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1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产业发展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风景式茶园;设计理念;应用探讨
从茶园的经营内涵及经营业态上看,其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传承载体,而茶园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不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和时代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大价值。
1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实施背景分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产业经营元素,成熟的产业经营思维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成熟度与完善度。而在当前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经营思维,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最大效能。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行业,而随着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好整个农业产业要素,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化价值,能够实现农业经营效果的改革提升。不仅如此,现阶段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产业业态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和完善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产业体系的完善度。对于当前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来说,科学化、市场化、生态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想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价值,就需要从市场元素的丰富诠释入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国家,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上,其更关注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农业经营体系中,想要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从创新产业经营机制,融入市场化元素入手,尤其是要将当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对于农业发展来说,茶园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不仅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制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茶文化体系,融入茶叶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结合整个茶叶产业体系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其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备受市场关注,当然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实际看,其实际上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整个茶园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需要将社会关注点融入其中。当前,人们对茶园的关注点,不仅是茶叶这一健康、生态、绿色要素,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而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活动的最大效能。
2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整体性活动,无论是整个茶园中所具有价值元素,都需要传承与创新。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其前提在于寻找到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定位,恰当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茶园设计理念优化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与普通、大众茶园所完全不同的是,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将生态、休闲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茶园的经营层级,还是整个茶园的经营要求,其需要结合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要求,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活动开展来说,其通过创新产业机制,完善产业元素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来说,提升产业价值,优化产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从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要求看,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维不仅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发展层级的必然选择。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优化设计理念,将时展所需要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中的重要要求,风景茶园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风景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创新茶园经营理念,完善茶园经营过程中所具有的业态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和效用。在开展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创作设计理念,尤其是从动态化视角来认知整个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形式。
3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及风景式茶园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比,有着重要差别,无论是整个农业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其具体的经营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体系化状况看,完善的产业理念不仅关系到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价值化的推动和实施,对于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风景式茶园无疑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极具特殊性的元素理念内涵。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实施过程中,其指的是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从整体视角出发实施产业整合。在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产业发展思维。实际上,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来说,产业化、链条化、生态化、内涵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现代农业经营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完善融入时展的具体元素,通过丰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茶园作为重要的载体,建设风景式茶园,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完善、生态化的心态、理念来开展茶园运营活动。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更要注重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作为整个农业产业传承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整个茶园的经营内涵,还是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元素,实际上都值得我们全面探究。现代农业体系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该产业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时代元素,都需要结合具体要求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最佳效果。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发展层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的优化,结合整个时展背景来看,创新产业体系,不仅关系到产业理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够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效果。对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来说,实现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最大化价值,从而满足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效果。
4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背景下的风景式茶园设计思路
茶文化体系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该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元素是基础,精神理念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创新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等多样元素内容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内涵的价值元素。对于风景式茶园来说,也是如此,其整个茶园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时展的多层次需要,尤其是其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相吻合,适应这一时代的体系化要求,更能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导向,其目的在于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专业化生产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形式就是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从而解决当前整个农业体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究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在促进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规划设计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不仅仅是茶园自身经营理念的诠释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利用茶园自身资源基础上,通过融入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以及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效果的最佳呈现。风景式茶园在经营时,要注重内涵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风景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要从茶园所在地基本状况出发,不能盲目照抄。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完善价值元素,特别是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风景式茶园在进行设计优化时,要注重从时代特点出发,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佳效果。风景式茶园经营过程中,其不仅需要注重融入风景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特别是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理念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的经营要素和发展层级,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寻找到新的基础。
5结语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一发展背景,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园经营设计理念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而想要实现整个茶园最大价值的利用,就需要从根本上对茶园的时代价值和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形成全面认知,其必然能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优化效果。农业产业转型,不仅为茶园经营设计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其为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奠定了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庆来.大地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体验中心景观区域的概念设计[J].福建茶叶,2014(9):207-208.
[2]崔丽娜.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9-121.
[3]李云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33.
[4]孙红霞.把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成现代农业转型升级[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12):216-219.
关键词: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稀土产业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最高层次,是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新兴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争取未来经济发展新空间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国都加强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在国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迈克尔·波特把新兴产业界定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其产生原因包括科技创新、新的顾客需求、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等。马歇尔和希克斯则强调市场作用。指出多数新产业的成长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受激励的结果,新产品和新工艺常常试图满足市场需求、生产需求和任务需要。在国内,钟清流(2010)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策略应坚持研发优先,施行创新驱动而非投资驱动。万钢(2010)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受到市场前景、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因此要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牛瑾(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是我国产业加快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对新兴产业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重点产业的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现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了内蒙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对象,并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内蒙古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就近年来内蒙古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各产业生产总值都在逐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尤为明显。在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下。该地区现已建成包括冶金、机械、建材、电子、化工、纺织、皮革等门类比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产业经济体系。建成了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一批综合功能较强,能较好带动相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城镇体系。
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从能源消耗看。在第二产业产值增长较大的同时,其对应的能源消耗比例也最大,其产值的增加是建立在较高的能源消耗基础上实现的。高消耗。高产值是现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如长期处于此发展模式之下。将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快内蒙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对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蒙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部分主要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近些年来各行业产值成连年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这与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了产业调整步伐。相继推出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入住有关。这为加快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部分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但在该地区追求经济发展,吸引企业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的企业也被引进了来。从短时间来看这类企业的引进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远超过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低质量企业的引入,即使资源产生了无谓的浪费,也使环境遭到了破坏,加剧了地区污染。要想摆脱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就需要培育新的产业链,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推动该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分析内蒙古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以便确定应当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选择了该地区的主要产业,通过对主要产业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产业,并为更好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建议。
(一)选择产业指标
产业指标以2010年统计年鉴为依据,包括:产业产值贡献度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指标;比较利税率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投资吸收率;投入创造的就业率;地区专业化率;成本费用率。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指标值。
(二)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表示
即,X=AF+ε(其中:x1x2,…xp为p个原有变量,F1,F2,…Fm为m个因子变量)。分析步骤为:第一步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第二步计算数据(xg)的协方差矩阵R;第三步:求矩阵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第四步:对相应指标进行分组并计算因子得分。
(三)新兴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可将八个指标分为三组成分来考虑。其中第一组成分包括:产值贡献度、投资吸收率、比较利税率、地区专业化率;第二组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需求收入弹性、投入创造就业率;第三组包括: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每组因子的得分情况。以便进一步分析各个产业的发展状况。计算每组因子的得分情况见表1。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二)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1.膏桐
**县的膏桐产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严格项目管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为林油一体化项目实施示范县,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立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绿色能源减贫项目三个示范县之一。
2.橡胶
(2)橡胶生产经营和改革情况 2000年前橡胶产业在我县的发展种植主要以农户自发管理为主,由于管理不善,其种植面积比较零星,管理比较粗放,经营形式较单一,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在推进橡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橡胶产业化经营发展,把橡胶产业从零星、粗放、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改变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制定完善了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夯实了基础设施,做了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有效及市场准入的经营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扩大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充分体现出橡胶产业在**县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3)橡胶产业经济效益以及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调查,我县目前已发展种植橡胶产业的黄草岭、黄茅岭两个乡中,现可割胶的林地面积为960亩,实割胶株数为24000株,年产胶量为599吨,按每公斤当地收购价10元计算,其产值可达599万元。另在黄草岭乡堕碑村有个别农户,年割胶收入已达万元,仅该项收入,给当地贫困山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创收,使该地区的
农户得到了实惠,从而在思想上对橡胶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其它农户对橡胶产业种植的积极性。另外,在黄草岭乡由个体建成橡胶凝胶初加工工厂,总投资10万元,年生产凝胶10吨的加工规模,可有效地与种植农户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点,这一企业+农户,产品和销售相互连接的形成及目前橡胶市场前景较好的前提下,绝大地推动了该地区农户对橡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从当前形势分析,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对橡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认同,从而改变传统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山区优势迫在眉睫。
3.杉木
1990年,**县加大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发展力度,2000年后**杉木4.草果
二、 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县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势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仍然处于打基础、度难关、求发展的时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县铸造产业集群内,绝大多数产业生产的产品均为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板材加工、橡胶加工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县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村,小规模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产业缺乏资金和培育技术,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县六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培育力度,促进产业集群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长期符合**县情的产业。
全面小康:国民经济“软化”过程
这一过程在消费结构上将表现为实物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在产业结构上将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可以预料,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它将是国民经济“软化”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消费结构上将表现为实物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在产业结构上将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消费需求动力:服务消费品需求扩大
从生活消费需求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将引起服务消费品的需求扩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首先,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将使全国更大范围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将可能下降到40%,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交通通讯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精神生活向健康与知识型发展,越来越多的边际收入增长额将用来购买发展型和享受型服务产品。
其次,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使全面小康社会的闲暇时间的边际效用增大,闲暇本身成为社会财富的内容,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需求对象;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长。这就引起以旅游、文艺、康乐、消遣服务为产品的闲暇产业的发展。此外,全面小康社会富裕人口的增加,将扩大延年益寿保健服务的需求;知识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教育、科学技术服务的更多需求。第三产业将由此获得发展的需求动力。
生产需求动力: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所需服务型生产资料增大
从生产需求来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正是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劳动分工日益深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期,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进一步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促进,将加强生产的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就会引起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服务型生产资料增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因此,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将刺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从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两方面,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条件。因此,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要重视工业化,而且必须推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产业发展特征的启迪
必须注意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的新变化,关注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现象,扭转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工农业推动的旧思路,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相应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在2001年分别比全国水平高6·8和5·3个百分点。广东第三产业在实现小康过程中呈现的一些发展特征,可以给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工业立市”不是惟一的产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比重大幅度提高。1978年—2001年间,广东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4·5%(当年价,下同),高于GDP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由29·8∶46·6∶23·6演变为9·4∶50·2∶40·4。这提示: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趋势,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因此,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必须辩证认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规律,全面把握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产业发展走势,重视并推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直逼50%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市县来说,如果还只把“工业立市"作为惟一的产业发展战略,而不考虑第三产业即将超过工农业的经济意义,那就会失之偏颇了。
在全面小康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靠“第三产业”推动
广东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在80年代初期仅为40%左右,到2001年已增大到51·6%,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按当年价算)。不过,第三产业这种略超50%的推动力地位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若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2001年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97%、58·32%、39·71%,第三产业的推动力仍居第二位。
尽管如此,数据还是提示: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不一样。国民经济的增长,在贫困阶段,主要靠农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主要靠农业和工业推动;在总体小康阶段,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因此,要辩证认识总体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中国民经济主要推动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发展思路。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说,在珠江三角洲和大城市,第三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和中小城市,第二产业应是主要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或超过目前广东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必须注意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的新变化,关注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现象,扭转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工农业推动的旧思路,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
国内外资料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当上升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到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交叉时,第三产业就开始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第二大的产业。已实现总体小康的广东目前已达此时点,预示着全国各地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将或迟或早出现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容量第二大的产业的前景。因此,应正确认识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这种变化,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来抓。
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广东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即流通部门,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增加值的比例,1978年为67·0:18·4:7·9:3·6,2001年演变为49·2:37·1:8·3:4·4。流通部门比例下降,其他三个层次特别是生产、生活服务部门比重上升,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方向。这是因为:第一,在产业发展序列上,先行产业的“一枝独秀"使商贸业在发展初期肯定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百花齐放"使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期,实物产品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和社会生产所需的主要生产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产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提高,使生产消费中消费的服务型生产资料比重越来越高。这促使生产、生活服务业迅速发展,比重上升。第三,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开始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在社会产品中,服务产品比重增大,实物产品比重下降,需要运输和在商店交易的实物产品相对减少,导致商业、运输业比重不可能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而呈现增长—饱和—下降的趋势。
根据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走势,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要根据国民经济总量中实物产品量的演变规律及其对交易运输量的相应需求,适可而止地发展流通业。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根据工农业产品交易量的增长状况,推进流通部门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后期,根据实物产品比重下降,服务产品比重上升的状况,适当控制、收缩流通部门的比重。另一方面,必须认识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第二层次服务部门的迅速发展。
通过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大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力日益增加,而目前广东第三产业构成中,这些行业的比重仍然偏低。另外,从就业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仍然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而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保健和科研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相符。
确认战略地位需更新观念
按照产业演变规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越富裕,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就越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根据广东实际,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更新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
面对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前景,广东要适应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在理论和观念更新方面应走在前列。宣传新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必须正确认识:现代产业包括有形产业和无形产业,无形产业比重上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高级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两大类,服务产品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现代财富包括第一、二产业创造的实物财富和第三产业创造的非实物财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衡量指标:比重标准和人均标准并用
各地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通常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产值比重指标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这两个指标一般地说可以在总体上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比重仅是相对水平,反映的是三次产业之间此消彼涨的对比关系。假定某地第三产业处于落后状况,而工业更不发达,第三产业因工业比重低就有可能占较高的比重。因此,要全面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除了使用相对指标即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外,还要辅之以绝对指标: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
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人口,可用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它可消除比重指标的不确定性。例如,有的城市人均服务占有量大,但因为第二产业很发达,故第三产业比重就显得小。如分析其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就可以确定其第三产业发展处于高水平。不过,此项指标也有缺点,就是不反映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关系及其相互适应程度。
服务密度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国土面积。与此对应的还有农业密度、工业密度,三者统称产业密度。它们可用来分析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产业不只是商贸、旅游、娱乐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东在发展国际化制造业方面无疑将有更大发展空间。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发展第三产业的关注。因为,现代化工业生产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高,相应对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广东发展国际化制造业,将为相应的生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日趋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将刺激广东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产品、促进工农业提高效率的功能。针对目前社会上相当多干部群众普遍把第三产业与生活服务业划等号,把第三产业理解成商贸、旅游、娱乐、消遣活动的认识误区,要全面宣传第三产业既包括生活服务业,也包括生产服务业,既为居民提供服务消费品,也为三大产业提供服务型生产资料。当前要特别强调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生产要素的功能。应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机会,引进先进经营理念、技术和资本的契机,推动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证券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
实现现代化要求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更高
随着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广东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对于城市来说,实现现代化要求第三产业的比重应该更高。因为城市是第三产业的基地,它集中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劳动力,提供大部分第三产业产值。此外,人口密度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正相关。城市人口密度大于全国,服务需求旺盛,第三产业应该更发达。在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注意3个问题:
第一,区分国家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确定现代化的不同标准。一些地方以“一刀切"的方式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比重标准,以国家现代化的标准要求城市和农村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同样的目标,实际上把大、中、小城市与农村都当作匀质对象看待,这是不科学的。它导致一些大城市以为第三产业发展得差不多了,离现代化仅有一步之遥,而农村地区则对实现第三产业的高比重目标感到无从下手,离现代化遥遥无期。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2001年到2011年10年期间,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城镇化对于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就云南省的情况来说,2012年云南城镇化水平仅为39.3%,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同时,云南山地高原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海拔高差,山区、坝区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也不一样。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城镇上山”这样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呈贡“鬼城”这样缺乏产业支撑,没有人气的现象。“鬼城”的出现,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同时也指出了城镇化不等于“圈地运动”。
新一轮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就业、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实现人由“乡”到“城”的转变。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仅从城市扩展与农村简单城镇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应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注意要有产业的支撑来保证城镇化的推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与城镇化是相互融合的。不能简单的单独看“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从主体来看,农民从广大分散的田地集中到城镇变成产业工人,是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新组合和新配置。从空间来看,大范围的农田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栽种路线,由少数企业或部门种植才有市场竞争力,走出现在一家一户种植“小、散、弱”的局面,而从田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要集中到城市,变成产业工人,才能创造价值和提升生产力。才能有保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云南的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要走一条生态、环保、特色、有序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的道路。鉴于此,根据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以“山地城镇”为主要形式的云南省城镇化空间结构,与以“产业园区”为主要模式的工业化空间布局之间必须密切协调、良性互动。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四化同步”将成为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而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的“产城融合”将是云南省省未来产业园区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以产业发展作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就业的突破口。
“农民进城、城镇上山”已确定为云南省城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农民要进城、进城需就业、就业靠产业”的必然趋势使得寻找适应我省城乡人口结构与城镇化进程特征的产业园区发展路径成为必然需求。否则,城镇与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最终商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就会失衡与脱节,城镇公共服务与产业基础设施之间就会出现资源配给冲突。全省城镇化进程中,所谓“工业上山、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等方案,都涉及城市中新增大量原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农民要进城、进城要就业、就业要产业,产业要集群。由于集群环境对产业成长和创业的正向激励十分明显,它会催生已有产业的拓展和新兴创业产业的诞生,为解决城镇化就业提供所需的新产业和新企业。因此,可以从云南省各个区域的产业集群分析中提炼出重点的就业问题突破方向。
城镇化要注意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要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城乡规划的首位。
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各地的民族文化、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特色规划。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企业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是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下对于本篇之中,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问题,从当前企业产业结构变迁出发,分析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以及其转化过程,并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其之间存在的发展问题,制定有效的策略以促进企业经济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结构变迁;产业结构;计量经济模型
1.引言
产业结构的状况和变迁不仅决定了其在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而且对经济增长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方面,也将会发挥巨大作用,当前企业发展中研究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并为之造成有效改进措施,以调整企业产业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转变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以便可以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2.当前产业结构变迁
2.1产业结构理论对于企业发展中,针对产业间与部门间,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来分析比较其生产联系与比例关系,可以通过两类指标反映企业发展情况。一类就是,可以根据产出指标,产值、增加值来表示各产业部门中的产品与服务相关因素;一类则是投入指标,其中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源,同时也包括研究开发的资本投入。
2.2产业结构的变迁转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转化。产业结构变迁中,最初是由简单的转化结构组成的,具体就是从初级产业结构发展到当前的三大支柱产业经济结构体系。对此,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就成绩在其1966年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中,研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其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库兹涅茨还指出,在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是初始的产业,而随着时展的演进,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降低。并且,在经济增长中,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略有上升。经济的增长,主要就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来进行度量的,对此;在1949年,库兹尼茨就提出,对于一个国家中,国民的收入度量,必须要从产业结构角度进行衡量,而对于一个经济产业结构,则是由经济产业的生产方式来决定的。
3.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
3.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国内的相关学者也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其中,1997年,钟学义[1]就表示,从产业的关联相关性角度出发,并且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可以得出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在罗国勋[2]的研究中,也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变动,证实其对经济增长率作出的贡献,罗国勋认为,适合经济增长将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变迁,实际上也是对社会中经济发展资源的重新配置,其最后的目的结果均是要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刘志彪[3]在其研究中,应用用Moore结构变化值指标,测算1978年~1990年以及1990年~1999年期间,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度。并且,刘伟从[4]研究指出,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对于我国企业经济增长中,主要是由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来拉动的,然而,对于实际中,若是扩张了第三产业结构,就将会大大的降低企业经济发展,降低企业发展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对此在2002年,蒋振声、周英章[5]等人,就运用协整检验联合预测方差分解的方法,去动态检测经济计量基础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结果中表明,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着政府制约经济机制,能够使二者呈协同互动关系发展。韩玉启[6],在其研究中,则是利用1978年~2000年国内各地区企业的经济生产总值,与社会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进行分析,根据其经济产出横截面数据以及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出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企业中各产业增长对社会经济增长所作出贡献,其研究结果之中表明,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来说,其与经济增长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单向因果关系。然而,针对我国在企业发展中,其实际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中,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经济仍存在与滞后状态,亟待转化此种经济增长状态。
3.2优化产业结构能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中,在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企业发展过程中,若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情况,还可以有效维持企业发展中产业经济的慢速增长;若是当社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若企业的产业结构还是不合理,则将会明显地抑制企业的经济增长速度[7]。对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也就是说,在缓速经济的时代,一个发展较慢的企业不会太明显,若是在快速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还是慢速经济增长提升,则该企业将会很快被社会淘汰。对于企业发展中,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状态,对其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与此同时,在相当的程度上,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还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迁,可能会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也可能会有效的抑制企业经济的增长。对于企业经济发展中,只有采取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其影响,避免产业结构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差异因素,不仅可以使企业发展符合时代需求,也可以提升产业经济发展水平[8]。
4.构建设计计量经济模型
4.1理论模型的设计根据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行为分析,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考虑入选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拟定出计量经济模型中,待估计产业经济与经济增长参数的理论期望区间值。堆积实际设计构建企业计量经济模型中,可以针对企业发展状况,建立以下模型。其中,对于Y就是表示生产总值(GDP)年阶段的增长率,应用X1、X2、X3分别来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三产业年增长率,并可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而(n=1,2,3),则是分别表示在经济增长中,各产业部门的权数;其中,*X(n=1,2,3),则是可以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结构变迁过程中,对企业产业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以此来表示随机的误差项,代表其他影响GDP的因素。
4.2样本数据的收集相关资料显示,对于某省企业产业发展,其经济增长水平呈持续上升状态,其数据如下表所示:从以上表格数据可知,在2003年到2013年期间,某省企业产业生产总值得到整体提升,每年的产业发展经济也呈现出上升水平。
4.3模型参数的估计某省企业不同产业在结构变迁过程中,其经济的增长速度也有不同变化,从而将会导致产业发展经济偏重,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计算三大产业和GDP的环比增长率,结果如表2所示。
4.4模型的检验回归分析,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采用EViews软件,对其进行相应的回归系数分析,其结构如表3之中所示:从上表看出,该省企业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其企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Y和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增长率X1以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长率X2、X3之间表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对统计数据做回归分析,其结果如下:以上计算结果表明,采取计量经济模型,通过线性计算方式,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适合的。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在某省企业产业发展中,第一产业随着年代的变化,其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经济结构在发展中依然占主流。同时,在第三产业中,随着时代变化,其年均增长速度得到改善,人均生产总值发生变化。
5.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
5.1避免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变迁,具有一定可行性,不仅可以促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也可以规避不合理产业结构,在符合经济、创新、发展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企业未来产业经济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9]。对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在企业产业结构变迁优化中,强调综合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强调人与自然、经济的均衡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深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产业经济增长。
5.2优化产业经济比重在产业结构变迁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的产业经济,实现企业从手工产业发展向工业化、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产业经济提升。从政府和国家的角度推动企业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促使产业经济发展比重得到调节与优化。通过工业结构优化晋级来实现工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并最终达到高效化,然后进步工业的经济效益,并增强企业经济市场的竞争力。
5.3保护产业资源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中,调整企业产业结构,从而可以避免因企业资源供给消化过度,而对当地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且也可以严格控制政治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进以及技术革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这不是减少对资源的需求,因此还是会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保护产业资源,促使企业产业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增长提升。
6.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策略
6.1改进企业产业结构模式合理改进企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对企业经济增长发挥积极影响。可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同时,在产业结构变迁中,可以搞好工业云的创新服务试点工程,积极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的发展,促使应用这些技术,提升企业经济发展速度[10]。加快工业构造内部调整,坚决撤销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工业,变革和重组全省煤电、化工、冶金等要点行业,大力开展和培养绿色工业,然后完成生态工业布局,逐步树立有利于工业生态化开展的体制。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进而推进工业生态化开展,能够加快开展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方面的企业经济,变迁产业结构经济,大力开展领先制造业,要点支撑轿车、装备等第三工业经济的开展壮大,同时可以活跃开展节能环保的企业经济,优化构建企业产业经济发展结构模式,使该省企业在产业结构变迁中得到经济上的增长。
6.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放长远的发展目标,合理配置资源,并能够聚焦主导的产业发展,避免将高污染、三废产业引入开发区,应引入高新产业,包括软件信息业、机器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以便更好地增加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并可以有效协调主导产业同辅助产业之间的关系,确保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产业结构中,其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水平依然是还不高,应该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配套措施与政策,推进该省地区旅游经济战略。推动该省经济发展中的产业优化升级工作,能够形成以高技术为先导的产业经济,并开展以基础产业以及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经济格局,促进企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提升该省企业产业结构变迁水平。并且,对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还可以形成依靠企业经济中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以此来协调发展该省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实现企业发展中,经济增长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11]局面。
6.3提升产业结构管理水平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从生态文明视域下,赶快完结增加产业优化方法,可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进步经济增加的企业产业科技含量,能够努力进步归纳企业经济实力。经过商场化变革推广清洗出产和展开循环经济,进步资本能源使用功率。根据对比优势理论,充分展开针对该省具有对比优势的支柱工业经济发展,努力进步该类工业展开的质量效益[12]。对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基于计量经济模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推进优化在企业结构变迁中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中,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当前产业经济的固有经济结构现状,更能够有效提高该省区域内的人员就业率,有助于稳定该省民生,提高该省企业员工的生活质量水平。对于企业结构变迁中,推进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发展势头,可以建立、健全有关服务业的流通、服务部门,拓展企业经济增长服务业的新发展领域,大规模化、强品牌的经营服务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升该省企业结构管理水平。
6.4优化调整新兴产业发展某省企业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基于任何的经济学理论,也都只有在与可以成功地解释过去的发展状况,使人们可以总结前面的工作经验,以提升产业发展经济。对于实际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企业产业经济增长是否符合经济理论,从而为优化产业发展做出相应调整决策。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可以根据计量经济模型策略,可以培育发展新兴战略性经济产业,并且可以建立创新型的国家经济发展企业,有助于提高该省企业经济在我国大经济发展形势中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产业经济中,可以发展创新产业,加大该省的工业发展,提升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积极调整企业新兴工业发展中的产业内部结构,有效降低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地区结构差异性问题,以便可以积极促使企业经济在结构变迁过程中得到增长。并且,对于企业发展中,亦可以积极调整新兴产业发展内部的产业经济结构,提高其产业基础施工工艺,降低产业基础材料成本,提升产业产品集成性,发展新型企业,促进企业经济可以可持续发展。
7.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企业发展中,应做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促使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能够相辅相成,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有效优化改进企业产业结构,找出产业结构中的弊端,并为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对策,实现企业经济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加大产业资源,提升企业产业经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钟学义,王丽.产业结构变动同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5).
[2]罗国勋.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
[3]刘志彪,安同良.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J].南京社会科学,2002,(1).
[4]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5]周英章,蒋振声.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6]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2).
[7]于晓华.如何正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中的数据、模型与参数[J].农业技术经济,2014,(7):4-16.
[8]周俊梅,蒋文江.基于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的贝叶斯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5(2):119-122.
[9]朱琳,杨伟.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7):109-113.
[10]王文举,王方军.博弈计量经济模型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3):108-113.
[11]杨春,陆文聪.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5):24-29.
关键词 产业集群 趋势 作用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但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过程,也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产业集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快速的发展,会朝着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和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当前较为突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集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高成长性,大部分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增长能力,由于全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产业集群的成长速度更为突出。例如,“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五金产业集群20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85-2004年,小榄镇五金产业总产值从4525万元增长到173.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36.8%;企业数从47家增长到3079家,年平均增长率达24.6%;从业人员从4552人增长到82456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6.5%。
(2)新产业集群不断涌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部沿海地区在原有产业集群不断成熟的同时,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东莞以IT产品制造为主,逐步分化形成五金、塑胶、模具多个专业集群,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并形成一个综合IT产业集群。同时,地方某一产业集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的现象也非常多见。
(3)主导优势企业持续成长。近年来,市场争夺越来越激烈,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经受了国内外竞争的洗礼,部分优秀企业从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以浙江为例,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以杉杉、雅戈尔为核心,形成众多中小型企业为辅助的卫星“增长极”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企业规模日益扩张,2%的骨干企业占了集群内40%左右的销售额。
(4)产业结构呈现逐步升级趋势。随着市场竞争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结构升级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提高竞争能力。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演化,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雏形初步显现 ,这将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 改善产业集群的总体结构状况。
概括地讲,产业集群能够发挥分工的优势和规模效应,具有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能够吸引区域外资源流入,在诸多方面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产业集群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外,还有其他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1)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化改革。中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以非国有经济为核心构成的,而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取得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产业集群集中的地区,非国有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增长,一方面增强了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其他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这都会促进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并确保改革的成果。
(2)大规模吸收劳动力,促进地区城市化。中国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增长,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水平。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地区其它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城市化。例如,温州的城市化主要是产业集群发展带动的结果,河北清河、山东寿光等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3)促进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如前所述,产业集群可以极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市场化改革并提高地区城市化程度,而这些方面正是中国中西部广大落后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产业集群是中国中西部落后地区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摆脱落后,跨入先进地区的行列。例如,河北的清河、河南的漯河、湖北的仙桃、内蒙过的鄂尔多斯等地,都是因为一些产业集群或正在形成产业集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 刘斯康,王水嫩.用产业集群理论来规划新的产业布局[J].当代财经,2013(07).
[2] 屠凤娜,杨智华.产业集群的基本分类[J].环渤海经济t望,2007(02).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限制因子;生态化;对策
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对于我国民族统一、综合国力的增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不仅在经济、政治方面竞争,同时也必须在文化上树立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起步较晚,在体育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再加上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模式也比较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明确我国体育发展存在的限制因素,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制定生态化的发展对策。
1.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1.1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
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指社会上以提供体育文化产品为主的经济部门的总和,其中,体育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用品两类,经济部门不仅包括当前我国从事体育产品生产的企业,同时也包括各种以经营性活动为主的其它企业或机构。具体来说,体育文化产品包括体育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的体育文化服务、体育文化娱乐休闲活动等。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辨析,从广义的角度看,体育文化产业指的是以体育为依托,利用各种社会化的途径,为社会大众服务,实现对我国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的新型产业,它是我国体育和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势。狭义的体育文化产业指的是与体育比赛、体育健身、体育影视等密切相关的体育文化产品的生产、体育文化传播服务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等。总的来说,体育文化产业是具有双重属性的一种特殊产业,它既有鲜明的体育文化属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
1.2体育文化产业的特征
1.2.1可持续发展性体育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它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综合价值较高,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分工发展的要求,体育文化产业也逐步转化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当今我国体育文化产业正逐步朝着科学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体育用品生产过程中以及各类体育活动开展中都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1.2.2双重价值性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的无形资产,它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连接纽带,利用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创造出一种既具有精神价值,同时也具有物质价值的产业,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体育文化产业都具有无法取代的价值,从性质上看,体育文化产业能实现物质消费和精神基础的兼容,文化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发展的基本要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人们的文化需求为基础的,完全满足我国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从产品上看,它主要以服务类产品为主,可归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因此,它又是物质消费类的产业,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降低社会失业率。1.2.3统一性和融合性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已经逐渐由文化产业向着经济产业发展,其具有的观念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正逐步融为一体,并越来越凸现出来,这就进一步提高了体育文化知识在全社会的认同感,让体育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财富。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学会区分其经济属性和观念形态属性,同时也要认识到二者的交叉点。一方面不能仅仅追求体育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其精神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不能只看到体育文化产业的观念形态属性,而对其经济属性视而不见。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价值,这两者都已经深深融入在了体育文化产业之中,因此,必须明确二者的统一性,不能以实现某一种价值而牺牲另一种价值。自2003年起,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在刚开始的时候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这些政策的重点大多是放在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就难免忽略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精神财富的价值,体育文化产业也不例外,不管是从当期还是长远的发展来看,文化产业都将朝着与其它相关产业相统一、融合的方向发展。
2.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2.1缺乏资金
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融资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在融资体系的建设上还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筹资方式不够灵活、金融参与度低以及融资模式落后等,例如,一些在现代经济中经常运用的债券、股票等筹资方式,基本上很少在体育文化产业中运用。第二,投资结构不合理。对于体育文化产业的投资来说,其本身是一项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在投资结构上应更加注重对一些文化战略后备资源的投入,但是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投资结构中,大部分资金都偏向于效益高、成本低、运作周期短的文化产业项目,而忽略了真正具有价值的长期性项目的投资。第三,投资渠道单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资金大多数来自于政府,国内个人资本以及国外资本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体育文化产业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狭隘,许多文化产业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不得不取缔。
2.2创新型人才不足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持久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的好坏也与创新具有直接的联系,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团队,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的数量非常少,在管理、决策、规划等方面具有较高实力的人才更是十分缺乏,不少体育文化企业在用人机制上都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企业领导层的人才观严重扭曲,认为只有命令式、服从式的管理模式才是最好的,这就导致一些本身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被埋没,最终影响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也是导致创新型人才缺乏的一大重要因素,由于不具备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导致企业的在职员工看不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就不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仅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就算原本具有创新的才能,也可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磨灭。
2.3未树立品牌效应
不管是对于何种行业来说,品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牌既是一种荣誉和信誉,同时也是一种效益,树立优良的品牌,可以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人可能对品牌并不陌生,它是指一种能够对企业带来增值的无形资产,品牌的增值也可以看作是附加值的不断提升。一般来说,品牌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并通过口耳相传积累起来的总体印象。对于体育文化品牌来说,其涵盖面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某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同时也可以是全球化、世界化的精神财富。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看,品牌效应的缺乏是阻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绊脚石。虽然我国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但是这些体育项目由于流派众多、鱼龙混杂,很难形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体系,导致许多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至今仍与奥运会绝缘。
3.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对策
3.1采取多元化的融资途径
要让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化、持续化的发展,首先必须在融资渠道上下功夫,解决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首先,应加大政策扶持,通过制定相关的奖励实施政策,吸引更多的个人资本和外资投入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建设中。其次,要优化投资结构,在一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长期性项目上增加投资。最后,要完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利用知识产权等精神财富来筹资。
3.2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体育文化产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在人才的选拔上严格把关,要求入职人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国家相关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等应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机制,采用企业和高校合作办学的形式,创办专门的体育文化教学培训基地。最后,国家体育局必须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注重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使之成为视野开阔、具备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3.3树立品牌效应
要树立起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品牌,将中国的武术、龙舟、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推向世界,使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品牌支撑。第二,要打造现代化的创意性品牌,通过借鉴东西方体育文明,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灵感,创建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体育文化品牌。
4.结语
总之,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变成一种兼具观念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新产业,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组成部分,正逐渐朝着产业经济进军,体育文化领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各种经济产业之中,为其全方位的交叉成长提供了可能性。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限制因素,必须采取生态化的发展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静.山东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谷会丰,于海溶.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J].辽宁经济,2007,(1):39.
关键词:偏离份额法;区域增长;产业结构;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2-0001-04
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经济带中各区域产业、要素一体化流动和配置优化,这为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为其融入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可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员,芜湖如何抓住机遇,在促进跨省市优势互补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芜湖市在长江经济带城市中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找出芜湖市产业发展哪些方面于长江经济带其他沿江城市, 哪些方面弱于长江经济带其他沿江城市,为芜湖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建议。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Analysis, 简称“SSA”) ,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尔・ 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的。其后, 由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在应用中又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基本思路为: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将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化分解为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以此来对比分析区域内产业相比较标准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和在某区域区位优势强弱。[1-2]
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方面考虑, 由于
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率为地区内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 而不同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供求弹性和生产率增长速度, 因此各部门经济增长率存在很大的差异。[3]若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会对该地区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使该地区的增长率快于标准区域的增长率平均水平, 则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反之,则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并使该地区在增长的速度上处于劣势。
在区位(竞争)因素方面, 一个地区的地理区位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一个拥有区位优势的区域, 其要素生产率将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与标准区域完全相同, 那么该地区总体增长率与标准区域增长率的差异就是由于竞争力因素的影响所致。[4]
二、偏离份额模型的构建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背景,可以构建芜湖市的偏离份额模型。设 表示 时期 区域 产业经济活动水平(用 产业产值表示),其中 表示长江经济带第i个沿江城市, 标志第j产业; 表示 时期长江经济带 产业经济活动水平; 表示 时期长江经济带所有产业经济活动水平之和(可用长江经
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即
长江经济带沿江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南京、武汉、杭州、宁波、长沙、合肥、苏州、扬州、常州、镇江、芜湖、安庆、铜陵、池州、九江、岳阳、黄冈、重庆、鄂州,本文实证分析芜湖与其他19个城市产业结构和自身区位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在这里n的值为20,m的值为3。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区域增长份额(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和区位偏离份额(竞争力份额 ),用关系式表示为: ,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区域某产业部门的增长量( )也可以分解为区域增长份额(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和区位偏离份额(竞争力份额 )三个分量,即
代表基期(年),t代表末期(年),以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年为基期,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为报告期,即以2008年为基期,以2013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为报告期, 的取值是2008,t的取值为2013。
以芜湖市为例,定义区域增长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如下:
(一)芜湖市区域增长份额分量( )
用下标i表示芜湖市,j表示芜湖市的三大产业下标,因此芜湖市区域增长份额分量定义为:
上式中, 为长江经济带所有城市生产总值增长率, 代表基期(年),t代表末期(年), 代表假定芜湖市各产业均按标准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区域的总偏离值为正;反之,为负。
(二)芜湖市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
式中, 代表芜湖市按照标准区域(长江经济带)第 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标准区域(长江经济带)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芜湖市第 产业随标准区域第 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若芜湖市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 ,反之,则 。
(三)芜湖市区位(或竞争力)份额( )
式中, 代表芜湖市第 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标准区域(长江经济带)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标准区域相比,芜湖市在发展第 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若芜湖市竞争力高于标准区域水平,则 ,反之,则 。
三、芜湖市三大产业的区位竞争力
依据前文20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以及三次产业的细分产业的增加值等数据,运用偏离份额法研究芜湖与其他长江经济带城市的产业结构状况,由公式1、2、3算得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的三次产业的区域份额、结构份额和区位份额,如表1所示。
由区域份额可以看出,芜湖的区域份额远远低于上海、南京等城市,由结构份额则可看出长江经济带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增速很快,区位份额则表明上海的经济基数很大,然而上海三大产业的增速则没有长江经济带的平均增速高,芜湖的三大产业增速高于平均增速,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速明显。
(一)第一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从第一产业看,长江经济带20个城市的结构份额均为负值,这说明第一产业是长江经济带的“不利增长结构”,并使该地区在增长的速度上处于劣势。而芜湖第一产业的区位份额为58.5,这反映芜湖在发展第一产业方面具有区位优势,其投入在第一产业上的要素生产率将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如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
近年来,国家注重“三农”问题,关心农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而芜湖在发展农业方面也具备区位优势,所以芜湖可以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农业要素投入、引进新型农业品种等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从第二产业看,芜湖的结构份额为-44,而长江经济带其他19个城市的结构份额也均为负值,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的结构劣势都很大,上海的结构份额达到-589.5,这说明芜湖相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而言,第二产业是“较有利的增长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芜湖经济的发展。从区位份额方面看,芜湖的区位份额为541.9,而上海的区位份额为-3307.7,与芜湖紧邻的南京市区位份额也小于芜湖,这说明芜湖在发展第二产业方面具有区位优势,其投入在第二产业上的要素生产率将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
工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经济发展释放活力。而芜湖在发展第二产业方面具有相对有利的增长结构和有利的区位结构,所以芜湖要加大工业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提高工业的投入产出比率,实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发展的良性生产发展模式。
(三)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从第三产业看,长江经济带的20个城市的结构份额全部为正值,上海的结构份额为836.4934,显著地高于其他城市,这反映上海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的结构份额也达到了200多,而芜湖的结构份额为27.1863,虽然为正值,但是与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芜湖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的结构优势不明显。从第三产业的区位份额上看,芜湖的区位份额为14.8376,而苏州的区位份额为543.5778,重庆更是达到3714.7267,这说明芜湖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的区位优势也不明显。综上分析,芜湖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所以第三产业不是芜湖“有利的增长结构”。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相关数据及长江经济带20个城市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芜湖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产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优于安庆、铜陵、池州、九江、鄂州等城市,但产业发展现状不及上海、南京、武汉、杭州、重庆这样的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
第一,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5]由于长江经济带经济战略正处于调整中,芜湖市占据了一定的地理优势,应当做好承接长江经济带梯度转移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调整,引进江浙沪地区先进的生产发展技术,吸取江浙沪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更新自身产业结构,建立新产业、新企业、新产品,使得自身步伐能够相应地承接好江浙沪地区发展战略;同时做到带头作用,带动本省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将自身先进技术推移到周边产业结构更需调整的城市,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水平亟待提升,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具体到芜湖市,可以看出芜湖市第一产业在长江经济带具有区位优势,能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因此芜湖市可以利用自己的农业优势继续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鼓励建立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农业金融业务支持的力度,增加对于农村产业的信贷投入。
第三,上海、杭州、宁波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虽很大,增速却处于放缓的状态。第二产业发展增速显著放缓,需要进行产业调整。南京等市的第二a业目前发展仍很迅速,但也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芜湖市的第二产业虽然也具有区位优势,但与江浙地区相比仍很落后,且第二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较低,竞争优势不足,应利用区位优势吸取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与南京等市进行有效的产业承接。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也有利于南京等市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本性转移,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结构升级。
第四,芜湖市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相比于其他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达到与长江经济带和谐发展的目标,芜湖市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的第三产业。要进一步抓住及挖掘自身的优势产业,并积极与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对接,促进第三产业数量上的发展和质量上的提高,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朝,潘雄锋,孙玉涛.我国15 个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地理,2007(1): 113-116.
[2]向云,祁春节,陆倩.长江流域种植业生产结构的区域差异及转型升级[J].经济地理,2017(2) :148-155.
[3]乔为国,周卫锋.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解释[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1):36-43.
[4]单宝艳,王立娥.山东省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J].华东经济管理,2016(10): 26-32.
[5]杨永恒,胡鞍钢,张宁.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J].经济学季刊,2006 (3):803-81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35 -03
一、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而至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前景一片光明,在其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人一筹,就需要考量包括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和以文化、意识形态等展现出来的软实力的综合体――综合实力。在以知识作为主导的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的新型表现形式的文化、创意及其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是民族之魂,创意是发展之力,“文化”与“创意”的有机融合产生了一种新兴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
在全球范围内,一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优秀文化资源、创意阶层的智慧和高科技的创新推动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意设计和巨大的就业潜力。 “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2001)提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制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提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这是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战略目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对我国重点城市和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相关各方面有益因子,加强全方位的扶持和支撑力度,力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
Atkinson & Court(1998)指出,美国的新经济,实质上是以知识和创意为主的经济,创意经济是新经济的动力,而新经济本质上就是知识经济。开放的美国人大胆的提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口号。除此之外,日本提出的文化立国战略,韩国在2001年为了振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性国家。中国学者厉无畏在《创意产业导论》中对创意产业的界定是:重点强调创新和创意,把有创意和创新作为核心要素驱动的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注重创意的产业化。金元浦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需求,科技支撑,新媒体主导下,把文化、艺术和经济全面结合组建的新型产业集群,更加突出文化精神的力量和创意产业的文化基因。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把文化、创意的理念,个人的智慧和科技与艺术手段的结合,创造出蕴含着文化和艺术气息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具有创意设计理念的产品本身不仅仅是包含其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而更加注重的是产品所衍生出来的观念价值―高附加值。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技术的迅速传播致使产品趋于同质化,于是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所带来的,如品味、情趣、感觉、风格等容易产生心灵共鸣与认同的高附加价值。
第二,鲜明的知识产权性。创意产业比传统产业对知识产权具有更高的依赖程度。从创意的构思、生成、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知识产权从产权萌芽、产权生成、产权分解到产权分配,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知识产权是同步实现的。
第三,产业关联度高。文化创意产业几乎囊括了传统行业中的价值链高端部分,创意活动可以和许多的产业联系起来,像广告创意、手工产品的制作与设计、艺术品设计与制作、建筑设计等等。“哈利波特”的成功模式正是从小说出版、电影制作、玩具、卡通读物、游戏、纪念品等一系列产业链条的无缝结合。
第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创意产品的观念价值往往高于其使用价值,在不同的产业环境背景下,消费者对创意产品的艺术、文化价值追求的风格迥异。因此,即便是已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创意之作,如果不符合消费者自我的欣赏风格,则同样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因素还是存在的。
三、中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西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态
谈到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首当其冲要提到英国的创意产业,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保持英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首相布莱尔的带领下英国最先提出了包括广告、设计、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时装设计、软件等共13个行业的“创意经济”范畴。
美国的迪斯尼动漫设计、硅谷的高新产业、好莱坞的电影创作等都是与创意产业紧密相关,美国人喜欢把文化产业称为“版权产业”。据《2011年美国版权产业报告》提供的数据,从2007―2010年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从2007年的9043.4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9318.2亿美元,除了核心版权产业之外的其他版权产业的增加额从6793亿美元增加到6950.4亿美元。
基于政府对文化创新战略的共识,韩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显现,“韩流”浪潮的风起云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类型,强化了“内容产业”的创新支持系统。韩国文化产业就像一股活水,激活了整体经济,随着韩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崛起,注重创意设计的创新文化理念渗透到各个行业。
日本、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各国所拥有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全球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竞相通过创意产业来提升生产总值和开发就业潜力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进入发展的轨道。起初,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诞生在像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并且大多出现在城郊废旧的工业厂房里,这里低廉的房租,宽敞的空间吸引着充满个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到来,打造出富有创意、激情的创作基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国内的一些中心城市相继出现创意产业园区。
从2005年起,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北京市已经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科研、人才、市场、信息、文化的独特优势,创意产业每年都创造出可观的产值增加额。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产业资金短缺,融资难,市场准入限制多,结构性、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虚化等等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集聚全方位资源优势促进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上海来说,充足的空间、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及多样化的人才资源,是上海75家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上海旧城空间优化为创意产业提供了空间支持,海派文化积淀的深厚性提供了文化支撑,移民城市人才的多样性提供了人才资源,这些因素构成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潜在优势。另一方面,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和渗透力度还比较有限,还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上述可以得知,在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只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初现成效,相对于国外的英国、美国来讲,国内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程度低,地区不均衡,东中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好,西部地区基本没有大幅发展起来。像、青海、云南这些偏远地区的文化底蕴丰富,带有当地民族色彩的文化基调多种多样,但是拘于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缺乏大量资本的支持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和推广。
四、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客观上讲,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的确有不小的差距,有学者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落后于国外一二十年。在动漫、电影等贴近民生且附加值较高的领域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现实情况,应该把差距作为上升的潜质力量,学习国外的优秀发展模式,洋为中用,活学活用,并且依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地方区位优势,发掘文化创新因子,综合利用全方位的优越条件,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为了实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梳理和整合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这些对策可以帮助和指导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有序发展。
(一)通过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知识产权问题几乎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随着数字化、电子出版、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大大推动了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有助于激发创作者创新的热情和鼓励文化创意产业有效竞争。首先,加快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完善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查询和服务建设,创造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国际知识产权环境。其次,提高企事业单位与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知识产权知识讲座与培训,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效维护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经营秩序,保护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经验并与本国文化优势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最早是在英国提出来的,英国政府最先投入强大力度支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推进带来了很多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同样的,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欧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实力雄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可以让我们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洋为中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本土的文化优势,活学活用,扬长避短,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培育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成为盈利性产业
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看来文化创意产业是可以盈利的。要实现盈利,就需要在做好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措施的同时,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营。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应走产业化和市场化道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创意经过生产、运作、流通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过程中创造了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文化资源、创意群w、资本、企业等要素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模式,实现产业链条对接,提升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创意产业发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是创意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的集聚效应,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创新科技园区的各项资源优势。北京中关村是依托海淀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通过建设创意产业园区,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成为高新技术增长区,成为拉动地区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创意产业集群或创意产业园区要在借鉴已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要特别重视对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培育。可以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孕育期,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品牌支撑体系,为集群品牌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包括: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设置品牌管理机构、建设科研平台和吸引人才、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拓宽品牌融资渠道、营造特色文化环境和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发展等。在成长期,政府参与监督进行品牌推广与维护工作,政府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建立,提高行业协会参与集群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应明确行业协会与政府的职责关系,以行业的管理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在成熟期,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品牌形象,增加品牌价值,具体的侧脸包括: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构建集群创新网络体系、制定品牌国际化战略和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四)重视创意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是推进产业成长壮大的动力源泉,是决定产业持久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针对我国创意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用人方应在纳才、育才、用才,留才方面实施更加人性化的举措。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在创意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文化创意企业要积极猎取各类专业人才,同时应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和发展的投资,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所用”。另外,由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程度高,创意人才层次多种多样,国内的文化创意企业可以通过搭建国内国际文化创意人才、文化成果的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人才交流、碰撞的平台,培育更多兼具文化内涵、创意思维与产业运作模式的复合型人才。
(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市场的同时,尽力拓展国际市场
政府要在法律、产业体制框架、投融资、税收、出口政策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给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支持,使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能占领国内市场,还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出去。“走出去”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战略,如最有前景的动画产业等。中国庞大的动画产量急需渠道消化,在国内电视发行渠道已大致固定的情况下,海外发行是一个新的渠道。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仅可以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强中国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国际环境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国际化是检验中国文化产业实力最好的试金石。在与国际化对手的竞争过程中,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只有“走出去”,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彰显出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海外发行对中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品牌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 How k in s,J.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 Allen Lane/Penguin Press,2001.
[2] 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洁梅.基于产业集群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5] 张京成,王国华.创意城市蓝皮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 陈祝平,黄艳麟.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6,(04):46-53.
一 安阳县产业结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安阳县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 产业结构实现了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跨越,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安阳县自身的特点。安阳县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6.1:24.5:9.4调整为2012年的9.2:65.2:25.6。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有以下特点:
1、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逐步调整,现代农业特色不断凸现。
1978年,安阳县农、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3.4%、1.0%、5.5%和0.04%,以农业为主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经过和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强农惠农等政策的落实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安阳县农业稳步发展。畜牧业不断向规模化和特种良种养殖发展,种植业向优质、特色品种调整。2012年,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分别为58.5%、9.9%、26.5%、0.2%和4.9%。其中农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34.7个百分点,畜牧业上升25.7个百分点,林业上升8.9个百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大大增强。
2 重工业发展较快,主导产业作用更加明显。
在工业化推动下,工业的支撑作用增强,优势行业地位逐步明晰。2012年,安阳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5.2%,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0%。发展重工业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2012年,安阳县重工业增加值183.2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4.1%,比1978年提高了34.3个百分点,工业中的“重化”较为明显。
3、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2000-2012年,安阳县新兴服务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传统服务业趋于下降。2000年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8.8%,新兴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1.2%;2012年,安阳县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36.7%,新兴服务业比重提高了5.5个百分点。
二 安阳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粮经结构不甚合理,耕地潜力远未充分发挥,且优质产品不多,多的产品不优质,单调的品种结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形成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二是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偏低,劳动生产率落后。
第二产业,突出问题是工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从工业结构上看,2012年安阳县轻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比例分别为5.9%和94.1%。支柱产业依然是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炼焦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为主的重工业。偏重型的工业结构使工业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基础性的产业占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重小。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明显占绝对多数,这些产业易受外部冲击,受周期性波动影响大,产能过剩的矛盾又经常发生。从高新技术产业来看,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尚未起到主导作用,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2012年,全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虽然发展较快增速达到18.9%,高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1个百分点,但总量仅完成1.1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0.5%。
三 安阳县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与建议
从产业部门来看,对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应该进行适度调整。
(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要确保以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绿色消费需求和高效生态农业。要拉长农业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名牌,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龙头企业在优势区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要发展绿色农业。
关键词: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运行机制
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就是各地区的教育交往日趋密切、相互依赖并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区域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构建区域教育协同运行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体系和制度设计明确区域教育发展的运行方式,从而实现教育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当前,京津冀区域发展备受关注,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比较优势。探索三地教育协同发展的原则和运行机制,既可以合理疏解首都教育资源,又可以优化教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益,将京津冀区域教育做大、做强、做活,这是区域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共同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互补共赢原则。京津冀三地发展定位各有特点,有各自的经济增长极。北京是一个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领域为代表;天津是北方传统的工业城市,以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为代表;河北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较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对人才结构需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开展教育协作,解决各地教育的瓶颈问题,实现共赢。
二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区域教育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内人才资源有序流动。区域教育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确保各地教育发展权利得到尊重。因此,受到损失的利益群体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以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三是坚持广泛参与原则。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但是除了政府之外,学校、协会等各种利益相关的社会团体也应加入进来。只有广泛的参与,才能协调好各方利益,减少合作中的阻力,充分调动其教育协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确保其发挥作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必然涉及到一些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调整。区域教育资源调配的过程中,部分物力、财力资源是容易调配的,一些制度障碍是可以突破的,但是涉及到人的教师资源却不易调配。要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的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协同地考虑协调机制的可操作性。
2.不同原则
高等教育方面:坚持与产业布局相协调原则。按照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相对接的方式,在明确三地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将相应的院校、专业、学科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伴随着首都部分产业的疏解,相应地进行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的疏解,优化北京市和天津市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扩大河北省的高等教育资源规模,着力提升河北省的高等教育水平,形成京津冀三地部属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合作发展的新局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市属(省属)高等教育资源(或要素),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继续教育资源、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等在三地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职业教育方面:坚持与就业布局相协调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应是新时期指导三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国家应根据三地人口的就业规划与布局调整,指导三地对职业教育资源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与产业发展、就业市场和劳动者素质相对接。打破只在省域范围内建设独立体系的做法,在京津冀范围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跨行政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就业市场与相应素质的劳动力对接,既满足京津高新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又满足河北城镇中小企业对相应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基础教育方面:坚持与人口布局相协调原则。基础教育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因此基础教育应与当地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相对接。基础教育布局需要跟随并适应人口布局变化,同时也能巩固和稳定人口的合理布局。国家应在调整三地人口合理布局的过程中,联合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校长交流培训、课程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合作等,大力提升河北省的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三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更多适龄人口在当地可以就近接受优质基础教育,减少跨区域流动。在三地人口的布局调整过程中,首都基础教育资源应当随着人口流动进行合理调节,同时以自身的合理布局巩固和稳定合理的人口布局。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1.运用多层次的行政机制,引领区域教育发展
探索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应建立起更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打破地区政府的行政阻隔,形成各地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行政机制纵向上可以分为三级行政领导,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主要包括决策、协调和执行等三个层级。“决策层”为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参与的京津冀地区教育领导座谈会,主要任务是决定京津冀教育合作的原则、方向、目标与重点等重大问题,审议并决定区域教育发展重大事项,是最高层次的协作机制,利用中央的行政手段协调并引导各个城市形成各自明确的发展战略定位,从而形成区域发展梯度,便于开展分工协作。“协调层”为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主导的京津冀地区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由地方自主协调推进京津冀区域各级各类教育重大合作事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合理调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执行层”是地方政府主导、中央政府监督下的具体推动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工作的执行部门,承担三地联席的办公室职责并检查督促各种教育协作计划的落实情况,合理调控参与协同发展的教育机构的数量与组织的规模,提升协同发展的规模效益,防止合作泛化滥化。
2.运用严格的约束机制,保障区域教育发展
制度是约束社会群体遵循某种规范的行为准则。国家或区域制度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制度供给不足是造成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坚持政策引领,做好京津冀区域教育的“一个规划和三个计划”,即“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包括合作的指导思想、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组织架构、相关配套政策等,这是保证区域教育合作能够启动并得到实质性推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据和保障;实施“京津冀高等教育强区计划”,为区域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建议、决策论证咨询意见,提供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水平人力资源,提高区域内高校自身能力建设;实施“京津冀职业教育联盟计划”,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在联合招生、联合培训、就业指导、利益适当补偿等政策方面有所设计;实施“京津冀基础教育互动计划”,依托当地基础教育开展优质资源建设、交流和发展,重点向环京津贫困带和生态资源提供地开展基础教育扶助计划。
3.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使区域由行政主导型转为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并重的发展模式。首先,从中央一级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财税体制改革,杜绝“分灶吃饭”;尊重市场规律,在区域内形成产业发展聚集区和发展带。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注重教育创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型。例如:与重点开发区相呼应,着力提升一批大学的创新服务能力;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合,加强高校对高新产业的支撑力度;与区域产业带布局相融合,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网络建设;与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合,实现职教集团资源与其联动发展。从而“使办学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而变”[1]。其次,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三地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促进三地资源要素自由平等流动。政府运用“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方式,指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承担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区域内充分调动市场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发挥学校的自主性,相信和依靠社会力量,把政府不当为、无力为的事情交给社会和学校办,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教育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鼓励民间自发的教育跨区域协作行为,激发教育的活力和创新力。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非营利组织的沟通交流作用、专家学者的参谋咨询作用、引导公众参与发挥教育协同合作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化解政府间合作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4.运用开放的共享机制,协调区域教育发展
构建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中央政府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建立平衡不同地区利益的区域一体化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是区域协同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中央政府权威推动教育的层次和专业结构优化将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例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和税收转移机制,对环京津贫困带实现经济补偿;提高首都高校办学层次、限制招生规模,使中低层次、超规模生源向周边地区扩散;盘活廊坊大学城,促进边界教育资源融合,建立京津冀教育合作特区;实现跨地区组团发展,对口支援,使适龄学童留在当地学习等。同时,优先向具有一定地缘优势的地区开放资源共享。推进区域教育资源互通互联,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区域公共教育服务共建、共享。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广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强化区域公民生态发展意识。
5.运用渐进的扩展机制,完善区域教育发展
京津冀区域教育协作应遵循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路径,逐步开展合作。首先,逐步扩展教育资源的协同范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带―“京-廊-津-海”走廊,率先打造跨地区复合廊道―“京-津-廊”教育发展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跨区域高校产学研合作,提高高校高新技术成果可产业化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次,结合河北省下辖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已有的职业教育实习基地状况,在城镇密集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协作,加速县域特色产业聚集,推进职业教育和中小城市发展的双赢。再次,以京津冀北部的燕山和西部太行山的生态屏障区为主,建立基础教育跨地区对口帮扶制度。由此,教育协作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探索到完善,最终形成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教育中心。最后,逐步延伸教育协同发展的时间。近期,实现计划、行政的手段把京津冀教育各个部分统一起来,率先在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疏解、服务人才需要相结合;中期,实现教育资源布局与京津冀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地区间合理调整存量教育资源,积极共享增量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与各地规划、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人口调整等多种需求相结合;远期,实现教育资源布局与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各地政府、学校和社会形成合理有序、积极自发的协同发展方式,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与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政府、学校和社会多中心、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协同发展网络。
6.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督促区域教育发展
改革评估方式,建立完善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激励机制,加强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各项协议的执行和监测。注重行政契约在推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行已签署的行动计划,谨防各种协议、计划成为一纸空文。注重区域整体教育协作效果的评估,强化对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绩效考核,淡化地方教育绩效评估,同时,把各合作主体的合作态度和行为纳入考核体系。构建教育品牌协作的监督与奖惩机制,倡导协作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对成绩突出的协作团体给予充分奖励和政策扶持。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与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AAA14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海龙.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刘西忠. 跨区域城市发展的协调与治理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