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木桶理论的启示

木桶理论的启示

时间:2023-06-02 09:2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木桶理论的启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木桶理论的启示

第1篇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黄冈;“木桶理论”;“智猪博弈”

一、“短板效应”与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更进一层,我们可以知道: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经验,但朴素的道理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讨论中,个别人津津乐道所谓“黄冈的优势”,但更多人往往只看到黄冈的劣势。必须承认黄冈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武汉城市圈中属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是制约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短板”,但这块“短板”不能换掉只能加高。这是由黄冈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区位所决定的。它不仅临近武汉,而且是鄂豫皖赣四省交汇处,是城市圈中唯一整于长江以北的沿岸城市。因此,它既是武汉城市圈自身发展壮大的腹地,也是武汉进一步发挥其幅射功能的桥梁。

武汉城市圈建设应协调推进,努力避免“短板效应”。目前,武汉作为城市圈的核心城市首位度过高,即所谓的“长板”过长,相形之处其它八市都成为“短板”,这不仅不利于武汉城市圈整体的建设,也成为武汉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补齐长短的有效方法显然不是削裁“长板”,而是尽快加高“短板”。黄冈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但与自身比近期发展速度较快。决策层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地位,不因短期发展而自喜,更不因“短板”而自悲。相反,在争取各项国家政策扶持时,要大胆地亮出“短板不可裁”的旗帜。

此外,从黄冈自身的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也要善于查找并及时修补其“短板”。目前黄冈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工业经济基础最为薄弱,制约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大力招商引资、集中精力抓工业经济是必由之路。二是在区域经济布局上,黄州城区自身经济基础脆弱,而所辖行政区域过广,形成“小马拉大车”之势,无法发挥带动县市发展的龙头作用。因此,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财力发展城区经济是可行的选择。

二、“智猪博弈”与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

与“木桶理论”有同工异曲之妙的是“智猪博弈”。“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大猪选择“主动出击”,小猪选择等待。

经济学常用“智猪博弈”理论,隐喻成熟期经济和成长期经济的博弈,即大猪处于成熟期,胃口大但资源有效性较弱;小猪则不然,只要获得相应食物,就会迅速增长。根据“智猪博弈”中大猪按按钮目的和食物有效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地判断出:相对成熟的武汉要学会当“大猪”,除了自己行动起来,必要的时候可适度让利,给“小猪”搭便车。

现在有人经常以黄冈在武汉城市圈中版图面积最大、人口数量第二自居。但这些非但不是黄冈的优势,而且很可能是黄冈今后发展的“包袱”。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黄冈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定位显然只能是“小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学会做一个“智慧的小猪”。

学会“争食”。正如小猪不应去按按钮,黄冈盲目地与武汉等大城市争项目也是不足取的,但必须要力争在武汉等大城市或整个城市圈所取得的项目中分一瓢羹。武汉新港建设项目中的团风作业区、唐家渡作业区,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中的武汉―黄冈段、黄冈公铁两用大桥等,都是黄冈通过“智猪博弈”受益的典型事例。

学会“配套”。小猪即是配角,黄冈在融入武汉城市圈中要甘当配角,演好配角。要认真研究武汉等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主动为其提供配套服务。所谓“接纳辐射”、“产业对接”,其实都是依托核心城市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延伸产业链。团风的钢结构产业,就是依托武钢的钢材而开发的下游产品。

学会“以退为进”。在特定条件下,“退”即是“进”,有“舍”才有“得”。武汉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一种“双迁”模式,即武汉的企业将生产制造车间迁往其他八市,而八市企业将总部迁往武汉。黄冈在此过程不仅要舍得将最有实力或最有潜力的企业总部迁往武汉,更要抓住机遇,吸收更多的武汉优质企业落户黄冈。团风、散花两地应成为分别成为黄冈接纳武汉、黄石两市经济辐射的桥头堡,不仅要建成两市的生产基地,还要争取成为两市的生活基地。

三、“反木桶理论”与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

由于“木桶理论”是建立在诸多的假设前提下的,但这些假设前提又是值得推敲的。于是人们纷纷对此进行各种各样的修正,由此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所谓“新木桶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体是两种:

第一,木桶的盛水量不仅取决于木板的长短,而是桶底、桶梆、桶箍的大小、质量、形状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理论实质上是强调团队的密切合作。这种理论对黄冈在融入武汉城市圈过程中,如何与其他城市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实施“错位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修补木桶不只用自己内部的木板自身对原木桶进行修补,而是用其他单位的长木板进行拼装,组成一只容积更大的新的“木桶”。第二种“新木桶理论”强调“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其隐含或衍生之义是,一个单位要发挥自身的特长,专心致志地将“长板”发展到极致,形成“长板效应”,而不是“补齐短板”。因而也被称为“反木桶理论”。

黄冈在融入武汉城市圈过程中,无疑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对照“反木桶理论”,黄冈应尽快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勿需讳言,虽然黄冈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至今尚未形成自己的优势或特色产业,也就是说黄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经济“长板”,这对黄冈长远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先进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扶持和培植具有黄冈特色的优势产业。

第二,虽然近年来黄冈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但显然缺乏统筹规划,整体上仍然处于“东一棒槌,西一榔头”的状态。事实上,孤立地分散地引进一个企业,不仅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且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有困难。只有成批地引进同类企业,才能形成企业的共生链、地方经济的产业链。因此,招商引资要立足引进一个产业,而不是孤立地引进一个企业。笔者以为,黄州的饮料业、团风的钢构业、全市的造船业,可算是黄冈“引进产业”的雏形。

第三,众所周知,黄冈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如果能有效地将这种文化底蕴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培育黄冈的优势与特色产业。黄冈应着力研究鄂东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教育事业,乃至相关联的工业产业之间的联动关系,从中挖掘最有黄冈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方亚飞,谢晓云.从“囚徒困境”走向“智猪博弈”――武汉城市圈博弈策略的理性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5(2).

第2篇

木桶理论对于有些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长期在有意或无意中普遍使用。他们的眼睛每时每刻都在紧紧盯着学生中“最短的那块板”,没完没了地指责学生这也不是,那也差,这不如张某,那不如李某等等。这样令人厌烦的唠叨在日复一日地打击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殊不知这犯了人才培养的大忌。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著名教育家王金战老师对木桶理论反其道而用之,强调特长论、强项论、鼓励或激励论。在他看来,学生身上最长的那块板,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于是就有了“优秀从强项开始”“优秀从特长开始”的格言。优秀教师的基本功是擅长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项、长项。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鼓励,是一个优秀老师必须拥有的能力。王老师对所谓“差生”有自己经典的看法,“差生”是怎样形成的?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就成了“差生”。作为一名教师,王金战老师从来不承认有“差生”,只有暂时落后、有待提高的学生。他说,学习差的学生,在别人眼里常常是一差百差,很难看到他们的优点。他对“差生”的转变工作常常从尊重开始,因为“差生”心理负担最重,内心最自卑,他们是同龄人中最痛苦的学生。他对“差生”的转变往往从发现优点开始,因为老师的适时、适度表扬,会让这个学生热血沸腾,学习的心态会大为改观。一个学生看似平庸甚至落后,你一旦挖掘出他的特长,他就会更加自信,更富于进取心。我们许多老师和家长,违背教育规律,不管学生的兴趣和感受,自以为是地“逼着牛和马儿赛跑,逼着哑巴唱歌,要求瘸子跳舞”。其结果适得其反,两败俱伤。实践证明,王金战老师对木桶理论反其道而用之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笔者拜读过王金战老师的著作《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和其他读者感受相同,“像王金战一样当老师吧”的共鸣,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人生最优秀的教练,摒弃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人性,不符合时代特性、社会特征的教育方法,为每一个学生铺就一条成才之路吧!

现今,老师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已经不够了。在王金战老师看来,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现代教育观念要求老师虽然只有一桶水,但要换来十桶水。老师首先是教练,教出比自己水平更高的学生才是好老师。老师就是要点燃学生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冲击力,让学生朝着成才的方向一直走下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出令自己敬仰的学生。其次老师的角色是导游,要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前面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灵光闪烁,必然会享受到无限风光。再次是学生成果的欣赏者,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肯定、表扬、鼓励适当且恰当地送到学生身边,让学生感觉到被自己景仰的老师表扬是多么快乐,能够经常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

王金战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地触动了笔者,使笔者倍感老师的责任重大,真正体会到栽树要养根,育人要育心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将专业课讲得令人如痴如醉,同时还应是人生命运的导师、幼小心灵的守护神。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笔者学习、认识、理解、应用和体会的系列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王老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经验、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等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乐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鉴于其特殊性,笔者在教学中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学生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调整好学生的心态,能够使他们用愉快的心情、豪迈的激情进行练声和演唱,用心体会作品的内涵,身临其境而忘我地尽情表演。如果某个学生心情不好,笔者会贴心地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影响情绪的各种问题,克服情绪障碍对学习的干扰。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在上课时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答非所问,怎能进入角色用心练唱和表演呢?从事声乐教育的人感受最深,心情好坏、情绪高低对课堂效果会产生超常的影响。二是积极实践反木桶理论,不看短板看长板。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找准各个学生的切入点,鼓励其向前迈进。课堂上笔者频繁出现煽情的语言多是:好样的!真棒!太好了!好极了!比上节课进步多了!因为学习声乐的学生,天赋、灵性、感悟能力、表演才华差异悬殊,老师不能用同一标杆儿丈量学生,不能赶着鸭子上架。应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只要通过努力和用心学习,人人皆可成才。那么,怎样对待同学们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或错误呢?笔者的做法是不回避矛盾,但应讲究策略。通常情况下,在上课时不批评学生,避免干扰学生情绪,打乱思路,影响教学进程和效果;不在众人面前批评学生;不与另一个好学生比较而批评暂时成绩差的学生;不能用“朽木不可雕也”“笨蛋”“榆木疙瘩”等不良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利用课余时间约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寻找根源,以理服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并携手前进。三是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效应。声乐课上,老师的高雅气质、煽情的语言、动情的示范动作和优美的伴奏琴声,定会将学生迅速带入作品,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忘我的角色之中进行演练。学生的激情表演,反过来再激励老师忘我地带教。这样师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激励,活跃的课堂气氛将会越来越浓,如此相辅相成的互动效应,必将推动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反“木桶理论”对育人的重要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声乐教学中更能体现其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王金战,隋永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谢振荣.“木桶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教育艺术2000.02

[3]马际娥.打破那只木桶. 教学与管理.2005,23

[4]马际娥.“木桶”理论之反思考.江苏教育.2005.11

[5]田奇庄.木桶里的短木条.散文百家.2004.18

[6]姚淑云.木桶原理与重点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4

第3篇

关键词: 木桶原理 高职英语 课程改革 应用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高职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英语的创新改革已经成为这场改革运动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只有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更好地构建中国所特有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一、高职英语课程的现状

三年前,我校就着手于高职英语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新的课程模式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改革的过程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教学模式不够新颖,教学内容和体系方面还存在欠缺,以现代教学理念引导的教学手段不够完善,等等。

二、木桶原理的定义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木桶原理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这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学校、一个系部、一个班级,还可象征某一个学生,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分别象征着学校、系部、班级和学生个人最大的素质和能力。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教学来增大这一个个“木桶”的容量。通过分析木桶原理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木桶原理可以在教育对象和课程内容两大方面给教学工作提供一些非常好的启示。

三、教育对象方面

1.根据木桶原理,高职生的培养应普遍化。

由于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对优等生的培训,却忽视了对中等生及后进生的关心与培养;而且有时只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优化管理而忽视了对老生的悉心栽培,这些都是与木桶原理相违背的。随着当今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对人才的高要求中也催生了对有技能的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对中等生、后进生及老生的忽视就变成了高职教育这个大木桶上最短的木板,从而限制了高职生的整体素质及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因而,高职学校的教育对象应普遍化。

2.根据木桶原理,高职生的培养重点应是不断找出并加长最短的木板。

如果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要想增大木桶的容量,有两种办法:一是同时加长每一块木板,二是只加长最短的木板。显而易见,要增大相同的容量,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要经济得多。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不考虑学生实际水平的参差不齐,而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按照统一的进度。木桶原理告诉我们,这样做就是采取的第一种方法,这是很不经济的,它大大增加了教育的付出,但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它缺乏针对性。更有一些老师不断采用物质激励政策,只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学生。这样做只能使长木板更长而短木板则依然短,学生的整体实力还是无法提高。由此看来,还是应采取第二种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查找和发现学生的最短处并及时对症下药,从而提高综合实力,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及时找出最短的木板,对学生时时进行检测,并记录其表现,以表格的形式给予综合的评定,纠出问题所在,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课程改革的内容方面

1.根据木桶原理,高职英语课改应注意与学生的整体能力相结合。

如果把学校的每个系部或每个班级比作一个木桶,那么这个系部或班级上的每位学生就是组成这一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是参差不齐的,所以组成这一木桶的木板也是长短不一的,我们完全可以设法让所有短木板向最长的木板看齐,从而有效地增大木桶的容量。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学习优秀的学生,作为尖子生的这些学生肯定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教师应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对这些尖子生的学习经验进行挖掘与整理,使之成为一个可达到的标准,成为班级内部的宝贵经验。然后,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自律让这种标准深入人心,让每个学生都能使用这种经验,都能养成这种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的现实能力得到统一的提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成绩,从而有效地避免因木桶原理的负作用而影响整个木桶容量的增加。

2.根据木桶原理,高职英语课改的内容应从狭隘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向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培养。

高职课程的改革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培养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适应其当前岗位工作的需要,其内容主要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

如果把每个学生比作一个木桶,那么组成这个木桶的每个木板就是该学生所掌握的各项知识技能,而该木桶的最大容量就是该学生的整体实力。现代社会是协作性社会,唯有合作求竞争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技能,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应以交际价值为标准,适当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英语教学与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的联系,课程的选材也应当能提供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社会风俗特色、专业思维倾向和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所以,课改的内容应从狭隘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培养。

3.根据木桶原理,高职英语课改应注意培养学生特别是中等偏上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应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要形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感悟科学文化精神,促进科学和人文的和谐发展。苏大版教材有一单元将“克隆”(Cloning)这一颇有争议的科学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还进行了道德伦理上的探讨。苏大版第三册的“The Environment”不仅谈到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而且强调了当代社会对环境的保护措施。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编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带有强烈的人文气息。

如果把每一个学生比作一个木桶,那么组成这个木桶的木板就是该学生所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技能,而木桶底则是该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果桶底不牢固,那么当木桶的容量随着木板的加长到一定程度时,桶底便开始松动,甚至会开裂脱落而令木桶整个崩溃。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正深入人心,这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具有高技能的人才,更要注意自身的人文气息的培养。因为我国的教育制度的弊端导致了大多数学生的桶底是薄弱的。传统的基础教育没有给我们锻造一个坚固的桶底,那么职业学校的教师就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上这一课。

五、结语

推进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是当前我校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我们要不断迸发出参与课程改革研究的热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突出课程改革研究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力求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研究与实践创新性研究方面有更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职[2005]32号.

[2]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4]白震坤.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

一、企业培训的瓶颈

瓶颈之一:培训定位模糊。对培训定位不清,致使培训与企业长期发展脱节,培训并没有真正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做出贡献。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大多管理者对培训认识不清,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或者是某些技能的学习,无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企业领导没有将培训放在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在经费紧张时首先削减培训经费。与此相应,员工也就认为培训就是离开工作短期休息,培训没有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联。

瓶颈之二:培训主体错位。培训只是培训部的事,高层不重视,中层不支持,基层不理解,培训部角色尴尬。企业高层常有这样的认识:“企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因为员工素质不高,员工是人力资源部招聘的,培训部是负责培训的,员工素质不行是培训部培训得不好,所以这些问题不是我们管理人员的责任”。培训部就好比一个“孤独的漫步者”,这就是培训部尴尬的角色。

瓶颈之三:培训对象错位。许多企业尽管重视员工培训,却只是关注中基层员工的培训,忽视对高管层的培训。只对中基层员工培训,忽视对高层培训,或者笼统培训管理层,员工的素质愈来愈高,而管理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瓶颈之四:激励配套缺位。轻视培训后期监督和人才提拔,造成人才流失,人才流动下的愤怒与恐惧导致企业领导伤心之余不再做培训。有些企业很重视培训,并且为员工提供众多的培训机会,但却忽视培训的后期监督和人才提拔,让员工感觉学而无用。人才的高流动率使高层面临这样一种困境: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培训上,培养了需要的人员,但却留不住人才,最后为别人做“嫁衣”。辛辛苦苦培养的员工说走就走了,本来还很稳定的员工在培训后反倒跳槽了。这些现象使得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心有余悸,害怕“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一来,即使认识到培训的特殊意义也会减少对培训工作的投入。

瓶颈之五:培训供求错位。培训没有建立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上,培训没有针对性,培训项目设置不合理,导致培训效果事倍功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就没有针对性。总之,许多企业没有将本企业发展目标、岗位技能要求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设计培训。培训前不进行细致深入的需求分析,对课程及设施不进行合理的设计,导致培训需求不明确,让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救火式、应急式、毫无规矩、偶然的、随意性的工作。

瓶颈之六:培训监督缺位。许多企业重视培训的前期准备、策划和选择过程,而当进入实施阶段时,却忽视了对培训的监督和沟通。培训实施需要必要的监督,以便实时掌控学员的学习信息,同时可以使培训项目在不断反馈过程中得以改善。而实际情况是,培训一旦开始后就很少有人过问,直到结束时才进行简单的考试。通常的学员都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地参加到培训中去,培训中缺乏沟通。同样的培训课程,有的学员学习效果很好、获益匪浅,而有的学员却所学甚少,就是因为沟通存在问题。培训过程中缺少监督和沟通造成事倍功半。

瓶颈之七:培训方法不当。在培训方法上,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模式授课,“培训师讲,学员听”,从而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使员工失去对培训的兴趣。许多培训师根本没分清培训与教育的界限,培训应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而关键在于改变学员的技能。我们还需要研究能够切实改变学员技能的培训方式和手段,国外探索出的讨论式、学习式、讲演式、游戏式、案例分析、模块培训等方法值得企业借鉴。

二、员工培训的木桶原理

1.木桶原理内涵。木桶原理指的是: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这只不过是木桶定律之一。人们往往关注木桶定律之一,而往往忽略木桶定律二:一只木桶能不能装水,完全取决于有没有桶底和桶底的质量!

2.木桶原理启示。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分别象征着企业、部门、班组和员工个人最大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员工培训实质上就是通过培训来增大这一个个“木桶”的容量。通过分析木桶原理与员工培训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木桶原理可以在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两大方面给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提供一些非常好的启示。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企业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管理者应用统筹、系统和项目管理的理念来建立完善培训体系,以及操作各个培训项目。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逐步改变员工的思想素质,提高工作技能,培养科学工作习惯,产生更大的绩效。所以做培训之前,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建立培训部门组织和实施相关培训项目的目标,而且要有一个初步的效果预测和培训管理规划。

三、培训对象之木桶原理

瓶颈拓展之一:培训主体就位。培训部应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得到足够的授权,解决培训需求分析、项目确定、内容设计、培训评估的问题。培训部应设定衡量本企业人才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设定相关课程,组织培训;在培训部的监督下,由中层管理者负责在部门内实施“全程培训”,培训部应将精力集中在素质培训方面,并在一系列培训、考核后对人员的提拔和推荐有一定的发言权,培训部的重要地位应该加强。

瓶颈拓展之二:全员系统培训。一个企业好比一个大木桶,除非这个企业人浮于事,否则每一个员工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这个企业的最大竞争力往往不只取决于某几个人的超群和突出,更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当市场竞争不激烈时这一点恐怕还不明显,但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某些薄弱环节的瓶颈作用就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有不少企业受培训经费所限,只对生产工人进行培训,忽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更忽视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有的企业则只对阅历较浅的年轻职工进行培训,忽视对资深老职工的培训。这些做法都是与木桶原理相违背的。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极为迅速,忽视对管理人员、经营者、老职工的培训将使这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企业大木桶上最短的木板,从而制约了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企业员工培训的对象应全员化。近年来,企业培训的对象更进一步从本企业的员工扩展到了与企业相关的非本企业人员,例如合作厂商的员工、顾客等等,以使自己的产品充分展示其效能和优势。瓶颈拓展之三:针对“短板”员工。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要增大木桶的容量,我们可采取两种办法:第一是同时加长每一块木板;第二是只加长最短的木板。相比之下我们很容易看出,要增大相同的容量,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要经济得多。有不少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不考虑员工实际水平的参差不齐,其培训过程象学校上课一样要求统一的模式,采取统一的进度。根据木桶原理我们知道这样做实质上采取的就是上述的第一种方法,是很不经济的,它大大增加了培训投资但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它缺乏针对性。更有一些企业将培训视为福利的一种,奖励给表现出色的员工。这样做更是与木桶原理背道而驰,它只是使长木板更长而短木板则依然短,企业整体实力还是提不高。现在很流行揭短管理,即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断查找和发现自己的最短处并及时对症下药使之由短变长,从而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要想加长最短的木板,首先就要找到它。要及时找出最短的木板,这对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编号法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制造性企业里,产品经过每一道工序时,该工序工人的编号都要加到该产品上,最终成品的编号就包含有经手的每一个工人的编号。一旦某个产品出了质量问题,根据该产品的编号便可直接找到责任人,然后对该责任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和培训,以加长这块最短的木板。

四、培训内容之木桶原理

瓶颈拓展之一:培训内容个性化。若把企业的某个部门或某一岗位比作一个木桶,那么这个部门或岗位上的每位员工就是组成这一木桶的每一块木板。并且每个员工的能力、素质、知识、技能等都是参差不齐,而模式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培训,只能满足一部分员工的需求,但是大部分的员工培训却没有满足。由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客观上是参差不齐的,所以组成这一木桶的木板是长短不一的,其中必有一块是最长的。因此,企业培训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从而以较低的成本提升员工素质。

瓶颈拓展之二:内部强者模范化。由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客观上是参差不齐的,所以组成这一木桶的木板是长短不一的,其中必有一块是最长的。我们完全可以设法让所有短木板向最长的那一块木板看齐,从而有效地避免木桶原理的负作用,增大木桶的容量。很多企业一提到员工培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从外部寻求培训资源,而不是从内部开发培训资源。实际上,企业的每个部门或岗位上必有一个工作能力最强的能人,作为最强者的这些能人必有其独特的、成功的工作经验和技巧。企业应注意对这些能人的成功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完善和提升,使之标准化、制度化和手册化,成为非常切合其所在部门和岗位实际的宝贵的培训资源。然后,通过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把已标准化、制度化和手册化的培训内容有效地传递给每一位员工,让每个在岗的员工都按照制度和手册所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工作,从而使个别能人的智慧和能力迅速地转化成为该部门或岗位全体员工统一的、一致的行为。

瓶颈拓展之三:培训内容丰富化。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培训特别讲究实效和收益,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使员工适应其当前岗位工作(下转第84页)的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其内容主要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生产线上的工人的技术培训。

如果将每一位员工比作一个木桶,那么组成这个木桶的那些木板就是该员工所掌握的各项知识和技能,而该木桶的最大容量就是该员工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于某个具体的员工来说,除非岗位知识和技能是他的薄弱环节(例如新员工),否则单纯的岗位培训对于提高该员工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现代社会是协作性社会,以合作求竞争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要求员工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员工掌握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在现代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所以,员工培训的内容应从狭隘的岗位培训转向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训。例如,现在国外比较提倡并盛行自我提高性培训,其学习内容不一定同目前的岗位工作相一致而是着眼于长远发展。这种自主性选择的业余学习同样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和指导。

瓶颈拓展之四:人文素养固桶底。若把每一位员工比作一个木桶,那么组成这个木桶的那些木板就是该员工所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木桶底则是该员工的人文素养。如果桶底不是坚固无缺的,那么当木桶的容量随着木板的加长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桶底便开始泄露,严重的情况下桶底会开裂甚至会脱落而令木桶整个崩溃。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优势正在替代传统的物质资源优势,“以人为本”已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人文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整体竞争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越来越需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

第5篇

Abstract: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fractal theory. The fractal scale features of Anhui province is analyzed with Luo Teka formula of urban syste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system is found to meet the rank - size rate.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Anhui is too balanced and the size of the capital city and big city are too small. A strategy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cities along the lake in Anhui.

关键词:城市规模分布;分形理论;反木桶效应

Key words:city size distribution;fractal theory;Anti-barrel effect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99-02

本文拟采用安徽省历年人口规模数据,应用分形理论研究安徽省17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分布及其演进的新特征,为安徽省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提供参考,也为分形理论在国内城市的应用研究提供相应的补充。

1 模型与数据

1.1 模型

在一个区域尺度内,每一个独立的城市空间均可以看作是一个镶嵌体,不同尺度的空间结构具有自相似性,在一定的无标度域中,空间单元的分布遵循分形规律。由于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都存在无标度性,即具有分形特征,因而可以通过捷夫定律计算区域的空间维数。本文采用罗特卡公式对安徽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作分维计算。

lnPi=lnP1-qlnRi(1)

式中:Pi-第i位城市的人口;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i-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

D=1/q,当D>1即q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文中人口数据在采用《安徽统计资料》中的1998、2002和2005年的年末非农人口数据分别作为各城市人口规模数据。

图11998年安徽省城市分布ln-ln图

图22002年安徽省城市分布ln-ln图

图3 2005年安徽省城市分布ln-ln图

表1安徽省历年城市位序和规模双对数回归结果

从图1-图3及表1看,3个年份的相关系数R值都较大,安徽省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安徽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维数(D值)从1999年的1.503,下降到2002年的1.355,到2005年的1.216,表明安徽省近年的发展趋势是首位城市发展相对于其他城市较快,整个城市体系等级差异性增大,人口分布趋于分散。

安徽省长期以来城市化水平较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以上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规模较小、数目较少,全省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目前只有合肥一个。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工业不发达,城市发展缺乏工业化的强大支撑,因此城市人口增长缓慢。首位城市合肥的坐标点位于回归直线的下方,表明首位城市的规模也偏小,没有起到在省域内应有的强辐射带动作用。

2 城市规模现状分析

2.1 首位度低

合肥历年的两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都较正常水平小很多。尤其是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基本仅为正常的二分之一。

从全国绝大部分省区看,通常首位城市既是省会,也是省内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发展速度远超出第二位城市。合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安徽省较低的城市首位度与其特定的发展历史分不开。合肥历史上并非是全省的经济中心,1952年安徽省省会从安庆迁往合肥,此后省会职能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文化职能受省会职能影响而发展起来。因此,合肥作为省会城市获取各种优势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全省城市的发展势头不能高度集中于第一位城市。合肥地处皖中,虽然是全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然而经济地理位置并不优越,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并不强。曾经提出的合肥-芜湖双中心的城市体系格局也降低了首位度指数。第二,安徽省城市规模结构的这种现象与我国的城市建设方针有很大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战略,结果导致城市体系的要素差异日趋变小,很多区域内缺乏必要的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带动一个区域的整体发展,导致系统等级的层次性减弱。

2.2 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

安徽省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全省仅存在一个特大城市,即省会合肥,它在空间上位于全省的几何中心。从平均规模看,沿江地区规模最大,皖南地区则小于其它地区。4个大城市中,淮南、淮北、蚌埠均位于皖北;小城市主要分布在皖南区。皖南地区城市体系以小城市为主体,小城市占据城市总数的75%;皖北则以大中城市为主体,等级规模结构相对完整。这种城市规模的空间分异与自然条件的空间分布及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皖北平原平坦开阔,耕地约占全省的49%,人口比较密集,是安徽省开发最早的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比较长而且相互联系比较密切,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体系。沿江地区是安徽省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经济轴带,凭借其独特的资源、政策和区位优势,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皖南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山地、丘陵、盆地错综分布,自然环境相对闭塞,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城市的吸引辐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城市。

2.3 不断趋于集中的城市规模结构

对对数变换后的城市规模和位序进行y=a+bx形式的回归分析,把最大城市作为一个普通样本参加回归,a是误差平方和最小时回归线的截距,代表了最大城市的理论值。b值反映了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的集中程度。从结果看,回归的相关指数比较高,回归显著。从参数a、b的变化可以看出,1998年到2005年a、b值都不断变大,2002年又趋于下降,说明安徽省城市人口的规模分布有向少数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但其中也存在波动。高位次城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城市功能将不断增强,人口进一步向核心城市集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城市体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同时各规模级的城市也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对安徽省1990~2005年的城市人口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等城市个数增长较快,主要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小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小城市向中等城市晋级很明显。相比而言,20~50万人城市向50~100万人的递补较慢,中等城市晋升为大城市的比例较低。出现了一个特大城市合肥,但其人口规模也仅有150.28万人,处于特大城市的下限附近。

3 对策和建议

建立沿长江环巢湖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包括合肥、巢湖、六安,芜湖、马鞍山、安庆、铜陵、池州),整合现有优势东向反木桶式发展,把沿江环湖城市群打造成安徽省最长的那根木板。

3.1 构建沿江环糊城市群的基础和优势

3.1.1 从分形特征得到的启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应用分形思想规划安徽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促进其分维值向D=q=1的最优状态方向演化,具体的规划可采用的措施有:

(1)由于城市等级体系存在首位度过底,因此应加快省内中心城市的发展,增强各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活力,促进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2)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利用东向战略、安徽能源基地开发建设的契机,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改善省内落后地区的通讯、交通条件,提高落后地区中心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3)产业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城市规划应以产业规划为魂灵。单个城市的规划应以优势产业的规划为基础,而以城市形体规划来促进,以此提高城市发展的活力。城市体系规划应重视首位城市产业与其他城市产业之间的关联,以促进城市体系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发挥。

3.1.2 反木桶式发展。木桶原理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里讲到的是反木桶原理: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在这个注意力的时代,特色就是旗帜,突显才能发展。与木桶原理求稳固的保守思想不同,反木桶原理是一种提倡特色突显的创新战略,要求打破思维定式,一切向前看,找准自己的特殊优势,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

(1)反木桶式发展是安徽这样较穷省份发展的秘密武器。安徽现在被周边城市包围,如何破解城市群之围?尖锐的钉子比笨拙的榔头更容易突破重重包围。不断加固最长的那根木板,在一个点上突破,进而塑造一种新的态势,根据优势富集效应而实现几何级数的发展,最终达到某一个制高点。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众说纷纭。其实很简单,核心竞争力就是独一无二的特色。就像成功的广告一样,诉求点无需太多,有穿透力的一点就足矣。一提起“高露洁”,很多人脱口而出“没有蛀牙”。这就是“点”的力量。简单的一点,让人过目不忘,简单的一点在这个复杂的年代具有惊人的震撼力。

(2)反木桶式发展是安徽这样较穷省份发展的现实之路。特色突显不需要庞大的资本支持。资金少并不意味着在起跑线上就被判了死刑。资金的多少决定了木桶底盘的大小,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常数,真正重要的是变量,也就是木桶的高度,所以如何让木板越来越长才是问题的关键。安徽现在的实力不足以走以“省会合肥经济圈”为主,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一心两翼全面发展的道路,合肥目前经济辐射力也确实不能达到此两经济带,换句话说木桶底盘的大小受到了限制,只能集全省之力打造最长的木板。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紧紧盯住最长的木板,将所有的资源都倾注在这块木板上,保证这块木板在所有木桶中最长的地位。

3.1.3 东向发展。在交通条件上,长三角集中了安徽最近的出海口、最近的经济圈、最密集的立体交通网络。而在资源互补上,能发挥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优势。产业互补上,实行配套制造业、旅游协作等,都具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

安徽东向发展就是要借梯登高、借力发展。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 1%的土地面积、6%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5的GDP,成为继珠三角之后中国又一个增长极,长三角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西太平洋沿岸重要的经济中心。以长三角西阔为契机,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充分利用安徽毗邻东部的区位优势,争取参与到上海、江苏、浙江的分工协作体系,充分发挥安徽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的优势,接受长三角的扩散效应。并为长三角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土地、科技、人力和农产品等资源支撑,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推进与长三角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奋力开拓长三角大市场,在融入长三角中加快发展,使安徽人民富裕起来。

沿江环湖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是安徽省最靠近长三角的地区,可以更好的抓住中部崛起、安徽省东向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同时,沿江城市带被国家列为规划发展的中部四大城市群之一。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带,用活合肥的科技力量,率先融入长三角,建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群。

3.1.4 横向借鉴。利用天然湖泊的优势,构建环湖经济圈,仅在安徽周边,就有两个典型,一个是环太湖经济圈,一个是环鄱阳湖经济圈。在由上海、南京、杭州为三个顶点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太湖正好处在中心位置,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与浙江的湖州、嘉兴五市,环太湖分布,正在构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二级经济圈,五市2006年的经济总量为11784亿元,占整个长三角16市总量的1/3。在江西,2007年1月,环鄱阳湖经济圈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将环湖分布的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六市串在一起,经济总量占整个江西的61%。

3.2 对构建沿江环湖城市群的几点建议

主要是加速城市化步伐,尤其是首位城市合肥的发展;调整优化省内产业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推进与长三角产业的互补、对接和互惠共赢;加强省内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彦光,罗静.城市位序-规模问题的分形理论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3):264-268.

[2]郁玉兵,曹卫东.安徽省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1:3-5.

第6篇

经济学效应中学生活效益南美洲一只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拓扑学上著名的蝴蝶效应,表达的是很多重大的变化,都来自于一些细枝末节改变的连环效应,防微杜渐才是一种深远的智慧。如同蝴蝶效应的广为人知,并且深刻地运用在心理学与社会学当中,许多经济学的效应同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对我们的生活决策和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一、马太效应:优秀的习惯让人变得更加优秀

在经济学领域中,马太效应讲诉的是一个“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社会规律。它的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通俗地说,“马太效应”,就是一种积累优势后的赢家通吃现象,它会让财富和资源向原来占有它的人获得更多,同样也会让失去财富和资源的人失去的更多。这样一个“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故事,给我们中学生活带来的启示是:一个人只要因为自信、努力而取得了好成绩,那么他就会更加自信和努力地学习,产生累积优势,而这样,他取得更好成绩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一个人因为没有付出无法取得好成绩,同样会通过累积增加他无法取得好成就的机会。这也是造成一些学生之间成绩差距愈来愈大的原因。

一个人如果态度积极主动,那么他就赢得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而获得这些财富后,会更加强化了他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得到更多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如此循环,就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因此,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才是未来我们取得怎样成绩的决定因素。我们身上的每个优秀习惯,都是最原始的财富,而保持这些习惯,让它们像生活的正能量一样,通过累积优势不断地影响和提升我们自身价值,才会让我们的成绩、品质处在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圈里。

二、羊群效应:了解自己,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在经济学上,羊群效应是用来指由于信息不充分,投资者很难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趋于相同并且彼此强化,影响需求和偏爱之间的互动,人们便会更加偏爱购买人数多的产品,产生从众行为。在这种羊群效应里,也许个体采取的是理,然而,却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显而易见,羊群效应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弊端就是“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特别是在投资领域,更是如此。

而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也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例如,某同学在选择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安排作息时间的问题上,会因为其他同学学到凌晨2点而不顾疲惫地模仿,会因为成绩优异的同学报名了课外学科提升班而跟随报名。但是,根据羊群效应来说,我们对于这些决策所掌握的信息,仅仅是从其他同学那里传递过来的,而缺乏对自身做出理智选择的必要信息,最终后果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得到不理想的结果。因此,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应该充分从自身挖掘信息把握规律,清楚自己的高效作息时间,知道自己的薄弱点在哪,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表而非盲目模仿其他人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达到自身总体效率最优。

三、边际效应:分散分配时间,效率更高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应也叫“边际效益率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这个经济规律,对于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的高中学习来说,指导意义在于,每个时间点的分配都关乎到最终的结果。我们把每一个学科的学习,看作是一次对时间的消费,当该学科的学习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时,边际效率会特别低。这时,作为一个理性的时间消费者来说,自然会选择放弃对该学科的时间分配,转而投入到另外一个学科,如此一来,才能取得最终总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虽然我们很多同学都有偏科现象,我们总愿意把大量的时间分配偏向优势学科,但是边际效应告诉我们,过多的时间分配并不能取得总效益的最大化。合理分配,放弃对每一学科的投入时间,权衡各个学科、甚至娱乐时间的分配,都有利于最终成绩和最终效率的提高。

四、木桶效应:解决薄弱环节,提升总体水平

木桶效应有称为短板效应,是说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可以使此木桶总体盛水量增加。经济活动中,整体的效应受薄弱的环节所影响限制,在资源配置中应当多加注重薄弱环节,才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对于我们力求总体成绩水平提高的中学生来说,把总体成绩看成是木桶的盛水量,每一块木板看成每一门学科,那么只有当每一门学科的水平基本均等且共同上升时,短板效应受到抑制,才能促成总水量也就是总成绩的大幅提升。如果仅仅注重某一学科的提高发展,却忽略了对薄弱学科的关注和完善,那么总体的水平不但没有提高,还会随着薄弱学科这块短板的继续变短造成整体水平的下降。如果不对薄弱学科加以改善和提高,优势学科就算突出也不会对总成绩由太大影响。

偏科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根据木桶效应,如果因此让薄弱学科放任自流,就会导致连优势学科也无法弥补的总体水平的下降。解决薄弱的环节,才是促使总成绩提升最有效的措施。

五、鲶鱼效应:竞争让弱者变强

鲶鱼效应由来于挪威,在当地鲜活的沙丁鱼比速冻的贵好几倍。据说长期以来,只有一艘渔船能做到将鲜活的沙丁鱼带上岸,后来渔民发现鲶鱼是使沙丁鱼活下来的原因。沙丁鱼为闪避鲶鱼改变其一贯的惰性,不停游动,以求保命,终得以存活下来。鲶鱼效应是指通过引入强者,激发弱者,使弱者变强的一种效应。我国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激活中资金融机构,加快了改革步伐,加速了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就是鲶鱼效应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鲶鱼效应对于我们中学生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水平也具有同样的作用。鲶鱼效应启示我们,在我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群,把学习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作为竞争目标,在竞争中不断调整提高自己。调整竞争目标是一个不间断过程,当自己在目标群中处于优势地位时,需要把更优秀的同学引入群中,作为新的竞争目标。新的竞争目标可以是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可以是同班同学、同一学校同学、其他学校同学,或是其他省、其他国家的人。这样,通过不断地调整学习群,引入更强的竞争者,在竞争的环节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当然,引入竞争者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否则就可能成为劳累过度而死亡的“沙丁鱼”,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无法使自己变得强大。

经济学效应还有很多,它们无时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而这些规律,也常常指导着我们做出理性的选择。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了解并熟悉一些经济学规律,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开阔视野,有着积极的作用。当面对选择,面对挑战,我们都应该站在最终效益最优化的角度来看,让身心能在紧张的中学生活中得到锻炼,并取得高考以及以后人生的更多胜利。

参考文献:

\[1\]赵文锴.每天学点经济学II.金城出版社,2010,1.

\[2\]焦光前.马太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4).

\[3\]黄罗家.校园文化的蝴蝶效应\[J\].科技资讯,2008,(4).

\[4\]张仁玉.蝴蝶效应下的经济学\[J\].商品与质量,2011,(6).

\[5\]陈璐.羊群效应与高校班级建设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9,(6).

\[6\]杨宇红.用边际效应理论看学习效率\[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第7篇

关键字:特殊家庭;小学生;分析;思考

一、背景

某小学学校规模较大,学生来源基本相同,大多为附近小区的住户的子女。有一名二年级男孩子十分调皮,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老师们对于这个孩子的作业和成绩常常是抱怨有加。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班主任老师经过了解,知道了这个学生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缺少管教,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怎么听爷爷奶奶的话,爷爷奶奶也感到束手无策。该学生的个人卫生也比较差,衣服比较脏乱。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之后,老师对他就一直比较关注,也常常关心他。帮他搞好个人卫生。显然是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现在的这些问题,包括了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都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亲的疼爱,母亲的关爱,使幼小的心灵在无形中留下了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而同时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也不能细致地照顾到孙子,对于他的个人卫生也没有太大的重视,于是使得他平时在学校里邋里邋遢。

二、解决办法

班主任老师一直在思索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一种方法是与他交朋友。经常给予他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上积极启发他,帮助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缺少课外书也买给他;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他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鼓励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但是这对于老师的时间要求很高,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种方法是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这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老师,而这是最困难的。

第三种方法是与他的爷爷奶奶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但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年级比较大,对于这一方面也不是很了解,也很难弄清楚,同时也存在着沟通的问题。

三、启示

班主任老师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了这个学生的问题,并且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行为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本身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繁忙。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小学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细心观察每个孩子,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作为小学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积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老师的努力,他的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老师的下一步的打算是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第8篇

那么,怎样让经济新闻生动起来呢?依笔者之见,应把握好下面几个环节:

一、突出信息适用性、视角平民大众化

就是从百姓的视角切入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以一种平民认识、目光和态度来选择和处置新闻。从而使经济新闻愈加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使经济报道既能以深入的内涵,更能以生动的方式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就现状而言,经济新闻范畴细分出的“适用性经济新闻”很好地表现了民生化的理念。从百姓生活中发掘鲜活题材,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关注经济无非是关注本人的生活状态:房价会不会跌,菜价会不会涨,电视频道多不多,买哪个股票才会多赚点钱。许多人还希望通过关注经济新闻来取得前瞻性的启示,从而引导生活。

因而,把报道的主题与观众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寓经济原理于日常故事中,并给受众以适用性的信息指导。不失为一条良策。黑龙江电视台刚刚开播的经济新闻节目《经济正前方》就在贴近观众这方面下了工夫,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如今年端午节期间。推出了“记者带您逛市场”系列报道,记者对粽子、糖果、水产、蔬菜等十个范畴节日市场进行调查,给观众传送了节日商品的价钱、供给等动态信息,同时还增加了“市民支招儿”、“专家提示”的报道,将百姓节日购货的经历和权威部门的信息引见给观众。这样,每一集经济报道都涵盖了“市场动态”、“市民支招儿”、“专家提示”三方面信息,为观众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帮助。

平民大众视角在具体实践上应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虽然它是站在大经济的立场,可抓住的却是经济范畴中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使经济报道加强亲和力和吸引力;二是指站在普通百姓角度,将党和政府关心、而且大多数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和欲知的事情。变成经济报道话题,传情达意。锯惑释疑。

二、报道视角人性化

经济是社会物质消费和再消费的活动。消费力中最活泼的要素是人,不写人怎样宣传经济生活中消费力?与消费力相对应的是消费关系,而消费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人、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理应成为经济报道中的主角。透过经济活动是物质再消费的过程的外表。经济更为深层的是人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完成。

同样,经济报道离不开对人的关心,要关注人的生存情况、历史环境变化、社会价值取向等深层的问题。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要有意识地调整本人的报道思绪和写作方式。特别在深度报道中留意拓宽人文视角。有了这样的视角,经济新闻报道才会愈加深化、全面。才会有鲜活的生命价值。

经济报道写人,会不会冲淡经济味?不会。写人,能够使经济报道变活。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黑龙江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正前方》节目在这方面的报道就有深刻的体会,节目中开设的《正前方热点关注》板块,每天的主角就是“人”,经过对经济事件中当事人的创业思绪、运营之道、命运起伏的报道,给其他创业者以启示,给观众以帮助。由此可见,选准切入点,对经济人物的报道仍然会引人入胜。

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选择运用语言,当好“翻译”,转变话语体系

一直以来,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说官话”,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报道因此显得单调无味。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要克制这一弊病,做到吸收观众,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法规、指导活动等当中的精髓“翻译”成大众想要知晓的东西,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

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厉以宁给我们做出了范例。当人们还不晓得什么叫资产重组时,他是这样解释的: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长板发挥不了作用,处理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把长板锯下来补在短板上,这叫“资产替代”;二是把木桶拆了,长板和长板放在一起箍一只桶,短板与短板放在一同箍另一只桶。这就叫资产重组。还有一次,讲到发展经济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速度时,经济学家厉以宁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骑自行车的人都知道,骑得太快会翻车;骑得太慢,自行车会晃,就不稳;自行车不走就要倒。发展经济也是如此,经济要发展,必然需求一定的速度。复杂的经济问题经过这么一个简单形象的比喻,人们自然就明白了。

第9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短板理论;内控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是其必须面对和破解一个永恒的课题。笔者长期从事的审计工作,近期又有机会参与了对公司内控的评估调查,痛感在保险公司自身所遇众多风险中,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完善所形成的风险尤为关键,正如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所说:“内控机制是公司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公司治理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说公司治理管的是大脑,内控机制管的就是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

如何建设和完善内控机制,保持“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健康运行,防范公司经营风险,笔者认为,就当前我国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而言,运用经济学上的“短板理论”对内控机制的建设会有所启示。

一、“短板理论”

“短板理论”这个原理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简单道理:由许多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的平均值,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经济学把这一现象叫做“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其道理很简单,水总是到了最短的那块板就溢出来,其它的板再长也没有用。要想提高板的整体容量,就应该下功夫提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显而易见,这个里告诉我们的是补短的重要性。

二、保险业内控机制建设中的“短板”

对保险市场的内控管理而言,就如同一个大大的“木桶”,由各个保险主体及各保险经营队伍中的一块块“木板”所组成,要建成这么个内控管理严谨、竞争理性而有秩序,就必须不能有“短板”,而现实情况是这样的“短板”仍然存在

一是内部管控"尺子"的合格性有差距。在业务经营上, 作为内部管控 “尺子”的有些规章制度、条款,制定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没有充分考虑被保险人因区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的消费喜好,也没有充分考虑保险经营者因当时当地竞争主体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当地政府经济工作重点不同、当地民风民俗对展业方式影响等因素,因此用这些规章制度作为内部管控的尺子,往往在某些地区或某些时期就不利于因地经营,展开竞争[1]。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就是这种极端做法带来的弊端。其症结主要在于生产“尺子的厂家”不善于调查研究或调查不全面。笔者以为这也正是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近日要求尽快建立“合格管理制度”的意义所在。

二是内部管控"尺子"的严肃性被缩水。从近年来保险业存在的主要违规问题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大的案件,还是一些小的违规,不管是什么样的单位违规,也不管违规程度如何,有相当一些违规问题,上级是清楚的,至少不可能一点不知道,尤其是一些大的违规事件,大部分都是上级领导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是领导直接参与了违规。就像常见的违规支付手续费问题,可见逐级负责,逐级管理责任仍未真正落实到位。有些方面,不能说我们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在一些人眼里,这些规章早已成为案头的摆设。由此得出结论,发生这些案件,除了案发人的主观原因外,制约机制不到位,监管不力,权力膨胀,处理不严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

三是内部管控"尺子"的统一性被扭曲。目前在中国保险业市场上,通过近些年的中国保险监管当局的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实施,应当说正在向有序竞争方向转变,但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为了急于发展业务,在保险业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不惜违规操作,不择手段进行恶性竞争,因此造成了当前有一些区域仍然出现了“各唱各调”的情况,使内部管控的“尺子”形同虚设,甚至出现了“你能干我也干”的“多米诺”效应。如某保险公司,曾在成立之初,通过抬高手续费展业,尤其是在同业公司重视车险管控,调整险种结构时,仍不顾风险,以高手续费吸纳一些“垃圾”业务,其负面影响,不仅仅是该公司自身后劲乏力,也一度使当地保险业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的竞争。

四是执"规"的自觉性不强。由于内部管控"尺子"出了问题,存在不合规经营的的现实,加上改革带来的利益冲突碰撞,员工队伍中有些人,一方面对世俗看了个“透”,导致上行下效,"规"的观念淡化,执"规"的自觉性不强,形成违规也见怪不怪的"怪圈"。一方面对自觉守"规"的典型弘扬得不够。完成硬指标得奖天经地义,而软指标考核却被淡化,纵然出台一些措施,也是不痛不痒,使强化内控的氛围难以形成。

三、“补短”的有效途径

1.努力建立和完善合格的"尺子"

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是保险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内控文化形成的基础。就当前而言,需急迫建立一系列合格的"规"。在我国保险业股份制改革的背景下,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目标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业务复杂程度、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因素必须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相匹配,并且应随着上述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动态的调整和保持[2]。如果这个"规"本身不充分、不系统或者没有得到及时修订,就会使保险业在客观上处于违规的境地。人保财险在2003年改制之后,在省级分公司成立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所辖地区内部审计,使经营管控关口前移,并专设内控审计岗,在展业中严格按“内控优先、制度先行”原则,同时又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诸如《六条禁令》等政策、措施,为实现合规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值得仿效。因此,保险监管部门应牵头,组织力量对相应的"规"进行清理和完善,为加强合规管理做好基础性工作,使合规工作达到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2.创建科学的内控管理机制

许多案件的形成,大多是制约机制失控和监管不严的结果。如何确保一个"规"在建立好后能够被大家持续地遵守,并且保证这个"规"自身还能够被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必须有一套机制作保证。首先,要切实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就必须从涉及保险业整体的企业文化、组织机构扁平化、流程管理、岗责体系、绩效管理等方面入手,梳理、整合和优化各类规章制度,建立专业化的内控管理队伍,确立清晰的报告路线和问责制、举报制等,真正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体现合规风险管理在整个内控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其次,要通过设立内控部门或专职内控岗位,界定其功能和职责,独立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对发现有违反法律、规则和标准的操作行为,确保管理层能够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确保从业人员的行为,自觉服从既定的"规"。

再次,要通过一定方式对所有新上任的部门和各级负责人进行上任前的内控制度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充分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项主要规章制度和其所在部门的全部规章制度,达到对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规"了如指掌。而对那些经过培训不合格的,则不能让其上岗作业。

3.构建富有内涵的内控文化

文化具有普适、大众性的特性,根据其固有特性,建设富有保险业特色的内控文化,是内控机制建设、完善、运转的有效途径。 “内控文化”和“内控氛围”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基础。而要建立这样一种文化,必须以人为本,无论是作为内部控制的设计者,还是作为内部控制的最终执行者的基层操作人员,内控观念淡薄,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极易酿成风险隐患。内控文化的形成,与员工的文化层次、职业道德修养、品行有着直接的联系。合格的"规"要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执行,必须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把对内控管理做得好或对举报、抵制违规有贡献者给予保护、表扬或奖励;对履行工作职责中仅有微小偏差或偶然失误、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予以免责或从轻处理;对存在或隐瞒违规问题、造成不良后果者,要按照规定给予处罚,追究责任,使整个团队形成合规光荣,违规可耻的工作氛围。而对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严重违规者,要"绳之于法",驱逐出局,不能"下不为例",更不得易地为官,搞事实上的"职务终身制"。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领导干部,都得一样对待,必须彻底砸破"铁饭碗"。

4.领导必须率先示范

领导者所做的事情不只是代表其个人,而是代表一个群体,能让下属和自己一起发挥集体效应,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内控机制建设要真正做到从高层发动,从高层落实,上级管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要通过建立逐级问责办法,对不同形式的违规行为实行相应的制裁措施。只有这样,良好的内控文化才能蔚成风气,在整个保险业界才能自觉形成合规经营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黄良根 河海大学

王开龙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审计部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一窥堂奥,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为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且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5单位8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的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一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上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将其作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一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科学决策的替代,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

还有一种的管理误区就是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这需要监控、需要调研,这都是管理题中之义。制订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

1、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的决策,有赖于完全准确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办公的自动化。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3、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4、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大量的、经常性的日常监督,否则,薄弱环节随之产生,突变因素随之潜伏,久而久之,随着问题的累积,可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使问题、隐患没有藏身之处,是十分必要的。

5、管理的法制化。依法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的大势所趋。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我国制定了成千上万的涉及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规章,这大大改变了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政策进行管理,而使行政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我国通过《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救济的法律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国于80年代末正式提出“依法行政”的口号和要求,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对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演变科学化走向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管理演变、现行行政管理误区剖析、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新趋势,并深刻揭示新时期行政管理须注意的几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王斌伟、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1,1:26-28

[2]洪威雷、黄华+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湖北大学学报[J]2001.2:15-18

[3]吴瑞坚、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长春市委党校学报[J]2000,62(0)62-66

[4]乔革宇、石英等+略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2001,1:70-73

[5]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3版

[6]知识经济+吴季松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月

第11篇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关注,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目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单位)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管理者注重对管理“柔性”因素的控制如管理风格、沟通、文化等。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具有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者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管理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而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具有共同的愿景,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甚至将其作为管理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可替代科学决策,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任务布置了,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措施等于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将管理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管理既要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使二者利益、愿望与目标等大体相一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组织的凝聚力。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最终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还要协调被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达到1+1>2的系统功能效应。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一味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是需要监控、需要调研的,这都是管理的题中之义。制定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走向

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而充分的决策,有赖于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办公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决策系统与操作系统的衔接环节,是落实决策的重要一环。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环节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中的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大量的、经常性的日常监督,否则,薄弱环节随之产生,突变因素随之潜伏,久而久之,随着问题的累积,可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使问题、隐患没有藏身之处,是十分必要的。

管理的法制化。依法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的大势所趋。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化,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我国制定了成千上万的涉及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规章,这大大改变了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政策进行管理,而使行政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我国通过《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救济的法律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提出“依法行政”的口号和要求,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对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管理将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也更普遍地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展开。

第12篇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一窥堂奥,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为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且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5单位8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的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一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上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将其作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一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科学决策的替代,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

还有一种的管理误区就是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这需要监控、需要调研,这都是管理题中之义。制订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

1、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的决策,有赖于完全准确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办公的自动化。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3、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