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科学探究;对照实验;实验变量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比如就与历史、哲学不一样,历史学家可以对历史作出这种或那种的解释,但生物学不行,其主要区别点在于它的实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教育过程,以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在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成果的影响下,毫无例外地把“科学探究”确立为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在科学教育中采用的科学探究通常叫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或者探究式教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在科学探究式教学,应该注重哪些问题呢?我们可做深入的讨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在教学中,老师应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结合教材,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笔者前年参加了一次中学生物实验创新比赛,某高中一位生物教师利用在菜市场买菜的途径中,发现水沟中废弃的鸭胆囊异常的大。于是,他提出了能够用鸭胆囊来做选择性透过膜的实验吗?通过把新鲜鸭胆囊分别放入浓盐水和纯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最终实验成功了。还有一例:初中生物探究“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这实验中,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凡士林是什么?粘住灰尘,能否用家中的猪油代替?他们都说厨房灶台上灰尘特别多,因为上面有油。第二个问题是争执了许久的,就是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有的说是中午、也有的说是下午,也有个别说是早上。我就让这些各抒已见的人探究这问题,有了结果再辩论。通过这次的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另一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于无疑中生疑,方能大进”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比如,初中生物中的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是验证环境影响着生物生存的实例。教师可以通过拍摄一个捉鼠妇的片段或者讲述捉鼠妇过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搬开砖块时,鼠妇会跑得无影无踪了呢?”、“是不是鼠妇受到了惊吓?还是鼠妇怕光等等。”同时,学生亲自与身边的小生灵接触,他们心中渐生了爱惜生物的情感。
二、设计和控制探究实验中的变量
中学生物教材中,常常提到对照实验,它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的理想状态。首先,探究实验变量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比如,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光是变量;在研究“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中,是否加入唾液作为变量。其次,要控制好探究实验过程的其他因素,一般对照组和实验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他因素要处于相同的理想状态,如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土壤的干湿程度、温度等条件都要相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再者,探究实验对象的数量要适宜,如在探究“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先天”中,菜青虫数量过少,会使得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菜青虫数量过多,会使实验过程变得繁重。
三、做好探究过程中的表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作为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对探究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表达与交流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锻炼交流的本领。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实验探究课,学生在做、动、玩时干劲十足,热火朝天,而在交流环节中却骤然降温,全没了声音。如何提高表达和交流的质量和效率呢?
1、创设民主氛围,建立交流“平台”。在交流时,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交流氛围,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
2、采用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热情。积极的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在学生内部产生一种内驱力,争取实现更高的要求。学生是“夸”出来的,每组学生的探究结果都需给一个正确的评价。如,“光”对鼠妇的生活的影响这个探究活动中,有一组的结果是:2只鼠妇在有光下和无光下出现的次数一样,那么无法判定光是否会影响它的生活。我问孩子们,为何只用2只鼠妇做实验?他们的答案是:没抓到那么多鼠妇,再说二只鼠妇更好判定。我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他们,因为他们为我们应证了书本P17的讨论: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正因为他们鼠妇数量太少而造成了实验结果有了很大的偶然性,而别的组用10只鼠妇,其实验结果就可看出在黑暗中的鼠妇多于在光下的。在这里用2只鼠妇的孩子还是为全班做了一个反面的验证,也是不错的。经过了这次实验交流后,全班学生都敢对自己组的实验结果“实事求是”了。
在探究活动的表达与交流中,许多孩子的闪光点也给蹦出来了,得到了同学们及老师的肯定与赞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加了许多,也更充满了自信,还获得了同学们之间互相欣赏、互相激励的情感。
总之,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做到了适当地“放”,巧妙地“扶”的话,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认识了自然与生活,而且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找到了展现自己亮点的一个新平台。
生物是指一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而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学好生物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加强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会发现、探索、合作及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技能,以实验促教学,切实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
一、实验材料——就地选取
1.选取“易控性”的实验材料。生物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而生物实验的对象自然也是“生命体”。因此,面对活生生的生命体,必须保证它的“易控性”方能促使实验的顺利完成。例如,在教学“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时,由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是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鼠妇提供两种环境:阴暗和明亮,以此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在得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设计出引申实验:温度、声音、湿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探究出鼠妇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的主要目的不在鼠妇,而是所有生物体,因此,也可以引导学生选用蚯蚓作为实验材料,由于蚯蚓对光有强烈的反应,更易于促进实验成功。
2.选择具有“操作性”的实验材料。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必须严格遵循课本的要求,只要能得出准确有效的实验结果,教师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实验材料,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地修改实验。课本要求选用四个腐乳瓶,这就完全没有必要,学生完全可以选择易于寻找并方便利用的容器作为材料。而对于种子的选择亦然,只要是不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种、菜种等。通过采用这样更具“操作性”的实验材料,不仅使实验变得更加人性化,符合学生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究实验——注重过程
1.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发现问题的源头,也是学生学好生物的第一步。在生物的世界里,既有眼睛看不全的事物,也有眼睛看不见的事物,这些人类无法直接通过眼睛观察到的事物,组成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微观生物世界,而通过认识生物微观世界正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有两个关键步骤: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和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前一个步骤的重点是操作,后一个步骤的重点是观察,而观察正是本实验的中心内容。因此,当实验进行到观察环节时,教师不但要求学生能在显微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同时能观察到它的其他特征。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延伸实验内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组织细胞进行观察分析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了生物的微观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不同细胞组织的观察和认识。
2.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初中学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重,且动手能力强。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出有效可行的探究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理解生物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茎的输导作用”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茎的结构和输导功能,因此教学内容相对感性和直观。为了让学生将感性直观的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准备一瓶浓度适中的红墨水和3支新鲜柳枝,柳枝分别编号1、2、3;其次,1号柳枝原样不动,2号柳枝剥去表皮,3号柳枝摘去叶子;再次,将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带到没有光线的房间,分别将1、2、3号柳枝墨水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最后,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茎的输导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实验结果——引导反思
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等,都只是为实验结果以及通过实验结果产生的反思打基础。任何实验,如果不能引发思考,那它即使完成得再漂亮也是无用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让实验激发学生的独立反思,实现实验的最终价值。
例如,在教学内容“陆地生活的动物”时,课本中有一个饲养并观察蚯蚓的实验。这个实验的重点是观察蚯蚓对土壤湿度、温度、疏松度的选择。这个实验和“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也可以相互借鉴。于是,我引导学生将两个实验串接起来学习,并比对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通过这样的迁移拓展教学,不仅能更全面系统地教学生物知识,同时也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反思,提升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可行的生物实验,将深奥难懂的生物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直观现象,在现象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以下我就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动手激趣,重视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七年级上册教材共有探究性活动57个,本册教材安排了6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每个探究基本上都包含了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本书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
在教学中个人认为,教师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1)需要做对照实验吗?需要探究几个变量?这么多变量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要几个实验装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探究实验重点在于控制变量法,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其余条件都相同。这次活动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这样,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授人以渔,规范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教材专门安排了《探索生命的方法》这节内容,编排了实验法研究的示例——“蛆是从哪儿来的”,并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七个步骤。本人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七个步骤的记忆而忽略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不能只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忽略各步骤的独立性。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本人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比对课本示例,完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中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要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本人有意识地设计了针对思维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子设计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教学难点,而且可以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感觉到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而明确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也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
本人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不同的探究实验,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总结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从实验目的获取。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什么? (光)
方法二:分析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推出。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首先演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别泡在浓糖水和清水中的萝卜条所呈现的不同现象。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不同溶液中的萝卜条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果将已经皱缩变软的萝卜条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浓糖水和清水有何区别?萝卜条的细胞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实验原理是细胞吸水或细胞失水,找出实验变量——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主要在实验设计中理解“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巧妙地设置对照组”、“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掌握了实验设计的关键,一举突破了实验设计的难点,所以对紧接其后的探究性实验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不能形成能力。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1.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实验中增加将天竺葵的叶片与银边天竺葵叶片直接进行对比实验,用淀粉的产生部位同时也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藉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培养合作精神的根本在于培养合作意识。只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之成为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才能达到人和人的和谐合作。结合生物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不过也要认真钻研和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突破口和结合点。
秉持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进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讲解时,应该摈弃传统的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而让学生模仿科学家一样做实验,用青蛙观察搔扒反射。这样便让学生亲自构建兴奋的传导过程,还课堂于学生。
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实验经费的不足的问题。利用我们山区的优越条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的田野里捕捉小青蛙。小小的活动不仅准备好了实验用的青蛙更是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四位学生利用一只小青蛙做搔扒反射实验。
在实验步骤中就要用解剖剪剪去头部(留下颌),观察它能否翻身,如果它不能翻身,则脊蛙制备成功,即可观察是否还有搔扒反射。实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学到更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这既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利用生物活动课拓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课堂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课外实验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空间广阔,这更有利于学生的进行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活动课有着丰富的活动题材,有着广泛的活动空间。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本节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结果了解到生存在生物圈中的生物,其生活会受到外界环境(光)的影响。当然,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一定能知道在环境因素的非生物因素中除有光的影响外,还有水分、温度等的影响。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探究实验对这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加以验证。于是学生就可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以及“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学生自主独立设计实验,将唯一变量由光照变为土壤湿度或温度,在难度没有加深的同时亦拓展了学生的生物学思路和视野,得到真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实现有效探究。
三、运用生活现象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索理念
边远山区的部分教师由于对实验课教学目的认识不足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的错误观念。教师讲实验而学生不做实验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使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真正让学生主体参与的较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较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准备工作中的几乎没有,在实验课上,教师代替学生的情况还很普遍,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物课的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我校的条件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使学生在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了要掌握的知识的印象。
高中开学第一周周记范文一
带着几分惊奇与担忧,我走进了盼望已久的成外校园,准备进入初中的学习。初中,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它意味着我们将告别小学时的那种游戏般的生活,将自己变成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迅速适应初中的紧张且有计划的学习。站在教学楼前,我在心中许下誓言,一定要努力学习,实现我的伟大理想!
随着初中生活的幕布逐渐拉开,军训的号角缓缓吹响。不知道是老天开眼,还是我们实在太幸运了,我们的军训时间被确定为一天半。和其他学校长达7天的军训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这个消息让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着实长舒了一口气。
我们这个班的军训教官姓白。在我的眼中,白教官无论是从外表上看还是从语言上看,都是一个十分仁慈的人,看来,他是绝对不会对我们下重手的了。可是,这样我们不就得不到丝毫的锻炼了吗,这可怎么是好?后来发生的事大大出乎了我的预料。也许是同学们懒散的状态激怒了教官,教官逐渐把“手下留情”改成了“手下不留情”,――罚我们站军姿。以前体育课上,体育老师也教过我们站军姿,但是最长也只站了5分钟,而白教官却命令我们站20分钟。
面对教官严厉的话语,我在心中问自己,你可以吗?你行吗?站20分钟又会有什么后果呢?不就是多晒太阳嘛!革命者上刑场尚且不惧,我如果一遇到站军姿之类的困难就只想到逃避,算什么男子汉!我迅速按照教官的要求,挺胸、收腹、手贴裤缝……刺眼的阳光照射着我们。这一刻,我顿时感觉到这才叫一个集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维护班集体的利益,不让别人瞧不起,大家忍受着太阳的暴晒,任由汗水浸湿衣衫,依然如巨人般矗立在天地之间,毫不畏缩。当天晚上,我卷缩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睡。
开学第一周虽然有充满苦涩的军训生活,但这却丝毫无法掩盖我们对于学校的新鲜感,我们同室四人组成了懒虫军团,在班级中结交了许多的朋友……诸如此类的事不计其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初中第一周时间虽短,但是酸甜苦辣却是样样俱全。俗话说得好,“新生活,新气象。”很期待下一周的到来,不知道到时会发生什么五花八门的事儿,学到什么闻所未闻的知识呢?
高中开学第一周周记范文二
上高中了,第一节课是生物课,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一次实验,由于这是我们这学期在生物实验室所进行的第一次实验,对实验室的一切都觉得新鲜,东瞧瞧,西看看,又想摸一摸那些精密的仪器,但由于,老师叮嘱过不能随便动实验室的仪器,便克制住了自己。老师在实验室讲了一下实验室的要求,仪器的使用方法,就进入了正式的课程中。
这次实验的题目是:分析光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是否有影响。我们组认为光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有影响,鼠妇喜欢阴暗的地方。定了本组的观点后实验便开始了。我们把10只鼠妇放入沿壁盖有黑纸的培养皿里观察,只见他们在培养皿里爬呀爬,并不断地爬上培养皿的壁上,可由于它们的爪子勾不住沿壁,三番五次地掉了下来,摔了个四脚朝天。观察后,我把一张半圆形的卡纸放在了培养皿上,遮住了部分光,在培养皿内形成了一片阴暗的区域和有亮光的区域形成了对比。
随后,老师开始计时,没一分钟记一次数,数未遮着区域鼠妇的数量。在这个时间里,不断有鼠妇爬上沿壁,又掉下来,后来竟有一只爬了出来,小腿一个劲地倒腾,快速地爬离培养皿,他“越狱”了!做为一名“守卫员”我有责任把它“捉拿归案”!我轻轻第从它的后面捏住他,把它送回了“家”里。“第一次计数!”我听到这声,便机灵起来,眼睛转来转去,目光在培养皿里搜寻着鼠妇的影子。“一只,二只,三只,四只,五只!一共有五只鼠妇!不多也不少!正好一半!”一分钟过去了,鼠妇丝毫没有累的意思,在培养皿里爬来爬去,那两个触角晃来晃去,傻乎乎的。还有一只鼠妇竟绕着培养皿转起了圈!“二次计数!”“6个”……“四次计数!”“4个”……“九次计数!” “7个!”“第十次计数!”“5个”“计数完毕,计数平均数!”“5个”啥!为什么是整个数量的一半,那我们的观点到底是否正确呀?唉!怎么搞的?
最后,全班的结果出来,我们终于得到了最终答案:鼠妇喜阴,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耶!我们的观点对了!
上高中后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
高中开学第一周周记范文三
又是一年9月1日,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新的学期孕育着新的希望,所以,我应该打足精神,抛开上学期取得的或好或坏的成绩,在初二上学期的学习中充满信心。
首先,我认为,学习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像我--理解能力还可以,老师讲的东西不是不懂,但却总出错,而且对于一些死记硬背才能学会的东西总觉得不耐烦,因此,在这点上,我希望自己能在新学期里对待学习更认真,更有耐心。
就此,我再生物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转变学习方式的尝试。简述于下,向同行请教。
一、创设情境,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和合作交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真实的情境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并将之内化,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他做人的标准。创设的生物情境应符合以下几个特征:①客观性,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汲取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并在学习过程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②愉悦性,情境要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③实用性,初中生对学习的兴趣取决于对课程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参观,介绍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如银杏、白果、公孙树、大叶黄杨、女贞、法国梧桐、苦楝、木槿、玫瑰、紫丁香、无花果、龙爪槐、国槐、连翘等。
二、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探索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布鲁纳曾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把结果记录下来,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真正的学习肯定是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在生生和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一课是“探究光的鼠妇生活的影响”。要完成这节探究课,教学中必须有数量较多的鼠妇。这就要求学生提前去捉鼠妇。这时候就可以按学生分组的名单安排每组需要捉多少鼠妇。其实在学生捉鼠妇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在考虑,什么是鼠妇,在什么地方才能捉到,本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捉鼠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资料的获取和分析、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成果的交流和表达,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在学习过程中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在过程学习中教师要勇于放弃霸权,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积极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的亮点,引导学生争论、探索、创新和实践,实现在做中学。
三、让问题统领学习进程,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初中生心理具有自主性、探索性、求异性、社会性等特征,喜欢挑战,只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贴近学生实际,同时要留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讨论、探究和表达,即有较大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少采用一问一答和一问群答方式,这样看似热闹,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的教学中,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与被食关系外,动物和植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当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实验设计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等。在执行实验计划的全过程中,都要提醒同学注意实验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能说明什么,不一致又能说明什么。从而使学生总是处在渴求的探究欲望中。实验完成后,要引导学生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实验结论。本实验可能受时间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是多样的,我们不能妄加批评和斥责,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抓住学生的异常表现,鼓励其表达与交流,这对学生的发展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组织多样化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长期应用单一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挫伤。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钻研,每一种生物学习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发挥它们的优点,如角色扮演可以使价值观具体可见,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内化有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动物资源”时,让学生扮演各种动物,在表演、观看和讨论过程中认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一堂课内我们要把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调动各种学习器官,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一直沉浸在学习快乐之中,学习显得丰富而有序。
五、开发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4-01
初中生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界的话题和焦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一、用问题,激励学生求知欲
好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好的氛围的形成重要途径就是“激励”。例如,教师一般课下要布置预习任务,如果教师不注意预习任务的有效检查,学生的预习也就流于形式,同时学生的预习水平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对于课下预习情况进行我习惯让学生首先提出自己预习中的问题检查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提出问题检查激励学生的预习。检查的问题大都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题目,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达到激励学生课下预习。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预习问题给以肯定,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增强,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好的课堂氛围自然就会形成。例如学生准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材料――鼠妇时,我布置的任务是,在捉鼠妇时,记录鼠妇的生活环境特点、观察鼠妇的身体结构特点等。结果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鼠妇身体能卷成球,有的则不能?”、“鼠妇身体的颜色都一样么(自己捉到的鼠妇颜色不相同)?”、“鼠妇吃什么东西?”、“自己家的拖把上为什么能长出鼠妇?”等等。
学生的问题很多,但是我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多,影响课堂教学而否定学生的问题和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并且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少,这与学生知识水平有关系,但我感觉还有很大一方面是学生年龄大了,羞于提出问题,特别是自己感觉很幼稚的问题,这与教师对于学生问题的评价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提出和回答问题,即使提出的问题很幼稚或者答错了,我们也要多鼓励,不要过多批评。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让成功,激励学生的学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内在要求和搞好学习的良好愿望,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人无完人,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学生的缺点,并且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就会自暴自弃从而出现厌学的情绪。如果我们多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最大限度地创设和实施多种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那么激励教育就会增强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信心和勇气。例如我现在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学生比较特殊,通过课堂上的问题回答看出他读书很多,但是作业经常不按时上交,有时上交的作业书写特别乱,作业中的错别字是防不胜防。面对学生这一点我找过他几次,但是效果都不明显。与其他老师交谈时,也有同感,一句话:这位学生已经无药可救了。但是我不甘心,一次将他写错别字比较多的作业在班上展览,其他同学都对他提出了批评,他仍然是我行我素。有一次我发现他的作业出现了好转,我抓住这次机会,在他的作业中写到:原来你的字写的很漂亮,很整齐,相信你一定能保持下去。同时在班上我也表扬了他,看着他脸上久违了的笑容,我知道这次的效果一定很好。确实是这样,这次之后,他的作业每次都能按时上交,书写也认真多了!在作业中我也经常给以鼓励性的语言,如: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等。现在我再也不用更多的为他能否按时上交作业、认真对待作业而发愁了。看到他的转变,我高兴极了,我相信这就是激励的力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感觉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如学生成绩有所进步,及时说声:“这次成绩进步了,相信下次你会更好”;看到学生劳动很卖力,及时给以表扬,并递上自己的手绢;看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现象,及时拍拍学生的肩膀,给以赞许的目光等。这样的鼓励和赞许的场景,学生由衷的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激励,学习和工作中会更上一层楼。
三、关注后进生,激励后进生进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而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利用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实验前应先进行理论的教学,要让学生清楚掌握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学生有了理论的基础和依据后,在实验过程中就有了方向,就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大展拳脚而不会漫无目的地盲干。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有的学生提出平时人们用松节水溶解油漆,所以用松节水代替酒精效果应该会更好。于是我鼓励他尝试他认为更好的方法。在“观察草履虫”实验中,我让学生自己配制培养液,看谁配制的培养液更能吸引草履虫。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争胜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教师在实验中还应设法增加探究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如我在做光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中,我增加了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而验证了水分对鼠妇的影响,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地方更容易找到鼠妇。又如在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中,我又增加了把叶片浸入热水中,比较叶片正、背面气泡的数目,从而验证了为什么要选择叶片下表皮作材料观察气孔等等。这样,增加了实验的内容和深度,使学生不会只是“照方抓药”,不单为实验而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老师在演示实验中,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上讲台代替老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去解释实验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时,老师从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对实验进行加工、改进,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设置错误,让学生在听课和观察中突然发现,并加以纠正。这样可使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进行呼吸运动与膈的运动的关系的演示实验,我让学生用矿泉水瓶自制教具,并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示实验、探究,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又如在进行金鱼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后,提出新的问题:用灯光代替阳光,是否有气泡出来?用其他植物代替金鱼藻,行不行呢?在验证种子萌发过程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时,我改变了方法,直接用针筒抽取里面的气体,注射进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等等。通过新的问题和对实验进行加工,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外、家庭小实验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课外延伸,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感受和体验,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小实验是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类实验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实验方案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品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因此,让学生进行课外、家庭小实验,无疑更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布置学生在家人的陪同协助下,制作甜酒,还要求带一点点回来给老师品尝,看谁的甜酒最好喝,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又能培养亲子间的和睦关系。在进行“探究鳍在鱼生活中的作用”课外实验时,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家中至少种一盆花,发一张相片给老师,看谁种的花长得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发豆芽,看谁发的豆芽最好。让学生参与植物园的管理,看谁种植或喂养的动植物最好看等等。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良好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在做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之前,我先请学生谈论一下“你在哪里见过鼠妇?或你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当时的情形怎样?”在学生兴高采烈地谈论这些问题之后,紧接着我问:为什么鼠妇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假设提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怎样来验证这一假设呢?紧接着学生热烈地讨论实验方案,完善并实施实验方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仅做适当的引导,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常用方法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并使学生热爱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大胆质疑,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要呵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奇谈怪论”。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现行新教材探究的主题都是很贴近我们生活的现象,大部分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只是熟视无睹,没有去思考,因而没有从中发现问题,但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
三、结合具体探究活动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多环节、多层面的活动。但在实践中,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一堂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环节,要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各个探究性活动要求达到目标的侧重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去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有的活动探究的问题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如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有的探究活动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当然有些探究活动有几个侧重点。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某一探究活动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某方面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思维活跃,具有许多潜在的能力,经过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七年级上册最后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实验,这一内容是学生刚学习生物近一个学期,课堂中我在学生了解了蒸腾作用的概念后我问,如何来验证蒸腾作用是通过植物的叶片散失水分的,请你设计实验画出实验装置,同学们都设置了对照试验,学生设计的实验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绝大多数用了两盆相同的植物,一盆去掉了叶,然后各罩上一只透明的塑料袋;还有个学生设计用一盆植物,再选取数量差不多的两组枝,其中一组去掉叶。从他们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学会了设置对照试验和严格控制变量,设计科学合理,科学探究的能力已大大提高。
四、合理和多元化地评价
在“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应实行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并采取多维的动态式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激励为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可以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组,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的进行有良好的影响。应注意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教学等功能,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科体系、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走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师巧妙引导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开创思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
1.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2.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3. 运用两个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1)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2)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比如,在使用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初中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
4.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1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 “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 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 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
关键词:导入艺术;情境教学;中学生物教学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成功的课,不仅有水到渠成的过渡和顺理成章的结课,还应有精彩的导入。“万事开头难”,导入设计的成功可以在上课的形式和内容上增强趣味性、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具有引导性,也为整节课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情境是一种感情境界,情境教学是指为学习者创设的能引起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就能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背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十分重视教学情境设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本文拟在自己日常的教学中,就创设情境教学在导入方面略作讨论。
一、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贵于思,思贵于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置教学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分析问题和学习问题的活动。
如何在课堂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影响课堂成败的关键。比如: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因前一节课学生学过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和人类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在导课时,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然后问“那么他们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谁能列举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实例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很大兴趣,学生就会互相讨论甚至有的学生会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他所知道的,如酿酒、制作面包、药用等等,都需要利用细菌和真菌,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活跃了,为整节课定下了基调。
讲授“鱼的侧线”这部分内容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知鱼是高度近视的,可它们生活在随处是暗礁的水中却不易触礁,为什么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然地在轻松愉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的阶段——侧线的作用。
二、通过创设亲身体验的生活情境导入,加强学生体验教学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或见到过的生活原型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但在设置生活情境时应注意两点: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现实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生活的经验积累。所以,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进入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在学习“免疫和计划免疫”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假如你身边的人感冒了,你怎么办?”“你的同学长水痘了,你一定也会生病吗?”“完整的皮肤一般不会发生炎症,而破损的皮肤为什么容易发炎?”再如,在讲到“用药和急救”这一节时,学生对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出血都有体会,并知道怎么处理。但对动脉出血以及急救方法还是不深刻。去年笔者在讲这节课前,刚好学校一个学生出了意外,手腕被玻璃割伤到动脉,很多学生都看到了那种情景,在笔者的指导下:打120,用毛巾在上臂处压迫止血,包扎伤口,再送往医院。所以,在上急救那节课时,在讲到动脉出血应如何处理时,学生就可以争先恐后地回答,并能通过记忆把处理方法讲出来。
三、设置实验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常用仪器,具备一定的式样操作能力,还要具备验证简单的生物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要对生物学问题具备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等。生物实验的直观、生动、鲜明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并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生物学兴趣。在初中生物第一个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鼠妇,了解鼠妇的生活环境。学生很少接触这类小动物,就急于想了解、知道鼠妇,在上课时,每一组的同学都带来了几十只的鼠妇,再通过上课的小组合作探究方案,实施探究实验,最后展开交流等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鼠妇的生活环境,而且自从那节课开始,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四、设置科技情境导入,拓展学生的生物学视野
生物科学是自然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正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认识和理解有关生物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上课过程中一直力求在课堂中切入最新生物的科学技术。如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和到2003年死亡,2001年2月上海人民医院商庆新教授研制成功的“人耳鼠”;说明我们在克隆技术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为我们人类的疾病治疗带来了福音。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授及其研究的杂交水稻,1999年我国跻身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
五、巧用诗歌、谚语创设情境导入,知识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自然界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我们可以选择一二插入到课堂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以通过诗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色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完成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除以上情境的创设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模型、文学、回顾科学史、交流的情境进行导入。情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积极主动地去听、去想、去动手,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真正使上课回归到生活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但在创设情景教学时也不是为了情境教学而情境,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创设,如果只是为了丰富课堂活力,而过度重视情境的创设,为情景而情境,则失去了创设情境的真正意图,反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所以还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适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不能伤害学生心灵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徐土昌.构建教学情景的创设[J].中学生物教学,2009(1~2).
[2]伊敏.感悟生物教学的情境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09(1~2).
[3]叶春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4(9).
[4]何克杭.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
关键词:中学生物园;生态资源;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103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中学生物园是指在中学校园内建设的,与生物学科相关的所有园地的总称。中学生物园一般由生态区、专类区、探究区和科普区等四大部分组成。生物园是为教学服务的“绿色教室”,也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通过生物园,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及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更能够使学生认识自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物园生态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一、利用校园生态资源,掌握生物学科基础知识
具备生物科学知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引导学生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结构,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对其进行扩展,联系有关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特别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知识,只有将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才能形成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利用生物园的丰富资源,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将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例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群落的有关知识,再将学生带到校园中,利用水生生物园的生态资源,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如:群落的概念、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生置身于生态园中,通过观察回顾,对群落的概念和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脑海中自然而然形成有关群落的知识框架,从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借助水生生物园的生态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利用校园生态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力素养,参照《数学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构建出生物学科能力应该包括:1. 观察与实验能力;2. 生物认知能力;3. 科学思维能力;4. 科学探究能力;5. 生物信息能力;6. 实践创新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科学思维,生物认知和生物信息能力是基础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生物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三个并列作为延伸能力。生物园拥有丰富的物种和生态环境,为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供理想的场所,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平台。首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态度。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之前,将学生带至阴生生态区,让学生寻找鼠妇,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可能有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而有的学生怎么也找不到。这时,教师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呢?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最终,学生发现只有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才容易找到鼠妇。于是,学生会进一步提出问题:“鼠妇的分布受光的影响吗?”“鼠妇的分布受湿度的影响吗?”通过这种观察、思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为了寻找答案,各小组同学确定了探究的目,作出假设,设计试验,开展试验,观察记录。整个过程学生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培养了观察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掌握探究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三、利用校园生态资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也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素养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的培养必须依存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中。利用生物园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其与人合作、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例如:利用生物园的植物和场地,开展“探究影响植物叶绿素形成因素”的实验,学生探索了光照、水分、无机盐等因素对植物叶绿素形成的影响,学习了对照试验的设计要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而在利用水生生物园进行“水浮莲净化水质实验”时,学生团结协作,有的到河涌取水样,有的准备鱼缸,通过各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时,即使实验失败,也要如实记录,而不能弄虚作假,养成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生物园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渗透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品德教育,及时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爱护动物的良好道德品质。
总之,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园的生态资源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行培养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措施,活动过程不仅仅关注学生实验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最终,在实践活动中也能彰显人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