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建类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养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环境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面对高职工科学生,需要技高一筹,尤其是在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下,更需要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
1.1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在面对高职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土建类专业辅导员需要具有较深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1.2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信念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群体是面对工科高职学生.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了招生改革,通过多种渠道录取高职生,包括自主招生、普通招生和对口单招等形式,高职学生种类多.高职学生在整体素质上相对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组织能力也都相对较弱.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服务学生时,需要有更好的服务态度.同时,土建类专业辅导员还要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
1.3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辅导员的工作是做学生工作,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为人正直诚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实面对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也不包庇学生,对学生工作做到细致入微,井井有条.
1.4具有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该具备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管理能力是影响学生管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研究能力是反映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1.5具有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土建类专业辅导员面对繁杂的学生工作,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有充沛的精力面对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压力时,沉着应对,适时调整好心态,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1.6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是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面对枯燥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时,不畏艰难,勇敢面对.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在室内,有时在建筑工地.很多工作无法量化,工作中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工作无比热爱和忠诚.
1.7具有勤奋工作和主动意识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具有教育和管理双重工作.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遵守工作纪律,艰苦奋斗,主动参与学生工作.能够与团队成员友好合作,共同完成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1.8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需要有创新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思想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一味采用原有的方式教育学生,肯定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科研方面也应该边工作边总结,既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又要把学生工作做出色.
2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形成.概括的说,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含以下4个方面:
)职业道德.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服务观念、法规意识、诚实守信和奉献精神等.
2)职业意识.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应遵守劳动纪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职业行为习惯.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按照技术规范施工,具有较强责任感和对单位忠诚.
4)职业技能.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测量仪器使用能力、水电预算能力、钢筋下料计算能力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建筑行业工作.职业素养成为一个人能否从事一种职业,能否胜任该职业岗位的重要条件.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职业生涯.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更多的是在校园生活中与辅导员的接触、交流沟通.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接触频率最高,其隐性职业素养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3辅导员的隐性职业素养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关系
3.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大部分来自于理工科院校,在文学修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建类专业辅导员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学修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学生敬业、奉献、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奉献社会.
3.2敬业奉献精神方面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时刻影响着高职学生.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只有自身做好了,才能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学生工作没有具体的上班和下班时间界限,很多时候都是在下班时间发生突发事情.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赶到,给予帮助,妥善处理,会强化大学生对辅导员职业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任何职业都应该具备敬业奉献精神.
3.3责任心方面责任心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在职业环境下与学生诚恳相待,取得学生的信任.针对不同生源学生,辅导员应该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体现辅导员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样才会让学生亲近和信服,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不仅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了威信,又能给学生在生活中以引导和帮助.做好沟通工作是辅导员的职业习惯,这样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形成职业行为习惯.
3.4职业态度方面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暠,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树立起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给学生树立起良好榜样,言传身教,启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引导学生提高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结语
Abstract: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graduates majored in civil Construction in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is given and knowledge for the documenters post need is introduced.
关键词:资料员;土建专业知识;贯标;资料记录;整理;归档
Key words:documenter;civil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e linked together;data record;classification;summary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099-02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进入高等学府读书已经不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这无疑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将门槛提高了,一般都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即使中职毕业生要求的工资比较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比较好,用人单位也不会考虑,所以中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非常困难。就业困难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缺少且素质较差的原因之一。
因此,必须以行业为依托,加强与行业的密切联系,主动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与实际需求,动态地挖掘行业中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岗位,根据专业岗位群的变化来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比较容易找到就业的出路,中等职业教育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以中等职业学校土建类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具有土建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就业时却根本无法与大学生竞争。因为在建筑业的潜在用人单位当中,无论是设计单位、建筑公司,还是监理公司或房地产公司,他们在招聘大部分的工作岗位人员时,都是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那么,这个专业的中职毕业生以后的去向如何呢?经过调研,发现在目前的建筑行业当中,有一些工作岗位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但是又属于基础性技术操作或基础性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工作比较繁琐和辛苦,工资又不高,是许多大学生不愿去干的,而一般普通的没有学过专业的人又干不了,这些岗位就是中职生面向的工作岗位,例如建筑工地项目部的资料员、质安员、机电管理员、预算员等。
以资料员为例,据调研现在广州市几家大型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都非常缺乏,按规定一个工地应配备一个资料员来管理各种资料,但现在的情况是,一个资料员常常要负责两个甚至是三个工地的资料。
资料员的主要工作是: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标准对工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并记录在案,最后形成完整的工程竣工验收资料。这是施工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具体体现,是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在依法建设、现场管理、质量控制以及采用新技术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各种建筑工程施工资料是工程建设当中进行的各项工作的一个书面证明材料,如果日后发生各种工程纠纷,它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而且,如果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资料不完整,该项目就不能进行竣工验收。所以,工地现场的实际工作做到哪里,资料就要做到哪里。因此,资料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一个好的资料员甚至与施工员可以达到相同的地位。
但是,资料员的工作又是一个非常辛苦和繁琐的工作。辛苦是因为资料员经常要加班,特别是在工程将要竣工的时候,很多资料在这个时候才能够收集齐全;而且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生工程变更,所以为了保证资料前后一致,有些资料还要进行修改,因此就要求资料员必须加班加点整理资料,这样才能够赶在竣工日期前将资料准备好。繁琐是因为一个建筑工程的资料数量非常之多,整理起来费时费力。
首先,建筑工程施工资料至少要准备一式三份,一份给档案馆,一份给甲方,一份给乙方,这就有几大箱子的资料要收集和整理。
其次是各种资料上面的签字、盖章等都必须齐全,缺一不可。作为资料员,就必须去找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负责人逐一签字、盖章。
第三,当资料送到档案馆后,还要由档案馆的负责人审核,如果发现资料有错漏,或资料收集、归档不符合要求,档案馆是不予接收的,此时资料员就必须按档案馆的要求重新进行整改,这样的情况往往要发生好几次。
正是因为资料员的工作非常辛苦和繁琐,工资也不高,一般大学生在干了几年资料员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大多数是要跳槽的。所以这个工作岗位人员的流动性很大,真正能够耐得住辛苦做下去的人不多,因此有经验的资料员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工地上大部分的资料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所以造成工地上的资料经常是丢三拉四,很不齐全,而且在归档方面也很不合理。
因此,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应把握这一机遇,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增加资料员岗位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多提供一条出路。
资料员这个工作岗位,主要是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应掌握土建专业的基础知识,如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基础知识、建筑结构基本知识、房屋设备基础知识、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是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专业知识平台。有了这些专业基础知识,资料员对于工程进行到什么地方,该收集什么资料,资料中的各项数据是否合理,就会比较清楚,因而他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就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漏。那么,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都已经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来让学生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
(2)要掌握贯标方面的知识,即对ISO体系要熟悉。所谓ISO体系,其实就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企业管理模式,各个企业以这个模式为蓝本,再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制度,然后整个企业都必须按照这个管理程序和制度进行运作。而为了体现企业的运作情况,同样要进行各种资料的记录、收集和整理。
近年来,我们国家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要求所有的企业都要贯彻执行ISO国际标准,以增加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一个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每年都要自己进行两次内部审核,以检查ISO体系的运行情况,并且还要根据审核的结果随时进行整改;每隔三年,中建协就要派专家对各家企业进行一次外部审核,同样是审核ISO体系的运行情况,其审核的结果对于企业的资质评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不管是内部审核还是外部审核,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检查企业当中各种资料的记录情况。
所以,作为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料员,除了要收集、整理与建筑工程项目有关的技术资料之外,还要收集、整理属于ISO体系文件要求具备的资料。
例如,工地项目部就要建立受控文件清单(所谓受控文件就是指各种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技术规程、各种合同等等),还要建立各种文件和资料的收发文登记;由于本单位与外单位之间的联系,都必须采用“工作联系单”的形式来进行交流,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工作联系单,资料员都必须将它们保存和留底等等。作为一个资料员,如果不熟悉ISO体系,就不知道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运作过程当中应该收集哪些资料,因此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资料员。
所以,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当中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选修课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大致了解ISO体系的内容,并且对整个施工企业的运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要掌握资料记录、整理、归档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属于专门的技能培养。
首先是资料的记录工作。过去,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使用自己独立的一套资料表格来进行工程数据的记录,这就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料表格形式多样,非常混乱,很难管理。所以,为了加强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管理,统一广东省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主编了一套统一用表(简称省统表)及配套使用的电脑软件,并要求从2003年12月1日起,全省新开工的建筑工程都必须采用。
具体名称为:
①《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统一用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②《广东省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其次是资料的整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资料至少都要求准备一式三份,一份给档案馆,一份给甲方,一份给乙方,其中给档案馆的资料是不能有复印件的,如果有复印件,则必须在上面注明原件的去向。同时,资料上采用的各种书写材料都必须耐久、清晰。更重要的是,归档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签章齐备,如果缺少签章,资料员就必须向各单位索要。
最后是资料的归档工作。为了组卷时整齐划一,便于保存,要求各种文字资料都必须采用A4纸记录。所有资料都应按照省统表规定的内容和顺序组卷,还要编写卷内目录,最后用白色棉线装订成册。
以上的这些工作,对于一个资料员来说都是基本要求掌握的技能。所以为了让学生具有这些方面的技能,可以在课程设置当中,增加“建筑工程施工资料整理”的实训内容,即在老师的辅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收集、整理一个简单工程的所有资料。通过这样的实训,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省统表的内容,并且使他们初步掌握资料员的工作技能和方法。
(4)要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例如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应用。因为资料员经常面对的是成千上万页的资料,如果电脑操作不熟练、速度太慢是来不及处理的。而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校期间都已经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以对各种办公软件的应用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应该进一步提高操作的速度。
目前,为了减轻资料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采用了“建设工程施工资料管理”软件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现在也有很多家电脑公司都开发了该软件,比较有名的是“三和软件公司”和“华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的价格现在都比较昂贵,如果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购买这些软件来供学生观看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以上就是资料员这个工作岗位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信类似资料员岗位的这种情况,在土建类专业甚至是其它专业还会存在,只要深入地调研、不断地挖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将不断得到充实,就业之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统一用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急剧增长的学生数量与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条件产生严重矛盾。同时我省土建类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加强对策,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继开展着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在加强实验实训设备与设施的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职场氛围、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涵建设,使高职院校实训室成为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开发和生产服务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建筑实训基地项目多存在于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由于其学校的办学性质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等原因,实训基地就显得十分必要,虽然其规模不尽相同,但都结合本校情况,采用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和充实实训基地的规模和实训项目,更好的为师生服务,使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有着更平滑的过渡或无缝连接。而一些建筑类院校,由于受办学规模条件,办学传统,相关资金,教学侧重点等的影响,反而没有实训基地,或者由于规模小,年代久远,疏于维护管理与更新,形同虚设,造成学生与行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而又不得不面对师生临时寻找实习单位,时间仓促又没有得到实习锻炼的痛惜结果。因此,目前对于建筑实训基地建设相关的教学学术研究多集中在职业教育中,而相关体系构建与运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研究较少。
吉林省当前存在数所具有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筑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该专业的办学需要,建筑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使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的实地操作,并进行施工现场过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熟练掌握各工种施工过程作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快速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人员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有利于土建类专业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实现成品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实训基地相关内容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省的空白,有利于增强高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缩小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上与外省学生的差距。
在学校内建设可供区域共享的,能真实体现土建行业生产、管理实际状况,安全可靠且便于操作,用于学生实践的训练基地。对其建设的前期策划、营建过程、竣工后的教学使用进行研究,为吉林省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原则
2.1 基本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立足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代表建筑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体现先进技术手段,突出职业岗位需要,不仅为建筑专业群的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实训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并能够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建筑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满足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艺术设计、环艺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提供职业化、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成为具有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展示、施工工艺技术、素材资料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面向学生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面向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面向社会开展劳动部和建设部等相关的装饰美工、室内设计师、计算机辅助CAD应用工程师、施工员、制图员、预算员等职业资格项目的培训和考试业务。与地方经济接轨,与建筑装饰行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及环境工程设计单位建立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承接企业或社会相应的设计项目,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服务和创意交流服务。通过与行业、企业、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利用实训基地的先进设备和仿真职业环境,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
2.2 基本原则
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建设实训基地,强调设备的实用和效能,不片面追求高精端设备。在设备、材料、工具、软件、工艺流程、生产性技术指标等方面,贴近行业技术、贴近工艺。严格按照当前的建筑装饰行业技术标准,按照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来规划和建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广泛吸引建筑装饰企业、装饰材料商、行业协会、技术能手和专家、兄弟院校等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材料、技术、信息渠道和经验等支持。
3 实践策略
根据吉林省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和建设发展的思路,应首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中按照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采取聘任制,聘任专业教师担当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还可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建设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习实训的便利条件等社会物质资源,得到行业或企业资金、设备、场地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是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狠抓师资建设,采用调入、选聘,提高实训教师待遇,到企业实践等方式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8.
【关键词】 水力学;土建类;现状;改革
《水力学》(或《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培养方案和大纲中规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相比该专业的其他力学基础课程而言,该门课程学时数少,对结构课程的支撑性较弱,课程教学多是为了满足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土建类专业水力学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必要对水力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1 土建类专业水力学教学现状
1.1 课程地位不高。本校的土建类专业以工业民用建筑为主要方向,在课程设置中固体力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流体力学与水力学课程基本上处于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的地位。在专业培养中也较少重视流体力学或水力学的应用,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主。授课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课程整体上来说不受重视,据了解很多学校建筑类专业的水力学课程基本上都面临着这样的窘迫地位。
1.2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大多学校土建类专业不一定同时具有水利类专业,水力学教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专业培养目标中单独一门课程的需要,一般该课程的师资力量一般不强,数量较少,教学科研和实验教学环境较差,大多数流体力学或水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基本不原意来校做教师,因此该类专业的流体力学老师一般专业出身的少,很多学校的流体力学老师是建筑专业或其他专业通过培训后任教该门课程的。在土建专业中,流体力学课程的老师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且整体素质和同专业的其他教师相比不同步。
1.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土建类专业学生毕业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工作,老是认为水力学课程与这些工作联系不大,应用不广,认为一般应用没有必要单独学习水力学,只需要按照规范来做就可以了,相比其他几门力学课程而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水力学学习基本上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才进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1.4 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土建类专业开设的水力学课程在一般院校中课时不高,一般在40-60 之间,由于教学改革的要求,课程门数增加,重点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大,水力学课程的学时数有降低的趋势。在比较少的课时中,水力学教授内容包括水静力学,动力学,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孔口管嘴出流和管路流动,明渠流动,堰流和渗流等内容,有些专业还需要学习气体射流等内容。分理论和工程应用两大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广,有些数学知识还需要在课程中进行补充,学时显得紧迫。
1.5 教材建设没有特点。如上所述目前水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部分与工程应用部分,目前各个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按照上面列举的内容来布局,采用的教学顺序也是先理论(静力学,动力学,能量损失)后应用(孔口管嘴出流和管路流动,明渠流动,堰流和渗流等)的顺序。这个顺序和内容的布置是所有的非流体力学专业的水力学课程采用的一般方式。没有针对土建专业课程进行专门的布局,在理论部分的习题中基本上仍旧以水力工程的例子为主,在应用部分,没有结合土建类专业,比如给排水,通风,防渗,供暖改革课程内容。采用的基本上的水利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1.6 课程理论抽象,实验教学困难,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水力学基本理论建立在复杂的物理分析和数学推导的基础之上,讲解起来比较抽象,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较难接受,加上通过理论推导的结论和规律与现实的实际例子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同学们接受起来非常抽象,因此水力学课程往往成为土建类专业同学不以为然而又敬畏的课程之一。多数结论需要通过实验过程来进行验证,而水的运动过程受实际的条件约束较多,不同的工程条件会形成不同的结果,常规水力学实验主要用来验证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以及一些典型的工程例子(如基本方程,能量损失,堰流等),验证一个规律需要较大的实验投入和准备工作,加上土建类专业实验中水力学的地位问题,实验教师的配置问题,水力学实验课程一般很难开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分组一般都是5人-10 人一组,实验过程中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效果均较差。
水力学教学过程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一般采用介绍概念,提出问题,分析推导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这个步骤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板书推导的方式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近年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在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但从效果来看不甚理想。
2 教学改革与探索
上述水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土建类专业的水力学教学目前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困难和尴尬的地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多方面的手段,改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1 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探讨。目前的水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基本以水利类专业为背景,介绍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水这种液体,对于土建类专业而言,笔者以为,水只是其专业背景下的一种流动工质,和建筑相关的流体种类还有很多,比如空气,燃气等,这些流体的流动过程本身与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差别不大,应该能够在水力学课程中加以辅助介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介绍水动力学基础中加入了气体运动规律(如可压缩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气体流动的能量方程以及压强线的概念等);在介绍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时候补充了通风管道的阻力和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在介绍孔口的时候联系到窗户等通风口的淹没出流问题,介绍管道流动计算的时候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联系,在介绍渗流的时候结合建筑井和基坑的排水问题。并且在例题和作业中有意识的和建筑物中的流动问题相结合,通过这种调整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再觉得水力学是一门与建筑行业无关的课程,同时了解了建筑中的流动过程,而这些内容是他们可能在其他课程中无法了解的,认识了流体力学与建筑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息息相关之后,逐渐培养出学习流体力学(水力学)课程的积极性。
关于教材建设的问题,笔者长期以来使用两种教材,一种是以建筑设备工程专业使用的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类(多种流体,以空气主);另一种是以水力工程,土木工程为代表专业使用的水力学或工程流体力学教材,这类教材一般以不可压缩水流为研究对象,水力工程应用比较丰富。通过长期的使用来看,应该以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为基本教材内容,适当的加入前者中关于气流运动,建筑工程中流动问题,并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之上增加适当的工程问题作为例题和习题。建设土建类专业普遍实用的一本教材。目前的教学中内容已经进行了改变,但教材的编写和建设比较滞后。
2.2 教学手段的改革。关于多媒体教学在逻辑性强的含有较多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内容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问题,历来在高校中颇有争议,但不管怎样,为了适应学生的厌倦传统教学方式的要求,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时间缩短而内容增加的形势,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必将被新型的教学手段所代替,这好象不值得讨论了,事实上并不是幻灯片方式不适用于公式推导的教学过程,问题在于我们的多媒体手段是不是能够解决和克服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就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应用怎样的多媒体技术。
水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是流动的物质,研究的是流体的流动规律和状态,动画和录象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使用动画软件可以形象的描述出流体在压力变化的时候的体积变化,流动的迹线和流线,层流和紊流的特征和现象。使用PPT自带的动画功能也可以将每一步推导过程按照顺序播放和演示出来,这种变化的动态效果和流动的特征在本性上是相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流体力学是最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讲授的。
对流体力学的抽象认识甚至可能因为多媒体的应用而改变,在没有多媒体技术之前,抽象的理论要被消化,往往是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才有可能变的具体一些,而有了图象动画之后,在课堂上也可以一目了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在有了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之后,对于数学推导以及原理的应用也比较容易接受了。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流体力学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笔者通过使多年的水力学教学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许多同学不会主动的和老师沟通关于学习的问题,近年来我主动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QQ号码,个人博客和网站。意外的发现和同学的联系不断的增加,课程教学的问题也更多的通过网络来解决和消化了,当然更好的利用网络是建立网络课程,但笔者现在仍旧坚持采用这些一对一的网络方式。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是流体力学教学手段进步的一种标志,除此之外借助于流体力学自身发展的技术来促进课程教学也不可忽略,计算流体力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在计算机上模拟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变的非常容易,尽管在本科教学中,不必讲解计算流体力学,但使用它可以直接显示出一个具体流动的特征和规律。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途径。
2.3 实验实践环节改革。水力学实验,所需场地面积大,设备投资高,单个实验时间长,土建类专业水力学课程实验环节一般比较少,实验个数少,实验参与度低,一般一台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时往往有5、6人之多。很多同学实验过程中基本上是看其他同学做,实验效果较差,在实验条件受限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手段改善实验效果。
增加实验组数,我校的实验室有10台综合实验台,如果50个人一起做实验,5人一组,分成两组,就2-3人一个小组了,有了实验条件参与度自然提高,有些实验仪器只有2台套,这就要合理的组合了,将几种实验放在同一个时间段里进行,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然后依次进行轮换,这样的过程既防止了多人做一个实验,又避免了实验过程变成演示实验,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当然这样的结果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要足够的充分。
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有些实验仪器实验室中没有,我们就借鉴其他学校的实验录象或者自己使用动画制作了一些实验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并讲解。达到实验目的明了,原理清楚,熟悉过程,知道结论的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根据工程的流动现象,自己设计流动过程的边界,条件,流体种类。通过计算机计算和数图显示,掌握流动规律,获得流动结论,由于计算机模拟是实质上的计算机实验,这一过程可以很好的代替实际的实验,可以模拟任意复杂的实验环境。同时也便于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和效果评价。传统的水力学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以及衡量学生是否结业,现行的水力学教材上基本上只有问答和计算两种形式,考试中一般多采用这两种题型。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问题,做如下的尝试:
考核不仅仅由考试来决定,在每章甚至在有些比较重要的小节或一个知识点介绍完之后,不定时的给学生布置小论文任务。要求学生就该内容去找日常生活或工程中有关的例子并进行说明,作为平时最重要的成绩。
考试的题型不限于计算和问答,采用更多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规律,计算题在结业考试中的比重低于30%。但一定要是需要综合能力才可做的。前面的一些诸如选择,判断,作图,分析的体型考察基本规律和概念,既考查基本知识又考察应用能力。
考试的内容不全由教师决定,在每章作业之后布置一个特殊的任务,自己出一些本章内容有关的考题并上交,考试的时候一部分内容就是学生自己出的考题。这个过程由于学生比较重视,也很认真,同时也刺激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总评成绩的评定根据学校的规定,考试、实验和平时成绩各居一定比例。综合平定效果,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进行的。其实撇开教育的规范性来看,笔者认为,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应淡化考试成绩,而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3 结语
水力学(流体力学)课程作为土建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结构专业中的地位较弱,同时课程在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同工程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作为该门课程的一名普通教师,笔者认为,当前应该改革课程内容,土建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加快教材建设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成果促进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改变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使考核过程更加科学与合理。
参考文献
[1] 裴国霞.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3);39-41
[2] 向文英,程光军.水力学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39(2):47-48
关键词:高职教育;土建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87-02
从2005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成为职业教育探索和发展的目标,高职教育要发展,其要点在于培养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关键,而“工学结合”的真正实施离不开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必需的教学条件,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积极探索新路,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建设理论融入到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来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土建施工类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难度更大,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生产周期长,步骤繁杂,生产流动性大等特点,使得很多拥有土建施工专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感觉十分棘手,无法在固定的实训场地范围内,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完成一个具有典型性,教学性、同时又不失真实情境的实训环境[1]。因此,对于土建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土建类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已初见成效,建立起一批示范性的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都起到的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产品与众不同的特性,我国土建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和完善的方面。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功能单一、结构分割。目前多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以楼宇为主体单功能定向的,采取将教学、实验和实训楼宇进行功能分配的大距离分散性建设格局。这种模式必然在物理空间上分割职业教育的整体教育观,割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整体性,忽略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另外,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往往更重视一些与职业情境无直接关系的硬件建设指标,诸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设备数量等。实训基地的建设呈现出功能单一、结构分割的特点。而最需要营造的职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职业氛围,却因此呈现所谓的真实的缺失。
2.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由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要求企业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性建设难度很大,使得大量土建实训基地都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疏于管理、缺乏保养等问题,从而沦为陈列品。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双方理念不同或是对各自行业的不了解,导致交流不足,出现建设资源的浪费,甚至重复建设的情况。再加上理论知识和市场意识的缺乏,使得实训基地建成后无论从管理还是运行机制上都比较死板僵硬,不能够进行创收,在缺乏后续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成为学校沉重的负担。因此,需要转变建设观念,将基地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改革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引进企业,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生产实训,参与市场竞争。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真实情境,真正做到基地建设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
3.缺乏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意识。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该具有高新技术研发、试验功能,如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新施工工艺的实践应用等。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基地来使用,像《天津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由高职院校完成“职业培训包”的任务,便属于这类社会服务功能。但大多数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如师资力量不足、资金限制、领导缺乏市场意识等,使得让实训基地仅仅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场所,资源利用率极低。当然,这与基地的设备条件落后和科研攻关能力薄弱有关,这就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向、行业政策指向有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加强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同时学院结合教学实际,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研发,针对实践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为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服务,为学校创立品牌,扩大影响力。
4.不能把握好实训基地教学性和生产性的结合。目前高职院校都会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有很多学校也成功地与企业合作并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但对于实训基地教学性和生产性的平衡把握不好。片面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不合理的,过度的生产性使用,教学让位于生产,实际是本末倒置,失去了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高职院校便会怀疑实训基地的作用。而片面地强调教学,对生产置之不理,使实训基地的生产性成为了口头宣传。企业看不到任何的利益,时间久了也会对合作共建失去动力。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1.传统基地功能单一、结构分割的问题。实训基地建设考虑了职业情境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真实性。便于实训设备的组合,便于开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订单培养,实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传统的建筑面积、设备数量、实验室大小等刚性指标被建筑的多功能性、设备的可组合性、实验室的柔性所取代。
2.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动力机制问题。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是动力机制,而动力机制的基础是利益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如何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基地长期有效运转,形成基地良性循环发展格局。这就需要我们在共建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和纽带,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生产性企业,或者把校内实训基地延伸到企业,以利益为纽带建立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3.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筹措问题。要建成一流的、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要求的校内基地,除了有先进的理念,更实质性的是经费问题。没有稳定、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基地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省级示范性院校,争取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性经费,结合和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以基地养基地,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生产、培训及技术服务的效益,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解决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建设思路
1.设计基于真实情境、仿真模拟和实物模型的建设类专业群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基于融合性原则构建集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楼宇智能、环境检测与治理等为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对实际职业情境加工后,构建更具普遍意义的真实情境,设计智能化媒体的高仿真度模拟,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学习情境建设主线,营造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如采用VR(VirtualReality)技术开发土建施工类专业教学仿真实训软件,可以有效解决土建类课程课堂教学抽象不直观,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问题。对于解决校内建设拟实实训场地费用太高、占地太大、高层施工现场危险性太大等问题也有显著效果[2]。同时,对教学进度与施工进度无法保持一致,实训教学无法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做到“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真实和模拟”的三结合,以获得“真实的虚拟”,较好地反映土建施工的标准化演示操作,对于施工的工序、规范、工艺教学有显著效果。这样便能够实现集知识传授、实验验证和技能操作于一体,将分散性楼宇的功能集中在近距离的空间内实现,使学习的过程与工作的过程一体化。
2.创建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的训练体系。一体化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集互动学习、行动学习于一体。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并多采用模块化教学,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成相应模块或单元的学习,可以具备高职土建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建筑管理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三方面[3]。相关的知识能力体系为:土建专业的理论知识、工程施工组织能力,工程造价预算能力、工程施工监理能力,现场人员组织管理、工程质量检验能力,工程事故处理能力,自学能力、职业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根据这样的能力要求,可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指导下设置不同的训练单元,训练单元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研究设置,以达到培养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可以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对单元项目进行全仿真操作,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工程招投标模拟,工程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竣工验收等。对于土建施工的技能,可以对重点、典型工程内容进行实操。训练场地可以由室内、施工现场等多功能区域组成。
3.建立筹资方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建设管理机制。校企合作下,可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训基地,制订企业运行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立教学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目标等。然后,采用以校方为主、企业辅助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保证实训基地的运转,可以由企业管理实训设施与实训设备,在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保证其先进性,与工程现场使用技术保持一致,并可临时提供大型设备的演示与示范。同时,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4]。当然,深化基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也需要进行有效地改革: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共建共享;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配备生产性设备和生产原料,建设校内真实职业环境;引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强化实训指导师资队伍;以相应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为支撑,与企业合建研发中心,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制定基地管理制度,建立与企业尽量相同的真实生产情境。通过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创收减耗,提高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建设、运行、再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贺坤.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
[2]苏德利,张力,任大鹏.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仿真教学系统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10).
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土建类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是学校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衡量高等教育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知识和相应技能,解决土木工程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处理问题的本领。
二、课题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速度很快,办公楼设计在现阶段发展也很快,每个城市里基本上都有标志性的办公楼,还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办公楼,这些办公楼的建成筑就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使城市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发现,有时候环境的压抑可产生工作的压力,如通风不畅,采光不好,这样容易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工作环境设计得好的话,可以把很多的问题调节了,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所以如何把办公楼设计的更好、更合理、更美观,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
办公建筑作为城市建筑的一种主要类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办公建筑,沿着城市的干道向城市四周展开,从中我们也许可以寻找到城市发展的文脉和城市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办公建筑也成为管理者、规划者素质的综合体现。直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形势,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伴随着政府体制改革,进行办公设计更新的途径可能有多种多样,目前主要的方式有固定空间多样化类型和大空间灵活化类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要在进步的前提下合理地解决问题,我所采用的底部框架,上部砖房的建筑结构形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总之,都是为了适应多功能现代化的需求,也就是适用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课题主要内容和要求
1、设计题目:办公楼
工程地点:长沙某高校;
设计规模:总建筑面积:3000~3200m2;
抗震设防烈度:6度;
地质条件:自然地表以下 0.6m内为杂填土和腐殖土;0.6m~4.5m为褐色粘土,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取220kPa;4.5m~10m为卵石土层,10m以下为稳定的岩石。
建设单位要求:建筑用途为学校行政办公楼,总层数为3~5层;主要用房包括:门厅,值班室,办公室,会议室;辅助用房主要包括:接待室,公共卫生间,文娱室,陈列室等。
主要技术指标:
门厅:60m2;
接待室2间:30 m2/间;
大会议室2间:150 m2/间;
中会议室(每层均设):60 m2/间;
普通办公室约30间:15 m2/间;
领导办公室8间:30 m2/间;
大空间办公室4间:120 m2/间;
文娱室2间:90 m2/间;
陈列室2间:90 m2/间;
档案室:150 m2;
储藏室:50 m2;
图书阅览室:150 m2;
值班室:15 m2 楼梯间及公共走道等;
卫生间:根据人数计算,每层均设男女卫生间。
2、结构形式
本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板可采用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3、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
3.1.建筑设计
(1)建筑初步设计(方案设计)
绘制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及构造的方案草图。
(2)建筑施工图设计(绘制施工图)
严格按《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绘制建筑施工图,其中手工绘制3-4张,成果形式及要求:建筑设计总说明、总平面图(1:200)、一层平面图(1:100~200)、其他层平面图(1:100~200)、屋顶平面图(1:100~200)、正立面图(1:100~200)、侧立面图(1:100~200)、剖面图1个(1个主楼梯剖面)、节点详图2个(1:10~30檐口、泛水、阳台扶手等)、门窗表、表现图、功能分析图、其他特征平与立面(1:100~200)、单元放大平面图(1:50;含设施家具布置)。
3.2、结构设计
(1)确定结构方案,合理选型
根据建筑设计、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合理的确定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完成结构布置草图。
(2)结构计算
在结构布置的基础上,对现浇连续梁、板进行计算,并选取一榀有代表性的框架及柱下基础进行结构设计计算(包括确定计算简图、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及组合、配筋计算等),须有详细的设计计算步骤。框架设计计算时,要求分别进行手算和电算,并对两者的设计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3)结构施工图绘制及深度要求
结构施工图按照手算设计计算结果,严格按《建筑制图标准》绘制,其中手工绘制2张,成果形式要求:基础平面结构布置图(1:100)、基础大样图(1:20~50)、标准层结构布置图(1:100)、屋面结构布置图(1:100)、框架模板配筋图(1:20~100)、现浇楼梯配筋图(1:20~50)、现浇雨棚配筋图(1:20~50)、连续梁、现浇板配筋图(1:20~50)。
3.3、施工组织设计
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和一个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确定施工部署;拟定施工方案;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确定施工顺序、步骤,制定施工技术措施。
(2)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可选作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计算工程量;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确定施工顺序和步骤,制定施工技术措施;分部工程施工平面图;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对主要材料要编制材料、半成品和零件的消费进度计划(钢材、水泥、木材、砌体材料、门窗等)
(3)成果形式及要求
按《建筑制图标准》绘制:施工组织设计说明书、主体施工阶段施工平面图、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并附说明、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并附说明。
4、计算书内容及格式要求
计算书内容包括中英文摘要、目录、前言、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结论与思考、致谢、参考文献等。采用学院的统一格式,要求打印并按要求装订成册。
5、主要参考资料
1、所学教材:房屋建筑学、建筑制图、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工程概预算、地基基础等;
2、图集:建筑标准图集、中南地区标准图集等;
3、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制图标准等。
四、本课题的设计步骤
1、建筑设计
(1)总平面图 (2)各层平面图
(3)剖面图(1~2个) (4)立面图(1~2个)
(5)节点详图(1~3个) (6)简要设计说明
2、结构设计
(1)根据房屋基本情况确定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2)进行结构平面布置
(3)手算一榀代表性框架
(3.1)选取计算框架并确定该榀框架在各种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3.2)各种荷载工况下的内力计算
竖向荷载(恒、活)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水平荷载(风、地震)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
(3.3)控制截面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抗震组合内力级差调整
(3.4)框架梁、柱截面设计及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
(4)基础设计
(5)楼梯设计
(6)计算机分析与设计
使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制的PMCAD建立结构整体计算模型,对标准层及屋面层楼板进行配筋;
用PK对手算框架进行建模分析,对比分析手算结果和PK结果;
用TAT进行结构整体空间分析与设计。
(7)整理计算书,绘制结构施工图
3、施工组织设计
(1)确定施工方案
(2)编排施工进度计划,绘制横道图
(3)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五、进度安排及完成时间
毕业实习:3周(第1-3周);包括开题报告、实习报告的完成;
建筑设计:3周(第4-8周);其中建筑方案1周、建筑施工图4周;
结构设计:4周(第9-12周);其中结构方案1周、结构施工图3周;
施工组织:1周(第13周);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status and rol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sks and goals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group for traffic and civil engineering (highway and bridge engineering direction of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nd analyzed and studied tasks and goals, methods and pathways and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link of practice teaching.
关键词: 高职;交通土建;实践教学;研究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traffic and civil engineering;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57-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业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重点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职教办学特色;树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加强交通土建类(公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专业群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些探讨。
1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公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和任务具体如下:
1.1 实践教学的内容涵盖所学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见习、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计算机应用等。
1.2 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2.1 专业基础能力由于公路与桥梁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是点多、线长和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灵活运用本专业所学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理论知识,从事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图纸绘制与阅读、工程造价编制、测量放样、试验检测、养护管理,以及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等专业能力。
1.2.2 专业创新能力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工程建设领域的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须有不断学习、更新、提高、尝试、应用及推广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新的挑战。
1.2.3 专业拓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公路规划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和公关能力,具有择业、就业、转岗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等等。
1.2.4 综合素质能力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及周围群体都变得复杂起来。为此,学生要有正确的择业观和适应能力,能吃苦耐劳和敬业爱岗,并具有较强的语言、社交、组织协调、创新及竞争等综合职业能力;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的优秀人才。
1.2.5 岗位职业能力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旨在使毕业生既达到就业岗位职业要求,又具有可持续职业发展潜力,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突出知识运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及后续拓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 构建依托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了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在教学、实训、生产实践、科研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局面。使学生的校外顶岗综合实习,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使毕业生成为具备胜任各项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强的职业型人才。学校以解放教育思想突破口,进行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关注交通科技新动态,掌握人才培养新要求,使专业教学更具适应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此,重点突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2.1 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职教特色、优化教育结构,创建特色鲜明的“2+1”教学模式。
2.2 重视专业课程实训教材建设或指导书编写,确定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实训内容、要求、目标、任务、方法和措施,以便执行、检查和考核。
2.3 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做到目标明确、训练系统、措施得力、管理严格、时间充足、效果保证。
2.4 形成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5 积极探索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能考核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2.6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作为公路运输类专业教师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知识更新和科技创新意识,能以身立教,这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条件。学校要设法为专业教师提供和创造条件,参与生产实践,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更具体、真实、生动、形象和科学化;才能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师具备组织与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胜任实践教学。
2.7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见习、实习的场所,除充分发挥校内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的作用外,还应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对口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等作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定期进行顶岗训练,参与项目开发、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并聘请校外行业专家做兼职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实训中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设备配备标准,以做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努力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3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3.1 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构成了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和根本特征。因此,要从培养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融为一体的全面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拟定满足时代需要、适应科技发展的培养模式。
3.2 深入研究“2+1” 职教模式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实现教学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体化,推行工学结合,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岗位能力。
3.3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推动“2+1” 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研究,根据项目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以实现既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4 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是以广泛调查研究为基础;以能体现出深化教学改革思路,突出职教办学特色,强化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和实践的时间、内容、办法、措施及技术含量等为出发点,并具有超前和创新意识,从而做到科学合理。
3.5 完善实践教学教材或指导书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必须尽快编写、修改和完善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改革需要的、具有职教特色和创新意识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实践教学教材或指导书,改变教材建设滞后于高职教育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3.6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这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年轻化,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还须不断参与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生产实践,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增强实践技能,实行专兼结合,建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交通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的结构合理(专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能力,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3.7 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职教育要培养出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使他们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潮中立足,才能具有竞争能力;当今社会,竞争与创新已成为时代的特征,科技创新已成为市场竞争能力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实训教学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培养综合岗位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3.8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的突破口高等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之路。“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是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要不断地积极探索,在抓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大力开拓和推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育体系,开发联系生产实际的教学项目,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训,置身于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成为高质量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在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标,以产教结合为人才培养途径,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科学的、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实行教、学、做、评一体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BIM;虚拟建造技术;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23-03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可视化表达。我们利用BIM技术开发了门式钢架厂房、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等项目,通过虚拟建造,创新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土建类专业的应用,开发了三维可视化教学资源库,使土建类专业所需教学资源从两维平面变成三维可视,实现了教学手段创新。
以BIM为载体的虚拟建造技术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以建筑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形成以BIM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了我国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等主要总体目标。探索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设计技术,提高参数化、可视化和性能化设计能力,并为设计施工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可以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及时调整了2012版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BIM技术应用》专业课程。2012年5月10日,在进行《2012版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时,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会企业专家对于在课程体系中增加《BIM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以基于BIM的虚拟建造技术为抓手,实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新 我院土建类专业从2010年开始进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制定了12条CDIO标准,通过基于BIM技术的三维数字化建造技术,设计了门式钢架厂房、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等项目,通过虚拟建造,创新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土建类专业的应用。下面以门式钢架厂房项目为例加以说明。
1.方案构思(C)。以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4SG518-3为蓝本,考虑到项目的典型性及模型大小等因素,引导学生整体构思跨度为12m、钢架间距为6m的门式刚架厂房。
2.项目设计(D)。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完成柱脚节点、钢架柱与钢架梁的楔形节点、钢架梁与钢架梁的连接节点、加劲肋设置等。
3.虚拟建造(I)。依据设计蓝图,通过BIM应用软件,完成门式钢架厂房的虚拟建造,如图1所示。
4.碰撞检查(O)。整体搭建结束后,进行碰撞检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经碰撞检查,钢架柱牛腿的下翼缘和加劲肋发生了碰撞,加劲肋的板件已深入到了下翼缘内。对所有碰撞都进行处理后,完成此教学项目,如图2所示。
深化了三级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土建类专业以发展职业能力为主线,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123”人才培养模式:“1”指建设一个四方联动的多元合作平台;“2”指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3”指实现基础能力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级能力递进。以BIM技术为支撑,在教学中推广应用可视化教学资源库,实施项目化教学,深化了“123”人才培养模式及三级能力递进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BIM技术在三级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如下。
1.基础能力。在《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构造》、《施工图识读与会审》、《钢结构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建筑模型制作》等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从两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图形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2.专业综合能力。通过在《钢结构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施工》、《现浇结构主体施工》、《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等项目课程中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学生可运用BIM技术进行项目构思、设计、建造、检查,最后完成整个项目。
3.职业综合能力。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可在企业完成真实的工程项目设计、项目建造、质量检查、交付使用等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学生在企业完成的真实项目如图3所示。
三维可视化教学资源库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依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规范图集,开发了土建类专业基于BIM技术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了传统两维图纸的三维可视,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可视化资源库的基本情况 可视化教学资源库按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分类,由以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工业厂房等典型工程项目为代表的案例组成。下面以混凝土结构为例加以介绍。我们以某教学楼为案例,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三维教学项目,再现了混凝土三维结构,可通过调整混凝土的透明度,使隐蔽在其中的钢筋显露出来,展示基础、框架柱、框架梁、楼面板、屋面板、楼梯、雨篷等钢筋的构造;展示各类钢筋节点构造,包括框架柱钢筋的接长、箍筋加密区的构造、变截面的实现、框架梁钢筋在框架柱内的锚固、负筋的截断与接长、抗扭钢筋、梁侧构造钢筋、拉结筋的设置、吊筋及附加箍筋的设置等。通过该模型的使用,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国家标准系列图集11G101-X的含义,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熟悉平法制图规则,能进行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识读平法施工图纸的能力、绘制钢筋下料单的能力以及工程量计量的能力。可视化资源库的使用界面如图4、图5、图6所示。
可视化教学资源库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开发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已应用在土建类7个专业、13门课程中,实现了教学手段创新。通过在《建筑工程制图》、《建筑结构》、《房屋建筑构造》、《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建筑效果图》、《建筑模型制作》、《施工图识读与会审》、《钢结构构造与识图》、《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施工》、《钢结构施工技术》、《钢结构详图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中推广使用可视化教学资源库,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以《施工图识读与会审》课程“框架结构基础施工图的识读”为例,说明BIM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中心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识读建筑工程的土建专业施工图,能够收集与图纸相关的技术资料,正确领会并执行国家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具备参与图纸会审的工作能力,学会处理施工中的有关结构设计与构造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框架结构基础施工图的识读通过直接调用可视化教学资源库中的混凝土结构模块,在阅读基础施工图纸和国家标准图集11G101-3(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的同时,通过旋转、移动、设置剪切面、调整混凝土的透明度等自主操作,逐一核对每根钢筋,形象地完成基础图纸的识读,如下页图7、图8所示。
教学手段创新效果 通过整体设计,在我院土建大类7个专业推广应用基于BIM的虚拟建造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教学资源库后,2009年,《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被评为高职高专土建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教指委)精品课程,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我院学生在2012第一届全国“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2011、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2012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建筑设计类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荣获特等奖两项、一等奖两项以及其他奖项二十余项,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平,贾俊礼,张现林.基于BI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虚拟现实表现[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12).
[2]张现林,尹素花,薛勇.浅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3]张现林,赵志平,史瑞英.数字化三维建筑结构的研究[A].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9.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吴纪才(1977-),男,江西进贤人,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62-04
在“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可保持中高速增长,投资需求较为旺盛,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尚有很大空间。为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政府投资提质增效,在满足基础设施领域基本需求后,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补短板、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发挥基础设施综合效应方面的投资力度。因此,对于直接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土建类特别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职土建类与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存在差异,但在培养路径上具有很多共同点。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B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一)培养目标的基本表述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征和内涵,并符合我国高职教育总体目标和要求。其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土建类工作的基本能力及技能,适应土建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
1.高等性。高职土建类教育是职业类教育,也是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其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高职教育是特殊的学历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和理论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打好基础;同时高职教育与普通的职业培训、技术培训不同,它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
2.职业性。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就业方向指定性,以某个行业就业为目标,其职业性特征强。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满足土建类职业性要求,按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设计课程、组织教学,以便学生适应土建类岗位的要求。
3.技术应用性。高职土建类所培养的人才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监理、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工程管理等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他们是技术型人才,而不是工程型人才;是技术标准的执行者,技术措施的贯彻者。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毕业后大部分从事工程施工或监理工作,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少数学生会进入科研、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管理等单位从事科研、设计、监理和项目咨询等工作。因此,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工程施工最基层,从事生产第一线,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初级技术型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当然,随着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具备了经营管理、经营决策、技术管理和经营核算能力,以后也可发展成长为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技能的高级技术型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特点
1.对理论知识的要求高、范围广。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包含一些理论性极强且逻辑内容较复杂、范围广的课程,例如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原理等。
2.实践性强。高职土建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实践性极强,学生掌握了纯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求结合工程实际,了解相关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熟悉相关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很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工程制图、测量、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标等。
3.有机整体性。土建类学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课程之间的理论知识关联性强。学习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对关联性知识的拓展,很容易出现薄弱环节,从而丧失了对整个专业的学习信心。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专业理论知识以实用为目的,满足目前及今后就业岗位工程的实际需要,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的,应注重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对技术的应用,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确定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毕业后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的变化要求,以及适应个人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规定的培养时间内构建起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保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知识构建。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①基础性知识:应知应会的、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及人文基本知识,包括数学、语文、外语、计算机等;②专业性知识: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础理论;③相关性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
2.能力构建。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通过获得知识和技能所具有的本领,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是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而形成解决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相关能力,指除了能解决本身具体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解决非本身具体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通用职业能力。
3.素质构建。素质是指经过不断学习、长期锻炼,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达到一定的水平。行为方式、思想品德、认知水平、能力表现可用来衡量其素质的高低,包括衡量其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
三、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补短板、促效应的力度,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不断加码,对土建类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对于直接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土建类特别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而构建既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一)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包括高职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相关专业高校毕业就业应聘而来的,有的甚至是本校毕业直接留校任教。这部分教师有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结构也很完备,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也很好。但由于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缺乏土建类相关工作的实践经历,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能机械地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且由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和工资待遇等原因,教师换岗或跳槽现象较普遍,师资队伍并不稳定,很难构成一个能不断发展成长的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团队。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现状与现实矛盾显得比较突出。
(二)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的构建
高职土建类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给学生授课时有时仅凭书本和想象,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中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只是少数,很难成为师资队伍的主体,需要从多种渠道拓宽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队伍来源。学校或院系必须具备一定比例的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否则难以满足高职土建类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对接。
1.外派锻炼使教师成为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人才。大部分高教师侧重传统的理论教学,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实践锻炼,或是因为自身实践经验缺乏,而无法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侧重理论教学教师队伍的价值,如果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实现向实践型与教学型结合的师资方向转变。可将部分教师委派到相关土建类技术岗位上进行锻炼和实践,增加土建类技术岗位的工作经历,丰富其实践经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也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
2.聘请校外相关专业人才参与教学。除上述的将部分教师委派到相关土建类技术岗位上进行锻炼和实践,成为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人才外,还有一种直接聘请校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到学校教学或兼职是快速构建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队伍的有效方式。因为学校委派教师出去学习或锻炼,一般期限比较短,如果时间较长,在学校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会或多或少影响学校的教学安排,且委派出去的教师因学习时间较短,虽能获得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很难与从事土建类工作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专业人才相比。但聘请的校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能缺乏课堂教学的技能,不能有效的将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应予以必要的教学技能培训。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高职土建人才的实践能力
培养高职土建类人才应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结合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在校内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创造性探索,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校企合作成果运用于工程实际生产中,使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提升高职土建人才的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点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为出发点,满足土建类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结合实践,建立一个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很强实用性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由理论到实践,课程体系由单科到综合,由手工制图训练到计算机辅助绘图等新技术的应用,形成一条实践教学主线。通过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
2.探索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项目施工图设计前都要进行方案评审,方案设计人员先阐述设计方案,由多位专家提出评审意见,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这种“评审会模拟”法,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图纸挂出来,先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或其他学生模拟评审专家并提问,这种模拟评审会现场,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除了“评审会模拟”法,还可采用“大课堂教学”、“专业大讲坛”等实践教学法。
3.科学管理实践教学。科学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任务、范围、教学进度、深度和结构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使教学有针对性。加强实习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实习,注重实习效果,提高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狠抓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出校门最后的学习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同时注重学生积累知识、能力的过程,还要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过程教学,而不是一味追求结果。加强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考核力度,既要求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做好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还要增加实践环节的理论考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工作,以便对实践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
(二)在校外土建类企业设置实训基地,建立创新实验室
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土建类专业,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具有局限性。在校外土建类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场地和机会,便于学校安排学生经常与企业开展交流活动,也便于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教师能准确判断连接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薄弱环节,提高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环节的能力,强化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对接。
建设并加强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制度,科学统筹,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部分实验可以实现互通、互融,最后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坚持产、学、研合作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人员共聘、人才共育、硬件共建、设备共用、课题共报、项目共研、成果共享”。多与城镇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监理、咨询、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企业或部门进行合作,形成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办学与校外企业或部门多层次、多方面合作的新模式,并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在“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新常态经济形势下,要培养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高职土建类人才,培养或引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重要前提,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重要内容,设置实训基地、建立创新实验室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新模式是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钊,强宇明.高职教育土建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76-8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土建类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05-02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为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2010年、2011年教育部连续启动第一批(61所)、第二批(133所)试点高校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树立了工程教育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将面向工业界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作为其首要目标。该计划以把握企业实际需求为前提,考虑行业特点以及对对应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提出工程教育要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强调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创立人才培养新机制,要求双方在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培养过程实施要紧密合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校工科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关键。
一、建筑行业发展对土建类专业人才需求及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家的重要工程行业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土建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电气及智能化)的内涵发生变化。对技术人员从单纯的技术要求转到要求技术人员精技术,善经营,懂管理。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土建类专业实施该计划是通过教育部与住建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虽然土建类专业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由原建设部开始进行专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但卓越计划实施对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设置“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院校有430多所且绝大多数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多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要求,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2010年、2011年试点院校中开展土建类专业试点的地方院校并不多。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国内已有34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985院校11所(2010年10所,2011年1所),211院校7所(2010年5所,2011年2所),地方一般院校16所(2010年6所,2011年10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工程训练,要求制定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土建类专业建立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开展相应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地方院校发展一般是依托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而且学生培养基本上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主。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211”大学,明确提出“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指导思想。因此,土建类专业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这样不但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土木工程师,同时也能够在多语言环境下工作,并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提升现有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迄今为止,美国三分之一的高校(约900多所)已经实行产学合作教育。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Herman Schneider)首次提出了产学合作教育。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内土建类专业目前实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一般是学校在一定阶段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生产技术实践、完成毕业设计等。但是,企业对学生学习组织参与很少或者基本不参与。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要求在本科阶段四年学习中必须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在企业的学习是联合培养,其实质是以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培养工程师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实习,更强调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深层次介入。因此,高校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尤其是实现双方“共赢”模式来调动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积极性。安排学生学习知识以便能够尽早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需要对现有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提升,要注意从联合机制的内涵进行发展。高校土建类专业和建筑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包括:①遵照建筑行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行业部门共同制定行业标准。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高校与建筑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③培养过程分成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阶段。本科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习内容包括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通过参与工程实践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④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上,充分听取和吸纳行业企业的意见建议,同时企业要积极并主要负责承担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项教学与实践工作。
三、土建类专业参与卓越工程教育的切入点
1.处理好土建类专业规范―评估标准―专业标准,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专业标准―学校标准之间的关系。实施“卓越计划”要处理好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和“卓越计划”专业标准之间的关系。专业规范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最低标准,目的在于规范办学,是办好专业的指导性依据;评估标准是从注册工程师角度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行业教育标准;卓越计划的专业标准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指导性文件,旨在提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和做法,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者虽对象不同,但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要注意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关系。土木工程的“专业标准”是对通用标准的具体化,它是依据教育部“通用标准”的要求规定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专业基本要求,能充分体现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我国建设行业的要求。专业标准是制定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依据。学校要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以专业标准为基础,结合本校特色与定位制定出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内土木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
2.建立一批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高校工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高校对教师的聘任、考核、评价制度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工科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能否出优秀的工程人才,因此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专门政策,积极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高校必须注重建立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等建筑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需要明确工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建立学校层面联合培养的保障机制来提升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机制,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具备国际视野和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1-33.
[2]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张波.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关于“卓越工程教学培养计划”土木工程专业标准制定会议文件[Z].2011-10.
初中毕业可以报考九大员,报考条件(含施工员)。
1、 土建类专业大学专科、高职及以上学历,在岗从事相关建筑施工现场专业技术管理工作1年以上;
2.土建类专业中专、中职学历,在岗从事相关建筑施工现场专业技术管理工作3年以上 ;
3.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相关建筑施工现场专业技术管理工作10年以上,且年龄30岁以上;
4.土建类大专、高职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在建筑施工企业相关岗位见习(实习)合格(考试合格,在岗工作1年以后核发相应岗位资格证书)。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高职土建类 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土建类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分布最广、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大类之一。据2011年统计,全国开办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达1130所,在校生达95万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可以预测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该类专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引入真实的工作情景、管理方式和文化氛围,通过大量、重复的实践,学生培养出熟练的职业技能,不仅决定着培养质量,也影响着专业发展。但是受校园面积、教学投入等限制,实训基地一直是众多院校专业建设的软肋。如何建好用好土建类校内实训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研究和准备。
二、国内土建类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目前我国建设行业大量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财政部计划从2004年起分期分批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目前,一批示范性的土建类实训基地已经建成,开始在教学、实训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示范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功能设计、项目设计、师资培养、资金筹措、内涵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基本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目标。但也存在着问题,主要有:
1、由于地区经济、学校办学条件等差异,土建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资金集中于示范性、建设专业性院校,其他高职院校建设相对迟滞。
2、土建类专业涉及岗位多、设备多、场地大、投资多,实训基地建设如果贪大求全,不仅会影响功能的发挥,还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共享性差,使用率低,生均投入大等现象。
3、高职土建类实训基地功能、作用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大多数在功能设计上与专业教育和改革需要、与企业现场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4、校企合作运转不畅,企业没有热心长期参与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来。无法吸引到建设企业的能工巧匠,缺乏高水平的实训教师,基地不能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土建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1、因地制宜,力争最有效的建设好土建类校内实训基地。科学设计实训项目,整合实训内容,实物实训和虚拟仿真实训相结合,以中小型典型工程为项目载体,完成工程识图、招投标、工程预算、施工组织、施工工艺、资料管理等实训环节。建立双证书制度,依托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精心设计覆盖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实训教学产品。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功能互补,不贪大求全。做到建一项、完成一项、形成一项实训能力,将使用效率高、核心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基本项目先期进行建设,逐步建成具备教学、培训、生产、科技开发四位一体的功能。
2、探索“校中厂”模式,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学校与企业有效对接。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如钢筋实训场、建筑构件实训场等可以校企共建共享,由学校出场地,由企业出设备、材料及指导教师,学生直接生产产品。在真实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为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实现校企双赢。在基地建设上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同时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土建类专业虚拟仿真实训项目。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场地紧张的现象,由于施工工艺的多样性、复杂性,在校内大量建设生产性实训场并不现实。施工现场流动性大、周期长、安全风险大,组织学生赴工地实习,一则影响企业生产,再则存在安全风险,其次实习具有阶段性、不能全观施工过程。以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三维可视化控制技术与网络数据库技术实现施工工艺、工程招投标、资料管理、施工组织等的虚拟仿真,能较好地解决以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困难。虚拟仿真有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以及避免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期间可能带来各种安全问题等优点,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对于营造生产氛围,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施工工艺、施工机具和设备,了解项目管理流程等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作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企合作长效化机制。这有助于长期稳定、良性运转。因此在共建合作项目中要从彼此的经济、社会利益出发,探索切入点和纽带,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利益共享,呈现双赢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由学校提供智力、技术、设备、场地等,换取行业企业的先进设备、产品、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训的机会。
2、发挥服务社会功能,促进实训基地建设。已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为社会服务,如为企业做新技术推广;为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等提供技术培训;作为高级工、技师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也可以为现场做材料检测鉴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收取一定费用,为设备更新提供资金。
3、加强制度建设,使教学实训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训基地规章制度必须健全,包括组织实践教学、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的有关要求;实训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指南;实训耗材的使用、实训场地的安全、环境卫生规定等。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又要灵活运用教育规律,必须具备“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到工程现场见习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也可以从企业中选聘优秀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
5、以核心能力为目标,精心设计实训教学产品。优化实训项目,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实物实训相结合,以较小的投资获得最佳实训效果。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可以自制、外购,也可以借鉴其他学院的成功模式,由省级实训基地立项获得经费,学校、软件公司、土建行业企业三方合作,共同开发虚拟仿真产品。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吴志峰,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
2、浅谈高职教育制造类集团化办学机制的研究,王新年等,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
3、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杜国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设想,张苏俊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5、柳州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思考,邱福明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
6、非建设专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蒋春平,都市家教,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