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国培研修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 :中职 教师 专业技能 提升
国务院在201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中职学校教师的现状影响和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决定》指出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就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和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整个学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具有专业技能实践性指导能力的教师严重匮乏。这些状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逐步得到提高。
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的途径
1.建立师资长效培训运行机制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也将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学校要为教师的可持续成长、发展搭建平台,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培训。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教科研室,主管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市场导向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长效培训计划,构建“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特级教师”的人才阶梯成长平台,使教师的培训工作常态化、管理制度化、评价科学化,逐步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开拓进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以校内活动为载体,加强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一直以来都是提高教师素养的主阵地。学校可以按专业成立不同的校本研修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有:
(1)制订专业教科研的工作计划,根据市场专业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制订专业课程计划,规范专业教学内容,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
(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校本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育新师、铸名师,造就一批专业骨干教师。
(3)指导各学科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
通过这些活动,为教师创造交流互动、学习共进的机会,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3.借助国家培训政策,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
以前,学校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职教师的培训在资金和培训形式上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学校可借助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及企业实践计划等,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老师在这类培训中既可以学到新的教学理念,专业技能知识,又能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对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培训回校后,再通过校本培训方式传导于其他专业教师。
4.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开拓专业教师培训基地
教师到企业实践,是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对于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生产与管理及行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学习生产实践中应用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积累教学需要的实践操作技术和企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以参观、考察、下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等形式实行校企合作。教师通过下企业学习、实践,不断改善教学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技能大赛强素质
技能大赛是对选手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求非常规范严格,对教师在操作流程、规范性及技能技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考题中通常还涉及新技术、新工艺,这就要求老师能充分应用专业知识发挥创新能力。学校应投入足够的资金和设备,为老师提供可靠的参赛保障,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按照大赛要求操作,减少随意性。通过技能大赛的备战、实战,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小结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长期逐步渐近的过程,是时展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探索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优良职业素养、足以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任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谢玲.浅析提高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做法[J].职业技术,2010(11).
[2]柴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 职业技术,2009(6).
“送教下乡”项目以“突出师德、立足课堂、服务基层、送教到校”为宗旨,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教师送去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快速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该项目包含五个子项目,即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学前教育。每个子项目各负责100名相应学科教师的培训任务。在衡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衡东县教育局直接领导下,“送教下乡”项目于2016年9月中旬开启,至2016年12月中旬结束,历时三个月圆满结束。
一、六阶段
整个“送教下乡”活动分为六个阶段:训前调研、通识培训、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每个阶段皆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步步相接,环环相扣。
1. 训前调研
训前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制订后期培训实施方案,增强送教下乡的针对性。根据送教下乡五个子项目,全县划分为五个相应学科片区:杨林片区为初中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第二中学;新塘片区为初中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吴集片区为小学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吴集完小;杨桥片区为小学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城关片区为学前教育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育星小学附属幼儿园。从2016年9月13日开始,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派教师分批多次到各个片区内的学校通过听课评课、个别访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最后总结分析出各学科教师亟须解决的代表性的实际问题,确定各学科组送教下乡的主题。初中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专题研讨阅读教学,努力在细读文本和品析语言方面下功夫;初中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语文课上,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小学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在活动中探究规律;学前教育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此外,根据教师所教学科和教师的意愿确定下阶段参培教师名单,每个学科组100名教师。
2. 通识培训
2016年9月30日,五个学科组的500名参培教师共赴衡东县五家山会议中心聆听专家讲座,就此拉开送教下乡活动的第二个阶段“通识培训”。“通识培训”以更新教师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师德素养为目的,通过领导讲话、专家师德讲座、专家学习引领等系列环节,帮助乡村教师树立师德师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成长。来自湖南省蓝山县楠市中心小学副校长盘晓红作了《爱的使者――教师的定位》的讲座,与教师们分享了自己扎根山区农村学校27年,省吃俭用坚持照顾10多个孤苦孩子的艰辛感人的历程。盘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教育的执着打动了所有人,让老师们受到一次别样的心灵洗礼。来自长沙市青园中信学校的刘菲菲校长的《教师如何提升学习力》讲座,则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让教师明白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意义和方式方法,给教师以崭新的理念与体验。
3. 示范教学
2016年10月17-18日,“送教下乡”第三阶段“示范教学”活动暨由湖南省教育厅王建华副厅长、教师工作处王俊良副处长、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贾腊生主任、黄佑生科长率领的湖南省国培办“国培”管理者高研班现场会在衡东举行,为期两天。示范教学由两堂送培课、两堂展示课和一堂专家讲座与互动三个环节组成。送培课是县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的示范课;展示课是由基地校选送的公开课;专家讲座则聘请本土或附近地区的资深专家对送培课、展示课做精彩点评,并作相应学科的主题讲座。不管是送培课、展示课,还是专家讲座,都紧紧围绕第一阶段训前调研确定的送培主题,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科组相应的100名参培教师集中到送培点基地校参加这三个环节的培训。五个学科组共计10堂送培课、10堂展示课和5堂专家主题讲座。送培课有县教研室向康老师的《鹬蚌相争》、教师进修学校刘吉香老师的《信客》、文冲小学陈宜老师的《掷一掷》等;展示课有衡东县第二中学罗亚红老师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衡东县吴集完小曾玲玲老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康淼老师的《找规律》等;专家主题讲座有长沙师范学院马学刚副教授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长沙师范学院催红英老师的《家校合力,助幼儿健康成长》、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邹清宴老师的《如何激发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送培课、展示课的精彩示范,与示范课教师的热烈互动,参培教师积极思考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尤其是资深专家的主题讲座,更是为参培教师现实中迷茫和困惑的解决另辟蹊径,拨云见日。湖南省国培办高研班领导们认真参与了全过程,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后续培训作了重要指示。
4. 研课磨课
2016年12月5日,“送教下乡”活动进行到第四阶段“研课磨课”。每个学科组安排三位送培教师到基地校示范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一个微案例。微型课、微故事和微案例跟上一阶段的示范课、展示课与主题讲座一样紧紧围绕每个学科送教主题。每个学科组的参培教师在相应基地校集体观看这三堂微型课、三个微故事和三个微案例。之后,全体参培教师按照示范课的要求精心准备好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和一个微案例,并将参培教师分为三大组,每组推选出2名教师在下一阶段集中研修时上好一堂微型课,展示一个微故事与一个微案例,也就是第五阶段的成果展示。为了成果展示的闪亮登场,为了保证送教下乡活动的最终效果,2016年12月8日,五个学科组共54名教师集中在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课程打磨,认真准备课件。衡东县进修学校肖志泉副校长组织大家开会,就研磨课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重要讲话,然后分组进行课程研磨,精心准备。
5. 成果展示
2016年12月10~11日,五个学科组共30名被推选出来的教师通过集体精心的准备后分别在五个相应的基地学校进行了成果展示。也就展开了本次送教下乡的第五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展示会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加成果展示的参培教师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现了送教下乡的高效实用。经过专家评审,肖林凤、阳平辉、欧阳晓林等老师获一等奖;肖微、陈华、吴国华等老师获二等奖。在大家的收获与欣喜中落下了“送教下乡”的帷幕,但培训并未结束。
6. 总结提升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强教师培训的后续作用,本次送教下乡活动特意设置了第六阶段――总结与提升。要求参培教师从第二阶段“通识培训”到第五阶段“成果展示”,每个阶段都写出阶段性小结与心得。最后到第六阶段则需就整个参培活动写出《参加国培计划(2016)衡东县“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和《个人发展计划》。此外,五个学科组分别建立相应学科送培QQ群,群员包括本次送教下乡中聘请的资深专家、衡东县学科带头人、本地名师、示范课和展示课教师以及全体参培教师,目的是增强培训的后续影响力,让专家名师跟踪服务参培教师。这样,参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与专家名师交流,适时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高送教下乡活动的实效和后续影响力。
二、三特色
1. 管理方面
(1)领导重视,统筹得力。衡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送教下乡”活动领导小组。衡东县教育局陈宏建局长担纲任组长,衡东县教育局副书记丁麦秋、师训股长刘启贤、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颜亚华校长、罗利辉书记等任副组长,五个子项目即五个学科送培点的基地学校校长和各个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以及师训专干任成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令畅通,配合协调,领导小组的成立确保了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畅顺的管理体系是培训实施的关键。
(2)精心组织,职责严明。在实施过程中,衡东县进修学校就五个子项目分别成立相应的管理团队,派专人负责。管理团队精心策划,事无巨细,培训环节周全到位,每一环节有分管领导负责,每一件事有专人落实,确保本次送培计划高质顺利完成。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培训成功的核心。
(3)科学安排,严格考勤。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紧,教师工作量大,为解决教学和培训的矛盾,集中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双休日,从而保证参培教师的培训时间。五个学科组的基地校派专人负责考勤,对学员进行上、下午签到,中途查勤,以保证参培教师按时按质完成培训。合理的时间安排和严格考勤是培训质量的保证。
(4)后勤保障,关爱教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培训,基地学校精心安排可口的饭菜、茶水和必要的车辆;及时发放专家和示范课教师的授课津贴等等。关心老师们的饮食,提示老师们安全出行,让参培教师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后勤的关爱是培训有序实施的有力保障。
2. 送培方面
(1)专家现身说法,深入人心“接地气”。不管是外地请来的资深专家,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名师都是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方式。相同的身份、相同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在培训中更能从参培教师的角度出发,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这样“接地气”的现身说法,提高了培训的可信度,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学习专家名师经验的同时,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以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2)内容新颖独特,切合主题促成长。无论是外地聘请的专家,还是本地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亦或展示课的教师都始终围绕教师成长主线,针对送培主题精心组织材料,准备课件,用新颖的内容,从全新的角度,实施精准培训;力求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切实提高教师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协调发展和成长。
(3)方式研培结合,勇于创新求实效。送教下乡采用了研培结合的新模式,即调研确定培训主题-参培教师围绕主题上展示课-展示n教师说课与专家团评课-本土专家名师上示范课与专家团评课-资深专家专题讲座-反馈交流这一形式,创设聚焦课堂,增强互动合作交流,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 参培方面
(1)领导教师齐上阵,巧取时间争培训。全县五个子项目,共计500名参培人员,他们当中既有管理者,又有一线教师,都妥善安排好工作事项,积极争取时间完成培训任务。整个“送教下乡”活动的到培率100%。
(2)目的明确求成长,按时签到出勤高。与以往培训混学分拿证不同,此次参培教师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培训提高职业专长,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所以参培教师积极主动,每次集中培训,出勤率均在95%以上。
(3)国培舞台夺成效,争奇斗艳显真才。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认真听讲,扎实做笔记,积极与专家互动,潜心写心得体会,精心准备课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的收获。尤其在成果展示阶段,30名参培教师纷纷闪亮登场,百花争鸣,尽现才华。国培的成效遍地开花,大放光彩。
三、两反思
1. 不足
(1)缺乏主动性。培训仍然以送培为主,参培者处于被“参培”状态,没有突出参培者的主动地位。参培教师与示范课、展示课教师以及专家名师交流互动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研磨课时间仓促。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员与专家指导老师交流互动,学员没能充分掌握和领会指导老师的意见,来不及将培训所得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能力,导致成果展示效果不佳。
(3)教师跨科参培,浪费资源。“送教下乡”活动国培系统报名时出现差错,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参加本学科培训,而要参加别的学科培训,这样专业不对口,浪费培训资源。
2. 建议
(1)创新培训模式,使参培者变“要我培”为“我要陪”。充分考虑教师的培训需求,切合教师的切身利益,给予教师更多时间和机会,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科学的教师参培信息系统。包括教师学科信息和参培数量统计等,避免教师乱培错培现象。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在安排教师参培时缺乏科学根据,导致有些老师参加培训过多,成为“培训专业户”,有的老师却几乎没参加培训,致使受训机会不均等,浪费培训资源。
(3)建立培训后续跟踪评价机制。“上课时很激动,下课后很冲动,回家后一动不动”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培训缺乏后续影响力。建立完善的培训后续跟踪渠道,结合可操作的跟踪评价方式,避免教师只为学分和证书而培训,真正提高培训的后续效果,服务于中小学基础教育。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消费的观念和行为缤纷多姿。如何树立一种正确的消费观已成为师生共同的话题,文章从实际出发,探讨教学丰富多彩的形式,既完成了本课教学内容,又引领中学生亲身树立和践行正确消费观,做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
关键词 中学生;消费观念;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91-02
一、案例背景
九零后的新生代,消费的观念和行为已经是五花八门,由于条件的优越,思绪的震荡,他们已经有很多早早地步入了享受消费、超前消费或是娱乐消费、成人化消费的行列,如手机、MP4、电脑类电子产品、名牌服饰、网络化消费覆盖率已经超高,而他们也都认为理所当然,并没有觉察到这样的消费方式正在吞噬我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仅存的精神食粮。因此,要引导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去思考和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消费世界,争做一个理智而又文明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势在必行。
二、主要教学过程
师(展示):“聚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中学生以携带手机,畅游网络,穿名牌的衣服、名牌鞋子为时
尚……请你就中学生的名牌消费问题谈谈认识。
师(巡回指导):分组讨论,试从消费者心理特点的角度谈谈现实生活中学生名牌消费反映了哪些消费心理特征?
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后做答):穿名牌、玩手机,还有上网反映了我们从众心理……
师(鼓掌):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也反映了我们的盲目性,追求一种时尚性的心理。
师(微笑):很好,其实这是一种盲从,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从众心理?
生(讨论并小结):是否从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从不可取。
师(展示其他消费现象图片,简单介绍):同学们还知道其他哪些消费心理?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并分析怎样对待这些消费心理?
生:求异心理,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师生:求异心理可能有利于推动工艺与产品的创新,但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师(展示现实中学生消费现象中的名牌衣服、手机、新潮MP4、MP5图片):这些消费司空见惯,比比皆是说明了什么?
生:攀比心理,“向上看齐”,甚至炫耀。
师(提示):怎么对待?
生:绝对不可取!不健康,不提倡!
师(提示):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是讲求实惠,一种理智的消费呢?
师生:求实心理!
师(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总结各种消费心理及其对策,请学生讨论):面对遇到的各种消费现象、消费心理,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生:在学案上找答案,并相互交流……
师(巡回指导各兴趣小组):请结合教材对此各抒己见,自由发挥。
生:我们应该顺应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潮流,节约消费,合理地安排日常开支。
师:很好!用教材内容做答!
生(小结):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师及时抓住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继续引
导……)
师生(形成共识):我们还需要提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心理。
师(微笑):还有没有补充说明其他因素的?
(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大胆猜测,教师深入学生中,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
答案一:家庭、学校应该给予中学生正确的消费导向。
答案二:社会应该给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
师:一起鼓掌!真是精彩纷呈!这是什么因素?
师生:影响消费心理的客观因素!
(师顺势指导,随即选择学生,让其做出总结和评价。)
生(总结两个问题:四种消费心理及其评价):做理智的消费者也要做到四个方面。
师:各位学习这课后有什么感受?
生1:我要合理安排我的零花钱,做个理智的消费者。
生2:我要不被商品广告、包装、价格所诱惑,要学会节约,呵呵!
生3:理智消费,努力学习,远离网络、手机的负面影响。
师:“习惯成就未来”。
……
三、案例反思
此次活动课程的设计,是围绕学业水平测试的C等级要求而展开的,也是从理论到实际的拓展与深化,主要选择中学生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消费现象,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学生的交流、合作、争论中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中学生的思绪在激烈地碰撞中产生现实的火花而随处迸发,勇于思考,自主学习。
从活动的形式上看,这样的设计,由现实的事例引发思考,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合理的平台,有利于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设身处地或是耳濡目染,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发挥。比如,在如何解决的环节上,学生的答案就超出了笔者的想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达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高度。
从教学的内容上看,这种活动设计可谓一剂良药,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具体的事例,真实的人生,让人记忆深刻,富有较强的感染力。他们能从情感上达成共识:不健康的消费害人害己,同时也提升了中学生日常鉴别和抵制不良消费的能力。这种理论与现实的探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舒展,激发了学生的灵性,让政治课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部分学生在现实消费问题上遇到的苦恼,这也正是一堂政治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从教学过程上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探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从现实中消费的兴趣性、求异性、从众性、盲目性、攀比性多角度去分析概括,基本上函盖了教学中的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四种消费心理的特征内容,难能可贵的是在区分各个消费心理易混淆的地方也较到位,而且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问题,增强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思维的严谨性、创造性得到螺旋提高。
在安排对策这环节中,学生大胆地谈到了我们应该顺应节约建设型的潮流,节约消费,合理地安排日常开支;家庭、学校应该给予中学生正确的消费导向;社会应该给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真是精彩纷呈,出乎意料。不仅谈到了课本上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还涉及到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正是因为选择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景案例,才能够让学生用事实说话,又用现实来证明,和教师一起探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解决自身或许遇到的难题,角色互动,合情合理,起到了启发和针对的效果。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被调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在相互交流、讨论、探究中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在阳光生命高效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势在必行,这也是落实该模式的主旋律,让学生从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找到回归现实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陈宗杰.高中新课程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周卫勇.高中新课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杨迪)
河南省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并开展管理者培训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精神,在前期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河南省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及管理者培训工作,并于近期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同时,于2014年9月1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为期三天的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高级研修班。河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赵国河出席并讲话,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直管县(市)教育局副局长、师训科(处)长,河南省2014年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区县(市、区)教育局副局长、师训股(科)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承担河南省2014年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的有关高等院校(机构)和承担河南省2014年“国培计划”任务的省内高等院校以及厅属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研修。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1
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天津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第四期培训,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专业的培训活动。回忆这半年的培训活动,收获颇多,无论是我在思想上、教育理念上、专业技能上还是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
在培训班里,教研导师们一改以往“我讲你听”的单一授课形式,采取“参与互动”“自主研修”“专题研究”等方式,把我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培训期间,老师精彩的讲座和耐心的讲解,使本来枯燥无趣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在教研老师们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里,使我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被老师们的敬业、谦虚、乐观、朴实的精神与品质,深深地感染了。而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小组研修等形式让我更多地吸取了其他幼儿园的实践经验,达到自我提高的学习目的。通过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收获:
一、更新思想观念,坚定教育信念: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对幼儿教育充满了热情,以为只要有热情就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在培训班的开学典礼上,余老师的一番话语点醒了我,“只有热情与激情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建立强大的内心信念。”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内心信念才可以使我们的职业感得到升华。
二、用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正确定位:
通过刘占兰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教师的专业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本着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提升教育智慧和内心能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吸收与内化。
同时使我明确了骨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应发挥的作用,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要有较高的品质、境界、教育智慧和能力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学科知识,要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即骨干教师要做到:有思想、有智慧;有风格、有特色;能研究、善思考;勤学习、能创造,这样才称得上是骨干教师。对比之下我有很多差距,我会积极发挥自己的骨干教师的作用,不断地努力学习、反思,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
三、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认识:
在培训班的讲座中,来自香港教育学院的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地互动式讲座。在第一天的讲座中,我有一些听天书的感觉,什么方案教学、瑞吉欧,听都没听过,只是这几年才知道幼教领域的蒙台梭利教学、主题教学,所以每次张教授一提问我就感到很紧张,低下头不敢与她对视,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真的太贫乏,不知怎样去回答张教授的提问,但是对教育的坚定信念促使我认真地听着。第二天,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更精彩的讲座,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方案教学的课程理念、特点、实施步骤、主题的选择、教师的引领、及教师语言鹰架的距离策略。还有瑞吉欧的教学的课程特点、教学理念、教学特质。并通过几个活动实施的视频,再现了这几个教学的实施过程,让我们更易于理解与吸收,张教授生动有趣地讲座让我对教育课程模式有了初步认识,能够参与到与张教授的互动中,虽然我的回答比不上专业老师们的精彩,但毕竟为自己找到了自信心。下面是我在培训中对两个方案教学的理解:
1、方案教学
方案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或经验,在活动中,儿童内心为此项目的所驱策,而决定活动的计划、步骤,儿童有学习的动机。
方案教学所遵循的理念是杜威的:“从做中学,经验不断重整就,”还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及互动性,通过互动得到认知上的支持------鹰架作用(scaffolding),帮助人攀上更高学习境界(ZPD)。其教学特点是以培养全人发展为目标,以儿童为中心,顺其自然的发展,以大自然为教材,让儿童在爱的教育下,真实教学,能知、能说、能做。
2、瑞吉欧教学
瑞吉欧的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是让儿童能幸福、愉快、健康地成长,让儿童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课程目标的中心。
在培训中,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一段瑞吉欧教学的视频------狮子的肖像。其文化背景就是大家熟悉的,在广场上的一座狮子肖像。决定主题的原则是合乎儿童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容易取得所需材料和设备,并运用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儿童能实际操作的;活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在探索的过程中花费了许多精力思考并探索这些事物、主题和环境,思考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克服大量难以预计的偶然性和困难,不断地将主题引向深度和广度,将新发现作为以后数周探讨的问题。下周课程的主题,可能出自本周探索过程的结论、问题及难题,循环下去,幼儿和老师一起不断思考活动的意义,设想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主题探索的结果导致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幼儿通过探索和发现,用“百种言语”表达其成果,创造出他们最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图形、绘画、卡通、泥塑、模型、生动的表演等等。最终展示作品,供其他孩子、家长和社区成人观赏。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反映出瑞吉欧的教育观点:尊重与儿童有关的任何一件事,把儿童看做是和任何人一样的独立个体,尊重儿童的想法,接纳儿童的个别差异。
四、沉淀知识、反思不足,确立发展目标方向: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前儿童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作为骨干教师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制定今后的学习、工作计划,不断反思、更新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不断上进,成为教学理论丰富的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2
暑假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了云阳县第三期第一轮县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的培训中关于美术专业课学习更让我如沐春雨,使我受益匪浅。
任老师通过《艺术课堂》这个专题,阐述了她的研究心得,认为美术教学方法建立在对艺术教学的理解上。因为科学强调的是规范,而艺术讲究的是自律,如果两者互换,科学自律艺术规范其结果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正所谓南辕北辙。通过对艺术与科学两者的对比,任老师提出我们美术学科应借助艺术魅力来大张旗鼓,让人们看到艺术是生活的另一张面孔。指出教材尝试以“艺术、人文、本土、开放、互动”融会于一体的创新教育理念来构建课堂体系:“艺术”是学科本体,“人文”是学科的底蕴,“本土”是学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开放”是学科教育所要采取的态度,“互动”是学科教育实践的操作方式。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进入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学科知识空间,从而推动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
熊老师通过《研习教学法》提出不同类型美术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反映出明显的理性或感性特征。他认为艺术教学方式,并不是要排斥理性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感性需要理性来把握。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身成长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爱为动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然就会走偏,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接着熊老师以其丰富的理论学识与实践经验向我们讲述了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各类教学方法,并以生动、现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艺术学科它特有的学科特性,熊老师还是希望学生们在一种放松,“游戏”的状态中学习艺术、亲近艺术、感悟艺术与创造艺术,让艺术在学生的情感中升华。而“教无定法”是熊老师最后送给每一位教师的一句恒言。
此次的学习,形式多样,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参观老师的工作室并与老师、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
培训中,老师们富有启迪的话语,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精彩的演讲,生动的举证,全新的理念,无不使我震撼;老师们的学识、儒雅无不使我敬畏,他们引领我对美术教学改革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深感自己的灵魂在长高,视野也逐渐敞亮,内心似乎走向了澄明……这次培训,让我找回了自我,明确了方向,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艺术教育的信念。我深知,要在美术教育这块天地中做得更好、更出色,还需要努力和更多的付出;我相信有耕耘就有收获,我信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践行波斯纳的“经验反思=成长”。我必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3
20xx年10月15日我来到齐齐哈尔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培计划”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学习。这个国培班由来自全省各地的50名初中语文教师组成。本次“国培”主要采取“集中研修与实践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分为“集中研修——实践观摩——总结反思——再研修再观摩——再总结再反思——再研修”六个阶段。采取目标驱动、项目学习、观摩实践等方式,开展集中听课、评课、听报告、听讲座、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案设计、自我感悟、经验分享、观摩实践、观摩优秀课和优秀教学成果等培训活动。
具体说来,一共12周的培训时间,4周集中授课,听取齐大中文系八位教授的专业课程解析和传媒学院八位教授心理学等方面的的讲座,8周实践研修,到齐市6所初中听课。
整体看来,安排合理,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过实际操作过程也有很大的弹性。一路走过,应该说耳目一新。下面我将从思想理念、教学行为、自我反思三个方面来总结所获所感。
一、思想理念
1、刻苦学习,时不我待
这个想法应该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这个想法的形成来自于我的同伴、同行和老师。国培班中鸡西的吴宏伟最近在为报社做编辑,黑河的孙淑梅是位业余作家,大庆杜蒙的杨英成擅长科研,经常语出惊人,不同常人。在培训结束之际,同伴们这样写道:“一卷秋书随雁远,万般别意落君前。”“零落成泥都不能阻绝这最后的一眼不能转身的回望这无极而终的发现是一片云对另一片云隔山界海的叮咛万千飞绪了无痕注定灰飞烟灭的一句珍重”他们的才华令我羡慕不已,尤其是写作能力。
实践研修过程中,我有幸参加了齐市初中语文教研月活动现场会,活动以作文教学为主题。其中一节“动作描写”作文公开课,课上有一个练笔的环节,一名男生到前面做了一个九十度鞠躬和向右转的动作,学生当场成文。且不说学生几百字文章的洋洋洒洒,就说老师的下水文就足让我佩服。不仅佩服教者的文采,更佩服教者的勇气。能够俯下身来和学生一道成长,如果没有一定的积淀是不敢尝试的。最起码我不敢。由此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欠缺写作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缺陷。我培训回来后马上开通了微博,也尝试记录每天的点滴,算是练笔的开始吧。
担当培训的授课老师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古文字学博士—寇占民,教我们古代汉语。他的课几乎是被安排在最后,是在我们归心似箭、难以坚持的时候。初接触也没什么,他个子高而瘦,声音略带嘶哑,有点文弱书生的感觉。可是讲起课来却满是激情,明明是穿羽绒服的教室,他却只能着一件毛衣。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经他的演绎便有了灵气。如果说我喜欢上了方块字的话,还不如说我是因为喜欢这位古文字学博士而喜欢古文字。我喜欢他的敬业、纯粹、更喜欢他的奋斗史,足够给力。他自己曾调侃:“除了幼儿园没教过,哪个学段都教过了。”是的,他从一名初中老师做起,边做边学,一路走来,从不放弃努力。从最初的一名专科生走到现在的博士。我一直记得他的一句话:“当别人站在你前面的时候,你要有超越他的想法。你也可以。”
周围人群这样的出色,大学里学术氛围这样浓厚,都让我觉得自己荒废了以前的时日是多么的浅薄,且不说学识可以提高修养和提升气质,单就是作为业务者本身,也没有理由懒惰自己,因为处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如果不更新自己,真的是驾驭不了课堂。我们不成为名家,但至少应该缩小距离。幸好现在我能有这样一种意识,让自己去学习,也幸好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的这种想法和大家分享。
2、永葆激情,教学必须
在学院统一安排的内容之余,我利用晚上和周末旁听了几次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充实自己。虽然收获的知识是零散的,甚至有些对于初中教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但是所获得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
在这里主要说说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韦华的课堂吧。她的课堂幽默风趣,语言娴熟。不夸张地说,一节两个小时的课,不用讲稿,语言不重复,可以一气到完,感觉那些内容那些话语从嘴里一个劲儿的往外蹦,像是不用思考一样。讲到动情处,眼睛也说话,四肢也舞蹈,浑身上下都溢射着激情,仿佛这不是在课堂,而是作品的世界。在讲《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小汤姆被姨妈罚刷油漆时,她竟然真的在我们面前左一下右一下地刷起油漆来,那绘声绘色的场景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句话,因为她,我喜欢上了这些作品。我想,她的成功主要来源于她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她的课堂因为有了她的激情而鲜活。我曾和同伴开玩笑说,我会把韦华的照片放大一张放在自己办公室的醒目位置,以在自己职业倦怠的时候提醒自己释放教学激情。哦,忘了介绍,这位韦华老师是吉林大学的研究生,现正在攻读博士,今年只有35岁。
另外在齐市三中和外国语学校听的众多课中,我也有很深的感触。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文化底蕴,且不排除老师讲课技巧的因素,单就老师课堂的教学态度来看,就可以影响整节课的效果。一个是冷面杀手,严肃质问,一个是面容和气,鼓励质疑,自然前者课堂一潭死水,后者则是鲜活生动,不断生成。
试想,一个连老师都倦怠的课堂怎么能够有机智的生成!
3、热爱工作,不致倦怠
在这里我只给大家讲述一下我的所见。齐市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刚成立两年的全日制私立学校,发展速度很快。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聘有外教,倡导“互动、发现式教学”、愉快式教学。教学模式主要模仿山东杜朗口中学,没有讲台的教室,布置了前、后和侧位三面黑板。生源主要是本市公立学校淘汰下来的学生,所聘老师由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和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组成。我来这所学校听了三节课,其中两位是年轻教师。一位哈师大毕业,一位黑大研究生毕业。这两位在试用期的工资不过800元,试用期满后也不过1600-1800元左右。与其相比,论学识自愧不如,论教学态度也没有他们努力,可是却拿到了比他们还多的收入。同伴感慨说:我们如果晚生十年,将没有饭碗,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份工作?
这位研究生,在生源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把课堂上的学生完全调动起来,并且让他们都有所获,这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探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学理念上对学生的尊重,更主要的就是老师的责任心,不放弃。
教师工作总结
看来,我们真的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份工作,首先它能够让我们生存,而且生活得还算不错;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懵懂的人,如果我们不热爱,就没有激情,就不能钻研,就不能进取,甚至误人子弟。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是那样的用心良苦,反过来我们的家长对我们的期待又会少几许呢?
二、教学行为
在这方面所获得收获主要来自实践观摩。我们所去的六所学校有两所是名校、大校,在校生人数达到4000左右,一所是城乡结合部中学,质量稍差,另外两所比较薄弱,最后一所就是刚才提到的私立学校。总体上看,6所学校基本上涵盖了或者代表了齐市的所有学校类型。我们听课观摩采用所说的“影子”教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下面我把我在实践观摩、听课评课中在老师教学行为方面的感悟总结一下:
1、教师要多放手。
教育的变化不在于教师的变化,而在于学生的变化。新课改要求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这一提法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可是这一做法并没有完全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一大部分课堂老师基本上还处于主体地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索然无味。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体会,感于文章而发乎心,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所有想法都告诉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像品茶一样,关键在一“品”字,品的是茶的盈口余香,如果只是一味的大口灌下而不辨其味,那是糟蹋了好茶。
听课过程中发现,名校名师做的特别好,课堂上放得开,关键之处又收得恰到好处。同伴认为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学生,好学生不用教也会。我不这样认为,一是因为放的越开课堂就越难驾驭,二是因为好学生也需要引领。同样是28中的七年级《春》课堂赏析课,一节精彩纷呈,生成不断,一节学生不知所云。究其失败的原因,是课堂只有“放”而没有“领”,教师首先应该提供例句指导语言赏析的方法、角度、注意的问题等,也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赏析标准。要做到有目的地放,放的同时要有指导、有引领。
当然我们要想做到真正的放手,还要考虑到学情等因素,可以一步一步来,只要有这种意识就好。
2、要多安排专题课。
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我发现在几所名校听课过程中,他们很多都安排专题课,比如28中的刘丽老师讲《春》利用2节课集中进行语句赏析训练,三中的两名八年级老师集中进行说明文体中品语言类题训练。这种课型有利于专项内容的突破,避免了平时授课过程中的蜻蜓点水,学生可以获得清晰系统的感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点突破。当然,这种课需要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前需要进行极其充分的准备,对知识点不能有所遗漏,否则还不如不讲。另外操作起来还有课时的限制,我们可以把专项内容训练与课文讲解结合起来,关键是把握好课文训练的重点。
3、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要重视评价。
无论我们在哪所学校听课,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很重视评价。这包括检查预习的评价,主要是字词的评价。朗读课文后的评价,主要包括字音的正确与否、声音的大小、语气、语速、语调、感情、节奏、是否有填字、落字、改字现象、是否流畅、清晰等方面。评价后要给出建议。课堂讨论等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练习的评价及建议。课堂小结的评价及建议。总之,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评价、建议,而且评价、建议是以学生评价、建议为主,教师的评价、建议为辅。当然,我们上课时也很注重评价,不是厚彼薄此,但给我的感觉是我们听课的几所学校适时评价恰当评价有效评价已经深入他们的课堂教学。这可能也是他们这一地区的课堂特点吧。
4、重视积累。
包括课前积累、课上积累、课后积累;或者说包括文字积累、生活积累等等。我们都知道语文这一学科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问题是:怎样积累?积累什么?积累了很长时间感觉效果却不大怎么办?就我们听的几十节课来说,有两个方面给我的印象较深。一个是课前积累,我们强调以读写为主的文字积累,我们也不要忘了学生的听说为主的口语积累。这一点我们也都在做,而且每个人的做法也各有各的特点。从内容安排看,有的背古诗词;有的课前演讲;有的讲名人名言;有的讲成语故事;有的背诵好词佳句或好的语段等等。关于课前口语训练的积累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什么样的内容,同伴特意查阅了这方面的资料。大的方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小的方面来积累,比如以积累字、词、句、段等等为主的口语训练;二是从大的方面来进行,那就是很多大家都认为背诵整篇文章更有效。说法不一而足,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我们都知道,不能搞一刀切,我们必须根据每节课内容的不同来安排课前口语积累的方式和选用恰当的的内容。不能把课前积累与每节课的内容割裂开来。如果每课的课前积累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延伸,这种积累可能显得更自然也更有效。比如如果本节课的内容为古诗,课前积累与古诗有关会更好。不过,这也和我们的个人喜好有关。在齐市外国语学校听课时,就有一位老教师让学生大量积累古诗,因为他本人就喜欢古典诗词,而且能大量背诵并写了大量古体诗词。但问题是我们都知道积累有用,也都强调积累,但见效真的是太慢。为此,我们语文教师承受很大压力,那就是费了很多力,我们也很难鱼和熊掌兼得。
从时间安排来看,我们走进教室之前就已经书声琅琅了。就这一点反思,我们的课堂真的是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如果把课前的时间利用好,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能有利于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另一个积累就是文字积累。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如何让学生的积累更有效或者更见效。还是那些问题:到底积累什么更好?学生的积累怎么觉得没见效?是积累的量小还是积累的时间不到?实际上我觉得我们无论从哪一点出发,从哪一点突破都是正确的。关键是时间上的坚持和我们对真语文的坚守。
5、关于诵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我们听的课中,诵读都很到位。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变串讲为诵读,以此来疏通词句;变分析为诵读,以理解文意。诵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个读、齐读、散读、听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男女生轮流读、男女生合读、师生合读等等。叶圣陶说:“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他们以读为教法,以读为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我认为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朗读上,还是值得的。记得一位名家说过:语文课是要有读书声的。
教师工作总结
6、关于古诗词教学。
听了很多节不同的'或者相同的古诗词课。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我把他们古诗词的教学法归纳为五个字:知、读、品、悟、析。知:就是知背景、作者;读:反复读,不同方式的读;品:品内容、品意象;悟:理解情感、内涵、思想;析:赏析写法、艺术特色。重要的不是模式或者课堂的环节,重要的是作为“导演者”要充满激情,“演出者”要富于想象。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这样才能与诗共鸣,才能体察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简单的把古诗词教学定位为背诵默写教学那就真的是不仅糟蹋了我们的古文化,更糟蹋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7、对习题课和复习课要提高认识。
有一周由于是考前所以听的复习课较多。其中齐市外国语学校高老师和冯老师的复习课令我受益匪浅。高老师做的是文言文复习课。单就复习内容而言并无创新,无非也就是作家作品简介、一词多义、通假字、句子翻译、文章写法等。但抢答和开火车的复习方法却令人耳目一新。冯老师的复习课是以讲练习试卷为主,形式也并不陌生。但在内容上他能够以每个题为依托,由点到面,生发开去。比如改病句一题,他先讲初一能接触到的病句修改有几种类型,然后一一归纳为6种,逐一讲解。再比如古诗文默写一题,他归结为三种类型:背诵型、理解性型、专题型。对于专题型他又分为“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哲理”,“立志,”“牺牲精神”等等。综合探究类的实践活动又归为四类。他的复习思路是以中考为目标的,把中考的考点化整为零的分解到每一学段,这在仍以把考试的评价作为升入高中的主要评价的今天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课忌枯燥,复习课忌以题代讲。
三、总结反思
1、如何看待语文教学中的“标准现象”?
我们现在已经接受了“对于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个理念,这是语文教育的一大进步。但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于学生各有千秋的个性化理解怎么办?是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还是允许答案的丰富多彩?学生提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与获得比较一致的标准答案是否矛盾?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应该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解释或相对客观的标准答案。同时我们又要承认只要是理解就有不同。阅读是一种体验,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和我们教者不同的独特体验。怎么办?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地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形成教师、学生和文本(实质是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但是,不能因为“对话”的教学理念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操作中。在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对话”之后,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也不意味着否认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就个人的内心体验和个人视角而言的。但就文本传达的信息来说,我们并不能说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切近文本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暗示学生哪一个是比较贴近课文的、比较“标准的”理解。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哪一种或哪几种理解更具有说服力。采用这种既发散又集中的方式,既照顾到了我们考试时的“标准答案”,又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总之,教师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个比较一致的“标准”。遇到多样问题时,教者绝对不能模棱两可。
我们在二十八中听课遇到这样一个课例:刘丽老师在领学生分析“嫩嫩的,绿绿的,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句子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叠词运用得好;有的说:口语用得好;有的说:反复这一修辞运用得好。刘老师给予这些孩子不同的肯定后说:最好把你们几个人的答案综合起来那就更全面更准确了。这时突然有个孩子举手示意老师,他问:作者为什么用“瞧去”而不用“看去”,难道仅仅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吗?对于这一突然的提问,刘老师马上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出的结果同样是各有千秋。有的说:作者这是在散步时随便随意地看;有的说:这是作者有目的的看;还有的说:这与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关,要是鲁迅肯定不这么写。就这三种意见全班表决,结果是赞同第一种意见的居多。这时刘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也是更倾向于无目的的看,随意的看。因为这样更显春草之多,到处都是。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某课堂,教师问学生“孙悟空、白骨精和唐僧三人,你欣赏谁?”其中一名同学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它屡败屡战。真的能喜欢白骨精吗?不!白骨精屡败屡战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吃唐僧肉、吃人肉!如果我们赞同学生的观点,也就成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人,这跟糊涂的唐僧没什么两样!更糟糕的是模糊了学生的是非观念。并不是学生说了真话,教师就一概认为对,因为“真话”未必是正确的。
2、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那就是我们备课时精心预设好的东西可学生怎么也答不到点子上,有时甚至不挨边。应当说我们备课时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但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觉得预设之网逮“大鱼”,生成之网逮“小鱼”。对于不往这两张网里钻的“鱼”,我们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实的生发。他们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备课时我们关注的是“教”,预设则注重学生的“学”。预设与生成应该是动态的平衡。我们要善于捕捉非预设性的生成资源,也要抓住生成点,比如:质疑点、闪光点、失误点、争论点、燃烧点、意外点等等。像上面《春》的例子就生成于学生的质疑点。
3、语文课堂上的引领与叫停
要想使得我们的课堂高效,必须有老师的引领。这里的问题是怎样引领?引领的时机如何把握?引领可采用哪些方式?该不该叫停?如果不叫停可能就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叫停那哪有生成啊?就引领而言,诗歌教学我们引领更多的是激情;对于难度大的课文我们要引领信心、思维、方法、技巧等等。贯穿我们语文教学始终的是要引领习惯,这包括诸多种,比如:认真听的习惯、写字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发问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关键是要把握好引领的时机。比如可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引领;可以在学生的讨论偏离目标时把他们领导正确的轨道上来;可以在学生的思路出现障碍时恰当点拨他们。
4、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文本。
整体感知文本是对的,但不是读一遍课文就整体感知了。听了这么多阅读教学课,感觉学生阅读文本不够,很多课学生都没有充分阅读文本。如果阅读不充分,学生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何谈深入探究?相反,如果学生的阅读充分,然后我们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分析便不是问题。
5、关于多媒体的运用。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的要求要靠联想、想象等形象性思维,而不是具象的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但我们也不要忽略工具性的一面。比如字词教学,比如文学性较弱的说明文教学,采用多媒体不但直观、课容量大而且易于学生接受。但对于其它文体的教学我觉得更多的是为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服务的。因为文学不能缺乏想象力,不能少了“悟”。我们现在的孩子写作的形象思维很差,我觉得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因为他们这一代是看动画片长大的,而我们是听评书、看小人书长大的。我们的读书兴趣是从小人书开始的。语文课如果采用多媒体过多或者不适当,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语文不只是积累想象力,所以有时我们的学生即便是写他们所擅长的想象作文,也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运用自己平淡的文字来埋没自己奇美瑰丽的想象。总之,要因文而用,不可不用,不可强用。
6、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点拨”“全解”之类的参考书。
在听课过程中,包括我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回答问题前总是先看这类书,或者小组讨论时,学生所谓的讨论绝大多数是依靠这类书完成的。语文的阅读理解类似于我们猜谜语的过程,注重猜的过程,而不是谜底本身。如果直接指导谜底便会觉得索然无味。现在不是用与不用的问题,萨特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是怎么用、怎么指导用、何时用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讲,对于一部分学生我们要默许他们的投机取巧,否则他什么也讨论不出来或者说有时虚荣心也是一种动力。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久而久之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容易使他们也沾染思维的惰性。
7、如何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
(一)问题缘起。
我们提出“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这个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几点:(1)围棋具有三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古代“琴棋书画”的四大艺术之一,科学与艺术相融、智慧与灵性相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2)借着课改的东风,围棋被许多学校包装成了具有育人功能的校本课程而蒸蒸日上,但部分教育工作者误读了课程改革的实质,丧失了围棋文化的本质,被冠以课程的围棋实质上只是一门以竞技为目的的体育项目。(3)因为过分强调围棋的竞技性,许多学校也因此成立了以竞技为目的的围棋集训队,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培育优秀的围棋苗子,导致培养目标单一,未能真正实现围棋文化育人的目标。(4)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发挥围棋的整体教育功能,走出狭隘、单一的竞技教学,构建一种常态的、具有精神引领的校园围棋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之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载体。
(二)文献综述。
对于“围棋育人”,国内外许多围棋机构和少儿围棋教学工作者均给予了很大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2009年12月,韩国围棋协会公布了一项历时两年的研究成果:学围棋有益于少儿智力和性格的培养。研究的结论是,围棋是极佳的教育手段,学围棋有益于增强包括数学在内的理科能力,促进空间知觉等智力的提高,对社交性、慎重性、自我尊重性等性格培养也有效果,验证了“学棋变得聪明、注意力强”的说法。(2)中国棋院在2006年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内容和规模更为宏大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在中小学全面开展棋类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研究》,主持人为当时的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全国有近300家围棋学校和培训机构参加,历时5年,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材开发、活动组织、思维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但以上这些研究,更多的只是关注课堂围棋的育人功能,强调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偏重于围棋技术和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围棋文化潜移默化强大持久的渗透性,并没有从整体上关注围棋文化及由此而产生的育人功能,对校园围棋文化的建构更是缺乏系统性。而诸暨市店口一小有着20多年的围棋教学传统,师生中有92%的学生了解围棋,58%以上的学生喜欢围棋,这使得“‘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这一研究更具可行性。
(三)我们的研究基础。
借助棋文化育人,诸暨市店口一小已经做了20多年了,或在竞技中渗透棋文化,或在活动中体现棋文化,或在围棋活动教材中展示棋文化。但真正将棋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淡化围棋的竞技性和技术性,我们是从2005年开始转型的。这些年,我们关注围棋文化的育人功能,相继开展了“小学围棋活动课教学研究”、“围棋教学与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制订了《围棋课程标准》,正式出版了校本教材《围棋》,研究成果获得了省市一等奖。“论围棋课程的教育价值”、“谈谈我的围棋课程观及课程建设方略”、“对校园围棋文化多元建构的实践和思考”、“二十年育苗心经”等十多篇围棋教学学术在《围棋天地》、《浙江教学研究》、《围棋报》、《科学咨询》等刊物上。应该说,我们在少儿围棋教学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有一席之地的。因此,无论是理论支撑,还是实践经验上,以上这些研究都为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我们对校园围棋文化的研究,强调“文化示人,文化育人”,其研究宗旨和核心精神是“益智养德·尚美怡情”这八个字。具体地说,就是以围棋文化活动为载体,创造围棋文化环境,成为思维方式的拓展、审美情趣的形成、良好习性的养成、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在棋艺方面,感受棋道,提升水平,使学生明于睿思。在棋品方面,秉承民族文化,培养围棋礼仪,使学生志于成人。在已出版的校本教材《围棋》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围棋文化,形成“围棋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完成活动课程《文化围棋》的开发。
(二)研究内容。
1.围棋文化活动与校园环境建设整合的研究。
2.校园围棋文化建设与少先队队文化建设的融合。
3.围棋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探索。
4.围棋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案例设计。
(三)设计理念。
1.润物细无声。传承了三千多年的围棋是中国经典文化,它博大精深,是启智养性的有效工具。我们提取其文化精髓,且弥漫于整个校园,使学生浸润其中,接受文化熏陶。
2.在活动中成长。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践、体验、生成,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丰富多彩的围棋文化活动融合在一起,在德、智、美及情感体验上获得成长。
三、研究措施
(一)围棋文化育人理念创建的基础——环境建设。
为了让学校围棋文化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影响造就人,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围棋专用室、棋文化展墙、画廊、楼道橱窗、名人警句标语牌、校报校刊等阵地,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源远流长的围棋文化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学校围棋特色创建的成果。校园绿化中随处可见石棋盘、石棋子,各种立体雕塑,围棋广场,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通过氛围的营造,孩子们在环境氛围的耳濡目染中强化意识,分享成功,体验乐趣。
尤其是个性化的棋文化小版块玻璃展墙,使整个校园成为了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展墙分布在教学楼的走廊和各楼层的墙壁上,分“棋文欣赏、棋海拾贝、棋赛风云、经典棋局、棋手风采、棋史典故”六块内容,从不同角度向学生介绍源远流长的棋文化。课间,走廊围棋文化墙上总会伫立一些学生,他们有的在默读版块上的内容,有的认真地记录着,有的悄声议论,有的看着版块上的经典棋局在沉思冥想……特别是“棋手风采”版块,上面不仅有古今中外的围棋名家,更有我们店口一小孩子们身边的优秀小棋手,身边的榜样更易接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些无声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校园浓郁的围棋文化氛围,陶冶了情操,在我们店口一小创建棋文化特色学校的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
(二)围棋文化育人理念实践的载体——开展活动。
“活动是载体,活动是激励,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因此放大特色的效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课内棋活动,为学生提供较为宽阔的空间和较多的“习得”机会是提升围棋文化特色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我们十分重视围棋社团的开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学校成立“棋乐”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彰显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校园围棋文化风采,被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其次,抓住契机,结合校情,挖掘资源,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围棋活动,如班级围棋团体赛、亲子对弈、棋星挑战赛、对抗赛、校园小棋迷侃棋、小名师讲棋、围棋实战论坛、学生棋具制作、创编学生群体围棋游戏、“校园三十佳围棋赛”等。再次,广泛发动、创造条件、精心组织,每年开展一次校园棋文化艺术节,作为对学生开展棋文化艺术活动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和全面展示。每年的5月份是我校传统的围棋文化月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围棋创意小报设计”、“我与围棋征文比赛”、“围棋知识知多少”、“我的擂台我做主”、“围棋文化知识现场PK”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才干,张扬个性。最后,加强外联,经过努力,学校成为了“浙江省特色学校”、“绍兴市围棋传统项目学校”,被中国棋院授予了“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称号,多次举办了诸暨市、绍兴市少儿围棋赛,绍兴电视台、诸暨电视台还对我校开展围棋文化活动做了专题报道。我们通过走出校门,邀请来宾,不断深化围棋文化特色,与嵊州鹿山小学结成了联谊学校,定期互访;与我们诸暨城区的一些学校建立交流机制;日本、黑龙江、上海等地围棋客人来校交流访问,促进了我校围棋文化建设。
(三)围棋文化育人理念深化的支撑——课程体系。
随着围棋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感到文化特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要走课程化的道路,只有课程化的文化特色才会更常态,更有效。为此,我们制订了围棋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让学校围棋文化建设和课改相结合,设计、研发校本课程,在加强学科教学的同时予以实施,力争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能走在全市前列,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亮点。我们的围棋文化课以两种课程形态实施:每周在低段设立《围棋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以自编的校本教材《围棋基础》为学习资源,教师结合围棋文化开展围棋基础知识的教学;在中高段设立《围棋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根据确立的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
1.低段围棋文化课追求趣味和快乐。我校主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围棋基础》教材先后由“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和“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正式出版,并被诸暨市教育局评为诸暨市优秀校本教材和优秀校本课程。这套《围棋》教材是根据《围棋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量的歌谣、格言、文学故事、历史典故编入了教材,内容编排循序渐进,体系完整。我们把每个课时划分为“学一学”、“读一读”、“听一听”、“练一练”四块,内容上力求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又留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一学”是本课的知识点,“读一读”是为知识点服务的儿歌,“听一听”是介绍与围棋有关的文化历史知识,“练一练”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园地。经试用,很适合幼儿园小学使用。特别是科学合理的内容编排,使以往庞杂繁复的围棋知识体系简单化,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围棋进入课堂打下重要的物质基础。
2.中高段借助区域资源,开展围棋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编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围棋文化》。
围棋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实施,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通过下棋,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文明行为日渐形成,综合素养获得了提升。课题组将这些主题活动方案整理成册,编写适合于中高段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围棋文化》校本教材。
(四)围棋文化育人理念创新的核心——科研引领。
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引领学校呈现高效、良好的运行态势是围棋文化育人理念创新的关键和核心。我们店口一小开展围棋活动以来,先后开展了诸暨市级立项课题“围棋教学与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验研究”、绍兴市级立项课题“小学围棋活动课教学研究”、浙江省教研室立项课题“小学围棋活动教学路经设计”、浙江省教科院立项课题“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省级课题“‘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拓宽棋文化内涵,深挖围棋教育对学生德育、智育诸多方面的影响作用,推动课题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各级科研部门的肯定,被中国棋院评为“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研究先进实验基地”,我校的“围棋课程建设”课题被中国棋院确立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并获得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促使我校围棋文化特色从粗放型向内涵型发展,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五)围棋文化育人理念延伸的基点——网站建设。
围棋文化活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单纯的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封闭式传授教学已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建设以学为中心开放式的资源中心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开辟了“诸暨围棋网”和“铁勇围棋工作室”作为围棋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步开发和建设,通过指导老师工作室、围棋论坛、智慧网吧等形式,开展咨询、交流、答辩、评价,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和表达能力。倡导有效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交互功能,发表观点、交换意见、提交成果。
(六)围棋文化育人理念推进的主体——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进围棋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围棋文化认知和理念认同决定着我校围棋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围棋部负责人何铁勇,业余4段,国家一级围棋教师,国家一级围棋裁判,绍兴市学科带头人,有着二十多年围棋教学的管理和实践经验。在师资问题上,学校贯彻社会聘任和校本培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确保队伍的优质稳定。近几年,我们打破地域界限,引进了多名外地高级围棋教练充实到教学中来。我们聘请世界冠军俞斌九段为名誉总教练,浙籍五段棋士裘瑜明为客座教练,定期来校指导;先后聘请福建省冠军蔡书平6段、全国晚报杯第六名梁伟6段担任一线教练,成效十分明显。同时,我们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成立了“青年教师围棋研修班”,系统学习了“围棋基础知识”、“围棋历史文化知识”、“围棋裁判知识”等内容,担任起了围棋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任务,有力地推进了我校围棋文化建设。
四、研究成果
(一)充分张扬个性的围棋文化活动吸引了孩子们快乐参与。
今天的店口一小围棋文化氛围十分浓郁。走进校园,黑板报、橱窗、荣誉栏、棋星排行榜、红领巾广播、星星电视台等为舆论宣传主阵地上,随处可见围棋知识、小棋手的风采。“人人懂棋、爱棋”的校园氛围也渐浓郁。现在我校学生说起棋界的名人名家,头头是道。各班的小棋社活动每周活动一次,儒雅轩、采风、博弈……一个个别致的社名透出孩子们对棋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积极参加“我与围棋征文”比赛,许多优秀征文刊登在《围棋天地》、《围棋报》等专业刊物上。2012年,由师生共同编排的反映店口一小多彩围棋生活的少儿舞蹈《棋韵》获得了诸暨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学校成立“棋乐”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彰显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校园围棋文化风采,被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
有个案例可以说明店口一小围棋文化氛围的浓厚。浙江省特色学校考核组来店口一小做全面调查,因临近放学,时任绍兴建功中学校长的马立赶忙在校门口随机采访了两位小朋友,提出了“你喜欢围棋吗?”“围棋带给你哪些快乐?”“你们学校每年有哪些围棋活动?”“你心中的围棋是怎样的?”“你认识学校里的围棋小明星吗”等问题,而小朋友童趣十足而又充分娴熟的回答令马校长十分惊喜:“这次的访问对象完全是我随机抽到的,由此可见店口一小的围棋文化是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中去的。”这里还有一个数据,2005年我们开始关注校园围棋文化建设,当时做了一个“我眼中的围棋”的小调查,57%的学生了解围棋,38%以上的学生喜欢围棋,而最近的调查显示92%的学生了解围棋,58%以上的学生喜欢围棋,调查数据表明今天的孩子对围棋活动的认同度有较大提升。
五月底,2012年的“围棋文化节”圆满落幕,全校学生踊跃参与了“棋文化”手抄报制作、“我与围棋征文比赛”、“班级围棋团体赛”、“围棋知识知多少”、“我的擂台我做主”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中,共同寻找快乐,体验成功。
(二)“益智养德·尚美怡情”育人平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发文“要求在学校开展围棋活动”,指出“……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创建围棋文化特色学校,就是要通过小小的棋子,塑造出爱好广泛、生动活泼、不怕困难、不断攀登、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小学生。
“棋道虽小,棋品最尊”。下棋要讲礼节,棋风要正,这与做人一样。“棋如人生”,学生在下棋的过程中人生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凡事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靠自己的真本事;下棋有输有蠃,人生有成功有失败……在班级集体教育中,教育学生班级就像一盘棋,每一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分子,只要时刻为班级、为学校着想,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勤奋学习,奋勇争先,班集体就会有生气,学校声誉就会蒸蒸日上。
通过棋类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围棋“千古无同局”,每一局都是新的,几乎每一次选点都可以“冒险”,都可以创新,特别是在比赛时,“灵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一些精妙的“新手”不时闪现。它又是在一种玩的状态下、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的理想教具。在小学开设围棋综合实践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表明,参加围棋活动实验的学生创造力水平总成绩,以及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方面都高于控制班,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作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围棋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有促进作用,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作为学校的一门行为课开设。
(三)师生、家长以棋育人,促进成长的共识基本形成。
我校围棋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得到家长、社区等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多年实践,学校整体素质的改观、孩子成长中的欣喜变化让原来部分“任其发展型”的家长从观望状态逐步向“积极配合型”靠拢,而个别“横加干涉型”的家长也能做到尽量了解孩子,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削弱孩子对围棋的信心和兴趣。学校成立“亲子围棋俱乐部”,定期组织家长到校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家校合一、达成共识”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同时,学校有发展,教师也更有激情了。目前,我校教师的精神饱满,对店口一小前景充满信心。在校园中,经常呈现一片“棋”乐融融的景象,午休、课余,教师、学生相约走棋、切磋棋艺的快乐身影不时出现。
(四)构建发展性的学习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多维度评价目标。围棋文化学习评价,力求发挥反馈、调节和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功能。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评价,又要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素质状况做出评价。以综合围棋能力为核心,具体评价学生参与围棋活动,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状态和发展水平。
我们从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力水平:(1)基础性力学评价,即对围棋教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过程及水平进行评价;(2)发展性学力评价,即对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3)创新性学力评价,即对学生在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围棋知识的基础上,在围棋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有所创造的学业成效和学习能力的评价。
2.多元化评价方式。实施以参与性、完成性为衡量标准的评价模式,建立通过讨论、作业、观察、适当的书面考试及围棋对弈活动等方式,从围棋文化知识、围棋基本技能、围棋课表现、围棋礼仪参与对弈情况等多方面给予评定,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具体形式有:自我评价、小组(集训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观察评价、社会评价等。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力求较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1)实施“雏鹰争章机制”,设立了多种奖章,如:为在校级比赛中获得冠军的棋手颁发“棋圣奖”;敢于挑战高手的“敢斗奖”;进步神速的“新人奖”;热心辅导下级棋手的“园丁奖”;积极探索,勇于打破常规的“创新奖”……(2)编制围棋教育成绩综合报告单,具体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鉴定,比赛训练鉴定,个人和小组评价等。(3)颁发相应的段级位证书和荣誉证书,建立个人围棋成长档案。
五、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学术论文。
《围棋教学与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发表在2012年第19期《考试周刊》,《刍议围棋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发表在2012年第21期《考试周刊》,《小学围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教学实践》发表在2012年5月《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校本课程开发须有“三情四策”——“以诸暨市店口一小开发围棋校本课程为例》发表在2012年第44期《考试周刊》。
(二)专著与教材。
编写完成了围棋文化教学专著《追寻教学之道》和校本教材编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围棋基础》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围棋文化》。
六、研究结论
通过围棋文化环境的建设、围棋文化活动的组织、围棋文化课程的建构,整合了学校、社区的教育资源,丰富了课程结构,优化了教育内容,营造了浓厚的围棋文化氛围,提高了围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进一步深化了学校的教学特色,使学生素质得到了和谐发展,是学校体艺领域课程改革和德育传统特色项目的改造及深化,是当前课程改革热点项目的开发和创新。因此,围棋文化活动是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化,形成独特校园文化,整体提高学校办校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研制的《围棋课程标准》,构建了开放的围棋教学体系、发展性的学习评价体系和多方联动的教学评价机制,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操作性强的特征,其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措施等易于掌握,利于应用,有一定的课程指导价值。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围棋基础》和《综合实践活动·围棋文化》这两套围棋校本教材浅显、通俗,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生成和情感体验。主题活动设置了围棋故事、围棋口诀等生动活泼的内容,内容上力求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又留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小孩子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建立了围棋教学的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围棋活动课四步骤教学模式”:温故(复习旧知)—知新(传授新知)—实践(实战训练)—总结(课堂小结),简便易行,适合其他学校借鉴和运用,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七、理性思考及后续研究
(一)围棋文化的环境布局要与当地文化相适应,要整体规划,富有创意。
店口一小这几年一直在搞校园基础建设,校园围棋文化环境建设缺少顶层设计,略显凌乱。2012年下半年基础建设基本完成,我们已经邀请杭州柯道文化策划公司进行总体布局设计,在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学校教学中融入了丰富多彩的围棋元素,充分体现了“益智养德·尚美怡情”文化理念和育人目标。这方面,我们课题组将积极介入,将研究成果和研究理念融入设计中。
(二)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在围棋文化育人中的渗透。
“益智养德·尚美怡情”这个文化理念和育人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显示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研究如何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去推行围棋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成、感悟,获得亲身实践经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围棋教学应该积极走向网络化。围棋课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的教学是相统一的,有密切联系的,对学生素质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各部门要协调好围棋课教学与其他学科课教学的关系,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围棋文化活动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
全校教师已普遍认识到现代的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必须是一条流动的河;教师不能只做课程的执行者,而必须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教师不能只拥有传统的学科知识,而必须随时捕捉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新技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实现。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学校要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改善学校教师结构,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围棋教学特色的形成要与社区文化事业发展互动,形成双向共生机制。
这样一方面能利用社区的力量,提高特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使学校的特色项目向社区延伸,融入社区的文化创建之中,这是一种很好的走向,更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一个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何铁勇.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A].见: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浙江省2005年优秀教育科研论文集(上卷)[C].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11-216.
[2]何铁勇.围棋教学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J].浙江教学研究,2006(4).
[3]何铁勇.论围棋课程的教育价值[J].围棋天地,2006(6).
[4]何铁勇.对校园围棋文化多元建构的实践和思考[N].围棋报,2009(49).
[5]何铁勇.谈谈我的围棋课程观及课程建设方略[J].科学咨询,2010(11).
[6]俞培锋,何铁勇.刍议围棋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考试周刊,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