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普科技小知识

科普科技小知识

时间:2023-06-02 09:2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普科技小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普科技小知识

第1篇

我校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在周日成立了科学知识活动小组,以增长学生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为主要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激发兴趣,筹建小组

在全校各班宣传,形成一股踊跃报名、争入科普知识活动小组的热潮,在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挑选出一些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参加。

二、扎实工作,丰富内容

科普活动小组活动时间为:周日下午。每次活动大家都能按时参加,从不迟到、早退,学生们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参加,效果较好。

三、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活动中,我经常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也勤于动手,善于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

四、注重知识积累

组织学生阅读科普书籍,走进科学,认识科学。

五、观看科普视频,开阔学生视野

第2篇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迎现代化教育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抓好科学教育的意识,并以此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与能力;使学生逐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之一,打造学校的品牌亮点。

二、工作要点:

(一)、抓好组织管理,培养骨干教师

科技工作已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重视,更要落实。在本学年度,学校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做好领导管理工作,构建由支部室、德育处、教导处成员以及科技骨干教师组成的管理网络,对各项活动认真组织落实,抓好抓出成效。同时,以骨干教师为带头,带动部分新教师参与到这方面来,增强学校科技项目的实力,使学校科技方面的活动开展得更为活跃、有效。

(二)、抓好环境建设,创设科技氛围

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做好科技主题的校园环境布置工作:设立科普知识画廊;开辟并布置好科技制作室、作品陈列室。在校园的环境布置上营造科普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在校园内开辟科技专栏,宣传科技知识,使其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又一个阵地。

(三)、开展科技活动,全面推进学校的科普宣传和科学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正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才呈现年轻化趋势的今天,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任,已经愈来愈多地落在青年一代身上。xx同志经常勉励青年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他多次强调指出:“广大青少年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结合起来。要敢于开拓,大胆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前人,勇攀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

根据学校工作的统筹安排,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努力把我校科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科技活动的要点:

a、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展览活动。在学校门口挂横幅、竖撑牌;利用学校橱窗开展科普图片展览;利用各班黑板报、晨会课普及科学知识;利用学校广播普及科学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地在师生中倡导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b、通过学校远教室播放科普知识影片。

c、在师生中开展学校科普征文赛

d、组织开展相关的绘画、小制作、航模等项目的比赛。

e、组织学生参加“奥数”大赛。

(四)、发挥我校传统的项目优势,以科技活动推进科学教育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科技活动,特别是航模等项目,在多次活动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已经成为我校工作中的一个亮点。继续深入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搞好相关的活动,有利于科普活动的开展和科学教育的深入。

a、继续开展好学校航模制作小组兴趣活动。通过课外科技兴趣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并以此辐射到全校,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

b、参加镇、县各级科技制作比赛,努力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使学校的科技活动更上一层。

(五)、在信息技术上争创科技新亮点

信息技术本身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学好信息技术也是爱科学、学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技活动结合,这方面要开展几项活动:

a、抓好计算机基本功训练,开展键盘录入基本功比赛;

b、开展计算机绘画兴趣小组活动;

c、开展好信息学奥林匹克兴趣小组的活动

(六)、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

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以多种形式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探究能力。

学校的科技活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本学年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3、9月份: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在我校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中对科技制作、生物实验、标本收集十分有兴趣的同学,建立固定的活动学习机会和场所。科学探究室、劳技活动室。

4、10月份:围绕全国“金钥匙”比赛的项目,在学校培训和选拔参赛学生。

5、11月份上旬:开设“科技小问题”信箱,让学生把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通过信箱提出来,老师利用小广播解答同学的问题。同学们也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以稿子的形式通过信箱传递给老师,稿子一经征用,必定有奖。

11月份中旬:信息学奥林匹克活动,开展计算机绘画比赛。

第3篇

如何有效预防台风

1、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

2、市民应留意媒体播放、刊载的台风消息,并采取预防措施。

3、台风来临时,请呆在安全的室内。如果是在室外,请尽快回到安全牢靠的房子里,并在路上注意高空坠落的物体,如倒树、花盆、广告招牌等,远离有幕墙的高楼。

4、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5、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

6、将养在室外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内,特别是要将楼顶的杂物搬进来;室外易被吹动的东西要加固。

7、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8、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

9、台风袭来时,切勿靠近窗户.以免被强风吹破的窗玻璃片弄伤。

台风形成原因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名字由来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台风”这一名称,作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

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台”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所以称为台风。“台风”是音译词,英文中typhoon是根据中文粤语发音toi fong音译至英文,再进入普通话词汇中的。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

(1)指亚洲太平洋及南中国海海域的热带气旋。

(2)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

(3)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①在西北太平洋(日界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比如在东亚、东南亚一带就称为“台风”。

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

③在菲律宾被称作“碧瑶风”。

④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

⑤在印度半岛被称作“热带气旋”。

⑥在澳洲被称作“畏来风”。

⑦在墨西哥人则称之为“鞭打”。

⑧在南半球则称“旋风”。

(4)台风过境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天气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

台风的成因是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海面风和水蒸气由于比重大,沿地面补充地面空气,海面温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空间,由于海面大,温差小,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气多,降雨范围广,水蒸气结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补充便形成大风。

看过“有效预防台风的小知识”的人还看了:

1.防台风小知识

2.防范台风小常识

3.台风小常识大全

第4篇

关键词 微时代;科技新闻;科学美国人网(Scientific American)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167-04

1概念界定:“微时代”科技新闻

新媒体的发展使世界传播领域发生重大变革,进入“微时代”。“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以“微”字为核心,具有“微媒体”、“微内容”、“微用户”的特点。在Twitter、Facebook、微博(Weibo)、微信(Wechat)等社会化“微媒体”上,碎片化信息基于用户关系以浓缩式的“微内容”形式即时迅速地传播。在媒介社会化的web3.0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者——“微用户”。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体现出传播者个人化、信息碎片化、传播裂变化等特点。在“微时代”媒介融合、大数据整合、多屏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等背景下,作为“微内容”的信息在传播中不再以媒体为中心传播,而通过多层次的“去中心化”传播,并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果,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大面积的社会传播必须依赖“大媒体”平台的格局。

在我国,科技新闻是指针对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发生的科技研究成果、国家科技政策、科技前沿动态、科技工作者的取得的重大成就、科技界的活动等科技事件进行报道。①广义上的科技新闻一般也包括应时性科普类报道。西方国家的上述概念有所不同,科学新闻(Science news)和技术新闻(Technology news)分别侧重科学发现和技术成就,前者范围更广泛,和我国“科技新闻”概念更接近。

处于“微时代”的科技新闻报道需要适应用户追求轻松、高效、浅显等“轻阅读”、“浅阅读”的习惯,采用多种媒介方式全媒体立体化报道,利用多屏移动终端等新媒介平台,力求使报道更具可视性、互动性、趣味性。

2微时代背景下“科学美国人网”的创新之处

2.1“科学美国人网”简介②

在微时代背景下,科学美国人网站(Scientific American,简称SA)③将诸多资源整合,为我们提供了新媒介环境下科技新闻创新发展的借鉴样本。其科学报道对当今的科学技术新发展作以简明、通俗的介绍,涉及科学发展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健康、地球、心理、太空等方面。

旗下同名杂志《科学美国人》④( Scientific American )是美国享有盛誉的大众化科普杂志,是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科学美国人网有效利用杂志的内容资源,结合《头脑》(The Mind)杂志《科学六十秒》(SSS)⑤等子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和传播,成为微时代科技报道的典范。

2.2传播战略创新

2.2.1融合化⑥

科学美国人网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采用全媒体战略。在内容融合方面,网站在信息传播中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表现手段,实现了多媒体融合化。如:News&features(新闻和特稿) 、 Podcast(播客)、Slide Shows(组图展映)、 Video (影像)、 SA—magazines(科学美国人系列杂志)、SA—products(科学美国人系列产品,如科学美国人珍藏版,电子图书等)。从渠道上讲,网站和相关新闻媒体互享资源,专门设置“合作伙伴新闻”栏目(News from our partners),新闻来源包括Reuters(路透社)、 Nature(自然杂志)、CNET(CNET科技资讯)等。

2.2.2社会化

科学美国人网十分注重社交网络的运用和营销,首先,网站在明显位置嵌入Twiiter等社交媒体,实时更新最新科技资讯。用户可利用Email 、RSS 、Facebook、Twitter 、YouTube 、iTunes 等追踪Scientific American 的最新进展。每个编辑也都有自己的Twitter,方便第一时间收到和发送信息。⑦其次,用户在每条科技新闻下面都可以留言和分享,可以直接通过社交网站通科学家交流。在科学美国人网站上,用户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内容制造(UGC)⑧和利用自身在社交网络的关系资源分享传播。

最值得一提的是,网站还依托用户的社交媒体开展社会化活动,并形成一定高粘性的用户群体。其中,一部分是科研工作者。《科学美国人》杂志是顶级科学家向公众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成果的首选平台,多数撰稿者都是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目前,有145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稿。网站成为杂志的延伸平台,科研工作者往往很乐意借助这一平台和传播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Blogs(博客)等专栏为其撰稿,形成用户自制的内容生产(UGC)。因而,科学美国人获得大量高质量原创性独家内容。

另一部分群体是网站组织的科技活动参与者。比如常设的solve innovation challenges⑨(解决创新难题)活动。用户可以尝试解决给定的一系列科技难题并获得相应的丰厚报酬。再比如一些增进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交流的公益项目——1000 Scientists in 1000 days(1000科学家1000天)。这些活动很好的调动了用户参与性和互动性,使用户在现实社会中开展社会化的科技传播活动。

2.2.3平台化

科学美国人网试图打造整合式数字化传播平台。目前已有用户咨询平台、用户邮件资讯传递平台、用户订阅平台、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等。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 等微时代重要社交媒介推广传播信息。

它还建立多屏移动智能终端和传统纸质杂志相互促进的信息传播平台。除了传统的纸质版杂志、书籍,科学美国人网已经推出了专门的平板终端版(tablet edition),以提高平板智能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目前,网站一般的新闻、图片、广播音频、视频等均可免费在线浏览,但是科技新闻深度报道、《科学美国人》《头脑》杂志和相关书籍实行付费阅读。网站推出多种传统和数字化套餐阅读形式,分别满足在线体验、平板视听、纸质阅读的不同需求。

2.3报道业务创新

2.3.1“微报道”

这里的“微报道”是指在“微时代”背景下微模块式的报道方式。具体说来:

1)外观设计借鉴微博,每条报道形成相对独立的微小模块空间,采用标题加摘要式呈现,力求图文并茂,色彩亮丽美观;

2)每个“微模块”篇幅短,切入点小。体现“微内容”特点,适应轻松、快速的“轻阅读”和“浅阅读”需求;

3)报道时间短、信息量大。如《科学六十秒》(sixty-second science,SSS)在60秒时间内报道最新科技,突出最重要信息,节奏快,满足“速阅读”需求;

4)实现整合下的内容细分。首先在模块分类上,如Evolution(进化学说)话题下设9个子模块: Archaeology & Paleontology (考古学和古生物学)、Creationism (神创论)、Dinosaurs (恐龙学说)、Paleoanthropology (古人类学)等。其次,实现了多层链状式延伸阅读,这弥补了“微内容”的不足。相关文章中的重点科技介绍下设3-4层链接,充分满足用户深度阅读(intensive reading )的需要。

2.3.2可视化

科技新闻报道往往涉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不免出现大量专业术语,将科学研究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可以使报道深入浅出,读者一目了然。微时代是读图时代,更是“悦读”时代。科学美国人利用微时代多媒体优势将深奥严肃的文字内容用可视化的语言表现和传播,其手段包括图片、表格。漫画、示意图、模拟图、视频、动画、互动式模拟软件等。科技新闻可视化操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时间先后类 如新理论提出前各种经典理论的梳理、科学实验的步骤、某种效果的产生机制等。科技工作者可以画出流程图再辅以核心文字说明。

数据类 根据需要绘制不同类型的统计图。

地理类 按重要程度在地图上依次标出重要信息。

2.3.3趣味性

《科学美国人》不是《自然》杂志意义上的顶级学术期刊,它是大众化的科普刊物,提供一个论坛来呈现科学理论和科学新发现。⑩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口味,它不但介绍科学理论与发现,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与国际民生相关的各个社会科学分支?。

因此,科学美国人网非常重视科技新闻的趣味性(human interest)以 Attract audiences at the first glance (一见钟情)为报道原则。

首先,借助网络优势弥补杂志时效性不足,提供用户最想知道的信息。比如访问顶级科学家的talk show(脱口秀)栏目,在第一时间制作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节目。

其次,其科学报道选题往往富于贴近性,和生活紧密嵌套。例如在深秋适时推出《Why do autumn leaves change color?》(秋叶为什么会变色?)

再次,节目内容情节化,制作精良。《即时理论家》(Instant EggHead)是网站颇具趣味性的视频栏目,视频时长1——2分钟。在《why is yawning contagious?》 (打哈欠问什么会传染)一期中主持人(蓝衣女性)先以打哈欠幽默开场,然后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打哈欠时的心理状态,接着探访表情对打哈欠人的影响,之后引出科学家对婴儿的实验,最后告诉观众打个哈欠吧。主持人语调抑扬顿挫,配以轻快的音乐,加之画面美感,情节化的叙述方式使观众轻松中获得新知。

2.3.4品牌化

《科学六十秒》(sixty-second science,SSS)?是科学美国人网极具辨识度

的名牌节目:在六十秒中,简明易懂又富于吸引力地呈现最新科研成果。节目短小精悍,伴随秒表的滴答作响的片头,SSS往往以细节切入,伴有吸引人的音乐、音效,节奏轻快,剪辑精当,成为著名品牌栏目。它把看似深奥的科学问题以看似随意,通俗易懂方式传播,充满着流行文化的气息。由于节目语音标准抑扬顿挫,词汇丰富、表达流利地道,成为世界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必听节目。

3对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启示

3.1搭建适应微时展的全媒体平台

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新闻报道机构都已经开始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如自建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形式。但是,还有很多传统科技报道机构在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方面已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即使开通了微博、微信,但又限于简单信息的,缺少契合微时代特点的专业性营销和版块制作。

在微时代,科技新闻报道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资源,设计文字有声传播内容、真正做到科普报道数字化,丰富传统报道载体形式,拓展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整合传播的全媒体平台。

果壳网?在微时代科技传播方面走在前列,网站在微版块视觉设计、可视化示意图制作、视频等方面均有借鉴科学美国人成功的经验。在内容生产方面,它尝试用户自制,依托科技兴趣小组创造专业、优质的内容。?

3.2树立“翻译”意识,增加科技报道的趣味性

科技新闻报道,既和新闻界跳舞, 又和科学界跳舞。?科学松鼠会的创始者们认为: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他们就是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因此就要求科技报道工作者具有翻译意识,把深奥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做好翻译科学的工作。

传统科技报道可以止于让公众“易读”,但微媒体背景下,要努力做到让公众“悦读”,其中选题贴近性和报道趣味性最为关键。

首先是创新选题思路,可以改变以往从科学界、科学论文里寻找线索的传统,将新闻事件纳入到视野中来, 使选题具有生活贴近性和科学权威性。?

其次是将报道进行大众化、通俗化解读,少用专业术语,摒弃刻板报道语态,增加人文性。调动图示、音乐、动画等多种手段,力求情节化、故事化、风趣幽默地解读科学,使科技兴趣能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重要元素。

注释

①梁索平:《浅谈科技新闻报道的问题和对策》,《青年文学家》,2013

②http:///wiki/Scientific_American 2013-10-12,《环球科学》是目前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中文版

③http:///

④《科学美国人》是美国享有盛誉的大众化科普杂志,是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它创刊于1845年,目前每月出版,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大众化科普杂志。

⑤Scientific American's Sixty-second Science

⑥融合化定义参考(澳)奎因,(美)费拉克;任锦鸾译《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⑦梁永霞、田宏:《Scientific American 的成功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年第1期。

⑧用户自制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

⑨Solve pressing science, technological, and policy problems and make innovation happen. Apply your expertise, stretch your creative boundaries, and win cash awards ranging from $5,000 to $1 million — all the while helping advance human progress and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place...http:///openinnovation/

⑩梁永霞、田宏:《Scientific American 的成功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年第1期。

?用户自制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

?Solve pressing science, technological, and policy problems and make innovation happen. Apply your expertise, stretch your creative boundaries, and win cash awards ranging from $5,000 to $1 million — all the while helping advance human progress and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http:///openinnovation/

?SSS源于 “科学美国人”的播客(podcast)60-Second Science。每天一条科技方面新消息,从医药、物理、生物、宇宙,到环保、食品甚至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节目中介绍的科学动向,很多都是最近刊登在国际主要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成果。

?SSS源于 “科学美国人”的播客(podcast)60-Second Science。每天一条科技方面新消息,从医药、物理、生物、宇宙,到环保、食品甚至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节目中介绍的科学动向,很多都是最近刊登在国际主要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2]李华.用人文化表现方式塑造科技新闻“悦读”时代.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张丽,等.世界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4][加]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译林出版社,2011.

[5]梁永霞,田宏.Scientific American 的成功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1).

[6]李正伟.对我国科普期刊的启示.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8.

[7]董艳华.新媒体语境下期刊的科技传播研究.南都学坛,2009(5).

[8]郭涛.当前科技报道一些误区及对策.中国记者,2012,2.

[9]王亦军.迷茫中的中国科普期刊.今传媒,2006(10).

[10]田利平.中国特色的科学报道——新闻报道风格探索.科技传播,2009,8.

[11]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6.

[12]喻国明,张佰明.嵌套性——一种关于微博价值本质的探讨(下).新闻与写作,2011,9.

[13]田智辉.论用户制作内容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现代传播,2008(2).

第5篇

摘 要:多年来,赣榆县柘汪镇第二中心小学坚持以“点燃科学的火种、成就科学的梦想”的办学理念,以“科学育人,特色育人”为宗旨,以“教师与学生共成长,学校与教师同发展”为愿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绿色校园、科技校园、和谐校园。

关键词:全面育人; 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86-001

赣榆县柘汪镇第二中心小学是江苏省最北端的一所省级实验小学,始建于1949年,2000年12月迁于现址。校园设计新颖、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占地31240平方米,建筑面积8732平方米,绿化面积1224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1050人,专任教师71人,专科以上学历占99%;中学高级职称2人,小学高级职称51人;有10名教师被评为市“333”高层次人才工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模范班主任等,教师群体学历合格、素质优秀、团结进取、乐于奉献,领导班子成员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精诚团结、作风民主、开拓创新。

学校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配备了一流教学设备。有投资近200万元、使用面积1200平米的科学探究活动基地专用楼房――“行知苑”,内设“世界动、植物科普”、“世界前沿科技”、“百科小知识”、“地球环保知识”、“科技大博览”、“海洋博览”、“闪光星河”、“学校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展”、“师生创新发明作品展”等十大板块的内容,楼内还设有科学“做中学”专用实验室、科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科技展馆、发明创造工作室、多功能报告厅、科技制作室等12个专用室。设施完备,基本能满足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需求,是师生开展科技活动的主场所。校园内还有占地1000余平方米、近百个品种的果木栽培研究基地“百果园”。学校借力科学“做中学”项目试验和中小学科学探索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试验,开发丰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锻造学校文化,以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形成了手脑相长、自立立人的文化主题,启迪智慧,放飞童梦的教师文化,笃行、有为的管理文化,实践、体验、创新、成长的学生文化,我动手、我快乐,我创造、我成功的行为文化。

秉承“做学教”合一的校训,学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办学特色,积极开展乡土科技实践活动,以“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采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科技实践活动“三位一体”开发实施的策略,常态化、校本化地加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教育,给学生以亲历和体验,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编写出了校本教材《拥抱绣针河》。迤逦100余公里的著名的绣针河是我校的校外科技与环保实践基地,设有贝类研究、鸟类研究、树种调查、中草药研究、桥梁研究、水文观测等六大基地。自1997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以“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系列科技实践活动,迄今已有十多年历史。学校开展的绣针河科技实践活动“绣针河中下游野生植物研究”、“珍爱野生动物”、“绣针河沿岸民居调查研究”、“我与鸟儿交朋友”、“保护母亲河”、“绣针河入海口、黄海岸滩贝类研究”、“最爱家乡水”、“绣针河近30年树种调查研究”、“绣针河中下游地区昆虫调查研究”、“绣针河两岸土壤调查研究” 等成果连续10年获江苏省一等奖、9次获国家级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教育“十佳单位”、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国家级示范校、省文明学校、省绿色学校、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基础教育建构式生态课堂领航学校、市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示范校;被授予省未成年人活动站、省第五批环境教育基地、省“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市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示范基地、市科学探索课程基地、县素质教育基地、县科学综合学科基地、县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县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课题引领,全面打造办学特色,省级课题《农村小学科技实践活动研究》于2006年4月结题,课题研究成果于2010年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国家级课题《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培养农村小学生创造力》2010年12月结题,研究成果获全国一等奖。2011年3月被教育部确立为“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先后承办县小学科学“三案六环节”推进活动研讨会、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优秀成果现场展评活动、小学科学“做中学”策略运用“三案六环节”模式研讨会、县中小学“青蓝课程”――小学科学学科展示活动、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专题研讨会、全市小学科学“做中学”课堂结构研讨暨课题交流活动、市综合实践活动第四共同体会课活动、市综合实践活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暨课堂实施课题研讨活动现场会、“市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小学科学展示活动等江苏省第二十届科技模型竞赛(赣榆赛区)。办学特色得到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师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引领教师向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教师有逾百人次受到国家、省、市、县表彰,其中一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一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有上千篇或获奖,我校常态化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绘画、小论文“四小”竞赛,已有二百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其中王鹏、王东亮两名同学的发明作品荣获第五、六届全国中小学生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金奖,秦汉同学的科幻绘画作品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张大伟同学荣获“江苏省小小发明家”称号。《科技日报》《连云港日报》《成才导报》《科学大众》《江苏卫视》《连云港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办学成果和办学经验。

柘汪二小正以科学的办学理念,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精良的师资队伍,特色的办学模式,全面育人、特色发展,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打造创新教育的品牌。

第6篇

农业高校在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积极有效地推动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是农业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农村节能减排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动员社会各层面的力量,真正使政策体系、制度体系、科技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实现全民节能减排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我国农村地广人稀,村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造成了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农业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研的优势,为全社会的节能减排作出自己的贡献。农业高校教师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研究,能较容易并准确地发现农业和农村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研究成果更加接近生产实践。同时,还要鼓励农业高校教师积极地参与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进一步提高农村节能减排的科技含量。在“实践—研究—再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培养更多的农业相关人才,使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不断融入新的生力军,保证其健康良性循环发展。

2农业高校为农村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业高校是集农业人才、农业综合技术于一身的社会单元,农业科教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因此,农业高校在推动农村节能减排中的优势不可替代,可以将自己研究的一些节能减排的好成果通过各种合作和项目示范的形式推广到广大的农村,使更多的农民受益。

3农业高校的社会辐射作用推动了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高校是社会文化的前沿,充分利用农业高校的资源开展节能减排本身就是倡导一种文化。农业院校的师生数量多、掌握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有充足的宣传、发动力量。此外,长期从事农业研究的高校教师由于同农村和农民接触的机会较多,更容易得到农民的信任,而且又了解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对做好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的优势。毫无疑问,农业高校推动农村节能减排,将影响产业界对农村节能减排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采取更为长远的措施。

农业高校促进农村节能减排的措施

1加大农村节能减排研究工作的力度,为农村节能减排提供政策理论和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支撑,是解决节能减排技术制约问题的关键,是实现技术性节能减排的基础。为提高节能减排的水平,农业高校要建立政策理论指导小组,健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组建一批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同时,要加强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2利用项目培训和科技下乡等科技活动,做好农村节能减排的宣传引导工作

要在农村广泛加强科普宣传,营造有利于开展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发挥高校教师在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宣传、引导和带动作用,使高校教师在农村节能减排中的工作得到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理解支持。为了更好地落实农村的节能减排工作,农业高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农村节能减排宣传培训活动。采取层层讲授、任务分解等措施,使广大农民牢固树立节能意识,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以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稳步健康发展。同时,利用项目培训、科技下乡指导等机会,深入农民生活、田间地头,讲授节能减排的实用技术,通过技术使用的对比,增强农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让节约理念“入眼、入耳、入心”,逐步使节能减排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10]。

3抓好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

针对农民对新技术不容易理解、接受困难的情况,在农村选择培育一批节能减排的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以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户,这既是科技与生产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是向农民传授节能减排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有效途径。农业高校可以结合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以科技示范户为突破口,通过以点带面,逐步辐射推广,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强化农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同时,要利用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的成效,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和农村节能减排的“三丰收”[11]。

4抓好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村节能减排技术人才

第7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日;科学素养;实施策略

一、小学科学探究活动难实施的原因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 然而,对于学生课外继续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还存在许多困惑和阻碍,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学生对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有畏难情绪,虽然有兴趣,但无时间、无材料、无方法。在一部分学生的心目中,“科学”还是属于较为高深的学问,如何自己确定探究内容、自己筹备学习器材、自己选择实验方法等对孩子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使其不知所措,因此阻止了他们课外科学探究的步伐。

(2)教师本身对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存在误区:①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外延伸会加重自己的工作量;②教师对课外延伸缺乏监督和评价;③大多数的老师只是给学生一个参与课外探究的提醒,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行为。

(3)家长对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缺乏积极态度。虽然家长都非常认同要孩子发展综合素质的理念,但教育理念与实际教育行为之间还是存在差距。比如科学课在家长心目中还是属于“副科”,他们对孩子科学学习能力缺乏关注。

那么,如何保障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时间,转变家长对科学学习价值的认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活动指导的能力呢?笔者结合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周二“无作业日”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每周二自主自发地安排一定时间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在行为上进行跟进,使得“科学探究日”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成为科学课程学习的有效性补充。

二、“科学探究日”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活动规划,明确导向

1.制定《XX小学科学探究日活动规划》

通过制定《XX小学科学探究日活动规划》,尊重学生的自由天性,建立以自定科学探究时间、自选科学探究内容、自筹科学探究材料的“三自”原则的“宏观调控”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学生自主“玩”科学的兴趣。同时启动了“科学小博士体验营”评比活动,作为科学探究日活动的评价项目,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针对前期调查中发现的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产生畏难情绪的因素,在活动启动之初,特别制定了《走进科学大观园——XX小学科学探究日活动项目建议》(见下),为学生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1)科普书刊读一读:科学日里当然会有科学小书迷的身影,或是10分钟,或是1小时,书本将向你展开科学的大门。推荐书目:《少儿十万个为什么》《现代高科技知识》等。

(2)科普节目看一看:科学日为自己设定一段影音时光尽情享受。如通过《动物世界》《走进科学》等优秀的电视栏目与光碟探索大自然鲜为人知的秘密。

(3)科普网站溜一溜:做做科学小网虫,科学日的网络时光尽情冲浪,浏览自己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推荐网站:中国天文网http:///,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http:///。

(4)科学角落建一建:在家里建一个科学角落,小到一个实验箱,大到一个书架的空间,自己筹集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废弃材料改装成一些常用的实验工具,以便进行各项实验体验活动,也可以专门设置成动植物饲养角等,并进行创意命名。

(5)趣味实验玩一玩:充分发挥“科学角落”的价值,用生活中简易的材料进行科学趣味小实验的探索活动,如神奇的牙签、吹不灭的蜡烛。

(6)环保小品做一做:环保是永恒的主题,利用科学日的时间邀请家长一起进行创意环保作品的制作活动。

(7)研究成果集一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收集、整理每一次科学探究日的活动成果,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

2.明确“科学探究日”活动的目的

(1)“科学探究日”活动研究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大型公益科学教育活动,它是面向人人的科学教育形式。教师和家长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就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推荐活动内容,帮助他们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使通过活动理解科学概念以及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2)“科学探究日”活动始终要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班级特色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不是独立的教育任务。

(3)要始终呵护儿童的好奇心。采取多呵护、不打击,多鼓励、不言弃等方式,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哪怕是小小的成就(如日记、记录、制作等),都要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交流、展示。

(4)突出科学的本质,把科学探究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强调在动手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变成不断建立科学概念、修正自己原有经验的过程,发展科学素养。

(二)落实组织机构,联动保障

“科学探究日”活动的开展基于学生的自主兴趣、自主选择、自我实践,但若没有强有力的导向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便很有可能出现虎头蛇尾的局面。怎样才能克服人力资源不足的不利因素,使“科学探究日”活动蓬勃、有效、可持续的开展呢?

1.设立班级“科学体验营”营长负责制

研究实践中通过设立班级“科学体验营”营长负责制,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管理者参与周二科学探究活动的日常宣传、组织交流、反馈评价。并建立班级“科学体验营”管理制,在班级中设立由1名科学课代表、1名合作管理员、1名记录管理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及时统计、记载同学们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将一些优秀成果上报科学组进行校级展示,较好地保障了学生在科学日开展探究活动的兴趣。

2.建立家长导师制

在活动开展初期采用书信、网络论坛等形式告知家长此项活动实施的价值意义与具体流程。随后利用家长会的时机,把学生目前的状况及科学学习的优点和特点介绍给家长,并恳请家长配合并帮助老师一起督促学生完成课外探究等系列活动。另外,向家长开放科学课堂,让他们了解小学科学教育情况,从而调动家长支持学生参与课外探究活动的热情。

(三)提供多元菜单,扎实探究

在“科学探究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最大的困难在于研究内容的选择以及如何展开研究。“科学探究日”的开设目的在于弥补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开展的局限性,因此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供自主选择的“探究内容、方法资源库”,无疑对学生课外探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成员主要源于三个途径进行“资源库”的建设:探究内容源于课堂探究任务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探究内容源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探究内容源于其他课程及活动中蕴含的科学学习因素。

“科学探究日”活动资源库部分研究专题如下表。

(四)注重交流展示,激励跟进

(1)互动交流。“午间精彩十分钟”是各班自主交流科学日活动成果的时段,科学老师会以巡视的方式了解、简评。每周五自主管理时段,科学“好问吧”(设置在科学实验室)照例向全体学生开放,由科学老师轮流值班,及时解惑答疑。

(2)成果呈现。小学生的恒心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探究日”活动,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学校尽可能要提供展示的平台。如对前三项做一些简单内容记载,比如书名,小知识摘录,或者在科学课堂开始的几分钟里交流;科学小实验、创意小制作、科学小角落则以实验记录、实践照片、实物作品的形式呈现。为此每周五的红领巾电视台专门设立了科学大看台的专栏,科学实验室有学生的探究成果袋,学校宣传廊有专属科学日活动展示的版面。

(3)经验值积分。“经验值”是课题组发明的一种类似于货币的激励工具,面值有50点、20点、10点和5点之分,评价中可以根据学生参与探究的次数、完成实践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给以不同面值的经验值奖励。通过有趣而又创意的激励评价机制,让每一位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潮中,领略科学无穷的魅力。

三、“科学探究日”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实践证明,学生热衷于这种“休闲式”、快乐的学习,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都能享受成功的教育愿景,甚至把“科学探究日研究”当作了自己的一项新爱好。由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也大大改善了各个年级段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它还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寻找素材,体现了生活中学科学的特色,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欢迎。“科学探究日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学校的创造教育,成为学校特色文化构建中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气象新闻 娱乐化 消费文化 眼球效应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中心以及各省市气象影视中心,都通过改变、弱化节目中的气象专业性,纷纷将专业气象信息变得通俗化、趣味化、娱乐化。视气象新闻节目娱乐化发展,是新时期受众的消费和媒体竞争的产物。凤凰卫视的《凤凰气象站》也随潮流而动,不仅选择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女主播播报全球主要城市的天气概况,而且在内容编排上采取健康小故事穿插于气象信息前后,流行歌曲贯穿节目全程,着实令观众很轻松。

气象新闻的娱乐化发展

中央视台于1981年7月1日开始口播由中央气象台的8个城市天气信息,气象服务从这一天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2003年,《南方都市报》开通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用实用且立体的气象信息服务于都市生活,这不仅打破了平面媒体在气象资源的利用和报道上的落后局面,也掀起了一股气象新闻热潮。视凭借其先天优势,使得气象新闻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精彩纷呈、趣味十足。

视娱乐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娱乐性比重加大和节目形态的娱乐化。视气象节目的娱乐化具体来说就是:内容上除了报道天气形势,还穿插一些生活百科和天气趣闻;形式上追求故事性,有些天气节目还模仿娱乐类节目的短信互动形式提高收视率,部分天气节目主持人的服装打扮、语言风格与娱乐节目主持人相差无几。如2003年湖南娱乐频道推出的《星气象》节目,完全颠覆了传统天气预报节目,只是借助天气这个“幌子”来教人们如何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穿衣打扮、保养身体;重要的是该节目的主持人不仅是一名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星姐,而且播报时言语动作更是暧昧。当然,这不是特例。

视气象新闻娱乐化的原因。现如今,视气象新闻节目早已不再就天气说天气,而是在传播天气概况的同时还传递天气会给我们的健康、心情和生存带来哪些影响的信息,尽可能使天气预报的内容贴心和生活化。当“气象小姐”、“气象先生”出现在天气预报里时,气象新闻节目更是朝着娱乐化或美女化“变脸”。①究其原因有三:

服务性在市场竞争的解读和体现。气象部门本是想借助视向广大民众提供天气情况,服务社会,但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气象新闻却成了视这一媒体提高收视率、抢占广告市场的王牌。据“2002年全国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收视率位居榜首。我国每天有近10亿人次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这形成了巨大的广告附加值。目前我国气象新闻节目整体而言形式单一、信息量少,但是只要媒体找准了气象节目变革的突破口,就极有可能赢得气象新闻所带来的巨大眼球经济。

消费文化催生了气象新闻的娱乐化。娱乐本是视等传媒迎合受众需要的一种传播功能体现,但在消费文化的刺激下成了眼球效应的宠儿。湖南卫视以“是天气,还是流行,每晚七点一刻,等着你”来定位它的《星气象》节目,让观众明白这不是在看天气,而是在进行时尚消费。在消费时代里,大众传媒实质上成为一架欲望的机器。②当漂亮或帅气的“气象小姐”、“气象先生”成功融入天气预报节目里时,气象新闻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天气信息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实现了大众传媒对眼球经济的追逐。

科技信息传播通俗化、人情味的要求。天气信息尽管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气象新闻的报道如果把握不好内容和报道形式,就很容易陷入“内行不想看,外行看不懂”的两难境地。气象新闻的娱乐化使得气象新闻通俗易懂,充满了情趣。如山西气象影视以太原方言打造《老西说天气》和河南影视中心推出美女聊天式的《网罗天气》节目,成功实现了科技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同时,像“明天的气温不算低,但是风太大了,所以感觉并不暖和”这样简单直白的气象信息预报更是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气象新闻娱乐化的影响

英国的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认为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通过视这一平台传播的东西都具有娱乐性,气象新闻节目也不例外。③与严肃的时政新闻相比,气象新闻的表现手法可以新颖有趣,内容尽可能娱乐化,但是天气信息毕竟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不能将科技新闻庸俗化。尽管一些气象节目本着贴心服务的原则花样百出,精神可贵,但是华丽的外表必定会冲淡气象信息的传播。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星气象”类节目的美女或明星主持人因为自身对于气象知识的掌握不够或理解不透,导致了气象节目内容的权威性降低;其次是气象新闻节目的本质是要满足受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但如果一味地追逐短暂的眼球经济,忽视内容的主体地位,必定会降低气象新闻的诚信度与品牌。

气象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可行性探索

天气预报本是为大众服务的,适当的娱乐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切以“娱乐至上”,必然会失去天气新闻的色彩。因此,为了实现气象新闻需要性与娱乐性的双赢,视传播者必须控制好娱乐因素在天气节目中的分量和比重。

坚守内容为王,实用且精确。据美国天气频道对观众调查发现,只有33%的人是出于习惯坚持每天看天气节目,但却有四成多的人是因为兴趣去看气象节目,另外还有25%的人是为了计划明天的行程而看天气预报。这样一来,因为兴趣和为了工作计划而看气象新闻的观众就成了气象节目制作者潜在的追逐目标。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并保住原有的观众,气象节目必须扩大服务领域,加大宣传地球、大气和气候系统等科学知识的力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关注人与气象、环境以及社会与气象的相互关系。气象新闻除了实用还得精确。制作气象节目不是在煮八宝粥,不能什么都有,但又什么也说不清。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降雨”,到底是哪些地区以及是暴雨还是毛毛雨,对百姓来说都迫切想知道得很清楚。因此,气象新闻要尽可能精确,不能你播你的,我听我的,最后谁都不明白。

播报语言要大众化、生活化。生活化的语言是营造气象新闻娱乐氛围的主要元素。相对于气象变化的专业术语,老百姓更乐于接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情趣的大众化语言。倪萍曾经在小品里表演公社队长播天气预报,用浓郁的山东荣成口音说“西北风,今儿刮,明儿刮,后儿还刮”,这一小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秘诀仅在于它个性和生活化的语言。这对地方卫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如何“变脸”是一个启示。

主持人要拥有和节目吻合的气质。气象节目的主持人不能只是在“播报”,也不能去炫酷。几乎全国的“气象先生”、“气象小姐”都能把卫星云图和气象小知识说得溜、讲得透,甚至面对滔天洪水也能面含微笑、平心静气,但这些人为的端庄、规范的魅力不能长久地吸引观众。像湖南《星气象》那样靓女播天气忽视了内容的主体地位,易顾此失彼。《凤凰气象站》的成功在于主持人的选用不是因为漂亮而是在于主持人本身的素质与节目的吻合。尽管陈玉佳没有一板一眼的播音腔,却能让气象信息传播得有声有色,杨洁的青春活力更让气象节目轻松快活。

发挥音乐魅力,紧跟时尚。《凤凰气象站》的娱乐性还表现在背景音乐在节目中的运用。其背景音乐大都是一些轻松舒缓的曲子,像雅尼的《和兰花在一起》以及时下流行的一些曲目,且不停变换。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通过与画面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渲染气氛、开拓意境。音乐在气象节目中的运用,可以将相对独立的气象画面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观众能心情舒畅地接受天气信息。

天气情况是受众每天最需要获得的基本信息之一,传媒不提供或没提供好就是失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让视天气节目“娱乐”起来,另一方面要切记视天气节目的本质是科教功能。气象节目的最终目的是向老百姓传递新的气候信息和实用有趣的科普知识,宣传气象文化和科学精神。

注释:

①罗映纯:《对气象新闻节目“变脸”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

②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视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9篇

摘要:[HTK]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身处“全媒体”浪潮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必须有所转变,才能提升服务效益,特别是面向接受新鲜事物较为迅速的中学生读者群尤为如此。文章通过广州图书馆中学生群体服务状况的调查分析,对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公共图书馆中学生群体服务效益提出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6-0016-04

中学生正处在少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他们立志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道德品质的定型阶段。他们的成长是社会、家庭、学校三种力量协同作用共同教育的结果。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获取增长知识,家庭教育以培养子女道德品质为主,而一直以来,图书馆被认为是学生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主要职能。但到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了革命性的变革,特别是对90后中学生们来说,微博、微信不仅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为他们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判断与评论,与他人分享感受的平台。在全媒体时代中,中学生利用图书馆状况是怎样的?图书馆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针对这一群体推广新服务?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作以下研究。

[BT3]1全媒体与公共图书馆

全媒体,狭义上是指所有媒介载体形式的总和。从广义上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手段带给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新体验,这类新体验都可以纳入到全媒体的范畴中去。全媒体的流程再造正是基于媒体工作者对传统媒介形式没落的主动应对,实现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开展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媒体通道的多样性,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的信息、更多角度、更多视觉满足的阅读体验。

全媒体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目前虽不算广泛,但许多图书馆的新服务已呈现出某些全媒体特征:如图书馆数据库、知识库中全媒体的信息,其中包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内网和外网形成了统一的网络平台;一些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数字技术平台推进了自动生成信息库和知识库;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跨时空的服务并提供图书馆多次开发利用等。

[BT3]2中学生利用图书馆状况――以广州图书馆为例

为满足不同群体利用图书馆的需求,2013年6月全面开放的广州图书馆新馆新推出青少年证(面向12岁―18岁读者,视同为中学生服务,下同)等借阅证类型,凭青少年证可借成人或少儿文献合计不超过10册次(原有少儿证只可借阅少儿文献不超过10册次,不能借阅献)。为深入了解中学生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现状,笔者以新推出的青少年证为切入点,以2013年6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为时间区间,调查使用情况如下。

2.1办证情况[3]图1广州图书馆青少年证月办证量(2013.6-2014.12)[TS)]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合计办理青少年证24,892个,平均每月办理1,310个。在同一时间区间,办理少儿证81,339个,青少年证办理数量是少儿证的30.6%。

自2013年6月以来,广州图书馆青少年证每月办证量及增长情况见表1及图1。

2.2资源使用情况

自2013年6月开办青少年证以来,读者每月使用青少年证和少儿证的人次见表2及图2。

2读者每月使用青少年证和少儿证人次[TS)]

通过使用人次和累计办证数,可得出青少年借书证单位区间的使用频率(见表3及图3)。

[HT5”H][Z]表3青少年借书证使用频率(使用人次/累计办证数)[

此外,2013年6月―2014年12月青少年证共外借图书248,834册次,少儿证外借图书2,998,009册次,青少年证借阅量为少儿证的8.30%。

[BT3]3结果分析

3.1中学生读者的图书馆利用率总体不高

从青少年证的办证量及利用率、借阅量等数据分析,相对小学生及幼儿读者,中学生读者群利用图书馆频率偏低,办证量只有小学生及幼儿读者的27.1%;而办证后的使用情况方面,青少年证为少儿证的14.8%,中学生的外借册次更只有小学生及幼儿读者的8.3%。

从使用频率(表3)看,随着办证量的不断增加,读者办理青少年证后使用的持续性逐渐减少,到15%~20%后逐渐趋于平缓,反映出中学生办证后闲置率较高,仅有约1/5的人坚持使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中学生读者年龄处于12岁―18岁之间,踏入或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思想独立,兴趣爱好广泛,阅读需求相对不高;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到来的今天,阅读方式多样化,传统图书馆提供的纸质阅读不再是中学生们的唯一方式。

3.2中学生到馆时间分布呈明显的季节性

从办证量(表1)及使用人次分布(表2)分析,除2013年6月刚推出此证时,由于读者知晓度不高,办证量和使用人次较少外,其他时间基本反映了中学生利用图书馆的频率,寒暑假等假期为到馆高峰期,年底或期末考试期间则相对较少,这与中学生的上课时间相关,也反映出当今中学生繁重的学业挤压着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时间。

[3][BT3]4公共图书馆提升中学生群体服务效益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见,公共图书馆针对中学生整体服务效益相对较低。以整体服务效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的广州图书馆为例,即使有针对性地面向中学生群体开通青少年证借阅服务,其整体使用率仍远低于少儿证及成人借阅证,这其中有中学生课程压力大等原因,也与目前公共图书馆对象化服务不够细致,未能真正贴近中学生群体需求有关。从公共图书馆角度出发,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优化对象实体服务

4.1.1根据中学生读者心理性格特征、生活规律设立服务区域,科学制定开放时间。针对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特殊的心理特点,儿童阅览室不愿进,成人服务区域适合其阅读的文献又少,加上中学生借阅时间与成人不同(他们一般只有中午、下午放学时间及周末、节假日这些时间可用来借阅图书),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应单独设立中学生借阅处或中学生电子阅览室,为中学生读者提供一个独立的自由交流的学习空间,并根据中学生读者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如每天中午、傍晚放学时间、节假日全天开放,打破公共图书馆多年不变的根据儿童、成人读者制定开放时间的做法。

4.1.2[2]从需求出局馆藏。藏书是图书馆服务的物质基础,藏书的不足势必影响读者到馆率和服务效果。在中学生馆藏资源采购方面,应通过借阅历史分析、发放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中学生读者需求和分布规律,将受中学生欢迎的政治、科学、教育、体育、文学、艺术、历史、科普等类别图书作为采购重点,严把图书质量关,优化馆藏结构。如香港中央图书馆专门设立青少年图书馆,馆藏针对12岁―17岁的青少年,提供教育、资讯及消闲的专题资料,配合在成长阶段中学业及身心发展的需要。除收藏中英文书籍、杂志、有关青少年的资料及剪报、专题单张外,还提供与青少年有关的电子资源及与青少年有关的专题角,包括海外升学资料,校园文学及获奖书籍等。

4.2根据群体特性提供深层次服务

目前,中学生到图书馆读书或是漫无目的,或是课业所需。公共图书馆应该针对中学生到馆特征,提供相应导读服务。第一类学生到馆阅读全凭从众心理,阅读内容容易受外界影响,在阅读中重吸收、轻消化,理解能力差。针对此类读者,图书馆应作循序渐进的指导,开展书刊宣传、好书推荐、评论等活动,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阅读观。第二类学生目的性较强,主要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功课。图书馆可将教辅类书籍按学科、年级等整合为二次文献甚至三次文献,方便青少年使用,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如德国科隆市图书馆定期编制了不同题材的专题研习指引,以供青少年作课业参考,青少年学生可参考专题研习指引的内容及其中列举的研究资源进行相关课业研究。此外还设有研讨室,方便青少年学生作讨论习作及研修用。

此外,图书馆应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建议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利用图书馆资源完成部分课业任务,定期组织“图书馆之旅”“图书馆寻宝”“图书馆小知识”等活动,让更多中学生通过活动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学会善用图书馆资源。

4.3个性化数字服务

如前文分析,中学生到馆服务受到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解放思想,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为中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数字服务方式,延伸图书馆传统服务。

4.3.1多样化的图书馆服务。如为中学生交纳一定押金,提供手持阅读器借阅服务。手持阅读器一次可提供数以千计的图书,也可以在同一物理空间阅览印刷图书,聆听远程讲座,查阅数据库文献,询问网上咨询专家,欣赏展览网页,可以让中学生在课余时间更高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4.3.2个性化的文献获取方式。虽然处于同样的年龄层次,但中学生个体间信息和知识需求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获取文献的能力和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信息可以针对中学生群体整合集约型的中学生读者服务菜单,为每个服务个体度身定制“我的图书馆”,将各学科资料送到服务终端。中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帮助,就可以通过ipad等信息工具和载体建立个性化知识信息库存,阅览古今名著、查询志书年鉴、翻阅数理化题库等均可远程操作完成。

4.3.3信息推送及共享。目前,微博、微信等工具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的信息传递中,学生群体更是使用的主力军。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在面向中学生提供的信息传递中应用此类工具,如发送图书馆的最新新闻、公告、新书通报、新进数据库等信息。当中学生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遇到困难或在学习中需要获取参考信息等实际需求时可向图书馆微博、微信请求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员在收到咨询请求后,可立即检索信息,并将信息及时反馈。除了应用微信进行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员还可以利用微信建立馆员――用户、用户――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分享,由于信息传递方式免费且快捷,较容易产生尝试冲动,在信息共享活动中获益后会积极主动参与。在不断的信息分享、共享行为中,使彼此陌生的中学生用户拉近了距离,提高共享活动的活跃度。此外,馆员还可利用微信群等功能建立同一年级、同一兴趣的学习互助网,帮助用户沟通,一起探讨、解决学科问题,让互不认识的微信用户之间也可自行组建讨论小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馆员在必要时可对讨论小组进行信息指导。

[BT3]5结论

2013年10月,广州市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课题组公布了青少年最信任的媒介排名,前五名分别是课外书、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传统媒介尤其是纸质媒介仍然是青少年最信赖的资源。可见,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图书馆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如前文分析,中学生对公共图书馆利用率相对不高有其主客观原因,公共图书馆能够做的就是让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融合、协同发展,让馆藏文献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应该逐渐形成全媒体信息资源的典藏、管理、服务的新流程,对于中学生这一潜力巨大的阅读群体,更应紧贴全媒体发展动向,根据对象特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双重作用,为中学生群体提供更为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HTK]

[1][ZK(#]裴成发,贾惠芳.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及效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4):31-34.

[2]张璇,肖希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图书情报工作,2009(19):22-26.

[3]赵立清.浅淡图书馆如何作好阅读指导.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90-91.

[4]林运卓.图书馆导读方法与策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