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非公经济建设

非公经济建设

时间:2023-06-02 09:19: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非公经济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非公经济建设

第1篇

非公经济是包头市东河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1997年被包头市确定为个体私营经济示范区以来,东河区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总量增长较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已经进入到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东河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路、路径和政策新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将非公经济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探讨了东河区建设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东河区建设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相关政策建议。

一、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示范区建设是破解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难题,丰富和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思路的迫切需要

非公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是党的十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非公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制约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依然较多。从内部看,非公经济规模小、层次低、素质差等问题长期存在;从外部看,融资难、负担重、发展环境不优等体制机制障碍也十分突出。如何有效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和政策新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治区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更高层次上促进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推进示范区建设是自治区树立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样板”的客观要求

推动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也要像当年搞改革开放一样,建设一批样板区,通过率先发展、先行先试,为全区积累经验。东河区的非公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现阶段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东河区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是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东河区非公经济发展现状与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态势高度吻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走势。二是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具有典型代表性。东河区作为非公经济集聚区,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正是内蒙古非公经济现阶段最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三是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目前,东河区在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把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作为实现“三宜东河”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取向,可以让东河区这样一个低端非公经济集聚区、人口稠密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为主要特征的中心城区,走出一条符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创新驱动特征的非公经济腾飞之路,开创一片非公经济发展的新天地,为自治区贯彻落实“十”精神,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当好示范。

(三)推进示范区建设是实现东河区发展新跨越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周边旗县区相比,东河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东河区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没有东河区经济的腾飞,就没有包头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没有东河人民的小康,包头市的小康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因此,支持东河区加快发展,改变城乡面貌,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既是东河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包头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东河区已经站在一个新历史点上,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东河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处理好非公经济与县域经济、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努力把东河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开发格局合理、自主创新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

总之,示范区建设是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路器,是提高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的试验田,也是东河区未来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新形势下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意义重大。

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既是自治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东河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从“十二五”到2020年,是东河区加快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东河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决策部署,围绕“主题主线”,以“三宜东河”为奋斗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坚持顺应规律、突出特色,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破解资源要素制约,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着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立高端化、集群化、现代化的非公经济产业新格局,加快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非公经济服务新体系,将东河区建成政策支撑有力、政府服务高效、产业环境优越、社会依托完善的非公经济发展集聚区、示范区,为促进全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加快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方针

⒈创新发展。不断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解要素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⒉统筹协调。在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统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

⒊突出特色。立足自身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特色产品、特色企业、特色产业,实现以特色取胜,以特色促发展。

⒋开放合作。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⒌富民优先。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经济转型中更加关注民生,在谋求物质财富增长过程中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素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程度。

(三)发展目标

东河区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目标是,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率先探索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具体路径,率先形成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具体模式,率先建成支撑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构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总体构架,到2020年把东河区建设成为经济强区、文化名城、宜居靓城、低碳新城。具体目标是:

⒈经济繁荣。非公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的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地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在自治区前列,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核心区。

⒉社会和谐。安定团结、民主公正、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⒊生态美好。以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为契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再生资源利用比重显著上升,实现水、土地和能源等主要资源“低消耗”,三废排放总量“负增长”,消除生态赤字,实现生态盈余。

⒋制度健全。支撑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健全高效,形成民主公正的政治体制,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运转协调的社会治理机制,繁荣活跃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⒌人民幸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重点任务

⒈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率先突破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契机,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建立城市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小城镇、农村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突出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加快老城区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变,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形成“核心区-产业集聚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乡一体化架构,建设“大东河”。

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上率先突破

⑴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优质、高效、绿色发展上实现突破。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理念,以新型农业现代化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变,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打造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延伸产业链、融合高端、集约集聚发展上实现突破。强化非公经济主导作用,突出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闭合循环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终端消费产品转变,着力提高高成长性产业、先导产业、文化旅游业比重,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

⑶引导非公企业制度创新。一是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企业决策机制和治理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实行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加速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及合伙企业转制为公司。积极引导延续家族制经营的企业,在保留原有产权结构基础上,创新治理结构。二是鼓励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广精益管理经验,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建设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实施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推动企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创新非公经济科学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上率先突破

深化行政体制和行政方式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主动为非公经济搞好服务,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⑴办事流程“五个一”。在示范区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个楼层办公、一个中心审批、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子收费、一人报批”的办公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⑵日常政务“电子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日常管理、定期报税、财务年审、办事指南、问题咨询、政策通报等日常政务的信息共享平台,随时更新信息,自动发送电子邮件通知,实现网络办公化、管理信息化。

⑶效能监察“三问责”。设立投诉举报热线,加强公众监督,实行“首位问责制、限时办结问责制、过失追究问责制”,实现权责对等,以办事效能衡量绩效考核,以绩效考核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⑷定向服务“三平台”。一是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收集和市场需求信息、关联企业发展新动态、国企裂变重组、周边园区发展动态、最新技术、产业转移等信息,使企业随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增加信息交流与互动,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二是企业融资信用平台。设立“东河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企业信用之窗”,定期征集、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提供共享平台;引入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在企业信用档案基础上有偿承担贷款担保责任;根据企业信用情况,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优先贷款等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三是产学研共建平台。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示范区企业对接和合作,通过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办,大型科技企业独办,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的模式,在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示范区重点技改工程等科研计划,为行业关键技术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⒋加快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在全面提升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上率先突破

⑴产业对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与国家、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衔接,编制产业对接目录。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定期开展投资促进和产业合作洽谈活动,促进产业对接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⑵建设管理机制。鼓励采取委托开发、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研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加强产业合作和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新模式,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⑶政务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实现与周边地区政务电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合作,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领域和重大、重大疫情处理方面建立完善协同应对机制。加强警务合作,提高社会管理联动处置水平。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协作。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加大侵权违法和失信行为联合打击力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沟通、联动执法、重大事件协调处理机制。

三、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东河区设立为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对于推动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东河区设立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邀请国家相关部委、自治区和包头市相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来东河区进行调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委托相关部门做好前期相关准备工作。在筹备期间,可以借鉴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验,先行将东河区确立为包头市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从市级层面上先行开展探索实践工作,逐步形成工作体系,逐步提炼创新理念,逐步完善工作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示范区建设是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集中各方力量,努力形成推进的合力。一要注重市、区的整体联动。包头市委、政府要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作用。东河区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示范区建设方案,抓好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服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地推动落实。二要注重资金、项目和政策的相互推动。建议包头市和东河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免交东河区地方财政收入上缴市财政部分,取消各类项目当地配套资金。进一步简政放权,凡自治区授予市级的投资项目审批权限,要尽可能下放东河区。市直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助示范区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和实施办法。三要注重决策、责任和执行的良性互动。落实工作责任,将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考核到人、奖惩到人。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问效,全面掌握政策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执行和操作环节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决策部署的执行力、落实力。发挥专家团队作用,领导小组要成立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示范区开展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进行咨询论证和跟踪评估。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推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新财税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自治区、包头市与示范区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建立财税利益协调机制,有效解决示范区在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财税体制障碍,探索建立支撑示范区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新型财政分配体制。二是构筑示范区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建议包头市和东河区设立两级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对示范区建设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担保等政策工具,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示范区建设。三是建立政府“优先采购”制度。对符合示范区建设要求、自主创新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和优先采购。近期,包头市政府要增加安排专项补助,加大对示范区铝产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和资源保护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四是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和搭建行业应用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软硬件工具、项目外包、工业设计等社会化服务。自治区和包头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要支持东河区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开展面向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培训和应用指导。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⒈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研究起草东河区民间融资管理实施条例,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开展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试点,引进一批中介机构入驻,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登记等服务,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

⒉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推动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村保险互助社等试点。建立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兴办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实现农信担保服务全覆盖

⒊大力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积极鼓励依法合规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大力培育专业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机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若干产业投资基金,采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投资方式有序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社会事业领域等实体经济领域。

⒋积极探索建立适合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信息征集和机制,引导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强化信用意识,改善信用形象,提高信用等级。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征信机构和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开展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提供信用信息查询。

(五)创新土地集约利用的体制机制

⒈创新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动态监控。根据发展需求和开发时序,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转用计划。 加大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

⒉创新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建立用地审核制度,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土地产出率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从严审核,坚决核减超标准用地面积。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和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挂钩管理制度,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和执法监察机制。

⒊创新征地补偿方式。采取货币补偿与集中安置、土地换社保等相结合的办法,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征地补偿机制。严格征地补偿资金发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补偿资金及时、透明和高效支付。加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就业收入、物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构成失地、少地农民的稳定收入来源。

⒋创新土地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土地交易市场。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制度。 搭建中介平台,推进土地市场化运营。

(六)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

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健全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选拔、引进、使用机制。探索保障各类人才养老、医疗保险等异地享受新模式,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示范区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人才交流与合作,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到示范区就业和提供智力服务,探索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方法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第2篇

一、__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明确统战工作职责。__年,处党委、行政对统战工作高度重视,将统战工作纳入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把统战工作纳入了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目标,切实加强了同党外人士、知识分子、创业带头人等的联系,我们会同商会、政协联络小组组织召开了统战对象、商会代表和政协委员座谈会,就处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话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并组织他们先后到长阳等地学习先进经验。

(二)强化基础,完善统战组织网络。市统战工作会议以后,处党委专门召开党务工作会,传达了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对加强基层统战组织建设做了安排部署。全处各村、社区均健全了统战组织网络,共建立统战工作站18个,联谊小组6个;发展统战工作联络员124名。

(三)依托载体,全力打造同心品牌。我们依托自身阵地和资源优势加强了处、村、社区统战阵地建设,合力打造同心品牌。完善了统战阵地建设,统一制作了统战组织网络图和制度标牌,坚持以同心品牌建设为抓手,全处共建立同心书屋18个,覆盖率达到100%。

(四)发挥优势,服务处域经济发展。处党委坚持“围绕经济抓统战,抓好统战促经济”的思路,积极开展经济统战工作。注重发动统战优势,积极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积极投身创业。一是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召开有关会议,邀请非公经济人士参加,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深层次、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行政科学决策服务。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统战人士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在外工作人员和党外人士的大力宣传推介,处党委、行政加大签约项目的落地服务工作,以优质的服务,促成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电子机械工业园、金润达总部等8个项目签约,协议投资9.8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4.63亿元,占年计划91.4%,增长16%;外贸出口993万美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元至九月,我处坚持主题主线,紧盯目标任务,倒逼强推落实,新增规上企业2家,实现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63.8亿元,占年计划65.5%,增长28%;农产品加工产值35.6亿元,占年计划72%,增长24%;申报限上企业17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亿元,占年计划74.4%,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32.76亿元,占年计划81.9%,增长6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8亿元,占年计划89.5%,增长39.3%;

二、__年统战工作计划

__年的统战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举团结、和谐、奋进的旗帜,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推动我处统战工作上台阶。

(一)围绕中心,做好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和规模企业的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召开一次非公经济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非公经济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结对,抓好1—2个统战致富示范工程。

(二)围绕大局,做好民族宗教和涉台工作。

1、加强民族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民族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2、加强宗教工作,扎实开展的宗教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和完善宗教工作属地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乱建寺庙等活动。

3、加强侨台和海外统战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摸底登记,完善台属和海外人员档案。建立党政领导班子联系走访制度,定期上门走访慰问。

第3篇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展非公组织双拥共建活动的重大意义。要在非公组织中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和全国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精神,不断增强非公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力开展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提高非公组织人员的国防意识和拥军意识;大力宣传《××省拥军优属规定》,提高非公组织拥军优属责任感;大力宣传部队积极参加地方建设、扶贫帮困、抢险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激发非公组织参与双拥共建活动的热情。

二、加大力度,扩大非公组织参与双拥共建活动覆盖面。截止2008年底,我市有各类非公组织30773家,其中仅有28家非公组织与驻*军警部队结对共建。通过调研,发现有部分非公企业有意向与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这次参加结对共建的只是他们其中的极少代表,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各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吸收、动员更多的非公组织,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经济效益比较好,党(团)、工会组织比较健全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团体、民办非企单位等社会组织参与双拥共建活动。

三、丰富形式内容,提高非公组织双拥共建活动的质量。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共建形式,丰富共建内容,推动非公组织双拥共建活动向深层次发展。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出成效:一是帮助部队改善训练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出成效;二是在培育军地两用人才,促进部队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出成效;三是为军烈属、革命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排忧解难方面出成效;四是在安置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方面出成效;五是在增强非公组织人员国防意识,培养“四有新人”方面出成效。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非公组织双拥共建工作抓出成效。

各级党委、政府和双拥共建工作机构要高度重视非公组织双拥共建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作为双拥工作的一个新“亮点”来抓,要摆上重要工作日程,采取得力措施,抓出成效。各区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非公组织双拥共建工作的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调配和充实双拥共建工作力量,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要建立非公组织双拥共建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有共建部队参与,相关部门和共建非公组织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双拥共建工作有关事务,听取共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共建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建立非公组织双拥共建的信息平台,为部队和非公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五、抓好宣传,营造非公组织双拥共建的良好氛围。要加大非公组织军民共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非公组织军民共建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们爱国拥军的崇高精神,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军民共建热情。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军民共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军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这次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军民共建签约仪式,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非公经济组织经验交流会精神,积极拓展双拥工作新领域的具体行动;是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创新双拥工作内容和载体的一项新的实践;必将进一步增进我市的军政军民团结,密切部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双拥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增光添彩。

最后,衷心祝愿我市非公经济组织军民共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第4篇

根据市委推荐的调研课题,为推动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查并召开了政协委员、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代表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会后又结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贯彻“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意见和比邻地区非公经济发展情况,针对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环境立市战略,突出抓卷烟、石化、纺织、冶金和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xx年第三季度,我市共有私营企业826户,投资人数2910人,雇工人数9534人,注册资金13.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85%、13.1%、11.2%、17.1%;个体工商户7002户,从业人员13463人,注册资金1.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0.6%、4.36%、9.8%。非公经济对财税的贡献逐年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二、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总体趋势上是健康发展的,但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仍不甚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企业内部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规模小,实力较弱。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属于小型企业,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以上的仅占1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少,还未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在行业领域中缺乏支柱性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缺乏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企业及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识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产品缺乏竞争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在我市私营企业中70%以上主要集中在商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从企业分布上看,商贸流通型企业多,生产加工型企业少;分散经营的企业多,形成规模生产的企业少。

3、企业管理行为不规范。我市的民营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集体企业改制而来;二是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三是新近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些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虽然管理体制健全,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从个体工商户发展积累而来的民营企业大多数只是改改名称而已,仍实行过去“家族式”管理方式,不少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

(二)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尽管国家、自治区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在实际执行中还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奎屯市与之配套措施尚未出台。二是有的行业配套措施缺乏执行力度,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在落实具体措施时各部门各行其是形不成合力。四是个别单位仅从自身部门利益出发,在审核、收费、执法等方面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推诿拖拉,态度生硬等问题。五是存在重招商轻服务问题,企业入驻后,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六是税费征收不尽合理,部分中小型企业负担过重。

2、融资渠道狭窄,贷款困难。我市个体、私营经济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实力弱。个体、私营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常遇到“求贷无门、担保无人”的问题。其原因一是我市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越来越小,审批程序层级越来越多。而很多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透明等因素使银行贷款时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信誉评估困难,因而无法放贷;二是担保体系不健全。我市只有一家担保公司,资金量有限,手续费用相对较高,对个体、私营企业来说,贷款担保成本高、数额小、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已制约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的建议

(一)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

根据新党发[20xx]8号文件第26条有关规定,理顺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属关系,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奎屯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增加工商联(商会)副组长席位,办公室转设在市经贸委,办公室主任由经贸委主任担任。

(二)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支持

1、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在我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根据我市财力情况,每年逐步增加资金用于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资助、技改项目和服务体系建设。

2、我市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科技三项费用、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小城镇建设资金、科技兴农资金等各项专项资金,可采用贴息、补助和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重点支持非公有制科技型、外向型、下岗创业型、劳动密集型等中小企业的发展。

3、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研究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允许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前按规定的比例扣除。

(三)严禁对非公有制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拉赞助

所有涉及个体私营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厅公布的收费标准收取。有关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和增加收费次数。不准强迫企业加入各种协会等社会团体,强行向企业摊派培训、报刊杂志等费用,要求企业接受中介机构服务。对国家和自治区规定有上下限收费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下限标准收取。

(四)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培训工作

要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工作纳入人才培训整体规则,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资助。逐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市行政学校、职业中学、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重点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五)建立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民主评议制度

由市纠风办牵头,每年组织一次非公有制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民主评议活动,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支持非公有制的发展,取得明显效果的给予表扬。对评议不合格的部门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理,并限期整改。同时将评议意见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中,促进政府职能部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六)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的作用

发挥工商联作为市委、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工商联要做好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商会、协会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维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招商引资、技术培训、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管理新格局。

第5篇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逐步优化,到年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77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2.75%,成为市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逐年递增

自年底至年底,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15.22万增长到19.77万人,总量增长3.98万人,年均增长约为8.7%。其中,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由6.7万人增长到11.08万人,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有主体地位。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历逐年提升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从年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7.37%增长到年的29.11%。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从1103人增加到1717人,占总数的0.87%。

3、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主力军

在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占71.46%,已经成为该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能级结构不断优化

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逐年递增,专业技术职务能级结构不断优化,年初,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684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5%,聘任中级职务的有4294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28.22%,高、中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是1:6.3。到年底,全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2090人,增长了76.6%,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2%,聘任中级职务的有63352人,增长了47.5%,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2.1%,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调整到1:5.2。

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双高”(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到年底,除了执行国家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制度,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培养制度外,市还先后启动了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引进集聚行动计划和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6名国家级高层次专家,73名省级高层次专家和315名市级高层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0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3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77人,高级职称人才1.2万人。另外,我市国有事业单位有博士学位人才59人,硕士学位人才613人。

6、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

专业技校人才的培养对于增强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年底,市事业单位有34505人参加了各种培训,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75%,国有企业有2178人参加了培训,占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1%,通过多年的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得到明显提升,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7、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年底,市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才67467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4.13%,如何盘活和用好这些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市从年开始,逐步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以聘用制作为基本用人制度,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逐步建立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评价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热情,自我提高的个人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人才之间的竞争步入良性轨道。

8、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快速发展

非公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非公领域人才数量也快速增长。年初,全市非公经济领域有专业技术人才28180人,到年底发展到110814人,增长了393%,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56.06,已成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与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低

近年来,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保持了较快增长。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9.77万人,人口总量为459.25万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是430人。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838人每万人口,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261人每万人口,从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市专业技术人才处于江苏中等水平,远低于地区。

2、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市按人才规划纲要,培养、聚集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仅有6名,年底,全市“双高”人才总共有1.2万人,仅有二名“两院院士”,博士学位人员也只有59人,缺乏科技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专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要有较合理的结构和分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和行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区域结构看,市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以上中心城市,乡镇及以下人才量很低,且近90%为中小学教师和卫生人才,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人才则少之又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处于低量,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分布也不均衡,其中科学研究、金融管理等行业的人才偏低。从专业分布看,教育、卫生、会计、行政管理等类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九层左右。而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比例不到10%,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4、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不活,制约人才作用的发挥

虽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但人才活动和人才作用的发挥仍然受诸多因素制约,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才就业渠道难以拓宽特别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活,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隐性流动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市将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个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人才建设提高到关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走人才强市道路,真正把变成人才的磁场,形成以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提升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2、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

“”是经济社会稳步快速的发展时期,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针对人才总量小,发展速度较缓的现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重点应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接受高等教育人数逐年增多,加快人才成长速度。二是抓好人才储备工作,减少人才浪费和防止人才流失。三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继续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职称改革,不断推进各类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梯次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继续开展专家选拔工作,不断壮大专家队伍,努力建设一支以高级专家为骨干的素质较高、总量适度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第6篇

*现任汤*城关镇党委书记。近年来,他带领班子成员,狠抓党的建设,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一、践行“三个代表”的勤政表率

*同志自1995年4月走上党委书记岗位以来,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镇为家,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人们每天看到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2*年2月到城关镇工作以来,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从抓党委自身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了党委议事、学习调研等一系列制度,确立了镇班子成员每周二、五的固定学习日,靠严格的制度规范党委一班人的行为,使党委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在抓村级组织建设方面,积极实施“双强”工程,推行村级班子创业承诺制和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使村级班子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堡垒。目前,全镇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和推行村级班子创业承诺的村数均达到100%,全镇已经有80%以上的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其中有42名成为农村“双强”后备干部。在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他还带领党委一班人积极投身于全镇的经济建设中。他结合城关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发展非公经济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使全镇经济呈强劲发展势头。自2*年以来,累计投资1.83亿元,新上、技改、扩建企业17家,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彩印包装、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等四大行业群体。培植了佳诚脱水蔬菜厂等三家涉农企业,建成了李孔村等三个尖椒种植专业村,指导五里村投资兴建500万元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园,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突破。20*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3939万元,较2*年增长137%;非公经济实现总产值65965万元,较2*年增长85.6%;财政收入完成903.8万元,较2*年增长3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4元,较2*年增长34.5%。

二、情系百姓的实干公仆

“咱是农民的儿子,就要多为百姓办实事”。这是*同志时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当他的接待日时,他总是早早地来到接待室,认真接待群众来访,他把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制成工作台帐,责任到人,立说立行。针对居民反映的城区垃圾围城现象,他要求镇环卫部门切实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由镇财政投资50余万元购置了铲车、垃圾清运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全面开展“扫痞除霸”专项治理、“三德”教育、“十佳农民”评选、婚育新风进万家和以“查吃、查穿、查住、查医、评敬老模范户”为内容的“四查一评”等一系列活动,成立矛盾调处中心,建立健全村级例会制度,建立老年维权岗等措施,进一步敦厚了民风,保持了全镇社会大局的稳定。

三、作风民主的优秀班长

*同志是一位作风民主,处事公道正派的好班长。在工作上他大力支持副职,放手放权,不揽权、不诿过,敢于承担责任。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集体研究,集体拍板定调,从不搞一言堂,当“班长”不当“家长”。经常与班子成员交心、谈心,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班子成员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出现困难和问题,他都能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解决,从而,调动了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镇党委、人大、政府班子做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抓工作,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威信。

四、严于律己的廉政楷模

为在机关形成清正廉洁的良好风尚,*同志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全镇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带头人。他认真组织落实“三严一表率”作风,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每年都与各村、办事处、镇直各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为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在镇机关实行镇务公开、会审会签、定点招待、维修车辆等一系列制度,在全镇形成了勤俭办一切事的良好氛围。在农村,进一步健全了村务、财务公开的各项制度,抓好了农村宅基地规范化管理,并严格执行村级零招待,较好地规范了村干部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他时时处处严于律己,用自身的修养与行为,团结和带领全镇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的形象。

第7篇

为贯彻落实好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坚定不移组织实施好我市“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大会,对全市新阶段的工业经济发展作进一步动员和安排。上午,国伟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我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强调了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真抓实干,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实施我市首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即以*年为基数,在*、*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再经过三年的努力,到*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和税金翻番。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上下统一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如期完成了首轮工业倍增计划目标任务,工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业经济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2.3亿元,完成首轮倍增计划目标的124%,是*年的2.56倍;全部工业上交税金6.9亿元,完成计划目标的125.5%,是*年的2.51倍。*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4%,比*年工业倍增计划实施前提高2.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5.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达到23.1%,超过全省17.5%的平均水平,当年增速排名居全省第六位;工业上交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1.9%,比*年提高6.9个百分点,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5个百分点。

(二)企业规模效益初步显现

按照倍增计划“开展企业销售倍增行动,努力推动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总体部署,通过行业、资源整合,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龙头企业集中,企业规模效益初步显现。*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0户,比*年增加16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68亿元,比*年增长120%。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6户,比*年增加了11户;上交税金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3户,比*年增加了8户。

(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全市工业围绕《*市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工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按照主导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工业园区集聚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转让、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引进资金,进行产业嫁接改造,产业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水电方面,镇康马鞍山、沧源新芽河等一批地方电站,建设投资上亿元,使我市地方水电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矿业方面,鑫圆锗业公司、云县江天矿冶、沧源金腊锌业、博大高岭土公司等一批矿业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效益显著提高;蔗糖、茶叶等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林纸及林化工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工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开始向特色支柱、企业群体方向发展。*年,制糖业完成增加值7.45亿元,比*年增长74.2%;电力业完成增加值8.16亿元,比*年增长116%;矿产业完成增加值3.76亿元,比*年增长7.5倍;制茶业完成增加值1.64亿元,比*年增长6.8倍。

(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市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实施以来,实施了128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达26.4亿元。其中,江天矿冶公司日处理2000吨原矿、金腊银矿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万吨电解锌、鸿峻公司年产5000吨电解锌、鑫圆锗业公司单晶锗、茅粮集团1万吨木爪酒、澜沧江啤酒集团10万吨生绿茶饮料、制糖企业11条制糖生产线改造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澳华食品有限公司、南华纸业公司9.5万吨蔗渣浆纸项目前期工程快速推进,全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以加强工艺改进、装备升级、延长产业链、促进深加工为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得到加强,南华晶莹糖业公司、鑫圆锗业公司、凤庆滇红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通过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五)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

淘汰了落后生产能力铁合金0.77万吨、水泥5万吨、造纸1.5万吨,完成了4个制糖废弃物综合治理及利用项目。*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16%。净削减化学需氧量2226.8吨,二氧化硫215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实现了“十一五”以来首次双下降。全市制糖业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六)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

一批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项目启动实施,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已开发的2平方公里土地的主干路网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临翔片区一号路、支路及云县片区入园路、入园桥、拆迁安置区项目主体工程和配套的水、电等工程全部竣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9亿元,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28亿元,入园企业达43户,注册资本金4.8亿元。

(七)非公、乡企经济稳步发展

围绕实施乡镇企业优势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技术进步推进工程、吸纳农村劳动力工程、企村结对活动,引导乡镇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4.8万个,比*年增长6.67%;吸纳就业人员14.7万人,比*年增长21.5%;完成增加值17.1亿元,比*年增长83.3%;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44亿元,比*年增长80.3%,占全市GDP的32.6%,提高3.6个百分点;上缴税金3.45亿元,比*年增长185.1%。

(八)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解决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9月份,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一是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7.7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6亿元,同比增长15.8%;上交税金5.44亿元,同比增长12.7%。二是工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工业实际完成投资12.8亿元,同比增长42.6%。三是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0.51亿元。四是非公经济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非公经济活力增强,完成增加值40.5亿元,上缴税金3.12亿元。乡镇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是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单位GDP能耗下降3.23%,完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4万吨;削减二氧化硫448吨,削减化学需氧量5903吨。

二、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现阶段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要从*的客观实际出发,立足于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工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建立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和谐关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工业

工业化是世界各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助推器,是推动国民经济不断优化升级的火车头。加快工业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从多年的实践看,*经济发展表现出“快在工业、慢也在工业”的特点,工业发展快,则全市经济发展快,工业发展迟缓,则全市经济发展迟缓。提升“三个核心指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产业化;才能拉动第三产业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切实改善民生,从根本上提高人的富裕度。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快。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在速度上力求更快,在总量上争取更大,在结构上实现更优,在质量上做到更好。

(二)把握我市的工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迅速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能源和原材料等上游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为发展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热区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电力资源、水能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全市承接工业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工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因此,全市上下要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的起点、新的形势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正视我市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在加快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工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工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认识不足,抓工业的意识不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缺乏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市上下尚未形成狠抓工业、善抓工业的氛围。

二是工业基础较薄弱。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企业科技水平不高,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滞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精深加工产品和名优产品极少,工业经济量少质弱。

三是工业发展困难多。由于区位、交通、历史等原因,*还没有成为国内外工业资本、生产要素和技术转移的关注点和目的地,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的工作仍较滞后,产业化协作水平低,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利用外资较少,融资渠道不畅,工业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企业融资难、项目落地难。一方面,国家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部门严把信贷闸门,我市多数企业由于原始积累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国家加强土地监管,对建设项目实行从严从紧的用地控制政策,土地闸门的约束力日益增强,我市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因土地不能落实,快速推进的阻力大。

五是节能降耗压力大。*的工业化水平较低,传统工业为主、原料初级加工、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等问题与节能降耗矛盾突出。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能源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的时期,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节能减排刚性约束对工业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将加大。

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把握有利条件,努力化解不利因素,推动工业经济在新的条件下实现更快地发展。

(四)进一步明确我市“工业兴市”战略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市要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心,按照“主导产业支撑,投资、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带动,工业园区聚集”的原则,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扩大工业总量规模;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以优势行业为基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培育壮大企业集团;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组织保障能力,推动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努力,到2012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工业规模效益同步提升。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上交税金15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30%以上;工业上交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65%以上。

工业投资不断增加。全部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糖、制茶、橡胶加工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6%、6%、3%以上;矿产、水电、酒及饮料产业发展壮大,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3%、28%、7%以上;浆纸、绿色食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2.5%、1%以上。蔗糖、制茶、绿色食品加工、矿电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企业群体发展壮大。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户以上。销售收入上15亿元、10亿元、5亿元、1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达2户、6户、6户、18户。重点培育上市资源企业10户;完成上市培育重点企业股份制改造5户;争取实现上市企业2户。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以上,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10个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1.2%。

节能降耗实现预定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

三、强化措施,全面加快*工业发展

加快*工业发展,意义深远,作用重大,困难也不少,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支持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工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一)全力实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扎实推进“工业兴市”战略

要全力抓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实施,确保全部工业增加值和上交税金在*年基础上,到2012年实现翻番。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市委、市政府实施倍增计划的决策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倍增计划,支持倍增计划,参与倍增计划,从思想上、行动上、组织上、政策上、措施上全方位加以协调和统筹,高效推进计划实施。要认真执行目标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充分激活发展工业的积极性。要强化目标管理,狠抓目标分解与措施落实,把目标细化到县(区)、企业。倍增计划组织部门要加强计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分析、反馈,确保计划执行不偏离既定目标。经委、发改、财政、统计、税务、国土、环保、科技、金融等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通力协作,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力度,合力解决倍增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要利用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加强宣传,努力营造全市上下重工业、讲工业、谋工业、抓工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掀起新一轮工业发展。

(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要把错位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我市主要的工业竞争战略,充分利用生物、矿产、水能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群。

一是要巩固和提升糖、茶、胶等传统主导产业。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发展、培育、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加快整合改造和技术改造,以规模化、集约化、高技术化、产业链延伸为重点,推动产业扩量、升级。

二是要立足市情,加快建设泡核桃、澳洲坚果、木薯、木瓜、香蕉等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以泡核桃为主的绿色食品,以酒为主的饮料,林纸及林化工、生物质能源等农产品加工业,结合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打造专、精、特、深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板块和产业集群。通过工业和农村、农业的产业联动,把工农关系、城乡经济沟通起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统筹发展机制。

三是要在保护环境、集约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发展水电、矿产、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围绕做大做强矿电产业,加快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矿产资源整合步伐,依托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精深加工,促进矿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矿业企业集群的形成。结合淘汰水泥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建设先进的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促进水泥行业升级转型。

(三)加大工业投入,推进项目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

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是我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一批制糖、矿产、水电、精制茶、酒饮料等行业新建和技改项目建成投产,促进了重点产业扩量升级和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但现阶段,工业投入仍然不足,投资瓶颈制约十分突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较高的工业投资增速,夯实工业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全市工业产业规划和优势,从科技创新、产业延伸、产品拓展、综合利用等方面挖掘、筛选、论证、培育一批潜力项目,精心策划、系统包装,充分利用各种经贸活动平台,加大项目推介力度,主动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和战略投资者的对接,积极争项目、引项目、上项目,通过实施一批关联性强、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造就业机会多的项目来扩大总量和促进升级。要完善工作和服务机制,实行政府及部门负责制、项目跟踪督查制、部门联席协调制,对口沟通、协调、服务。灵活应对国家收紧信贷、严控投资和土地供应的宏调政策,在审批、信贷、土地供应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切实解决项目审批难、落地难、融资难等困难和问题,

(四)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工业开放合作水平

要加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营造促进集群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以锗深加工为纽带的锗产业、以澜沧江、茅粮品牌为纽带的酒产业、以名优茶精加工为纽带的茶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相互依存、共生共赢的集群发展态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建设一批新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鼓励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不断拓宽*工业的发展空间。积极拓展融资新渠道,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研究制定培育、推进企业上市和扶持上市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优质企业上市储备库,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我市有2-3户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五)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构筑产业发展平台

工业园区是优化工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式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坚持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搞好土地经营,谋求土地收益最大化,积极探索尝试BT、BOT等投资模式运作园区开发,突破园区资金瓶颈,加快园区建设。要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布局,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倡导“一园多区、专业发展”,打造畜牧、绿色食品加工、矿电等特色园中园。要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加强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开发和培育,重点扶持特色资源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关联度高、有利于延长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带动力量;积极引进中小企业落户园区,抓好小企业创业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立足自身资源和能力,融入大企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配套发展、共生共存的产业集群。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第一要务,突破单一土地招商的老思路,创新招商方式。要整合资源招商,放开优质资产和资源,吸引国内外大集团来办企业;要围绕项目招商,制定园区项目发展规划,利用既符合产业政策又具有吸引力的项目招商;要善用政策招商,增强政策优惠力度,用宽松的政策、优厚的条件吸引资金;要扩大软环境招商,加快园区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步伐,完善物流、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等生产业配套,营造“体制新、机制活、功能全、服务好”的软环境。

(六)抓实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工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基于土地、气候、生物、矿产、水能、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相对低成本优势,我市形成了以资源、原材料粗放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一方面,要通过结构调整,大力拓展资源依存度低的产业领域,使工业发展立足于资源,但不局限于资源,依托于资源,而不依赖于资源;另一方面要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短期的压力,更是促进我市工业升级转型的长期机遇。要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节能问责、一票否决制。把好新上项目入口关,完善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从设计、原料、工艺、设备、管理全过程注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削减污染,从根本上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鼓励发展深加工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节能节水节材等降耗技术和工艺。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制定和完善鼓励政策,以具有良好基础的蔗糖循环产业链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扩大我市循环经济的广度、深度和规模。以硅、锗、锌、铜冶炼行业“三废”的回收利用,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为切入点,对矿产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和多层次增值,提高资源化程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由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开发模式向循环开发、综合利用的集约开发模式转变。

(七)加快非公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近年来,非公经济发展较快,成为全市经济领域最活跃的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精神,完善地方配套政策,切实从市场准入、项目核准、融资、财税扶持等方面破除体制障碍,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和谐环境。要坚决整治“四乱”,维护非公和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净化市场环境。要加快面向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培训、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各类平台,提高服务能力。要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在突出和重视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抓大不放小”,积极引导非公和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施重组整合、加强企业管理,促进非公和中小企业规模显著扩大,管理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要结合县乡经济发展规划,促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把乡镇企业培育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组织载体和依托力量。要组织实施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推进工程,增强乡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结合优势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链向工业化的延伸,形成一、二产业有机融合的经济格局。要深入推进企村结对工作,扩大结对发展项目规模,促进形成农工互动、优势互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机制。

(八)改善工业发展环境,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要把环境作为工业发展的生命线,从思想、机制、政策、服务、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创造一个服务优、效率高、发展快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弘扬求真务实、敢抓敢干的精神,鼓励全社会都来为工业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做贡献,真正做到凝心聚力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

二是营造良好的机制环境。要认真研究领导工业经济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检查、协调配合等机制,强化制度保障,督查考核,形成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自觉服务工业的机制。

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好各级党委、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取信于民。要重视蔗糖、茶叶、泡核桃等原料发展,发挥政策的支农、惠农作用,认真执行化肥、种苗补贴政策和原料保护价、原料款兑付政策,保护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要积极用足用活财税、土地等政策,综合考虑,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对发展潜力大、拉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要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给予优惠,既要在周边地区形成洼地效应,更要把有限的政策资源集中配置到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上,发挥更大的激励、带动效应。要充分利用财税手段保护、稳定地方产业。要对符合产业导向的地方支柱产业和产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重点企业,适时研究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保持较高产量,抑制经济较大波动。

四是要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做到企业、项目落户到哪里,部门就服务到哪里,实现以优质服务吸引客商、以良好环境留住客商。要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协调配合,减化行政审批手续。要积极推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主动服务,特别是涉及项目申报、用地、供电等问题,相关部门要灵活变通,妥善处理,以高效优质的服务,为业主营造一个宽松、快捷的服务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8篇

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的意见》,对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实现“制度化运作、规范化服务、程序化办事、法治化监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四化”建设中,制度化建设是核心,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是关键,法治化建设是根本。作为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落实“四个统一”,实现职能到位就要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化建设的核心作用,从而,推动基层工商机关的“四化”建设。

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发展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在服务发展上,我们针对洛阳既是工业基地,又是农业大市的特点,突出特色促发展,围绕发展抓创新,先后推出了“兴企强市”、“兴农富民”两大工程,出台了《促进国企改革19条规定》和《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行“政策扶企、商标强企、信用兴企、维权护企”等系列措施,加快了国企改革步伐,促进了非公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好评。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我们推行了“商标富农”、“合同帮农”、“经纪活农”、“红盾护农”等惠农措施,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了合同履约率,壮大了农村经纪人队伍,拓宽了商品流通渠道,加大了执法力度,保护了农民利益,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制度创新中使农民朋友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改革成果。同时,我们还创新了服务措施,改进了工作作风,推行了“AB角制”工作法,实行了政务承诺制和预约服务制,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手续,缩短办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一切为了经济发展为目标,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制度创新,我们把履行职能同服务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到了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的最佳结合点,收到了工商行政管理与地方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双赢的效果。

制度创新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作为基层执法部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监管与维权相统一。食品安全、消费维权,既是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但由于该领域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了监管效能的有效发挥,也给我们实施有效监管提出了挑战。愈是法律、法规滞后,愈是需要制度创新,我们首先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推行制度创新,在坚持推行“索证索票”制度和“购销台帐制度”的基础上,我们督促食品经营行业建立了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促进了食品流通领域的有效监管,并实现了“两个100%和一个彻底解决”的监管目标。在消费维权方面,我们积极推行12315“五进”(进社区、进景区、进商场、进学校、进乡村)工程,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积极构建消费维权网络,并不断创新维权措施和维权机制,促使维权网络全覆盖。目前,我们已在全市设立12315维权联络站2562个,在全市2080个行政村、108个市场、81个大型商场、41个景区、252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维权联络站,覆盖率均达到100%,实现了消费维权网点全覆盖。

制度创新是实现职能到位的重要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主要职能部门,既承担着打假治劣、广告监管和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管等市场监管职责,又承担着打击商标侵权、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维权职责;同时,还有监管市场主体准入、治理不正当竞争、打击非法传销等市场经营秩序治理职责。要不折不扣地履行好监管职责,就必须做到监管与执法相统一,促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前提必须是“有法可依”,但由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广泛性,在某些行业、某些领域仍然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备现象,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加以完善,以制度创新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以制度创新弥补法律、法规滞后的缺陷。近年来,我们结合职能先后制定了《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许可规则》,《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实施办法》,《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细则》,《洛阳市工商系统暂扣罚没财物管理规定》等50余项执法制度,这些制度相对填补了法律、法规的空白,弥补了法律、规范的缺陷,为规范化执法、程序化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正确履行。

制度创新是加强基层建设的有效途径。基层工商所是整个工商事业的基石,基层建设是工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以资源整合为前提,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以职能到位为目标,强力推行工商所改革,促进了基层的“四化”建设。在推行工商所改革过程中,我们以制度化建设为依托,不断强化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引领基层规范化建设、程序化建设和法治化建设。我们先后出台了《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工商所工作规范》、《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工商所工作规范考核办法》、《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所法制工作暂行规定》、《洛阳市工商系统工商所执法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等多项制度,从内务管理到行政执法,从市场监管到执法监督形成了一系列管理规范,促进了基层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工商所内务管理规范化,执法监管程序化。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度》、《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方案》、《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执法监督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执法监督制度,推动了基层工商机关的法治化建设。从而实现了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的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第9篇

关健词:**镇 经济发展 问题 对策

**镇位于**县中部偏西北,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坐落在海拔1940米的佛殿山上。**镇有国土面积20.97平方公里,全镇下辖一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办事处,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860人,其中农业人口1315人。长年以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届镇党委、政府和全镇各族人民的努力,整个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有了新的起色,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低标准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整个经济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多年在**工作,在对全镇经济发展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对**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镇经济社会稳步推进,全年实现了生产总值1152万元,比上年980万元增长18%,其中:工农总产值620.5万元,比上年的528.6万元增长17%,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比上年的140万元增1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6万元,比上年的26.3万元下降17.9%;财政支出106.9万元,比上年的93.8万元增长13.9%,边贸进出口总额1473.2万元,其中:进口1092.2万元,出口381.2万元,占全县边贸进出口总额的84.4%,粮食播种面积1310亩,比上年的1192亩增长10%,粮食总产量19万公斤,比上年的21万公斤下降12%,农村经济总收入182万元,比上年的167万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2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183公斤,比上年的211公斤下降13%。

农业是**镇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现有耕地面积1877亩,其中水田594亩,旱地1113亩,水浇地170亩。森林面积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1%。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群众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镇能抓住畜牧扶贫的历史机遇,以发展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建盖和改进厩舍,实行科学饲养,加强疫病防治,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年内肉类产量达191吨,其中:猪肉146吨,牛肉23吨,羊肉7吨,禽类15吨,蛋类1吨,鱼类4吨,养殖业总产值达55万元。

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边贸进出口势头良好。

目前,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75户,其中:批发零售业145户,饮食服务业37户,服务业42户,工业(加工业)40户,汽车运输业5户,从业人员620人。营业总收入966万元,其中:批发零售业338万元,饮食服务业208万元,服务业193万元,工业(加工业)165万元,汽车运输业48万元。

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实施退耕还林1020亩,三年累计新开发茶园1270亩,全镇累计茶园面积4117亩,当年采摘面积2696亩,产量5万公斤。

第10篇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等代表说,这两个报告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区政府完成了区第十二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2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重点的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三个经济功能区建设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金十字”市政交通道路格局初步形成,危旧房改造进展顺利;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整顿和规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聚精会神搞好发展

*等代表说,促进200*年经济发展,区政府不仅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奖励,还要继续加大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力度,切实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要进一步营造投融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方式。由于目前市政拆迁改造力度加大,要充分注意对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影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就如何聚精会神搞好发展,代表们建议:一是完成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尽快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二是切实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经营城市水平;三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四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是以奥运促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提高了依法理财水平支持了社会事业发展

*等代表说,区政府完成了区第十二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2002年财政预算。200*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任务,连续四年保持了快速增长,为实现财政平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中,进一步调整了支出结构,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保证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支出依法增长;加大了对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投入的力度;保证了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法机关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资金;保证了街道机制运转的经费需要;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各项收支的平衡

*代表说,200*年财政预算编制贯彻了党的十六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符合中央和市政府有关财政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财政收入预算安排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组织财政收入制定的各项措施积极稳妥、符合东城区实际情况,收支平衡,结构合理,切实可行。

*等代表说,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各项收支的平衡,完成财政经济工作任务。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二是深化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约束。三是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采取有利措施支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纠正各种铺张浪费行为。继续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11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围绕“转观念、谋发展、抓落实、改作风、创环境、办实事、强班子、增能力”等方面抓好整改,牢固树立服务纳税人的宗旨,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解决全所干部的工作作风、执法力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工商队伍。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述职述廉活动,加强我所勤政廉政建设,提高“四种能力”(履行职责的能力、服务发展的能力、科学监管的能力、执政为民的能力),争创“四个一流”(一流干部素质、一流服务水平、一流工作业绩、一流部门形象),从而建成一支高效廉洁的工商队伍。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照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群众提出的意见、民主评议中反映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有少部分人存在“冷、横、硬”现象,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服务经济建设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我所必须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建设文明执法、服务热情的工商队伍,全面贯彻工商工作应服从、服务于全镇经济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摆正监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对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全面加强指导。

2、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力度不够,人民群众关心的“注水肉”问题尚未解决好,市场上依然存在销售“注水肉”的现象。

我所应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花大力气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仍有漏洞,对废旧收购市场的整治有待加强,特别是废旧金属的收购还不够规范。

我所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上应有所作为,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为经营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使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

四、整改措施

(一)、加强学习,落实制度,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

1、把学习放在首要的基础的地位,切实把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2、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行政服务效能,把“优质服务,高效服务、满意服务、周到服务”贯穿到我们工作的全过程。对上门办事者,我们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杯热茶相敬,一张椅子请坐,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满意的回答”;在接受业主咨询时,力求“准确、祥和、周到、耐心”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简化办照程序,开辟特事特办“绿色通道”,全面落实“走百访千,定点帮扶”工作,把“三满意”活动继续深入下去。

3、落实我所制定的《考勤制度》、《岗位责任制》、《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负责制度》和《企业回访制度》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实现了以岗位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以承诺制来明确管理和服务要求,以公示制来推行政务公开,以考评制来强化监督管理的管理目标。

4、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继续深入开展个体私营经济宣传月活动,全面实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联系点制度,切实为个体私营经济办实事、办好事,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发展多种形式就业。

(二)、深入到群众中调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执法办案的能力,整治肉类市场,打击“注水肉”。

1、经常到群众中去调查了解,设置意见箱,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2、全面加强所员的业务培训,从工商法律法规教育入手,将主要法律法规必须通学一遍,提高办案水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3、召开屠宰业主和屠宰场开办者的行业会议,印刷《xx自治区家畜屠宰管理条例》资料发给屠宰业主,组织他们进行专门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4、出台《鹿寨工商所关于加强肉类市场整治方案》,成立肉类市场整治领导小组,由叶桥德所长担任组长。

5、实行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人员对上市肉产品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检疫票证和检疫合格印章。在检查中发现无检疫发票、无检疫合格印章的肉产品即认定为私宰肉,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家畜屠宰管理条例》规定从重处罚。如发现肉产品注水的,按有关规定从重处罚,并挂警示牌,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三)、全面加强干部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1、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明确工商部门在全镇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坚决把好市场主体入门关,履行好行政执法和综合服务两大职能。结合我镇实际,采取集中治理整顿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加强规范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