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作者:王瑜 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
一、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关联产业发展
旅游业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赚取外汇、回笼货币、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等。[l](代7--m)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其经营影响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相关部门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的调整和变化。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部门有47个,引致影响的部门有20个。1元钱的旅游直接收入,可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阁(~)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兴百业,百业促旅业”产业格局,从而使得乡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例如,福州市永泰县依托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2005年,永泰县接待的游客达60多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仅土特产加工和销售一项,一年可为当地农民人均收益增加3000元一5000元,有力地拉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①今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乡村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出行的首选。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内容的乡村游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据统计,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三明市泰宁县星级宾馆、饭店、家庭旅馆住宿全面爆满,泰宁、将乐两县连续数天星级宾馆住宿率均达100%。②而武夷山,尽管房价普遍上扬,旅馆、招待所、二星、三星、四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普遍达到了95%以上,收获了很好的效益;餐饮业也十分火爆,大众餐厅、快餐店、餐饭馆、大排档一条街、农家宴、农家小吃等都吸引了众多的食客,用餐的客人成倍增加;不少精明的商家看准“黄金周”旅游聚人气兼聚财气的优势,把商业促销与旅游休闲紧密结合,纷纷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如九曲花街房地产在黄金周期间就推出了“五一购房就送港澳游”的活动,亚洲酿酒(厦门)公司打出了“品石泉佳酿,游武夷美景”的旗号,武夷大王鹅业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了“武夷土特产推介会”等主题消费活动都受到热捧,吸引不少市民游客看楼、购物;同时茶叶、地方小吃、工艺品、商业零售网点等也都出现了热销的局面。真正出现了以旅游为核心,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受益的良性互动局面,旅游业对乡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增加经济总量,提高乡村财政收入
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己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武夷山2006年“五一”黄金周为例,“五一”期间,接待旅游人数增长13.59%,与同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83%,旅游总收入增幅比旅游人数增幅高12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游客平均逗留天数达1,7天,较以往延长了0.2天,过夜旅游者人均天花费为605.40元/人天,一日游游客的人均天花费为215.25元从天,分别同比增长24.12%和34.70%。③同期,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同比增长71.91%,门票收入551.85万元,同比增长9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乡村经济总量,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有力地拉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从旅游年收入来看,近几年以来福建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连城县为例,1999年到2004年,连城县接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以26%增长,旅游总收入则以平均每年23%增长。2005年旅游总收入是2004年的1.2倍、2003年的1.76倍(见图1)。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税收收入。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指的是区域内外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所花费的总和,是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因旅游而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而旅游直接影响行业对财政的贡献是旅游对财政贡献最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旅游总收入对连城GDP的影响反映的是旅游业对连城GDP的直接贡献,也是旅游业对区域财政方面显性的贡献。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来影响连城的CDP,影响乡村财政收入。
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福建武夷山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一个有力的论据。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山区农业县。1989确立并实施“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使武夷山从原来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山区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旅游城市。从理论上讲,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修建车站、道路,以解决行的问题;必须开辟旅游景点,建造博物馆、展览馆,以解决游的问题;必须兴建饭店、宾馆、商店、娱乐场,以解决吃、住、购、娱的问题;与之相适应的供水、供电、邮政电话等市政工程就应跟上去。可见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以泰宁县为例:至2003年,京福高速泰宁县全线开工建设(2006年1月通车);邮电通讯、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已建宾馆饭店50多家(星级7家),家庭旅馆30余家,总床位达3000余个;娱乐健身场所20余家,各类旅游船60余艘,竹筏300多条。现今,随着泰宁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福银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进入泰宁的游客日益增多,为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行”等需求,泰宁正全力推进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城中心兴建集商业购物、高档娱乐休闲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灵秀商城,开辟泰宁风味小吃一条街,满足游客吃与购的需求;启动南会滨水休闲度假区和将溪山地度假区的建设,在金饶山、峨嵋峰、金湖等景区开辟登山野营和水上休闲运动,为游客营造娱乐休闲氛围;在城区、上清溪上码头、猫儿山等地扩建5个小区停车场,增设到各个景区的公交专车,开辟了泰宁到南昌、上海、温州、深圳等地的长途客运专线,逐步满足游客需求。泰宁县正在建设的宾馆饭店有金湖半岛俱乐部、泰宁大酒店、华大宾馆等,总投资额达2.1亿元。预计3年内全县的住宿床位将由目前的5000余个增加到至少1.2万个。甲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分页标题#e#
四、扩大就业机会,化解就业矛盾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就业者每增加1人,社会就业岗位就会增加3一5个。[2~与其它行业相比,旅游业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旅游业的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为社会就业所做的贡献第一部分是旅游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应包括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中为“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服务的直接从业人员;第二部分是旅游间接或引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把发展乡村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为载体,组织开发以生态休闲、果蔬采摘、乡村观光、耕作体验、农家乐等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农村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拓展乡村旅游市场。通过发展乡村游进一步繁荣了经济,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例如:2005年,泰宁县共接待游客88万人次,按国际通行的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比(国际为15:l一25:l,国内为25:1一40:l),假定全部按40:1计算,2005年泰宁县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2.2万个,间接就业按1:5计算为n.5万个,合计旅游业可创造的就业机会为13.7万个。可见,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就业效应。再如:永泰县目前“农家乐”从业人员有1300多人,直接在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就有800多人,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超过了1万,已有7000多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广大农民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生活水平,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①
五、带动并利用外资,增加外汇收入
旅游环境从本质意义上说,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由此形成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投资决策机率大大增加,所以,旅游业的发展能使区域内的引资和投资额增加。权威调查表明,旅游业直接外汇收入每增加1美元,将会促使区域利用外资额相应增加5至9美元。例如:2005年,泰宁县旅游接待总数88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99.97%,游客总量和增长速度均为历年最高;旅游总收入21197万元。旅游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05万元,签约外资项目1个,利用国外资金1500万美元,签约内联项目8个,利用内联资金11860万元,旅游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②入境旅游以接待入境旅游者的方式就地服务出口,即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出口方就地输出旅游服务获得外汇收入,同时以接待入境旅游者的方式将旅游产品出口到旅游客源地,换取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外汇。与传统的商品出口相比,这种出口具有换汇成本低、换汇率高、不存在关税壁垒等优点。以武夷山旅游业为龙头的南平市,1990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是1.98万人次,2002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是18.23万人次,是1990年的9.22倍。随着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旅游创汇也随之增加,1998年南平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3354万美元,至2002年增至6800万美元,较1990年增长了102.7%。旅游业对外汇收入的直接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乡村旅游业对福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旅游业对乡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形成“旅游兴百业,百业促旅游”产业格局;扩大就业机会,明显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民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乡村财政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区域梯度差异;带动外资利用,增加外汇收入。乡村旅游业正逐渐成为福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极大地促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 “台商投资洽谈会” “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经济 经济发展 旅游商品 影响
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特别是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以后,我国的经济模式的改变也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是在在商品经济环境下的,而且要有旅游活动的产生,这其中还要有好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前提。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反映游客和旅游活动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可以反映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关系。旅游经济发展的不仅仅可以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它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就业率。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渐渐的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
1.增加我国外汇收入,平衡收支。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的在扩大,这样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各国间的交流可以不断的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得更多的人来到我们的国家,他们的到来可以不断的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旅游业的外汇收入可以增加我国的外币持有量,平衡我国的国际收支问题,而且这种作用正在不断的扩大。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旅游业的收入一部分是国际旅游收入,另一部分是国内的旅游收入。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国家对货币资金进行回笼,起到积累资金的作用。在我国,每年人们的手中都会有很多的结余资金,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就要进行必要的手段进行资金的回笼,旅游业因此成为了最好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国民的消费,而且可以进行资金的回笼。
3.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很多行业的共同发展,特别是餐饮业、旅游商品和酒店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在自己的行业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在其他行业间接的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业的发展,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发展交通业,并且要有配套的酒店业和餐饮业做基础。这样就会增加很多的就业机会,减轻社会的负担,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经济的发展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时候,为了吸引游客,很多国家在景点设施、交通、娱乐、旅游商品、住宿餐饮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也在逐渐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大了财政对旅游业的支持。但是,要想发展好旅游业还是必须要进行好经济的发展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旅游业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只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是没有办法发展好旅游业的,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并且还要学习可行的管理经验。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一直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在国家的高度保护之内的,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时候形成了很差的局面。经营旅游业的人很少是经过培训的人员,并且因为缺少各种设施,就导致了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为全面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国家立法,严肃纪律以此来提高旅游业和有关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旅游活动,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在旅游方面实现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并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地方。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我国开通了很多到生态环境地的铁路,这些铁路的开通,使得到游客大量涌入这些地区,这样势必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迫切重要的,因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关键就是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2.促进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含有的有关于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更具人文精神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受益。再好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业。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了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目的是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的,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成为了一个新的可以实行的旅游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发展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乡村旅游战略也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更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乡村管理者,应积极地推动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让乡村旅游的价值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形式,在近年来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区域特色,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作为旅游地的村庄,居民可以依靠销售手工艺品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得劳务报酬,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齐全的基础设施引领之下以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人来消费。
(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是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居民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行性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工作岗位少的问题。在新时代环境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依靠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这也可以让农村人民在家中获得应有的收入。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战略的持续推进也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战略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农村更多的帮助之外,也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来乡村旅游的顾客会买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使农村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重点转向以观光旅游为重点。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当地可以利用较好的旅游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资源发展模式引领之下,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村民甚至只关注经济利益,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过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开采自然资源的问题时有发生,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乡村旅游战略的引领之下,村民有了新的利润获取方式,他们在保护自身基本收益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护环境,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转向关注乡村长远利益,这就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吸引各地人们来游玩学习,并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在乡村旅游战略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当地居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任务。在经济的推动下,当地居民可以对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空气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发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乡村已经在大力吸引旅游专业的人才,也采取了多种方案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固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然有限。实现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而乡村管理者及当地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健全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
一些地区尽管关注到了乡村旅游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和体制不够健全,乡村旅游仍受到很大阻碍。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且缺乏专业性人才,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作用的发挥。而健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如采取减免税收或直接补偿生态环境等方式,就可以持续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着力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要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扶贫资金的基础之上,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联合经营方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2]。当地政府也要推动各个部门联动,形成切实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可以对乡村旅游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解决乡村旅游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许多农村在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人,但由于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且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平台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地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相关人员要以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让游客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时获得美的享受。当地政府和乡村管理者应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要从大中专院校吸纳人才,以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乡村旅游管理方案融入当前阶段的乡村旅游事业之中,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的政策扶持已经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当地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大中专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到乡村旅游试点进行考察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当地也可以聘请旅游业的专家莅临指导,对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制定完备的经营规则和服务标准。
(三)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
在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从当前阶段人们旅游消费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消费者喜欢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区位环境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优势,但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完备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被外界了解,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应推动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传扬,吸引更多的游客[4]。由于农村地区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且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游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必须以完备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及时更新游客的信息,并做好游客信息的处理与反馈工作。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游客可以对当地的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正是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网络信息的投资力度,在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大量信息化人才,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5]。
(四)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乡村旅游战略常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依托于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的一种旅游经营模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地居民就需考虑到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及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推动乡村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转变,以田园风光吸引众多的城市观光者[6]。此外,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不同的季节,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项目。相关人员要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做好改进,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三、结语
【关键词】旅游经济 发展方式 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更加重视寻求精神上的愉受。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趁着节假日与亲朋好友一起外出旅游已成为时尚。不仅如此,在过去的30多年里,依靠对外开放政策,来华旅游的国外游客也有大幅度的增长,旅游经济也应运而生,在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之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旅游事业的整体推进和长远发展尚需面对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来自于外部因素,有些则直接来自于旅游行业的内部。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
所谓旅游经济,是指那些由旅游者的活动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与之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通过给旅游者提供游、吃、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而向旅游者收取一定的报酬,两者之间因为旅游行为而建立起一条商业纽带,从而形成经济联系并由此带来其他相关企业的经济发展,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构成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内容,这些企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力,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旅游需求量显著增长,市场规模蓬勃发展。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入境旅游市场均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国内旅游方面,已经从大中小城市逐渐发展到更广大的消费领域;入境旅游方面,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接待入境旅游的人数稳步增长,旅游创造的外汇收入节节攀升,世界旅游组织(WTO)曾经做出预测:1995年~2020年间,中国入境旅游的平均增长率将为8.0%,到2020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3710万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份额的8.6%,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出境旅游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的外出旅游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境旅游的人数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旅游供给量全面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张。随着旅游需求量的增长,市场规模的扩大有效促进了我国国内旅游服务内容的扩张以及旅游场所配套设施的提升和改进,为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传统的旅游景区那种单纯的游览观光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已不再能够完全满足人们希望能够亲自体验美景和参与互动的新需求。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各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旅游产品相继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追捧。生态旅游、会议旅游、度假旅游等各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层出不穷,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能够逐渐适应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旅游产业化逐渐形成,就业规模稳定提升。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旅游活动包括游、吃、住、行、购物、娱乐等,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与旅游相关产业,如住宿、餐饮、交通、零售、物流等诸多行业的发展。此外,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就业,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增加了整个行业的就业机会。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硬件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基础建设落后。我国的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既有底蕴深厚的帝王古都,也有景色秀丽的名山大川,还有完好无损的原始森林。但是,由于有些地方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导致许多配套措施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交通设施建设跟不上。每逢五一、十一等全国假期,国民外出数量剧增,使得铁路、民航等客运站人满为患,导致旅客滞留在热线旅游点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著名的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的热线旅游都因为交通问题时常受到民众的抱怨;二是景区内相关的服务设施跟不上,旅游的目的本来是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愉悦心情,然而,如今许多地方的旅游变成了煎熬。如景点里的停车位和厕所数量不够,游客往往要花上半天时间排队;三是各类环保设施跟不上,自1999年开始我国各地纷纷推出生态旅游项目,各种旅游资源相继登场,但是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环保设施缺乏,导致在商业化和人工化的同时毁损景观。
旅游软件缺乏规范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不高。优良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是旅游市场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缺乏服务意识。从游客的角度来说,由于景区对商家管理不严,经常遭遇商家漫天要价,导致许多游客产生逆反心理;而某些缺乏公德心的游客,对当地的风景和设施加以破坏,乱扔垃圾,乱割乱划,从而形成景区游览秩序的恶性循环。有些景区为吸引游客、增加收入而制定的旅游线路令人扫兴,游览变成了“品茶”、“参观丝绸”,浪费了游客的大部分时间。有些导游素质不高,对于旅游景点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讲解质量不高,游客听完还是一头雾水,无法尽兴而归。
旅游经济缺乏战略经营意识,区域合作薄弱。我国地域广阔,自然风景独特、地方特色浓郁、民族文化多样,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同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有时候会被划分到几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为两个或多个行政区共同所有。如长江三峡就分属鄂渝,太湖地跨无锡、苏州和湖州,香格里拉涉及川滇藏。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所在的各级政府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都比较重视,也采取了较积极的措施来尽量实现共谋多赢。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由行政管理体制衍生出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导致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大区域旅游难以形成,区域之间无障碍旅游活动难以开展,区域旅游的综合竞争力也难以得到提升,从而严重阻碍我国跨区域旅游业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
旅游经济缺乏制度规范意识,组织化程度低。我国现存的旅游企业数量很多,但规模大多数较小。因此,许多旅行社缺乏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只能靠找关系拉客源,靠恶性降价来吸引顾客,且经常随意减少参观景点,降低接待标准。旅游公司划分势力范围,依靠垄断维持经营。同样,因为旅游大多数属于短期行为,许多景点借机宰客,酒店趁客房爆满而大幅度提高餐饮和住宿价格,“一锤子买卖”意识浓厚。
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
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旅游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产业,也是天然的国际化产业。通过增强城市开放程度,运用各种国际化的营销手段来树立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打造经典的旅游品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国际和国内的客源,最终增加我国的国民收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旅游业作为环保可持续的产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旅游经济的连带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跟旅游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必将随之兴盛起来,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乡村旅游的有关问题
1.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与其他的旅游形式不相同,它是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观光、度假、健身以及购物的旅游活动。它可以使游客在休闲、游乐中学习到一些乡村生活方式及民俗,村民亦能从这种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1.2乡村旅游对游客的供需关系
为什么乡村旅游大受欢迎?它与风光的独特魅力,生活方式有关的休闲,这也体现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最吸引游客的就是乡野农村的美丽风光,悠闲地生活方式,宁静的生活空间,清新的生活空气,朴素的生活活动。这些乡村特点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要。在大都市这座“钢铁丛林”中生活久了,就会对复杂的、商业化的、高强度的都市生活方式产生厌烦,而有别于都市生活方式的小型乡村的独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就会对这些都市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人类都有怀旧情结,特别是具有历史气息的古旧乡村更是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选。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行为动机,人们往往会选择保持了乡野气息的乡村来放松。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在都市的儿童少年来说,到乡村旅游,可以达到扩大知识视野,了解大自然,了解农村,了解农事,陶冶情操的目的。
1.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热衷于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乐趣,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保障。1995年实行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制度,自此,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三个旅游黄金假期,全国城市居民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在不断上升之中。
1.4我国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自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开始提倡“华夏城乡游”之后,我国乡村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发展速度加快,其势已不可挡。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商机。现在的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造成浪费。发展乡村旅游业则可以高效利用这些过剩的农业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缓解了农村经济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产品各种各样,都是土生土长的原材料制成,可直接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虽然价格可能过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乡村旅游发展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技艺,生产原汁原味的农产品,实行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产业结构的调整,先进设备的引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乡村开展“农家乐”项目,农民竞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这样农民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到“农家乐”项目中,加快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吸纳了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终日生活在拥挤、吵闹的环境中,精神的不到放松,心理压力大。为了缓解压力,多数人选择外出旅游,回归大自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挤额的情况,也开阔了旅游空间。另外,发展乡村旅游,还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乡村文化形象。
1.5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还很微弱。乡村旅游的重点特色是在乡村中体会乡情、乡曲、乡趣,可是一些乡村旅游却有城市化的倾向,建立大型城市化的娱乐设备,人们似乎只是从一个城市走到了另一个城市,完全失去了乡村旅游原有的乡土气息,古朴的生活乐趣和本色。开发经营者只重视了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未能带动本地的农业收入,还有本地农民思想认识上不足,认为旅游可有可无,无法与旅游业相融合,导致旅游业的特色发展不起来。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忽略了农业资源和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发展的项目单一化,缺乏特色,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另外,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都是一个模式,重复建设,不注重对一些有深度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或无序开发,形成民俗资源的浪费。受我国农村地域的限制,我国乡村旅游布局分散,项目类型多,规模却很小,未形成产业体系。在贫困地区,农民自发组织的旅资金少,交通不便利,乡村旅游很难发展起来。乡村旅游还受季节影响,这就造成了旺季时,游乐设施容量不够,环境压力大,管理跟不上;淡季时,游乐设施闲置,经济收益下降。投资者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空间,往往雇佣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以自家亲属来管理,用人制度及其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政府的法律亦是空白处,对乡村旅游投资,没有一个严格的法律划分,致使一些投资商钻法律空子,造成乡村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乡村环境具有其脆弱性,如果对环境不妥善管理和保护,势必会造成“在哪里旅游,破坏哪里环境”的情况发生。比如有些游客乱扔垃圾,随意在树木上刻画,任意采摘花木做标本,捕捉野生小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对环境造成损害。还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目标,在生产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小溪中,造成水体污染;任意开发土地与森林资源,缺乏合理的计划,将资源开发到最大限度,破坏生物多样性,使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2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资源开发的战略,它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多,有经济、文化、环境等。需要达到适度的经济增长;保护民俗文化及古物建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目标。
2.2什么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无公害旅游活动。杜绝为了短期利益目标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旅游可以相协调,统一发展;发扬人文资源,维护乡村特有的乡情、乡曲、乡趣。最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3为什么要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闲、娱乐的目的后,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冲击等问题,多方面困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乡村旅游长久、健康、科学地发展。
3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乡村旅游与社区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社区的参与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建立适合乡村旅游的社区模式。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胀的综合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调动乡村居民参与建设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当做发展乡村经济的头等大事,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手续上做到简化、精准、及时,降低门槛。同时,在管理上建立经济、法律、行政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制度。加大旅游地区的检查、监督,扶持旅游地区的规划建设,保证治安,建立群众组织,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整体发展。
3.3提高思想建设,搞好农游结合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一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肆意开发资源,完全不计后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乡村资源造成了不可计量的损失。同时,农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有误,认为这只是开发商的事,与己无关,造成农游分离,农民经济得不到带动。当地关部门要搞好思想建设,积极宣传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做到农游结合,提高本地经济的发展进程。
3.4科学规划,开发以农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
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权益。鼓励并扶持农民果园、菜园、垂钓园、农家乐等建设。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游人即可以观赏,也可以品尝,还可以带走的一些列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
3.5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乡村旅游的一大依赖就是乡村无污染、原生态的环境,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那如何谈发展乡村旅游?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捉野生动物,禁止采摘野生花草,鼓励农民制造生态农产品,具有艺术气息的小物件等等来作为纪念品销售。营造较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实现朴实的乡村环境氛围,突出特色,拉大与城市环境的反差,让游人获得真切的乡土环境感受。处处为游人着想,方便游人观光、购物,保证食物的卫生管理,使游人在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时,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
3.6保护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人文因素是保证乡村旅游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乡村原有的文化是有别于都市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形式,可以使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陶渊明式的乡村恬静氛围。保护乡村文化,包括保护传统民俗、农耕文化等,有助于乡村旅游乡村性的发展。
体育旅游自然资源现状
吉林省适合从事体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例如:长春有净月潭森林公园、莲花山滑雪场、南湖公园。吉林市有龙潭山、北山、丰满松花湖;敦化的六顶山渤海古墓群;延吉的城子山山城;位于长白、安图、抚松三县境内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天池、瀑布、温泉群及大峡谷等,以及旅游部门开发的冰雪风光、向海观鸟、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项目,都具备体育旅游经济的开发价值。
吉林省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体育旅游资源虽说比较丰富,但是近几年的开况并不理想,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相关产业配套不完善
吉林省体育旅游业起步较晚,整个产业链发展还不具规模,相关的制度政策以及配套设施、机构仍存在很多问题,企业管理理念也比较落后。体育旅游业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必须与交通、宾馆、餐厅、商业、保险等行业相配套共同发展才会形成规模,提升发展速度,但是吉林省在这方面政府支持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产业整体规划失调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地区政府对企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从而造成区域间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过度开发导致整体管理失效,近距离重复建设景点的现象频发,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于浪费。
企业经营、营销观念缺乏活力
体育旅游业的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在发展地区体育旅游经济上缺乏大旅游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多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无序开发旅游资源,造成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失调,旅游资源闲置浪费现象频发。
体育旅游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项新的产品项目,是体育领域与旅游领域交叉渗透的新产品,在我国体育旅游成为新兴的旅游项目,然而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体育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专业人才就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因此进一步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业也就显得障碍重重。
体育旅游开展的对策
政府部门加大体育旅游产业资金引入的支持力度发展经济首先就要考虑引资。欲改善吉林体育设施,体育主管部门应想尽办法,抓紧时机,加大体育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并积极申请承办一些相关的体育赛事及活动,同时组建更多的高水平俱乐部,为吉林体育旅游业提供更多的硬件基础,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
完善与体育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理念,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国家都会在打造品牌的体育旅游业同时,一并努力发展旅游服务相配套的行业。而从吉林省目前对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上来看还相对较少,对体育旅游的配套设施的投入就更是微之甚微,并且就目前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体育旅游业想要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近几年内是达不到的。因此,只有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才是体育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可取途径。
发展配套完善的法律体制是促进我省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吉林省体育旅游业相关的法律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要尽快加以完善和配套。从大局上把握吉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对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制止,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并使吉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营工作健康开展。
[关键词] 贵州 民放民间美术 旅游经济 发展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的东坡,与重庆、四川、广西、湖南、云南诸省接壤,是一个旅游气候适宜,岩溶地貌发育,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的省区,省内碳酸盐岩占全省总面积的73%,形成神奇秀丽的岩溶自然景观;世居边远山区的48个民族,有着自己古朴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对外界具有奇妙的神秘感和强烈的诱惑力,特别是近年来传媒界对贵州丰富的风景资源和民族风情的多方报道及其各种旅游推介活动的开展,向世人全面展示了贵州神奇风貌,贵州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名声大燥,引发了贵州观光旅游的热潮。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贵州省已将旅游业作为龙头和支柱产业来进行规划和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必将迈入一个新纪元。
一、贵州旅游经济现状
贵州旅游业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受配套硬件设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虽规模小,档次低,却已显示出相当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贵州旅游业已今非昔比。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游客人数上,还是经济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1990年~1999年贵州旅游业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的1990年海外旅游者人数为24112人次,到1999年达到166995人次,增长6倍;外汇收入从1990年的不足100万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5501.54万美元,增加了50多倍;国内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1989年为399.23万人次,1999年增加至1510.17万人次,增长约4倍;人民币收入也大幅度增长,1990年人民币收入仅为0.2761亿元,1999年猛增至43.75亿元,10年增加了近200倍;2001年1月~3月份,共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25316人次,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18.82%,外汇收入949.85万美元,增长16.28%。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贵州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全省接持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外汇收入8020.27万美 元;接持国内游客2480.21万人次,同比增长31.88%,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8%,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同比增长43.54%。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决定从2002年起,每年拔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把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了解机场旅游线路规划的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相继完成并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由于贵州自然条件复杂,地域差异较大,各地区民族在各自的栖息地,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构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空间,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性特征,由此也形成了贵州自身文化特色,培育出众多带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1.贵州民族服饰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这里居住着汉、苗、侗、布依、彝、土家、仡佬、水、回、瑶等17个主要的民族,具有二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艺术。在这些民族中,特别是苗族服饰,工艺精美、种类繁多,不同的苗族支系有不同的着装,同一支系因地域的差异不同也有几种不同样式。
苗族服饰总的特点为头冠银饰及上装对襟栓于腰上,襟边刺绣彩色花边、大袖口、袖口有刺绣花边,下装为裙,有的长裙,有的短裙,全身多着银饰。
布依族在贵州是少数民族中较多的一种民族,分布于黔西南镇宁、安顺等地,上着对襟宽衣,大袖、襟边、袖口以蜡染主花样,头戴包头布,向后达,下装为蜡染花裙。
水族的服饰艺术独具特色,特别是服饰上的刺绣堪称一绝,这就是著名的“马尾绣”。侗族有南侗、北侗两种类型,北部侗族多着衣裤,南部多着衣裙。贵州民族服饰丰富多彩,有的偏远村寨原计原味的古老装束粗犷、神奇,刺绣的花纹令人眼花缭乱,它记载着本民族发展的历史。
2.苗族的银饰
银饰是苗侗族特有的装饰品,除了男人少量佩戴外,主要是妇女佩戴。银饰的布局可分为头饰、衣饰、颈胸饰、手饰几种主要类型。头饰如“凤冠”,由多层银饰组成,上有繁茂的银花、蝴蝶、螳螂、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生动的造型和纹样,下层逐一排刘海式的吊穗。银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头上的银角,银角仿水牛角,是标志性的造型,银饰已成为贵州苗族代表形象。
3.贵州民族蜡染
贵州民间蜡染分布区域广泛,大部分县、市都有蜡染流传。蜡染主要在苗族、布依族、水族、革家等民族中盛行。传统纹样主要是自然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自然纹取材于花、鸟、虫、鱼等自然物,但又经过夸张、取舍。几何纹多采用四面均齐,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点、线、面变化有致,主次分明,求得整体效果的统一。总体来看,贵州少数民族蜡染既多姿多彩,个性突出,又表现出共有的质朴清新、明朗大方的审美趣味。
4.贵州民族刺绣
贵州民族刺绣分布地域广泛,各地刺绣风格及工艺技法争研斗奇,各有千秋。贵州民族刺绣主要有苗绣、水族的马尾绣、花溪的苗族挑花。
苗绣,从刺绣的技巧来分有平绣、锁丝绣、破线绣、绉绣、辨绣、打籽绣、锡片绣、数纱绣(即挑花)。传统刺绣纹样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具象性纹样,接近写实效果;第二类为半抽象具象纹样,即由几何形线条组成的实物形象;第三类为纯几何形纹样,描述形象有动物、人物、花草及几何图案。
三都马尾绣制作工艺首先是在马尾上缠绕白色或有色丝线,然后用缠绕好丝线的马尾在制好的布料上,按花纹图案缠钉,再在固定好的马尾轮廓线内用织、绣、绞等手法进行配色填充而成。马尾绣图案多用一些虫、草、花卉纹样。
贵阳花溪苗族挑花,挑花是挑绣的一种,又称数纱绣,也有称“十字绣”,挑花图案形成单独纹样或连续纹样,结构严谨,对称而又富于变化。挑花图案色彩使用同类色较多,对比色少,显得素净,淡雅,别具韵味。
5.贵州的泥土工艺品
牙舟陶器,传统的牙舟陶器风格独具,以玻璃为基础釉,以黄、褐、红为基调,色泽古雅浑厚,十分耐看,在火烧制过程中,釉色表面出现自然裂纹,有如蜡染的冰裂纹,十分耐看。
黄平泥哨,是著名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统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小型彩塑泥玩具,泥塑造型千变万化,有飞鸟走兽,有家禽六畜,有鱼虫蛙蝶,还有神话人物,黄平泥哨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夸张变形,处理方法繁简得当,特征突出,具有浓厚的生活趣味,以自然烧成的黑色为底,着以强烈的红、绿、黄等颜色描绘而成,很有民族风韵。
6.贵州石雕
思州石砚,又名“金星石砚”,简称“思砚”。石砚石质优良,呈黛色,内含金星,砚面金光闪烁,具有水石珠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贮墨不易干涸,呵气可以磨墨,隔夜不生怪味等特点。
紫袍玉带石雕,是梵净山的一种天然石材,其结构紧密,硬度6级,色彩鲜丽,层次分明,光泽柔润,手感温和,细腻如脂。主要产品有砚台、墨盒,笔筒、屏风、茶具等。
7.贵州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是大方县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经40多道工序才得完成。纹饰有山水、花卉、人物、飞禽、走兽、虫鱼等,还有少数民族图案,形成了贵州的独特风格。
8.贵州傩戏面具
“傩”是原始社会先民对图腾、鬼魂及祖先的崇拜,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逐渐演变成固定的,用以驱疫病魔或“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并逐渐演化为傩仪、傩舞、傩戏几种表现形式。傩戏中广泛使用面具(也称脸壳,脸子),在傩戏里有特殊的位置,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面具种类有很多,不同的族别和地方的面具也各有特点,是我国古代富于浪漫主义巫文化体系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促进贵州旅游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注意综合性开发,达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从食、行、住、游、购、娱这6大要素作手,并通过政府支撑,市场运作,建立起“一个市场,三个中心”,即现代化旅行社市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发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旅游购物,促进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1.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在贵州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除了欣赏歌舞,领略风土民情和大自然风光外,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旅游纪念品的购买,丰富了旅游的兴趣,同时在返回之余,见物生情,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激进的今天,家庭增添一些民族味浓厚的工艺品,它为家庭的装饰又增加了一道风景。贵州的旅游业正在发展之中,贵州的民族民间美术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又推动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收入一大经济来源,世界许多著名的旅游区旅游纪念品收入都占了其旅游总收入的相当比例,如香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著名的购物中心,在其每年的旅游收入中250亿是购物收入,占其旅游总收入的一半,可见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民族旅游地区,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又是旅游纪念品中最主要的一个部份。因为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纪念意义。目前贵州旅游纪念品中的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品种少,大同小异,品质较低,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少有收藏价值,由此而造成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2.加强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研究,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对旅游产品中的美术工艺纪念品的开发应重点突出贵州民族特色,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工艺,多渠道引进资金,全方位共同开发、研制,生产高品位,上档次,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促使贵州旅游纪念品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研制美术工艺品中应注意突出以下的几性。
(1)民族性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地域风俗上。贵州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间呈现为相对分离的状态,“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其民族风俗大相径庭,不尽相同,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象千姿百态,异常丰富,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因此它出现的很多工艺美术品也丰富多彩,有反映自然崇拜的,有反映图腾崇拜的,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在选用民族工艺美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一定要考虑到工艺品对于民族性的代表有着一定的典型性,否则,对民族性的突出也就平平如是。象苗族的银饰银帽都犹如一顶美轮美奂的“凤冠”,不管是雷山式、黄平式、革一式都如此。但银冠上的牛角数雷山西江式银冠模仿水牛角的大银角,是标志性的造型。这也是图腾崇拜的体现,这样的银饰银冠最具有民族性。还有傩面具不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2)古朴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的都市,都市生活中高楼大厦,宽阔的大道和奔驰的车辆,滚动的霓虹灯和动漫的图画布满了整个脑子。他们从城市来到旅游之地,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绿色,古朴的村寨。对于旅游工艺品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啸繁华的画面,而是古朴粗犷的符号。因此,美术工艺品的古朴是旅游者选择之首。象黄平泥哨夸张的变形,古朴的色彩,正是旅游者所向往的旅游纪念品。还有刺绣中很多的鱼、虫、花、鸟的变形图案,古朴而典雅,也正是旅游者所希望得到之物。
(3)实用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所购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朴性的个性突出,值得收藏外,而旅游品的实用性更是收藏的动态表现,因为实用,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而这一功能会使这旅游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如思州的石砚和民间蜡染制品及牙舟陶等。
(4)纪念性
纪念性,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朴性、实用性商品有旅游地的纪念意义外,有些旅游商品还需标注旅游景点,而产生特有的纪念性,正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贵州的石板寨、小七孔等,美术家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设计一些工艺品,作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尽量与实用性联系起来,达到几性合一。
旅游商品除了要注意以上的几点外,同时要注意它的精制性,因为旅游商品要有它的精制性,才是有收藏价值,再者就是注意它的经济性,在价格上不要过高,过高也影响到商品的销售。作为旅游者他想买一些纪念品回去赠送亲友,如价格过高他们买不起,如适中,这样他们一买可能就是几件或一批,这样就增加了旅游商品的销售量,增加了旅游经济的收入。
四、结语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贵州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贵州作为旅游资源大省,西部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贵州旅游资源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与旅游开发对贵州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美术研究人员利用贵州民族美术资源和地方物质资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使贵州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增加旅游经济收入,提高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推动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R].2007-06-10
[2]贵州省年鉴编辑室:贵州省年鉴1990―2000[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关键词:
一、文物的概念
二、文物和经济的关系
三、文物保护对旅游经济发展意义和作用
四、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
每当说到文物,人们总把它和古老、历史联系到一起,其实文物是历史和现代之间的纽带;文物工作,更是历史与现代之间、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文化桥梁。
经济这两个字在当今牵动着人们的眼球和思想,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核心、实质、根本,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也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而是文化意义上的。正如今天的人们去寻求我们的历史的时候,都必须从文化的意义上去寻找,因为文化承载了以往所有历史时期的全部内涵。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有文化是绵长的、久远的;只有文化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符号和名片。文化是对历史全部内容的沉淀、积累;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最终只有转化为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只有通过文物才能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记忆和力量。也只有物化的文物才是历史文化的最真实、最客观的见证者;文物既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者、表证者、体现者,又是对文字记载历史的证人。
在现阶段,文物保护的观念也要有所创新,认真总结借鉴国际上文物保护和建设共同发展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贯彻文物保护法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逐步实现文物从单纯保护到保用结合这一发展方向的转变。把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到我们原有的文物工作流程上去,也就是说保护措施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保护的目的,不仅要考虑到如何保护好文物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到发挥文物古迹的价值作用。
保护文物古迹固然重在保护文物的价值,通常理解文物价值就是历史价值,文物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就是保护好它。其实不仅如此,保护的意义在于使之能够发挥其社会价值作用,即潜在的研究、教育、商业、旅游、文化、经济等价值作用。
无庸置疑,那些色彩纷呈、精美绝伦的大量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广大旅游者都希望通过旅游增长知识、愉悦心情。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历史有所了解,更愿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去感悟触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予人以直观、形象、写实、生动的感受。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品味,激发活力,同时,那些人类遗存之精美之绝世,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活跃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旅游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内外游客出行游览,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和满足欲望。为此,保护好文物,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些美伦美奂而享誉世界的文物古迹奇观暂且不论,从化作为广州市的生态旅游后花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至今仍然保存着广裕祠堂、五岳殿、太平钱岗古村、钟楼古村、以及吕田革命旧址等多处古迹和大量的文物,境内有省、市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其中广裕祠获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竞赛“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这是中国的文化遗产首度获得这一荣誉,成为珠三角地区历史研究中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也势必让我们充分利用文物之优势,打造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研制和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旅游事业整体推进。
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充分利用它、保护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为吸引众多的游客,旅游界必然会注重文物的保护工作,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态。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应。为了使文物能长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和文物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的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应对于大量的文物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缺少经费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与保护而惨遭毁灭。文物既然能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旅游景区就应该从其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区内文物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发展旅游和保护文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行:
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各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提升文物对发展旅游业战略地位的熟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细化的责任分工,不断增强政府宏观监管能力,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进行。
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文物与旅游部门要加强沟通配合,形成既有利于旅游事业发展,又合理保护文物的良好格局。
三是要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及超负荷地接待,以免文物受损。同时在旅游区醒目地段设立警示、宣传、标识,以增强游人保护文物自觉性,同时对有意破坏、损毁文物的行为,必须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予以严厉查处。
关键词:青岛;度假旅游;海滨海岛;旅游客源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18-02
度假旅游是人们较高层次旅游活动的需求和中高档消费方式的必然表现,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成功与否也是旅游地旅游业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当前青岛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来说,海滨海岛山地度假旅游资源①非常丰富,如何大力开发海滨海岛度假旅游,使观光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为观光度假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已成为青岛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青岛市度假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海滨海岛度假旅游
首先,海滨海岛旅游在青岛市旅游业中始终占主导地位。青岛市海滨海岛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受地理位置、资金及旅游开发政策的影响,除田横岛、灵山岛等岛屿以外,很多海岛海滨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并且一些岛屿至今没有人居住,还保持着原始状态。其次,海滨旅游经济产业带是青岛市旅游经济开发的重点。青岛市旅游资源有90%以上集中在沿海一带,大多分布在距海岸线40公里以内,这一特点决定了青岛市大部分旅游企业集中分布在海岸沿线,同时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又使得国民经济的各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市的大旅游经济网。青岛市海滨旅游经济带就是以沿海一线为基地向西北腹地和东南海岛辐射的经济扩张带,也是青岛市旅游产业的整体化、集合化。再次,青岛市旅游文化发展的类型主要有(海滨海岛)海洋文化、(佛与道)宗教文化、(琅琊等)历史遗迹文化、(海上、田径、足球)体育文化,其战略核心仍是海洋文化(吃海鲜、住海边、行海上、游大海、购海货、娱海中),吃住行游购娱都离不开大海。
二、青岛市度假旅游客源市场的正确定位
目前,国内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活动的主体,在接待人数上,海外国际游客约占5%以下,而国内游客约占95%以上,在中国(包括青岛)这种趋势和基本格局将长期持续下去。所以,青岛市度假旅游客源市场的正确定位应是“以国内度假旅游客源市场为主体,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国际度假旅游客源市场。”
国内度假旅游客源市场确定的基本依据:首先根据吴必虎等研究,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则为“中国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出游市场,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出游市场的80%集中在距离城市800km~1 000km范围以内。”其次,国际度假地的规划专家基本是把乘坐飞机两多个小时到达的落点城市,划为本地的主要客源度假市场圈。第三,参考沿铁路线途径的重要城市及省会中心城市(一夜的行程距离)和沿高速公路线途径的重要城市及省会中心城市(一天的行程距离)。按上述原则圈定青岛市度假旅游的客源市场是“以青岛为中心,以1 000km为半径的圆面区域和以飞机飞行两个小时所到达的距离为落点的地域,即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和北京、天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武汉、长沙、成都、哈尔滨等富庶地区。”
青岛度假旅游的主体客源市场不可能是国际客源市场。世界海滨沙滩度假旅游资源特点可概括为3S(Sea, Sand, Sun),即大海、沙滩和阳光。可根据旅游流引力模型(T=G*P*A/D)分析世界海滨度假地之间的空间竞争,这是一种共性大、个性小的资源,旅游者对此类旅游资源没有特殊的偏好。对度假旅游者来讲,两地空间竞争力大小之比为T1/T2=(D2/D1)n,影响他们旅游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因子。国际旅游度假老牌客源市场欧美地区都远离中国并靠近各自的传统旅游度假地区,这些成熟的国际度假客源市场已经基本上被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所瓜分,所以他们一般不大可能到中国海滨进行旅游度假。① 所以,青岛市度假旅游的国际客源市场只能稳定发展日韩、港澳台和新加坡东南亚市场,尽力开拓美、德等欧美远程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和南亚市场。
三、青岛市度假旅游产品要突出特色
青岛市度假旅游产品要充分挖掘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海洋饮食文化和海滨民俗风情文化,让游客吃一吃、做一做海味食品,论一论海洋饮食文化的特点;组织富有地方特色的渔家游、海岛游、渔船垂钓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参加渔民的海上生产和娱乐活动,和渔民一起出海打渔,下滩挖蛤蜊、抓螃蟹,挖池养虾等;举办海洋节、(出)航海节、休渔节、开渔节、港口节等活动,让游客参观参与海滨渔民祭祀海龙王和妈祖娘娘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并结合海水浴、游海岛、划船、赛艇、跳水、垂钓、冲浪等海上体育活动项目,开展度假旅游。在海边,适度开展海水浴、日光浴、空气浴、沙浴沙疗;在沙滩上,可以开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健美、沙滩摔跤、沙滩竞技等体育活动。也可发挥沙滩的艺术功能,举办沙滩艺术节,开展沙滩文艺演出、沙滩婚庆、沙滩风光摄影比赛、沙滩美术作品展、沙滩美食节和沙滩烹调大赛等活动。
青岛市度假旅游产品还要突出地方特色。首先,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而道教文化非常讲究养生健身之道,利用崂山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以度假养生健身文化为活动形式,创办具有崂山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努力开发养生教育、训练和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项目,挖掘具有健身医疗功能的传统养生科学药膳饮食文化,并融入到游客饮食起居生活当中去。其次,武术旅游活动颇受青年人的喜爱,特别是在与中国武术有渊源的日本、泰国等东方国家,纷至沓来的旅游者通过武术切磋、学习与交流,既可以掌握一些防身自卫的本领和工夫,又可以体味武术运动的文化真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崂山是中华武术螳螂拳的发祥地,可以结合螳螂拳与太极拳、气功等其他在世界上有口皆碑的武术项目,一起开发武术度假旅游。
四、青岛市度假旅游接待设施档次结构要合理
在开发旅游产品档次定位时,一定要坚持高中低档结合,重点发展家庭度假和经济型度假产品,适度发展高中档度假产品。低档产品是中国度假旅游初级阶段,速度型和规模型发展的需要,不仅投入少、建设快,还是国内大众的需求。中档产品是主导,符合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不但兼容性强,既可满足国际游客,又可满足国内游客;而且可塑性大,视市场变化可升级换代或降为低档产品。高档消费产品虽不是国民消费主流,但此类产品是部分国内游客的需求,是推向国际旅游市场之必须,也是度假区优化升级的需要。
青岛市度假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要以中档消费水平为主,兼顾高档和低档,建设成适应不同文化品位和消费层次的旅游度假村和度假区。针对本省和周边地区的散客为主,改造或新建一批经济型度假村和旅游客房,大力培植山东省内周末、节庆度假旅游市场,推出适合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周末游、休闲游等度假旅游产品。
五、旅游企业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
借鉴地中海俱乐部经营运作模式:拥有遍及全球营销网络和顾客,倡导完全超脱世俗的度假旅游观念;在这充满魅力、设备完善的度假村庄里,实行的是“无现金”经营制度,包价中含有一切服务费用;随处是体育保健运动项目,客人可以自由选择运动种类和强度,而服务人员只是活动的组织建议者;并且每晚都有文娱节目和舞会,进餐被形象地推销为饮宴寻乐,同时还有很好的社交良机。
应对旅游度假饭店经营问题:为了适应明显的淡旺季市场需求变化大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实行固定工和临时工的制度,淡季时辞掉临时工,以减少开支;另一方面,可以把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分为全年开放和旺季开放两种,属于旺季开放的,淡季时间停止营业,以保证全年开放的宾馆饭店仍保持较高的出租率。
六、搞好旅游综合环境,完善城市、度假区的软硬件建设
第一,搞好硬件建设,让游客有一个舒适的物质环境。一方面,抓好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另一方面,抓好旅馆建设让游客有舒适、安全、满意的住所。国际旅游近几年发展表明,随着低收入旅游者人数和零散客人的增加,旅游市场对高档饭店产品的需求增长放缓,而对中低档饭店产品需求量相应增加。为了适应各层次旅游市场的需求,适当控制高档饭店的建设,鼓励发展中低档饭店,形成高中低三级合理的结构比例和适当配套的旅游地饭店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有关专家认为,从国际经验和来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来看,中国旅游城市饭店建设档次应为:高档(4~5星级)为15%~20%,中档(2~3星级)为60%,低档(1星级以下)为20%~25%。
第二,抓好软件建设,为游客提供一个宽松优美的心理环境。首先,要扩大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放宽出入境手续,让游客自由往来;其次,要抓好社会治安,保护游客安全。政府要严格执法,杜绝旅游度假区内的“黄、赌、毒”三害,因为它们负面影响甚大,一方面破坏传统道德,毒化社会空气,损害国家形象;另一方面“黄、赌、毒”容易使人铤而走险,影响旅游区安全,使更多的君子和有身份的人不敢前来,反而影响了游客数量和旅游业的收入,阻碍了旅游业的正常健康发展。最后,还要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和饮食卫生工作,并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热情、周到地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溢.世界热带亚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