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0: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机农产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DOI:10.13856/j.cn11-1097/s.2016.01.029
1有机农产品的由来及定义
对有机农产品加以定义,要先从有机农业说起。有机农业概念起源于19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的工业化农业体系,带来的生态和食品安全危机是其产生的背景原因。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有机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是对有机农业最初的提法,在其后的几十年,有机农业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探索中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有机农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纷纷成立,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是有机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时刻,有机农业在国家层面开始得到重视,美国农业部从1980年起对有机农业加以定义,制定了相应的生产标准和行动指南,推动了有机农业在美国的发展。之后各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起基于本国的有机农业标准和体系,在各国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全球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在消费者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趋势下,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美国、欧洲、加拿大和中国是目前全球4大有机农产品市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有机农产品因侧重点不同其定义也略有不同,但都从产地的生态环境、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天然、无污染、营养、安全等几方面加以诠释。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有机农产品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为: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并达到相关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准,通过专门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产品。
2美日欧等国有机农产品发展历程及营销模式选择
2.1美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国,美国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主要针对本土市场。这是因为美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高,重视对产品的有机认证,一种有机农产品只有通过严格、高标准的认证审查才能进入市场销售,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等环节的层层质量监管,加大了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自然不菲,在除本国之外的海外市场不具备价格优势,受众局限在小部分高消费群体[2]。美国政府在推进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出台众多扶持政策鼓励生产者加入到有机食品产业中,几十年来,从联邦到各州先后出台了产品推广费减免、认证成本分摊、农产品补贴和降低保费等多项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生产经营者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积极树立和引导国民的食品安全及健康饮食的观念。美国的主流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垃圾食品的危害性,有机食品正在逐步改变着美国民众的生活。普通商超和直销店是目前美国有机农产品的主流销售渠道,两者市场份额大体相当。小规模的迷你店迅速扩张和差异化经营模式成为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潮流。
2.2日本
日本的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国土资源限制,日本农业人口和可用耕地稀少,因此其最初有机农业的发展采用“小生产—大流通”的营销模式。日本对有机认证的条件十分苛刻,因此有机农产品产量仅占农产品总量的1‰,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但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机和非有机农产品价差过高相比,日本的有机农产品价格构成值得称道。在日本,有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价格形成中心,采购者同农户商谈价格,采购价格由成本、再生产费用、合理收益组成,日本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零售价只比普通农产品高出20%~30%,是大众消费者能够承受得起的价位,因此一直以来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势头良好。政府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政府主导构建起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和交通运输体系,有机农产品得以大批量物流配送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扩大了小规模农户有机农产品销售的辐射范围,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而随着有机农产品销量的增加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如今日本有机农产品的营销模式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农消对接的直销、物流配送销售、大型商超专柜、品牌加盟连锁、行业协会牵头等营销模式多头发展[3]。日本的销售宅配送模式是其有机农产品营销的一大特色,日本拥有发达的遍布社区和居民集中区的配送网络,消费者通过对点配送能够足不出户的购买到自己可心的产品,十分方便和快捷。
2.3欧洲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体会最深,因此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有机农业,德国和英国是最早发展有机农业的国家,它们积极制定和建立起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和相关法律体系。同时英国、法国和瑞典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成立之初的5个国家代表之一,这些国家在有机农业的规模、速度和水平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与日本大致相同,营销渠道多元化,但很多欧洲国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有机农产品展览会和博览会是其一大特色。举办方为不同参展商设置专门的展位,通过视频资料、宣传册和赠品等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了解和喜爱上有机农产品[4]。例如,一年一度的全世界规模最大和有机农产品最集中的德国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在2014年的展会上,有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家有机企业参展,观展的专业人士达42000人,30多家来自中国的企业也参加了本次展会,巴西、西班牙、法国等国家更是以整体国家的形象出展,对有机农业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2.4美日欧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特征及差异化分析
美日欧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在特征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但受地域、市场成熟度、消费者购买力和认知度等方面的影响,又有其各自鲜明的特点。共同之处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实施高端品牌定位发展策略,生产技术和认证制度的高标准、严要求必然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上涨,因此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定位也放在了中高端消费人群中;同时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有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基于本国发达、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现代化的冷链运输基础设施,各有机农产品生产区的辐射半径不断扩大,市场供应得以有效保障。各国家和地区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美国有机农产品发展较早,同时作为超级大国,其国土面积、人口、经济和技术实力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都足以保障其有机农产品业得到快速发展。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国,因此其产品营销主要侧重于本土市场。美国对有机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的要求极为严格,高成本和高价格适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产业化营销模式,所以美国有机农产品直销比例低,大企业垄断下的食品店、专业超市和电子商务的多元销售模式,占据着目前美国有机农产品营销的主导地位。日本受地域限制,农业资源有限,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成为其必然选择。日本十分重视有机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建设,其有机与普通农产品的零售价差不大,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其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和增幅始终处于世界前列。欧洲各国在营销模式的选择上不尽相同,但都依照各自国家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成熟度、消费能力、信用体系和信任基础等,分别采取了直销、天然食品店、超市、展会相结合但侧重点不同的营销模式,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成长始终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3中国有机农产品发展概况及营销模式现状分析
3.1有机农产品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员组织,1990年浙江省临安茶厂率先获得了国外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5],标志着中国有机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正式启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相关认证机构和行业标准,并同欧美等有机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行业合作,保障了中国的有机农业在快速、科学、规范的轨道上发展,但当前中国有机农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目前,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份额和有机农产品耕种面积分列世界第三和第四位,2014年中国有机农产品销售额达274.1亿元,但仅占农产品总销售额的0.1%,由于生产成本、产量和经营者逐利心理等因素而导致的价格过高,有机农产品仍很难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寻常食品。但随着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国家适度发展原则和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有机农产品价格将不断趋于合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推算,未来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每年将以近10%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5](图1)。
3.2中国有机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中国有机农产品的营销模式正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除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当前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良好,生产者推行有机种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有机种植的农产品,消费者预付资金分摊种植风险,买卖双方实现利益共享。截至2012年中国的CSA联盟组织已经有100多家,如江苏句容的花果原乡有机庄园,规模达到了86.7hm2,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农夫市集是另一种营销模式,通过平台搭建,农户与消费者直接沟通,消费者在得到安全有机农产品的同时,拓宽了农户的市场渠道,当前中国的农夫市集正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多的有机农户通过微信、微博销售自己的有机农产品,产品订阅、信息推送,网络节约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可实现交易的全过程。但这种交易平台因网络监管难度大,难免鱼龙混杂,有机农产品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中国有机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如产品缺乏创新、高投入低产出、非有机农产品当有机农产品卖、购买不便捷、价格昂贵、溯源制度不健全、产品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等,当前中国很多城市的有机农产品实体专营店以及电商生意惨淡和亏损运营。这都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多方参与者加以正确引导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制约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不正常现象和问题,使中国有机农产品营销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和发展。
4国外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在市场化经济模式下,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在选择上应注重其合理性。应当在优化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消费者满意度和信任度的提升等几方面下工夫[6]。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机农业起步早,产业发展成熟,它们的营销模式对当下的中国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在营销渠道的建设上,可以参照德国和日本模式,并依据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有机农产品多级销售渠道体系和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广泛参与的产销结合的直销体系;在品牌建设上,应向欧洲各国学习,利用政府行为引导和推动有机农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应加大在政策上保护和扶持力度,在确保有机农业耕地安全的前提下,执行严格规范的认证制度;对那些通过审查的有机农产品,利用其掌握的强大社会公共资源,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以及举办各级各类的有机农产品展览会和博览会等形式,积极地进行宣传和推广,树立起本国或本地区有机农产品的良好形象,打造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自主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不断扩大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可借鉴美国有机农产品的差异化销售方式,建立一批独具特色的有机天然农产品商店,逐步进行市场渗透,在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上找准方向,通过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吸引消费者,当中国整个有机农产品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和市场成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价格偏高,仍能在中高收入人群的高端市场取得成功,大卖特卖。
参考文献
[1]时显勋.我国有机农产品销售渠道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2]郭玮.美国发展有机农产品的经验做法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5(3):29-32.
[3]张静.国外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及借鉴[J].食品与机械,2014(5):276-278.
[4]刘路星,吴声怡.国外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5(5):15-18.
[5]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公司.2015—2020年中国有机食品行业运营态势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2015.
10元一斤的应季绿色蔬菜、30元一袋的面包、50元一罐的果酱……虽然这里的价格普遍偏高,但销量却相当可观。在袁女士看来,这里的食材能让家里的两个孩子吃得放心。
最近,袁女士从朋友那儿听说,有机食品的认证流程其实很严格,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袁女士也发现,每周自己赶的这个集虽然名字叫“有机”,但在这里,也只有一小部分产品是获得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于是袁女士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些花高价买来的所谓的有机食品,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噱头,达不到严格的有机标准?
有机食品被认为是安全等级最高的食品门类之一,正在引领食品消费市场的新时尚,并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和袁女士一样,随着对有机产品了解的增加,面对关于有机产品的种种说法,人们从最初的热衷,到如今的顾虑重重,甚至开始怀疑有机食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有机农业面临信任危机
有机农产品标准和生产过程,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是对食品安全的保障,都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尽管很多人对有机食品的了解还只是一知半解,但大家起码都知道这些身价几倍甚至十多倍于普通食品的有机食品,生产环境优良,不用化肥、农药,长期食用有益健康。
正是因为人们对于“有机”的内涵和知识还了解得不够,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和监管过程知之甚少,导致人们对有机产品产生了普遍的怀疑心理,也给不法分子造假售假留下了可乘之机。
北京市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黄志友告诉记者,由于消费者普遍对有机产品的概念、生产过程以及政府的相关监管工作了解不够,使得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真伪和质量安全产生怀疑,有机产品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和有机食品刚走进人们视线的日子不同,如今,人们对于有机食品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又不全面,加之对于有机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对它们的疑惑和顾虑就增多了。”黄志友说。
在家乐福超市的蔬菜柜台里,被冠以“有机”的品种琳琅满目,黄瓜、西红柿、韭菜,应季蔬菜种类齐全。然而在这些注明“有机”字样的蔬菜中,却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标识。
记者在淘宝网搜索“有机”字样的商品,符合关键字的产品有近80万个。而在其中的有机食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获得“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
农业部环保所专家张壬午认为,如今,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全社会都面临着信任危机,而在有机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信任问题。在他看来,人们对于有机农产品的不信任也是信息不公开、交流不顺畅造成的。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农环办负责人孔源认为,对任何事物的判别都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人们现在对于有机农产品的基本概念、生产过程、适用标准、监管体系和监管工作还不了解,就盲目地、跟风似地选择不相信一切有机产品,不相信一切有机认证,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迷信式 ’的不信任。信任的基础是了解,而沟通是了解的基本途径。人们之所以对有机产品不信任,是因为不了解,而通过沟通,则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有助于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加深了解,并由此建立信任,从而进一步促进有机产品交易的扩大和市场的成熟。”
是什么让人们产生怀疑?
据孔源介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有机产品的监管,提高了认证和生产的行业门槛,修订了相关管理办法,可以说,国内对于有机食品的认证和生产的监管制度是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去年底最新出台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完成了升级换代。
“我们国家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而且国家有关部门还在不断对认证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对于农产品从产地、生产、流通的各环节,都设定了很严格的标准。”孔源说,“据了解,国家认监委组织的监督抽查中,通过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合格率都在九成以上。可以说,获得有机认证标识的农产品名副其实的概率是很高的。”
然而,更为严格和全面的监测,势必造成认证和管理成本的提升。检测、认证费用的提高使很多农户尤其是中小规模农户难以负担,从而影响了申请有机产品认证的积极性。
“一个小农场的每个品种都认证下来差不多要几万元,由于认证过程复杂、费用较高。”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组织者常天乐说,“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的市集也没有经过认证。”
在成本和利益的现实驱动下,很多人抛开认证机构自己冠以“有机”名号,有些人甚至铤而走险,对认证进行造假。于是,随意标注“有机”,甚至花钱购买认证的个案并不鲜见。
在一些专家看来,信任危机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对有机农产品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
北京富平创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张星认为,虽然国家对于有机农产品行业很重视,但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毕竟有机产品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我们的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和机制,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此外,有人认为,目前国家对于农产品的分段监管体制,也容易出现一些监管的边缘地带和模糊地带,给提高监管效力造成了困难。
如何重塑信任?
那么,应该如何让人们重拾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呢?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告诉记者,首先要解决有机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问题,要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势必要求更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才能使有机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监管机制体制,生产、认证、消费者各环节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市场发育比较成熟,有机食品产业保持着平稳有序的发展态势。因此,很多人看来,应进一步完善从土地到餐桌全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营销、认证等环节的监管体制和机制。
“政府应该通过更为有力的监管,对消费者进行更积极的宣传和引导,逐步消除公众对有机产业疑虑。现阶段,我们对于有机农产品的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加强监管加工和流通环节。”黄志友说。
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也认为,对有机食品的监督,包括对生产企业的监督,也包括对认证体系的监督,两方面的监督都要到位。
“同时,国家要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有机产业的相关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引导,对开展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孔源表示。
黄志友也表示,要想提高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就要更为关注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农户的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有机农产品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我们的科研机构应该开发对农民普适的技术。要对农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建立起相应的服务体系,对他们的进行指导。同时,对于有机市场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估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进行分类,给人们更多的选择余地。”他说。
[中图分类号] S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46-01
硒元素是生命火种,抗癌之王,健康之本,可有效防治40多种人类疾病,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安康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特色品牌。全世界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低硒或缺硒,我国有72%地区缺硒。安康富硒资源丰富,但都分布在山区坡地,而农作物特别是蔬菜、水果、粮油生产基地都在川道平地,这里土壤食硒量很少,甚至缺硒,所以要开发富硒农产品必须在作物生产过程中进行补硒,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富硒农产品,不然富硒农产品将是一句空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安全、吃的健康。长期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虽然保证了农业生产连年增产,仅又造成土壤有机物过渡消耗,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酸化板结,土壤通气性和持水能力下降,土壤微生物菌落失衡,土壤生态和水资源环境恶化。此外,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还造成农作物对化学肥料吸收和利用率下降,致使农作物产品质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限用和禁用化学肥料已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已明确规定限用和禁用化学肥料。
岚皋县万物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安康、面向全国,在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富硒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安康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安康的富硒资源,研究开发出富硒生物有机肥。该肥料是以硒矿粉与鸡猪粪便和菜籽饼为原料,通过枯草芽饱杆菌等微生物发酵制成。富硒生物有机肥的组成及其它重量百分比为:硒矿粉50%,鸡粪和猪粪20%,枯饼10%,谷糠10%,中微量元素10%,生物制剂0.2%,其生产工艺为:备料——激活——去臭——拌合——拌料——接菌——发酵——干燥——造粒——检验——包装。
富硒生物有机肥的优点是:
1.它填补了国内富硒生物有机肥空白,为富硒农产品的拓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富硒生物有机肥富含硒、有机质和多种有益微生物,它集硒肥之特效、微生物肥之长效和微量元素肥之增效于一体。
3.富硒生物有机肥能为农作物提供大量的活化硒营养,确保富硒产品的含硒量达标;也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也能改良土壤的贫瘠和调整土壤的pH值,促进农作物根系吸收充分而少用化肥;也能增加农产品蛋白质和果酸糖含量,提高品质;更能显著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少用或不用抗菌素,既降低了成本又确保农产品无污染。
4.有效利用鸡粪或猪粪,变废为宝,净化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
5.本产品经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西安)检测,硒含量高达50mg/kg~100mg/kg,有机质含量达30%以上,微量元素4%,PH值5.5~8.0,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社会经济效益可观。
该产品在蔬菜上应用,第一年每年用50~75公斤,以后每亩次用35~50公斤即可,一般作基肥使有。苹果树每株使用1~2公斤富硒生物有机肥,苹果硒含量可达40ug/kg,糖份可提高2个百分点。试验表明,农作物应用富硒生物有机肥后硒含量可达40~60ug/kg,最高可达200ug/kg,符合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同时,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稻、油菜、玉米、马玲薯,红苕蔬菜和苹果上,效果非常明显,是今后富硒农产品开发的唯一选择补硒的资源。
北京市延庆县西王化营农产品全部有机化
从北京市延庆县沈家营镇获悉,该镇西王化营村1700亩耕地全部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成为全县首个所有耕地实现有机化的行政村。同时,该村获得10万个中国有机产品绿色标识,实现了全村农产品有机化。
西王化营村共有耕地1700亩,人均耕地3.5亩。过去,由于土壤贫瘠,耕地漏水、跑肥现象严重,虽然人均占有耕地不少,但农民收入不高,是个出了名的穷村。该村两委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于2007年开始在全村所有耕地推广使用有机肥,停用了化肥和农药。经过两年的有机转化,该村耕地DDT含量、铅含量、606残留物含量等均达到了有机认证的要求。同时,该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甘薯产业,借助我县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1+x”工程的有利时机,与北京农学院“联姻”,依靠科技推进甘薯产业种植专业村建设,走出了一条集庭院育秧、规模种植、新产品推广、甘薯宴开发、农产品加工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一体的都市化农业发展道路。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该村丰富了甘薯品种,种植出了红、黄、紫、粉、白等彩色甘薯,甘薯销售模式也由沿街叫卖式发展到礼盒式,成为名副其实的京郊有机甘薯第一村。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取得国际互认
目前,国家认监委与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GLOBALGAP)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GLOBALGAP关于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体系基准比较的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国家认监委批准从事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的认证机构颁发的GAP证书,将获得GLOBALGAP的认可,获证企业信息将通过GLOBALGAP网站向全球主要零售商,获证企业将因此获得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从而显著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GAP(Good Agriculture Practiee)即良好农业规范,是应用现代农业知识,科学规范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均建立了本国或本地区的良好农业规范法规或标准。
为建立我国GAP认证和标准体系,自2004年起,国家认监委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已制定并由国家标准委了24项GAP国家标准,内容涵盖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国家认监委还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建立了我国统一的GAP认证体系。
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标准委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GAP标准化和认证试点工作。目前,经认监委批准,我国共有14家认证机构开展GAP认证工作。
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国家认监委从2005年起与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进行协调,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签署技术合作和基准性比较(互认)备忘录,就标准制定和互认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GAP与GLOBALGAP已就相互一致性、有效性方面完成了法规、标准文件评估、现场见证、同行评审的评价过程,最后成功完成了互认工作。
我国GAP认证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了认证认可的基础作用,填补了我国在农产品生产领域中GAP的空白。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我国目前农产品生产现状、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企业的农产品安全质量管理有着重要意义。GAP认证的国际互认工作,将帮助出口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有效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
四、耐储农产品的经营
耐储农产品,一般指大多数土产品、畜产品、干菜干果等农产品。这类农产品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规格复杂,用途广泛,对广泛开辟农村商品生产门路,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为外贸出口提供更多的货源,繁荣市场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一)耐储农产品经营的一般特点
由于耐储农产品的基本自然属性是物理、化学、生理变化比较缓慢和稳定,其储藏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耐储农产品在商品流通中质量没有明显变化,在经营上具有以下特点:
1. 可以季节采购,常年销售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民出售耐储农产品也有一定的季节性。比如,农民剪羊毛的季节,就是经营单位收购羊毛的旺季。但收购上来的羊毛,却可以常年供应工业部门做毛纺原料。又比如,冬闲季节是农民生产草、条、苇编织品的旺季,经营单位在这个季节必须及时收购这些土副产品,才能保障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常年需要。
2. 可以以丰补歉,增加储备 耐储农产品易于保管,保管条件也不十分严格。因此,根据其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市场需求的弹性变化,可以在丰收年适当增加些储备,用于歉收年市场销售。如果储存多了,可以随时扩大销售或在地区之间进行余缺调剂。也就是说,耐储农产品的流速、流距、流量的灵活性比较大,在流通中不易造成商品损失。
(二)耐储农产品经营的一般要求
根据耐储农产品耐储的基本自然属性和在经营中可以常年销售、常年储备的一般特点,其经营的一般要求是:
1. 要根据不同品种的耐储时间,确定保管期限 耐储农产品的耐储性是相对而言的,其耐储时间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因为这类农产品具有耐储性,就不顾其储藏条件和时间,任意延长储藏期限。否则,也会影响其质量。
2. 要根据市场需求量,确定弹性储藏数量 农产品不管耐储还是不耐储,市场需求量都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因为这一类农产品具有耐储性,就不顾市场需求变化,任意增加其储藏数量,而造成商品积压。当然,耐储农产品的储藏数量弹性可以比其他农产品大一些,但也不能超过最大限量。
五、有机农产品的经营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接受。欧洲、美国、日本等已陆续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对有机农业做了明确的定义。最初,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趋于一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
(二)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目前有机食品零售额在整个食品行业中的份额很小,只有2%~3%,但增长潜力巨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将出现显著增长。一是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促进有机食品生产消费迅速增长;二是一批大的食品商如麦当劳、雀巢等已进入有机食品行业,正雄心勃勃地进行有机产品的营销开发,试图抢占国际有机产品市场;三是食品加工部门调整结构进行有机产品开发,改进包装,促进有机食品国际贸易;四是许多国家政府采取积极的扶植政策。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市场机遇。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采用自然的、生态的方法较多,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而有机食品市场主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为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商机。特别是那些不在欧洲或北美生产的有机产品如咖啡、茶叶、可可、香料、热带水果等产品,由于发达国家需求量大,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品种。
(三)我国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对策
最近几年,国家七部委在全国开展了50个农业生态试点县建设,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100个地区开展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同时,我国已建立了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即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是我国目前惟一的有机食品认证组织,已制定了较规范的有机农业生产、检查、认证和出口的要求和技术文件。近年,一批基地还获得了欧盟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业转换基地的认证。这些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度规模地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包括生物资源、劳动力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另外,不断增长的国内外市场也为有机农产品发展提供了机遇。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1)以各地名、优、特产为引导,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产品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中药材、山林产品),以这些农产品为起点开发有机农产品比较容易被国内外客户所接受。
(2)以经济作物为引导,逐步扩大有机生产的种类和规模。有机生产禁止施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且产品在正式认证前,需要3年的转化期。因此,在有机生产的初期,应以价格优势比较明显的种类和区域作为基础,并将准备发展有机生产的地块申报给有机认证组织,接受监督控制。
(3)保证有机农产品的质量,防止出现开发一拥而上,假冒产品,低价倾销等现象,在消费者和客户心中维护有机农产品的良好信誉。
(4)加强对当地和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总结和利用。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在有机肥料堆制、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应该在有机生产中积极利用。
(5)加强对农民和有关从业者的培训。有机食品生产涉及种、养、加各个领域,且需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需要从业人员较高的素质和技术接受能力。
(6)加强对有机生产全过程的控制。有机生产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质量和数量追踪,也就是说在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以前,应保证产品能够被追踪到产地和生产涉及的每一环节,保证产品是真正的有机产品。
(7)对国内市场予以足够的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国内市场正逐步形成。目前,应结合人们的饮食习惯,重点发展蔬菜、蛋、肉和茶叶产品等方面的有机生产和消费。
(8)对国外市场进行重点突破,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在传统出口途径的基础上(如日本市场的蔬菜),积极开发新的客户和新的产品。
(9)对产品进行重点定位,以婴儿食品和老年人食品为突破口。
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
1.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概况据Helga Willer[1]在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 700万的有机农业用地,大洋洲是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最大的洲,约1 200万,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含12个成员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列支敦士登、爱尔兰、挪威、瑞士)以及土耳其等国约有805万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800万;亚洲有机农业发展快速,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315万;北美洲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245万;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105万。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位于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2]。全球1/3的有机农业用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国家,其次是亚洲和非洲国家。
2.全球有机食品市场现状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Organic Monitor调查显示,2009年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总额达到了550亿美元[2]。根据SOEL-FIBL 2009年度调查,全球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了全球有机农产品销售额的97%,全球有机农产品一半的消费在欧洲,其中德国是欧洲有机农产品最大的市场,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是有机农产品重要的生产者和出口者。在亚洲,有机农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等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亚洲最主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也是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3]。
二、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有机农业发展状况
20世纪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试验探索阶段,因其产量低,效益少,当时的文献大多是对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发展情况的简单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农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世界各国有机农业运动蓬勃发展。如今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许多农场皆已具备直接加工和销售的能力,尽管有机产品售价高出普通产品的20%~30%[4]或更高,但却备受消费者的欢迎。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有机农业的发展的研究,逐渐由探索怀疑的态度转向肯定、支持并大力推广。现在北美洲、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等都设有专门的有机食品检测机构,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销售每一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还制定了一整套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和法律法规。
1.北美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美国2010年有机农业面积为190.0万,占全美耕地总面积的14.4%,在世界排名第3位[2]。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生产者约有11000家,占美国220万农民的0.5%,有机农场数量为20437个,有机农产品商品总价值占全美的38.4%[5]。潘慧锋等[6]、唐其展[7]、马细兰等[8]对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有机农业的标准、有机食品的认证、标签、政府支持政策做了简要的介绍,并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提出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陆婧等[9]介绍了美国有机食品是通过直接销售、天然食品专门店、超市连锁店、有机餐馆和自助餐厅食品服务消费进行销售的。焦翔等[5]指出,美国有机农业是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较高,大都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同时还活跃着大量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主要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因此,美国农业在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体系化、网络化、规模化和高度集约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加拿大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加拿大2006年有机农业面积达54.6万,世界排名第13位[10],大约有3 555家有机生产者,有机食品加工企业达到800余家。有机产品零售额共计10亿加元(1加元约合6.22元人民币,2012),占所有食品零售总额的1%[11]。许勇[11]指出,加拿大发展可持续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达到农业生产者的经济需求与社会环境保护目标协调统一的要求。任生亮[12]对比了中国与加拿大发展有机农业的差距,提出要改革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并建立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信息网。加拿大的有机食品主要通过传统商店、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和露天市场进行销售。
2.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德国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95.0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3%,在世界排名第9位[13]。方志权等[14]、潘永圣等[15]介绍了目前德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第一是农户直销,农户直销中分3种方式:在农场内设立直销店;到专业市场承租柜台进行直销;根据订单直销送货上门,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实行了网上订购和邮购。第二是有机食品专卖店。第三是传统店设专柜、专区销售。德国有很多由农户自发组织的有机农业协会负责农户间以及生产与市场间的相互协调,及时提供各类产销信息、技术资料,刊登各类公益广告等。德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将有机食品推广到外食市场,特别致力于各级学校餐采用有机农产品,并办理各种推广活动、提供教材等[16]。张华建等[17]指出,德国现代化水平高、区域性强,政府采取补贴、强化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协会推动和严格检验把关等措施使得有机农业发展较快。借鉴德国经验,中国政府应转变职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明确有机农业的发展战略,加强检测监督,建立农业协会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法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法国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55.0万,在世界排名第12位[10],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有机农业经营者总数达到111万名。严会超等[18]对法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以及发展有机农业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现状和实际,提出了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及加强政府扶持和资金支持等建议。法国有机农业食品销售渠道主要由自然食品商店、 专业市场和大中型超级市场等方面组成[19]。
(3)意大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意大利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111.0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86%,世界排名第8位[13],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韩沛新等[20]指出,由于意大利农业的历史渊源,有机农业重要组分是谷类和畜牧产品,但是市场对果品的需求在增加。主要的加工产品是意大利通心粉、橄榄油和果酱。意大利有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是直销方式和专卖店销售。
(4)荷兰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荷兰2008年共有2.8%的农业用地用于生产有机产品,有机农产品市场占有量为2%。袁涓文[21]采用收集二手资料、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情况及社区支持型有机农场进行了介绍,指出政府对有机农业农场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控,实行补贴政策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服务以防止产销不平衡情况的产生。
(5)奥地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奥地利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32.9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2.9%,世界排名第16位[10],2008年奥地利有机农产品销售总额为6.27亿欧元。王宝锟[22]介绍,为了推动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奥地利政府专门推出了一项“有机作物生产区计划”,在全国共设立了113个有机作物产区。有机商品超市是促进有机农作物市场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带动了有机农作物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此外,政府出面主导,积极推动加强有机农业与销售业、旅游业和餐饮业的伙伴关系,通过这些下游产业保证和扩大了有机产品市场。
3.亚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日本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日本2006年共有0.5万农户被认定为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生产有机农产品数量是48 172t,占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为0.16%,共有4 611个农场获得有机认证,获得认证有机农产品占农产品总产量的0.16%[23]。方志权等[24]介绍了日本本着兼顾“食”与“绿”,即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日本有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类:一是通过建立产销联合组织,实行直销;二是由专业流通配送组织实行宅配化;三是由生协组织配送;四是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销售;五是设立连锁专卖店进行销售;六是外食加工企业与日本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基地实行订单直销。罗芳等[25]从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认证程序、经营情况、运行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农业可持续经营的做法,重点介绍了其生产者—消费者“提携”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直接对话与接触,加深互相了解,双方都要提供人员及资金去支持本身的运输系统,他们通常会设立运输站,使差不多3~10个家庭的消费者都可以取得已运抵的产品。作者从转变思想与观念、建立网状的有机农业协会、完善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3个方面提出了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陆建飞等[26]提出,随着日本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日本逐步建立起有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在该体系中设立一个运销流通公司来统一进行所有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经营方式,可以规模化运作,有计划地建立销售点和销售网络,但要维持这么庞大企业体系的运作是有相当难度的。
(2)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韩国2000年有机农业面积超过14 235,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7%,韩国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6 000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55元人民币,2012),而且每年以7.0%的速度增长[27]。刘权政等[28]介绍,韩国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非常重视。近年来,为了对有机农产品进行促销,政府通过对有机农产品进行补贴和对有机农产品的贸易费用进行支持的办法发展有机农业。
(3)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泰国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土地面积约为15 300,约占全国可耕作土地面积的0.07%[29]。郭荣[30]综述了中泰两国有机食品认证、生产方面的区别以及泰国有机食品生产现状,介绍了泰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途径:一是有机农场与国内的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二是送往有加工能力的大型有机农场;三是大型有机农场直销进入国内超市或出口。文中指出,泰国的有机农业大多以集体合作社形式和农场形式组织生产。
三、国外有机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加大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 在有机农业市场发育不够健全阶段,政府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有机食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制定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法律法规,普及标准化生产方式,对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17];其次要对有机食品的生产进行补贴,在生态环境建设、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中资金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保护和提高有机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再次要建立、培育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把农民、企业、科技人员、市场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31]。
2.加强有机农业市场化建设中国应建立各级有机农产品管理中心与运销组织,充分协调各方力量,实行地区间的相互配合,采取产销联合、定点销售、开设专卖店等办法,建立便捷而完善的多元化流通体系[24],可重点建立和完善“销售龙头企业带动式”和“产销直挂式”相结合的流通模式[26],同时要开拓灵活多样的有机食品零售渠道,重点加强消费者服务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和销售保证策略的建设[32]。
3.加快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有机生产基地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机农业基地才能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加快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病虫害防治、有机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将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模式,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8]。
近年来,我国“三品一标”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其产品总量已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40% 以上,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功能作用日益明显。“三品一标”已由相对注重发展规模进入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新时期,由树立品牌进入提升品牌的新阶段。
经过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20多年的努力,“三品一标”形成了农业品牌化发展格局。特别是绿色食品作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近十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到2012年,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862个,产品总数达到17125个,产品包括农林、畜禽、水产及其加工产品、饮品,以及其他类产品等5个大类、57个小类,主要产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多年来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12年达到了99.5%;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超过80%,预计2012年国内销售额达到3500亿元,出口额超过25亿美元。
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5887个,认定产地76686个,农业系统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1336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916张,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001个;“三品一标”种植业面积达到6300多万公顷,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47%以上,生产总量超过3亿吨。近几年全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何谓“三品一标”
“三品一标”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总称。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级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其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大众消费。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制度。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认证属于公益性事业,不收取费用,实行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绿色食品要求产品质量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市场定位于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也包括加工的农产品。推行“两端检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识管理”的技术制度。采取质量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以保护农业环境,增进消费者健康为基本理念,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取一定费用保障事业发展,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有机食品是按照有机方式生产、加工,产品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有机食品对产品质量安全不作特殊要求,满足国内外高端人群消费,主要服务于出口贸易。产品以初级或初加工农产品为主。强调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推行基本不使用化学投入品的技术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生产过程监控,一般不做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一年一认证。按照国际惯例,采取市场化运作。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指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识。农产品地理标志要求农产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登记保护产品为初级农产品,称谓由地域名称和农产品通用名称构成;突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采取政府授权证明的方式保护,经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将长期有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是公益,实行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
“三品”法规依据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是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最基本的法规依据。办法要求“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应当在认证的品种、数量等范围内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转让、买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和各地质监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其停止,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1月联合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规定的产品范围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超范围和逾期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伪造、变造、盗用、冒用、买卖和转让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以及违反规定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农业部2012年7月30日公布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规定,“未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禁止将绿色食品标志用于非许可产品及其经营性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转让绿色食品标志和标志使用证书”。
绿色食品标志是我国第一例质量证明商标。1992年4月,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农业部共同下发了《关于依法使用、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通知》,明确了绿色食品是一种特定质量标志,经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其商标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
2004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要求,“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应在有机产品认证证书限定的产品范围、数量内使用。获证单位或个人应按照规定在获证产品或产品最小包装上加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国家认监委2005年6月实施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2011年进行了修订,2012年3月1日起实施。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要求认证机构要公开获证组织使用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认证证书和认证机构标识或名称的要求。目前,经国家认监委认可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有22家,多数机构有自己的认证标识,并通过宣传材料及网络公开其机构标识。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NY5000系列标准,其中产品标准为强制性农业行业标准。多数标准中明确“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一些价值高、便于包装的产品,如茶叶、火龙果、液态乳、禽肉及其副产品标准中要求“包装上应该有无公害农产品专用标志”。
绿色食品执行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则》,这是农业部推荐性行业标准,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生产企业具有强制性,获证产品必须遵循。标准要求“绿色食品外包装上应印有绿色食品标志,标志设计和标识方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有机产品执行GB/T19630《有机产品》标准,这是规范有机产品认证和管理行为的国家推荐性标准。该标准分为4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对标识和销售的要求,详细规定了有机产品标识的文字、图形或符号,要求“中国有机/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可以根据产品的特性,采取粘贴或印刷等方式直接加施在产品或产品的最小包装上”。
“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三品一标”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战略决策,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发展“三品一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三品一标”坚持的是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遵循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安全、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模式和有效载体。
关键词 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浙江上虞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45-02
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全市土地总面积1 406 km2,现有耕地4.10万hm2,林地5.07万hm2,水面1.13万hm2。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36.25亿元,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位居41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6%。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产品的商品率越来越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由单纯的产品价格竞争,转向内在的品质、信任度、知名度等综合实力的竞争[1-4],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上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农产品品牌有一般商品共有的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认证标志,还特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等公共品牌认证标志。二者共同组成了农产品品牌建设体系。
1.1 无公害农产品
上虞市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始于2002年,当年,上虞市委、市政府把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创建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对连片面积33.33 hm2以上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达到绍兴市级或省级标准的,每个基地分别奖励3万元和5万元,对获得绍兴市级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每个分别奖励1万元和2万元。”2002年申报绍兴市级的16个无公害产地和17种无公害农产品,当年全部通过了绍兴市绿委会认定,产地认定面积3 036 hm2,认定面积和数量分别占绍兴市的42%和26%。2002年申报认定了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个,认定产地面积3 785 hm2,认证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12只,认证农产品产量规模66 717 t。到2011年,全市累计认定浙江省无公害产地192个,认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面积20 950 hm2,畜禽养殖业规模:家禽1 521万羽、生猪19.5万头;认证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72个。现有效期内的浙江省无公害产地101个,种植业、水产养殖业面积9 424 hm2,畜禽养殖业规模:家禽196万羽、生猪13.2万头;有效期内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20种,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量规模170 607 t。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成绩位于绍兴市乃至浙江省前列。
1.2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始于2004年,上虞市白马湖食品有限公司的草鱼、上虞市舜农果业合作社的油桃和水蜜桃通过有机认证;2006年上虞市杜溪杨梅专业合作社的坤山牌杨梅成为上虞市首个绿色食品。到2011年,上虞市已获得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共33个,有效期内共21个,其中上虞市绿露果业专业合作社的水蜜桃、葡萄,上虞市龙浦葡萄专业合作社的葡萄,上虞市杜溪杨梅专业合作社的青梅3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0年被国家环保部认定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1年又有4家单位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申报了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现已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实地验收。至2011年,上虞市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共19个,认证产地规模654 hm2,产量1 711.5 t;有效期内共10个,认证产地规模261 hm2,产量411.5 t。
1.3 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上虞市农产品现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18个,浙江省名牌产品9个,绍兴市级著名商标32个,绍兴市级名牌产品50个。
2 上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10余年来,上虞市通过制定规划、优化环境、培育主体、整合资源,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创牌意识明显加强,品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品牌与产业依存度更加紧密,农产品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但面对新形势,上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小,质与量的矛盾突出
据2011年6月上虞市农林渔牧局对全市农业生产主体调查,全市常年种植蔬菜0.33 hm2以上、粮食2 hm2以上、茶叶、水果、水产品种养面积1.33 hm2以上、生猪存栏100头以上、家禽2 000只以上的种养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共计1 252个,其中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生产主体923个,种养面积15 153 hm2,平均每个生产主体种养面积不足16.6 hm2。而全市现有耕地面积4.10万hm2、水产养殖面积6 466 hm2,种养面积70%由上述规模以下的农户分散经营。质与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规模经营主体能按现代农业标准化组织生产,产品品质有保证,但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多,品牌的影响力不大不广;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产品总量较大,但品质难以保证,不利于品牌创建。目前上虞市尚无中国名牌、全国驰名商标农产品,这与上虞市有品牌品质的农产品生产数量少有关。
一、成立县市、乡镇、村屯监管机构
为更好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切实掌握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今年,农业局成立了县级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分管领导为特产总站站长申龙奎,下属人员2名;乡镇监管机构9个,分别是敬信镇、马川子乡、板石镇、英安镇、哈达门乡、密江乡、三家子乡、杨泡乡、春化镇;设立村级协管员112名。
二、制定并落实年度监管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工作,结合《2018年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总体计划》相关要求,主要对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开展有毒有害物质监测。全年计划定量抽检500批次。其中:蔬菜260批次,水果200批次,其他40批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目前,由于人员和专业技术问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只能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从2019年1月份起到12月份,检测中心有效化验蔬菜、水果600余份,按照GB/T 5009.199-2003要求,农药残留(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总合格率达97%以上。取样范围主要在我市英安镇和三家子乡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以及市场和各大超市。
三、开展重要节日农产品抽检工作
(1)中秋、国庆“两节”期间
配合省农产品检测中心对秋季菜抽检工作,抽检样品25份,抽检品种:白菜、萝卜、土豆、大葱等。
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共抽检蔬菜样品32份,主要来自哈达门,英安,三家子等蔬菜基地。化验样品主要有豆角、柿子、芹菜、白菜等,按照GB/T 5009.199-2003要求,农药残留(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总合格率达100%。
(2)元旦、春节“两节”期间
检测蔬菜样品81份,主要来自哈达门,英安,三家子几个蔬菜大棚和秋储的菜。化验样品主要有芹菜、芽葱、小白菜、茼蒿、草莓、土豆、白菜、萝卜、毛葱等,按照GB/T 5009.199-2003要求,农药残留(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总合格率达100%。
四、新增“三品一标”申报数量
珲春市2019年新增“三品一标”申报数量共4例,其中有机产品2家,分别是松哲种植专业农场有机种植基地和珲春市曙光农产品加工厂;绿色食品2家,分别是东北长粒香和三疆河大米。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立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尽快建立现场准入制度,加强对蔬菜农药残留的监控。
一、监测总体范围
2016年县乡级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继续突出抓好“菜篮子”产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申报基地、有机产品认证基地,重点围绕我县特色产业黄果柑、枇杷、蔬菜等农产品开展自律检测和监管。
二、监测抽样地点及对象
(一)主要针对黄果柑、枇杷、蔬菜、有机生产基地以及生产、储运和市场销售环节等农产品开展例行监测。
(二)自律性检测以各乡镇辖区生产的黄果柑、枇杷、蔬菜、茶叶为主,监管检测以辖区内生产销售的蔬菜,拟申报绿色、有机食品产品和已获得绿色(有机)认证产品为主。
三、监测种类
监测蔬菜样品1038个,以我县基地生产和消费的品种为主;黄果柑样品392个、枇杷样品218个,以我县申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获得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区产品为主。
四、检测要求
(一)抽样必须抽取成熟可上市的农产品;
(二)抽样检测范围要涵盖检测任务内的所有村组和专合社;
(三)检测仪器均使用快速检测仪;
(四)茶叶只检测鲜叶,检测4个指标;蔬菜、水果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含量;
(五)各乡镇对快速检测不合格要及时上报复检,对复检不合格的样品要进行追溯处理,重点反馈监管股和执法队;
(六)对违规使用农药的农户要进行批评教育,并正确引导整改,确保全年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五、结果报送
监测结果于每月二十五日之前报送石棉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监管股,对确认不合格样品开展复检。
有机农业是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素、添加剂、转基因及其衍生物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养平衡的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世界农业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农业时代,随着工业和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农业带来高度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自然资源过渡开发、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农产品劣质化等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1],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应运而生。大陆有机农业是从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1990年,荷兰有机认证机构SKAL对浙江省茶园和茶场的有机认证,标志着中国大陆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的正式起步;1994年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成为中国第一个有机认证机构;2005年4月1日国家标准《有机产品》开始实施,国家质检总局《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随着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及标准的实施,规范了有机农业生产、检查和认证,中国有机农业进入规范化、快速发展时期。福建省有机农业起步较晚,“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为福建省发挥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借鉴台湾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和“三化”(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的成功经验,加快有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2]。
1福建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1•1现有基础
1•1•1生物资源优势福建省倚山傍海,资源丰富:粮食作物9191种,其中经济作物1709种、蔬菜作物70多种;果树品种3000多个,其中以龙眼、荔枝、香蕉、枇杷、菠萝、橄榄尤为著名;福建省也是全国的重点茶区之一,拥有400多种茶树品种,安溪和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资源宝库”之美誉。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发展有机食品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1•1•2生态环境优势福建省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优越。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耕地上,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农业栽培模式、技术,如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农牧结合等,为有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1•1•3科技人才优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和福建省农林大学在生态农业建设、高效低毒农药研制、抗病虫良种选育、生物防治等方面培养了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科技人才基础。
1•2制约因素
1•2•1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种少据2008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资料显示:全省73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其中16家通过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认证,27家的27个品种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与发展中心认证,5家企业通过南京国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这些通过认证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茶叶、笋、山茶油、食用菌等几个有限的品种。2009年的统计数据有所减少,只有57家通过认证,品种与2008年相似,这与有机农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北部各省区悬殊很大。
1•2•2有机认证机构比较薄弱省内目前尚无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认证有效期仅有1年[3]。
2台湾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2•1台湾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是“农业培养工业”的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带动下,经济快速增长,可是,由于未能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工农业废弃物的污染破坏,使台湾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4];基于对自然环境恶化的反思,20世纪80年末,台湾农业学术界开始探索与尝试有机农业。从1988年的有机农业可行性观察试验计划开始,1999年台湾有机耕地面积达1000hm2,有机产品专卖店250多家,103家农业经营协会接受认证,1000多人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工作[4]。经过20多年发展,2005年台湾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已是1986年的7倍多,“经建会”表示:根据有机监视机构(OrganicMonitor)2006年的研究,台湾有机食品与饮料销售额由2003年的9•2亿元新台币增至2006年的18•1亿元新台币。预计至2012年,有机耕地面积将增至5000hm2,2013年将达到51•3亿元新台币,2003~2013年间的年复合成长率为16•1%。
2•2台湾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台湾有机农业的健康快速成长与其有机农业发展策略密不可分,台湾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策略主要有四点:第一,制定有机农业发展政策,引导乡村农民规范生产。主要是针对有利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及农田保护等方面拟定许多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第二,健全有机农业验证机构,确保产品认证工作质量,以此实现优质优价,维护有机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第三,通过互联网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履历管理咨询系统,以加强有机农业信息服务。2004年台湾就开始推动农产品生产履历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个人数字助理(PDA)及格网(Grid)等信息与通信技术,建构一套农产品从田间生产管理至消费者餐桌间(fromfarmtotable)所有流程的全面记录,并逐年完善台湾农产品的安全农业信息网络(FoodSafetyChain),以达到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目标,进而促成台湾农业的永续发展;第四,加强产销过程中农产品卫生安全、水产品质量抽验、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用资料等安全管理,确保有机产品质量安全[5]。
2•3台湾有机农业的主要推广模式
台湾有机农业推广模式对有机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执行起着重要作用。其推广过程包括教育训练、信息传播、行政服务、问题解决协助、营销等,由公部门推广和私部门推广两部分组成。公部门的有机推广是从安全农业的推广开始,包括有机农业CAS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和吉园圃(GAP)农产品生产。台湾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动CAS优良农产品验证制度,迄今已办理的优良食品合计13大类,涉及228家厂商的5723项产品,年产值近400亿元新台币;2004年台湾“农委会”实施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认证及验证作业办法,并整合CAS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认证及验证体系组织架构与验证流程,加强推动CAS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在推动吉园圃标章验证工作方面,农业行政部门透过各种媒体及说明会,鼓励蔬果产销班申请吉园圃验证,办理吉园圃产销班辅导,加强吉园圃产品营销,考评表扬及强化质量监测工作,提升农民申请意愿。私部门的有机推广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民间组织如“中华永续农业协会”、各地乡镇与农会等,对台湾有机农业推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私部门是以“消费者取向为诉求”来组织有机农业教育推广,并促成台湾有机农业的加速成长。其有机农业推广工作的组织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农民取向组织”如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等,其主要职能是以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或有机农产品流通、贩卖业者为主要工作对象,以生产、生态技术辅导和少部分销售技术为主;第二类是“消费取向组织”如佛法山有机推广中心等,其主要职能是以有机农产品消费者及一般大众为工作对象,主要推广有机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消费和烹饪等知识,在消费者教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充分对话、沟通,从而达到生产和销售均衡发展的双赢目的,在未来的推广工作,这些组织将逐渐取代公部门组织成为主要执行者[5]。#p#分页标题#e#
3启示
3•1加大农业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
发展有机农业的关键在于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因此台湾省农林厅针对这关键问题把发展有机农业列入各县市需要大力推广的农业项目中。这条措施在福建省值得借鉴:福建省山地多、平原少、气候复杂,也就决定各个县市农产品的特色多样:福州、建瓯的绿色蔬菜基地,安溪、武夷山的绿色茶叶基地,莆田、平和的绿色蜜柚基地,漳州、泉州的芦柑基地等都是发展有机农业的良好基础。此外,有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机肥料的供给,对有机肥的要求十分严格,台湾为此制定了“农田永续生产力的培育计划”,对“堆肥舍”建设给予补贴,为推行水稻田轮作经营,对维护地力的农民实行补贴,如奖励宿耕和种植绿肥的农户等。因此借鉴台湾农业政策,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堆肥舍”和“冬闲田种植绿肥制度”,实施补助政策,引导绿色农产品基地逐步转化为有机农产品基地。
3•2加强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
福建省目前的有机产品认证工作薄弱,这关系到有机产品的市场生命力。台湾有机农业验证机构共有5家,对认证制度的实施非常重视。企业把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当作一种荣誉。因此福建省必需加强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有机验证制度,确保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秩序和安全。
3•3加强有机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
台湾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合作,强化技术优先,并通过各级农业改良农场积极推广、示范。在这方面全省除了有强大的科研队伍,还有福建省农业厅管辖下的健全的省、市、县、乡四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因此应加强科研单位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协作,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有机农业技术的普及。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9802
绿色贸易壁垒,通常亦称环境壁垒,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实,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对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
建立在以环保、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存安全为目的,以科学、公平、公开为原则基础上的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将有利于促进全球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是各国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应遵循的基本条件。但从绿色贸易壁垒实践看,由于各国对环保、质量与安全等要求的标准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实施中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绿色壁垒往往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难以适应和应对,是在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实施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由于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演变成一种技术壁垒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从当今国际范围内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六大类。
这些披着形形绿色大衣的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绿色壁垒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农产品相比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具有一定的比较价格优势,特别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更是如此。但是,近年来随着绿色壁垒的实施,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提出所谓“有机食品”以及类似的“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等,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更加苛刻,我国农产品往往难以满足要求,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绿色壁垒制约农产品出口增长。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也正是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推行的环保标准、动植物安全标准以及严格的监测制度和程序,增加了农产品出口国出口商的交易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约每年增长5%左右,加入WTO后本来有望实现增长的迅速扩大,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大大阻碍了增长的速度。
(3)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壁垒的过程中,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要求,结果就是日本不允许中国的大米进入日本,欧盟不允许中国的牛肉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美国不允许中国的龙眼、苹果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农产因技术要求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4)环保标准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传统优势。在传统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中,中国的花生、茶叶、蜂蜜等产品都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提出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等口号,对产品的包装标准也提出要求,中国农产品目前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中国的花生产量本来居世界首位,在对外贸易中曾经与美国、阿根廷一起成为世界三大花生出口国,但是,近几年来却因为黄曲霉毒素含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导致出口量下降,茶叶、蜂蜜也因为含有污染物质出口下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 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痛定思痛,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次与“绿色壁垒”正面相撞,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亟待掌握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并充分利用这种规则来保护自身利益.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着生产缺乏协调统一、生产者和加工者知识水平低,技术和设备落后、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等自身问题,面对各国严阵以待的各类绿色贸易壁垒,综合来说,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①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预警机制。无论是主要发达国家或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贸易伙伴绿色壁垒措施的跟踪报告和研究,有的已建立起成熟的预警机制,赢得了应对绿色壁垒的主动权。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向中国涉外出口企业提供绿色壁垒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有关信息,使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外国的技术壁垒。
②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受绿色壁垒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出经营方式有关。目前,中国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出口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生产、加工出口没有实现一体化,同世界各国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不够。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通过与其它国家签订互认协议,为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通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③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改善环境,保护土壤质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积极给予政策支持;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④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通过培育一批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门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
⑤加强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绿色食品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年均增长20 %,2006 年销售额达到87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目前1/ 3 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几乎所有超市都销售有机食品。德国、英国50 % ―70 %的有机食品依赖进口。无公害农产品之所以受欢迎,因为它的生产受到严格生产条件及质量安全标准的限制,从而满足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条件。为此,我国无论是从扩大出口角度,还是从调整农业产业和品种及增加农民收益的角度,都应鼓励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环保、卫生安全意识,同时要简化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和规范检测项目,降低监测收费、标志使用费和标志服务等收费标准,减轻生产者负担。完善农产品出口检验和检疫制度,建立健全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和疫病疫情防控体系。
⑥企业应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实施“ 走出去”策略,绕过绿色壁垒。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对此,中国出口农产品企业可以在外国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的形式,不仅可以在外国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外国在资金、某些原材料上的价格优势,节约运输成本等多项成本。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等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地生产、加工农产品,变“销地”为“产地”,绕开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马进军.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绿色壁垒及其成因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7,(01).
[2]李吉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3]罗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05,(0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