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志愿者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家庭贫困,可能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他们有的因为家庭变故,有的因为年迈体弱多病,他们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与此同时,也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热衷公益,乐于助人,XX年7月21日(星期天)上午,xx虔城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走进xx社区开展送温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xx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较多,也是我们这两年经常走访的社区。帮扶活动,送粮油活动,助贫活动都做的比较成功,也得到居民的欢迎和好评。这次走进社区,我们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免费维修家电,免费补鞋,免费专家义诊和宣传预付地中海贫血等便民服务!
“这个活动真是太好了,不出家门就可以接受检查了!”一位刚量完血压的社区大妈高兴地说。在社区服务点前来检查、咨询的居民络绎不绝,医院专家zz主任医生,xx医生,cc医生三位医生忙着为社区居民免费检查,并认真对每一位患者作详细解答……看着他们忙碌而认真的身影,为他们的敬业精神而感动!
在家电维修处,我们的维修师傅是一个年轻小伙子xx师傅,他是某专卖店的维修师傅,维修技术精湛,社区居民把家里坏了的压力锅,电磁炉,电风扇拿来给xx师傅维修。xx师傅认真仔细的检查问题,边告诉她们怎么保养家电,本已经不能再用的电器在xx师傅的精心维修之后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最辛苦的是补鞋处的xx大哥了。xx大哥是个很热心的人,每次有什么活动,只要他能参加的,他都会很积极的参加。头一天我打电话给xx大哥,他放弃了一天的工作,很爽朗的就答应了。一大早,xx大哥就带好了补鞋要用的工具(车鞋子的铁架车子可是很重的哦)早早的等在了集合点。在社区活动点,很多阿姨把家里坏了的鞋子拿来修补。本来那些鞋子放在家里不能穿,扔了又可惜。xx大哥的补鞋技术可是很专业的哦。脱了底的鞋子,xx大哥先补胶,而后在上线,一针一针上的很密实。一双一双的鞋子,经过他的巧手,补好的鞋子一点也看不出它们坏掉的样子。忙了一个上午,xx大哥水都没喝一口,从他的身上,<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体现出的是正能量!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在服务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完善服务功能、热心服务群众,把服务活动做的更好,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社区服务!
感谢参加此次活动的伙伴们的辛勤付出,大家辛苦了!!!
关键词:社会教育;人才培养;志愿者;管理机制;农村
志愿者服务是新生事物,特别就农村社区教育而言,这种志愿服务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对于一个松散的组织、一个以公益为目的的组织,进行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途径,进行管理的手段和效用,这些都可能与常见的管理存在不同。因此,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十分迫切。
从志愿者这个角度,管理的办法从志愿者诞生之初即提出。一般的志愿者管理制度都对志愿机构和职责、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的注册和管理、志愿者活动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志愿者工作部提出的一个试行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管理办法》。这个制度可能是目前最接近社区志愿活动的管理制度,但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制度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社区教育志愿队伍的管理要求。
从教育者的角度,对志愿者参照教育工作者来管理可能也不合适。教育者应在教育的基本技能上、教育的实施过程上、教育的方法手段上、教育的效果检查上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专业要求。如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推广和成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显然,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制度规定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有相当大的距离。
借鉴现行志愿者队伍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角色特点,结合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实际,着眼于优秀服务人才培养与管理,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应该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除了应当遵循志愿者队伍的一般规定外,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还应该建立如下几方面的管理机制。
一、服从农村社区教育需要的志愿者选择机制
从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出发,需要志愿者更好的服务精神,特别是面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各种困难,不仅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很好的奉献精神。同时,从教育的技能要求出发,需要志愿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并且这种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选择,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择时,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受服务对象,建立一定规模的志愿者资料库,以便为选择志愿者提供参考。执行这种选择过程的机构应以农村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并让已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其中。
二、促进农村社区志愿者发展的志愿者培训制度
制度化的志愿者培训对志愿者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培训可以稳定志愿者的志愿心理,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志愿精神,弘扬志愿文化。在培训中,安排经验分享、成果展示、自我评价等一些相关活动,可以巩固培训的效果,活跃培训的氛围,同时,志愿者在培训中加强了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增进了志愿服务的共识,让志愿者在集体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融入志愿者队伍,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
三、提供稳定可靠支撑的志愿者组织机制
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是提升志愿活动效率的一种保障,同时,精细化的志愿者组织,一方面能唤醒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另一方面也能让志愿者在规范的轨道上开展活动,避免志愿活动出现不正常问题,如,法律问题、安全问题等。组织的主体可以是社区教育机构,也可以是农村社区组织,借助这些机构和组织,可以让志愿者获得更方便的志愿服务渠道。在组织过程中,组织者对志愿活动要形成方案,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估计,一方面使志愿者顺利活动,另一方面使志愿者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
四、形成有效正向激励的志愿者考核制度
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志愿的考核管理也将多种多样。可能这种考核的约束性并不事实上存在,在志愿者本身而言,也可能不太重视这种考核,但这并不意味着考核没有意义。恰当的考核将对志愿者参加活动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尽管相比于志愿精神的感召,这种激励作用可能有限,但此类考核的结果将为志愿者的选择提供参考。结合志愿服务实际,贴近志愿者本身情况,科学设置志愿者考核体系,并让这种体系成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动力之一,将大大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效能。
五、以尊重为出发点的志愿者权利和义务规定
规定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开展志愿活动的法理依据。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这也是志愿活动的主要价值之一,当志愿者失去被尊重,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参加志愿活动的激情,并对该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与此同时,志愿者的义务也必须得到履行。一般的志愿者义务的履行并没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对其义务作出规定,对志愿活动本身而言,将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保障作用。
六、保护志愿者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机制
志愿活动是基于人向善天性的活动,但事实上,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常常面对人性中不完美的一些方面,如嘲笑、冷遇等,对志愿者心理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劳累、健康等生理和心理也会给志愿者心理带来损害。应建立一种心理干预制度,尽可能让志愿者排解不良情绪,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从而有效保护志愿者的心理健康。
七、提升志愿服务效能的活动反馈机制
志愿活动的效果要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得评价和反映。反馈的目的,就是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志愿活动的进度、发现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掌握志愿活动的效果,以便于作出有效的调整,提升志愿活动的效能。这种反馈机制应该与志愿者的考核相结合,方式上可采取调查、访问、成果展示、案例发现等。
八、突出人性化的志愿者退出机制
志愿者有选择退出的权利,志愿者的退出不论是何种原因和目的,但退出权是应该得到落实的。组织者选择一种体面的方式让志愿者退出,人性化处理在退出问题上的一些纠纷,可能对志愿者队伍也不尽然是一种伤害,而是让志愿者获得了更多的尊重,更能让志愿精神得到弘扬。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兵团;发展现状;反思
近年来,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数量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志愿者人数达2900多万人,其中注册社区志愿者达599.3万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超过5000多万人次,服务小时数达1500万小时。其中,参与天津达沃斯论坛、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青海玉树地震的社区志愿者有2000多万人次。i志愿者们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不同领域里辛勤地工作,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奉献着他们的爱心,为引领高尚精神,倡导文明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志愿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成效还没完全挖掘出来,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面临很多的制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建于1954年,也被称作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是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ii石河子作为典型的兵团城市,虽地处祖国的大西北,但这座城市却散发着时代的气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人口来自五湖四海,主要以汉族移民为主,他们将内地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明显特点的社区文化。
一、石河子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
石河子市的社区志愿服务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从社区成员多种需求出发,组建以居民群众为主体的组织网络开展各种无偿公益服务,协助解决社会问题、倡导居民互助,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公益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的主体是社区志愿者各社区志愿者组织。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
关于社区志愿服务,我国于2009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首部地方性社区志愿服务促进法规《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办法(试行)》把社区志愿者定义为“出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自愿、无偿地以自己的时间、技能、体能、物质等资源在社区内开展社区服务的人员”。iii社区是日常生活的空间,其中发生的问题和需求往往也是日常而具体的;同时社区也是公民得以成长并全面参与和自治的空间,所以社区之中的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全局性和普遍性。因此,社区之中的志愿服务,其内容必然也是全面而又具体甚至琐碎的。如石河子市社区志愿服务章程中规定志愿服务的范围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帮困、社区治安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的服务工作等公益事业(服务以志愿者及其队伍的行为能力为限)。社区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是小区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其他具有特设困难需要救助的社会成员,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根据服务对象的申请或者实际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重点开展以下服务:
1、长期定点开展志愿者为困难家庭、烈军属、残疾人孤寡老人等“一助一”长期服务活动,敬老助残、扶贫帮困;2、围绕大型社会性公益活动开展阶段性志愿服务,发挥社区志愿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突击队作用;3、开展志愿者大墙内外“一助一”帮教服务活动,挽救失足青少年,维护社会安定;4、开展志愿者便民服务,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量体温、量身高,免费维修小家电;5、开展法律宣传、咨询和诉讼服务,维护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合法利益;6、围绕社区建设与管理,组织志愿者定期进行市容监督、卫生清洁等服务;7、为见义勇为英雄、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的子女、孤儿、残疾儿童提供家教生活服务等少儿课外志愿服务;8、发挥各服务队伍特点、优势,为服务对象开展其他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9、本着志愿原则量力而行,为特困服务对象提供物质帮助。
(二)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立足实际,服务居民
各社区立足社区志愿者工作实际,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重点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如:25社区在开展的“365阳光爱心驿站”服务活动中,成立了社区党务建设、扶贫济困、文化体育、便民利民、居民教育、网络信息、法律扶助等7个服务队,志愿者以“进家门、知家情、解家难、暖家心”为出发点,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为目标,明确了诉求渠道,制作了居民联系卡,公布了服务热线电话。42社区成立了一支由退休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巡逻服务队,一年365天不间断巡逻,还承担了很多的社区稳定工作,通过这些志愿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的生活营造了安全,和谐的环境。24、25、27社区利用驻区单位石河子大学的教育优势,分别成立了志愿者工作基地,把大学生志愿者引进到了社区教育工作中,在普及英语、法律、科技、文化教育等知识过程中既提升了居民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又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3社区常年开展“关爱老年人”活动,组织志愿者上门帮助独居老人、困难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表演文艺节目等,让老人们度过美好时光。34社区开办了师市首家“爱心慈善超市”,社区评定的特困居民,可凭居委会发放的救助购物卡在“超市”购物。iv 22-1社区将妇女工作与志愿者服务工作相结合,成立了由25名各行各业的优秀妇女为代表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社区老干部和退休老教师主动申请组建了社区关心下一代协会志愿服务队伍等等。v
(三)注册的志愿者服务队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传承中华美德和弘扬兵团精神的旗帜下,石河子市各个街道社区在抢险救灾、扶贫济困、帮老助残、社会捐赠、爱心义务服务、公益事业等众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红山街道位于石河子市中心,是一个集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企业、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辖区,下设5个党总支、58个党支部,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驻人口6.3万人。辖区有83个行政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89家,工商个体户1300余个。vi红山街道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志愿者注册仪式的启动顺应了城市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石河子市第一家成立的规范的志愿者组织。红山街道从全心全意为社区群众服务为宗旨,从抓社区志愿者入手,依靠群众力量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使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特色,志愿者服务队不断扩大、网络更加健全、领域更加宽广、水平不断提高、形式和内容不断深化。目前,街道社区有各类志愿者队伍48支,经常性参加街道组织的志愿活动的社区志愿者已达1916人,全街道居民均享受的志愿服务达到了13826件人次。vii
石河子市向阳街道31社区恩奕车友志愿者服务队,在2013年2月5日正式通过八师石河子市团委批准注册成为国家的正规志愿者服务队viii,是石河子首家以街道社区为主导注册备案的志愿者队,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组织领导小组、制定了章程、制作了志愿者登记表和志愿者管理制度,为每位志愿者颁发了志愿者服务证,并将各项活动事宜和经费的使用及时公开、透明,使之成为规范化管理的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是石河子市唯一一家最具影响力的车友志愿者组织。
“真情付出是非常幸福的事,当别人因为你的付出而幸福时,你的人生才会更快乐、更有意义。”ix恩奕车友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杨恩奕说,“做善事不是为了榜上留名,只要真有效果,把捐赠物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我就很开心。”当被问起为什么一直做志愿服务时,杨恩奕平淡的说,“在物质生活日渐提高的今天,不想看到人与人之间变的越来越冷漠,他想让大家知道,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让大家都感到更多的温暖。x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倒出了志愿们的共同心声。
(四)各个街道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不平衡
各个街道社区按照国家、兵团、师市的要求,结合街道社区的实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认真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不断开拓工作领域,以社区志愿服务为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的志愿服务活动正向着持久、规范、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向阳街道共成立了10个青年志愿者工作站,负责每个社区的青年志愿者的分配管理及组织活动工作;巾帼志愿者队伍25个,共332人,妇女维权志愿者队伍10支,根据妇女儿童实际需要开展政策咨询、扶贫助困、便民服务、法律援助等多项服务;以及以石河子大学为基础,建立相对固定的青年志愿者队伍。xi
老街街道在十四个社区共建立了十四个分站,发展志愿者服务队伍88支,志愿者2142人。街道及时掌握志愿者信息,按楼栋建立居民信息库,做到居民信息早知道。根据居民的个人情况,培养新的志愿者。将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进行分类管理,社区按照体力精力开展适合自身的志愿服务。xii红山街道优化社区志愿者结构,壮大社区志愿者力量,为保障社区志愿者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了以街道社区志愿者协会为龙头,以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队伍网络。截止目前,红山街道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参与志愿服务近1.4万人件次,志愿者活动和参与总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东城街道和新城街道还没有成立正规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的还是比较的分散。志愿服务成员大都为机关党员、各部门工作人员,还有小区居民,没有专业的从事社区服务的志愿者。街道机关工作人员自发的志愿活动,大都是针对某个对象,某个活动的支援活动(如针对低保户的低保志愿服务队,针对妇女权益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学雷锋月的雷锋志愿服务队),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比较积极。受助对象都为小区居民,主要是低保困难户和企业下岗职工。政府、社区没有建立正规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识,这也是由于社区情况,现实的反映。
二、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石河子这几年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较快,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不同、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在加上石河子作为兵团城市,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与民族关心、宗教问题和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管理起来的难度远远高于内地,社区志愿服务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质量不高,导致社区服务的影响力不够。目前,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内容上,基本停留在为社区特困群体送温暖,在“雷锋月”开展雷锋活动,“民族团结月”开展共助团结活动等,活动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单一,活动方式雷同,导致活动质量不高,社会的影响力不大。
(二)社区志愿服务资金严重缺乏。各级政府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社会捐助资金投入又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资金来源,再加上社区志愿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其自身积累能力相当弱小,积累的资金数量也是十分有限。
(三)条件简陋,缺少硬件支持。社区志愿服务既要融入到社区工作之中,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志愿者的招募、注册登记、活动组织、到工作记录、工作成果确认,都需要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也需要必要的硬件支持,社区志愿者工作缺乏专人负责、办公设施、档案建设等、硬件缺乏导致社区志愿者工作开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社区志愿服务缺少统一的组织。石河子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的现实决定了其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困难较大。社区内还缺乏对志愿者工作进行细致的管理,志愿服务大都停留在搞活动上,为居民提供服务上,而志愿者工作自身的发展的机制还未建立,志愿者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导致难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三、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反思
石河子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好于不好,关系到兵团和谐的发展,关系到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所以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以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石河子市志愿服务的发展进行反思:
(一)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质量。在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质量上,各个街道社区应充分发挥优势和特长,确立1-2个重点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培养1-2个志愿者服务的品牌,凸显社会效应,扩大对社会的影响力。积极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品牌精神文化是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形成的核心部分和内在性要素,是社区志愿组织的品牌个性、理念、文化、承诺等综合性反映,比如社区志愿组织向社会和服务对象做出如何提高服务能力与质量,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成为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所付出的努力和承诺。
(二)明确政府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地位。政府在社区志愿服务当中起一个引导、扶持的作用。第一,政府应当加大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投资力度以保证社区志愿服务事业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第二,政府应该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规划。要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以就近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避免资源的浪费。第三,政府应该去掉行政化得色彩,不去要求社区志愿者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可以让社区志愿组织和行政部门互相监督。
(三)努力提高社会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可度,鼓励更多的公众加入到社区志愿组织。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社区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社区居民应在自身内心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行列中去。志愿服务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慈善活动,而应是自觉的公民行为;志愿者不应只是那些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人,而应是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的广大民众。
(四)鼓励、引导民间社区志愿组织的发展。石河子的民间志愿组织相对较少,以恩奕车友志愿者服务队最为有名,而在国外,大部分的社区志愿服务是由非营利组织承担和实施的。因此政府应该为民间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合理发展。使其能够科学的管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五)合理调整社区志愿者的结构,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虽然社区志愿者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人数大多是社区的干部,离退休人员,在职的人员和青年比例较低,甚至有些社区没有外来务工人员,要加强志愿者结构的调整。其次要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社区志愿者注册证号编制规则,熟练操作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熟练掌握志愿服务政策、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的培训,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组织在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开展志愿服务、反映志愿者诉求等方面的作用。
四、结语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志愿活动本身。虽然石河子市的志愿服务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石河子人民具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相信在在社区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志愿服务一定可以朝着理性化、常态化、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注释:
i新华网北京2010年12月4日电(记者卫敏丽)
ii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2003 年,第 1 页。
iii《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办法(试行)》第 2 条,2009 年。
iv 摘自石河子市《红山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v 摘自石河子市《向阳街道2012年志愿服务工作总结》
vi 摘自红山街道办事处街道概括
vii 摘自红山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viii 摘自石河子市向阳街道31社区恩奕志愿者服务队事迹资料
ix 摘自天山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助人大爱无疆》
x 摘自北疆晨报
xi 摘自石河子市《向阳街道2012年志愿者工作总结》
xii 摘自石河子市老街街道《开展志愿者服务试点工作构建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陈圣,谢亭冯,贺捷.浅析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J].当代经理人,2006(11):209.
[3]梁绿琦.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4):5-13.
[4]穆青.社区志愿服务的类型、内容与形式[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4):26-31.
[5]郭德海.新疆社区服务建设的现状与反思[J].青海师专学报,2008(05):125-128.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养老;平台;保障机制
随着国家对社区养老的重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逐渐完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成为已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加大力度逐步实现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和定制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
为此,我们将借助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这两个平台,建立保障机制,让大学生能够长期有效的参与社区进养老志愿服务。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所涉及的主体广泛,制度的有效运转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保障。
一、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平台建设的目的在于信息共享,在实际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制约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缺乏。为此,我们建议由政府发起,联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高校和志愿者组织共同建立起一个信息平台,建设网站,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站进行管理,汇总共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基本情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在平台上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要求等来招募志愿者,高校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与社区和居家养老中心进行联系洽谈。这样一个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高效对接。
二、政府方面
政府是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综合调控者。政府制定养老服务规划,由社区负责具体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机构进行财政补贴;政府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提供立法和制度保障等等。
此外,为了保证志愿服务的长期性、持续性,政府应鼓励高校志愿者组织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取得共同的信任后,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按照规定履行各自的任务,政府敦促双方按照协议行事。同时鼓励志愿者组织与邻近的社区协定,协商建立大学生参与为老服务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三、高校方面
志愿活动作为一种自愿性的活动,不应当强制学生去参与,因此不能强制的与学分、评奖评优相挂钩。但是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育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的认识水平。为此,可以有以下方面的建设。
第一,课程安排上,可以开设与志愿服务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对志愿服务有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和了解的平台;第二,在管理上,学校团委应重视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方面,动员高校的志愿者组织成立“志愿养老服务”的相关社团或部门,团委负责指导和协调,工作的开展由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具体负责,对志愿组织的发展和服务情况进行监督;第三,奖励制度的设立,对于高质量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学生,可由高校发放“志愿服务”证书,给与精神上的奖励;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选取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学金。第四,学校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对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们进行培训,即建立志愿者的培训制度,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培训方面,既有通用项目的培训,比如聊天读报、家务劳动等,也可以发挥学校的特色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比如师范类院校可以为“老年人大学”服务,教老人学习外语、计算机等,医学类院校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养生知识普及等相关服务,艺术类院校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的指导。
四、志愿者组织方面
针对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项目,既可以依托已有的志愿者组织,也可以根据其特俗组建新的专门组织。志愿者组织在校团委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开展。
首先,志愿者组织应建立良好的志愿者管理系统,对组织中的每一位志愿者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行录入和管理,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并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之后对志愿者的表现进行相应的成绩评定(评定可由服务对象评价、服务组织评价、志愿者组织评价等多方结合),以此为奖惩的依据。对于优秀的志愿服务学生进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并以此激励更多的志愿者,并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予以指导和劝诫。发挥优秀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优秀志愿者带领志愿者进行服务,并进行经验传授。
其次,大学生作为养老志愿服务提供的一方,需要真正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开展服务项目的设置和培训。因此,我们建议志愿者组织在开展活动前事先通过发放问卷或者对老年人、社区工作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访谈之后,对老年人的需求有了相应的了解,再去安排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再就是需要在信息平台上关注和养老服务信息,了解服务的需求情况。
最后,志愿者组织也可注重吸纳来自各个专业,具有特长的志愿者,发挥他们自身的专业和特长优势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形式更多类型的服务。
五、社区和居家服务中心
社区和居家服务中心作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平台,自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注重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收集,并在信息平台上针对志愿者的服务需求信息,与高校志愿者组织进行联系;二是为了规范志愿服务,让大学生群体能够持续有效的参与到服务中来,可以与高校志愿者组织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提出对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要求和责任承担,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按照约定规范养老志愿服务。同时对大学生服务的质量及时向志愿者组织进行反馈,便于志愿者组织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为了提高服务的效率,在一些先进社区也进行了“预约养老服务”的尝试,值得借鉴。社区为居民制定了服务预约手册,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平台,也可以运用社区的“一键式智能机”直接向附近高校志愿者组织预约服务,志愿者组织及时予以答复,以最快的速度为老人解决难题。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_魏彤儒,郭牧琦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4-15.
[2]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_刘伟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12-28.
[3]沈阳市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研究_单超 东北大学 2012-6-1.
社区青年志愿者2021的工作总结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发展,广大市民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街道创建XX市文明社区的现实需要,都对志愿者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XX年,XX社区(街道)团工委通过积极探索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化运作机制,不断丰富志愿者服务内容,努力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有效的推动了“和谐金杨”的建设。
一、探索青年志愿者工作新机制
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加强志愿者队伍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成长,提高青年志愿者的主动性、积极性,XX社区团工委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志愿者工作社会化运作新机制。
1、建队方式社会化社区(街道)团工委具有多年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优势,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服务总队的日常管理;社区青年中心网站具有宣传优势,负责对志愿者活动和志愿者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社区周边单位具有场地优势,负责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通过有效整合了这三大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充分体现社会化的运作思路。
2、活动形式社会化与以往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通过行政手段开展志愿服务相比较,金杨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坚持每周都开展服务,其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面向社会通过热线电话、网站等双向公开招募,然后按社会需求进行供需双方的有机接洽。
3、工作内容社会化服务总队从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服务形式有上门服务、广场服务和结对服务,工作内容虽然简单、平常、琐碎,却发挥了很好的拾遗补缺的作用,从而避免了“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情况的出现。
二、构建青年志愿者活动新模式
一是开展青年志愿者公益服务活动,并逐步将志愿者资源引入社区,开展助学、助困、助老、助残、保护环境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每双月云山路“为民服务日”活动,组织辖区内XXX厂、申诚医院等团支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居民好评。
二是推进志愿者活动品牌化、长效化。结合社区实际和青年特点,开展“黄眼睛行动进社区”活动,招募“黄眼睛行动”文明交通世博志愿者X多人,在小区开展“礼貌行车,文明走路”活动,呼吁车主遵守《文明交通十五条公约》,倡导和谐文明的交通道路使用方式。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交通文明路口、地铁志愿服务、文明星期六、世博“三五”主题实践等各项活动。三是加强外引内联,充分发挥社区双管单位青年志愿者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支部依托其专业优势,为XX敬老院的XX位老人进行健康体检,提供验血、胸透、心电图等检查,受到了老人们的热烈欢迎。此外,通过“为社区独居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活动,为XX位独居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每月一次随访健康状况,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方面的志愿服务。
三、增强青年志愿者团队新作用
1、有力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志愿者活动着眼于“便民”、“利民”,定期的云山路便民服务活动,定期的地铁志愿者执勤。服务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具有公益性同时也注重服务特殊人群,成为了社区服务的重要补充。
2、有力增强了公共管理功能。志愿者活动着眼于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通过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小区市容卫生“啄木鸟“等活动,为街道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落实整改措施提供了详细资料。新组建成立的青少年平安志愿者队伍,重点关注社区内“三失”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为社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青年志愿者还积极参与了小区护绿等队伍,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提高了街道公共管理的水平。
3、有力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志愿者活动着眼于帮助弱势群体,保障居民安居乐业,青年志愿者广泛与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结对帮困,定期参与敬老院的服务工作。为老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实现了社会保障功能在社区的延伸,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四、几点启示
1、社会化运作可以有效的增强、扩大青年志愿者队伍。通过社会化发动、广泛招募吸纳青年参与,以志愿为原则,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被越来越多的青年所追求,社会化运作可以让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人生感悟和自身价值的实践。可以充分调动青年志愿者的自主性,使他们成为活动的参与者、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志愿服务运行方式的自主化。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区需求;长效机制
中国的志愿服务是时展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公益性行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志愿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依托大学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是近年来高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特色,但相比于国外,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理论滞后、实践不足。因此,进一步认清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尤显必要和紧迫。
学院路街道志愿服务与社区需求融合现状分析
笔者对学院路街道4所高校大学生(共200名)发放“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调查问卷”,并对学院路街道下辖7个社区居民(共200名)发放“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有效率达83.4%,数据分析如下:
1.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大、种类多,但供求失衡
目前,学院路街道附近高校面向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安全维稳、精神文娱、文教知识普及、扶老助残、卫生清洁等类别。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82.3%的人接受过大学生志愿服务,67.8%的人至少每月接受1次~2次志愿服务,接受频率较高。但目前安全维稳类和卫生清洁类比重近半,而文教知识普及类和扶老助残类相对较少,约占14%,不同类别志愿服务供求失衡。
2.志愿者角色定位不准确,志愿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高校层面,社区志愿服务仅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补充,并未被大多数高校作为品牌项目打造。由此导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缺乏系统培训,志愿者服务水平与专业志愿者还存在差距。调查显示,只有32.5%的志愿者“接受过相关培训”,而其中只有约40.7%的志愿者认为“培训的内容对参加志愿服务有用”。在访谈中,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高校团委组织的,很多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是“冲着完成课程要求而来”,服务活动往往“敷衍了事”。从志愿者本身来说,部分大学生自愿提供志愿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约有42%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是“学校硬性规定或课程要求”,真正因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仅占19%。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有83.76%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行动是团委统一组织的,自发参加比例为11.62%,[1]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角色定位不足,志愿服务意识淡薄。
3.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期性、固定性,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学院路街道高校分布密集,在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相对较早,许多高校在志愿者组织建设、志愿者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志愿服务活动认证、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方面都有所建树,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运作机制等问题。在被调查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仅有15%为长期项目,“拥有固定活动开展时间,持续时长在一年以上”的固定项目更是屈指可数,85%以上为临时性活动。高校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之间仍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信息和资源难以共享,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培训保障、考核激励、项目策划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未能形成切实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招募培训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
探索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1.一个平台―构建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高校不同于专业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团体,在管理上较为粗放。高校与社区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方面各自为政,缺乏资源交流共享,在实现志愿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对接方面存在大量交叉、重复或遗漏现象。同时,缺乏细致统一的管理还将带来志愿服务认证和考评的困难,也不利于志愿服务的项目跟踪和监督调节。因此,亟需构建一套适合学院路街道实际情况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解决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多头管理的局面。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学院路地区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等,加强沟通协调,整体上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
2.两方联动―打造高校与社区两大行政主体的志愿服务合力
行政力量是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稳步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背景下,高校及社区团委仍需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合作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与志愿服务登记记录制度,在整合志愿者的招募登记、指导培训、服务记录、反馈激励等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实现全程管理。高校与社区拥有广泛的宣传资源,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志愿精神宣传,加强社会动员,扩大志愿服务信息覆盖范围,鼓励多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引导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团委和社区团委联合推动下有序发展,适当保持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力,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内在需求和价值表达,实现高校与社区合力推动。
3.三级架构―实现“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三级管理统筹
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宣传动员与统筹管理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针对学院路街道的实际情况,在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之下,仍需形成“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多级管理统筹体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及社区团委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应着力于建设好志愿者档案,为志愿者培训挖掘外部资源,组织实施志愿者的考核与评优表彰,给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提供法律权益、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其次,高校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应着力于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体系,统一组织志愿者的招募考核,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评估及物资管理;最后,高校各志愿者服务队作为志愿者管理与服务的基层组织,还肩负着组织志愿者培训和选拔培养优秀志愿者的重要任务。
4.四阶递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在组织方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公开化,设定专项专人对接负责,引进项目管理方法,在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前开展项目评估,重点考察项目需求、项目可行性和项目积极影响,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运作管理办法,实现“前有计划、中有监督、后有考评”,推动志愿服务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培训方面,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高校建立结构完善的培训系统是促使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2]根据志愿者的能力特长和志愿服务意向,建立覆盖专业培训队伍指导、志愿者交流共享、联合社会公益力量的立体化培训机制。
在激励方面,建立志愿者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全面系统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对志愿服务效果进行考核,并将志愿服务考核结果与志愿者工时认证、评优表彰挂钩。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一方面实现志愿服务利他性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实现志愿服务主体的自我满足与价值。
在保障方面,建立志愿者综合保障机制。高校应制定《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充分保障志愿者权益。针对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高校及社区应寻求企业、公益性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增进社区群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和认识,为志愿服务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任园园,眭国荣.中外志愿服务法律保障制度对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112-114.
关键词:高职院校;志愿者;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0
高校青年志愿活动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近年来,大学生走人社会、进入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等九部委于2005年10月27日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做了部署和安排。2006年4月9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第十六条明确倡导"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之后,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事实证明,高校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无论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对社区乃至中国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高职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服务的现状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特殊队伍,也是一支重要的队伍。但是,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较为零散,不成体系。有的是在学雷锋日或国际志愿者日时,忽而刮起一阵志愿服务风,热闹一阵过后便烟消云散;有的是撒大网,每项志愿者活动都参与,但是分散而不集中,往往是疲劳付出而却没取得应有的效果;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志愿服务存在服务资源有限,缺乏有效的培训与指导,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运作,难以形成系统的、有序的组织,缺乏长期性,难以形成长效化的机制,当大学生抱着极大的服务热情时,却遇到因组织没能提供足够的、持续的资源,热情逐渐被浇灭。
1989年以来,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推进志愿服务工作。201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志愿者之城"。随着深圳内各类规模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志愿者之校的情况下,软件学院通过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郁金香志愿服务队,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与社区、社会义工团体、社工团体合作,深入各大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二、高职青年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历经严峻的高考,许多学生满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揣着期待走进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但是,由于文化知识的基础欠缺扎实,学习兴趣低下,抑或有限的抑或乏味的校园活动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慢慢地,他们逐渐放弃对美好的期待,自制力弱的同学开始沦陷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美好的象牙塔生活就这样混过去。在一个入学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95%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志愿者服,他们会乐于参与。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提供一个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平台、一个在志愿服务中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对学生们来说意义重大。
(一)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其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组织社区文体、卫生、法律、科技等宣传活动,实施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而且也是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而参与社区服务更是可以帮助高职生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同时,在为他人服务时,大学生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增强思想政治修养
通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各类活动,使学校能利用自身的和社会的双重资源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才,不仅充分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优势,而且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表现。在服务中,不仅可以使自身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能力增强,而且对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也得到的体现。让青年志愿者必须要从协调大学生个人、学校、社区与社会四者并使之合理互动的系统工程,同时,良好的互动关系也使得这四者都能受益匪浅。助人自助,参与志愿服务,对个人发展以及社会推动都有不可减少的加速作用。
三、对高职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几点思考
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最基本的工作领域,也为高校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高职院校青年志愿服务队对社区服务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在前进的同时,发现一些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服务开展的连续性较差、持久性不强、缺乏项目单一不平衡性等等,此类的问题都制约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结合郁金香志愿服务队在运营中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校社区应加强联合沟通,增加居民需求度调查
为能更好地结合自身服务优势和资源,针对社区居民的多样化的实际服务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以避免志愿服务的形式化、简单化。高校应在平时加强与社区沟通,确定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所力所能及的、可解决的问题,构建合理的行动架构。让志愿者能为社区解决一些具体化的实际问题,也尽可能充分发掘高校内丰富的志愿服务资源,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活动,从而实现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如郁金香志愿服务队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结合社区服务中心或者驻点社工机构,深入调查了解居民的需要,从而开展各项活动。这样一来,联合了能动之力,使得活动也是能更加顺畅、有效地得以开展。
(二)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增强活动可操作性
据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内容过于单调。由于高校在志愿活动中受到由于受到财力、物力及信息不畅通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所组织的活动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对于如何结合社区开展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内容更为丰富的志愿者活动还有所欠缺。应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应着重思考高校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好的立足于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应该在提高服务层次,拓展服务领域方面下功夫,增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整体性和实效性。
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并努力巩固目前已有的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区校共建实践基地或志愿服务站点的建设,力争使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能通过项目介入服务或其他方式,使大学生社区服务活动朝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保持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社区站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如郁金香志愿服务队以"走进社区服务社会"为中心开展活动,设"爱心助教进社区"、"科技服务进社区"、"心理健康进社区"、"公益服务进社区"、"绿色环保进社区"等五个子项目。有些项目是联合社区定期每个周末进行服务,有些项目依托驻点社工进行定期性的服务,在形式多样化之外,还不定期在校内外开展各类应节的志愿活动。
(三)加强志愿者管理和激励,规范队伍长期建设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凋动参与者的内在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精神的回报。社会给予得精神激励、荣誉鼓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和工作动力并由此提升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如郁金香志愿服务队会在服务队的周年庆典上,表彰优秀服务志愿者,引导优秀大学生参加到青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为志愿活动不断输送新鲜血液。适当的表彰对于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不但具有非常大的激励效应,而且也是社会对志愿服务行动的一种肯定。特别是现代传媒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更应利用多种的方式对团队以及优秀个人进行社会影响,不仅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而且还能引起其他社会人员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岚清.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孟谦.志愿的火种何以燎原[J].社区,2005,(8)
[4]子凡.爱心社热心遭"冷遇"[J].社区,2005,(8)
各志愿服务组织及时招募信息,明确志愿服务所需的条件和要求,要组织开展经常性招募和应急性招募,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
二、注册登记的原则和方法
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1、各基层志愿服务处(协会、志愿者服务站等)分别设立志愿者登记处(点)。
2、按照“以块为主,条块配合”的原则开展注册登记工作,采取“一处登记综合汇总”的方法。
3、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按类别进行登记汇总后,报社区志愿者工作办公室录入注册管理系统,建立全区性志愿服务数据管理系统。
三、注册登记工作流程及时间
1、社区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设立志愿者登记站(点)志愿者申请填写注册登记表(一式三份)审核批准录入系统按类别填写统计汇总表(一式两份)注册登记表、统计汇总表和表格的电子版一并报社区工作人员办公室。
2、注册证号(全国统一)由18位数字组成。即:志愿者的身份证号码。
五、有关要求
1、加大志愿者招募工作力度。各志愿服务组织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招募方案、招募信息、建立健全招募登记注册系统,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2、加大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力度。要通过报刊、广播、黑板报、标语、传单、市民学校、演讲、座谈等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要对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志愿者自主意识和参与热情,真正使参加志愿服务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时代风尚。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社区文化宣传设施,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知识、技巧和志愿服务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使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得到尊重,行动得到支持,劳动得到肯定,价值得到认可,典型得到推广,精神得到弘扬。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 社区服务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广大青年学子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栋梁和民族精英,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校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各大高校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等,开展了丰富多彩和积极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调查参与、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教育参与、社区岗位参与活动等,得到了社区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和高度认可。但是,在服务社区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缺乏长期规划,组织和管理混乱,体系建设不健全;志愿服务活动出现“俗”化、“稚”化倾向,流于表面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等等。
针对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志愿者行动制度化、规范化
青年志愿者活动要想发挥其功能,必须要有制度作保证,建立政府 高校 社会的联动机制。应尽快健全对志愿者的立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高校要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提高志愿活动的服务质量,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机制。结合高校和社会实际,科学引入培训机制,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对志愿者以及组织管理干部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训的双线结合培训。加强志愿者的管理,提高团队服务能力,做到组织有效,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优势,把团队的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最高点,真正实现管理出效率。
青年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无偿向社会、他人服务,而社会上一切价值导向又影响着学生的行动。因此,要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德育范围,并对其成员尤其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规定服务时数,计入综合测评,与评优评先挂钩,使青年志愿者行动做到管理规范化、服务网络化、激励制度化,把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成为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基地和培养学生干部的摇篮。应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一是要颁布志愿者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志愿者活动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证;二是要保障和规定当代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方面的权利义务, 建立与法律规定相协调的公正、 民主的激励机制。
尤其应当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不图任何物质回报。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感受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需要政府对高校青年志愿者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物质和精神灵活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表彰机制, 设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方面的专门奖项,并设立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奖励基金,给予高校青年志愿者精神与物质的奖励, 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
二、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控制保障系统
加强志愿者的立法,提供志愿者的法律保障。应当对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条件、权利、义务、管理和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作明确的规定。因此要规范注册管理工作,建立高校志愿者的队伍和个人活动档案,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共青团组织要做好资格认证、证书发放、志愿者分类等基础性工作。
目前,我国政府对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也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政策。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一旦发生意外,将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某司机未请假赴四川抗震一月,遭公司辞退的报道让我们心酸。有专家指出,在这次突发性巨大的地震灾难面前,由于我国志愿服务法等法律规范的缺失,使得部分志愿者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呈现自发、分散和无序的状态。因此,制定一部《志愿服务法》已成当务之急。志愿者的立法中应该包括志愿服务的原则、志愿者的注册制度、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注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机制等,给予相应政策的倾斜,提供志愿组织的资金保障。从志愿组织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资金的保障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全面开展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对于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本身还是消费者,资金的筹集能力不强,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如英国,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保证了志愿者组织的良性发展。马来西亚政府通过社会福利部,每年拨给一笔基金,鼓励志愿者参与为老人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进行的各类计划。
三、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评价反馈机制
为体现志愿活动效的果和价值,必须对活动进行评估与奖励,从而激发志愿者的活动热情,使志愿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促进高校志愿者活动事业长久的开展。
评价反馈机制是在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以达到激发志愿者内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并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认可与奖励,从而达到激发志愿者内在参与动机,保持志愿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的目的,并注重活动形式和活动效果。要求在管理目标上应当具有广延性和伸展性,在活动后,应继续保持对活动的关注和意见反馈,使活动做到扎实有效的开展,并形成推动和推广效应。
志愿者服务反馈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总结每次活动的经验及不足,便于不断完善日后的策划内容和贯彻落实。只有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与评价反馈挂钩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生志愿者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就是服务方和被服务方,建立双方之间的反馈机制对于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地避免提供的服务和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同时,要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之间的反馈机制,从而激发活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分析青年志愿者组织运行状况、活动开展情况、激励考核情况,加强对所掌握数据和活动案例的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运用组织管理模式与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借鉴案例经验,对如何建立信息通畅、运行高效的青年志愿者长效机制进行探讨和实践。
四、规范志愿者组织的资金保障
从各高校社团的分布情况来看,校团委承担了大部分社团的指导工作。从有限的经费划拨情况看,每年校团委的经费分拨主要侧重于学生会工作的开展。相对而言,以“自愿”服务为宗旨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既没有额外的赞助经费来源,又缺乏校团委的资金支持,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境况略显尴尬,服务质量也就难以提高,工作不免多流于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主义。作为高校除在争取更多的志愿者服务专项经费外,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相关社会工作部门沟通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长期的合作项目;与民间活动合法组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民间组织的资金支持;说服企业实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到支持青年志愿者发展事业中来。
高校青年志愿者要真正高效、高质地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必须实现志愿者组织软件、硬件和平台建设的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能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与社区的科学对接,才能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志愿者服务;现代化养老;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53-02
目前,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6亿,每月有100万人跨入60岁的门槛,据预测全球老人的要在未来五十年间上升到22%,达到20亿。世界人口的大变化,对整个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必须及早正视,及时采取对策。我国的情况是处于未富先老的特殊现象,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达成最大的养老效益选择最好的养老模式,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志愿者组织及其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对志愿者组织,目前有以下几种定义:第一,根据法律定义。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志愿者组织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机构的志愿者目标具有慈善性、教育性、宗教性和科学性。二是机构的年收入不得为私人利润。三是机构所从事的活动不能影响选举。第二,根据组织定义。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数量众多的私人组织,该组织的使命并不是将利润分配给股东、董事,而是改变政府部门之外追求公共目标。第三,经济性定义。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组织成员所缴纳的会费和社会捐献,而非来自通过市场交换商品或者服务所获的利润,那么这个组织就是第三部门组织。
笔者认为我国志愿者组织概念是相当宽泛的,它不以盈利为目的,独立于政府之外,拥有独特的使命、文化、资源和行为模式,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福利事业的组织机构。
本文研究的社区服务中的“社区”侧重为基层法定社区,特指我国城市中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并且有地域性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服务指的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发动和组织社区内外的人员开展互的社会服务行动,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笔者认为社区是包括以城市街道、居委会为依托,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实行自负盈亏管理的社区性社会福利管理组织和社会服务网络。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对应的志愿服务,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另外本文中的社区养老是指狭义的社区中老人的生活,只针对社区中的老年群体。
在当前的社会中,从养老资源的提供或者养老的支持系统,这两个中任一角度出发,现阶段存在三种基本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尤其在城市中社区养老成为快捷方便和成本较低的主流。
志愿者的目的是在社区养老中互相促进和实现各自价值,具体表现在本质、性质和前景等方面:首先,从社区养老的结构角度看,现代化社区养老是养老内部的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各主体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状态。从养老慈善内容上说,社区养老中正式的养老体系和非自身体系内的社会支持。当前处于改革发展和转变的养老模式,需要志愿者这种非养老体制内的力量的支持,这也是志愿者在社区养老的根本目的。再次,志愿者通过在社区养老的服务中,不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拓宽了自己的生活范围,丰富了人生阅历,锻炼了实践劳动,提高了精神境界,得到了社会承认和明确了自身价值,最终志愿者成为公民精神培养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最后,志愿者和社区养老是双赢的本质,志愿者为社区养老提供动力和催化,社区养老给予志愿者新的视野和崭新发展的可能。双方在共同促进中,实现了与自身个体和整体的融合,不断向前发展。
二、社区养老中的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对于养老的社会工作中的志愿者行动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发展历史尚短,在资金来源、组织形式、服务手段等方面存在着问题。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它还停留在公益事业的浅显层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体系。
1.社区养老存在的主观和客观环境的变化
社区养老的客观环境主要是随着社会养老的需要不断增多,随着核心家庭的不断增多,老年人在社区居住生活的现象愈来愈多,而我国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以后,生育率减少,导致人口下层基数减少而显得老年人相对增多的现实状况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从社区的供给来说,是否有资金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服务设备和场地,是否有能力为社区志愿者提供老年护养的培训,是否有意识去选择对老年人心理和生活状态调节的科学方式和方法,是否去联系外部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组织为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提供外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对社区管理组织重新审视。
最后志愿者作为社区养老重要的外部力量,志愿者的行为对社区养老的提升作用在当前我国人口的转折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志愿者面对社区养老问题当前存在的缺陷等不良环境,自身的问题更显重要。
2.社区养老中志愿者行动筹资和效益等动力机制的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要得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
首先,我国志愿者行动的资金一直不足,同样社区养老也类似(发达国家政府投入在社区养老的50%以上,而我国政府最多30%),我国这两方面都是以自筹和社会资助为主。在政府支持之外的社会资助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导致志愿者行动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结合无法流畅发挥,仅仅依靠社区养老管理和志愿者组织的本身创收,不仅无法满足志愿者进行进一步老年服务的可能,也导致服务设备如志愿者的医疗、活动等场地和设施的匮乏。综上服务社区养老的志愿者因为资金投入的不足,不能为志愿者提供更多优质和稳定的服务。
其次,社区养老的需求不足。首先社区老人对志愿者服务的认识不到位,有的老人认为养老是自己的事,需要志愿者和社会其他力量的辅助是不可理解的,也是自己经济能力不足的象征和表示。有的老人则片面依靠志愿者行动,导致志愿者付出额外大量的重复性援助,增加了没必要的工作量。然后社区养老的组成动力能力不足,过分强调志愿者的片面服务,对现有的社区养老资源和志愿者服务没有共同的沟通平台,也缺乏因地制宜组织社区内部的年轻人有志愿倾向者积极投入志愿者服务中。
再次,社区老年服务的发展与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个体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目前社区志愿者服务成员主要有学生、公务人员、待业妇女,真正接受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人员匮乏,受过专门老年服务培训的人员也不足,志愿者成员的服务道德和素质也没有强制的自律和法制规范。
三、完善志愿者在社区养老中的服务途径
在社区养老中,政府、社区和老人自身是最重要的几个主体,通过这几个主体在社区养老中的分析,才能知道志愿者服务根本问题的缘由。
根据组织进化理论,志愿者行动是城市养老服务多维供给的要求之一,作为一个非正式养老的支持者,志愿者行动在社区养老中的服务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上进而充分调动来自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来自社会各个主体的志愿者的力量,并采用灵活的服务方式,实现志愿者的价值最大化和老年人融入社会发挥余热的目的,志愿者行动不需要接受服务的老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也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正常生活习惯,从而达到耗损最小化,而且可以利用社区的各个资源,一方面发挥老人自己、家属、邻里和社区工作人员照顾老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协助,为老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两种资源的互补结合,使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实现多元化的福利。
志愿者自身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自身出发是从志愿者的角度去解决社区养老的服务问题。
1.志愿者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和利用
从志愿者的社会多元化着手,志愿者首先争取政府的支持,得到财政的支持。其次争取社会援助和相关基金,然后在可以合作的范围内,实现和商业组织的合作,实现志愿者的品牌价值。志愿者吸引养老产品市场经营的各种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市场,在根本上扩大养老存在的经济土壤。
在资金利用方面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支付体系,实现资金的利用、监督的最大化。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养老服务获得的社会信息,对其实现商业价值的利用,获得一定的收入,同时为老龄企业指明研发的方向,实现多方的共赢。
2.发展和扩展自身队伍和专业化老年服务的人员组成
实质是志愿者人力资源建设,志愿者的人员配置由正规社会工作人员与其他成员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志愿者教育和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对老人进行介绍和说明,争取老人的理解。使在志愿者深入服务的时候,实现良好的互助氛围。
其次要在专业的社会工作中选取优秀的人才领导老年社区服务工作。扩大志愿者的形式和规模,在发达国家社区志愿者服务一直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形式,而且相当普及,例如美国一半的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
最后加强社区内部资源的利用。例如选拔社区内部的人士为志愿者,实现招募耗损最小化。
3.完善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更多的需求
首先灵活的提供多样化服务,对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的照顾;对中龄老人的医疗和日常照顾;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聊天解忧,对生活困难的老人的救济和保健指导;具体老人具体对待,实现从生理到心理,多层次的服务。再次将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合理配置,社会化服务为主,兼顾市场化的服务,不断地探索多层次养老服务方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志愿者;重要性
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也被提上了特殊的高度。然而,文化在基层传播发展中,群众文化志愿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采取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以较高的热精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来,不求物质回报,甘愿牺牲自己的时间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务,积极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宣传,使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改变了基层文化传播单一、枯燥的格局.基层群众文化志愿考对于促进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群众文化的发展,基层群众自发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及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社区的活动还不能满足群众文化的实际需求。基层群众经常自发的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例如,有街道社区的合唱队,舞蹈队等等,虽然,相关部门组织的送文艺下社区活动搞得很有特色,也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欢,但是由于开展的次数十分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广大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二、群众文化志愿者的发展特点
(一)志愿者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志愿者等级注册以后,一般只通过相关的部门组织简单的学习后,就马上开始服务工作,而对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精神,服务的艺术缺乏系统的指导和专门的培训。因此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志愿者无所适从,不知道干什么或者怎样去做。一般来说对文化志愿者具有以下要求:遵守道德规范,具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工作负责。同样需要志愿者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艺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二)志愿者志愿活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
对于目前的志愿工作,绝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双休日或者寒暑假参加志愿服务的。由于没有一种既定的制度,许多志愿者参加过一两次活动后就退出了志愿者队伍。这一行为不仅影响了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和活动的持续性,限制了志愿活动的规模,而且更不利于志愿精神在社会上的传播与发展。
(三)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近年来,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兴起,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城乡基层的文化志愿者。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文化志愿服务在我国还是新事物,蓬勃兴起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存在着总体规模偏小、各地进展不平衡、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建设还有待完善、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措施不到位、各地各单位开展工作缺少必要的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如何规范文化志愿服务、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三、基层群众文化志愿者的长远持续发展
就普遍心理而言,现代人更想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并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时尚。文化志愿者是以自己的文艺才能服务大众,把“文化、志愿、服务、基层”四个元素融合起来,引导基层群众创造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全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精神上的富足与认同。在未来的持续发展中,还有很多具体细节需要进行深入的优化。
(一)为文化志愿者提供多层次、特色化的文化服务项目
群众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也需要文化志愿者提供多层次、特色化的文化服务项目。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中,各种群众文艺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社区文化中坚力量组成的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是繁荣社区文化的生力军。此外,为了广泛吸收志愿者,可将社区文化志愿者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家级志愿者,如文化艺术界名人、学者等,为社区文化提供高档次的指导;一类是拥有文化艺术特长的志愿者,如社会文化指导员、文艺团队骨干等,为社区提供经常性的文化艺术指导;一类是热爱文化艺术,愿意为文化艺术事业奉献智力、财力、精力的志愿者,为社区文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二)加大对文化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力度
在开展群众文化志愿者服务行动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加强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以实施。加强对文化志愿活动重点项目,重大活动或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力度,特别是一些新的项目,新活动中涉及到的机制,管理,招募等内容都进行翔实的宣传报道。
(三)建立完善的文化志愿者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文化志愿者激励机制,才是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长期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研究制定文化志愿者奖励激励措施,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者团体给与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包括文化志愿者星级评定、表彰优秀文化志愿者、提供免费观看演出、参加培训等措施,在物质与精神上对文化志愿者进行激励,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主观能动性,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志愿服务精神就是追求和谐、友爱、高尚、奉献、利他的人类文明境界,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和防止精神失范、信仰缺失的重要精神实践方式。文化志愿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行动中,大力弘扬社会新风,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浓厚氛围,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化厅编,《广东省文化论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一、活动时间:20XX年10月17日、18日(星期六、星期天)
二、活动地点:xx广场 人民广场社区
三、参与人员:XX区党委机关干部、xx机关党委干部及志愿者、xx市xx义工协会志愿者
四、活动主题:爱心助困 益路同行
五、活动内容:
1.扶贫政策宣传。现场发放扶贫宣传资料,提高对于扶贫政策的知晓率;
2.扶贫知识讲解。现场发放扶贫知识资料,提高对于扶贫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3.“爱心助困 义卖助残”爱心活动在xx广场举行。
4.志愿服务知识讲座走进人民广场社区,为居民和现场志愿者讲解志愿服务及志愿者基本知识。
5.志愿者招募。xx市xx义工协会现场招募志愿者。
六、相关事项:
1.当天义卖产品由残疾人士xx提供,现场桌椅等硬件由xx市xx义工协会准备,并提前进行现场布置;xx区党委、人民广场社区负责协调好综合执法局。
2.xx区党委具体负责横幅、宣传资料准备;
3.XX区党委、人民广场社区、xx社区、人民公园社区具体负责活动之前的宣传发动,确保市民积极参与活动;
4.志愿者由xx市xx义工协会招募,活动当天确保志愿者不少于20名;
5.活动宣传报道由XX区党委、区扶贫办协调联络。
xx区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