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林业思想

现代林业思想

时间:2023-06-02 09:1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林业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林业思想

第1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 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 [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 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2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一、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二、“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3篇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张国庆,发展先进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向大生态产业转化[j],安徽农业,2002(学术刊)。

第4篇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兴起的法哲学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首先提出的。按照《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为“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为“限制”,即“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上施加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活动提出的要求在于:(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还是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必须建立在地球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之内。(二)要实现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不致因当代人类的发展而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三)应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维持和建立在利用效率最大化以及废弃、污染物质最小化之上。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求代与代之间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而这种思想正是自然法哲学思想的体现。斯多葛派的自然法观就有这种平等观,斯多葛派哲学的奠基人是塞米特思想家芝诺(Zeno,公元前350-前260)。芝诺及其追随者把“自然”的概念置于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位置。所谓自然,按他们的理解,就是支配性原则,它遍及整个宇宙,并被他们按泛神论的方式视之为神。这种支配性原则在本质上具有一种理性的品格。芝诺认为整个宇宙乃是由一种实质构成的,而这种实质就是理性。因此在他看来,自然法就是理性法。人作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性动物。在服从理性命令的过程中,人乃是根据符合其自身本质的法则安排其生活的。斯多葛派学者教导说,人的生活应当不受情感和主观激情的影响,而且应当使自己不依赖于外部世界,不受世俗之物的支配,并用理性的方式支配其本能。人应当无所畏惧,对必然的命运安之若素,努力奋斗以达到精神上的完全平衡与和谐。

斯多葛学派的上述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必须按照理性法安排其生活,理性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体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代与代之间的平等发展。

后来的一些自然法学家的思想中也包含了这种观点,如公元3世纪的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Ulpian)认为,“自然法是所有动物所通有的法律。这种法律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而是属于生活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所有动物,也属于空中飞翔的鸟类。因此,就出现了我们称之为婚姻的男女结合,也因此出现了繁衍后代和养育后代的问题。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动物,甚至包括野兽,通晓此类法律”。 乌尔比安将自然法看成是人和动物通用的法则,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自然法也应该是人与自然通用的法则。人要繁衍后代,大自然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不讲后代的发展,即使是当代人的发展也成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现代林业法理论形成的法哲学分析

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并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统一。 现代林业理论注重于近自然林业和生态系统管理。所谓近自然林业,就是使天然林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但也不完全反对对于天然林发育和演替过程进行适度的人为干涉,使天然林处于既有自然力,又有人为作用的状态之中。 而生态系统管理的重点在于恢复和维持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条件以达到预期目标。 现代林业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林业法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依据,要保障现代林业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必须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林业法律制度。

为了在林业法律制度上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著名学者周训芳先生认为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我们认为周训芳先生的上述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法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其法哲学思想主要来自社会学法学派的观点。

美国社会学法学的创始人罗斯科;庞德(Roscoe Pound,公元1870-1964)在他所撰写的《法律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ow)一书中提出了他对法律的基本看法,他简洁而精彩地指出:“为了理解当下的法律,我满足于这样一幅图景,即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我愿意把法律看成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即在通过政治组织的社会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安排而满足人们的需要或实现人们的要求的情形下,它能以付出最小代价为条件而尽可能地满足社会需求――即产生于文明社会生活中的要求、需要和期望――的社会制度。就理解法律这个目的而言,我很高兴能从法律的历史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它通过社会控制的方式而不断扩大对人的需求、需要和欲望进行承认和满足;对社会利益进行日益广泛和有效的保护;更彻底和更有效地杜绝浪费并防止人们在享受生活时发生冲突――总而言之,一项日益有效的社会工程。”

从庞德的法哲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点对林业法理论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法哲学思想。首先,林业法的制定应当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林业法理论在指导林业法制定时,既应考虑人们的社会需求又应考虑人们的经济需求;其次,林业法的制定应当对社会利益进行保护,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表现为生态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应当更多的考虑保护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最后,林业法的制定应当防止浪费和人们在享受生活时发生冲突,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这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既要考虑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又要考虑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社会学法学的上述思想给我们阐释现代林业法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法哲学依据。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林业法的立法取向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林业法理论的法哲学分析,综观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现代林业法理论的观点,笔者认为周训芳先生的观点可取即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三个方面问题。从目前的现实需要出发,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考虑按照下例思路进行立法:

1、生态可持续性是指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可持续性关注的是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永续利用的生产力和功能。法律应该禁止掠夺性的林业经营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给林业带来的长远不利影响。森林法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质量,维护其生产能力,尤其是要维持林地的产量。

2、社会可持续性强调的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包括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娱乐休闲等方面。在林业立法中,这些需要主要体现为公民环境权的各项内容。在充分考虑林地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林产品、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社会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平等的含义,包括当今世代与未来世代人类之间的代际平等和当今世代人类之间的代内平等。代际平等是指为人类的后代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保护他们从自然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和机会。在传统法学理论中,一般还难以找到实现对未来世代人类的平等权的实际而有效的保护手段。代内平等是指自然资源利用和林业活动的收益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和社会集团之间公正而平等的分配。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从而使未来生产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增加的林业生产系统,损害其他国家、地区和社会集团利益的林业系统,都是不可持续的林业系统,应为森林法所禁止。因此,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往往是一对矛盾,实现代内平等可能会损害后代人的权利和机会。这是森林法应该加以解决的问题。

经济可持续性主要考虑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重点强调林业生产中的效益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林产品产量的可持续性。土地退化和其他环境问题将改变林产品生产的生物自然条件,从而影响林产品的产量。可见,经济可持续性对经济的关注和生态可持续性对生态的关注是联系在一起的。但经济可持续性更着眼于未来的生产率和产量,而不是自然资源本身。但是,林业要持续发展,还应该考虑使林业生产者有利可图。经济可持续性离不开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资源利用的收益及其分配,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森林法需要区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并采用不同的法律规则进行调整。

第5篇

关键词:林业;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研究

在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至关重要,思想政治工作乃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因此林业党建工作者必须以完善的思想政治管理为基础,建立有效的林业员工管理机制,让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林业局的生产效益以及提高员工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做出贡献,提高我国林业局的发展实力,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管理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理念的结合

目前,林业局面临改制的情况下,必须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加入到林业局的管理理念中去,让林业局的生产和行政工作可以在正确思想政治方针的引导下对林业局员工的思想特点有一个完整的意识和把握能力,让林业局负责人和思想政治部门的管理人员互相交换意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级发展规律进行探究和研究,积极开创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落实途径,实现科学技术机制下对员工的激励、奖惩、控制、引导以及凝聚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思想政治与管理理念结合后的优越性,为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归属体制的落实做出本质上的铺垫。

二、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趋势的结合

将林业局的思想政工作与当前的社会趋势所结合,可以为林业局的管理和生产带来更好的时效性和现实性,全面提升林业局在思想引导机制中的职能和效果。林业局是关乎民生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必须以社会趋势为主要方向,将时代化的舆论和市场潮流紧紧的握在林业局管理目标中,还要对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市场体制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和预测,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背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基础化的防治,另外林业局负责人还需要对各级政府提出的惠民政策以及相关税务政策仔细的研读,为员工的福利和林业局的生产效益做出积极的保障,还有义务为员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社会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构筑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增加生产效益和技术开发硬实力的同时也提高林业局的文化软实力,为未来林业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培养机制的结合

将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的培养机制进行结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越性,对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以及向心凝聚力的增加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能实现员工思想政治积极化的引导和控制。林业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便捷方式就是采取直接与员工接触形式的语言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责人应当以平等的姿态和员工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将员工在生活上的困惑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耐心的一一解答,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林业局作为社会重要参与者的必然举措。在员工遇到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答,那么该林业局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失败的,是没有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价值的,当林业局负责人将员工的培养和利益放在心上,用最为直接和现实的方式关心和引导员工的思想及行为进步,才是符合现代化林业局发展理念的正确姿态。林业局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深入到一线员工群众中去,将员工的言行举止都仔细的观察和关心,将所有员工的家庭情况以及身体素质全面了解,为员工提供正确观念的引导和问题的及时解惑,用最为优质的培养机制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员工的矛盾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和疏导,实现提高员工素质和生产能力的目的。

四、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将林业局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为宣传和弘扬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提供时效性和可靠性的作用,为增加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林业局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不仅要对宣传和教育内容进行深化和改革,还要宣传和教育方式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引入,数据时代影响下的社会增加了信息技术普及的覆盖率,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化的载体和技术,通过高科技的便捷手段为员工呈现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林业局在不仅要使用传统媒介的宣传教育优势,还应当在新时期下做出现代化技术的集中应用,让网络信息平台成为宣传科学思想和发展观的主要阵地,让员工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仅可以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枯燥性质,还能用更多的形式让员工体会到思想政治的价值和意义,为林业局思想政治工作的普及和宣传增加丰富渠道和途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的各个行业都需要面临改革和创新,林业行业也是一样,市场经济的变化让林业局实力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除了增加林业局硬实力之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从提高林业局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向心凝聚力,让林业局通过增强员工综合素质的方式增加实力和口碑,让林业局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形势,为林业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生产效益的提高做出科学有效的铺垫,因此林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势在必行,林业局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越性增加林业局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岩.新形势下林业局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70-171.

[2]宋玉宏.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以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例[J/OL].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8).

第6篇

[摘要]林业是我国农、林、水、牧、渔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林业本身的内在属性就有生态的属性,产业的属性,它能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林业内在的功能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抓好林业建设。因为搞好林业建设,不仅可以拓展生产门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使之成为城里人旅游、观光、度假体验民间生活的基地,带出许多复合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林业发展 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搞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就要根据党的林业政策,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发展林业的新途径,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对我省几个地方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有制度保障,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基础,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林业景观,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林业;林业职工;职工文化;需求;建议

1 正确认识林业职工文化的重要性

1.1 林业职工文化的现状

职工文化是由广大职工群众所创造并被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观,职工文化反映了职工的价值取向、思想信念、职业操守、行为规范、生产生活状况等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活动的总和。职工文化是每位职工的精神家园,事关每位职工的奋斗目标、实现途径和权益维护。在2015年"五一"表彰大会中指出,要特别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注重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精神文明需求。

1.2 林业职工文化的重要性

要想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兴林业,提高林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变得至关重要,加强林业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成为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混杂不乏会存在一些像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腐败思想,这给我们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要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引导职工向先进文化靠拢,提高广大职工对腐败落后的思想文化的鉴别力和抵抗力,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养,坚守职业道德,不断巩固先进文化思想在林业的主导地位。

加强林业职工的思想文化教育有利于实现现代林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林业,只有加强林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才会让广林业职工感受到建设社会主义新林业的重要意义。全面理解林区建设的目标要求,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林业职工积极参与到思想文化建设上来,调动大家对新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林业职工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致富技能以外,还要切实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切实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林业职工,只有这样,林业职工的权益才可以得到切实地保障,林业职工的文化才可以得以不断地丰富,才可以培养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林业人才,进而才更好地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才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林业。

2 满足林业职工文化生活需求的建议

民生建设包括物质生活建设以及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为了加快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实现社会主义新林业,满足林业职工文化生活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满足林业职工的精神需求、丰富林业职工的精神世界、增强林业职工的精神力量,已成为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不断满足广大林业职工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广大林业职工的精神世界,不断满足林业职工文化生活需求,提出以下建议唯供参考:

2.1 扩大规模,完备设施,从硬件方面为打造林业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奠定基础

俗话说:“精神好,干劲足。”甘肃天祝县华藏林场通过建设职工书屋,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职工的阅读需求和学习需求,从而满足了广大林业职工的求知渴望;通过在职工宿舍安装无线网,提高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质量;通过在职工宿舍安装数字电视,丰富了林业职工们的业余生活;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不仅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竞技能力,还增强了职工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满足了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设立宣传长栏,大大增强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既满足了广大林业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职工内部的凝聚力大大增强,有效地促进了林业的快速发展。

2.2 加强机制改革,追求精细管理,从软件方面为打造林业职工文化活动提供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有的管理体制、落后的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林业职工文化的发展要求,只有通过加强机制改革,才能保证林业职工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想加强机制改革,就必须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使文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吸纳优秀人才,培育骨干精英,确立“请进来”、“走出去”的先进精英模式,使文化工作精细化、科学化。

2.3 结合实际、注重实践,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先进一流的设施、完善的管理、优秀的人才,为林业职工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为发动和吸引广大林业职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甘肃天祝县华藏林场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如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比赛,为林业职工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盛宴;在各大节日时,也会满足职工的各种福利,开展特定的文化活动来庆祝,让职工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升品味与修养;知识作为提升文化素养的推进者,林场还应建立专门的“职工书屋”,可为职工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管理员也应该对全体职工的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在职工中征集书屋建设的意见,从而了解职工心声。

2.4 提升文化形象,打造品牌文化,推进特色文化体系建设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各N文化的相互交织,职工对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逐渐与国外的文化价值相互融合,为了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林场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这样既丰富了职工的精神生活,同时又传播了当地的特色文化。

打造国际品牌的目的就是要传承精神,弘扬文化,以高雅的艺术形式来感染人、陶冶人、鼓舞人、塑造人,让职工在艺术的文化氛围中了解特色文化,从而带动和提升了林区的文化品位。

3 结束语

林业职工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林业职工文化建设如同其他工作一样,在不断前进和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只要我们善于面对问题,总结不足,敢于剖析问题,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来应对问题,坚定不移地完善林业职工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柳.满足职工文化生活需求[J].人民论坛,2014,12(2):24-36.

[2]唐梓又,张M.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对林业行业价值观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2015,4(2):15-27.

[3]何开N.基层林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1):34-45.

[4]薛龙飞.天富南热电公司实打实满足职工文化生活需求[J].兵团工运.2015,4(12):23-30.

[5]张宜剑.湘南永州地区农村青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J].学园.2015,7(1):55-72.

第8篇

[关键词] 句容市 林业 经济发展 道路探索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2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而现代林业的建设也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所谓的现代林业,就是指具有现代科学思想的林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林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实现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功能多元化的刺激之下,林业功能的开发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林业发展当中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江苏省句容市开始进行现代林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句容市的林业不仅为句容市贡献了经济力量,更对生态理念融入城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江苏省句容市为载体进行林业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是有一定社会现实价值的。

一、句容市林业发展条件分析

句容市地形地貌对于林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丘岗型的地形使得句容市的各农村具备良好的丘陵条件,对于发展林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地的农民也因林业发展而实现了快速致富。目前,句容市具备将近一百六十座丘陵,拥有近六十座可利用水库,可以用来进行林业发展的丘陵岗地有6.7万平方公顷。除此之外,还拥有充足的水资源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灌溉条件,为现代林业的建设提供基础。从气候条件来讲,它位于气候带的过渡区,兼备亚热带气候与暖温带气候的优势,加之当地的环境条件与地质条件的配合,特别适合乔灌木树种的种植与培养,这也为我市林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句容市以发展乡土树种为主要特色,日后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的林业发展,向现代化林业进发。

二、句容市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林业经济发展道路探索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林业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句容市是林业发展的大市,有着良好的林业发展基础条件,但是林业经济发展能力并不强大,很难称得上是林业发展的强市。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林业从业人员对于现代农业这一概念没有科学且详细的理解,对于林业发展的规划能力较差,没有对当地的林业进行科学客观的定位。这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对于森林的地位认识不清。森林是全球的环境系统当中的主体,更是地球上最完善的资源库,其结构具有复杂性,生物的产能极大,是全国的基因库,为全球水分的蓄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生物能量的主导之物也是森林,目前人们所广泛使用的煤、石油与天然气全部产自于森林,而未来可能使用的生物能也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森林。林业发展人员对于森林的地位认识不清,使其不能正确地规划林业发展道路。

第二,对林业的地位认识不清。林业对于社会的生态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其对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起主导性作用。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工作足以说明林业的重要地,林业在其中起着促进作用,许多林业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三、进行句容市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林业发展的观念

目前,林业工作者在林业开发与管理理念上存在落后问题。因此,相关林业部门要加大林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林业从业人员与可能成为林业建设者的人们认识到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对待森林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转变林业发展的观念。不再以利益作为林业发展的唯一目标,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林业林业人员要督促自己加强学习,了解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林业发展技术,更好地指导日常的林业工作。

2.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

只有具备了一个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才能指导句容市的林业工作有条理的进行。因此,应当对自身的林业发展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个具有科学性与综合性的林业发展规划,使未来的林业发展工作有规划可依。在规划当中,要确立起林业发展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对工作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制定。其次,要将整体规划分成不同的小规划进行实施,减小目标实现的难度,激发林业发展的动力。

3.打造地方特色

上文当中提到,句容市的条件十分适合乔灌木树种的生长。因此,应当明确当地林业发展的特色,从改变传统的体制与技术开始,将句容市的地方特色林业推向市场。从区域性的林业开始做起,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绿色林业品牌。以此将林业发展社会形象打造完成,为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论句容市林下经济发展道路探索为题,对林业发展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其在林业经济发展道路探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有效建议。希望我们可以对自身的林业发展条件进行准确的分析,抓住市场热点,实现当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杰;刘自拴;和亚宾.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协调发展[J].中国林业.2010(24).

第9篇

湖北省兴山县是一个山区县,也是一个林业大县,全县国土面积2327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287万亩,总人口18.26万人,农业人口14万人,人均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家园,林业林地资源是兴山林农赖以生存的资源。近年来,兴山县林业局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产业,核桃为先”的战略思路,以专业合作社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核桃产业建设,促进林农增收致富。截止2012年10月,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共有26个,注册资本1.65亿元,入社社员6020户,1.5万人,网络核桃基地2.29万亩。在核桃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发展模式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通过资产整合,资金注入,资本(林地)投入、技术支撑等方式形成了一批股份合作型、龙头带动型、大户示范型、产销协作型、区域辐射型等多型林业专业合作社。

优质产业孕育

林业的发展及其林业产业的建设,靠一家一户自由经营已是一种封闭落后的经济个体,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资金、技术等生产关系得不到有效整合。针对这些情况,兴山县林业局党委借助林权制度改革和建设30万亩核桃产业为契机,调整思路,转变观念,全力推进现代林业体系建设,首先是从林业局党委、机关到基层站所每一名干部职工要弄清楚什么是现代林业,现代林业体系怎样建;为了从思想观念上有一个清醒的感知,通过请进来教,派出去学,使全体林业职工从思想观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其次是在林业转变职能的具体工作中,把林业工作中的服务与指导、推广与扶持等工作重点放在林业专业合作社上。三是把林业专业合作社建立纳入林业工作的考评内容。2008年底,兴山第一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兴山富源核桃专业合作社注册挂牌,该社注册资本300万元,拥有社员137户,主要从事核桃种植、加工、销售,目前已发展分社2个,拥用社员1507户,发展核桃基地近万亩,新建核桃综合加工厂1个。

典型示范培育

围绕全县30万亩核桃产业,着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特色基地,实现从分散到集中,从小面积到规模化,从粗放到集约,从特色到优势,逐步形成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自确立建设现代林业体系以来,林业局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龙头,重点发展核桃专业合作社龙头组织,对带动力强,发展来势好,受益大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进行推介,培育示范典型。如兴山顺发核桃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9997万元,网络林农2000余户,高标准建设核桃基地2800亩。“兴业”、“富源”核桃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核桃加工,界牌垭核桃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核桃树下种金银花、和葛根。

致富能人带动

制定落实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配套政策,激发产业能人、富裕农商、科技人才、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林业产业建设中来。以“富源核桃”和“顺发核桃”为龙头合作社发挥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作用,以“材源林业”、“中阳核桃”合作社为龙头,发展回乡创业人员的带动作用,以实际行动做给林农看,带着林农干。

科技创新引领

以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试验基地和科技大户为示范,以林业科学研究所为阵地,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服务平台。近几年为林业专业合作社培训技术人员16班次800多人,加强了以核桃为主的技术推广及普及。同时为林业专业合作社与科研所、大企业、大老板牵线搭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林副产品加工增值。如“兴业核桃”生产的核桃精油、核桃蜜、核桃食品。引进的“湖北智慧果林业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三月落实户兴山。为兴山的林副产品深加工带来福音,为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后顾之忧,使林农增收致富更有保障。

优惠政策扶持

在县委县政府引领下,林业局配合相关部门主动积极地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林业局有一名副局长主抓。对具有带动性强,优势突出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在项目上予以倾斜。在支柱产业建设中出台扶持政策。在林业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中当好红娘。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金投身林业产业化建设中来。

第10篇

关键词:林业,转型期,建设

一、林业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企业在长期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观念、精神传统、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隐形地存在于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心灵之中,实现由“心”到“行”的统一,由个体到整体的融合与升华。企业管理者通过“企业文化”这个载体,战略上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战术上以文化人,把文化改变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促进与支撑作用,将精神力量有机地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

建国以来,林业企业的文化建设在全国各行各业都是显有声色的,丰富而独特的林区文化彰显了林业人独具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在极其艰苦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下,林业职工扎根深山一辈子,奉献了青春又献子孙,“艰苦创业、牺牲奉献”的传统文化精神支撑了林业企业和林业职工60多年的艰辛与辉煌。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林业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我们的林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地转型和创新,应该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重建企业新的文化体系。

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对于我们林业和林业企业而言,全新构建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森工与森林和谐、职工致富奔小康的林区社会和谐”则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林业梦”。林业文化建设应该与林业转型发展保持一直,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与林业企业新的发展方式相向而行。只有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有机结合,才能重建起适应新形势具有新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只有将企业的文化创新与企业的管理创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既有现代企业管理特征又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林业企业管理模式;只有将“生态文化”理念植入企业文化体系,坚持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才能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林业企业文化个性。

二、林业企业的文化核质是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现代林业管理思想的一个全新文化理念,包含着“和谐、发展、幸福”三个基本概念,而“和谐、发展、幸福”三个要素之间又具有紧密的内在的联系。这就是:在生态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寻求林业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林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谋求林业职工的最大幸福。新时期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引导林业干部职工对这种价值理念在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服从,使之成为企业决策、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各项工作之中,践行于企业每一个人,实现“人―企业―林区社会―森林资源环境”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理念,是现代林业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在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林业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条件。

“生态文化”理念强调的是: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必须赋予生态义务和环境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环境伦理、生态意识纳入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职工的心灵,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树立林业职工“绿色使者”、“绿色追梦人”的良好社会形象。

三、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历史上,我国林业森工企业对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过度经营曾经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林业两危”,而实施天保工程后又过度依赖国家政策扶持,逐渐丧失自身造血机能,林业企业失去了十多年的发展机遇。无能是过度经营还是放弃经营,都不是科学发展,都不是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当前,林业转型发展和林业企业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林业企业与之配套的生态文化建设变得更加重要而紧迫。以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应该成为林业企业的主流文化,通过与林业传统文化的整合,必将成为既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又与林业建设一脉相承的企业文化载体。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各级政府对林业企业的重视度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度,进而提升林业企业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内聚和外张作用。一方面: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能进一步唤起林业职工的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调动林业职工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将生态文化理念注入企业管理战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林业企业在完成国家生态建设(天保工程)任务的同时,在“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和新兴林产业,开发林业生态系列产品。我省最大的林业企业――四川省长江造林局,目前正着手规划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竹原纤维系列产品、生物制药、林下种养殖等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文化品牌效应,拥有更佳卓越的市场预期,符合新经济发展方向,更能吸引国内国际用户,更能得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认同,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更多支持,实现良性互动,助推林业产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非常明确,即:在精神层面赋予林业企业“国家生态安全”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的文化属性;在物质层面赋予林业企业新兴战略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开拓者、创造者的市场角色。让林业职工从思想上、行为上真正成为建设西部生态屏障的“绿色使者”,树立全体职工成为新兴现代林业产业工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必须强调有效组织和引导功能,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企业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对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立场和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培育,企业管理层是关键。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现代林业知识学习,掌握林业新技术新技能,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融会贯通并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去。

2.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首先在企业形象、企业外观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绿色标志性建设,抓好单位园区的环境绿化和美化,努力建成园林式单位;其次,要充分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长江造林局开展的“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绿色长江”文艺汇演、长江造林书画比赛、“我为林业十二五献一计”征文活动、造林技能和林下种养殖能手大比武等活动、积极参与全省企业厂歌网络评选,《长江造林人之歌》荣获四川省十大企业厂歌。广泛开展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在企业的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现场大量设置悬挂企业生态文化的各种标语、标识,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强化感官,增强意识,进一步提高职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认同感、光荣感、使命感。

3.树立良好的生态企业形象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对外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企业网站和有影响的展演活动,将企业在天保工程、绿色产业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公布于众,向社会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绿色产品,在公路以及可视范围内制作悬挂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和生态主张,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林业企业新形象。

4.加强对干部职工的生态文化教育

在干部和职工中广泛开展“天保工程”经济技术指标体系的专业培训,经常性、常态化地对职工进行生态知识、林业产业政策、林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学习,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引导和促进广大职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5.制定生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

按照林业转型发展的总体目标,立足林业资源状况和区域发展条件,编制企业林业产业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相应建立我省生态产业经济的管理制度体系。生态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实施生态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生态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的形成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做出积极贡献。

第11篇

1.1差异性

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差异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本属性、直接任务和生成方式等方面。由于林业企业的文化起源于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其主要对林业企业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属于新兴的林业企业管理科学,更在经济文化范畴之中。林业企业的文化将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前提和基础,融合并且吸收文化人类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美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属于政治文化范畴中。但是,由于受到林业企业特殊作用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林业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目标在于实现林业企业的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文化反映出了浓厚的经济色彩,其政治色彩比较淡,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色彩比较淡,却反映出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1.2一致性

林业企业的文化主要在林业企业长期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林业企业的文化与企业个体独立性相结合,逐渐形成林业企业职工和领导层均认可的企业道德风尚、价值观、管理制度、行为准则,换而言之,林业企业文化是其生产和经营管理管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同时,精神财富具有林业企业自身的特色。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职工作为对象,通过交心联谊、文化娱乐、培训、教育以及宣传等方法,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对职工意志进行统一,对职工行为进行规范,将职工力量凝聚一起,为实现林业企业的总目标共同努力。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对林业企业职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目的的活动,以便对林业企业职工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和思想认知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促使林业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二者的工作内容中,人们可以明确,二者的研究对象均为林业企业的职工,二者均是针对职工开展的工作,均坚持以人为本,均认同要给予职工足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维护职工自由发展权利和全面发展权利。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推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2.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作用,推进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林业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表现就是物质文化,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主要由质量保证体系、业务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决定。要求林业企业在进行产品制造和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林业企业全体职工应团结一心,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施生产和服务工作。所以,不管是林业企业品牌,还是林业企业形象,都是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同一类服务和产品里,总会有一些品牌得以脱颖而出,并且成为人们争先追逐的焦点。林业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散发出品牌魅力,体现品牌价值。林业企业形象以及品牌塑造主要体现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外界有效接触,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进行不断强化,为社会大众和林业企业职工展示林业企业精神风貌和管理风格,进而有效为林业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品牌。

2.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约束作用,推进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林业企业职工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就是制度,制度也是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建设将国家的法规和法律作为根据,通过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建设起新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林业企业制度文化是其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制度文化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并不同,制度文化属于有型的文化,通常运用责任制、指标、标准、纪律、条例、规章等形式进行表现。想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要对职工关系进行协调和理顺。对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改善,营造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组织氛围。林业企业还要派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工成立其专门的思想政治组织机构,负责推动开展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发动林业企业全体职工,探讨并且制定建立起林业企业文化规划和方案。积极培养能够体现林业企业性为特色的文化,林业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管理制度还是林业企业职工行为规范的重要模式,能够使林业企业职工合理开展个人活动。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林业企业优秀文化管理制度相融合,体现出实用、完善和科学的管理方式。

2.3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导向作用,推进林业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第12篇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就是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谋划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社会化、生态化,使林业发展融入到城市整体发展中去,充分发挥林业多种效益,维护生态安全,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生态保障功能,建设生态系统稳定、林业产业发达、生态文化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的和谐林业[1-4]。

2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2.1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比较倡导生态化,对生态思想进行传播。生态化,就是将广义的生态系统当成是一个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体,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生态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在对自然规律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广义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因子与关系),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融入生态学的规律。这种生态化了的世界观就是生态观[5-6]。

2.2生态环理论

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杜能环只对经济指标进行考虑,而在和谐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应对生态、社会、文化及经济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因此,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及城市的总体规划都要以当地的社会及自然条件作为基础,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注入其中,科学地进行布局和规划,可结合生态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历史学及系统学等手段。

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巨系统,建设和发展城市,均要以尊重生态学规律为前提,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服务。因此,在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对生态容量理论进行应用,科学布局,并对生态、文化、社会及经济等因子进行综合考虑,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功能丰富、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即城区、环城公园、森林公园、半农区、农业区、牧业区、林业区,其中城区主要是人类从事生活生产的场所。环城公园是供城市居民度假及休憩的场所,同时还是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场所。该处所说的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不是简单地对垃圾进行填埋和焚烧,而是通过回收、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后制成肥料,用于园林植物的培育中。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的保障区,可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进行消解,将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给市民。此外,其还是客运和货物中转区及过境车辆的绕行区。半农区为城市与农区的缓冲区,可进一步消解城市的环境污染,为城市生产生活及园林绿化等提供非食用性的农产品。农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农产品的场所。牧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牧产品的场所。林业区是区域发展的生态基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林产品的场所[4,7-8]。

2.3社会化理论

个体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体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体心里,成为个体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该过程叫做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指的是自然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自然人个体的社会化;团体组织的社会化,是指某一团体、组织等特定自然人集合体在社会实践中,集体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这一团体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是生产者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互动、认同、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生产者个体行为规范,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价值体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9]。

2.4和谐发展理论与和谐林业理论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广义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广义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的目标[10-15]。也就是说,和谐发展就是不断追求广义生态系统的健康。如果从狭义的生态系统去看,就是追求3个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的健康、社会系统的健康、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和谐林业理论认为,林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区域上可涉及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平原、岛屿、湿地、荒漠、山地、城市、海岸、草原,林业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16-18]。因此,笔者认为和谐林业应该是:以 人・地系统为对象,和谐地对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促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的实现;在和谐林业中,最高目标即为达到人地共荣。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环境、人与人、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生态文化进行倡导,以人类生理系统及心理系统的健康为目标,促使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荣[5]。

2.5现代化理论与现代林业理论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19]。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可以理解为4个亚过程: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更多是用来作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工业化、都市化。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大体上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林业理论是在我国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许勤统计,现代林业理论有6种模式的表述,其中以江泽慧的“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为主流表达模式,并逐渐发展成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理论。另外,李丽、陈建成、陈贵松还将平衡论、造血论、参与论、预警论、跨越论融入现代林业理论,其目标就是重点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

3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工作总体取向和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建设林业主题,以城市现代化和林业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从林业方面着力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游憩四大重点,充分发挥城市林业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主体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全面推进现代城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新型发达城市。

4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城乡林业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原则;坚持改善环境、消除污染、美化居住环境的原则;坚持立足资源、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城市林业生产力的原则;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多渠道投融资的原则;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人才强林的原则。

5安庆市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5.1发展基础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安庆市是长江下游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万里长江安徽段的第一个城市,东与安徽省铜陵市、池州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的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3个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和巢湖市。

安庆市是全国重要的油、棉、粮、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石油化工及纺织加工业基地。工业初步形成了轻纺、石油化工、建材及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安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辖7县1市3区,共设19个街道办事处和102个镇、61个乡、1 226个居委会、1 608个村委会。另外,省属农垦企业华阳河农场和皖河农场均坐落在市境内,总人口609万人,其中农业人数509万人。

5.2统筹城乡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理论观念障碍。缺少正确的生态观。由于发展决策者缺少生态化观念,不了解生态健康的内涵,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化、商业化、货币化,在发展决策时,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时,生态为经济让路事件屡见不鲜。

5.2.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态功能脆弱。安庆市林地面积虽然占土地总面积的38.8%,但分布不平衡,资源大多集中在岳西、太湖、潜山3个山区县;林业用地面积占67.7%,林地面积占63.1%,活立木蓄积占62.5%;全市有林地中,中幼林所占比例近70%,林分郁闭度低,蓄水保水保土功能较差,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得到治理,但整体生态功能仍很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 00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逾1 000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5%,年土壤流失量2 000万m3。

5.2.3林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由于林业经营管理粗放,林业产值低,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0%;由于森林质量不高,生态保障能力仍较弱,局部地区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且治理难度大;城乡生态建设统筹不够,重远山造林绿化、轻身边增绿工作,城镇、村庄、工矿区等人口聚集区的绿化工作相对薄弱,人居生态环境改善任务繁重;林业再发展能力弱,林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加之林业生产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贷款和社会融资困难,投入严重不足。

5.2.4工业化水平低。安庆市工业化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产业改造速度不快,竞争能力差。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重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有待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

6安庆市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按照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保障生态安全、美化人居环境、促进林农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结合林业分类经营,在总体上,将全市分为大别山旅游生态区、丘陵圩畈商品林与农业经营区、安庆市区园林城市与工商业区三大林业发展区域;在各行政区,以中心集镇园林绿化为点建设森林生态网络城镇生态结点,以道路、河流堤岸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生态防护林网,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他山地及重要生态区位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林保育区,以丘陵圩畈为重点建设高质、丰产、速生的工业原料林区。

通过安庆市现代城市建设,基本建成以安庆市区为中心,包括安庆市郊、重点中心集镇在内的园林型工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和林产品加工集贸中心;结合生态防护林网,在丘陵圩畈区建成工业原料林区和其他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对生态林保育区将保护与改造相结合,提高公益林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以天柱山为中心,综合开发其他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深度发展黄梅戏文化,充分发掘安庆古皖文化和名人文化,开展传统产品逆开发,将安庆建成文化旅游城市。

7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2-223.

[2] 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EB/OL].(2005-02-03)[2006-02-23].http://省略/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

[3]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4] 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EB/OL].(2008-01-18)[ 2009-02-05].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4628.

[5]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0-03-01].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6] 张国庆,赵文琴.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和谐森林文化体系建设[EB/OL].(2010-12-22)[2011-02-12].http://club.省略/bbs/viewthread.php?tid=267442.

[7] 张国庆.都市化: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EB/OL].(2009-01-18)[2010-08-06].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210619.

[8] 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研究――以安庆市为例[EB/OL].(2009-09-09)[2011-10-03].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 do=blog&id=254528.

[9] 张国庆.论社会化[EB/OL].(2008-03-30)[2009-10-11].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9897.

[10] 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2001-01-08)[2006-04-09].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51.

[11]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13]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14] 张国庆.试析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EB/OL].(2004-03-24)[2006-04-09].http://省略/htm/jjlc/hgjj/2004-03-24-16469.htm.

[15]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6]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17]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5(2):23-28.

[18] 张国庆.生态原则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