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污染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年以来,我县贯彻落实"治、用、保、管、教"五位一体流域治污理念,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多错并举的原则,对龙王河流域进行了全面整治。为有效确保了龙王河莒南段水质长期稳定全面达标,突出抓了以下六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进行河道清淤,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全面落实"河长"制,对河流进行截流、清淤,将支流、沟渠责任落实到每一位脱产干部,做到责任体系网格化、全覆盖。对各支流、分支进行拦坝堵截;河道内所有排污口进行清查并全部封堵,以减轻河流治污压力。对因养殖废水、粪便淤积污染的支流、沟渠进行了堵截回抽并清淤。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为改善龙王河水质量环境发挥了明显效果,同时也为解决由于累积效应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
二是深入开展蓄禽养殖整治,解决面源污染源问题
针对流域内畜禽养殖较发达,畜禽养殖场(户)相对较多的情况,把该流域作为畜禽养殖整治的重点区域之一。对各支流、分支、沟渠沿岸禁养区、限养区畜禽养殖进行拉网式地摸底排查。严格按照《莒南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全面组织对禁养区养殖场(户)拆除或搬迁,限养区养殖场(户)进行整改等工作,有效确保了畜禽养殖污水不直排入河。
三是加强涉水企业和土小企业监管清理力度,解决点源污染源问题
对主要重点汇水区涉水排放企业和单位进行经常性、不间断、拉网式排查,对涉废水排放企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单位和生产、储存、销售、运输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和其他容易引起污染事故的企业,进行重点整治。全面清理取缔规模小、工艺简陋、治理设施不配套、环境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并不定时的组织回头看活动,防止反弹、反复问题发生。
四是加大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升级力度,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不强问题
为有效解决城区污水量日益增大、水质标准逐步提高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在加大对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管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同时,启动了龙王河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并正常运行,为提高龙王河水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加强综合生态工程建设,解决尾水处理深度不够的问题
我县为实现 "三面湿地一面城"的生态宜居环境,把流域治污彻底打造成民生工程、示范标杆工程和迎淮核查亮点工程,10月初正式启动了龙王河湿地提升改造工程。把龙王河城区尾水湿地工程与县城东部蟠龙湖水系、垃圾填埋场、龙王河污水处理厂合理化衔接,总投资近6亿元,打造一个新的体系治污综合工程,不断完善污水末端处理和深度处理的效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六是加大督查力度严格惩罚措施,解决治理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严格按照《莒南县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工作效能监察实施方案》规定,加大督查监察力度,增加督查的频次,对流域内的几个镇街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督查通报,如发现问题,下达督办单,启动行政问责,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经济、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予以组织处理。根据《莒南县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办法(试行)》规定,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流域内各镇街设置的监测点进行动态适时监测,严格落实补偿金制度。
[关键词]城镇 水污染特点 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273.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27-1
0引言
随着城镇水污染现状的进一步恶化,原有的过时的低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无法起到太大的作用 。本文不仅探讨了传统的城镇水污染处理技术,而且结合实际的论述了目前城镇水污染处理的新技术。而且针对城镇经济基础以及技术管理能力等。提出了很多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措施,给城镇水污染治理者以提示作用。
1城镇水污染现状
1.1水污染情况
城镇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工业废水、生活废水。这些污水在没有处理净化或者净化未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流就造成了水体的污染,而且这种污染还会随着河流的流经区域产生连锁辐射效应。随着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城镇的规模日益扩大。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大,带来的城镇资源消耗和污染更严重,生活污水大量的产生,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对水资源的浪费以及生活废水的随意倾倒,不按照规定的污水处理规定,这些都是在处理城镇污水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城镇特殊的经济情况,使得管理着对于经济指标的最求更加直接和不合理。还有就是监管力度的局限性,这些都导致了很多小规模的高污染的企业的出现,而且由于理念普遍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使得这些小企业乱排污水情况的泛滥。
1.2水污染面临的问题
(1)经济结构依然不合理。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以传统的高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为主体。尤其在城镇地区,普遍存在大量的生产方式粗犷,布局不合理的企业。这些企业是城镇经济实体的支柱,却也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对水资源的污染也进一步加剧了城镇有限水资源的短缺。
(2)地方政府理念的局限性。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地最求GDP,对环境保护的理念缺乏。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那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和企业得以生存下来。还有就是由于对自己治理污染的责任认识不够,导致城镇管理者忽视了对于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这种意识上的认识不足也导致了对于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长期的不到补充与调整,仍然处于很不健全的程度。还有就是监管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3)技术体系不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治理水污染的技术。但仍然存在成本高,运行困难的情况。而且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各地方水污染情况的完整的技术体系,这些也是城镇在处理水污染是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
2城镇污水处理工艺
2.1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工艺来源于活性污泥法,它属于悬浮生物处理技术,而且它还类似于延时曝光工艺。由于其沟渠状的构造物外形,氧化沟也被称为连续环装反应器。氧化沟工艺的机理特点是: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载低。氧化沟工艺来作为一种投入的建设和管理成本较低而且处理效果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而且氧化沟独特的脱氮除磷能力也使得它的应用更为广泛。我国运用最广泛的有两种:卡鲁塞尔氧化沟、奥贝尔氧化沟。前者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污水处理能力更强,而且成本较之前更低。后者的奥贝尔氧化沟技术被验证有很强的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近些年来,一体式氧化沟的发展也尤为突出,该技术的效率高、成本低、运行简单、流程短等特点使它非常适合城镇的特点,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一体式氧化沟技术会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2.2SBR工艺
SBR技术就是在反应池中自动完成对污水的混和、沉淀、排水、排泥等过程。SBR就是序列间接性活性污泥,工艺特征是间接曝气。SBR技术由于工艺简单,可以简化很多步骤与设备,因而投入的建设成本更低。而且该技术去除有机物的能力更强,负荷能力强。SBR设备本身也适合组合式构造,因而方便改造、升级、组合等,这些特点使得SBR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污水处理新工艺
新兴的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一般都是结合目前很前卫的生物技术,成本更低,更适合城镇的条件。
3.1人工水草净化技术
众所周知,水草对于水污染的的治理有很大的作用。而人工水草实际上并不是水草,它是有着水草形状的人造聚合物,它有着很大的面积,在污染水体中形成一个小的生态部分,促使有益的微生物的发展,同时也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种群发展。在这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是食物链,目的在于将水体中富含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3.2生物浮岛技术
生物浮岛技术的原理与人工水草相似。生物浮岛就是人工模拟建造适合有益于水草生长的环境,然后种植水草,利用水草的净化作用来净化水质。生物浮岛技术对于富营养化的水质有很好的处理效果,能有效降低污水中的COD值。同时也能营造水中景观,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繁衍与发展。而且该技术应用方便,对于环境的副作用很小,使用范围广,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3蚯蚓生态滤池
蚯蚓生态滤池是在滤床中建立生态系统,利用蚯蚓以及其他的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该技术对于污水中污染物质的清理能力不可替代,处理后的污水中各项污染指标能很有效地降低,而且几乎没有污泥剩余。
3.4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是人工设计建造的生态系统。该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定向的建设在污水中,利用这个生态系统中个个环节的食物链与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等来解决水体的污染的问题。按照水在湿地床的流状态也可以将人工湿地系统分为很多种,目前在设计建造人工生态系统是更倾向于复合流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样能解决单一流湿地的局限性。
4结语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要结合社会发展大潮流,才能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战略。
参考文献
[1]李璐倩.我国城镇水污染治理技术探讨[J].科技传播,2013,07,08.
[关键词]生物技术;水污染;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10-01
生物技术也称作生物增强技术、投菌法,主要是指立足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类型的科学原理,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来对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进行改造,从而满足社会群体的实际需求或者达到某种应用目的。从整体情况来看,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属于一门现代化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水资源的合理应用。
1 生物技术的作用机理分析
生物技术的作用机理的最直接作用就是促进微生物底物的直接利用分解,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生物技术的共代谢作用也是作用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某些不能够被微生物直接降解的有害物质,在底物存在的条件下,微生物能够促进有害物质的结构产生改变,从而实现对目标物的降解,促进应用目的的达成。就作用机理中基因水平转移作用来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通过生物强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对具备特定特征代谢基因的微生物进行引入,立足于基因的基础上,促进了自然基因的交换以及代谢途径的构建,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生物强化技术的实际使用价值,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实际效果较为明显,因而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2 生物强化菌剂的来源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生物强化菌剂是生物强化技术实际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为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相关研究资料现实,生物强化菌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可以通过特定环境进行分离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驯化培养方可获得,另一方面,可以使由经过基因工程构建的菌株经过一定条件作用后进行妥善的保存,在有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结合应用目的及使用需求进行适当的组合,并加入标准化的处理系统,从而配制出标准化的液体会粉剂生物增强制品。
2.1 自然环境筛选方面,获得特定功能微生物的重要方式是从自然环境获取或者污染场地直接分离,这两种方式都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获取高效的菌种,且实际操作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从自然环境筛选高效菌种的具体操作步骤见图1。
2.2 构建基因工程菌方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分析,进而才去生物工程技术实现对主导型基因的导入,促进菌体的实际适应性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主要是将微生物细胞中参与富集和降解过程的主导型基因导入到适应能力较强且繁殖能力较强的受体菌株内部,进而提高菌体对金属以及实际降解存在难度的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从而实现生物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基因工程菌的详细构建过程见图2。相关研究资料现实,实际应用中的大部分基因工程菌是通过基因转移或者原生质体融合来获得。
2.2.1就质粒介导的基因转移来看,质粒属于较小的DNA分子,能够自主进行复制,在特定条件下,质粒能够赋予宿主细胞在化学毒物环境中的实际生存能力。相关学者通过对质粒的实际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促进基因工程技术的完善,从而推动了质粒介导的基因转移的形成,在基因工程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2.2 就原生质体融合来看,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实现遗传性状存在差异的两个细胞原生质体的有机融合,促进间距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有机融合。该项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远缘菌株的基因重组的高效性和可靠性,推动了遗传物质之间的完整性传递,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就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社会对于原生质体融合在废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仅仅是停留在实验室水平内。
2.3 商业菌剂的购买方面,商业菌剂的组成内容复杂,包括自养、异样和兼性菌等,具有一定的混合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商业菌剂能够实时对污染进行处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与此同时,商业菌剂的有效应用,能够最大程度上缩短微生物的培养基驯化时间,切实提高系统的启动效率,并提高系统中有效微生物的实际浓度,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相关研究人员在对商业菌剂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应当对实际所需的生长环境温度进行控制,通过适宜的温度环境来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有效的降解污染物。与此同时应当考虑商业菌剂的抗高浓度污染物的能力和抗重金属的能力,从而对商业菌剂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
3 生物强化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实际应用
3.1 应用现状
生物强化技术可起到高效去除目标污染物,改善污泥性能,加速系统启动,提高系统抗负荷冲击能力和稳定性,并与其他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提高了运转效率等作用。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1)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2)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的治理;(3)脱氮除磷;(4)改善系统污泥特性,降低污泥产量;(5)强化废水中油脂的液化和降解;(6)江河湖泊等的水体修复;(7)地下水生物修复等方面。
3.2 评价效果
提高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生物强化技术比一般的废水生物治理方法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更有针对性,效果更佳。生物强化技术能有效消除污泥膨胀,改善污泥沉降性能,显著减少污泥总量。
3.3 主要控制参数
3.3.1 投菌量。投菌量要根据系统中污染物的含量以及系统的运行阶段而定。一般随投菌量的增加,增强效果会提高。但是,高效菌种的活性及稳定性等难以测定,不同的研究者一对投菌量的研究结果不全一致。
3.3.2 投菌方式。菌株的投加方式主要包括了直接投加特效降解菌或共代谢基质,固定化技术能将优势菌种固定封闭在特定的载体上,使菌体脱落少,活性高,有效地避免了菌体的流失,提高了系统中优势菌种的浓度,增强了其在反应器中的竟争性、抗毒性以及停留时间。
3.3.3 应用工艺。不同的应用工艺对强化技术的效果不尽相同。最初学者一们把生物强化技术较多用十悬浮污泥法,如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氧化沟等;现在则更多地应用十生物膜法,如厌氧污泥床、生物流化床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强化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已表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生物强化技术的大多数研究仅局限十实验室对降解物的目标评价,为了实现其规模化应用,使此项技术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还应逐步扩大,进一步探讨影响生物强化技术在水治理系统中的主要控制参数和生态学机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为指导实践操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晓艳,代建龙-农业水污染治理环节中生物技术的有效运用《乡村科技》 - 2015.
【关键词】:修订水功能区划;点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内源型污染治理
[Abstract]: Chengde i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tourist city. As the city axis in the Wulie River, the water qu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and city residents health construction in Chengde city.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rubber dam reservoir area,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keyword]: revision of water function zoning; point source polluti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endogenous pollut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X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深山区,具有旅游、区位、资源三大优势,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雄伟壮丽的古建筑群外八庙,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承德市的经济发展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武烈河地处承德市区中北部,是一条南北向河流,自北向南纵贯全市,市区段河道长16.4km。武烈河水源既是避暑山庄湖区的主要水源,也是主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主水源地,每天向市区供应饮用水量达5.5万吨,占市区饮用供水总量的72%。武烈河水质直接关乎市民的健康,其水体质量也成为我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承德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投入4亿多元,实施了以14道橡胶坝蓄水工程为主体的防洪、蓄水、绿化、亮化硬质环境综合整治措施,但水体水质的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水源性水体污浊导致水体不净,面源性治污不力导致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污染,超出河道自身负荷,致使水草疯长,如果用湖区水质标准评价橡胶坝湖区水质,已达劣五类,属重度污染,预计2013年5月,双峰寺水库开工建设,武烈河是双峰寺水库的主汇水区,如不对武烈河水质进行治理,后果不堪设想,优质水源的缺乏,直接制约着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和承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2、武烈河水质治理应以二级地表水水质为规划目标,及早修订武烈河的水功能区划
武烈河流域图
武烈河流域于滦河的中游段注入滦河,它属滦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燕山山脉七老图山支脉南侧的围场县道至沟,上游四条主要支流:头沟川、茅沟川、鹦鹉川、石洞川呈扇形分布,在隆化县中关村附近汇流成武烈河,在承德县双峰寺进入承德市市区,干流总长度114 km,流域面积2580 km2,市区段河道长16.4 km,贯穿整个市区东部,于雹神庙注入滦河。
《河北2011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承德市地下水质氨氮、总硬度和总大肠菌群超标率分别为22.0%、75.6%和29.3%。2012年对武烈河磷矿上游、上二道河子、旅游桥、雹神庙4个断面,25项监测指标数据分析,限制武烈河水体达到二级标准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浑浊,悬浮物较高;化学需氧量、氨氮、铅、汞、镉等11项特征污染物均超限值,为Ⅳ类水体标准。武烈河作为城市景观环境、避暑山庄的水源地和市民饮用主水源区,属与人体密切接触用水区,应按高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而目前承德市确定的水功能区划,将高寺台—承德大桥段设定为饮用、渔业、景观娱乐用水区,按Ⅲ级水质目标管理,承德大桥—雹神庙段设定工业用水区,按Ⅳ级水质目标管理。现在,由于城市拓展将武烈河、滦河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规划治理,应调整我市的水功能区划,将武烈河水质治理目标确定为二级地表水水质,实施综合整治。
3、武烈河水污染来源
3.1 工矿企业排污
据调查,武烈河上游目前共有各类选矿企业78家、采砂作业点十几家,无任何审批手续的选矿企业7家,“三证”齐全的采砂、选砂企业仅有5家。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存在跑冒滴漏现象,特别是借汛期大量向水体直排废水的现象比较严重,个别企业选磷废水不能满足回用要求,直排河道,部分河段的河床内、河岸边还沉积有大量尾矿砂,污染水质。采砂、选砂作业点随意堆积、散落在河道和河岸两旁,随雨水流入河道,不但造成水质污染,还造成河道堵塞、河床破坏,严重影响泄洪及地下水补给。
3.2 农业畜禽养殖污染
武烈河上游共有规模的畜禽养殖企业及养殖户123家,年产生粪便2.72万吨,尿液0.95万吨。由于绝大多数养殖户规模偏小,未进行防雨防渗处理和污水处理,畜禽粪便就近沿河岸、农田简易露天堆放,随雨水进入河道,污染河流水质和地下水。
3.3 城区生活污水直排
市区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部分区域污水管网未覆盖或存在破损、老化,部分区域污水直排旱河和河道。据调查,武烈河自高寺台至双峰寺水库移民区以上,共有3.5万常住人口,日产生污水约4500m3,全部就近排入武烈河或渗入地下。
4、将点源直接污染的治理作为武烈河水质治理的重点,加快治理进度
4.1对工矿区的治理重点。一是对上游78家选矿企业强制推行使用污染程度小的选矿工艺,实现“零排放”;二是取缔上游7家无手续非法选矿企业,坚决遏制违法排污行为。三是对现有河道内21家采砂场建立沉水池,确保清流入河。
4.2 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区的治理重点。一是科学规划,在小城镇规划区、饮用水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设立禁养区;二是建设焚烧炉,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场和乱抛;三是设置畜禽粪便及废渣的水泥硬化储存设施和场所,防止洗畜禽体和饲养场地、器具产生的污水和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等对水质环境造成污染;四是推广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等技术,实行生态养殖。
4.3 对生活污水及餐饮废水的点源治理重点。一是应尽快规划建设“盒子污水厂”,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景观用水,可有效调配武烈河水源。二是关闭双峰寺水库坝址以下至武烈河入滦河区间的9个排污口,将污水并入市区污水管网。
文章利用全国29个省份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关系,结论表明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并没有改变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对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作用甚微。
关键词:
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工业废水排放量;政策涵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如近年来出现在腾格里沙漠的污水排放事件对环境造成了重大危害。且2000-2014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347.1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40%。因此,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国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现迅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014.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575.5亿元,平均年名义增长率高达18.8%。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1%~2%之间,且2012年以后比重逐渐降低。对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而言,2000年以后呈现震荡上升趋势,但是它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的比例呈现震荡中下行趋势,虽然2012年以后趋势有所上升,但是到2013年占比也仅为10.4%。而工业污染治理中的工业废水污染投资在绝对量上和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比重两个指标上均呈现下降趋势。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国的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的效益如何?就已有研究而言,梁淑轩和孙汉文(2007)认为治理废水完成投资额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增加有利于工业废水及COD排放量降低。段显明和郭家东(2012)研究结论认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原因是应该通过改进和增加技术设备、污染处理设施,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等措施来实现。但是毛晖等(2013)研究结论认为环境治理投资对污染排放影响有限。因此,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可能是由于模型界定和样本选择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本文将分析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是否能够显著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选取除重庆市和自治区之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与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比较,运用面板数据分析问题的优点在于:一是面板数据可以很好地结合截面和时间数据增加样本量,从而增加自由度减少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提高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二是面板数据可以从多维度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分析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如果只利用截面数据,虽然可以分析不同省份社会保障对消费影响的差异,但是不能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对消费的影响;如果只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虽然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对消费的影响,但是无法反映不同省份社会保障对消费影响的差异。三是截面变量和时间变量的结合可以显著地减少缺省变量带来的问题。本文使用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标来表征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增长由历年人均GDP来度量,因为相对于总量GDP,人均GDP更能反映出真实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环境治理投资则按照目前中国的统计口径,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来衡量。各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二、估计模型与方法
本文选取毛晖等(2013)的模型进行估算。首先,分析收入和污染之间的关系:文中变量均采用对数形式计算。模型的变量取对数形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对数是严格单调递增函数,因此对各变量数据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数据的性质和因果关系;对数变换通常可以降低异方差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对数变换可以使测定变量的尺度变小,且对数变换后的线性模型其残差表示为相对误差,而相对误差往往具有较q小的差异,且本文采用双对数模型,双对数模型形式压缩异方差的效果比较明显;双对数模型的回归系数更具有经济意义,表示弹性,即自变量变动1%引起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本文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及Fish-PP检验等五种方法对上述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变量均为I(1),即一阶单整。Pedroni协整检验结果则表明,人均GDP与污染物直接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本文使用的是Stata13.0软件。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Hausman检验结论拒绝原假设,因此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聚类稳健标准差,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2)中加入投资变量,而(1)中没有。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投资治理并没有改变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从估计结果(1)和(2)中lngdpp、lngdpp2和lngdpp3的系数大小和正负可以看出来,加入环境治理投资变量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环境治理投资引入的影响并没有改变收入与工业废水之间的基本曲线关系。二是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对降低废水排放量作用甚微。方程(2)的估计结果显示lninvestment的系数为正,虽然对应p=0.387(即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但是这也足以说明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并未有效控制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四、政策涵义以上分析发现,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对降低废水排放量作用较小,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总量不足和投资效果具有滞后性。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特别是加大在污水处理设备和环境服务方面的支出;其次,工业废水治理资金拨付要向重工业企业倾斜;最后,做到环保设施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梁淑轩,孙汉文.中国工业废水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5)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水污染;问题;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农业水污染作为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受到我国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农业水污染来源广泛,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江河湖泊的水华等。传统水污染的治理措施主要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为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自身的因素易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且运行成本高而未能广泛使用,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可以依靠动植物和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对污水进行加工处理,但是由于技术成熟性,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1对生物技术的解读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利用现存的生物进行体内物质和能量运动原理生产出对人体及环境有益的物质。通常来说,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对被污染的物质进行加工、处理和修饰,最后生产出对环境有益的物质。20世纪80年代,国际合作及发展组织就对生物技术有了明确的定义,随着生物技术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已经被世界广泛接受和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主用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以及细胞工程。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人们发现利用生物的生理特征可以有效治理农业水污染,如降解能力、吸附能力,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获得高水平的污水处理效果,但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仍处于初级水平,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生物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仍能高效地进行污水净化处理,因此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2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的现状
2.1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的政府支持力度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水体污染可以追溯到每位居民的饮食住行,因此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农业水污染的主要物质有氮磷的富营养化、农药的降解、悬浮物、硫化物和重金属等,由于农业污水的有机物含量高,易造成水体腐败,对周边的农作物造成直接影响,导致农作物成熟不良、抗逆性差且易发生病害。目前水体污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多家的农药制造企业已有500多家生物农药制造企业,各级政府积极实施政策和方针,如2013年,浙江省通过建立水源地水质自动检测系统为农业水体的净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2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的市场使用现状
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国内市场发展战略的趋势,更是世界市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农业生产技术相对先进,但面临的农业水污染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市场经济带来空前的灾难;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加快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市场与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联系,使生物技术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能够尽快解决。2011年,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共同建立生物信息科技园、生物风险基金等,向全世界展示了生物技术商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推广,生物技术商业化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如是否建立更多的生物技术商业区,如何处理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出现的问题成为世界生物学界关注的焦点。
3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伴随着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应用,农业水污染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由于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1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3.1.1无法替代部分农药与分解
传统的农药主要含汞剂和砷剂为主,这类农药可以在植物体内积累,并且产生有害毒素,扰乱植物的成熟期,部分药物还含有尼古丁、生物碱、赤霉素等,这些农药在今天很难被生物技术所代替,并且由于农药的复杂性,部分微生物也无法对其进行分解。传统农药的专一性不高,因此常常会对周围的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制工作,将遗留下来的农药进行分解,使农业水污染的情况有所改善。
3.1.2无法满足部分生物依赖的生存环境
农业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如农药、化肥、粪便等,这类污染物不易被降解,久而久之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这使得部分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此外,外部坏境的改变也使得微生物无法满足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因此,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面临着无法使部分微生物正常存活的困难,这也是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3.2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科学技术,目前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方面尚未成熟,主要原因有:
(1)起步时间晚,我国生物技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发展缓慢。
(2)内容缺乏,目前生物技术主要以水生藻类、微生物为主,这类生物易被环境干扰。
(3)缺乏合理的规划,在农业水污染控制方面以治理为主,忽视了预防的重要性。农业水污染问题关系到每位居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家园,爱护我们的环境。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浪费,农业水污染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现状,接着从生物技术的替代与分解、生存环境和规划问题三个方面,探究了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理性的对全文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刘成家.农业水污染治理环节中的生物技术应用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投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污水治理工程的最实质问题,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同时又是衡量工程本身有无实用价值的关键。在水处理达到一定指标即我们获得一定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后,投资的大小成了衡量工程成败的重要指标。若以很欠的投入而得到极少的产出(指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则说明投资是低效的。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生化处理法还是九十年代的化学处理法,都存在投资高的问题。生化处理法,由于是由生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作用,将其转化为生存、发展所需的能量,故而降解速度慢,时间较长,占地面积较大,土建投资较高日处理8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两座沉淀地、一座曝气池等,土建规模近1000立方米,投资10万元左右,加曝气设备,管线等投资超过50万,而COD的降解量只有300一500mg/L。对于现在常用的混凝气浮一活性炭吸附技术,日处理500吨污水规模的设备投资就30-70万,加调节池、污泥池、厂房、管线等,共需投资约50万元。这样的投资COD降解量一般为40omg/IJ左右。处理好的污水除毛纺行业能用于洗毛工段外,其它行业很少能回用.至于冲厕、冲洗车间地面等,又因管线架设复杂、投资高也并无实用价值。因此,得到的只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不明显。这样的投资状况对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并无积极性可言,对有些企业来说甚至是一种包袱。投资过高问题严重阻碍了污染治理的进展,也是水环境状况得不到明显改善的原因之一。
2运转费用企业难以承受
运转费用的高低是水处理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运转费用一般说来由药剂费、人工费、电费、设备折旧费,维护保养费等几部分组成。它们的高低直接反应设备、技术的可靠程度,同时又是直接影响水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的常用技术工艺运转费用就比较高,对于经济效益不太好的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水处理负担过重。致使水污染治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药剂费售价太高。如1吨碱式氯化铝价格在1800一2500元之间,硫酸铝为800元左右。(2)工艺中动力消耗过大,电费太高。(3)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所需操作人员太多,人工费太高。(4)设备本身及所配电机、水泵质量太差,维护费用太高。
以混凝气浮一活性炭吸附工艺为例对COD500omg/l一的低浓度纺织印染污水,处理至COD100mg/L左右仅药剂费、电费、人工费就要在0.5-0.6元对COD1200mg/L的高浓度的纺织印染污水,处理费用则要达1.0元左右。这样处理过的污水也只是达到排放标准,不能循环使用,经济效益不明显。更有甚者,运转费用之高超过治理污水以前的排污费。这对于经济效益第一位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由于运转费太高.企业承受不了,污水处理设备时开时停,不能正常运转.有的干脆直接不用,治理设备成了应付环保部门检查的幌子。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就是为“环保局检查时说得过去”,治理污染成了种形式,出现污染源越治越多,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现状。这应当引起环境管理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的重视。
3设备使用寿命短
使用寿命过短可以说是现有污水治理设备的通病,投巨资上的设备多则使用七、八年,少则三、四年。还有极少数的设备由于设计、制作存在严重问题,不等调试运转正常就报费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l)水质恶劣。由于污水中时常含有酸性、碱性物质,有的还含有较强的氧化剂等,使污水有较强的腐蚀性,设计时考虑不周全就大大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2)产品质量低劣。由于技术服务单位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就存在问题。如设计时选取的保险系数过小,制造时选用的原材料质量较差,达不到标号,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等。另外,还有选用的配套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
(3)工艺选择不合理。工艺选择不合理是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短的又一重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是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处理单元。这两种技术对所处理的污水都有一定的要求,若进水污染物浓度过高,活性炭和交换树脂就会很快饱和,失去活性,就需要反冲洗活化.随着反冲洗次数的增加,饱和周期越来越短,以致全部失去作用。因此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设备的使用条件,以延长使用寿命。
4重点污染源难以治理
尽管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但从成百上千单位的排水状况来看,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重点污染源却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罪恶之魁。虽然它们的数量不多,但它们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威协,左右了区域内的污染状况。重点污染源主要是造纸、酿酒、石油化工等。从滨州地区1992年的统计分析来看,12家重点污染源排放废水量占到全区总量的近75%,其中一家造纸厂就占1/5,而污染物COD的排放量竟占到l/3。因此搞好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是保护水环境的关键措施。但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经济状况来看.对污染严重的造纸、酿造等行业的污水治理还未见有可行的技术。对造纸行业曾经提倡过的碱回收工艺,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本方法只使用于规模宏大的造纸厂,对中小厂家来说是行不通的。投资巨大运转费用高,出现严重的负效益。即使是大型造纸厂,运转情况也不理想,普遍存在运转费高于回收碱价格的现象。而对于利用黑液提取木质素磺酸钠的工艺,也存在技术不完善、投资高,管理复杂、产品销售不好的原因而一直未能推广。只有白水回收技术工艺简单、投资少,经济效益较为明显,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白水不是造纸污水的重点,它的回收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影响不大。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致于酿酒、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污水处理也没有可靠实用的技术重点污染源难以有效控制是造成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治理重点污染源便成了今后改善水环境状况的根本出路所在。
5几点对策
从水处理工程的目前状况来看,水环境前景实在令人担忧,但究竟如何加以控制,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就水污染防治工程谈几点看法。
首先水污染应该防与治结合。单纯强调治理不仅投资巨大,收效也往往不太明显。污染物从根本上来讲是生产过程中设备、技术落后而浪费的原材料,排放的污染物越多,原材料浪费就越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越差。因此,水污染一定应该从生产工艺上进行预防,提高工艺的科学性能和设备的先进性能,尽可能多地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轻污染。与污染治理有关的管理制度如“三同时”限期治理,环保目标责任制等,应当在政策上督促和鼓励将单纯对污水进行治理同改革工艺、设备,加强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减少生产中的浪费现象,选择无污染工艺、设备。同时,环保货款也应带有倾斜性,给予支持帮助,鼓励对污水进行防治结合的项目上.
【关键词】农村污水处理;“生物法+生态法”;村居环境
1、农村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生活污水、废水产生量与日剧增。未经处理的农村污水肆意分散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
据介绍,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21个城市的饮用水水源水质尚达不到标准;22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地(189个,占总数的84.4%)未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还有几个地级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零;全省城市地区出境断面水质12个月全部为Ⅳ 、V类。
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1世纪议程》中指出:与水相关的疾病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特别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和三分之一的死亡率与受过污染的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村污水处理的重视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日前出台,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和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等方面明确为十二五的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粤十二五规划建议: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实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推进村村通自来水。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着力解决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
根据政策的指引与鼓励,各城市已经在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项目。
(一)地表水污染问题是影响湖南发展的关键因素
纵贯湖南省全境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和“八百里洞庭”的地表水资源,造就了历史上的“湖广熟、天下足”,是湖南省的生命之源。然而,因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以及一些人为的破坏,特别是随着湖南省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城镇化加快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应的预防、保护、治理措施不到位,使得湖南省的地表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水脏”问题已成为关系湖南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湖南省地表水环境污染现状
湖南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水污染仍较为普遍,特别是流经城镇和工业区江段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少数城市存在饮用水源安全隐患。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偏低,2007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7.4%,在全国位居26位。2007年水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主要江河上设置了水质监测站点132个,监测河长5540公里,比2006年增加监测河长1154公里。根据监测及分析,全年Ⅱ类水质河长1481公里,占监测河长的27%;Ⅲ类水质河长2479公里,占监测河长的45%;Ⅳ类水质河长410公里,占监测河长7%;Ⅴ类及劣Ⅴ类水质河长1170公里,占监测河长的21%。在2007年降水明显比2006年偏枯的情况下,2007年Ⅳ类水质及劣于Ⅳ类水质河段总长仍然比2006年减少了99公里,这说明湖南省局部地区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局面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和治理,水资源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投融资问题是湖南省地表水污染治理的关键
水脏是湖南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花大力气彻底解决湖南地表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湖南省地表水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环保部门对工业污染企业排污的执法监察;二是从行政角度加大力度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保证运营;三是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农业建设。湖南省的地表水污染防治,属于典型的跨地区水域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水污染防治的投资渠道及治污工程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是湖南地表水污染治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水瓶颈”。
二、湖南省地表水污染治理投融资现状
(一)湖南省地表水污染治理投资现状
湖南省地表水污染治理投入2003年为516013.88万元,占省GDP5010.95亿元的1.03%,2004年为722419.4万元,占省GDP5612.26亿元的1.29%,2005年为899138.8万元,占省GDP6468.64亿元的1.39%。经省人大提议,湖南省2005年到2007年实施的“环保3年行动计划”,省政府在3年内对省内水环境实施92个重大环保整治项目,三年里投资287多亿元。
(二)湖南省地表水污染治理融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南省的城市污水排放量和生活垃圾产生量也日渐增加,预计到2010年,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年污水排放总量将达到20亿立方米,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将达到1000多万吨。而目前湖南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满足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基本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湖南预计投资186亿元,力求到2010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全省规划出“十一五”环境治理重点项目共154个,总投资达325亿元。为解决湘江流域七市污染问题,“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拟安排在湘江流域的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有108个,总投资244亿元。此外,为加大对工业污染最集中、最严重的长株潭地区污染防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拟在长株潭地区实施环境治理重点项目36个,占全省项目总数的23.4%,总投资149亿元。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环境建设的重要期间,投资需求大。目前,湖南省水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财政投入;(2)湖南各级地方财政投入;(3)污染企业环保投入。我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及水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对企业污染治理的强制性规定,便利污染企业的治污资金形成了水污染治理资金来源之一。(4)排污费收入。(5)国际贷款。
三、湖南省地表水污染治理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不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水环境保护历史欠债多,各水域水环境质量要达标,需加大投资力度。水污染治理资金缺口量大,其主要原因有:
1.融资渠道狭窄。受“环保靠政府”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水污染治理融资渠道单一,还是政府唱主角,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资本游离于市场之外,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地方财政受各种因素制约,投入不足,远不能满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排污收费项目单一,标准偏低,收费资源流失严重,收费金额很有限。
2.融资机制落后。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应该与经济体制相协调,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解决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问题,已是公认的大势所趋。但目前我国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机制基本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仍然是其融资的主渠道,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明显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3.融资权责不分。现行的水治污投资体制没有明晰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境责权和环境事权,没有建立投入产出与成本效益核算机制,没有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和“使用者付费”原则,污染治理责任过多地由政府承担,企业和个人免费使用环境资源、环境公共物品和环境设施,没有或过少地承担相应的责任、成本和风险。
(二)治污投资效率低,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水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及运营效率总的来看还是不尽人意的,其主要原因为:
1.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民营企业参与水污染治理投资的良好市场竞争机制。在水环保基础设施领域,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管理运营设施的模式,这种政府垄断模式从制度上排挤竞争,缺乏效率。
2.污染治理的社会化程度低。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大部分污染企业都是自己建设处理设施自己运行管理,较少考虑通过委托合同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效应,让专业化企业治理污染。由于规模不经济原因,中小企业采取“自己建设和运营设施”的分散治理模式也导致了投资效率的低下。而与此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服务业的发展又没有及时跟上,没能为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外部营运环境。
3.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方式不合理。现有的污水治理投资基本上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而真正促使这些设施运转起来并产生环境效益的运营费用,在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中却无法体现,现有的环境经济政策还不能够为企业投入足够的运营费用提供切实的激励。尽管近年湖南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但却普遍存在重投资、轻运营的现象。一些企业为了生存或为了追求更大限度的利润而对污水处理设施开开停停,尽管有环保部门的执法检查,但污水处理设施时停时转的现象仍较为严重。
四、解决湖南省地表水污染治理投融资问题的对策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关键取决于地表水污染治理投入能否及时到位,为此必须疏通已有投资渠道,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一)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污水治理资金总量
1.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形式。发挥环境财政的主渠道作用,继续加大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环保的投入力度,并重点解决跨行政区的水域污染治理问题,从水域尺度统筹资金使用在加大政府对环保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区域污水治理专项基金、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治污融资机制,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治污的资金来源,解决目前治污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
2.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要把污水治理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除环保专项资金外,各级财政安排的污水治理等经费要逐年增加,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债和其他资金用于环保。企业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治污资金投入。落实工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化为突破口,加快治污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吸引国内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社会资本投入环保事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格局。
3.形成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在多元化、社会化的治污投融资体制下,为各类治污投资主体创造了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服务方式,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选择直接的投资方式或间接的投资方式,也可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参与环保投资。
(二)建立、健全水污染治理投资的市场机制,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1.明确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法律地位。尽快修订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谁污染、谁负责、谁付费”;“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明确工业企业可自己治理污染,也可委托专业化的治污企业来治理污染。要明确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在污染治理中的相关法律责任。污染治理市场化后,针对不同的委托方式,都能找到法律的责任主体。
2.创新治污市场机制。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深化水域内废水、垃圾处理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确保社会公众利益和城市环境效益。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无论是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还是城市污染治理设施,其建设和运行都应按企业方式来运作,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实现产权的股份化、投资的多元化,明确投资者之间的责、权、利,增加污染治理投资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在治污领域引入“特许经营”模式,将治污特许权给专业化污染治理公司,鼓励专业化治污公司实行治污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等,吸收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跨入治污领域,加快治污市场化进程。
3.转变政府在环保领域的职能,建立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因外部性的存在,企业生产和个人生活消费对所处的环境的污染,导致市场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失灵,这就需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政府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不足。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的应是裁判员的角色:健全监管体系,实施严格的行业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率。
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是控制水污染的最有效手段,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出路所在。但近年来的污染治理工程却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影响了治理效果,浪费了资金,挫伤了人们的治污积极性,致使水污染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工程投资居高不下
投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污水治理工程的最实质问题,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同时又是衡量工程本身有无实用价值的关键。在水处理达到一定指标即我们获得一定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后,投资的大小成了衡量工程成败的重要指标。若以很欠的投入而得到极少的产出(指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则说明投资是低效的。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生化处理法还是九十年代的化学处理法,都存在投资高的问题。生化处理法,由于是由生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作用,将其转化为生存、发展所需的能量,故而降解速度慢,时间较长,占地面积较大,土建投资较高日处理8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两座沉淀地、一座曝气池等,土建规模近1000立方米,投资10万元左右,加曝气设备,管线等投资超过50万,而COD的降解量只有300一500mg/L。对于现在常用的混凝气浮一活性炭吸附技术,日处理500吨污水规模的设备投资就30-70万,加调节池、污泥池、厂房、管线等,共需投资约50万元。这样的投资COD降解量一般为40omg/IJ左右。处理好的污水除毛纺行业能用于洗毛工段外,其它行业很少能回用.至于冲厕、冲洗车间地面等,又因管线架设复杂、投资高也并无实用价值。因此,得到的只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不明显。这样的投资状况对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并无积极性可言,对有些企业来说甚至是一种包袱。投资过高问题严重阻碍了污染治理的进展,也是水环境状况得不到明显改善的原因之一。
2运转费用企业难以承受
运转费用的高低是水处理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运转费用一般说来由药剂费、人工费、电费、设备折旧费,维护保养费等几部分组成。它们的高低直接反应设备、技术的可靠程度,同时又是直接影响水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的常用技术工艺运转费用就比较高,对于经济效益不太好的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水处理负担过重。致使水污染治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药剂费售价太高。如1吨碱式氯化铝价格在1800一2500元之间,硫酸铝为800元左右。(2)工艺中动力消耗过大,电费太高。(3)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所需操作人员太多,人工费太高。(4)设备本身及所配电机、水泵质量太差,维护费用太高。
以混凝气浮一活性炭吸附工艺为例对COD500omg/l一的低浓度纺织印染污水,处理至COD100mg/L左右仅药剂费、电费、人工费就要在0.5-0.6元对COD1200mg/L的高浓度的纺织印染污水,处理费用则要达1.0元左右。这样处理过的污水也只是达到排放标准,不能循环使用,经济效益不明显。更有甚者,运转费用之高超过治理污水以前的排污费。这对于经济效益第一位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由于运转费太高.企业承受不了,污水处理设备时开时停,不能正常运转.有的干脆直接不用,治理设备成了应付环保部门检查的幌子。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就是为“环保局检查时说得过去”,治理污染成了种形式,出现污染源越治越多,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现状。这应当引起环境管理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的重视。
3设备使用寿命短
使用寿命过短可以说是现有污水治理设备的通病,投巨资上的设备多则使用七、八年,少则三、四年。还有极少数的设备由于设计、制作存在严重问题,不等调试运转正常就报费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l)水质恶劣。由于污水中时常含有酸性、碱性物质,有的还含有较强的氧化剂等,使污水有较强的腐蚀性,设计时考虑不周全就大大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2)产品质量低劣。由于技术服务单位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就存在问题。如设计时选取的保险系数过小,制造时选用的原材料质量较差,达不到标号,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等。另外,还有选用的配套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
(3)工艺选择不合理。工艺选择不合理是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短的又一重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是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处理单元。这两种技术对所处理的污水都有一定的要求,若进水污染物浓度过高,活性炭和交换树脂就会很快饱和,失去活性,就需要反冲洗活化.随着反冲洗次数的增加,饱和周期越来越短,以致全部失去作用。因此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设备的使用条件,以延长使用寿命。
4重点污染源难以治理
尽管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但从成百上千单位的排水状况来看,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重点污染源却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罪恶之魁。虽然它们的数量不多,但它们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威协,左右了区域内的污染状况。重点污染源主要是造纸、酿酒、石油化工等。从滨州地区1992年的统计分析来看,12家重点污染源排放废水量占到全区总量的近75%,其中一家造纸厂就占1/5,而污染物COD的排放量竟占到l/3。因此搞好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是保护水环境的关键措施。
但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经济状况来看.对污染严重的造纸、酿造等行业的污水治理还未见有可行的技术。对造纸行业曾经提倡过的碱回收工艺,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本方法只使用于规模宏大的造纸厂,对中小厂家来说是行不通的。投资巨大运转费用高,出现严重的负效益。即使是大型造纸厂,运转情况也不理想,普遍存在运转费高于回收碱价格的现象。而对于利用黑液提取木质素磺酸钠的工艺,也存在技术不完善、投资高,管理复杂、产品销售不好的原因而一直未能推广。只有白水回收技术工艺简单、投资少,经济效益较为明显,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白水不是造纸污水的重点,它的回收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影响不大。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致于酿酒、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污水处理也没有可靠实用的技术重点污染源难以有效控制是造成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治理重点污染源便成了今后改善水环境状况的根本出路所在。
5几点对策
从水处理工程的目前状况来看,水环境前景实在令人担忧,但究竟如何加以控制,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就水污染防治工程谈几点看法。
首先水污染应该防与治结合。单纯强调治理不仅投资巨大,收效也往往不太明显。污染物从根本上来讲是生产过程中设备、技术落后而浪费的原材料,排放的污染物越多,原材料浪费就越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越差。因此,水污染一定应该从生产工艺上进行预防,提高工艺的科学性能和设备的先进性能,尽可能多地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轻污染。与污染治理有关的管理制度如“三同时”限期治理,环保目标责任制等,应当在政策上督促和鼓励将单纯对污水进行治理同改革工艺、设备,加强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减少生产中的浪费现象,选择无污染工艺、设备。同时,环保货款也应带有倾斜性,给予支持帮助,鼓励对污水进行防治结合的项目上.
1水污染的来源
1.1农村水污染的来源
(1)农民生活污水排放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混合物如各种洗涤水和人畜粪便等,是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农村自来水普及程度不高,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直接造成水体污染。其中包括洗涤物污染和人畜粪便污染。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和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导致农村地表水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1]。
(2)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
农村乡镇企业数量多,布局散、规模小、经营粗放。其中很多是污染严重的造纸、印染、电镀等企业,污染物通常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周边地区的水环境。特别是近年来,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农村水环境污染加剧。20O6年,全国农村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89.5亿。大量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到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生产。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对乡镇企业这种非点源污染缺乏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措施。
(3)农业生产中的污水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使用的农药、化肥量日益增多,在喷洒农药和除草剂以及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只有少量附着于农作物上,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通过降雨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4)其它污染。
农村水体其它污染主要有生活垃圾的污染、病死禽畜污染、生产生活废品的污染等。由于多数农村都没有建垃圾处理场,大量垃圾均通过河流水体排至下游。另外,病禽畜对河流的污染也不可小视。生产生活废品,主要是农膜、塑料编织袋、农药瓶以及包装盒等,这些废品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而且对土壤也长期造成污染。
1.2城市水污染的来源
(1)工业废水
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产品输送、产品清洗、生产反应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废水。产生工业废水的主要企业有初级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治炼、化学工业等。工业废水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酚、氰、重金属、石油类、酸碱盐类和各种有机物等。随着国内工业结构调整的逐步优化,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工业污染控制的不断加强,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量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工业污水排放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新鲜的城市污水渐渐陈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现厌氧降解反应,产生硫化氢、硫醇、吲哚和粪臭素,使水具有恶臭。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
2、水污染的防治
2.1采用绿色化学技术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等。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2其它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农药、化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以便进行有效的防范。其次,要加强农药、化肥等产品生产流通的管理,确保农药、化肥品种与质量符合国家的规定和标准,避免违禁和不合格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中。同时,重视对流通市场的管理,杜绝农药、化肥在各种环节上存在危害生态环境的隐患。第三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施用,是防止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第四,大力研究开发和施用高效、易降解的无公害和无污染的农药、化肥。第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2],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功模式。要树立大环境生态观念,加大农、林、牧、渔环境污染源的管理力度,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土壤污染,推广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任鴻瑞,罗毅.鲁西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耗水量的实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4,(4):37-39.
[2]袁育枝.试论华北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的农业气候评价--以海河平原为例[J].气象学报.1984,(4):440-447.
作者简介:
张亚晶(1961-),黑龙江鸡西市密山市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环境监测
柯春英(1966-),黑龙江鸡西市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环境工程
【案例】
河南省相关方面支付的400万元赔偿费,给了年初地跨皖豫两省的重大水污染事件一个说法。
2013年年初,河南惠济河东孙营闸开闸排水,大量氨氮严重超标的污染水体从河南省下泄,导致东孙营闸水位快速上升,超过正常控制水位。安徽涡河亳州境内水质由此污染加重,大批网箱养鱼死亡,淮河干流蚌埠市区及怀远县城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我国是一个流域社会,跨界水事纠纷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我国的跨界水事纠纷已经从简单的水资源争夺、洪水防御中的利害冲突转变为对洁净水资源争夺的冲突。
【剖析】
突发背后的常态
伴随着3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流域的水体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和环境压力,跨界水污染问题成为最典型的水资源冲突问题。
在水资源日益稀缺的当今社会,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社区的人们聚焦于洁净水资源的争夺,同时想方设法将污水排放到其它区域,如排向其它行政区域、产业或海洋。在此情形下,跨界水污染事件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影响着不同行政区域间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和生存质量。
近年来跨界水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诸如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太湖、珠江等流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跨界水污染问题发生。
大部分跨界水污染事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突发性应急事件,但实质上已经成为我国水资源冲突管理中的一个常态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具有自然流动性的水资源管理面临行政区域间管理冲突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导致各种主体对洁净水资源长期竞争性开发所致的困境。
跨界水污染治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公共品,它和洪水治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洪水治理过程中最直接的措施是建造防洪工程,而大型工程措施的有效提供者是政府。水污染及其治理是一个广泛而分散的过程,即人人都是水污染及其治理的行为者。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水污染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管理问题,它或是跨行政区域界限,或是跨行业界限,或是跨社区或企业的界限。由于水污染本身在水资源消费过程中就必然产生,而这种污染过程大多难以进行低成本测量和监控。因此,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强制力量,无法有效解决工业社会以后加快恶化的跨界水污染问题。
在经过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后,人们已经认识到除行政解决方案之外的跨界水污染治理之路,诸如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法律机制,水污染排污权及其交易机制、公众参与和自组织治理机制、协商治理机制、税费强制或激励机制等治理路径。这些方法可以结合不同水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但实践证明,所有路径的有效程度极大地依赖于制度和文化的适应性。
【路径】
制度和文化的支撑
如何解决行政区域间或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跨界水污染问题,是一个涉及复杂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的因时因地的决策过程。尽管从技术和方法层面进行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大多可简单予以厘定,但制度的改变和文化的变迁却是十分艰难和漫长的。由于水污染及其治理是一种极其分散和难以控制或监测的行为,它就更加需要制度和文化的支撑。
从政策形成的角度看,水污染治理制度的改变和文化的变迁,不是一个简单的计划和实施过程,而是需要水污染事件的冲击去形成一个有效的政策窗口,此时,立法和行政部门能否敏锐地抓住这个政策窗口将至关重要。在人们对水污染有痛苦体验之际,利用政策和制度去规范和引导公众的行为,让公众有渠道、有动力去参与水污染治理,从而改变文化和制度。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让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江南水乡陷入了无水可用的尴尬境地,深深地刺激了普通市民和当政者的神经。太湖蓝藻的爆发,极大地促进了太湖二省一市的合作治理进程,提高了太湖水污染的效率。
相比之下,淮河流域的跨界水污染事件也多次爆发,但至今不能从制度上真正形成有效的防治机制。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机构并没有抓住每次淮河流域的跨界水污染事件带来的政策窗口,从而有效地形成合适的跨界水污染防治制度。换句话说,淮河流域的公民意识可能尚不足以鞭策当地政府去抓住政策窗口进行制度改进。
具体到跨行政界水资源污染治理的组织和协调问题,大多数研究均要考虑两个或若干个政府间的利益博弈问题。对于同一主体政权下的多个地方政府间的水污染合作治理,解决的理论思路看上去比较简单和传统,采用具有集权色彩的合作治理方式,仍然是中外河流治理的有效经验。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这种解决思路不能如同洪水防治那样有效。人们可以看到包括淮河在内的流域防洪效率正在和经济发展步伐相适应,而污染防治的进度却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差距越来越大。
导致这种结果有其自然因素,即洪水一般给沿线政府带来的都是灾害,而水污染形成和治理过程对沿河上下游政府却利害有别,这种利害差别困扰着不同地区间对水污染治理的政治和经济成本与收益的协调配置。
同时,下列因素将使得集权协调治理机构形同虚设。
政治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主要是考核短期的GDP而不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更无论官员所在地的水污染给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经济因素在于,我国没有形成有效的水污染补偿机制来协调上下游地区的利益分配,从而抑制上游水污染量的排放。法律因素在于,我国没有形成水污染损害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依据,也没有形成NGO或公民环境诉讼制度,去限制政府或企业的不当行为。行政因素在于,各地对水污染排放没有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且真正具有行动力的地方政府没有强制执行排放标准的动力和机制。因此,即使有诸如淮河流域管理机构或国务院相关部委等协调机构,也无法从制度上有效预防跨界水污染问题的多次爆发。
跨界水污染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之道,绝不仅仅是地方政府间公共事务的谈判。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赋予水污染及其治理的行为者――公众参与治理的各种权力和途径,由此才能真正提高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效率。
长期将治理责任、权利、渠道和治理资源垄断在政府手中,不仅导致公民参与水污染治理责任的缺失,而且会进一步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并导致地方各级政府间推卸责任,也无益于整个社会水污染治理制度和文化的进步,从而使得水污染问题日益恶化。因此,有效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必然需要公民参与的支撑。
此外,从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手段看,控制污染源及其排放量是最基本的目标,生态或经济的补偿措施只能是暂时的治理手段。应从科学机理上认识到,所有这种反馈式的自然或生态补偿机制,均只能降低污染的危害程度,而不能真正有效地从源头控制污染量的排放。
对于我国的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过分强调水污染权交易机制、水生态修复或补偿机制等自然或生态补偿类机制,将水污染治理作为社会的一种新兴经济产业,可能推动资本利益集团和政府寻租单位相互勾结,不利于地方政府增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力度。
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采用市场手段提供水污染治理公共品,从长远来看仍然是由纳税人去承担相应所有成本。一旦地方政府总是试图逃脱污染治理的政治和经济投入责任,把当期治污成本转嫁到远期政府,就不会形成有效的成本压力去促进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并对国家未来的水环境埋下重大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