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6-02 09:2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优化教学 方法策略

阅读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语文教学板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间接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温故。在此期间,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提高。但是在现阶段,反观我国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却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教学模式一板一眼,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够强;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缺乏良好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基于上述情况,语文教师在优化阅读课堂期间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从以学为本的角度着手,在秉持自身主体为止的同时也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置,即扮演好教学“指导员”的角色,也扮演好学习“合伙人”的角色。由此一来,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且还能间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继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成效。

一、发扬教师主体地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思路是确保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在具体方法上如下述两点所示:

1.巧用电子白板,让阅读直观性强

在以教师为主体打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首先要遵循学生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方法为例:电子白板直观性强,以电子白板为主导打造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为例:在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出示相关的解读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比如“勾心斗角”,这在现代词典中的意思是用尽心机互相排挤,而在原文中,它的意思却是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单纯地从字面解释来看自然无法帮助高中生完全理解。这时,通过对视频的观赏,学生在理解方面便会更加深刻。另外,文章中利用大量的描写刻画了阿房宫的外形和结构,通过视频播放,可以将真实的阿房宫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视觉上对其产生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2.巧设探究问题,让阅读有效性强

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提供的巧妙问题可以让阅读教学变得事半功倍、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荷塘月色》为例:在指导阅读期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文章在描述上分别使用了哪些修o上的手法?这些手法有哪些优点?第二,文章中包含了许多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和措辞,这些描述揭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第三,文章中的荷塘月色到底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语文教师在设计上述三个问题期间首先考虑了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首先,第一个问题的难度相对较低,适合大部分学生来操作。但与之相比,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在难度上则有所提升,更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去操作。如此一来,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良好的阅读锻炼。而且,语文教师可以在此期间鼓励全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带领下更好地进行思考。

二、发扬学生主体地位,点燃智慧的火焰

在以教师为主导打造课堂阅读教学方案的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客观地承认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工作,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空间。如下述两点所示:

1.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达成理想中的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来完成课堂训练活动。同样以《阿房宫赋》为例:根据传统文言文学习方法,为学生设计以下探究任务:第一,参考教材注释,对全文进行翻译,了解文章内容;第二,对文章进行分段,了解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段落中的精彩修辞手法进行挖掘,分析它在文章中的用意;第三,思考作者撰述这篇文章的用意,他在称赞阿房宫的壮阔、优美的同时还间接渗透了哪些思想?为什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答案?当然,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有效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第2篇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文科语文考试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的过程。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①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②,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当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③。”

(选自《静观人生》,有删改)

【注】①留连:留恋不舍。②轧:拥挤。③永劫: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圆滑”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在岁月的冲刷下,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渐渐失去了棱角。

B.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是因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

C.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

D.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5.本文围绕“渐”阐发感悟,请梳理概括全文的思路。

(6分)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引用两处诗句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错误的。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故汉追及之

B.谓其骑曰亡其两骑耳

C.项王嗔目而叱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D.愿为诸君快战吾为若德

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B.亭长: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C.名、字:“籍”是项羽的名。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名一般用于自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D.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又因古人以东为左,位于长江之东,故又称“江左”。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后来项王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让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能力有过错。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B.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斩将”“刈旗”,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为四队,让他们从四面突围,自己又亲自杀掉了一名汉将和都尉,以此证明了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给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B.上阕描写了画角、牧马、西风、红叶等意象,营造了壮阔、悠远、荒凉的意境。

C.下阙词人描写的是眼前边塞的恩怨情恨,表达了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

D.此词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15.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