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时间:2023-06-02 09:20:52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第1篇

妇联既然是一个群团组织,它就有党委、政府职能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那就是联系群众的方法更具有亲和力。

1、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是《章程》的要求。《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明确规定,妇联的任务之一是“团结、动员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就要求妇联组织引领妇女搞好发展,发展和维权是妇联的两大工作主体。

2、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的达到和妇女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有充分发挥了妇女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目标才能更快实现。

3、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治国理念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就明确要求我们妇联组织必须参与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关注县域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维护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改善人们精神面貌,使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升高。

二、我县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曾经做过的工作

近年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县各级妇联组织在上级妇联的指导和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大局,在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1、在城乡深入开展“双学双比”和“巾帼建功”两大主体活动。在农村我们注重典型引路,加强妇女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妇女素质,带领妇女勤劳致富奔小康。我们经常组织科技致富女能手等的评选,并且通过活动的开展,辐射带动妇女群众共同致富。在城镇以“巾帼文明岗”创评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巾帼建功”,评选“巾帼建功标兵”,积极发挥岗位带头人的作用,促进企业和单位经济效益向更好更快发展。

2、引领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善于以家庭为载体,广泛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爱心敬老家庭”、“十大好媳妇”的评选活动,掀起了一股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热爱学习的热潮。

3、组织妇女开展了一些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城关镇老城社区、东关社区、花宝社区、白露社区成立了女子文艺队,经常举办文艺汇演等,不仅陶冶情操、增强体质,提高了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支柱。

三、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努力方向

1、帮助妇女岗位建功,适应县域经济打好特色牌的需要。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从较高的位置定位县域产业。我们要帮助妇女树立这样的观念,帮助她们适应形势的变化,帮助女职工在企业的重要岗位建立功勋,帮助女企业主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推动县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

第2篇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商洛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一化促两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矿产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4.04亿元,gdp总量比的100.16亿元增加73.88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2.6%,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44.58亿元,比24.61亿元增加19.97亿元,年均增长6.7%;二产增加值完成67.88亿元,比32.6亿元增加35.28亿元,年均增长15.1%;三产增加值完成61.58亿元,比21.31亿元增加40.27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14.25亿元,比5.15亿元增长176.7%,年均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2亿元,比2.46亿元增长177.2%,年均增长4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7038元增长51.9%,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1513元增长58.7%,年均增长16.6%。以来,柞水、商南、镇安、商州、洛南5个县区先后获得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24户,比101户增加23户。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9.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工业税收3.2亿元,相比分别年均增长34.8%、21.5%、22.0%。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策划并实施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启动建设了刘湾产业项目区、柞水盘龙医药园区、洛南黄龙钼业小区、柞水小岭工业区、山阳中村钒业小区、镇安云东钒业小区等16个县域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2376户,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22.8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8.8%。

(三)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核桃板栗建园达到404万亩、优质茶园达到15.4万亩、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达到48个、大场大户6317户,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产品59个。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68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12家、市级24家,打造出了“金丝源”等40多个特色品牌,创建省级名牌产品3个。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设立各类劳务中介机构176个,在新疆、山西、河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劳务基地23个,全市劳务输出49.7万人,收入达到22亿元。

(四)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活跃。近年来多方筹措资金6亿多元,重点抓了柞水溶洞、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阳天竺山、洛南老君山、丹江漂流以及柞水凤凰古镇、山阳漫川古镇、牧护关度假区、仙娥湖休闲园等一批生态和人文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两条精品旅游线路50多处旅游景点,全市旅游接待人数453.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比分别增加379万人次和9.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3.8%和93.0%。新兴服务业快速兴起,市场消费日趋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3亿元,比36.6亿元增加24.23亿元,年均增长18.5%。

(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64.65亿元,比37.2亿元增加127.45亿元,年均增长64.2%;争取中省项目支持资金11.43亿元,比3.7亿元增加7.73亿元,年均增长45.6%;招商引进项目130个,总投资208.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66亿元,是5.85亿元的6.6倍,年均增长87.6%。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继西合铁路、西康铁路建成通车之后,西柞、蓝商、商界、柞小四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坚实。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商洛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省内其它地市相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

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全市6县的平均gdp为18.71亿元,与全省83个县42.25亿元的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126.26亿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市gdp排名第一的洛南县为30.34亿元,与全省第一位的神木县290.58亿元相差8.6倍;全市人均gdp为7291元,比全省人均gdp18246元低10955元

,人均最高的柞水县为11897元,与全省人均最高的志丹县107674元相差几乎8倍。二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全省83个县、24个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商州区位居24个区的第22名,六县中没有一个进入上游前28名,居中游29-56位的有柞水、镇安、洛南,居下游57-83位的有商南、山阳、丹凤,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整体靠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2858元低1170元,收入最高的商州区为1100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16075元低5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低735元,收入最高的丹凤县为261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6028元低3411元。四是财政收入水平低。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7.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94个百分点。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带动力较弱,相对具有一定优势的中药材、畜牧、核桃、茶叶等产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六是县域工业化水平低。县域重工业比重较大,工业结构不优、产品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全市工业化水平为19.1%,比全省48.1%的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七是县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市城镇化率为31.5%,比全省42.1%的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县域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转移农业人口的作用不明显。八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7.13%,比全省47.2%的平均水平低0.07个百分点。

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制约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七县区均属国定贫困县,由于历史原因,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突出,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二是发展资金不足。七县区均属于资源型财政,支柱财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小且很不稳定,加之历史负债较高,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县域经济缺乏发展的内生力。三是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受政策、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近些年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人才断茬、青黄不接,直接影响了县域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四是科技带动力弱。县域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不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支撑力不足。五是对外开放不够。县区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较低、活力不强。六是行政效能不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少数领导和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增强“四种意识”,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一是增强敢想敢闯的意识。敢想敢闯敢干是一种魄力、一种胆识,也是领导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克服习惯等待,等领导,等支持,等政策,等资金,不敢求新变异、不敢打破陈规、不敢抢在人先的错误做法。要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倡导敢想敢闯敢干的风气,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摒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二是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机遇是战略资源。当前,商洛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良好机遇:中央把保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商洛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等等。要牢固树立并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意识,善于洞察时展的大趋势带来的机遇,潜心研究各种挑战和困难中蕴含的机遇,在抢抓各种机遇中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增强发挥优势的意识。加快突破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商洛的生物、矿产、旅游和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很大,尤其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到“十一五”末商洛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密集区,这些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资源与潜力、优势与劣势,善于审时、顺势、造势,敢于竞争,善于转换,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最终把各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增强循环发展的意识。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商洛既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区,长期以来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要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环境保护最优和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做好“四篇文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根本之举,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商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一是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大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矿产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要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要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坚持在政策、资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协作配套型、循环经济型、节能减排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专精特新”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市内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四是要着力解决企业污染问题。坚持建管并举,一方面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清洁技术,实行循环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商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3.6%以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一是要继续按照“稳粮、扩经、兴药、优果、强牧”的思路,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选准特色、发展特色、提升特色,重点抓好丹北生猪、河谷川道蛋鸡、山镇柞板栗、洛南商州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叶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要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县域经济拓宽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遵循城镇发展规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商洛中心城市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和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盘活城镇资产,加快丹江景观带、南秦河景观带建设,尤其要抓好仙娥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以丹江两岸大道为发展主轴的现代城市景观群,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园林城市,成为连接西北与华中地区干道上的重要城市。要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下大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抓好一批边贸重镇、产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的示范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汇聚,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四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要坚持经济民营为主、企业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事业民办为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一要鼓励引导全民创业。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二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三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与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培植一批、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向科技化、外向化、规模化发展。

(三)打造“四大基地”,壮大县域经济产业基础

一是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去年以来,我们成功策划并启动建设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包括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留仙坪化工建材工业园,涉及光伏产业、盐化工与水泥、氟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钼材料、钒材料与新能源镁材料、钢材料、煤电等10个循环产业链45个项目,并与园区外47个项目之间构成循环发展、链条延伸、产业互动、关联配套的格局,到2020年共需投资1208.13亿元,全部建成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128.97亿元。目前,比亚迪、延长、陕西投资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已入驻园区发展。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抓住这个机遇,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强化矿产资源整合,推进环保型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矿产业由采掘向深加工转变,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现代材料工业基地。

二是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坚持立足于秦岭,依托于秦岭,按照“政府指导、财政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为主”的思路,积极引进战略伙伴,合作开发旅游景点,突出抓好十大精品景区和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快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木王和牛背梁4a级景区、天竺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进度,着力建设金丝峡——天竺山——木王——牛背梁生态旅游圈,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主动融入全国旅游大循环,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全国的生态旅游名城。要抢抓高速公路开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剧增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促进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家政、物业等新兴服务业在县域城镇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三是打造优质绿色产业基地。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真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品牌建设、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工作,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面向西安、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围绕发展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扎实抓好商洛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坚持“招引”与“整合”相结合,扶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核桃、茶叶等优势产业整合,打造一批商洛绿色特色产业品牌,力争到2010年商洛绿色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2012年达到100亿元。

四是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基地。坚持按照“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积极整合劳动、扶贫、教育等培训资源,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搞好“订单”培训和“定向”转移,做到“先培训、后输出、持证上岗”,形成商洛劳务的品牌和特色。加快驻外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建设,切实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推动全市劳务输出数量和收益稳步提高。

(四)抓住“四个重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项目带动、投资拉动。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工业技改、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搞好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特别是今年全市安排的100个重点项目,要强化协调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要按照全市启动40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要求,每个县区都要谋划一批上规模、带动性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尤其要重点抓好西合、西康铁路复线和西商二线、榆商、商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比亚迪太阳能电池、延长氟化工、中金黄金开发、商洛发电厂、柞水大西沟菱铁矿开发、西部鑫兴钼业深加工、五洲公司钒业深加工等重大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全市重大项目有序衔接、投资稳定增长。

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借助外力促发展。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转移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上支持。要继续抓好投资环境建设,重点要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形成自己的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研究制定科技带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普及,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把新型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努力增强科技成果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中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效果。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强与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他们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或科研基地,引导市内企业搞好自主研发,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动重点领域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抓好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农村服务体系和种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企业改革,通过兼并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企业重组,鼓励市内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搞好财政改革,整合财政事业性投入,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无论是哪项改革,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五)强化“四项措施”,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要解决好四个问题:首先是金融支持问题。健全金融体系,增加信贷额度,引导民间资本向创业和发展领域流动,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其次是财政投入问题。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风险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第三是人才保障问题。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定期定向对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第四是土地供应问题。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对长期闲置土地要通过收购、租赁、参股等形式重新启用,以缓解建设用地与土地紧张的矛盾,确保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契机,调整优化政府组织机构,理顺职责关系,强化权责一致,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第3篇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商洛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一化促两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矿产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4.04亿元,gdp总量比的100.16亿元增加73.88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2.6%,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44.58亿元,比24.61亿元增加19.97亿元,年均增长6.7%;二产增加值完成67.88亿元,比32.6亿元增加35.28亿元,年均增长15.1%;三产增加值完成61.58亿元,比21.31亿元增加40.27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14.25亿元,比5.15亿元增长176.7%,年均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2亿元,比2.46亿元增长177.2%,年均增长4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7038元增长51.9%,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1513元增长58.7%,年均增长16.6%。以来,柞水、商南、镇安、商州、洛南5个县区先后获得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24户,比101户增加23户。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9.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工业税收3.2亿元,相比分别年均增长34.8%、21.5%、22.0%。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策划并实施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启动建设了刘湾产业项目区、柞水盘龙医药园区、洛南黄龙钼业小区、柞水小岭工业区、山阳中村钒业小区、镇安云东钒业小区等16个县域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2376户,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22.8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8.8%。

(三)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核桃板栗建园达到404万亩、优质茶园达到15.4万亩、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达到48个、大场大户6317户,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产品59个。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68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12家、市级24家,打造出了“金丝源”等40多个特色品牌,创建省级名牌产品3个。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设立各类劳务中介机构176个,在新疆、山西、河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劳务基地23个,全市劳务输出49.7万人,收入达到22亿元。

(四)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活跃。近年来多方筹措资金6亿多元,重点抓了柞水溶洞、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阳天竺山、洛南老君山、丹江漂流以及柞水凤凰古镇、山阳漫川古镇、牧护关度假区、仙娥湖休闲园等一批生态和人文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两条精品旅游线路50多处旅游景点,全市旅游接待人数453.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比分别增加379万人次和9.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3.8%和93.0%。新兴服务业快速兴起,市场消费日趋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3亿元,比36.6亿元增加24.23亿元,年均增长18.5%。

(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64.65亿元,比37.2亿元增加127.45亿元,年均增长64.2%;争取中省项目支持资金11.43亿元,比3.7亿元增加7.73亿元,年均增长45.6%;招商引进项目130个,总投资208.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66亿元,是5.85亿元的6.6倍,年均增长87.6%。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继西合铁路、西康铁路建成通车之后,西柞、蓝商、商界、柞小四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坚实。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商洛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省内其它地市相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

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第2页

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全市6县的平均gdp为18.71亿元,与全省83个县42.25亿元的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126.26亿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市gdp排名第一的洛南县为30.34亿元,与全省第一位的神木县290.58亿元相差8.6倍;全市人均gdp为7291元,比全省人均gdp18246元低10955元,人均最高的柞水县为11897元,与全省人均最高的志丹县107674元相差几乎8倍。二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全省83个县、24个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商州区位居24个区的第22名,六县中没有一个进入上游前28名,居中游29-56位的有柞水、镇安、洛南,居下游57-83位的有商南、山阳、丹凤,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整体靠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2858元低1170元,收入最高的商州区为1100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16075元低5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低735元,收入最高的丹凤县为261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6028元低3411元。四是财政收入水平低。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7.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94个百分点。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带动力较弱,相对具有一定优势的中药材、畜牧、核桃、茶叶等产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六是县域工业化水平低。县域重工业比重较大,工业结构不优、产品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全市工业化水平为19.1%,比全省48.1%的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七是县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市城镇化率为31.5%,比全省42.1%的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县域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转移农业人口的作用不明显。八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7.13%,比全省47.2%的平均水平低0.07个百分点。

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制约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七县区均属国定贫困县,由于历史原因,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突出,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二是发展资金不足。七县区均属于资源型财政,支柱财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小且很不稳定,加之历史负债较高,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县域经济缺乏发展的内生力。三是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受政策、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近些年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人才断茬、青黄不接,直接影响了县域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四是科技带动力弱。县域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不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支撑力不足。五是对外开放不够。县区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较低、活力不强。六是行政效能不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少数领导和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增强“四种意识”,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一是增强敢想敢闯的意识。敢想敢闯敢干是一种魄力、一种胆识,也是领导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克服习惯等待,等领导,等支持,等政策,等资金,不敢求新变异、不敢打破陈规、不敢抢在人先的错误做法。要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倡导敢想敢闯敢干的风气,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摒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二是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机遇是战略资源。当前,商洛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良好机遇:中央把保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商洛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等等。要牢固树立并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意识,善于洞察时展的大趋势带来的机遇,潜心研究各种挑战和困难中蕴含的机遇,在抢抓各种机遇中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增强发挥优势的意识。加快突破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商洛的生物、矿产、旅游和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很大,尤其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到“十一五”末商洛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密集区,这些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资源与潜力、优势与劣势,善于审时、顺势、造势,敢于竞争,善于转换,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最终把各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增强循环发展的意识。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商洛既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区,长期以来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要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环境保护最优和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做好“四篇文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根本之举,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商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一是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大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矿产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要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要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坚持在政策、资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协作配套型、循环经济型、节能减排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专精特新”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市内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四是要着力解决企业污染问题。坚持建管并举,一方面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清洁技术,实行循环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商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3.6%以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一是要继续按照“稳粮、扩经、兴药、优果、强牧”的思路,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选准特色、发展特色、提升特色,重点抓好丹北生猪、河谷川道蛋鸡、山镇柞板栗、洛南商州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叶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要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县域经济拓宽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遵循城镇发展规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商洛中心城市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和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盘活城镇资产,加快丹江景观带、南秦河景观带建设,尤其要抓好仙娥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以丹江两岸大道为发展主轴的现代城市景观群,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园林城市,成为连接西北与华中地区干道上的重要城市。要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下大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抓好一批边贸重镇、产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的示范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汇聚,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四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要坚持经济民营为主、企业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事业民办为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一要鼓励引导全民创业。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二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三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与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培植一批、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向科技化、外向化、规模化发展。

(三)打造“四大基地”,壮大县域经济产业基础

一是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去年以来,我们成功策划并启动建设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包括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留仙坪化工建材工业园,涉及光伏产业、盐化工与水泥、氟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钼材料、钒材料与新能源镁材料、钢材料、煤电等10个循环产业链45个项目,并与园区外47个项目之间构成循环发展、链条延伸、产业互动、关联配套的格局,到2020年共需投资1208.13亿元,全部建成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128.97亿元。目前,比亚迪、延长、陕西投资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已入驻园区发展。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抓住这个机遇,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强化矿产资源整合,推进环保型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矿产业由采掘向深加工转变,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现代材料工业基地。

二是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坚持立足于秦岭,依托于秦岭,按照“政府指导、财政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为主”的思路,积极引进战略伙伴,合作开发旅游景点,突出抓好十大精品景区和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快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木王和牛背梁4a级景区、天竺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进度,着力建设金丝峡——天竺山——木王——牛背梁生态旅游圈,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主动融入全国旅游大循环,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全国的生态旅游名城。要抢抓高速公路开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剧增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促进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家政、物业等新兴服务业在县域城镇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三是打造优质绿色产业基地。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真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品牌建设、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工作,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面向西安、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围绕发展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扎实抓好商洛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坚持“招引”与“整合”相结合,扶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核桃、茶叶等优势产业整合,打造一批商洛绿色特色产业品牌,力争到20xx年商洛绿色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20xx年达到100亿元。

四是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基地。坚持按照“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积极整合劳动、扶贫、教育等培训资源,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搞好“订单”培训和“定向”转移,做到“先培训、后输出、持证上岗”,形成商洛劳务的品牌和特色。加快驻外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建设,切实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推动全市劳务输出数量和收益稳步提高。

(四)抓住“四个重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项目带动、投资拉动。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工业技改、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搞好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特别是今年全市安排的100个重点项目,要强化协调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要按照全市启动40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要求,每个县区都要谋划一批上规模、带动性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尤其要重点抓好西合、西康铁路复线和西商二线、榆商、商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比亚迪太阳能电池、延长氟化工、中金黄金开发、商洛发电厂、柞水大西沟菱铁矿开发、西部鑫兴钼业深加工、五洲公司钒业深加工等重大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全市重大项目有序衔接、投资稳定增长。

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借助外力促发展。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转移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上支持。要继续抓好投资环境建设,重点要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形成自己的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研究制定科技带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普及,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把新型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努力增强科技成果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中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效果。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强与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他们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或科研基地,引导市内企业搞好自主研发,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动重点领域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抓好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农村服务体系和种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企业改革,通过兼并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企业重组,鼓励市内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搞好财政改革,整合财政事业性投入,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无论是哪项改革,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五)强化“四项措施”,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要解决好四个问题:首先是金融支持问题。健全金融体系,增加信贷额度,引导民间资本向创业和发展领域流动,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其次是财政投入问题。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风险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第三是人才保障问题。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定期定向对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第四是土地供应问题。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对长期闲置土地要通过收购、租赁、参股等形式重新启用,以缓解建设用地与土地紧张的矛盾,确保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契机,调整优化政府组织机构,理顺职责关系,强化权责一致,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第4篇

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

××经济社会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已经积累了大发展的成功经验,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2:34:24调整为2008年的14:71:15。今年,全县预计可完成生产总值33亿元,增长39.5%,是2000年6.98倍。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7.7亿元,增长87.8%,是2000年的22.8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13.5%,是2000年的18.8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增长48.5%,较2000年增长24.8倍;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亿元,增长54%,是2000年增21.7倍。

——农牧业发展在寻求突破上有了新进展。××县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2008年,全县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3.6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2亿元。全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粮、经、草比例从2000年的52:5:43调整为2008年的40:44:16。全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23万头(只)。特色种养殖、奶业富民、牧民定居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来,年均转移劳动力8388人,劳务创收占农牧民收入的11%。

——工业经济在扩量增效上有了新推进。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6家,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工业总产值连续4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县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13倍以上,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20倍以上。工矿业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预计达到80%以上,对县财政的直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预计地质勘查资金从2001年的2284万元可增至2008年的1.5亿元,增长近7倍,近五年,城南工业园区已招商注入资金11.5亿元,工业经济快速向前推进。

——第三产业在层次提升上有了新起色。随着××县工矿业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地质公园”的揭碑开园,配套设施的逐步健全完善,物流业和旅游业持续升温,商业强劲发展,整个第三产业充满活力。2008年,预计全县交通运输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近6倍以上,运输业上缴税收达到3000万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35倍以上;旅游业收入达到4000万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11倍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4倍。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创造税收、繁荣城乡消费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外开放在引大扶强上有了新突破。近年来,××县全面推行招商引资“零关系”、“零距离”服务工程,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干群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借船出海、外向拉动的路子。先后引进了福建紫金集团、××有色、××八钢集团、××宏泰公司、××白银集团、中亚华金、××榕辉、青岛千汇等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县矿业开发,形成百舸竞流、千帆竞发之势,2004—2008年,预计全县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额39.6亿元,××县也连续4年荣获自治区“招商引资先进县(市)”称号。

——基础设施在投资拉动上有了新加强。几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比2000年增长21倍。2004—2008年,全县共完成乡村公路通达347公里,通油220公里。共有5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投入使用。2002—2007年,县财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940万元,2008年县财政预计投入5630万元用于水利建设,比过去六年财政投入总和增长43%,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事业在民生改善中取得新成效。县财政投入5133万元,用于教育、卫生和文体建设。“两基”工作进一步巩固,开办乡村“双语”幼儿园37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断加强,先后六次调整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方案,2003—2007年参合人数172371人次,四年来共补偿282441人次,补偿资金1222.3万元,大病住院平均补偿率为42.57%,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累计支出农村低保金339.3万元。救灾物资中心、中心敬老院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4年控制在3%以内。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加快抗震安居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步伐,解决城乡群众住房问题,全县已建成廉租住房58套,完成抗震安居工程7353户,先后建成9个牧民定居新村,近五年开发建设人工草料地3.2万亩,累计实施牧民高标准定居938户5100余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有线电视传输网络覆盖率达到90%,广播覆盖率达到98.52%,电视覆盖率达到95.34%,数字电视已在县城开通。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社会稳定和谐局面得到新的巩固。

——党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中迈上新台阶。全县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将74个行政村整合为68个,66个村“两委”一把手实行了“一肩挑”。县直机关党员中,35岁以下的党员占总数的27%。全面提高村干部报酬,村干部正职最低报酬达到8000元/年。“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农牧民党员能力建设工程”、自治区党委基层办联系点工作扎实开展,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建村级阵地9个,新建社区阵地5个。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关系到工矿业发展的工农业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矿产资源丰富和家底不清的矛盾依然存在,矿产业层次低,精深加工做的还不够。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思维不够。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牧民定居率低,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收入提高缓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科学发展智力支持后劲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因“双语”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到矿山企业就业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产发展滞后。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整体上,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不足,环境保护体系不够健全,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

四是关注民生方面工作力度不够大,民生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和城镇低保、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方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城乡弱势群体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抗震安居任务依然繁重,农村低保基数还处在较低水平。

三、今后发展思路及措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很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解放思想,能否很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能否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在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结合自治区“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的实践主题,经过深入基层调研、认真总结分析,××县提出了“打造矿业发展新高地、建设和谐美好新××”的实践主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走出三条路子,实现两个跨越”。

(一)围绕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和执政水平

把求真务实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确保上级党委和县委决策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一是系统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制定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落实县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等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主题,办好“××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举办专题讲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转化为工作思路、工作标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以及建立长效机制方面的实际成果。在完善现代畜牧业、矿业、城市建设等单体发展规划基础上,聘请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和2名院士,完成××县科学发展总体规划。二是抓好教育培训提高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实施干部大培训计划,加大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建立管实际管长远的培训工作机制,批量选派干部到浙江大学等区内外培训基地脱产培训,为各级干部、农牧民创造良好的外出学习培训条件,使他们拓宽新视野,引进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谋求新路子,跳出××看发展,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力争今后每年区外高校培训干部100人,区内脱产轮训干部100人,县外观摩学习干部100人。三是加强调研推动真抓实干。深入农牧业生产一线、厂矿企业生产车间实地调查研究,与农牧民、企业职工直接对话,摸清基层实情,确保开展工作有的放矢。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方法,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一线,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围绕农牧民多渠道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重点,抓住影响农村发展和农牧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边境少数民族县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实现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跨越。

1、多措并举,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牧民增收。种植业方面,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大田蔬菜、经济作物等“千元田”种植面积达到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加快发展以果蔬、菌类为主的设施农业,增加“万元田”种植面积。畜牧业方面,通过小畜换大畜、劣畜换优畜,优化畜群畜种结构,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移的路子。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二是实施节水灌溉项目,促进农牧民增收。立足节约水资源,走高效节水农业发展道路。今冬明春,按每亩400元的标准,县财政投资4000万元用于10万亩节水灌溉补助,用3年时间,使全县耕地80%左右实现节水灌溉。三是推进奶业富民工程,促进农牧民增收。继续坚持县财政补贴政策,加大优质奶牛引进力度,2009年,全县计划引进优质奶牛5000头,到2010年,全县优质奶牛数量达到1万头。四是狠抓特色畜禽养殖,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引导土鸡、獭兔等特色畜禽养殖向家庭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确保2009年出栏禽类100万羽以上,出栏獭兔60万只以上。五是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牧民增收。实施好“万名党员能力建设”和“万名产业工人”两大工程,今后几年县财政每年至少投入300万元,用于开展农牧民“双语”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2010年,全县创造就业岗位1.3万个,本县产业工人达到1万名以上。

2、以牧民定居为抓手,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继续加大县财政投资和企业帮扶力度,实施标准化牧民定居工程,按照生活设施齐全、生产设施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的要求,加强水、电、路、住房、棚圈、饲草料地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牧民定居水平,坚持为定居牧民户均配套50亩饲草料地,到2010年,全县定居牧民户数达到2000户,使全县牧民定居率由现在的25%提高到40%。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随着近几年我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连续三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过亿元,2008年总投入达到3.6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2亿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后,我们仍将坚持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的政策,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吸纳更多的农牧民投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同时,让更多的农牧民脱离原有的土地和草场,尽快服务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去。二是坚持中心村的模式建设新农村,更好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示范村为主建设新农村,集中财力标准化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水、电、路和广播电视、村级阵地、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加速资源优势转化步伐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蔓延,钢材、铜、镍、铅锌价格都在下跌,已影响到××县矿业和经济发展,××县矿产品多为上游初级产品,价格回升速度慢。今后,在认清经济发展形势的同时,借此次机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淘汰工艺落后的企业,整合生产规模小的企业,引进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加速资源基地向新型产业基地跨越的步伐。同时,注重三次产业的联动,加快发展旅游、物流等产业。

××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矿种92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首位。目前,全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山年采选能力达到850万吨以上,到2010年,可达到年采选能力1500万吨以上,做精做强下游产品已有了资源量的保证。要加快推进石油管、不锈钢等黑色深加工项目落地。确保喀拉通克铜镍矿万吨镍冶炼技改项目达产达标。确保10万吨锌冶炼厂建成投产。要依托铍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依托云母、石英等资源储量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云母系列、碳化硅系列、多晶硅(单晶硅)等产品加工制造进程。不断加大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的勘探力度,加快2×20万千瓦火电厂建设和油气开发进程,促使在煤电、煤化工、油气开发等方面实现突破。力争在“十二五”初,培育和形成喀拉通克铜镍矿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和蒙库铁矿、宏泰公司、千鑫矿业、金山矿冶、金宝公司、可可托海稀有矿6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铍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云母制品基地、全疆最大的黑色金属原料生产基地、全疆最大的有色金属采选冶生产基地”,在全地区率先初步实现工业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2009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重点推进投资过10亿元的喀拉通克铜镍矿万吨镍技改、千鑫矿铅锌开采及冶炼、××凯禹源2×20万千瓦火电厂建设、金山公司直接还原铁、水电站开发等5个项目。确保××—××220千伏输变电线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准东—卡姆斯特—××220千伏输变电线路建设步伐。力争100万吨特种钢、100万吨管材项目明年开工建设。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做好机场复航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至××铁路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200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进一步夯实工矿业发展基础,创造更加优越的企业发展环境。

××县旅游资源同样极其丰富,在资源的开发上,坚持“科学规划、保护先行”的方针,积极塑造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卡拉麦里国家级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宝石之乡”、寒极温泉四大品牌,打造神钟山、“三号矿脉”、额河源、五彩城、硅化木园等精品景点,加快“游、购、娱、吃、住、行”等配套建设。到2010年,把××县建成准噶尔旅游环线东部重点旅游区,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在物流业发展上,高标准做好物流园的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依托火车站点在物流园设置的优势,将物流园建设成为运输平台。力争到2010年,全县年运输量达到400万吨以上,实现运输业收入8亿元以上。通过打造物流网络,逐渐使××县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物流集散地。

(四)围绕安全生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强制生产企业办理职工安全生产保险。继续聘请专家对各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估,为政府督导、监管安全生产提供依据。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强项目的节能审核和环保评价,新进企业排放必须达标,老企业制订时间表,限期达标,深入开展绿色矿山、绿色企业建设工程。高度重视资源节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和优化产业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企业间资源再利用、再循环机制,对尾矿和工业“三废”进行有效利用,保持尾水零排放。

(五)围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促进和谐社会进程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财力去办民生方面的大事。在发展以民生为主的社会事业各项工作中,××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县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子。明年开始,县财政每月补助县乡入园幼儿每人30元学费,每学期补助每名高中生学费250元,寄宿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由82元提高到100元,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保证××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上得起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县医院由70%提高到75%,乡(镇)卫生院由75%提高到80%,大病报销额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三年投入300万元用于乡村文体设备购置;筹资600万元建设集养老、孤儿抚养、残疾人康复于一体的县社会福利中心;2009年城镇低保县财政人均月增加10元生活补助,农村低保保障线由800元提高到1000元;三年建设150套廉租住房,每年建设抗震安居房1000户;实现县乡有线电视联网及县城数字电视信号全覆盖,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覆盖率达到98%;每年完成1000户农牧民改水工程;加大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免费开展婚检,农牧民育龄妇女在县乡医院分娩实行免费住院。通过集中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民生最急需的重点方面,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六)围绕党建创新,深化基层组织建设

第5篇

一、大开发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大开发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六年多以来,*县凭借国家的支持和中组部援疆试点县的优势及得天独厚的地缘、资源、人缘优势,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破除思想束缚,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发展潜力,经过五年的时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会面快速发展,成为*历史上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

至20*年,全县GDP总量达20.16亿元,较*年增长8.91亿元,年均递增12.2%,其中:一产达到8.79亿元,年均递增7.1%,二产达到5.893亿元,年均递增24.1%,三产达到5.47亿元,年均递增11.9%。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年的2464元,增加到20*年的3264元,年均递增8.6%。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54.7:18.4:26.9上升到"*"期末的43.6:29.25:27.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27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253元。

(二)大开发中*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家宏观政策上来说,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上看,我国产业结构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期,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向中西部扩散,特别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后,沿海发达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制约,要素供给紧张,环境约束加剧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将加速向西部落后地区流转。从县域内外发展形势来看,随着精伊霍铁路、高等级公路、北岸干渠及"中哈霍尔果斯边境经济合作中心"的兴建,使*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最现实、最直接的机遇,可以确定,*及整个伊犁河谷必然会迎来大的发展,*经济腾飞已为时不远。

(三)大开发中*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基础、历史遗留等各种因素,*和其他西部地区县市一样,不同程度上显露出了影响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实力薄弱,产业结构升级缓慢。20*年全县GDP为20.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39亿元,人均GDP仅5478元,人均财政收入仅106元,而以上指标,全国平均水平是38.44亿元、1.32亿元、8150元和289.2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无论在全国还是全区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一、二、三产业的总产值20*年分别为8.79、5.89、5.47亿元,分别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43.6%、29.25%、27.15%,目前全县27.38万地方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只有6.78万,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8.4%。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竞争能力弱。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县乡村公路网络,出入县境只有公路并且运输路程长,严重影响了农副产品的增值。三是支柱产业

还很薄弱,带动能力弱。近年来,*提出并实施了能源矿产、建材、绿色食品、养殖、林果、商贸流通、旅游等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县内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还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支柱产业发展缓慢,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四是资源开费严重,效益低。一方面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层次低、消耗大、浪费严重,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作为全县主要开发矿种的煤炭,回采率都不超过30%,离国家60%的回采率要求相距甚远;另一方面,落后地区不能有选择地引进企业,一些低效益、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驻落后地区,对环境保护带来重大的负担;资金、技术、人才也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瓶颈制约。从发展的趋势来说,*的发展面临着双重的经济追赶:一方面,国内发达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迫切需要加速推进工业化,追赶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已经从工业化进入信息化,*的发展还得与时俱进,追赶信息化的时代新潮流。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在大开发的进程中,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大开发的新路子,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创新观念为指导

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最根本的导向,即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要确立全面的综合效益观。将提高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地方政府执政的第一要务和最终目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经济、社会、政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树立新的资源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原则和资源经济的比较优势原则,在对资源的理解上不能狭隘和简单化,从思想上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避免陷入为追求眼前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资源开发陷阱"。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的情况下,依靠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是必然的选择,关键要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期实现最大的效益。同时,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向选择。

要树立新的发展模式。*应根据自身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资源开发。*拥有丰富的能源、原材料等自然资源,应立足于本地资源,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同时,中亚各国石油、天然气、采矿(稀有、有色和黑色金属)、煤炭和农牧业资源丰富,而加工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可以利用这种资源和市场优势,发挥我方的技术劳务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业,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培育主导产业。立足于比较优势,重点培育能源、高载能、煤化工、石化下游产品、纺织、绿色食品、林纸、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三是扩大开放开发。利用沿边优势,以开放为突破口,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边境贸易来带动生产发展,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

要树立新的优势观。要辨证地认知*的优势,在一种情况下是优势,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劣势。*远离中心发达城市,客观上,这种"远离"是一种劣势,但这种"远离"可能会

促成其作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远离"又包含有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可以选择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依托霍尔果斯口岸,从创建商贸集散地入手,进而推动进出口加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深挖潜力,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要树立科学的规划观。*的发展正面临着大好时机,在这种情况下,更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未来的发展,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开发,尤其是在铁路、高速公路开通之前,对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要合理规划和使用,优化资源配置,既要集约利用土地,又要防止发生盲目圈地,既要加快当前的发展,又要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预留空间。

三、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借助外部优势,加快自我发展的速度

要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借助外来优势,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受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一方面,发达地区会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另一方面,由于产业转移,国内需求可能从发达地区转向不发达地区,这种"扩散效应"将导致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地区,二者差距逐渐缩小直至平衡。另外,由于国家财政支援、政策优惠乃至于外来资金的注入,对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力,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已经具备了土地、资源、市场以及劳动力等优势。需要积极培养自生能力、创造发展优势,主动做好和发达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对接,政府应积极开辟新工业区、开发新矿产和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兴办合资企业、引进外资、开辟自由贸易区等,做好基础工作,还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做好政策法制和发展环境准备。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自我发展优势

随着赛霍、清伊高速公路和精伊霍铁路的开工建设,以及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边境经济合作中心的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必须抓住机遇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商贸流通,建设商品集散中心;沿运输动脉实施工业布局,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交通水平的提升将带来旅游开发的升级,要充分发掘现有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方式,自力更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发展优势。

(三)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要辩证地对待两者的关系,既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不能一味强调环境保护。通过必要、适当的经济手段来调节人们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程度、调节产业组织与环境容量配置、调节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方式等途径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轻对资源的危害,从而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一致。

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禀赋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能源和矿产业。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和中国人民大学西部开发中心的联合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拥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各种各样机会的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具有丰富的土地、草场、矿产资源,依托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依然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就目前的实现情况来看,资源开发还存在方式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产品供求关系不够协调,经营粗放、加工产业落后、附加值低等不利因素,需要逐步调整和优化矿业产业结构,实现矿产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因此,必须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调查程度低,后备资源不足,影响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二是能源和矿产业以资源开发为主,初级产品、中低档产品比重过大,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不高,大量资源难以形成优势与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在今后的开发中要重点加快发展规模大、回报率高、效益好的煤电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项目。

(二)特色农业。*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丰富的水、土、光、热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许多农业资源都是东部地区所没有的,其突出特点是天然和绿色。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营造生态家园。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糖料、瓜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具有突出的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资源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把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面向东、中部地区和中亚国际市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形成区域经济支柱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要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信息采集和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三)特色旅游业。旅游业作为*经济的一大特色,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拳头产品。*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以雪山、高原、湖泊、大河、荒漠、草原、原始森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历史文化、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主的人文景观相互烘托,形成浓郁的西部特色,人文旅游和观光旅游分布合理、相得益彰,这都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已从总体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旅游消费在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居民旅游消费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这就为西部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容量巨大的市场。但*目前的旅游开发还远远达不到高层次、高规格的要求,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旅游开发当中去,这就需要政府把这种旅游投资利益发掘出来推销出去,以此吸引民间投资来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对真实的客观利益进行加工和包装,然后通过有效的方式推销出去,换回投资。全力打造"一城遍阅千年往事、一域尽揽九洲风致"的边塞旅游胜地。

(四)进出口加工业。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不仅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还要善于把握机遇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善于放大局部优势,谋求新的发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机遇创造了发展商贸流通的优势:*县位于伊犁河谷西北部开阔地带,西以霍尔果斯河与哈萨克斯坦国为界,国道218、312线贯穿全境,具有沿路、沿边、沿山、沿河的地缘优势,是祖国的西大门、伊犁的门户,是出入伊犁河谷的咽喉之地,也是我国东联西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处于伊犁河谷国内外两个市场交汇点,境内有西北最大的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和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且随着精伊霍铁路、高等级公路、北岸干渠及"中哈霍尔果斯边境经济合作中心"的兴建,为商贸流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国内外资源和市场优势为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奠定了基础:中亚各国石油、天然气、采矿(稀有、有色和黑色金属)、煤炭和农牧业资源丰富,而加工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且经济结构不均衡,每年需要进

口大量的消费品,其中,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建材等,大米、水果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这些正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商品,基于这种地缘优势和发展机遇,*应加快面向中亚国际市场的加工业基地建设,按照打造"资源进口加工和出口产品加工桥头堡"的定位,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型、煤化工产业开发型、轻工产品加工型、两头在外型加工企业,加快伊犁河谷资源加工升值区和制造加工基地建设。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重中之重,*县工业化发展还有相当长的道路,在推进*工业进程中,更要汲取发达地区的经验,高起点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单纯依靠扩大资源投入和消费来增大经济的总量,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代价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工业薄弱,更加依赖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实现工业化,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推进各种农产品原材料的深度加工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步伐,又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把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大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工农业联动互促,是实现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经济结构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阻滞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因素。调整经济结构,最主要的是两大结构,一是三次产业结构。降低一产的增加值比例,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产品结构,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比重。同时,要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提升特色工业产品的技术档次,实现资源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把传统产业的发展尽快纳入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轨道上来。要有计划地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加快开发、生产和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协同和合作,大中小企业的结合及城乡工业的结合,将加快资本循环,降低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三)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县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水平较低,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第一要加快提高工业化水平,但侧重点不是单纯的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而应该放在新兴的产业崛起上,以工业化的跨越发展,不断为信息化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动力。第二,当前大量的农民仍然从事手工或半手工劳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遥远的,所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也是实现工业化和和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要把引进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吸引投资作为*开发、推进工业化的直接动力,应采取多元化投资战略,内引外联,增加开发资金。一要积极争取国家西倾的投资政策。二要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应拓宽投资渠道,把社会闲散资金更多地转化为区域开发建设资金。三要不失时机地大量引进外资。应借鉴东部经验,抢抓机遇,大力引进外资,切实改变投资环境,使外商在此享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政策优惠。四要营造和谐的金融环境。通过创新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金融法律环境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行政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强化政府依法行政和企业预算约

束,改善银、政、企关系等方式,努力打造诚实守信、健康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六、推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是制订科教兴县战略。要把教育与科技放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来考虑。二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要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使科技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县乡两级职能部门要加强科技宣传、推广、咨询和培训,让科技之花在广大农村结出丰硕果实。三是探索建立科技工业园区,加速科技产业区步伐。兴建科技工业园区是加速科技产业化步伐的重要举措。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更特别强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吸引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与*优势资源对接,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来,并以此带动和辐射其他区域及相关产业,强力推动县域经济腾飞。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源,市场经济贵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应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一是通过制度创新,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提供人们竞争、合作的框架和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风险,从而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二是通过市场创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活力;拓展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市场的外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企业、居民和农户之间架起一道商品交换的桥梁。三是通过产品创新,生产出适合区内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优势名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西部地区的知名度。

七、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随着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环境已经成为县域形象的品牌、县域实力的标尺,成为决定县域发展空间的最直接因素。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就是抓经济中心,抓要素集聚,就是营造县域竞争新优势。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县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工业化进程缓慢,生态环境破坏相比较而言,还不是很严重,但即便如此,由于人口、土地的压力和人口素质的影响,草场、林地的破坏逐年递增,生态灾害连年发生,严重影响到大开发的持续发展,因此,工业化进程之于生态环境,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占总人口75%的农民,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因素。要以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推广新技术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不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创建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应依据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开发西部的战略部署,结合本地方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的政策法规。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所提供的有利因素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所颁布的有关政策,最大限度地行使自治权限,制定出有利于吸引外资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行政规章和政策措施,对到*开发的国内外投资者,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待遇。二是优化法治环境。要培育公众的法治意识。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模范带头执法。在引资过程中也要严格依法办事,切勿饥不择食,饮鸩止渴。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给全体公民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人身和财产得到切实保障的安全环境。三是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优化发展环境,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三个代表"为最高的要求,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四是营造舒

第6篇

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

××经济社会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已经积累了大发展的成功经验,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2:34:24调整为2008年的14:71:15。今年,全县预计可完成生产总值33亿元,增长39.5%,是2000年6.98倍。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7.7亿元,增长87.8%,是2000年的22.8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13.5%,是2000年的18.8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增长48.5%,较2000年增长24.8倍;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亿元,增长54%,是2000年增21.7倍。

——农牧业发展在寻求突破上有了新进展。××县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2008年,全县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3.6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2亿元。全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粮、经、草比例从2000年的52:5:43调整为2008年的40:44:16。全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23万头(只)。特色种养殖、奶业富民、牧民定居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来,年均转移劳动力8388人,劳务创收占农牧民收入的11%。

——工业经济在扩量增效上有了新推进。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6家,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工业总产值连续4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县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13倍以上,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20倍以上。工矿业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预计达到80%以上,对县财政的直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预计地质勘查资金从2001年的2284万元可增至2008年的1.5亿元,增长近7倍,近五年,城南工业园区已招商注入资金11.5亿元,工业经济快速向前推进。

——第三产业在层次提升上有了新起色。随着××县工矿业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地质公园”的揭碑开园,配套设施的逐步健全完善,物流业和旅游业持续升温,商业强劲发展,整个第三产业充满活力。2008年,预计全县交通运输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近6倍以上,运输业上缴税收达到3000万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35倍以上;旅游业收入达到4000万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11倍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4倍。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创造税收、繁荣城乡消费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外开放在引大扶强上有了新突破。近年来,××县全面推行招商引资“零关系”、“零距离”服务工程,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干群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借船出海、外向拉动的路子。先后引进了福建紫金集团、××有色、××八钢集团、××宏泰公司、××白银集团、中亚华金、××榕辉、青岛千汇等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县矿业开发,形成百舸竞流、千帆竞发之势,2004—2008年,预计全县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额39.6亿元,××县也连续4年荣获自治区“招商引资先进县(市)”称号。

——基础设施在投资拉动上有了新加强。几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比2000年增长21倍。2004—2008年,全县共完成乡村公路通达347公里,通油220公里。共有5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投入使用。2002—2007年,县财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940万元,2008年县财政预计投入5630万元用于水利建设,比过去六年财政投入总和增长43%,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事业在民生改善中取得新成效。县财政投入5133万元,用于教育、卫生和文体建设。“两基”工作进一步巩固,开办乡村“双语”幼儿园37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断加强,先后六次调整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方案,2003—2007年参合人数172371人次,四年来共补偿282441人次,补偿资金1222.3万元,大病住院平均补偿率为42.57%,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累计支出农村低保金339.3万元。救灾物资中心、中心敬老院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4年控制在3%以内。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加快抗震安居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步伐,解决城乡群众住房问题,全县已建成廉租住房58套,完成抗震安居工程7353户,先后建成9个牧民定居新村,近五年开发建设人工草料地3.2万亩,累计实施牧民高标准定居938户5100余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有线电视传输网络覆盖率达到90%,广播覆盖率达到98.52%,电视覆盖率达到95.34%,数字电视已在县城开通。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社会稳定和谐局面得到新的巩固。

——党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中迈上新台阶。全县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将74个行政村整合为68个,66个村“两委”一把手实行了“一肩挑”。县直机关党员中,35岁以下的党员占总数的27%。全面提高村干部报酬,村干部正职最低报酬达到8000元/年。“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农牧民党员能力建设工程”、自治区党委基层办联系点工作扎实开展,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建村级阵地9个,新建社区阵地5个。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关系到工矿业发展的工农业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矿产资源丰富和家底不清的矛盾依然存在,矿产业层次低,精深加工做的还不够。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思维不够。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牧民定居率低,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收入提高缓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科学发展智力支持后劲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因“双语”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到矿山企业就业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产发展滞后。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整体上,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不足,环境保护体系不够健全,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

四是关注民生方面工作力度不够大,民生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和城镇低保、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方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城乡弱势群体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抗震安居任务依然繁重,农村低保基数还处在较低水平。

三、今后发展思路及措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很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解放思想,能否很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能否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在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结合自治区“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的实践主题,经过深入基层调研、认真总结分析,××县提出了“打造矿业发展新高地、建设和谐美好新××”的实践主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走出三条路子,实现两个跨越”。

(一)围绕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和执政水平

把求真务实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确保上级党委和县委决策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一是系统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制定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落实县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等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主题,办好“××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举办专题讲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转化为工作思路、工作标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以及建立长效机制方面的实际成果。在完善现代畜牧业、矿业、城市建设等单体发展规划基础上,聘请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和2名院士,完成××县科学发展总体规划。二是抓好教育培训提高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实施干部大培训计划,加大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建立管实际管长远的培训工作机制,批量选派干部到浙江大学等区内外培训基地脱产培训,为各级干部、农牧民创造良好的外出学习培训条件,使他们拓宽新视野,引进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谋求新路子,跳出××看发展,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力争今后每年区外高校培训干部100人,区内脱产轮训干部100人,县外观摩学习干部100人。三是加强调研推动真抓实干。深入农牧业生产一线、厂矿企业生产车间实地调查研究,与农牧民、企业职工直接对话,摸清基层实情,确保开展工作有的放矢。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方法,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一线,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围绕农牧民多渠道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重点,抓住影响农村发展和农牧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边境少数民族县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实现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跨越。

1、多措并举,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牧民增收。种植业方面,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大田蔬菜、经济作物等“千元田”种植面积达到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加快发展以果蔬、菌类为主的设施农业,增加“万元田”种植面积。畜牧业方面,通过小畜换大畜、劣畜换优畜,优化畜群畜种结构,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移的路子。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二是实施节水灌溉项目,促进农牧民增收。立足节约水资源,走高效节水农业发展道路。今冬明春,按每亩400元的标准,县财政投资4000万元用于10万亩节水灌溉补助,用3年时间,使全县耕地80%左右实现节水灌溉。三是推进奶业富民工程,促进农牧民增收。继续坚持县财政补贴政策,加大优质奶牛引进力度,2009年,全县计划引进优质奶牛5000头,到2010年,全县优质奶牛数量达到1万头。四是狠抓特色畜禽养殖,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引导土鸡、獭兔等特色畜禽养殖向家庭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确保2009年出栏禽类100万羽以上,出栏獭兔60万只以上。五是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牧民增收。实施好“万名党员能力建设”和“万名产业工人”两大工程,今后几年县财政每年至少投入300万元,用于开展农牧民“双语”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2010年,全县创造就业岗位1.3万个,本县产业工人达到1万名以上。

2、以牧民定居为抓手,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继续加大县财政投资和企业帮扶力度,实施标准化牧民定居工程,按照生活设施齐全、生产设施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的要求,加强水、电、路、住房、棚圈、饲草料地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牧民定居水平,坚持为定居牧民户均配套50亩饲草料地,到2010年,全县定居牧民户数达到2000户,使全县牧民定居率由现在的25%提高到40%。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随着近几年我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连续三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过亿元,2008年总投入达到3.6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2亿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后,我们仍将坚持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的政策,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吸纳更多的农牧民投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同时,让更多的农牧民脱离原有的土地和草场,尽快服务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去。二是坚持中心村的模式建设新农村,更好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示范村为主建设新农村,集中财力标准化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水、电、路和广播电视、村级阵地、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加速资源优势转化步伐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蔓延,钢材、铜、镍、铅锌价格都在下跌,已影响到××县矿业和经济发展,××县矿产品多为上游初级产品,价格回升速度慢。今后,在认清经济发展形势的同时,借此次机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淘汰工艺落后的企业,整合生产规模小的企业,引进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加速资源基地向新型产业基地跨越的步伐。同时,注重三次产业的联动,加快发展旅游、物流等产业。

××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矿种92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首位。目前,全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山年采选能力达到850万吨以上,到2010年,可达到年采选能力1500万吨以上,做精做强下游产品已有了资源量的保证。要加快推进石油管、不锈钢等黑色深加工项目落地。确保喀拉通克铜镍矿万吨镍冶炼技改项目达产达标。确保10万吨锌冶炼厂建成投产。要依托铍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依托云母、石英等资源储量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云母系列、碳化硅系列、多晶硅(单晶硅)等产品加工制造进程。不断加大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的勘探力度,加快2×20万千瓦火电厂建设和油气开发进程,促使在煤电、煤化工、油气开发等方面实现突破。力争在“十二五”初,培育和形成喀拉通克铜镍矿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和蒙库铁矿、宏泰公司、千鑫矿业、金山矿冶、金宝公司、可可托海稀有矿6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铍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云母制品基地、全疆最大的黑色金属原料生产基地、全疆最大的有色金属采选冶生产基地”,在全地区率先初步实现工业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2009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重点推进投资过10亿元的喀拉通克铜镍矿万吨镍技改、千鑫矿铅锌开采及冶炼、××凯禹源2×20万千瓦火电厂建设、金山公司直接还原铁、水电站开发等5个项目。确保××—××220千伏输变电线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准东—卡姆斯特—××220千伏输变电线路建设步伐。力争100万吨特种钢、100万吨管材项目明年开工建设。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做好机场复航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至××铁路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200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进一步夯实工矿业发展基础,创造更加优越的企业发展环境。

××县旅游资源同样极其丰富,在资源的开发上,坚持“科学规划、保护先行”的方针,积极塑造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卡拉麦里国家级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宝石之乡”、寒极温泉四大品牌,打造神钟山、“三号矿脉”、额河源、五彩城、硅化木园等精品景点,加快“游、购、娱、吃、住、行”等配套建设。到2010年,把××县建成准噶尔旅游环线东部重点旅游区,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在物流业发展上,高标准做好物流园的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依托火车站点在物流园设置的优势,将物流园建设成为运输平台。力争到2010年,全县年运输量达到400万吨以上,实现运输业收入8亿元以上。通过打造物流网络,逐渐使××县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物流集散地。

(四)围绕安全生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强制生产企业办理职工安全生产保险。继续聘请专家对各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估,为政府督导、监管安全生产提供依据。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强项目的节能审核和环保评价,新进企业排放必须达标,老企业制订时间表,限期达标,深入开展绿色矿山、绿色企业建设工程。高度重视资源节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和优化产业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企业间资源再利用、再循环机制,对尾矿和工业“三废”进行有效利用,保持尾水零排放。

(五)围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促进和谐社会进程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财力去办民生方面的大事。在发展以民生为主的社会事业各项工作中,××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县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子。明年开始,县财政每月补助县乡入园幼儿每人30元学费,每学期补助每名高中生学费250元,寄宿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由82元提高到100元,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保证××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上得起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县医院由70%提高到75%,乡(镇)卫生院由75%提高到80%,大病报销额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三年投入300万元用于乡村文体设备购置;筹资600万元建设集养老、孤儿抚养、残疾人康复于一体的县社会福利中心;2009年城镇低保县财政人均月增加10元生活补助,农村低保保障线由800元提高到1000元;三年建设150套廉租住房,每年建设抗震安居房1000户;实现县乡有线电视联网及县城数字电视信号全覆盖,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覆盖率达到98%;每年完成1000户农牧民改水工程;加大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免费开展婚检,农牧民育龄妇女在县乡医院分娩实行免费住院。通过集中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民生最急需的重点方面,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六)围绕党建创新,深化基层组织建设

第7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基本情况 突出问题 发展方向 基本路径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

(一)县域经济在我区现代化建设中地位突出、作用重大

经济地位举足轻重。2016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2086亿元,为全区贡献了64.9%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0亿元,为全区提供了38%的可观财力,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16 亿元,占全区同口径投资总额的57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守住发展这条底线的奋斗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地位至关重要。2016年,在县域生产生活的人口占全区总数的72%,从业人员占全区总数的71 %,“十二五”末困人口80万,县域是我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集中地区,是我们解决民生问题的主战场,是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到2020年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政治承诺,守住民生这条底线的关键所在。生态地位关乎全局。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中县域面积占98%,103个旗县区中归属于县域的地区有80个、占比近80%。我区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流、大湖泊、大沙漠分布于县域,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表现于县域,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集中于县域。县域是我区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核心地区,是夯实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基础,实现生态文明进入全国前列目标,守住生态这条底线的枢纽之处。

(二)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偏小。从县域生产总值看, 2015年,我区县域生产总值11618.1亿元,江苏省31300亿元,浙江省28259.76亿元,山东省 58419亿元,湖南省19854.35亿元,湖北省20266.4亿元,四川省15914亿元,分别是我区的270%、240%、500%、170%、174%、137%。从县均地区生产总值看,2015年,我区145.2亿元,江苏省745亿元,是我区的5.1倍;浙江省1424.4亿元,是我区的近10倍;山东省426.4亿元,是我区的2.9倍;湖南省202.6亿元,比我区多出57.4亿元;湖北省153.5亿元,比我区多出8.3亿元。从进入全国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数量看,2016年,江苏、山东、浙江分别拥有26、20和20个,我区只有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2个,分别是江苏、山东、浙江拥有率的7.6%、10%和10%。排名第1的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3080亿元,是我区生产总值规模最大的准格尔旗(1107.8亿元)的3倍。经济规模偏小,导致就业不充分,部分劳动者游离于就业之外,一些群众难以参与经济建设、分享发展成果、获得劳动报酬。同时,也导致政府公共收入不足,难以足量适时地提供企业和居民满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弱化了创造低成本生产环境和舒适生活条件的能力。

二是结构性矛盾严重,突出表现为主导产业效益水平低。从农牧业经济看,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契合度脱节问题突出。2015年,玉米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60%,占粮食产量的80%;活羊存栏率占牲畜存栏率的79%,羊肉占各类肉产品的80%。这两个80%,是当之无愧的占据农畜产品主导地位的品种。但是,就这两个占据主导地位的品种,市场地位极其脆弱,与国际市场同类商品相比,竞争能力非常低弱,价格处于严重倒挂的状态。玉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30%,羊肉高于国际市场40%。这就意味着,剔除保护价、各类补贴并加上劳动力成本,这两个品种农牧民是在亏损甚至严重亏损状态下经营的。从工业经济看,2014年,在全区设置管理机构的117个工业园区、12756户企业中,80%以上属于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型、产能过剩型行业,并且,其中80%以上还处于竞争力弱、话语权小、利润水平低的价值链的中下游环节。而与消费结构升级息息相关的战略新型产业、保健、健康、文化、教育、娱乐行业屈指可数,具有区域性话语权、定价权、市场号召力的企业和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单位产出和效益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有不小差距。我区117个工业园区建成区,每平方米工业产值8.67亿元、税收0.42亿元,仅为上海市的25%和20%。效益水平低使等量投入和劳动难以获得全社会的平均收益,使参与经济活动的企业利润、从业人员报酬、公共预算收入减少,优质资源创业置业的愿望降低。

三是基础设施不健全,集中体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偏弱。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域公路、铁路、机场交通运输设施和工具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水网、电网、信息网的覆盖率和通达率,不但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县域情况,也远远落后于我区大城市保障水平。这大大提高了县域经济活动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了县域集聚要素、吸附资本、留住人才的能力,大大阻滞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城镇化进度和质量,大大抑制了县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四是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狭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育、文化、卫生等锻造心性素养、提高生活品质、保障生命安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落后,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重点学校、幼儿园、甲等医院、电影院、歌剧院、健身场所等设施的万人拥有率,广播电视覆盖率、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县域和我区大城市。同时,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效率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再加上产业发展不充分,使得我区县域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要素中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经营特长的劳动者总体上呈现净流出态势。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

一是关于农牧业方面。在发展方向上,农牧业现代化要走有机保健食品和健康养身产业的路子,为国家食品安全、人民健康事业提供内蒙古解决方案。把农牧业做成健康产业和保健产业,是内蒙古应对消费结构升级、解决农牧业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区农牧业困局,主要是农牧业弱质低效,农牧民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收入偏低甚至亏损,农畜产品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严重不适应、不契合。目前,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受到市场热捧,高端大品牌农畜产品价格让人目瞪口呆、惊诧不已,让同类普通食饮品望尘莫及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把农牧业发展成为健康养身产业,把农畜产品发展成为有机保健食品,农牧业长期弱质低效的困惑就会烟消云散,农牧民获得的收入就不是超低利润、蝇头小利、平均利润而是超额利润。把农牧业做成健康产业和保健产业,内蒙古有这个产业优势。经过长期奋斗,我区已经打造出一批具全国及至世界影响力的农畜产品企业,同时,我区也打造出一批农牧业全国驰名商标。如果说,驰名商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生产水平,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那么,我区真正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的产业就是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在我区目前拥有的74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农牧业加工业达到62个。这是我们打拼多少年来积累下的真正家当,是被市场检验过了的优势所在。

在发展路径上,我区农牧业现代化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势在必行。企业化经营模式与以家庭为主体经营模式相比,在市场研判、供求预测、资本融通、资源节约、土壤改造、病害防治、生态保护、经营品种选择、新型生产资料发现、现代工具运用、生产要素组合关系变革等解决农牧业通病、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方面,其欲望和能力、态度和决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有机保健食品和健康养身产业,必须变革经营主体,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从当前看,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现实的途径一方面是创造条件引进和培育企业,逐步让企业成为农牧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另一方面,是积极推动和大力发展合作组织,让进不了企业联结网络的农牧户融入到合作组织中去。同时,要提升合作组织的质量,逐步发展成为由个别经营环节的合作向全方位合作组织的转变,逐步实现由松散型组织向以股份制为纽带的实体化组织的华丽转身。

二是关于工业经济方面。在发展方向上,新型工业化要走智能化的路子。推进工业经济智能化,是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柔性材料、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工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成为国家和地区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家工信部在前不久的《中国制造2025》中,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广东省把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东莞已经开始规模化地投入智能设备的生产建设。推进工业经济智能化,是做大我区县域工业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工业经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从需求P系上看,以2008年为界线,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8年以前,工业制品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巨大,做什么都好卖,做出来都赚钱。这个阶段的工业经济,只有做大才能做强。2008年以后,产品普遍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硬化。这个阶段的工业经济,只有做强才能做大。

在发展路径上,要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我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工业经济智能化的基本途径。推进智能化,我们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以市场换技术,引进一些与我区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智能化设备生产厂家,先开了头、起了步,点燃星星之火,然后逐步推动燎原之势的形成。另一方面,加大智能技术装备的引进力度,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上的应用,重点是加快与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行业相关的设备和工艺的智能化改造步伐,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智能制造在我国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智能化程度几乎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能够用智能装备大规模地武装工业经济,将会大大提升我区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和赢利水平,我区工业化可能一跃进入到发达地区的水准。这就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给我区带来的一个实现技术跨越的重大机遇。

三是关于城镇化方面。在发展方向上,城镇化要着眼于增强要素吸附能力,走凝结资源、集聚人口的路子,让旗县市所在地的镇和中心镇成为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高效载体,充分满足居民生存发展享受需求的良好平台。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各类生产要素大量进入的过程,是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和农牧业人口持续集聚的过程。目前,我区县域建制镇503个,每个镇平均人口不到5000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效率之低可以想见,很难激发资源涌入的热情。因此,县域城镇化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流不进要素、拢不住人口、聚不住资源。推进县域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留住人口、吸引资源的问题。

在发展路径上,要实施重点突破战略,让具备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起来。要素向优势地区流动的经济规律,行政级别高的地区掌握更多城镇化资源的行政规律,决定了推进县域城镇化,要走优先发展具备条件的地区的策略。从这两个规律看,具备优先发展条件有六类:1.人口规模3万人以上的镇;2.有旅游、文化、能源等专业特色和资源特色的镇;3.口岸所在地镇;4.交通枢纽的节点镇;5.坐落在城市群里的城镇;6.承担国土安全的镇。

第8篇

(江阴日报总编室,江苏 江阴 214432)

摘要:10年前,中央对县市报进行了一次大整顿,全国县市报保留正式刊号的只有十分之一,90%的县市报被取消刊号。10年过去了,这些保留下来的县市报发展情况如何?今后它们的发展路径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本文从翔实的一手资料出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关键词:县市区域性报纸;现状;未来发展路径;多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067-03

2003年7月30日,中央决定对县市报进行一次大规模整顿,经过这次带有明显市场导向的报业大整顿,全国400多家县市报仅剩下48家,其中还包括解放前由中共创办至今的6种,少数民族地区4种,90%以上县市报被取消了刊号予以停办。即使保留下来的48家县市报,也以上一级报业集团的子报形式生存下来,不再是当地县市党委的机关报。这48家中江浙两省占了一大半,其中江苏省12家、浙江省17家。十年过去了,这些县市报发展情况如何?整个县市区域性报纸在未来报业市场上会处于何种地位?它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作出何种改革,以更好地面对传媒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和媒介融合步伐越来越快的强大趋势。本文将结合江浙两省县市报十年发展状况,提出县市区域性报纸今后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

一、县市区域性报纸的发展现状

大浪淘沙保存下来的县市报,成为报业市场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它们从法律意义上退出了党报序列,不再享受党报的待遇,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读者仍将其视为一张党报,被称之为“准党报”,按照党报的模式来要求它。由于主办单位进行了变更,有的仅仅是在报头下更换了一个主管单位名称,报社的人财物继续由当地党委管理,总编、副总编由当地县市委任命,有的甚至由公务员担任正、副总编;有的上级报社对主管的县市报社的资产进行了有偿兼并,报社的人财物都并进了上一级报社之内,成为主管报社的一张子报,需每年进行严格考核,领导层的收入与考核成绩挂钩。县市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业内往往用县市区域性报纸来称呼整顿后的县市报。

近年来,报业经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有些都市类报纸广告收入近年来大幅下降,多的甚至减少了近50%,前几年的红火景象一去不复返,县市报记者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被戏称为“新闻民工”。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地级市报纸也出现了衰退迹象,广告收入下降了20%至30%,另外从新闻用纸情况来看,新闻纸的用量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新闻纸价格也从上涨通道进入了下降区间,业内有人认为整个报业的冬天已经来到。可是对于大部分县市区域性报纸来说,近年来却发展速度惊人,浙江省杭报集团下属的萧山日报社,去年营业收入超过了1.7亿元,经济实力超过了许多地级城市的报纸,江苏省的吴江日报社营业收入也超过了一个亿。为何风景这边独好?这与县市区域报纸独特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口号,使得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日益突出。什么是县域经济呢?县域经济是实证性非常强的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的重要推动力,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在中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大致上有这么几种:县、县级市(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县纷纷撤县建市,有了市的名称,但在级别上仍然是县级行政区域,但其党政一把手常常为上一级行政区域的领导班子成员),在少数民族地区,旗也是县级行政区域。在地级以上城市,城市的区也相当于县级行政区域,但它更侧重于于社会管理工作。

5.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6.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壮大县域经济将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是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作为面向县域广大读者的县市区域报,经过整顿后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报纸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党报变成面向市场(理论上)的综合性区域性报纸,但这种性质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它完全脱离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它仍然承担着当地党委、政府下达的各种宣传任务,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仍然把报社看作是自己的一个事业单位来对待。在报纸发行、大楼建设、网站建设、设备更新、干部配备等诸多方面予以各种支持,包括物质(土地、公用设施配套)、资金、人才、政策。但由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过多关注,使得县市区域性报纸的市场化发展步履艰难,大部分报纸仍以公费订阅为主。报纸的可读性、办报水平难以有大幅提升。报社工作人员的危机感不强,仍然认为到报社工作是捧上了一个铁饭碗,与进机关工作没有多大区别,有的地区,还在收入上超过了当地公务员,社会地位不低,接触的人群面广,工作时间弹性大,有时还可以利用自身人脉关系搞些副业,如写写广告软文,工作总结等,外快收入不少。

其次,随着报业市场化的发展,一些全国性的报纸由于新闻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逐渐失去原来的读者,县市区域性报纸由于其报道的新闻大部分以本地新闻为主,在本地区受到读者更多的关注,尽管县市区域性报纸的办报水平并没有大幅度的上升,但还是因为普遍采用了本土化战略,报纸更加贴近读者,新闻贴近性原理发挥作用了。据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县市区域的读者首选的报纸之一是当地的县市区域日报。但由于依然保持着党报的办报模式,县市区域的读者都会选择一份都市类报纸作为补充,如江苏省县市的读者一般选择《现代快报》或《扬子晚报》,浙江省县市的读者会选择《钱江晚报》等。

第9篇

1月9日,甘肃省第十二萌嗣翊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兰州开幕,省长林铎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他指出,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止跌回稳或小幅回升的势头,符合年初预期,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省设定的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在2016年,甘肃省深入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1236”扶贫攻坚、“1+17”精准脱贫“三大行动”,全面实行“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和“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扎实开展“大走访、回头看”专项行动,着力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整合投入省级涉农资金568亿元,切块到县481亿元;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23亿元,累计达到434亿元,惠及96.4万户、398.2万贫困人口。

作为“一号工程”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高度关注。甘肃省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7年,将进一步强化“一号工程”意识,确保完成全年脱贫80万人的目标任务。除了改善生活条件、完善扶贫保障机制之外,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甘肃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挥产业扶贫关键作用,实施1000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产业培育。开展科技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大力推广陇南电商扶贫模式,通过电商网店、电商创业、电商入股等方式,带动该省特色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应该把精准扶贫和产业融合结合起来,把老百姓的增收致富引导到产业发展上。”甘肃省人大代表、定西马铃薯协会会长刘大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2017年甘肃省重点工作进行部署时提到,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甘肃省对此提出了多方面的具体举措,例如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着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等等。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石。将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是关系到持续发展后劲是否强劲的关键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了见解与建议。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甘肃省委主委栗震亚指出,甘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十分明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对此,栗震亚提出建议,要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之外,还要降低门槛,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推行注册登记备案制,放手发展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放开领域,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县城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报 发展策略

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提出今后10年“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目标,要求基本实现报纸每千人日130份以上。县(市)区域报作为以纸质媒体为传播手段的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2003年全国报业整顿改革后,进入了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阶段。笔者走访了浙江省多家县(市)区域报,进一步了解了浙江省县(市)区域报在脱离行政资源依靠、面向市场,按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办报的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探索区域报的发展献上拙见。

一、制约浙江省县(市)区域报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虽然浙江省县(市)区域报不乏有发展的步伐稳健、守地如磐,甚至是跳跃式发展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县(市)区域报的“边缘化”、“四面楚歌”和“维持运转”的局面是不争的事实。在笔者有选择性地走访了浙江省现有的15家县(市)区域报中的多家之后,归纳若干制约其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1、报业集团和当地党委双重领导体制未能良好运作

一方面历史惯性和地方媒体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地方党委对县(市)区域报的继续领导;另一方面一些县(市)区域报不希望失去当地财政的支持和政策有利于报社的倾向,也希望受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庇护”。

2、人才储备问题日益显露

近年来浙江各县(市)区域报采编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同时,存在的隐忧也不容忽视。人才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有待提高,缺乏高端人才。与国家、省市级媒体相比,浙江省县(市)区域报报业人才劣势比较明显。例如《浙江日报》新进新闻采编人员60%以上都具有硕士学位,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新闻系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占绝大部分。第二,面临人才流失和引进人才困难的双重危机。一些拥有自主经营权的报纸用人机制灵活,经常用高薪、解决事业编制等办法从县(市)区域报挖掘人才。以《义乌商报》为例:目前报社仍然沿用按广告总额的15.38%提取奖金分配制度。这个分配方案有利有弊,开始实行之初是利多弊少,但到现在则是弊多利少。为此,一些报纸难以走出“流失――引进新人――培养――再流失”的怪圈。

3、当地经济状况对县(市)区域报发展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化程度制约办报规模。第二,产业结构制约广告经营收入。如绍兴以纺织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且轻纺业非直接消费品,投放广告的价值和意义不显著,这就影响当地媒体《绍兴县报》的广告投入。反之萧山地区经济结构多样且合理,当地媒体《萧山日报》的广告客户资源就丰富得多。第三,市场化程度制约报业多元化经营。浙江省各县(市)区域报都已意识到开展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性,并纷纷提出构想或尝试付诸于实践。

4、财政依赖使报业失去了活力和竞争力

笔者走访了浙江省多家县(市)区域报,发现仍有不少报纸尽管已经不再是党报性质,但依然享受当地财政的经费支持,报社的经营也依然沿袭旧制,始终迈不出改革旧制、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寻求自主发展出路的步伐。

5、“业域”思想陈腐,地域观念顽固

现代报业经营中,一些大的报业集团已经在延伸产业链中创造了巨大的商机,而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的县(市)区域报也享有依托报业向相关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受传统“业域”范围认知局限的影响,浙江省绝大部分县(市)区域报还未曾认识到相关产业给报业发展提供的潜在商机,还没有跳出原有的报纸经营范围,因而即便有发展,其发展程度也非常有限。

二、县(市)区域报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以自主知识创新的能力为发展动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审视传媒环境变化,明确报纸定位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对经济生活进行了调整,使得报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县(市)区域报面临着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日益突出。《义乌商报》和《萧山日报》的成功定位能带来一些启发。《义乌商报》的着眼点是充分利用本地商贸优势。而《萧山日报》定位的核心目标是牢牢抓住本土读者。县(市)区域报转型后,如果不发挥贴近性优势,将一无所长,难以在报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萧山日报》在如何把报纸办出特色上,提出了“立足本土特色、做强做大新闻、办精办活副刊、突出服务功能”的思想。

2、强调“读者”为本,做强本土新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一方面在舆论宣传上应当毫不松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民主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发生着变化,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报社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的需求,用人民群众的方式,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在这方面, 《绍兴县报》按照办成以县域为中心的区域性都市报的定位进行新一轮改版:无论是版面编排设计,还是报道视角的转变,都引入都市报的办报理念、采编手段,围绕“贴近决定影响力”,做强本土新闻、经济新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报纸的版式、内容都有了新的起色。改版后的《绍兴县报》,把“贴近决定影响力”的口号印在报头上,这不仅是树起了办报理念的大旗,更是自我加压,敢于让读者对照“贴近”来进行评论的举措。

3、实现多元化经营,突破广告瓶颈

在新的形势下,报业的发展要以报业延伸产业的扩展来盘活区域报业的产业链条。从县(市)区域报报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突破单产业支柱,开拓延伸产业以开辟新的市场,是县(市)区域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浙江省已经有多家县(市)区域报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业务,如《永康日报》与《金华日报》的发行合作,《瑞安日报》承接《钱江晚报》分印任务,《东阳日报》进行整体打包经营、成立《东阳日报》有限公司等等。这些积极尝试与探索,都是非常可喜的。然而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是县(市)区域报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同时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强做大报业经济。

4、融合新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对新媒体的认识经历了如下变化:新媒体初始期,普遍持质疑态度;新媒体成长期,普遍持观望态度;新媒体发展期,普遍持“融合和发展”的思路。显然,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已由被动转向主动,全媒体概念已被广泛接受。作为最贴近百姓民众的县(市)区域报为如何走全媒体之路做了不懈的努力。譬如,绝大多数的县(市)区域报已经实现了数字报,只是在怎样利用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怎样与新媒体实现真正有效的结合,形成有机的互动和补充上仍需继续努力。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开拓者和已经崭露头角的佼佼者。如《萧山日报》在现有的基础上,准备用3年的时间,努力实现全媒体采编、全媒体经营、全媒体管理的战略转型,按照全媒体的架构,全面进行组织结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营销整合、技术构成、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转型,这无疑能够为下一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 省直管县;行政体制;行政改革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4-0011-04

党的十报告提出,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大探索。所谓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由省级政府在财政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对县级政府进行直接管理的体制。

一、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重要意义

我国市管县体制始于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改变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的地区体制,积极试行地、市合并,逐步实行市管县体制。在全国各省、自治区扩大试点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进一步明确市管县(市)体制改革并加大改革力度,全面确立市管县的省—市—县—乡四级行政体制。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之下,市管县体制发挥了强化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稳定、中心城市辐射拉动农村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密切城乡联系的积极作用。但在日益加快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行政治理环境变化,市管县体制弊端逐步显现。一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现有地级市除部分本身经济实力较强的外,多数地级市是通过行政指定方式而成为县级政府的直接管理层级,并非自然形成的经济中心,其对县的经济辐射拉动能力有限,有的地级市处于自身利益需要甚至不惜利用行政手段与所辖的县(市)争夺资源、土地和项目,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造成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地级市为确保本级政府财政利益最大化,通过财政分成的方式,向上集中财权和财力,经过层层集中,县级政府只能拥有有限的税权和财权,占70%以上全国人口的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左右。[1]同时地级市政府利用市管县体制下的人事、行政和财政主导权,将大量不愿承担的事责和支出责任下压给县级政府。县级政府法定的教育、科技财政支出刚性较大,被迫承担远超其有限财力的财政支出责任,面临巨大的财政支出缺口压力。三是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市管县体制与信息化社会的行政组织扁平化趋势相悖,大大降低了不同层级政府间信息传递速度,加大了信息失真风险,造成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和行政成本上升。上述弊端表明市管县体制在我国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需要进行改革。

(一)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按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理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政府组织结构更趋于扁平化,减少了行政审批、审核的环节,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尤其是一些区域性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省级政府可以从全省范围内进行统筹安排,有效避免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减少了地级市这一行政层级,县可以直接向省反映问题,并获得以准确快速方式执行省级指令的机会,能够有效避免信息失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山东省为例,全省138个县(市、区)中,县和县级市90个,剩余的48个区中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占比与县域相类似的有30个,120个县域单元总面积、总人口分别占全省的95.1%、89.8%。[2]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受到许多制度性约束,其中之一就是市管县的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普遍存在着“没钱、没权、没人、没地”的困境,严重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行省直管县体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清除障碍,赋予县域经济发展以充沛的活力、动力和能力。一方面使县级政府拥有了更加自主的财政权力,公共行政权力和社会资源得以重新分配,让“留利于县”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将相关事权下放到县,促进了县级政府功能完善,及时处理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三)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市管县体制下,让作为一级利益主体的地级市来统筹市本级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往往会导致优质资源向市本级过度集中,而沉重负担却向县域不断转移。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由省级政府统筹协调大中城市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县级政府统筹协调中小城镇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了省级政府直接调控能力,实现了各种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可行性

(一)符合我国宪法和中央有关政策的规定

宪法第30条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划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可以看出,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层次主要是省(区、市)、县(市)、乡(镇)三级。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我国实施了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行政区划的层级由宪法规定的省、县、乡三级演变为省、市、县、乡四级。由此可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回归而非制度创新。2005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借力于“三农”问题进一步明确,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到2012年,在大部分地区实现财政省直管县体制。2012年11月,党的十再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这些都显示了中央推行“省直管县”的政策信号。

(二)有着现代管理理论的支撑

一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理论。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是影响组织结构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二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就越小。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动态平衡和协调不但有利于组织内信息的上传下达,而且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市管县体制下,管理层次较多,而管理幅度较小,从而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而在省直管县体制之下,管理层次变小,管理幅度相对变大,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二是行政区划理论。行政区划是有关国家结构层次的综合性概念,是指将国家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区和行政区不再完全重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过多依赖行政力量,客观上要求赋予地方经济区域更大自,打破地级市行政管理范围,在更大经济区域上进行优化资源配置,以避免过多运用行政资源干预和限制生产要素资源的科学分配。三是城乡统筹理论。城乡统筹理论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一体化发展,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等问题。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提高统筹层次,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平等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政府职能转变奠定了制度基础

行政干预过多、过细是我国管理层次过多的根本原因。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逐步减少,审批程序逐步简化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壮大,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使政府从繁杂的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其对经济社会的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这减少行政层级、扩大管理幅度提供了制度可能。

(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

近几年,山东省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据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013.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1.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73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5.8亿元,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755元,比上年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比上年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77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76元。[3]2012年全省有21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收支结构趋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提高,为省管县体制改革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五)电子政务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技术手段和技术性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影响行政管理模式的选择和行政效率的实现。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落后的交通与通讯条件所决定的。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兴起,政府正从传统的“公文政府”、“纸张政府”向“网络政府”转变。信息的传递已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一级一级传递,省级指令可以直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方式传到县级,这一切都强化了现代政府的管理效能,自然扩大了一级政府的有效管理幅度,为地方政府体制结构减少层级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便捷的交通也大大缩短了省与县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山东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4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75公里,通达128个县市区,二级以上公路里程38713.6公里,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以国省道为依托、以县乡公路及通村油路为基础,四通八达、高效畅通的公路网络,加上铁路、航空、海路运输为补充,使省与县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短,许多地区已经可以实现办公当日往返,也为省直管县提供了可能。

(六)国内外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和推动力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三级政府管理体制,行政扁平化特点明显,行政效率一般较高。美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联邦-州-地方的三级政府框架;澳大利亚分为联邦(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加拿大也分为联邦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德国政府结构从上而下划分成联邦-州-地方三级。在我国历史上,只是在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过多级行政层次,在更加广阔的历史空间内政府的行政层级一直保持在三级上下。据统计,从秦至民国末2100多年,中国地方政权有290年为两级制,占13.6%;有610年为虚三级制,占28.7%;有600年为三级制,占28.2%;有276年为三、四级并存制,占13%;有350年为多级制,占16.5%。[4]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开始探索行政层级优化改革。1988年,海南省率先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1992年,浙江省也开始试点推进省直管县改革;2003年,湖北省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工作。随后,江苏、广东、河南、河北、江西、辽宁等20余个省也陆续开始了扩权强县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山东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及建议

总的看来,全国各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主要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以湖北省为代表的财政权单一下放模式,即财政省直管县,不足之处是改革不够深入和彻底。第二种是以浙江省为代表的财政、人事、经济管辖权综合下放模式,即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不足之处是扩权强县的改革仍注重财政体制改革,而与经济相配套的行政权力下放不足,县一级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受到上级行政权限的制约。第三种是以海南省为代表的权力全部下放模式,实行全面省直管县,不足之处在于不具有普遍性,主要是由于其先天优势,即在建省之初就一步到位。前两种模式是渐进式改革模式,属于改革的中间阶段,第三种模式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一)山东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立足省情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早在2009年9月,山东省就启动了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批准商河县、高青县、莱阳市、安丘市等20个县(市)开展试点。2010年5月,又对财政试点直管县(市)增加了15项扶持政策。通过实施财政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试点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动了县(市)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县(市)财政保障能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也为全面实行省直管县积累了一定经验。学习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做法,建议山东省选择部分县(市)试点,重新定位地级市和县(市)功能,实现市县分治,全面放权,统一由省直管县,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省直管县范围,最终全部实现省直管县。

(二)改革建议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按照权利与责任相统一,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改革。建议首批选择5个远离中心城市、处于若干行政区域结合部、人口较多、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能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县(市)开展试点。

1.调整行政管理体制。一是调整党委、政府管理体制。试点县(市)党委、政府直接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工作。试点县(市)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单位)依照法律、法规,接受省委、省政府对应部门(单位)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二是调整垂直管理部门体制。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由省政府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要进行相应调整。三是调整群众团体管理体制。试点县(市)群团组织直接向省群团组织报告工作并接受业务指导。四是调整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体制。县人大常委会直接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县政协直接向省政协报告工作并接受指导;县纪委向省纪委负责并报告工作;法院、检察院接受县(市)人大监督并向其报告工作,业务上分别接受上级法院的指导、检察院的领导。

2.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试点县(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是试点工作的关键,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高县级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等至关重要。在维持试点县(市)行政建制不变的前提下,赋予试点县(市)政府地级市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凡适宜由试点县(市)政府行使且法律法规不禁止下放的行政管理权,都要下放给试点县(市)政府。试点县(市)政府需报请审批、核准的事项,改为直接报省审批、核准。

3.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在干部管理、财政、统计、考核等重要方面制定科学明确的措施。一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将试点县(市)原由地级市管理干部调整为由省直接管理,并对试点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其他班子成员及县处级干部、乡科级干部、垂直管理部门干部等管理权限,按照有利于试点工作相应调整。试点县(市)的行政区划、机构规格维持不变,为便于工作协调,试点县(市)主要领导可以适当高配。二是在财政体制上,进一步完善目前实行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省财政对试点县(市)财政实行单列管理。三是在统计制度上,试点县(市)的经济社会数据单独统计,数据直接向省对口上报。四是在考核制度上,试点县(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由省组织进行。同时要加大对县级政府公务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以适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工作需要。

(三)试点改革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是当前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切入点。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统计制度和考核制度等配套改革措施是工作的抓手,要确保赋予试点县(市)的权限真正落实到位。二是及时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推进省直管县(市)改革过程中,要及时跟进,对改革全过程实行具体指导。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作出调整,确保体制改革实际效果。三是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省直管县试点改革中要严肃纪律,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经审计、机要保密等各项规定,在扩大县级政府权力的同时,加强对县级政府权力运用的制约。在改革中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工作,避免出现管理真空现象。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周波.“省直管县”改革应重点解决政府间财力与事权匹配问题[J].财政研究,2010(3)

Zhou Bo. Province-Administrating-County Reform Should Especially Re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Match between the Inter-governmental and Affair-rights. Finance Research, 2010(3).

[2]王朝霞.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段立宏“山东省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摘登[N].甘肃日报,2012-3-21.

Wang Zhaoxia. Improv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unty Limit, and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the Selected Report of Duan Lihong’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within the County Limit and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ansu Daily,2012-3-21.

[3]山东省统计局.2012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大众日报,2013-2-28.

Shandong Statistic Bureau. The Statistic Communiqué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Dazhong Daily,2013-2-28.

[4]谭建立.关于我国地方政府级次设置的几点财政思考[J].财贸经济,2005(12).

Tan Jianli. Several Ideas on the Level Establish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in Our Country. Financial and Trading Economy,2005(12).

课题组组长:李 捷

第12篇

实际上,目前全国市县同城的区域不在少数,或县域包围市域,或县域与市域犬牙交错。

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艾天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最近十几年,国务院对撤县设区的审核很严格,只有零星方案获得批准。他认为,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撤县设区等区划调整审批也应有所松动。

日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往铜陵、长沙等部分市县同城区域进行调查采访,探讨市县同城所面临的问题。

发展尴尬

铜陵市是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74万。下辖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和铜陵县三区一县。市政府驻地铜官山区面积只有30平方公里,人口28万,而下辖的铜陵县面积却有876平方公里,人口为30万。从地理位置上,铜陵县的区域对铜陵市形成包围之势。

从铜陵市区到铜陵县只有几分钟车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一位出租车司机笑言,“如果打车费超过了10元,你要么被司机带绕路了,要么就出了市区。”

铜陵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在狭小的区域里市县连在一起,天井湖(铜陵市风景区)这边是铜陵县,对面就是铜陵市。市县区犬牙交错,都想要更大的空间,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县里和市里也有合作,但市和县毕竟是两个行政机构,从管理角度有一些不便,而区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同处中部的长沙市也是这样,长沙市大部分区域被长沙县包围。艾天福向记者介绍,长沙市城区面积很小,但是单位面积承载的人口密度太大。

市域狭小,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用地局限。铜陵市民政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发展经济要依靠工业,新来的工业项目会牵扯到用地,铜陵又是山区,丘陵多,主城区现在可建设用地非常少,这是目前的区域规划给铜陵发展带来的矛盾之一。

市县同城在基建规划、投资建设等方面不易协调,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对县域而言,一些功能也无法有效集中,科教文卫等行政管理部门,有的寄居在中心城市,有的分散在县域内各处,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影响到县域二、三产业的合理发展,进而影响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同名的市县同城还会给邮政等生活带来不便,如寄信地址写长沙或铜陵,没标明市还是县,就容易被投递错误。

权宜之计

市县同城给城市发展带来的空间壁垒是实在的,城市要发展也是实在的。

记者采访发现,为破解市县同城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目前各地采取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三:一是根据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渐次将周边县域的乡镇或村子划分至城市区域,称为“蚕食方式”;二是开发园区模式,即市开发建设的开发区全部或部分坐落在县域里,将一些大项目吸引或转移到开发区,以节省和扩展城市发展用地;三是撤县设区,将同城的县设为区,称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方便城市进行总体规划。

记者采访时获悉,铜陵市就为了经济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前后几次划走了铜陵县的部分区域。如在最早时候,将铜陵县的西湖镇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之后又将大通镇划归铜陵市郊区。

铜陵县宣传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开始时有人认为这影响了铜陵县的经济总量,但现在也逐渐理解了这是为使全市经济更好地发展。但零散地划走村子或乡镇,每次都会涉及户籍、住房安置等相关工作的调整,比较麻烦。

在开发园区模式上,现为国家级的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当初成立时将铜陵县的几个村子划归至开发区范围,而这个开发区由铜陵市直接领导。

在长沙,一些大的项目被放入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经开区”),经开区已经成为长沙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长沙县委宣传部部长彭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位于长沙县的经开区税收的统计数据纳入县里,县里和经开区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不过艾天福认为,现在大量开发区、产业园等与现行的行政区划有矛盾。虽然长沙县是一个县,但经开区不断扩展,肯定要用更多土地,这使区域往工业化、城市化方向发展。但是县级区域对耕地土地的限制使它不能走得太远。

为破解市县同城而“救急”的开发区,也容易带来管理问题。

谋变撤县设区

为彻底解决市县同城问题,撤县设区一直被议论和期待。

据媒体报道,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代表团向全国人大建议调整区划,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统一,其中解决马鞍山、铜陵、淮北等地市县同城问题被列为建议之一。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针对铜陵市与铜陵县的市县同城问题,在2010年的铜陵市两会上,民革铜陵市委就建议尽快考虑行政区划调整,将铜陵县撤销设区,进一步拓展铜陵市的发展空间。

铜陵县当地官员透露,五六年前,市里曾动议过要将铜陵县撤县设区,但最后一直没有成为现实。

长沙市也曾这样设想。

一位湖南省民政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09年,关于长沙县撤县设区和望城县撤县设区的想法口头上向国务院、民政部作了汇报,当时国务院建议我们报一个地方,就报了望城区,后被批准。长沙县的撤县设区方案还未正式启动。”他认为,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需要通过行政区划来解决,“为了突破市县同城的限制,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发展园区经济,用这个方法来突破壁垒,原来的体制不变,又兼顾了经济发展。不过从长远来看,如果条件成熟,还是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如天津的区划调整,搞滨海新区,实际上也是从园区经济开始的。”

艾天福表示,“等国务院将来在撤县设区审批上有所松动时,湖南肯定首先要考虑长沙。”

采访中记者发现,处于县级区域的人们多数对撤县设区持欢迎态度——撤县设区之后,就相当于“城市化”了。比如医疗保险、低保数额会比农村多,此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都是按城市标准,福利待遇有提升。铜陵县宣传系统一位官员就向记者表示,设为区之后,公务员薪资待遇就要按照城市标准执行,他这个级别每年可以多3万元左右。

“城市化”与耕地红线的纠结

撤县设区被很多人认为是解决市县同城问题的灵丹妙药。然而这事儿有难度。并且,它真能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吗?

“关于撤县设区的严格审核,我们也不赞成放开。放开之后,对耕地的破坏肯定是很大的。但控制太严也不行,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不利于拉动内需、调结构。”艾天福说。

区划调整历来被涉及地的百姓关注,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身份的变化,也可能会关系到钱袋子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区划调整的审核也被定格在最高级别。一个地方的区划想要调整,最终的审核权在国务院。

民革铜陵市委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我们报的提案,民政部门给了一个答复,但不很清晰,说撤县设区困难比较大,权限在国务院,铜陵可以通过自己的措施来解决经济发展壁垒。”

铜陵市民政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铜陵市民政局方面没有将区域规划报到省里面,铜陵市的行政区划也没有新进展。

前述湖南省民政部门负责人介绍,对区划调整的审核非常严格。重大的行政区划变动,要经过当地的各方面同意。比如长沙县要撤县设区,需经过当地四大班子,由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座谈后,报到长沙市的四大班子,再报到省政府讨论同意后,再往国务院报。报了之后国务院也不一定同意:国家要保证全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动摇,一旦撤县设区,很多农业用地就变为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林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撤县设区,现在国家层面审批非常严格。“如果不严格,这样下去,县就没有了。这显然不是发展方向,美国都还有县,中国不可能百分之百城市化。撤县设区之后,区里还有农村,造成了假性城市化。”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