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时间:2023-06-02 09:2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观经济学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观经济学教案

第1篇

在我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方高校中的双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和核心课,因其类属于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使得与国际经济理论密不可分。微观经济学采用中文教学原本就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那么,积极开拓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母语进行教学逐渐成为许多高校选择。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举措的探索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一改其国内发展的策略,转而实施全球化战略,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人才。由于更多跨国公司进驻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也将随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无论国内外,都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型人才。国际型经管人才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性的眼光,因此,高校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复合全球型经管人才。而国外原版教材的引用,全球性思维的运用,使得双语教学能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更好的探究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国际惯例,以使学生能真正地同国际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对抗及沟通,从而真正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竞争、具备全球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应用比较成功的,都要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授课、还是沟通练习都使用外语,几乎完全不使用母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双语教学,它是母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接受,不致于一开始就掉队或产生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在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师资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倾向于选择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初期应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掌握,英文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在过渡到综合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就是英语授课为主。

三、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慎重选择教材。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材,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罗伯特•H.弗兰克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等等。有些教材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理论与精彩的案例微观经济学原理相结合,适合于初学者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使用,有的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结构严谨,数学方法使用较多,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在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原版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既能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和动态,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又要注意难易程度,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弱化学习的积极性,过易会导致理论的掌握太浅显,达不到专业生专业学习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双语课教学由于既有英文讲解又有时得配以必要的中文说明,就会减缓教学进度,使得教学内容量大,为了确保教学安排的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总体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任务。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讲内容必须是重点,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项学习任务。此外,学生还应配以适合的中文教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三)构建师资实力强的双语教学队伍。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应用英语来清晰的表述经济学知识和原理,能将语言和知识完美的融合,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全球化的视野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出国留学以及英语培训的经历,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还是难以驾驭,造成教师累学生苦且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致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英语学习,继而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双语培训,并制定完善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选拨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者研修,继而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国际视野,完善和更新知识层次,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专家或海归人才,充实双语教学队伍。

(四)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引导性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一般多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在掌握时又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可能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或将有深度的问题只能浅显的表述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就应该多采用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调动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此外,组织学生每节课之前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济现现象或阐述经济原理。“Presentation”作为西方国家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语言类院校中大受欢迎,通常由学生自选一个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话题,通过查资料、做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形成自己的小观点。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兴趣。《微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微观经济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国外教材通常都配有丰富的案例,但与我国经济现实相差较大,如何将微观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丰富的我国微观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案例,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法宝。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电子教案,习题库,师生之间利用公共邮箱上传问题和下载资料,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四、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从而更好的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轻语言重专业的倾向,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形式上是双语教学,而实际上仅仅是对个别概念的英文解释,在考核方式和过程教学中都采用中文,英文比例较少。另一方面,应避免出现重语言轻专业的问题,使微观经济学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堂,重视对英文的学习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二学期到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时间不长,英语水平不高,尤其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可能更差一些,因此,在开始双语课程时,多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授课过程中,除一些经济原理和概念的介绍外,在案例分析或数据分析使尽可能采用简单易懂的口语,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学生的英语水平特点,设置微观经济学两类课程,这两类课程学分不同,授课教师不同,一类用中文教学,适合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另一类采用双语教学,适合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学分较高。此外,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以增强经济学学习的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的经济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第2篇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这一课程本身内容覆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一些概念和理论分析过于抽象且难于理解和消化,因而,对于本科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又由于这一课程普遍是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难度就更大。因此,有必要改革、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手段,着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激发其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潜能;同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讲授和训练;注重理论分析和现实问题分析紧密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分析力和解释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为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多角度强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笔者根据日常教学实践,建议综合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大量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尽量多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说明和阐述微观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理论。通过案例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思辨能力,提高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个体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在实际生活中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因此,教师平时就要经常收集整理相关教学案例,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用案例形式展开分析和讲解。每次在讲授新课过程中也可要求学生准备案例并阐述其经济意义,教师可通过总结和点评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加强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应当注意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便于理解经济学知识,因而,教师不能仅仅利用理论解释所列举的案例,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发散思考、深入思考,然后给予解答。在案例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2.善于启发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多种问题或疑问,以吸引学生思考和回答。在上新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提前观察若干与即将学习理论相关的现象;其次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现象后提出问题,即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总结其中所表现出的经济理论、规律;再次,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说明或证明其从观察中所得到的结论,即锻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推导归纳其结论,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表述,少用生活化语言,训练其表达能力;最后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进一步解释已有的现象或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使学生们体会到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3.重视讨论式教学

这一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提倡学生多多思考和多多发问,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甚至于否定经济学中的部分观点和思想,发表和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来思考现有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宽容的态度,要努力保护和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积极性,借此来启发和调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习惯就会养成。

4.积极开展慕课教学

慕课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它是将过去那种零散的各种学习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一部分或全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义、教案等等全部共享到网络上,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测,教师则通过在线辅导或答疑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利用年轻人求知愿望强烈的特点,教师也可定期组织开展与经济学理论紧密相关的研讨话题和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在研讨课、讨论课活动中,教师给出一些具体题目,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则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对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通过经常性的教学研讨和师生对话,就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困惑,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5.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于理论联系现实,更在于实际中的学以应用。因此,需要将课堂所学理论用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增加课程吸引力。如通过到企事业单位学习参观、邀请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举办专题讲座、利用假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等形式来体验经济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领悟经济理论的独特魅力。结合目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可指导同学通过申请创业课题、社会实践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等等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知识讲授

微观经济学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加之教学时数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要重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突出和强化重点难点知识讲授,突出和强化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传授、训练。

1.微观经济学教学应该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根据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重点讲解如均衡价格理论及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基础知识,要做到精讲并讲透。其他内容可以做简单扼要介绍,或者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同学自己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相关的财经类文献,并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通过讲授内容调整和优化,力求培养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侧重基本理论内容讲授,淡化数学内容讲授

尽管现有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教学,如图表、公式等,用以推导、证明经济学中基本理论、原理,但数学只是辅助用于说明经济学理论,因此不能过多讲授数学。对于初次学习这门课程的新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习理解基本理论和原理,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淡化数学方面讲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经济学不是数学,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基础理论,而不是单纯的数学计算或公式化推理。

三、创新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业设计与学业成绩考核方式

课程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完成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过程,也是检验其学习效果、学习水平的过程;而学业考试考核更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它既是测评学生的成绩,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参考,因而也相当重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也需要加强课程作业设计与考评,创新作业方式和考试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笔试的考试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1.创新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形式

要学好微观经济学,一定量的习题必不可少,通过大量思维能力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程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将作业完成情况及时通报学生,既督促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能增加师生双方的教学互动。通常,教师可以小论文、案例分析或者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资料撰写专题报告,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所学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使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总之,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组织展开、实施及其效果,更要加强课后作业和练习环节的规划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体裁多样的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3篇

西方经济学因其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引自西方国家而得名。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服务于其他专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应实现的几大目标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以及经济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也是保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手段。

2.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做到能够与时代并进。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说明了在这种共通性之中,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向其他课程渗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其所学的各门课程,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对于初学者和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较强的理论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资料性信息,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令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利于其对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西方经济学知识阐述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近年来,经济学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然而,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很容易令人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牵连性。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应因数学方法本身而强调数学方法,而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因为数学的方法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成分比较多见。目前中国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还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3]。

4.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时常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黑板板书介绍关键概念或推导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或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2.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实例符合中国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学 教学改革

1 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是对资本主义运行的基础―――市场机制的经验性总结。从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分析,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理论性非常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涉及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论为核心,以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涉及的主要理论有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

1.2 完善的体系与派别林立并存

概括地说,经济学从宏观及微观的层面探讨并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它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经济学又是学派林立,仅现代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经济学的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1.3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表,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具有普遍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经济学的教学特点

2.1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政策性

虽然经济学植根于西方社会,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2.2 数学分析的必要性

经济学不仅对经济现象作定性描述,还倾向于进行定量分析。数学是了解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和变动趋势的有效工具。一般来说,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将数学用作定量分析的工具,直观反映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和变动趋势;二是有数学对经济现象进行推理。这就使经济学的教学中面临大量图表和公式推演。但是数学毕竟只是一种研究工具,并不是经济学的全部,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把握数学分析的程度。

3 当前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材内容时代感不强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所用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萨缪尔森《经济学》早期版本的体系和内容。教材落后于经济发展现状,且更新缓慢,没能反映出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前沿动态。教材不能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不能体现经济学发展潮流和方向。在这样的教材体系下,不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理解现代的经济学者如何考察世界经济、掌握研究当前的经济问题而需具备的原理。其次,现有教材体系偏重于介绍和证明,疏于说明和例证,缺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尤其缺乏用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实际的分析。这决定了教学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使教学和学习抽象而乏味,淡化了课程的现实魅力。

3.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活动各要素间互动性不够

课程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学生坐在台下当听众。教师“填鸭”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讲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生怕学生听不懂。学生本身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对原理形成的思路不作思考,忽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等的缺乏,使推动教学活动过程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未能形成。

3.3 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替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和推崇。应该说,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得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文本、图像、图形、声音,乃至动画效果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只能依靠不停地板书和费时且不精确的图形描绘模式,达到了人机互动、师生交流的良好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虽然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却不能也不应该全面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毕竟经济学不仅包含抽象的理论,更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而这些单纯利用多媒体演绎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和消化的。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教师从此抛弃课本和教案,抛弃粉笔和推演,而只是改变传统教学中陈旧的、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和僵化模式,使传统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4 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4.1 扩展教学内容,增加对非主流学派、前沿理论的介绍

“经济学”是一门集大成的经济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经济观察的敏锐力。目前国内“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来编写,虽然也吸收和容纳了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但远不能反映当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全貌,甚至对某些经济现象缺乏基本的解释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主流经济学观点以外,还应该尽量融合其他流派的观点,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从根本上来说,各流派之间只是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其理论并非根本性的不相容。

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发展较快的人文社会学科,在教学中应力求站在学科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学生了解西方经济运行和西方经济政策的窗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2 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教学,适度推行双语教学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启发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启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启发的情境,建立启发的氛围,促进启发的开展,把握启发的深度,评价启发的成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启发的目标,思考启发的问题,掌握启发的方法,敞开启发的思路,交流启发的内容,总结启发的结果。经济学教学中之所以适合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启发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学生则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寻找方法,自主启发思路,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显然,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

“双语教学”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尤其是第一语言为外语作为教和学的媒介,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别。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全球化决定了“经济学”采用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讲授“经济学”课程既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更是我国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的一个过程。但是,在双语教学中也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不能因为采用双语教学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和深度,降低专业学习的标准,毕竟专业课程学习是根本。二是不能只追求双语教学的形式,而是要通过双语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4.3 丰富教学手段,传统式教学与现代化教学各取所长

借助多媒体方式和手段,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梳理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甚至现实经济生活的视频资料,可以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但也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和局限性。比如在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图形分析的演绎中,多媒体很难直观地呈现出来,而这些都有赖于通过传统板书的方式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推导和演绎。除此以外应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手段将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将经济学课件传送到校园教学网共享,以供经济学学生或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学生下载并灵活使用。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对某些经济现象或形势的困惑,通过网络的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并举、人机互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春璇.关于“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9):48-49

第5篇

【关键词】大学 经济类专业 教师 教学

一、前言

大学教师承担着讲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大学教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承接了中小学教育所培养的具有基本素质和基础知识的基础性人才,另一方面,要向社会输送自己所培养的专业性的人才,但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类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其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经济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各专业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还存在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特性问题,因此经济类专业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考虑到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教学目的、学生特点、环境特点,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二、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照本宣科

大学教师所面对的教授对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基础及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不需要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大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更需要的是灵活,尤其是经济类专业的课程,简单的原理蕴含着无限深刻的内涵,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但当前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自己不思考,不设计教案,只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内容念下来。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内容不熟悉,社会实践不丰富,讲课功底不扎实,很容易依赖于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法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经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经济,应该说经济类专业的课程可以讲得灵活生动、丰富多彩。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经济类专业教师对经济类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给学生,但是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经济如何结合把握不好,不能够轻松、灵活地将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应用于教学,因此就不能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更没有办法去拓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必然枯燥无味。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很多教师把视野局限于专业的范围内,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其他知识的积累,使得自身知识面狭窄。二是很多教师虽然讲授经济,但终日局限于校园内部,没有经济的实践经验,这无异于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三是某些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由于自身的纯理论性特点,很难讲得活泼生动。

(三)教学方法简单单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的老师依然采取了最简单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这种教学方法简单单一,最易采用,但是却无法调动课堂气氛,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睡觉、聊天、看其他书籍。

(四)教学之余缺乏沟通

大学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的上课学习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自觉性,大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不需要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的约束与管理,因此,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短,也缺乏沟通与交流。目前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教师与学生互不熟悉,上课来,下课走,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水平层次、学习需求,学生也不了解教师的情况,甚至一门课程结束,学生仍不知教师的姓名。这样缺乏沟通与交流的状态下,学生只会是被动地听课,教师也只能是被动地讲课。

三、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师教学方法研究

(一)严格做好备课环节工作

大学教学比中小学教学更为灵活,经济类专业教学也比其他专业的教学更为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师就可以不用备课,就可以在课堂上东拉西扯。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作为大学教师,备课是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备课是否充分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严谨,以及课堂教学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吃透教材。教材是讲课的依据,因此教材的内容必须要熟练掌握,才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其次,要搜集并阅读大量的资料。一方面搜集资料完善教材的理论体系,形成自己讲课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搜集大量与理论知识相联系的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例子,并将其充实到讲课内容中去。再次,设计教案。讲课的内容、讲课的理论体系、讲课需要的案例及例子、讲课的重点难点、讲课的方法都需要在教案中详细设计出来。最后,形成课件或板书。目前大多数大学使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制作逻辑鲜明又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如果采用黑板教学,需要设计简单明了的板书内容。只有严格做好备课环节的工作,讲课过程中才能够驾轻就熟,统筹全局,才能够严谨中不失灵活,才能够深沉中不乏趣味。

(二)结合学生层次开展教学

大学的学生层次并不相同,如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本科生与大专生之间就有很明显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历层次的学生,不同班级之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基本素质、接受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会有很多不同。因此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层次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专科生的知识基础稍差,理解能力较低,学习自觉性欠佳,但是专科生往往性格活泼,喜欢新奇事物,更关注经济在实践中的应用性,因此对于专科生的教学可以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将讲授重点放在应用与实践方面。本科生相较而言,基本功较为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理解能力也更强一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准备考研,对理论的深入学习有一定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理论问题讲得透彻清楚。

(三)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大学培养的学生是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因此,大学教师应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能了解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教师走向社会可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讲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经济类专业教师来讲,首先可以自己去考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如会计证、注册会计师、经济师等,一来增强理论知识,提高讲课功底;二来依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引导和鼓励经济专业的学生学习更具有说服力。其次可以深入到企业、海关、国税等与经济相关的单位调研或学习,了解经济运行的过程,并将所学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引导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丰富授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授某个经济学原理时,可首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将理论内容引出,会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如果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讲解几个与生活相关的案例,同样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另外讨论法也是一个易于操作,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个好方法。除此之外,经济类专业教师应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不断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想提起学生的兴趣很困难,除了应用上述方法外,还可采取让学生轮流上台讲的方法,学生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认真地去看书,这样达到的效果比教师讲课更为明显。

第6篇

关键词:“主动实践”;金融专业;教学改革

一、前言

结合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金融专业类人才的需求以及期望也越来越高,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市场敏感度、相对独立的金融见解以及必要的实践能力等等都是从事金融专业教学的老师以及广大的学生们所追求的。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一直在众多高校之中进行着,学生以及老师通过教学模式、课堂形式、讲授内容、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调整在不断探索着课堂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联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等等的挖掘也成为老师们教改重点关注的部分。“主动实践”理念的提出一方面切合了现阶段应用经济类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适当的指出并纠正了老师们长期沿用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实效性与灵活性。

二、金融专业教学现状

金融专业是应用经济学中的一种,涉及证券交易、资金融通、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金融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的选择也是多元化的,继续深造或者走上社会岗位都是不错的选择。金融专业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共性,也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同属于经济类别,金融专业学生也需要在数据分析和经济理论运用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运筹学等学科都是必修项目,这些知识是学生在日后进行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础。除此之外,金融专业学生需要着重的掌握证券投资交易以及货币银行学等知识,其中证券类又包括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发行承销、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等等。学生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系统、完整的证券交易知识以及实用型技巧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比如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证券金融市场固有风险的存在、个别老师职业素养不足等等都会直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学习阶段留下遗憾。再加上金融领域的实践工作为学生提供的锻炼机会以及发挥余地是有限的,学生的交易实操等等需要有合规合法的平台、必要的资本、适宜学生提高的交易环境等等。因此,老师们还需要在日常的金融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自我展示的机会,用校园中的便利条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充分的培养和“孵化”条件,从而多角度的为学生的深造以及个人发展提供支持。“主动实践”这一理念的加入,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主观意识与金融专业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理念还能够为金融专业课程开展形式加入实践元素,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提升金融专业教学的新颖度和科学度,

三、“主动实践”理念影响下的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要点

(一)加强学生引导,提升主观能动性

“主动实践”理念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它也是一种需要老师和学生加强合作、共同磨合的教改理念,将会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产生效果。尽管现在大多数的教育教学已经从以前的“以老师为中心”逐步转变成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但一些教学改革活动还是需要老师来发挥带头和指导的作用。因此,老师们应该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对原有教案或者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将一些经济学规律或者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过程留出“空白”,为学生空出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此外,老师还可以在学生进行证券模拟交易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用一些证券交易中的突况来考验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下时间,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论坛、讨论组等平台进行常见问题的讨论,学校以及教研组则应该尽最大可能的拓宽这种交流渠道和平台,并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保证这种数字化、信息化的元素为学生提供积极、正面的教学辅助。在学校方面和老师们的科学引导下,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习的自觉性,积极的投身于金融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学生的学习轨迹已经不是原有的老师讲授、学生吸收的模式,而变成了一种自主化的学习轨迹,即问题由自己的实践中产生,再由自己的实践和探究得以解决,过程中学生深入学习的行为是主动的、自发的,其中关于交易技巧的积累、常见问题与风险的控制以及事务流程的把握都是适用于学生个人的,他们也将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得到专业上显著的提升。

(二)优化金融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国内大多数的金融专业教学改革仍然没有脱离原有的课堂讲授形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实习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相对简单,有的甚至过于流于表面,并不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客观条件内进行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演练。因此,“主动实践”理念对于金融专业教学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方面,这需要老师以及同学们在保证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包括师生的课堂形式、老师的讲授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都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老师们可以将讲授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基础与实操相互分离的模式,让学生在模拟证券操作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使新知识活学活用,防止学生在单纯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感到疲劳和反感。这种调整也是为了改变个别学生的侥幸心理,打消他们期末考试前或者实习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上的创新也能为老师和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帮助他们在课堂实践之中萌生新的学习方法、以及新颖的课堂开展形式,这也是将学生作为教学改革主体的有效途径之一。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可以结合本专业的一些特性,引进便捷性较高的智能模拟操作系统,拓展学生主动实践的实现方式,或者用一些校友、前辈的讲座或者工作经验为学生扩充职业性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对本专业形成完整的认识,并对其学习深造和职业选择形成有意义的指导。

(三)调整考评机制,适应实践型教学模式

结合国内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人们发现对学生的评价与测评体系在教育改革以及教学调整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老师的教学进度、讲授方式,以及学生们的日常学习与期末复习都会受到考评机制的影响,考试的时间、形式、范围等等都会是老师和学生考虑的因素。“主动实践”理念要求学校以及任课老师们转变以往的“轻过程重结果”的考评模式,而是将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以及学术成果等等纳入评价体系,保证对学生各方面成绩的考评并给予认可和鼓励。考评机制的调整是对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适应调整,二者的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老师的实践教学有所依据,也能够在定期的考评之中从学生的卷面成绩、实践评估等等得到有效的反馈,这些素材的积累有利于学校与老师们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查自纠,也能够为学生形成相应的金融学习档案,方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规程进行反思。一般情况下金融专业的成绩考评主要包含科目卷面成绩与实践成绩两部分,而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评分又缺乏相应的依据。对此,老师们可以尝试在保持原有笔试环节的同时,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为学生期末考评提供几种组合方案,比如方案A包含模拟证券操作收益、实践活动报告、证券实际操作成果,方案B包括学术成果发表情况、学习小组实践成果、专业课程交流平台的有效发言数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案,并纳入最终的成绩考评,老师也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金融专业学习中的短板,从而实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全面发展。这种灵活的考评体制将会更适宜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也将有利于校内队员考评的发展。

四、总结

金融相关专业的特性不能够成为阻碍课程改革的因素,老师们反而应该以这些所谓局限性为突破口,用新的理念以及指导思想为现有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改进方向。“主动实践”的加入不进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再次强化了学生在金融专业学习中的日常实操与成绩考评,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上合理的教学活动将会为老师们开拓思路,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这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涯以及职业规划无疑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韦明升;金融教学实践教学探莨———基于广西高职院校的教研分析[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下).2015(12).

[2]张会平;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讨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5(14).

第7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和谐;教学环境;动态不对称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启示

信息不对称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并由此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保险公司与受保人之间的关系。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商品买卖人之间的关系等。我国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也正不断增加。在高校的教学活动过程,参与者有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而最主要的主体双方为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教学双方主体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教与学的两个过程脱节,教与学存在内容,思路及方式等方面的不匹配,使得教学过程不和谐,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探究其表现、成因及防范措施,有利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及教学过程,对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教学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理论解释

根据自然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原理,以及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关系原理可知,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与学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而短暂的对称只是相对的,教学主体双方不断向系统输入信号,改变系统的状态,使教学信息由不对称走向均衡,这是一个双方不断博弈的交互作用过程,随着双方输入信号的改变,这种均衡又重新回到新的不均衡,这两种状态不断反复,但每次反复都使教学系统的状态,更接近于双方信息的逐渐对称。最终,教与学主体间信息不对称不断趋向和谐。教师在整个教学互动体系中要处于先导地位,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往往率先输入信号,改变不对称状态,使整个系统达到均衡。信息不对称动态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三、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机理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从系统所处状态上看,可分为静态不对称和动态不对称。

(一)静态不对称

静态不对称是指教与学的主体在教学的某一阶段所存在的双方知识域的不对等、观念的不同步及课程信息的非完全公开等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知识上的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对称又分为完全不对称和局部不对称,前者表现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与教师所掌握的信息的交集为空集,即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所讲的任何内容都意味着是一种新的知识。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对教师比较有利;而后者表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与教师所掌握的信息的交集不空,则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知识集大于学生的知识集,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成为课堂教学得以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集小于或等于学生的知识集,那么教师只能照本宜科,学生也学不到新的知识,则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这种不对称是不合理的。

二是课程信息不对称。有的教师在开课前不公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考核要求,以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有些即使公开了,但由于学生对信息获取手段的限制,未能掌握相关信息,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教材大多由任课老师选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甚至已有的教案来确定教材。在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乔哈利窗口模型中,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讲解“明区”和“隐区”部分内容,而对于“盲区”和“暗区”部分尽量避开。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强调自己最为熟悉的知识或信息,即明区和隐区的知识或信息。由于教学缺乏互动,教师的盲区不能得到破解,成为固有盲区,教师的知识盲区同样也成为学生知识的盲区,形成了教学中的“双亏”局面。

三是观念上的信息不对称。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他们的许多观念比教师更新潮,如果教师不去研究青年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观念上不能与时俱进,很容易会产生“代沟”,由此导致师生之间互不理解,无法沟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动态不对称

动态不对称性是指在原有静态不对称基础上,加入时间维,从时间序列研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而且这种不对称性经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双方博弈。不断改变输入信号,由不对称逐渐趋向均衡,再由均衡走向新的不对称,两种状态不断循环,每次循环都不原来基础上走向了更高层次,不断趋近教学和谐。这种动态的不对称主要由处于教学不同阶段或时期师生间的教学供需矛盾引起的。笔者就目前所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两个班级在开学初期及期末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和图3。

在学期起始阶段,学生关注教学情况表现为:案例教学>教学重点突出>生动性=课堂时间把握=增加学生讨论=讲课声音>语速控制>实用性。其中,案例教学与重点突出是学生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在学期期末,通过调研发现,生动性>案例教学>增加学生讨论=讲课声音>课堂时间把握=重点突出,生动性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教学内容,与学期初相比,在期末的调研中发现学生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手段,譬如,学生课堂讨论与教师的讲课声音所占比重有较大水平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适应了教师教学方式后,由最初对教师的陌生感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新鲜感降低,在课堂教学中学的过程趋于平淡,此时更加关注授课教师的授课手段,尤其是提高生动性以增加其学习中的兴趣成为教学的关键。在整个学期当中,学生始终比较关注案例教学问题,说明案例,尤其是结合科研工作的实例讲解,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当然教学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学的主体在求学过程中全部课程中教与学的信息不对称性,在这种条件下,这种动态性就表现的更为复杂。

四、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的方法与策略

(一)增加教师的知识集

要想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有一缸水,而且是一

缸活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部分信息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实时共享,因此,就特定的课程或专题内容而言。教师的知识集要与学生的知识集拉开很大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困难。要想拥有比学生更大的知识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面即时更新自身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大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使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成为一缸活水,使死的书本知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搭建教学信息网络平台

通过教学信息平台,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教师通过平台可将教学相关信息公开,如公开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等,学生可以在乎台上收集信息、了解专业、课程等情况,甚至每一节课的主要讲解内容和课堂的授课方式。通过教学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核心主导地位,是信息的者和学习行为的领导者,学生接受信息一理解信息一记忆信息一应用信息的单向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传递信息的唯一窗口。而在教学信息平台上,所有的沟通都是数字化的,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读、思、查、写等措施,亲自感知教材,尽可能自己寻求答案,得出结论,探索规律,甚至向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任意时间、地点的双向交流活动。

(三)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阶段性需求

调研发现学生在学期的不同时段,对教学存在阶段性需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实现师生互动,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及教学方法的需求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改变以前的静态思维模式,不仅要完成自身知识域的扩大、增强课程信息的透明程度以及不断更新观念,更要在整个教的环节中,以动态思维模式来把握教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的教学内容、模式及方法,譬如在新课程的初始阶段,应更加关注知识面的扩大,使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产生兴趣;在后期阶段应更加注重授课方式的生动性与灵活性,提高课程的可学习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兴趣点能保持到课程的结束。

第8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应用型外语人才;专业外语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48-02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国务院在2011年9月28日作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决策。要想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要素。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及河南与世界的合作交流的不断扩大需要多元化、开放型的外语人才。

一、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定义

应用型外语人才是指一种新型的复合人才,这种人才不但具有外语专业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必须熟练掌握和精通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也就是说专业外语人才。这种人才能使外语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于工作实践中,举例说,现在一些理工科院校都设置有机械英语或者叫科技英语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比如能源方面的,不但能看懂国外同行先进的理论文献,还能及时跟对方交流、沟通,在生意洽谈时能跟对方协商、谈判,为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回来后甚至还能指导一线工人操作、维修,这样的毕业生,会一直供不应求,因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目前,只掌握外语知识而无专业知识的纯外语专业毕业生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之所以培养和使用外语人才,目的是想在金融、旅游、保险、医疗、农业等各个领域与国外同一领域企业进行沟通与合作,外语只是实现这些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引入的技术力量。只有这些具备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有望帮助企业更加快捷地进入国际市场,及时获取有效供求信息;快速掌握驾驭当今通用经济交易方式,同时还能节约交易成本;还可以代表企业同国外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学习、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及管理经验,从而改善和提高本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目前外语人才市场面临的现状

目前整个中原经济区外语人才市场面临的现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短缺,尤其是旅游、医药、能源机械、机械等几个领域

河南省政府机关、新闻机构和旅游行业一直都存在外语人才匮乏的现象。河南省是旅游大省,旅游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划定,我省旅游业得到不断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外语人才将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准确生动地介绍到国外。例如,黄淮学院附近的嵖岈山风景区蜚声海内外,曾是西游记外景地,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导游,阻碍了旅游的发展。另外,随着我省的国际经贸、文化、体育活动和旅游交流的日益频繁,我省越来越多地承办国际性的博览会、交易会、体育赛事等,都带动了小语种的升温。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国外游客日益增多,尤其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游客人数逐渐上升。许多小语种导游需求旺盛,特别是俄语、德语、法语等导游缺口较大,满足不了发展需求。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员流动性进一步加强,一些外资医疗机构、私立医院、涉外病房日益增多,这也促使护理专业人员的英语要求在日趋提高,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医院聘用高级护理的月薪日益可观,更加催生了这个专业的持续高温,护士的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显得越发重要,直接成为这些用人单位选拔员工的必备条件。高校必须注意到这一市场需求,那么既然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专业护理人才,护理专业专科的设置乃至师资、课程安排、学生将来的实习等一定要全盘考虑,为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及毕业后就业、升本、出国学习或工作等各种发展方向夯实英语基础。然而目前,高校医护英语教学却面临模式陈旧、教材及学习资料相对老化等问题,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更是亟待改革。黄淮学院护理系目前也正面临这一问题,所以要想开设有自身特色的医护英语课程,满足市场需求,就一定要注意整个培养过程的各个程序,精雕细刻,争取出精品,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水平高的高级护理人才。

2.课程及专业设置落后,单纯语言文字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

目前,各大院校外语系课程及专业设置比较落后、单一,以黄淮学院为例,作为一所新生本科高校,外语系传统专业有英语教育,这几年又增加了商务英语,其实完全可以和本校专业性比较强的护理系结合,对外语系学生开放护理专业的专业课,增加他们就业的砝码;同时还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外语交际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促进高级护理专业的开设。

第9篇

一、双语教学的基本含义与目标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一般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用非母语(主要是英语)进行教学。国际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2]采用浸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一般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过渡式这种模式与浸没式双语教学模式相比属于低一个层次,但对学生来讲易于知识的接受,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所谓维持式,这种模式对外语基础薄弱、外语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比较适用,学生只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学习教材。

从我国推行双语教学的背景来看,其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能在该专业领域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一般是英语)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的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尽管如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非母语仍然只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目的,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所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为日后考研、求职或出国深造等做好准备。[3]之所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进另一种语言,一方面是因为英美等国在该领域理论发展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贸领域中英语成为越来越普遍使用的工作语言。

二、双语教学实施的条件

通过一段时间双语教学的实践,我认为语教学要成功实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4]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双语教学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无论是在课程材料的准备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双语教学在准备课程内容时,教师除了必须把基础知识介绍清楚外,还要去搜集有关案例的背景资料,并增添本国的案例资料。中文的内容比较容易搜集,而英文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此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案例讨论等方式。教师在讨论前准备时就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想出应对措施。

2·难度合适的原版教材

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推广双语教学应使用优秀的、先进的进口外文原版专业教材,这是多数高校从未经历过的新鲜事。由于国外的原版专业教材价格昂贵,国内市场的需求量极小,市场上难以购买。在我院图书馆,馆藏的进口原版专业教材稀少。[5]即使有藏书,也因数量有限而无法满足要求,或因内容过于陈旧而失去使用价值,与其相关的、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进口参考资料寥寥无几,无法适应双语教学的客观要求。此外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在涉外经管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是高校自己根据国外的教材进行改编的,真正使用外文原版的很少。由于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推广的速度较慢,双语教学教材工作还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3·学生的积极配合

学生的配合也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一方面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双语教学的内容便无法讲述,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调查中有3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课程太难,以后出去找工作时大多数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表面的成绩,同样一门课程,由于难度加大,双语教学的分数可能比普通教学的分数低。[6]另一方面是学生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很多双语教学课才开始时使用的外语比较多,后来由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所使用的外语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纯中文讲述,双语教学的目标便无法实现。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另外在课前必须复习,课中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后还要花相当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的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同时也不能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

4·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双语教学在我学部尚处于探索阶段,少数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由于缺乏双语教学经验,加之学生的外语水平有限,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学生接受双语教学面临语言能力障碍。受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测试要求的影响,学生的外语能力普遍属于高分低能。[7]虽然学生已学习外语多年,拥有相当的词汇,但听力和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加之所学的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之间差距较大,目前仅有少数大学生具备接受双语教学的语言条件。高校学生较低的外语语言能力,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推广工作。

三、双语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教学资源的立体化

所谓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指教学资源不仅需要英语版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需要提供汉语版本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不仅需要提供传统纸质媒体的教学资源,更需要提供现代电子版本的教学资源。[8]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并以文本形式发放给学生作为核心教学材料,作为学生掌握主要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载体。此外,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各种支撑教学资源的获得路径,如各种专业网站网址、书刊、报纸的名称,并建立双语教学的网站,通过校园网的形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互动。

教学本身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双向交流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技能、教学组织过程形成良好的融合才能发挥出最优的效果,否则教材将禁锢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单一教材本身体系、结构和风格的单一性与学生学习习惯、知识背景、教师教学组织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着无法协调的矛盾。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哪一种教材是完全适合于所有的教学环境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中各要素的情况向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而不是单纯的某一本教材或辅导书。

2·教学组织的系统化

由于教师外语表达能力、知识本身的难度、学生预备知识的存贮、学生的英语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外语在传达专业知识方面远远不及母语。[9]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组织不科学,往往会将双语教学课程变味成为专业英语课程,教师、学生将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与讲解而无法顾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双语教学的组织应该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展开,首先教师应该对课程本身的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另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接触的基本上都是书面英语,书面英语的表达形式与口头英语完全不一样,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仅仅只停留在将相关知识背会的层次上,则往往会使学生不知所云,因而双语教师备课中要尤其注重将英语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并进行不断的演示与排练,达到熟练自如的程度。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专业术语不理解而影响教学的进程的情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使学生一方面获得相关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对专业英语有所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英文教材,同时在必要时也可以参考中文教材。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精练的讲解,在每次课程中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某一项问题的解答,直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演示、讨论、辩论、模拟等方式充分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必须要通过大量接触语言本身才能完成,在双语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专业英语阅读,通过大量接触,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习效果评估过程化、具体化

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将对学生的评估集中在某一次考试上,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投机行为,阻碍了知识的传达和技能的培养。为了确实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可以借鉴英国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在每个学习单元后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测评项目,有口头也有书面的,还有实际操作的,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后必须实施测评,测评的结果通过书面或实际操作证明材料的形式递交,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证明材料利用一整套评估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估。该过程评估的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具体知识的掌握,在操作上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真实技能的评价,将测评放在学生的具体学习进程之中,大大提高了测评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是按照现实的贸易活动流程展开的,知识之间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同时各知识之间又相对独立,这就为该课程实施过程化、模块化的测评提供了条件。在设计考评模块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利用现实中的实例,并将现实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细化到这些模块中,实现教学与现实工作的准无缝对接。

四、涉外经管类专业双语教学的设想

1·努力培养能胜任双语教学的高素质教师

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10]在培养双语教学师资方面,首先可以从涉外经管专业师资的实际出发,挑选外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强化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为各自担任的专业课撰写双语教学的教案,挑选教材,制作课件或教具,并通过公开试讲由本专业的学生、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外语学院的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后正式在该教师的专业课上进行双语教学试点,经过一到两个学年的双语教学试点之后,再进行专门的教学评估,评估合格的才能继续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另外,除了对自身有条件的师资加强培养以外,还可以聘请外籍教师特别是外籍专家担任专业课教师,这对双语教学有重要促进作用。

2·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对象

我们目前的双语教学课程因为是必修课,所以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加。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在教学中,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希望增加英文讲述的比例,建议可以在新知识讲述之前,通过用英文进行场景模拟、讨论等方式先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示,然后再进行详细讲述,而外语基础差的学生希望不要用英语讲述。[11]同样一份试卷,基础好的学生觉得非常简单,而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连题目也看不懂。而老师在进行讲述时,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只能是按照学生的中等水平安排英文和中文讲述的比重,结果,基础差的学生觉得压力很大,久而久之甚至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选择,分层次进行双语教学。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学时所使用的英文可以多一些,而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学时所使用的英文可以相对少一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达到双语教学应有的效果,即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和课时安排

我们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如前所述,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有相当难度的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时中文的比重可以适当高一些。比如说微观经济学,生在掌握经济分析方法时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英文使用比例过大,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并且带来连锁反应,影响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的理解。双语教学的课时可以适当增加。[12]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是担心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和自身的英语水平,而是担心在进行双语教学后,老师会降低所讲述知识的难度。因为双语教学中部分难以理解的内容必须要用中文和英文同时进行讲述,这就增加了讲述的时间,而如果课时不够,老师能做的或者是减少讲课的内容,或者是降低课程的难度,如果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应当根据课程的难度,适当增加课时。除此以外,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应该进行创新,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的复合型人才。

4·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