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欣赏课件

音乐欣赏课件

时间:2023-06-02 09:2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欣赏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欣赏课件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 J611. 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育的所有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从上个世纪初的无声电影、唱片应用于教育开始,现代教学媒体就成了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种新颖的教学媒体承载了大量的视听信息。它不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使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欣赏视听资料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教学内容,而不需要教师用如何形象的语言去描述――即便在某种程度上它会有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可能。传统教师的知识垄断被网上无限资源打破,传统教材及其静态、单向的灌输方式被超文本的互联和互动交流方式取代――e教育大潮已不可逆转。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是积极的。音乐教室的数字化进程迅速,电脑音乐工作站、多媒体和大屏幕显示、远程学习、便携式音乐系统、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在线的互动音乐创作、演奏和学习等技术正在普及。信息技术开始实现以往因技术限制难以完成的教育理念,它将对现有的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一次围绕信息技术而展开的教育改革悄然兴起。

一、在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性

音乐欣赏课程是学科牵涉面很广、知识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音乐欣赏课的讲授方式,往往牵涉到多种学科内容(如各类音乐表现方式、乐器与人声的分类、东西方音乐史、各类音乐体裁等等),但因课时的限制而无法深入讲解。因此,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常常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以前对音乐作品接触较少,欣赏作品时的茫然感更甚。再则,现阶段的音乐欣赏授课过于陈旧,相当多的院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依然延用古老、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一只粉笔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几盘磁带或CD,教师讲,学生听,没有交流的课堂里枯燥呆板的旋律带不起激情的涟漪。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和相对较少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开展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幻灯、VCD、DVD、电脑、校园网络、宽带网、视频等现代化视听工具组成的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能够使音乐欣赏课程通过综合性大学校园网,创设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为大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声形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启迪学生去想象音乐与创造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必要性,现实性,我们认识到:

第一,从信息论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触觉信道带宽为1,听觉为100,视觉为10000,所以要交换信息,就要充分利用视觉信息。它的实施是实现音乐欣赏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信息时代中教育改革是以推行多媒体教学为其本质标志,它综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实施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优化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促进音乐欣赏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扩大对音乐欣赏知识的传输量,增大音乐欣赏教学容量和密度,可用声、光、形、色多种信号使这一世界上最普及的文化得以再现。

第二,多媒体设备的高度的可变性,可控性的特点,可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开发大脑的认识功能,发展形象和抽象思维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它的必要性更加凸现出来。发展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学是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现代化、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育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向广大音乐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不抓紧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方法,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人们常说计算机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掌握网络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能力才算是拿到21世纪的免签证,“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将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网络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网络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音乐教师如果没有学会在网络海洋中冲浪,那么他们将会很快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

第三,信息时代的知识结构不再是单纯的线性联接,而是呈综合网状性。未来的教育将是,无“网”而不胜。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也如此,随着青年学生的品位和对音乐欣赏文化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他们决不会再仅仅满足于老套的、陈旧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和手段,他们期望通过对音乐欣赏的参与而获得健康、积极的审美心理,塑造个性。因此,他们需要多种音乐欣赏和其它学科交叉而获得的知识,听音乐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音乐欣赏文化现象了,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等,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文化有重新的认识,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他们参与到音乐欣赏实践中。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多媒体音乐欣赏课教学课件运用动态展示,情景创设,启发剖析等手段,并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素材进行集成,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字幕的工整美观、声像结合的融洽、构图布局的和谐等,充分体现交互性。它还可以特别设置音乐欣赏知识,帮助一部分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使其增加欣赏音乐作品的深度,从而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

1、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容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课件在应用时形象逼真,临场感强,使得传统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得以简化,也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完美,更动听。它可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使虚化的音乐语言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 极性。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多功能性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鲜活的动画和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给学生介绍西洋乐器分类这课时,每个学校既没有那么多的乐器展示给学生看,教师也不可能演奏所有的乐器,要上好这一内容,想让学生感受多种乐器的音色,还要欣赏这些乐器的演奏片段,如果制作了相关课件,这个课件中不仅有各种乐器的形状资料还有音色资料,以及由它们演奏的名曲片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想看的乐器、想听的乐曲,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所有的西洋乐器,而且“巴松、竖琴、乐器皇后、乐器中的花腔女高音”等特色乐器还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极深的印象。

2、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的音乐类书籍、音像资料非常匮乏,但是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世界各个著名音乐家、著名的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还可以聆听欣赏或下载各种各样音乐欣赏课程内容,使得音乐欣赏课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上流行的MP3音乐是一种经过压缩的音频作品,音源丰富,来源广泛,既可以从共享免费资源网络上下载,也可以从世界各大网站或专业音乐教育网络上有偿获取最新资讯,学生可根据需要下载或在线欣赏,扩展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另外,校区分散是很多高校合并办学后所面临的一大现实,而利用网络平台,增加了音乐欣赏的渠道,不仅能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而且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网自学音乐欣赏课程,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方便,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多媒体网络教学交互性强

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系统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多媒体网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可以达到协同学习和共同探索的目的。而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则表现在由教师在网上亲自辅导,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体现出一种教学的极大灵活性。

4、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1)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种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真正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角色,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的导航者,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组织和指挥学生学习,协调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水平、爱好以及自学能力的强弱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己的认识将所学的信息重新编排,变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音乐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音乐欣赏观点。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明显优于教师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自学,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①。

2)多媒体音乐欣赏课教学能完善教学手段

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具主要是传统乐器和模拟音像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来连接和切换设备,复杂的机械在操作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进程。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经常需要对音乐作品的某一部分反复聆听分析,而传统音像设备只有常用选曲功能,教师不能进行现场改编,同时寻找播放起速度慢,定点不精确。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电脑上随意设置播放方式,作品的播放可以从作品的任意一拍和任意时间段开始,使作品的每一个音乐元素能细腻、逼真地表现,提高效果。

三、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原则

1、辅原则

多媒体课间教学不能以多媒体简单的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这样才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音乐课堂的授课效果。课件制作应制作得简洁美观,操作简单可行,内容选择得当,点到为止,电脑多用于解决一些语言无法说清的问题即可。不能把音乐欣赏课上成美术欣赏课,课件制作的画面不宜过于繁多,实际操作不宜过于复杂,不能因为课件的使用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心灵体会。

2、视听统一原则

课件制作中采用声画结合和动画演示的方式一定要遵循视听统一原则,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音乐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通过调动欣赏者的感受来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扼杀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音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但不能通过课件过于具体地表述音乐一切内容,这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艺术联想②。

3、适当信息原则

适度信息原则是指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目前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矫枉过正了。因为在短时间内接收超量信息,会使学生大脑处于停滞状态,结果是变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不但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要适度,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把时间和空间留一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想象和思考,还可以让他们去交流,让他们去提问③。

总之,音乐欣赏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综合素质,无论是传统的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还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指导的创新教学模式,都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精神为前提,都应做到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为宗旨。要达到和实现这样的目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更多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①参见吴芸、王红主著《基于资源的自主型学习模式探讨――〈外国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的学与教》,载于《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3期,第52页。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职;音乐欣赏

目前,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并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欣赏仅仅依靠聆听和想象是不够的,教师口头讲解的内容抽象并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较为枯燥的课堂气氛,在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针对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具体讨论。

一、扩展教学容量

在中职学校的音乐欣赏课中并不仅仅是听音乐,因为只有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者的经历、音乐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达到欣赏的效果。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只依靠老师的讲授并不能有效完成以上内容,如果利用多媒体加以辅助就可以节省部分时间。例如,将音乐家的生平介绍和音乐的创作背景制作成幻灯片或用视频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降低老师的讲解难度,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一张图片一般会包括很多信息,例如,在讲解蒙古民歌的音乐风格时,配上一张蒙古草原万马奔腾的图片就会很容易让人体会到奔放的感觉,而不需要老师的过多讲解,这也为课堂上的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因此,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学校的音乐欣赏课中可以起到扩展教学容量的作用。

二、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课件能够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内容,会给学生一种直观感受。在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文字、音乐等生动的素材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扩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因此,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学校的音乐欣赏课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觉冲击,激发欣赏兴趣

音乐欣赏首先要做到使学生对所学的音乐感兴趣,这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青少年而言都喜欢听音乐,但大部分学生喜欢听通俗音乐,对于民族音乐和器乐曲不太感兴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仍用枯燥无味、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将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例如,在欣赏琵琶曲《草原放牧》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大家所熟知的《吉祥三宝》并配以视频,轻松、欢快、幸福的乐曲和画面会调动起学生的聆听兴趣,同时还调节了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用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引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气势磅礴的演奏中感受琵琶这一乐器的魅力。然后通过图片的形式更加真切地让学生了解琵琶的样式和构造,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视频,给学生展现出蒙古族的美景、牧民们自由淳朴的生活状态和小姐妹放牧欢歌翩翩起舞的欢快景象,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音乐中抒发的情感,激起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也为民族音乐的讲授做好铺垫。

2.化静为动,分享真切感受

民族器乐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但是民族乐器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如果给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在乐器讲授中也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将每种乐器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制作对应乐器的声音链接,学生在了解乐器构造的同时还能聆听乐器不同的音色,将乐器的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使教学更加轻松和方便。

例如,在讲授笛子和箫的区别时可以从两者的外形构造、吹奏方法和音色进行比较。首先在PPT中附上笛子和箫的外形图片,使学生了解两种乐器各自的特点及两者的外形区别;然后播放两者的演奏音色供学生欣赏;最后配合着各自的音律为学生讲授其乐器的渊源。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每种乐器的音色和特征。

在讲授非洲音乐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非洲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视频,伴随着非洲音乐激情热舞的画面会使学生深受感染,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模仿视频中的舞蹈动作,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对非洲音乐风格的理解和音乐特征的领会。

3.激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音乐中蕴含的抽象感情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更易于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对画面产生无限联想,激起学生的共鸣。只有这样真正切身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在听音乐时多媒体视频上逐渐勾勒出音乐中所描述的画面,会使学生主动对画面进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联想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不能只注重教学内容,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程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冰.论多媒体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J].课外阅读:中下,2012(02):62.

第3篇

摘 要:通过反思传统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考察当代教育现状、研究当今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清晰的理论做指导,大量的实例做依据,探究了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多媒体视听教学。

关键词:视听;新型模式;音乐欣赏教学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音乐课堂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从上学期教学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上,依然采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而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今音乐欣赏课的需要。因此,本文就现今音乐欣赏课堂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所普遍存在的弊端,提出一种新型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视听教学模式。即考虑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声像结合的教学手段,加以多元化、多视觉的音乐知识,使之与传统教学模式互补。

一、新型教学模式――视听教学的概念和实施条件

我们已经知道,传统常用的教学模式包括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启发诱导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模式、参与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创造教学模式等。那什么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呢?

“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音乐欣赏课中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一种――视听教学模式。

“视听教学”(Audio-visual Instruction),就是运用视觉和听觉作为主导手段进行教学。本文所提出的视听教学模式就是指“电化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一种技术辅助教学模式”。而把这种模式运用到现今的音乐课堂中,就是本文所提出的音乐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

视听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依靠视听教学媒体(Audio Visual Instruction al Media),如:多媒体设施、Flash课件、PPT课件、各种视听媒体等。除此之外,音乐教师本身所具备的素质与技能也是相当重要的。它除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精通的音乐专业技能外,更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基本的多媒体设备操作技术、良好的应变能力、丰富的口头表达解说能力以及多元化、多视角的人文素养等。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适合当今的教育形势发展

按照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对一堆枯燥的乐理知识提不起兴趣,对一些复杂的音乐技能手忙脚乱。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有限的知识面,难以满足现今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需求。试问,在这样的音乐教育环境下,能让学生从音乐课堂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吗?显然不能。那么,既然不能,就必须改革。

本文所提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的优点(具体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的实施”这一章节展开论述)在于:

1.采用视听教学模式,可以避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和知识面相对较窄的弊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教学互动,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维持课堂秩序所花费的时间,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思路不易被打断。

3.增强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单纯的“蝌蚪文”、看谱、唱谱、记歌词,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通过多媒体进行视听强化,则更易使学生产生音乐记忆。

4.培养音乐情感体验,塑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教育。可以通过画面,使学生正确理解歌曲或乐曲的意境,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

5.塑造健康的审美观。对音乐的审美和对美术的审美,都可以通过优秀的视听教材来塑造和熏陶。

以上优点,证明了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较之传统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更符合当今教育的发展形势。当然,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除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外,还需要与现实不断磨合、改进和发展。那么接下来,我们重点来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是如何来实施教学的。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的实施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观察事物不够笼统、情绪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活动易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性等心理特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1、2年级学段目标是“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而中、高年级,则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强,集体荣誉感强,情绪较稳定持久,求知欲增强,独立性增强。因此在这个年龄段,教师既要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要适当地让学生减少在学习活动中对科任教师的依赖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小学3、4、5、6年级学段目标是“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S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下面根据具体的课堂实验,将此音乐欣赏课新型教学模式架构如下:

1.教师将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安排到位。上课铃响,教师选用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生动形象的Flash画面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可采用模拟郊游、观看电影等情景游戏式,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本堂音乐欣赏课的音乐情景。

2.进入本课的主题,首先让学生欣赏本课的乐曲,然后请学生感受乐曲中有哪些我们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体验并说出乐曲的音乐情绪。后通过观看乐曲的演奏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演奏、演唱形式,并通过观看、聆听各种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从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不同之处。

3.再次同时播放乐曲和演奏资料,通过视觉和听觉强化,使学生正确理解乐曲的风格,并产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4.利用PPT课件,把乐曲的一小段反复播放。解决了以往无法反复播放乐曲主题部分的困难,并对此部分进行重点分析,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不断强化,使学生更容易记住乐曲的重点乐段。

5.复习此乐曲,配合演奏资料,让学生观看用线条和色块来表达这首乐曲情感的图示。通过视觉,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这首乐曲的起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自己来记录乐曲,使整堂音乐课饱满丰富。

通过上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的课堂实践过程中,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较之传统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更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较好地消除了传统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弊端,更符合当今教育的发展形势,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和基本理念,因此,适用于现今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堂。

一件新事物,开始时往往优缺点共存。但发展是社会的脚步,在传统中求创新,以适应时代的步伐,这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考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媒体视听教学新模式,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的发展新趋势。

第4篇

初中音乐欣赏课可以将名家名段,通过节选或者整段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传送,似松间清泉又像雨后清风慢慢滋润学生的心田。在了解和领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逐渐爱上音乐,自主地学习、探索音乐并培养乐感。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也更能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发散思维、丰富知识。由此可见,对初中音乐欣赏课的设计需要重点把握,尤其是需要按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

一、分段讲解,以听领会乐曲的意境

听觉是人获取外来信息最为直接的工具,从人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音乐就伴随人的成长而不断融入人类的生活中。由此,在初中音乐欣赏课的优秀音乐引入时,可以结合初中生当前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选取一些比较具有感染力的歌曲,来为学生培养意境,比如《嘎达梅林》、《花儿与少年》、《瑶族舞曲》等。此类音乐以其悠扬的曲调、明快的节奏、饱含活力的歌词可以给学生以较为完整的音乐形象,并可以将学生逐步带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学生从直观本能上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情绪等进行判断之后,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音乐印象。

二、问题引导,以想丰富音乐的内涵

在对音乐进行聆听的同时,还要促进理解。除了进行有感情的范唱、让学生反复聆听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问题的引导来逐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在音乐的河流中安静地、慢慢地体悟,而带着问题来进行有目的性的联想和倾听,更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内心体验的丰富性。带着问题来倾听音乐并在安静欣赏的同时,按照音乐的曲调变化不断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边听边思考的方式相对于单纯的倾听,更能丰富歌曲的内涵和外延。与此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体验也会随着音乐的变调而逐步出现丰富的变化。

三、比对精析,以辨增加对音乐的情感

唯有对比才能更为明晰地凸显出音乐情感、形式、特点、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借助感性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判定。音乐的对比可以选取同类音乐或者不同类别的音乐,比如《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选段的对比,《婚礼》和《葬礼》进行曲的比对。在进行音乐对比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主题进行详细了解,多媒体课件比较适合教师在进行音乐聆听对比时,作为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音乐内容的了解。如此,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学生对主体变奏、主题的解析以及音阶的转换等就不难理解了。此外,按照课件提供的内容及画面,学生对乐曲进行的速度、乐曲如此调配时的情感变化以及力度等方面的转化配合画面来进行对比时,其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为何选用此种情感,就能较为容易地进行感知和判定了。

四、律动入境,以动激发探索的兴趣

音乐的律动是音乐活力展示的基础,同样也是学生对音乐进行体悟的基本条件。对音乐的欣赏不仅仅需要听、领悟、想象,还需要按照音乐的韵律和动感,从肢体语言的角度来进行表现。比如在欣赏曲调活泼的《龙船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饰几种角色,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随着曲调自然地进行肢体表现,比如击打桌面、拍手掌、拍动自己的肩膀、跺脚等。在极其欢快的音乐曲调中,学生借助不同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乐中,课堂气氛被调动的同时,学生对于音乐肢体表达的兴趣也会同步提升,这同样也是更为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方式之一。

初中音乐欣赏课是学生提升自身乐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音乐欣赏课本身并无固定的讲解方式和教法,不同的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不同,不同的学生在对音乐欣赏时其兴趣点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欣赏课设计时,可以在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及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有效、有序选编。当然, 这种方式对于音乐欣赏课效用的发挥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树勋初级中学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67―01

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它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问题成为教学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本文从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欣赏课入手,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

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以审美为核心,音乐审美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以审美为目标的音乐欣赏课就成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重要途径。而现行的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教学内容的50%以上,是一个不小的比例,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涉及的内容有器乐欣赏、戏曲欣赏、曲艺欣赏等,器乐欣赏又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器乐欣赏部分就有几十种乐器和音色之多,在教学中很难以实物全数呈现或是由教师全数展示每一种乐器的音色。此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展现一个宽广绚丽的音乐空间,让音乐去感动学生,形成动感的艺术魅力,达到特有的审美功能,同时以视听结合的信息技术模式更能加深学习者的印象,帮助学习者记忆。

除能展示形和音之外,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还具备无限的资源以供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这个资源包括书籍和音像,甚至包括模拟乐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平板电脑的便携使用,人们除通过这类设备听音乐,看视频以外,还开发了音乐模拟的APP,例如某某钢琴,就能在手机上模拟钢琴的音色,这对于没有钢琴的学生而言,也能够接触钢琴的键盘和音色,这对帮助学生欣赏钢琴音乐是非常有益的。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欣赏课的策略

1.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信息技术辅助创设情境,在各学科中应用较多,同样也适用音乐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案例、课件等,其目的是为了营造音乐欣赏的情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欣赏课,学生不但可以用耳朵听,还能用眼睛看,用脑子想,甚至能参与信息设备的互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加深了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 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欣赏课经常缺乏学生参与而显得教学过程简单,缺乏趣味性,也比较难于在课堂中形成及时反馈。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中利用视频音频剪辑技术,由学生自己处理音乐作品或者制作简单的幻灯片阐述欣赏作品的意境,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摄录像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演唱作品等,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交互技术,利于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的交互方式有多种形式,分为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是给予机器指令后得到机器的反馈,在音乐教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机交互是“乐器模拟器”,如在信息设备上通过按某一个键,得到对应的音色和音高。人机交互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甚至可以形成作品。例如,在欣赏完《船工号子》以后,教师就可以用“音乐模拟器”提供的多种音色、音效,模仿创造一段类似的作品。人人交互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介,通过这种媒介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比较典型的有QQ、微博、微信等,即消息得到对方的回应。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利用交互技术,对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利用发博客、建网站等形式,让学生搜集整理音乐作品,除加深理解外,也可为后期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第6篇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审美力 创造力 人格

众所周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和该国文化软实力的大小。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已经认识到,一个企业文化软实力往往为企业的经济实力增添一笔宝贵的精神食粮。技师院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一线技术人才,而技师院校的音乐欣赏课,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陶冶学生高尚大大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既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就业基础,也为企业的未来凝聚无穷的精神力量。

一、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的审美力

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所以,音乐教学除了加强演唱、演奏等音乐基本功的教育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美、旋律美、歌词美的感悟力、欣赏力,挖掘音乐作品折射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美,提高其审美鉴赏力。

首先,让学生把握歌词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例如,在教李宗盛作词作曲的《真心英雄》时,我让学生理解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其中的内涵,其歌词给学生很多启发,“成功必须付出”“失败是成功之母”“永不言弃、永不言败”等等,它激励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不断积极进取,生活是这样子,学习亦是如此。

其次,让学生熟知歌曲旋律,真情实感的体验与感悟。《真心英雄》歌曲的旋律优美,歌词朴实无华,其节奏、力度、速度等完美的结合妇孺皆知,人人会唱,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感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才是假恶丑,什么才是真善美,什么才是学生应该真正追求的事物。

二、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创造。音乐欣赏课,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引导学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但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思想提高了什么。学生学习音乐课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独唱,双人合唱,也可以是大合唱亲自体验的方式,还可以是学生用心观察其他学生学习音乐、反思自己的方式,以达到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完美的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上《保卫黄河》欣赏课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演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奔腾的黄河伴随着大量的泥沙,奔流直下、一泻千里,其汹涌澎湃、惊涛骇浪的壮观令学生惊讶不已,加上我艺术化语言的强化,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正当学生感情奔放,感慨万千之时,我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感受,一时间学生的感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我看到了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独立自主英勇杀敌”“我热血澎湃,先辈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国破山河在,风高波浪深;海天战鼓响,唤我中华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实力决定一切”,“落后就要挨打”,“奋斗二十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学们触景生情,感悟奔涌,其爱国情感令人动容。

三、音乐欣赏课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音乐欣赏课中的说唱教学部分,如果教师把握得好,不仅可以使学生迅速了解说唱的艺术特征,还可以通过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将说唱艺术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所熟知,更能使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但要注意的是,唱的过程中要重视音乐的表现力,弱化语言解释的功能,应用唱腔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情绪,注意唱腔的对比和聆听的层层递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其实,我国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例如,曲艺音乐就是盛开的一朵鲜花。

例如,一次上欣赏课时,我自己先演唱了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中的开场曲,这首歌曲学生十分熟知,短小生动,说唱音乐明显,我故意模仿它,立马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立即抓住机会,把这首歌曲与说唱艺术相结合,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说唱艺术的特征。随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海报和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画面,这首歌曲是以京韵大鼓为素材,伴奏鼓、板、三弦、琵琶、四胡几种乐器,以说唱的方式和京韵大鼓的方式演绎而成的。“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寥寥的几句歌词演绎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尤其是艺术家骆玉笙那悲壮苍凉、铿锵有力的演唱特点,使学生过目不忘、意犹未尽。其旋律激愤、高亢、悲壮,节奏自由、明快,歌曲强化了悲壮、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音乐情绪,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华民族为雪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通过对该歌曲的欣赏,体验该歌曲的情绪,感受该歌曲的唱腔,学生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学生的胸怀变得更加开阔,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加豁达,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娄红.技校音乐教育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2]田文阁.浅谈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J].吉林教育,2011(14).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对策

一、改革教学内容

1.补充音乐基本知识

音乐欣赏者要能领略到作品丰富的艺术魅力,那就需要对音乐理论和音乐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这其中就包括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的门类、音乐体裁等的熟悉和掌握。例如学习音乐的基本构成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学习音乐的体裁分类,如什么是交响曲、歌剧,什么是变奏曲、回旋曲等;学习了解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的背景等。由于各种门类、体裁、样式的音乐艺术都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技法,只有在掌握了这些音乐的基本知识,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真正领略到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奇妙的艺术魅力,也是增强欣赏力的基础。

由于当前高职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更不用说会欣赏传统的优秀曲目、了解各种音乐体裁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前面所提及的音乐基本知识。

2.欣赏大量优秀音乐作品

对大量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产生很多的欣赏实践经验,具体的说就是多听音乐可以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而当前学生对音乐欣赏课普遍兴趣较低,所以更应提供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欣赏优秀音乐作品可采用循序渐进方法:首先先听一些简单而容易接受的音乐作品。选择一些交响音乐中的经典代表作品,从非专业者的角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欣赏交响音乐之初就可以欣赏一些入门性质的作品,如青少年交响乐“彼得与狼”。指挥家范焘说:“《彼得与狼》最美妙的地方在于,作曲家通过交响乐队的各种乐器,如弦乐、管乐、打击乐来叙述童话故事,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故事与音乐融为一体。观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识别了乐器,了解了每种乐器的形态、音色及演奏方法。”达到寓教于乐,提高欣赏水平。

其次,从欣赏一些有着浓郁中国民族风情的传统音乐作品入手。比如中国的民歌体系里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其中不乏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像《太阳出来喜洋洋》、《兰花花》、《茉莉花》等等一些优美的歌曲,多到数不胜数。只有用心聆听才能真切体会歌曲中所表现得思想感情,如欣赏一曲《美丽草原我的家》,我们能领略到大草原的辽阔壮美与牧民的幸福生活;《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民族特点。这样丰富的音乐课程远比枯燥的书面知识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再次,欣赏一些带有标题的交响音乐,这些音乐的标题一般具有引导欣赏音乐作品内容的作用。标题音乐的标题一般为作者所加,标题与音乐有紧密联系,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展示。标题音乐专指器乐作品,声乐作品不包括在内。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天方夜谭》、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柏辽兹的交响乐《幻想交响曲》、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

通过这些方法欣赏大量的音乐作品,可以使我们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这些方面具有一些具体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就是在大量的作品欣赏中得到提高的。

二、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程以及学生的特点,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关键抓住学生兴趣点,循序渐进,逐步展开教学。目前,流行乐较古典音乐而言,与年轻人的生活接触的更多,所以流行音乐虽是通俗音乐,却很受欢迎。但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通俗音乐,要提高到欣赏高雅艺术的层面上去。

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最新流行的音乐作品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不一样,所以就要从流行的大众的经典入手。提起学生的兴趣后,分析现有的歌曲,在现有的歌曲上进行发散,引入古典的,外国的。这就需要一定的构思和技巧,就像看电影一样,先创造悬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让你发挥充分的联想,从而吸引你全神贯注的欣赏下去。这样就是一堂成功的欣赏课。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面对课件中某些动画、声音、视频的新奇、趣味性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首先选取一些较为熟悉的音乐作品,如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长恨歌》;歌剧《白毛女》、《茶花女》;音乐剧《歌剧魅影》、《艾薇塔》;民族器乐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其中较为经典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讲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及其创作背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及审美情趣。

四、引导学生参与文艺活动

目前,校园文艺活动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校园活动。是体现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是展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和实践场所,是体现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方式之一。校园文艺活动丰富多样,如:文艺协会,书法协会,篮球协会,合唱比赛,歌唱比赛,才艺表演、校园晚会类节目选拔等等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文艺活动,在快乐愉悦中展现自我风采,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及欣赏力,在经历中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昌逵,叶子著.音乐教育审美理论与方法[M].中国气象出版社.1996(6)

[2]廖夏林,程明媚.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第8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学习兴趣;途径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1915―)杰罗姆・西摩・布鲁纳曾这样说道:“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换言之,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在整个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体系中,音乐欣赏占据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音乐学习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正处在全面发育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小学音乐欣赏课,采用各种方法尝试着让我们的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兴趣,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朝一夕培养、感化而来的。音乐欣赏课就起到这样一种效果,只有欣赏了,才会去感知它,之后才愿意去主动了解它、接触它,进而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音乐就不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享受。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现状及改善途径

1.小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缺少兴趣的原因

(1)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老师没有遵循学生主体性的角色地位,虽然我校一直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以学生为主,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思考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依据课程标准来进行授课。在这种局面下,音乐老师常常忽视小学生的主体性,依照着课本教材,按部就班地教授学生每一首歌曲。简单一点说,该问题就是老师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挖掘。

(2)音乐欣赏课堂缺乏创新。在音乐欣赏课上,大多还是音乐老师在讲台上依照着传统的教学模板,一一讲解着相关的音乐唱法,之后再一一弹奏相应的曲调让学生去听、去感受,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如同一台台迷茫的“小机器”,只是嘴巴上简单附和着音乐老师,对音乐从里到外毫无感知。

2.小学音乐欣赏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现路径

基于小学音乐欣赏课在音乐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结合着上述阐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课堂教学策略的转变。①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当下的课堂教学优势,比如多媒体等,清楚认识到学生在音乐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老师自己则是起到引导、督促的角色作用。换言之,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决不能只看重自己的教学任务,要认清教育的本质,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授课的实际性、效果性。在具体实施上,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音乐兴趣点,大可不必完全照搬教材课本,抓住小学生的音乐兴趣点,就意味着音乐课程教学成功了一半。②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情境。让歌声、画面、动作、旋律完全融合,如此一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除此之外,有一些歌曲与故事有关,像一些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等,老师可以查阅相关的课件资料,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讲解给学生,寓教于乐,歌曲欣赏与故事讲述结合,增添学生对该音乐/歌曲的兴趣。例如,在三年级《蜗牛与黄鹂鸟》歌曲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其故事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旁白、有演唱。

(2)教学细节的精心设计。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敏锐的听觉体验能力是音乐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音乐欣赏对整个音乐教学相当关键,它是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在教学的具体设计上,关键是导入,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换言之,导入环节是否有效果,对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非常关键。低年级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奇的一个成长阶段,所以,在导入这一环节,可以让其变得更加新颖、生动。从这一点可以得知,以往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为什么没有兴趣,主要是因为一节课的起点没有把握好,甚至让我们的学生丝毫感受不到这是“音乐课”,缺乏新意的课堂,定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感知欲望。比如,在欣赏《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中,结合上部分提到的课堂教学策略,首先引入一小段故事,在这里作为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件关于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的故事,学生不知道“列宁”是谁并不重要,故事的吸引点在于“打碎花瓶”,故事讲述完之后,与学生展开讨论。问一下学生:“你们有没有犯类似的错误?有没有主动承认错误?”当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犯错、说谎、诚信”这些字眼时,接下来展开本节课的正题,学习、欣赏《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曲。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各个学校对其都十分重视,但只有部分学校单独开设了音乐欣赏课,其中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又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目前音乐欣赏课程以中外古典音乐作品欣赏为主要教学内容,授课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还只停留在感官和娱乐层面,老师对欣赏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升华。

(三)流行歌曲成了音乐的同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流行音乐充斥校园,而比较高雅的民族音乐和交响乐则无人问津。这种现象与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相对薄弱,审美水平不高,所受艺术教育不多的生源特点息息相关。他们对歌曲的欣赏以“好听”或“不好听”来形容,缺乏对歌曲的意境、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因此也就缺乏对艺术歌曲进行欣赏的能力,“从音乐中提炼美”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优化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创设情境以激发兴趣

1.以图画创设情境

教师指导学生在以听觉为主的前提下巧借视觉激发兴趣,是通过视觉作用共同解决其情感与作品内容难融的教法。但要明确,图画是辅助手段,为创设情境所绘制的图画必须紧扣音乐内容,且要形象明显,力求“意在画中,藏而不露”,体现以听为主、以看为辅的原则。在初、复听中播放录音的音量要随需要而变化,做到适度对比,效果方好。

2.演讲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借助文学故事形式,通过口头语言揭示音乐作品内容的方法。爱听故事是青少年的特点,故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充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做到所讲故事紧扣音乐作品内容,而且语言生动形象,声态、体态、情态密切配合,务必引导学生以欣赏音乐为中心,以听讲故事为次之,必要时把音乐主题或重点乐句的范唱(奏)巧插于演讲故事之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3.配音描述引入情境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审美的情感交流极为重要,特别是在以谈话描述方式进行时,更需借助相应的乐曲声。在欣赏教学中进行语言描述时,我常同时用轻音量播放该作品或相关乐曲为背景音乐,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其迅速进入情境。

(二)音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欣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中通过感知、联想、想象与情感的激发,再以赏析、比较、认同等理的参与为手段,获得审美体验。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欣赏主体“学生”的音乐感受,而把“听”这一活动看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完全依照欣赏教材、介绍作者、年代、背景等,从标题着眼讲述音乐,最后进行欣赏。或是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或是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而让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的丧失。

因此,我们应该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以语言讲授为主、不拘泥于欣赏教材、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使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

(三)欣赏多种风格、类型的音乐,从各种音乐中吸收营养

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主张音乐家必须具备四副耳朵: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民族民间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听流行音乐的耳朵。这一观点在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样适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你问起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时,他们会告诉你喜欢流行音乐,对此讲得头头是道,老师有时候都插不上嘴。他们热爱甚至崇拜这一种类型的音乐,对艺术性更高、内涵更丰富的高雅音乐漠不关心,这样就很难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在欣赏教学中,应积极地给予引导和指导,培养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比较与评价能力,在欣赏过程中去粗取精,不仅在课堂,在平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只有广泛地欣赏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长音乐知识,对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捷径。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设计;《拉德茨基进行曲》;《蓝色多瑙河》;《蝙蝠序曲》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讲课是否具有系统性、流畅性,或者是否拥有优美得体的肢体语言,而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因素,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位置看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直观的教学目标、多样紧凑的教学安排、有趣的课堂导入等环节都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基于此,下面笔者进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选用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文选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拉德茨基进行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蓝色多瑙河》和《蝙蝠序曲》的赏析为教学内容。另外,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具备看谱唱歌的能力,赏析音乐作品前应加入少量乐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根据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可划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是技能目标的基础,技能目标是知识目标基础上的能力拓展。

(一)知识目标

1.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五线谱的音符和节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演唱,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2.欧洲古典音乐赏析。让学生熟悉曲目背景以及风格特征,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与体验,积累文化内涵。

(二)技能目标

1.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动脑学知识、动手打拍子、动口唱旋律,通过乐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识谱唱歌技能。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与了解,让学生更加自信。在集体的“学”“做”“唱”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共同学习音乐、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快乐。2.欧洲古典音乐的欣赏。课堂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习惯于“辐射式”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对同时代的中外音乐进行对比欣赏,让他们了解在同一时代下,不同国家不同的音乐风格以及人文风情,培养学生辩证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设计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十分必要。教师要提前预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出解决办法,这样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将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客观地教授给学生,对作品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分析。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简单的音乐创作形式对情绪的影响,并给学生讲授音乐作品内容对情感的影响。其次是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乐理知识的学习方面。音高、节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较难掌握,如果仅仅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很难记牢。因此,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广为传唱的歌谱相结合,进行歌谱分析,并试着打节拍演唱歌谱。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乐理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对本节课欣赏内容的巩固,让他们熟悉欣赏曲目的旋律,并能够哼唱出所欣赏乐曲的主旋律。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大胆、自信地参与到音乐歌唱和打节拍的表演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过程中掌握本领。

三、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音乐的体验和欣赏能力的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知识积累得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大。每位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所授课程有吸引力,他们便会积极学习,接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理论知识,还应扩大欣赏范围,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其次,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以形成习惯性的发散思维。再次,增加课堂律动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让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加深对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的体验,使学生从欣赏的、看似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视听觉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此外,多媒体教室还可加入电子琴键盘,必要时,教师可以弹奏主旋律,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

许多经典的音乐都来源于生活环境中所播放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吸引其注意力,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例如可以把一些电视、电影或广告中出现的经典音乐,以及学生所熟知的旋律曲调作为内容引入课堂,以加深学生对经典音乐的了解与记忆。如课程中安排欣赏德国音乐家约翰•巴哈贝尔的《D大调卡农》时,可先播放学生喜爱的韩剧中《卡农》的旋律及视频片段,让学生与优美的旋律和熟悉的内容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对此曲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再介绍曲子的原作者以及相关内容。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美国的中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产生表达自身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音乐课堂是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适应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况以及学习动向。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有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基点,及时调整甚至转变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乐理知识的学习

课件展示关于五线谱中的四分音符知识,教师教会学生四分音符的识谱后,要给出一首简单的四分音符组成的谱例,并带领学生一起打拍子演唱谱例。在学生学会之后,可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四分音符谱例的写作(能力的拓展)。本部分教学过程约10-15分钟。

(二)欧洲音乐欣赏

曲目一:《拉德茨基进行曲》

1.悬念导入。教师要针对曲目进行提问,以设置悬念,例如“是否听说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学生回答之后,便可切入主题。2.乐曲背景。教师要告诉学生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即词曲为作曲家写给一位将军的,当他发现将军是一个残酷的军阀后,便不愿意再演这首曲目。但这首曲目仍以鲜明的曲风、优美激昂的旋律吸引了听众,一直流传至今。3.思考题。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思考题目,以便让学生对曲目加深印象。如“请大家在欣赏过程中注意交响乐队中都有哪些西洋乐器?”。4.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乐曲中的击掌打拍段落,通过音乐表演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在欣赏环节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对乐曲的理解与感受,然后予以评价。随后再对乐曲进行巩固欣赏。欣赏过后,可尝试让学生小声哼唱出主旋律。

曲目二:《蓝色多瑙河》

1.课堂导入。教师要介绍小约翰与老约翰的父子关系,并让学生了解华尔兹舞曲本是民间流传盛行的舞蹈形式,是知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把华尔兹提升成了宫廷中的一种高尚的舞曲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蓝色多瑙河》。2.乐曲背景。学生要明确,小约翰于1866年创作了这首乐曲,作品旋律优美、气息宽广,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这首曲子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音乐会上都会被演奏。3.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教学中选择“2010年维也纳新春音乐会演奏现场”进行课件演示。随后让学生对比欣赏该音乐会往年的演出风格。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三拍子节奏的概念,并让其了解课件中哪里采用了三拍子节奏。然后教会学生如何用手势打三拍子节奏以及如何简单地指挥三拍子乐曲。曲目三:《蝙蝠序曲》1.情景导入。欣赏过前面两首乐曲后,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疲劳感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美国卡通片《猫和老鼠》中猫指挥交响乐队演奏的《蝙蝠序曲》,以幽默诙谐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音乐。2.简要介绍曲目。欣赏了动画片之后,教师要简要介绍本首曲目,即《蝙蝠序曲》是小约翰选取他的经典歌剧《蝙蝠》中的部分旋律创编而成。3.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在学生欣赏过这首乐曲之后,教师应鼓励其大胆说出对于此乐曲的感受,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乐曲背景及结构,再欣赏一首由日本知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的《蝙蝠序曲》,以加深对乐曲的体验与感受。

六、结语

第11篇

普通高校 音乐欣赏课 文化内涵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不只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标,更要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任务,正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2010年10月)》对此也总结道:“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同样都是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美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具有奠基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有意识地渗透相关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对“音乐”的解释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文化概念中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正如“音乐作品既构成特定文化的信念和价值,又被特定文化的信念和价值(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所构成”①所阐释的,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音乐,既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信息载体,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心灵境界。

本文所讲的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并不否定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而是要强调针对普通高校的教学特点和教育目标,在音乐欣赏课中合理地、适当地渗透更多与音乐相关的其他门类的文化信息,诸如历史、文学、哲学、美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以及音乐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二、赋予音乐欣赏课以文化内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大学阶段专业细分的学习特点,使得学生们渴望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心灵和头脑,而学习经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高校学生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更多并适量地渗透文化内涵是可行的。

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与其他相关文化信息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所欣赏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其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以音乐为着眼点,用更多的文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启发多元思维,提升综合素养,这也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目标相一致,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

如前所述,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是可行的和必要的,那么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改变思路并改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文化内涵的渗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核心问题。下面,笔者就以《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授课为例,探讨一下赋予音乐欣赏课文化内涵的教学思路。

第一,在教学中可以渗透相关的文学信息,如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可以边听音乐,边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导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人送行时的离愁别绪。进而再通过音乐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学唱琴歌《阳关三叠》。通过诗歌的导入不但迅速拉近了学生和音乐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精髓,联想到“杨柳代表惜别”等传统习俗。这样的音乐欣赏更加立体丰满,吟唱琴曲也会促使学生的欣赏更加投入。

第二,通过与相关文化现象的对比,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鲜明。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质时,可以参照中国舞蹈及书法等艺术门类加以阐释。“曲、圆、拧、倾被人们看作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和语汇”②,中国的汉字也常常出现横折、撇、捺、竖弯勾等笔画造型,给人的感觉就是弯曲、柔韧,这恰似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中揉弦、压弦时所出现的迂回的音响效果。如果单听音乐,虽然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这种特殊音效也会有所感受,但仍然只是停留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层次,通过上述相关文化信息的渗透,学生会立刻心领神会,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更加明了。

第三,通过对相关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例如:对“伏羲伐桐创瑶琴”和“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等神话传说的介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在远古时代不只是供人们娱乐的,更主要是通天应地取悦神的媒介。古琴音乐因不太符合青年学生的听觉习惯而被认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此时,适时引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人音乐重在抒怀咏志、娱己不娱人的精神品质,理解了这层文化含义之后,学生便会努力去寻找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而不只停留在音响和旋律的求同上。

第四,通过对哲学美学精神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欣赏层次。例如,在欣赏新民乐代表作品阮曲《闲云孤鹤》时,可以结合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孤”“独”“绝”的追求,诗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在中国哲学中,空代表一种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侧重于展示这个空虚世界所包含的内容”③。这样,学生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中“大音希声”的美学追求,从而把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把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五,教师对学生还要做到用心观察和引导,通过命题式的分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种形式,能够促使学生思考更多问题,翻阅更多资料,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曾被忽视的美好和感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形成用艺术文化武装自己的意识,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在改善和运用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音乐欣赏课堂还要注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应尽可能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专用教室,教室的布置、装饰要充分展现文化气息,而授课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语言的讲述、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等方面,也要注意营造高雅的、更贴近学生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灵都被艺术文化气息所围绕,在音乐世界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绚丽多姿,学生才会从主观上更加愿意走进优秀的艺术文化世界。

四、渗透文化内涵的音乐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欣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达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音乐欣赏课始终要以音乐为主体,不可以主次颠倒,喧宾夺主,让其他门类文化内容占据主导地位,而减少音乐本体方面的内容甚至使其退居次要地位。对于音乐内部要素的解析和理解仍然是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文化内涵的渗透,既强调了文化内涵,也强调了渗透,所谓渗透,就是要将文化与音乐相融合,结合具体音乐作品,阐释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将文化渗透贯穿于音乐欣赏课的始终,而不是讲文化就单讲文化,讲音乐就单讲音乐,或者是把文化部分单独提炼到一两堂课来讲,其余课时再纯讲音乐。只有渗透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内涵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

当前,举国上下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社会共建文化强国,普通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并将文化内涵贯穿于教学始终是义不容辞的。文化内涵的渗透能够使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更加具有质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73.

[2]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8.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效果;课堂互动

音乐欣赏是一门重要的音乐学习课程,但由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对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不多,在学习音乐欣赏课时就显得抽象难懂,对教师讲解的歌曲分析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就会感到困惑和厌倦,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欣赏欣赏教学目的就难以实现。如何提高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效果,是音乐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教学难题,我在长期的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听力

音乐是一门有关听觉感受的艺术,训练听力就成了学习音乐欣赏课的基础内容,敏锐的听觉能力放是能够通过课堂培养训练而获得的,培养了“音乐的耳朵”就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来很好的基础。“听力”的训练是要有目的,重点培养学生对要学习音乐欣赏作品全面了解,通过“听”能够分辨出音乐的基本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和声调式等各个创作艺术细节,感受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创作情感,感受作品演唱和演奏者的内心世界,让音乐作品的美感流传到学生的听觉感受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从而完成对音乐艺术的享受共鸣。

二、在音乐听觉中培养想象力

音乐是一门需要依靠听觉器官来完成的感知艺术,与绘画、舞蹈、雕塑等视觉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音乐的表达要通过旋律、节奏、模拟声响等各种要素,来表现具体的情景和故事,通过把控听众的想象力,来一步一步引导进入虚拟音乐场景,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所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欣赏音乐学习的前提。如:在欣赏古典二胡曲目《春江花月夜》时,应引导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关于宁静月色的情景表现,舒缓的曲调好似平静的江水,柔美的月色,微风吹动的花丛,脑海中出现一片祥和的画面。

三、在音乐听觉中学习分辨参与演奏的乐器

音乐是由乐器演奏出来的,有的音乐是单一的乐器演奏而成,有的音乐是由多种乐器合奏而成,乐器又分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学习音乐欣赏课程,首先要从学习乐器开始,让学生们掌握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方法以及演奏音色特点。在中国的传统乐器中,最简单的器乐是打击乐器,如:锣、鼓、钵、镲、击板、梆子、碰铃、木鱼、三角铁、手鼓、腰鼓、编钟等;吹奏乐器有:笙、箫、笛子、巴乌、唢呐、喇叭、管子竖笛等,民族乐器分弹拨乐器:琵琶、三弦、古琴、古筝、扬琴,冬不拉、热瓦普、等;弓弦乐器有:二胡、板胡、高胡、京胡、马头琴等。西洋乐器分:键盘乐器,主要有钢琴、风琴(手风琴、脚踏风琴)、电子琴等;管乐器,主要有单簧管、双簧管、巴松(这些也叫木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长笛、短笛、萨克斯等(这些也叫铜管乐器);弦乐器,有小提琴、大提琴、贝斯、竖琴、吉他等;打击乐器,有军鼓、爵士鼓、鑔等;另外还有电声乐器,如电子琴、电吉他、电贝司等。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辨别各种乐器的声音和演奏特点,是音乐欣赏课程的基础,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

四、借助舞蹈和音像课件帮助理解音乐的内涵

音乐和舞蹈是一对孪生姐妹,在音乐史上歌舞是并存的,并且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业余生活元素。学习音乐欣赏,更要借助音乐做动视屏音像共同学习,利用体态语言去表现音乐,培养学生对的深层次理解能力。比如:在欣赏世界名曲管弦乐《四小天鹅舞曲》时,可让学生观看欢快的芭蕾舞音像,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西洋乐器和西洋乐曲的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音乐视野。让学生观看相应的音乐作品背景图像,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参与到音乐欣赏作品的学习中,更好的达到欣赏音乐作品的目的。如:在欣赏学习《船工号子》这首曲目时,可辅助播放解放前船工拉纤的图片,把具体形象的事物与抽象的乐曲融为一体,把歌曲创作背景和音乐旋律一起展示出来,更能激发学生们对音乐创作的思考。

五、课堂提问与思考

在学习欣赏音乐课时,教师应根据播放学习的曲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作品的年代背景与社会状况,作品的旋律和表现的主题,作品的演奏乐器与风格等。在思考中学习更能让理解记忆和产生感情共鸣。比如:在欣赏歌曲蒙古歌曲《嘎达梅林》这首歌时,要提问“嘎达梅林”是什么样的人物?音乐有什么特点?在学习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歌时,要提问并介绍新疆的自然风情及新疆各民族的生活特点,新疆歌舞的特点等等。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思考和学习音乐背景,把握音乐特点,再次欣赏音乐时就会有自己的感性认识了。

六、参与演唱和分析讨论

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带领让学生学习演唱这个曲目,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将会更直接的理解音乐的美感和特点,通过演唱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对作品的表现能力,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分析评论是音乐欣赏的目的,通过交流观感心得,矫正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偏差和不足,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和世界名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