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

时间:2023-06-02 09:21:49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

第1篇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传染疾病;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548-01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疫情已成为突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暴发流行时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等。基层医院需做好呼吸道传染疾病的管理和预防控制工作,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传播,防止医院感染。

1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如《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制度》、《发热病人就诊流程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急预案》、《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等[1]。制度的制定应结合医院当时的实际情况,确保可行性。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按计划组织学习和培训,加强职业安全和防护知识,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保证制度落实到位。

2加强感染科的科室建设

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工作由感染科主要负责,对基层医院医疗环境等进行考查,实地整改,使传染病区的布局流程尽量满足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求,有明确的分区和专用的通道,并保证良好的通风和正确的空气流向。同时培养感染科人才,感染科医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掌握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诊疗、医院感染控制、信息报告等多方面知识。

3重视不同患者的管理

3.1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管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及时监测、早期发现、有效控制,依据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结合医院具体实施。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后,首先请感染科或呼吸科专科医师会诊,不能明确诊断时应立即报告医务部、感染办公室,组织院内专家组尽快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卡,进行网络直报,并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同时将该病例收入隔离病房,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

3.2流感样病例的管理:加强流感病例的监测是预防控制流感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病例的监测,了解和掌握流感活动状况及流行动态变化规律、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分、及早发现变异株、对流感疫情预测和预警。如有发热、咳嗽、咽喉痛等症状之一者,缺乏其他实验室依据的病例为流感样病例,并在重点科室行常规监测,每日上报流感样病例数。

3.3发热患者的管理: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要加强发热患者预检、分诊流程的优化管理。发热门诊的路线应标识清楚,门诊大厅入口处、急诊分诊台、医院挂号处等均标识明确,要求体温≥37.5℃并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必须到发热门诊就诊。门诊挂号处、专科分诊台、急诊分诊台应引导发热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未经发热门诊排查的发热患者,专科急诊医师应做好防护和隔离工作,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必要时请感染科医师会诊,协助诊治;在呼吸到传播疾病流行时。各科室应做好准备,一旦发现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科内应就地隔离再进行治疗和护理。

4隔离的要求

感染病区收治可疑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独立设区,医务人员、患者及污染物运送通道应分开,进出病房治疗护理时应穿脱隔离衣,患者必须佩戴外科口罩;门诊高度可疑患者应直接进入隔离观察室。留观隔离期间,观察室的门窗保持关闭,诊疗仪器专人专用,不得随意进出留观室。为留观者及家属均提供外科口罩,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5医务人员的防护

正确的防护措施对保障医务人员自身健康、尽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有着重要意义。医务人员应依据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及可能的感染风险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分为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部分呼吸道传播疾病还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应重视呼吸道防护和黏膜保护,根据诊疗操作的风险,采取分级防护措施,即基本防护、加强防护、严密防护。如接触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物品或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戴N95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及戴帽连体防护服。在隔离观察病房内外、医师诊疗室、护士治疗室等处配置速干手消毒剂。同时加强手卫生知识宣教,张贴洗手标识,推广正确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手卫生习惯。医院内应储备一定的抗病毒药物,分批为感染科的医务人员进行疫苗接种。

6消毒的管理

正确使用国家批准的、有相关资质的、合格的消毒剂。我院广泛使用的含氯的高效消毒剂,多数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对其敏感,能够被杀灭。对患者使用过的各种仪器设备、器械、物品应严格消毒,每例患者使用物品如监护仪、氧气湿化瓶等禁止交叉使用,每日监测消毒液的浓度,确保消毒效果,各类管道定期行细菌培养。呼吸道患者出院转出后,该患者所在的房间及可能污染的区域应进行终末消毒后方可使用。

参考文献

[1]高洪敏.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护措施[J]. 职业与健康, 2009,(24)

[2]王喜民.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22)

第2篇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点;控制要点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points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5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2013to-2016 in Februar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reference objects. Results through summing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given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35cases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patients were controlled,and has cured,the cure rate is 100%,of which 2 case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uring hospitalization,the infection rate was 4.7%,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12.5±4.7)d. Conclusion Early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and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patients.

Key words: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Characteristics;Control points

近些年来,临床中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这种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等特点,其中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是主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种[1]。本文主要将来我院就诊的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参考对象,通过总结该疾病特点,给予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到中心医院就诊的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参考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确诊和疑似病例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0~58岁,平均年龄(34.6±2.7)岁;其中在临床症状方面,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中发热有20例,咳嗽30例,呼吸急促10例,腹泻或者呕吐5例,伴有低氧血症1例。

1.2方法

1.2.1临床特点 该疾病的发病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①传播途径多样:该疾病可以通过飞沫、尘埃、气溶胶等途径进行传播,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该疾病也可以进行间接或者直接的传播,例如:洗浴、进餐等。②较强的传染性:由于该疾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流行广,人群普遍存在着易感性。其中该疾病在婴幼儿与老年人之间的发病率较高,而青年人流动性大,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故发生该疾病的几率也很高。③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其中春季、冬季是该疾病发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春季、冬季的室内与室外温差较大,人类的呼吸道难以短时间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所以人类的活动量在这两个中相对来说较少,而春季又是各种疾病发病的高峰期,各种流行病较多,所以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等明显下降,易感染该病。

1.2.2控制措施 ①首先是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临床干预过程中,预防以及控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都会采取隔离措施,只要是被确诊或者是疑为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那么就会第一时间对其进行隔离,与此同时,还会构建医护人员跟患者的专用通道,要求患者戴上外科口罩佩,严格限制患者的活动,相关诊疗工作都是在隔离区域内完成,除此之外,需要严格的执行探视制度,陪护一般不预设[2]。②全方位的进行消毒工作:病区空气需要定期进行消毒,促使病房内空气处于一个流通的状态,如果病室通风条件较差,那么就应该安装相应的换气扇,只要天气不是太冷或者太热,那么都需要有效的避免使用空调,同时隔离区内地面以及其他所有物体表面则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以及消毒,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成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同时需要合理处理医疗废物,并将其放入密闭式的污物装置中。同时,还要设置相应的锐器盒提供隔离病室专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标准收集病室内存在的生活垃圾以及医疗废弃物,完成妥善处理。③其他有效的护理干预: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指导,有效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保证患者的睡眠时间以及休息时间,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多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多食用新鲜蔬菜以及新鲜水果,与此同时,有效的了解护理中发生的各项并发症症状,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有效的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最大程度的消除患者不良情绪[3]。④加强疾病健康教育与宣传。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例如l放相关知识宣传手册、集中教育、健康播报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选用软件版本SPSS19.0,以“(n/%),χ2”代表文中相关计数资料,对照两组相关信息,若结果表现出显著性的特征,则表明(P

2 结果

通过总结该疾病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防控措施,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控制,并已痊愈出院,痊愈率为100%,其中在住院期间有2例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4.7%,平均住院时间(12.5±4.7)d。

3 讨论

在临床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爆发,具有传播速度快、面积广、无法控制等特点,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在近几年中,新型的呼吸道传染病已出现了40多种,据调查显示,每年都会出现1~3种新病种,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据赵黎芳等[4]研究指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全年都有可能发病,其中该疾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尤其是气候多变的时候可流行,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和接触传染等。该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途径快且范围广等特点,其中诱因多是鼻病毒、冠状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的病毒感染,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真菌感染。陈维等[5]研究指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还具有咳嗽和发热、呼吸急促以及呕吐等症状,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方巧云等[6]学者认为,凡是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接触过的医护人员,不管是直接接触,还是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相关物品,都需要对其进行二级防护。同时,隔离所有进出过患者病房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均要正确的穿戴防护用品,尤其是要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全方位清洁和消毒。强调在隔离病区内工作的人员应对自身的体温进行监测,2 次/d,一经发现异常,就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与预[7]。同时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等特点,其中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是主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种[8]。目前,急性呼吸道疾病已纳入我国的乙类传染疾病之中,根据我国的甲类传染疾病的防治方法,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采取隔离和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蔓延[9]。

近年来,急性呼吸道疾病已纳入我国的乙类传染疾病之中,根据我国的甲类传染疾病的防治方法,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采取隔离和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蔓延[10]。由于护理人员是接触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为频繁的人员,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管理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11]。而医院方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等意识,并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临床护理的质量与效果,从而将病毒传染的力度与范围等降到最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2]。

本研究主要将来我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参考对象,通过总结该疾病特点,给予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研究表明,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隔离、消毒、加强患者的自主防控意识、针对性指导、饮食调整等,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控制,痊愈出院,痊愈率为100%,其中在住院期间有2例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4.7%,平均住院时间(12.5±4.7) d。

综上所述,早期了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做好相关的预防控制工作,对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解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程度上降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祖芳,张新战,张学化,等.2006年济南市13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5,07(07):642-644.

[2]李萌,邹崇杰,黄想灵.医疗机构门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09(12):32-33.

[3]金伟斌,卢建华,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5,02(23):49-51.

[4]赵黎芳,谈逸云,倪政,等.上海市闵行区2004~2008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16(17):3157-3158.

[5]陈维,唐安,邬辉.舟山市某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流行特点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6,05(06):323-325.

[6]方巧云,琚雄飞.荧光定量PCR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05(01):321-324.

[7]谢杨新,聂为民,陈威巍,等.控制军队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做法和体会[J].人民军医,2014,06(45):567-569.

[8]罗小福,刘小琦.湖州市2004-2010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与防控措施[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35-36.

[9]焦承玖.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控制及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4,22(19):159-160,162.

[10]宋宏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以及防治要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8(17):192-193.

[11]沈建勇.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体会[J].医学信息,2015,32(14):954-956.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病毒引起,再加上不良的环境应激和猪只抵抗力降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

1、PRDC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猪表现咳嗽、呼吸困难、部分猪死亡;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高;仔猪及肥育猪体弱、腹泻、生长缓慢或停滞。

本病自1995年以来,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发病死亡率越高,猪只不论大小、年龄及品种均可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寒冷季节多发,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仔猪混群饲养,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浓度过高,饲料霉变,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主要由两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包括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II型等。其中喘气病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喘气病是本病的导火索,它的存在使蓝耳病等病毒以及防线性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喷雾消毒措施不严等。

3、与呼吸道综合症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

主要有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病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及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

4、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4.1几乎所有的猪场都感染了与PRDC有关的病原体;

4.2很难在猪群中彻底清除这些病原体,例如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

4.3单一感染的病原体危害较小,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也较少见;

4.4饲料原料的霉变因素、蓝耳病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疾病的免疫失败和免疫抑制,加重了PRDC发病的严重性和控制难度;

5、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1猪肺炎支原体麻痹和破坏呼吸道粘膜系统;

5.2猪蓝耳病病毒破坏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5.3猪流感病毒破坏粘膜纤毛系统,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

5.4伪狂犬病可造成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干扰机体的免疫力;

5.5发热和厌食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6、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的防治措施

PRDC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感染更困难,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重点应放在PRDC最重要的原发病-喘气病的控制。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

6.1饲养管理措施

6.1.1全进全出,每批猪转出后及空栏时彻底的清洗消毒;

6.1.2不要将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

6.1.3注意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本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饲养密度适宜,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饲养密度提高一倍,疾病的发病率会提高4倍以上;

6.1.4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通风,降低空气有害气体的浓度。猪舍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和独立的粪尿排放系统,加强通风换气,保证舍内空气质量,尽最大限度降低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污染;

6.1.5加强温度控制: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寒降温。尤其保育舍必须具备采暖条件,断奶后第一周保育舍内应维持2628℃,第二周25℃左右,前两周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6.1.6引进没有呼吸道症状的种猪,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1.7设病猪隔离栏,及时将保育舍或生长舍的病残猪隔离治疗;

6.1.8加强消毒等措施。特别是把握好产房的彻底消毒和母猪进产房时的体表消毒,切断病原体的母仔传播途径。

6.2免疫接种预防措施

6.2.1合理使用疫苗:使用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疫苗,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6.2.2猪场除了用好常规疫苗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丹毒、猪肺疫外,还要用好引起猪最大疾病损失的呼吸道病综合症疫苗伪狂犬疫苗、萎缩性鼻炎疫苗、喘气病疫苗等,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一定要重视仔猪免疫。

6.3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

在养猪的过程中,呼吸道综合症的易发期,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猪有应激因素如断奶、母猪分娩、天气变化、注射疫苗等发生前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是预防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关键,具体的措施如下:

6.3.1母猪产前、产后7-10天,在母猪料中添加利高霉素,能有效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2母猪产后一针保健。母猪产后身体最虚弱,一方面最容易感染疾病,另一方面也最容易排毒,将其身上本身就有的疾病传染给仔猪,母猪产后8小时内尽早肌肉注射得米先或母易安,同样能有效地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3仔猪出生后3天、7天、21天给每头仔猪分别肌肉注射土霉素、氟苯尼考或头孢0.5毫升、0.5毫升、1毫升,在乳猪、仔猪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乳猪、仔猪早期感染呼吸道病病原,预防母源性的疾病传染给仔猪,使仔猪度过疾病的易发期与生命活动的疾病易感危险期,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第4篇

【关键词】边防部队;传染病;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60-01

加强疫情信息监测、了解传染病发病态势及传染病特点,不仅利于疫情的及时有效监测,而且利于传染病源的控制[1]。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边防部队目前仍然以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甲流等传染病为之最,因此如何有效加强病情的监测和防控,将显得非常重要。

1 传染病总体情况

1.1 发病情况 边防部队在2010~2014年总计报告了350例传染病,按时间顺序依次为35例、40例、70例、95例、110例,可见边防部门传染病疫情正在逐渐增长,防控形势较为严峻。176例为乙类传染病,占比50.2%,42例为丙类传染病,占比12%,118例为其他传染病,占比33.7%,14例为食物中毒,占比4.1%,无甲类传染病。

1.2 系统传染病发病情况 在350例传染病报告中,以四种类型为主: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缘及性传播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细分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肺结核(70例,占比20%)、病毒性肝炎(68例,占比19.4%)、水痘(50例,占比14.3%)、细菌性痢疾(47例,占比13.4%)、流行性腮腺炎(35例,占比10%)、疟疾(30例、占比8.5%)、麻疹(28例,占比8%)、淋病(10例,占比2.8%)、流行性出血热(8例,占比2.2%)、地方性斑疹(4例,占比1.4%)。

1.3 时间 在350例传染病报告中,有275例是在每年7~10月通报的[2],尤其以7、8、9为之最,占比78.5%;以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肺结核、水痘情况居多;过了10月份,报告数据逐次下降。

2 主传染病发病特点 (1)病毒性肝炎:在2010~2014年期间总计接受68例报告,占比19.4%,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有52例,占病毒性肝炎76.4%;甲型病毒性肝炎3例,占病毒性肝炎4.4%;丙型病毒性肝炎6例,占病毒性肝炎8.8%;戊型病毒性肝炎7例,占病毒性肝炎10.4%。从2010~2014报告显示,病毒性肝炎报告例数每年均在下降,分别是:20、18、14、10、8例;(2)肺结核:在2010~2014年期间总计接受70例报告,占比20%。从2010~2014报告显示,肺结核呈现居高不下态势,分别是:20、14、16、8、12例;(3)细菌性痢疾:5年调查期间总计接受47例,占比13.4%。该疾病具有季节性,尤其以7~9月份发病率最高。细菌性痢疾呈现波动态势,分别是:13、7、8、9、10例;(4)水痘:5年调查期间总计接受50例,占比14.3%,尤其在2012年、2013年发病人数最多,分别有16例、18例。疾病在冬春季(3~4月份)发病率最高,5年报告数据分别是:4、7、16、18、5例;(5)麻疹:5年调查期间总计有28例,占比8%,疾病在冬春季发病率最高,尤其以新兵和青壮年为易感染群体[3],5年报告数据分别是:10、6、5、4、3例;(6)疟疾:5年调查期间总计有30例,占比8.5%,疾病目前呈现增长趋势,5年报告数据分别是:3、5、6、7、9例。

3 防控性措施 (1)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包括肺结核、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四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5年报告显示有183例,占比达52.2%,可见加强呼吸道传染病是当前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从以下角度进行预防:1 由于士兵需集中居住、训练强度大,因此需重点控制肺结核;2 每位边防士兵均需注射水痘疫苗、麻醉-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4];3 对士兵进行科学性训练,注重保暖,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等措施;(2)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该类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及淋病,5年报告显示有78例,占比22.2%,但由于每年均对新兵注射乙肝疫苗,因此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正在逐年下降;(3)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痢疾,五年报告显示有47例,占比达13.5%。因此可从以下角度行防控措施:(1)加强边防部队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安全教育,告知其“病从口入”等理念;2 对饮水、食堂等卫生环境进行监督,餐具必须定期消毒,生食物必须和熟食物分开;3 粪便必须无害化处理;(4)疟疾:5年报告显示有30例,占比达8.5%,因此可从以下角度行防控措施:(1)对边防部队人员的疟疾检测和治疗需强化;2 注重边防部队工作环境的灭蚊工作[5];3 强化部位人员预防疟疾的理念等。

4 小结 边防部队的四大传染病分别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缘及性传播疾病、疟疾,因此只有从根源抓起,从根源防控,才能够降低发病率并保证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郝永建,邓志荣,郭宝石,等. 第二炮兵部队2001 -2005 年传染病疫情分析[J]. 预防医学杂志,2007, 25( 1) : 67.

[2] MA X Y,ZHANG Q Y,HE X, et al. Trends in prevalence of HIV, syphilis,hepatitis C,hepatitis B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2007, 45( 5) : 582-585.

[3] 郝晓艳,李卫鹏,任兴联,等. 海军某院校2009 年度传染病疫情分析[J]. 预防医学杂志,2010,28( 6) : 431.

第5篇

关键词:猪场;冬季;呼吸道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

大多的猪场在冬季都会有相当部分的猪都会出现各种程度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因此,规模猪场应在冬季加强对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1]。笔者将就冬季呼吸道病病因、防制措施及相关保健进行如下报道。

现阶段,在各项影响养猪业的疾病当中,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最为严重。据相关文献报道,引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因素包括一种或数种病毒、细菌、环境应激等,通常是混合感染。

1引发疾病的主要因素

1.1呼吸综合征(PRRS)

呼吸综合征俗称为“蓝耳病”,母猪早产率提高、怀孕后期流产增多及仔猪呼吸道疾病率升高是该疾病的典型症状。呼吸综合征病会对猪肺泡中巨噬细胞产生严重的损伤,且能够迅速复制,从而大大提高了猪细菌性肺炎的发病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等,从而导致免疫受抑制,此外还可能对猪瘟等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负面的影响[2]。

1.2Ⅱ型圆环病毒(PVC-2)

Ⅱ型圆环病毒是导致猪多项病症的一种特殊病毒,同时Ⅱ型圆环病毒也会对肺泡巨噬细胞产生影响,导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造成间质性肺炎。一般1~4个月的小猪是Ⅱ型圆环病毒的易感群体,据相关研究显示,其发病率最高可达30%,其死亡率也接近10%[2]。

1.3猪流感(SI)

导致猪流感疾病的原因是一种黏病毒科的猪流感病毒(SIV),该疾病具有发作迅速的特点,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无论季节,各个年龄阶段、性别及品种猪都有可能出现该疾病。然而,由于冬季气温变化迅速,猪的抵抗能力将出现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也就随之而提高。猪流感疾病从感染到发作通常是慢性的过程,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却相对较低,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突发性的高热、流泪、鼻液增多、咳嗽、呼吸难度大、精神萎靡等[3]。

1.4猪喘气病(MPS)

导致猪喘气病的因素是猪肺炎支原体,该疾病是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疾病,猪肺炎支原体是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的最主要原因。当猪感染该致病因素后,会出现干咳、低烧、生长迟缓及发病率上升等症状,猪感染此类支原体后,其支气管纤毛会受到损伤,纤毛会因此而变短、变少乃至脱落,无法发挥对呼吸道病原菌及异物的屏障作用,从而使得呼吸道门户防线失守,气源性病菌能够毫无阻力地进入呼吸道及肺部。另一方面,猪受支原体感染之后,其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生成抗体的能力受到抑制,从而削弱了呼吸道的免疫能力,其抵抗能力也随之降低,大大提升了各类细菌和病毒导致的呼吸道继发性感染[4]。

2预防方式

2.1环境调整

和其它季节相比,在冬季对猪场进行的管理中尤其要注意保温和通风两项问题。各猪场应对硬件的建设及设备投入加以关注,务必对保温相关设施加以关注,应提供必要的暖气、热火炉等设备,同时还应适度采用红外线保温灯、加热板等进行局部保温,避免出现仔猪扎堆。另一方面,还应对排风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关注,将NH3、CO2、H2S等有毒有害气体及时排出舍内,关注猪场的卫生工作,对于粪尿等排泄物应进行及时的清理,保持舍内的干燥,尽量避免因温差而导致的应激情况,定期、定时开展消毒工作,控制空气内的致病因素、粉尘等污染物的含量,降低感染机率。

2.2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避免疾病的传播,加强消毒,降低舍内致病因素,尽力做到全进全出,特别是产房及保育舍,所有仔猪的日龄均应在1周以内,各批次仔猪在转出之后必须进行全面的消毒,采用冲、消、薰、刷、消、烧的方法,分别进行一次消毒,空舍周期应在超过7d,方可转进下一个批次的仔猪,将各个日龄、批次仔猪间的水平传染完全切除,结合早期断奶,避免病原体母向仔猪传染。猪群的饲料结构应做到营养均衡,特别是应关注乳猪在断奶前后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适口性,增加断奶仔猪的采食量,从另一个方面控制仔猪的发病率。选择合适的时机,增加饲料中的维生素比例,降低去势、断奶、转群、换料、疫苗注射等应激因素的不利影响。

2.3自繁自养的方式

若必须进行引种的,应进行预防性的疫情调查,避免引进病猪及隐性感染猪。种猪进入猪场后,建议进行4~8周的隔离饲养,根据相关程序接种疫苗,并进行预防性的投药,此外建议在本场选取数头老母猪,与新引进的种猪进行混养以行驯化,使其逐步生成适应本猪场微生物环境的抗体[5],在明确没有疫病后,再进行混群饲养。

2.4开展各项疫苗的免疫防治工作

按照本场各种病原的实际状况,开展免疫接种工作。

2.4.1开展秋季防、群防工作,务必在冬季来临前,完成针对口蹄疫、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的种猪群的免疫工作,对后备猪和种公猪的猪瘟、萎鼻、伪狂犬、蓝耳病等疾病也应加以预防,还应开展驱虫工作。

2.4.2根据相关指导方针制定计划,对临产母猪进行产前有计划的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三价、伪狂犬、流行性腹泻二联苗、萎鼻等疫苗的注射,保证母猪免疫能力的水平。

2.4.3开展仔猪免疫工作,目前,学术界对蓝耳病的免疫方式尚存争议,本场曾采用仔猪免疫程序,使用猪瘟超免,7日龄链球菌、14日龄支原体、21日龄蓝耳病弱毒苗,40日龄补免,历经超过2年的实验,经过了2个冬季的验证,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由此可见,由于较为复杂的致病原因,在规模猪场冬季呼吸道综合征的预防及保健中,应按照实际状况,切不可一刀切,须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经实践操作,最终选择一种适合本场的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病因;防治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多因子病原感染引起的,以咳嗽、喘气、腹式呼吸、肺炎等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一系列综合性症状。可能的病原主要有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原虫(支原体、衣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病毒(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以及环境条件、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已成为我国当前猪病中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猪场都有发生。

1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流行情况及其危害

猪场常因购买不检疫或检疫不严的病猪或隐性感染猪而使本病流行,并因饲养管理不善或营养不良而导致病情加重。

该病除了造成直接的死亡之外,更为严重的是使猪增重减缓5%~25%,饲料利用率降低5%~25%,出栏时间推迟15~20d,并长期携带多种相关病原体,有的发病率高达25%~60%,直接死亡率可达20%~90%,增重下降或生长停滞的可达70%。

2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主要症状

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的体温升高、腹泻。急性发病的猪可突然死亡,大部分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周围形成流行。哺乳仔猪以呼吸道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高,生长育肥猪经常发生“18周龄墙”,首先发热,随之出现呼吸道症状。

3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3.1 传染性病因

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猪流行性感冒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等。

细菌:主要有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链球菌属1型、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

原虫:猪肺炎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衣原体等。

3.2 非传染性病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是饲养管理条件,包括营养水平、饲养密度、空气质量、粉尘、温度、湿度、转群频率、不同来源的或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群饲、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它们往往是猪呼吸道疾病暴发或死亡率升高的诱因。

3.3 综合病因

事实上,以上病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从而使得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变得非常复杂,这也是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难以诊断和防治的原因所在。

4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咳嗽:咳嗽是猪群出现呼吸道疾病的第一警示信号,应该引起广大养猪场(户)的重视。

气喘:观察猪气喘的最佳时机为早晨饲喂之前或者采食1h后休息时,发现侧卧猪出现腹式呼吸(猪呼吸时,腹部明显起伏),即可认定有气喘症状。

呼吸困难:患猪出现不爱吃食、精神不振、张口喘气、出气不畅、腹上或者后背发红、后背毛根出血、耳缘发紫等症状。

5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治疗方案

5.1 个体治疗方案

不明原因咳嗽:万特肺灵注射液按15kg体重1ml 的用量毎48h注射1次。

咳嗽、气喘、不发烧:上午用万特肺灵注射液按10kg体重1ml 的用量注射,下午用利安注射液,连用3d。

咳嗽、气喘、发烧:在“咳嗽、气喘、不发烧”的方案基础上,增加退烧药,可选择安乃近、氨基比林以及中药,配合使用VC,每日1次。

耳缘发红、腹下发红:黄芪多糖+白细胞介导素,每日1次。

5.2 全群治疗方案

用万特肺灵700g+新附优特乐(或泰乐新)1000g/t饲料连用7d,再用万特肺灵500g+治嗽净(或富乐克)1000g/t饲料连用7d。如果怀疑猪群感染温和型猪瘟病毒、圆环病毒,则在上述配方案基础上增加黄芪多糖500g/t饲料。

特殊说明:拌料量以该群猪发病前采食量未下降时每日采食量为准,猪群发病后,虽然采食量下降,仍然按健康时采食量计算投药量,以确保发病猪不因采食量下降而摄入药物不足。

6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综合预防措施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已成为许多养殖者的共识。等出现气喘症状再用药,治疗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即使治好了也影响生长,损失很大。针对从上介绍的原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就能杜绝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

(1)加强管理,操持舍内干燥:秋冬季节,先清干粪后扫圈,一般不用水冲洗圈面(转群后消毒除外)。

(2)保持舍内温度:北方养猪户可以通过火墙、土暖气等方式增温,有条件的猪场应设计安装先进采暖设备。

(3)保持适当通风:在晴朗天气,可选择在中午13:00~14:00时通风1~2h。养猪实践证明,采用正压鼓入热风可解决通风与保温之间的矛盾。

(4)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病毒、细菌和原虫混合感染的,因此针对这三种病原采用综合办法加强猪群免疫:把猪瘟、蓝耳、伪狂犬等病毒性的疾病免疫好,有条件的养猪场(户)可采用检测净化,把有野毒猪瘟、蓝耳、伪狂犬感染的猪淘汰掉。有条件的猪场可增加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炎的免疫。

(5)做好猪群保健:猪一生中的四关(出生关、断奶关、转群关、18周龄关)是猪最容易感染疾病的时候,把这四关保健好,猪就不会发病,就能健康出栏。出生关要做好母猪的保健,仔猪有病都是母猪传染的,母猪产前7d和产后7d做好保健不但对仔猪出生后的健康生长有效,同时能控制母猪产后疾病的发生。产前7d每吨饲料加氟苯尼考500g+磷酸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预混剂(或泰乐新)1000g;产后7d每吨饲料加万特肺灵500g+附优特乐(或富乐克)1000g;断奶后每吨饲料用万特肺灵500g+新附优特乐(或泰乐新)1000g+黄芪多糖500g,连用7d;再用万特肺灵500g+新附优特乐(或治嗽净)1000g/t饲料,连用7d;第3周用乐去从500g/t饲料驱虫一周;70日龄转群时每吨饲料加万特肺灵500g+新附优特乐(或附优特乐或治嗽净)1000g连用7d,接着再驱虫7d;110日龄时再用上述方案保健一周,猪就能健康出栏。

只要加强防疫、保健、管理和消毒,多管齐下,就能彻底控制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旭.猪群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原因[J].养殖技术顾问,2011(07).

第7篇

【关键词】春季;养鸡;问题

初春昼夜温差较大,养鸡需要预防呼吸道疾病,而且春季也是鸡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鸡群一旦发病,将给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因此,养殖户必须弄清引起鸡发生呼吸道疾病的原因,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

1 春季鸡群的发病类型

1.1 寄生虫性呼吸道病。⑴隐孢子虫病 该病是由隐孢子虫寄生于鸡呼吸道黏膜上皮微绒毛区,感染后鸡呼吸道出现罗音、咳嗽、 打喷嚏,渐而气喘。 ⑵住白细胞原虫病 本病为鸡的血液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月龄~6月龄的鸡,鸡愈小发病愈急。一般在病程 中后期,病鸡出现呼吸障碍,常因咯血、呼吸困难而死亡。⑶气管吸虫病 本病由环肠科吸虫引起,病鸡以咳嗽为特征。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张口伸颈 呼吸,呼吸时发出“咯咯”声,最后窒息而死。

1.2 中毒性呼吸道病。⑴一氧化碳中毒 冬季不少人采用煤炭给育雏室加温,倘若烟道阻塞,呛风倒烟,加之不注意通风,容易引 起一氧化碳中毒。轻度中毒时,精神呆滞,食欲减少,流泪,咳嗽。严重中毒时,骚动不安,随之出现呼 吸困难。⑵氨气中毒 鸡舍内的粪便、垫料和饲料等含氮有机物都会分解产生氨气。舍内如不及时清理,加之通风不畅,则空气中氨气浓度升高引起鸡类中毒。鸡则出现口流唾液泡沫,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并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动作。

2 春季养鸡应注意的问题

2.1 适度通风与防寒保暖

春季由于气温较低,鸡舍门窗关闭较严,通风量减少,鸡排出的废气和鸡粪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导致空气污浊,易诱发鸡的呼吸道等疾病。要处理好通风与保暖的关系,及时清除鸡舍内的粪便,天气较好时,开窗通风,保证氧气充足。另外,春天气候寒冷多变,特别是低温对产蛋鸡的影响十分明显。在一般情况下,可采取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关闭门窗、加挂草帘、饮用温水和火炉取暖等方式进行御寒保暖,使鸡舍温度最低维持在3—5℃之间。

2.2 减少潮湿与定期消毒

春季鸡舍水份蒸发量减少,舍内的热空气接触到冰冷的屋顶及墙壁凝结成大量水珠,造成鸡舍内过度潮湿,给细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对养鸡极为不利。要注意保持鸡舍内清洁和干燥,严禁向舍内泼水,加水时切忌过多过满等。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细菌的活动频率下降,但稍遇合适条件,就大量繁殖,而且冬春气候寒冷,鸡体的抵抗力普遍减弱,极易导致疾病暴发流行。冬春季节养鸡常采用饮水消毒的办法,在饮水中按比例加入消毒剂,每周饮用一次即可。对鸡舍的地面可用干粉状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每周1—2次。

2.3 补充光照减少应激

初春蛋鸡由于光照不足会引起产蛋率下降,可采用人工补充光照的方式进行弥补。一般每天光照的总时间不低于14小时,不超过17小时。在一般情况下,补充人工光照的强度每平方米鸡舍面积2—4瓦灯光为宜。另外,鸡胆小,易受惊。因此,对鸡喂料、加水、捡蛋、消毒、打扫卫生、清理粪便等工作时动作要轻缓,严禁陌生人和其他动物进入鸡舍。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多种维生素或其他抗应激的药物,防止及减少应激反应所造成的损失。

2.4 增加能量及增强体质

鸡靠吃进体内的饲料获得热能来维持体温,外界的气温越低,鸡体用于御寒的热能消耗越多。据测定,冬春季节鸡的饲料消耗量比其他季节约增10—15%。因此,在冬春季节鸡饲料中必须保证能量充足,除保证蛋白质的一定比例外,应适当增加含淀粉和糖类较多的高能饲料,以满足鸡的生理和生产需要。春季鸡的抵抗力下降,要特别注意搞好防疫灭病的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根据实际 情况,也可定期投喂一些预防性药物,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忌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污水和夹杂有冰雪的冷水,以利提高鸡体的抵抗力。

2.5 防止贼风及消除鼠害

从门窗缝隙和墙洞中吹进的寒风称为贼风,它对鸡的影响极大,特别容易使鸡患感冒。

第8篇

病毒性疾病中圆环病毒II 型(PCV-2)虽然本身致病力不强,但可以显著破坏脾脏和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导致淋巴细胞数量下降,造成免疫抑制。从而继发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疾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本身就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病毒血症,除引起繁殖障碍外,尚可引起全身淋巴系统,特别是肺脏巨噬细胞的破坏,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促进了包括肺炎支原体、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内的多种病原体感染。

猪呼吸道综合征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寄生虫、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以生长速度降低、食欲减退、咳嗽、呼吸困难为特征。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病程一般较长,如果治疗不及时,大多会并发或继发其它疾病,从而加重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造成极高的死亡率,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

一、发病原因

造成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体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和寄生虫等,非传染性因素包括温度、有害气体、灰尘异物、猪群密度等。其中传染性因素大多出现并发或继发感染,给诊疗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呼吸道综合征中传染性因素有原发性感染包括病毒性如猪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细菌性感染包括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气喘病以及寄生虫感染的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体病;继发感染一般包括副猪嗜血杆菌和链球菌。

根据目前我国养猪场现状,几乎所有猪场都存在以上的病原体,很难清除。病毒性疾病中圆环病毒II 型虽然本身致病力不强,但可以显著破坏脾脏和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导致淋巴细胞数量下降,造成免疫抑制。从而继发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疾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本身就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病毒血症,除引起繁殖障碍外,尚可引起全身淋巴系统,特别是肺脏巨噬细胞的破坏,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促进了包括肺炎支原体、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内的多种病原体感染。

猪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麻痹和破坏呼吸道黏膜纤毛系统,破坏了呼吸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使得细菌性病原体严重继发感染;另外,肺炎支原体干扰肺脏局部的免疫应答,使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促进了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的感染,加重了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造成的损失。伪狂犬病可造成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干扰了机体的免疫力。圆环病毒II 型和肺炎支原体单独感染只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疾病和病变,如果两者混合感染,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和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一致的呼吸道病症状和病变;附红细胞体、弓形体属于条件性发生和流行,多在感染圆环病毒、蓝耳病毒等病毒或者阴雨潮湿季节和发生传播和流行。

应激因素如猪群密度过大、断奶应激、有害气体过多、天气变化引起的温差过大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综合征,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会逐渐康复,一般死亡率不高。

二、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1 3~ 1 8周龄的育肥猪, 6~ 1 0周龄的保育猪近年来也成多发趋势。发病率为25% ~ 60%, 病死率为5% ~ 10%,日龄越小的猪病死率越高。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在秋末、冬初和早春发病率最高。应激反应可显著降低猪的抵抗力,促进感染的发生,可以发生于任何阶段,湿度过大、过度拥挤、空气流通不畅、质量不良等均可造成应激发病,但最常见的是断奶、转群和混群应激,抵抗力下降时发生感染,经过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就可表现出症状。

三、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多呈腹式呼吸、气喘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急性发病的猪体温升高,可突然死亡。大部分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生长育肥猪表现为发热,随之出现咳嗽、采食量下降、呼吸负担加重或呼吸困难。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症状更为严重。

四、剖检变化

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主要病变集中在肺部和淋巴结、肺部萎缩、坏死,有橡皮肿、淋巴结肉变。6~ 10 周龄的保育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肺出血、橡皮肺和花斑样病变呈斑驳状到褐色,个别肺有化脓灶,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有些病猪有广泛性多发性浆膜炎主要表现在胸腔、腹腔很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除肺部出现病变外,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部分猪出现末端紫色。1 ~ 3 周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五、预防与治疗

该病病因复杂,病猪一般预后不良,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1. 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在母猪分娩前按计划完成猪伪狂犬、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等的注射工作,使母猪处于较高的免疫状态,为初生仔猪通过母源抗体形成天然被动免疫打下良好基础;给仔猪接种猪喘气病疫苗,可在仔猪1周龄和3 周龄时各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2 ml,以提高猪群免疫力。

2.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尽量减少仔猪寄养,避免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

3. 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缩小断奶日龄差异,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能对控制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控制呼吸道病的措施之一。

4. 防止霉菌毒素对饲料的影响。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使畜体产生免疫抑制,使猪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所以要经常检查饲料质量,对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对于受轻度污染的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或防霉剂,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5.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猪呼吸道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可有效地控制猪呼吸道病,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比只用药物预防更为有效。

6. 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越多,呼吸道病的发病率越高。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的环境,会大大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7.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保持干净卫生的猪舍环境。加强猪舍通风对流,保持舍内空气的新鲜度,降低氨气浓度,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注意控制好舍内的温度,做到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温,尽量使每天早晚的温差不要太大,分娩舍和保育舍要做到猪舍内小环境保温、大环境通风。

8. 药物保健预防和控制。由于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是由细菌、病毒和支原体混合感染的结果,要把控制该病的重点放在药物的保健上,保健药物要选择抗病毒中药和广谱的抗生素的药物组合。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 周的母猪料中;仔猪断奶前、后各1 周的仔猪料中;后备母猪每月一周,喂至配种;6 ~ 10 周龄、13 ~ 18 周龄墙发生前,连续2 周进行一下方案做药物预防保健:每吨饲料添加黄连解毒散或麻杏石甘散1 000 g、酒石酸泰乐菌素100 g、金霉素300 g、阿莫西林500 g 或黄连解毒散或麻杏石甘散1 000 g、氟苯尼考100 g、酒石酸泰乐菌素200 g、强力霉素400 g ;对预防治疗各类细菌、病毒和支原体混感引起的呼吸道综合征有明显效果。

六、小结与讨论

由于PRDC 的发生既有感染因素,又有饲养管理及猪舍环境以及应激的因素,所以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是猪场控制呼吸道综合征的法宝。呼吸道综合征大多和肺炎支原体有关,肺炎支原体可以在保育舍内缓慢传播,这种传播是可以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来减轻或控制的。比如良好的通风和保温以及降低饲养密度,加强卫生消毒等,就会减少肺炎支原体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就会大大降低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病率。

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但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控不能完全依靠疫苗,因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疫苗能解决的,疫苗的保护率也不可能达到100%。特别是对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征之类的疾病,更难找到包治此类疾病的疫苗。对此病的预防控制主要还要依靠加强对猪场的饲养管理和药物的预防保健来完成,猪群一旦发病后,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

第9篇

关键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病因;临床症状;综合防治

近年来,复杂的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日益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按目前疾病发展的形势估计,呼吸道疾病仍是影响养猪生产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就该病的病因和防治总结如下。

1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病因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和猪体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1]。PRDC涉及几种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包括原发性感染疾病和继发性感染疾病。

1.1原发性感染疾病

包括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感病毒(SI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所致的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如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

1.2继发性感染疾病

继发感染疾病包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猪副嗜血杆菌病等。在一个猪场中,如果发生和流行上述原发性感染疾病,同时又合并发生或继发感染,即可加重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造成极高的死亡率[2]。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猪群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猪的混群饲养,不良的饲养方式,不同季节温度的巨变和猪舍温度变化过大,猪群因营养和疾病造成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等,都可引起猪场或猪群PRDC的暴发和流行。

2临床症状和病变

该病多暴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通常称18周龄墙,发病率25%~60%,发病猪的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眼睛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3]。急性发病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康复,死亡率较低。

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6~10周龄的保育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肺出血、硬变和花斑样病变,个别肺有化脓灶,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有些病猪有广泛多发性浆膜炎(胸腔、腹腔很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除肺部出现病变外,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部分猪出现末端紫色。1~3周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在我国猪群中,与PRDC相关的疾病主要有猪蓝耳病、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萎缩性鼻炎。如果在猪场存在这些疾病,经常会继发猪肺疫、猪副伤寒、猪附红细胞体病。在所有原发性病原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肺炎支原体(M. Hyopneumoniae)是与PRDC相关的最常见的病原体,可以改变呼吸道免疫系统对它们以及其他病原体的反应能力,降低猪只的黏膜免疫抵抗力,从而增加猪群对其他与PRDC相关的许多病原体的易感性。

3防治对策

3.1建立以卫生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将卫生消毒(消毒用复合醛或复合碘)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必须废弃[4]。研究表明,肽制品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和生产性能,增强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可在饲料内添加0.2%生物活性肽,能有效地克服仔猪断奶应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减少猪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机率。

3.2严格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建立严格的饲养管理制度,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混养在一起,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好产房和保育舍的保温、通风工作,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哺乳仔猪可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和用药进行控制,可使用长效土霉素,在仔猪出生后3、7、21日龄分别注射0.5 mL,对预防呼吸道疾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3.3疫苗注射

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萎缩性鼻炎等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阳性猪场切忌不要使用活疫苗。因猪肺炎支原体是重要病原,可在仔猪1、3周龄时各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2 mL,以提高猪群免疫力。采本场(在暴发该病时不发病)健康老母猪或健康商品猪血清,在仔猪断奶前1周腹腔注射3~5 mL/头有一定效果。

3.4药物的使用

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发生PRDC的猪场,药物治疗的效果常常不是很好,因此建议使用药物预防,可采用母猪和仔猪饲料添加药物的方式。断奶仔猪可用支原净(50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300 mg/kg),连续使用1个月,母猪产前1周和产后1周使用支原净(100 mg/kg)+金霉素(400 mg/kg)。如果育肥猪存在PRDC,可在13、17周龄使用1周,对PRDC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应避免使用产生盐酸克伦特罗假阳性的药品,如含氨茶碱的猪喘平等。

3.5猪只淘汰

及时淘汰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和僵猪,以防止疫病传播。

3.6做好驱虫工作

蛔虫和鞭虫等寄生虫可损害猪体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力下降,蛔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症。因此,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1周后,可饲喂拌有2 mg/kg有效成分的伊维菌素粉剂的饲料连喂1周,间隔7~10 d再喂1次。

4参考文献

[1] 陈桂香,郭其祯,银梅,等.猪呼吸道疾病(PRDC)的综合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16,6518.

[2] 厉丽华,叶碎燕.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治[J].中国动物检疫,2006,23(8):38.

第10篇

关键词:鸡呼吸道疾病防治

鸡的呼吸道性疾病在养鸡生产中是比较复杂的,引起发病的病因也很多。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有的是由细菌和支原体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呼吸道疾病发生,从临床症状和鸡群的表现上都很难确定发生的是哪一种呼吸道疾病,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鸡的呼吸道疾病在养鸡生产中是不容忽视的一类疾病。

1、鸡呼吸道疾病病因分析

1.1饲养管理因素

气候多变的季节多发,尤其是当外界气温急剧下降时,鸡舍内的防寒保温工作跟不上,往往使鸡群外感风寒,诱发呼吸道疾病。同时由于天气寒冷潮湿,鸡舍温度过低,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灰尘较多,粪便清除不及时,导致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浓度高,造成以咳嗽,气管音及呼吸困难症状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另外,鸡舍饲养密度大,营养不良,免疫接种,饲养条件突然改变等不良的应激因素均可诱发呼吸道疾病。

1.2缺乏综合性的兽医卫生防疫措施

不少养鸡户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对鸡群进行了预防接种,就万事大吉,不注意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众所周知,经过多年饲养的鸡场,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非常普遍的,有的甚至很严重,再加上饲养管理差,如遇强应激,易引起鸡群发病。

1.3细菌性疾病因素

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鸡白痢,鸡传染性鼻炎,鸡败血性支原体病等均可表现呼吸道症状。大肠杆菌侵害呼吸道后,病鸡鼻腔分泌物增多,张嘴呼吸,常发出“咕咕”声,鸡冠和肉髯呈暗紫色,病鸡排黄色或黄绿色稀便。鸡白痢对雏鸡危害较大,表现为闭目打盹,缩颈低头,尖叫,腹部一收一缩,呼吸困难,周围有白色浆糊样粪便,有时堵塞。传染性鼻炎,病初流稀薄鼻液,逐渐浓稠,打喷嚏,有音,病鸡常摇头,欲将呼吸道内黏液排出,眼睑及周围颜面水肿,眼结膜潮红、肿胀。鸡败血性支原体病,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其特征为咳嗽,流鼻液,呼吸道音和张口呼吸,该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可在鸡群中长期存在,一旦应激即可发生蔓延。该病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4病毒性疾病因素

常见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如ND、AI、IB、ILT等都可表现呼吸道症状,并且有时和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鸡ND发病时,病鸡咳嗽,呼吸困难,有黏液性鼻漏,常伸头,张口呼吸,发出“咯咯”喘鸣声或尖叫声,冠和肉髯发绀,排黄绿色稀便。禽流感发生时,眼睑浮肿,冠和肉髯肿胀发紫,鼻有黏液性分泌物,病鸡常甩头,严重者引起喘息。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是打喷嚏、咳嗽、张口喘气、音、眼睛湿润,流鼻涕等,产蛋鸡常表现产蛋下降,产畸形蛋、薄壳蛋、褪色蛋增多。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病鸡呼吸困难,咳嗽,咳出血样渗出物,喉头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形成糜烂。

2、防控对策

2.1消除非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有害气体对鸡的刺激(特别是氨气),有害气体刺激容易使鸡发生呼吸道疾病。在养鸡过程中应把通风换气和控制饲养密度有机结合起来。通风换气是现代养鸡生产中非常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良好的通风使肉鸡增长迅速,母鸡高产,鸡群健壮。通风换气可减少鸡舍内氨气、废气、尘埃及病原微生物,使鸡舍湿度也较合适、垫料也较干燥。饲养密度大的鸡舍,可通过通风换气、消毒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益。而冬季防寒保暖较重要,既要排除舍内氨气又要保持舍内温度,可以在鸡舍垫料中混入硫磺(每10 m3混入2 kg),使pH值小于7.0,可减少氨气的产生。加强保温措施,防止温差过大,温差超过5℃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2.2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清舍消毒:实行全进全出制,在每批鸡出栏后,要及时彻底清洁鸡舍,严格消毒。一般可采用福尔马林熏蒸,后用卫康喷雾消毒一次。

定期对鸡的饮水进行消毒。可以有效地防止饮水管道堵塞和保持饮水器械的卫生。卫康在蛋和肉中无残留,可用于饮水消毒。实施饮水消毒时,其药物浓度必须准确。应注意饮水投服或喷雾接种弱毒活疫苗的前后各2 d应停止饮水消毒。

用具消毒:每日对所用过的料盘、料桶、水桶、饮水器等饲养器具,用卫康消毒液兑水洗刷干净,凉干后备用。

环境消毒:每周对鸡舍环境进行严格的喷洒消毒1次,可用长效卫康等消毒液消毒。

2.3加强饲养管理

温度的骤变,常常会刺激呼吸道粘膜,诱发鸡的呼吸道疾病,所以防止温差过大。饲养密度太大,舍内有毒有害气体如氨气超标,或鸡舍内通风不良也会刺激眼结膜、呼吸道粘膜。造成局部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鸡舍内温度高,粉尘大也会诱发鸡群发生呼吸道症状和眼病。使用优质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2.4加强营养

要喂给鸡群优质全价饲料,既保证蛋白质、淀粉和糖类较多的高能量饲料,以满足鸡的生理和生产需要,又要保证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等常量营养物质的平衡,更要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不喂给鸡群发霉变质的饲料,更不能喂给被农药化肥或化工废弃物等污染的饲料。

参考文献

[1]闫永平,吴景红.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当代畜牧,2009(11):11-12.

[2]王娜,段小卫.浅谈鸡呼吸道疾病综合征[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159-160.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159-03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其较强的传染性等新发特性,大部分人群对其缺乏免疫能力,极易出现大范围流行性传播,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损伤、呼吸衰竭及严重并发症,重则可导致死亡,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该研究分析了2008年1月―2014年1月间124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感染控制以及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124例,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8~74岁,平均为(55.2±8.4)岁。其中,20例为确诊病例,42例为疑似病例。患者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7.8~41.3 ℃。其中,18例呼吸急促,32例咳嗽,19例呕吐或腹泻,4例重症患者。对照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10~71岁,平均为(53.7±8.9)岁。其中,21例为确诊病例,41例为疑似病例。患者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8.0~41.5 ℃。其中,19例呼吸急促,31例咳嗽,11例呕吐或腹泻,3例重症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感染控制措施

1.2.1.1 防控措施 根据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进行全面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用具穿脱方法以及心理培训。设计并完善的病区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入院及出院流程、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以及出入病区的流程、物品交换流程。针对性地制定并完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感染控制监督以及管理措施。

1.2.1.2 隔离措施 对病区进行分区管理,分为确诊区以及疑似区,确诊患者允许多人同住,但对于疑似患者应予以单间隔离。病区应分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以及清洁区3个部分,并设置缓冲带,做好明确的标识。患者均应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在隔离病室内,所有诊疗活动均应在病房内完成。同时,应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不予陪护。所有医疗器械均应进行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处理。

1.2.1.3 防护措施 所有出入隔离室、污染物品处理、患者标本接触者以及医疗废物处理者,均应接受二级防护。加强手部清洁消毒,配备完善的防护用品。应设立监督岗,监督出入隔离室医护人员严格正确佩戴、脱卸防护用品。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应加强体温监测,2次/d,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感染科并予以有效隔离治疗。

1.2.1.4 消毒措施 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对通风不良应按照换气扇,而重症患者应进入层流病房护理。隔离区所有物品表面以及地面均应严格清洁消毒,并完善终末消毒处理。对于需要重复使用的物品,在使用后应置入双层布袋中进行封存,并以500 mg/L含氯消毒液予以浸泡15 min,然后清洗消毒处理。所用氧气湿化瓶、面罩以及防护眼镜均应以500 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30 min以后,清洁干燥。体温计均应专人专用,听诊器以及血压计等在用前及用后均应严格消毒处理。隔离室内均应设置锐器盒以及密闭式污物储存装置,对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进行分装,并由专人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收集和处理。

1.2.2 护理措施

1.2.2.1 心理护理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因病情突然、需隔离治疗等,多存在恐惧、担忧、孤独、悲观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丧失治疗信心,不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及病情康复。故在护理全程中应贯穿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和护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其心理障碍,协助其树立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2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并掌握一定的预防措施。介绍医院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制度、病区消毒隔离情况等,提高其安全感以及信任感。讲解各项检查以及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强化卫生宣教,讲解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疾病防治及康复的影响,协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予以其充分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坚定其治疗和胜病信心。

1.2.2.3 重症护理 (1)急性期护理 ①基础护理:加强口腔护理、肛周护理以及皮肤护理。及时更换洁净衣物,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或者更换体位,预防发生褥疮。强化营养支持,如无法经口进食,则予以鼻饲营养物质,将床头抬高45°角~60°角,速度宜控制在30 mL/min左右。②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并予以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并判断其咳嗽性质以及痰液量、颜色、唇及甲床是否存在紫绀现象,并维持酸碱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体温>38.5 ℃者,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予以解热止痛药物。对于呼吸衰竭以及低氧血症者,应及时予以氧疗。③机械通气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无菌技术进行吸痰处理,并及时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清除出去。积极进行气道湿化处理,以免形成痰痂。④管道护理:各类管道应准确放置并妥善固定,加强管道巡视,以免导致管道牵拉或者脱出。

(2)缓解期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变化,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等指征。针对性地予以胸部物理治疗,视患者的肺部呼吸音情况予以叩背,叩背时患者应取俯卧头低脚高位予以体位引流。强化营养支持,予以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且易于消化的饮食。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密切监测用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予以处理。

(3)康复期护理 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多食新鲜蔬果以及高蛋白软食。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抵抗力,促进病情康复。加强对症护理,并遵医嘱予以增强免疫的药物。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解除其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勤通风、勤洗手等,被褥及衣物均应勤换洗。

1.3 观察指标

于护理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得分越高表示焦虑及抑郁症状越严重。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情况及自我保健意识,由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患者独立填写问卷表格并当场回收,该次共发放124份问卷,均全数收回。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两组护理前的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及SDS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x±s,分)

2.2 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

护理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率、自我保健意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比较[n(%)]

3 讨论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主要有甲型H1N1、SARS、H7N9流感等[2]。由于人群对这类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能力,极易造成大范围传播,导致社会公众恐慌,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均具有严重影响[3]。

第12篇

MERS与SARS

中东呼吸综合征是一种被视为类似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的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其传染性不如SARS(2003年在中国发生时曾称为非典型性肺炎),但比SARS病死率高。这一与SARS相似的传染性疾病自然引起了中国公众的普遍关注。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加拿大、美国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通力合作研究的结果,宣布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这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SARS病死率因年龄的不同可在0%~50%之间,但总体上SARS的病死率为14%~15%。2003年SARS在中国和亚洲肆虐,导致8000多人患病,800多人死亡。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2012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首先发现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而且,在2012年发现的首例沙特阿拉伯死亡患者的体内分离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截至2015年5月16日,全球共有20多个国家报告总计1142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死亡人数为465人,死亡率达40.7%,绝大多数死亡患者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

研究发现,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与导致重症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病毒是同科。为统一病毒名称,促进病毒感染病例的通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在2013年5月15日的《病毒学杂志》上了公告,将此病毒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

2013年5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通报疫情时,开始正式使用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疾病名称为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潜伏期为2~1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急性重症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小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轻微呼吸道症状或无症状。严重病例会出现肺功能衰竭和死亡。

对于此病,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疫苗和治疗药物。

MERS的历史与特点

中东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很年轻的疾病。因为年轻,人们对其知之不多。从2012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发现第一例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后,全球20多个国家报告的多数确诊病例为男性,患者年龄介于24~94岁,平均年龄为56岁。而且大多数确诊病例集中于中东国家。其他国家陆续报告的该病病例也与中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主要是,这些患者都有在中东国家旅游、工作、经商等的经历。而且,在法国和英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在与从中东旅行归来的人有密切接触者当中发生了有限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已经表示,中东呼吸综合征已发生有限的人际传播,有卫生保健工作者被感染。

现在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在中东地区发病,其中沙特阿拉伯是重灾区。而且,在沙特的艾尔阿赫萨地区一家医院确诊了多起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目前沙特阿拉伯和世界卫生组织仍在调查该病发生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所知依然“非常有限”,而且对该病的传播途径也知之较少。但是,初步认定,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可能从骆驼传播到人。这个结论得到多项研究结果支持,其中在一名2013年6月4日染上该病毒并于2013年11月5日去世的44岁沙特男子身上体现得最为显著。

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于2014年6月4日发表了德国波恩大学的德罗斯腾教授等人的研究。研究人员对这名沙特死亡病例的基因检测研究发现,这位患者是与骆驼接触染病的,因为从他体内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与其农场里的骆驼身上的冠状病毒存在“相同的基因序列”。而且,这是在沙特阿拉伯首次确认的人类与骆驼直接接触后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例。由于患者曾直接接触骆驼的鼻腔分泌物,因此推断骆驼是导致其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源头。这匹骆驼与患者之间存在直接传播,没有任何中间媒介。而且,这匹骆驼以及另外8匹该男子蓄养的骆驼在与患者接触前已经感染了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但是,骆驼并非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最终宿主或源头宿主,因为研究发现,这些骆驼只是病毒的中间传播者(中间宿主),有研究表明,传播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源头宿主是蝙蝠。但冠状病毒在动物中普遍存在,除蝙蝠之外,啮齿动物和野生鸟类也可能感染冠状病毒。

确认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源头宿主对于防治中东呼吸综合征非常重要,但需要较长时间。正如2003年SARS流行一样,最初推断果子狸是冠状病毒的源头宿主,后来在SARS平息之后,多项研究又认为蝙蝠是冠状病毒的源头宿主,确切地说,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蝠的蝙蝠。

对MERS的防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疾病追踪实验室的利浦金教授认为,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只有几种病毒株可从骆驼传到人类身上,同时这些病毒株在深层肺部组织内繁殖得最快,这意味着拥有呼吸器和雾化器的医院最容易传播此类病毒。显然,这是临床上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需要防范的一个渠道。

另一方面,对于中东的公民和前往中东者,需要远离家畜尤其是骆驼。生喝骆驼奶和生吃骆驼肉可能会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对此沙特政府已发出禁食这类食物的忠告。

不过,由于目前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和疫苗,预防是控制该病蔓延或暴发的关键。现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了6条提醒公众的防控措施:

1. 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睛、鼻或口;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建议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长时间停留。

2. 旅行期间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充足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卫生;居住或出行时应保持室内或交通工具内空气流通。年龄较大人群、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应当注意自身健康。

3. 尽量避免前往动物饲养、屠宰、生肉制品交易场所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及动物的排泄物。

4. 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患病期间应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员密切接触,近距离接触他人时应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并将污染的纸巾妥善弃置;打喷嚏、咳嗽或清洁鼻子后应彻底洗手。

5. 在入境时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应当主动将患病情况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配合卫生检疫部门开展调查及相应医学检查。

6. 回国14天内,如果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的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暴露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此外,根据防控原则,一旦发现发热者,需要进行14天的隔离,以防止中东呼吸综合征的蔓延。此外,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组织专家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等技术方案和诊断程序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和诊断程序。若能严格按照这些措施进行防范,则中东呼吸综合征是不难控制的。

MERS为何在韩国失控

但是,防治中东呼吸综合征可能会因为漫不经心而造成失控。首先是,由于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人际传染能力不强,现在所知仅在患者家人以及患者入住的医院传播,在与病例密切接触的家人和医护人员中可以发生有限的人传人,疾病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对此病紧急状况。

中东呼吸综合征只具有有限的人传人能力的证据也来源于德国波恩大学的病毒学家德罗斯腾等人的研究。德国的研究表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在家庭接触者中二次传播率约为5%。当然,在其他情况下,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二次传播率可能更高,例如在更接近或更亲密的社会环境下,如医院感染暴发。

正因为这种情况,中东呼吸综合征可能会因为麻痹大意而失控。现在,韩国的输入性病例已经在向各国敲响警钟。

在中国,韩国人金鹏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在从香港入境惠州时被发现。中国与韩国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之所以呈现天壤之别,一个重要原因是,疫病防治的隔离措施是否得到重视并被严格执行。这一点中国做得比较好,而韩国做得非常不好,不仅病人,就连医生也不愿意被隔离,在怀疑染病和确诊染病,以及与病人有过亲密接触后,还外出参加活动,大量接触其他人,为疫情的传播提供了中继站和传播链。

媒体报道的几个事实证实了韩国在隔离方面的疏忽,甚至是根本就不设防。一名韩国医生从病人那里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5月31日出现症状)之后,被告知要与公众隔离。不过他违反隔离令,继续工作,并参加有1500多人与会的会议,影响的人数可能超过1500人。

另一则消息称,一对医生夫妇被曝在“被隔离期间前往了菲律宾”, 女方是内科医生,她所在的科室治疗过一名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男方是整形外科医生,曾与一名确诊患者有过接触。既然医生都如此漠视传染病毒,不愿意隔离,公众也是有样学样。6月2日,韩国一名51岁女性在家被隔离期间,与数十人前往一高尔夫球场打高尔夫球,随后被当地警方遣送回家。

从这些情况可以知道为何中东呼吸综合征会在韩国大规模传播,且仅用20天的时间就超越了阿联酋,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沙特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第二多的国家。在韩国之前,阿联酋曾是世界第二大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国,共计有74例确诊病患。但是,阿联酋的病情发展一共花了3年时间,但韩国在20天里就已确诊了95例病人。

显然,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个教训的重要原因就是韩国人不重视隔离,甚至反感隔离,而中国人重视隔离和用强力手段进行隔离,才造成了泾渭分明的结果。对此就得解释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手段――隔离。

隔离源自英文Quarantine,是在中世纪鼠疫流行时产生的一种疫病预防方式。当时,有来自黑死病(鼠疫)疫区的商船到达意大利繁华的威尼斯港口时,船只不准靠岸,更不许一人上岸,要求船只到一个孤地抛锚隔离40天。当然,这种方式是残忍的,因为整船的人会被饿死、渴死。

隔离显然是保护了大众而牺牲了小众,但是也引发了伦理之争。发展到今天,尽管在疫病防治中也执行这种方式,但是对病人和疑似病人有了法律上的保护,例如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并且给予他们工资,中国还为被隔离的金鹏国提供韩国饭菜,以保证其吃饱吃好。

但是,也正因为有过去防疫时代留下的阴影,以及今天人们对病人的精神歧视,因而今天有不少病人对隔离产生反感。例如,韩国的这对医生夫妇对于自己“被隔离”一事非常反感,称自己既没有患病征兆,也没有感染的可能性,用不着隔离,而是外出参加公共活动,为疫情的传播和扩大提供了一个渠道。

最新研究进展

从2012年的第一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人发现以来,国际医学界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进行防控,其中,基础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例如,2014年8月,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性疾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两份研究表明狨猴能够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并出现与人类重症肺炎极为类似的症状。这一研究找到了一直以来所没有的与人类类似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动物模型,有了动物模型,对病毒的研究就有可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能研发出防治该病的药物和疫苗。

让人担忧的新研究结果是,中美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病毒学杂志》发表的文章表示,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发生的两个定点突变可以让蝙蝠中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入侵人的细胞。研究人员比较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和蝙蝠中分离出来的类似病毒的HKU4突起,尽管HKU4突起并不能介导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进入人体细胞,但是该突起上的两个突变可以让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因为这两个突变可以让病毒被人体细胞的蛋白酶激活,从而让病毒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侵入人体细胞。

这个研究也表明,来自蝙蝠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才会入侵人体细胞。尽管这只是说明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从动物到人发生了突变,但也提示,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并习惯了人体这个宿主,也有可能发生突变,从而改变病毒的易感性和毒性,使其更容易在人际间传播。

不过让人感到乐观的是,迄今对从人身上提取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基因测序还没有发现病毒产生突变。2015年6月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网站上信息称,该中心病毒病所与广东省及惠州市疾控中心合作,已完成对从我国首例输入性病例(金鹏国)身上提取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目前病毒尚未发生变异。

研究发现,从首例输入性病人身上提取的病毒与当前中东地区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流行株高度同源,即病毒来自沙特阿拉伯,其中S蛋白编码基因与基因库中已有的86条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98.9%~99.6%,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受体结合区没有发现突变,其他结构蛋白基因与附属蛋白基因也高度保守。这也意味着,在人身上获得的病毒的传染性并未增强。

尽管如此,也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异议。有人认为,很难从一个病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判断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是否出现适应人类身体的突变,而且,病毒基因突变可能会瞬间发生。否则就不可能解释中东呼吸综合征为何会在韩国大规模传播。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袁国勇认为,韩国的疫情显示病毒人传人的机会正在增加。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人传人的效率也比以往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