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2 09:1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第1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辽宁省抚顺市顺成区于2004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进修学校于2005年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负责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培训、指导与服务。我区于2005年12月出台了《顺城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各基层学校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建立了在校长的领导下,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几年来,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区教研部门的引领下,我们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了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抓好常规教学,促进教学优质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紧紧围绕心理健康学科课堂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这一目标,分别对备课和上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用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一)突破备课关,提升教师设计能力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由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课程标准、无材、无教学参考书,这就给教师备课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各基层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期多是由科任教师或校医任此学科的教学,难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严谨、不规范和随意性的问题,致使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处于勉强应付的状态,因此,我们采取两种方法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1.专家导学,明确备课方向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如何备课、如何上课是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使教师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明确备课的方向。区教研员通过收集资料、请教专家,精心梳理,形成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为主题的有效材料达7500字。并于2007年5月14日,在我区的新华一校的多功能厅,对全区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题辅导,教研员从教师课前对教学对象的考察与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五个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了阐述,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令教师耳目一新,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的课程特点,明确如何设计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此项活动的开展,教师反响很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之后我们又聘请了市教研员对我区本学科教师进行了此类专题辅导,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系列辅导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稳步提升。

2.集体备课,解决教学困惑

由于师资的编制问题,各基层学校只有一名任课教师担任本学科的教学,导致校内教研只能是孤军奋战。针对现状,2008年的3月份,教研员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我们按片划分成4个教研组,每学期由教研员牵头,以组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一次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大家的思维得到碰撞,每名教师都明晰了所要探讨主题的重点、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夯实了课堂辅导基础。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更好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

(二)突破课堂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采取了骨干引领、师徒结对和教学评优等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骨干引领,以点带面

几年来,我们把有热情、基本功好、业务素质高的教师作为培养的对象,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学骨干。然后我们充分依托骨干教师的优势,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且由骨干教师带徒弟(师徒结对)的形式,带动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自2007年以来,我区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教学引路或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中我们十分注重课后的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形式,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合理、教育手段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等。通过每次的观摩与研讨,使与会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模式,掌握了心理健康课程的结构与特点,进一步优化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从而加速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2.教学评优,以评促建

为了全面提高学科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我区于2007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教学评优。我们制订了适合本学科的教学评优方案。参与评优的教师,在精心准备和上课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更加成熟了。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过程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精彩纷呈。教师亲切的态度、风趣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而愉悦的课堂氛围;感人的故事,有趣的游戏,鲜活的事例,深刻的体验,彰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重参与、重活动、重体验、重自我升华的特点。借助评优平台,不仅打造了一堂堂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课,同时进一步引领学科教学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起到以评促优、以评促建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区90%以上的教师能上好常态课,其中40%教师的心理健康课成为优质课。

二、拓宽教研网络,促进教研高效化

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我们注意拓宽心理健康教研网络,为提升学科教师的业务水平搭建更多、更高的平台,实现教研高效化。

1.依托网络载体,实现资源共享

自2009年顺城区教育网站开通以来,我们利用网络优势,区域内引领学科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我们能结合教师所关注并亟待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在“心灵港湾”栏目设置主题帖,引发大家的思考与交流。大家打破时空的界限,充分发表自己比较成熟的见解,实现资源共享,使问题得以有效地解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网上教研真正成为一线教师沟通交流、经验共享的工作平台。

2.依托团体辅导,优化学科教师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与生活态度,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于2008年开始,开展了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如教师在“刮大风”“花开花落”“蹲坐前行”“信任背摔”等生动而有趣的游戏活动中,通过活动体验、同伴交流、他助自助的方式,帮助学科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剖析自我,进而不断地完善自我,达到优化自身心理品质,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在提高学科教师心理素质的同时,也使他们掌握了团体辅导训练的技能与技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依托高层培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走出去即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家、省、市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培训结束后,为了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我们及时召开了“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汇报交流会”使学科教师及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每年我区省、市外出培训的教师达120人次左右。请进来即多次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到我区指导工作,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的业务素质在不断提升。

4.依托教师工作坊,促进学科教师沟通交流

受班主任工作坊的启发,我们于2010年5月份,将四个集体备课组改为两个教师工作坊,教师工作坊立足于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实际,以研究和解决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为主,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同伴互动的形式,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师群体性自主研究活动。工作坊在坊长的组织下,每学期定期开展两次以上的活动,教师们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共享智慧,实现个体发展和群体共进,加快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种教研形式深受教师的欢迎,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强化自主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精细化

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落实市、区“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导意见”,2006年以来,我区各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咨询,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在实际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深深地感悟到,只有进行专业深造,才能为师生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为此,在德育研究室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部分任课教师自出资金,放弃休息时间,积极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学习。至目前为止我区已有28名教师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夯实了专业理论基础,提升了专业咨询技能。这些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有心理困扰的师生提供咨询服务,受到师生好评。

几年来,经过教学观摩、网上教研、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评比、撰写优秀教育案例、外出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效地推进了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第2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体育;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一、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新课标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多样的运动技能,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演讲、示范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课外注重学生的实际训练。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既达到身体健康发展,又要实现“三基”教学目标,因此要做到:首先,教师要能合理有效地分析每个学期体育教学的课堂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一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保证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并经常进行实际锻炼,再对这些运动项目进行分析,观察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身体健康的目标。通过反馈,就可以知道在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其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多涉及有关学生的情感心态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长,减少学生的训练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慢慢淡化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训和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防止教学目标的“变样”

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这样只会与新的教学目标越走越远。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进行教学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而要达到这个效果,体育教师就要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各种体育活动来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篮球”这节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两个技能等级不同的学生进行“二打一”竞技训练,能让掌握篮球技能少的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让学生在双方团队协作中,给自己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篮球技能好的学生则可能变得更加自信和谦让。教师通过一个运动竞技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在竞技型比赛中,靠的是团队之间合作,而不是“各打各的”。因此,教师要学会合理地运用渗透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职业高中体育教师要想在职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教学,要能对所要教授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深入的了解,达到专业程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加完美地向学生演示该项运动技能。所以,职业高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体育知识的理论层面来看,教师需要对职业高中体育的各种教学项目,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可以从这些运动项目中,找到可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找出有关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环节,并能将这些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另外,教师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做到“精益求精”,当学生所需要的体育知识是“一瓶水”时,教师至少要达到“一缸水”的程度,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有效地备课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师在备课方式上也进行了改变,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融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并能根据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备课方法,有效地备课。

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所有教育者追求的目标,要想真正实现这个新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很多一线的体育教师去践行,将这个新的体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及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个案辅导、团体辅导、班级活动课辅导。在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也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科教师教学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这说明了很多学科教师都无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了学科教学中。

笔者认为,使学科教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中,不仅能够改善实际教学效果,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查阅文献发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者均提出学科教学应该如何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然而,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路,学科教师很难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一、教学设计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前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已运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推动下,当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提倡全人教育和差异教育,即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和独立的个体,将学生的成长视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潮,尤其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对学生特点的分析上。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不仅仅考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突出了对学生情感品质和人格的培养。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提倡有意义教学,强调对学生情感经验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都符合了罗杰斯的心理教育观。比如,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课文《雪》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2)品味语言,体会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及作者的情感。(3)初步培养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该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该教师希望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作时对江南雪、朔北雪的特殊情感,体会出作者以朔北的雪自拟,突出作者追求理想、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了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创设法等,这些方法除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情绪表达、人际沟通和人格发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分享、探究合作;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互相体谅、换位思考;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尝试,这些方法都很好地反映了助人自助的理念。教师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将学生的成长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悟,促进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将教学影响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让每个小组用纸质的三角形来验证内角和为180度。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过后,学生开始动手体验。有些小组把三角形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180度,有些小组用折的办法来验证。在这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一贯地说教,而是耐心观察和积极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示。而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探索知识。这种情境创设,把课堂自交给学生,给学生体验的课堂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又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更好地面对挫折。

因此,我们说在教学方法上,学科教师很好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助人自助”的理念。

三、课堂师生交互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使用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能,这些咨询技术的运用使师生更有效地进行认知及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接纳,从而激发学习潜能和人际交往的愿望。

倾听,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表现在教师接受学生在学习中的观点、意见和情绪、情感表达,并及时与他们达成信息交流的心理咨询技术。例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听,急于让学生回答出认知性知识,而是投入、专注地听,听出学生所持有的态度、所体验的情感。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还不时地运用“嗯”“还有吗”“为什么”等语言,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的倾听是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被信任,体验到成功。

共情,又叫共感、同理心等。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表现在教师体察学生学习时的内心世界,并能根据他们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以关注其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四、课堂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重视课堂活动组织,运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课堂中学生的行为问题。

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方面,学科教师普遍运用尊重、鼓励等心理辅导技能。例如,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发自内心的微笑,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到人格上的平等。在提问时运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们一起来尝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话语;在提问、引导学生时常用“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想的会更好”等积极鼓励学生的语言;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给予积极关注并运用“你再想想”“谁来帮帮忙”等温馨话语。这些透露出教师对学生尊重和鼓励的语言拉近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自信。另外,交流过程中教师所展现的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教师访谈,笔者发现,教师在课后通过批改作业、谈心等途径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情绪情感及人际交往。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不仅和学生进行知识上的交流,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现在,很多教师重视评语在批改作业中的作用,让作业本成为自己与学生情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例如,一些英语教师在批改作业后写上“Come on!I am sure you will catch up soon”“You can do better now than you did before.”等评语。这些评语表达出老师的鼓励及积极关注,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又如,一些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在作业本相应的地方写上“和细心交朋友”“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等评语。这些评语不仅促进了师生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很好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念和技能,但这种渗透还未意识化和明确化,而且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技能还有待提升,本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未来的实践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我们要设计更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全面的课堂观察、大量的结构访谈、科学的数据量化,更系统地研究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培训方案,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同时也使教师更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56-02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促进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然而,相关研究表明,目前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阶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理所应当肩负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

那么,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如何?经过文献调查与笔者的实践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效率低下,学生难以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具体分析原因,从教师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没有全面普及,许多家长,包括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线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认为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因此,授课常常不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媒体选择,只是采用讲授法甚至直接朗读课文的方式进行。从学生角度看,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与产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在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还远未受到大众的重视,而一些教师、家长、学生对心理疾病带来的危害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这种情势下,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与范围让学生想学,乐于学,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进而加强学习的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以教育网站为平台,以多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运用文字、图片处理软件制作心理健康宣传海报,在学校范围内张贴,提高学生及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3)组织观看心理健康讲座,听取专家的建议。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的第一阵地是课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率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它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加关注知识内容。在每周一节的辅导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改教师教授为学生讨论,改课堂座位为圆桌形式,教师时说时问,可以直接和学生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们提问,共同讨论,共同理解,互相倾诉,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心理辅导。

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愉悦式的互动课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在心里健康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活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像案例活动、谈话活动,而且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往往把握不准,或高估了,或忽略了,或片面强调了。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快乐、轻松的课堂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是支持者的角色。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先行进行预设,认真思考哪些活动环节较难吸引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然后精心设计情景穿插其中,要巧妙地借助多媒体,不断给学生以外部刺激,使这些能刺激学生感官、视觉的小环节制作发挥作用,使之成为学生持续保持学习兴趣的“玄关”。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学校与家长应该建立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教师的事情了。部分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后,不能在第一时间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仍然坚信“棍棒底下出成绩”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家长非打即骂,而没有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里,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往往结果是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期待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QQ,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家长在遇到教育问题时,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指导。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教材编写的凸显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内容把握不够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教育的课程,它不是专门的心理学专业教材,但又要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功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既需要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多门心理学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统领,又要接近学生实际情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但目前有些教材表现出教材内容理论性不足,为迎合学生喜好过于娱乐化,缺乏专业性,不足以支撑教材内容;有些教材理论深入,过多的教条和专业术语,内容晦涩,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材形同虚设。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仔细考量知识点的选择、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等,使整个教材内容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标。(二)教材内容不能有效的迁移到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相对缺乏,因此,教材的内容能够与学生有效互动,将理论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但很多的教材注重说教或举例子,只是简单的阐述观点,缺少对学生实际的指导。例如学习时间管理的章节中,如何设置时间表,系统的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恋爱心理学章节当中,如何在恋爱中与异性相处,这都需要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

二、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以大学生在成长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为载体,强调大学生在发现、识别心理问题,分析、评价及解决心理问题的主体作用,仔细斟酌考量教材的内容,合理选用教材。(二)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剖析教材内容课程实施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建设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项工作,都要依托于其课程教材的有效实施,为了使教材效能最大化,有效组织教学,就需要对投入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教材各部分内容信息材料存在的意义、前后材料之间的逻辑序列关系以及教材的编排风格等方面因素。分析教材整体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合理使用教材内容材料、最大可能的活化并优化教材。(三)以学生为本深入研究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需求做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心理需求、自我概念、人际交往特点能有整体性、全局性的掌握,准确把握差异性特征的产生原因,着眼于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设计并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本体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或单纯说教,要转变教学观念,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切身体验,寓教于乐,这样才能不受制于教材内容的束缚,把教学的焦点由教材的讲解转变为切实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开发心理潜能。(四)深入研究反馈机制,平衡教材内容。教材使用成效有赖于学生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借助于评价反馈能够及时发现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疏漏,进而对之及时弥补、提高与完善。首先是在教学互动往来中,师生之间通过集中讨论、访谈咨询等多种形式,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完善的地方,如对教材内容的选取、课堂教学互动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尚存的问题,适时调整与更新,以此形成互动的双向反馈;二是主动深入到学生学习娱乐区向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历程中理想信念、情绪情感状态、意志品质特征、性格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信息,以此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投入使用、融入教学后发挥的效力和尚存的差距,以便日后继续查漏补缺。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馈机制,使用多元化的方式收集教材使用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应用于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使教材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契合、与时展需要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林效廷.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及施教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2,(2).

[2]丁志强,刘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建设探微[J].中国德育,2008,(2):60-67.

作者:夏慧铃 单位:塔里木大学

第6篇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素质全面得到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心理教育是实行小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在语文教学设计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本人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即构建和谐课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努力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等策略与措施。

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带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又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推进与实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体会,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地缩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小学生都比较乐意参加各种角色表演活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

教育家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其中,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的方式,老师既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对学生专横跋扈,而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多创造合作的机会,增进师生感情,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与规律,尽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进而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努力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

第7篇

一、体育教师具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为一体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理论和思想上都较为完善,但对现在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仅提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等,而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一个大体范围或活动建议,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按照季浏教授的说法:不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可给各地各学校充分选择的余地。这充分的余地,迫切需要体育教师增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在研究学生中、在钻研教材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反思中、在与同行、专家的交流中,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体育教师具有培养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但对21实际人才培养的战略来讲,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讲,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发现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如在铅球教学中,可用抛、掷、砸等不同的投掷方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和发现哪种投掷方式有利于发力,并能使铅球获得较好的远度?在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引入轻的物体为什么砸得远、掷不远;重的物体掷得远,而砸不远的问题,使学生发现矛盾的焦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体育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发现式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实现由“接受”到“发现”的教育目的。

三、体育教师具有让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体育健康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联系理念是课堂设计的活力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交往能力不强、合作意识淡薄、意志品质弱化的问题特征。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弱化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体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社会和科技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可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在这样理念指引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然能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能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能使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社会,学生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也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的发展。

四、体育教师创造适合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情景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兴奋点

在体育课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积极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大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段和空间,努力营造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努力做到健身性和娱乐性相结合、选择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如在弯道跑学习中,先让学生做快速半径较小的圆弧游戏,在游戏中质疑:身体重心应如何变化才能跑得自然快速,然后讲解弯道跑得技术要领。又如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可针对学生喜欢NBA球星和喜欢看NBA比赛的心理,讲解NBA历史上篮球投篮的发展史以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行为上应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模式”向重“个性化”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并体验,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体育教师促进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延伸

正确认识和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实际上包含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书本和生活”“理念和实践”“结论与过程”等相对矛盾统一的问题。例如在快速跑蹲踞式起跑教学中,为了解决哪种起跑姿势最有利于身体快速起动从而迅速达到自己的最快速度?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采用不同起跑姿势。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种起跑姿势最有利于起跑加速。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和确凿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联想,从而明白了蹲踞式起跑最有利于起跑加速的道理,学生也尝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甜头。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学阶段,因人际矛盾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较为普遍且突出的心理问题。虽然人际关系主题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但传统的知识讲授对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方面还尚存不足。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即传统课堂讲授与户外团体活动相结合,不仅是对课程建设的探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也有长效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

1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相互交往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因其独特的高效性和积极效果,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医院和社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生活空间,也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能增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如陈菊珍在团体辅导后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进取性、自在性、支配性、社交性、幸福感等均发生了显著差异,杨彩霞通过班级团体辅导使大学生在信任和容纳他人方面都获得了改善。

2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及开展

2.1确定活动主题与对象

本次活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课程内容,主题定为:信任之旅。从自愿报名的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中随机选取40人作为体验对象,3名班干部担任教师辅助。

2.2确定活动目标

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探索团体心理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人际信任及尊重,促进个人成长。

2.3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安排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理论课程讲授之后,计划2个课时即90分钟。具体地点在学院操场。

2.4过程设计

紧密围绕人际关系主题,共分为3个单元(表1)。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

3.1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了解活动的实际成效。在本次团体辅导中的分享环节和活动后对参与学生的随机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体验,能够更加信任和包容别人,学会了换位思考、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表示“希望今后多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与理论课结合”。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培养人际合作、人际信任、集体归属感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3.2建议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设计中应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辅导。可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社交问题类别,从而设计不同主题及形式的辅导内容,增强实效性。其次在团体建立的初期还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和团体契约的讨论,增强团体内成员关系。最后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分享要结合活动实际,浅显易懂。

4结语

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发挥与课堂教学不一样的效果,对学生人格塑造、心理品质提升大有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尝试开展丰富、灵活的户外主题团体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真正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洪梦飞,郑莺.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63-64.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多媒体课件;规则;叙事心理治疗;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16-02

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多媒体课件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代表,是现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多媒体课件的参与

所谓多媒体课件,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于它能够实现人机频繁地进行多种交互控制,方便于辅助教学,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媒体课件包括两大部分,基于单机的多媒体课件和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统称多媒体课件。由于多媒体课件在视听上具有突出的特点,而且便于操作,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优势。

自从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它的特点很快吸引了教师的目光,它的强感染力、大容量、创设兴趣等方面的优点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理想之处。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为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

二、多媒体课件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依法而行”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包括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渗透课、心理健康训练课等多种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途径分支都有独特的一面,多媒体课件用于其中也需要走到什么山便要唱什么山歌。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使得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它施展拳脚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处理好“值”与“不值”的关系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过程中,要明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型,即进行的是活动课,还是渗透为主,或者以训练为主。有的课型根本不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比如说,对学生进行信任训练,通过特殊的训练技巧来帮助学生很快地走进新的生活圈子。此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便是画蛇添足。而心理健康渗透课,比方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深厚宽广的爱时,就可借助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来再现生活中的真实,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冲击。简单地说,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处理好“值”与“不值”的关系,把握住课件将在课堂教学中担任什么角色,也就是对其进行角色认知。

(二)处理好“华”与“实”的关系

一旦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就要量体裁衣,设计制作合适的课件。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用课件来表达,要有一定的留白,课件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课件的制作要处理好“华”与“实”的关系。

(三)始终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

设计制作好课件就要用,否则就浪费了人力、物力。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不能只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承受能力。课件的使用应始终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始终坚持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助学生自助,而非课件助学生自助。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能被多媒体课件所代替。

三、润物无声: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课中课件的出现机率

以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温故而知新》一课为例。在课件设计中,开始教师打算使用Flas将前面的“生活角”的小故事制作出来,但是这样却不如让学生亲身体验来得真实。因此,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只是把“生活角”中的图放到课件中去,呈现给大家。然后围绕“复习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进行讨论,而这时候,Flas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致使他们无法专心进行讨论,因此,教师只是在课件字幕中呈现了“复习有什么用”,以期帮助学生明晰他们的讨论主题。接下来的环节是利用一张旧报纸把事先准备好的绘有图表的白纸全部遮住,然后一点一点地显示图表中有关内容,让学生猜测图表中的更多内容。这个环节是锻炼学生猜测记忆的过程,与课件无关。最后总结(儿歌朗读),强化复习的重要性。此时,还需要展示儿歌的内容,而这种醒目的效果也只有课件能够呈现出来,课件再次施展了能量。

整个活动课,只是点击了课件四次,流程为“生活角”中的图复习有什么用儿歌温故而知新。这个流程恰恰就是本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纲,提纲挈领的课件辅助正常的教学,无需华丽的词藻,无需绚烂的装饰,发挥了课件应有的功能。

让多媒体课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互动和情感交流,不能忽视学生的观察、认识、思考的过程,更不能用播放代替教师的讲授、板演,不能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对话的真实: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视角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课堂中,最明显的也是最本质的关系就是对话关系,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这种对话本质特别明显。从叙事心理治疗理论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关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的叙事本身。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走向治疗的取向的,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叙事心理治疗把当事人的叙事放在首要地位。以往的治疗模式大都是某种权威理论(话语逻辑或故事模版)对于个人故事的定型模铸,大都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侵凌和暴虐。而叙事心理治疗打破了这一大“趋势”。治疗过程中对于当事人的个人体验和象征表现出的尊重是叙事治疗的突出特征,治疗师的解释和干预都是次要的。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认为,真正的对话必须彼此尊重,承认对方立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愿意并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未知的、无限多样的生活可能性,一同致力于生活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对话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事人与辅导者之间的对话。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辅导者代替了治疗者,当事人是所有的学生,媒体课件是这种对话关系中辅导者的干预工具。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情境中的作用也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教师――心理健康课中的辅导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当事人,二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心理健康课堂情境中的主体。多媒体课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辅助工具,作为一种工具,不能绚烂至极,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而不是学生和多媒体课件对话。当事人(学生)通过对话得到体验、受到尊重。这样的对话才能够获得尊重,对话的双方立场也才可以真实地表征于人们的视界中。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视角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把解释和干预放置于次要的位置,并非不需要教师(辅导者)的解释和干预。任何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都离不开解释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课亦然。作为心理辅导者干预工具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是不应被忽视的。多媒体课件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依法而行”,处理好“值”与“不值”的关系、“华”与“实”的关系,始终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实际上就是要多媒体课件返璞归真,这是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师生对话即当事人和辅导者之间的对话清新、真实的需要。(稿件编号:090807002)

参考文献:

[1]刘育涛,安素平.试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张承芬.杨广学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2.

[3]陈永胜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4.

[4]李明,杨广学.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师生 情感交流

从我国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动的、有效的现实性活动,它是丰富多彩的、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但长期以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讲为主,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只能是机械的接受,课堂毫无生气可言,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缺乏互动,忽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难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迫在眉睫。

一、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现状

(一)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消极互动

1.教师单方面的参与情感交流。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都是处与主导地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事先的想象来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教师的情感付出可能因为不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发展而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就可能出现我们在课堂常见的情况,老师讲个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为此,教师的情感可能由原来的积极情绪变成消极的情绪。

2.学生被动学习的消极情绪。

这种现象在政治课教学中尤为明显,学生只是单纯听,死记硬背,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直以来就未受到关注。课堂上,学生只要积极配合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回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就会受到表扬,否则就不是好学生了。这样的思想在很多学生心中以根深蒂固,为此,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从市面上买来参考书,思维受束缚,盲目相信书,不思考,发觉不了学习的兴趣,成了机械接受知识的机器。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中情感交流的缺失

1.教学设计重知识轻人文。

现行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的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如此的教学设计,教师自然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的丰富优势,凌驾于学生之上,让学生无发言机会,只有盲目跟从,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打击学生自信心。

2.教学模式保守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是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地位,老师讲的多,学生活动的少,很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学生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明显缺乏。

3.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有所缺失,却并非不存在,但由于教师的个人的主观因素与学生的个人的性格因素,在与学生互动时教师人为的不同表现,导致了师生情感交流的个体的差异。如:情感交流对象差异。教师往往愿意与成绩更好的学生交往,上课更关注他们的活动,喜欢与他们交流,关注他们的参与程度。

二、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对策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情感交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主客体”等观念,以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人格平等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要互相尊重,平等对待。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意志、情绪,学生体谅和感受老师的情绪,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学会感恩,尊重老师,关心老师。

师生互惠互利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信息交流,实现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不断成长。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班那么多的学生,加在一起有那么多的智慧,可以弥补老师知识的不足。学生也可以通过向老师的学习来充实发展自己。

学生有明确自我意识

一方面认识到自己正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在受教者的位置上;另一方面还要意识到自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应主动接受教育,不断自我完善。

(二)建立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多样化。

1.课堂教学注重师生双边心理互动过程,关注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最大度的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目前中学政治课教材来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就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如《公司的经营》,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优秀企业,实地感受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2.教学手段多样化。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机、电视、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实现由传统的黑板粉笔转向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教师运用那种教学手段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选择。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关注教师情感体验。

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扎实的知识做基础,教师才能在上课时得心应手,从容的回答学生的提问,为学生解疑,对学生进行指导。(2)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现在的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首先要以身作则,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的学生的尊重。

2.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政治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引导。

在强调学生学要教师创设的和谐氛围中、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那么教师也同样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需要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老师评价从多角度出发,改变教师处于被动检查,被动评判的局面,增加教师的自我评价,让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不会在外界压力的压迫下迷失自己。

第11篇

【关键词】 心理教育;渗透;技巧

Techniques to penetrat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English class

Linhai

FLD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The English Curriculum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issued in 2003 advocates for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emotional attitude is one of the five objectives, which is relat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requirements for citizens in personal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re becoming much high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kills of how to penetrat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ith examples, connect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rganically.

【Key word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enetrate; technique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04-02

学校心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既不能学科化、医学化或关注各种心理测验的片面化,也不能搞成形同虚设的形式化,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不能孤立化。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英语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心理教育这一重任,在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心理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心理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1 优化教学目标,在知识要素中发掘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在进行教学设计中除了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核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辅导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可以和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学习SB2A中的Unit1 Making a difference 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体现霍金与病魔作斗争的语句,以及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学完课文后,给学生一个题目:Talking about your dream。通过这种语言训练方式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从此开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为今后更好地报效祖国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2 创设实践情景,在参与中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授Unit3 Art and Architecture。这一单元时通过图片展示我国古今著名建筑,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设计者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向往,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设计任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间客厅。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工作的完成都是靠集体的智慧完成的。另一方面,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从不同侧面表达同一内容,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空间就是课堂,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了与问题行为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

3 主动体验活化,在过程中升华

课堂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成功的习惯,实是一切成功之母。陶行知的“教与做合一”都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道理德行为实践。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滴言传身教,都离不开实践应用加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在渗透崇高情操的教育中,比如以SB2B Unit17 Disabilities 为素材,通过学习,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乐于助人,理解并尊重他人,主动为人他提供便利,为他人献一份爱心,让残疾人的生活充满阳光。又如在SB2A Unit9 Saving the earth 中,教育学生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号召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而和谐的全球大环境。

4 巧妙设计活动,在组织教学中生发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结合英语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口头练习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正确运用赞美语言,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要赞美学生,就要赞美得具体,不能成为空洞说教的代名词。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接观察、间接了解、仔细分析,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到拥有火热童心的老师,脸上总是带着公正、希望、温和,健康友好的言语中总是传给学生圣洁的思想。要让“相信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你真行”、“你真聪明”等鼓舞人心、激励学生上进的话语,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催化剂、表达教师热爱、关心和鼓励学生的真情的箴言。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5 创新教育技巧,活化语言课堂

在外语教学中,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将形象逼真、生动新颖的信息技术活化到创新教育中,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形象、亲切。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调节和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图像、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方位地交流,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传统直观手段与语言的结合上升到师生共处、洽谈、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环境能使青少

年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青少年感官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如在讲一堂英语语法课时,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把抽象、呆板的语法活现在学生视野中,配上美术图片、音乐、场景、势必导引学生激悦的情绪往前走,走向思维的最活跃区,激活兴奋点。非语言思维的活跃,产生的效果自不怠言。改变传统的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课堂上,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以“活”应万变。以“活”为原则,还体现在教师在授课时不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侧重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吕叔湘在旅顺召开的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说:“一个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总是生机勃勃……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把课讲活了。”

第12篇

案例:在二年级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十分积极参与。活动结束,授课老师说要发五角星奖励,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老师只给靠近讲台的前面五位同学发了五角星。当老师停止发放五角星的时候,听课教师发现一些同学显得很失望,有的还叹了气……

反思――“生本课堂”的根本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点评、拓展运用,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前述案例中的教师设计了一项集体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效果好。但是高兴之余,我们也不难发现,这节课同时存在一个漏洞,就是发放五角星这个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与“生本课堂”的理念是相悖的。

反复揣摩上述案例,笔者认为“生本课堂”的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凸显“五性”,予以优化。

一、设计要彰显科学性,摒弃随心所欲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所有活动都要遵循科学规律,按规则行事。课堂教学的预设非常重要,它是教师完成课程任务的基本保证。然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奖励环节,本意是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但是这个环节设计明显有些随心所欲,不科学,不严谨,经不起推敲:①是否有必要发五角星,如果有必要发,发多少,怎么发?②奖励前边那5个学生,理由是什么?没得奖的知道为什么不得奖吗?③如此,课堂评价的激励、引领和综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了吗?④评价、奖励的方式很多,能否选择其他更适宜的?

二、设计要体现实用性,远离花拳绣腿

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叶澜说: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即课堂要体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可是面对教师给学生奖励五角星的案例时,我们不禁要反问:①这一环节的应用是否教者一时心血来潮,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嫌?②奖励五角星的效果实用吗?有实际意义吗?③心理健康课让学生心理更“健康”了吗?

三、设计要力求完美性,避免掩卷叹息

课堂设计要摸清学生的学情,把握课标的要求,遵循学科特点,熟悉教材的结构,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

前述案例中,只有获得五角星的5个人满意,其余的学生觉得教师处理方法不恰当,有失公允,于是表露出了失望、叹气等不满神态。美国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对学生的不满情绪置若罔闻,这不仅是对学生成长的漠视,会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威性降低,教学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反而留下了遗憾,对后续课堂也将产生不良影响。真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是思考不周、教学设计不完美的表现。

四、设计要重视前瞻性,杜绝临时慌乱

尽管课堂的生成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生成还造就了课堂的精彩,但课堂的预设仍是教学有序、有效的基础,良好、周密的设计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教师课前预设时要具有前瞻性,做到“四多”:多学习,开阔视野;多积累,丰富教学案例;多感悟,提升教学境界;多琢磨,按照常规,教学流程中会有哪些问题,而超出常规,可能会出现哪些意外,又该怎么应对?

案例中的教师有几个问题事先未曾预设到:一是计划发放多少个五角星,数量够吗?二是五角星不够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对教师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影响?三是数量不够时怎么处理,最优的办法是什么?四是“以学定教”的理念怎么体现?

五、设计要突出主体性,消除师道尊严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在生本课堂里,多给学生自、话语权,让他们尽情展示,在探索中学习,在激励中超越,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