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教师培训

中小教师培训

时间:2023-06-02 09:2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教师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教师培训

第1篇

【关键词】培训模式 监督机制 教师培训

新课改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思路。师资培训工作的成败与否是课程改革工作成败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学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看一个学校的教师素质,因此,教育部门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要。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是造成教师培训实效性不高的一个因素。我国目前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也不一样,直接导致不同地区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差别很大,特别是在对中小学教育中各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新的教育理论的把握、新式教学仪器的应用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但是这种差距在“新课改”的师资培训中没有得到体现,很多的培训内容发达地区的教师早已掌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了解的则不多,这种缺乏差异性的培训直接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整体效果较差。

2.传统的培训模式导致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一直延续自上到下的传统模式。这一培训模式导致培训的目标过于抽象、空洞,缺乏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参训教师不能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培训内容出现“空、虚、玄”现象,随意性强、主观臆想的成分比较多,过多的强调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灌输,脱离了教学实际,缺少可操作性的内容;对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给与有效地帮助。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3.培训过程和结果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有效地评价激励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因为培训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到位,对参训教师没有形成约束力,导致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所以,一些学校的教师不仅没有自己的培训目标,还常常把培训当作一种负担来对待。学校和教师对培训工作的不重视,教师对培训工作也不积极参与,培训的实效性自然就会降低。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1.建立差异化的培训体系。区别对待、差异化培训,殊途同归的多样化教师培训方式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最有效的途径。重点应从学校实力的强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学校特有的价值理念、教师本身的差异等几个方面加以区分。尤其是针对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地区的教师一定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此基础上为教师们铺设一个宏观的学习思路,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取多种培训模式,调动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积极性。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低效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搭建教师“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给中小学教师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参训对象的受训期望组建有特色的学习团队,以此确保培训活动的系统性、时效性和高效性。

3.提倡教学资源多样化,改革教师培训的方法。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要根据成人实践经验丰富,理解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实践反思等多种形式,把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培训方式转变为自学、研讨、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能够让教师在培训中对自己的课程和教学经验做出反思,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拓宽研修视野。

4.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监督机制,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激情。教育部门要建立起教师培训检查评估体系,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教育部门要对教师个人参加培训的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培训时间的充足。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培训的效果作为评价培训和教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依据。最后,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把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的成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评优选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要以“国培计划”为标志,认真探索和研究教师培训的规律,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使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教育,支持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伟.E-Learning:教师培训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6).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问题;对策

收稿日期:2007―03―05

作者简介:吴国琴(1978―),女,汉族,本科,重庆市璧山人,重庆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系农业人口素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中国有13亿人口,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占绝大多数。相应,农村基础教育也量大面广,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低下导致的农村整体人口素质的低下。因而农村的基础教育势必极大地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学素质以及农村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面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要使其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顺利实施,则是势在必行的有效策略。我国于2001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度重视新课程师资的培训与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存在以下的特点和不足:一是几乎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新课改实施的策略、模式,由于受以往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以及偏重城市教育的影响,而更多的带有城市学校教育的烙印,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不强。二是对农村教育的研究普遍倾向于现状、问题、对策等,专门有针对性的对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的研究较少。三是在“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21个实验区中,课程改革走的也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道路,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学校试点逐步推广到农村学校。因而对重庆市农村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研究还处于一种弱化状态,对广大农村学校师资的新课程培训还普遍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

一、重庆市农村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状况。重庆市是集中心城区、贫困山区、三峡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年轻的直辖市,辖42个区县(自治县、市),其中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县、16个三峡库区淹没县和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人口3090万,农业人口约占80%;属于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重庆市于2001年启动新课改实验,截止2003年秋季,课改实验区达到21个,用新课程教学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数的50%左右,到2004年则达到近80%,各实验区均有部分农村中小学参与课改实验,如首先实施新课改实验的北碚区2001年参与课改实验的155所小学和10所中学中,60%都在农村。

据统计,重庆市现有农村中小学1.52万所、教职工20.89万人、专职教师17.7万人、学生(乡镇中学、中心校、村校)约600万人,分别占全市的70%左右。而在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重庆农村学校师资状况堪忧。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彭水县,按标准测算,全县尚差教师编制1390人),教师学历偏低,队伍整体素质较差。农村中小学仍有相当数量的代课教师,据18个区县统计有代课教师9219人。代课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几乎没有接受什么培训,教学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基本上仍停留于几十年不变的传统模式。农村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二)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分析:重庆市各地区基本上都遵循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这一原则,新课程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有所提高,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农村学校教师受传统固有思想影响严重,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缺乏参与新课程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下表:

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有较为积极的认同,但对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信心不足,农村的师资素质及其态度影响了农村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也制约着新课程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2.培训中存在几类不可忽视的较为明显的差异。

(1)地区差异。重庆市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区域性不平衡,这是不争的事实。地区差异是指重庆市内经济、教育等发展存在差异的几类地区之间,特别是市内较发达的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差异。(2)层次差异。层次差异主要是指中、小学两阶段之间的差异,农村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在新课程培训上表现出较显著性差异。(3)学科差异。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状况,语、数等“长线学科”教师普遍充足,而综合、科学等短线科目教师严重不足,很多都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4)年龄差异。年龄差异是指中老年教师和年轻教师培训情况之间的差异,农村中老年教师本身学历层次低,业务能力相对较差,他们不愿接受新事物。

3.培训内容缺乏一定层次性和针对性。在当前新课程培训中,培训内容比较丰富,涉及面比较广。新课程的理念、标准、教学策略、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等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很少涉及课程开发,因此新课程培训出现“万人一面”的状况,缺乏农村和地方特色。对广大农村教师而言缺乏实用性,使得他们无法把握新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产生更多困惑。

4.村小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是最薄弱环节。村小教师由于自身学历低,业务能力不强,对新课改存在畏惧心理。其次,由于村小自身条件差,经费和资源严重缺乏使得他们不愿参与培训,更无力组织校本培训。调查显示,在访谈的5名被调查的村小教师中有2人从未参与培训。村小教师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快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条件上,资源严重匮乏,跟不上培训步伐。

二、重庆市农村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薄弱的师资状况和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影响培训的内在因素。作为农村学校新课程推行的主体――农村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参加培训时,农村教师由于平时学习、积累不够,参与培训的次数少,往往持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接受能立刻用于实际,立竿见影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心态反而影响了效果。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对新课程的认识不到位,仍把学生的学业成绩看作是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对新课程的实施存在观望心理。面对新课程,虽然参与了培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但由于自身业务素质薄弱,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致使选送教师外出培训受到影响,校本培训不到位。

(二)培训资源缺乏,影响培训的有效实施和效果。我市农村地域广阔,社会、经济、人文、地理较为复杂,客观上使各区县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经济的差异必然导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不平衡。和城市学校相比,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不足。农村学校缺少新课程的图书资料、音像设备和音像资料,网络处于没有或得不到有效使用的状况,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及时更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几乎空白,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实行“一费制”后,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更为紧张,培训经费缺乏,无法组织更多的老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农村学校相对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很少得到校外专家的指导,校际之间的交流、观摩很少开展。各区县培训基地在设施、设备、培训者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能胜任新课程培训的需要,软硬件建设亟须加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新课程培训的实施和培训的效果。

(三)农村淡薄的人文环境和低下的家长教育素质制约着农村教师参与课改培训的热情。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脱离于农村的社会背景,学校和农村社会之间很少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导致学校在农村社会当中处于孤立的地位。农村教育的“城市化教育模式”表现出严重的农村歧视和非理性的功利化,使教育、经济严重分离并企图超然农村实际。由于农村家长自身教育素质低下和农村社会人文环境淡薄,导致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也有牢骚和功利性的看法,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目的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成为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再加上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社会中的宣传力度不很得力。在这样的农村社会大背景下搞新课程改革,只能是农村教育工作者的一厢情愿。教师的教育观念变了,学生更自由了,对分数更淡薄了,而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不少家长对新课程改革存在异议以及农村社会整个人文环境对教师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功利性使教师对课改踌躇不前、参加培训热情大减。

(四)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培训效率。新课程培训不是一项简单孤立的工作,其自身内部也由许多环节组成,涉及到许多因素。培训管理既受教师状况、专业发展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相关的激励竞争机制、评估机制、约束机制等制约。而这些正是新课程培训中缺乏的有效管理措施。在当前的新课程培训中,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手段,很多培训仅仅只有对培训的终结性评价,即培训后进行简单的测试;对培训的监督和反馈不够,在培训中应及时反馈教师的培训信息,在不断反馈中改进培训。

三、重庆市农村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新课程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实施新课程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新课程师资培训必须贯穿在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当中,并适度超前进行。新课程师资培训是一项周期长、要求高的全员培训任务,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重庆市农村教师人数多,实施新课程的理论和经验相当匮乏,而新课程的挑战首先是指其蕴含的新思想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走进新课程”首先是思想、观念要走进,有了新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因而树立新理念是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前提条件。“判断一个观念是否需要更新,不是看它存在时间的长短,接受人数的多寡,而是看它是否适应时展的需要,对实践有无促进作用”。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不是农村教师能不能实施好新课程问题,而是绝大多数农村教师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新课程师资培训的保障机制。

1.加强管理、统筹规划农村地区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对农村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目标、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培训职责管理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培训管理。

2.保证培训经费、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农村地区在新课程培训中普遍存在经费和资源短缺的状况。各区县各级政府、学校应该明确责任,切实保障新课程培训的经费投入。广开渠道,建立农村新课程师资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3.建立城乡教师互动机制。通过开展教育“扶贫”活动,做好送教下乡这篇文章,城区示范学校与乡镇的薄弱中小学结成对子,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优秀城区教师到乡、村学校起好带头、引领作用;乡、村教师轮流去城区学校观摩、学习。形成城乡教师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加强对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中的薄弱环节的指导和支持。重庆市贫困区县较多,其农村教师结构和素质存在更大问题,经费和资源缺口更大,观念的转变和新课程的实施更为艰难。如果不加强扶持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的新课程培训,将会导致新课程的难以实施和地区、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和差距的继续扩大。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村小在数量和学生、教师人数上都大幅减少,村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和参与培训方面容易被忽视和遗忘。这就要依靠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的“地方政府分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这一方针的指导,采取硬性措施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加以落实。因而从政策上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村小的倾斜,从业务上要投入更多的有经验的培训教师,组织更多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逐步跟上,最终适应新课改的步伐。从学科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没有现成的模式,教师难以把握,尤其需要方法、技术的指导,农村学校可根据本地特点,将劳动技术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内容进行整合、补充、调整和拓展,使之更具有地方特色。在培训中,要结合这些情况,不能将分科知识简单的拼凑在一起。要结合具体问题精心组织培训,为教师实施这类课程提供借鉴、打开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学敏.关于两个贫困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03.1.

〔2〕郭峰.农村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建.中国教育学刊,2003.3.

〔3〕郭永福.处理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关系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4.4.

〔4〕樊香兰,孟旭.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3.12.

〔5〕阚兆成.对新课程实施中几个偏差问题的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04.4.

〔6〕温世仁.教育的未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胡艳等.国外中小学教育面面观――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海南出版社,2000.4.

〔8〕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第3篇

【关 键 词】县师培中心;创生;推广;地方教育理论

世纪之交,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完成,县教师进修校收益逐渐衰退。为了更好的生存,各县纷纷将教研室、教仪站、电大工作站等并入县教师进修校,组建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教师培训中心。时至今日,这些教师培训中心中的少数并入了当地高职院校,多数则办起了初中、高中并向普通学校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尽管师培中心具有了多功能的结构,但由于其管理者的办学思想仍停留在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上,对其引领县域教育改革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其创生并推广县域教育理论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一、新形势下师培中心推创地方教育理论的紧迫性

1. 新形势下,县域教育改革急需地方教育理论指导。本文的地方教育理论是指应用一般教育原理,借助解决地方教育实践重大问题形成的,既有科学根据又有当地教育实践经验支撑的县域教育改革系统知识和思想。晏阳初的定县教育实验理论、汨罗的素质教育理论就是其代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功能等相应地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这些变化,对直接负责中小学师资培训,并参与指导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师培中心来说,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表明,通识性理论已经非常系统,而且也易于为教师所掌握。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怎样结合本地实际,应用通识性理论和学科教学论有效地推进本地新课改。因为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先进经验等,在走向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西部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存在着“水土不服”现象:一是因为发达国家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比我们先进很多;二是因为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三是人事与分配制度等社会环境反差巨大。这些因素导致了情境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在移植和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地实际,经过实验与总结提升,才能转变为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教育理论,而后才能真正指导地方教育实践。因此,地方教育理论必须立足地方情境,由师培中心的教研人员,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进行创生和推广。

2. 新形势下,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教育理论建设急需创生出既能联系普遍教育理论,又与当地教育经验有着血肉关系的中层教育理论。现有教育理论研究中,一方面,学科教育理论建设者乐于以学科范畴和体系演绎理论,在走向实践中却遭遇了实践群体的抵制;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蕴含了大量鲜活教育经验的总结、个案、教育故事等,又因沉醉于琐碎的细节赘述之中,缺乏理论概括力,因此很难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这两方面的困境,造成了外来教育理论与当地教师经验之间联系的障碍。为此,急需建构起能有效实现二者沟通的中介,即地方性教育理论。已有研究者指出“建构中层理论可能会成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第三条道路。”[1]因为地方教育理论是以普遍教育理论为基础,再结合县域教育改革经验支撑形成的,专门针对地方教育改革实践的教育理论。这样的教育理论,不仅坚持了普遍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而且因其切合地方教育实际,容易得到当地师生的认同,具有将普遍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群体缄默教育理论的中介作用。此外,地方教育理论还可以通过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影响,以区域教育改革方案、教育局文件和市县政府教育法规等形式借助行政力量推广,从而直接增强其实践生命力。

3. 新形势下,师培中心走出困境的急需。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教师进修校完成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任务后,其发展就跌入了低谷。因师培中心理论水平低于普通院校等原因,在新一轮竞争中必然被淘汰出局。面对这样的艰难处境,诸多师培中心办起了普通中学,以解燃眉之急。就其短期效益看的确具有可行性,但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普通中学间竞争的加剧,师培中心势必又会面临因生源下滑的生存困境。从师培中心的独特功能和竞争优势看,还是应充分发挥进修学校、教仪站、教研室多家组合的优势,立足本县实际展开地方教育理论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出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的功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且还能够受到县教育局等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增加财政投入。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在中小学教师中的威信,有助于拓展培训新项目,从根本上改善生存处境。县师培中心的成立,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和统一,成了集师资培训、校长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育条件装备及教育信息网络管理于一身的机构。这样的机构便于直接协助县教育局做好辖区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组织、教师职务评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新教师的考核定级、省市重点课题结题和选送、全县教育信息网的管理、中小学教育条件的配置及使用情况的检查等工作,收到了“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功效,具备了推广教育理论并借此适度改变其困境的条件。

二、师培中心在创生地方教育理论中焕发生命力

1. 在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中创生地方教育理论。首先,明确地方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地方教育理论是应实际需要之运而生,其学术取向理所当然地校定在地方教育研究的方位上,更多的“本土意识”致使其贴近本地的芸芸众生。[2]地方教育中较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成果与教研活动等的“过去时”、“现在进行时”、乃至“将来时”,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从不同方面得到研究。其次,组建起与研究目标相匹配的研究队伍。师培中心需要根据本县教育改革需要,对应各科室职能进行明确的研究领域划分。然后,以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网络为蓝本,结合师培中心“四位一体”结构特征,[3]整合下面的中小学教科室和学科教研组,组成具有立体布局的研究课题网,组建起层次清晰,研究领域与各科室主管线条相匹配的课题攻坚队伍。第三,分层开展立足本县实际的地方教育理论研究。一是狠抓重大课题研究,形成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理论。要根据本县素质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推进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系列重大课题攻关研究。这类课题一般由教育局负责人牵头,师培中心负责业务上的研究,以此形成具有引领全县教育改革的可操作性理论体系,以彰显创生地方教育理论的魅力。对涉及学科教改中的专业教学问题,要由师培中心学科教研员牵头组织专题研究,并深入到各校教研组形成系列教学科研成果。二是帮助学校领导解决改革中的现实问题。目前,校本培训在教师培训中作用很大,师培中心必须深入中小学积极引领,指导中小学加强校本研究,形成解决学校层面问题的地方性教育理论。三是,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具体问题,为教师提供地方性教育理论。师培中心要充分发挥创生地方教育理论的作用,设身处地从中小教师角度思考教改中的问题,积极为中小学教师排忧解难。在解决教师的具体问题中,创生适合地方教师教学与管理的理论,切实为中小学教师服好务。

2. 在引进外来教育理论中创生地方教育理论。广西隆林县师资培训中心,为利用外来教育理论转化为地方教育理论提供了成功的案例。[4]其具体做法:一是抓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合作项目工作。“爱生学校”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个实验项目。2006年,该县被指定作为省级项目县进入该项实验,实验周期为5年(即2006~2010年)。该县将爱生学校的基本精神与当地尊师重教的古朴民风结合起来,组织师培中心教师下到项目学校指导工作,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材料收集等,全方位地体现出具有民族风情的爱生精神。还结合本县大面积推进的实践,创造出插旗标示的做法激励县域内的学校积极参与。每实验成功一所爱生学校,就在师培中心的规划图上插上一面红旗。最后,将爱生学校的红旗插遍了隆林县2/3的学校。二是借助“教师支持服务体系”项目,建立以导师制为依托的教师支持服务体系。隆林县师培中心遵照自治区项目办的指示,立足本县民族自治县的实际条件,出台了县级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组建了县级导师团队,积极开展项目工作。在开展项目实验中,结合本县情况积累了大面积开展项目研究的经验,形成了系列推广项目的实施程序,学到了如何将外来先进经验应用于指导本县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三是以本土项目深化和推广地方教育理论。2007年,该师培中心参与了广西地方创新项目,即“有效教学”课题实验。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师培中心加强了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科学的新思路给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深化了本县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师培中心在推广地方教育理论中展示生命力

1. 借助行政助推力,大力推广地方教育理论。师培中心不仅是教师培训的主阵地,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指挥部,县教育局的参谋部。因此,具有将地方教育理论借助教师培训和行政力量推广的先天优势。首先,巩固教育决策参谋地位,积极发挥服务职能。教师培训中心应结合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为提高地方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其次,是强化教师培训功能。师培中心应以培训部为主阵地,组建县、乡、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由师培中心主任、各乡校长及进修学员,组成一个有效的教师培训系统运作机制,确保组织管理程序规范化,责任具体化。[5]可以乡、校为单位,分学科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实行跟踪管理,分档提高。第三,在发挥教改指挥和导向功能中应用好地方教育理论。师培中心在指导教学改革中,既要有全县推进教育改革的宏观整体筹划,又要有微观细节的具体指导。在制定教学策略、备课、讲课、辅导、作业批改、检测等各个环节中,全面渗透最新的适合本县的新理论、新经验,并力求指挥到位,责任到人。

2. 全方位推广地方教育理论。首先,是加强推广地方教育理论的针对性。在进行岗位培训时,根据教师学历和任职要求的不同特点,提取地方教育理论中切合学员岗位实际的专题讲座,针对其岗位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提供相关地方教育理论予以解决,引导学员观看代表了地方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录相,借此观摩课开展研讨,提升学员的认识。其次,指导学员撰写经验论文,借此使受训教师在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将地方教育理论内化为其信奉的缄默性理论。第三,立足现实教学改革,在现场培训中推广地方教育理论。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既是县师培中心不同于普通师范院校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广和落实地方教育理论的有效方法。为此,师培中心的教研部门要把本中心创生的地方教育理论,及时地用来指导现场教学的培训工作。最后,要将师培中心培训抓手,全面覆盖到每所学校的教师中。培训中心领导和教师要经常到辖区内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各种专题讲座,开展听课和评课指导,使培训工作更能切合教育教学实际。以这种送教上门的诚心,在帮助一线教师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动并促使其自觉地应用地方教育理论。

总之,师培中心应充分利用其“四位一体”的结构优势,将普遍教育理论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积极参与外来教育理论地方化研究,不断深化创建县域教育理论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借助给地方教育行政提供决策咨询之机,通过提供本地教育改革方案,参与教学评估等多种途径,来全方位地推广地方教育理论,借此增加收费性参培项目,最终达到既成就了地方教育理论的创生,又实现了不断增收的目标。

注释:

[1]柳海民,王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建构中层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2]胡途古夫.论地方教育理论期刊的困境与对策[J].云梦学刊,2007,(2).

[3]方名耀.“四位一体”县级教师教育机构体制改革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3).

第4篇

【关键词】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心理调适

教师是一个稳定的职业,但也是一个压力很大的职业。一直以来,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学校和社会所忽视,由教师心理问题衍生的案例更是触目惊心。2012年5月甘肃某县一乡村教师刘某涉嫌“罪和强制猥亵罪”8名女学生案、2006年甘肃某县某中心小学校长赵某利用工作之割腹吸血案等,让网友们义愤填膺,大有不杀不足以泄民愤之势,社会媒体法律机构也提出从严从重处理当事人或者与监管责任的相关者。对于此,除了谴责,除了惩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立足事件,思考教师职业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不管是因违法乱纪绳之以法,还是因心理压力选择自杀,都是一种令人遗憾的事情。有因必有果,在他们做出如此行为的背后,是教师的心理状态存在严重扭曲,认识产生偏差,思想产生松懈,人生迷失目标,直至做出伤天害理的悲剧。痛定思痛,西北农村广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现象,已经影响他们对学习、生活和教学的态度。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的放矢地调控教师的心理压力,势在必行。

1 西北农村教师心理压力现状及压力源探析

1.1西北农村教师心理压力现状和症状

中国教师研修网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采用自评量表SCL-90,对8015名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1.78%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抑郁。河南教育学院王丽君教授在对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研中发现,仅伴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这一项就占22.60%。从性别上看,男教师占25.86%,女教师占20.45%,男教师的比例略高于女教师。从年龄层次上看,36岁以上的教师心理问题最多,主要反映为躯体化症状和焦虑,与城市教师相比较而言,他们表现出的:抑郁、焦虑、精神不振、恐惧、精神性疾病、强迫症、偏执、安全感缺失和失眠等更为突出,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问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

1.2 西北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2.1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现代化教学手段匮乏,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比城区教师要差得多,学生厌学思想突出,中途弃学司空见惯,家长素质较低,对孩子的学习抱有一种听其自然的态度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教师作为教学的策划人和组织者,其职业情感和职业理念与周边环境的矛盾突出,使得农村教师陷于极大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

1.2.2农村教师工作负荷过重,扮演精神和物质生产者的双重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相对较重,平均每周课时达15节,其中46%的教师周课时超过18节,平均每天在校工作时间为8.93小时,在家备课平均每天为1.63小时,甚至有些教师每天的工作量甚至超过了12小时。教师的脑力、体力严重透支,加之自我调节不当,导致了教师心理的失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势必产生“容易烦恼和激动”,甚至“感到苦闷”等心理问题。

1.2.3竞争危机加剧了农村教师心理的焦虑感与强迫性

目前在教育形式多元发展的形势下,如果说没有“竞聘任教”“评职称”“升工资”等管理措施,就不会有大批的在职人员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去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至少不会像目前这样的紧迫,他们似乎都是在种种压力下工作学习的。

2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2.1充分认识和全面领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使全社会都能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聘请有经验的心理专家担任兼职咨询人员;在有关宣传媒体上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实行教师心理健康动态观察,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

2.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为了有的放矢地对农村中小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运用问卷、观察、测量等方法,掌握中小教师的人际关系、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采取沙龙的方式,了解中小教师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和他们的心理需要,基层教育行政机构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专家心理问题咨询和讲座,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调节心理压力,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寻求发展,开阔视野,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培养多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此舒缓紧张的神经,提升生活质量,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面临心理问题,勇敢地寻求心理咨询,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2.4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机制;要通过高等院校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

2.5启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系列评定工作

启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系列评定工作,切实改善心理健康教师的生存环境,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总之,教师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力的动力,同时也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影响。西北农村的教育本身是落后的,加入由于师资水平和质量,影响到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那就是教育的失败。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西北农村中小心教师心理减压,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努力把教师不良心理消除到最低限度,使广大教师以健康积极的身心投身于教育工作,为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明书.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2]俞国良,宋振韶.《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3]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7

[4]蔡岳建,谭小宏,阮昆良.教师人格研究:回顾与展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第5篇

一、培训主题

以更新教师专业理念、夯实教师专业知识、全面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抓手,做好Xx县2105年小学语文教师全员培训。

二、培训对象

(一)培训对象为Xx县小学语文教师(200人)

(二)培训对象的特点

1.年龄结构复杂。由于是5年一个周期的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班将由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员构成。

2.层次差异较大。培训班中有县级先进教师、校级先进教师、各级教学能手及普通教师等。

3.学校地域优劣。培训班中有来自城区小学的语文教师、有来自乡镇中心小学的语文教师、有来自村小的语文教师。

4.课改熏陶差异。部分教师来自已经验收合格的课改学校,部分教师来自正在推行课改的学校,还有部分教师来自课改根本没有启动的学校,比如村小教师。

(三)培训对象需求分析

由参训学员年龄结构复杂的特点可见:青年教师最缺乏的是教育教学方法,中老年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由参训学员层次差异较大的特点可见:优秀的教师希望展示,希望给他们提供平台交流,一般教师愿意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经验,要求培训内容拿来就能用;由参训学员所处学校地域优劣可知:偏远学校教师想借鉴同类学校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向城镇优秀学校教师学习的愿望;由参训学员在教学工作中受课改熏陶的差异性可知:部分教师尝到了课改带来的甜头,部分教师在学校的要求下正在大力推进课改,还有部分教师思想守旧,排斥课改;部分教师渴望提高作文教学;大部分教师渴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尤其是微课制作和翻转课堂的运用。另外,大部分教师教研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题研究,部分教师安全意识薄弱且师德师风有待进一步修炼。

三、培训时间

第一阶段:集中理念培训阶段(20xx年7月17日~7月21日)

第二阶段:集中实践指导阶段(20xx年10月~12月)

四、培训地点

第一阶段培训地点:Xx教师进修学院

第二阶段培训地点:学员各工作单位或学区内交流(由县教科所组织实施)

五、培训目标

学员通过集中理念培训和集中实践研修两个阶段的学习后,将综合提高其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转变学员育人理念。具体从以下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参训学员的综合素质。

(一)知识与技能

1.提高对小学生安全教育策略

2.了解优秀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做文明教师的内涵

3.学会做智慧语文教师

4.学会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方法

5.学会小学语文教学课型的选择

6.熟悉20xx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7.能准确把握小学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

8.会开展过程性评价

9.学会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10.了解Xx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掌握在课堂上激发学生高级思维的方法

12.学会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生成问题的能力

13.学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

14.掌握语文教研课题的选题技巧、研究方法

xx.了解市、县级课题的申报方法和课题研究步骤

16.了解互联网+时代(教育)背景

17.掌握微课的简易制作

18.学会翻转课堂的运用

19.提高作文和阅读教学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学员在集中实践阶段,通过教学设计、教学观摩、课时说课、公开课等研修活动,从而提升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的能力和备课、说课、评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德师风内容的学习,学员进一步明确做文明教师的内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为师理念和积极向上、为人师表的心境。

第6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机关作风方面:要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学校的意识,多下基层,多为基层学校解决实际困难;要严格控制会议时间和发文数量,提倡开短会;要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化少钱办大事。

二是素质教育和招生考试方面: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重视德育教育,教育学生先做人后做事;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强化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营造平安和谐的教育环境;招生工作要公开。

三是学校布局和学生就学方面:要加快城区中小学的布局进度,解决城区北部学校就学拥挤问题,分设奉港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要改善外来民工子女的读书环境。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解决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偏低问题;要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比较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问题;要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重视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素质。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学习教育,树立机关良好形象。

1、强化学习培训。以创建第二轮学习型机关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重点学习与教育工作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重点责任科室:办公室、人事科、纪检科

2、加强教育调研。进一步强化为基层、为学校、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突出工作重点,加强调研,重心下移,多下基层学校了解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学校布局、学生德育工作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着力为基层学校解难事、办实事。

重点责任科室:计财科、普教科、职成教科

3、设立局长接待日,集中办理基层学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重点责任科室:办公室

4、严格控制会议时间,提倡开短会;严格控制发文数量,积极推进现代化办公。对一般性下发文件,通过信息平台和*教育网政策法规栏公布,不再印发纸质文件;对重要文件,在通过信息平台和*教育网下发的同时,仍印发纸质文件。

重点责任科室:办公室、信息网络管理科

5、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进一步强化勤俭节约意识,开源节流,花小钱办大事。

重点责任科室:全体科室

6、对各类先进的评比,要加强统筹协调,杜绝交叉评比、重复评比,减少基层学校不必要的应酬接待。

重点责任科室:办公室、人事科、普教科、职成教科、督导科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推进“阳光招生”工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将各普通高中、综合高中的招生录取分数通过*日报、*教育信息网等载体,向社会、家长公开,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进一步探索招生工作新机制,改估分填报志愿为分数公布后填报志愿,提高志愿填报的针对性、实效性。

重点责任科室:普教科、纪检科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严格控制学生每日作业量和学生在校活动时间;进一步落实职责,健全监督网络,设立减负举报电话*,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严肃处理,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大力开展文体活动,实施阳光体育和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力争每一位初中毕业生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音乐技能。

重点责任科室:办公室、普教科、督导科、纪检科

3、大力加强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德育干部素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分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孝心爱心、尊纪守法等教育。同时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树立身边典型,引领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重点责任科室:人事科、普教科、职成教科

4、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一是强化监管,消除安全隐患,努力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因地制宜,加强学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三是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安全法制意识;四是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五是加强沟通、协调,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针对岳林中心迁入新校区后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除加强师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外,将与公安、交警及当地街道、村密切联系和协作,以确保师生的安全。

重点责任科室:办公室、计财科、安全监督管理科

(三)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1、统筹规划城区学校布局。一是积极向有关部门做好参谋,及早规划,筹建一所城北小学。现阶段,拟适度扩建舒家小学逐步解决北区孩子就读难的问题。二是积极探索城区中学布局,推进普高布局进程,加快分设奉港初、高中步伐。三是加强教育调研,妥善解决求真学校公办部分学生的就学问题,使其能平稳过渡。

重点责任科室:计财科、普教科

2、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努力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提高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能力。同时,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帮扶力度,通过结对帮扶、送教到校等形式,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使全市流动人口子女都能与本区域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重点责任科室:人事科、计财科、职成教科

3、盘活教育资产,明晰产权,合理处理闲置的校舍,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重点责任科室:计财科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1、积极推进“8282”名师工程建设,加强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训和培养力度。增加对学科骨干教师在学习培训、教学科研、考察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努力创造条件,为名校长名教师成名成家搭建平台。

重点责任科室:人事科、计财科

2、关注农村教师成长。一方面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规定获得*市教坛新秀一等奖及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必须在评选学校服务满4年后才可以申请调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各级各类评先评优中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学校;努力提高山区、农村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在市政府拨给的津贴中向农村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农村学校教师的配置,适当增加山区、农村地区,特别是完小教师的编制,充实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重点责任科室:人事科、计财科

3、严格禁止有偿家教。规定对因有偿家教而影响正常教学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实行教师技术职务晋升一票否决,高评低聘、调离工作岗位,情节严重的确定年度考核为不合格。倡导名师、学科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远离有偿家教。

重点责任科室:办公室、人事科

4、加强教师业务培训。积极探索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教育网和校本教研等作用,继续开展“菜单式”培训,真正做到“教师缺什么、补什么”,提高培训针对性。加强教研组建设,完善校本研修规范教研组、校本研修示范教研组和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评选工作。

第7篇

一、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

(一)加强远程教育师资培训

首先,要培训教师掌握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技能,熟悉远程教育资源下载、整合的程序。其次,要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新课程的整合及再创造的研究,通过IP资源接收的信息,通过再创造和利用,如何与新课程有机结合,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学习能力的研究,找到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支撑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使学生乐学、会学。

(二)在常规教学中多实践

一是利用暑期教师培训学习时间,采用现场操作演示的形式让全体教师都能使用、会使用教学光盘进行教学。二是各收视点和播放点每月组织一次观摩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示范课。三是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远程教学课。四是每期教师听课评课不少于二十节。课题主研人员必须深入课堂,深入村小,指导教师上好远程教育课。要求每位教师听课必须作好详实的听课记录,写好评语,在听评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再次整合。从实践效果来看,既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又凝聚了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促使教师用好用活远程教育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中心校对村小的示范辐射作用,骨干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示范带头作用

加强中心校对村小的示范辐射作用,骨干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示范带头作用是我校对教师培训、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的主要方法有:(1)充实播放点的光盘资源。中心校有远程教育模式三设备,计算机接入宽带,实现了“天网”与“地网”的组合,因特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天网”资源的补充。(2)送教下乡。结合 “模式一”教学实际,中心校定期组织课题主研人员、青年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把光盘资源应用教学示范课直接送到村小,促进村小教师熟练掌握光盘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注重播放点与收视点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二、推进远程教育资源与新课程的整合

(一)将远程教育资源整合于学科教学中

把模式一的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教学素材类光盘资源和模式二的课程资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的目的,是为了增大课堂教学内容,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类光盘资源可以部分地代替教师给学生授课,应用这类资源可以使学生接受著名教师的教学。教学素材类光盘资源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选取使用。我们研究中发现这类教学资源比较适宜于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时选择使用。IP资源中的课程资源适合有模式二的学校使用。

(二)将远程教育资源整合于课外活动中

根据小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这类远程教育资源对于教师组织自己的班会活动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也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学校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利用这些资源,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外活动时间,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发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三)将远程教育资源整合于教育科研中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很少有机会得到外界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指导。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和上课,对于多数教师而言,无异于思想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1)学科教师要对资源有全面的认识和科学的整理。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查找、选择、组合、加工、整理。(2)学科教师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将资源整合于课堂教学。课堂导入资源与课堂的整合;情景教学资源与课堂的整合;教学重难点突破资源与课堂的整合;小结、习题、辅导及扩展资源与课堂的整合。 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如果传授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知识,那么总是有限的。而如果教会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则让学生终生受用、取之不尽。现代社会强调的是终生教育,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维、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在比较、选择中,掌握新知识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改革;MS-EEPO;大中小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66-02

一、引言

2013至2014年,教育部以及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相继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由于改革方案并未明朗化,社会对此有“英语不再那么重要”的猜测与误读。英语高考改革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之重大决策的回应,无疑将成为中国外语教育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外语教育尤其是对基础阶段外语教学将产生深远影响。2014年6月外语高考改革论坛的与会专家学者提出,英语高考改革的初衷与意义应在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并非削弱外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如何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提高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的英语改革的现实问题。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想最早源于19世纪末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实验学校中的实践。20世纪初,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埃利奥特组织召开了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联席会议。此后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理念开始在美国教育领域逐渐被认知和接受。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学者提议大学与中小学应该建立互补互益的合作关系。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大中小学联合办学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科学思潮的影响,EEPO(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s)有效教育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孟照彬教授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后提炼出了孟氏(MS-EEPO)有效教育模式,强调“教育要讲求效率,过程要讲优化”。通过孟教授的影响和推广,目前参与MS-EEPO应用与研究的校区已辐射到广西、贵州、新疆、重庆、内蒙、浙江、辽宁等十几个省区,EEPO的研究也发展壮大起来。然而,研究范畴大多定位在中小学,对大中小学联动英语教学的研究甚少,有待补充和完善。

国内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创新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整合社会资源,中学与大学、小学与中学,甚至小学与大学课堂进行联动已是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改革的呼声中及大中小联动思想的指导下,结合MS-EEPO教学模式,我们试图构建了联动英语教学方法及模式,并希望能给当前的英语改革带来些微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MS-EEPO的大中小学联动英语教学

1.实验教师及专家之间的联动。孟照彬创建的有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该工程为“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改提供了可操作的实现路径,但要开展该模式必先要对老师进行培训。MS-EEPO走的是从乡镇到城市、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路线,所以在实践的最初阶段,实验教师大部分来自中小学。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从2014年开始了EEPO实践,据《人民教育》对EEPO的报道,玉州区校校参与MS-EEPO实验,人人是实验教师。近年来很多大学如广西的钦州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教育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等院校也开始加入了研究行列并立项了一系列课题。随着研究的开展,MS-EEPO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被推广到了大学,为大学的教改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与此同时,大学里也培养了一大批EEPO的研究人员。截至2012年,广西已培养自治区级专家160多人。中小学MS-EEPO教学实践起步相对大学来说比较早,重视的是教学实践,而大学对该项目研究起步稍迟,但大学教师有相对强的科研基础和理论研读能力,我们可以结合大中小教师及专家的各自长处和优势,定期组织他们之间的交流活动。中小学老师可以向大学老师探讨学科教改的新动态、科研新方法新手段,在教学中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把教学的实践和成果以科研成果的方式展示出来;而大学老师也可以利用中小学丰富的EEPO专家资源及他们重实践的优势,在中小学中进行教学行动实践。相对于中小学,高校的教改课题比较多。高校老师在课题申报时可以把中小学老师纳入课题组成员,把课题做到中小学,带动中小学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科研研究,真正做到教学和科研相长,以科研促教学。如2014年度玉林师范学院MS-EEPO教学教改英语类所立项的课题中课题组成员均含有中小学老师,实现了教改项目的联动。事实证明,大中小学教师专家之间的联动是可行的,也是比较有效的。如2010年10月孟照彬教授第一次到钦州学院培训时带去了5位来自小学的专家给大学教师培训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以前大学教师向小学教师学习的情况是不太可能的,但MS-EEPO有效教育这个系统需要从头学习,谁先学会谁就是老师。

2.实习生与中小学之间的联动。MS-EEPO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备课方式到评价及课堂上每步操作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要想熟练掌握操作及推广到每个学校并不容易,除了充分利用专家的力量外,培养英语教育专业方向的大学实习生,让他们把MS-EEPO的教学模式带到实习学校实践和推广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这一途径的实现首先要求实习生熟练掌握MS-EEPO操作系统。这些实习生到实习时,就可以直接使用该模式授课。实习生人数庞大,分散到各个教学点,分布广,通过实习生的中介,把模式带到中小学。他们去实习的同时也教会了实习单位老师用教改模式上课。同时,教育实习生难找实习单位的问题也因此得到解决。广西的某高校在接受MS-EEPO有效教育训练之后,积极培训实习生,在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中小学甚至主动要求大学生去实习,实习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把有效教育引入大学,不仅带来大学课堂的变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培养未来的种子队教师,这将是一群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教师。”钦州学院副院长的此番话说明了实习生强大的影响力,通过实习生作为桥梁实现大中小学的联动。

3.课程联动。课程联动指的是中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大学生走进中小学见习或者学习,形成中学与大学、小学与中学,甚至小学与大学课堂之间的联动。作为各类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的北京海淀区教委已经进行了大中小联动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的探索。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通过联动模式和北航飞行学院共同开设了通用航空教育选修课,学生经过理论及实践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大中小联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有上千名学生以其杰出的创造力和优异的成绩在国内外创造发明、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学科竞赛中获奖。实践证明此类课程的联动能给中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发挥了大学的资源,更加有系统地开发学生潜能,为未来的创新人才和一流人才的培养起到重大的作用。而英语作为语言类课程,大中小学课程的联动也是可以通过在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喜欢的选修课,如英语口语、英语演讲、影视欣赏等来实现。学生也可以走进大学课堂聆听大学外教的讲座,选择个人喜欢而且相对容易的低年级的课程旁听。通过课堂联动,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二是可以为中小学英语学习尖子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及提高的机会。

4.大中小学英语社团活动联动。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说”及加拿大Merrill Swain教授的“输出假说”二语习得理论为英语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语言的学习是要依靠个体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并不断的内化,从而为学习者真正掌握。大学有较多的英语社团,他们举办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为英语输入和输出提供了语言环境和平台。陈建平2008年对浙江省杭州市的十四所高校英语社团的调查中发现,百分之百的大学都拥有英语社团,其中某工商大学拥有的英语社团如口语协会、大学英语协会等数量多达15个。社团定期开展的典型活动有主题或非主题英语口语角、英语电影欣赏、英语戏剧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挑战英语主持人、英语电影配音比赛、英语专题知识讲座、外国节日英语文化晚会、英语能力竞赛等。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教学大纲条条框框的影响,相对更加灵活、轻松活泼,学生心理上比较乐于接受。场地可以在操场或者校外的任何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组织形式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或者学生之间开展的平等交流和学习,甚至学生也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鉴于英语社团的这些特点,结合中小学学习任务重、空余时间少、社团的建设和组织相对困难等及大学的实际情况,在社团活动上可以通过联动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中小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附近大学英语社团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断对语言输入和输出,逐渐转向内化,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MS-EEPO教学模式下的大中小学联动英语教学模式为英语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该模式通过整合大中小学的各种资源及师生的参与提高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为一流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笔者在此只谈到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联动模式,该模式中的一些提议也可适用于其他学科。在实践操作中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

参考文献:

[1]Krashen,Step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第9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性教育素养; 素养提升

Sex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CAO Hongmei1, HU Zhen2

1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Sichu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Arts, Sichuan635000, China

2 Normal School of Chendu University,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Sex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is a specialized qualification for teachers to conduct sex educatio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re weak in the qualification due to their vague understanding of sex education, their insufficient sex health knowledge and their inadequate ability in conducting sex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qualification requires the reinforcement of pre-teach and post-teach train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long-term promo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Sex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Qualification promotion

随着我国学校性教育的向前发展,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性安全、性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性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再一次显露,正如学者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学习态度已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师资的培养和专门的训练;我国青春期性教育师资相当缺乏,即使属于少数从事性教育的教师,都还不能胜任如此专门的教育。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不能适应当前学校性教育发展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性教育教师数量极为有限,许多教师基本不具有性教育素养,不能满足学校性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二是有限的性教育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也不能满足现实学校性教育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目前中小教师性教育素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这就成为当前学校性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1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教师的教育素养?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知识”,然后是“教师和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懂得研究儿童的方法”、“语言修养”等方面。为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素养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具有的素质和修养。

性教育素养就是教师从事性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的素质和修养。具体地说,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就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性教育活动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所具备的一种专门素养,这种专门的素质和修养是对教师从事性教育活动的内在规范和要求,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良好教育素养的教师不一定具有良好的性教育素养,因此它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的特殊表现。

1.2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性教育仍然处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泥淖中难以抽身,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没有达到能对自己学生进行相应的性教育的高度,就是在性教育开展得好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哈尔滨等地,部分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也不尽如意,就2008、2009两年全国学校性教育交流及学术研讨会来看,部分中小学教师除了暴露出性科学文化知识的欠缺外,还有性教育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的不足。笔者在暑假借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对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200人)和达州市城区部分教师(100人)进行了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方面的调查,笔者认为,这次调查样本虽小,但能够反映出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状况,遂就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的结论。

1.2.1 对性教育责任的认识不清楚 尽管在调查中有98.6%的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有必要”或者“很有必要”,也就是说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的认同,但是对性教育责任的认识则不尽如意。

如在回答“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最主要是谁的责任?”中,有50.8%的教师回答“学校”,有41.4%教师选择的是“家庭”,有7.8%的教师回答“应该是社会”。这就表明:有近一半的教师不清楚,对于学龄孩子而言,进行性教育最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又如,“对中小学校而言,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是谁的责任?”,对此问题的回答中,尽管有86%的教师认为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但还有6.2%的教师回答是“领导的责任”,有7.8%的教师回答是“性教育专任教师的责任”。这也表明: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有14%的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意识,尽管比例不大,但也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诚然,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家庭和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校的责任则是最主要的,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性教育都应该负有责任,而不只是性教育专任教师和领导的责任。

1.2.2 对《纲要》及其相关内容的认识堪忧 “你知道教育部2007年、2008年印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吗?”,回答“现在才知道”的高达58%;“你知道以上两个文件里有关于性安全、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吗?”,回答“不知道”的占53.3%;“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多选)”的回答中,“害的防范教育”的选择率只有48.2%,选择“性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教育”的只有34.2%。这就表明:两个《纲要》作为中小学开展性安全、性健康教育的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竟然有超过一半的教师“现在才知道”或“不知道”,就是部分教师知道有这两个文件,关于不同年级开展具体的性教育内容也搞不清楚。同时也表明:我们的相关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性安全、性健康教育的漠视,这种漠视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1.2.3 对学校性教育主要内容的认识模糊 在回答“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多选)”中,选择“性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占87.6%;选择“性道德、性法律观念教育”占78.8%;而选择“生育、生长发育知识的教育”占47.2%;选择“ 异往教育”占50%;选择“性别角色教育”占15%。这表明:我们的老师对中小学性教育主要内容的认识大部分只从传统意义上认同生理卫生知识和道德教育,没有认识到性教育是一项综合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的性教育,不仅包括性生理知识教育,它还包括异往、性别角色等性心理方面教育,包括害的防范、性病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等性安全教育,以及性的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1.2.4 进行性教育的知识不足、能力不够 “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的回答中,“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的选择率最高,为76.7%。这表明:我们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教师的“德”是第一位的,符合我国教育方针中“以德为首”的理念。但是在交谈中“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包括哪些内容?”,在我们教师的观念里则十分模糊。

“目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你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够用吗?”,有91.2%的教师回答“不够用”;“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性教育,你能够做到坦诚、大方、自然吗?”,有54.9%的教师回答“目前不能做到”。这就表明:我们的教师尽管认识到性教育很有必要,也有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性安全、性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认识到教师本身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是性教育的首要素养,但同时绝大部分的教师很清楚自己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素养方面有待提升。因此,探索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策略对于推动学校性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策略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师院校、在职教师培训、政策的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长期不间断地影响。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进行职前教育,在高师院校设置性教育相关课程并加大其开设力度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性教育教师群体――“在校师范生”,他们的性教育素养与中小学性教育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在校师范生的性教育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必须依赖于高师院校设置性教育相关课程并加大其开设力度。

2.1.1 尽快确立性教育的学科地位 性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教育,它涉及到的性科学知识很多,比如: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性美学、性伦理学、性法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等。从发展阶段来看,上述的各类知识已经发展成了独立门类的学科,故性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建设的条件也已经成熟。然而,性教育的学科地位一直未得到确立,中小学性教育的发展仍然处于徘徊局面,并受到随意的冲击,直到现在许多学校仍把性教育一概羞羞答答地称之为“青春期教育”或者“健康教育”,这都与性教育的学科地位尚未确立有关。作为独立学科建设,首先必须在大学成立性教育专业,并发展到性教育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

2.1.2 相关专业设置性科学课程的专业必修课 也许确立性教育的学科地位,在大学成立专门的专业还需假以时日,但在现有的部分专业中设置性科学课程的专业必修课是行得通的。比如生物专业可设置《性生物学》、《性医学》;心理专业可设置《性心理学》;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设置《性教育学》、《性社会学》等等。确立了专业必修课,作为在校师范生即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性教育素养在大学期间就可以形成并得到提升,尤其是生物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今后是直接从事性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的性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小学性教育的发展。

2.1.3 设置性教育相关课程的公共必修课 “性教育”相关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在校师范生的性科学文化素质,传授师范生进行性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促使性科学知识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他们的性教育素养。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性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教学体系,设置公共必修的课程可以是《性教育学》、《性心理学》,也可以是《性社会学》等,并对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内容、学时数、教材和考核做出指导和监督,使高师院校在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达到提高师范生性教育素养的最终目的。

2.1.4 继续设置并加大力度开设师范生的“性教育”辅修专业 首都师范大学从1995年起将“性健康教育”作为师范生的辅修专业,设置性科学分支学科十几门,本校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获得性健康教育辅修结业证,2002年开始该校选修学生可获得性健康教育专科毕业证,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这些学生数量有限,况且毕业后不一定担任中小学教师,这实际上也与性教育的学科地位未确立有关。据悉,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将在2010年9月开设性教育的辅修专业,目的也在于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性教育人才,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这应该是性教育事业的福音。

2.1.5 加大力度开设性教育领域有关课程的选修课 性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很庞杂的,它跟有限的学习时数之间必然形成矛盾,这又直接影响了师范生这些未来教师的性教育素养的提高。对于性教育领域有限教学时数内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性教育的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性教育素养。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也从1995年起,将开设了几年的《性生物学》专业选修课扩展成了“性科学概论”素质教育选修课,供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学生选修,近年来每学年有近千人选修。其他少数大学,如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等也相继开设了大学生性教育课程,他们为中小学校性教育人才培养起了很好的作用,期待着有更多的高师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性教育领域的相关选修课。

2.2 加强职后培养,注重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修炼相结合,促进在职教师的性教育素养的提升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职后培养必须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把性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要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注重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修炼相结合,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以提高性教育教师开展性教育工作的水平。

2.2.1 进行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 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是一定的机构对教师在假期进行的有固定的内容和学时数的业务培训形式。进行性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是提高教师性教育素养的一个及时有效的途径,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要设计系统的培训方案。由于在职教师的学习牵涉到工作、家庭及时间的安排,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要在每一期培训之前,公示培训的时间、内容构成与深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参加培训,从而保证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培训之后,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性教育提供咨询和服务,跟踪研究培训效果,从而为后续培训提供经验,这也才能真正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②要精心组织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职后培养既包括性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促进教师性科学知识结构的完善,也包括性教育能力的培训,以促进教师从事性教育的方法、技巧的掌握与改进,即注重提高教师性科学知识与性教育整合的能力。为此,相关的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注意教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性规范、性美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性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性教育实际问题的探讨相结合,同时培育教师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③还要采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形式。当前教师的业务培训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填鸭式的讲座、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目的功利化等,所以我们的性教育师资培训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形式,即强调“培”而非“训”,在培训中应该根据在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的特点,以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学习等模式开展培训,使受训者能够在讨论和辩论中理解性科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性教育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使受训者真正能提高自己的性教育素养。

2.2.2 激励教师进行性教育素养的自我修炼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关键还在于自身主动地加强学习,自觉地进行性教育的实践,不断进行自我修炼。这种自我修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没有必要的激励措施,很多教师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对自己学生的性教育,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老师也会因为缺乏动力,而无法让自己的性教育素养得到提升。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政策上激励教师加强学习,自觉开展性教育实践,从而不断提升性教育素养。

为此,笔者认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做这样的尝试:(1)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内容为依据,来考察学校和相关教师实施性教育的情况,与学校和教师的评优评奖挂钩。(2)定期开展性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案、课件的评比,开展性教育赛课活动,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的实际,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3)定期开展性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写性教育的经验交流文章和相关的教学论文,并与评职评优挂钩,从而激励教师进行性教育素养的自我修炼,达到提升教师性教育素养的目的。

2.3 建立提升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长效保障机制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靠一次业务培训或者几次性教育教学活动评比就能解决的,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建立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提升的长效保障机制。

2.3.1 尽快确立“性教育”的实际地位 尽管国家从立法和方针政策上规定中小学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但性教育的实际地位并没有确立,就是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里虽然也明确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性安全和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没有大大方方地提及“性安全教育”、“性健康教育”,都是冠之以“自我保护”、“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名称,如果整个社会能大大方方认同“性教育”、“性健康教育”的名词,大大方方地面对性教育,再颁布一个《中小学性教育指导纲要》,那么,中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就真的有希望了,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就真的有了保障。

2.3.2 建立网上性科学知识学习、性教育工作交流的社区 这需要以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单位牵头,辖区内的各学校全体教师参与,构建一个网上学习社区,在社区内可以相互学习性科学知识,相互交流在性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共同探讨在性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性教育素养。

2.3.3 建立一整套性教育工作交流的监管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一整套中小学性教育的听课评课、论文评比、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面的监管制度,确保各学校的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落到实处,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跨学校的多种形式的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推动各校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跨区域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才能保证性教育的顺利发展,才能推动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进鑫,胡珍,等.大学生性教育实效性的总体评价[J].中国性科学,2004,13(6):1-4.

2 彭晓辉.性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27.

3 苏霍姆林斯基.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J].教书育人(上旬.教师新概念),2005,(4):8-10.

第10篇

福州市仓山区深化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创建多元文化,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并出台系列保障政策,有力促进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学校文化;教育公平

福州市仓山区位于市区南部,总面积142平方公里。1996年之前,仓山区的区划仅限烟台山周边,不到4平方公里。目前,全区辖有8个街道、5个镇,共有87个社区居委会和102个行政村。由于地势平坦,又处在城乡结合部,仓山区的房地产业、工业发展迅猛,新区开发、经济发展也使得近年来人口激增。根据2010年福州市人口普查,仓山区常住人口762746人,占福州市(含五区八县)常住人口的10.72%。根据福州市2013年12月27日的全市(含五区八县)流动人口情况统计,仓山区省外流动人口180290人,占福州市(含五区八县)省外流动人口总数的21.49%,是福州市省外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省内流入仓山区的有98333人,占福州市(含五区八县)省内流动人口总数的20.92%。仓山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总计达到1041369人,真正有户籍的人口仅有484489人。自从1996年区划调整之后,区属中学增加到12所,小学从原来的13所骤增到78所,后因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原因,撤并和新建了一批小学,调整至65所。幼儿园从58所增加到183所。这些新增加进来的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生源复杂,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形成很大的差距。仓山区教育局管理的摊子大,承载的任务重,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仓山区建立了由区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人事、编制、教育、财政、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联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相继出台了《仓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仓山区2011-2013年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规划》《仓山区关于开展区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方案》《仓山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仓山区教育局坚持以办人民满意和师生幸福教育为目标,突出“抓均衡促公平、抓质量创特色、抓队伍树形象、抓稳定促和谐”的教育发展主线,致力改革创新,致力优化管理,致力内涵发展,有效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均衡、优质、高效地发展。

一、坚持“优先发展”理念,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实现办学条件大改善

仓山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薄弱校点多面广,八成以上的学校都面临着加固、修缮、拆除、重建。对此,仓山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把教育发展纳入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仓山区共投入教育经费10.3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49.7%,

“十二五”期间,仅2011年至2013年财政的教育支出就达13.5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5%;投入教育建设的资金将近3亿元,学校建设项目列入“五大战役”重点项目、市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得到大力推进。

1.学校布局更加优化合理。2000年以来,随着福州市“沿江向海、东扩南进”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落地仓山区,教育配套建设也不断完善,旧城改造、新区开发配建的学校有19所。近三年,仓山区还完成金山七期、江南水都杰座等配套小学建设,投入资金达2.74亿,竣工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增加学位近7000个,有效缓解金山等片区激增的生源压力。针对学前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2011年仓山区政府将学前教育工作列入区长办公会议专题进行研究,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从选址、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以大力扶持,公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也已经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短短三年增办12所公办园,新增学位近3000个,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11年的95.78%提高到2013年的98.78%,基本实现镇街公办幼儿园全覆盖的目标。

2.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2009年启动校安工程以来,截止2013年底,仓山区共投入建设资金2.23亿元,完成了仓山小学教学楼、胪雷小学一期工程等29个拆除重建及改造修缮项目,重建面积5.63万平方米;完成了城门中学初中部教学楼、仓山实验小学1号教学楼等46个加固项目,加固面积7.12万平方米。全区的校安工程加固项目已全面完成,提前并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仓山区的五年校舍安全工程考核任务。

3.加大中小学教学仪器标准化配备。2011年以来,仓山区投入中小学配备电脑、图书、学科器材实验仪器及班班通设备等项目的经费近2800万元,全区中小学的教学仪器配备生均比大大超过省颁标准。中小学班班通覆盖率已从3年前的28%提高至94.6%,农村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分别达7.69:1和10.08:1;农村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36.64册和22.38册。全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大改善,所有中小学都已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评估验收,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的目标,即将迎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实现齐头并进大跨跃

仓山区委、区政府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教育发展策略,不断积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1.提高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仓山区的学前教育在量的扩充基础上不断实现质的提升。近几年来,积极探索“板块融合、强弱搭配、地域邻近”的幼教片区管理模式,将全区幼儿园划分成四大片区,形成了以片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公办幼儿园为龙头,协作共进的良性管理机制。积极创建示范园,并设立区级示范园奖补资金,激励创先争优,2011年以来新增各级各类示范园24所,省市区示范园覆盖率从6.7%提升至22%,在示范园就读的幼儿数达到30%,公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得到突破性 发展。

2.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在2011年实施小片区管理的基础上,2012年《仓山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出台,颁发了《关于深化小片区管理试行工作的意见》。全区以优质校、乡镇中心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村完小形成15个交流片区,片区龙头校在教育教学、校园文化、三风建设、班级管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等方面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源平台与一般校共享,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福建省名校麦顶小学与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朝阳小学组成小片区教研共同体,坚持每周一次的学科教学教研,探索灵活多样的“同研一节课”“一课多轮”等教研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麦顶小学还派出了5名业务娴熟的骨干教师深入到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和朝阳小学进行教学交流,为片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引领示范作用。福建省名校仓山小学与南台实验小学、施埕小学组成小片区,并把建新镇的凤岗小学办成分校,这三所挂钩校互派教师8名,两年轮岗一次。平时,小片区之间频繁开展公开课交流和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挂钩学校的教学质量。坐落于国际会展中心之南东部新城区的潘墩中心小学,长期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先后为仓山区输送多位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出许多学科教学骨干。作为大片区的龙头校,潘墩中心小学把所辖的7所完小中相对邻近的学校,再划分为几个教学小片区,通过校级研训、小片区研训、大片区研训的三级教研网络,层层选拔和认定一批称之为“双十双五”骨干教师,即选拔认定十个语文、十个数学、五个英语、五个综合科的骨干教师,定期开展片区开放日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大片区、小片区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各校均衡发展。仓山区还同时将民办中小学也逐步纳入片区管理试点,有效提升各类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目前,全区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0.5%之内,初中毕业和升学率分别达100%、96.7%。城门中学、盖山中学等一批薄弱中学经过提升,已评上福州市初中素质教育目标考评优胜学校,全区中小学全部提前通过“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的考核评估。

3.大力发展普高与中职教育。区属2所高中先后通过省二级、省三级达标校评估,第四十中省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已通过中期评估,还总结推广了中青年教师论坛微格教学课题研究成果;城门中学在强化名师培养、提升课堂效益、帮扶贫困学生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以“观鸟陶情操,爱鸟育人品”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学校特色、区域多样”的普高发展格局,在区属高中生源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实现高考95%上线率。同时,区管辖的2所中职学校(环保职专、跨洋职专)作为省级、市级重点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中餐烹饪专业和环保园林专业改革试点,并长期与高等院校、企业密切协作,不断拓展办学途径,增办6个五年专专业,并充分利用众多企业办实训基地和建立广泛的就业推荐网络,使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得到强化,中职校学生毕业率已达94.5%,并实现就业率100%。

4.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仓山区加快对民办学校教师、师范毕业生及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有效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对无证办学进行清理整顿,加大规范办学的扶持鼓励力度。针对民办幼儿园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现状,建立民办园准入及年审制度,修订出台《仓山区民办幼儿园年审审核标准》,严格年审及分类定级评估,逐步规范民办园办学行为。足额拨付民办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并将民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费、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校方责任险等纳入区级财政年初预算,有力保障了民办教育的正常运转,实现公民办教育互补共赢的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全区正规民办教育机构已达245所,其中,幼儿园155所、中小学4所、培训机构86所。

三、坚持“人才为先”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师资队伍素质大提升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是基础,教师队伍是关键。仓山区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建立师德考评管理机制。仓山区教育局建立教师师德考评与绩效考核,与职称技术岗位聘任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将师德考评纳入一票否决制。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树立良好的教育者形象,区教育纪工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省教育厅《关于重申严禁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通知》,要求广大教师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加强督促检查,将严禁教师有偿补课纳入教师评优评先制度,并存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档案。各校也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工作,如,坐落在南江滨的金山实验小学,招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70%以上,学校开展以“敬业”为主题,师德与师能两手抓的教学管理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不畏惧生源的差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坐落在福州新区金山的仓山第六中心小学(麦顶融信小学),坚持“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每个孩子都能发挥作用,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未来”的办学理念,推崇爱心、细心、恒心、童心、责任心的“五心”教学,要求教师精心呵护和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潘墩中心小学创建师德建设三步走的措施:一是再现形象,即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自我形象评价活动;二是树立偶像,即利用道德讲坛为平台,寻找身边的优秀教师,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推动自身师德再提高;三是完善形象,即以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根本,开展“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欣慰地送走每一个学生”的师德建设活动。郭宅中心小学凝练“郭小教师团队主流文化”,教师乐观豁达,积极有为,践行“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办学思想,倡导 “敬业、尚德、合作”的教风,彰显学校教师独特的精神气质。

仓山区还大力宣传无私奉献、爱生乐教的师德典范,举行师德之星、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优秀教师、最美农村教师等一系列评先评优活动,传达正能量;2012年以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有50多人荣获省市级各类先进称号,400多人被评为区级先进教育工作者。

2.建立城乡师资均衡配置机制。仓山区全面实施城乡教师在工资待遇、编制标准、岗位比例、招考评聘以及退休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六统一”政策,同时设立农村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专项补贴,并向边远学校的教师倾斜。率先在全市实行“新招收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或乡镇中心校跟班学习一年再回到农村校任教”的做法,切实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同时,创新性地采取“联校走教、联片教研”举措,有效解决农村完小无编制配备所有学科教师的问题。仓山区还长期坚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不同层面的教师进行交流,尤其是骨干教师要达到一定比例。自2005年实施城乡师资交流的帮扶措施以来,已有上千名教师参加了支教轮岗,极大盘活了城乡师资资源。尤其2011年以来推行的小片区内师资校际交流措施,两年时间近400名教师参加了校际交流。

3.建立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2013年仓山区出台了《仓山区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专项设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经费和岗位津贴,从基层遴选出来55位师德高尚、专业素养优良、发展潜能强劲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及校长,依托福建教育学院名校长培训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用三年时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观摩考察、挂职锻炼、学术交流等途径,对首批名师名校长人选进行全面培养和打造。区里还设立7个名师工作室,开展经常性的送教下乡、示范观摩课、举办专题讲座等活动,辐射带动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仓山区教育系统已经认定和参加培训的国家级和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人数已达882人,骨干教师比率达28.2%。

4.健全教师全员培训机制。仓山区依托省市区教研机构大力加强各类岗位培训,2012年以来,受训教师达4000多人次,为全体教师轮训了一遍。广泛开展了技能大练兵、教学比武和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有力促进教师专业技术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及学历达标率均达100%。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进修得到保障,小学专任教师大专率达到9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75%以上、高中(职教)教师本科率达到90%。

5.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仓山小学把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经验概括为:用人,尽其所能;阅读,提升自我;搭台,亮出自我;亮剑,成就自我;表彰,认识自我等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走向成功,享受教育教学成功带来的教师幸福感。仓山区实验小学的前身为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2000年9月,新建迁址到仓山区先锋路10号,2000年就依托高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训练了一批年轻的教师,其中一批骨干教师已经走上了校长的岗位。学校骨干教师全区最多,教师资源竞赛、课例评选全区获奖最多,学校代表仓山区参加福州市教师技能大赛,占据竞赛的近一半科目。40多节课作为基础教育示范课,由中央电教馆发行使用。2013年,教师积极参加福建教育学院举办的省社科分论坛《教育梦想与教师专业成长》征文比赛,获奖论文达到4篇。先进的办学理念,过硬的师资队伍,使得仓山区实验小学成为福建教育学院小学校长、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实验基地和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创办于2006年的江南水都小学,教师平均年龄28岁,70%是近4年入门的新教师。学校从五个方面加强新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①集中培训,请专家、本校骨干教师和名校一线教师开专题讲座;②技能比武,从教案编写到片段教学再到专家提高三个阶段,按照年度、按照学科进行,依次评奖公布;③七项基本功测评,测评三笔字、朗诵、口语、简笔画、教具制作等,每学期进行测评,常抓不懈;④师带徒,签订师徒协议,一带三年,见习期满,跟踪两年,师徒双边进行年度考核。⑤建立教师博客,成为师生交流探讨的平台。近三年教师各类获奖达到60多人次。⑥设立水都名师,将优秀教师的事迹进行展示。仓山第六中心小学(麦顶融信小学)属于金山新区新校,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学校的口号是“学校因为年轻,所以我们要奋斗;学校因为没有历史,所以我们要创造历史。”学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培养的三大工程:一是青苗工程,针对刚参加工作1-2年的新教师,配备一位较年轻的“老教师”进行师带徒,以保证教学常规落实,教学问题有地方请教。学校要求新教师做好三件事:①“说”的分析,分析自身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专业发展目标,不断发现问题,修正目标;②教师个人资源分析,要求教师拓宽学习视野,要善于摄取、吸收自己家属、学生家长或者周边朋友的知识经验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③设立新师讲坛,每周三下午教师大会结束之后,结合自己的特长,新教师要给全校教师开20分钟的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二是希望工程,主要针对发展到胜任阶段、熟练阶段的教师,教龄3-5年,有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更高一级的教师,能承担送教下乡的任务。三是校内名师工程,选送优秀教师到市级名师工作室学习,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到校外听课,支持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训。新教师快速成长,促使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名气越来越大。

四、坚持“特色教育”理念,创建多元的学校文化,实现内涵发展大加强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自主发展;教育阅读;

作者简介:韦芳(1969-),女,广西河池人,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一、问题提出

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机构、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这种培训结束学习即结束的现状仍较普遍,效果不尽如人意。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如何‘育已’这一通常被人忽视,然而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1]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2]423。据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求”路径———教育阅读,教师的发展才能由“被发展”真正走向自主发展。

2014年上半年,上海教育工会等相关单位发起面向上海17个区县48所中小学、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的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受访教师1年阅读不足4本[3]。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群体的阅读现状不乐观,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如何?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视角,我们对此展开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样本来自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长美、明伦等9乡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镇等4乡镇)、南丹县(里湖、八圩瑶族乡)部分乡镇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河池学院2014年“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学科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学员100人(东兰县、凤山县各50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小学语文教师28人。样本学校中有城区小学、乡镇小学、村完小3种类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问卷从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情况、阅读时间、阅读积累、阅读方式、阅读环境、影响阅读因素5个维度以及开放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回收率为92.2%。同时选择不同年龄段的10余名教师进行访谈,深度剖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相互印证,以期为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的策略提供支持。

三、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表1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332人中,城区、乡镇、村完小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9.0%、59.3%、21.7%(乡镇、村小教师占81%);女教师、男教师分别占73.2%、26.8%;壮族、仫佬族、毛南族、瑶族教师占89.5%;汉族教师占10.5%。10年以下教龄教师占21.7%;11~25年教龄教师占55.4%;26年及以上教龄教师占22.9%。

(二)教师工作任务重

表2数据显示,教授3门和3门以上课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每周课时数(课表安排)在16~20节的教师占31.0%;21节以上的教师占11.5%。访谈中得知,教师们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压力来自教授课程门数多,兼任班主任、内宿生管理工作等,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

(三)教师教育阅读常态情况

1.阅读时间少,阅读积累少

表3数据显示,每天零阅读的教师占9.3%。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内的教师占50.6%;阅读时间在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的教师占35.3%;阅读时间1小时以上教师占4.8%。

在开放题“写出近两年您阅读的印象最深的教育教学类、人文类书籍”的调查中,写不出1本书的教师有227人,占教师总数的68.4%;能写出《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13人次;能写出《赏识你的学生》《做最好的老师》各有12人次;能写出《爱的教育》有10人次;能写出《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班主任工作漫谈》《用心灵赢得心灵》各有6人次;能写出《给教师的建议》《跟窦桂梅学朗读》《窗边的小豆豆》《文化苦旅》《不跪着教书》等49本书籍的各有1人次。

在开放题“写出近两年您自费订阅或经常阅读的教育教学类期刊”的调查中,写不出1份教育教学类期刊的教师有141人,占教师总数的42.5%。能写出《广西教育》《河池教育》分别有130人次、175人次;能写出《小学语文教师》有13人次;能写出《班主任》《创新作文》《小学教学参考》《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各有5人次;能写出《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学》《小学作文周刊》等14种期刊各有1人次。令人感慨的是,16人次的教师写经常阅读《河池教研》,殊不知《河池教研》已于2004年第1期升级改版为《河池教育》。

与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六成受访教师1年阅读不足4本相比,受访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逾六成两年时间阅读不足1本书;逾四成教师两年时间没读过1本教育教学类期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要求小学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3]。而担当小学生课外阅读引领者与培养者的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积累令人堪忧。

访谈得知,教师主要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阅读面窄,阅读具有功利性。读书与不读书,学校不考核,缺乏阅读氛围,因而阅读兴趣、阅读愿望不强。一些教师评上了职称,四五年都没聘任,得不到相应待遇,阅读动机不足。访谈的十余位教师中,只有1位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有阅读计划。可见,有明确阅读目的、阅读计划的教师太少了。

2.阅读方法单一,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数据显示,在阅读方法方面,阅读后有时做摘记与评注、偶尔做、从不做的教师分别占40.4%、41.0%、11.1%。只有7.5%的教师养成阅读后做摘记和评注的良好习惯。经常阅读、偶尔阅读、从不阅读的教师分别占28.3%、68.4%、3.3%。在“教师不读书现象观察”中,认为教师不读书现象非常严重、比较严重、一般严重的分别占27.4%、43.4%、13.0%。可见教师不读书的现象严重。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数据分析与阅读现象的观察中,可看出大多数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工作任务重,图书资源匮乏

数据显示,影响教师教育阅读的两大因素是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图书资源匮乏,分别占41.0%、36.2%。访谈得知,教师对《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王崧舟与诗意语文》《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教师教学写作360°》等最新的教学书籍,都没听说过书名。教育部门下发的图书,多是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书籍较少,教师想买书也不知道有哪些好书。图书资讯、阅读引导成为影响教师教育阅读的因素之一。

四、研究结论

结合数据分析与访谈,我们发现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的主客观原因。主观上,教师自身缺乏阅读动机与自觉阅读意识,表现在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每天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积累少,阅读方法单一,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客观上,教师工作任务较重,没时间、精力读书;供教师阅读的专业书籍、专业期刊匮乏,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育阅读是教师内涵发展重要途径”没有形成共识,没有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引领,因而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阅读动机、阅读情感与兴趣。

五、讨论与建议

教师教育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与教师所处工作环境———学校的读书制度、教研制度、激励措施等这些外部支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要以教育阅读为最主要的切入点,引领、激励、支持教师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一)以优秀教师案例引领小学语文教师践行教育阅读理念

近年来,学界在探索“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自主、主动地寻求专业发展基础上,其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4]。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让教师爱上书籍,终生与书籍为伴,是教师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2]7。为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笔者通过以下两方面引领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教育阅读。首先,以窦桂梅、王崧舟、闫学等小学语文名师持之以恒读书践行自主发展的案例,以及自身教育阅读的现身说法,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教的是底蕴[5]30,底蕴是书堆起来的”[5]39。领悟到“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换言之,就在于是否读书,读些什么书,读的方法怎样,读的效果如何”[6]220。教育阅读只有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教师才可能自觉静下心来阅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其次,引领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借助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三味书社”[7]的“书坛动态”及“爱书吧、书香舍、心灵书屋”等网上教师读书资源引领、推动教师读书。小学语文名师专业成长经历、“三味书社”教师的个人读书计划、好书推荐、读书故事的鲜活案例,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阅读是可行的、有效的。优秀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与高超的教学艺术正是得益于他们的阅读生活,教师只有坚持读书才能实现持续有效地发展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教育阅读理念。

(二)定期开展学校读书会推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交流

教育阅读是教师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许多优秀学校管理者都倡导教师的教育阅读。清华大学附小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教师,教师不读书,是一种工作的渎职;教学领导不带领老师读书,也是一种失职”[8]。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我到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当校长,给老师的见面礼就是送给大家人手一本书,书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读了一个学期”[5]41。杭州市建新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闫学,成立了“渐渐”教师读书会。在“‘渐渐’教师读书会成立仪式上,我给每一位老师发了新书,有帕尔默、钱理群的书,也有我自己写的书。我相信,只要先读起来,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渐渐'成长之路”[9]。他们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据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应通过开展学校读书会形式,创设良好阅读氛围,鼓励教师读书与交流。

相比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学校读书会“以教师的自愿、自主为基础,运用各种资源以阅读、讨论、思考、分享以及深度对话等团体学习方式,以定期或不定期聚集为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师教育活动’”[10]。学校读书会由于学习内容自定、时间安排自主、学习场所灵活,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经济性与终身性的特点,既符合成人学习理论,又缓解工学矛盾,可提高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笔者为此与两所小学校长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学校读书会。首先,推荐专业期刊与教育阅读书目,校长引领建设“教师书屋”,为学校读书会的开展提供阅读资源。专业期刊方面推荐征订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等十余种期刊;教育经典著作方面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等十余本书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专著方面推荐阅读周一贯、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等十多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60多本专著;名师博客则推荐阅读王崧舟名师工作室、吴勇童化作文工作室、薛法根博客等;至于师生共读书目,第一学段推荐《我爸爸》(绘本)《神奇校车》等10本书,第二学段推荐《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12本书,第三学段推荐《草房子》《小王子》《不老泉》《地心游记》等14本书。

其次,组建学校读书会,形成教师阅读共同体。根据小学语文教师任教学段,将其分为低、中、高年级3个读书会。采用会长管理制度,每组6~15人,每月聚会1次,每次聚会2小时左右。聚会场所灵活,可以是教师办公室、学校会议室、图书室或户外草地。每个读书会在组织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根据实际需要共同规划章程和各项活动。设会长、副会长各1名,负责制定读书会实施计划,如主题书籍阅读的选定、讨论方案的设计、时间地点设置等。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长、副会长可由读书会成员轮流担任。一般采用导读、分享、讨论的组织流程。

第三,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创设交流平台。具体运作流程为:聚会前,会长推荐导读,成员进行主题书籍或相关主题文章的阅读,激发成员阅读兴趣。阅读聚会时,会长组织成员依据讨论提纲进行阅读经验、阅读成果的分享、讨论,最后会长做总结,提出下次读书会阅读主题。聚会后,鼓励成员将阅读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撰写读书随笔或读后摘抄。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对我而言,《人民教育》也已陪伴了我近30年,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杂志中的思想、策略和方法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着我的实践样态”[11]。笔者认为,读书会成员在主题阅读、对话分享的小团体学习中,彼此也会成为他人专业成长的“重要他人”,这种工作嵌入式的读书活动,深度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愉悦的读书交流活动中获得了教育教学知识、经验与技巧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三)以反思性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成果运用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2]。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教师的教育阅读不仅仅是增加学科知识储备,领悟先进教学理念,还应该将阅读成果运用于审视、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教师只有在新观念与新行为形成关联,并能自我设计、践行、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育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与阐述这些经验时,才能称得上是自主、自觉的教育实践者”[13]。学者周坤亮认为,“跟进和反馈促使着教师实践的持续改变;专业发展也需要同事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给予教师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机会”[14]。据此,学校管理者应引领小学语文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开展反思性教学,将阅读成果转化运用于实践。例如,宜州市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引领教师阅读了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以及张祖庆的《“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教学实录》等书籍与文章,像叶澜教授所说的“学习的目的不是搬现成经验到自己的学校做,而是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这个经验适合我的学校吗?”[15]学习后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小学中段习作赏评课教学样式”开展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优化一节课而展开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研修活动,研究成果主要以‘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样式’呈现”[16]。具体操作如下:研读管建刚、张祖庆名课教学实录与视频,确立《人物对话描写训练———提示语的妙用》课例,教师集体备课,一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课堂观察,根据实践效果反思评价,再修订教学方案,反复调整改进教学行为,探索出“精彩句段品一品(展示厅)———火眼金睛改一改(诊疗室)———改文句段赏一赏(进步榜)”的习作赏评课教学样式。在整个课例研究中,学校管理者参与其中,既了解教师知识经验转化情况,又进行点拨与引领,有效促进教师新的教学实践形态的诞生,同时更有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师能将阅读所得新理念与具体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结合,借助反思、研究、体验,理解与认同先进教学理念的效用,使之真正内化为具有个体意义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理论,从而拓展与提升教师的专业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以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习惯养成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名师;教师发展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解读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解读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

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它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它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

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自我总结与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研究的自我与教学的自我在进行对话,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沟通。总结反思的内容和视角一般包括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并前瞻设想,特别是提升经验和修正教训的前瞻设想,要善于吸取同行观点,目的步骤明确,内容措施具体。例如,重庆名师、特级教师刘云生,从偏远区县村小教师到出任主城区教委副主任,始终将学习之根、研究之根、反思之根和总结之根伸向孩子们的课堂、生活及心灵,坚持总结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生课堂的“学”和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及深度和广度,使他的学习和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先后推出了语文教学、学校管理、教育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正是总结反思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优秀教师才会拾级而上,抵达名师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