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税务系统管理

税务系统管理

时间:2023-06-02 09:2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务系统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税务系统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涉税信息;信息共享;税源监控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税收规模迅速扩大,税源分布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隐蔽性和流动性增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决定性的作用。为加强税源监控,强化对涉税信息的整理、分析与应用,我国税务系统进行了以金税工程和CTAIS(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信息系统兼容性和部门利益协同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信息在税务系统内部、税务系统与相关部门中没有得到较高程度共享和充分利用,涉税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给偷漏税行为以可乘之机。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较好地利用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挖掘潜在税源,对加强税收管理、组织税收收入有重要意义。

一、涉税信息共享与税源监控

涉税信息共享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涉税信息在税收系统内部即国税与地税之间共享;另一方面指涉税信息在税收系统与其他部门(工商、财政、银行、工商、海关、司法、国土等部门)之间共享。税源监控指对税收的来源进行监督、管理、调节和控制,以掌握应征税款为目的,采取税务登记、纳税鉴定、纳税申报、税务检查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对税源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等税源要素进行控制,保障税收收入的总体规模及发展趋势,更进一步、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

涉税信息共享是对多部门涉税信息的集成和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涉税信息,提高了其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多部门间配置涉税信息有利于加强税务系统、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海关、司法机关协作联动,多维度地优化税源监控,改善纳税环境。

二、税源监控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在税源监控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主要发生在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或税务部门与掌握涉税信息的其他部门之间。在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之间,税务部门通常在税收理论与政策制定方面拥有信息优势,而纳税人通常在税源信息方面拥有信息优势。一方面税务部门更加了解征税的法律依据和政策制定过程,掌握更多与利益主体相关的信息;而纳税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收入状况和财务存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更倾向于隐瞒部分收入和财富信息,客观上造成税源挖掘困难、税收征管成本较高,税务部门无法全面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税源信息。另一方面,纳税人的资金和财富状况在其他部门拥有的信息中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工商部门的营业登记和监管记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或现金账户、金融服务记录、海关关税和减免税信息、税务师事务所的涉税业务信息等。由于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利益关系,加上部门间业务信息系统的差异性,税务部门并不能完整地掌握其他部门拥有的涉税信息,只能依赖纳税人提供的可能被更改扭曲的税务信息,造成经济税源信息的不对称。

随着市场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类型和规模不断扩大,隐藏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隐蔽,这些问题给税务部门的税源监控、税基核定和税收征管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税收系统内部、税收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涉税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各方的涉税信息需要统一的平台进行共享、整合与分析,才能准确把握税源信息,增加税收收入,完善税收征管流程,实现税收征收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构建信息共享体系,加强税源监控

(一)税收系统内部:国税与地税的信息共享

国税与地税的信息共享是整合税务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强化税收征管的重要举措。在税务信息化背景下,建立统一的国地税数据交换平台主要有两种方式:对于现有系统运行顺畅、信息资源丰富、层次清晰的信息系统,可直接实现对接,使之成为囊括各层次信息系统的综合信息系统;对于技术落后,运行不畅的信息系统,可重新规划统一的税务信息交换平台,汇总整合涉税信息资源。这两种做法均有利于实现国地税信息资源的对接,消除征收监管的空白和职能重叠部分,有利于双方全面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加强联合税源监控,做到税款征收不重不漏,既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又保证国家合理的税收收入。

(二)税收系统与其他部门:涉税信息的共享

税源分布的复杂性和涉及部门的广泛性决定了仅靠税务部门不可能掌握所有涉税信息,完成全部税源监控工作,而需要更多掌握涉税信息的部门和单位参与进来,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协税护税网络体系。税务部门作为平台的主要使用者,首先应明确涉税信息的范围,如工商部门的营业登记数据,房管部门的房屋产权登记,企业的银行资金往来记录和资信状况,出口企业的减免税信息等,其他部门根据要求设计数据整合接口,形成税源监控信息数据库。其次应加强税务、财政、工商、海关、司法、国土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定期核查,互相监督,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税源信息监测网络,从经济活动发生之日起对发生纳税行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控,保证涉税信息的全面、可靠、有效,不给偷逃税款行为以可乘之机,有效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

(三)充分利用信息价值:数据挖掘与纳税评估

在完善税源信息采集的同时,要有效实现涉税信息的共享,需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精确的统计方法,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税源监控的科学性、合理性。数据挖掘通常有三种方式:关联规则,离群数据,时间序列,均可在税源数据分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关联分析用于所得税与企业规模和企业利润间的相关度分析,通过指标分析,比较企业应纳税款与实缴税款,如超出误差范围可能存在偷逃税款的情况;离群数据建立在整体行业分析的前提下,可比较个别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等指标,若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通过要素分析法寻找误差来源,控制异常;时间序列法可用于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数据的走向,预测行业和企业税负状况,为发掘税源提供技术支持。

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为纳税评估提供了科学的测算方法和统计指标。首先,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过程整合了涉税信息资源,更精确地掌握行业平均税负与税负增减趋势,分析税收负担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影响,为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更加精确的经济数据,提高了政策针对性。其次,建立在分析过程之上的纳税评估有利于税务机关有效监测企业的纳税情况,通过比较企业实际纳税额与评估额,判断企业实际纳税额与其纳税能力是否相符,便于出现异常情况时,排查各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提高了税务稽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经过科学处理的涉税信息和纳税评估系统可分别与政府部门和科研系统的MIS(管理信息系统)、DSS(专家决策系统)进一步整合,以丰富准确的涉税信息为基础,为税务机关提供多种管理和决策方案,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四、涉税信息共享的风险与防范

信息共享在提供完整准确的涉税信息,促进政策制定和税收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泄露与滥用的风险性,为滥用信息资源、利用信息系统漏洞谋取不正当利益埋下了隐患。涉税信息是体现纳税人财富和信用状况的重要信息,银行资金状况、企业部分经营行为均属于保密信息的范畴,在掌握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要保证信息安全,维护纳税人的利益。要通过立法程序保护涉税信息,规定纳税人信息共享范围、保密规则,对可能损害纳税人合理利益甚至人身财产安全的信息给予保密,保障纳税的信息安全。在信息系统管理方面,应根据信息保密性级别设置查看和使用权限,如需调取保密信息必须提供书面材料说明理由,同时加强数据库的管理和建设,防范信息风险。

加强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丰富完整的涉税信息数据库,集成和整合涉税信息对于提高国家的税源监控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加强税源监控、保证税源稳定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充足和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1]廖全文.税收信息化下的税源监控[D].西南财经大学,2007(3)

[2]鲁兰桂.税收信息化与税收化信息研究[J].税务研究,2008(11)

[3]《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课题组.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兼论我国税收成本的体制性因素及其优化[J].财政研究,2009(1)

第2篇

一、全面清理,摸清“家底”。

固定资产清理明晰了产权,完善了制度,规范了手续。做到了帐物相符,帐帐相符,帐卡相符(详见《固定资产清理工作总结》)

二、建章建制,规范管理。

根据《__*地方税务系统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市局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我们制订了符合我们分局实际,便于操作的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完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管理。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明确了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基本要求,纠正思想认识偏差,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

1.严格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实行分级管理的原则;财务部门建立分门别类金额总账,记录固定资产情况;办公室建立分类明细和固定资产登记卡,并同时建立使用部门物品使用登记卡,标明财产编号,使用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本部门的物品领用情况。

2.对基建、工程改造项目中的全套固定资产要核算。竣工后,由建设单位、使用单位、财务部门、办公室共同组成验收小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在竣工决算中详列项目清单,标明数量和金额,按验收手续办理固定资产入库。

3.加强固定资产领用与报废的处理。固定资产在领用时应填写领料单,并在登记卡上签名,标明该设备已由其保管使用。固定资产的报废、报损应由使用部门填写报废、报损申请单,经逐级领导审批后,方可核销。

4、严格对固定资产调拨的处理。固定资产发生调拨时,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由使用单位填写调拨申请单及调拨设备清单,经双方分局领导签章有效,使用部门不得自行处理。详见《__*三分局固定资产管理暂行规定》)

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办公室,计会科、监审室同时参与对分局固定资产的管理,各司其职,互相牵制。计会科在搞好固定资产帐务管理的基础上协助办公室搞好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如购入或工程改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固定资产,应办理入库,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对调出的固定资产应办理移交手续;对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参加鉴定、清理;对保管、使用、维护不当所造成的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查明原因,分清责任,认真处理。在清查固定资产时,应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核实,保证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帐卡相符。监审室则负责对固定资产购入或工程改造的监督审计,并对固定资产责任人的离任交接进行监督。

四、运用系统,改进系统。

目前我们采用的是通用财产管理系统管理固定资产,该系统有原则性强、功能齐全、操作简捷、通用性强,安全性强、标准化强、技术先进等特点,但该系统运用于银行和医院的财产管理,税务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在规定和使用上都与其有差异,一些分类不适合税务系统的财产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级科目分类太少,如土地、房屋、建筑物分类不包含园林绿化等二级分类,我们只能进行一级科目合并和新增二级分类等;

2、没有三级分类,象园林绿化工程等只能做总帐,分帐只能做附表,不能直接做卡片。

3、卡片中的折旧年限不正确,比如说汽车的使用年限是15年,而卡片最长都只有8年。

4、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有的不适合税务系统的管理需要,需要进行调整,如房屋及建筑物卡片帐改成土地及房屋建筑物卡片帐、机械器具卡片帐改为专用设备卡片帐等。

第3篇

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在税务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预防为主,实行全过程控制。其次要在明确管理目标、职责和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建立并完善税收执法和税收行政两个责任制,实现有效的“两权监督”。第三要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

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第四是税务部门内部组织设计应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建立一种具有高灵敏和回应力的税务行政组织,形成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公共服务导向,减少管理层次和环节,改变税务机构内部集权结构,优化和改进决策程序。第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塑造公仆形象,加快由控制导向型的税务管理到服务导向型的税务管理转变,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建立税法宣传、税法公示、税法咨询、税

法查询的办税服务计算机系统,使纳税人能了解到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全面提升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水平。

二、建立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

征管质量考核是以计算机应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基础的。应该结合税收征管模式、税制模式和经济现状,不断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科学设置指标和评估口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考核的自动化。一要大力推广税收征管实用软件。目前正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的CTAIS大型征管信息软件,已经能够自动生成征管质量考核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二要建立考核机构,明确考核责任人员,制定考核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引入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一级考一级,一级监督一级,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报表的自动传递和自动检测。三要建立省级税务机关核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对系统内上报的考核结果,严格组织抽查和核对检查,发现数据不符,有虚假行为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建立运转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

加快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该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为主体的税源监控体系。一要建立重点税源户的分类管理体系,力求税源资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重复收集信息,并实现纳税人申报方式多元化。二是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加快在服务业、出租汽车业、建筑业推行、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使计价(计程)、发票打印、语音提示、计税、控税、存储、限期申报缴税融于一体。三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的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通过全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重点控制涉及进出口税收的信息,遏制不法分子利用假出口、假报关单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打击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统一编码、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许可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追踪失散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实行地税、国税联网,交流相关税种数据电文申报缴纳和其他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

第4篇

关键词:税源 现状 管理 思考

一、当前税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 纳税意识有待提高, 依法治税与实际操作存在偏差。

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模式要求纳税人自行上门申报纳税, 这对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纳税能力是一个挑战。我国居民的纳税观念仍然较为落后,一些纳税主体存在不诚信行为, 该申报的未申报, 应申报的不及时申报。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全国各地各级税务机关理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征税, 既不多收, 也不少收,做到应收尽收。然而在实务中,税收计划对税款数额起到更具决定意义的作用, 因为在重任务观念下, 税务部门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税收任务上。

(二) 监管内容方式单一,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存在差距。

目前的税源监管工作主要是以企业报表、纳税申报、下户巡查、电话咨询等方式为主, 了解到的情况也基本上是纳税人的表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各种经济成分并存, 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 长期并存, 使纳税主体呈多元化; 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 使征税对象呈多元化。然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 税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征、管、查之间的相互配合也不够。加之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信息的采集出现不对称、不完整和不及时。

(三) 税源管理有待完善, 各部门协调配合存在不相适应。

我国目前税源管理形式的弊病是数据传递、问题反馈时效性差, 缺少问题处理反馈环节, 难以通过量化指标来掌握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作用。从外部来看, 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银行、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 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在现有的税源管理措施中, 并没有建立与其他有关部门的税源信息交流配合机制。

二、影响税源管理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制度规范直接作用税源管理。

当前我国税源管理未能有效结合不同税种的特性, 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措施, 不能适应税收制度对税源管理的要求。还应该注意到,对同一纳税人而言, 他既缴纳增值税、消费税, 又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税制本身的缘故, 增值税与消费税管理难度相对较小, 企业所得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 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中应保持相应的公平, 既要注重对增值税、消费税税源的管理, 又要注重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的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税源管理的公平公正。

(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税源管理。

经济发展总量决定了税源总量, 进而决定了税源管理的工作量。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停滞不前、难以升级的产业结构在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税源的扩大。税源管理方式应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不断予以调整与完善。此外, 不同行业决定了不同特点的税源, 由其决定的税源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税源管理方式方法选择应充分考虑税源自身的特点。

(三) 外部客观信息间接影响税源管理。

外部客观信息是指来源于税务系统之外的与税源管理密切相关的纳税人涉税信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 涉税信息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首先是国税部门, 从具体业务看, 国地税合作的范围较为广泛。其次是工商管理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事项中, 税务部门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流较为重要。再次是各金融机构。最后是司法机关, 严格税务执法, 离不开公安、法院等相关司法机构的配合,主要体现在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

三、完善税源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及其管理制度

税务登记是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第一道程序,也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管理的第一道关口,直接关系到以后的税款征收和监督管理。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纳税登记代码制度,对个人和企业法人都由税务机关分配给唯一的纳税代码,明确该代码的使用范围和管理要求,使该代码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信用等情况相关联,以便建立税收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控制。

(二)完善重点税源管理办法

由于管理资源的相对稀缺,要对所有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全面的税源监控管理未免太过于理想化。因此,按照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论,在进行税源管理方面,也应该分清轻重缓急,讲究管理效率。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制定出台了《重点企业税源监控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当前急需解决的是根据税收管理的目标和系统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纳税人申报制度,特别是要明确重点税源纳税人自行申报资料的内容,制定统一的税务会计报表,规范申报表格式,加大纳税人如实申报的义务,通过强化这一环节,尽量收集有效的税源管理信息,堵塞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上的漏洞。

(三)尽快推行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

税收法律法规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财政政策工具,尤其需要增加透明度。不仅其制定过程要公开透明,其执行过程也要公开透明,使市场活动的主体能够充分行使知情权,确信竞争条件是公平的、非歧视性的。这就要求尽快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这是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落实各部门职责、促进依法行政。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措施。建议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配合机构设置和职能的统一调整,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执法依据、执法职责及执法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统一的税务执法文书,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做到执法依据公开、执法程序公开、处罚结果公开、行政救济公开、服务标准公开,加大依法治税的力度,为市场行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岩. 税源管理问题研究[D] . 厦门大学, 2004- 03- 01

第5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软件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0-00-02\

0 引 言

软件是由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设计的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是在程序和程序设计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逐步商品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正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类软件的支持,例如我们去火车站购买车票需要用到铁道部的购票系统,去医院看病挂号需要用到医院的卫生服务系统,去超市购物也需要用到银行的结算系统等。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方便、简单、易操作的系统,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快捷,社会才得以高速发展。但这些系统并非从天而降,而是由程序员精心设计而来的。一些系统比较小,开发所耗费的精力相对少,而一些系统比较复杂,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对较大,但是无论哪一个系统,在开发的过程中,其软件开发的基本步骤都大致相同,下面简要介绍下软件开发的基本步骤。

1 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的生命周期分为3个时期即软件定义时期、软件开发时期、软件运行维护时期,每个时期由若干个阶段构成。通俗的来说,将这些所有的阶段按循序执行,便构成了软件项目设计的基本步骤。

2 软件定义时期

软件的定义时期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这说明软件定义时期是需要三个步骤来完成的。

第一步是问题定义,所谓问题定义阶段,便是要回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根本就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想着去解决,这个是毫无意义的,虽然这个定义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容易被忽略。

第二步是可行性研究,这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评价第一步中问题定义阶段定义的问题是否合理,这个阶段不是具体去解决问题,而是探索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去解,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这个阶段如果察觉项目的投入大于收入,可以立刻终止项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这个阶段,通常会产生一些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图1所示是税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流图,图2所示是其税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字典。

图1 税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流图

纳税人纳税信息 来自表名 表中文名 备注

开票数据 SB_KPXX 开票信息 SB_KPXX与SB_YZSS通过SB_NUM关联

应征数据 SB_YZSS 应征税收

入库数据 SB_RKXX 入库税收

欠税数据 SB_WNQS 往年欠税

提退数据 SB_TTSS 提退税收

减免信息 SB_JMSS 减免税收

差补数据 SB_RKXX 入库税收 ZY=’查补税款’

图2 税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字典

第三步是需求分析,在这个阶段,仍然不是去具体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是准确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标系统应该做点什么”,目标系统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在这个阶段应该对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能够准确理解用户的要求,并整理出一份正式的需求文档,我们一般称之为规格说明书,具体举例见图3所示。

3 软件开发时期

软件的开发时期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综合测试。

图3 税务系统中的规格说明书

第一步是总体设计,所谓总体设计,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目标系统?”这一步骤的另外一种说法称为概要设计。在这个阶段应该设计出实现目标系统的几种可能方案以及整个目标系统由哪些大的模块组成,各个大模块之间存在的什么样的联系,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在这个阶段应该确定下来,此阶段最好可以产生一张初步的类图,图4所示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系统中的概要设计示意图,图5为其类图。

图4 税源专业化管理系统中概要设计示意图

第二步是详细设计,这个阶段就是把上一阶段比较抽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化,但是这个阶段还不是编写程序的时候,而是要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方便下一阶段的程序员进行编程,这个阶段将会详细设计系统所需要的每一个模块,确定每一个模块所需要实现的功能、算法以及相应的数据结构。

第三步是编码,这一步通俗易懂,即程序员将详细设计的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容易理解、容易维护的代码,图6所示是其代码编写过程。

第四步是单元测试,每个程序员对第六步的编码进行测试,检查其能够实现模块所需要的功能,举例如图7所示。

第五步是综合测试,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是软件各个达到预定的要求,并使软件能够实现需求中所要求的所有功能,通常这个阶段就可以对用户进行培训了。

图6 代码编写过程

图7 单元测试示例图

4 软件运行维护

这个阶段是软件开发工作完成的最后一步,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统能够持久满足用户的需求。每一项维护活动都应该准确记录下来,作为正式的文档加以保存,举例如图8所示。

5 结 语

综上分析可知,软件项目的开发基本上由9个基本步骤构成,缺一不可,每个步骤紧密相连,软件的生命周期有长有短,每个步骤花费的时间也各不相同,需求分析所花费的时间应该占整个项目时间一半以上,其次是设计约占整个项目周期的三分之一,剩下的时间便是编码和测试,可见需求分析在整个软件项目设计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图8 成型的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肖江波.软件项目设计过程管理探讨[J].软件导刊,2012(3):41-43.

[3]李金靖.浅谈如何进行软件项目设计过程的管理[J].系统管理,2012(7): 61-63.

第6篇

伴随信息技术和税收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从简单地使用计算机到广泛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近几年来,全国税务系统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特别是强化科学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即金税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省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电子数据信息资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在信息化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历史形成的一些信息系统分割、信息资源不共享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上级机关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基层工作的能力不足,基层利用数据开展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也需要提高。数据处理分析与利用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软件支撑平台,制约了数据综合分析利用的深入开展。

为此,中创软件从2004年5月开始与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合作,双方投入50多人,历时4个月整理出90多万字的税收管理业务需求。随后,双方人员密切合作,于2005年4月底完成了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的全部开发工作,系统于2005年5月起在全省投入使用。

该系统利用数据集成和交换技术,集中综合征管、增值税管理、出口退税管理、“四小票”采集、外部信息管理等12个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构建了省级数据仓库。利用J2EE技术、商业智能技术开发出集监控、考核、分析、统计功能于一体的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

该系统既能够以各级国税机关为对象,监控分析其收入进度、区域税负及行业税负变动趋势,又能够以纳税人为对象,实施数据统计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 既可以进行20多项综合分析,又可以进行300多项专题分析,能够满足全省各级国税机关数据分析的需求。

助力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1.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功能分一局式监控分析、一户式监控分析、省市局监控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基层监控分析、数据录入、系统管理七大类。

(1)一局式与一户式监控分析。这两个功能模块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机关。一局式监控分析功能包括对登记认定、发票、申报征收、稽查、出口退免税、金税、征管质量、数据质量的总体情况和按税务机关、税种等明细情况的层层钻取、监控分析。

一户式监控分析与一局式监控分析内容类似,对一户纳税人按“表-册-单”的顺序逐级监控分析,并重点考虑了对一户纳税人违法违章事宜的快捷监控,对纳税人税负率等税收指标与同行业均值和预警线的比较,对纳税人财务比率与同行业均值的比较和总体经营情况的定性分析。

(2)省市局监控分析。该模块包括综合查询监控、税收主题分析、税收统计分析、重点税源监控、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税收征收管理、流转税管理、所得税管理、国际税收管理、出口退免税、税务稽查、税收法制、财务管理、预警监控、监督考核、队伍建设十六个功能模块。主要适用于省市两级国税机关。

(3)数据处理分析。包括数据质量监控分析、税收指标测算与分析、数据处理分析报告三部分,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机关。

(4)基层监控分析。包括工作量统计、征管质量考核、纳税人监控、执法监控、基层综合查询五部分,主要适用于县以下国税机关。

2.系统功能特点

(1)系统满足全省各级税务机关不同层次用户群体的需求。

局领导利用电子地图、综合查询监控、一局式监控分析功能,可以及时监控全省和各市的GDP与税收收入的变动趋势、收入进度、退税进度、税收优惠比例等情况。

税收业务管理人员通过税收主题分析、税收统计分析、重点税源监控、税收与经济关系、流转税管理、所得税管理、出口退免税、国际税收管理、稽查法制、一局式监控分析、一户式监控分析等模块,获取所需要的监控分析图表,以加强对下级税务机关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减轻了基层上报报表和数据的负担。

数据处理分析人员利用系统的数据质量分析、税收指标测算与分析、数据处理分析报告辅助编制、税收主题分析等模块,监控考核分析各级数据质量,快速获得撰写数据分析报告所需的税收指标图表。

税收管理员利用一户式监控分析、纳税人监控、征管质量考核等功能,方便、快捷地对所管理纳税人的申报征收、财务报表、违法违章信息和征管质量进行监控分析。

办税服务厅的操作员利用系统的基层监控分析类功能、数据质量分析功能,查询各种申报征收台账,检测和改正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

(2)系统集监控、分析、考核、报表功能于一体。

系统的监控功能充分体现了“由总体到局部、由汇总到明细、层层钻取分析”的先进的监控分析系统设计理念。如一局式监控分析功能可按“市局区县局分局纳税人汇总纳税人明细”的顺序层层下钻分析。

系统的分析功能在体现“层层钻取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同一个税收分析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税收指标构成和税收指标时间序列等分析结果,能够方便、快捷地以柱形图、饼形图、线性趋势图等来展现; 并将基比分析、环比分析、80/20集合分析、80/20区间分析、中位数分析、平均值分析、异常值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等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尽量简单的方式应用到数据处理分析工作中。

系统的考核功能,以征管质量和数据质量考核内容为主,全省各级税务机关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考核,并可对考核得分的构成逐级进行钻取分析,既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和透明的考核原则,又充分利用考核结果,提高了税收管理工作质量。

税收报表编制功能将提高税收业务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效率和减轻基层负担作为最基本目标,利用各业务系统数据自动生成日常税收监控所需分析报表,对无数据源的报表,由市局或县局手工录入,省局自动汇总。

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四部分: 数据源、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平台、数据展现平台。

系统在山东全省投入使用后,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副局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个系统做得非常出色,数据分析是税务机关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个系统的功能不仅涉及了各税收业务模块,还囊括了人事、财务、教育、监察等工作,信息量非常丰富,改变了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方式。”

2006年1月,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了行业专家的评审验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1. 系统开发符合山东省国家税务局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办法要求,符合应用软件开发平台技术标准。

2. 系统集监控、分析、考核、报表功能于一体,满足了全省各级税务机关各类用户的需求。

3. 系统选用的平台技术先进,灵活运用数据仓库技术与数据库技术,OLAP技术与OLTP技术,将商业智能工具、专业报表工具和Java技术相结合,实现省局集中部署和各市局分布部署的集中+分布式系统架构。

第7篇

提起IT产品的佼佼者,人们会不约而同想到三星;提起消费电子产品的佼佼者,人们也会不约而同想到三星;提起家电产品的佼佼者,人们还是会不约而同想到三星。而2005年,三星给了自己一个并不太为中国市场所熟悉的称号――“行业市场的进军者”。十年行业领域的厚积,让三星成功的在2005年爆发了。这一年,三星带给了中国行业市场巨大的冲击,也带给了中国行业市场很多的启示。

进军行业市场 三星独占天时地利人和

面对庞大的中国行业市场,有人曾这样分析目前处于主导地位的欧美厂商与卷土重来的日韩厂商的区别:欧美公司本地化工作做得好,政策比较灵活,能够把重要的事情交给本地员工或经销商操作,但是文化差异和中国政府政策倾向还是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扩展;而日本企业谨慎、古板的特点使得其本地化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因此行业用户较少;韩国则介于两种文化之间。

从三星在2005年行业市场的表现中,我们看到了韩国企业已经在金融、电信、政府、教育等传统行业及酒店、地产等新兴行业中脱颖而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当然,一个企业从进军行业领域到完全被这个领域所接受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三星在这方面还是很年轻的。但是作为一个拥有强大产品、技术实力,并在中国用户心目中拥有良好口碑的企业,三星在中国行业领域的发展无疑具备了“地利”和“人和”。三星(中国)社长朴根熙表示,三星已经成为了中国投资最大的外资企业之一,三星一直在力求本地化发展,要做中国企业,要“创造新市场”,并不断吸引中国人才。三星制定了“五大战略”:即构筑明确的高档品牌形象;强化应对变化能力;深化满意客户的经营;确保人才和技术;加强集团内部的协助。三星的努力也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在由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香港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共同评选的"2004中国100名最具价值消费品牌" 中,三星以RMB447.37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榜首。一贯奉行的本土化政策,更使得三星已经成功实现了企业文化的“中国式”重建。2005年,中国行业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化、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以及2008年奥运建设需求,同样给了三星进入行业市场的“天时”。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三星行业“赢在起跑线”上的三大保障。

回首2005 三星行业尽显王者风范

回顾2005年,三星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初步成熟行业客户部门。三星行业大客户部在2005年九月末已经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的70%,预计年底将完成110%。从截至到9月份的产品销售情况来看,显示器、笔记本、多功能一体机等IT产品在三星行业产品销售中暂据主导,而家电产品的销售随着家电行业大客户部的成立,也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从销售的宏观情况来看,无论是在全国重点项目,还是在区域项目上,三星行业大客户部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2005年,三星行业大客户召开了一系列的技术研讨会,而且了三星的战略,加强了行业渠道的开发。并且从7月份开始,三星还陆续有针对性的召开了区域性的客户研讨会。这一系列会议的召开,为三星行业大客户更加有节奏、有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三星行业大客户部还提出了战略口号,以“应用>想象”全面了三星B2B的品牌形象。

三星在2005年完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亮点工程,比如上海、重庆、天津行业领域取得的突破;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打印机采购项目中成功入围且已经在5个省中标等等。以税务系统为例,三星行业大客户部在国税和地税两个方面都有所突破,最近,三星行业大客户将笔记本产品X25、X05、P29以及打印机SCX-4720F、SCX-4216F、SF-565P进行整合,获得了国家税务局系统协议供货项目的订单,再次证明了三星产品、解决方案的行业适用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8月成立的家电行业大客户部,也成功的获得了政府、酒店、税务等行业领域的重要订单。三星行业大客户部的业务已经全面、迅速的开展起来。另外,三星行业大客户总部通过积极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PRM(Partn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系统,全面对行业订单、对行业客户及对行业商进行系统管理,实现了资源共享。

在回顾2005年业务发展时,三星行业大客户部王志群总监表示:“2005年,三星行业大客户部重点实现的是建立B2B的体系,强化B2B营运基础,完善行业商体系,提高B2B营运力量。行业大客户部在2005年已经基本实现了我们所制定的战略目标,也为中国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我们的一份贡献。”

朴根熙社长表示:“三星的未来取决于中国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三星在中国渐渐成长为一流品牌。三星将继续发掘经营潜力,为在不断升级的中国市场上更上一个台阶而竭尽全力。”2006年,三星提出了在中国行业领域“实现超出2005年150%的销售总额”的战略目标。行业业务,已经成为三星整体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当人们再次提到行业的时候,相信“三星”将成为他们头脑中的第一个关键词。

第8篇

在商业票据印刷行业,可变信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票据号码、条形码及一些个性化信息。例如,客户在购买保险之后,每年缴费通知单上的邮编、地址、姓名、保险项目以及缴费日期等都是需要处理的可变数据信息;客户每个月收到的手机收费通知单、水电费通知单、信用卡账单以及各种个性化直邮的服务手册等,税务刮奖票上的密码及奖区内容也都是可变数据印刷的应用典范。

可变数据印刷是指在印刷过程中,所印刷的图像或文字可以按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及格式变化,从而使第一张到最后一张印品都具有不同的图像、文字或条码,每张印品都可以针对其特定对象而设计并印刷。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与普通可变数据印刷又有着本质区别,即重在可变数据的保密性及安全性。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是印刷行业的一个新兴业务,各从业企业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生产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笔者根据自身生产实践,总结了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生产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谨以此文与同行探讨。

厂房的软硬件管理

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对厂房环境及设备的要求比传统印刷要求更高,主要表现在厂房的物理安全、环境温湿度、数据安全和设备要求等。

1.厂房的物理安全

厂房的物理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机房、生产车间及办公场地的建筑应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

(2)机房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

(3)重点工序生产车间应单独隔离,且车间内应有工业粉碎机,能够直接将不合格品粉碎,以避免其外流。

(4)机房及重点工序生产车间的出入口应安排专人或配置电子门禁系统,以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出的人员,而且不允许任何人员带手机等通讯设备进入。

(5)进入机房及重点工序生产车间的来访人员需要通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其活动范围应受到限制和监控。

2.厂房的温湿度控制

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的厂房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系统,使厂房的温湿度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重点工序生产车间必须配备通风和空调系统以保持车间恒温、恒湿,并且该车间也应保持洁净无尘。这些措施一是为了防止纸张变形及油墨老化,保证印品质量,提高成品率;二是避免因温度较高,导致喷墨头发生短路或堵塞等故障。

3.数据安全的控制

确保数据安全对于从事可变数据印刷业务的印刷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这类企业通常都需要采用加密等有效措施来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传输及存储;对存储数据的移动介质要做到登记并限制使用人群;对于大批量的数据清除,需要经授权才可执行;数据备份须落实到位,并定期进行恢复性测试保留记录,从而降低数据损失的风险。

4.生产设备的要求

对于开展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业务的企业来说,喷码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也极其重要。目前,常见的喷码系统有赛天使(Scitex)Dijit6240、5300(已被柯达万印收购),加拿大创世Bk700-B、Apollo760,大西洋蔡瑟ALPHA166,尼普森VARYPRESS、550、700、800,英捷特及欧迈高的喷墨系统等。其中,赛天使Dijit6240、5300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喷码系统,其可实现个性化图像、地址、条码、标识、数字等的可变数据印刷,可方便地安装在单张纸或卷筒纸印刷机、配页机、折页机等设备上,同时其纸张的适用范围也较广,喷印效果极佳。

人员管理

员工是企业信息使用和传递的重要载体,其工作变动可能会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应严格控制员工流动率,这样可大大降低员工变动对企业信息安全的影响。

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企业要严格规范人员录用过程,对被录用人的身份、背景、专业资格和资质等进行审查,对其所具有的技能进行考核,并签署保密协议。

当员工入职后,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企业应对他们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定期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及安全认知的考核;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全面、严格的安全审查和技能考核,尤其是可变数据处理人员及可变数据印刷人员,其中可变数据处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与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此外,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也应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相关安全技术培训;对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做书面规定,并告知相关人员,对违反安全策略和规定的人员进行惩戒;对安全教育和培训方案做书面规定,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对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记录并归档保存。

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企业要严格规范员工离岗过程,一旦有员工离岗,应及时终止其所有访问权限,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以及企业提供的软硬件设备等,办理严格的调离手续;若是关键岗位员工离岗,须让其承诺调离后履行保密义务后才可离开。

工艺管理

与传统印刷不同,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要求生产高效、精确、安全保密,整批产品必须在高速印刷的前提下,一次性完成。以税务刮奖发票为例,其版面印刷、发票号码印刷、加密覆盖层区内的防伪信息印刷、奖区信息的喷印、隔离光油印刷、覆盖层的印刷等程序需一次性完成,整个生产线的速度要求达到60米/分钟。因此,高保密性可变数据印刷企业需要制定工艺管理制度,如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可变数据印刷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点及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规程,并依据操作规程实施质量控制。各工序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工艺管理制度,按操作规程、标准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进行操作。此外,可变数据印刷工序应配备在线检测设备,以对可变信息进行在线检测、管理及控制,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到下一道工序。

第9篇

(一)统计口径

目前,各主要商业银行已建立小微企业信贷数据定期交换机制,数据统计口径采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规定的小微企业划型标准;同时各行根据管理需要设置各自的行标小微企业统计口径。四大行内部管理口径如表1所示。

(二)组织机构设置

1.以工行和农行为代表的传统经营模式。传统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在服务大中型企业基础上,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在客户评级、信贷政策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该模式在国内以工行和农行较为典型。工行总行小企业金融部与信贷管理部合署办公,其38家一级分行中超过20家设立了独立的小企业金融部,在差异化信贷政策制度制定方面协调能力较强;农行总行和一级分行的小企业金融部与公司业务部合署办公,在统筹考虑大中小型客户的协调发展和产品的交叉销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工行和农行在部分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行设立了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专门负责小微企业客户的营销维护,一般不具备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职能。2.以中行和建行为代表的信贷工厂模式。信贷工厂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前后台分离和后台职能集中化,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成立专业的小企业经营中心,集中处理审查审批、贷款发放、押品管理和贷后管理等后台工作,中心内设置相应岗位,实行流水线作业,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因流程层级分割、部门分割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该模式在国内以中行和建行较为典型。两家银行总行均设立了独立运作的小企业金融部,下设业务、产品、渠道和风险管理等团队,强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条线指导、资源保障并落实考核责任;中行34家一级分行中有30家设立独立的小企业金融部,建行60%以上的一级分表1:四大行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口径外部报送口径内部管理口径工商银行统一采取《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规定的小微企业划型标准。单户授信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农业银行符合四部委小型和微型企业标准,且单户授信余额控制在30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建设银行符合四部委小型和微型企业标准,且单户授信余额控制在30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中国银行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以及批发业年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的企业。行设立独立的小企业金融部;两家银行在重点城市行和重点县支行成立了专业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实现了后台集中作业。3.以民生和招行为代表的事业部制模式。事业部制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成立独立核算的中小企业事业部(中心),实现小微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运营。采用此种模式的主要是民生银行和招行。民生银行和招行在总行层面成立了离行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在小企业集中区域设立分中心,在支行层面大中客户及小企业经营团队按照两个序列分别进行独立管理和考核。中心账务独立,资金由总行统一调度,按照内部转移定价计算成本,贷款收益体现在中心,业务成本由中心承担。该模式在资源配置和系统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事业部与分行间很难厘清业务边界且存在业务竞争关系,导致该模式运行效果并不理想。4.以包商银行和泰隆银行为代表的离行团队模式。离行团队模式主要是利用地缘、人缘、亲缘优势,注重收集分析非标准化信息,破解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并通过延长网点营业时间、扫街式营销等形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贴身服务。该模式多见于中小城商行,以包商银行和泰隆银行最为典型。包商银行和泰隆银行采取“总行+区域支行”两级模式,实现管理扁平化,突出区域支行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泰隆银行建立了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高效业务办理流程,把贷款审批权限集中在基层一线,做到业务办理“三三制”,老客户贷款三小时内解决,新客户三天内给予明确答复。目前泰隆银行72%的业务审批在一线完成,90%以上的贷款在半天内办妥。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流程短、效率高,一般适用于物理网点较少的中小城商行。

(三)信贷制度及流程

1.信用评级大部分商业银行制定了独立的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且在评级指标设置方面,注重现金流和非财务信息的运用。如建行采用模型评级和评分卡并行的两种模式,对于规模相对较大、财务信息相对充分有效的小微企业,采取模型评级,注重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其小企业评级模型共分为房地产、新成立、微小(年销售收入小于3000万元)和一般小企业(年销售收入大于等于3000万元,细分为建筑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其他行业)四大类七个模型,并对“速贷通”业务免评级;对于单户授信500万元(含)以下的客户,试行评分卡打分模式,重点审查客户履约能力、资产和企业主信用状况,单户授信200万元以下的业务贷款存续期间不需要进行年度评价。工行小企业评价模型分为小企业、微型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一年的小企业三大类六个模型,在评级指标设置方面,财务指标权重占比不超过30%;中行在现有评级系统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客户定性信用评估系统,对客户的非财务信息进行评价和判断,形成清晰定义的结构化问题清单,在对客户全面评估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评级人员的主观判断及人为干扰,使小企业客户甄别水平大大提升。2.信贷政建行注重加强限制类行业管控和不良客户退出,规定针对“6+1”等敏感行业(钢铁、多晶硅、风电设备、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原则上不得新增授信(低信用风险业务除外);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不良率较高的行业,限制发展;对钢贸类行业明确规定客户数量不允许增加且贷款金额要逐步压缩。同时,建行明确提出要针对小企业生命周期,确定合理的客户换手率(如2013年明确要求小企业客户换手率不低于8%),重点退出主业不清、盲目扩张、脱离实体经济、管理混乱的民营企业。工行针对不同行业,实行差别化的准入标准。对投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电力等行业的小微企业不纳入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差异化管理范畴;对制造业、批发业等小微企业客户集中的行业,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对限制性行业中的优质客户,如核心企业的配套厂商、强担保客户放宽准入标准。中行注重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判,通过对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行业风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中小企业业务目标行业的优先次序。3.业务流程中行和建行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等后台职能集中于小微企业经营中心,突出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特点,一般5个工作日即可放款。两家银行实行小微企业信贷审批人员派驻制,审批权限基本下放至二级分行,审批模式为审批人单批或双签,单笔业务基本不用通过贷审会。区别于中行和建行的信贷工厂模式,工行部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在二级分行,且实行审批制和审议制相结合的方式,但根据其规划,工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个贷业务审批权限要逐步上收至一级分行。

(四)信贷产品

近几年,各家商业银行积极适应客户需求,不断创新小微企业特色信贷产品。一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不断丰富。银行同业加快产品整合步伐,将信贷产品、结算产品与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财富管理产品相融合,打造综合金融品牌。如建行形成了以“成长之路”为主打品牌,包括小企业速贷通、成长之路、小额贷和网络银行e贷通在内的四大类十余种特色产品;工行建立了中小企业客户的专属服务品牌“财智融通”,包括网贷通、易融通、小额便利贷和贸易融资贷四大序列17个产品;华夏银行打造了“龙舟计划”,针对小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将服务方案分为“创业通舟”、“展业神州”和“卓业龙舟”三个系列,囊括传统信贷融资、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结算和财务管理等多项产品。此外,民生的“财富罗盘”、北京银行的“小巨人”也属于此类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二是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与互联网金融加速融合。部分同业纷纷顺应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积极推出电子商务融资产品。如工行、中行和建行均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了网络信用贷款、网络联保贷款等产品,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自助进行贷款申请、提款和还款。三是建立低风险产品的授信放大机制。建行将现有信贷产品按照风险大小分为高、中、中低和低四类,对前三类产品,在计算客户授信额度时,按照1:2:3的比例放大授信额度,低风险业务不占授信额度,表外业务按净敞口占用授信。

(五)担保方式

主要同业纷纷重新审视小微企业风险特征,破除“抵押物崇拜”,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积极探索外部增信模式,不断创新担保方式。一是围绕商圈、商会的企业互助增信类担保创新不断加速。如民生银行围绕商圈、商会和专业市场发起成立了城市商业合作社、小企业俱乐部等机构,机构内部成员可通过互保、联保或以小企业互助基金担保(一般要求50家以上企业,募集基金1000万元以上)等方式获得授信,小企业互助基金发起人最高可获得10倍于基金的贷款。建设银行探索政府风险补偿金与企业互助增信相结合的模式,贷款企业通过缴纳一定比例助保金形成助保资金池,该资金池和政府风险补偿金共同作为增信手段,池内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信用贷款。二是围绕产业链核心客户的中小企业担保模式创新较为活跃。主要同业抓住供应链、产业链内资金较为封闭的特点,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融资、发票融资、存货浮动质押、保理融资等业务,大力推广全产业链总体金融服务模式。如工商银行从自身核心客户入手,借助核心客户的产业链系统,对供应商的供货历史、合同履约能力等进行评价,供应链上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可凭借核心客户订单获得纯信用贷款。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杭州银行等推出了“加盟贷”、“连锁贷”等新型产品,依托大型连锁品牌对特许经销商的审核和考察,进行优质客户筛选,对于优势品牌的加盟商,适度放宽抵押担保要求。三是现金流类信用贷款产品发展较快。针对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的特点,主要同业基于掌握的客户结算量、交易流水等信息,创新出多款标准化信用贷款产品。(详见表2)

(六)风险管控

一是实施中后台集约化管理。中行和建行将贷后管理纳入小企业经营中心统一管理,并按照贷后管理流程设置预警监测、催收提醒、风险分类和资产处置等不同岗位,强调贷后管理的流程化、集中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二是注重现金流分析和“软信息”。建行通过加强与政府、核心企业以及优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同时借助税务、海关信息查询等多种手段,强化对小微企业信息的收集和甄别,以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中行高度关注企业现金流和货款归行率,强调客户的结算配合度,力争成为客户的唯一结算行;民生银行重点围绕“一圈一链”(即商圈和产业链)做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把目标商圈内聚集的小微客户群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按照经营年限、收入规模等维度切分,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授信方案,同时通过抓住区域重点产业,依托核心企业交易信息,向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打造特色产业链;中信银行重点发展“一链两圈三集群”(一链指供应链上下游,两圈指商贸企业集聚圈和制造业集聚圈,三集群指市场、商会、园区集群)的目标客户。三是建立风险管控系统。工行在信贷管理系统平台上开发了小企业信贷管理子系统,以满足小微企业贷款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要求;中行和建行引入了淡马锡小贷风险管理技术,建立起对小微企业“非现场监测为主,现场监测为辅”的分级预警机制;招行基于大数法则打造了决策引擎系统,运用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对小微企业客户实现批量化风险管理策略;包商银行开发出基于现金流的单人单户分析技术,在授信审批环节对客户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逻辑交叉验证;泰隆银行开发了小微企业信贷系统和影像平台系统,并在系统中纳入“三品三表”等核心要素,二十年来泰隆银行不良贷款率始终控制在1%左右。四是运用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手段。部分同业将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引入小微企业贷后管理,按照区域、产品、行业和客户等不同维度进行限额和比例管理,并以此作为信贷结构调整和客户退出的依据。如建设银行将客户分为A、B、C三类,规定A类客户贷款余额占比不得低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20%,C类客户最高不得超过30%,A、B、C三类客户高风险产品的上限控制比例分别为90%、80%、70%;重点目标行业贷款余额占比不得低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50%。中行将客户按信用等级分为三类,给予了不同的授信额度上限并规定一类客户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信用授信。

2对农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明确业务发展重点

一是转变业务发展观念。面对日益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金融脱媒趋势,要切实树立大中小微客户协调发展理念,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提升至巩固农行县域业务领先地位和保持净息差优势的战略性地位,充分发挥农行的网点和人员优势,进一步加快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二是突出业务发展重点。重点支持优势产业核心企业或重点项目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地区产业集群中绩效居前的优势小微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优势明显、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型小微企业;区域重点商场、专业市场内的商贸企业;知名商品品牌的经销商或商以及资源优势突出、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资源型小微企业等。

(二)实现专业经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一是选取部分经济发达、信贷资源丰富的地区,按照“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队伍专业化、运作批量化、管理集约化”的原则,试点建设工厂化的小微企业运作平台。以二级分行为单位或在一级分行辖区内设立2~3个跨二级分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设置贷款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岗位,通过向中心派驻专业审查人员和独立审批人,集中办理辖内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二是针对业务量较少的地区,通过优化授权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方式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保持现有的业务运作方式不变,通过完善差异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授权体系,向二级分行和部分信贷管理水平较高的支行适度下放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权限,同时将评级、用信权限放至同一层级,实现“一次报送、一次审批”,通过“一体化”服务的方式来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三)优化制度流程,加强对业务发展的支撑

1.微型企业。对于授信额度5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建议比照个人贷款的流程发放。在信贷政策方面,不受现有行业信贷政策的限制,无需对客户进行分类;在评级体系方面,建议参照建行和美国富国银行的做法,设计独立的打分卡,打分卡从企业基本情况、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以及担保情况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经济资本计量方面,按照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经济资本系数计量;在业务流程方面,比照个人贷款的流程发放,简化报批资料,如实现小微企业上报材料表格化和标准化。2.小型企业。对于授信额度500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建议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调整相关政策,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在信贷政策方面,一方面对已实行行业分类和“两高一剩”行业的企业,制订差异化的小微企业行业准入标准,同时对各地具有竞争优势的小企业产业集群,采取总分行联动方法,制订区域信贷政策,确保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区域小企业业务发展;在评级体系方面,在现有模型评级基础上,考虑小企业的不同行业特性,区分不同敞口,在指标设计上,充分考虑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的特点,重点关注小微企业“三品三表”等非财务信息;在业务流程方面,调整审批权限,按照“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原则,将小微企业客户评级、分类、授信、定价审批权限尽量集中到二级分行层级解决。

(四)加快产品创新,建立小微企业业务专属品牌

一是构建小微企业业务专属品牌。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整合各条线资源,建立包含小企业信贷、资金结算、法人代表财富管理等一揽子综合服务的专属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品牌,并将现有产品整合优化为统一品牌下的伞形产品体系,实现产品线、产品箱的集中宣传推广,提升农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品牌形象。二是加快产品创新。针对农行产品线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基于产业集群、商圈、供应链和资金链的产品研发,加快信用贷款和电子商务融资产品开发,同时,适度下放产品创新权,鼓励分行研发小微企业区域特点产品,并择优在全行推广。三是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动产品、流程和机制创新,以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循环贷款等适应线上运作的产品为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和小微网商开设网络“融资超市”,积极推进互联网渠道建设。四是推动产品“套餐化”组合营销。按照出口型、生产性、服务性、贸易型企业设置产品套餐,套餐中设置基础产品和扩展产品,通过差别化定价引导客户选择套餐组合,形成交叉营销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科技支撑,完善风险管控手段

一是建立差异化的贷后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开发标准化、表格化的贷后管理统一模板,对贷后监管的环节、重点、频次、形式等予以规定,实现小微企业的标准化贷后管理;另一方面要侧重于非财务因素,如法定代表人个人资信状况、企业经营年限、企业实物资产、生产销售信息、结算账户现金流等。二是完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围绕小微企业核心风险特征,逐步推动贷后管理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征信系统和税务系统等内外部系统的对接,实现对客户账户往来、资金流向、信用卡消费与还款及纳税数据的动态监控和实时预警。三是构建以信贷资产组合管理为基础的客户结构主动调整机制。加强区域、行业、产品、客户多维度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农行风险偏好对目标行业贷款结构、产品风险结构、客户区域分布结构等进行限额或比例管理,并以此作为客户结构调整和潜在风险客户退出的依据。

(六)牢固树立收益平衡风险理念,强化定价管理

一是强化定价目标管理。充分考虑小企业业务的高风险特点,坚持“量价平衡”的经营方针,在收益有效覆盖风险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区同业竞争、客户可接受程度等因素,确定差异化的定价目标,充分发挥小企业业务的定价优势,提升对全行NIM的贡献率。二是建立客户综合回报定价机制。建立以客户综合贡献度为基础的小企业浮动定价制度,综合考虑客户产品覆盖情况、农行交易结算情况和存款贡献等进行定价浮动,对合作时间较长、综合回报高、交易结算稳定的客户实行优惠定价。

(七)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考核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