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云雀的心愿

云雀的心愿

时间:2023-06-02 09:19:54

云雀的心愿

第1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用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各自作用。

2、使学生真正理解“森林实在太重要了”,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10、云雀的心愿

读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有什么问题吗?

①心愿是什么意思?(查字典解决)

②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③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

过渡:云雀,是一种雀目,百灵科的鸟,全世界有大约75种云雀。那么云雀的心愿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会很快了解的。

二、初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

要求:a、找出生字词,听清读音。

B、标好短号。

云雀有怎样的心愿啊?(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简介生态平衡。

(过去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盲目生育,劳动生产率也不高,经济主要是靠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低利用资源,而不管污染来实现的。)

自读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云雀的妈妈一共说了几次话?

出示词语

云雀沙漠狂风刮过漫天飞舞讨厌埋怨茂密乱砍滥伐

贫瘠脱缰咆哮和堤冲跨淹没挨近凶猛泛滥成灾汛期

蓄水树冠冲刷枯枝败叶土壤渗进储存遮挡散失绿洲

开火车读

齐读

指名读

指名抽读

滥读(lan),不能读(lan),瘠读(ji)不能读(ji);堤读(di),不能读(ti)

汛读(xun),不能读(xin);苔读(tai),不能读(tan)。

三、指名朗读课文

过渡:谁预习最认真的,现在就让他来告诉你,进入朗读大比拼。

1、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a、思考:云雀们到过哪些地方。(沙漠、大河、森林)

轻声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云雀们到过哪些地方来分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人们乱砍滥伐,使茂密的树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第二段:(第5—10自然段)讲河流上游的森林被砍光,河水泛滥成灾。

第三段:(第11—13自然段)讲森林是个巨大的空调器。

第四段:(第14—15自然段)到沙漠上去种树是云雀的心愿。

四、指导写字

“厌”和“庆”作比较,不要多写点和少写点。

“伐”和“代”作比较,不要少写撇,伐木是要用刀的。

“冠”注意不要将寸写到宝盖头外面。

过渡:为什么云雀会有去沙漠种树,使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

抄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

2、多音字组词:冠调埋

3、用适当的词填空

()的上空()狂风黄沙()眯得()

()地说()的森林()的沙漠水位()

()的河水()的野马()的空调器

()的太阳光散失()()变成()

过渡,为什么云雀会有去沙漠种树的心愿呢?我们还是得从云雀有一年夏天的出游开始,先来看它们的沙漠游。

二、细读课文

细读(1—4)

1、出示沙漠的图片

来到沙漠,它们看到了什么?感觉这里的环境怎样?

谁能练习一下生活实际说说,如果狂风吹来,沙漠上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指名读课文的(1—4)段

a、哪些词语说明环境很恶劣啊!(漫天飞舞、贫瘠、睁不开眼,板书:砍,贫瘠,漫天飞舞)

漫天飞舞:是什么意思?

贫瘠:是什么意思?

那么贫瘠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呢?(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指导朗读:

妈看到这里变成了这个样子,她心里会怎样想呢?(真惋惜啊,真心疼啊)

那么你能用惋惜、心疼的话再来读一遍妈妈说的话吗?(“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妈妈心疼地说。)

小云雀地话要怎么读呢?(埋怨地读,你来读一下吧)

森林被人们弄成这样子,哎,哪桌同桌的同学来做一下云雀妈妈和小云雀。

男小云雀,女云雀妈妈(3、4)

在沙漠,云雀知道了有森林和没森林的保护是不一样的,那么你想对森林说什么吗?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7、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

8、齐读(1—4)

9、小结: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茂密的树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过渡:乱砍滥伐的后果,远不止这,我们再来看一看云雀们的大河游。

二、细读课文

细读(5—10)

1、出示录象河水泛滥。

它们看到了什么?

谁能说说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2、“咆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河水像脱缰的野马?(野马是怎样奔跑的?马能按照路线奔跑是因为有人用缰绳指挥着,那么指挥河水奔跑的是什么呢?没有了和堤就乱流了。)

a、指导朗读河水造成危害的句子。

河水为什么会这么凶猛?(云雀妈妈叹了一口气:“哎,上游的森林被砍光了,‘森林水库’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

解:和堤、汛期、泛滥成灾

指导朗读,妈妈这时候的话应该怎么读呢?(无可奈何)指名读一读。

“蓄水”是什么意思?森林是用依靠什么蓄水的呢?

树冠,苔藓,土壤

()可以()。

较句字:

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

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A、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森林是水库,可是……,可是什么?

B、你来读一读。

指导朗读:

写河水泛滥成灾的句子要读出河水的气势汹汹的样子,小云雀的要用害怕的语气读。妈妈说河水为什么凶猛的话要用无可奈何的语气读,说森林水库的原因要用自豪的语气读。

男同学读妈妈的话女同学读小云雀的话。

7、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

8、小结:河流上游的森林被伐光,河水泛滥成灾。

细读(11—13)

自读课文: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空调器?

细读(14—15)

1、齐读14、15

2、从小云雀的话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小结

课文已经学完了,那么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

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

从哪些地方看出森林很重要呢?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没有森林的保护,土地慢慢会变成沙漠,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就漫天飞舞,森林没有了,“森林水库”也就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有了森林,就等于有了空调器,夏天可以遮光,冬天可以保暖。)

第2篇

为了实现小云雀与妈妈共同的愿望——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第二年春天,小云雀在妈妈的帮助下举办了“第一届‘让沙漠变成绿洲’的种树大赛。”小云雀邀请了它的小伙伴们:百灵、画眉、杜鹃等参与了这次种树大赛。

小云雀拿着铲子、树苗,提着水桶带领着伙伴们飞到了那片沙漠,它们开始植树了!小云雀和妈妈负责挖坑施肥,小云雀的伙伴们负责浇水松土,大家齐心协力地种好了一棵棵小树苗。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过了一会儿,贫瘠的沙漠又变成了茂密的森林。虽然这次种树大赛没有什么奖品,虽然每一位参赛者都累得汗流浃背、挥汗如雨,但是每一位参赛者都觉得非常值得。因为在这绵延上百里的森林中有它亲自种下的小树苗,有它种树时的欢声笑语,到时候,这些小树也会变成参天大树,会起到蓄水保土、防风固沙、调节气温的作用,会给人类带来新鲜的空气,使得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小云雀和妈妈看到了此情此景,看到它们的心愿实现了,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小动物们唱起了植树之歌:“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绿化祖国。”

第3篇

“打包”与“解压”本来是计算机文本文件的处理技术,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教学行为也有类似的处理方法。将教学行为进行“打包”“解压”,能够更好地解读教材,科学地实施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中的“打包”,就是将一些系统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形成要点与精华; “解压”,是将教学信息进行分解解读。如何将教学信息进行“打包”“解压”处理,这需要语文教师好好地研究。

一、教材内容应先“打包”后“解压”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认真地解读教材内涵,才能形成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这个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解压”的过程;而将教材转化为教案,这个过程却是一个“打包”的过程。教材内涵丰富,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把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筛选,确定教学要点。只有这样,才便于学生接受。不管是“打包”还是“解压”,都是为了让教材更好服务于教学。“打包”与“解压”不仅是操作过程,也体现教师运用教材的方式和方法。

一位教师教学《祁黄羊》这篇课文,一开始上课他就进行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个简单的了解,这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位教师也许是教参看多了,从祁黄羊讲到春秋战国的历史,讲到他的儿子祁午,特别是穿插了几个相关故事。学生听得很认真,可教学时间被占用了近20分钟。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安排。问题就出在教师对教材的“解压” “打包”上面。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解读,需要做好筛选和整合,优化之后进行“打包”,拿到课堂上的自然是精华,而不是这些繁琐的逸事野史。课堂资源被浪费,学生没有得到需要的东西,教学效果自然要打折扣。

二、教学过程需同步“打包”“解压”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将教案这个文件包“解压”,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在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换时,又需要教师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优化,也就是进行“打包”处理。当学生获得教师传递的“文件包”时,还需要再进行“解压”,把这些信息内化成自己的认知。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经过多次“打包”“解压”,每一次都是必要的,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追求高效,就一定要将“打包”“解压”信息操作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成为一种教学意识。

在学习《鸟语》时,我原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喜鹊,而不喜欢乌鸦?”可实际操作时,我却把“乌鸦”说成“麻雀”了。这本来是一个教学失误,马上改正过来也是可以的,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错了。学生讨论完开始汇报交流时,我才发现“解压”教案时出了偏差。学生说麻雀吃粮食,人们当然不喜欢。可这和喜鹊是报喜鸟难以形成对比。于是,我随即又“打包”一个信息给学生:“麻雀虽然不招人喜欢,但它却没有给人带来不吉祥的感觉。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和喜鹊对立的鸟呢?”学生自然能够想到“乌鸦”“猫头鹰”等,这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成功“解压”。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教学过程中的“打包”“解压”现象无处不在,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打包”要打得合理轻松,“解压”也要体现自然和谐。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而高效的。

三、学法指导要先“解压”后“打包”

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法指导。教师如何操作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学法,这才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教师而言,学法指导最好先“解压”后“打包”,也就是对学法进行筛选组合,形成优势信息资源,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分解归类,形成高度集成的信息包。这样,当将信息包传递给学生时,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最直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比重,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实,这不是学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打包”“解压”时出现了操作不当的情况。

有一次,我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教师提出一个思考题:“云雀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种树。”有的学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保护森林。”教师可能对这些答案都不是很满意,于是就启发道:“云雀都飞到哪里去了?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有条理,开头怎么说,结尾怎么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他这样一指导,学生好像更糊涂了,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课堂陷入尴尬。很显然,这是教师“打包”“解压”出现了问题。学法指导要将学法进行分类组合,形成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可他“解压”做得不好,“打包”更是技术不到家,学生越听越糊涂。其实,这道题应该这样指导:“老云雀和小云雀都飞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出现了怎样的环境状况?小云雀听了妈妈的讲解有什么表示?把云雀的心愿归纳一下,看看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成几个要点来回答。”这样就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知道该如何去操作。因此,教师在学法指导时一定要先做好“解压”,然后再“打包”,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学法要领。

第4篇

一天,一只风筝在空中大摇大摆的飞,一只麻雀飞过来说:“风筝姐姐咱俩交个朋友吧。”风筝瞥了一眼:“哼,我才不愿意跟你这种丑陋的鸟交朋友,我的身份可是很高的,我美貌如花。你呢?只长了一身黑羽毛,难看死了!”小麻雀听了伤心地哭起来。

正好,风伯伯和云爷爷路过这里,他们看到这样的情景,都非常生气。云爷爷去安慰小麻雀,风伯伯去责怪大风筝:“大风筝,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小麻雀!,他自己会飞,还会捉虫子,你呢?只是借着我的力量飞。你看,下面还有一个小朋友在拉着你呢!”大风筝想:我就不信我不会飞。他使劲地挣扎。“咯吱”一声,绳子断了,大风筝又拼命用力往上飞。可是他怎么也飞不起来。“呼”地掉在地下,摔得全身骨折。

风筝后悔莫及,她永远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小朋友把他丢弃在荒野里,每天陪伴她的只有大地和野草,抬头偶尔还能看到小麻雀从他的上空飞过,不过麻雀早已不认识他是谁了。

第5篇

生活在彩云之南,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讲述出一个与鸟有关的故事,站在这块神秘的红土高原上,无论是湛蓝的天空,还是枝繁叶茂的森林,你都可以看到鸟群翩跹,自由翱翔。

孔雀是云南的省鸟,它那华丽的羽毛,五彩撒金似的大尾巴,无不给人美的享受。西双版纳是孔雀的故乡,走进那茫茫苍苍的原始森林,总有绿孔雀自由自在的或漫步,或点水,或亮翅,或跺步,她们那传神的眼睛,高雅的体态成了众多艺人描摹的对象。曾记否,舞蹈家杨丽萍正是一曲《雀之灵》走进了荧屏,走向了世界,并获得了“孔雀女神”的美誉,那孔雀翩跹的神韵,是世人无法忘记的记忆。即使你没有到过西双版纳,只要你打开云南电视频道,相信你看到那孔雀翩跹的台标后,定会产生出对孔雀浮想联翩的遐想。

在别的地方把乌鸦当作灾星的时候,云南香格里拉的高原上,乌鸦则成了一种圣鸟。在这里,乌鸦自由自在,用不着担心谁会去伤害她们。这里是国家批准的惟一可以实行“天葬”死人的地方,乌鸦嗅觉极其灵敏,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腐尸烂肉的气味,于是,它们成群结队地成了草原上的清洁工。加之这里的信徒认为,人死后很快被鸟类吃掉,就意味着死人很快步入了天堂,为此,乌鸦成为信徒们的保护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乌鸦之美,更多的应该是它的反哺之义了,《说文》中就有“乌者,孝鸟也”的记载,《小尔雅》中亦有“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的描述。据有关资料记载,乌鸦是惟一有史料证明有反哺行为的鸟类,从这个方面看来,人们对乌鸦的钟情,还应该在于它的仁爱之心、忠孝之心罢。不管人们怎么看,甚至把一些“乌合之众”、“乌烟瘴气”等与乌鸦毫无关系的词语强加给乌鸦的时候,乌鸦依旧舞动着黑油油的羽毛,哼着并不动听的歌,在云南的天空舞蹈。

红嘴鸥是云南一方独特的风景。每年冬天,当寒冷的西伯利亚气候不能适应它们生存后,这些可爱的精灵便举家迁徙到四季如春的昆明,于是,每年上省城看一次红嘴鸥成了我的奢侈。走进翠湖公园,园内厅台、楼阁、水榭、甚至游人的头顶都成了红嘴鸥的立足之地,宽阔的湖面上,漫天飞舞的红嘴鸥成了漂动的雪花,伴随着鸟鸣声此起彼伏。红嘴鸥的到来使静静的翠湖充满了生机和灵气,红嘴鸥的风采更让那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异乡人充满了憧憬和梦想,他们一个个一群群操着南腔北调而来,为的就是一睹红嘴鸥的舞蹈,为的就是在这春城里寻觅抵御寒冷的武器。

红嘴鸥,这极具灵性的吉祥之鸟,它们在极其自由的天空里或引颈长鸣,或独立长啸,或轻盈漫舞,或展翅飞转,或含情脉脉,或窃窃私语,看见游人,它们不但不惧怕,反而双翅呈十字状地悬浮在游人面前,游人们争先恐后的把食物抛向空中,红嘴鸥争先觅食,它们鸣叫着,飞腾着,成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气致祥的精品水墨画。

云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三江并流造就了云南山川壮美、风景秀丽的旅游资源,温和的气候适应了多种鸟类的生存。据资料显示,云南鸟类有776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66%,这除与云南气候环境有关外,还与云南人把鸟当作人类的朋友分不开。“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是云南人爱护鸟类的名言,汉家人把燕子到自己家做窝当作是一种荣幸,认为幸福会随之而来,倮族人把喜鹊的鸣叫当作喜事临门的征兆,傣族人把绿孔雀看情和幸福的象征……正是这样,云南才成了鸟儿的天堂,云南才有了动植物王国的称誉。

伴随着世界旅游热的兴起,云南亦着手打造到云南观鸟的旅游精品,目前已经推出了谷律乡卧云山、易门大龙口、魏山县“鸟道雄关”、安宁温泉附近的鱼尾里、丽江拉市海、洱源县“鸟吊山”六大观鸟点,一些云南特有的鸟类如白鹇、树鸭、雉鹑、血雀、黑忱金雀、火尾绿鹛、黑翅雀鹎等在这里一览无余,在新时代的春天旋律里,但愿云南的鸟群再舞蹈出云南亮丽的明天。

第6篇

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辞优美,意蕴深长。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不是空洞,不是空虚,不是疏漏,而是一种空灵,一种神韵,一种机智,不着一墨,尽得风流。这些“空白”就相当于中国画中的“虚”处,看似空白,却是蕴涵着无限的“有”,往往使人浮想联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掘教材的内在因子,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去激活这些“空白”,并予以生成,从而感悟“弦外之音”,让学生领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于“人物空白”处生成

第一册中《秋姑娘的信》,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传递秋尽冬来的信息。课文最后“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给秋姑娘写了信!”

学生看着生动的画面,饱含深情地读着课文。

教师很自然地问:“那么多的枫叶,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

(学生自由发挥,议论纷纷。)

教师接着提出要求:“如果你是秋姑娘,你还准备给谁写信?写什么内容呢?”

生:我给可爱的小白兔写信,让它准备好过冬的食物。

生:我给美丽的蒲公英写信,让它找个暖和的地方过冬。

生:我给辛勤的交警叔叔写信,提醒他们天气冷了,在外面要多穿点儿衣服,别感冒了。

……

这些信,表达了问候,体现了关爱。教者被孩子们那充满真情的话语感动了。通过补充人物,学生们突破了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秋姑娘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二、于“语言空白”处生成

第十一册中《灰椋鸟》,灰椋鸟归林后不愿过早地安眠,“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这么多的鸟儿在鸣叫,它们在说些什么或唱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灰椋鸟的世界,去写一写鸟语吧。

(播放有鸟鸣的音乐,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灰椋鸟,我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和许多快乐的伙伴,我们尽情地歌唱,歌唱美好的生活。

生: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有树,有水,有花,还有人们的呵护。衷心地感谢善良的人们……

生:我们唱歌,我们跳舞,我们的日子比蜜甜。愿家园更美丽,愿生活更幸福。

……

通过想象鸟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鸟儿欢乐的原因,进一步感受到树林就是鸟的乐园。

三、于“内心空白”处生成

第十册《半截蜡烛》一文中,中尉问:“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是指点燃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一瞬间,伯诺德一家人的心揪紧了。

可见,此时伯诺德一家人的内心是紧张而复杂的。文章没有具体描述,而此处正是绝佳的语言训练场,思维的因子正待点击。

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环境是静寂的,可她们一家人的内心却掀起了极大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一下这一家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生:伯诺德夫人可能会想,要镇静,绝不能让敌人看出破绽,得想个办法。

生:杰克可能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宁死也不能让敌人得到秘密。

生:杰奎琳可能在心中祈祷着,这可怎么办呢?上帝呀,保佑我们吧。

……

学生有选择地进入伯诺德一家人的内心,根据文中的具体语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让我们从人物内心的生成中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于“情节空白”处生成

第七册《云雀的心愿》,文章以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结束课文: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

“这也是妈妈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

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年后,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一些学生说:“人们不再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许多年后,沙漠变成了绿洲。这里树木葱茏,鲜花遍地,空气新鲜,河水清澈,成为人类和动物的乐园。”

还有的学生说:“也有可能尽管云雀植了树,但人们还是乱砍滥伐,这里依然是荒漠。云雀很失望,早已离开了这儿。”

通过续写补白,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乱砍滥伐造成的危害和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的重要性。

五、于“画面空白”处生成

第十二册《白鹭》,作者描绘了三幅景致,各有韵味。一是白鹭钓鱼图,二是白鹭望图,三是白鹭飞行图。但是课文中的插图只有一幅“钓鱼图”。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创造生成出另外两幅图画。

学生用画笔把“小树之巅,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似乎极目远眺”和“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白鹭低低地掠过村庄、田野”的意境表达出来。

这不是简单的复现或再现,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举措,既有助于体味出语言文字的内涵风韵,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了升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7篇

曾经单纯地以为即使自己就是那只笨小鸭,只要自己心怀鸿鹄的心志,只要自己努力地成长,只要认真打造自己,自己就能学会飞翔,学会升腾,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

曾经落魄,曾经失败,曾经让自己的泪濡湿天空,可自己还是感觉心中有一股热气在蒸腾,还是会鄙视周围那些庸庸碌碌的人,鄙视那些没有骨气的人,还是会用“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来劝慰自己,然后跌跌撞撞地前行。

蓦然回首,人已憔悴,抬望眼,才知道头顶没有青天,也没有鸿鹄,面对诺大的旷野,想仰天长啸,找回失掉已久的壮怀激烈,才知道自己早已失声,早已失掉豪情,发出的声音那么的小,不如麻雀的叫声,怯怯的,惶惶的。

即使自己不能做鸿鹄,做麻雀也好,即使不能高飞万里,浅飞也能给灵魂以自由啊!

最可悲的是,天空竟然连一只麻雀也没有,空空如野,给自己的心找不到一丁点的寄托。极目远望,还是空荡连着空荡,灰暗接着灰暗,很远又很近。很远、很高的地方是属于他们的,我看不见;很近、很低的地方是属于我的,也只有头顶上的这方寸。即使这方寸,即使已经很矮,也是我走它留,带走的是我千里的惆怅,任滂沱的泪,也洗不掉;留下的是我一地的心碎,一阵风吹来,就遍布天涯。

既然连麻雀也做不得,那就做孩子手中的风筝吧!

做一只风筝,即使不能鸣叫,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方向,可是只要迎风而上,就能到达自己的极限,就能让清凉的风穿胸而过,就能让自己在蓝天划出道道涟漪,找到一丝恍若做鸿鹄的感觉,骗骗自己。

呆立的我站成了原野里的一尊凝望的雕塑,让自己的灵魂游走,仿佛自己就是女儿与小侄子手里放飞的那只风筝。随着他们的心愿,我在天上上上下下地翻飞,猎猎的风像是擂响的战鼓,给我注入了冲天的豪气。原来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一步步地向上冲,欣喜中我发现只要你愿意,你就能一步步地离开地面,一步步的接近蓝天,就能做一只自由翱翔的鸿鹄,虽然只是一只不能长啸的鸿鹄,一只不能自由挥动自己 “若垂天之云”的翅膀的鸿鹄。

做一只风筝也好,毕竟只要自己愿意,就能拥有蓝天,就有飞向“南冥”的希望。希望,是时间最美好的词语,人可以没有金钱,没有美貌,没有地位,就是不能没有希望,只要有了希望,就能给自己以激情,就能点燃自己,就能让自己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我兴奋地朝向梦中的高远跋涉,在高渺的天空里提升自己,我宛若看见我已经融入了那浅浅的云,我已经吻着了天堂的唇,我已经看见了南冥那广阔的浩淼的的水面。希望有了,自己的天堂还远吗?

我怎么就再也不能飞得更远更高了呢,为什么,为什么?

我急得想哭,我拼命地挣扎,我想喊,才发觉原来自己是喊不出来的;我虽然无心,可是我还是听见整个的宇宙都充斥着我心灵跳动的雷鸣。

所有的努力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我不明白为什么就是一瞬,就在我获得突破自己的极限的一瞬,我竟然不再是朝向我努力的方向,而是一头扎向我付出艰辛才离开的地面,扎向地面的一汪浅浅的水,一汪虽然是水,却远不是我理想中的“南冥”的水。

妹妹与小侄子跑过来说,他们使劲地拽,没有想到绳子就断了。

第8篇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雀,步入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舞者杨丽萍,已经年逾五旬。

自1993年,杨丽萍在春晚上表演双人舞《两棵树》后,她几次出现在春晚上,在“歌不够舞来凑”的春晚舞台上,成为一个传奇。

“跳舞要单纯一点”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洱源,是白族人。父母因对歌而相恋、结婚。“”中,在农场担任领导的父亲被揭发是地主后代后失踪。作为家庭的长女,杨丽萍很小就开始承担家庭的重任,敏感、自立、早熟而坚韧。

她最初的生活印象是,四岁时,自家种的南瓜都被没收了,肚子饿,没有东西吃,乱成一团。

再大一点,的时候,她看到学生居然可以打老师,并且以敢打老师为荣,觉得过瘾。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人是比较丑恶的动物”。她不愿意成为其中一员,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一点”。

跳舞是白族人生活的一部分,无需任何人来教,他们张嘴就是歌,迈步就是舞。“这种东西只能意会。就是因为说不清,才跳舞。”杨丽萍的奶奶是村里的跳舞高手,80多岁时,背都驼了,还在跳。

1971年,杨丽萍13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子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了命运。

歌舞团的职责之一是下乡传播“革命文化”,可是十几岁的孩子没什么传播能力,下去就是和寨子里的人一起跳舞。杨丽萍由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游走访演生活。

生活中的舞蹈使她养成了随处观察的习惯。

在村子里时,杨丽萍就经常躲在菩提树后看孔雀散步,观察它们怎么走路、抖肩,“它们是天生的舞蹈家”。尤其是孔雀落足的时候,脚部很有力,嚓嚓,像是踩在火盆上。杨丽萍忍不住了,边说边学,顿时,50多岁的她变了模样。

自由舞蹈有灵魂

除了春晚上的多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的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这个舞蹈现在已成了云南的名片,在昆明的各大酒店,都有其大广告牌。

杨丽萍编舞的方式也非同一般,“我们云南,向日葵叶子都会跳舞。他们和我一样,都会自然里学跳舞。”如果仔细看,即使同一个舞,杨丽萍也很少跳得一模一样,她总是边跳边改,甚至每天上台前都还修改。

这种跳舞方式也给她带来过困扰。1980年,在西双版纳歌舞团待了9年后,杨丽萍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在那里,杨丽萍被要求练芭蕾舞成套的基本功。但她无法适应,习惯了自然跳舞,她觉得身体被束缚了,于是提出不练,领导、教练都不满意,她仍然坚持,并自己发明了一套练法。

结果是她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了,直到1986年,杨丽萍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

她随后就离开了北京,回到云南,继续走村串寨。很多村庄里,小孩诞生,老人死去,都有盛大的舞蹈场面,杨丽萍就整夜整夜地跟他们一起跳舞。每当这时,她会想起终生热爱跳舞的奶奶,想起奶奶告诉她,“跳舞是件快乐的事情,能和神说话。”

她开始坚信,自由的舞蹈一样有灵魂。

“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

但《云南映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年时,这个策划不仅国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当时的合作者本来想让杨丽萍编出一台“土风舞”,演员在台上跳婚礼舞,台下有观众被邀请上台加入,那是他们心目中的云南舞蹈,也是流行于旅游点的舞蹈。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

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她带着亲自挑选的演员,一直编排了两年。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高成明说,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这是她最大的不同。”

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年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那时候拿起孔雀裙就出门,上午飞去晚上飞回来,10万块到手”。当时全团一个月伙食费4万块,杨丽萍演出一次,演员们就可以吃到三菜一汤,高兴得很。靠杨丽萍的个人收入,演员们每月还可以有50元补助,罗罗拔四说,自那个时候,大家都给杨丽萍叫“铁人”。杨丽萍却并不以为然,“拍广告算什么,说明我能赚钱啊。”

2003年3月8日,正是“非典”时期,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消息传了出去。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骗子,还钱来”,“狗屁艺术家”。杨丽萍被若干人包围着,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台上调试灯光。

就演一次,台下只有1名观众,之后全体放假几个月,可能就此别离了。很多演员选择了回山里。杨丽萍当众哭了。现在回想起来,她说,“跳舞很难成名,如果你把跳舞当成功利性的东西,只会很失落。”

改变发生在《云南映象》参加当年“荷花杯”获得一等奖后。整个团队开始被文化界认同,杨丽萍也不再是一个个体舞者,他们成为国内唯一能靠一台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现在,团里的骨干演员每月可有4000元的收入。

“所以,你们别只关注我自己。”杨丽萍说,她一直担心,这样的团队以后还能否出现,“怎么来接我的棒?”现在正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起步时期,很多剧团都要求企业化改制,“但国家还是一年养、三年扶持、五年才断奶。做国家指定的东西太多了。”高成明说,“舞蹈圈里纯粹的人还是少了点。”

从第一次跳《雀之灵》独舞,杨丽萍就非常清楚,如果想要买一条孔雀服,必须先挣到买孔雀服的钱,才可以去搞艺术,而不是去埋怨因为没有钱制作孔雀裙,上不了台。“既要能赚到钱,买到孔雀裙。也要让那条孔雀裙充满灵性、充满空灵,而且没有任何的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后现代孔雀”

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终于证明,自己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发自心底的坚持,以及对美的追求。

或许,正是这种纯粹的个性成就了她。几十年前,因为不愿意读语录,杨丽萍就努力想办法逃避,比如,说嘴巴里起了一个泡;但这种个性也带来麻烦,云南政协改选时,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去参加,她迟到了好久,到了就问:这个职位要开会吧?开会我可不能干。领导当场就变了脸色。

她的纯粹,还表现在她的“符号”上——几十年来,她爱孔雀,跳孔雀,久而久之,眉眼间也现出孔雀的神气。她也打算用《孔雀》来收官。“天鹅是西方舞蹈的代表,那么,东方舞蹈的代表就应该是孔雀。”事实上,《雀之恋》就是《孔雀》的一部分。

但这只孔雀生活的环境已然变化。她去云南的山寨采风,发现村民们不再唱、跳那些属于自己民族的古老艺术,就连她的母亲也不穿民族服装了,因为“想学城里人”。

“最早的唱歌跳舞是跟生命、跟生活有关,但现在村子都变成城市生活的话,他们哪来的兴趣再传承这种东西?”她为此忧虑。

但她坚持认为,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因此,2012年春晚,她选择王迪来当自己的搭档,而不是自己舞蹈团的少数民族男演员。王迪本是跳现代舞的,《雀之恋》则是展现中国民族艺术魅力,杨丽萍说,传统与现代结合,这正是自己追求的“新东方美学”,因此被朋友开玩笑地叫做“后现代孔雀”。

第9篇

2012年,王晓波放弃进入北京市气象局工作、获得北京市户口的机会,以半路出家的身份,进入杨丽萍的舞蹈队跳舞。

2011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崂山脚下,月季飘香。在位于青岛的著名学府――中国海洋大学附近的街市上,气象学硕士生王晓波发现了一张杨丽萍早年跳舞的旧光碟《彩云深处》。他刚要掏钱买,一个高挑漂亮的女孩却抢先把光碟拿在了手上。

售货员说,这是店里仅存的一张杨丽萍的舞蹈光碟,让两人自行商量取舍。王晓波对女孩说:“这张碟我找了很久了,你把它给我吧,加价都可以!”女孩白了王晓波一眼,飞快地把光碟抱在胸前说:“我也喜欢杨丽萍。君子不夺人所好。”王晓波急得脸都红了,女孩却自顾付款,把碟片放进包里,走人。

王晓波1984年7月出生在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父亲是工人,母亲是教师。他家住的房子前面是一片阔野,灌木葱茏,野草芳萋,是鸟类和陆栖雉类小动物的天堂。小时候,身为独生子的王晓波没有玩伴,性格又内向,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天去观察、模仿各种鸟,甚至给孵蛋的雉鸡絮窝。

2005年,王晓波考入云南大学金融专业。2006年,在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颁奖会上,王晓波有幸目睹了一段杨丽萍的孔雀舞,那美丽的身影和精巧的舞蹈顿时唤起了他儿时的记忆和快乐。回学校的路上,王晓波特意到书店买了一盘杨丽萍的舞蹈光碟,看得如痴如醉。

那天,他用手指做了一个孔雀头的造型,室友们惊呼:“你的‘孔雀指’与杨丽萍的‘孔雀指’特别像。”对着镜子,王晓波也发现,自己的手指纤细、柔软,手型活灵活现。他学着雉类动物走路时头部一点一点的样子,用手臂和手指自创造型,把室友们都逗笑了。

王晓波迷上孔雀舞后,他买了一张昆明动物园的月票,课余时间就去观察孔雀,一呆就是半天,不觉得沉闷。对孔雀越了解,他就对杨丽萍越敬仰。

2009年,带着对动物的热爱,王晓波报考了与本科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海洋大学气象学,并顺利考取,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1月初,王晓波在网上得到消息,杨丽萍要来青岛演出《云南映象》。他大喜,花480元买票,逃课去看了演出。

美丽的场景,比视频中更有神韵的舞姿,让他心潮澎湃。那之后的许多天,王晓波都做着同样的梦:自己化身成了孔雀,翩翩起舞……

那张杨丽萍的舞蹈光碟被那个女孩抢先买走后,王晓波很怅然。几天后,他和招远籍同学曲铭去食堂吃饭。在布满婆娑树影的青石路上,王晓波忽然发现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是那个跟他争抢光碟的女孩。女孩穿着干练的白衬衫牛仔裤,身材苗条,青春洋溢。

曲铭跟女孩打招呼:“嗨,文静!”“文静就是她呀!”王晓波脱口而出。文静是气象大学有名的校花,也来自招远,她漂亮、开朗、品学兼优,追求者甚多。

文静也认出了王晓波,面露惊讶:“是你呀?”她边笑边道歉:“那天真是对不起!”文静如小女孩般单纯的笑靥,让王晓波忍俊不禁。

那天,三个人一起在食堂吃饭。王晓波了解到,文静比他小5岁,父母都是干部,家境优裕,2010年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正在读大一。曲铭吃完饭有事先走了,留下王晓波和文静继续聊天。

文静好奇地问:“你怎么会喜欢杨丽萍的孔雀舞?”内向的王晓波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从自己小时候如何观察小动物,讲到杨丽萍《云南映象》带给他的震撼以及他对孔雀舞的神往。

王晓波伸出手臂,用手指做出孔雀头的造型,顽皮地冲文静点了两下。文静惊道:“你模仿得太像了,你要是能学跳孔雀舞,那就是男版杨丽萍。”王晓波充满豪气地说道:“我也觉得,我如果跳孔雀舞,一定很惊艳。”文静怔怔地看着他。王晓波的脸红了。

第二天傍晚,文静将一个纸袋送到王晓波宿舍楼下,纸袋里是那张杨丽萍舞蹈光碟。王晓波觉得自己夺人所爱,推辞不要。文静很真诚:“看杨丽萍跳孔雀舞,我只是欣赏,你却是梦想,所以,你比我需要它。”她将光碟硬塞进王晓波手里。

虽然王晓波很喜欢文静,但自己在她的众多追求者中毫无优势。他悄悄地把文静放进心里,享受着那份独自品味暗恋的快乐,不去惊扰她的生活。

读研的王晓波课程并不是很紧,于是他决定用课余时间学跳孔雀舞。孔雀舞,是他向往已久的梦想,也是连起他和文静相识的桥梁。他不求与文静感情的结果,但他要在告别文静的那一天,用孔雀舞告诉这个美丽的女孩、也告诉自己:他曾爱过。

王晓波感觉内心充满了力量,他不想将学舞的事情让别人知道引发议论。所以,练功房就选在宿舍走廊、实验室、有镜子的卫生间;辅导老师就是杨丽萍的舞蹈光碟。他将光碟下载到手机上,为了不影响别人就关掉声音,看一段视频,做一个舞蹈动作。

由于经常没有热身就开始练舞以及不懂科学训练方法,王晓波吃了很多苦头,后背肌肉拉伤多次,最重的一次整整痛了三天三夜,喘气时前胸后背跟着一块疼……但跳舞时那份轻盈而充实的感觉,让王晓波很快乐。更多的时候,他就在心里跳舞。

刚练舞之时,王晓波的体重是138斤,对于跳孔雀舞有些超重,尤其在转圈时经常头晕摔倒。王晓波开始早晚跑步,缩减食量,甚至连喝水都加以控制,最终将体重降到了102斤。此后他旋转自如,舞蹈水平大有长进。

由于怕人发现,王晓波练舞一般在晚上,听到有脚步声,他就马上停止然后做出在健身的样子。一天晚上,随着宿舍楼寂静下来,王晓波再次在卫生间翩翩起舞,和他住在同一楼层的曲铭突然冒了出来,将一包牛肉干交给他。曲铭笑道:“我早发现你学舞了,能把孔雀舞跳到这份上,太能了……这是给你补充能量的东西。”王晓波感动不已。

曲铭隔三岔五就给王晓波送“夜宵”:士力架、巧克力、核桃、牛奶、甚至熏猪手。吃了这些“补品”,王晓波晚上跳舞再没感觉那么累了。曲铭家在农村,母亲身体不好,妹妹还在读中学,经济并不宽裕。在曲铭又一次送东西时,王晓波笑道:“我不能总让你给我买吃的。”他把500元钱塞到曲铭手里。

曲铭推辞,说出实情:“这是文静怕你体能跟不上、买来让我转给你的,我还搭边得了不少免费的零食呢。”一股温润的感觉,在王晓波身体里涌动。此后,每学会一个姿势或者动作,王晓波都会拍成视频发给文静。文静或赞或提意见,非常客观地点评。每个月,王晓波还会很正式地邀请文静到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地方游玩一次,他会当面给文静演示一个月训练的成果。

2011年10月,文静与同校的刘浩谈起了恋爱。仿佛早在预料中一样,王晓波并不悲伤。更让他欣慰的是,虽然已有男友,但对于他的邀请,文静依然会赴约。王晓波知道,那是一份志趣上的相知,无比宝贵。看孔雀舞,成为王晓波与文静接触的最好理由。

2012年6月,毕业季到来。王晓波找到了在北京气象局上班的工作,还可以解决北京市户口。文静衷心地为王晓波高兴,当王晓波盛情地邀请她观看毕业晚会,因为他将表演孔雀舞,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2012年6月7日晚,学校体育馆里座无虚席,晚会的帷幕徐徐拉开。几个节目过后,王晓波开始表演《雀之灵》。清冷如水的月光下,一只孔雀翩然起舞,时而侧身轻颤,时而慢移轻挪,手指一突一起,身体一动一止,给人以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的感觉……观众们都被震撼了。

王晓波的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女生们尖叫着跑到后台要与他合影。他匆忙地应对着,然后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给文静发了一条短信:“这支舞是我为你跳的,它代表着我一年来对你不曾奢望回应的思念和爱。”

不一会儿,王晓波收到文静的回复:“谢谢。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粉丝和朋友。”王晓波开心地笑了。

那晚的月光非常皎洁,告别校园的王晓波没有遗憾。

就在王晓波打理行李准备去北京报到时,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要在全国招收5名男舞蹈演员,参演大型舞剧《孔雀》。曲铭和另外一个同学偷偷替王晓波报了名,并把王晓波的舞蹈视频寄给了杨丽萍公司。杨丽萍公司很快回复:王晓波初选通过,到昆明复试。

王晓波又高兴又紧张。高兴在于,自己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紧张在于,杨丽萍要找的舞蹈演员,身高必须在1.75米以上、大学舞蹈专业毕业,而自己只有1.71米,更不是舞蹈专业。

王晓波赶赴昆明,杨丽萍亲自主持面试。王晓波有别于专业演员的灵气,让杨丽萍大加赞赏。就这样,王晓波被录取了。

如果留在杨丽萍舞蹈团,北京的工作、户口就得舍弃;倘若去北京,自己喜爱的舞蹈以及追随杨丽萍巡演的机会就会失去。王晓波的父母一致认为他应该去北京,可那是他想要的生活吗?

纠结中,王晓波想到了文静。文静鼓励他:“你最应该尊重的是你的内心。工作的机会永远都会有,但加入杨丽萍团队跳孔雀舞,一生恐怕只有一次机会。”顿时,王晓波摇摆的心坚定下来:留在昆明。

然而,真正接触舞蹈,王晓波才发现,把舞蹈当饭碗和把舞蹈当爱好,根本是两回事。由于没受过专业训练,加之缺乏舞蹈功底,排练时,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宿舍一头扎到床上,不想起来。但是,这种辛苦生活所展现的为梦想付出的冲劲,又让王晓波觉得快乐。

2012年8月26日,大型舞剧《孔雀》在昆明首演。王晓波作为杨丽萍的舞伴,吸引了大众目光。王晓波认真地跳着,在旋转腾挪之间,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一向只知道自己内向、安静,而另一个自己则是一团火,一团热爱生活和生命、只想恣意而畅快地活一回自己的火。

演出结束,王晓波非常兴奋,他将演出的视频片段通过微信转发给文静,动情地写道:“人生的旅途,不就是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吗?今天,我做到了!”因为性格原因,此时的文静刚与男友分手,她将满心的苦涩告诉王晓波。王晓波鼓励她:“每一段经历都会让人成长,你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生活,你就不会再陷在失恋的痛苦中了。”

为了帮文静走出失落,跟随杨丽萍参与全国巡演的王晓波,每到一地,都会将周围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通过微信发给文静。文静积极回应,两人的交流变得愈加频繁,王晓波被压抑的暗恋又升腾了起来。

2013年6月,文静大学毕业,进入青岛气象局工作。离开大学校园后,她时常感觉空虚、失落。王晓波时常利用巡演的间隙,回青岛陪伴文静。与文静相伴的轻松,让他又找到了当年在大学暗恋文静而不敢讲的温馨。他突然觉得,这种陪伴,也是他内心一直想要的感觉。每一次与文静的分开,都会让他心神不宁。

2014年,王晓波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离开舞台,回青岛。杨丽萍感觉遗憾,真诚挽留他。王晓波告诉杨丽萍:当年,跳舞是他所愿,他不顾一切;现在,爱情是他所愿,他也想不顾一切。

在众人的惋惜声中,王晓波回到了青岛。被他感动的文静,敞开胸怀接受了这位真正用行动爱着自己的男人。

第10篇

“三只一样的小鸟,一只落在了树上,一只留在云端,最后一只不停止的前进,向着云霄,向着太阳,执着的飞去……一只成了麻雀,一只成了大雁,最后一只则成了蓝天的霸主——鹰。”

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里的“心”就是理想,你的理想在哪里,你的位子就在哪里。三只小鸟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歌德的一句话“尚未实现的崇高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标珍贵”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很难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我觉得无论什么事都没有最高境界,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有尽全力做到最好,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总之,我不会满足于做一棵小树上的麻雀,也同样不会满足在云层上的大雁,我的最终目标是那翱翔蓝天的苍鹰。我会凭着毅力、执着和勇气走向最好,我的愿望就是追求完美, 我会尽全力向着成为苍鹰而努力的奋斗。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终究会成为一只翱翔在天空中的苍鹰。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音乐 傣乐 傣曲 傣舞

傣韵音乐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具有强劲感染力。虽然傣味音乐在中国没有像泰国和缅甸那样流行,但越来越多的现代音乐制作人喜欢将傣族传统民歌的根本特点与汉族语言规律、审美习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加上点西式的曲风,使其具有浓郁的傣味傣韵,焕发新的风貌。有人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比作巨大的宝库,那么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民和傣族元素就是宝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耀眼宝石。

在现代民族音乐艺术中,傣韵是一股强烈的艺术洪流,异于众多的其他民族艺术,堪称云南民族音乐艺术之巅峰。在现代音乐艺术中寻找傣味、傣韵的影子,能让人直接想到的就是傣乐、傣曲、傣舞,它们在现代音乐艺术中传承、演绎着傣韵之风。

一、傣味、傣韵葫芦丝在现代民乐中的应用

身在繁华的闹市,心却在宁静的傣乡,当葫芦丝响起的时候,心就飞到了遥远的傣乡,傣乡永远都给你留有一片净土。纯正的傣味葫芦丝,音色柔美,与众不同,百听不厌。喜欢上一种声音可以如此简单,喜欢上一个地方也可以如此简单,还没去过云南,光听这种声音你就会莫名地喜欢上云南,这就是傣族民乐葫芦丝的魔力。

葫芦丝算傣族民乐的代表,著名傣族葫芦丝演奏家龚家铭评价纯正的傣味葫芦丝:会说话、能表达感情,音色传声细语。在傣族民乐中最典型、具有特色的是葫芦丝,它音色轻柔,圆润质朴,曲调深情委婉,极富表现力。它独特的音色极具新鲜感,带着醇厚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傣族特色。葫芦丝的音色介于柔、飘、甜、润、细腻、饱满之间却不失质朴。葫芦丝的柔可以理解为温柔、柔和,像傣族女人声音的那种温柔,不刺耳。葫芦丝的飘,是指声音轻飘,像风中起舞的绸缎,像孔雀张开羽毛的那种轻飘。葫芦丝的甜可以理解为清甜,如同热带雨林中的甘泉。葫芦丝的润,如同玉石般的柔润,又如同雨后竹林般的清润,弥漫着竹子的清香。细腻是指傣家人含蓄的情感,饱满是指主管发声效率高,质朴是指原生态音色,具有傣家韵味。

一首首《竹林深处》、《金秋月下》、《欢乐的嘎光》,优美动听的葫芦丝独奏让人感动不已。也许只有葫芦丝这种传神的乐器才能把傣家人的婀娜妩媚和傣家孔雀的神韵用声音充分地表现出来。曾经风从竹管吹出苗家少女的简裙,绘成了五彩云霞;曾经风从竹管吹出傣族三月三的泼水节,绘成了鲜活的立体画,而今,风又从竹管吹出云南秀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只有葫芦丝才能吹出傣家人的韵味,也只有葫芦丝才能为孔雀舞插上灵异的翅膀,成为现代音乐中的典范。

二、傣味、傣韵在现代歌曲中的应用

中国音乐在探索中一路前行,流行与民族的大胆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提到云南,就会联想到那优美抒情、歌词长短不拘、旋律悠扬舒缓、表现内容十分广泛的傣族民歌。它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特殊的音阶调式、纯朴热烈的音乐表达,成就了傣族音乐的巨大成功,具有傣味、傣韵的民族歌曲也越来越成为云南现代音乐的特色代表。不管是现代流行音乐、民族音乐,还是歌舞音乐,将傣味、傣韵元素融入现代歌曲,创作出不少经典之作:摇滚歌手郑钧的《灰姑娘》、倪维德的情歌《月光下的凤尾竹》、田联韬创作的电影音乐《孔雀公主》。这些音乐不仅有西部原生态的音乐风格,同时也具有现代音乐元素。

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结合是当下流行的音乐之风,也是现代音乐探索前行的一条宽阔的大路。许多流行歌手将民族风与流行因素结合,创作出许多作品。如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灰姑娘》,是郑钧在第一张专辑快录完的时候,一个人住在公司的房子里面睡不着觉,想起大学的生活,灵感迸发而创作的。它的曲调底子是云南傣族的音乐,郑钧很好地借鉴和改造了她,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现代音乐中也不乏民族音乐的发展,在循序渐进发展的形势下,少数民族民歌有着厚积薄发的优势。1979年,倪德维在芒市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芦丝声声,晚风刮来竹尖轻摇,诗兴大发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醉人的葫芦丝悠扬、低沉,皎洁的月光洒在静静流淌的瑞丽江上,银光粼粼。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竹楼里美丽的阿妹正深情地凝望窗外,竹楼外痴情的阿哥表述爱慕的葫芦丝声,在静谧的夜晚愈加缠绵,彼此正倾诉着心中的爱恋。

“孔雀公主”是西双版纳地区流传的傣族民间传说,源于傣族叙事诗《召树屯》。讲述了“雀公主”兰吾罗娜与傣族王子召树屯充满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谁能告诉我孔雀的去处,谁来告诉人们战争的真幕,我是你凯旋归来的王子,哪里才是你的国度,谁来告诉我孔雀的去处,谁能停下猎杀追逐的脚步,轮回里千年落幕,我的眼泪早已模糊。田联韬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创作电影音乐《孔雀公主》时,就下了很大工夫,去学习傣族的音乐,里面用了很多傣族东西,有的揉进、发展些,有的基本是进入原形的本。比如片头音乐,就是傣族的一首山歌。傣族的葫芦丝跟巴乌是同一类型的乐器,我们就用了巴乌来演奏这首傣族的山歌,目的就是想把听众引到傣族古老的年代去。用傣族的音调和傣族的音色,来引导观众跟着作者一起去欣赏傣族的故事。”(孙雅莉《音乐要根植于名族的沃土》,载于2006年5月9日《中国民族报》)

三、傣味、傣韵在现代舞蹈中的应用

现代民族音乐艺术不仅仅是单独的音乐,还包括更能演绎、更具有表达能力的舞蹈。孔雀舞历史久远、广泛传承,是现代舞蹈中的一朵奇葩。为了更好地传承傣韵、傣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傣味、傣韵十足的孔雀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远赴盛名的孔雀舞经过傣家人传神演绎在现代舞蹈中大放异彩。

第12篇

10年前的一天,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约相的家里增加新成员了。这新成员是他从林业部门带回来的一雄一雌两只年幼的野生绿孔雀。这两只绿孔雀“孤儿”是当地林业部门从野外收留回来的,因它们不能独立生活,一心要学到孔雀舞精粹的约相就请求林业部门让他带回家收养,并亲昵地称它们为“王子”和“公主”。

一年半过去后,在约相的精心喂养下,“王子”威武美丽,“公主”体型娇小。或许是情窦初开了,“王子”开始找机会跟“公主”亲热。可是“公主”不喜欢“王子”的粗暴脾气,根本就不接受它,这让“王子”很伤心。看到“王子”那不快乐的样子,约相决定放它出来玩玩儿。

那天,约相把大院子的大铁门关上,兴高采烈地把“王子”放了出来。“王子”双足一踩上院子里的土地,居然立即就活跃起来。很显然,它血液里的野性开始慢慢地复苏或者说被激活了。约相目不转睛看着“王子”在那儿做着动作,心里不由乐开了花儿,约相赶紧跳到“王子”后面,跟着它学起了这些动作。

后来,“王子”每天都要在“公主”面前大“秀”舞技,展现它最美好的一面。约相每次都跟在无暇理睬他的“王子”的身后,如痴如醉学习着它的每一个动作,感觉自己的舞蹈水平和境界一天胜似一天。“公主”终于被“王子”彻底打动和征服了。看到“王子”经过苦恋终于跟它心爱的“公主”成了眷属,约相自然是欣喜不已。

此后,“王子”和“公主”这对孔雀夫妻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不久3只小孔雀便孵出来了。“王子”自做了父亲之后,性情变了,脾气不再暴躁。每当它带着“家人”在小院里玩耍时,心情很好的它总会做出一些对约相来说特别有吸引力的动作来,而当约相在它身边跟着起舞、跳动时,它会任他学、任他跳。约相心里清楚,“王子”这是“表明”愿意收他为“徒”了!

经过长久地观察和记录孔雀“师傅”的生活习性和学习其原汁原味的动作,约相终于创编出了一套全新的孔雀舞。有心想让更多的人观赏到这孔雀舞的约相成立了一个民间“孔雀艺术团”,农闲季节就到附近村子演出,人们在见了他那高超独特的孔雀舞后,无不叹为观止。他很快就在傣族地区享有了很高的声誉,人们开始把他称为民间艺术家,称他为孔雀舞之王。

现在,“王子”的家庭成员已经增加到9只了。已经63岁的约相依旧不断地从“王子”及其“家人”那里观察、学习着新的舞蹈“语言”,他永远都不会忽略、忘记孔雀对他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