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血压的治疗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临界高血压,院外护理,血压转归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99-01
临界高血压也称边缘型高血压,是指血压在正常血压至确诊高血压之间的血压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8.7千帕),舒张压<90毫米汞柱(12千帕);确诊高血压为:收缩压>=160毫米汞柱(21.3千帕),舒张压>=95毫米汞柱(12.7千帕)。(1)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成立之前,患者一般都会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可以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个时期血压值有时在正常范围以内,有时略高于正常。初时以血压正常的居多,随后血压正常的渐少,而高于正常者较多,在医学上称为高血压临界状态。(2)其特点是血压稍偏高,心、脑、肾等器官无器质性损害,但易发展成高血压病。临床观察表明,临界高血压者约有71.5%的人易发展成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率及病死率比正常血压者高二倍以上,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美国的心脑血管意外死亡率下降了20%,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意了对临界高血压的治疗。(3)
根据笔者对25例患者的护理观察,对临界高血压患者不用或少用降压药,主要施以及时有效地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对控制患者病情发展,降低其确诊高血压发病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1 患者特征
25例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18例;40岁以下2例,41至55岁18例,56岁以上5例;有家族病史者16例,工作环境为室内办公室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有16例,以室外和体力劳动为主的有5例,其他情形4例,总体上是以在办公室从事脑力劳动的中年男性为主。25例患者中除3例是因自觉有头部沉重、易烦燥等不适感,主动就诊发现,两例是因有其他内科病症就诊检查中发现外,其余20例均无明显症状,主要是在体验或无意中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偏高临界。
2 护理干预措施
25例患者中,除对因有其他内科病症住院治疗的两例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外,对其他患者主要是采用健康指导和自我护理模式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进行院外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主要干预措施是:
2.1 加强健康教育,增强患者信心。通过向患者讲解有关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转归及影响因素等,帮助患者提高健康知识和技能。讲解有关临界高血压的知识,使患者认识到临界高血压的转归,与良好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良好作息制度,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指导患者保健性用药。指导患者适量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和三七、、山楂、莲子心、葛根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清热解暑、降低血糖、降低血压之效生物类中药饮品,降低血脂和保护毛细血管,稳定血压,控制病情发展。
2.3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合理安排锻炼。根据患者生理、年龄及工作情况等差异,以放松性和耐力性锻炼为主,提出不同的锻炼建议。如对40岁以下的两例男性中青年患者建议进行每星期不低于5次、每次不低于4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对56岁以上的3例患者则建议以太极拳、步行、慢跑、保健气功、保健体操等方式锻炼,对41-55岁的中年患者主要建议每天早晚锻炼各一次,每次30分钟左右,早上以慢跑为主,晚上以散步为主。并建议工作环境以室外和体力劳动为主的5例患者,注意控制劳动量,尽量避免负重、长跑、搬运重物等活动。
2.4 指导患者合理健康饮食。一是鉴于钾、钙、镁等元素对血压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建议患者多食用香蕉、柑橘、柿子、杏、荸荠等钾含量高的黄绿色水果和芹菜、洋葱、土豆、胡萝卜、香菇等钾、钙、镁等含量高的蔬菜;二是节制日常饮食,多吃高维生素、富含粗纤维的杂粮、粗粮、豆制品、坚果类等食物,少吃富含高胆固醇的动物脂肪、肉类食物饮食,少吃动物油脂、油腻食品和浓茶、咖啡、糖等刺激性食品,忌暴饮暴食。三是建议男性患者提倡戒烟、少酒,控制食盐量,少吃咸腌菜、泡盐蛋等腌制食品。避免烟碱收缩微细血管,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和钠盐摄入过多,引起小动脉痉挛,增加心脏负,使血压升高。
2.5 帮助患者调节情绪,避免情绪过度紧张。有助于高血压恢复正常。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及乐观的心情,学会正确宣泄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情郁怒时,要转移一下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防止情绪失调。如对主要从事脑力高度紧张的研究性工作的3例患者,建议其要掌握好对自己情绪的调节,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前用温水浸泡脚,提高睡眠质量,争取多休息(包括精神上、体力上的休息),尽量避免噪音等有害的慢性刺激的影响。对工作以体力劳动和轻体力活动为主的14例在职患者,则建议患者注意工间休息,工作1小时左右最好能休息5~10分钟,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2.6 指导患者及时监测病情,按时就医。建议患者自备血压仪,并指导患者掌握自行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要求患者初期要每天一量,血压平稳后也要保持一个星期量一至二次血压;如果血压波动,则要每天一量,一旦血压波动较大,则要及时到医院观察诊断。
3 预后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院外护理措施,1年内25例患者中,5例老年患者病情未能有效控制,直接发展为确诊高血压,4例从事研究性等重度脑力劳动工作的患者经过一段波动期后,仍然发展为确诊高血压,7例以体力劳动和轻体力活动性工作为主的患者血压均基本降至正常(偶尔有波动),其余9例基本维持临界高血压。发展为确诊高血压的9例均有家族病史。由此可见,通过健康教育和院外护理干预指导帮助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和稳定血压,避免持久性血压升高,降低临界高血压发展为确诊高血压的发病率。但其作用有一定限度,特别是对老年患者、从事重度脑力劳动工作的患者和有家族病史患者只有短期作用,长期效果不突出。
参考文献:
[1] 张廷杰,吴时达.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协会高血压处理指南[J].心血管病学进展,l999,20(3):177.
血压计成为越来越多现代家庭的必备“健康助手”,但很多人没有充分利用好它。事实上,在家24小时都可以进行血压监测,它就好比高血压的“大侦探”,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不少蛛丝马迹,为更好地选择服药时间及药物组合提供依据。
排除嫌疑:区分“假”的高血压 “血压高”和“高血压”是两个概念。如果偶尔一次血压超标,且能找到原因,如最近睡眠不足、压力过大、情绪波动大,如特别高兴、郁闷或生气等,大家不用紧张,这还不能被诊断为高血压。但如果发现自己在不同日期测了3次,血压均达到或超过140/90毫米汞柱,应尽快去医院进一步确诊。
其实,临床上没有“假性高血压”的说法,但有“假性难治性高血压”之说,它多指医生给予了3种以上足剂量的降压药治疗,但患者血压仍控制不好,这可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良,或服避孕药、激素等抵消了降压药的作用,加大了高血压的治疗难度。
监视疑凶:清晨高血压 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会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等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正确的家庭自测血压就能及时“揪出”清晨高血压。监测时要注意3点,一是要在服用降压药前、吃早餐前测量;二是应在清晨起床后30~60分钟,排空膀胱、排便后测量;三是监测前先坐定5分钟,最好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测量两次,并取平均值。如果该时段自测血压大于135/85毫米汞柱,或诊室测量大于140/90毫米汞柱,则可诊断为清晨高血压,需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收集证据:调整降压方案 出门诊时,我问患者有没有量血压,不少人会告诉我量了,但到底数值是多少,血压是怎么变化的,却说不清楚。事实上,不同时间点的血压监测是医生评估降压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数据。一些已进行家庭自测血压的患者,往往能及时发现自己的血压异常。
如果你是初诊、正在调药或血压波动较大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连续5~7天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这能为医生调整降压方法提供有效“证据”。如果是休息日,也可以在下午三四点时加测一次血压,这样可以辅助判断早上吃的降压药效果如何。等血压平稳后,一周监测1~2天即可。
发现目标:隐性高血压 它也被称为“面罩型高血压”,具有很大的迷惑性,10个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个会被它困扰。这类高血压患者往往白天血压正常,但晚上血压不正常,有症状后就会经常感觉疲乏,晚上睡不好觉,还有一些和普通人一样没有特殊症状。然而,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等又会查出异常。针对这类人群,一般建议在吃完晚饭、晚上睡前连续几天监测血压,以便辅助发现“隐性高血压”。
在临床上,发现有隐性高血压的苗头后,我们常建议患者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确诊。患者需要把24小时血压监测仪带回家监测。由于传感器在左手臂,因此监测时左手臂不能太用力,动作幅度不宜过大,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平时一样的作息和心态。建议每个家庭都备一个全自动电子血压计,时常监测血压,及早发现和控制血压,以便减少脑心血管事件发生。
研究显示,儿童高血压对成年期高血压有预测作用,儿童期高血压患儿到成年期患高血压的风险是儿童期非高血压人群的4.6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儿童血压小幅度的下降会引起成年期高血压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大幅度下降,凶此,及时诊断、规范化治疗并积极预防儿童高血压、防止远期并发症,对预防成人高血压、延缓心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儿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总体来讲,一个人的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因此,儿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可能与成年人相同。目前儿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最多采用的是百分位法二一般认为,儿童血压超过同年龄、性别组血压的95百分位数值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但是百分位法需要查百分位表,如果手头没有百分位表,下面是儿童高血压的简易判断标准:新生儿>90/60毫米汞柱,婴幼儿>100/60毫米汞柱,学龄前儿童>110/70毫米汞柱,学龄儿童>120/80毫米汞柱,13岁以上者>140/90毫米汞柱。此诊断标准易记忆,临床较实用。
注意测量血压的方法
测量儿童的血压,血压计袖带的选择很重要。因为血压计袖带的大小对血压测量结果影响很大,袖带过窄,测量值偏高;而袖带过宽,测量值偏低。通常应根据被测儿童上臂的大小选择适合的袖带。此外,偶尔一次测量血压偏高,并不能诊断为高血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测量前孩子是否静坐5分钟以上,如果刚运动完就测量,血压会偏高。测量时孩子是否精神放松,精神紧张也会导致血压升高。如果没有上述问题,血压仍高,建议换个时间再测量一下。如测量3次均提示血压升高,需考虑高血压的诊断。此外,建议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反映全天血压情况,避免了心理、情绪等因素对于血压的影响、
儿童高血压的主要病因
与成人一样,儿童高血压的病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与成人不同,儿童主要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继发性高血压占儿童高血压的80%以上,年龄越小,继发性高血压所占的比例越高,主要继发于肾脏、肾上腺、内分泌疾病及血管狭窄等疾病,其中肾实质病、肾动脉疾病和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这3类疾病占继发性高血压的90 010。
原发性高血压随年龄增长患病比例增高。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原发性高血压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86%的高血压患儿有高血压家族史,表现为家族聚集现象。②体重指数fBMI):随着儿童BMI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高。体重指数正常、超重及肥胖儿童高血压的检出率分别为2.64%、10.76%和24.49%。③妊娠因素:血压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小于胎龄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较正常体重儿易发生高血压。④饮食:血压与热能、糖、脂肪、胆固醇、钠盐的摄入量呈正相关,与钾、钙的摄人呈负相关。60%~70%高血压儿童存在不合理饮食结构,长期摄入高盐、高糖、高脂肪、高能量、低钙、低镁、低维生素与低纤维类食物一⑤其他因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卫生习惯、性格急躁、长期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降低(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均口丁影儿童的血压。
儿童高血压的治疗
目前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儿童增多,儿童青少年的原发性高血压也逐渐增多。对于这部分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采取非药物治疗,而且推崇家庭为基础的干预,也就是说需要全家总动员,因为家长的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孩子。
非药物治疗 即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方法,只要诊断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应立即进行,并贯穿始终?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控制体重,降低体重指数。肥胖儿童高血压患病率是正常儿童的3倍。儿童期维持正常体重可以减少成年后高血压的患病率。控制体重不仅能够降低血压,而且可以减低血压对于盐的敏感性,降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②鼓励体育锻炼,限制静坐时间。推荐规律的有氧体育活动,每天30~ 60分钟中度体育活动。鼓励自我检测静坐时间,包括看电视、玩电脑等,将静坐时间限制到每天两小时以下。但是严重高血压未被控制时,应限制竞争性的体育活动。③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含糖饮料和高能量零食的摄入;减少脂肪胆固醇的摄入;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纤维素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减少盐的摄取,推荐盐的摄入量为4~8岁儿童每天低于1.2克,8岁以上儿童每天低于1.5克。
病因治疗对于继发性高血压,首先强调病因治疗。如通过介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和主动脉缩窄、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皮质腺瘤,药物治疗肾病综合征等。
药物治疗在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伴随头晕头痛等症状,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脑、眼等靶器官损害,1型糖尿病和/或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降压效果不理想等。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高血压
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孕妇血压可出现异常增高,此即称为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的一种常见疾病,可增加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出血、急性肝功能衰竭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参照美国妇产科学会和美国高血压教育工作组标准,妊娠期高血压分为4类,即慢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近年来,虽然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随着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公布,人们对妊娠期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奠定了基础。
妊娠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的高血压。患者尿蛋白阴性,产后12周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该病可能会进展为子痫前期。部分妊娠高血压患者今后可能进展为原发性高血压。一些患者产后血压恢复正常,于再次妊娠时复发。
晚期产后高血压是指妊娠期血压正常,产后几周或几个月时出现高血压。该病具有自限性,血压多于产后1年内恢复正常。目前不清楚该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晚期产后高血压的妇女今后患高血压风险较高。如果产后血压持续增高,可诊断为慢性高血压。
慢性高血压
慢性高血压即妊娠前或孕龄20周前出现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产后12周后血压仍不能恢复正常。收缩压140~159 mm Hg和(或)舒张压90~99 mm Hg为轻度高血压;血压≥160/100 mm Hg,特别是并发靶器官损害时称为重度高血压。病理生理学研究显示,慢性高血压孕妇的血管阻力持续增高,血管阻力指数及脉搏波传导速度持续高于健康孕妇。慢性高血压可显著增加围产期孕妇与胎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如子痫前期、围产期死亡、胎盘早剥、低出生体重、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流行病学调查提示,10%~25%的慢性高血压孕妇可发展为子痫前期。
慢性高血压与子痫前期 一项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高血压孕妇发展为子痫前期的风险是无高血压病史孕妇的2.7倍,其中未控制的高血压或同时患有其他心血管及肾脏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并发子痫前期时可能会掩盖慢性高血压患者妊娠前已存在的蛋白尿。当尿蛋白排泌量增加2~3倍,血压迅速升高且伴靶器官损害时,应警惕是否发展为子痫前期。无论是否并发子痫前期,出现蛋白尿的慢性高血压孕妇早产(妊娠<35周)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增加3倍。并发子痫前期的慢性高血压孕妇发生胎盘早剥和围产期死亡的风险也明显升高。
随着生育年龄延后以及肥胖和2型糖尿病人群的增加,女性慢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90%属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胶原血管病、内分泌疾病)只占10%。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研究显示,73%的初产妇舒张压在妊娠期可升高15 mm Hg,但其血压数值仍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建议对收缩压较前升高≥30 mm Hg或舒张压较前升高≥15 mm Hg的孕妇应进行严密监测,以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
慢性高血压的治疗
降压目标及时机 目前对于妊娠期最佳血压目标值尚无一致意见。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在于降低患者心血管风险,但对于普通高血压患者,这一获益可能在持续控制血压数年后方能出现。短期降压治疗能否同样改善轻度高血压孕妇的预后,以及是否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尚不清楚。不论应用何种降压药物使平均动脉压降低,均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因此,建议妊娠前已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孕妇应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避免因血压过低而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对于轻度高血压孕妇(血压
降压药物的选择
α、β受体阻滞剂 2000年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有关妊娠高血压的报告推荐选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甲基多巴,其证据来自于一项随访时间长达7.5年的大规模对照研究。甲基多巴不影响胎盘及胎儿血液动力学,但降压作用较弱,且具有镇静、口干等不良反应,常需联合其他药物降压。拉贝洛尔兼有α受体及β受体阻滞剂作用,降压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故可首先考虑选用。美托洛尔缓释剂也可用于此类患者。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可导致孕妇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呼吸暂停;阿替洛尔可影响胎儿血液动力学状态而导致妊娠早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因此不推荐选用这两种药物。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如长效硝苯地平)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研究显示,妊娠早中期服用硝苯地平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其他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地尔硫、维拉帕米对胎儿的安全性仍有待论证,但目前尚无关于此类药物导致胎儿畸形的报道。临产孕妇服用钙拮抗剂可能会影响子宫收缩,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
利尿剂 关于利尿剂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应用价值存在较大争议。理论上来讲,利尿剂可使子痫前期孕妇血容量不足,导致胎儿畸形及电解质紊乱。然而新近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利尿剂并不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并可使孕妇获益。据此,一些学者建议妊娠前已服用利尿剂治疗的孕妇继续应用,如并发子痫前期应停止服用。
ACEI/ARB 妊娠期间绝对禁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与直接肾素抑制剂。ACEI可导致早期妊娠妇女胎盘血流灌注下降,以及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肾功能衰竭、低出生体重、心血管畸形、多指(趾)畸形、尿道下裂、自发性流产,并导致妊娠中晚期妇女出现肾功能不全、羊水过少、胎儿肺发育不全、颅骨面骨发育不全、心血管畸形等。Cooper等人对妊娠早期服用ACEI的妇女研究发现,胎儿出现严重先天畸形(特别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ACEI对妊娠期妇女为绝对禁忌。ARB与ACEI的不良反应相似。既往曾服用ACEI/ARB药物的妇女在计划妊娠前应停止服用。
其他药物 肼屈嗪最常用于恶性高血压的治疗,可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美托洛尔,或甲基多巴的静脉剂型也可用于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尼卡地平降压作用显著,静脉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避免引起低血压反应。短效硝苯地平也可选用,但因其降压作用迅速,可能因反射性增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而增加心血管事件,不建议舌下含化。硝普钠可增加胎儿氰化物中毒风险,除非其他药物疗效不佳时使用,否则不建议使用。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更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我国存在着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的现象。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高血压发病率较高,预后也更为严重。因此,农牧区早期高血压病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和饮食习惯,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病早期积极参与预防保健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高血压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心、脑、肾 等靶器官损害和各器官功能衰竭。据统计,在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最后的结局中,70%为脑卒中,20%为心脏病,10%为肾脏病变【1】。对于早期高血压病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早期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正确认识,重视早期非药物防治措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提高控制率及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达到强身健体不生病的效果,并能延长寿命。
早期高血压病建议采取非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干预高血压发病机制中不同环节,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对减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并发症有利。通过平衡膳食、规律运动及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等防治措施,可使血压下降,甚至达到理想水平。
1 具体措施如下:
1.1平衡膳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低糖及适量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为主。建议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食用油1500ml。做到荤素、粮蔬、粗细搭配,并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1.1.1戒烟、限酒、(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饮用酒精量
1.1.2减少钠盐摄入,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每日食盐量在5g以内,中度每日食盐量在1-2g以内,重度可给予无盐饮食;同时应增加钾盐的摄入,每天钾盐≥4.7g(含钾多的食物有坚果、豆类、瘦肉、桃子、香蕉、苹果、西瓜等水果以及木耳、海带、紫菜、蘑菇等)。
1.1.3减少膳食脂肪,脂肪占总热量的25%以下,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6%-10%,烹调可选用植物油,少吃油炸食物、肥肉及动物油脂,主张以煮、炖、清蒸、凉拌等烹饪方法为主。
1.1.4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1.1.5碳水化合物约占总能量的50%-60%,除米、面外,应多吃各种杂粮及豆类。少吃各类甜点及含糖饮料,以防肥胖和血脂增高。
1.2减轻体重,可通过降低每日热量的摄入,增加活动量,加大热量的消耗等方法,促进自身脂肪分解代谢。超重和肥胖者在半年至一年内减轻体重5%-10%。
1.3规律运动:规律的体育锻炼有益于延年益寿,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体育锻炼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和体重以及改善心血管功能实现。可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及个人爱好,选择适宜的活动项目。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建议每天累计相当于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不宜选择过度用力、运动强度大、竞争意识强的运动。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取决于病情。不能一概而论,而要个体化。
1.4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知识,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病早期积极参与预防保健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5心理平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情绪应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改善不良性格,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及焦虑等,应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据200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中心资料显示,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7.2%,知晓率为44.7%,服药率为28.2%,控制率仅为8.1%。有此可见在我国存在着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的现象。如何能行之有效的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正确认识早期高血压,重视早期高血压的防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肿瘤下降33%,糖尿病下降50%,并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人均寿命明显延长,而所需费用不足医疗费用的10%【2】。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单片复方降压制剂;前景
我国是一个高血压大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而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仍处于低水平。我国政府还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患者除注意平时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外,通常需终身用药,在面对单一药物治疗达标率低,患者依从性差等缺点[1]。近年来,国内外在研发复方降压制剂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单片复方制剂已列入我国和欧美各国高血压治疗指南。2012年我国拟定了《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仔细分析过去我国高血压控制情况无明显改善的原因,既有疾病本身的变化,也有疾病管理方面的问题。尽管高血压管理水平与治疗率均有提高,但有利条件并未能有效地改善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血压,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进行足量、合理联合治疗,尤其是使用单片复方制剂,大部分患者血压能得到有效控制。
1 单片复方降压制剂已成为当前和今后高血压治疗的第一选择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需根据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其它危险因素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法,I级患者首先考虑使用单一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考虑联合用药或者复方制剂,大部分II级以上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或复方制剂,而III级高血压患者基本均需联合用药或复方制剂[2]。复方制剂的出现是高血压治疗学的需求,而不是制剂学的需求;是治疗学的发展,而不是制剂学的发展;是高血压治疗理念的发展,而不是颠覆。特别是单片复方制剂可实现以下目标:降压作用更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服用方便,可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的持续性[3]。
目前已被FDA批准上市的唯一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单片复方制剂,即缬沙坦/氨氯地平单片复方制剂,此复方制剂降压作用协同、不良反应抵消[4]。缬沙坦是循证医学最丰富的ARB类降压药,多个大型临床试验如VALUE研究[5]、Jikei Heart研究、Val-HeFT研究、VALIANT研究和MARVAL研究均显示缬沙坦具有良好的降压外,尚可通过抑制局部组织的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延缓心脏及肾间质重构、降低蛋白尿的排泄,发挥心脏、肾脏保护作用。
2 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
现在我国临床应用的新型单片复方制剂大多已在欧美国家普遍的验证和使用过,并在我国进行了大样本的降压疗效的临床观察以及数据统计说明。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些新型的单片复方制剂比单药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控制血压,提高了控制血压的达标率。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是把两种降压药物放在一片药物中使用,使联合降压治疗方便、可靠、有保证,理论上还应相互抵消组分药物各自的不良反应。如果方案设计得当,单片复方制剂比自由联合治疗还可以有更好的价值-效应关系,医疗费用降低。单片药物比使用两种药物的价格更低。另外,可以早达到治疗目标、随访观察减少、保护靶器官、更多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从而节省医疗开支。
3 单片复方制剂的不足之处
单片复方制剂的不足是其使用起来的灵活性较差,相对依从性 也较差,不便调整剂量。除此之外,如果单片复方制剂的信息不能很好的让医生和患者了解。在推广使用复方降压药物时,应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医生和患者既知道复方制剂的组成药物,也知道这些组分药物的剂量。特别是在农村及社区基层推广使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4 治疗建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联合降压治疗的建议从药物的角度上是合理的,但也要注意个体化、特殊体质等方面的因素。作为临床医生应积极地建议和使用单片复方制剂。作为初次诊断的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可初始治疗时就口服单片复方制剂。目前正在接受其它降压药物治疗还未使用单片复方制剂者,可根据患者血压水替换或加用复方制剂的降压药物。血压水平在140~159/90~99mmHg的1级高血压患者来说,可一开始直接用单片复方制剂;而血压水平在160/100mmHg以上的2级及2级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在单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适合的复方降压药物。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指出:当患者血压超过目标血压20/10mmHg时开始联合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复方降压药物的种类,这时既要考虑到患者的血压升高的类型,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合并症等情况。已经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过的各种不良反应是选择复方降压药物的重要依据。在使用单片复方制剂后血压仍不能控制时,可以选择增加复方制剂的剂量。
复方制剂的组成已经有了新的概念,不单纯是几种降压药物的合理搭配,而是考虑到整个高血压的综合控制治疗,在欧洲,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单片固定小剂量的复方制剂已经成为引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方向,目前英国研制出了新的复方制剂,包括2种降压药,美国也研制出了用于防治高血压病的单片复方制剂;尽管这些复方制剂的效果需进一步要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对于全面控制多重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这一理念己得到心血管医学界的广泛共识;控制的复方制剂以其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抵御并发症和依从性好等优点,成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个新趋势和新方法,我们相信高血压用药的复方制剂将会在今后的高血压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新药开发和研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鲁原.单片复方制剂对中国高血压患者管理的重要意义[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6):508-512.
[2]杜海洲.国际抗高血压复方制剂研发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 19(18):1676-1679.
[3]Ggerbion PP,Shoheiber O.Adherence patterns amo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xed-dose combination versus separate antinhypertensive agents[J]. 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7,64(12):1279-1283.
高血压的检测①血压测量的重要性。②血压测量要点有8条,关键是合格的血压计,标准规范的操作。③建议正常成人每2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并利用各种机会筛查。对>35岁首诊测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建议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这样可以将人群中的高血压检测出来,提高血压知晓率。④对初次发现血压增高者应随访评估,多次测量血压,以明确诊断。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90 mm Hg可诊断为高血压。非同日3次,一般是指间隔2周测量1次,不是指今日、明日、后日的非同日。视初次测量血压水平而定间隔时间,如血压水平高,时间隔时间短,如间隔1周;如血压水平不太高,则间隔时间较长些,如间隔2周或更长些。初诊高血压的评估及干预流程见图1。
血压的定义和分级基层指南的血压定义和分级与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完全相同。基本定义的稳定,有利于基层高血压的管理。正常高值血压水平为120~139/80~89 mm Hg;但130~139/85~89 mm Hg的血压可理解为“高值血压”,此范围患高血压的几率明显增加,是高血压预防的重点人群。初诊高血压后,应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为了鉴别诊断继发性高血压,需要进行以下基本检查:尿常规、血液血红蛋白、血钾,有条件尽可能完成常规检查;血肌酐、尿酸、血脂、血糖、心电图、眼底、超声心电图等。
鉴别继发性高血压怀疑继发性高血压,转上级医院诊断。
高血压治疗
治疗目标基层指南指明了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总危险。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有明确规定,老年(指年龄≥65岁)高血压降压治疗的收缩压目标
血压达标时间基层指南建议,一般情况下,1~2级高血压争取在4~12周内血压逐渐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但患者耐受性差或老年人(≥65岁)血压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血压尽早达标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这里强调的是,在能耐受情况下,血压尽早达标。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时机高血压诊断后,3级高血压或高危人群立即药物治疗。1~2级高血压伴头晕等不适症状者,考虑小剂量药物治疗;如无症状,则进行危险评估,属中危者,随访1个月内,2次测量血压,如平均血压≥140/90 mm Hg则开始药物治疗,如
基层指南提醒,注意鉴别1级高血压中的“白大衣高血压”,并注意隐蔽性高血压的检出。这就需要进行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
经随访观察后,一般高血压的血压水平≥140/90 mm Hg,高危患者血压水平≥130/85 mm Hg,即开始药物治疗。
自测血压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自测血压,使用经国际标准化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部分,一定要长期坚持。非药物疗法见表1。
常用降压药基层指南推荐钙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β阻滞剂为常用降压药。以上5类降压药及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
降压药的选择基层医生首先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结合经济承受能力而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患者有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则禁用ACEI或ARB;痛风者,禁用噻嗪类利尿剂;哮喘、慢阻肺、高度传导阻滞者,禁用β阻滞剂;心动过速或心力衰竭者,慎用或不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无明确禁忌证,降压作用较强,对代谢无不良影响,故推荐基层医生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一般高血压患者。ACEI、ARB对靶器官保护作用明确,对代谢无不良影响,故推荐基层医生使用ACEI/ARB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心力衰竭、肾脏病及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噻嗪类利尿剂,降压作用明确,适用于老年人、心衰患者,也是联合治疗的基本药。β阻滞剂降压作用明确,适用于心肌梗死后、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速、稳定性心衰患者。α阻滞剂的禁忌证是性低血压及心衰,但仍适用于前列腺肥大的老年患者,或难治性高血压的联合治疗。低剂量复方制剂适用于1~2级高血压或单药治疗血压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但要注意相应组分的禁忌证。
联合治疗降压药联合治疗方案:钙拮抗剂+ACEI/ARB,ACEI/ARB+小剂量利尿剂,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小剂量β阻滞剂,小剂量利尿剂+小剂量β阻滞剂,α阻滞剂+β阻滞剂。前4种组合较为合理,后2种组合应当慎用或必要时采用。利尿剂+β阻滞剂联合长期应用,可能对糖脂代谢产生不利影响。α阻滞剂可能增加心衰危险,故α阻滞剂+β阻滞剂联合应用时注意心功能变化。
初始小剂量联合治疗方案推荐对血压≥160/100 mm Hg或高危患者,起始用小剂量2种药联合治疗,主要目的是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血压达标率。
我国常用固定复方制剂我国大部分高血压是农民,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必须考虑的。我国传统固定复方制剂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尽管其组成成分的合理性有些争议,但其有明确降压作用,且价格低廉,故仍可作为基层(尤其农村)降压药的选择。使用中注意相应组分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高血压疾病相关治疗基层指南对高血压的调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及降糖治疗做了简单提示,具体方案参见基层指南。
降压药的一般用法,维持和调整强调尽量选用长效药;血压长期达标;轻度不良反应的,可将药物减量;明显不良反应则停药,换另一种药;血压稳定达标的,不要随意停用降压药,可谨慎减量。
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妊娠,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原则,进行简述。
高血压社区防治方案
基层高血压降压药物适用参考方案是范例,不是全部,第1套方案价格相对较低,第2套方案价格中上等。3级高血压2套方案的价格相近。该方案主要是方便基层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生选用降压药。
高血压预防和教育基层指南强调高血压的预防,面对公众,高血压易患人群,开始健康教育,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高血压分级管理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为1、2、3级管理。根据不同级别,定期随访,目标是血压达标。重点管理高危患者,每个月至少随访1次,因高危患者10年内有20%~30%的人可能发生心脑血管病。科学管理,既可实现治疗高血压的目标,又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单纯的无目标的随访,缺乏科学依据,起不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管理级别调整,对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危实行三级管理的,在其血压平稳控制6个月后,可考虑降低管理级别。
倡导患者自我管理。
推荐高血压信息化管理。
患者,男,52岁。因“乏力、下肢水肿3年,加重1周”到乡卫生院就诊。血压190/100 mm Hg。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900mg。血肌酐(Scr)289μmol/L。血钾5.1mmol/L。
初步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继发性高血压。
给予依那普利片20 mg,1次/日,口服;氢氯噻嗪片25 mg,1次/日,口服。用药2周,血压150~160/90-95mon Hg。Scr 386 mmol/L,血钾5.4mmol/L。
思考该例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不理想、血肌酐上升,是否存在用药不当?
肾实质性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将血压控制达标是有效保护靶器官的基础,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慢性肾脏病血压应该控制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注意监测血肌酐变化ACEI能通过多种机制减少尿蛋白排泄。常用的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苯那普利等。①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当Scr265μmol/L时,一般不主张应用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对肾脏有显著保护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
钙通道阻滞剂(CCB):推荐长效或缓释制剂CCB与ACEI或ARB相比,虽不是肾脏病降压首选药物,却因其确切的降压效果,且对钾、尿酸、脂质及糖的代谢没有不良影响,而成为肾脏病应用最广泛的降压药物。
CCB是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最常用的选择之一,可以与各类抗高血压药(包括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联合使用而增强降压疗效。
如果存在ACEI或者ARB使用禁忌时,应该选用CCB。目前推荐使用长效或缓释制剂,常用的药物有硝苯地平缓释制剂、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
利尿剂:采用小剂量排钾利尿剂排钾利尿剂包括以呋塞米为代表的襻利尿剂和以氢氯噻嗪为代表的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肾病时水钠潴留。大剂量可致低血钾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血脂异常,故通常采用小剂量。排钾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长期应用者应定期监测血钾。慢性肾衰竭,Scr>290μmol/L者不宜应用噻嗪类利尿剂,推荐用襻利尿剂。以螺内酯为代表的保钾利尿剂在有慢性肾衰竭时禁忌使用。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方案为了使慢性’肾脏病患者达到理想的血压控制,常需要≥2种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ACEI或ARB联合利尿剂
两者联合应用既加强了降压作用又减少了不良反应。
ACEI或ARB联合CCB可更有效地减少蛋白尿,减慢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速度。
治疗建议与随访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其病情均符合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他们的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为(51.5±8.3)岁,其病程为1~16年,平均病程为(12.2±1.5)年。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他们的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52.4±8.1)岁,其病程为1~17年,平均病程为(11.5±0.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方法是:为其使用氢氯噻嗪和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治疗。氢氯噻嗪的用法是:口服,25mg/次,1次/天。美托洛尔缓释片的用法是:口服,25mg/次,2次/天。让患者定期进行复诊,为其测量血压,嘱其按时服用降压药等。对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社区管理,进行社区管理的方法如下:
1.2.1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对该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生活习惯及其对高血压病知识掌握的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整理,为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1.2.2进行用药指导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服用降压药的方法和剂量及在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1.2.3定期测量血压定期为患者测量血压。还可建议患者在家中准备血压仪计自行测量血压,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测量血压,嘱其要每日定时地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以使医务人员根据其血压的改善情况,为其调整降压药的用量。
1.2.4进行心理疏导医务人员应主动地、耐心地开导患者,告知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性,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并指导其学会控制自己情绪。建议患者的家属多与患者聊天,多关心患者,避免刺激患者而使其情绪激动,应让其保持平和的心境,以保持其血压稳定。
1.2.5进行饮食指导嘱患者保持营养均衡,并改变其不良的饮食习惯。告知患者多食用低盐、低脂的食物,每日盐的摄入量不可超过5g。多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并忌食腌制品。
1.2.6进行健康教育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创作电视片、图片、宣传板报等多种教育形式,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常见的临床症状、该病的治疗原则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等,让其掌握高血压病的相关防治知识,提高其对干预的依从性。告知患者要做到劳逸结合,每日保持二便通畅。建议患者可根据其自身的身体状况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但应避免做俯身、低头或憋气等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升高而发生意外。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社区管理1年后,采取打电话或发短信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随访,并对他们血压的控制情况进行对比。
1.4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收缩压下降的幅度>20mmHg或其舒张压下降的幅度>10mmHg,或者其血压已下降至正常的水平。
②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的幅度<10mmHg,收缩压下降的幅度﹥20mmHg。
③无效:患者的血压未达到以上两种疗效的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正负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社区管理前后血压情况的比较
与进行治疗和社区管理前相比,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和社区管理后的血压均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治疗和社区管理后,观察组患者血压下降的情况比对照组患者更明显。
2.2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和社区管理后血压控制总有效率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和社区管理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的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患者血压控制的总有效率为51.7%,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93-01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是全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不明,是以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疾病,发病常与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饮酒、高钠饮食有关。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易怒等症状,若患者血压不能得到及时控制,血压持续增高,可导致心脏、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情绪激动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释放压力,以保持血压稳定,减缓疾病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中,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82例,其中,男65例,女17例,观察病人对疾病的心理反应,以及对治疗的期望值,根据不同病人,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
1.2方法
1.2.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 慢性病的特点是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容易产生并发症;永久性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用药,高血压属于慢性病的一种,不仅具备以上的特点,而且高血压服药后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
高血压病患病初期,有的患者无不适感觉,而且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缺乏,因此对疾病毫不在乎,淡漠,不配合治疗,但多数患者有一定的情绪波动,存在着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的心理。
1.2.2心理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程度、、民族,以便于很好与患者做初步的沟通,得到患者的信任。(2)、多与患者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3)、耐心倾听,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具体需要。(4)、首先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心理平衡,正视疾病,不会过分关注血压,也不会毫不在意血压,能积极面对生活。(5)、向病人讲解饮食的重要性、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如食盐摄入量过多可导致血压升高,禁止食用动物肝脏,多食蔬菜水果,减轻体重,因为肥胖,可使血压升高,吸烟、饮酒对血压的影响,使患者最终能听取护士的建议,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6)、多与患者聊聊生活琐事,将不愉快的事表达出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刺激。(7)、落实好医疗措施,给患者安全感,减轻患者紧张、焦虑,保持病情平稳。(8)、分多次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能坚持长期服药,坚持长期合理的有效治疗,可以控制好血压,消除紧张、疲劳,放松心身,稳定血压。(9)、与患者交谈,入院后观强战胜高血压病的信心。建议患者有目的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鱼,听轻松的音乐,钓鱼等,从而达到消其心理平衡。(10)、坚持合理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使病人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11)、建立高血压小组,鼓励患者介绍药物使用经验与心得体会,分享给其他病友,使患者提升自信心。(12)、向患者家属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鼓励家属参与心理干预。
2.结论:
护士通过了解高血压患者心理特点,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树立自信,正确面对疾病,能坚持终身服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疾病带来的不适,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3.讨论:
通过对82例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心理特点研究分析及心理护理,使我们了解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不良情绪的影响,转变认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改善治疗效果,降低血压,。所以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陶敏 周舸 行为转变模式在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2013.9.28-17
[2]丁全 陈世才 高血压患者化学服务的临床药师实践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3.11.11-6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与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2002年卫生部的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达18.8%,患病人数超过1.6亿。某些省市进行的局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患病人数更高。面对严峻的高血压现状,临床医生一定要遵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使我们的临床诊治工作更加规范化。
高血压是一个多因素发病机制的疾病,激活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离子摄入过多导致的血管容量的增加及精神心理因素均可导致血压波动。高血压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通过我们的基本功――望诊、问诊,鉴别出可能并存的心理因素并做相应的处理,势必会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诊断病例 发现问题
病例1――重视新发初治高血压患者并存的心理问题
患者,女,39岁,某公司财务主管,主因“间断头痛1个月,头晕1周”就诊。1个月前患者因头痛就诊于某医院,测血压170/95 mm Hg,诊断为高血压病Ⅱ级,建议服用降压药物,处方: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d,缬沙坦80 mg,1次/d,服药大约1周患者出现头晕、心悸,自诉“发困、总睁不开眼”,就诊我院高血压门诊,时测血压90/70 mm Hg,心率90次/min。既往未监测血压。其母亲有血压升高病史。无冠心病家族史,无脑血管病家族史。
追问病史,患者曾参加单位查体,测血压正常(具体数记不清)。此次发病时期正值年底,公司财务结算,近两个月来加班工作,睡眠时间减少,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差,多梦。平时生活比较规律,无烟酒嗜好,口味偏重。
门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率90次/min,其余无明显异常。生化:甘油三脂1.7 mmol/L,总胆固醇5.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2.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1.0 mmol/L。血糖5.6 mmol/L。血肌酐76 μmol/L,血钾4.0 mmol/L。尿液检查:尿蛋白(-),镜检(-)。
门诊处理:考虑到患者血压偏低,暂停口服降压药,嘱其自行监测血压,适当多饮水,调整睡眠为主。监测血压,如果收缩压恢复至130 mm Hg时可开始服用一种降压药物,至于服用哪一类的降压药物,还要结合患者的心率、当时的工作情况(是否完成了单位的年终结算工作?工作节奏是否恢复正常?)等综合多种因素来决定。病情变化随诊。
1周后门诊随诊,展示家庭自测血压结果:血压波动在110~140/70~80 mm Hg,诊室测血压130/70 mm Hg,心率70次/min,患者头晕症状缓解。此次处方建议患者口服倍他乐克12.5 mg,1次/d,继续监测血压。随诊两个月,患者血压平稳。
正确控制血压水平 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该病例特点:中年女性,既往无高血压病,无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在初诊时不仅要关注血压数值的高低,还要询问有无危险因素存在,有无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的因素。在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一定不要忘记询问近期的工作、睡眠情况、心情好坏(是否有诱发血压升高的因素)。门诊检查中已经初步了解到此患者的血肌酐为76 μmol/L,属于正常范围,尿蛋白(-),血钾4.0 mmol/L,正常。因为近期工作较忙,休息不好,精神紧张出现血压升高,从未服用过降压药物。因此,我们在处理这样的患者时,首先看能否祛除病因,即彻底休息几天,观察血压变化。如果不能做到完全放松休息,有可能需要应用降压药。此患者的血压为170/95 mm Hg,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已经达到高血压Ⅱ级,需要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并建议联合治疗(非单一降压药物)。但临床中,对于新发初治的高血压患者,虽然已经达到高血压Ⅱ级或甚至Ⅲ级诊断标准,只要没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高血压急症的情况,首先让患者休息,必要时镇静,观察血压的变化。
此类患者的处理应以心理疏导为辅助治疗手段,以改善睡眠、调理情绪为主。降压药的应用不要太强、太积极。在观察的时间里一定要监测血压的变化及患者的自觉症状。即使应用降压药物,也要监测血压,根据服药后血压变化情况,决定降压药的用量。切记:不要只用药物,不观察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不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门诊患者嘱咐自行监测血压,1周后随诊。病房住院患者,血压监测可能更容易做到。血压监测的时间,最好覆盖早中晚,因为血压在一天之内是有波动的。
病例2 ――关注血压波动患者并存的心理问题
患者,女,79岁,退休干部,高血压病史30余年,长期坚持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福辛普利10 mg,1次/d,比索洛尔2.5 mg,1次/d,坚持自行监测血压,血压控制在140~120/70 mm Hg,无不适主诉。近两个月来出现发作性头晕不适,自行监测血压发现不稳,波动在180/80 mm Hg~130/70 mm Hg。1个月前自行将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改为5 mg,2次/d,头晕症状无明显缓解,自诉血压仍不稳定,前来就诊。门诊查体:血压130/60 mm Hg,心率80次/min。痛苦面容,询问病史过程中患者开始抽泣,追问原因患者诉近半年来失去两位亲人(丈夫和大女儿),双重打击让她有点承受不了,不思饮食,夜不能眠,经常感头晕、头痛,手麻木,因为担心自己出现脑血管病,更加紧张。
门诊处理:考虑到目前患者诊室血压为130/60 mm Hg,心率88次/min。双侧颈动脉硬斑形成,局部狭窄30%。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低平。头颅CT(-)。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担心自己再病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首先告知患者目前自身的状态,不必过多的担心。降压药物按照原方案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仍然服用5 mg,1次/d,回家自行监测并记录血压。睡眠不好,给予舒乐安定1 mg,睡前服用。1周后复诊。
随诊:1周后随诊,血压为150/70 mm Hg,心率85次/min,自诉头痛、头晕症状有减轻,监测心率80~90次/min,嘱咐将比索洛尔由2.5 mg,1次/d改为5 mg,1次/d。常因想起故去的亲人而哭泣、紧张,给予左洛复1片,1次/d,1个月后再次复诊,睡眠有改善,血压130/70 mm Hg,心率70次/min,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继续随诊。
生理+心理=更好治疗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血压相对稳定。近期出现血压波动,首先要寻找引起波动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引起血压波动的原因有多种:季节变化可以引起血压波动,如秋冬季血压偏高,春夏血压相对平稳;一天之内血压也在变化,表现为白天偏高,特别是早上,夜间血压相对白天要低;另外工作紧张、劳累、睡眠不好、情绪激动(高兴或忧伤)都会导致血压波动。血压波动的患者一定要认真仔细询问病史。
对本文患者而言,通过询问病史得知,该患者家中半年内相继有两个亲人病故,悲伤情绪有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加上害怕自己再得病的紧张心情,致使血压更加不稳定。此时医生认真的态度,关切的语言可能比药物的作用更重要。患者近半年来一直睡眠不好,安神镇静是必要的治疗措施。嘱患者自行监测血压,1周后复诊,让医生了解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变化规律,为药物的调整提供依据。另外,对血压波动控制不满意的患者,药物调整的原则首先是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足量联合应用,而不是一种药物翻倍加量应用。此患者1周后随诊,血压为140/70 mm Hg,心率85次/min,偏快,而之前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是半量,此时应该加量,比索洛尔由2.5 mg,1次/d改为5 mg,1次/d。失去亲人的悲伤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平复,加用左洛复1片,1次/d。服用后患者症状缓解明显。
总结分析
本文两例患者尽管年龄、基础病情不同,但共同表现为血压控制困难,经多次就诊或住院治疗及调整降压药的使用,以及优化联合用药治疗,血压控制仍不理想,直到发现患有心理障碍后,经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后血压得以控制。实际上两例患者在血压治疗不佳过程中,背负了极大的思想压力,进一步恶化原有或潜在的心理障碍,使得血压控制更为困难,形成恶性循环。目前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因此临床医生在医治患者过程中,遇到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不能一味强调药物治疗,还应仔细观察了解患者,及早发现其精神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疏导和治疗。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高血压患者伴有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我们希望不管是在综合性医院工作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的医生都对高血压患者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注和心理辅导。
高血压与心理障碍
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焦虑抑郁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而高血压也容易使焦虑抑郁病情加重,在有焦虑抑郁状态的高血压人群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增加。
高血压患者合并心理问题比例较高,国内外研究显示,大约30%~6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心理障碍。高血压属于生物医学范畴,同时也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在其发病及进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影响高血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白大衣性高血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心理应激可使大脑皮层下神经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平衡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可使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基础代谢率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血小板积聚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糖水平升高,这一系列的变化将显著加重高血压病情,严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康复。
如何识别高血压共病心理障碍患者
在治疗高血压患者时除关注血压水平及存在的危险因素外,还要充分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于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患者常有以下表现:(1)主诉多,反复就诊,对自己身体状况非常在意,不停地描述自己的病情;(2)夸大症状,并且躯体症状描述与客观检查不符;(3)过度要求检查,非常在意结果,发现一点问题就紧张不安,对自己的疾病过度担忧,惶惶不可终日;(4)患者情感常表现为焦虑、压抑、悲伤、不安或惊恐;(5)门诊血压控制困难,但住院后未调整用药,血压即下降,甚至更低需要减少药量;(6)部分患者能询问出精神心理障碍诱发因素。
通过了解患者上述心理反应,评估心理状况,以采取针对性治疗。但切记,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客观检查,在除外器质性疾病后才能考虑精神心理疾患。
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医生对高血压共病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
综合评价、分析患者状况 因是“共病”,患者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同时存在,要仔细甄别,以免遗漏器质性疾患。
心理疏导 与患者交流,告知哪些是疾病所致,哪些是心理疾患行为,让患者了解自己疾病状况;向患者进行宣教和讲解,使其正确认识自身疾患,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减轻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
通过多导睡眠图等检查,这名男青年最终被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通过1个月的对症治疗,打鼾现象明显好转,而且不用吃降压药,他的血压也恢复到了正常。
打鼾严重的人往往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通常在每晚7个小时的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次/小时,每次持续时间10秒,并伴有4%以上血氧饱和度下降,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分为阻塞性、中枢性和混合性三种,其中以阻塞性最为常见。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50%以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有高血压,而近30%的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呼吸暂停导致低氧血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持续高血压的原理尚未完全明晰,但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夜间反复发生的呼吸暂停导致的低氧血症,使得儿茶酚胺、瘦素等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及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血压可恢复正常。
有文献报道,高达83%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有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如果不纠正睡眠时缺氧的状况,单纯使用降压药,降压效果也常不理想。而如果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出现高血压后不久,及时进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往往不用降压药,血压就能恢复正常。
高血压防治的重要进展
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高血压两者的患病率推算,我国至少有3 000万高血压患者可能与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关。如果这部分患者的高血压通过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得到缓解甚至根治,这应该可以成为高血压防治的一个重要进展,将从总体上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如果你有高血压,吃降压药效果不好,同时你还有肥胖,打鼾比较严重,老觉得困,一定要想到是否合并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以去正规医院呼吸科或耳鼻咽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