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06-02 09:2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第1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做出了这样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要结合江苏省高考的实际情况。《2016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规定文科语文考查的篇目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十部名著。而且从历年高考试卷来看,名著考查呈现越来越细致深入的趋势。平时的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读名著概要和背现成试题的话就不能适应目前高考的要求。因此,文科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首先做到能与文本亲密接触,熟悉文本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应开动脑筋找到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读好原著,为他们解答好名著阅读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以通常安排在高二阅读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为例,谈谈如何采用特色教学法让名著阅读更高效。

一、 圈画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名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及精彩字词句段进行圈画,同时还可在旁边写上批注,并记录疑难问题。圈画批注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更加专心致志,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印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重读与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圈画批注可以将学习与思考巧妙结合起来,边读边想,学生的思考能力就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比如《红楼梦》九十二回:“贾母听了,笑道:‘好孩子,你妈妈是不认得字的,所以说你哄他。明儿叫你二叔叔理给他瞧瞧,他就信了。’”很多学生读到这里,就将其中“好孩子”“你妈妈”和“二叔叔”圈画出来,并在这三个词旁边分别写上“巧姐”“王熙凤”和“贾宝玉”。这样的圈画批注能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集中精力,提高阅读效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久而久之,圈画批注就能成为学生的阅读习惯,无需督促。教师在高二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为他们的名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口头表述

口头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复述

高二年级的文科语文教学重在让学生熟悉文本,可以采用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形式加强记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本身就是小说,是由许多故事串联而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复述故事。每次复述都让学生提前准备,然后到讲台前展示。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文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2. 背诵

名著阅读不能仅仅阅读文本,还要背诵名著资料。因为名著资料通常包括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主旨概括等内容,另外还有选择、问答汇编试题。这些资料就是让学生背诵的内容。学习这些内容并不是让我们丢弃文本,本末倒置,而是让学生从这些资料中学会整体把握文本,学会答题的方法。背诵检查可采用小组抽背与教师抽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反复抽背能帮助学生将内容记得更牢固,学生阅读名著效果自然就更好。

3. 讨论

学生在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圈画记载,学生可以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和全班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相互之间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刻。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学生讨论的问题颇多。比如:宝玉为什么要和黛玉说“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死前说的“宝玉,宝玉,你好……”一句中省略号的丰富意蕴,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加熟悉文本,不断增长见识,使名著阅读变得更高效。

三、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1. 写读书笔记

笔者要求学生写的读书笔记并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和格式要求,而是阅读时对名著内容的记载和整理。遗忘现象在名著阅读中再常见不过了,靠写读书笔记的方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三国演义》中人物很多,容易混淆。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魏蜀吴三个阵营分别整理。《红楼梦》人物也很多,比如要掌握“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命运,就可以先在笔记本上将“金陵十二钗”判词抄写下来,然后边阅读边记载与人物相关的情节,这样就能提纲挈领,事半功倍了。

2. 自主出题

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笔者还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来自主出题。题型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尤其是简答题,尽可能为原创题。题目出好后再采用生生互问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自己提供答案。如“《三国演义》五十四回中‘范近闻皇叔失偶,有一门好亲,故不避嫌,特来做媒。’其中‘偶’指谁?‘好亲’指什么?这门亲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红楼梦》中“秦氏曾托梦给王熙凤说:‘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哪两件事未妥?‘如此一行’指什么?请简述。”以上两题皆为学生原创。学生正是在自主出题的过程中将文本内容记得更牢固,并学会了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深入分析。

四、观看影视

虽然名著复习应以文为本,但不可否认的是,观看影视作品是名著阅读极佳的辅助手段。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精彩纷呈的故事、血肉丰满的人物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名著的精华。虽然影视作品与原著有出入,但是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对名著阅读的作用。无论是先看影视作品还是先看原著都是可取的。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兴趣盎然,自然记住了主要内容,那么再阅读原著时就轻松了许多;学生在阅读原著时了解了主要内容,再观看影视作品时自然会将两者进行比较,取其精华。比如《三国演义》第四回“谋董贼孟德献刀”中,曹操向王允自荐杀董卓时说:“近日操屈身以事董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杀之。虽死不恨。”从曹操的语言中我们读出了他刺杀董卓的优势、方法和自信。《三国演义》电视剧第四集“孟德献刀”对这一部分的处理是通过王允与曹操的对答来完成。王允不断提出自己的疑虑,而曹操讲述理由逐步打消他的疑虑。曹操讲述的理由比原著中更为详细。因此学生在观看时就对曹操为何有如此坚定的信心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名著原著与影视作品相辅相成,必然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名著的高效阅读也就能够实现。

第2篇

一、推荐合适的书籍

由于年龄、性别、爱好的差异,学生喜欢的书籍也有差异,如男生喜欢看历史、地理方面的书,女生喜欢看情感细腻或充满幻想的书。教师要根据这种差异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和各种有益的报刊。

二、指导做笔记的方法

(一)摘录式。主要是积累词语、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一开始,可让学生看到一个摘抄一个,让他们觉得比较容易做,培养兴趣为主;渐渐地,要求学会用筛选、整合、分析、比较的方法来摘抄。这样,学生对词句就会更敏感,更有捕捉力。摘录笔记做多了,经常读一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起点可以低一些,以课内带动课外。(二)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久而久之,学生写起文章来就能笔下生花。如下面学生对名人名言的摘抄仿写。

1.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就愈感觉失去时间的痛苦。(但丁)

仿写:一个人愈知道失败的痛苦,就愈能体会到成功的甘美。一个人愈知道亲情的珍贵,就愈感觉失去亲情的孤独。

2.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雨果)

仿写:学习好比打仗,努力是打仗的武器,失去武器,就只好投降。

3.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做自己的主人。(罗曼·罗兰)

仿写:学习而不为学习捕获,做学习的朋友。

4.河床越深,水面越平静。(莎士比亚)

仿写:落叶越松脆,经历越沧桑。

(三)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这样可以学会在阅读时思考,质疑,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如一学生看了《三国演义》后的读书笔记:

人们都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神化的人物。的确,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有胆识有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是因为他重视实践。如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象”,几次“锦囊妙计”。“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作者这样写,其实是他主观上的一种政治思想的表露。

(四)心得式。就是扼要地写一写读书后的心得感受,也称随感或读后感,它不拘泥于文体、格式,写起来可长可短。这是读书笔记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做法,因为在写心得的时候,要注重捕捉思想火花,使思想接受洗礼,联想和想象能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如一学生读了三毛的文章后写下的文字:

我要随着三毛的足迹也去访遍千山万水。我要去非洲看看那里工人的劳动,我想尝尝五月花的苦涩;我要带上我全部的积蓄,为尽可能多的黑奴赎身;我要带着录音机去记录那小岛上纯美的口哨声,让它伴着我的药箱沿路为贫穷的人治病。我要把我的心捧在手心,让它在阿根廷那与海天相接的草原上晃荡,晃荡,一直到它累了,落下来,躺在矮矮的软软的草地上。就这样,时间停止般地躺着,直到心与土地化成一个整体……

很明显,他被三毛笔下的风土人情感染了,吸引了,感动了,这文字几乎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

三、培养做读书笔记的持久热情

做读书笔记对语文学习功不可没,也比较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并不会立刻就见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可能会懈怠。要让学生保持做读书笔记的持久热情,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

首先,教师要定期检查,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表扬并展览,奖励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

其次,定期开设读书笔记交流汇报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时空。可以是佳作推荐,把自己读过的精彩文章推荐给同学,让大家也去读一读;可以是人物评论,说说古今中外的名人在自己的心中是怎样的;还可以是心得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会等多种形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轮流进行课前三分钟读书体会发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参与进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这样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第3篇

冰心奶奶曾经说过一句话:读好书,好读书,读好书。在爸爸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都爱读书了,就连整天忙这忙那的妈妈也都手捧名着细细品味,表哥表姐都读起了名着,尤其是表哥,作业一做完,就拿着借书卡去图书馆了。

那是一天下午放学回家后。我正在做作业,突然有开门声,我跑出去,只见爸爸手提两个大袋子,“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啊?”我好奇的问,爸爸笑而不答说:“你自己看看吧。”我迫不及待得打开看,只见这里边全是名着,爸爸说:“以后你们要多看名着,少看漫画。”我一本一本得看,只见这里边有《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个火》《青年近卫军》《童年》《在人间》等等一系列的名着,这几天中午回家,我不在看电视,而是捧起一本本的书细细阅读,慢慢体会,并且做了许多读书笔记,这一年期末考试时,我的作文分一下子提高了七八分呢。小学生作文网

是啊,读书真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读书好

第4篇

最近一段时间,就中学生古典文学的阅读状况,本人对我校高中一、二年级24个班级共129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书面问卷、座谈、采访、个案分析。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中学生对古典文学极其陌生!由此,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刻不容缓。

一、四大名着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着“寂寞”

在四大名着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7.4%;《水浒传》7.4%;《西游记》7.6%;《红楼梦》竟达16.7%。

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着,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三国演义》“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浒传》“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记》“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红楼梦》“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

不少同学阅读名着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着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

不知名着,已经令人遗憾;知名着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 “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 “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着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着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着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高中生欣赏名着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着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着的欣赏只是 “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着”的学生中,喜欢名着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着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三)雾里看花

同学们对名着的“主要体会”是怎样的呢?体会深刻:《三国演义》18.4%,《水浒传》16.6%,《西游记》43.0%,《红楼梦》19.6%。体会一般:《三国演义》57.2%,《水浒传》61.6%,《西游记》42.4%,《红楼梦》41.4%。没有体会:《三国演义》17.5%,《水浒传》14.4%,《西游记》7.0%,《红楼梦》23.4%。

不难看出,名着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无名”的。四大名着是古典文学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学生审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的“无名花”!尽管有些同学也读了原着,却体会一般,甚至没有体会,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体会时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说不出所以然来。尽管大部分中学生能列举小说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胜任,分析的结果有的只是“贴标签”,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动力”不足

阅读名着是否能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44.1%的同学说不清(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24.5%,“与成绩无关”的占21.9%)。阅读名着与成绩关系真的微妙难说吗?这表明学生阅读名着的动力不足。实际上,那些语文成绩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同学大多读过原着,且都有较广泛的阅读面。应当想办法使学生阅读名着变得“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名着的动力。在中、高考的试卷中设置适量的名着类试题,也不失为一个较现实的办法。当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很好的关注这个问题,话题作文中两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宝钗”等均是四大名着中人物。这个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无疑起推动作用。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8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仅5.3%。

【简评】仅5.3%的人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学生阅读量和记忆量之低。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治标者的拿手戏就是模仿中、高考题型,编选大量标准化试题将学生捺入题海泡浸。这对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审美素质毫无裨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多个诗歌单元,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素质,才能真正应对考试。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座谈和访问的印象,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毕业班学生为攀登升学的金字塔,一头扎进题山题海,更与经典无缘。尽管高二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着是什么,但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 “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足球类画报、绘画本中外名着、卡通等等,而文学名着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着的原因很简单:读文学作品吃力。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经典”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着”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着,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着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着。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着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着“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着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着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一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

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没有阅读十本八本中外名着,背诵200首以上的古典诗词,那实在是整个人生的一大憾事!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中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本人认为:

第一,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素质。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不读书怎么行?我国当代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书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奋斗的向导,成功的阶梯,学文,学做人,求大发展,大成就,离开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而读古典文学应是读之基本!

第5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

3、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5、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6、总结提升,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7、作业:

第6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 阅读方法 检查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意味着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文学名著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精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获得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学名著。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当前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逐渐淡薄,为考试而阅读的功利色彩浓厚,真正喜欢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阅读时间无法保证;二是时代的隔阂,多数学生对多数名著了解较少,缺乏亲近感;三是当今文化信息来源多且快,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快餐文化。因此要真正让学生自觉阅读名著,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呢?

(1)上好每篇名著节选的课文,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时,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应力求精彩生动地介绍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相关情况。介绍王熙凤的故事,可以适当提到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计害尤二姐、协理宁国府等内容,以引起学生对作品其他章节的向往与期待。

(2)利用名著形象和中外名人阅读名著的故事来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每一部文学名著均有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前概要介绍其精彩情节,以激发阅读的动力。另外,适时介绍一些中外名人少年时代阅读名著故事也可激发兴趣。如徐悲鸿早期识字,6岁读《论语》;6岁背诵唐诗数十首,并开始阅读外祖父的丰富藏书,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

(3)以影视资源引发阅读兴趣。很多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有的还被改编成戏剧等形式,这些作品直观性强,学生易接受。组织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对名著有一个总体印象,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著,有助于提高阅读的积极性。电视台的部分栏目(如《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也可以用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品三国”中将曹操说成是“可爱的奸雄”,对此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寻找根据。

二、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学生阅读名著要坚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确实有相当难度,除了要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外,学校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学校的宣传栏设立名著阅读专栏,班级开辟名著阅读园地,以营造浓厚的氛围;图书馆开设名著专区,并根据学生需求加大购买名著的资金投入,以创造最优化的借阅条件;校园广播或电视开设名著阅读相关栏目,如阅读方法介绍、阅读心得交流、名著精彩片段欣赏等;利用家长会、家访活动等渠道,积极宣传,不仅让家长知晓阅读名著的重要性,而且力求有更多的家长以实际行动支持,如为子女购买名著、与子女共读名著等;安排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用于学生阅读名著、交流阅读心得或教师开展指导活动等;每年举办阅读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如阅读指导报告会、名著影视展播、名著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展、班级名著园地评比、读名著手抄报评比、读名著征文评比、讲名著故事比赛、名著朗诵比赛等。

三、传授阅读基本方法

文学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和筛选过的经典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形式完美,理解起来不像通俗作品那样容易,因此阅读不仅要调动知识积累,而且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学会基本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方法因文而异,又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关,不可强求一律。精读、略读、浏览,圈点、摘录、批注等都是基本方法。受年龄与生活经验的限制,阅读名著有时不求甚解也是正常的,对名著中某些内容无法求甚解时不妨跳过。

2.要学会做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运用文摘卡片法、写心得体会法、编写提纲法等多种方法。名著阅读笔记除了摘录句子段落、写出内容提要外,更重要的是在情动于衷、有话想说时,写出心得体会:可以是对某人物的评价,可以是对某情节的写法欣赏,也可以是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等。正如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唐彪所说的“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时,若能让学生坚持写点东西,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是有裨益的。

3.要学会读思结合。阅读名著“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但阅读时需深入理解、仔细琢磨,不能像阅读消遣、娱乐书籍那样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做到读思结合。阅读时要静下心来,深入作品内部,力求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其中,尽量多联想、多想象、多体验,才能不断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4.要倡导自主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名著,由于知识能力、思维方式、欣赏习惯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教师要积极提倡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本,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大胆创新,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这样,既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又让他们张扬个性、感受阅读乐趣。当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还要经常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弥补自主认识的不足,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四、做好阅读检查评价

学生阅读名著要真正收到实效,并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除了语文教师的积极引导,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评价办法。通过检查评价,可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阅读的收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

检查评价办法应该灵活多样,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阅读活动的成果。如制定学生阅读登记表、召开阅读情况调查会、定期或抽查检查读书笔记、要求学生互查、名著知识竞赛等。学生读完一本名著后,教师可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如设计名著交流课内容有话作者、述情节、品语言、评人物、谈心得、评写法等。教师的检查评价到位,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觉阅读。

第7篇

在多年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就如何优化课外阅读指导,提高课外阅读实效进行了有益尝试,探索出一些提高课外阅读实效的新路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加强联系,拓宽渠道

1.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形成和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进课外阅读,往往又能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感悟文本,同时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将课外阅读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科教学与课外阅读相得益彰、相互推进。

教学《三顾茅庐》一课前,为使学生对《三顾茅庐》的时代背景以及《三国演义》的大体梗概有初步了解,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阅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并要求学生做摘记、批注,然后我安排了一节课用于学生交流,让他们尽情讲述《三国演义》中最感兴趣的故事,并请他们对一些知名人物做点评。通过充分阅读与交流为孩子学习《三顾茅庐》准备了丰厚的背景信息。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一段时,我发现该段在说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方面阐述比较笼统、简略,为帮助学生深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如此敬重,我及时补充《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并请班上的“三国迷”讲述所知道的诸葛亮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及雄才大略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教学完毕,我要求学生课外继续阅读《三国演义》,并举行“我所知道的三国”故事会及“三国人物我来评”等阅读成果展评活动。

2.与主题教育相联系

主题教育是学校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形式。围绕主题教育,各学校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积极参与中接受熏陶,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让课外阅读与主题教育相联系,会使主题教育的内容更丰富、效果更显著,同时又拓宽了课外阅读渠道。比如,三月份,各学校一般都会开展“我与雷锋同行”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可组织学生阅读有关雷锋的书籍,让学生搜集有关雷锋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的典型故事以及雷锋的名言,举行“我眼中的雷锋”故事会、“雷锋名言照我行”演讲会、“雷锋故事”读后感征文等系列活动。四月份的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中的英雄故事书籍,通过阅读,使学生深切了解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情怀和英雄壮举,激发他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热爱和敬仰之情,激发他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通过将课外阅读与主题教育活动相联系,不仅有力促进课外阅读的深入,同时也使主题教育有声有色,有力提升了活动效果。

二、遵循原则,优化过程

张之洞曾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皮萨略夫也说:“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相对自主、独立的个性化阅读行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学生课外阅读特点来看,都应该重视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课外阅读能力,提高课外阅读效益。我们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中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准确深入地感悟文本;二是着力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对故事性较强的一般性文章进行泛读,而对短小精悍的文章,对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要求学生精读,熟读成诵,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泛读扩大阅读面,通过精读汲取精华;三是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通过查阅释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四是读记结合。我们学校是课外阅读特色学校,每天中午均安排半小时用于课外阅读。在这半小时的课外阅读中,我都从课外书籍及少儿报刊中,精心选择一至两篇短小精悍、蕴含深刻、文笔优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阅读时不仅要求他们圈画出好词佳句,还要求他们在感受深刻处做批注,或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发他们思考,然后交流。这样的课外阅读,有教师在现场指导,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会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便于及时排疑解惑。同时,学生将“读”与“思”紧密相连,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阅读收获与大家共享,取得了阅读成果。

三、加强激励,取得成果

第8篇

《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是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笔者在矛盾和困惑中做了不少反思和探索。

一.针对“学习环节缺失”问题的尝试。

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授课的收效,忽略了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的全程监督和检测。

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因学生缺乏主动性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经常就会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更不用谈课后的全程指导和检测。在不断的摸索和学结中,笔者让学生设立了积累本,不管是课上的笔记还是课前检查、课后整理都写在这一个本上,这样就有了针对个人问题的第一手材料。还可以以“导学案”的形式,有预习案、课堂案、课后巩固案,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二.针对“上课像开会――只为统一‘思想’”现象的改变。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争当主角。教师的预设主宰整个课堂,即使有互动也是学生跟着老师思想走,或是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引导。上课只为“统一思想”,忽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久而久之,学生的热情消减,甚至怠惰,课堂陷入“热闹是‘老师’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笔者做了很多尝试和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

笔者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画面与歌曲极大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学生纷纷发言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这样的课堂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收获颇丰。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在恰切的情境中发散思维,积极参与,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针对教学中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的探索。

与毕业的学生谈及三年高中语文学习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这就是过多地强调了技巧,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这样的结果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相去甚远。解决这一状况就需追“本”溯源。

首先就应该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周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并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精品;老师也给学生精选文章,印发阅读材料。同时,阅读时一定要让同学们积累生字词,记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其次是加强写作的练习。笔者除了让学生坚持课前简短演讲,还每周记周记,这样不仅培养同学们观察思考的能力,还锻炼了同学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写作水平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与此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在选修《唐诗宋词》时,我们开展诗歌擂台赛;再如在专题记成语时,举行成语比赛;另外还有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每一次比赛给获奖者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学生中出现一种“天天学语文,语文天天学”的良好局面。阅读与这些活动的举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第9篇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努力探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下面是值得借鉴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推荐优秀读物,介绍主要内容

例如,教完《孔明借箭》后,学生对孔明的神机妙算深感佩服,于是我趁机介绍《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和“三顾茅庐”,并提出:“你们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喜爱课外阅读的学生纷纷给出了答案:“空城计”“三英战吕布”“七擒孟获”等。全班学生的阅读兴致大增,达到了良好的引导效果。

2.以教师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介绍自己的阅读经历,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例如,我讲述了自己初中时期阅读了《海底两万里》,至今仍印象深刻,书中一一介绍了无穷大海中的各种鱼类、植物,以及地中海下的神奇隧道等。结果,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时,争着要借《海底两万里》。

3.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殿堂

我找来一些名人撰写的关于读书经历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学生爱上读书。例如,我读到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一套名著作的前言,马上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一个教育家的阅读经历,激起学生对阅读这个美好天地的向往。

4.提供优秀的阅读平台,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如果没有优秀的适合学生的读物为载体,学生是不可能喜欢上阅读的,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这个优秀的阅读平台。

前年我到一个较偏僻的农村小学支教,我积极地在班级里开展读书活动,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特点,为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全班学生阅读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一个男生在作文里写道:“以前我很讨厌读书,可是当我读了从图书馆借来的《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我发现原来书里有这么多有趣的内容,从此我爱读书了。”

二、引导学生选择经典书籍阅读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说过:“如果我建议,我建议去读经典,经典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充满前人的智慧。能成为经典的必是好书。”因而,我向学生推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书目和新阅读研究所在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这些经典书籍能够成为小学生的精神支柱,能够让他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该很乐意地去当这位引路人!

三、教给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方法

1.学会精读

我经常为学生开设阅读赏析课,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生精读、感悟的能力。

2.学会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并教给方法:

(1)摘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文积累。

(2)提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3)写读后感。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人物、事件、语言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确保读书时间

我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确保每天认真阅读30分钟以上。我还利用每天下午的20分钟自习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日积月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提供课外阅读的展示平台

1.开展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摘抄的优美词句、读到的新鲜有趣的故事或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分享。这个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非常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发言时常常博得同学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样一来,一批喜爱阅读的优秀学生带动起全班同学的阅读热情,阅读的浓厚氛围就建立起来了。

2.开辟“好书推荐”专栏

我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开辟了“好书推荐”专栏,由教师或学生在该专栏张贴推荐内容,专人负责审核,要求把所推荐书籍的大概内容介绍出来,若附上推荐理由则更好。这样,班级里关于阅读的讨论越来越多了。

3.优秀读书笔记展评

我在每一学期的期中和期末阶段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一批优秀的“读书笔记”亮相于全班学生,给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也给全班学生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

第10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我特别希望我的学生是热爱读书的孩子,我也努力引导他们快乐地读书,为此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从一年级起,我就要求学生每天都带着一本课外书,只要走进教室,就必须保持安静,悄悄地走到自己座位上看书。而老师的影响也必不可少,因此,每次我走进教室,手里也会拿着一本书,有时会为他们讲一个故事,有时会为他们读一首诗,教室的空间我也会充分利用,黑板报上读书名言必不可少,墙壁上,同学们经常张贴自己的读书感受……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对读书渐渐地产生了兴趣。

(2)图书漂流,好书共享。从二年级开始,我就在班里开展了“图书漂流”的活动,因为我们这地处东部,家长收入都不高,家中读书很有限,我就号召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本书,与同学交换。后来,又成立了“读书俱乐部”,由他们自由借阅,做好借阅记录,“图书漂流”开展得更是红火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3)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一是经典诵读。比如《三字经》、《弟子规》,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让经典在孩子的心中刻下深深地烙印。因此每天早晨早读,除自由阅读外,课前两分钟便是我们的“经典诵读”时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触经典,走进经典。二是讲故事大赛。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成果展示这一环节主要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轮流指定讲故事的人,然后学生回家准备,最后学生轮流上台表演,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还是得到了台下孩子的一片掌声。三是边读边思。在图书漂流活动中,我鼓励大家做读书笔记,以及读后感。目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边读边思的意识。

(4)推荐读书,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还重视教师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我曾给学生推荐《西游记》等传统文学,以及一些绘本和《神奇校车》等科学知识类的书籍;我是一个语文老师,平时还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适时推荐,比如学习《三顾茅庐》,为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番茄太阳》,为学生推荐《流泪的月饼》等。总之,我基本上做到每年的推荐书目都涵盖各个知识领域。

(5)亲子读书,倡导建立书香家庭。这是一个涉及家庭的读书活动,为了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首先应让其父母参与进来,鼓励父母孩子每天共同读书,假期中更是做好“我与父母同读一本书”的读书征文活动,督促孩子和家长养成习惯,让读书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日程安排。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鲁能希望小学)

第11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曾强调: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设计作业时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加强阅读积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落实学生的阅读呢?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阅读心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方法主要有:(1)体验感受法,给学生讲解作家创作时的感受和自己阅读这篇著作时的感受,诱发激情。(2)讲述故事法,给学生讲述其中的一段故事,造成悬念。(3)语言描述法,描述原著中的人物或画面,引人入胜。逐步养成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读写结合”

课外名著篇幅较长,如果完全放在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很难保证质量。“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写”是读的巩固和强化;如果只读不写,“读”的内容理解不能深入,“写”的水平也不能提高。因此可以采取“课内课外读写结合法”。如何写呢?一是摘录,摘录优美的词句,如《培根随笔・谈读书》中的优美词句;摘录名人名言,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名言、谚语、成语、典故等;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写下来;三是仿写,做到由“仿”到“创”,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缩写,浓缩名著的故事,使长文变为短文,如《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最后三国归晋的场面。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方法必须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目录、作者简介、内容概要、后记,对一部名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度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写心得、画图表。如在阅读《名人传》时可以这样列表:

人物 作者简介:

国籍

身份

代表作

作品概要

向人推荐理由

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方法,这样会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名著知识竞赛、戏剧表演、编文艺板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四、整合影视资源促进阅读

通过调查,中学期间许多中学生连一部名著也没有完整地读完,特别是一些女生;而大多数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三国演义》《西游记》……正如周宪教授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句话强调了影视文化的时代性和生活化,它能给人极大的视听满足,又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特别受大众的喜爱,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人们更习惯于坐在声像俱全的媒体前观看,而不太情愿抱着书本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针对学生普遍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这一特点,明智的选择是与其压制,不让他们观看,不如因势利导,即借助影视综合艺术的魅力,来吸引学生阅读文本,走近经典。每当我告诉学生,要利用多媒体观看名著片时,学生神情高涨,兴高采烈,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所以,我利用晚自习播放名著片,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

文本具有影视无法企及的表现空间,阅读文本可满足读者丰富的想象需求,使读者获得极其自由的精神上的享受。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读者在观看了影视作品后,会意犹未尽,再去阅读文本。实践证明,将影视资源与名著阅读有效整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成熟心理,独特个性、协作观念、创新精神。

五、注重名著阅读与情感教育

第12篇

古典名著就像一坛芬芳的酒,愈陈愈醇,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一代一代传承,经久不衰,经典里隐含着民族的文化密码,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了中国人成长的教科书。阅读名著如同与圣贤论道,被先人指导。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特别希望学生能喜欢阅读迷恋经典。那么,如何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阅读成为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武侠、言情小说或是卡通漫画的科幻、恐怖、休闲等方面书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怯步。所以,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先以课本教材为例子,给予学生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自己读出问题。记得在研读《智取生辰纲》时,我先让学生很快地把它读完第一遍,这好像是在高空鸟瞰大地的美景,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知道很多问题:为什么是杨志押运这10贯生辰纲?押运失败后杨志何去何从等? 读完《智取生辰纲》许多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很多学生便自觉的看起了《水浒传》追寻杨志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收获了梁山好汉们的精彩一生。我们的阅读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精彩的情节,知道几个主人公的名字,而是通过师生的共读,能让孩子们更深入地钻到文章、文字中去,学会享受美好的语言文字,感受到从语言和文字中散发而来的无比魅力,从而形成一种阅读好习惯。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快乐的经历

好读书才能读好书,激发阅读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所以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很重要的。 大部头的名著让学生从头读到尾是很吃力的,鉴于上学期的阅读经验,第二学期我把巨著分专题来欣赏这生动的画卷。例如人物类,我抛出的问题是你知道哪些名著人物的相貌。看过电视剧的同学大胆的把演员的特质表达出来,比较片面。此时就需要教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诵一段名著中精彩人物片段,不到一个月学生把名著中主要人物描写编成一个排随时翻看,还很有兴致的把书中人物和同学对号入座,名著人物在我们班活灵活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作文中的人物也变得栩栩如生,再读优秀作品时学会了怎样阅读和积累,好的东西还一起探讨分享。

三、鼓励学生读名著,让阅读成为个性的舞台

鼓励学生读文学名著,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就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前人对文学名著往往已有定论。要鼓励学生不必拘泥于前人的定论,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让学生感受自己个性认识和理解的尊重,鼓励学生综合对自己原有理解的反思和补充,不断的由幼稚走向成熟。读名著品名著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能冷静、多角度、全面的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同时继承和学习文学名著中不朽的精华。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快乐的读书氛围

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营造快乐的读书氛围,如阅读《三国演义》时举行了“我最喜爱的三国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并举行了以“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为主题的读书辩论会。读书交流会的开展,让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对名著做出探讨,他们提出质疑: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周瑜是东吴的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军,心胸真的那么狭窄吗?我们把学生所掌握的名著知识汇编成竞赛题,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适当的时间进行 “最美的诗篇"朗诵会、课本剧表演、"名人故居游"小导游大赛、“古诗词背诵”表演、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分享了阅读的心得,共享了阅读的快乐,阅读名著的劲头就更大。

李镇西老师曾在《与青春同行》中说:“我当然没有想过一定要把我的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作家――语文教学并没有这个任务;但我想,文学至少可以增强语文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从第一堂课开始,文学便成为我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要素。”李老师的话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而经典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坚持,一定会走进“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读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