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实践的作用

社会实践的作用

时间:2023-06-02 09:2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实践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实践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19-02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尽早地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使得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更加丰富和健康,对其将来更好地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许多高校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但是,高校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形势的认识和研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社会实践的作用逐渐降低,现在的社会实践已经流于一种形式,其内涵和作用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大,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和高校引起重视,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进行应对。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在成长的阶段,享受到父母和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们经历的风雨较少,受到的苦难较少,这种生长的过程看似非常幸福,但是没有培养出孩子较强的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太强,懒惰和不思进取的现象极为严重。而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融入社会,让他们经历一些以前从未遇到的难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认清自己,通过社会实践,还能让大学生掌握许多有用的信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非常有帮助。

2、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许多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就会出现较多的不适应,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和高校的节奏、环境等要素完全不同,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社会不会庇护任何人,所以,在大学期间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够让他们尽早地适应社会的节奏,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显著地提升,有助于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完美融合[1]。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的认识

一些高校的领导层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将其视为课堂教育的辅助部分,或者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在领导的过程中,没有做到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没有在社会实践投入太多的资金和人力,使得社会实践的效果大大降低。同时,一些高校教师在认识和工作上也存在问题,将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帮助非常有限。此外,大学生自己的认识也存在问题,重视考试的成绩,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

2、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目前,许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作秀”的因素,例如我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以调研、参观、发放宣传材料等作为活动的主要部分,然后照几张照片或者拍摄一段视频,就完成了社会实践的任务,这种活动的意义几乎没有,甚至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有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更像是一种旅游,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几乎学不到任何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忽略了社会实践真正的意义。

3、大学生的主动性较差

由于宣传效果较差、社会实践的口碑较差,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会出现不积极的情况,许多社会实践主要是为学生干部、党员、特长生等准备,普通学生的参与机会也非常有限,这从而也忽视了普通学生成才的需要[2]。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1、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首先,高校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际的作用和意义,将其摆到正确的位置,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为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活动资金和教师力量,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并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参与。教师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社会知识,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要及时解答大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虑,帮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作为大学生,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努力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

2、形成健康的工作机制

高校除了要保证资金和教师力量的合理分配之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对外联络机构,为大学生寻求良好的实践机会,并进行合理安排和部署,还应当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最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都与社会实践存在联系,以此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

3、创新实践的内容和方式

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机会,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市场进行联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实践形式的选择上,要合理地分配实践的时间,不要全部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将实践机会与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公益劳动、创新创业等活动联系起来,拓宽实践的范围,通过多种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社会实践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形式,因此,社会实践应当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正确认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保证资金和人力充沛,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本身要积极参与其中,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取在实践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柯昌万.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J].西北工业教育,2012,(2):15.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载体。因而,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理论实效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大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通过理论引导和灌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修养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社会实践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灵活的教育方式,能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其效果自然也要大于课堂上书本的教授。因而,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作用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效果。哲学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所以,没有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只能算作无主观意识的一般人类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1]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随着时展,各种新形势、新变化应运而生,给社会实践的实施造成了各种困难和压力,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应与课堂教育有效结合,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作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缺乏有力的管理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指导相脱节。

2.考评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力量主要放在团队的精英实践上,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实践,以学生自主分散进行,仅要求开学后上交一份实践报告,缺乏一定的指导和保障措施,导致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直接抄袭或下载论文报告,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的发挥。

3.基地化建设难以推行

社会给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有限,特别是面对就业压力下,各企事业单位能提供一定的岗位共学生实践的很少。[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局限于公益服务、支教扶贫、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社会调查等,缺乏与所学专业的结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社会的实际需求的结合,也影响了长效稳定的基地建设。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强化育人功能。

把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到得修养课的教学环节,是高校两课中的重要改革,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能够更有效的围绕理论教学实现育人功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把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两课教研室等共同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机构,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机构要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学程的教学安排,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育内容和目标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同时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理论丰富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办法上也应给予奖励激励措施提升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2、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引导

目前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和宣传仅在寒暑假前下发文件或通知,这样不利于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各阶段的教育主题相结合,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目的性和态度。应把社会实践的宣传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让刚刚跨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对于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扩大领域和渠道,让学生多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3、加强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

结合专业所学建立一批稳定、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又能使学校和社会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在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巩固上还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多下功夫。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把空洞的理论知识演变为了易于接受的现实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思想道德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81。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培养韧性的教育实践

    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保障,是锻炼学生自强、奉献、坚持奋斗等品质的根本需求。针对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就要增加吃苦耐劳的锻炼。而坚韧的品质一定要在社会实践里去磨炼,不管是生存训练或者是军训,还是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学生都会遭受到不同情况的挑战。在处理困难以及面对挑战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拥有坚韧品质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因此社会实践的核心里不可以没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坚韧意志的教育。

    二.要适当地实施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必不可少的一关。针对以前学生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去分析,学校和教师进行干涉的比较多,学生自主面对难题的机会很少,磨炼的程度层次较浅。为了使学生在实践里有更多的磨炼机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地让学生做实践的核心,让学生将迎接挑战以及感受挫折当成必须进行的项目去对待,要让学生独立面对一些困难,实现社会实践中挫折教育的目的。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无非是进行教育。所以需要实施的教育目标及内容十分明确,要构建相关内容体系。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化的构建,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导向,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可实施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三.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的相同,二者是相辅相成且又相互推动的。课堂教学要实施理论上的传授,从而为实践教学铺垫基础知识,而实践教学要利用好主题,拿捏好核心点,进行实践结论,从而达到强化认识的目标。

    四.学校内实践和学校外实践的关联

    校内的活动其实同样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等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一些实践项目,比如挫折、诚信、坚韧和价值观教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校内的实践活动里。与此同时,还要激励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感受社会,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教师引导和教材构建的联系

    在社会实践的进程里,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模式从根本影响实践的结果。不过教师的资源是有限的,伴随着高中生社会实践接触面的逐渐增加,社会实践教材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社会实践基础,实施实践与教学相统一的教材会是高中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的核心指导目标。上述为笔者针对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一些研究分析及亲身感受,希望此文能对相关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4篇

课堂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两大重要环节,由于两者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我们在组织社会实践时,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在学校教育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一、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从地位上看,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它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学习间接知识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通过专门的学习,可以用最经济、最简捷的方法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精华继承过来。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高峰阶段,是大学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知识能量的关键阶段。因此,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书本理论知识。2.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两大任务,但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能力的大小与知识的多少成正比。从本质上讲,知识就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继承,离开知识的能力是原始低下的能力。3.知识的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科学的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前人知识成果的继承是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4.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长期作用。基础理论知识是核心知识,它涵盖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但作为知识核心的基础理论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长期起作用。5.学好书本知识是搞好社会实践的前提。社会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所以,社会实践必须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基础理论涵盖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概念,它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先导和智力支持,如不掌握这些理论,就会失去最基本的思考、判断能力,难以指导社会实践。但是,强调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虽然在高校教育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社会实践这一环,高等教育就会残缺不全。具体地讲,社会实践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巩固基础知识。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虽然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毕竟过于抽象,需要结合实际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社会实践的有机配合。社会实践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感,它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所以,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巩固、验证书本知识,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⑵检验、完善书本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同时,也受到实践的检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在事实上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或超前或滞后,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与社会现实完全吻合,还需经受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正好提供了这一机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获取直接经验,弥补所学理论的不足,完善所学的书本知识,同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加合理。⑶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有意义和价值。尽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实践锻炼。所以,大学生要想成才,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实践学习,并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书本知识。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深化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

1.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好社会实践教育。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必须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掌握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将来走上社会积累知识能量。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过于抽象,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必须到实践中去领会、深化课堂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2.社会实践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为课堂教育服务。社会实践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特定的内容和目的,有特定的服务对象。社会实践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必须紧密地配合课堂教学,为课堂教育服务。因此,社会实践教育要服从课堂教育的需要,社会实践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统一,社会实践的安排要与学校教学计划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使它们既各自发挥育人功能,又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成教育合力,确保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如果脱离课堂教学搞社会实践,势必造成社会实践的盲目性,冲击课堂教学,破坏正常教学秩序,社会实践的效果将适得其反。

崔会东: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借鉴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管理的做法,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管理和指导的有效模式,在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大量申报课题中抽选出若干课题作为重要课题予以立项,实践活动收到良好效果。这·有效模式的建立对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就是要不断研究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方式、方法,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2005年以来,笔者在总结以往社会实践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科研项目管理的做法,尝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是保证社会实践取得

实效的一种有效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开展了20多年,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效果越来越明显,因而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某些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在内容上缺乏深度,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上不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尚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实践中高校师生高知识层次的特点体现不明显,社会实践的功效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对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化管理,是研究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

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借鉴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管理的做法,提出创新的一种对社会实践进行管理和指导的有效模式。其基本点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大量申报课题中抽选出若干课题作为重要课题予以立项。对立项的课题,学校给予重点支持,选派指导教师,划拨必要的活动经费。实践活动的组织由学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结束后,学校对课题进行系统的评估,并评选出优秀课题给予奖励。

在项目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具体步骤为:

(1)选题和申请。学校社会实践项目办提供部分社会实践课题供学生选取,同时学生也可以自行选取题目,填写统一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表,上报学校项目办统一审批。

(2)立项。学校项目办根据课题申报情况,按照社会实践评定标准,对所有课题根据其内容的完整性、实践时间安排的合理性、预定成果的可靠性等进行统筹的选拔并最终确定立项项目。

(3)选派指导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教师·股由参加实践学生所在系的任课教师担任。在学生立项同时将指导教师情况随立项申请一起报送校项目办,也可由校项目办帮助实践课题组选派指导教师。

(4)社会实践的开展。假期开始后,各立项课题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日程安排开展实践活动。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保留证明信、宣传单宣传册、活动照片、音像资料等等,以备评估时进行查验。

(5)实践报告的撰写。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践情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新学期开始后两周内各课题组向校项目办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打印版,电子版各一份)及相关实践成果。

(6)评估。学校项目办组织相关专家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估。评估分两个阶段:一是对实践报告及相关实践成果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的评定;二是评估专家听取各课题组负责人对实践内容和实践情况的报告,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分析论证最后根据评估情况给出相应得分,从而确定最后的结果。

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显著特点:

(1)管理严格。从立项、开展到评估都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和细节都在方案中明确标明。

(2)立项资金批次化。对于立项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申报情况给予不同档次的项目以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资金采取分批次支付的原则,即活动开展初期支付一半资金,待评估后根据答辩情况确定剩余资金是否支付,评估中被评为差的项目将不再支付剩余资金。

(3)引入科研工作量。根据项目开展情况以及评估情况,对立项社会实践项目的指导教师计算科研工作量,工作量的多少以评估后的结果而定。

(4)评估环节指标化。评估环节不仅仅要求立项课题组提

交实践报告,同时要提交各种实践成果,而且评估标准中对每一项成果都给定了相应的得分,保证了实践成果的完整性。

二、运用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在项目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分步实施的系统工程。要把整个社会实践工作做好,达到预期目的,应该紧紧把握以下几点:

1.选题要充分

选题是社会实践开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采取给定题目与自由选题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学校积极准备,从社会实践的各方面、各领域圈定一定数量的、适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题目,并将题目下发到学生手中。参加实践的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适合的题目,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长提交其他题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由度,有利于调动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立项要精炼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所限,确定为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的课题是有限的。因此,为了重点保证立项课题的开展,必须要对项目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为:一要着眼于当前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项;二是要着眼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三是要着眼于涉及学生利益的热点问题;四是要着眼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与提高。

3.学生是主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项目化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具体步骤中要有充分的体现。首先,在选题阶段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交课题。其次,在社会实践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体现要更为明显。由于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只是起到全面的把握,所以具体实施都是由学生进行,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其思路和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中,落实八荣八耻对构建和谐唐山的影响的调查》课题组的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作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网站,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为其他课题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借鉴。最后在评估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经历、取得的成绩以及自己对社会实践课题的想法、建议,充分地进行讲解和表述,通过自身的表现赢得评委。

4.评估要科学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化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实践活动的评估。评估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真实开展,使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贴近生活。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估不单纯是对实践报告、研究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这样做可以既检验学生实践成果的水平,同时也可以将其中好的方面作为经验保留,为今后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5.成果要拓展

对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后,要最大限度地对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进行拓展。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如下工作:将社会实践报告编印成册下发给学生,扩大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通过座谈会、报告会、成果展等宣传形式让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谈体会,讲感受,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社会实践的真谛;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实践成果交流,取长补短。

三、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立项与非立项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

立项的社会实践项目与没有立项的社会实践项目同等重要。被列入立项的社会实践项目不是社会实践项目的全部,它只是整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立项的社会实践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重点选择的项目,不能以立项的社会实践项目代替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应该在抓立项的社会实践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来。

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

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实践成效的取得是有益的,但必须强调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为学生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还是素质的提高、思想的转变,都要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其他人不能代替也不能强制。让学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才能达到教育学生、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J陛,绝对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起到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选题,设计实践方案,督促学生和指导学生进行评估的准备。

3.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和实践都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因此要注意两者密切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解决理论上的困惑,在教学中培养实践的能力。因此,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德育课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解决学生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四、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后的结果:社会实践效果显著提高

1.实践报告水平高。社会实践形成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报告信息量大,数据多,对问题描述有理有据,具有很高的说服力。报告图文并茂,运用了大量实例,并辅以声音和音像资料,更印证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

2.学生锻炼效果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了社会,贴近了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厂矿社区、企业、农村等地,与当地的居民和群众进行了密切的接触,体会到了工人的艰辛、农民的劳苦,经历了严寒酷暑的洗礼,从而能够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 社会实践 就业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的群体中还不乏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研究生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研究生毕业后往往眼高手低,起点低、待遇低的工作机会往往直接忽略,而所热衷的部门往往因自身的能力而相差甚远,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毕业等于失业”“啃老族”的现象。于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就业不再风光,这就需要研究生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就业打好基础。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概念

研究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在学校培养指标的要求下,研究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进社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或团体实践。即在工作中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把书本的专业知识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全面应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奉献社会,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对就业的影响

同等学力的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差距基本微乎甚微,但是在社会实践中的“深浅”不同,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生就业的方向和起点,社会实践丰富的研究生在踏入工作中和同等学力无社会实践经验的研究生有着明显的差距。职场招聘节目《非你莫属》是一个能反映应届毕业生求职常态的节目。在2012年4月15日的节目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吴昆获得了6000元加绩效的工作职位,据数据统计,研究生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3000元,而作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吴昆正是因为他在学习期间成功的社会实践才能为他赢得这样的机遇;又如应届毕业研究生李铭攸凭借着其研究生实习阶段的诸多设计和作品获得58同城起薪8000元的工作职位。因此,研究生社会实践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目前制约研究生就业能力的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社会实践中研究生不仅能创造社会价值还能创造个人价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很多问题,低时效的社会实践对于研究生就业是相当不利的。

1.高等学校认知和管理不足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影响。首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等学校对研究的培养更偏于理论上的学习,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系统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其次,高等学校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安排更多是任务式的发放,这种方式虽然易于学校的管理和执行,但是在竞争激烈、就业环境严峻的今天,这种随机性强的任务式实践已经不足以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生更多的是需要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的实践。同时,高等学校开展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会的骨干开展。因此,高等学校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得不到研究生的广泛认可。最后,高等学校检查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状况更多注重的是实践结果,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过程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对于许多实践内容不丰富或者实践过程中缺勤的研究生,如果他们实习报告写得丰富多彩,材料准备的充足,他们也有可能侥幸得奖。

2.社会、家庭因素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影响。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社会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他们往往不愿意接纳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研究生进入他们的单位进行实习。社会中的很多企业接纳研究生只是为了帮助他们分担一些体力活,而且不愿意提供任何薪资报酬。一方面,研究生实践工作得不到任何薪资会使得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动力。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的是低等学历同样可以做到的简单的体力活动,这样的社会实践对于研究生来说没有专业性的指导和提高。其次,由于部分研究生家长思想观念的问题,他们认为教育应该以学习书本为主,其他的都是不务正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让子女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投入浪费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诸多不安因素,许多企业唯利是图,甚至有一些违法、诈骗组织专门针对这些初踏社会寻求实践经验的工作者。家长们担心子女上当受骗,宁肯自己辛苦一点也不愿让子女踏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

3.研究生自身的因素对社会实践的影响。首先,许多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的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他们看来,社会实践挣得的薪酬寥寥无几,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必要的理解。其次,部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出发点不端正。有的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的工资积蓄来买家里不曾给予的物品,这就使得研究生对于实践单位选择的意向,更多的是倾向于工资的多少而不是哪个单位更适合自己专业知识的提高和自身能力的塑造。最后,部分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导师指派的,他们不好拒绝老师的要求,但由于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消极怠工,而不能达到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

四、深度剖析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

1.从高校角度出发分析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首先,近几年研究生招收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高等院校没有更好的管理观念和不能逐个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和帮助。其次,研究生阶段设置了很多种类的专业,他们上课时间不相同,还要随导师做项目、做实验,因此研究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高等院校难以找到一个特定的时间来对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统一管理。最后,高等院校给研究生分配导师的数量有限,导致部分导师带着很多研究生,没有充分的精力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削减了导师和研究生的交流时间,致使导师对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缺少科学的指导。

2.从社会及家庭角度分析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社会不愿意提供工作机会给研究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研究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去公司也是一个学习、认知的过程,作为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公司,他们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运作效率来接纳研究生实习。另一方面,研究生进入公司实习具有流动性,他们好不容易能够在公司的运营中担任一定角色、掌握一定资料的时候,在实习期结束,研究生还要对添缺的人员进行工作上的交接,在某种程度上企业自身承担着风险,他们更多倾向于接受能够稳定的、流动性小的工作人员为公司发展提供持久效益。

3.从研究生自身角度分析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首先,研究生生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考上研究生的成员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职人员等,其中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往往对于一些集体性的社会实践关注不大,积极性不高,集体荣誉感和组织意识淡薄。另外,一些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往往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工作状态中,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认识不清,从而没有认清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研究生专业分散,研究的方向各不相同,作为同班级的同学一学期就相聚几次,在研究生的学习中群体规模不大。在完成相应的基本课程后,研究生跟随导师进入教研室完成相应的教研任务,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项目和论文的整理过程中。因此对于相对独立的研究生个体,学校对群体式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教育大大增加了难度。

五、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措施

1.高等院校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优化策略。首先,高等院校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就业压力日益显著的今天,硕士文凭不再是研究生就业的通行证,研究生需要大量的实习经验将他们的理论认识上升为实践。只有在高等院校重视研究生实践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地引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并给予研究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其次,高等院校应加强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给研究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环境。此外,高等学校还可以与校外企业做好交流、合作,稳定地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服务与帮助的同时,在企业中实习的研究生们还可以得到大量的理论认识和实习经验。最后,高等院校还应建立起一些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应涉及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要求、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评估。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根本上解决目前阻碍研究生社会实习的各个因素。

2.发挥优秀导师的作用,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时效性。首先,加强与导师的合作。研究生导师应该最清楚研究生各个环节应该完成哪些任务,他们知道研究生还应具备哪些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在参与一个科研项目的时候,老师和学生是一个团队,老师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和学生形成一种合作关系。研究生在与导师一起共事的时候,导师面对问题的沉着、冷静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无时无刻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当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处理其他问题时,也会应用到导师曾经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其次,加强与导师的互动交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的“教学相长”就是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和对将来职业的困惑向导师请教,导师会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导师面对问题时,其独到的见解、丰富的专业经验,他们的建议对于研究生能力的提高和择业的方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充分挖掘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研究生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要主动、积极地与学校研究生管理人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对于关系到自身权益的政策部分要主动参与、切实了解;面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定要心平气和地通过正常的方式与学校领导进行沟通交流,尽可能地使事情做到圆满。其次,研究生应加强与导师的交流和联系,及时地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并将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寻求导师的意见和指导。以导师独到的见解、雄厚的知识积累以及丰富的经验,一定会使研究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率,扩大实践的效果。最后,研究生同学之间还应该加强交流,毕竟个人所了解的还是有限的,倘若能够把资源汇总,在所有的信息全部掌握的前提下,在做出选择时往往会明智得多。另外,研究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可以与师兄师姐多多交流,因为他们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们的建议对于研究生来说也非常的宝贵。同时,研究生要提高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从中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为之努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建钢.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浅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5-0081-05

一、研究缘起与方法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2012年初,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

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研究多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主要致力于内容分析,普遍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主,其他的分析方式有立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的功能、促进全面成长成才的功能、推动大学生社会服务的功能”,立足于功能内部结构的“导向功能、拓展功能、创新功能、陶冶功能、检验功能、促进功能、推动功能”等。相对而言,实证研究方法采用较少,而从微观层面对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功能进行细致研究的更为少见。本研究拟从社会实践的主体――在校大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实证调查考察其对社会实践的功能认知、需求、评价及行为特征,为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提供参考。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社会实践分为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探索实践和社会活动实践三个类别,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从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培养积极情感、促进大学生涯发展、增强学生组织活力等维度进行细化,使“实践活动”和“育人功能”更加明确具体,据此研究育人功能的实现状况和改进措施。

研究以Z大学2012年9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大一年级刚入校新生除外)为抽样框,以学号排序并以等距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框,发放自填式问卷收集资料,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有效回收率为98.3%。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5.2%和44.8%,来自农村、小城镇、大中城市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1.4%、26.5%、22.1%,学生党员比例为22.8%,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37.5%、29.1%、33.4%,与该校整体情况相一致,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社会实践功能的认知情况

对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同。累计91.5%的人认为“应该必须参加”和“自己愿意尝试”,五分法的克里特量表统计结果显示,“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促进作用”、“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专业学习形成很好的相互补充”得分分别为4.27、4.18、4.00。各活动项目必要性的得分均在3.48分以上(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最高,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探索实践和社会活动实践三类活动都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

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认知方面,调查让学生们根据所见、所闻、所感勾选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作用和功能明显的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的认同度仍处于前列位置,同时学生们对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都有较为普遍的认同。

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呈多元化状态,无论是对自身情况的表述还是对他人的理解,都涉及精神、情感、能力、物质等各方面,同时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这既是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的体现,也是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力和客观效果的体现。

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与现状

调查询问了被访者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从统计结果上看,学生们的兴趣广泛而浓厚。15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的均在20%及以上的比例,其中6项被选比例在30%以上,另有“商业服务活动”、“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等三项被选比例在40%以上。学生们实际参与情况也比较积极,参与项目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情况比较而言,“商业服务活动”、“学术类竞赛活动”、“创业类竞赛活动”三项差距较大,实际参与的人数比例较参与意愿人数比例低出20个左右的百分点。

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愿与实际状况方面。两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调查设计了组织形式、参与同伴、参与时间三个维度的内容(统计结果见表2)。在组织形式方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情况呈现多样化特点。由“国际国内学术机构组织”、“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组织”、“同学间自发组织”、“本专业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27.4、26.5、9.2、4.9个百分点。在参与同伴上,“和外校大学生一起”、“和国际友人一起”、“和本专业教师或辅导员一起”、“和亲朋好友一起”、“和其他社会人士一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25.7、21.9、16.3、11.1、8.5个百分点。在参与时间上,对于“节假日”、“课程实习期间”、“平时的周末”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13.6、5.1、3.3个百分点。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66-03

高职高专护生包括中专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和参加全国高考的普通专科护士专业的大学生。这是大学生中的一个具有突出特性的群体,较之普通本科学生他们更具情绪化和个性化。他们存在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与事实上也存在对家人和他人的无奈的依赖的矛盾。为确保社会实践对这一群体素质培养的有效性,达到培养优质大学生的目的,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与数据统计的方法,结合调研走访,力求客观分析目前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发现其优点,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一、对象与方法

抽样选取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500名作为研究对象,在选取研究对象时综合考虑了参与调研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频率、类别年级等因素,以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及科学性。采用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为重点展开,通过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表、通过网络访谈、座谈等形式展开调查。

在调查方法上,广泛查阅了相关资料,自行设计了《高职高专院校护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对护生职业态度、专业技能、沟通协调能力、人文关怀意识、责任感、爱心、个人意志品质、社交能力等方面提升的效果评价。通过随机抽查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9份,有效回收率为97.8%。数据资料采用手工方式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当前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一)高职高专护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看法

高职高专护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22%的护生认为在校期间必须要参加社会实践以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或职业素质,约66%的护生愿意尝试,对参加社会实践持“无所谓”和排斥态度的护生比例约为12%。统计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通过到医院见习、到社区养老院、孤儿院、街道等进行自愿服务活动及卫生健康知识宣教、寒暑假医疗机构带薪实习、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对护生综合素质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参与实践类别一项调研中,我们采取的是多选的方式。数据结果显示,护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频率较高的分别是“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如义务护理服务、健康档案建立、临床见习、到医疗机构带薪实习等、带薪实习、常规志愿服务、校外兼职,其中参与面最广的是常规志愿服务,68%的护生都曾参与。

(二)高职高专护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最主要目的分析

高职高专护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最主要目的如图1所示。有76%的护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主要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积累社会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当然,时间类别里边包括做社会兼职。10%的护生认为,是获得经济收入。分别有5%和2%的护生认为是为完成学校(院系、班级)布置的任务和为社会做贡献。认为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护生比例较少。由统计数据可见,当前高职高专护生对参与社会实践对自身的意义认识不够准确和到位,这可能与当前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陈旧,内容单调、苍白,过程匆忙缺乏创新等有直接关系,再就因资金和组织的难度,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的面不够广泛。这也是以后各高职高专院校在护生社会实践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的地方。

(三)高职高专护生参加社会实践意愿调查

高职高专护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如图所示,61%的护生更希望参加义务诊疗服务,约24%的护生期望能参加助老扶残等慰问性的服务方面的实践活动,有少部分护生喜欢选择意愿为心理法律等各类咨询服务及环保等公益宣传类活动。由数据统计分析可见,接近85%的护生期望参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因其更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为我们高职高专院校今后如何更有效的开展护生社会实践以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指导。

(四)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

在对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一项调研中,我们采取了不定项选择的方式进行,具体数据不便用图表方式显示,调查结果如下,分别有72.6%和70.6%的护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对自身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分别有63.8%、65.1%、55%的护生认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提升较明显,只有3.7%的护生认为没有任何提高。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护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更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效果比较明显。

(五)当前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对于当前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约44%的护生认为联系实践单位比较困难,约有17%的护生认为最大的困难在于确定项目和资金或实践经费支持问题,约有10%左右的护生觉得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是当前社会实践的最大困难。在对当前护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一项调研中,约有76%的护生认为“同学们理论知识不足,业务技能不熟练”是最突出的问题;70%的护生认为活动时间太短,无法真正进入角色;认为“一味追求媒体效应,活动不务实”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的比例为41%。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护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和社会有关方面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单位在给与积极的支持帮助方面不够,学校在组织和资金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同时,对社会实践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和激励体系。二是,社会实践的开展更多注重于形式和完成任务,多活动的效果、活动形式内容创新和实效性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进一步强化护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一)以项目化管理为手段,创新护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

创新思路,将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服务性、创新性、研究性”特点,结合护生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护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包括计划方案、资金方案、管理方案、监督方案、奖励方案等。把社会实践纳入到项目管理中来,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效益最大化,不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无效率配置。

在项目立项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及地方需求,以招标、竞标的方式进行评选、确定,确保社会实践项目的可行性、价值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及相关指导老师加强指导和管理,积极与实践地联系,多方面提供条件保障。制定必要的检查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处理、反馈机制,加强对护生社会实践实施过程的指导检查。对实践动态,实时监控,针对实践活动实际,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产生实际效果。

(二)以护生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主动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以促进地方社会发展进步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和强化学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扎根基层的理念。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一批稳定的、长效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重点为学生创建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基地,逐步构建“大平台+专业特色+地区特色”的社会实践体系模式。让护生以“准医护人员”身份直接参与,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服务地区社会发展,推进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赢得社会的认同和直接支持,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可、青睐,同时也能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自己的发展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构建科学的护生社会实践内容体系

1.完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使护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提升职业素质,必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实践内容。学校可将教学计划内实践和教学计划外实践统一起来,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护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实施,按学生所在不同年级、专业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根据护理专业课程进展而不断深入;服务内容也要呈循序渐进方式,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模式,促进社会实践课程间的系统组合和优化,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

2.加强专业资深教师对护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在专业性实践活动中,指导老师是决定活动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评价反馈能推动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应组织、鼓励资深护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对活动开展的专业性、实效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可组建由专业指导老师、有实践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共同组成的团队。这是护生社会实践团队的最优构建模式。该模式将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结合在一起,全面考虑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时间等因素,使团队中各成员真正实现角色互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低年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让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

3.进一步完善护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是护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则是实现学校实践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采集护生社会实践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护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及社会实践对护生职业素质的促进方面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改进与提高的方向和途径,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指导功能,总结经验,完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践基地对护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可通过定期座谈、活动效果评价表等形式进行;二是学校设立学生社会实践获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制认定办公室,按参与活动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和学分认定;三是本人参与专业社会实践心得或调研报告;四是校内外指导教师评价。

参考文献:

[1] 周作霞.护理实践的社会情境构建与实践探讨[J].护理研究,2010,(1):76-77.

第9篇

关键词: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68-02

一、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流动加剧,这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应运而生。高校社会实践不仅进行理论验证,还可以发现新的事实资料,同时其多样化的开展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与此同时,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学习注重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不仅满足了社区需求,更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更新;同时,服务学习的应用,也是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者不能很好地考虑实践对象的需求,双方很难形成互惠,使得实践对象不配合。而服务学习的“服务”属性,对这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进行体验式学习,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的需求,从而达到共赢。

从以上可看出,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都取得了重要发展,并且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改善有着借鉴作用。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关系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

1.服务学习的含义。当前对于服务学习含义的界

定,大概从三个角度:学校教学角度、学生成长角度、政府角度[1]。这三个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认可服务学习的两个属性、三个特征。两个属性是指服务、学习;三个特征是指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采用赵希斌的观点,认为服务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注重反思和总结。

2.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服务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具有教育性,但他也提出教育和经验不能等同,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教育性,比如有错误引导性的经验[2]。经验是通过反思获得教育性,因此反思和实践在其学习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正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生除了在学校中获得知识,更应进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服务学习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经验,正是杜威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

1.高校社会实践的含义。本文所指的高校社会实

践,专指大学生社会实践。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的界定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马奇柯的定义,他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观察、分析和服务社会[3]。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采用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到工厂、农村等地进行考察,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

2.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高校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者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正是促进学生智力与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人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发展的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必须深入生活,开展实践,获得知识感悟和价值观体验,这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4]。

(三)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相互独立,有所区别。如,在社会公众支持方面,服务学习获得的支持度高于高校社会实践;在出发点方面,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而高校社会实践以加深知识理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5]。另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彼此促进。第一,两者都注重通过实践中获得认知;第二,两者都注重研究者的体验,并培养其责任感;第三,两者都注重研究伦理。

三、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

服务学习,一方面强调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另一方面强调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有利于培养高校社会实践者的协作精神与沟通技能,同时利于其在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两者结合,让高校社会实践中有了“服务”元素,有利于获得更多当地社会的支持,减缓实践阻力,实现共赢局面。

(二)服务学习对实践对象的意义

如前文已述,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高校社会实践汲取这种方式,无疑对实践对象大有裨益。考虑实践对象需求的高校社会实践,第一,可以为实践对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促进其发展[6];第二,研究者充分考虑当地需求,利于减少或避免文化震撼,利于开展研究;第三,研究者带去先进的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当地居民素质。

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应用的途径

我们应意识到,将服务学习应用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实践者,实践积淀的来源是学校,实践背景是社会,要想促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社会、学校、实践者个人的相互配合。

(一)通过社会,确立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体系

1.社会团体方面。一方面,社会团体应建立相应机制。(1)制定资助措施,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2)加大科研投入,以划拨经费等多种形式支持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1)可结合自身实际,以服务学习为导向,以高校社会实践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设立项目,鼓励和吸引实践者参与问题的解决,实现互惠;(2)增设社区临时岗位来接纳学生或高校社会实践者,为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2.社会公众方面。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它们不是义务,也不是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一方面,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合理看待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并认识到其带来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并尽力对服务学习者、高校社会实践者给予支持。

(二)通过学校,建立高校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

1.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者方面。一方面,课程制定者要健全和完善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建设。(1)广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吸收优秀师资,保证课程质量;(2)注重相关学科建设,善于寻找学科交叉点,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制定者应将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这一举措纳入课程体系,并广泛吸纳此方面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保证自身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

2.学校课程体系实践者方面。这里的课程实践者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孤立发展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科研中运用、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两者在思维和方法上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要理解两者含义,并学会运用。

(三)通过实践者,建构高校社会实践的经验体系

1.实践者理论方面。一方面,要求实践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同时又应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在服务学习中考虑实践对象需求,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者要构建自己关于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并善于结合实际,及时对理论进行修正。

2.实践者实践方面。实践者的具体实践,是构建经验体系最重要的步骤。(1)两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实践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实践者的实践必须要尊重客观实际,求真务实;(2)两者都注重反思,因此研究者应注重对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学会在反思中发现新的知识或问题;(3)两者的结合,有时需要深入异文化社区,这样就很难避免文化冲突,因此实践者的具体实践,要遵循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1]郝运.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徐碧鸿,张阳.从杜威教育哲学论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本土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马奇柯.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4]王荣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渊源[J].学术探索,2000,(3).

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

实践性教学体系有教学性实践和社会实践两种方式。教学性实践融于每门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或实验室进行完全仿真效果的实习;社会实践主要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见习、实习和产学研相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过去高校偏重于理论教学的模式也越来越培养不出合乎市场需要的学生,目前,这已构成高校教学管理和制约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问题。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导致办学定位不能正确适应市场需求是首要原因,也因此导致学校管理体制并不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而在投入教学的有限精力中,理论教学又往往比实践教学更为侧重,致使高校的实践教学经常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教学中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就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内外资源的共享和学习,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加强实践教学投入。本文从实际调查着手,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开展产学研型社会实践的情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资料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三、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访谈和资料研究等定性调查方式为辅,其中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发出问卷90份,回收问卷86份,有效问卷85份,问卷回收率为95.6%,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8%,达到了调查的要求。

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根据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要求,对肇庆学院高年级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第一,参加社会实践的类别(见图1)。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见图2)。

第三,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见图3)。

第四,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见表4)。

第五,社会实践能满足到需求的类型(见图5)。

第六,完成社会实践需要具备的素质(见图6)。

第七,社会实践中遇到过的困难(见图7)。

第八,参加社会实践对掌握专业知识的帮助(见图8)。

第九,参加社会实践的收获(见图9)。

第十,你觉得社会实践中的哪种收获最有利于就业(见图10)。

十一,社会实践对自己成长成才作用的排序(见图11)

三、调查基本结论

第一,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们认为实践机会太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希望多拨些经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最好同学生专业知识有关,到专业对口,可操作性强的企业或公司实践,校企合作,学以致用,注重实际。

第二,根据调查发现社会实践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作用中重要程度依次为工作经验、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职业技能、知识阅历、身心素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最有利于就业的是工作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应变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对专业知识、知识层面及思维扩展都有相应的帮助。

第三,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社会实践对掌握专业知识的的帮助主要是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

第四,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实践中曾遇到过的困难主要有专业知识不足(占50.6%)、交际能力不足(占50.6%)、社会竞争力不足(占43.5%)及社会竞争力不足(占43.5%),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辅导和培训。

第五,调查结果显示肇庆学院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在获得学分(占87.1%)、获得工作经验(占82.4%)。能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主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占81.2%)和与专业有关的(占68.3%)。

四、启示

(一)经管类专业教学必须是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经管类专业教学也随之改革。经管类专业教学强调知识理论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所以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把课堂学习的理论与相应的社会实践的内容相结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走出课堂,开展与课堂知识有关的社会实践,引入研究探讨性的学习方式方法到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课堂,丰富了经管类专业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给经管类专业课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培养了学生强硬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各种能力,最终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整合性人才打好基础。

(二)社会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的综合性人才,既要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在学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建立在课堂与知识的实践上,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社会实践使他们受益匪浅,对于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得到提高,使他们意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激励他们今后学习的热情和干劲。

社会实践又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有效途径。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性格品质的改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对课堂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己,使自己具备优良的品质。

(三)产学研型社会实践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肇庆学院近年来每年都通过产学研合作带领十几个教师和几十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这样可以搭建信息平台,连接校园与社会,沟通同学与市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投身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创业意识。让老师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工作,可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多更新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师学习和培训、教学和科研以及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使教师长期积累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的案例和了解到实际问题,找到科研的焦点所在,使教师和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沈千帆.青春行:北京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与探索[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李勰.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3).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必要性 现状问题建议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家长的呵护、老师的照顾中,与他人的交往、与社会的接触是有限的,从而使一些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全面,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附从性,容易与现实脱节。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逐步摆脱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文化宣传、医疗服务、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领,以一种理智的、成熟的视角感受社会的进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

2.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一代,他们的总体素质比较好。但由于改革开放特殊的社会环境、自身的原因等因素,他们也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有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差,不会合理地照顾自己,更不用说照顾他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很大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物质匮乏的影子,怎么会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呢?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不知所措,更有甚者采取比较消极的措施,逃课、轻生时有发生。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感受,从直接经验中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

3.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学生甚至教师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它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明天就是其生活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克服学校生活的单调性。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展示才华,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摆正个人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置。广大青年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注重虚心向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不仅受到了教育,还增加了锻炼,增长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拓展了自身素质,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社会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已经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规模、水平。当前,暑期社会实践大多是由高校的团委组织进行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报名参加。从整体来看,由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规模比较小,大多高校不够重视,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规模和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难以保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也难以使暑期社会实践成为一项有组织、有要求、有考核、有奖励的实践教学活动。

2.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

首先,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对暑期社会实践还未认同,这直接制约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挫伤了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其次,从高校整体来看,很多高校对暑期社会实践也不够重视,它们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课外活动来实施。正因为社会和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所以才导致高校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作用的片面认识。

3.形式和内容单一

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有一定创新,但从整个大范围来看,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系统专业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充足的特点,并没有出现具有社会广泛赞誉的“品牌项目”和“精品项目”。社会调查和科技文化服务,如“三下乡”社会实践,参观革命老区,访谈、调查社会现象等,缺乏纵向发展的改革创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收获有限。社会实践的内容都是形势政策宣讲、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科技支农、支教扫盲、生产劳动等,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创新,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

4.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健全

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然而很多高校都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的状况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很多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临时性很大,没有形成“田野式”的社会调查。一部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的。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不利于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训技能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建议

1.加强和完善社会实践体系

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体系。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把它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对于已经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评定学分的一个内容。如果只有教学实习学分而无社会实践学分就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就能使学生转变为主动性的社会实践。这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就能充分得到发挥。

2.加强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力度

巩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争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广泛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来促进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要端正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切实把这一活动重视起来,加大对它们的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认识,以促进其更健康地发展。对于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改革,我们必须坚持走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科学化、活动社会化的改革路线,建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适合其能力培养和自主发展的全新舞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整个高校的社会实践模式的运作更有生命力。

3.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

一是鼓励学生自主设置社会实践项目。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把握社会热点与大学生兴趣点的共同之处,发挥众人之长,对社会实践的项目进行全校公开评估,在对师生进行评估以后,对其中有创新点的“精品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创新点不够,思路老套,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不大,实际操作有困难的项目予以取消。通过这个民主的筛选机制,确保一批有创造力和高参与度的项目能脱颖而出,从起初就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实施的有效性。二是打破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的实践模式,组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团队。大学生在评选出来的社会实践项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这样团队能吸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参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实践内容的创新和实践效果的提高。三是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在企业中锻炼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含量,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磨炼创业意志,完善创业途径,将受教育与作贡献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从而保持实践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4.加强暑假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凸显主要问题

1.实践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总体上还不够理想,创新性不够,少有突破。表现为形式陈旧、单一,内容苍白、单调,走过场,效果不明显等,不能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来看,很多实践活动并不能真正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出现了高校在活动设计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了“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2.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主要是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环节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自己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都是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少数大学生才有机会参加。学生受益面过窄,只重视点而忽视面。

3.学生主动性发挥不够充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但目前,学校与教师对学生应在社会实践中做主人的意识缺乏,引导力度不足,总以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应该更多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等待学校和老师安排差不多了,才安排大学生参与进来,组织者在活动开展之前就已把详细方案交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是让大学生被动的参与。许多学生把实践活动当成一项任务完成,因此,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难题的机会少,得到的锻炼也就少。

4.部分学校对大学生实践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客观资源的投入和主观思想的重视直接影响社会实践工作的状况。当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独立的课程,因而没有充分重视,没有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更没有切实抓紧、抓好,没有实际的奖惩措施,激发和调动不起学校和大学生全面参与的积极性。

5. 大学生实践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整个社会的认同度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实践的直接参加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但社会也有义务为这些未来的社会成员提供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能迅速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贡献能力。但是现阶段,很多管理者和教育者都未能深入地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巨大作用及对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对大学生实践关注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面上,不能深入下去, 致使社会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

6.缺少良好的运作机制、保障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缺乏良好的运作机制,很多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方面,处于一种零散的状态,缺乏统一的规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组织、规范化程度较低。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常常存在团委、学生处、院系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 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组织形式不够灵活,组织管理不够系统全面。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安排实践活动。

二、深化与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1.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认识

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知国情、社情、民情和理解、运用、升华理论的活动。大学生一直从一个校门到另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对国情、社情、民情知之甚少,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还较差,容易片面地认识问题、思想很不成熟。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更多地了解社会、改造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从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1。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为保障实践主体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与企业和地方合作,同时争取政府的支持,确保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高校要建立统筹性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建设问题。高校要成立统筹性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使其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常设机构,而非临时建立的组织,全面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工作。

3. 创新大学生的实践模式

(1)以校园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学校园既是大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娱乐、交际、成长、自我展现的重要舞台,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在就业压力和外部实习资源匮乏的环境下,校园应该也可以被开发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以学校为载体的社会实践主要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社团建设,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社团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扩大人际交往、锻炼社会活动能力,而且培养、锻炼、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2。另一方面发挥大学生“三自”教育功能,增强实践参与主动性。例如:建立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学生图书管理委员会、校园文明岗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再一方面,大学生可以组织自己的服务机构(创业、交际服务等)。还可以自发组织的各种竞赛及娱乐活动,培养领导、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

(2) 创新实践模式,坚持效益优先

一是积极组织尝试市场化运作机制。本着“双向受益、互利互惠”的工作理念,加强学校与地方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探索以项目合作、服务外包、签订协议等为主要形式的有偿社会实践,逐步建立社会实践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二是推行社会实践立项运作。建立社会实践项目招标制度,通过学生组队竞标和个人竞标的方式开展项目立项,对有特色、有创意、出成果的实践项目在资金、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最大限度地优化实践资源配置,增强管理效能,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提升社会实践成效。

4. 健全保障机制

(l)资金保障方面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方面,学校应专门拨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并按时足额发放,切实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教育经费拨款,这一部分比较稳定,但目前来看单纯依靠某一方的力量解决是不现实的,只有从多方面开拓渠道,寻求支持,注重实效,服务社会,才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

(2)制度保障方面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加强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稳定深入开展,也便于学校进行宏观协调,规范管理。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措施,建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要建立防御性的安全保障措施,规避风险,加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因此,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应政策和制度,从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成绩考评、时间要求、奖励办法、工作量计算、组织领导及有关政策都应做出明确规定,使活动有章可循,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

5.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和评价

建立规范、完善的社会实践监控和考评制度,对社会实践进行质量、活动经费、安全等方面监控,根据监控情况对大学生和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进行科学、合理、公平的考评,以避免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和无拘束性,是很有必要的。要建立质量监控和考评制度,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学生学分挂钩,规定一定的学分要求,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实践课的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把社会实践真正作为一门课程来抓,不完成者不能毕业;同时成立相应的实质性机构,负责这项工作的全程运作。通过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质和量的考评分析,促进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避免由于评价方法的老套单一,缺乏激励性,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