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庄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贵州省村庄 村庄规划 编制原则 创新思路 发展途径
一、贵州省村庄发展现状及村庄特征
1、现状
贵州省是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的农业省份,村庄的形成与分布均与耕地资源及其传统的耕作方式,民族习惯紧密联系,受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资源贫瘠等自然条件限制,村镇人口规模普遍偏小,且非常分散,村镇落后面貌的改变步履维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发展与交通紧密联系。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大量流向沿海地区。从而带来“空心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等一系列问题,间接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地理特征
(1)分布散,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
(2)民族文化浓郁,小聚居,十里不同风
(3)自然景观优异,区域特征突出
贵州省村庄分布广阔,地理环境各异,民族文化多彩、建筑风格迥异,村庄布局也大都不同。
3、问题
(1)经济底子薄,财力支撑不足
(2)生态脆弱,资源与环境约束力强
(3)文化危机
(4)规划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5)外部和内部竞争激烈
4、形成的主要原因
(1)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不高,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3)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环境设施和民生设施建设滞后
(4)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低下
二、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状况及反思
1、编制状况
贵州省村庄规划一直伴随着村镇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
(1)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村镇规划编制(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初)
(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村镇规划编制时期(1994―2002年)
(3)在“五个统筹”与“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村镇规划编制改革时期(2002年至今)
2、编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贵州省在村庄规划建设中,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活动,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缺乏系统的村庄建设规划势必暴露问题:
1)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单一、规划内容简单雷同
2)村庄建设缺乏认真的研究
3)村庄规划建设偏重村容村貌整治,忽视了产业发展
4)忽视培育自主增长机制
5)忽视观念更新、偏重物质投入
贵州广大农村缺少的是人的观念更新、素质提高,然而在村庄建设中对项目、资金投入研究的多,对人的观念更新、素质提高等研究的少。
3、贵州省村庄规划的反思
贵州省近几年编制的村庄规划问题日益显现, 如何编制好一个适用于贵州自身特征的村庄规划,使其科学指导贵州村庄建设,增强贵州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是值得每一个规划人员认真反思的。
1)过多的外界力量对村庄规划的干预
虽然贵州省多级政府在改善村庄面貌方面纷纷通过补助等多种形式扶助村庄的发展建设,为贵州的农村发展带来了契机,在某些方面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远远超越了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性,成为主导贵州村庄发展的力量。由于主观性和随意性超强的主导力量经常随着人为主观判断而变动,出现了与贵州村庄规划意见的分歧,甚至减弱了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这就造成了贵州村庄建设组织主体性的缺失,以及使得村庄建设负责人缺失了自主创造性,问题随之而来。
4)建设愿望与规划实施的反差
由于过去贵州省农村欠缺的基础设施和恶劣生活环境,不得不迫使众多村民外出打工。衣锦还乡的村民将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带回来,他们不再希望生活在过去的环境中,村民们开始去思考打破陈旧的观念,迈开步伐跟上时代的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村民想发展的良好愿望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规划构想,导致在贵州农村违章违法建筑现象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整个村庄的发展状况。
3)村庄规划编制与建设要求不相符
规划人员虽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可是受自身的局限,无法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在规划调查阶段,只能在村庄基础上寻找“少得可怜”的资料;在规划制定阶段,只能将布置道路和用地赋予美好的意愿,布置几幢不甚符合实际情况的建筑,或者干脆做一个不到10公顷的无法实施的村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一些控制数据。同时由于规划经费的不足,迫使规划人员不得不看钱办事,做出一些比较粗糙简单、不切合实际的规划成果,失去了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意义。
三、贵州省村庄规划的创新性思路
1、规划先行,多规合一
贵州村庄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村庄规划必须与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形式的规划相统一,内容进行整合,该管的管住,该放开的市场化,该迁村的迁走,该壮大的壮大,呼应十三中全会决议精神。
2、分类指导,突出差异
结合贵州村庄的特征,深入挖掘各地村庄特色风貌塑造的资源禀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分类指导。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深入挖掘村庄之间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差异、自然环境传统建筑特色差异,充分表达差异的元素、符号和特征,达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打造可阅读、可识别、可记忆的贵州“美丽乡村”
3、生态优先,技术创新
贵州省村庄建设和社会发展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维护自然山水格局,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绿色发展要求,生态绿化合理利用当地植被树种,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建设规模尺度宜人,设施完善、街面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合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寻找出适合贵州村庄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技术。
4、文化植根,以人为本
尊重贵州当地村民意愿和风俗习惯,按不同文化的表现手法表达多元的文化特征和风貌特质,展现共生共荣的村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民生项目建设、生态环境维护等方面、环节,符合村民的生产要求、生活需求和审美习惯。
5、对村庄科学规划、分类推进
根据贵州村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要处理好近、中、远期发展,协调好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四、贵州省村庄发展的路径
贵州省村庄发展的模式按照所处相对地域关系的不同,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模式:
1、 郊区化房地产带动模式
适合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该类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紧靠城镇,可以依靠城镇的发展带动村庄的建设。其发展重点是鼓励村民“上楼”,整合村庄发展用地,集中开发郊区化大型住宅区,满足城市空间拓展带来的新居住服务需求。
2、城市综合改造模式
这一发展途径适合于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这类村庄已经发展为城中村,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中村改造体系,以有序推进整体改造工作,提高城镇化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3、农业产业服务模式
这一发展途径适用于农业发展地区的村庄,比较适合贵州省大多数的寻找。这类村庄位于比较偏远农业发展地区,远离城区,各村之间交通联系不便,空间距离较大,村庄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类村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及服务业,突出特色,如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等。
4、旅游产业带动模式
这一发展途径适用于有历史风貌保护价值或者出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这类村庄不但延续了有历史价值的村落肌理与空间格局,也注入现代服务功能及旅游设施,这就需要将其纳入当地的旅游发展体系,通过保护村庄,挖掘历史文化村庄特色旅游,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结束语:
村庄规划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自然、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研究的仅是村庄规划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但求通过本次研究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一种思路,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年10月11日全省村庄规划工作会议和年12月15日全市村庄规划编制专题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目标要求,确保全面完成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任务。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我讲3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从省市人民政府的工作要求来看,加快推进我县村庄规划已刻不容缓。
在刚刚过去的年,省市村庄规划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拉开了全省村庄规划编制的序幕,在全省村庄规划工作会议上,白书记作了书面指示,刘平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用三年时间完成全省村庄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把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一项刚性指标,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市村庄规划工作会议上,何副市长要求各县区政府、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我市农村实际和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出发,充分认识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对城乡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调控的作用,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省市两级的村庄规划工作会议,都明确了2012年要全面完成所有村庄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留给我们的时间已不足两年,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极为紧迫,需要全县各级干部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抓好落实。
(二)从农村形势的发展变化看,实施村庄规划十分迫切、刻不容缓。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以我县为例,“”以来,年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达12.36万人,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作在城镇,城市的生活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不仅带回了资金,还带回了现代文明的理念,他们既要丰衣足食,又想择善而居,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做好村庄规划,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未来生产生活的美好前景,能有效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从实际来看,推进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刻不容缓。
我县地理环境复杂,山高谷深、民风民俗浓郁,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长期以来无序乱建现象突出。一是村庄规模小,布局散乱。许多民房“靠水而居”,“沿路而建”,零零散散,极不规范。二是基础设施配套难,环境差。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使用效率低。不少村庄道路窄、路况差,交通十分不便,安装有线电视、架设饮水管道十分困难。三是规划意识淡薄,规划严重滞后,导致村镇规划体系不完善,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问题十分突出。四是我县地质灾害频发,农村民居大部分选址不合理,部分处于泥石流和地质灾害多发地段,,需要通过规划引导群众灾前避让。五是大部分集镇管理机构不完善、人员配备不齐全、执法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不到位,脏、乱、差的现象很突出。不少地方出现了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状况,加之村级以上干部缺乏全局观念,管理不严,责任心不强,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工作力度和应有的措施,导致村庄建设无序,布局混乱的被动局面。因此,编制我县村庄建设规划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我县农村实际和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出发,充分认识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编制村庄规划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对城乡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调控作用,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全市村庄规划工作会议和“统筹城乡、整体推进、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要求,我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从年起到2012年底,两年内完成全县所有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其中:镇、金塘乡、蒙姑乡、大寨镇、药山镇、崇溪乡、中寨乡、马树镇、炉房乡、包谷垴乡、老店镇必须于年12月以前完成辖区所有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新店乡、东坪乡、红山乡、小河镇、茂租乡必须于2012年1月1日启动,2012年12月以前完成辖区所有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任务要求,当前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制定工作计划,加快编制进程。
今年要完成辖区所有村庄规划任务的乡镇,要紧扣目标任务,结合工作职责,抓紧时间研究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村委会和相关责任人,确保切实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的编制进程。明年启动并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的乡镇,要超前思考,提前谋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要认真借鉴、学习先启动、先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乡镇经验,确保规划编制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严格编制内容,确保编制质量。
规划对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城乡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县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有效开展好行政村总体规划和自然村建设规划工作,确保规划编制质量。其中,行政村村庄规划要求完成“两图一书”,即现状分析图、总体规划图和总体规划编制说明书;自然村(居民点)规划要按照“三图一书”要求编制自然村建设规划,即现状分析图、建设规划图、住房建筑方案图和建设规划编制说明书。在规划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删繁就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能够有效指导农民建房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编制“一方案三规划”的村,要按这次村庄规划编制要求,进一步做好优化规范和完善。
(三)创新编制方式,提高编制效率。
村庄规划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要在调动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村民代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的同时,充分利用卫星影像图、地形图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做到既确保规划编制民主、公开和科学,又有效解决专业规划编制机构编制规划成本过高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编制效率,降低编制成本。
(四)严格审批程序,强化成果使用。
要坚持编制与使用并重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严格规划审批程序,强化规划成果应用。行政村总体规划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自然村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报村委会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对违反规划建盖房屋的,要及时制止并相应核减或取消国家和省级有关补助资金。完成规划后的农村民居建设要做到按规划选址、按规划审批、按图纸施工、按要求验收,彻底改变村庄建设不规划、不设计、不验收的现象。
(五)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资源优势。
要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结合各乡镇人口分布、区位条件、文化特色、产业特点、资源状况等时机,采取撤并、改造、保护、扩建、新建等多种形式,统筹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关系,合理规划布局。做到即相对统一,又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满足群众多样性的实际需要。通过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即有效解决好村庄布局过于分散和盲目撤并等问题,又有效提高资源使用综合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村庄实际、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六)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册等新闻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及时了解村庄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和现实作用,积极引导他们认识到开展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措施,确保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当前,离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目标任务,实际上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了,对于今年要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的乡镇,实际上只有不到一年时间,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异常繁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及时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千方百计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按照“县区负总责、部门抓落实、乡镇实施、群众参与”的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确保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切实做好我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协调领导,县委、政府已成立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县村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组长由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人员根据本乡镇村庄规划编制的工作量合理进行配置,新农村指导员、村委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必须参与,主要负责按时按质提供本乡镇各村的基础资料并完成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相关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全省将建立村镇规划档案管理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对村庄规划成果的动态管理,相关信息要及时录入,实行档案化管理,确保对村庄规划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配合城乡规划建设部门,逐步建立、完善我县村庄规划档案管理电子信息系统。
(二)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村庄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既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力度,明确职责要求,形成工作合力。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加强对各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各乡镇在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县国土、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水务、地震、气象等有关部门要服从大局,相互协调,主动服务,及时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卫星影像图、地形图以及地震、环境、气象、地质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要求,克服“等、靠、要”等思想,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措施,明确职责任务,切实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各项工作。
(三)筹集资金,提供保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平均每个村的规划编制成本要控制在3000元以内。省财政按照每个村补助1000元的标准,市财政按照每个村1000元的标准安排了配套资金,专项用于各县区村庄规划编制补助,不足的由县级财政自筹。我县财政困难,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和各乡镇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成本控制,合理使用财政资金,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要按照分级负责、各司其职的要求,建立健全分级培训制度。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切实做好对各乡镇参会人员的培训,各乡镇参会人员培训结束后,要及时组织乡镇干部、站所专业技术人员、村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等进行规划技术培训,采取现场指导和组织技术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队伍素质。通过分级培训,使相关人员能够真正胜任规划编制工作,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五)加强督查,严格问责。
为了搞好行政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村小康社会进程,本着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特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北2公里处,辖区内有11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1463户人家,总人口6700人,耕地面积70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近些年来,我村村民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大搞秋延辣椒种植等大棚蔬菜,已经形成初步规模,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能繁母猪、肉鸡、波尔山羊等养殖户也逐渐增多,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
二、村庄现状
1、从村民住房方面看,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大瓦房,很多农户住上了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道路交通方面,我村已经通了柏油路和沙石路,但长度不够,村内道路硬化率较低。
3、电力通讯设施方面。全村都已通电,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用户逐年增多。
三、我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今年来,因多种原因,我村逐渐成了一个空心村。房屋建筑逐渐向村外衍射,并且房屋杂乱无章,较分散。村内一些老建筑长期闲置,不仅影响了我村的整体形象,而且造成极大的土地浪费。
2、根据规划要求,总体对老村庄进行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着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尽量充分利用老村中可利用的空闲地和闲置房屋所占地。
四、我村建设性规划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1、住房方面:先搞试点,建成一部分标准房,或者鼓励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建房,尽量选用原来宅基地,节约利用土地。
2、道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款项,扩大我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硬化我村道路。
3、沼气池建造。积极鼓励引导村民新建沼气池,使用新能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等。
4、村环境保护方面:从绿化、村庄整治上下功夫,着力搞好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村中粪便乱堆、污水乱泼、家禽乱跑、柴草乱放、广告乱画等现状,改善村容村貌。
1村庄特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1.1生态保护、全域引导
规划坚持生态保护、集约发展的原则,优化土地资源,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形成“三区”协同发展的全域空间发展结构。即:(1)北部生态保育区:以生态保护、涵养水源为目的,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逐步引导生态移民,退耕还林,适度发展特色林业;(2)中部森林生态旅游区:依托现有旅游项目,发展森林观光、康体休闲、科普拓展旅游,强化区域景区联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3)南部民俗旅游服务区:以水磨村为基地,发展乡村民俗体验、田园休闲度假游,提升村庄旅游接待能力及服务品质(见图1)。水磨村地处大青山腹地,自然村规模小、布局分散,地质条件复杂(见图2)。规划在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前提下,根据村庄实际情况与村民意愿,保留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其他居民点逐步引导生态移民,这样既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又保证大部分村民平等获得社会发展带来的收益,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平衡。
1.2就业引导、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壮大、村庄富裕是村庄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村庄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规划调整优化传统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发展有机蔬果种植、山地特色养殖业,加强面向城区的苗圃、种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同时,以森林康体、田园休闲、乡村体验的特色旅游为驱动,通过特色文化旅游村庄的建设带动村域休闲产业全面发展,让本地村民有效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之中,平等分享旅游繁荣带来的收益,同时积极鼓励壮大村庄集体经济。村庄产业发展规划中除注重传统的项目设置外,还增加了项目经济收益分析,为村民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就业引导,如对景区服务、农家乐接待、特色农林业生产等不同就业方式可吸纳劳动力规模、人均年收益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多元化就业引导和岗位技能培训,逐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至规划期末,全村可吸纳240~300名劳动力就业,农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人均6500元/年增长到1.8~6万元/年,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升。通过乡村茶舍、特色农产品超市、中心农家乐等的设置,为集体经济提供发展空间与动力。
1.3布局优化、环境治理
1.3.1优化村庄交通、防洪等安全格局水磨村属典型山地村庄,建设用地的拓展逐步挤占了省道两侧用地及生态安全空间,村庄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面临山洪威胁。规划延续村庄传统格局,重点梳理与消除村庄防洪、交通等方面安全隐患,优化空间布局。南部重点搬迁跨省道布局的农宅,保证过境交通通行能力及村民出行交通安全;北部重点进行村庄内部安全整治,预留行洪通道,减少山洪危害,构建内部交通环线,减少内部交通对过境公路的依赖(见图3)。
1.3.2完善居住功能配套、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针对居住配套功能的缺失与村民需求,增加村庄文化活动与健身场所。利用闲置坡地,因山就势建设独具特色的室外台地文化活动广场,采取土石混合的广场铺装形式,布置连廊、凉亭、登山步道、健身器械等,台地文化广场除为村民提供公共交往与休闲健身场所,还可进行露天电影放映,户外民俗表演等。结合村庄旅游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在村庄入口处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中心农家乐、乡村茶舍、特色农产品超市等,为村庄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并通过统一的客房预定、结算等加强对农家乐的统一管理(见图4)。
1.3.3加强污水处理与环卫设施建设采用适用技术,建设地埋式密闭垃圾收集点,实现垃圾村庄收集、密闭储运、城区集中处理。根据村民生活习惯,污水处理采取三格式厕所加小型地埋式污水处理站的形式,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膜反应技术,污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回灌于农田、果林,污泥可进行高温堆肥,制作有机肥。结合游客集散中心、台地广场等地配建公共厕所,并通过宣传与行为规范,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1.4乡土特色保护与文化传承
乡土特色要素大体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风貌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山、水、林、田等各类自然景观资源;人文风貌要素包括村落、街巷、建筑、环境小品、民俗等。村庄规划重点要保护村庄特色与传承乡土文化,在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农宅建设等方面突出保护具有吸引力、可记忆、可识别的乡土特色要素,保护村落及其周边的山水环境,延续村庄肌理,保护传统街巷与民居,保护有历史记忆的古树、古井等空间要素,实现“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见图5)。
1.4.1山水格局的保护水磨村负阴抱阳,周边传统山水格局极佳,规划顺应整体山水格局,巧借自然山水之势,北部以村庄为阳,应借山势,展现山、林、屋融洽村庄风貌;南部以田溪环境为阴,汇聚水景,构建田、河、林相映衬的生态休闲空间(见图6)。
1.4.2乡土环境的延承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及南部滨河生态休闲空间建设要求,疏通河道,提高行洪能力,图8民居建筑细节元素延承示意图采用叠水坝,营造丰富的山泉溪水景观。结合河岸两侧农田,规划蔬果采摘园,沿岸建设生态驳岸、木栈道,设置水车、石磨磨坊等,突出水磨村的文化特色,游客可从事农事体验,吃农家饭、享农家情。村庄除重点整治及建设滨河生态空间、台地广场、公路及生态防护绿带外,还引导村民进行庭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缔造出具乡村特色的多层次绿化空间系统。村庄环境绿化以自然、乡韵为主题,选择国槐、杨树、樟子松、山杏、虎榛子、绣线菊、山樱桃、丁香、榆叶梅等当地乡土植物品种,按照物种原生性、多样性原则等进行合理配置,满足经济性、实用性、观赏性的多重需求。村庄的道路广场铺装、环境小品就地取材,采用卵石、木材、土坯等材料,延续乡土特色。
1.4.3乡土民居的引导规划分析呼和浩特民居的渊源与特征,并通过大量农户走访与问卷调查,从村民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环境因素等多角度研究水磨村的乡土民居,在此基础上进行农宅建设图集的设计,使规划设计真正做到源于水磨,忠于水磨,又不止于水磨(见图7)。水磨村民居受晋北建筑影响深重,在传承其基本形制及风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明显的简化和改良,如沿用晋北典型的阔院式院落布局形式、选用更加经济、保温效果好的黄土或土木混合的外墙维护材料、屋顶形制多采用单坡和“阴阳坡”,屋顶多出檐较浅、建筑坡面更加平直简单、屋脊装饰和门窗及窗花形式更加简洁经济等(见图8)。农宅设计在建筑形制、细部装饰、围护材料上充分延续传统建筑风貌。户型设计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满足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及旅游接待功能需要,提供满足农家乐接待的大户型、大家庭自住或适时发展农家乐的中等户型和核心家庭居住的小户型等多套农房建设方案,各户型设计均可满足由于家庭成员和功能变化带来的弹性调整需求(见图9)。
2结语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村庄规划
加大对村庄规划的投入力度,对市定和县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采取县财政拿一点、乡财政拿一点、驻村帮扶单位拿一点的办法解决。并且规定了具体的金额,年底进行考核,对完不成任务乡镇通报批评,并扣除县财政的补贴资金。对市定和县定的68个重点村,已有31个村完成了规划,其中县定22个重点村全部完成规划,其他村规划正在进行中。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县财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50万元做为“以奖代补”专用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以奖代补”具体实施办法,对村庄铺路、环境整治等基础工作进行奖励。
(二)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督促各乡镇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固定了的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建立健全了档案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制度。由*部长负责召集,每季度召开一次新农村建设工作调度会,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协调、总结、安排、部署,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分别于3月28日、7月3日和10月15日召开了三次新农村建设调度会,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县级领导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对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和安排部署。
(三)多方宣传,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在范县电视台25、42频道开辟了《聚焦新农村》栏目,下设新农村、新风尚、新观察三个子栏目,全面报道我县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作法、成功经验与工作成效,目前,已制作播出6期。在大河范县网首页醒目位置开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栏目,目前,已制作了政策解读、新农村建设动态、驻村工作队等9个子栏目,编发新闻信息300余篇。在《濮阳日报》头版头条发表4篇报道。共编发《范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42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四)抓住重点,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充分利用春季大好时节,集中力量,深入开展了以“三清”、“三治”、“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绿色家园”活动,下发了具体工作方案,出台了《20*年县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的实施办法》。指导全县乡村都制定了《村民卫生公约》,22个重点村全部明确了专职卫生保洁员,负责清运垃圾、管护林木。结合生态县建设,在全县开展了村庄绿化。今年春季22个重点村共植树10万余株,庭院植树8000余株,绿化率达99%。市定和县定68个重点村都对村内主副街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全县村庄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五)加强督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今年以来,由县新农村办公室牵头,抽调卫生、城建、环保、文明办、广电局等单位组成了专项督导组,对全县及22个重点村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工作队驻村帮扶情况等工作进行了10多次重点督查,并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进行通报,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六)多措并举,加大驻村帮扶力度
实行了县级领导联系村,县直单位后备干部驻村帮扶,乡镇主要领导包村,乡镇后备干部长期驻村的工作推进机制。每个市定和县定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都有一名县领导联系,定期调研,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县直单位实行科级后备干部包村、驻村,并提出具体的帮扶标准和措施。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长包市定和县定重点村,乡镇后备干部长期驻村,着力解决重点村在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与驻村帮扶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每次召开会议和布置新农村工作都让工作队参加,及时与他们沟通协调,互相了解情况。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管理,定期督导,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有效地督促了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今年以来,驻村帮扶单位帮助新建学校一所,打机井8眼,新建村级道路11公里,引进帮扶项目8个。
另外,总结推广了王楼乡赵海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经验,逐步在全县有条件村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农村管理新模式,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新农村建设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进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不够。个别乡镇和部门推进新农村的措施不硬,没有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个别县直部门对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心不强,支持力度不大。群众自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没有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相关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开展相应的工作,但目前,大多数部门都没有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工作。三是资金、项目整合使用协调难度较大。项目资金建设部门各行其是,难以协调,导致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重点不突出,不能发挥整体效益。
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建设与改造并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从2007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分期、分批完成全市34个镇(17个中心镇、17个一般镇)共1,146条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引导,村民参与。
加强政策指导,坚持阳光操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及时公开村庄规划成果,接受村民监督,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和利益。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切忌照搬城市建设模式,避免大拆大建。
(三)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各有关区(县级市)、镇政府应从统筹本地区城乡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村庄长远建设的整体思路,做好分期组织实施的安排,同时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
(四)科学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引导村镇住宅建设,认真落实农村“一户一宅基地”政策,推行联排式、公寓式住宅建设模式,节约集约用地。
(五)延续特色,保护环境。
努力保持村庄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最大限度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
(六)简洁规范,通俗易懂。
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应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确保广大村民关心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进而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内容及要求
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内容分两部分: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
(一)村庄布点规划。
由区(县级市)政府牵头组织,以镇为单位编制本区(县级市)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节约资源、集聚发展、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镇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合理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要求,对镇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布点规划,为下一步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依据。规划成果应以能指导镇居民点布局、指导开展村庄规划和规划管理为目标。
(二)村庄规划。
在上层次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指导下,在行政村(包括所辖自然村)村域范围内,对发展型、保留型的行政村及搬迁型的自然村分别进行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整治规划。规划深度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
四、工作程序
严格按法定程序开展村庄规划的编制、审查、审批及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确保村庄规划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和利益。
(一)征询意见。
编制村庄规划过程中,区(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召开村庄规划成果征询会等方式征求村民意见,并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村庄规划报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避免行政命令和包揽代替。
(二)审查。
村庄布点规划由市规划局负责审查,行政村及以下层次规划由区(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查。
(三)审批。
村庄布点规划由市规划局按程序审批,行政村规划由区(县级市)政府委托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四)监督检查。
区(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审批项目以列表形式报市规划局备案;市规划局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村庄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工作计划
(一)2007年。优先开展中心镇所属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累经验。
开展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选取优秀设计方案并编印成册,作为新农村建设住宅的标准图纸免费提供给农民,规范农村住宅建设,使新农村住宅经济实用、造型美观、节能节地并体现地域特色。
(二)2008年。分3批次(每批次为4个月)完成剩余中心镇及部分一般镇共约500条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三)2009年。分3批次(每批次为4个月)完成剩余一般镇约380条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村庄规划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规划局、建委、国土房管局、农业局等,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全面负责统筹全市村庄规划工作,指导各区(县级市)开展规划编制、审查与实施工作,并跟踪、协调、督促和检查村庄规划各项工作。
(二)明确工作分工。
各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具体分工如下:
市规划局:制订村庄规划工作方案和编制要求;对村庄规划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支持;组织对村庄布点规划进行审查并按程序审批;对全市村庄规划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汇总各区(县级市)村庄规划编制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市建委、农业局:结合各自职能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及审查工作;协助市、区(县级市)、镇有关部门按照村庄规划组织开展村庄建设、改造及整治。
市国土房管局:结合职能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及审查工作;指导各区(县级市)政府办理新村建设用地手续。
市市政园林局、绿委办、环卫局、卫生局:结合各自职能,为村庄规划的审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按照村庄规划指导开展市政、绿化、环卫、卫生设施建设。
【关键词】村庄规划;布局;问题
村庄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居所,村庄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存与发展。各个村庄的用地环境,建筑模式与分布,及至生活习惯也都不尽相同。可从已编汇的一些村庄规划来看,各地村庄人均利用土地的指标和布局结构以及配套公共设施等内容并未在规划殊对待。而且各个村庄之经济实力,同城镇的空间距离等也未在村庄规划殊考虑。村庄系人类千百年来活动生活的地方,及至具有比城市更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村庄规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在村庄规划中一定要结合不同的地域实情,采取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举措实施。不断针对村庄规划布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行探讨分析,有助于我们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村庄规划布局中所产生的各类问题。
一、村庄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资源
通常我们把村庄景观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原始村庄景观;2、传统村庄景观;3、现代村庄景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村庄景观转变为现代村庄景观的阶段中,因为受到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利益的驱动,致使村庄建设无序,建筑外观布局混乱并且与本土特色相脱离。所以,目前村庄的选址与布局已不再过份依赖自然环境,村状空间结构逐渐发生转变。在转变过程中,要根据村庄地形地貌之特征,不能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居所规格方正的构成空间,应当保留传统自然构成的丰富多样的村庄空间,传统村庄的改造可谓我国目前建构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可传统村庄的保护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构成部分。因此,规划部门要侧重倾向于保护古建筑与古村庄环境布置,改造提升村庄景观质量,不断发掘新的景观亮点,营造古村风范,促使村庄景观的特色建构尤为明显。
二、当前村庄规划布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村庄布局一般散小、凌乱,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村庄居住分散化的现象一直未得以妥善地解决,长期以来,村民们习惯于在自然构成院落环境里散居,促成了村民居所“满天星”形式的分散存在格局。而随着村庄的不断扩张,导致土地的粗放利用,致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不但为耕地保护工作招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也为经济社会之可持续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造成此原由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产业结构特征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有政策管理方面的原因。
(二)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给村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当前,随着乡镇企业在农村的迅猛发展的同时,给村庄带来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各乡镇企业发展以及造成污染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借助对村庄环境问题的实际调查与分析,总结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1、作坊模式生产企业布局缺少科学、合理规划与切实的行政管理;2、大、中型污染企业排污整治费用转嫁;3、地方政府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环境治理工作却缺少足够的重视,等等。构成了村庄环境污染问题的结症。
(三)村庄基础设施匮乏,人居环境很差
目前,有些村庄不但基础设施严重匮乏,而且公共服务设施也及其缺乏,大多数村庄不具备较通畅的道路、排水等系统以及垃圾处理设施等,人居环境较为恶劣。
(四)村庄建设存有盲目照搬模式,传统特色趋于消失
我国在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土地整治过程中,因为缺少生态景观理论及其技术指导,导致原有村庄的乡土特色消失殆尽,产生了景观污染抑或“千村一面”的不利局面,致使蕴含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生态村庄景观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低。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村庄落后面貌的根本原因
体制断层可谓我国农村落后的基本原因。由表面层面来看,农村落后的主要因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较大的缘故。可由本质层面来看,它体现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更深层面的问题,其矛盾的根源即城乡二元体制,也就是所谓的“城乡分割,一国两策”之社会经济制度建构。此种制度化之城乡分割,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并且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实际表明,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产生了很多不容易处理的困难和矛盾,为城乡发展带来紧迫的失衡局面。具体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说明:
1、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质在于二元体制
体制性因素实际上构成了农业与农村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互相隔离,此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导致的。
2、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滞后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业已迈入一个完善的阶段。尽管经济创新在农村刚刚开始,可自从农村经济改革转移至城市经济改革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培养以及十余年的市场经济体制建构,农村经济方面工作已被落下了很大的距离,表现为市场化程度极其低下。市场经济体制构架严重滞后。
(二)分散城市化过程致使“农村病”的产生
“农村病”即由于分散而造成的农村非农业投资的得不偿失。“农村病”的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
1、分散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约束
因为分散,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诸多方面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大部分地方缺少工业基础,新创立的工业企业之成本又比较高,价值人才短缺,乡镇企业吸收人才又不是那么容易。此外,企业部门之间的配套状况也很差。
2、分散对农村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约束
同志们:
7月1日,我们召开了全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推进会,回顾总结了上半年工作,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动员,7月29日,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农房改造建设现场推进会,对村庄布局规划和下半年农房改造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暨村庄布局规划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传达贯彻7月29日全市农房会议精神;二是对下一步全区农房改造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刚才,各镇(开发区)交流了工作进展情况;区城交局通报了全区农房改造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的面上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应该说7月1日会议后,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也是明显的,值得充分肯定。但整个面上进展不平衡,与其他县区相比,无论是农房改造还是村庄布局规划都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少数乡镇还不够重视;二是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的深度不够;三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四是面上工作指导还不够及时和全面。
一抓认识到位。只有思想认识上真正到位,工作才能进位。一是上级有明确要求,中央、省把农房改造建设作为扩大内需、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市和区分别把农房改造建设作为“城乡建设提升年”和“项目建设攻坚年”的重要内容;二是外地发展很快,各地都在全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周边地区发展都很快,时不我待;三是现在正逢好机会,目前各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修编,省里出台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为土地指标等开了口子,市、区两级对于农房改造建设工作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今年全区共需完成4900户农房改造建设,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统筹性强,各镇(开发区)各部门务必要统一思想,认识到位,切实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和长期任务来抓,确保抓出成效。
二抓规划引领。当前抓规划布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要求。要坚持原则,即尊重群众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尊重农村风俗习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五大原则;要把握标准,即中心村要达到2500人以上,一般村原则上设1-2个点,50户以下的自然村原则上不再保留;要做到“五规合一”,即村庄布局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产业平台发展规划、中国魅力水乡建设规划统筹结合起来;二是深入发动。要统一好党委政府一班人的思想,统一好村干部的思想,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展规划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规范程序。中心村、一般村的布局选点要按照程序,在深入发动的基础上,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做好村民代表会议审核、乡镇人大审核工作,报区政府批准;四是流转土地。要在做好村庄布局规划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调好新农村建设用地,保障农民利益。这是关键,如果土地没有调好,项目就没法落地,那么规划再好也只是一句空话。
三抓建设进度。今天已是8月13日,第三季度已经过去一半,因此各镇(开发区)、各部门一定要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切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强势推进。对年底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区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直至追究责任,问责到人。一是深入排摸新项目。现在已是三季度,各镇(开发区)在狠抓当前的同时,要及早筹划,着手研究排摸新项目,为明年的工作打下基础。二是未动工的项目要狠抓开工。三季度是工程施工的黄金季节,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施工的有利时机,全力以赴抓项目开工。尚未动工的镇,要对照年度目标任务,找差距、抓前期、促开工,确保本季度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已开工的项目要加快进度。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目标举措,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切实将目标任务逐项细化到项目、到责任人,将工作进度分解到月、到周、到日,强势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四是发挥试点带动作用。要突出重点项目,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菱湖、旧馆、练市、和孚等五个镇一定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强势推进工程建设、确保三季度五个试点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初显成效,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抓统筹结合。要把农房改造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与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一是要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工作,要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系统安排好农房建设、土地复垦开发、产业发展等工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要抢抓机遇赶快行动起来;二要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农村的生态环境一定要保护好,一些有价值历史文化遗存也要重视保护开发,以形成一批特色村、文化村、生态村和传统古村落;三要与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农房改造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尤其是旧馆镇、开发区、镇、双林镇、和孚镇要结合南太湖产业集聚新平台建设,搞好产业布局和产业平台建设,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发展;四要与重点工程和魅力水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结合特高压、中心镇(村)建设、魅力水乡建设、百千工程,统筹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工作。此外,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到这项工作中去,请大家结合实际,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破难。
五抓责任落实。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才能有力地推进工作。各镇政府(开发区)作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开展工作,抓细抓实;建设部门要加强对面上工作的指导服务,抓紧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切实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土部门要做好土地规划修编、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和盘活用地工作;区委农办要加快区农房改造公司的筹建,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步伐;民政部门要做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物价部门要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农房改造有关费用减免政策;财政部门要继续研究落实涉农专项资金的整合,对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资金予以优先考虑,对于部分乡镇因成立农房改造公司需要短期借款,用于公司注册周转的,要尽量予以支持……各镇(开发区)来参加会议的分管领导回去后要向主要领导及时汇报,特别是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一定要抓紧落实,这个月月底前要把一般村的布点规划拿出来。
关键词:概念规划;村庄;发展空间;详细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20世纪90 年代末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城市规划学界借鉴国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始探讨一种独立于传统规划的,以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和土地空间开发的政策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规划,即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也有称“战略规划”、 “战略性空间规划”以及“空间战略规划研究”。最早的实践以“广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为代表。
2概念规划及其发展态势
概念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它强调的是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化、指导和协调发展与建设。“概念规划”有别于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它更加强调对城市发展问题的诊断,发展策略的研究以及政府行政、城市经营的建议等,以作为城市法定总体规划制定或修编的前期准备。这种新型规划较法定规划更少形式和内容上的约束,赋予规划师更加自由发挥的空间。
3规划愿景
安吉县鹤鹿溪、六庄村地区及其周边是安吉县内一片非常完整的黄浦江源头区域的近郊农耕区,其间风景优美、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非常适合农耕文化系列的旅游开发。该区块既可以填补安吉平原地区旅游开发欠缺的空白,又可以优化提升安吉旅游产业。
如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蔓延的问题,保护及有效利用农田,并在保护乡村地区的基础上,如何优化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安吉旅游新的增长点以及平原地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是本次概念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4安吉美丽乡村―鹤鹿溪、六庄村空间发展概念规划与村庄详细设计
4.1基地现状
本规划区处在安吉县县城西部边缘,距县城递铺镇约8公里,距孝丰镇约4.5公里,规划用地面积为8.25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黄浦江源头的南溪、西溪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区内田园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皆较为丰富,鹤鹿溪是一条具有观光、休闲、游览等功能的河流段落,已有鹤鹿溪漂流项目在经营;鹤鹿溪村周围分布着诸乐三、胡宗南旧居。
4.2规划目标
建设富有特色的集高新农业开发、农耕文化展示、旅游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等功能的安吉县平原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示范村落。
4.3规划理念
1)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理念
规划强调生态保护、农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延续等现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2)“珠落玉盘”状田园村落布局理念
现状六庄村的村落空间布局较为分散,无成片大型集中的村落,规划依托这种散落形态形成“珠落玉盘”状的村落布局,每个村落形成8―10户左右的小型聚落,每个聚落周围种植高大乔木,村落周边为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家禽、牲畜。这些聚落就像明珠一样散步在大片的农田中间,形成宛如画卷的田园村落布局。
3)农耕文化特色展示的单元村落设计理念
田野上的小型村落是历来文人墨客欣赏、描述的对象,是田园美景的点睛之处,规划认为单个村落的形态、内容、环境、建筑等均应围绕农耕文化展开,塑造农村特有的世代相传的文化特征和古朴的农村地域风貌。
4)“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组织理念
规划对现有的田埂、机耕路等进行梳理,形成“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道路采用小断面、高密度的形式,强化田园风格,强调低速慢行,营造宜人尺度。
4.4总体规划(见图1)
4.4.1功能分区
规划将本区划分为三大职能区域,五个功能分区。三大职能区域分别为生产、旅游、生活职能;五个功能分区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各个功能分区功能为:
A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水上运动项目及优美的自然水岸风光展示,为主要旅游项目之一。
B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黄浦江源漂流景区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之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未来鹤鹿溪、六庄及其自然村农居拆迁安置地。
C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该区用地全为基本农田,规划确定为保护区块。
D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刘庄村及其周边区块规划确定为展示平原地区农耕文化以及安吉美丽乡村的旅游开发区块。
E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该分区主要以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未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果蔬基地,不仅解决安吉县城自身的农产品供应,还尽可能做到出口,创造经济效益。
图1总体形态示意
4.4.2开发控制要求
本规划区域是有别于城市建设区、风景旅游区、纯生态保护区的特殊区域,结合旅游、生态、生活三大职能,借用生态区敏感等级划分理念,将本区划分为三级:一级敏感区为绝对保护区,是生态环境极好,本无建设的区域,如南溪滨水区、基本农田区、果蔬种植区等,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0%。二级敏感区为相对保护区,即原来有一定量的建设用地,但是其相对于整个区块来说建设量的比重较小,仍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界定与控制较模糊和困难,指标存在不确定性和无依据性,规划从现状建设用地量和生态敏感次级控制区的经验规定将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15%。三级敏感区为村庄建设区,该区域为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现状建设了大量的农民住宅,规划利用这一特征,将其划为建设区。通过现状实测已建建设用地比重和农户户数数据,规划建设用地比例确定为40%。
4.5 鹤鹿溪、浦前“特色小镇”
鹤鹿溪、浦前村是本区人口规模最大的村落,达到3000人以上,接近一个郊区小镇的规模,但村内公共配套设施发展不全,没有正规的农贸市场,商业设施仅为小杂货铺,医疗设施不全等等,配套设施及村级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规划立足本区旅游业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意在将鹤鹿溪、浦前村规划成为堪比欧洲、美洲风情小镇的“特色小镇”,其主要特色为:
古朴、典雅的胡宗南、诸氏故居;
充满生活气息的鹤鹿溪古溪;
独特的民居建设方式;
优美的鹤鹿溪景观带和充满趣味、刺激的漂流;
完善的旅游休闲和村民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医疗、体育、娱乐、教育等。
4.6 村落农耕文化展示区
针对农耕文化展示区,采用示范点详细设计的方法,选择了三个较有特色、有一定规模、乡村气息较为浓厚的村落,即六庄村、南庄村和十庄村。(见图2)
图2 农耕村落示范点指标与控制
5结语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综合体,特别是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急剧演替的过程中,规划面临着新的现实要求和变革压力。概念规划走向微观化的尝试过程可能预示着理性规划,这需要众多规划界人士、更多的规划实践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魏清泉,吴超.概念规划的特点、原则和方法[J].规划师,2003,8(19):20-24.
关键词:西北地区;带形村庄;村庄建设规划;
1 引言
由于地形与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带状形城市繁多,而村庄作为缩小版的城市,相对于大城市,乡村对于外部条件的制约更加敏感,乡村的形状更容易发展成带状形,尤其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除了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关中平原之外,主要是地形相对复杂的黄土高原和山地,在这种情况下带形村庄十分普遍。
2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成因、特征与分类
2.1 带形村庄格局成因
原始的乡村的村址的选择通常是基于接近生活资源和安全地带的需求,同时表现出适应气候变化,适宜耕作的土地,适宜家族繁衍等适宜居住的条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带形村庄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临水而居的村庄由于取水条件与水运交通方便往往临水临河成带形发展,由于水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生产与生活,极大影响的村庄布局结构。
(2)由于道路加快的生产资料的流通,经济利益更加优越,促进了村庄的发展以建设,而地处纵深的地段则被人为的忽视与放弃,导致对纵深发展的需求降低。导致了部分的村庄沿道路发展成带状形。
(3)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山体、沟壑的存在都会限制土地的利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天然的限制性边界,村庄的发展成带状形。
2.2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特征
中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表结构是其主要景观特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河流发源于周围山地,向盆地内部汇集,构成向心水系;黄土高原切割较为破碎;水资源与自然地形是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乡村居民点往往临水而居、临路而居,被自然地形所限制,在这种条件下乡村的建设用地多为狭长的带状。
3 带状型村庄的优缺点
3.1 格局优点
3.1.1 较好的景观资源优势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往往受山地与水系影响发展成带形,这些村庄大多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优势,人们与景观资源环境具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对带形村庄来讲,利用好这些景观资源元素,不仅可以增强村庄特色,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1.2 交通的便捷
由于带形乡村都是围绕主干道自发形成,对于村民来说这样的自发形成是既满足生产生活又是外出便利的最优选择。村民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满足生产、生活的交通的要求。
3.1.3用水的方便
由于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缺乏,西北地区滨水的村庄往往就近取水,沿河带状形延伸,方便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需要。
3.2 格局缺点
3.2.1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散利用不便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服务设施是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志。由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的有限与带状形乡村长度过长的矛盾,常规的服务半径难以满足远端需求,公共服务设施不是分散,就是利用不方便。
3.2.2 交通问题严重
在带形村庄中,由于横向宽度有限,且不同组团间的交通出行都要通过主干道来转换,因此纵向交通干线承担着大部分的交通运输功能,主干道交通压力大,各种类型人流车流混杂,组团道路与主干道呈枝状连接,城市道路拥堵问题严重,道路安全性差。
3.2.3 乡村中心可达性低
带状型村庄的乡村中心往往在其带状的某一处,首尾不能相顾难以全盘辐射带动发展。
4 带状型村庄规划措施
4.1 构建更为完备的交通体系
带状形村庄在规划建设时为了防止主干道的各类交通混杂与缓解巨大的交通压力,可以考虑设置平行与主干道的辅道;加强各枝杈道路的横向连接;减少枝杈道路的开口。并考虑人车分行,改善道路绿化,建设良好舒适美观的道路环境。
4.2 集约土地使用
在不破坏村庄良好的自然景观视线的前提下适当建设楼房的层数,对村庄相对纵深距离较大的适宜建设用地,适当提高建设强度,形成疏密有间的建筑格局,在集约使用土地的同时尽量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最大化。
4.3 优化村庄结构
为避免单中心模式所带来的可达性低、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服务远端等问题,带形村庄应该积极向多中心模式发展,不同中心及其内部也可具有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的乡村服务系统。
4.4 保留历史文化特征
由于西北地区带状形村庄的靠山临水的格局特点,使得特色民居建筑、自然景观、天际线等特征突出,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在规划中应当在满足村名生活的前提下,提供多样的居住空间,营造和谐的建筑风貌。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 带状型村庄规划实例
我们选取了西北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带形村庄规划设计作为案例,提供一个该类型村庄规划的参考。
5.1 现状分析
该项目位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下属的宏罗片区,西北距离天水市区27公里,南距麦积山风景区11公里,北临连霍高速,基地中央有东柯河穿过。地势平坦,植被茂盛。基地占地面积约为27.5公顷,规划区内有大量的居民,建筑大多为一二层民居,建设量低,建筑质量较差。基地南部有东柯河,北部有观龙山,呈负阴抱阳之态,适宜建设与旅游开发。
5.2 规划策略
5.2.1 构建山塬森林景观――乡村后花园
宏罗村位于山塬环绕的一片小平原上,远借麦积山景塑造村镇良好的视觉景观;近借塬地台地,山腰上种植花果树木,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型公共空间。
5.2.2 构筑河道景观体系――乡村阳台
打造亲水绿廊:规划将引东柯河之水入城并根据水系流经的不同功能区域,结合绿廊,赋予水系以不同的功能及景观特性;形成公共水岸:创造吸引人流、凸显生机的活动空间,营造出片区繁荣、舒适、多彩的氛围。
5.2.3 塑造轴线,塬水对话途径
重点塑造三条轴线分别是: 功能轴线―打造麦积镇宏罗村重要的公共中轴,是片区主要功能配置最优的资源组合;景观轴线―利用山、塬、水、林、城相互交融天然形成的山水对话的路径,提供居民及游客良好的休闲、交流的开放空间;文化轴线―联系中心片区与两侧的旅游度假产业地带,是塑造未来片区特色的线性街道空间。
5.2.4 梳理交通,重塑乡村活力
规划横向上形成三条交通流线:一条是村庄的主要交通流线,用于过境交通与全村的生产生活需要;中央的是商业景观流线,满足购物、旅游、服务、休闲多种功能集聚;最外侧的是生活流线,服务于外侧的别墅度假区。三条流线互不干扰又在竖向上相互联系,解决了交通问题的同时还提振了乡村的活力。
5.3.5 打造街巷,主要乡村界面
根据院―巷―街―区―村的空间层次,注重居民街巷交往的生活特征,利用建筑形态及环境小品等元素,营造自由活泼的休闲性街巷空间。建筑采用低层简仿古风格,刻意营造传统村落魅力。建筑基本风格为:白墙、红柱、灰屋面。
6 结语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的规划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应区别于一般的村庄规划,要深入认识到村民最真实的利益诉求,解决最切实际的问题。在规划中要尊重乡村历史机理,保留乡村文脉与自然环境,完完全全做到以人为本,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杨辉,黄明华,张晓荣.带形城市的新思考――西北地区东部带形城市空间结构探讨[A].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2]王华东,刘名.带状型村庄改造规划要点.[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4.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庄规划;公众参与
引言: “公众参与”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社会,逐步由城市社会问题、种族问题以及“反文化”运动等引入到城市规划领域,并最终成为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城乡规划制度的重要决策机制[1]。综观各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从“田园城市”阶段的城乡融合发展,到新时期的城乡协调发展,村庄规划始终被视为城乡协调的有机载体,体现了立足现实、尊重主体的人本规划思想。美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主义促使蔓延的郊区化发展向紧凑的社区式建设转变,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性村庄建设工作:一方面成立了独立的专项管理机构,制定严格的政策制度以控制高质量农田非农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居住环境,增强社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种控制与疏导相结合的策略模式是基于社区主体需求的有效牵引,推动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德国实施的村庄更新计划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人口发展为核心,先由基层政府根据居民意见和现状提出更新申请,再由工作组进行调研、评价、居民访谈,制定指导大纲,最后才是更新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基于村庄居民意愿的自适应性过程。西方发达国家村庄规划过程充分表达了对主体需求的尊重,体现出两个核心价值取向:“安居”和“乐业”。从新农村建设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我国对村庄规划的探索日趋多样化,传统与现代有机糅合思想、城乡融合模式、循环经济、生态低碳、有机疏散等理念等创新性的理念和技术层出不穷。也有学者认为基础设施是村庄规划的重中之重,着眼于村庄基础设施协同化的创新性设计。但相关研究成果多偏重“创新”,对规划建设的“初衷”少有深度思考。“创新”固然是契机,但村庄规划立足之根本却在“主体”,即活动于其间的利益个体或者群体。新型城镇化提出“以人为本”的战略核心,体现在村庄规划和建设中便是实现主体的“安居乐业”,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村庄规划的价值取向是殊途同归的。相对于城市规划,村庄具有 “人少”、“人熟”以及“人和”的特点,提供了“自下而上“规划方法试验的有力条件。本文试图结合西方先进经验,探索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一、双向互动式村庄规划模型(TPTB )
我国目前的村庄规划方法属于“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规划过程中,政府是主要决策者,规划技术人员是政府意志融合入规划方案的操作者,而规划的实际服务主体――居民却反而成为规划无关者。这显然是违背当前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和人本精神要求的,需要基层主体参与机制的构建。但要将基层居民这个数量庞大,性质多元的复杂群体纳入到规划决策过程并不容易,需要科学的方法框架的设计和架构。我国当前体制背景决定了“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无法完全改变,同时整体层面的战略决策也需要基于上层意志和宏观视角的政策导控。由此,本文借鉴主体协同理论,设计构建了“双向互动式村庄规划模型Town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op and Bottom(TPTB )”,通过主体需求感知与意愿表达机制的揭示,创建上层决策控制与基层意志体现的沟通平台,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所谓TPTB模型,即结合“自上而下”的决策控制与“自下而上”的表达沟通机制。其中“自上而下”的决策控制是技术人员所熟悉的,而“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却是在村庄规划中达成实质性公众参与的极大挑战。该模型中沟通上层和基层的通道是主体需求和意愿表达平台,即能够有效反映基层主体对村庄规划方案意向和偏好的方法体系组织与架构。
二、案例实践――东台市五烈镇村庄布局规划
(一)案例区概况。五烈镇地处东台市域西北隅,属苏北江淮冲积平原,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镇域户籍总人口为7.58万人,现状行政村共35个,包括189个自然村点。镇域总面积约117.51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11.94 km2,人均村庄建设用地225.3 m2/人。根据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政策要求,村庄空间建设以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为手段,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引导分散的居民点稳妥地逐步向城规划居民点集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政府意志主导下的最初规划方案是村庄居民点高度集中,到规划期末合并为九个集中居住点。这显然是有悖于实际发展规律的,可操作性不强的。因此,在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进行公众参与的TPTB规划模型试验。
(二)TPTB模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境。(1) 基层主体数量庞大,需求多样。公众参与的引入使得村庄规划需要考虑、平衡的因素大大增多,冲突、矛盾协调处置的难度将远胜从前。面对参与程度的不断扩张,各方参与主体的权益诉求不断增强,增加了决策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规划决策效率。进而可能由于参与各方期望值和最后规划结果之间的巨大落差,进而导致公众对参与失去信心。(2)基层主体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 具备一定的规划知识是规划设计人员与居民有效交流的基础。但村庄规划的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对于接受专业性较强的规划知识的能力和兴趣都很有限。一方面规划专业知识本身比较复杂,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理解;另一方面,村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村庄规划。因此,如何能让基层主体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是TPTB模型实施要破解的困境之一。 (3)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我国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工作中的问题积弊已久,公众参与规划早就流于形式而非注重实际。在这样一个充满公共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公众对参与规划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信任,在规划过程中很难调动村民主动参与规划讨论,即使参与也是出于应付心理。这种状况将使试验结果失去原本的价值。
(三)困境破解策略与措施。(1)“权益”角度的切实宣传。信任危机一旦出现,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长期的政府意志主导的规划模式使公众对意志表达失去了信心,变成了沉默者。公众的沉默又进一步导致了政府主导程度和宽度的加深。要破解这个恶性循环,就需要通过“权益”的明确来恢复基层主体对意志表达的信心。只有明确了公众权益范围,并予以政策性的保障,才能让公众不再沉默,恢复对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在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政府才能更加明确公众意志表达的范围和程度,由此形成良性循环。(2 )“精英”的选拔与培训。主体数量较多,文化素养与思想水平良莠不齐,在规划过程中,要兼顾每个个体的意见和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精英”选拨。“精英”是指基层主体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由少数个体,主要特征包括:①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③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④具有较高威望或者较好人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精英”是政府、规划人员与基层主体沟通的重要纽带。(3) 基层主体心理的实验性调查。根据实地调查和主体需求规划设计多种方案,然后把每种方案量化成可以选择的设计细则,以问卷的形式发给村民,由其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进行选择,最后统计评价得出最优方案。村民通过“心理实验”等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规划设计人员通过引导、转化、提炼编制方案设计细则。
(四)试验过程。在规划工作开始之前,首先是权益的明确,由政府政策性文件,规定基层主体的权益范围,恢复公众参与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宣传和“精英”人员的选拔与培训。然后进入公众参与的方案设计阶段,并最终形成四种方案。对其进行量化设计,提炼成设计细则(表1),做成调查问卷。由于人力和物力限制,最终采取住户代表的形式填写了问卷,即每村随机抽取10户,由规划人员上门访谈,完成问卷的填写。最终进行统计和评价(表2),得出最优方案。
结论:村镇空间特征同时具有地域文化传承的复杂性和人文社会关系的简单性,更有利于TPTB规划模型的实验;在TPTB规划模型的应用关键在于基层主体参与积极性的调动,所以只有明确上层和基层各自的“权益” 界限,才能确保村镇规划过程中基层主体地位的体现;有效的“基层主体参与”的规划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居民自身文化素养和主体意识,而且为政府掌握公众需求、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洵.新时期福建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探索及实践[J].规划师,2013(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