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

时间:2023-06-02 09:2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方式

第1篇

1.明确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是教学效果的预期、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不明将导致教学行为的偏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总体的思考方向。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仅“双基”目标比较明确,能力目标模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虚化甚至缺失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2.注重导入,激发学习的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知识,数学学多是枯燥的活动。特别是打过上课铃后,由于刚刚结束上一节课的学习,加上课间休息,此时,学生大脑皮层上的兴奋正高,如果教师设计新颖别致、有引人入胜的导语,就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瞬间就能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通过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愉快的投入学习,认真听课。

3.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新调整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督促者,是学生能力和优良品质的培养者,而不是学生语言上的代言人。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启发思维”、“教给方法”三者结合起来,提倡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是对的,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不可少。

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结合学生实际,不照本宣科;在课堂上不是一味让学生模仿练习,而是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弄清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做到“精讲精练”。“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适当地讲解。“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绝不是少讲少练。

4.挖掘学生创新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机会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倡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参加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教师还要调动学生大胆质疑,遇事问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寻根问底,师生商讨问题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施教,学生不仅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及结论,也能逐步形成一种质疑解惑、探究知识的创新品质。

第2篇

一、转变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上课开始,教师展示生活图片,跳高的支架,脚手架,以及道路交通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三线八角的数学图形,同时引导学生将生活图形数学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我们走进生活,关注数学。请看投影幕跳高的支架,脚手架,以及道路交通图,这些图片中都存在着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生:观察图片。

师:那么,我们说,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l与两条直线a、b分别交于P、Q两点,这可以说成“直线l分别截直线a、b于点P、Q”,两直线被另一条直线所截,则可得八个角,那么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有我们学过的对顶角和邻补角。如∠1和∠3是对顶角,∠1是∠2是邻补角。

师:那么上面的4个角与下面的4个角之间是否是什么特殊位置关系的角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转变课堂学生的接受方式,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本堂课是一堂数学概念课,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根据相交线中的角的位置特征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对位置的探索而获取概念的过程。

创设情境(游戏)。

用三根木棒搭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基本图形,在上方四个角、下方四个角的位置按规则各放入一枚棋子,看谁放得既快又准。

游戏规则:放在竖棒的同一侧,两根横棒的同一方。

同位角:位于两直线的同一方,第三条直线同一侧的一对角.

∠1与∠5,还有∠2和∠6,∠3和∠7,∠4和∠8。

其他两种角同上设计,此处重在让学生参与游戏,体验相同颜色棋子所放的位置与三条直线的关系,进而引出三种不同的角的位置关系。

三、转变课堂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变式训练1:将如图整体旋转90度,请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让学生自主寻找课堂所学的三种角,并能表达出来。

变式训练2:请同学们指出下列各图中∠1与∠2的关系。

这个训练先让学生分析出∠1与∠2的关系,然后探究出与这三种角类似的模型。

师:请同学们根据角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生:思考。

生:回答,交流自己判断的依据。

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判断的结果,大家再观察这些角的位置特征,并用笔把两个角的边描出来,分别探究这些角具有怎样的模型。

生:探究得出,同位角的位置特征类似于字母“F”,内错角类似于“Z”,同旁内角类似于“U”。

师:肯定学生探究的成果。

四、转变课堂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作为数学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将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本课中接下来可以设计不同图形,让学生能正确运用上面探究的结果,进行辨认,同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及判断的依据,培养学生的交流辨认能力。

五、转变课堂学生的参与方式,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机会

汉字有方、正、秀、美的特点。许多汉字本身就可以看作一幅美丽的数学图形。让我们把这些汉字看成几何图形,找出今天所学到的角。

(1)请同学们分别找出下图中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对数。

(2)∠1的同位角_______,∠1的内错角_______,∠1的同旁内角______.

请你从“王”和“中”这两个汉字里找出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角,并与同伴交流。

此处的设计再次让学生关注身边、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反映数学的现实相关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汉字文化的特点,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积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后记:

第3篇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效益 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认真探索,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只有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取得新的成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部分组成,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过去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对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考虑得比较少。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应主要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影响。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1 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要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如果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合作的。

1.2 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人与人是平等的,教师平等看待学生,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1.3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究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信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1.4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重视学生参与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2.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根本,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如果唯教材是从,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肯定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师教教材,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学生没有主动性,效果不好。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课堂教学中,要留点问题、留些时间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怎样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3)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4.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

新课改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观摩课,专家们在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5.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要求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部分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形式上的东西多,实质上的东西少。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切应由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决不能搞一刀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优的目标。

6.处理好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常规课程教学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主渠道,而研究性课程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方式的转变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要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非易事。教师除了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外,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成功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课堂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在英语学习中的害羞和焦虑心理,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好育人的功能;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以兴趣为支点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凡是比较强烈、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的兴趣。(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事虽不具有新异性,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具有密切联系,并能满足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需要,也会引起兴趣,(3)学生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加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遵循兴趣性原则,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英语学习;可以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如: Golden Touch,Hangman, Bingo, Guessing games 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 以交际为目的

首先,我们要利用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情景对话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表情自然到位。 然后熟记关键语句,强化常用口语。如:Hello! Glad to meet you!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See you! So long! 等等。最后创新、活化语言。单纯模仿、机械重复不仅学了后还不会用,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及时创设情景,利用书上的材料扩充交际语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口头交际能力。如把教室置成商店,让学生来购物,或把教室布置成肯德基,让学生来点餐。

其次,我们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提高交际的准确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人们开始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加入到另一种文化中了,在课堂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文化知识,把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对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课堂教学,以任务为基础

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任务”之所以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能满足现代语言教学的需要。首先任务能满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学习任务的广泛应用和对学习任务的研究兴趣,显然源于英语教学的交际原则。现代英语教学以“输出式”的方式,以任务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技能的培养为目标,教师让学生设计出个人信息卡,然后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个人喜好,与同学交流。很显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自然、有意义地增进目的语的习得,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任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进入课堂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差别。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游戏、唱歌等活动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外语习得的条件。任务变成了一种媒介、桥梁,它把教师的目标在自然而然中变成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语言训练。如教师设立服装表演的任务,学生就会自主地把自己准备的服装用英语表达出来。

五、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第5篇

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三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教学方式的持续进步,教学的质量得到了逐渐的提升,但这往往是不够的,还有着更多的缺陷,也存在着较多的漏洞。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每个环节都是重要的,因此对巩固教学深思、改善教学课堂做出相应的对策,是确保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实践;策略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在16岁及以下年龄,恰好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而人的三观形成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关系。人格魅力和性格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语文课堂的教学,教师务必对学生实行最有效的指引,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便于学生对语文学习能力全方面的提升,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渴求和学习的积极性。

一、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情况解析

(一)教师自身的缺陷

当前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合适的方法,没有设定好教学方案,过度的依赖课本和辅导书进行教学,对于课堂的活动设计缺少创新,有创意的课堂活动设计往往来源于丰富经验的积累和应用。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学生对课堂产生了较大的排斥,产生学习障碍,更不用说提升学习兴趣,教育教学也受到影响。

(二)中小学语文教育技巧的落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技巧进行枯燥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时常可见,长时间的枯燥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枯燥的气氛下,师生的交流较少,导致了很多问题,即使学生被动的接受了枯燥的学习方式,但根本上没有实在有意义的效果。

(三)缺少有效的教学内容的深思

教学活动的反馈,对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备课方式。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总结教训,对教学方式做出相应的改进。在每一次改进后,也要观察效果的提升,以便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目前,不少教师缺乏教学总结的习惯,对于教学课堂的问题,没有正确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长时间用相同枯燥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缺少正确的认识。教师的职责重大,每个学生的身心成长都需要教师的认真对待。

二、探索转变中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有用的对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转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流程,将学生带入课堂为主角,形成主角的学生,学生便感受到了自己的意义所在,知识的意义所在,教学有了优质的效果,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平常做事也是如此,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确认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坚持先进的教学思想去教学,针对学生的情况做出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体现一些学生爱好的环节,针对性的拉近学生的距离,将之吸引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也体现教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推动教学效果的进步。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设计,运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题材选择合适的方法,利用有效的教学技巧完成教学目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效果离不开教学技巧的应用。在教学过程尽可能的展开具有锻炼性质的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因此,教师应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性格爱好,去设计优秀的方案,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方便教学更好的进行。语文是语言交流和书面文字的学习,交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交流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可以设计上台讲故事之类的活动,也可以分组进行活动,提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能力。利用情感的交流方式,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被感化,用情感去学习语文,用情感去交流,对教学是非常有益的。[1]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反思

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习惯草草了事,缺少深思教学问题的习惯,也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教师要注重观察教学活动产生的问题,切换角度,以学生的角度来观察教学问题,并记录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容里面,教师应加入各种评价,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制定好方案,利用评价的内容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问题,也可以分析学生评论中反映的课堂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小课程,根据学生喜好来设计活动,并让各个小组进行演示,以小组为单位,老师也参与其中,在演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需要进行评价和反馈。这样既赋予学生主体性,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设计和反馈,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便于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进行倾诉。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教师教育思想的改进,能创新教育的活动设计。在课堂活动教师应注重教学问题的观察,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观察习惯,并抓住每个问题进行改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动的创新以交流为主的语文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了优秀的教学效果和兴趣传播。

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探讨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优秀的思想教育利于学生对错误学习的认识。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乐趣,也让学生养成自觉的改正错误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这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提升学习兴趣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状况,针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做出相应的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态,探究教学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做到最有效的连接。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立足教学思想的正确观念,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扩大了中小学生语文的知识面,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价值

教师应根据当前大多数的教学课程进行研究,多方面的角度观察和判断教学的实施,探索教学中易发生的问题。结合当前的教学形式,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有效的措施。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和反应,针对这些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对于教学不断的观察,不断地改进教学课堂,才能使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创造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促进中小学学生对语文学习技巧的掌握。[2]

五、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唯一讨论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可以进行管束和纠正。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有着权威的决定性。而课改的教学,消除了教师的主宰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和管理方式。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学生的学习存在问题,可以相互的支持和评价,更好的交流方式利于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对于课堂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堂里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将对教学的成功起着推动作用。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利于学生的独立性,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评价教学的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学习的问题,认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自己,观察自身的问题和优点,并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根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记录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对于学生的优点做出鼓励,对于学生的缺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好的学习习惯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当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有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而这些缺点学生不为所知,教师对于学生的不知,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养成观察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学会交流学会沟通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的沟通能力也关系着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也必须学会认识问题。

六、结束语

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相同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管理,所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采取相应的措施,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案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达到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提升。[3]

参考文献:

[1]崔文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实践的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17,03:107-108.

[2]崔文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7,10:51-52.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104

初中历史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新学科,很多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背诵记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逐渐对填鸭式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课堂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进一步学习探究,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相比较于传统的“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无论对于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伴随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改革所诞生的产物,将教师从讲台、板书中解放出来,将文本教材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立体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又能够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比如在进行《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学习时,教师可在课前搜集部分影像资料,或播放《百家讲坛》《历史揭秘》的相关片断,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和其厚重感,增加对历史课程的好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恰当运用合作探究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探讨、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对很多事情极为敏感,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合作探讨式教学更加适合初中生。对于初中历史而言,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安排小组分工合作,为大家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该小组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哪些不足,并加以及时指导,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感知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很有帮助。同样以初中人教版教材中《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个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预先准备两到三首描述当时时代背景的诗歌作品进行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或搜集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片断进行播放,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或者就某一具体历史史实寻找几名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由他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用肢体动作或语言加以展示,再由全班学生进行打分评判,从而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

四、充分开展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实际上问题教学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教材,在教材中自己寻找答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能收到很高的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毕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不相同,看待问题也有不同的角度。开展问题教学时,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要有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的教学环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教学。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要时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最高追求,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峥.数字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王胜群.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历史是以史为鉴的教学,是学习历史重大事件的教学,是对现实世界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教学,虽然现阶段历史教学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只要能够不断的优化教学实践,不断加强教学方式的改进,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革新传统的历史教学实践方式:革新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首先就应该以新课程为指导,发挥教师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作用,以教促学,以教带学。所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进行之前,完善自己的专业性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另外,还应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在对学生强化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的思考,并结合现实意义,总结自己人生经历中的实践教训。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最后,注重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就需要教师能够进行良好的学习组织,让学生积极的发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并有效的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转变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认识:针对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忽视问题,就需要加强学生观念上的修正。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之前,就应该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高中历史是高考中的一项重要科目,它的教学实践的成果严重影响着高考成绩,所以,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高考成绩,为了能够使自己上一个好大学,就需要端正态度,正视历史教育。另一方面,历史教育是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学科。培根说过:读史能够明智。所以,在进行历史教育中,就能够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能够进行多方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具有健康的人格,能够受顽强意志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使自己精神世界得以提升。

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是教学实践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所以,就需要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学校所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丰富课堂氛围。多媒体能够通过视频、音频的播放,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积极的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在这种有图有音的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氛围。另外,多媒体的使用还应该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当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些有效的教学材料使,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完善知识构成,扩大知识了解的范围,从而使学生对历史能够掌握的更加有效、全面。

历史是使人终身受益的知识体系,是使人明理、仁智的教学实践。因此,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在我国教学不断深化革新的实践中,就需要不断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手段,推进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更加完善,更好的发挥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作者:陈雪萍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

第8篇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及教学行为转变的思考

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正是当代课程改革中旨在实现课程统整的一种努力,教师要突破学科专门化的樊篱,具有整体把握与综合的能力,改变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与其它学科教师联手合作。

课堂上,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教师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教学是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放下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师生间的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就必须通过学习课改理论,参与课改培训,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二、新课程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思考

课标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学生要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弗赖登塔尔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类:思辩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物理学科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总结,是人类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可以分为上面提及的两类知识。对于思辩性知识宜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如在研究导体电阻影响因素及其定量关系时,猜想和实验方法的设计思想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中,让他们去思考,去理解,去运用已具备的知识分析问题。而对于几种常见的磁场磁感线的分布只是根据真实的磁场虚拟出来的,不宜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运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进行识记、练习、理解甚至灵活运用。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程序性知识积累到质的飞跃就会内化为方法性知识,即思辩性知识,而方法性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又外化于程序性知识学习,能积极地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和质量。由此可见,两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因此我们不能互相排斥,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思考

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物理教学主要是形成物理知识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合作。课标指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与行动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与指导,又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有利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全程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物理是个人思考的学科,合作学习首先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思维、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也就是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或在解题策略的“关节点”上,或在知识间联系的“联结点”上,或在物理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如此提问,必能“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转变 教学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71

新课程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如何转变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乐于探索、勇于创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转变以下几点教学方式:

1 变教师“传道者”的角色为“多面天使”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扮演教学中的多面天使,以组织者、引导者、创设者、参于者、合作者、促进者等多种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多元化的角色,灵活转变,必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打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和空间,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注重小组合作、组际合作、师生合作、全班交流以及同桌学习和个别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交换思想,增加知识。引导时要做到引而不发,指而不明,学生陷入学习的迷雾中时,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他辨明方向,而不是轻易告诉答案或方法,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自我,努力攀登。教师还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转变为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交流者,通过观察、倾听和交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因材施教,照顾差异、分层教学。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深入交流,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师生之间可以有认知和情感的交流,也可通过表情、动作、语言来交流。增进师生情感,进而使学生乐学、趣学。

2 变学生“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学习者”

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和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特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拓宽探索空间,激起学生兴趣,诱发自主探究,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愉快的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这一节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准备好四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条,再让学生自己动生对折,折出一张纸的1/2,2/4,4/8,6/8,再让学生比较观察,哪几张是相等的,即1/2=2/4=4/8,而6/8却与这三张不相等,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操作发现认知冲突,激起了探索欲望,再通过和其它同学的交流,发表自己的观察,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点,最后让学生探索分析当分母与分子怎样变化时,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直观材料的实践加上思考探索,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不止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更是一个创造者,这是一个主动参与、创造创新的学习过程。

3 变独立学习为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对学生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以及各种生活经验的重视,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如看一看、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多种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归纳、类比、猜测、推理、分析、验证等各种思维活动。体验中的数学活动还包括合作与交流。一个人的思维及方法始终是有限的,汇聚大家的思想和智慧,交流互动,构建平等自由的合作对话交流平台,打造生动活跃的课堂,促进积极有益的合作交流,能使学生思想火花交流碰撞,个体的经验与大家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目的。

在教学中,笔者大胆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验数学,能过实践活动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笔者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每节课的任务也是你们的,这些教学用具都是为你们服务的,要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在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若只一味枯燥地将教材上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数,最终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重蹈了填鸭式教学的覆辙,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什么有关?是什么原因?单凭学生独立学习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之间开展辩论,集大家之智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领悟、掌握,在体验中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4 变满堂灌为探索性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奥妙,并学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传统的数学课堂讲风太盛、华而不实,以教师讲为主,没有给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空间。探索是认知的来源、思维的起点,课堂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等使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和内容,并学以致用,培养创新型人才。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拿纸剪一剪、拼一拼,在实践中掌握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补作用,针对每个人拼凑的成果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轻松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积极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进一步优化了认知结构,激发创造性思维。

5 小结

第10篇

【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渗透新的教学理念与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化学的自觉性;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验探索过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性;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趣味性。以此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这是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重点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本人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教学方式介绍给同行们,共大家参考。

一、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围绕教师的讲解,跟着教师的思路的学习过程

在一些课堂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有的甚至打瞌睡,不专心听讲而看其他书籍或玩耍。传统的教学形式,在应试教育中,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听话、乖巧、为老师事从,为老师正确的“好孩子。”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这就为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新理念、灵活的教学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新课程改革,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培养学生具有很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须要,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有用之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觉性。案例1—1:如某教师讲《氧化还原反应》一节课。他是以复习、导课、讲解、问答、小结等传统形式进行的。以传统课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学生听的兴趣不高,课堂气氛呆板,不够活跃,教学效果可见一般。案例1—2:同样一节课,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的。他首先以多媒体展示阳朔溶洞等祖国山川风貌来引入,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接着要求学生用炭棒与铁片、铁片与铜片在稀硫酸溶液中的反应,进行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来引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他从课的引入到新课的讲授至全课的结束,以实验探索为主线,以学生参与、自主、探究、互动学习为主导,让学生积极大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与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给学生传授技能;不只是注重教学过程,同时更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积累,也注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组织、手势等形体语言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推敲。教学过程实用有效,教学方法新颖、科学、合理,学生参与度高且积极主动,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例。

二、加强实验教学,以增强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明:“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要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就必然要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是基础,是最能说明和验证问题的过程之一,因此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和地位。加强实验教学,是广大化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完成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实验过程与乐趣,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案例2—1:萃取实验。在分液漏斗中盛入10mL碘的饱和溶液,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倒转、正立用力振荡,则看到很美观的分层现象。从这个实验中可设置多个问题情景,1、液体为什么可以分层?2、碘为什么能溶解在四氯化碳中?3、碘为什么显紫色?等等。从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案例2—2:钠的性质实验。在滴有几滴酚酞溶液的水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问题情景:1、金属钠为什么可漂浮在水上?2、溶液为什么是红色?3、反应过程中为什么有嘶嘶的响声?4、反应后得到的产物是什么?案例2—3:焰色反应。用焊接在玻璃棒上的铂丝蘸取碳酸钠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将铂丝冼净后,再蘸取碳酸钾溶液做同样的实验,透过蓝色玻璃观察火焰颜色。问题情景:1、两种溶液燃烧后的颜色不同,一个是黄色,一个是紫色,为什么?2、其中发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应是什么?3、其有什么用途?等等。这些实验过程与问题情景的创设,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问题与思考空间,同时也把学生带进了神奇、美妙的科幻世界,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验的学习体验,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对科学的认知,从而激发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有成效,有成功之美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其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如生活中食用的食盐、小苏打、食醋、葡萄糖等,在社会生产及建筑上应用的如塑料、石油、氧化钙、水泥等等,这些物质都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很好地将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能增加学生对社会及生活的了解与认识,也能扩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案例3—1:如介绍物质的燃烧时,可举为什么纸片要比木材棒易燃烧;同物质为什么小的、薄的要比大的、厚的易燃烧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通过对实际的了解,得知在燃烧中,物质不同,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结构不同,着火点也不同的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案例3—2:如介绍元素的种类时,可与动物的种类进行比较。动物有牛、马、猪、羊等,对羊来说,其还有山羊、绵羊等。动物的种类如元素的种类,而动物中的不同成分山羊、绵羊就如元素中的同位素一样。这些形象的比喻,可将化学中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很容易搞清楚。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多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尽可能将问题通俗化、简单化。使学生学习起来易学好董,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体系理顺、理清,要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同时也能把“三维目标”很好地整合应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能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兴趣学习;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挖掘教材,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数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怎样才能把握课改教学中有利的资源合理利用,让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如:我在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将教材中的资源穿成一条带有故事情节的主线,以乐乐和同学们交朋友为引子,带学生参观上海为由,让学生在游乐场中找到了许多的角,在参观雄伟壮丽的杨埔大桥时进一步发现了其中有斜拉式的钢索和柱子及地面构成了不同的角,并设置了一组有关各类角分类的题,让学生把这些不同的角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并以直角作为标准进行判断。把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从中抽象出锐角和钝角。这样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合理地开发了教材资源。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自主探索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小朋友们,瞧,春天来了,花红了,草绿了,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歌。让我们唱着歌一起去郊游吧!(课件出示风景画,放伴奏音乐)

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郊游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在草地上坐好。聪聪给你们准备了一些食品,让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好吃的?”(课件出示水果图片)小朋友们,聪聪帮你们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食品,你们高兴吗?(高兴)你们高兴了,可聪聪不高兴了,因为这么多东西它不知道怎么去分。你们能帮帮他吗?(能)(多媒体出示糖果图片)

提出要求:

①把15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②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怎么分?

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分水果,然后小组交流汇报,有的学生说,可以每盘放1个,然后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水果分完为止,有的学生说,可以每盘放2个,这样可以分得更快些;有的学生说,一下就能看出每盘放几个正好分完,这样分得更快……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很快掌握了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课件、情景图、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对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引导学生独立对新知进行自主探索。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发给每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要求同学们通过撕拼、折叠、度量等方法独自操作,独立思考。从而证明自己的猜想。

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自主探索遇到障碍或无法解决时,产生合作探究的愿望,进而实行群体合作。在合作探究交流合作中,个人可以得到启发,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第12篇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怎样学。教学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三大转变:一是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三是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由课堂活动的统治者、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和与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畏惧了,教师应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三、教师教学角色的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习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要。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主学习,其基本品质是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而“我要学”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需要一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的时候,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二是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其次,培养学生具有“我能学”的心理意识。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学生的独立要求,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教师现在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我能学”的心理意识。 再次,培养学生具有“我会学”的能力品格。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改变传统的“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的模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和研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五、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

“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有的教师把课堂“对话”理解成“问答”,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一问到底”,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

有的教师把目前提倡的“活动”形式化。实际上,科学的课堂活动,首先是实质性的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等内在精神世界产生活动;其次是既要让学生动,又要让学生静,该动时动,该静时静。

有的教师以为“现代教学媒体”就等于“现代教学观念”。于是,一些多媒体教学走入误区,不管使用价值如何,课件一律制作的非常华丽,可无谓的动画、声音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

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夸奖,单调而优美的夸奖一点也不吝啬地给了学生,还不断听到掌声阵阵。科学的尊重观绝不拒绝批评。课堂上教师过多的随意性夸奖实际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它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甚至诱导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品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四个虚假”即“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虚假渗透”。

“虚假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这样的自主导致了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的失控,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多数问题讨论浅尝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