,使知识系统化。小结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同学间互通有无,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3篇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及综合性强,这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来说,有许多理论和概念难以理解。但是,理论都来源于现实,再难懂的概念都是对客观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因此,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把理论还原成现实,能帮助学生有效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初二《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一课时,笔者从《少年犯》的故事讲起,然后让学生们讲讲发生在身边或听说的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最后讨论、总结犯罪的原因和结果。一个个凄惨的事实,深深触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了课外内容,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使理论更深深地植入了学生的心田。

二、架起与时事政治的桥梁

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和崇高理想教育的重任,时事政治是思想品德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课题。因此,架起与时事政治的桥梁,既可体现思想品德课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进程,又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突出思想品德课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一些反应社会变化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等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例如,十报告与思想政治课中的很多内容紧密相连,根据教学内容,把十会议的相关内容引入新课,不仅宣传了十精神,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三、架起与信息技术的桥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构建现实的、富有挑战意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实。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于一体,可创造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因而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网络上还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学习需要了解或下载所需要的知识。例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会形成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如:中国以握手表示见面的礼仪,泰国则以行“合手礼”以示对客人的敬重,而西方人则以热烈地拥抱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学生通过网上了解到这些知识,可促进对教材中关于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等人文景观内容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尊重各个同学的习惯。

四、架起与自主学习的桥梁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倡导自主学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架起与自主学习的桥梁,可重点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入手。

1.预习的习惯。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或翻一翻)课本;第二种是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料做做练习;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前二个层次,少数学生能达到第三个层次,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

2.思考、提问的习惯。对书本的结论和教师的观点,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学生有疑问是思想活跃、学习有成效的表现;不会提问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思考、提问习惯的养成。

3.课堂做笔记的习惯。这是政治课堂上对学生的一贯要求,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集中注意力,也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从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做笔记习惯的养成,但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笔记,利用好笔记。

五、架起与小组合作学习及分层教学的桥梁

小组合作学习及分层教学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关键要提高其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学生共同进步,为保证学习过程的和谐,不允许任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游离于集体之外。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者在学习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层次性,会演变成为一种模样:各学习小组为了集体荣誉,往往会出现好学生主动讲、差学生被动听的“合作”学习倾向,还会出现优生包办差生学习任务的弄虚作假行为。这样的学习,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加速学生的两极分化,优劣差距越拉越大。这种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就要对集体明确要求,加强小组间的互相监督,并不断培养小组内部每一个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六、架起与实践运用的桥梁

第4篇

课题策划: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

课题执行:申怡 赵玉娇

实施时间:2011年8月16日至8月23日。从北京飞往成都,由成都南下乐山,再到重庆,从重庆登船东下,到湖北宜昌。全程一千余公里。

“寻找杜甫”动员:

去成都,一个声音在召唤,一个身影在等待。缤纷的诗句落满行程,“浣花溪水水溪头”“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结庐锦水边”“西岭纡村北”……它们都指向一个地方,城西,草堂。草堂的盛名注定了它宾客盈门。但是,只有我们能找到:堂边的桃、竹、松来自何处;只有我们能感受,“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我们能近距离体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苦,“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伟岸。凡夫俗客追慕风景,而我们,去做草堂虔诚学子,杜甫塑象的现代朝觐者。我们的心灵,能够聆听越过千年岁月飘来的袅袅余音,触摸到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寻找杜甫,不为找到一种伟大,更愿坚定了平凡中的守望。让我们出发吧,带上真诚的心,带上崇敬的情,带上书,带上诗,带上一切的想念与祝愿!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暑期;不远不近,西下巴蜀……

课堂设计:编辑阅读手册 选编相关内容,编辑成册,以此作为学生行前预习与行程中的诵读学习资料。包含的内容有:杜甫年表、杜甫传、散文名家对杜甫的评介以及精选出来的一百首杜甫诗作。阅读手册是“文化行”得以进行的“粮食”。

“我的山水我引领” 车厢是流动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个景点的讲解任务,要完成此项任务,须先查阅资料,做好充分的备课,设计自己的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在能力训练上,学生都会收获颇丰。

旅行笔记 一天的旅行、参观之后,利用晚上休息进行回顾反思,并写旅行笔记。第二天旅途中,老师对头一天的旅行笔记做点评。通过碰撞思绪,拓展视野,真正体现作文教学的真谛。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一个老师教,不同的班级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效果也相差悬殊呢?

笔者对执教的三个班级12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上课时同学能很好地记笔记,个别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和同学座谈中还发现,许多同学上课笔记记得很好,但是对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忽略,对知识只是局限于记在本子上,而不是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1妥善处理好记课和听课的关系

目前,同学上课出现的几种现象是只记不听、只听不记、全部记或部分记等几种情况。好多同学在课中能做好笔记,而有些同学却觉得来不及记笔记。这就出现上课就是记笔记或者抄笔记的一种认识误区。有些同学的课堂笔记既详细清楚,又干净整洁。但是成绩却不理想。这里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上课时怎样处理“听”与“记”的关系。

1.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一堂课下来,也只能回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内容特别是资料性较强的很快会被遗忘。如果上课不记笔记,那么遗忘的部分将永远从你的大脑知识库中消失。

为了充分消化吸收和理解,做适当笔记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上课记笔记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你的思路紧跟着老师走,增加课堂的学习效率;二是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备忘,可以在课后或复习时拿来用。有一位学生成绩在班级中等。由于上课几乎不记笔记,一次在做作业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错误率高达90%。

1.2听课还是记课

调查中发现,有70.8%的同学能在老师讲课的间隙,快速记录自己的疑问和感悟,注重笔记的功能而不是美观;而“照抄板书”和“力求美观大方”的分别只有12.0%和17.2%。

笔记记得漂亮这确实令人羡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但记好笔记的前提应放在上课时听懂、弄通的基础之上。如果听都有没有听懂,即使把内容记下来,下课后还是不明白、不理解。与其这样还不如专心听课,只要在课堂上听明白了,自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下课时还可以用自己的话将其记在笔记本上。人们常常把上课称为“听课”而不称为“记课”。就说明了“听”的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叫“听话听音儿”,即在众多的话语中能够听出说话人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听课也是这样,要能听出老师讲课的重点与关键。

上课只埋头记笔记。不注意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掌握知识的重点,也不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当然,如果上课时既能听懂又能记下来,做到“听”“记”两不误,这肯定是最好的状态。当“听”与“记”发生冲突时,应以听为主,以记为辅。

2记笔记要能达到最优化效果

笔记是为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便于今后对知识的复习。如何记笔记能将听课做到最优化处理,笔者在对化学成绩比较突出的24位同学的访谈中发现,他们记笔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2.1简练与重点的记

笔记上的文字应该记录重要知识、解题思路及方法、自己的困惑和感悟,尽可能用最简练的语言、符号或图画进行记录,记录的时候或者用固定的区域,或者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和强调。达到这一层次,既能促使自己上课积极思考善于捕捉关键信息,又能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比如升高温度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比如化学物质尽量用化学式而不是文字。

2.2浓缩与升华的记

笔记记什么,关系到对一节课知识的梳理和今后的复习。要做到把知识浓缩和升华,可以从下面的几方面着手。

记知识结构与框架。每一节课的提纲。要记下来,老师板书的每一个标题要记下来。这往往就是本节课老师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记问题和疑点。当发现老师所讲的知识一时难以被自己理解吸收,与自己的观点有出入,你的做法该如何呢?调查的数据表明。最好的办法是在笔记本上或课本上做个记号,待课后立即请老师或同学来解决它,而很少有同学认为,可以不做记号、不必管它。选择“宁可不听后面的课,也要将之弄懂的”不超过10%,可见,紧跟老师的思路还是最重要的。

记方法和总结。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大有益处。课堂总结是一堂课内容的浓缩。老师讲完一堂课,肯定要进行总结和归纳。记住,这个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尽量多记多听。另外,在习题课或作业点评上,最好能记下老师指出过的或自己所犯的错误或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思路和规律。如:当出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时,对此题或此解应快速记下,待课后再细细琢磨。

2.3借助外界资源记

借助课本,课本上有的不记,或简单的记下在书的哪页上。便于课后整理。课堂上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对老师的分析进行理解消化。

借助教辅书课本,买一本知识点整理的比较齐全的课外辅导书。好多学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上面知识点的归纳整理比较全面。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借鉴上面的知识整理,可以避免记一些教辅书上有的一些内容。

借助现代工具,比如有录音功能的MP3等仪器,把老师的课堂录下来回家就可以把没有听清楚或者没有理解的重新听一遍。借助手机拍照功能直接将老师的板书拍下来,或者将老师的电子教案复制下来回家再做研究。

以上这些只是辅助听课,不能将其作为主要手段,否则将会把课堂的时间浪费掉。

3专心地听课是关键

认真地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课前不预习,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上课时觉得老师讲的某段话特别重要,自己想拼命地把它记下来,结果听得似懂非懂,下课打开教科书一看。唉,原来书上都有,所以,课前预习可以加强记笔记的针对性。

而调查中发现,能坚持预习的同学占的比例较少,能坚持预习的只有7.5%,而70%以上的同学是没有预习习惯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1/4左右的同学有预习的习惯,不预习的和偶尔预习的同学占大多数。其中能自觉预习的同学都是在班级中成绩属于领先地位,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而大多数同学没有预习的习惯,主要原因是时间不够。同学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完成作业上。殊不知。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后的作业中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3.1积极地思考和参与

上课要积极思考,学生听课不能仅满足于把新知识弄懂,要理清教师的思路,即教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理清教师

思路的意义在于,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能力和掌握治学本领。这是我们研究学习方法的根本意义所在。

要善于问答。学问学问,不问难以成学。在课堂,必须设问,一定要认真思考,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旨在寻求答案的问于培养能力无益,旨在寻求思路的问是善问之道,并有助于培养能力。学生在善问的同时,还要养成喜欢积极回答和善于回答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习惯。

3.2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听课

听课是接收信息,是信息活动的第一道关口,能否全神贯注,决定信息接收的量和信息活动的质。决定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

许多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课,努力排除听课干扰,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边看,边听,边想,边写,思维处于高度竞技状态之中。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既能随着教师讲授的波澜前进,也能在必要时,搞一点缓冲、舒展,自动调节,以作提神之用。那就需要教师不能以一种方式上课,需要安排同学之间的讨论、提问、练习等等多种形式的上课,而不是一讲到底。

4教师巧妙安排授课

教师授课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要有恰当的语言速度、响度、节奏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一节课不能40分钟都保持注意力集中,这就需要教师上课的手段多样而不是单调的满堂灌,还需要教师讲究一些艺术和技巧。

4.1 U型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

所谓记忆中的“U形位置曲线”,指的是心理学家们根据记忆规律所描绘的两头强、中间弱的记忆状态,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处于不同的记忆位置(时段),记忆的效果完全不同。开头部分在记忆时受到的干扰较少,记忆的效果自然较为理想;随着记忆内容的不断增加,后面材料对前面内容的记忆所形成的干扰越来越大,记忆也就自然而然越来越受影响了。到了结尾部分,由于后面已经没有内容对其记忆产生干扰,记忆效果也就会明显地好起来。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可以把重要信息和内容放在开头或者结尾部分加以呈现。

教师在每节课前把要讲的主要内容先告诉大家,每堂课听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用两三句话、甚至一两句话分析归纳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掌握知识的要点。

4.2 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

人脑的兴奋需要激活,单一枯燥的刺激很容易引起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要使人脑保持鲜活的积极思维而且让它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之中,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处理好脑子的劳逸结合问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穿插一些生动活泼的、能够引起浓厚兴趣的内容。

比如,穿插讲点化学故事,实验,讨论等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同学的各个感官。使同学处于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段,当同学稍微出现疲惫,则可换取一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

安排不同目的习题课。第一种是助记型的,第二种是整理型的,第三种是分析型的,第四种是拓展型的。让枯燥的习题也变得有活力。

复习课在新课的基础上打破章节界限,按知识条块归类,并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听课。

4.3 关注知识的引出和运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上课要抓住以下环节:①知识是怎样引出的;②知识内容是什么;③怎样理解所学的知识概念;④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要带领学生学会关注课本上的“目录”,关注“标题”,关注“黑体字”,关注“资料库”,这些都是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分析问题中要抓住语句中的中心词句。比如。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将所得的硫酸型酸雨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别向其中加入如下物质,并观察到如下现象:

(1)酸雨不仅能腐蚀大理石雕像,还能腐蚀 ,有同学提出,制取C02时不能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硫酸型酸雨能腐蚀大理石雕像呢?你认为原因是____。(2)土壤中有很多细小的石子,有人说酸雨还能加剧“温室效应”。这种说法的依据是____。(3)怎样防治酸雨产生,请你提出两点建议:____;____。

答案:(1)森林和植被及建筑物(桥梁和楼房)因生成硫酸钙受雨水冲刷,脱离大理石表面,使反应持续进行。(2)酸雨和小石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3)煤进行脱硫燃烧;工厂的废气处理后排放;开发新能源(写出两点即可)。

但是这道题:有同学提出,制取CO2时不能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硫酸型酸雨能腐蚀大理石雕像呢?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得分率只有10%不到。答错的同学认为制取CO2时不能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出错的关键是,中心词句没有看清楚就盲目做题。

4.4学会备学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教师备课除了备知识点,还要学会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要设置问题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水平。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通过对新知识的降格处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达到有效听课。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关键是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第6篇

化学作为初中毕业年级开设的新学科,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说它困难,是因为它又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学生尽快入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教好学生,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我把自己当作学生,在向同伴学习的基础上,我首先想办法让自己与学生同时建立兴趣,共同喜欢这门课,用内动力促进“内涵发展”,走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的探究之路。那么怎样提高初中化学课教学质量呢?下面围绕四个问题叙几点教学之见。

一、激发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先让学生喜欢你和你的学科

化学作为起始学科,需要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先让学生喜欢你和你的学科。教师要在“引路、指导、习惯、兴趣”上与学生搭建和谐的桥梁,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引路”就是要在大方向多给学生指明方向,多做思想工作,从诸多方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对他的关系和爱护,让学生有内动力。“指导”就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学科时,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讲题、只讲道理,学生需要的是“钥匙”。因此,要在原理和方法上解说,多在同类问题上归类,让学生能自觉走上“知识的高速公路”。“习惯”就是教师要严以律己,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要有垂范作用,在课堂上要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能随意性太强,要建立“紧张有序的课堂”,让学生知道老师走完上步下一步要干什么,同时,要开始要求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干什么要让学生自觉形成。“兴趣”就是通过教师的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想学,尤其是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关爱学生,要用心去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名敬业的教师。通过这些前期作用,搭建基础,学生就会喜欢你,就会喜欢你的学科,学生的入门就相对容易。

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学习和自主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建立“战场课堂”和“程序课堂”,培养学生紧张的课堂习惯,把节节课堂演化为战场,让学生始终有紧张感,始终处于主动的思维状态。制造紧张的习惯,通过将“阅读“、“练习”、“讨论”、“抄笔记”等在课堂上都规定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所谓“程序课堂”就是根据课型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按照程序去思维,一步一步往前走。同时,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采取三个判断:一是看课堂上举手人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回答,也便于教师判断知晓率。二是练的习惯,我在课堂上的练习是根据学生举手情况实行点名制,点名都是分中、上、下来看知晓率,而且练是学生黑板上练和桌上练相结合,对与错用“兵阅兵”的方式解决,以鼓励学生自觉思考的习惯。三是阅读习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有两点规定,即规定阅读的内容,规定带问题阅读的时间,提高时间和学习效率,包括讨论时间、作业时间也规定,课堂上的“点名制”让每位学生有紧张感,要保证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在认真听讲的同时,做到多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将本节课的知识很好的消化。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如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而零碎,老师在讲课时,都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的。因此同学们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课后进行复习,掌握重点,又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课时“走神”。在记课堂笔记时,我要求学生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课本上标出,课后整理笔记时可补全。要经常不问断的进行复习,循序渐进。对每章内容的重点,我规定时间检查过关,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达到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每章节讲完后我主动将章节考点进行归类梳理,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便于复习和归类,便于与学生一起回顾,便于搞“务实”演练。这样就可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掌握。学生在整理知识时就容易把握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要提高课堂吸收率,必须做到“听、思、问、练”的四个学习环节,力求达到懂、会、透

学生对一堂课所学内容掌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课的效果,指导学生科学的听课方法很重要。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还要会听课,不仅听会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概念、例题要能理解,同时更要学习和感受老师讲的每一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另外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须掌握的内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当时没听懂的,没明白的地方,课下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及时复习,每天认真阅读课堂笔记,回忆教师的讲解、板书、演示操作等,同时对知识点要进行梳理归纳,达到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掌握。

“思”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课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从而使当堂所学知识能消化、理解。

要“练”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可培养一定的技能技巧,是达到会、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能搞简单的重复或题海战术。要通过做一定量的试题让学生能悟出什么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来,把做题的过程看成培养自己的思维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

物理是初中阶段各学科中学习难度较高的课程之一,需要学习、理解和记忆大量的定理公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均有着较高要求。而要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大量实验外,强化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也不可或缺。实践证明,将思维训练融入教学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更为轻松地理解物理抽象概念、定理和公式,还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重点知识,促其放射性、发散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2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培养策略———以思维导图为例

思维导图是以图形为基础,由主题、关键字和各种图形组成的放射性思考模式之一,其逻辑构成与人脑放松时的思考模式相似。思维导图有三个特点:形象性、放射性和协调性。形象性表现在通过清晰地充满色彩的形式来引发想象和加深记忆;放射性表现在通过放射性的网状图来加深记忆;协调性是合理安排主题关键词、逻辑关系,实现左右脑共同工作。将逻辑导图应用于物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知识记忆,强化逻辑理解。具体如下:

2.1将思维导图与自主学习内容相结合

任何学科教学都有课前自主学习,其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学习内容的作用极大。在传统课前自主学习中,学生通常采用阅读式学习,而以教学经验来看,这种方法对某些学科是实用的,但对极具抽象性的物理学科而言,由于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专业性,即便学生投入大量精力自主学习,实际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而将思维导图与自主学习内容相结合,利用图示将自主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标注,则可有效提高自主学习效果。具体地说,教师可先行制定思维导图式自主学习模板,引导学生对各个“高深”定理、公式进行理解,并从旁作出扼要分析说明,如此能够帮助学生较快熟悉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时,应确保设定了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针对这一目标来绘制相应的知识导图;同时,针对学生理解程度的不同,还应在知识导图上标注出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以保障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2.2将思维导图与课堂笔记相结合

人类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自然地会在一定时间内忘记,因此,这就需要定期复习。课堂笔记是强化知识记忆的有效措施,将复习与课堂笔记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将思维导图与课堂笔记相结合,即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记录课堂笔记,帮助学生及时记住课堂所学内容的关键词,并采用放射性的方式进行发散,从而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关键词注解等形式,突出每一章节中的重点、难点,进而使得课程内容更具条理性,更易于课后展开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思维导图是以图形为基础展开分析的,这样的运作模式能够减少文字输入,用于记录课堂笔记,不仅能缩短笔记记录时间,还能显著提高听课效率,使所有知识形成一个结构网络,提高物理复习效率。

2.3将思维导图与习题练习相结合

物理教学仅仅“讲”是完全不够的,还要“做”,使学生通过大量习题练习来深刻理解、记忆知识,才能将所学物理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初中物理习题课上,多数教师都以“例题宣讲”形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单方面的在做练习题,但对习题蕴含的定理概念、公式等并不完全理解,最终难以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而将思维导图运用其中,将练习题分类罗列为思维导图式,引导学生先找出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逐层、逐类解析,练习效果将显著提升。将思维导图与习题练习相结合不仅降低了教师讲解习题的难度,还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效缓解了题海战术所带来的的学习压力。

2.4将思维导图与实验探究相结合

初中物理主要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基础,具有形象、直观、真实等特点,而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实验探究中,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由于实验课时间比较短,为了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教师可在课前将实验课程绘制成思维导图,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目了然,节省板书时间,加快课程进度。笔者在讲授“动滑轮与定滑轮”相关知识点时,即采取了这一方法:第一步,先以动滑轮与定滑轮的运作模式为基础绘制思维导图,利用已有条件,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研究单个滑轮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在经过思考后,提出了两种方式(见图1)提升重物;第二步,让学生分别解释这样组装的原因;第三步,让学生对比这两种提升重物图的特点,总结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概念及其作用。让学生掌握组装滑轮组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解释其原因是一个反思检查过程,最终的概念总结又是一个对比概括过程,如此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逻辑理解。

3总结

思维导图能够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促其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情为基础,积极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初中物理教学,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金良华 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马桥中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要做到“变”,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下海”,应该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生成教育智慧。语文教学没有规律可循,不管你是读语文教学理论,还是读小说,读杂志,读文学巨著,重在形成你自己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鲜明的指导理念,做出正确的决策,确定适合学生的独特教法。许多语文教师从教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工作中却难以求变,又缺少书籍熏陶,产生不了敏锐的思想,那么教学水平自然上不了更高的层次。

因此,教师要经常“下海”,要学会“游泳”。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个步骤都令人称道,他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时间。”这个故事就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教育智慧。

2、打破惰性,“思”“书”为本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就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而教学反思最好的方式,就是诉诸文字,就是把这些问题与感悟先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的教学反思笔记。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一些偶发因素而产生瞬间灵感,我们称之为亮点。尤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语言是课堂的载体,更是联系知识的桥梁。当语言与语言发生碰撞时,智慧的火花有可能随时展现。此时若不及时利用课后笔记去捕捉,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令人惋惜。因为无论教师如何努力,难免存在缺陷与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问题不是立即能解决的。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你会在某一天豁然开朗。而写教学反思笔记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积累教育智慧的知识宝库,是一个教师成长的阶梯。

3、“习之为伴”,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石

习,指的是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说法。因此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的忠实伙伴。

我们都知道,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共同活动。教师教的再好,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也是低效率的课堂。而在实践中,诸如没有预习复习;课堂上读书写字坐姿不正确的;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在下面开小差的;不能围绕老师提的问题思考,更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不良学习习惯举不胜举。

就课堂教学效果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复习、读书、写字、答题、独立思考、发言、讨论、作业、改错、考试、小结等方面。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对课堂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课堂上就会有意注意。这样一来,学生对理解、掌握、运用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将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趣之为友”,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第9篇

“基础知识梳理”几乎是导学案中必不可少的栏目,很多导学案都是采用填空形式出现,成为填充式的教材,是教材的“精华版”、“浓缩版”。

笔者认为这样的导学案仅是教师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框架构造,罗列出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在重点字词部分留空给学生填写,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填写促使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对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其缺点主要有学生填写时间比较长,浪费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知识点罗列太全面精细,导致重点不突出;由于学习任务很明确,学生一味忙于填写,头脑中不会主动构建知识框架,仅留下一些字词印象;另外,这种学习从形式上看确实是学生自己在看书填写,但是它严重束缚学生思维,是一种被动的、不利于能力培养的学习。

矫正:采用“问题式”或绘制“知识树”

“问题式”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问题式”导学案克服“填空式”导学案的一些弊端,其优点主要有: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必须进行思考才能有答案,通过自主思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问题和答案具有一定体系,且头脑中能建构出知识框架;这种自主学习不是“一刀切”式学习,允许学生有差异地进行,清楚哪些问题已解决、哪些问题有困难,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学习。

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部分,知识点比较零碎,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导学案设计,可以让学生构建“知识树”,其优点主要有:将零乱并相对单一的知识连成系统的网络状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学习线索,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的主动学习。

二、导学案≠教学案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主要目的是导学;教学案是指导教师上课为主的方案,以教师为中心,主要目的是导教。所以导学案与教学案的主体并不相同,学与教也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习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教学案的各个条框详细化、条目化之后变成导学案,导学案就是教学案的“翻版”,教师上课由“照本宣科”变成“照导学案宣科”,没有创新和突破,也没有针对不同的班级而改变。

导学案等同于教学案是教师的一种“懒汉”行为,说明教师没有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没有发挥自身教学优势、没有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没有认真研究学情,利用导学案的便利省略了书写教学案这一环节,忽视了很多课前思考和准备,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学生和自己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

矫正:以生为本设计或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路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资料之一,但不是教师上课的惟一依据。教师首先应认真研究学情,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出发点,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在充分熟悉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再备课、再创造,寻找教学案与导学案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而不是一味地合并或等同。如果所学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对于学生能自学的知识不再进行讲解;如果所学内容属于重难点知识,则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设计探究活动由师生研讨解决;如果所学内容属于考试说明有要求但教材缺失的知识,则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补充该知识进行学习。总之,教师应该将导学案区别于教学案,不应被导学案所束缚,而应创造性地使用,做到为我所用;如果教师习惯于导学案与教学案的一体化,可以尝试设计“导学教学案”,即导学案与教学案二者相互整合,是一份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习讲义。

三、导学案≠习题库

在“小高考”、“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受功利主义影响,应试教育的痕迹处处皆有,导学案中也不例外。不少导学案俨然就是一张课堂测试卷,教师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直击考点的习题,如开篇预习题、典型题、提升题、巩固题,“以学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练为主”的课堂,重练不重学。

课堂上师生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一个个学习活动生疑—解疑,从而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再用精选典型例题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使用“习题化”导学案后,课堂容量无形中大大增加,会压缩真正授课的时间,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掌握不透,导致做题处于半蒙半猜、浑浑沌沌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无疑事倍功半,教师苦于赶课、讲习题,学生课堂忙忙碌碌却严重“消化不良”,收获甚微;而且这种“习题化”的导学案与新课改精神逆道而行,弱化学生主体地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减弱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矫正:以学代练,精编精练

课堂原本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导学案的基本要求是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导学案作为师生之间的“桥梁”,应该充分发挥其“导”的功效,导学、导思、导练,导方法、导过程、导能力等。

以学代练,即在导学案上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设计成问题链。问题链设计遵循由易至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通过问题链把学和练结合起来,将学习方法和实效有机结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培养能力。

导学案上可以出现少量习题,但应少而精,这样的习题绝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答案的题目,也不是学生冥思苦想都无解的难题,否则习题训练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导学案上应多出现绝大部分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或教师稍点拨就能解决的题目,因为毕竟是新授课,学生对新学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灵活运用的程度尚低,选取少量难度适中的习题进行训练,学生可以查漏补缺、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动力。

四、导学案≠万灵丹

笔者经调查发现,在导学案使用中,下列现象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无论全年级多少班级、几种类型,均共用一份导学案;导学案上设计栏目多样,面面俱到,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知识梳理、课堂研讨、规律总结、拓展延伸、课堂检测等,一课时的导学案竟达到4~6页;学生没有专备的笔记本,导学案就充当笔记本;课堂上学生几乎不需要使用教材,但是必须人人一份导学案。

以上现象过分强调了导学案的作用,将导学案看成是包治课堂弊病的“万灵丹”,可以替代教材和笔记,可以容纳一切知识,可以适应所有学生,可以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导学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拐杖”。既然是“拐杖”,那么“拐杖”的高度应该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的学生,甚至有些学生不需要“拐杖”。所以,如果教师纯粹为完成导学案而使用导学案,让导学案成为课堂主宰,将所有学生按照一种模式进行培养,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偏离了育人根本,是一种“不道德”的教育。

矫正:对症下药,因“才”而导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使用导学案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惑、各有所解、各有所获。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应该关注学情、关注生成、关注育人,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因材而导。

针对全年级多种班类的现状,应该实行导学案分层。如果全年级使用同一份导学案,务必会导致竞赛班的学生过于游刃有余而丧失学习兴趣,普通班的学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丧失学习信心,同时也不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教师精力有限,可以先编制中等类别班级的导学案,以此为模板改编其它等级的导学案,使导学案服务于所有学生,让不同类别的学生使用导学案后都能学有所获。

导学案与笔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记更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记录,如学习提纲、重点内容、存在的疑点、总结的规律、解题的思路等,所以将导学案与笔记完全等同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导学案上适当留白,方便学生记录笔记或者指导学生适当记录笔记,对于导学案上讲解很清楚的可以不记,课后对导学案进行整理完善,再剪切粘贴到笔记本,因为笔记本不易丢失。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92-02

化学对初中生来说,说他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说它困难,是因为它又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学生尽快入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教好学生,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我把自己当作学生,在向同伴学习的基础上,我首先想办法让自己与学生同时建立兴趣,共同喜欢这门课,用内动力促进“内涵发展”,走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的探究之路。那么怎样提高初中化学课教学质量呢?下面围绕四个问题叙几点教学之见。

1 激发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先让学生喜欢你和你的学科

化学作为起始学科,需要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先让学生喜欢你和你的学科。教师要在“引路、指导、习惯、兴趣”上与学生搭建和谐的桥梁,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引路”就是要在大方向多给学生指明方向,多做思想工作,从诸多方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对他的关系和爱护,让学生有内动力。“指导”就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学科时,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讲题、只讲道理,学生需要的是“钥匙”。因此,要在原理和方法上解说,多在同类问题上归类,让学生能自觉走上“知识的高速公路”。“习惯”就是教师要严以律己,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要有垂范作用,在课堂上要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能随意性太强,要建立“紧张有序的课堂”,让学生知道老师走完上步下一步要干什么,同时,要开始要求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干什么要让学生自觉形成。“兴趣”就是通过教师的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想学,尤其是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关爱学生,要用心去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名敬业的教师。通过这些前期作用,搭建基础,学生就会喜欢你.就会喜欢你的学科,学生的入门就相对容易。

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学习和自主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建立“战场课堂”和“程序课堂”,培养学生紧张的课堂习惯,把节节课堂演化为战场,让学生始终有紧张感,始终处于主动的思维状态。制造紧张的习惯,通过将“阅读“、“练习”、“讨论”、“抄笔记”等在课堂上都规定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所谓“程序课堂”就是根据课型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按照程序去思维,一步一步往前走。同时,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采取三个判断:一是看课堂上举手人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回答,也便于教师判断知晓率。二是练的习惯,我在课堂上的练习是根据学生举手情况实行点名制,点名都是分中、上、下来看知晓率,而且练是学生黑板上练和桌上练相结合,对与错用“兵阅兵”的方式解决,以鼓励学生自觉思考的习惯。三是阅读习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有两点规定,即规定阅读的内容,规定带问题阅读的时间,提高时间和学习效率,包括讨论时间、作业时间也规定,课堂上的“点名制”让每位学生有紧张感,要保证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在认真听讲的同时,做到多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将本节课的知识很好的消化。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如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而零碎,老师在讲课时,都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的。因此同学们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课后进行复习,掌握重点,又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课时“走神”。在记课堂笔记时,我要求学生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课本上标出,课后整理笔记时可补全。要经常不问断的进行复习,循序渐进。对每章内容的重点,我规定时间检查过关,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达到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每章节讲完后我主动将章节考点进行归类梳理,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便于复习和归类,便于与学生一起回顾,便于搞“务实”演练。这样就可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掌握。学生在整理知识时就容易把握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第11篇

一、培养以“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价值观和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直观因素、设计生动的教学过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紧扣教材,穿插典故

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极强的理论性和严密的科学性。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失去信心,若能恰当地加入有关的历史故事、数学典故,便会产生无穷的魅力。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从赵州石拱桥到圆周率;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引用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计算“1 + 2 +…… + 99 + 100”的故事;讲直角坐标系时介绍笛卡尔梦游坐标系的故事……让学生从一件件趣闻轶事中感觉到数学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2.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景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授“二次根式化简”时,针对学生易犯a??2这种错误的情况,可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牢记化简时要用绝对值保护 (即a??2=|a|) :在化简a??2时先让a从“屋子”(根号 )走到“院子”(绝对值| | ) ,至于如何走出“院子”要看a的“体质”(正负或零) ,体质健壮 ( a≥0)的可直接出去,体质虚弱 ( a

3.设计生动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要运用好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讲授效果不理想。所以改变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演示、背景丰富的实例、促人深省的发问、妙趣横生的游戏等多种途径。例如:讲坐标系时,可用两根细绳在课堂上以某同学为坐标原点拉成坐标架,然后给每位同学规定坐标,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位置。这样做就比纯粹的说教要形象地多;讲概率初步时,就可以用“抓阄”来说明随机现象,让同学们亲自操作,体验自然界与科学实验中会有许多不确定问题,即在相同条件下可能会得到多种不同的结果。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消除了数学的抽象感、神秘感。

二、进行以“数学能力”为重点的智力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就数学本身而言,它是严格的逻辑推理、灵活的公式转换、迅速而准确的计算、巧妙的想象能力、严密的数学语言等的“数与形的结合体”。《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规定: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智力素质的重要方面。中学数学思想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等。我们应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应用及对知识的系统总结中重视数学思想的归纳和提高,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力武器。例如:某些学生在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时常常束手无策,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侧重于分析解题过程中的配方法及配方后如何使用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等,这样做就大大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找到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培养学生独立探求能力的重要基础,对素质教育的落实是非常有利的。

1.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要求。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的信息有 60%~80%来自于视觉,可见阅读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教师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顺序、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列出阅读提纲,鼓励学生在课余进行补充阅读并及时检查阅读效果,还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已学知识,养成复习的习惯,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本,真正领会教材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产生过程发生兴趣。

2.认真做笔记的习惯

学生必须养成记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的精华和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记录下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随意性强,作笔记既可给予其“动”的机会,又可使其精力也随之专注于教师的授课过程。必要时,教师要随时提示指导学生作笔记,还应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笔记展览和交流,促进学生笔记质量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3.良好的数学语言习惯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

对农村小学生而言,识字、写字、辨别形近字、同音字,就课文提出问题等是他们的困难之处,所以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字、词,刻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差,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如果学生能在课前预习,一方面读的次数会多起来,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帮助;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教材,学习写法。下面我将自己的研究策略总结如下:

一、明确预习步骤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一步明确预习的内容,强化预习步骤:读课文,划出文中生词;把生词翻译成拼音加括号的形式,抄在预习笔记上,划出平翘舌生字,抄在预习笔记上,多读几遍;找出与生字字形相近或易混的字抄下来,组词;找出新出现的多音字,注音,组词;抄写文中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在后面画括号,上课时填词语。找出本课新出现的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再读课文,读通顺;第三次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第四次读课文,就不懂的地方提问。

二、了解并解决问题

预习步骤明确后,我们及时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在预习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认真预习,而像词语等不感兴趣的则不去预习;一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应付预习作业,老师要检查预习笔记,他们就照课本资料,抄完给老师检查,自己根本不动脑思考,至于预习朗读,他们根本就不做,认为老师上课时不能面面俱到,提问到自己的概率很小。“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以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集中进行交流,共同分析原因,共同讨论、交流,制定出科学、实际的解决办法。我们采用鼓励激趣,竞争激趣,展示激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预习热情,并随时关注办法的可行性,不断调整,逐渐优化预习策略。

三、展示有个性的预习笔记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预习以后,有的学生会产生倦怠心理,这时候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展示有个性的预习笔记就是解决方法之一。我们挑选有个性的优秀预习笔记进行展示,这些内容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能体现预习的价值。通过对预习笔记的展示,一方面被展示的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爱预习;另一方面其他学生也会在交流过程中学习新的方法,也希望自己的预习有被展示的机会。

四、变换形式,进行创新预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可见,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课前预习中实施。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预习步骤后,我们开始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原来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如《荷兰牧场》一课多音字较多,我在让学生辨别多音字时编这样一段话:“现在一些农村提倡发展畜牧业,我家也买了一头大公牛。我们全家人围成圈看它,它可神气了,大模大样地站在那里。爸爸想把它牵到圈里,可是无论他怎样吆喝,怎样用力,它都不肯动弹。最后,还是爷爷用草把它引到了圈里,原来牲畜也禁不住诱惑。”学生对红色的字进行辨音,它的好处是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的字比较感兴趣,在这段话里面不仅是简单的辨音,还包括对字义的理解,也包括对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多音字方面,学生还可以自由地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进行创新。学生见到这种方式兴趣高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涌现出来。

五、学生预习质量的考察

(一)采用课前检查与课上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上除了要检查学生预习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还要挑选所学课文中有代表性的知识进行检查,看看学生预习到了什么程度,他们的难点是什么。在课前检查时除了教师要精心设计检测题外,还会挑选一些创新的预习笔记进行展示,如下面几个学生的预习内容:

1.给多音字注音。有一个小孩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枪弄折( )了,就骗父母说自己的脚疼得受不了。他的父母怕他的脚骨折( ),要带他上医院,他坚决不去,说只要给他买一把玩具枪就好了。他的父母明白了他折( )腾的目的。

2.选择正确的字。今天,一位(训 驯)兽员(训 驯)练了一匹狼,那匹狼非常(训 驯)服。

3.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填写词语。《红楼梦》是一部意味深长,值得体会琢磨的名著。( )

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的预习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创新预习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