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人文

历史人文

时间:2023-06-02 09:2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人文

第1篇

一、*县人文精神产生的历史基础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研讨*县人文精神,必然要追溯到中国文化重要一支文脉——巴渝文化的源头上。

(一)*县人文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决定了人们精神生活过程。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应该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活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述各种不同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全集第3卷,第42-43页)。正是巴渝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产生了今天的*县人文精神。

从巴渝文化的历史来看,巴渝文化以其巴文化与楚文化的统一,民俗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地理环境与人文品格的统一,淳朴民风与*放精神的统一,哺育了巴渝人民群众的个性特征,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巴风楚韵的民俗文化、秀美雄奇的景观文化、风味独特的餐饮文化、浓郁巴渝建筑特色的古建筑文化、纯朴劲勇的川江号子、救亡图存勇于牺牲的革命文化及巴渝农业的多元化、手工业的精细化、商业文化的发达性等,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34页)。*县人沿着这一历史文脉,形成了平民性、兼容性、务实性、商业性等精神内涵,起主导作用的是商业性和平民性两个内涵,其中又以商业性为基础。正是由于巴渝文化早期商业思想,造成其带有朴素平等观念的平民性文化。二者共同造就了巴渝物质文化的多元性、实用性文化心态和观念文化中的抗争、*放、冒险、求变的动态心理和兼容一切的广博胸怀。这一论述,建立在巴渝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比较清楚地概括了*县人文精神从巴渝文化中汲取的相关营养。

(二)*县人文精神产生的自然基础

文化精神的产生不仅有社会基础,还有其自然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24页)文化是在一定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的。巴渝文化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深深打上巴渝自然环境的烙印。*地区地处大巴山,川东和川鄂湘隆起三个褶皱带的交汇处,境内重峦叠嶂,峡谷纵深,水流湍急,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限制了与外界的沟通,使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一个时期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封闭也使巴渝的本土文化在后来发展中更易于延续和承接。

在自然环境方面,巴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物产丰富,为*县提供了丰厚的农业资源。这里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又给巴渝人带来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在与自然环境的不段抗争中,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冒险*拓、敢想敢试的人文品格。同时,*县位于川、陕、鄂、渝经济走廊腹心枢纽地带,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四省市周边地区的商贸经济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区位独特,辐射带动能力强,交易活动频繁,商贸经济发达,也为外来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之孕育了*明、*放、*拓、*启、包容和创新精神。

二、*县人文精神的内涵特质

在文化建设中,应当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依托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厚基础,利用在本地历史地形成起来的丰富而多元的人文资源,形成具有*县特色道德实践主体的文化境域,从而彰显有巴渝文化底蕴的精神特质。

(一)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优

秀人文精神的精华,是一种*拓创新的精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深刻认识和理解,也是*县一百五十万人民群众在“12.23”井喷、“9.4”抗洪抢险救灾和“3.25”井漏处置中,临危不乱、顽强拼搏,愈挫愈奋,敢于胜利精神的真实写照。

自强不息是一种不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总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而要创新,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担当风险,这就要求自强者有过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毅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正做到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成功面前不自傲,超越失败,超越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做事业的强者。20年前的*县乡下木匠谭传华,拖着一只被炸残了的右手学画画、卖水果、当木匠,终于靠着自造的精巧木梳,成了妇孺皆知的“谭木匠”。12年前从*县到上海拆房的民工肖家运,居然从大锤挥动的间隙里看到了上海*发拆迁的循环商机,看到了高科技的巨大威力,结果拆房子也拆出了一个身家上亿的上海滩大亨。创新是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县人自强不息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独立精神、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自强就是奋发图强、不甘落后,就是要立足于自身,自力更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县是一个贫困大县,贫困人口达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把“贫困帽”当作一种压力和动力,知耻而后勇。重庆宁宇门业有限责任公司老板吴小伟曾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前些年,吴小伟回家瞅到商机后,决定回乡创业,办起了钢质门加工厂。为了将厂子盘大盘强,吴小伟一边办厂一边到浙江打工学习技术,企业迅速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吴小伟用自已的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独立进取的精神。

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永不懈怠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坚忍不拔的乐观心态,志存高远的执着追求。*县150万人民群众靠这种意志品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的小康水平。历史和现实表明: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永不懈怠精神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不懈奋斗精神就是战斗力、凝聚力、竞争力。*县移民就业、扶贫攻坚、产业发展等工作任务极其繁重和艰巨,只有不懈奋斗,我们才能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举措,创新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合力,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把市委二届九次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敢为人先。“敢”,就是果敢;“人先”,就是想别人没想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讲别人没讲过的。为个人事业,为国家社会,我们当仁不让。孟子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乎?”敢为人先,要有敢闯敢冒的胆识。胆识是敢为人先的先决条件,包括胆量和智慧。有胆量是大勇,有智慧才能有大谋。有勇无谋,漫无目的、盲目蛮干,必然会碰壁受伤;有谋无勇,过分强调困难,“前怕狼,后怕虎”,必然会坐失良机。

敢为人先就是要争创一流。推进*县发展新跨越,必须与时俱进,弘扬争创一流的精神。天地万物因竞争而进化,人类社会因竞争而进步。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中,我们必须摒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求稳怕冒尖”等陈旧观念,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激情,不甘人后的心气,才能在如林的强手中奋力胜出。实践表明,竞争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与时俱进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争创一流才能造福群众。争创一流,是一个向着更高的参照目标努力赶超别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奋斗过程,必须有广阔的胸怀、创新的举措、实干的作风,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劳作。要紧密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认真探索加快建设活力*县、诚信*县、和谐*县的路子。要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争先恐后,勇创一流,脚踏实地的精神,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再创*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

敢为人先就是要敢于冒险。一位著名的哲人曾说过:“生命是一个奥秘,它的价值在于探索。因而生命的唯一养料就是冒险。”“幸运喜欢光临勇敢的人”,冒险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勇气和魄力。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段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结果,就当敢冒风险。既有成功的欲望,又不敢冒险怎么能够实现伟大目标?希望成功又怕担风险,往往就会在关键时刻失去良机,因为风险总是与机把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有多大,成功的机会就有多大,由贫穷走向富裕需要的是把握机遇,而机遇是平等地铺展在人们面前的一条通路,具有过度安稳心理的人常常失掉一次次发财的机会。“广东服装、上海拆房、北京餐饮、新疆农场”四大劳务品牌叫响全国,充分地彰显了敢于冒险的神采。

敢为人先就是要善于变通。《辞海》上解释,变通就是灵活运用,不拘常规。变通的实质,绝非指在落实政策法规和上级要求上打折扣,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是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落实政策规定和上级要求。这里的变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结合实际,把上级的指示要求落到实处;这里的变通,要求真正吃透上级的指示,领会好精神实质,通过变通把事办好、把事办成;这里的变通,还有一个胆略和气魄的问题,只有那些胸怀全局、立志高远,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得失所绊的人,才敢于搞变通,才敢于冒风险、闯,通过变通达到思路通,路路通,发展更畅通。善于变通就是实事求是,我们要坚持创新,勇于突破,毫不留情地向自己头脑中那些固有的陈规陋习宣战,向不合时宜阻碍发展的习惯势力宣战,让变通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县人文精神的实践思考

*县人文精神重在建设,贵在实践。培育和弘扬*县人文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号和标语上,而要大力倡导,积极践行,使之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构筑道德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承接和吸纳传统道德体系中诸如诚信、谦敬、礼让、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有益成分,拟定出与*县人民思想认识水平相适应,具有现实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能对人们的行为起规范作用的道德标准。坚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保守、封闭、僵化的道德观念,大力倡导竞争、平等、*放、创新、公正等道德观念,有效地发挥其对市场的导向、规范和升华功能。遵循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要求,强化社会诚信意识,夯实*县人文精神的道德基础。在着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强化社会角色管理,按照管用、实效的基本原则,建立系统完备的制度、规范和规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公民公约》、《公民守则》、《村规民约》等,把*县人文精神转化为全体*县人的文明自觉行为。

建设和谐社会。始终坚持把构建和谐*县摆在重要位置,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兼容、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人性化、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机制。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激发社会活力,始终把全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的利益,公平公正地调整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坚持依法治县,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和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是实践*县人文精神的带头人,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的群众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扩大对外*放。*县是一个后发展区县,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既要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又要通过扩大对外*放,引进县外、境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外力腾飞。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五破五立”:一是破除对外*放是单纯引进资金的片面观念,树立对外*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放观念;二是破除对外*放只是引进来的片面观念,树立对外*放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放观念;三是破除对外*放只是政府协作的片面观念,树立对外*放是政府协作与民间合作的多层次*放观念;四是破除对外*放只是减税让利的片面观念,树立对外*放是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相结合的新观念;五是破除对外*放时间久、慢慢来的片面观念,树立对外*放必须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新观念。

第2篇

打好历史基础学生历史情怀的培养要以历史主体知识的牢固为基础,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章节训练,使学生掌握重大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当然,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如何判别历史的主干知识,教师要用现代意识和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精心研究历史发展的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概念内涵,把握重要史实,阅读历史教材中相关的资料,如文字介绍、图片反映、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中学历史有一个主体认识,基础知识也才能较好地落在实处。

2深入钻研教材

发掘人文情感历史本身就富含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历史教材则是历史人文内涵的最有力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历史教师依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看中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强调历史发展的原因、意义等规律的知识,而忽视了散落在历史各个时代中的人性的光辉和超越时代、国别和阶级的精神。在教师准备教学时,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体现出的人性光芒,对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既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又要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对于历史中的优秀文化,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尊重世界其他民族对人类所做出的物质文明贡献和精神文明贡献,培养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宽容、责任感等为核心的人文素养,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精神的能量。

3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活跃课堂教学历史是一门更专注于知识素养的学科,因此学习起来学生会感到比较枯燥,因此,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环境对有效形成意义建构有非常大的作用。就象我们在整洁、美丽的校园中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要爱护环境时,学生应更能接受这一人文主义观点一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主动性根据布鲁纳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强调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个人的学习增强对外部认知的体验,能够对世界有独特的体验。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种努力探索新知识、新情境的学习态度,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思考历史问题,从中获取新的认知感受。而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立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内化升华自身的人文素养。

5增强教师的历史责任感

提升教学水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历史责任就是积极扮演好传道授业的角色,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传统的优秀文化,提升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广博的学识,在教师从教之余,还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精通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拓宽专业知识面,研习专门史,了解史学最新研究动态,以此来不断丰富学识内涵,提升自我人文情怀的塑造与培养。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专业之外的文化知识,争取做到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史学素材。

6小结

第3篇

一、营造人文精神教学环境

历史学科虽然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但是高中生往往会因为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无系统性和复杂性降低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该阶段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现阶段他们存在的心理等问题。在营造人文精神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自由观念赋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让学生自发的思考和探究,同时作为历史教师还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应该尊重他们所提出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他们从学习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技巧,进而在增强自身学习热情的前提下提升学习效果。同时,为了营造较为和谐的人文精神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支持下,学生才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打破现有教学模式中的条条框框,在尊重学生地位的前提下构建一种较为欢快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领悟人文精神,最终有益于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强调人文精神教学主题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的复杂性和无系统性,高中历史课本中表面的知识联系性较弱,需要高中生通过自主预习、质疑和教师讲解、指导才能增强知识的联系度。但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单纯地按照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只是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分散性的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中,是无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当下教学计划和调整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心理。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容易因为历史知识的枯燥乏味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历史教师需要强调人文精神教学的主题,指导学生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魅力,把枯燥繁琐的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内涵,防止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略该课程应呈现的人文精神。为了更好的达到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人文精神教学专题进行辩论,就生活中发生的某个实践,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阐述的过程中指出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把人文精神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概念,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历史知识。在具体的“孔子的思想在时下有无价值”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班级人员划分为两组,一组持支持的态度,一组持反对的态度,通过课堂辩论,可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加深对历史史实的印象,从而明确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三、开展人文精神实践活动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自主将具体知识加以应用及处理好实际问题。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把历史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当中,通过开展具体的人文精神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既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又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历史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自身探究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调研,让学生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历史名城等形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模拟经营社会活动,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且典型的朝代,并根据朝代把班级学生划分为小组,然后再进一步的思考探究,进而深挖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教师就可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班级分成两组,一小组学生模拟唐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另一小组可以模拟宋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然后让学生思考下唐宋时期经营活动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等等。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场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历史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对明显朝代商业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较好的呈现出这些朝代所表现的人文精神。

总之,历史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由此让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范明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

第4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历史

现代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诸如道德、心理、基础与视野等方面都离不开必要的人文教育,因而也可归于人文素质的范畴。所以,在综合素质中,人文素质是其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在我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同时更要求道德、观念、心理等方面的“软件”的现代化,汤因比就曾认为,在不同文化相接触时,“硬件”是最易于转移的,而“软件”,则是最具排斥力的。

一、关于“人文”的历史回顾

西方“人文”思想的最初萌芽产生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中,柏拉图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中最好的”,至于教育就在于“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适当地根植于儿童的心灵中”,引导他们“恨你所应恨的,爱你所应爱的”,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即“获致了理性”。

古希腊的人文传统被漫长的中世纪神学中断后,于十四至十六世纪又为发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学者所掌握,成为向封建势力进攻的利器。文艺复兴“复兴”了古代灿烂文化艺术,并开始了新文化的创造,这即“人文主义”世界观。它打击神的权威,讴歌人的能力和作用,它颂扬、肯定“人”的一切,这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人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自然科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三大定律,培根的归纳法等等。然而,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尚未赢得独立地位,它混迹于人文科学的庞大体系之中,被人文主义者用来证明人性之伟大,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以此来打击“神”的尊严。

当代,许多西方国家在饱尝个人主义、个性自由极端发展、对自然无情掠夺的恶果后,纷纷到东方的古老文化传统中寻求“灵丹妙药”。于是就有“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国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诸种说法,更有中国传统文化热从国外返销至中国,现代人文主义思潮也在世界蓬勃兴起,并且有新的特点。在人与人关系上,由古典人文思想的指向自我转而指向他人,提出关心他人、集体乃至全球生存的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把道德原则延伸至自然界;对于科学主义,更是采取包容而非排斥态度。

纵观“人文”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看出,其“人文”的本质在于对人性的探索、培养和发展。而实现人性的主要手段——人文科学则具双重含义:从广义上讲,囊括包括科学在内的学问,现在大学科的提法即源于此。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校长S.B桑普尔认为:“真正的文科教育——即对大学生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体育、历史、数学、科学和技术,不管他们将来成为历史学家、管理人员、工程师、作家或物理学家。”从狭义上讲,人文科学是与科学相对立的概念,它对于人、自然的看法只限于这样一些学科: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精神学、思维学、文字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法学、文学、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等。其特点是:(1)以人为中心的知识;(2)以整体理解来把握;(3)内容涉及人的道德、价值、文化以及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意义;(4)是人类的对于自我的理解;(5)是人类精神的创造与想象,偏向非实用性;(6)求善求美,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和意义的真正表达。

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法》总则中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世纪之交,千年之交,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过于注重功利性的专业教育的弊端,教育界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行将会引起我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80年代后期,是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创造物。即便查遍近10多年来出版的教育类辞书,诸如《教育大词典》、《世界教育词典》等,均无“素质教育”的条目。“素质教育”这个新名词是怎样出现的·究竟谁是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术语第一人,现在难以考查。现在查到的最早提出人才“素质”教育的时间,是在1984年6月号的《教育研究》上。紧接着,该刊在8月号上,又刊出了全民深入探讨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素质,如何培养这种素质”的长篇文章。

第5篇

什么是历史课程教育?历史课程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岁月的打磨下,忘记了那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却还能留下对自身、社会、国家的有意义的思考。我们的历史课,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历史知识,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得到什么样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历史课程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德育从来都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如何不断完善为一个合格的大写的人,从来都是教育的首要课题。布卢姆说过:“发展诸如兴趣、愿望、态度、鉴赏、价值感、义务感和志愿感等特征,是教育上最重要的理想之一。”历史课堂教学,在教会学生掌握一个个史实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从一个个历史事件中汲取做人的智慧,完善其自己。读《史记》,借鉴的是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了解林则徐禁烟的历史,增强的是像林则徐“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那样的社会责任感。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中,到处都有培养提高学生人格魅力的可贵素材。历史教师让学生掌握史实的同时,在学生人格品质教育上更要不遗余力地精心挖掘、积极思考。

二、历史课程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人是社会中的人。现代物质社会下,我们的许多学生均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社会、国家缺乏关怀。漠视生命,缺乏担当、集体荣誉感,民族意识、国家意识薄弱等是现在许多学生的通病。

应试教育下畸形的历史教学现状,培养出来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学生?有个例子足以说明我们的学生走进了一个历史学习的误区。当学到这段历史时,历史教师展示图片,情绪激昂地讲述着“南京手无寸铁的百姓的”、“万人坑的白骨”、“南京30多万同胞被杀害”等历史惨象。有的学生带着无比愤怒的情绪,拳头紧握,怒目圆睁,甚至喊出了“打倒日本鬼子”的口号。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尖子生却在专心地做着课后习题,他们的表情冷漠。课后谈心时发现,这些学生对的史实,能不假思索、毫无遗漏地回答出来,他们还表现出得意的神情,似乎在等待着老师的表扬。

多么令人触目惊心啊!没有了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再多的历史知识,我们历史教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公正意识,让学生自觉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爱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国家,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终极意义之所在。

三、历史课程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什么是明智?意思是说,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让人们在一个个历史事件中领悟到处理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洞察能力。然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历史,无非就是尽可能多地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以考得更高分。

真正的历史学习,不应该是这样的。真正的历史学习应该是让学生在整合历史知识中,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中,提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与别人协力合作的能力。真正的历史学习,更应是在记诵一个个史实的基础上,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地、有意识地去剖析,在一个个历史关头面前,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发生的那一刻,是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真正的历史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把历史人物在整个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事的智慧,转化为泰然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比如,贞观之治中,在内有阶级矛盾外有民族矛盾的情况下,李世民抓住主要矛盾分化而治地处理国事的能力,学生学习这段历史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分清主次、重点突破的处事能力。

历史教育,是以了解掌握史实为基础,以史为鉴,以面对现实为旨归,让学生获得思维方法、情感、意志、人格的教育。马丁・路德有句名言:“国家前途不取决于国库之实,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历史课堂,正是提高我们的学生这一未来的国家主人的文明素养的重要阵地。重塑精神世界,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前行的目标和意义。

第6篇

美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具有国家历史性的标志建筑,有历史意义的遗址、建筑物、房屋、军事设施、军营以及战场遗址,还有美国历史上伟人的住所与工作场所、杰出的设计和建筑物、体现民族生活特征的地方、考古遗址和不同民族崇拜的圣像和雕塑等。笔者主要参观的文化遗产保护及人文历史景观项目有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越战韩战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国会艺术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林肯纪念馆、罗斯福公园,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时代广场、世贸大厦遗址,旧金山的金门公园、金门大桥、九曲花街,夏威夷的珍珠港遗址及其博物馆等。

二、相关单位所在城市的交通规划

美国的历史虽然较短,但它重视保护历史文物及其运用,并使其历史焕发新的生机。根据2007年的统计成果,全美国登记在册的历史文化遗址达8万多处,其中500个历史文化遗产是整个小区或城镇。为了既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又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开发旅游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激发国民爱国热情,美国政府部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了非常翔实、周密的交通旅游规划。如在拜访华盛顿交通局时,笔者了解到,华盛顿特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共分为七个小区进行,这七个小区在进行前期的规划时就紧紧把握了以下几点:第一,是完全保留保护好全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象,不能有丝毫损坏,这是编制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第二,是要充分考虑到城市交通中多种交通模式并存的可能性;第三,是要以人为本,考虑到城市行人行走的便利性;第四,是做好相关单位周边的绿化规划,保证城市绿地面积;第五,是城市的总体规划以促进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为最终目的。以此类推,全美国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基本与此相类似。

三、相关单位附近的交通模式

交通模式是判别城市交通整体状态的关键性概念,更是综合交通规划与政策研究的首要战略性问题。陆锡明在其编著的《亚洲城市交通模式》中指出,交通模式是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同交通方式所承担的交通量的比例关系。而交通模式的比例关系,则反映了不同交通方式在交通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更重要的是标志了城市交通系统中一定交通需求在一定供给平衡下的本质特征。常常用它来表征城市交通发展整体水平和特点,也经常用它来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对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城市中有多少种交通工具就应该有多少种交通方式。在研究中,为了方便、清晰地进行交通模式统计和计算,需要将各种交通方式进行适当归类。从全世界大城市的交通系统来看,一般将通勤铁路、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归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与无轨电车、公共汽车、缆车、轮渡一起归为公共交通大类;私人小汽车、单位小汽车和摩托车归为个体机动大类;助力车、自行车和步行归为慢行交通大类。

四、相关单位周边的交通特点

(一)大都市市区的公路系统非常发达

美国公路分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高速公路,包括州际高速公路和其他快速车道;第二个等级为主要干道;第三个等级为集散路;第四个等级为地方公路。2000年,高速公路占公路里程总长的1.4%,主要干道占9.6%,集散路占20.1%,地方公路占68.8%。在这种等级制公路系统中,通向居民区的地方公路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因此,这种放射状的、越来越分散的、在固定的空间里日益稠密的公路系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

(二)停车场占地面积大,地面停车场比较多

美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约3亿人口,却有各类车辆2.4亿多辆,人均汽车拥有量居世界第一。美国人出行都是以车代步,而且大多数人都自己开车。所以美国停车场密布,可谓无所不在,是几乎所有建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旅馆商店,无论是出租公寓还是娱乐场所,都附建有停车场。有的停车场面积巨大,全国各地仅停放汽车的停车场就占据了相当大的土地资源。

(三)多数道路边设有专用的自行车道

近年来,为了缓解汽车增长带来的油价上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美国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鼓励使用自行车这种交通模式。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在城市设立自行车免费租赁店、临时停放点、修建自行车专用道等。

(四)在一些大城市的主题公园内,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参观需求,多种交通模式同时并存

在纽约的时代广场,并列出现的交通模式有汽车、自行车、马车、徒步几种,即在一条单行线上,依次划分出汽车、马车、自行车、徒步四条道路。

(五)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管理理念

首先,美国政府十分注重培养行人和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在美国城市的大街上,人们抢行、闯越红绿灯的现象非常少见,驾驶员在十字路口都要减速,礼让行人,即使深夜遇到红灯,照样停车等待。其次,体现在交通法规上,强调行人优先权和方便残疾人士。在加州所有的公共场所,最方便的停车位都是留给残疾人士的。第三,为了照顾老弱者和贫困阶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交巴士一般由当地政府投资,委托私营运营公司经营,由于客流不足,几乎所有巴士公司都处于亏损经营状态。为此,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大笔资金补贴各巴士公司,以维持其正常运作。

五、可吸取的经验

第一,美国国土面积大,山地、沙漠化土地较少,人口不多,土地资源储备丰厚,这是美国人能够发展高速公路的资源条件。我们国家高寒冻土、山地、戈壁沙漠化土地所占面积较大,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稀少,发展多车道、放射状高速公路的土地储备不足。具体到西安,为了保证基本的可耕地数量,我们不可能发展如此模式的高速公路系统。

第二,单行线的交通体系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中的拥堵行为,宽阔的临时停车点不会影响正常车道的车辆通行。目前,国内已经对一些大城市的部分路段实行单行线交通管理,具体到西安市,大部分的临时停车点已经吸取了美国的先进经验。

第三,居高不下的城市容积率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拥有像美国那样规模庞大的停车场。我国现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人口密集,可耕地面积有限,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因此,私家车不宜成为解决群众出行的首选,汽车停车场更不应该与城市人口抢占已经不太富裕的土地。建议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土地、环境因素,对私家车的拥有量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第四,大力普及自行车交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前的自行车、摩托车逐渐被汽车代替。就西安市来说,以前的自行车、摩托车停车点数量锐减,这应该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定要保存并预留出足够的自行车停车点,否则,骑自行车的人会因为无处停放而改变交通工具,造成城市交通工具的无序发展,引发交通拥堵现象。为了普及自行车交通,要做到以下几点:保留自行车停车位;引进自行车免费租赁业务,现在在西安部分人文景观附近已经有自行车免费租赁,但仍需要扩大此项业务;扩大宣传力度,鼓励市民骑车出行;采取措施限制小汽车的快速增长。

第五,在参观面积较大、土地资源充裕的旅游景点,应该鼓励多种交通模式并存的交通体系。目前西安市正在进行的世界银行工作组的西安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子项目未央宫汉代道路一期保护工程中就应该设计成多种交通模式并存的旅游线路,此条参观通道上亦可设计成四股道,分别可用汽车、仿汉马车、电瓶车、徒步。

第六,以人为本,加强道路交通体系的管理。必须把发展公共交通放在首要的位置,政府要下大力气完善旅游景区的公共运输配套设施,提供公共运输停车场、公共客运优先车道等,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努力实现人便于行;应着重鼓励发展小汽车租赁业务和城乡出租车,满足群众出行参观的需求;在培养驾驶员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提高其安全意识;依法严查酒后驾车行为,对违法分子绝不姑息;大力加强交通动态监控,监控内容包括交通流量、交通信息、交通事故等等,保障参观道路安全畅通。

第7篇

一、借助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都有用自己特有的智慧,创造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地理、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社会科学知识,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凝聚,体现了各民族集体的文化素养,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用这些丰富的民族人文知识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

二、借助各民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和著名人物的成就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上的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每一位先进人物身上都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如,勇敢、坚强、不怕牺牲、远大志向、爱国精神等;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他们取得重大成就的过程中,往往所表现的勤奋、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献身科学的精神都是值得后人去学习和养成,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借助这些人物的品质,去培养我们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结果、影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是不仅仅具有偶然性,还有主、客观的原因,而且每一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原因与结果之间都有内在联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结果、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借助学生在历史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巩固人文素养

随着国家对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增添了新的色彩,课堂上了有了生机和活力。在历史课堂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师生都是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学习,特别是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相互携手,共同去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既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能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展示。尊重学生人格的学习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巩固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插上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就给了学生无尽的学习空间,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和内涵所在。借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达到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人才,这既是新时期历史课程的要求,又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五、借助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提高人才素养的榜样和受教育的现成资源。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本身良好的人文素养、渊博的知识,都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出优美的风采,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更无形的人文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做到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作者:姜秀珍 杨彦勇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第二中学

第8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07-01

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法治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初中历史教学就要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担负起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全部身心功能的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2.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历史学习方法

教学历史首先的就是要学生了解历史,记住历史。然而,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很多,怎样才能记住呢?

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课堂笔记 。这里做笔记不是要学生专门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而且要学会在书上做笔记,到时复习时看书是一目了然的,不用再拿一个笔记本了。一边看书一边看笔记,浪费时间。

其次是要学生学会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要理清历史线索,这包括历史时间、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要了解历史事件发生后的意义以及该事件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了解其原因。

例如,讲“五四”运动这一课时,要了解时间:1919年5月4日;要知道“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原因:①基本原因;②阶级基础;③推动作用;事件:①导火线;②“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北京学生各地学生六。三以后;要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①标志了什么?②准备了什么?

3.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点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

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有助于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与培养。

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商鞅个人的改革勇气和大无畏精神,可以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北魏孝文帝为推进改革而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是对学生进行坚强信念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

4.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

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通过多媒体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种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5.解决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常见误区

误区之一:“历史素质教育就是在必修课外开设选修课,组织兴趣小组”。学校开设历史选修课、开展历史课外活动都属于历史素质教育的范畴,但这些并非历史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必须明确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是一门富有人文色彩的学科,其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与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积极态度、人文觉悟的使命。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借助恰当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制定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注重以学生为本,制定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以明确的目标指导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将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同时,教师应结合教材中和人文精神有关的内容,积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林则徐的事件时,教师就可制定出尊重学生观点与想法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达需求鼓励他们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与《》相关的故事分享给老师、同学,通过让学生在自由讲述与有关的民族英雄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增强其爱国热情,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人文性。

二、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

在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是人文知识最丰富的学科之一。人教版高中历史中收录的内容涵盖了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经济与政治内容,而且还有艺术与思想内容,因此历史教材就是一种价值很高的人文知识载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很高价值。为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度挖掘教材中与人文精神有关的素材,缩小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知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待人接物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感与素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与北宋变法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从教材中节选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学生,并让他们讨论这种思想的深刻意义,为学生传播正能量,使他们都能树立远大理想,逐渐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充分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创新教学手段以高效培养人文精神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悖于新课改理念,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将先进的、高效的、新兴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最终高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情境教学培养人文精神。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中,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是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再现历史情境,使得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中,真切感受历史事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高尚情操等人文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将其改编成情景剧,使得学生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更加真切地体会角色身份,揣摩角色心理,感受历史环境,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故事中的人文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二是可将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专题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专题讨论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而更加全面地获得事件中与人物身上的人文气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时,教师就可将其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为一个主题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搜集“百家争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比结局与过程。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李萍.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

第10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化;人文情怀;情境;历史评价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构建人文性历史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广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一桶水”。这种情况在历史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历史本身就是所有发生过的一切,历史学科涉及军事、政治、文化、艺术、地理等学科,所以历史教师必须有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游刃有余。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养,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学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还要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去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历史教学收获令人满意的效果。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曾说:“历史教育的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是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是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而要讲好做人的道理,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做“好”人。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必须要友善、公正和负责任,要有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要具备正大光明、质朴和公道的品质,并且以身作则。

二、学会将人文精神渗透在历史知识中

历史知识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他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和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爱国精神;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远大理想;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罗斯福“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心灵震颤”的价值观。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精华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富有创新意识和完善人格的现代人,从而使历史课的人文内涵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通过教学情境的营造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学会用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生动典型的图片和资料,创设出有生命的历史情境,这些情境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唐朝的文学艺术》一课时,我在充分利用好教科书的情况下,适度地将录音、录像等辅助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了唐代诗人的风采、绘画的神韵;由录音带领学生领略“观者如山”乐舞的优美,利用录像电影片段欣赏、品味敦煌艺术的“满壁风动”和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强烈的情感教育。

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祖先》一课时,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可以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让学生观看录像的同时感受历史情境。

四、在历史评价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指导学生对历史情境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判断是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例如,学生对课本中的一些人物如刘彻、李世民、铁稹、朱元璋、雍正等比较熟悉,不过对这些人物的印象与评价大部分都是他们从电视剧或小说中看到的,与真正的历史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告知学生这就是艺术作品和历史的区别,让他们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反复的分析和判断,历史的人文精神才会深深地熔铸到学生的人格之中。

历史是一门教人解惑、使人明智、让人洞达的人文学科。一个国家国民的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当下历史课堂的人文因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渗透在历史教学中,让人文精神遍布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

[3]项家庆.从新教师到教育专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锐生.人文精神的历史形态:对人文精神的历史主义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第11篇

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想学会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的背景和能力都需要在懂得做人的前提下才能够得到发挥,否则最终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所以一个人首先要将自身的道德品质修行合格才能够在社会上发挥自身的能力。做人的道理可以总结为人文精神,即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自我关怀,主要包括维护命运、尊敬他人、自我价值的关切及追求等内容。人文精神在广义上的定义是指人类高度重视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肯定并将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作为主要目标。而狭义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思潮,主要的核心内容分为重视人类价值,反对神学压抑人性;主张人性张扬,反对神学贬低理性;主张立足现实生活,反对利用天国生活否定现实生活等方面。人文精神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组成。首先是人性,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主张人类有权利追求幸福与尊严。其次是理性,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主张人类有权利追求真理。最后是超越性,主张人类有权利追求生活的意义。简单来说,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尊重人的精神生活,尊重每个人的精神存在价值。总结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对人的精神价值以及自身价值进行尊重,这是每个人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质。但是,现实的教学结果却使每个人感到遗憾,社会风气急转直下,竞争压力越转越烈,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等方面的影响使一部分孩子成长为自私自利、冷漠功利的人,这种情况的发生给了当今的教育模式当头一棒,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已经成了当今最重要的任务。而历史学科在众多的学科当中属于人文学科,他走在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前沿,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首先要抓住历史教学的特点,不断地进行创新,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严格实行

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号召下有了非常大的机会,打开了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局面的新大门。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汲取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于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进行积极的学习,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其次,对于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科学技术成果要进一步了解,创建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然后认真了解历史上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体验民主与法制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最后要尊重人、社会以及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尊重世界其他各国、地区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未来的开放意识。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与传统的历史教材相比,在政治史这些主要的教学内容中,经济史、社会史、风俗史、思想史等教学内容也被适当地添加到其中,其中以文化历史方面的内容添加的最多,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奠定了新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教材的指导下,历史教师要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要求。

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要的作用,他们是实践教育目标的主力军,所以说教师拥有高素质的人文精神才能够教出拥有高素质人文精神的学生。

1.教师要不断补充自身的人文知识历史学科在众多的学科当中属于无所不包的综合性学科,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以及创新意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条件,教师还要对学生充满耐心,要求有足够真诚的事业心来教导学生,最后教师要自身具备较高的文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能够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之前,对于历史知识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对于哲学知识、品德修养以及人文底蕴等技巧来启发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以及模仿,让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树立起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提升人文精神方面,强烈的教育使命感以及责任心都是教师所需要重视的,教师的辛勤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能力自信心的主要源泉。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格以及权力要尊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在成长中会形成不同的自我,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学生规划自我,引导其完成社会进化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义务,所以学校要制定适合学生成长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持公正的态度,让每个学生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对于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的学生不能够区别对待,给予弱势群体足够的关怀与照顾,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优秀的人文精神。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宽容友爱的心非常重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总会出错,教师不能够在这时候给予学生强烈的批评指责,尤其是不能出现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或者实行体罚等行为。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进行身份互换,以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处理事情的方法,用学生的思维考虑自身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多一些宽容,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出现。教师要将自己投入学生当中去,跟学生一起感受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遇到困难时出现的沮丧心情,体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困难,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谅解学生的过失,包容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走出沮丧,不断地成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进行挖掘,并且进行赞扬,引导学生发扬身上的亮点和优点,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的赞美和赞扬,是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的,教师经常给予学生赞美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教学中避免不了会有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学生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并将其发展成为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接收到教师对他们的欣赏以及关注,这样学生才能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在学习中占据主动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入手,对于每一次学生的发言,每一次学生用心做的作业都给予真诚的鼓励,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发现自身的长处,教师也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以及尊重。

3.树立人文理念进行教学当今社会,学生的考试压力以及历史学科目标认知模式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学生只能够在历史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当中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历史学科中丰富的人文资源没有被学生真正意义上地接收到,而是在应试教育下渐渐流失了,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在客观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1)教师主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学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在这些价值取向之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将课堂的掌握权由教师转为学生,这样是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自由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接受人文精神培养。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收集、比较各种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学会基本的研究历史的理论、过程、方法。当然,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而消灭,相反,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以及使用能力都需要教师帮助培养,在学生使用史料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要及时地加以改正。(2)小组合作中坚持将实践作为学习的载体在人文精神学习的过程当中,小组合作是教师推行的主要教学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和谐地进行互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为人体现的价值以及自由,对于人文精神更好地进行感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个载体来进行自主教学培养,而学习用表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学习用表,利用学习用表帮助学生做好每一堂课程的学习,这样教师才能够完全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用表之前,要精心设计每一张学习用表,对教材要仔细地进行研读,集体进行备课,互相交换意见建议,这样才能够编出科学的学习用表。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将此作为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挖掘出历史的人文内涵

历史学科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新课标中这一特点更加明显,新的教材当中也非常突出,所以在教学当中如果不能够更好地挖掘出历史的人文内涵,那么新课改就没有任何意义。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历史中超越时代、阶级、民族的精神,不能只注重历史的发展规律。此外,教师要注重强调不同时代、国度中人性的闪光点,对于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次要解释。教师也不能过于强调历史人物生平的事迹,要注重向学生介绍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然后太过于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成绩以及悠久灿烂,世界其他民族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却被忽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还不利于建立学生宽容、有责任感、有爱心等优秀品德,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历史科目中的人文精神,将真正的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俗话说“教书育人”,在教授学生知识之前,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否培养出来,教师负有非常大的责任,所以教师要走在其他学科之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自身的智慧以及行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作者:王静红 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浮桥中学

第12篇

素质教育的发展带来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向个性化、人文化进行转变,学校和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习生活素质。高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容易产生心智上的困扰,而人文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以和谐的价值观念看待问题,因此在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丰富,也是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具有引导作用,能够启发学生进行人文性的思考,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并建立符合社会建设目标的价值观。

一、建立教学目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要实现有效的人文教育,首先要根据教育的形式和特点确立课程教育的目标,将教育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完善课程教育的内容,并向着既定目标的方向进行课程的深化和扩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高中教师应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进行课程安排和讲解,在日常的工作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情感体验课程,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认知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在构建整体教学指引目标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制定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搜集相关的资料,丰富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教师要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为目标,完善日常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环节。历史是具有人文特色的课程,在历史事件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加入提问等形式的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完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建立高效的学习方式。同时,历史事件可以作为当代人行事的借鉴和参考,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引导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讲述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以此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的提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方式。

二、提升教学素养,建立完善教学体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完善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高效沟通的主要承担者。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具备充分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历史教学,同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外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仅提升专业知识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质。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文教育深化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教学的素质水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工作内外积累历史知识,并丰富历史文化体系,构建历史事件的时间体系,并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思路,减轻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负担。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互结合,在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持久的爱国情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历史事件可以提供许多真理性的结论和实践依据,历史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的新闻,为学生讲解历史事件,深化学生的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情感体验。

三、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人文教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出现的新型教学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意识。为提高学生对课程改善和创新的兴趣,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由不熟悉到熟悉的过渡,使学生自觉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高中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完善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各种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的建设人才。完善人文教育,就要适应这一目标,从具体的体验环节中使学生感受到素养的提升和意识大改善,实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人文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因此,人文教育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的具体实践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交流或情景模拟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行感受课程中表达的情感,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并将道德素质的提升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交流媒介与学生展开广泛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学生的心理波动进行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是高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所授课程的人文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人文情感体验,感受人文教育的魅力。人文教育的深化开展需要教师为课程建立适当的目标,并以目标为主要依据进行课前准备,制定课程规划,为每一节课中的深化讲解和知识拓展准备充足的材料。

作者:宋金丽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