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风险项目投资

低风险项目投资

时间:2023-06-02 09:2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风险项目投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风险项目投资

第1篇

只要风险与收益对称,不同风险偏好者的不同选择就是无差别的,不存在孰优孰劣的评价。不过,不同风险偏好的人实际控制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

人们常常面临不同的风险收益选择。在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理财中,类似的例子普遍存在。

日本人和美国人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上讲,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人均拥有自然资源很低,各种自然灾害经常侵袭,使得这个民族不得不考虑采取以防万一的策略。在投资方式选择上,日本人更喜欢将资金投入到收益比较稳定的投资项目上。在股票投资和银行存款之间, 日本人通常选择后者。与此相反,美国入主要由移民组成,移民者本身就是偏好冒险者,加之美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灾害比日本少得多,使得美国人无论从自然状态还是历史渊源上都考虑采取“不妨试一把”的策略。在投资方式选择上,美国人更喜欢将资金投入到虽不确定、但收益比较高的项目上去,比如股票投资。

由于两国人对投资的风险偏好不同,导致两国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偏向于负债比例较高,而美国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偏向于负债比例较低。这里我们至少会提出两个问题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这种投资偏好选择何者为佳?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这两种负债比例何种为好?

不仅不同人的投资偏好存在差异,同一个人不同生命阶段的投资偏好也存在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在人生命周期的年轻阶段会更多选择收益较高但确定性较低的投资项目;而在生命周期的年老阶段会更多选择收益较低但确定性较高的投资项目。这种差别与投资者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预期收益水平密切相关。年轻时期处于生命的旺盛阶段,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人的经济生命周期也刚刚开始,对未来有较高的收益预期,自然而然都会选择风险较高但收益也较高的投资项目;年老时期处于生命的衰退阶段,归于宁静和保守,人的经济生命周期也基本结束,对未来没有太高的收益预期,需要保证每一元投资都有确定收益,自然而然会选择风险较低但收益也较低的投资项目。

让我们回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实例中。在进行销售时,赊销与现销的选择就与企业的风险偏好密切相关。如果选择现销,销售方只可能获得一个较低的销售价格,好处是不会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如果选择赊销,销售方可能获得一个较高的销售价格,但应收账款很可能因购买方的恶意行为或无支付能力而导致血本无归。究竟进行何种选择更为有利呢?

在社会经济生活甚至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会把人们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偏好。我们能否对这两种偏好做出好或者坏的评价呢?实际上,要做出这种评价实属困难,也确实没有必要。上述两种完全不同偏好的选择都是符合选择人的意愿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个选择人都很清楚:有失必有得。如在赊销的例子中,虽然失去了收现的好处,但得到了较高收入的好处。这一失一得的选择中,最关键的是失与得之间的平衡关系。所谓两难选择,就是失与得正好相称时,人们很难依靠得失的多少做出有利选择,而是根据人们的心理偏好去选择其中之一,即所谓风险偏好者会选择收益高、风险也高的项目;风险保守者会选择收益低但比较稳定的项目。只要风险与收益对称,不同风险偏好者的不同选择就是无差别的,不存在孰优孰劣的评价。

尽管如此,不同风险偏好者实际控制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这就导致选择高风险高收益投资项目的人,其实际的投资结果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的人会取得高收益,而有的人可能陷入投资失败的困境。而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项目的人,因投资项目的风险很小,不同投资人控制风险能力的差别不会对收益结果产生实质影响。正如固定利率存款对能力不同的投资人所获得的投资效果都是固定的,投资者的能力差别就显得无关紧要。

风险与收益对称包涵了两个方面: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前者是指预期收益的波动区间较大,而后者是指预期收益的波动区间较小。在这个区间的两端,形成了高峰值和低峰值。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高峰值要大大高于低风险低收益项目的高峰值,相应低峰值大大低于低风险低收益项目的低峰值。这意味着,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人为了取得较大的高峰值,必然选择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但一旦失败,因低峰值较低,损失必然较大;反之亦然。但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更有利于投资人实现其投资能力,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项目却难以实现投资者的投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2003年以来,个体私营经济加速发展,其速度成倍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08年年底,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解决了我国75%以上的城镇就业问题。中小企业成为我国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主体,2008年年底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10%左右,全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仅占银行短期贷款的14.4%。这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融资困难有许多原因,其中银企信息不对称正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贷款前的信息不对称和贷款后的信息不对称,贷款以前的银企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现象,即银行不了解借款人的投资风险时,随着贷款企业贷款成本的提高,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银行信贷市场的现象;贷款以后的银企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现象,即借款人取得贷款后,银行难以了解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企业可能改变贷款投向,将贷款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项目。本文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中“道德风险”问题,利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银企关系,得出双方均衡的行为结果。通过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现实因素如何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贷行为,银企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分析结果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即强调个体理性,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3 中小企业贷款后银企动态博弈假设

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签订贷款合同以前,银行就要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还款的可行性等进行分析,有的企业信用等级低等原因就被排除在贷款的范围之外,可是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它们的成立时间短,信息披露不完善,有时候银行不能够客观地掌握中小企业信用和风险状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要对企业贷款以后有一个预期期望得益,如果这个期望得益大于零,银行同意贷款,反之,银行拒绝贷款。文中的博弈模型就是建立在这个期望得益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

(1)企业与银行签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A,投资某项目,企业交给银行固定抵押物为c(c

(2)借款企业选择自己的风险状态,既可能投资低风险项目,也可能投资高风险项目。银行不知道借款人的风险状态。贷款合同规定投资低风险项目,借款人按贷款合同的规定投资低风险项目的概率为t,不按照贷款合同的规定投资高风险项目概率为1-t(0

(3)借款企业投资低风险项目时,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L,失败的概率为1-PL,成功得益s,失败得益s‘;投资高风险项目时,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H,失败概率为1-PH,成功得益u,失败得益u‘。PL PH,投资低风险项目成功的概率大于投资高风险项目成功的概率。

(4)当借款企业不能按照合同规定还清贷款时,银行以q和1-q的概率选择是否审核(0

(5)信贷博弈的参与人即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都是理性的。

(6)此模型中考虑的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借款后,不按照合同规定投资低风险项目而是投资高风险项目。从而失败的概率上升,给银行带来损失并降低了银行市场的效率。本文是建立这种道德风险下的银行与企业信号传递博弈模型:银行和企业是该模型的参与人,银行首先向借款人(企业)发出审核概率的信号。企业会根据银行发出的信号选择自己的类型并做出最优策略。企业知道自己的类型而银行不知道。银行只知道企业属于某种类型的概率。

4 中小企业贷款后银企动态博弈分析前提

本文的博弈模型设定为动态博弈。此模型中主要是考虑借款人借款后,是按照合同规定投资低风险项目还是不按照合同规定投资高风险项目,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双方均是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博弈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不完全的,企业知道自己是否按照合同进行投资而银行不知道。

本文的博弈模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款企业在借款后有按照合同规定投资项目与不按照合同规定投资项目两种选择;第二步:借款企业投资项目后是否能成功;第三步:借款企业投资失败后银行是否进行审核。下图的博弈树正体现了这三个阶段。

5 中小企业贷款后银企动态博弈分析

首先,通过上面的假设,我们可以计算企业的总期望收益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第3篇

【关键词】 融资成本;风险溢价;道德风险

一、债务融资道德风险的理论评述

企业债务融资一般有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两种形式。理性的企业在选择债务融资方式时会遵循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原则,其中,融资成本是企业融资时必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债务融资的成本由基础利率和风险溢价构成。对银行贷款而言,基础利率就是银行间拆借利率、央行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企业债券的基础利率是相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基础利率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宏观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投资机会多,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偏紧,利率水平较高,企业整体债务融资成本上升。风险溢价与企业融资期限和违约风险有关,融资期限越长,企业违约风险越高,风险溢价也越高。

风险溢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债务融资过程中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成本和道德风险成本,其中道德风险成本还对企业选择债务融资方式有很大影响。

道德风险成本源于债务融资后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债权人的监督能有效防范企业的道德风险,降低债务融资的道德风险成本和整个融资成本。由于银行对企业的监督比债券投资者更有效,对于道德风险高的企业而言,道德风险高的企业一般经营时间短,知名度低,规模较小,或负债率高,进行债券融资的道德风险成本高,而银行的监督能够降低其融资的道德风险成本,所以这类企业一般会选择银行贷款。相反,道德风险低的企业进行债券融资的道德风险成本低,更愿意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而且这些道德风险低的企业一般经营时间较长、知名度较高、负债率较低、规模较大、可抵押的资产较多,投资机会也较多,债券融资的道德风险成本低,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发行债券。

在多数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对企业的道德风险水平不知情,那些道德风险低的企业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就需要在投资者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声誉。对于那些公众投资者了解不多的企业,如果没有声誉,发行债券的成本相当高,在公开发行债券之前需要在投资者心目中建立声誉。大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已经有了良好的声誉,因此具有比中小企业更大的融资优势(Diamond,1991)。

道德风险还与企业投资机会有关。在融资金额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投资于所有的项目,选择一个投资项目就意味着放弃别的项目。因此企业的投资机会可以被看作期权,其价值取决于企业以最优方式行权的可能性(Barclay&Smith,1995)。企业投资机会越多,股东和债权人对行权方式的冲突越大,发生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等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越大,用高风险项目替代低风险项目越容易,债券融资的道德风险成本也越高。为了降低融资的道德风险成本,这些企业更依赖于银行贷款。投资机会也是企业的增长潜力,所以银行贷款的比例与企业增长潜力正相关,而企业债券的比例与增长潜力负相关(Christopher W. Anderson,Anil K. Makhija,1999)。

企业债券可以选择在公募债券市场或者私募债券市场发行。公募债券市场面向所有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私募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精于信用评估,能够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发行私募债券与银行贷款相似。道德风险成本是影响债券发行市场选择的重要因素,规模较小的企业道德风险较大,在公募债券市场上融资的道德风险成本高,会选择在私募债券市场筹资,私募债券更多的监督及更严格的债务条款也降低了道德风险成本。债券发行成本是影响企业债券发行市场选择的另一个因素。公募债券发行成本高,但债券发行成本具有规模经济,债券发行量大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公募债券发行成本的规模经济,通过公募筹集债务资金(Sudha Krishnaswami,Paul A.Spindt,Venkat Subramaniam,1999)。

虽然银行监督能够降低债务融资的道德风险成本,但银行可能利用其优势“要挟”企业,从企业中抽取额外的费用,因此一些道德风险小、债券融资道德风险成本低的企业会选择企业债券(Christopher W. Anderson,Anil K. Makhija,1999)。

二、基于道德风险的债务融资方式选择模型

道德风险是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方式的重要因素,道德风险小的企业债券融资较容易;道德风险高的企业难以在债券市场上融资,只能依靠银行贷款,通过银行的监督来减少或消除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与企业的投资项目质量、经营业绩、经营时间长短、资产结构、负债率等都有关系。下面将通过一个建立在道德风险基础上的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模型来分析企业对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的选择。

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理和股东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在选择投资项目方面意见不一致,经理会选择有高回报的好项目或低回报但能给经理个人带来好处的坏项目。如果经理把股东价值放在第一位,那么有好的项目、好的经营业绩、资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倾向于发行债券,其他企业从银行贷款。如果经理不关心股东价值,经理倾向于选择使其受监督最小的融资方式以投资于能给经理私人带来收益的坏项目,就会选择债券融资。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作出以下假设条件:

1.银行有监督企业的动机,而个人投资者没有;

2.有一个企业总资产为A r,其中可以用作抵押的有形资产为

A c,其余为无形资产;

3.企业现有债务为D E,D E

4.企业的潜在投资项目能给股东带来收益π,给经理带来的私人收益为β;

5.经理是风险中性的,其预期效用是企业收益和私人收益的加权平均,令α∈[0,1]表示企业收益的权重,那么经理的预期效用为απ+β, α与企业被收购的概率或经理被大股东撤换的概率正相关;

6.假定经理人有两种投资项目可以选择,两个项目都有正的净现值,都需要投资F,项目i(i=1,2)的收益为X的概率为Pi,收益为0的概率为1-Pi,项目2的预期收益高于项目1,即P2>P1,但项目1给经理带来的私人收益β为B(B>0),项目2给经理带来的私人收益为0。假定项目2的社会收益高于项目1,即:

p2X>P1X+B (1)

7. 假定经理人私人收益B与项目的投资规模F成正比,项目投资规模又与企业规模A r成正比,即:B=bA r,b>0。

(二)模型

假设企业公共秩序资金为F,承诺到期偿还金额为D,原有债务比新的债务优先级别高。如果企业无力偿还新老债务,债权人将清算所有抵押资产A c。

经理从项目1获得的收益为:

α[p1(X-D+A r-D E)+(1-p1)(A r-A c)]+bA r(2)

经理从项目2获得的收益为:

α[p2(X-D+A r-D E)+(1-p 2)(A r-A c)](3)

如果

α(p2-p1)(X-D-D E+A c)≥bA r (4)

那么经理会选择更有社会效益的项目2 。

如果新债权人认为经理会选择项目2,那么在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情况下,新债权人愿意借款的最低条件是:

p2D+(1-p2)(A c-D E)=F (5)

这就是经理选择项目2的条件。

在公式(1)成立而公式(6)不成立的情况下,经理会选择项目1,此时经理的私人收益扭曲了经理的项目选择行为。

如果公式(6)成立,那么经理会自动选择好的项目,无须通过银行的监督来保证经理选择好项目,因此经理发行债券融资。

如果公式(6)不成立,在企业选择债券融资的情况下,债券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回报(同样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比如说D1,使:

如果没有银行监督,存在两种结果:公式(6)成立,企业发行债券并选择项目2;公式(6)不成立,企业则发行债券并选择项目1。

如果有银行监督,那么情况会发生变化,因为银行监督会促使企业选择好的项目。假定企业从银行借款,到期偿还金额为L,银行的监督成本为m, 此外假设监督成本不太高。

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银行愿意借款的条件是:

如果公式11成立,经理会选择从银行借款并受银行监督;如果不成立,那么企业选择发行公募债券。

综合上述分析,公式6成立或公式11不成立时企业就会发行债券。

公式6和公式11可以被重写为:

当项目2的市场价值与企业总资产的比例高时,经理有足够的动机投资项目2,不需要监督,因此选择发行企业债券为项目融资。当项目2的市场价值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处于中等水平时,经理从银行贷款投资于项目2,接受银行的监督,项目2的增加值足以抵消监督成本及项目1给经理带来的私人收益;当项目2的市场价值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低时,经理选择债券融资并投资于项目1。

从公式12和公式14还可以看出,负债率高的企业更倾向于从银行取得借款。因为这时新的债务风险高,融资成本高,经理从项目2得到的收益少,更倾向于投资项目1,只有银行监督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反过来,负债率低、净资产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债券融资。

该模型的基础假设是银行比分散的债券投资者的监督更为有效,银行有监督企业的动机,而个人投资者没有。分散的债券投资者具有强烈的“搭便车”行为倾向,很难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而银行不能“搭便车”,且银行在挑选和监督企业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个人将资金交给银行,委托银行贷款给企业,代表他们对企业进行“授权监督”(Booth, 1992)。

银行的自有资金很少,绝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存款人。根据委托-理论,在不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当委托人是风险规避者而人是风险中立者(或爱好者)时,委托-合同应该由委托人取得固定收入,而人获取剩余收入,这样的合同同时满足约束和激励,促使人尽心尽力工作。银行可以看作是风险中立者,企业是风险中立者或爱好者,个人则是风险规避者。个人以固定利率存款到银行或借款给企业,并签订一份委托-合同。而银行的道德风险较低,企业的道德风险相当高。银行满足委托-合同的前提条件而企业不满足,因此个人愿意与银行签订合同而不愿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

银行监督企业的动机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存款人与银行的委托-合同让存款人取得固定收入,而银行获取剩余收入,这使银行的收入与其工作努力程度和尽责程度直接相关,使银行有强烈的动机监督企业。其次,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有较高的规定和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银行必须对贷款企业进行监督。最后,声誉和诚信是银行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一旦银行因为对贷款监督不力而出现问题,就会失去存款人的信任,其经营会碰到很大困难,甚至会破产。

此外,从宏观环境看,银行监督企业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银行面临着预算硬约束,如果经营不善,就有可能破产。如果这一条件不满足,那么银行监督企业的动机就会削弱。如果政府会对陷于困境的银行施以援手,或者存在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预算约束软化,缺乏监督企业的动机,就会出现一些放任企业损害银行利益的“非理性”行为。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道德风险,对企业债务融资选择方式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假定企业、银行和债券投资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既定的规则下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企业和银行都是预算硬约束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总是力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从银行和债券投资者那里获取资金。银行和债券投资者为了其利益极大化,既要以尽可能高的利率向企业提供资金,又要通过各种措施保证企业如约偿还债务。

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存在的基础是不同的。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企业在选择债务融资方式时,融资成本是必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而道德风险又是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道德风险小的企业债券融资较容易。而道德风险高的企业难以在债券市场上融资,只能依靠银行贷款,通过银行的监督来减少或消除道德风险。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基于道德风险的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模型,对债务融资方式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与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的资产规模大,经营时间长,声誉高,进行债券融资的逆向选择成本和道德风险成本低。一些信用好的大企业能够以低于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进行债券融资,因此进行债券融资的通常是大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 Barclay, M., Smith C., The Maturity Structure of Debt,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5, 609-631.

[2] Christopher W., Anderson Anil K. Makhija, Deregulation, Disintermediation and Agency Costs of Debt: Evidence from Japa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 309-339.

第4篇

【关键词】风电;投资风险;CIM模型;层次分析法

风电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应用,但在某些省份一度出现风电项目投资过热现象,因此在风电项目投资时应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再决策。与传统能源发电投资相比,风电项目投资在技术、资金、政策环境上面临更多的风险[1-2]。国内外学者对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估的研究很多,主要方法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基于实物期权理论、蒙特卡罗仿真法、基于CVaR(条件风险价值)法等[3-6]。本文选用CIM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进行分析,CIM模型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决策中有很多应用,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对复杂风险变量概率分布进行综合叠加。

1.CIM模型

CIM模型又称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或“记忆模型”,该方法以直方图替代了变量的概率分布,用和替代了概率函数的积分。CIM模型分为“并联响应模型”和“串联响应模型”,按变量的物理关系分别进行变量概率分布的“并”或“串”联组合与叠加。在风电项目投资、建设、运用全过程中,各级风险因素的出现具有不同的随机概率,因此适用于CIM模型的并联响应方法。

假设活动A有n个风险因素存在,只要其中任意一个风险出现,活动A都会收到影响,则风险因素B1,……,Bn的概率分布组合称为“并联响应模型”,这种并联概率曲线的叠加称为“概率乘法”。在实际计算中概率乘法是由一系列的两个概率分布连乘组成的,即先将两个风险因素的概率曲线相乘,然后再与第三者相乘,继续下去,最终确定活动全过程的风险概率曲线。

假设风险B1与风险B2进行并联概率叠加,它们的概率分布叠加利用等宽度概率区间的直方图进行叠加。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B1,B2为两个风险因素,di为概率区间的组中值,n为分组数。

依据上述计算法将B12和B3进行并联概率叠加,得出B123的概率分布。依次进行计算叠加,当n个风险因素叠加完后就得到了活动P的概率分布。

根据CIM模型对风险叠加的方法与顺序,针对风电项目投资风险的特点,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CIM模型并联叠加图

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估的研究是建立在各个风险变量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涉及的理论和算法均较复杂,本文在设定主观概率的数值时一定程度上已经体现了其相关性,因此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

2.风电项目投资风险的CIM评估模型

2.1 建立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估的基础,根据大量调查和专家咨询,本文提出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

2.2 基于CIM模型的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估

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结构多层次、因素多方面、评估模糊性等特点,对各类风险因素的直接量化比较困难,因此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权重,用模糊评价确定最末层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

(1)建立风险因素集合 通过风险识别将风电项目投资的各个层次上的风险列出,建立风电项目投资风险因素集B。

(2)建立风险因素权重集合 每个因素对风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每个因素要赋予一定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对应于B的权重集合U。

(3)建立风险因素评价集 风险因素评价集是评价者对评价风险因素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用V表示,本文采用评价集V={风险高,风险较高,风险适中,风险较低,风险低}。

(4)确定最末层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 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让每位专家对每一最末层风险因素i给予评价j。根据下式计算每个末层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

(1)

式中:Nj为把风险因素i归为同一风险档次j的专家人数;N为专家的总数。

(5)运用CIM的并联响应模型,逐层求出各级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

(6)根据各级风险因素的权重,最后得到风电项目投资风险的概率分布。

3.CIM评估模型实证分析

锡盟苏丹特右旗朱日和风电场一期(49.5MW)工程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西北12km处,风电场规划容量200兆瓦,一期建设49.5兆瓦。朱日和风电场一期49.5兆瓦风电机组工程以220千伏电压等级接入系统,在风电场建设一座220千伏升压站,将风力发电机电力汇集后以一回220千伏线路接入温都尔220千伏变电站。

根据项目开发方案,采用专家调查法,对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

(1)风险因素集合表分为4个一级风险因素和18个二级风险因素,如表1所列。

(2)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一级风险因素的权重,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如表2。每个一级风险因素集中的各二级风险因素权重相同。

(3)针对本风电项目的特点从专家库中抽取10名不同专业的专家,专家对项目最末层风险因素作出风险等级的判定,本文采用评价集V={风险高,风险较高,风险适中,风险较低,风险低},根据专家对每个二级风险因素i的评价j,由式(1)计算每个二级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Pij,计算结构如表3所示。

(4)运用CIM并联响应模型,计算各主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以环境风险B4为例,计算其风险等级概率分布。首先计算B41、B42组合概率P(B41,B42),计算过程如表4,

依次运用并联响应模型计算得P(B1),P(B2),P(B3),P(B4),概率分布如表5。

(5)有上述数据综合计算得出本风电场投资总风险概率分布,计算过程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本风电投资项目风险较低的可能性最大,概率为44.36%,其次为风险低概率为43.41%,表明该风电项目投资风险程度较低,应当尽快立项建设该风电场。

4.结论

本文建立了以建设风险、经济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为主要风险类别及18个风险因素构成的风电项目投资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体系涵盖了影响风电项目投资的主要风险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计算出一级风险因素的权重,再结合CIM法对各指标定量分析计算出各级风险因素概率分布。将各级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并联叠加后得出项目总风险概率分布,从而确定出风电项目风险概率。在此基础上,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实例项目具有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梁芙翠,陈立斌.标杆电价下风电项目投资收益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2,24(5):21-25.

[2]蒋莉萍,王乾坤.中国风电与电网协调发展的思路与策略[J].能源技术经济,2012,24(2):1-4.

[3]李峰,刘正超,贾晓希,等.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J].华东电力,2012,40(4):0531-0535.

[4]韩仁德.复合实物期权方法在风电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

28(7):69-74.

[5]孙涵.基于蒙特卡洛的风电项目风险评价分析[J].企业改革与发展,2011(11):166-169.

[6]赵会茹,苏婕,杨雯.基于CVaR方法的风力发电项目投资风险度量[J].可再生能源,2012,30(10):29-37.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契约机制;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96 -03

风险投资也被称为是创业投资,在本质上风险投资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存在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两个层次的委托关系,加上风险投资项目往往是处于创业阶段或者高成长性阶段,所以风险投资运作中可能存在一系列的风险。现阶段关于风险投资契约机制的研究多为定性的研究,缺少定量研究,对投资运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无法妥善的解决,因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风险投资的契约机制以及风险评估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契约机制

(一)风险投资契约机制

风险投资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是契约理论、经济理论、博弈方法等理论、方法的运用,也是金融、经济和管理理论、方法的研究。风险投资的契约机制是风险投资运作中各参与主体相互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博弈行为的一系列契约作用结果,并非单纯的外部环境对风险投资造成的影响结果。

风险投资涉及到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三个主体,并以此形成了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两个层次的委托关系,前者关系为风险投资者交给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资金,由受委托的风险投资家选择风险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并管理;后者关系为风险投资家交给风险企业家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并为之提供增值服务,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监控与管理,帮助风险企业成长与发展。

(二)风险投资主体之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风险投资运作的主体涉及到三个,有着两层委托关系,因此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信息表现出高度的不对称,并由此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对风险投资的运作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风险资金的筹集中,针对上述特点要对契约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对风险投资家做出甄别与激励,督促其努力工作,减少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在风险投资家将资金投入到风险企业后,还会对其提供一系列增殖服务,包括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管理监督等,所以需要合理有效地设计风险投资契约机制来对风险企业家的工作进行激励,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减少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风险投资企业往往是出于创业阶段、高成长阶段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着风险高、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因此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同时也有高收益性。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高收益也都是以高风险为前提的,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一方面为风险投资家进行项目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对风险企业的现金流权、控制权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风险投资契约的制定产生影响。所以在风险投资的运作中,要重点考虑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等级,以此进行项目的选择,并控制和管理风险。

二、风险评估对策

风险投资本身的性质使得其投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这类不确定性非常高,投资收益高,同时风险也较高。风险投资机构是风险投资运作的核心所在,是从事风险投资具体运作的组织,作为中介机构连接着风险投资者与风险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在进行资金投资前需要基于长期的经验、知识信息来综合评价投资项目的风险构成因素与风险的大小。风险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意义层面的风险,二是不确定性。传统意义层面的风险指的是决策者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以及每种可能发生的概率都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不确定性则指的是决策者了解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但是并不能确定其发生的概率。

(一)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对风险投资中“风险”上述特征进行考虑,以全面、系统、科学、可行、可比为原则,选取风险评价指标,并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内外相关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研究结果为基础,考虑将以下几个指标作为风险投资的风险因素:

第一,技术风险(e1),风险项目在由于新技术、新思想的不成熟、具有缺陷,加上可替代新技术等,都面临着诸多的风险。第二,环境风险(e2),如经济环境、国家的政治、地理位置、社会服务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等。第三,管理风险(e3),指的是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项目失败的风险。与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团队能力、约束和激励机制等因素有关。第四,生产风险(e4),指的是和生产设备、人员结构、知识产权、能源材料有关的风险。第五,市场风险(e5),指的是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需求度、销售网、市场占有率等因素有关系。第六,投资工具风险(e6),和项目投资的规模、投资工具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等有关。

(二)单个项目风险等级的确定

在风险投资机构面临着一个风险投资项目时,则会提出融资申请,这种情况下会由多个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家提交的计划书进行分析评估,根据项目各个情况评估其所承担的风险,首要的便是确定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

1、确定指标权重

将 作为 的一个区间数。定义

(1)

其中 表示可能度,以及二者的次序关系。

由于不确定层次分析法不需要精确判断风险投资家对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因此根据各风险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构建指标区间数判断矩阵A=(Aij)6×6, Aij=[a-ij,a+ij]{t|1/9≤a-ij≤t≤9}这一区间数,表示的是ei对ej的相对重要程度,a-ij =1/a+ij , a+ij =1/ a-ij(i,j=1,2,3,…,6)。假设第h位风险投资家所给出的区间数为Ahij=[a-hij,a+hij](h=1,2,3…,n),则有

(2)

假设A-=(a-ij) 6×6,A+=(a+ij) 6×6,则有A=[A-,A+],利用方根法等排序法,求得两个矩阵的权重向量w-=(w1-,w2-,w3-,…w6-), w+=(w1+,w2+,w3+,…w6+),

(3)

则区间数权重向量为:

W=(W1,W2,…,W6)=[kw-,mw+] (4)

Wi=[kwi-,mwi+](i=1,2,…,6) (5)

当0

(6)

2、风险等级评价

风险投资做为创新投资的一种,由于缺少例数数据,所以专家通常是采用语言形式来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做出评价的,各个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被划分为9个级别,设置相应的语言标度集:S={S-4=极低,S-3=很低,S-2=低,S-1=比较低,S0=一般,S1=比较高,S2=高,S3=很高,S4=极高}。为了确保决策信息不丢失,方便计算,则在原语言标度上定义扩展语言标度,假设EWAA SS ,得到函数EWAA,即加权算术平均算子:

EWAAw(sβ1,sβ2,…,sβ4)=w1sβ1 w2sβ2 … wnsβ4=sβ (7)

假设对某个项目的第i个风险评价指标语言第h位风险投资家评价其值为Shβi(i=1,2,…,6,h=1,2,…,n),根据公式(7)集结指标评价信息,获得针对项目的第h位风险投资家的风险语言评价结果(8),以及所有n位专家对项目风险的语言评价结果(9):

(8)

(9)

其中, ;假设b为随机变量取值,且服从[u,v]均匀分布,则项目风险等级评价为:①当0≤b-u≤0.5时,表示项目风险置信度低于(1+u-b)%的风险等级为Su;②当0≤v-b≤0.5时,表示项目风险置信度低于(1+b-v)%的风险等级为Sv。该评价准则可对一定置信度下风险投资项目进行风险等级评估,避免绝对化,符合风险投资的不确定性情况。

(三)多个项目的风险排序

根据上述单个项目风险等级的评价方法可获得项目的风险等级,考虑到实际风险投资中是需要对项目的诸多风险进行比较的,因此需要建立起对多个项目的风险排序评价方法。

1.决策矩阵

为了方便计算,将多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风险分为5个级别,即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较高风险与高风险,分别以V1、V2、V3、V4、V5表示,构成等级集合V={V1,V2,V3,V4,V5},分别赋值1,2,3,4,5分,介于相邻等级之间则得分为1.5,2.5,3.5,4.5。假设有风险投资项目s个,评价指标为e1,e2,……,e6,分别对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打分,根据公式(3)以区间数形式给出指标的判断值,得到决策矩阵 ,其中 ,指的是第i个项目第j个指标风险等级区间。

三、单个项目、多个项目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一)单个项目风险等级

以某个风险投资项目为例,假设由3个风险投资家进行评价,假设3个风险投资家有相同重要性,对3个风险投资家区间数判断矩阵处理后得到矩阵A=(Aij)6×6,然后分别得到A-与A+;并根据方根法求得二者的权重向量w-与w+。

根据公式(3)求得k=0.913,m=1.103,矩阵A符合一致性要求。根据公式(4)求得W1,W2,……,W6区间,并建立可能度矩阵P,求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为W=(0.217,0.150,0.183,0.117,0.2500,0.083)。对3个风险投资家的各个风险评价指标评价值进行集结,得到风险语言评价值为S-0.8703,介于S-1与S0之间。按照上述单个项目风险评价等级标准,确定本项目风险在置信度87.03%下的风险等级为S-1,即该置信度下本项目的风险“比较低”。

(二)多个项目风险评价

以5个风险投资项目为例(x1,x2,……,x5),供风险投资家选择,获得项目决策矩阵 ,对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得到矩阵 ,并求得最优权重向量:

求得各个项目风险综合属性值,建立可能度矩阵P,计算出的矩阵P的排序向量为:

ω=(0.207,0.196,0.209,0.204,0.185)T

5个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排序结果为:

结果显示,项目3的风险最小,项目5的风险最大。

四、结束语

在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选择式,风险投资家都需要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包括风险的大小以及风险构成。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结果是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并且对风险项目的运作现金流权、控制权分配起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风险投资契约的制定。所以在投资资金投入前,风险投资家必须要对项目风险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邹辉文, 周夕志. 契约理论和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契约设计中的应用评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4,(06):11-21.

[2]陈庭强, 丁韶华, 何建敏等. 风险企业融资中控制权转移与激励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05):1145-1152.

[3]刘晓梅. 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契约设计浅析[J]. 时代金融旬刊, 2015,(08):280-281.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对策

一、房地产投资的特点

1、房地产产品具有区域性和位置的不可移动性。

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导致房地产的区域性和不可移动的特性,造成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同一城市不同地段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房地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2、房地产资金需求量大、来源渠道广

房地产投资资金需要量大,少则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单纯依靠开发商自有资金的投入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多方投入。目前,我国房地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前期的银行贷款、中期的商品房预售收入、建筑商带资承包,有些保障性建设项目由政府财政拨款。

3、开发经营周期长,变现能力差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期少则1年、多则2~3年,甚至更长。房地产投资规模越大,投资额越大,投资周期越长,资金周转也就越缓慢,流动性也就越差。房地产商品只有在完全配套建成之后,才能发挥其功能,因此其变现能力较差,房地产开发商经常面临能否按期筹措项目所需资金及偿还资金的风险。

4、高风险与高回报

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大,投资具有高风险性。由于房地产投资金额巨大,投资回收周期较长,投资过程会涉及政治、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投资回收期间会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高风险。所以在房地产投资决策中,投资风险的大小、可接受程度及风险评价分析准确程度是决定投资与否的重要依据。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融资方式单一,自有资金比例低,房地产金融风险高

目前我国房地产融资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支持与配合。房地产项目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比例过高,占到60%~70%,这部分资金来源于开发商直接向银行贷款和预购商品房抵押贷款。由于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在银行逐渐压缩信贷的大环境下,各房地产开发企业试图通过其他渠道融资,利率风险高。

2、投资经营管理不规范,投资决策水平低

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习惯于探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规模扩张等热点问题,而很少关注内部的管理问题,管理手段与水平相对落后,并且缺乏专业人才,尤其缺少投资策划、营销策划、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在这样的房地产行业整体背景下,房地产企业投资极易产生较大的非理性。很多事实证明,我国房地产企业几乎不采用现代的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房地产投资决策,由此造成投资决策水平低下,大量房地产企业出现盲目投资的趋势,而这种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及非理性成为房地产投资失败的主要根源。

3、产生风险的因素较多

从产生风险的因素来看,房地产投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变现风险、意外事故风险等因素。其中尤以财务风险居高,财务风险因素主要有融资风险和购房者拖欠购房款风险。房地产投资通常通过集资或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的,如果房地产的总投资收益率低于银行利率,则不仅资金筹集变得非常困难,而且会造成负债经营的局面,出现融资风险。在房地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购买者财务状况与开发时预测的财务状况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到房地产投资回收的可靠性,造成资金回收的拖欠风险,这两个风险是构成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中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三、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风险预测、风险回避、风险分散 、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来规避和防范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

1、风险预测

由于房地产投资一旦进行,所面临的将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消费市场,这就具有较大的风险性。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祝和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中选择社会最需要的并能够取得较大收益的投资项目,这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

2、风险回避

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项目或者放弃那些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这是一种相对保险的处理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方法,这种策略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得到高额利润的机会相对减少了。但预期收益值随着风险的大小而增降是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特性。假如预期获益的机会没有风险,投资者将很快涌入市场,使预期收益降低。

3、分散风险

不同类型房地产的商业风险不一样,获利能力不一样,为了降低投资的商业风险,又要保证获取预期的投资收益,较理想的对策是进行房地产类型组合投资。利用不同类型房地产功能的相互补充,以及不同类型房地产资金的调剂作用,适应市场需要,提高总体抗风险能力和获利能力。 另外,开发商还可以采用分期付款、贷款购房、预租预售等方式来分散风险。投资者应该积极研究和分析当前的金融政策,采取有效的销售方式来规避和分散投资过程的风险。

4、风险控制

工程建设既是投资项目资金的消耗过程,又是工程项目建设完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节约资金的可能性很小,但增加资金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房地产开发商要认真签订施工合同,保证经济利益,聘请工程监理对项目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不对施工图做较大的修改等有效的管理措施,减少因工期、质量、成本所引起的风险。

5、风险自留

投资者预期某些风险不可避免时,可以自行设立风险基金,自行承担风险变现后的财务后果。通过风险的分析,明确风险的性质及其预期变现损失,对多种预计方式的优劣对比后,投资者主动选择风险自留措施,同时做好财务准备。在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中,可以在工程概预算时设置不可预见费用,在资产运营过程中,可建立意外损失基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

在房地产投资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准确的辨别、分析、控制和防范,已成为房地产投资机构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孙思忠,史伟利.关于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策略的探讨:集团经济研究,2007,(18).

第7篇

关键词:P2P平台;投资理财;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一、P2P理财的实质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对等联网融资业务提供融资贷款。即由P2P平台公司作为中介机构,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互通资金余缺。P2P 理财,泛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简单讲,就是有闲钱进行投资理财的自然人通过网络将资金借给需要借钱的自然人。和众多传统理财产品不同的是,P2P 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但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更有着门槛低、收益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传统P2P得到延伸和升级,许多个人和企业开始涉足P2P业务,采取P2P融资模式,通过P2P公司第三方平台将钱借给其他个人或小微企业,实现资金融通。

P2P理财交易平台具备合规运营,具备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的条件下,相较其他理财渠道,存在很多竞争优势。传统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成本高、效率低、目标不精准、无法批量获得客户,严重影响其从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小微企业融资和个体经营消费贷款是一个蓝海市场,但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布局。另一方面,我国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少、资产证券化水平低,受最低投资额限制等,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与富裕阶层也需要P2P网贷平台来实现收益更高的理财需求。而现在投资者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和闲置的资金在P2P平台获得收益。资金大小没有限制,可根据投资人个人经济情况来进行投资。而借款人也不需要经过类似银行的繁琐手续就能得到资金周转。P2P借贷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对接供方与需方,能够做到信息的快速对接,使得投资和融资需求的快速匹配。

P2P理财具有收益较高、操作简单、资金对接快速的特点。P2P平台主要提供1-30万元的小额贷款,同时为投资者提供10%左右年化收益率。P2P理财给借款人提供了安全快捷的融资渠道,也使贷款人的闲置资金有了更多的升值空间。对于投资者来说,因为P2P投资门槛低,学习成本较少,但收益却远远高于普通理财产品。这方便了很多理财者小额投资的需要,而且分散了投资的风险。

二、P2P理财投资的风险

但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以下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发生违约等因素在到期日无法履行或不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其实质资金借贷双方同样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相对于银行来说,P2P投资理财平台缺乏健全的征信系统。网络投资平台对借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可能全面、真实,借贷双方的信息存在不透明情况,由此加大债权人的风险。P2P投资理财平台对借款人的审核的真实性相对薄弱,导致诈骗行为的出现。信用风险具体表现就是违约风险的产生。

二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借款方或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的支付或出现筹资困难等风险。在P2P平台中,很多平台借款项目出现资金无法提现,引起投资者集体向P2P平台集中兑付,而巨大的资金需求使平台无法应对,造成平台资金流动性不足。事实上,P2P借贷的资产流动性较大,同时负债流动性也相对较高,因此流动性风险也成为P2P理财中较为突出的风险。

三是市场风险。这也是一种信息安全风险。P2P理财以“低门槛、高收益”的特点吸引着投资者,但在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仍然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客户信息泄露、账户资金被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筹资等资金安全问题频发。长期而言,信息安全的不安全性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心。

三、风险防范与对策

1.信用风险防范。P2P理财产品的违约是信用风险的防范关键。P2P理财要求投资人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吸收损失能力。P2P理财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即便明知有风险,但在高收益的承诺下,许多投资者无法抵挡诱惑。P2P理财可以通过平台控制、防范违约风险的发生。从理财角度看,所选择P2P理财产品信息是否透明,取决于P2P平台本身。如果平台提供的理财项目没有明确的借款人,而是仅按照期限吸收资金给与收益,则有很大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理财产品每个月定期邮寄账单和债权列表等进行判断。

2.流动性风险防范,强调了P2P平台安全保障模式。P2P平台的广受欢迎,基于平台的准入资金门槛低。由此造成各平台资质不一。对于一个平台的风险能力,并没有一个量化指标可以衡量。比较安全的做法是基于平台的风险保证金的保障。虽然投资者个人难以判断资金划转进入平台后的流向,但是通过风险保证金的监控,能够从公司治理层面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此外,对于平台的判断,投资者可以从平台是否具备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控技术,是否有抵押,是否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流程,是否有一个成熟的风险控制团队等方面做进一步判断。

3.市场风险防范,基于信息安全来实现。P2P平台网络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得以实现,然而开放性的网络系统仍存在漏洞。这导致 信息安全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增大。互联网络上,各种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甚至假冒网站的出现,导致P2P理财交易信息无法正常传输,甚至引发系统崩溃,这一切都会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正确做法是投资者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客户项目的选择,将资金分散到各个平台,唯一的目的和作用是降低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候诗军.中国P2P网络借货平台发展现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

[2]张国文.论P2P网络借货平台的风险防范与监管[N].武汉金融,2014.

[3]梁笑雨,魏鹏.P2P网络借贷风险[J].新产经,2013

[4]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

第8篇

1、2001年以来,民间风险资本增长幅度大为降低。本文采用国内企业创业资本增长比例这一指标近似地代替民间风险资本的增长比例。(因为,我国国内企业创业资本主要是民间风险投资企业和地方政府出资的风险投资企业构成,其中民间投资是主体)1995至2001年国内创业资本比上年的增长率分别是137%、37%、100%、149%、195%、167%、13%(全国是:36%、29%、111%、37%、98%、81%、9%。)如果考虑2002年状况,增长幅度数据将会更低,这首先是由国民经济的大环境决定的,同时民间风险资本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内部机制也是对其制约重要的因素。当然就总量而言,已有1994年的10424万元上升为2001年的1 499470万元。在全国总创业资本的构成比例也由1994年的4.7%上升为2001年37%。

2、有关资料显示国内风险投资各案均为投资额800万人民币,而外资创投为570万美元(相当4560万人民币)。尽管本土风险投资起步不久与外资创投不能简单相比,但过于悬殊投资额差别,将使我国高科技企业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无法同外国类似企业进行R&D竞争。

3、民间风险企业投资选择过于谨慎。从我国民间风险资本的投资方向看,都是高科技领域,如IT、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科技领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在2002《科学投资》杂志评出的中国民间本土风险投资机构中,只有4家企业的投资内容包括种子期或初创期的项目,其资金投入投资不超过公司资本30%。北大方正投资有限公司表示:“方正投资较为谨慎,在投资阶段上,尽量不投种子期项目,只投向已有一定规模、较为成熟的企业。”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的资金筹集。事实上,我国许多民营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得不靠自己积累和向亲朋好友筹集资金起家。

4、民营风险投资机构目标收益率制定的两难选择。有资料表明:对风险投资家而言,在软件产业其目标毛利率是14%至50%,并期望到五年后,能以15倍以上的市盈率套现,获得10倍的初始投资价值。再考虑风险资本在企业中享有的特殊地位,企业一般每年要为所获得的风险投资支付50%以上的利息,对于筹资企业而言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显然,投资目标收益率过低将使风险投资家难以接受;投资目标收益率过高,将使投资者企业难以接受。这表明我国风险投资的筹资成本很高,而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也得承担更高的资金成本负担。

上述现象带来的后果是:我国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与提出对策。

一、政府对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的支持程度

我国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首先是与政府对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的支持程度有关。我国高科技发展能有今天是与政府于1999年正式启动国家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产业R&D活动分不开的。但政府风险资本的运行有着这样几个特点:(1)风险资金额度少。前面已提风险投资各案均为投资额800万人民币,而部委的贷款贴息总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个别重大项目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无偿资助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别重大项目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显然,国家风险资金的数量有限。(2)资金使用期限短。上海政府支持项目的期限一般为二年。(3)对项目风险程度的控制较严。浙江《省创新资金》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项目的有关条件是:其产品具有一定水平、规模和效益,银行已经有贷款或有意向的项目;贷款贴息项目总投资在2000万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无偿资助项目总投资一般在1000万元以下。上述三点无疑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从国家风险基金中获得筹资甚少,或者几乎排除在外。其原因不外乎:(1)在国家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国家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是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发展。(2)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数量多,相对每单位使用R&D资金数量少,即便国家创新基金倾向中小企业也存在项目考察的难度。

根据国外经验,政府除了直接给高技术中小企业R&D补贴外,更主要的是支持、发展民间风险投资机构,由民间风险机构向高科技中小企业R&D提供资金来源。民间风险投资机构是通过投资风险企业获得回报,因此,他们必须提高项目的选择效率,必须逐步积累资本投入后的产权经营管理。由此,解决高科技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关键是政府如何支持民间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民间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政策应是:1政府向民间风险投资机构投入资金,已发挥吸引民间风险资金来源的杠杆作用。如同加拿大政府的做法。2给予民间风险投资机构经济补贴。美国政府除了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补贴外还向风险投资企业提供补助3通过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增加了民间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安全感。根据国外经验,政府吸引民间风险投资的支持措施还包括:通过向高科技企业提供与民间创业投资相配套的政府低利息长期优惠贷款和为相关银行贷款提供政府担保等措施,来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二、风险投资主体的退出渠道

我国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是与风险投资主体的退出渠道有关。风险投资企业它不仅要获红利收益还要获资本收益,即不仅选择投资项目和企业,还要选好退出渠道,以保持其良性循环和周转。因为风险投资机构对高风险企业进行权益投资,并且在资本循环中实现投资增值,因此,选择退出渠道的也是投资决策的依据。我国民间风险投资选择之所以过于谨慎,一是行业特点;二是与风险资本的有效退出通道不畅通有关。我国风险投资业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彻底解决风险资本的有效退出通道。即早日创建二板市场,是解决风险投资股权转让困难、增强风险投资流动性的重要措施。同时,改革前置审批办法,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加强对民间投资的产业引导,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采取符合市场经济惯例的多样化项目组织形式和投融资形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以及确保风险投资主体之间的契约自由、公平、平等竞争,并形成利益和风险相对应的投资风险责任机制,也是极为关键的措施。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只有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增长需求。

三、民间风险投资的融资成本

我国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是与民间风险投资的融资成本过高有关。我国民间风险投资目标回报率较高是与我国民间风险资本数量少、融资成本高有极大的关系。在美国,倡导全民投资,风险投资的主力是民间投资。美国具有各种基金会如共同投资基金、互助基金、套期保值基金、高收益基金、过渡基金、私募基金、退休基金、风险资本基金等等,其中许多从事进行风险投资。大多数的风险资本采取以私募方式募集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在美国,60%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阶段就是有天使投资的,天使投资的特点在于:1规模小。2融资成本较低。因为从天使手中筹集资本,其成本要低于从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成本;3投资标准、投资期限、投资程序更具灵活性。这样就解决了风险投资中的关键问题――融资成本低、目标回报率相对较低。因此,广泛吸收民间投资,对支持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政府的税收激励

我国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是与政府的税收激励不足有关。在投资领域,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风险代价时,投资者才有可能进行投资。政府的税收减免可提高投资收益,影响风险投资者预期收益和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在风险投资的创业投资公司初始时期,因缺乏经验,筹集资本力也较弱,政府应采取减免所得税办法就能鼓励风险投资。

目前我国对民间风险投资税收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实现双重征税:既有33%的企业所得税;又有20%的个人所得税。二是“低国民待遇”,外资企业利润转增资本金或另行投资,均可按投资额的40%得到所得税的返还,民间风险投资却没有。三是缺乏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优惠税收政策。借鉴国外经验,应鼓励风险投资主体实行有限合伙制的组织方式,避免双重征税,对公司制的风险投资机构应在较长时间内免其所得税;实行“国民待遇”原则;还应对风险投资采取实现税收减免。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在增值税、关税、所得税上对高科技企业陆续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对风险投资主体一直没有实行所得税优惠。虽然风险企业实现税收减免,增加收益,风险投资主体的收益也相应增大,但税收减免的激励有限。因为,一般来说,风险投资主体R&D投资项目的成功率低。如果在对风险投资企业实现税收减免的基础上,在对风险投资主体收益实现税收减免,就能加大税收减免的激励深度,减少运作成本。这样不仅可吸引我国民间风险资本、也可吸引海外风险资本,扩大风险资本额度总量。

五、风险投资的法律保护

我国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是与私人风险投资缺乏法律保护有关。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一部规范风险投资发展的《风险投资法》,无法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法律定位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其发展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因担心合法权益受损而缺乏风险投资的积极性。而现行的一些法律规定也制约着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如:(1)目前我国已有规模庞大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而现行政策规定尚不允许其进入高风险的风险投资市场;(2)私募基金的合法化还有法律障碍;(3)在我国现行的有关规定中,只允许技术入股,且不超过注册资本的35%,而禁止管理干股的存在,也未设立股票期权。显然,上述规定无法发挥典型的风险企业私人持股制度的激励作用,从而影响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投资法》是规范风险投资的基本法律,是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的生存依据和操作指南。因此,早日制定《风险投资法》,可完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可引导风险投资的方向,保障私人投资权益,推动风险投资健康发展,从而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六、风险投资的行业管理

第9篇

关键词:投资企业;投资决策;财务风险;动态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根据现代财务理论,财务风险将客观地决定企业项目投资后的总体风险状况,因而也会对投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公司投资行为与财务风险存在密切的关系,不仅是投资效率的一种刻画,也是投资科学性的一种度量。因此,通过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分析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并且可以深入地揭示企业投资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期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相应指导,同时对促进投资型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1.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

基于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探讨,最早源于MM理论①下的企业界人士对投融资关系的探讨。最初,人们认为在一个机制完善的市场下,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是可以相互独立的[1],此时,人们并不以为财务风险为核心下的融资变量会与投资决策产生多少关联。但是,随着现代企业以及各种理论研究的推陈出新,人们越发意识到所谓的“相互独立”的论点,似乎没有考虑到其诸多不完善的因素,特别是对企业破产因素的考量。因为,企业投资的行为会加大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而企业负债率的增大,随之会出现递增的破产风险,进而产生和增加期望的破产成本,最后对负债提供的税收节约产生相应的抵减效应[2]。此种作用机制下,财务风险会逐渐减少企业的期望价值,另外,这种作用机制下还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曲线呈上升趋势,由此而对企业的投资项目价值以及投资资金成本产生一定的负向作用关系。基于这个角度下的综合因素考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会产生相应的抑制作用。

2.存量财务风险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治理效应

通常,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是否进行投资,更多取决于财务风险对投资收益的权衡。这里的权衡更多是基于谓权衡理论②下,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最佳的资本结构[3]。 通常,企业的股东对存量的财务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即便后期投资失败,股东也只会产生较少的损失,因其投资失败的大部分的成本都由债权人承担,反之若决策的项目投资成功,股东则可以从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因此,一些企业出现股东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而相对于低成长的企业,存量财务风险则会对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效应,因为,此时企业存量财务风险越高,企业的控制权转移的压力就会越大,此种作用下公司的投资行为就会相对更加谨慎,起到对财务风险的约束,从而形成一定的“治理效应”。

但是,现代企业的“理论③”则认为,在以典型杠杆经营的众多投资企业里,投资决策往往并不能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特征[4]。主要表现在:以杠杆经营的企业里,进行任意项目投资都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此时,如果企业投资后财务风险得到下降,股东此时则会认为原有债权人在投资过程中无偿的瓜分了他们的一部分收益,因此,这就是很多投资企业为什么会面临投资不足现象,且存量破产风险越高的投资项目,股东认为财富收益被原债权人瓜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企业投资不足现象越来越典型。反之,企业投资后的财务风险上升,股东则会以为原债权人在没有索取企业额外利息费用的情形下为企业分担了超额的投资风险成本,企业股东此时往往会产生过度投资的问题。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1.企业现金流分布状况对企业破产概率产生的影响

当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投资的同时,企业投资行为也会对财务风险产生重要的作用[5]。基于财务风险本身而言,企业进行的一系列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这个观点下,企业的投资支出越多则企业的经营收入就会越高,而此时的企业则具有更低的财务风险。然而,基于现代企业的资本预算决策研究则对该观点进行了启迪性得思考。在该定义中,破产被认为是企业现金流无法履行债务责任情况下而出现的状况[6],该观点下认为企业破产概率的高低最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基于此,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行为对其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资金波动状况相机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加大企业的投资则会影响和降低其财务亏空的风险。企业进行颇有成效的投资,也将有助于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波动,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强化企业的负债能力。

2.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对企业有效投资动力产生的影响

在以杠杆经营条件下的众多投资企业,一旦企业内部出现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势必就会减少企业有效的投资动力。总之,在企业低成长情形下,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下也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作用,而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占到主导地位,此时,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不会降低其财务风险,反而加大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存在的动态作用关系

综上,财务风险与投资决策以及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和阐述下,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会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第一,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基于高成长的现资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会导致股东投资不足现象,反之财务风险的增大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而在低成长企业中,由于出现过度投资问题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则会相对减弱,而由相机治理效应的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又会增强;第三,企业投资支出会通过收益效应降低其财务风险。

1.过度投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减弱

企业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问题的存在,将会对投资债权人以及企业股东收益造成损失。同时,企业投资决策对股东收益和企业债务价值产生不同影响时,就会发生利益冲突,最直接可以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加剧财务风险,由于企业在遭遇财务困境时,即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负,企业股东仍可能从企业的高风险投资中进行获利,即存在“过度投资问题”[7];因而要规避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企业投资支出的作用就会提升。而权衡理论有助于我们进行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会有所增强;财务风险成本的存在也能有助于控制企业投资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杠杆水平的差异。

2.相机治理效应影响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增强

权衡理论的核心是使得企业获取最佳的资本结构。而最佳资本结构则取决于企业对自身债务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水平的控制,而企业债务的成本收益则会驱使低负债企业提高杠杆比例、高负债企业降低杠杆比例;因此,企业对其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相机治理效应,进一步使其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强。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运行的高效管理目标就是控制好企业的财务杠杆比例。在权衡理论中,企业的负债比例变化是对举债利弊进行权衡的结果[8],因此,在一定的投资机会下,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杠杆比例,同时该类型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力也越明显。

3.投资支出可以通过收入效应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通过投资支出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对众多以杠杆经营的投资企业来说,只要企业通过投资决策进行投资支出就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给企业带来收入,因此,企业通过投资决策带来的投资支出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通过不断的收入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为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应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要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和收益相统一。因为,财务风险和投资收益是呈正比的,企业的投资决策要权衡好收益和风险的依存关系。 其次,作为杠杆类投资企业其自身的负债要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相适应。只有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下,才能使企业的投资行为更具灵活性。再次,投资企业应做好负债与资产结构以及债权人的相配合。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负债情况、比例,以及要不断对其自身资本结构以及债权人抵偿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 总之企业进行投资支出要结合企业实际决策,唯此才能更好地运用财务杠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

四、企业投资行为中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1.对企业现金流量及波动状况进行管理降低财务亏空的风险

企业的投资决策会不断加大对其现金流的均值以及方差带来后续的影响,从而改变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力。企业富有成效的投资决策下,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与优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期望的经营收入,并能控制好企业现金流量波动的幅度,从而改变企业未来的破产概率以及降低企业可能带来的财务亏空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2.对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促进控制公司整体收入产生波动的作用

多元化投资能够起到控制公司整体收入波动的作用,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多元化投资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分散财务风险。现代金融理论普遍认为[9],投资的两项以上的资产收益之间只要呈现出不为1的相关系数,其多元投资或者投资组合的风险就会降低。实行多元化的投资除了避免投资单一项目造成全面亏损的风险;另外,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投资项目,投资企业可以寻找共同投资的合作单位,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行投资风险的分散,避免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五、总结

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资金供求关系,而且是基于负债、税收、利益净值以及风险协调与适应的关系[10]。因此,在认识投资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中,应当超脱于当前,金融学、资金流学说的理论束缚,从金融市场大格局下:基于不完善因素角度,如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进行深入挖掘这些因素的关联作用和关系,从而确保丰富的相关理论为现资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财务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注释:

①MM理论是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iller)所建立的公司资本结构与市场价值不相干模型的简称。

②权衡理论是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就是在负债的税收利益和预期破产成本之间权衡。

③理论(agency theory)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J].财经界,2012(12):236-237.

[2]郑崴,徐峰林.浅析企业对外投资的财务风险及其对策[J].商业会计,2011(6):65-66.

[3]黄诗全.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5):119-120.

[4]孙毓.财务杠杆效应分析[J].世纪桥,2012(7):54-55.

[5]赵强.财务管理措施优化性研究[J].财经界,2011(24):146-147.

[6]刘星,彭程.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决策:破产风险视角的互动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1):104-111.

[7]徐飞.企业投资决策及其选择行为分析[J].浙江学刊,2009(4):160-167.

[8]刘建奇.对企业投资决策中净现值法的评判与改进[J].管理学家,2011(3):60,73.

[9]李元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防范研究[J].华章,2012(14):50.

第10篇

[关键词]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净现值法

一、净现值法的基本原理

净现值法是运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决策方法。根据NPV公式,当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量大于贴现后现金流出量,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否则,项目不可行。

二、运用净现值法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实例

经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某公司欲租用一条生产线用于生产新款休闲鞋,其租用支出为1000000,租期为10年,租金要求一次性付清。生产线每年的维护费用为100000,假设每年这条生产线可生产休闲鞋为50000双,日前平均批发价为30元/双,平均生产成本为25元/双,且较为稳定,必要报酬率为10%,不考虑所得税对项目现金流的影响,公司实行零存货管理制度。每双鞋的未来现金流量为5元(30元-25元),根据净现值计算公式,该新生产线项目的NPV为:

NPV=(30-25)×50000×(P/A,10%,10)-1000000-100000×(P/A,10%,10)=1536150-1000000-614460=-78310。

NPV为负,说明此项目不可性。然而这样的决策并非完全正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要不断上涨,故而生产休闲鞋的成本会提高,由于品牌的效应逐渐突现,休闲鞋的出售价格会上升,同时,由于生产线的老化,生产能力有所下降。因而,假设休闲鞋的成本在第五年开始上升到30元/双,其批发价格也上升到了40元/双,生产线每年能生产休闲鞋为35000双,此时该新生产线项目的NPV为:

NPV=(30-25)×50000×(P/A,10%,5)+(40-30)×35000×(P/A,10%,5)×(P/F,10%,5)-1000000-100000×(P/A,10%,10)=947700+823797.70-1000000-614460=157037.7。

NPV为负,说明此项目具有可行性。

三、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净现值法对项目投资的评价与分析,可以看出:项目投资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项目现金净流量的高低。正是由于项目现金净流量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不相符,也就是说现金净流量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不同的决策效果,这也使得决策者做出不合理的项目投资选择,形成了项目投资的决策风险。具体而言,本案例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形成的原因在于:成本现金流、出售收入现金流和生产能力现金流的非持续稳定性和难预测性。

对于成本现金流的稳定性主要由成本控制方法和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所决定,成本控制方法的健全性和完善性,以及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成本现金流的稳定性,最终决定了未来成本现金流变动的可能性大小。成本控制方法(包括产品的废品损失管理,产品的保管仓储及运输)越不健全,对于产品的加工,保管和运输成本变动就越大,对于产品的加工,保管和运输成本的估计就越不合理,项目投资的决策受到的影响就越大,未来的项目投资决策风险也就越大。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越弱,就越不拥有原材料供货谈判中的话语权,就越不能掌控产品原材料的购买支出,供应商提高购买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样使项目投资的决策受到的影响就越大,未来的项目投资决策风险也就越大。

第11篇

担保贷款是银行的一种主要的贷款方式,在各国信贷市场中被广泛运用。本文把这种信贷现象定义为“银行担保偏好行为”,即偏好发放担保贷款。我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一般要求企业提供担保。论文选取某银行共5175笔贷款数据,担保贷款4564笔,占总贷款笔数的88-19%,担保贷款金额占总贷款金额的75-26%。信用贷款611笔,占总贷款笔数的11-81%,信用贷款金额占总贷款金额的24-74%(见图1、图2)。

信贷交易有三个阶段:贷前银行通过筛选活动,识别企业的还款能力,筛选出那些没有还款能力的企业(制造虚假信息、隐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的企业);贷中银行要监督企业贷款的使用,防止出现企业擅自改变借款用途等机会主义行为;贷后银行要进行审查行为,防止企业违约、逃债。[1]银行为了克服信贷交易不确定性,需要进行搜集信息的活动,分别付出了筛选、监督、审查等交易成本。担保机制就是

银行采取的一种降低信贷交易成本的机制。下面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银行在信贷交易前,需要搜集有关企业的各方面信息,运用信贷评估方法对申请者进行筛选,判断企业的信用等级和风险状况,然后选择低风险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选择高风险的企业发放抵押担保贷款。

假设经济中有N家企业,这些企业有两种类型: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假设银行对优质企业发放贷款,贷后能够安全回收;对劣质企业发放贷款,贷前银行不能确定贷后能否回收。银行对N家企业进行筛选,银行的筛选强度为e,0e1。银行对企业进行筛选时,受到有限理性和信息约束,常犯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是将优质企业判为劣质企业;第二类错误是将劣质企业判为优质企业。分析方面,假设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被正确分类的概率相同,都为π(e),则企业被误分类的概率是1-π(e);银行提高筛选强度能增加企业正确分类的概率π(e),即π′(e)>0。筛选后,银行对两部分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即优质企业中被银行判为优质企业和劣质的企业,其他被银行判为劣质的企业,银行提出更严格的信贷条件,即若企业提供担保,则可获得贷款,否则银行将其拒之门外。

银行对每家企业筛选强度为e,筛选成本为k(e),满足k′(e)>0,k″(e)>0。企业不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银行总的筛选成本是Nk(e),获得贷款的企业数目是L=[π(e)v+(1-π(e))(1-v)]N。银行发放贷款的企业数目小于N,L家企业就要分担银行筛选成本,若假设获得贷款的企业平均分担筛选成本,每家企业分担的成本是:

π(e)v+(1-π(e))(1-v)<1,Ψ>k(e)。银行将Ψ加成在银行基准利率上,向L家企业收取。L家企业承担了银行对自己的筛选成本和那些被判为劣质企业的筛选成本。

这种安排不符合这些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因为这些企业(主要为优质企业)可以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主动向银行交纳自己的筛选成本k(e),而没有必要负担Ψ>k(e)的成本。通过比较企业承担的筛选成本,被银行判为优质的那些企业愿意支付筛选成本k(e),这符合它们的参与约束条件,而银行也接受这种选择,对企业进行筛选,向判断为优质的企业发放贷款。

选择支付筛选成本k(e)的那些企业总的成本是:

筛选后,银行要求那些被判断为劣质的企业提供担保。其中优质企业不愿意提供担保,转向其银行,银行对这些企业的筛选成本就成为沉没成本,即H=(1-π(e))vNk(e)。这些成本肯定要被分担,银行将这些成本转嫁到那些本来就是劣质的企业,这些企业承担银行的筛选成本H=(1-π(e)v)Nk(e)。

依据前文假设,M=π(e)(1-v)N家劣质企业提供担保,他们承担的筛选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己的筛选成本Mk(e);另一部分是银行的沉没成本H=(1-π(e))vNk(e)。总共为H+Mk(e)=(1-π(e))vNk(e)+π(e)(1-v)Nk(e)。则平均每家企业分担的成本为:

明显可以看出,φ>k(e),这些企业分担筛选成本较多。因此,这些企业的利率加成高于那些被判为优质企业的利率加成。

下面放松前面的假设,进一步研究存在项目不确定风险的时候,银行的筛选成本与担保偏好的关系。

假设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是R,R为1加贷款利率。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进行项目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H和PL,pH>pL。优质企业项目成功时,劣质企业项目成功时,

假设企业提供的担保品为C,由于担保品资产的专用性以及担保品市场价值的波动,银行对担保的评估价值有一个折扣,为λC。为分析方便,假设企业提供的担保品能够覆盖银行的贷款风险。保证银行获得安全收益,

每家企业向银行申请一单位贷款,银行的存款利率是固定的i。因此,银行的预期收益是:

银行的目标函数是Max∏(e)。假设e∈[0,1],随着e的增加,π(e)增加,lin[DD(X]e1[DD)]π(e)=1,同理随着e的增加,k(e)增加,lim[DD(X]e1[DD)]k(e)=∞。

本文没有进行相关的函数设定,不能解出最优解。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直接引入一种机制:假设银行对提供担保的企业不筛选,对没有提供担保的企业增加筛选强度。银行进行完筛选活动后,仅会对三部分企业贷款,即优质企业中被银行判为优质的企业和劣质企业中被银行判为优质的企业,以及被银行判为劣质的但是愿意提供担保的企业。总共得到银行贷款的企业数是:

这种筛选机制将会降低对优质企业的筛选成本,进而降低银行对优质企业索要的贷款利率。贷款担保偏好行为是银行在有限理性和信息约束下的最优选择。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担保具有降低银行筛选成本的作用,银行通过转移筛选成本,银行的收益提高了,被银行判为优质企业比例也在接近经济中的现实比例,而且被银行判为优质的企业的利率加成也进一步降低了。这解释了为什么担保贷款的利率高于信用贷款的理由,也解释了银行为何偏好发放担保贷款。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较差、企业投资项目成功率较低,优质企业在经济中比例较低,银行的理性选择就是发放担保贷款,此时,担保发挥着降低筛选成本的作用。

二、监督行为与担保偏好行为

银行在第二阶段对项目进行监督,防止借款人中途改变资金用途的风险。这里的监督活动意指银行减少企业道德风险的行为。

对于银行来说,借款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和不对称的,银行要在与企业的信贷交易过程中扮演监督的角色。银行承担了监督的职能,就要付出监督成本。

假设银行和企业为风险中性,二者在当前阶段签订一份信贷合约。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企业获得贷款用于投资。企业有两个投资项目可供选择:一个是高风险项目H;一个是低风险项目L。信贷合约约定企业只能投资低风险项目L,不能投资高风险项目H。但是,企业获得贷款后,可能受到利益诱惑,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将贷款挪用投资高风险项目。每一个投资项目具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成功时企业投资于低风险和高风险项目的收益分别为yL和yH,项目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L和pH;失败时的收益为0。进一步假定贷款项目具有相同的平均收益T,pLyL=pHyH=T,银行知道T。[4](439-456)

企业投资项目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其成功概率和成功收益不同:当p较大时,投资风险较小,但收益y也较小;当p较小时,投资风险较大,但收益y也较大。因此,企业项目投资的成功概率p是代表投资风险的指标,

银行贷款采取标准债务合约形式:项目成功时还款R,项目失败时企业无法还本付息。所以企业的期望收益为:πe=p[y-R],银行贷款的期望收益为:πb=Rp。企业的参与约束为:πe0。当信贷合约中不包含任何激励措施时,企业投资于低风险项目和高风险项目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当企业项目成功时,银行经营收益为R;项目失败时,企业不能还本付息,则银行收益为0。银行期望利润分别为:

。即当企业违约投资于H时,企业的期望收益增加了;但是对于银行来讲,期望收益下降了。因此在不含有任何激励措施的信贷合约中,银行由于道德风险的发生不可避免地承担了一定的信贷风险。[5](21-42)

为了防范这种情况发生,银行要在信贷交易过程中对企业进行监督,一旦企业违约投资高风险的项目,银行就中止后续贷款,甚至收回贷款。假设银行的监督强度为e,监督成本为k(e)。再假设监督强度能够保证企业低风险项目L,此时银行的预期收益为:

但是,银行的这种监督行为一方面要为此付出监督成本:一方面由于受到银行监督技术和有限理性的约束,监督行为并不一定能够发现企业的违约行为e。假设银行监督强度为e,企业投资低风险项目L的概率为p(e),企业投资高风险的项目的概率为1-p(e)。此时,银行的预期收益为:

银行能不能找到一种替代机制,节约银行的监督成本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担保机制。

银行在信贷合约中要求借款企业提供一定的抵押担保C,当企业在项目失败不能归还银行本息时,银行可自由处理抵押担保品。[6](458-472)[7](84-95)设担保品的变现率为λ。在企业提供担保品的情况下,企业开展项目L和H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方面,贷款投资的预期收益大于不贷款时的预期收益,企业有积极性申请贷款;另一方面,企业违约时的期望收益小于遵守合约时的期望收益,企业的最优选择是按照信贷合约进行低风险的项目投资。此时银行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理性地选择项目L,银行获得的期望效用随着C的增加而增大,故银行的最优担保要求为C的上限。此时银行的预期收益即为正常预期收益,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担保是防范信贷道德风险发生的有效激励手段。抵押品有效地弱化了企业的违约风险,对违约的企业的惩罚就是丧失担保品。银行则减少了监督的不确定和监督成本。

三、审查成本与抵押偏好行为

在信贷交易的第三个阶段,企业项目进入收获期,银行要回收贷款。此时,银行就要面临部分借款人假装经营失败而骗贷,银行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必须对借款人实施必要的检查,通过审查行为发现那些主动违约的企业。下面研究担保与审查成本之间的关系。

企业若按照信贷合约约定的偿还条件向银行偿还了贷款R,此时银行不进行审查,银行的非

四、担保偏好行为评价

上文分析表明担保机制降低了信贷交易成本:筛选成本、监督成本、审查成本。特别是在经济转轨阶段,银企之间信贷交易不确定性较大,银行更具有发放担保贷款的偏好。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讲,担保贷款降低了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创造价值的活动的激励,银行大量发放抵押担保贷款,对借款人筛选和监督的强度就会降低。此外担保品本身的清算会耗费清算成本。可以预测,在经济、法律环境较好的情况下,传统的以担保贷款的信贷模式将会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所取代。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祖宁, 马卫东-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筛选审查与合约设计[J]-上海大学学报,2006(2)

[2]谢进城,张家峰-论抵押担保在不对称信息信贷市场中的作用[J]-经济评论,2003(6)

[3]严太华,张 龙,李传昭-抵押条款在信贷合约中的经济意义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3)

[4]Barro,R-J-,1976,The Loan Market,Collateral,and Rates of Interest [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8.

[5]Berger, A- N- and G- F- Udell,1990-Collateral, Loan Quality, and Bank Risk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5-

[6]Boot, A- W- A-, Thakor, A- V- and Udell G- F- (1991), Secured Lending and Default Risk: Equilibrium Analysi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J]- Economic Journal, 101.

[7]Chan, Y- and G- Kanatas- 1985- Asymmetric Valuation and 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Loan Agreemen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7.

Commercial Banks’ Preference for Collateral Loan:

Analysis on the Transaction Cost

Yin MengboHe Xiangming2Abstract:The article holds that collateral loan with security can reduce transaction cost and uncertainty. There are two schemes for banks to reduce uncertainty. First, commercial banks get the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through screening, monitoring and auditing. Second, relying on collateral, commercial banks can save the costs of those activities. But collateral and screening /monitoring functions are not substitution because screening /monitoring functions are bank's important function,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banks exist.

Key words: Preference for Collateral Loan;Transaction Cost;Information;Uncertainty

第12篇

美国全美创业投资协会定义:创业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世界经合组织科技政策委员会在1996年发表的一份题为《创业投资与创新》的研究报告中,对创业投资下定义:创业投资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型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1997年,国家创业投资机制研究课题组(原国家风险投资机制研究课题组)经过反复推敲,将“创业投资”界定为: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投资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

2创业投资中的风险

创业投资的核心特征是“高风险、高收益”,这些风险分布在与创业投资的各个阶段,受创业运作机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2.1与创投行业运作机制相关的风险

2.1.1政府在创业投资事业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创业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决定了其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政府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大力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但是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化的管理办法。

2.1.2资金严重短缺,投资主体单一,抗风险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创业投资资本主要来源于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投资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导致我国的创投资本增长缓慢。创司在整个创业投资领域势单力薄,筹集资金的渠道很少,运作效果也欠佳,对于高风险的项目很难把握,往往容易导致运作过程中资金链断链,抗风险能力偏低[1]。

2.1.3转轨中的市场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一直不完善,现在又遇到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还没有真正走向商品化和以市场为杠杆,从竞争中求发展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研究者和生产者在商品化转移方面缺乏竞争,新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不高,技术风险很大。二是产权市场不健全,创业投资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于是否有完善的风险企业产权或股权转让的市场,我国的股票和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产权流动不畅。三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生产要素短缺现象。四是我国的高科技市场长期被外国产品占领,使得本国的创投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1]。

2.1.4创业投资的法律环境不健全

我国的法律环境还很不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一方面挫伤了高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疑增加了高科技在商业化过程中的市场运作风险,让创业投资机构在甄选投资项目的时候,心生忧虑。此外,现行的法律法规很难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要求[1]。

2.1.5缺乏高效的信息流网络

企业无法迅速了解和跟踪国内外高技术发展状况和最新动态,造成企业应变能力低,增加了技术风险。

2.1.6创投过程不规范,随意性大

我国的创业投资机构形式不一,名称各异,各种管理咨询公司和投资公司名目繁多,造成行业体系不完善,规范不统一,项目甄选过程不严谨,投资后往往很少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2.2选项过程中的风险

2.2.1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

在选项过程中,可能由于投资者本身的经验或水平的局限性,或者错误判断该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可能性,或者没有对项目的产业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作系统考虑和量化分析,导致选择项目失误[2]。

2.2.2投资对象本身的风险

创业投资最大的投资领域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本身由于其前期的技术成熟度低,技术上成功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产权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2.2.3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创业投资涉及的多数是高科技项目,其中又以小型企业为主,在公开市场上的企业信息很少,并且信息的可靠性很难保证,这就使得投资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其他市场更加严重,创业投资机构面临“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增大。

2.3投资过程中的风险

2.3.1种子期的风险

种子期即企业技术发明与酝酿阶段,这一阶段的风险属于种子期风险,主要有:高新技术的技术风险,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风险。这些风险的不确定性很高,影响因素很复杂,且不易估测。种子期的风险需要创业投资机构拥有完善科学的选项体系,富有技术经验、市场经验、财务经验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3.2导入期的风险

导入期又称创建期,即技术创新和产品试销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进行产品的二次开发、市场定位,开始确定企业经营管理的框架,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仍然存在,同时市场风险开始显现。此时,技术风险比种子期大大降低,技术风险主要来自其技术结构缺陷,财务风险在这一阶段最为突出,因为这一阶段的资金量需求大增,另一方面,虽然商品化导入阶段可能会产生经济效应,,但效益是不确定的。一旦风险投资者发现不可克服的技术风险或者市场风险超出其自身所能接受的程度,就有可能果断退资[2]。

2.3.3成长期的风险

成长期风险,即技术发展和生产扩大阶段,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已不是技术风险,如何既保持技术先进又尽享市场成果,成为市场与管理风险的重要来源。此阶段,已基本完成产品创新,逐步形成经济规模,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但尚需注入大量资金进行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开拓市场,建立起完善的营销网络、创立品牌,并形成主导型的技术产品。这一阶段的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已成为次要矛盾,市场风险成为主要矛盾。此阶段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技术替代风险,它会使该产业丧失原有的技术优势而改变产业的竞争态势,该阶段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是产品能否适应消费者千变万化的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竞争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是市场营销策略是否合理和企业的经营能力能否适应市场扩张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2]。

2.4退出过程中的风险

退出过程中的风险是指创业投资在成熟期时的主要风险。成熟期是指技术已经成熟、产品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随着各种风险的大幅降低,这一阶段是创业投资的收获季节,也是创业投资退出阶段。创业投资能否顺利的退出成为最大风险。创业投资撤出的主要方式有首次公开上市(IPO)、兼收并购、股权回购、清算等。若创业资本不能适时、顺利的撤离,滞留的资本将使创业投资主体陷入投资的死循环,无法及时获得投资收益并进行新的投资。

3创业投资的风险对策分析

3.1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创业投资制度创新

3.1.1正确界定政府角色,充分发挥政府间接引导作用

在我国,创业投资一向被认为是政府的事情,国家应该成为创业投资的主体。从世界范围来看,创业投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本质上说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在创业投资中的职能范围应该严格限定在扶持和引导方面,而不应该直接投资经营。发达国家政府在创业投资方面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政府补助;(2)税收优惠;(3)政府担保[1]。

3.1.2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创投资本来源渠道

拓宽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发展风险投资的首要条件。在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难题时,必须广开投资渠道。结合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的创业投资资本来源在政府资金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吸引民间各类资本积极向风险投资领域,主要包括:(1)个人和家庭的资本;(2)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资本;(3)金融机构及契约性金融组织的资本;(4)国际风险资本[1]。

3.1.3加强法律建设,规范创业投资运作机制

完善关于创业投资基金组织形式、募集方式、投资限制、退出渠道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相关条例,或者通过特别立法的形式,制定适合创业投资基金组织形式的法律法规。解决个人投资于公司制创业投资企业的双重征税问题,改变公司制创业投资公司在吸引社保基金资金方面的不利地位;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为创业投资基金提供畅通的退出渠道。修订《证券法》,制定与并购和企业回购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发展创业投资基金采用并购和股份回购方式回收资本;逐步完善投资企业破产清算的程序,为创业投资基金的清算退出提供法律指导。

3.2创业投资风险的分阶段控制

3.2.1选项阶段

重点要评估风险。调查并选择信誉度高、具有权威性的评估专家和中介机构,尽量保证目标项目及企业相关信息充分、及时、准确、有效。

3.2.2投资阶段

(1)种子期:针对此时期的技术风险,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反复论证其技术的可行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掌握该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改善R&D条件。

(2)导入期:针对存在的财务风险,需要投资主体组成辛迪加方式联合出资;针对本时期技术风险,通过大量实验排除风险;针对市场风险,需要通过产品试销检验市场的容量和潜力。

(3)成长期:重点在于市场风险,需要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细分市场,增加营销投入,完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

3.2.3退出阶段

重点评估风险(退出方式及时间选择)。需要实施投资过程的动态评估;将受资企业分为三类:成功、一般、失败。对于成功的企业,要加快培育辅导,尽早公开上市,以获得最大利润并及时退出;对于一般的企业,要保持稳定发展,通过并购、次级转让等方式退出;对于失败的企业,要及早提出预警,协助其改变经营方向或选择破产,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3创业投资风险的系统管理方案

3.3.1集合出资,实现风险共担

创业投资主体一般分为:长期性基金(如养老金、保险金)、风险投资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大企业及富裕家庭和个人等创业资本提供者。由确定或不确定的多数投资者进行“集合出资”,能够较好地保证创业企业适时、足额的资金需求,同时能共同分担成本和风险,还能够在创业公司的未来上市方面提供多方协助。

3.3.2进行分阶段投资

创业投资主体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将资金进行分阶段投入。其最初投资额比较少,随着企业逐步走上正轨,创业资本再不断跟进,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中止投资吗,通过这种策略把风险降至最低。

3.3.3实施动态评估机制

要使创业资本低风险运作,实施动态评估机制是其根本保证。投资前,能否从大量项目中筛选出,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科学评估,是进行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它包括产品技术评估、经营计划评估、市场营销评估、财务及投资报酬预测等。投资后,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实施分段、分期的动态评估,以确定下一步是继续追加投资还是中止或退出投资。

3.3.4适度集中产业领域

今天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任何单个的创业投资机构都不可能涉及所有领域,只能选择优质,相对熟悉的投资领域进行投资。这样利于:一,在自己熟悉的专业投资领域,对项目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价值有较强的洞察力,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投资的方向和动机;二,在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3.3.5对项目投向的组合管理

创业投资主体可以对不同阶段的多个企业进行组合投资以分散和降低总体投资风险。为避免对一个企业投入过多精力,更好地把握创业投资机构的战略发展,同时为了发挥其他股东特别是创业企业的积极性,创业投资机构主体一般不单独控股,通常只占被投资企业全部股权的10%~30%。

3.3.6财务风险的管理

资金的风险贯穿创业投资的全过程,一般可以采取以下3种策略来降低财务风险:尽量投资多个企业资金需求的不同阶段,以免造成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或资金的无谓闲置;在项目的组合上,将项目的投入和退出时间尽量错开,以方便资金的流动运作;在整个的资金运用中单独划出一块进行短期资金运作,在保持适度流动的同时,可获得一定的收益。

3.3.7进行创业投资的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风险承担者通过经济和技术手段将风险转移,它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指创业投资主体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将风险部分地转移给保险公司来承担。非保险转移指创业投资主体利用其他途径将风险转移,如合同担保等。

3.4强化投资后的管理

3.4.1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管与控制主要分为事前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决策方案、监管跟踪与事后风险评估。

3.4.2构建投资后的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通过对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的监控使管理层尽力去增加企业价值,从而使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得以实现。

3.4.3完善投资后的激励机制

对投资后的管理,一方面要采取科学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实施积极的激励机制,即通过激励安排来激励管理层为投资者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防止牺牲投资者利益来谋求个人利益或管理集团利益。

3.4.4做好投资后的管理服务

风险公司除了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外,主要还要提供各种管理服务。在企业发展的前期,帮助企业挑选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是参与面试并提供参考意见,在资金的筹集及配套使用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在企业发展后期,风险投资公司所拥有的关系网络有助于风险企业寻求专业服务。当企业再发展资金缺乏时,风险投资专家会考虑再投资或帮助企业寻找一个相关的投资伙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