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联的种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天的对联
过年的时候,人们都穿崭新的衣服,不知你发现没有,大门也穿着红通通的衣服——对联。说起对联,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我眼中的对联是高雅、博才,富有很深的含义。说起贴对联来,我更是喜爱至极,两只小手被对联染得红红的,心里却偷偷乐着,别提多高兴了。
今年三十,我和爸爸、小叔一起贴对联。今年贴对联,我不仅见识到了一幅幅含义深刻的对联,还知道了关于对联的一些知识。大年三十早上,爸爸大声喊:“快起来了,今天贴对联!”一听贴对联,我从被窝里赶紧爬起来。吃完饭,我们就贴起对联来。啊!对联好多呀,真令我目不暇接。爸爸让我分一下类。我在那分类,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来,我给你讲一讲关于对联的知识吧!”我举起双手同意。“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联、大春条。每幅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爸爸得意洋洋地对我说。爸爸又灵机一动,说:“由你帮对联找家吧!”我信心十足地说:“好!”
春联找家开始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肯定是灶王爷旁的;“一庭多乐事”是哪的?噢,是餐厅的;“喜庆福有鱼”就是堂屋檐下的;“招财进宝”应贴在最显眼的地方了……没过多会儿,我就给春联找到家了,爸爸抚摸着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嗯,关于春联的知识没白讲,我希望你能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有关常识了如指掌!”
今年贴对联,真是快乐和知识一网打尽。我希望每个春节都充满快乐的气氛,每个人都懂得更多、更深的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2、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
⑴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⑵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⑶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
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⑷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3、对联的分类
⑴按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分: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祝贺结婚所用的对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黄兴挽七十二烈士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 ,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
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的对联。如龚自珍赠魏源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中堂联:
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⑵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
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复字联:
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字联:
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
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和同字异音。
同音异字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同字异音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谐趣联:
取诙谐幽默之意。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回文联:
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关键词:德国功能理论;对联;对联翻译;明喻
1.引言
对联这种既有广泛使用价值,又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至今仍焕发着青春,受到人民群众喜爱,也将有永久的生命力。由于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翻译对联困难不小。如何翻译对联,把这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文学艺术介绍给其他国家的人们,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是值得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对联翻译,并着重探讨对联中明喻的翻译。
2.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核心概念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出现并兴起。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贾斯特·霍斯·曼特瑞,克里丝汀·诺德。
凯瑟林娜·赖斯认为理想的目的语文本应该是译文的目的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同源语文本是等同的。[1]赖斯提出了三步骤的源语文本分析过程。第一步确定源语文本的类型: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或是操作型文本。信息型文本的重点是所传达的内容;表达型文本是作者用以表达个人态度的一种创作型文本;操作型文本是为了吸引读者以某种方式行事的文本。第二步确定原文的文本变体。文本变体是依据某一语言群体中现成的社会文化交际模式,对源语文本进行的分类。第三步分析源语文本的风格,帮助译者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赖斯指出,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应包含源语文本中的所指内容或概念内容。表达型文本强调语言的形式和美学功用,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原文的美学和艺术形式应在译文中保留。操作型文本的译文应具有和原文相同的效果。
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有两个核心概念:目的和委任。他认为,源语文本主要是面向源语读者的,所以原文的写作目的和译文的目的很可能不同。因此翻译时确定翻译的目的十分重要。弗米尔指出,译者是根据他人的委任进行翻译。委任包括两方面:委任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条件。作为委任的产物,译文最终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贾斯特·霍斯·曼特瑞提出了翻译行为的观点。她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由多个参与者加入的交际过程,每位参与者发挥不同的作用。因为译者负责为目的语读者译出交际性很强的文本,译者应是翻译行为中的专家。曼特瑞认为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过程,应在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需求的指导下进行。克里丝汀·诺德支持目的论,同时认为译者和源语文本作者的关系也应该纳入到目的论中,于是她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忠诚,忠诚意味着目的语文本的意图应和原作者的意图相协调[2]。忠诚概念的引入充实了目的论的内容。
3.德国功能理论在翻译对联明喻中的应用
对联常常不仅是单纯的叙述,还蕴含着对联作者的情感。根据赖斯文本类型的定义,对联可被归类为一种表达性占主导的文本。对联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用书面形式展现后的对称美是其作为一种表达性文本在美学形式和艺术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只有保留这一特点,才能达到给外国读者介绍对联这种中国独特文学艺术形式的目的。然而,汉语和英语差异大,不可能做到完全传达原文的美学形式。在对联英译时,应将上下联翻译成单词字母的数量基本相同的两句,从而将对联的对称美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对联中很常见,下文就着重谈谈对联中明喻的翻译。
使用修辞手法能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动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明喻是比喻的一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很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汉语常见的喻词有“像”,“好像”,“如”,“似”;英语常见的喻词有“like”,“as”。
(1)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The vast, calm lake is bright as a mirror;
The year-round moon is brightest in autumn.
陈刚译
此联是对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的描述。上联“似”是喻词,“似镜”是明喻,把平静宽广的西湖比喻成一面镜子。德国功能理论指出“表达型文本是一种创作性文本,其中语言的美学层面得到了体现”。[3]从定义可以看出,对于对联这种表达型文本来说,文字中的美学形式很重要。因为对联中的明喻是源语文本一个最显著的美学和艺术形式,只有将这一美学和艺术形式在译文中保留下来,才能将原文的文字特点传达出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表达型文本的语言效果。上述译文中,译者使用了英语比喻词“as”引导喻体“mirror”。译文不仅完整地保留了原文所传达的文字内容,也把原文的美学形式在译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2)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Justice and injustice are always incompatible as ice and hot coal;
Now is the time to judge who is laudable and who is condemnable.
陈刚译
上面这副对联是题写于岳飞墓的对联。对联讲正义与邪恶犹如水火一样不相容。别人对岳飞的诋毁或赞誉,是真是伪,如今人们已做出清楚判断。上联用了明喻,“正”指岳飞,“邪”指陷害岳飞的秦桧之流,“正邪”是明喻的本体。“同”是喻词,“冰炭”是喻体。把“正邪”和“冰炭”相比,是说正义与邪恶犹如冰和炭一样不相容。诺德认为,译者翻译时目的语文本的意图应和原作者的意图相协调。此联的意图是用明喻颂扬岳飞,谴责诬陷岳飞的奸臣。译者用“as”作比喻词,保留了原文的本体和喻体“正邪”和“冰炭”,译为“justice and injustice”和“ice and hot coal”。从德国功能理论视角分析这个译文,译者通过英语明喻的形象描述,传达出和原文相同的思想内容,使目的语读者拥有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译文的意图和原文的意图相协调,译文充分体现出德国功能理论的理念。
(3)青天似水无鱼月钩空钓,
白露如珠出蚌雨线难穿。
The blue sky is like water without fishes;
the moon-hook dangles aimlessly;
The clear dew-drops are like pearls from oysters;
the rain cannot thread them.
赖恬昌译
这副对联描绘了自然景色。上联说蓝色的天空如同无鱼的水面,一轮弯月像钓鱼钩,钓不到鱼。下联讲露珠如同蚌里的珍珠,如线一般的细雨无法穿过。上联把“青天”比作“水”,说明天空的明净。“青天”是本体,“似”是喻词,“水”是喻体。下联把“白露”比作“珠”,“白露”是本体,“如”是喻词,“珠”是喻体。德国功能理论认为,确定翻译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十分重要。对联翻译的目的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译文就要体现出原文的形态特点和文字特色。译文上下两联长度基本相等,体现了原文对称的特点。译文用“like”做喻词,保留明喻,不但目的语读者没有理解上的困难,还将原文的文字特色保留下来。这个译文能够顺利完成对联翻译的目的,是功能性很强的译文。
(4)传家节操同松竹,
报国勋功并斗山。
《金瓶梅》
The Tradition of Integrity in this House stands ever firm
as the pine-tree and the bamboo.
His services to his country were many
as the stars and glorious as the mountains.
Clement Egerton译
古人喜爱借自然界的事物表现自己的思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松象征着坚贞、长寿;竹象征谦虚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气节。上联中“节操”被用来和“松竹”作比较,说明“节操”具有和“松竹”一样的特点:正直、诚实、谦恭、刚强。译文中用“as”作喻词,保留了本体“节操”和喻体“松竹”,翻译为“Tradition of Integrity”和“pine-tree and the bamboo”。赖斯指出,如果写源语文本是为了传达一定的艺术内容,目的语文本应以一种类似的艺术形式把源语文本的内容表达出来。译文保留了汉语原文中的比喻,准确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原文的内容。译文上下联单词长度基本相同,句式也相似,很好地体现出对联文字形式上的特点。用德国功能理论指导对联翻译,译文不仅保留了源语文本的美学特色和艺术特色,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原文,而且符合对联翻译过程的目的要求,是交际性很强的译文。 参考文献
[1]Reiss, Katharina.“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 in A. Chesterman (ed.)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C]. Finland: Oy Finn Lectura Ab, 1989: 112
品牌联合实践10多年来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增长率一度达到40%。学术界回应品牌管理实践的需要,对品牌联合相关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文献,但现有文献不足以建立完整的品牌联合分析模型。成分品牌研究起步较晚,作为联合品牌战略的一个分支,同样缺乏完善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构建出较为完善的成分品牌联合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成分品牌;研究现状;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7602
企业品牌资产的建立,打造能够让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强势品牌,巩固其在市场上的地位,已经成为市场营销中的重要议题。能够成功快速地推出新产品是至关重要的,利用现有品牌资产推出新产品成为一个重要的成长战略,使用现有的品牌来进行新产品的推介将减少投入和提高成功率。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利用现有品牌资产推出新产品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品牌延伸策略,但是在受益于该策略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承担品牌核心价值稀释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品牌联合策略。
1品牌联合
品牌联合很早就被应用于商业实践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海鲜连锁餐厅红龙虾在知名酒店连锁企业的假日饭店开设了餐馆这件事之后,联合品牌的概念就被Juliette Boone提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品牌联合进行了定义,其中比较典型的有:Anderson 和Narris(1990)认为,品牌联合是参与联合的企业之间形成的合作协议,企业之间合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品牌联合能从对方处受益进而扩大本企业的知名度。Rao和Ruekert(1994)认为参与合作的两个或更多的企业的品牌、产品或其他专有资产的短期或长期联合与组合就是品牌联合。范秀成认为,联合品牌是指(分属不同企业的)两个或多个品牌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而它们各自的品牌名称又都保留在联合品牌之中。本研究认为“品牌联合”的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现有品牌合并为一个新品牌或以某种方式共同销售的品牌战略。其中,由品牌联合所形成的新品牌称为联合品牌,而现有的这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牌则为合作品牌。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成分品牌才作为一个营销新概念被大众所接受且逐渐流行起来,它出现较晚,属于品牌联合的一个分支。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McCarthy和Norris考虑到一个产品想借助产品中某些主要成分来说明自己产品是具有某种品质保证的,从而提出了元素品牌(brand ingredient)概念,他们认为成分品牌是最终产品的品牌同已经注明的包含在其内的成分的品牌名称一同呈现的一种营销策略。Desai和Keller则把一种品牌的关键属性以产品成分的形式纳入另一种品牌中的现象称为成分品牌化。Keller认为所谓成分品牌就是指那些包含在有品牌产品里的材料、成分、零件创造品牌权益。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所谓成分品牌就是使某一品牌的主要属性按照材料、成分、零部件、技术或者服务等形式纳入进其他品牌之中,成为其他品牌的主要成分的一种品牌。
2品牌联合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初,Norris和Rao等引入该研究主题之后,联合品牌的相关研究在学术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学术界为了回应品牌管理实践的需要,对品牌联合相关领域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文献。学术界对于品牌联合的研究包括如下几方面:
2.1对品牌联合概念的研究
总体而言,品牌联合在市场营销相关文献中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品牌联合进行了定义。从现有文献看,品牌联合的基本内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现有独立品牌进行联合,向市场提供新的产品。
2.2对品牌联合类型的研究
不同的品牌联合类型可能会对品牌联合效应产生影响,为此学者们对品牌联合类型也进行了探讨。Rao和Ruekert将品牌联合区分为声誉式与功能式两种类型。Blackett和Boad提出了品牌联合的价值共享层次分类模型:获取认知的品牌联合;价值背书的品牌联合;成分品牌联合以及互补型品牌联合。汤姆·布莱科特将品牌联合分为两种类型:主次结构和平等结构。范秀成将其由低到高分为四种类型:接触/认知联合品牌、价值注释联合品牌、元素联合品牌及能力互补联合品牌。成分品牌联合是品牌联合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普遍的类型,它指两个品牌共同组成一个实体产品,成分品牌联合与一般品牌联合具有共性,还要其特殊性。不同的学者对品牌联合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品牌联合予以分类与研究。
2.3对品牌联合的消费者评价机理的研究
学术界对品牌联合主要采用了几种理论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信息整合理论(Simonin和Ruth,1998)、联想记忆网络理论(Samu等1999;Washburn等2004)、信号理论(Rao和Ruekert,1994;Rao1999)。信息整合理论解释了消费者如何将新的信息整合形成新的态度或信念的过程。联想记忆网络模型认为,当消费者面对两个联名品牌时,比起单一品牌的联想节点变得丰富起来,可能会导致更联想。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品牌联合能使消费者对联合品牌产品有更完整更容易的评价。如果对怎样进行品牌联合和什么时候进行品牌联合才能创造更加积极地评价有更好的了解,品牌联合的研究将更有价值(Kirmani和Rao,2000)。
2.4对品牌联合的前因变量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在品牌联合研究中提取了三个前因变量:合作品牌的态度、合作品牌的产品契合度、合作品牌的契合度。现有研究证明了消费者对联合前合作品牌评价对联合品牌评价有影响。产品契合度是消费者对两个伙伴品牌所标定的两个产品类别契合度的感知。研究证明了产品契合度对联合品牌态度有正性的影响。品牌契合度是指两个联合的品牌在形象和声誉上的匹配程度。现有研究证明了品牌契合度对联合品牌的消费者态度是有影响的,契合度越高,对联合品牌的评价越高。
2.5对品牌联合的溢出效应的研究
在品牌联合背景下提出“溢出效应”的西方学者Simonin和Ruth认为,消费者对品牌联合的态度影响其随后对各合作品牌的态度。其研究也证实了消费者对联合品牌的态度能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它改变了消费者对合作品牌的原来态度。其他西方学者虽没明确提出“溢出效应”这一概念,但在他们的相关研究中,除重点探讨品牌联合的前置因素以及合作品牌向联合品牌的价值转移外,也对联合后消费者对合作品牌的感知变化做过实证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尚无品牌联合战略对合作品牌影响作用的统一定义,并且有些研究成果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2.6对成分品牌和成分品牌联合的研究
作为一个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概念,成分品牌化已经被提出来很久了,但最近才流行起来。成份品牌化最大的优势或许就是通过市场对联合产品需求的增加会带来销量的迅速提高,形成的规模经济带来成本节约以及品牌的建立。最能体现成分品牌化策略对销售的刺激作用的案例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处理器制造商英特尔借助“Intel Inside”策略所取得的巨大成功。McCarthy和Norris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探索了成分品牌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发现了成分品牌对主品牌的消费者评价、购买意愿有影响。
根据以上文献的梳理发现现阶段对成分品牌联合研究的不足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由于对成分品牌联合的消费者评价机理还需要完善,作为品牌联合的分支,品牌联合的消费者评价机理的不完善势必导致成分品牌联合消费者评价机理的不完善。第二个方面是根据目前积累的文献,不足以建立完整的品牌联合分析模型,表现为调节变量的缺失,故同样不足以建立完整的成分品牌联合分析。就作者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国内外对成分品牌联合缺乏规范和系统的研究。
3成分品牌联合模型的构建
3.1成分品牌联合前因变量
成分品牌联合的前因变量的构成有两类:合作品牌态度和合作品牌契合度。文献探讨发现,对品牌态度的多维度观察将提供对消费者行为的了解更加丰富和更加深入的内容。本研究使用了反映情感评价和反映认知评价作为合作品牌态度的测度构面,也作为联合后产生的联合品牌的态度测度构面。成分品牌的联合是两个互补品牌产品的结合,并不要求两个合作品牌具有特定一致的品牌联想。
3.2成分品牌联合的联合效应和溢出效应
当伙伴品牌和主品牌进行联合,形成新的联合品牌时,消费者的反应包括两个部分:联合效应和溢出效应。前者是指品牌进行联合后,消费者对形成的联合品牌的态度和行为;后者是指消费者对品牌联合的态度影响其随后对各合作品牌的态度。本研究认为仅仅用消费者对联合品牌的态度还不能完全反映消费者对品牌联合的反应。在消费者行为学中,品牌态度与品牌行为高度相关,但是品牌态度不必然导致品牌行为。因此,本研究将联合品牌态度作为联合品牌行为的中介变量,将联合品牌行为纳入品牌联合效应中,将更全面反映成分品牌联合效应。这部分联合效应用三个构面进行测量:品牌感知质量、品牌溢价支付意愿、品牌购买意愿。
3.3成分品牌联合调节变量
根据现有文献分析,品牌联合分析模型不完善的原因之一就是调节变量的缺失,所以本研究在成分品牌联合模型中添加四个特殊调节变量:产品知识、产品介入度、品牌依赖度和品牌排他度。产品知识的测度指标包含:专门知识和熟悉度。产品介入度的测度指标包含五个构面:产品感知重要性、感知风险、感知风险可能性、象征价值和感知情感价值。在成分品牌联合中,如果上游品牌能够独立销售和消费,将减少对下游品牌的依赖,品牌联合对主品牌效应将降低;如果主品牌依赖伙伴品牌提供独特属性,伙伴品牌的价值意义将依赖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同排他性,品牌联合从排他性合同中得到的利益更多。本研究将选择独立伙伴品牌和非独立伙伴品牌与主品牌联合样本对照,对品牌依赖度的调节效应进行测量。
3.4成分品牌联合理论模型结构
基于以上对文献的分析以及各变量的分析基础上,本研究给出成分品牌联合的理论模型,其结构如图1所示。
4结论和展望
本文通过对以往学术界关于品牌联合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当前品牌联合研究中的不足,并以品牌联合的一个分支领域——成分品牌联合为切入点,对品牌联合的一个独特领域展开理论研究,提出成分品牌联合的理论分析模型。后续研究就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问卷的设计,以期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联合品牌态度的中介效用以及各调节变量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 C,Narus J A.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1):4258.
[2]Rao,Akshay R.,Robert W.Ruekert,Brand Alliances as Signals of Product Qualit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6):88.
[3]范秀成.论近年西方跨国公司品牌管理的战略性调整[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4]McCarthyM S,NorrisD G..Improving competitive positionsing branded ingredients[J].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1999,(8):267283.
[5]DesaiKK,KellerK L.The effectof ingredientbrand strategies on host brand extendibility [J].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7393.
[6]KellerK L.Strategic branding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M].2nded,2002.
[7]Rao,Akshay R.and Robert W.Ruekert.Brand Alliances as Signals of Product Qualit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6):8797.
[8]Blackett,T.,R.W.Boad,Cobranding:The science of alliance[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1999:161.
[9][英] 汤姆·布莱科特,鲍勃·博德.品牌联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127.
[10]Bernard L.Smonin and Julie A.Ruth,Is a Company Knownby the Company It Keeps?Assessing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Brand Allianes on Consumer Brand Attitud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February,1998:3042.
[11]Samu,S.,Krishnan,H.S.,& Smith,R.E.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complementarity and promotional strateg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5774.
[12]Washburn J H,Till B D,PRILUCK R.Br and Alliance and Customerbased Br andequity Effects[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004,21(7):487508.
[13]Rao A R,Qu L,Ruekert R W.Signaling Unobservable Product Quality through A Brand All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9,36(2):258268.
[14]Kirmani,A.and A.R.Rao,No pain,no gai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ignaling unobservable product quality[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679.
幸早里,且从容
奈这事,须当归(谐音联)
简析:据传,苏轼到史学家刘家做客,因有事急欲回家,刘出上联劝慰,苏对下联。上联六字含三种果名(“幸”谐“杏”、“早”谐“枣”、“里”谐“李”)和一味中药(“从容”谐“苁蓉”),下联亦含三种水果(“奈”谐“柰”、“这”谐“蔗”、“事”谐“柿”)和一味中药当归,联语巧用谐音,果对果,药对药,一语双关,令人击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同音联)
简析:相传上联是唐伯虎游古寺时在画上所题,后来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游玩到此挥毫写下下联。联语不论顺读、倒读,字音都一样,成为千古妙对。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析字联)
简析:相传李调元赴任途中遇一樵翁,樵翁出上联,李略一思索对出下联。联语工整妥贴,又紧扣句意,浑然天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断句联)
简析:相传一财主请祝枝山撰联,祝为他撰写了此联。财主一时不解,祝为其念曰:“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后有人说破:“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财主气得忙把对联撕了。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藏字联)
简析:北宋丞相吕蒙正撰。吕早年生活穷困潦倒,撰此联,自况缺衣(上联缺“一”)少食(下联少“十”)无东西(横批没有“东西”)。
长长长长长长长 乐乐乐乐乐乐乐
行行行行行行行 朝朝朝朝朝朝朝 (复字联)
简析:这两副复字联,前一副流传广泛,后一副是北京故宫太和殿联。你知道怎么读吗?欢迎来信告诉我们。
东升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谜联)
简析:联面似讲农家小孩爬树掏鸟蛋,描绘生动,其实是副谜联,上下联各打一字。你能猜出吗?请来信。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方位词联)
目的:调查春节对联的起源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可是春联的历史有谁知道呢?
过程:xx年的寒假我和姐姐一起对住在奶奶家附近的老人们进行了调查
内容: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体会:在调查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关于时代与传统的摩擦,不仅一些过年之后的祭庙祭祖的活动消失而且连一些很有意义的活动也消失,以至于很多被调查的人不知道一些习俗、甚至不知道他们每年做这些是在干吗!现代人对于春联的意义与重要性的了解已经非常浅。所以,以后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势在必行。因而,我尝试着从融入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以谜语激趣。
开学第一课,我一般以谜语形式来介绍我的姓氏 。示例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打一字)――罗;示例二:转眼到黄昏(打一字)――罗。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趣味语文学习中,对谜语已有所接触,因而牛刀小试后,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我会在七(上)开设一节简单的“字谜”课,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猜字谜方法――离损法、组合法、离合法、半字法、方位法、包含法、调整法、运算法、抵消法、推理法、会意法、笔画法、寻遗法等。以便春节时,学生能参与猜谜活动,进而引起学生学习谜语的更大兴趣。此外,有了一定的谜语入门知识后,学生会在今后的阅读中,留意相关的字谜知识。
为了促进学生更深层地学习谜语知识,我会在八(上)开设一节“常用谜格”的介绍课,如:求凰格、脱靴格、挖心格、隐目格、骊珠格、素心格、粉底格、徐妃格等。或许有人认为,用谜格制作谜语对猜谜的人来说,是增设了一道障碍。其实,只要了解了谜格的特点,掌握谜格的规律,再加上勤学多练,谜格的使用不但不会使你感到是一种障碍,而且能让你的思维得到训练,智慧得到启迪,在“谜”海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其次,以对联激趣。
七(上)放寒假时,我会布置学生收集左邻右舍所贴的春联,让他们先自行品鉴春联的特点。
我一般会在七(下)开设一节“趣联欣赏课”――主要是收集一些趣味对联,引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例如:一联多对(反对、意对)、矛盾联、歇后联、缺字联、拆字联及其他类型的趣联。从对联欣赏中明白对联的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完全相同。
3.结构相应。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两联依次都是(二/二/三)的节奏。
5.平仄相协。平仄相协的起码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即在内容上必须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学生了解对联的写作常识后,根据学生平时的积累,我一般会要求他们在八(下)时尝试着写写名字联。下面就是学生为我写的名字联:
(1)柳条披风风似幔
清水映月月如钩
(2)柳叶拂摇一树倩影
清波荡漾满泉英姿
(3)柳荫摇曳,风拂几抹淡雅
清波静旋,雨揽千丝香魂
(4)柳条直直向下垂
清水弯弯走四方
(5)柳荫双青莫忘志
青山并蒂当知时
(6)柳絮飘飘落 青松摆摆摇
还可列举部分学生的名字联:
(1)翠柏枝枝傲雪立
兰花朵朵迎风开
(2)西湖望美景 北海观波涛
(3)玉芒耀川谷 玲响飘苍穹
当然,学生撰写的对联虽有些不足之处,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我觉得他们最起码有了基本的对联写作兴趣。
再次,以节日激趣。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流传下来的节日风俗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目前,我国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另外,我还根据本地习俗介绍了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十五)。
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传统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在传统节日及习俗的学习中,主要是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上网收集材料的能力,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趣闻轶事、特别要注重对传统节日的古诗文的积累。
最后,以名著激趣。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1.讲《水浒》故事比赛。
2.“我印象最深的《水浒》人物”演讲比赛。
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读完《水浒传》,还能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领会作品的深刻意蕴。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将能力与知识结合,课外与课内结合,语文性与趣味性结合,知识性与本土资源结合,并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先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初中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可分为成长情感类、历史文化类、知识运用类、科学探索类、自然地理类、生活时事类。这些内容的实施,都需要学生搜集整合资料,小组合作协调,汇编展示成果,学生在此过程中分工合作,发挥长处,真正将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协调能力与知识水平综合起来。如《我爱我家》的综合性学习,同学们将自己的家与其他同学分享,各自分工进行了摄影展,集思广益,图文并茂地表现了家庭的温暖。
其次是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的综合。具有大语文观,不局限于课本,将课本中的听说读写和语文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讲究实际运用,让学生走出校门,从生活中体会语文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此来加强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漫游语文世界》,让学生走上街头对各种商铺的店名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将这些店名分类,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类,商品内容的角度分类,也可以从店名的由来故事角度分类等等,结果表明:学生们兴致勃勃,非常喜欢这种新颖的实践。
再次是语文性与趣味性的综合。有的老师忽视了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性,而一味强调趣味性,使语文综合实践课变成了一堂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音乐课,甚至思想教育课。这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舍本逐末。我们应在课堂充满趣味的同时坚持语文本色,将语文味隐含其中。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很容易变成一堂历史人物介绍课,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尝试传记文学的写作,通过文字介绍历史人物,开拓学生思维。
最后,将语文知识与本土资源综合起来,了解当地文化。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利用本土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戏曲大舞台》中我设计了学唱粤剧环节,与广东本土文化综合起来,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他们甚至关注起戏曲文学方面的经典来,这不得不算是意外的收获。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形式
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我不断尝试各种教学形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的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口语表达、知识竞赛、演练结合、资料汇报、展板汇编,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收集资料,吸收拓展,汇报情况,评价学生。
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例。我的教学形式是资料整合汇报。具体做法如下:我将全班48位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6位学生,各有一位组长负责统筹、分配组员协作。各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主题:错别字门诊、广告集锦、对联知多少、店名集锦、网络妙语新词、手机短信、敬语与谦称、别号汇编。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在一两周时间内收集尽量多的资料,然后整合。学生们很有热情,错别字门诊小组收集了报刊杂志、广告牌等地方出现的错别字,按照生活中的错别字、错别字故事典故、不规范用字进行分类整理。广告小组则将广告语分成电视广告语、公益广告语、游戏广告语,并根据广告中的语言特点,从改字、修辞、用途等几个方面分类。对联小组则从春联入手,介绍对联知识、对联故事。店名小组则走遍大街小巷搜集店名素材,按照功用、人名、含义进行分类。网络妙用新词小组则从网络火星语、新流行语、外来语等角度进行分类归纳。手机短信小组从语言的角度将短信分成了幽默风趣、简洁生动、神秘浪漫等类型,还有创意地从修辞的角度自编各种类型的短信。敬语和谦称小组归纳了敬语和谦称的种类和有关故事。别号小组收集了不少历代文人的别号及其由来故事。大家集思广益,将资料整合成幻灯片用两节课的时间展示了成果,并制作成了各种小册子,放在教室里展览。这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并从接触的周边生活中关注与语文息息相关的一切信息,不断添加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去,从而拓展视野。
以《走上辩论台》为例,我进行了一次辩论赛,也算是一堂口语表达课。课前准备两周,让学生推荐辩题和辩手,在投票决定辩题《中学生该不该上补习班》和8名选手之后,由学生主持人查询辩论赛程序,向选手介绍比赛步骤。选手收集资料,按职责分工,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尤其是自由辩论部分和学生提问环节,各有根据,各有实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潜力实在不可小觑。最后请了嘉宾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收益良多,有了踊跃表达观点的积极性。
以《戏曲大舞台》为例,我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知识竞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以戏曲知识为内容,抢答题以脸谱人物和学唱经典为主要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唱经典部分,同学们争相学习朗朗上口的名曲,对戏曲文学也有了兴趣。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设计;书法艺术;装饰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Calligraphy Dec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YIN Juan
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艺术在建筑上的运用,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其它民族建筑体系无法比拟的深度和丰富性。即使在今天,加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及运用,仍然是中国建筑语言探索中的一个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向。建筑装饰是以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为目的的行为,是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中华民族从远古起,就有着独特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与原始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促进,中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以木质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以梁柱构架为组合形式,讲究中轴对称具有稳定特征的方式和格局。中国的建筑装饰有着稳定、独特、丰富的面貌,也造就了众多的艺术特色,其中汉字书法装饰就是其典型之一,这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风”。早期的书法比较具象,重视文字的象形性,随着文化的发展,象形字减少,书法更多通过结构疏密、点画轻重、行笔缓急,来表现人们对形象的情感,抒发意境,逐渐由写实走向写意。建筑中的碑碣、摩崖、匾联等大部分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自身造型美,而且书体气质和所在的建筑环境高度相协调。例如王体行书洋溢着环境之妩媚,颜体楷书增添了环境之壮美,汉碑体势可使环境有古朴的内涵,怀素的草书神韵使环境充满动态之美。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提高建筑文化品位、深化建筑意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以其装饰建筑,更体现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中国古建筑的汉字书法装饰,大多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如文字砖石、门、墙;文字瓦当、影壁上镶嵌的书法雕刻等。构建上附加的物件如匾额、楹联、书条石、题刻等上均有汉字书法装饰的体现。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的一大阶层,他们的书法文化观,直接影响着古代汉字书法装饰风格的走向。他们的书法文化观偏于书法的趣味和意境,他们的观念使古代汉字书法装饰向艺术升华。在“文士”书法观的影响下,书法艺术作品也渐渐作为装饰元素进入建筑,如楹联、匾额、屏风等。文人气息的掺入,使得古代汉字书法装饰在重视雕刻等工艺制作的同时,更注重再现笔墨的传情达意。中国古代建筑上的汉字书法装饰自汉代以后便大量使用并沿袭至今。
一、文字瓦当
古代建筑构件上汉字书法装饰的形态主要是瓦当与砖文。瓦当与砖文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主要构件材料,西周时已经开始使用。“瓦当”俗称“瓦头”,是筒瓦顶端下垂部分,能庇护屋檐避免遭受雨水侵蚀,一般有半圆形和圆形。“砖”,是由粘土制坯,入窑烧制而成,用于砌墙、铺地、贴壁灯,一般有方形和长条形两种。瓦当和砖应建筑构件的功能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向装饰化发展,从而导致砖瓦类也趋于装饰化。因此出现了画像瓦当、几何瓦当、文字瓦当等;砖也由素面砖发展为文字砖、画像砖等。在装饰性强的汉代瓦当文字、砖文中,几乎都以篆书为载体,究其因,大抵是因为篆书本身象形、会意成分多,点画、结构可塑性、装饰性比较强,横平竖直容易通晓、笔画珠圆玉润、清秀雅致;且篆书在汉代已经不作为日常书体使用,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字装饰的设计。古代建筑上的文字瓦当和砖文,主要是从笔画的形态变化和结构的屈曲扭动等方面凸显了整体的装饰意味,具体表现在装饰笔画姿势、装饰结构形态、装饰的整体意识等方面。瓦当文字内容包含面也很广泛,主要有:纪事类的“汉并天下”、官署类的“都司空瓦”、宫殿类的“蕲年宫当”、私宅类的“吴尹舍当”、吉语类的“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图1),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
瓦当融绘画、书法、工艺及雕刻于一身,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北宋时期就已见于著录,如北宋王辟之所著的《渑水燕谈录》载:“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佑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得古铜瓦五皆破,独一完瓦。面径四寸四分,瓦面隐起四字,曰‘羽阳千岁’。”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也更加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汉代建筑更加普及,皇室贵族的建筑日趋豪华,一般平民的居室普遍舒适美观。汉赋中也出现了很多词藻来赞美汉代的楼阁等建筑。用作建筑装饰物的瓦当,调动和发掘了艺术家的才智。瓦当在文字之余常配以图案、乳钉,字为画添趣,画为字增色,虽然字少却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毫无单调呆板之感。曲折方正的文字和单线云文相映成趣,富有装饰意味。瓦当圆圈的形状,根据记载文字字数多少,分割成半圆、扇形等,极大地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出神入化的文字变形,在变化中追求本质的和谐。①
二、匾联 我国自古讲究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一切事物都有名称。各种建筑中,从单座房屋到大的建筑组群也都有名称。建筑的名称因其外观形状或主人的身份地位特征被人们口头传播而约定俗成,如“花厅”、“白家牌坊”、“八角楼”、“九间头”等;而大部分则以匾联形式表明。我国古建筑上用的匾联有两种意义:一是表明建筑名称,另一种是建筑主人对事业、环境、建筑本身的赞扬语句。匾联以文字艺术表现,用语言文字进行装饰,意境深远、意义深邃。它又是一种装饰手法,若没有匾联,则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名不正,言不顺,建筑的妙处就不能深刻地传达。②匾联为建筑画龙点睛,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蔚为大观。虽然匾联只是附属于建筑的一个名称、代号,但其内容丰富多彩。在房屋或者殿堂的房檐下,门上挂一个牌子,在牌匾上注明什么堂或什么厅,一目了然。比较重要的建筑前端横匾两侧还要挂上诗文条幅,这叫做对联或楹联。这一套方式称为匾联。③匾额、楹联与古建筑融合密切,与建筑浑然一体,既标明建筑的用途、意境,又解读了建筑物的内涵、风貌、周围环境等。在《营造法式》中,专门设置了匾额(牌)的形式与做法的内容。匾联是我国古代的经伦义理、经史文字、三纲五常等在建筑上的体现, 既给人们精神享受,又体现出华夏文明。匾联一般用于大门、二门、佛殿、佛龛、牌坊上。我国浙江、福建的民居住宅大院都有名称。例如敬爱堂、展鸿堂、福和堂、风云堂、喜望堂……用堂之名来代表大住宅之名。吉林、黑龙江一带,也有许多堂名。如 “东盛堂”代表吴家,“百忍堂”代表张家等等。公共建筑更有许多牌匾及对联。和普通民宅不同的是,在庙宇、宫廷、佛寺等大建筑组群中,匾联一般用木板刻制或者石材雕出匾联的字样,终日悬挂或是平时摘下保存,节日才安装挂起。匾联及其文字既有了装饰的意义,又别有风味,温文尔雅,体现出一种诗书门第,光宗耀祖的思想。(图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片来源:《桃花源里人家――黟县》,安徽文艺出版社)[KH*2]
(一)匾额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属于额。故对“匾额”作定义为: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也有人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如果建筑四面都有门,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是正面的门上必须有匾,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 匾额原用于标明建筑物的名称,后来发展为多种类别,包括商业字号匾、文人斋馆匾、堂号匾、喜庆匾、牌坊匾(图3)等。南朝宋羊欣曾记载:“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图片来源:《桃花源里人家――黟县》,安徽文艺出版社)[KH*2]
说明西汉时已经出现在建筑上悬挂匾额。匾额的书法装饰多为长方形,其中竖式的常称“华带型”,横式的常称“大匾”。华带牌一般用于宫殿、庙宇、寺院等古建筑的殿堂,如北京故宫各个殿宇的正门中间部位都悬挂有“华带牌”(图4)、浙江普陀佛庵的门头也是如此(图5)。匾额的制作一般是书写或者刻在木板上,悬挂在需要的地方,有的做成砖雕或石刻,镶嵌在需要装饰的建筑部位。匾额书法的字体根据其装饰的用途而不同,如门楣、厅堂等重要的位置多用篆书、隶书、楷书,以示端庄;书斋、庭院、台榭、庭阁等位置的匾额字体则较为自由。
匾额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辞赋、建筑艺术、书法篆刻等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凝练的诗文、深远的寓意、精湛的书法,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按其性质来说,大致分为五类:(1)堂号匾,例如纪晓岚的阅薇草堂;(2)牌坊匾,常用作表彰;(3)祝寿喜庆匾,这类匾额较为常见;(4)字号匾,如北京的同仁堂、荣宝斋等;(5)文人的题字匾额,即具有文学色彩或是座右铭式的匾。
匾额就题材而言大概分为:(1)楼堂殿阁的名称,如“滕王阁”、“望月亭”、“望江楼”等;(2)商家字号的名称,如“荣宝斋”、“同仁堂”等;(3)歌功颂德的题词,如“桃李满园”、“高山仰止”等;(4)绘景抒情的题词,如“山清水秀”、“春和景明”等;(5)述志兴怀的题词,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等。(6)庆典开张的题词,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
纵观屋舍或者景点的匾额装饰,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民居屋舍匾额大致都是:芝兰入室、忠厚传家、安乐等;或者是自然景观的如:山清水秀、碧水萦绕之类。这些象征着吉祥、安宁、祥和的文字,表达了我国人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和欣赏趣味。祠堂府第、民居屋舍的匾额,大多数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有部分具有积极意义。如“世德流芳”、“五马流芳”等,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各种匾额文字大多拜求名人或文人泼墨书写,这类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辞藻华美、言简意赅、书法精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等。
(二)楹联楹联不同于喜庆时张贴的对联,是指雕刻在木板上,长久悬挂于厅堂阁楼,与建筑融为一体,作为抒发和寄托情怀的载体。楹联是一种集书法、雕刻、诗词、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立柱装饰艺术。④与匾额同样是我国古典文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与匾额同时配合使用。楹联也称“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根据《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岁除之日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桃符联语,挂在宫中迎春祈福,后将此引为对联的初例,距今已逾千年历史。楹联的文字较之匾牌更多,更为详细深入地描写、表述这一建筑、景区、景点、景物的内涵和环境。对联挂在中堂上称“堂联”,附在楹柱上称“楹联”或“柱联”,贴、镶在门上或者门框两侧称“门联”,吊挂在佛寺、道观等建筑空间称“吊联”。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协调,结构相应,其书法形态是对称的。附于建筑上作为装饰,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与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中轴对称的特点相得益彰。名胜古迹处的亭台楼阁,骚人墨客纷纷题联装饰;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也少不得对联点缀胜景;另外,宗族祠堂、庙宇牌坊、佛寺道观也都有对联装饰;一般百姓家也在春节或者其他喜庆之日张贴对联于门上、中柱上等,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特色。书法对联多以立式长条形成对出现,对联在古代建筑上的装饰手法有多种,有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有的雕刻于木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两侧或者中堂两边(图6),也有装裱成挂轴悬挂在中堂、斋馆等需要装饰的地方。对联的书体也有相应的要求和选择,在皇宫、佛殿、道观、祠堂、庙宇、牌坊、衙署以及私宅的厅堂等重要的地方一般用庄重的书体,主要有楷书、篆、隶。在风景名胜的楼阁亭台、园林等地方,对联书体相对自由,草书、行书等常见使用,更注重书法的艺术性。明代起,对联的使用渐渐盛行,或题咏山川名胜,或歌颂风物岁时,或抒怀心意,成为广泛应用的文体表现形式。
[HT5”,6H](图片来源:《中国古建筑砖石艺术》,楼庆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KH*2]
中国建筑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特色不仅表现在帝王宫殿、园林、寺观、风景名胜等等之上,还表现在广大的民居宅第之上。普通老百姓过年过节也要在柴门、草房的门上贴上对联以增喜庆。名人故居大门或厅堂、亭阁之间的匾额、楹联就更讲究了,内容和书法的精品与故居融为一体,交互生辉,成为一份完整的文化遗产,值得很好地保护和弘扬。
三、店铺招幌
店铺招幌是为了告示店铺经营的类别、品种和特点以及店铺的字号。很多店铺把幌子高高挂在店前柱子上,尽其所能地吸引着行人的目光,通过这些附加在幌子上的装饰、文字彰显其寓意的经营范围。⑤我国古代的招幌,分为幌子和招牌两种基本类型,主要用于商店的标识。幌子原为布幔,后扩展到多种可悬挂的实物形式。幌子主要表现经营的商品种类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之为行业标记;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后来在帘上题写了店铺的名号,继而以木牌代替布帘,在木牌上题写文字,大多用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起店铺标记的作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店铺林立,招幌也琳琅满目,图中有数十个形态各异的招幌(图7)。招幌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洋溢着丰富多彩的商业民俗气息。
店铺招幌最初仅仅用于告示的目的,后来为了招揽生意,店家开始重视其装饰性,并逐渐把招幌视为自家店铺的门面。于是就成为建筑上实用和装饰共存的汉字书法形态。店铺招幌的汉字书法装饰特点主要有:字体庄重且活泼;书法和纹饰共存且相得益彰;招幌色彩稳中求变等。招幌横跨唐、宋、元、明、清千余年,作为一种广告装饰形式,同时也作为概念化的符号而成为古代商业街市景观的一部分,它既具有个体的形式美,同时也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装饰元素和组成部分。古代各种招幌千姿百态,形成了中古古代建筑上汉字装饰的一道风景线,例如明刊本《红拂记》中的酒店招幌(图8)。
中国古代的招幌广告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幌的萌生和演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日趋繁荣的历史进程,显示了古代商人对广告表现手段、方法的总结和广告艺术形式的加工、提炼过程,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民俗和商业文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中堂、条幅、扇面等
与建筑上附加的汉字书法装饰的制作形式相对固定不同,古代建筑室内陈设的汉字书法装饰形态具有一定临时性,可以经常更换。常见的有:中堂(尺寸小的称斗方)、条幅、扇面、插屏等。“中堂”书法是一种比较大型的立轴字幅,一半悬挂在厅堂正面墙剧中的位置作为主体装饰。中堂位于堂正中,视觉醒目,要求端庄大方、轩昂俨然。条幅是较为狭长的立轴书画品式,源于有书画的屏风,亦称“单条”或“单幅”。条幅书法一般装饰在室内侧墙上,可以裱成挂轴,也可以装成木框或者制成瓷片,载体多样。明清时条幅书法多为行草,从上到下纵引的笔势一泻千里,以适应高堂大屋的空间需要。扇面书法装饰源于扇子上的题书图画。明代起就有这种装饰形式。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书法装饰形态,如书条石、室外假山石上题刻书法、园林等建筑群的碑亭等都可以视作室内外书法陈设。总之,古代建筑上的汉字书法装饰形态丰富多彩,它们既各自尽显其美,又可以在统一平面内有机组合,致使形式统一中有变化。书法有着为建筑服务的特殊功效,建筑物则为书法提供了展示艺术水准并且流传后世的平台和窗口。换言之,书法为建筑物正名、添彩、增辉,使其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一个好的书法牌匾,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给商号提高档次、加大知名度。古代汉字书法装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形式构成等特殊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思维结构和认知方式,并且从审美、价值取向上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规约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古代汉字书法装饰不断延伸、演变和扩展,多样性和统一性高度协调。其形式的构成和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其内涵则有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形式和内涵共同造就了古代汉字书法装饰的一般规律。
① 中国收藏交易网,。
② 史仲文主编《中国艺术史――建筑雕塑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186页。
③ 建筑论坛,省略/jzsb/read.php?cate=5&recid=16366。
④ 教育,88mm.省略/bencandy.php?id=3333 Treedu。
中卫高庙位于中卫县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
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 kt250.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高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气势雄伟。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翼角高翘,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内外空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宁夏古建筑的精湛的艺术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零一四年春节期间邯郸市博物馆举办了武强年画展,正月初四,我和爸爸一起去博物馆看年画。
到了博物馆远远地我就看见博物馆的大门上贴了两对巨大的年画,爸爸告诉我,其中有一幅年画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红脸的是秦琼,大花脸是尉迟敬德。我发现这对门神的动作很对称,这使我对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仔细打量起这副年画。
走进博物馆,眼前一幅幅色彩鲜艳、种类繁多、形象逼真的年画令人目不暇接。前面的年画大多都是门神、门画,其中就有博物馆门口的那幅。从介绍中我知道了门神是年画中最古老的题材,最早的门神是神茶、郁垒,后来转化成镇殿将军的形象。再仔细一瞧,我发现每幅年画只需四五种颜色,就能把它染的五彩缤纷,真是太厉害了。通过介绍,我还知道了门神的头与身子的比例是1:3,我一看,的确是,这个形象好夸张呀!这儿的门画画得都很精彩,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一看就会喜欢。
再往里走,有一些民间风情和历史故事的年画,其中民间风情年画中有一幅《四川真景全图》非常形象立体,通过不同方式把每个人的形象都表现了出来,还有的是吉祥喜庆的年画,如《五福临门》、《招财进宝》等,像仙鹤、仙桃、石榴、梅花、摇钱树等象征着吉祥的图案随处可见,这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强烈渴望。《富贵花开》和《三鱼争月》也各有吉祥的寓意,《富贵花开》让人感到幸福美好,而《三鱼争月》有富裕美好、兴旺发达之意。
我觉得最精彩的年画还是字画对联。“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这幅对联写的真好呀,告诉我们一家人要团结、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发达。这幅对联不仅写的好,而且画的也不错。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是由一只喜鹊组成的,旁边还有朵朵梅花,有喜上眉梢之意。“竹林鸟啼明月上,青山雨过白云飞”,这幅对联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图画组成的,富有诗情画意,不论是文字还是画,都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自然风景中。“八仙组字对”也很有意思:“钟离点石把扇摇,果老骑驴走赵桥,洞宾背剑清风客,国舅瑶池品玉箫,采和手执云扬板,捌李先生得道高,仙姑敬奉长生酒,湘子花篮献潘桃”,这个“八仙对”每一句里都有一个八仙的名字,这个想法既新颖又独特,读起来朗朗上口。
《六子争头》这幅年画也很有趣,画面上有三个小朋友的脑袋,六个身体围成一圈,一个头可有两个娃娃,坐着一个,爬着一个,共有六个娃娃,而且每个娃娃的穿戴也不同。《六子争头》这幅年画上面,是九九消寒图,《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萌芽生,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听讲解员说,这个《九九歌》很重要,以前没有天气预报,看九九消寒图,就能知道天气怎样了。讲到小说戏曲年画时,讲解员还给我们说当时武强有“一天唱了千台戏,不知戏台在哪方”的说法,以前很多人喜欢看戏,但是一年也看不了几场戏,现在往家里贴上年画,在家都能看戏了。这句话还形象的描绘会当时武强年画业繁荣的景象。
年画虽然好看,但它的制作过程却很复杂,要经过起稿、刻板、印刷、套色等多种程序,才能印出一幅幅精美的年画。在邯郸市博物馆,我也亲自体验了印制年画。因为今年是马年,而且我正好属马,所以我印的是小马的年画。博物馆的阿姨教我怎样印画,我拿着用棕丝制成的刷子先蘸了些黑墨,往年画木版上均匀的涂抹,然后拿一张宣纸盖到年画木板上,用搪子在纸上轻轻地推,搪平抚实。先印出一张墨线版的小马年画。接着开始套色,阿姨说套色和刚才一样,先刷画,再印画,不一会我就印好了两张漂亮的小马年画,真的好高兴呀!
通过这次参观,我知道了每一幅年画都是由画师、刻版师、印画师等人精心制作而成的。武强人真是心灵手巧啊!他们为了印出漂亮的年画,用了很大心思,这真让我佩服。我从书中知道武强人以前很贫穷,武强地处冀东南平原,无山泽之利,境内又多河道,黄河故道、滹沱河、滏阳河、漳水等都曾穿境,长年形成春旱秋涝,特别是遇到霪雨连绵,极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他们为了生活,就开始制作年画,他们用家乡很普通的材料就能印出这么精美的年画,我真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勤劳、不怕困难,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的精神。
河北邯郸丛台区和平小学六年级:蔺益萱
关键词:近体诗 声律 对仗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从形式上来看,常见的近体诗就是绝句和律诗;而《诗经》《楚辞》《汉乐府》,汉“五言诗”和我们刚刚学过的《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江花月夜》以及我们所熟悉的《行路难》《石壕吏》《登幽州台歌》等都是古体诗。关于近体诗有这样一首歌诀:
格律诗,有规定,主要内容要记清:
四句为绝八为律,更长就叫排律名。
首句入韵可自由,双句末尾定押韵。
中间各联要对仗,词类力求对工整。
讲平仄,不含混,不讲平仄不好听。
一联平仄要对立,一句平仄交替行。
出句对句定要粘,各句不能犯孤平。
规矩严,不易学,青年之中不倡行。
学民歌,写新诗,优秀传统要继承。
一切形式为我用,唱出时代新精神。
近体诗是南朝齐梁以来,诗的声律越来越讲究的产物,唐朝初年初步形成,盛唐时期成为全盛。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的框框就多了。粗分只有两体,律律和绝句,律诗一首八句,绝句一首四句;因为一句可以是五个字,也可以是七个字,所以细分有四体,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此外有五言排律不限八句,通篇对偶(末联例外),作的人不多。一般押平声韵,隔句一韵(首句例外);平声三十韵,不许通用。语句要合律;所谓合律,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单位(后一个是重点),平仄要变化,如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句要是平平仄仄平(非重点字可以通融);不这样就是不合音律。照一般习惯,律诗中间两句要对偶,成为两副对联,其他各句(包括绝句的四句)以不对偶为常,对偶为变。变得最多得是律诗和绝句通篇对偶,以及律诗通篇不对偶。前者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后者如: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闻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唐人写近体诗,一般是照规矩作,并且时间越靠后,要求越严格。这从写的方面看是又不能不承认是收获很多。所谓多包括两种意。一是至少从声音美方面看,近体诗确是远远超过了古体诗。
唐朝以后,近体诗的气运还没有消减。例如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好像到了宋朝,诗已经被词挤到次等地位。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宋朝的词人也大量地写诗,而且出了不少的诗人,如王安石、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宋朝以后,文人习惯作近体诗的风气还是一直没有消减,如元明清各朝的文人不只都作,而且出了不少大家;甚至到“五四”以后,白话文已经取代文言,有些人深有所感的时候,如鲁迅先生,还免不了要写“惯于长夜过春时”的七律。
我国古典诗歌文学形式,种类很多,但总的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两大类。规矩很严格的诗歌是“格律诗”,一切非格律诗是“古体诗”。不过,格律诗这名称是我们当代人取的,古人并不这么叫。唐人把“格律诗”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把“古体诗”叫“古风”。这是因为,“格律诗”形成于唐代;唐代以前的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格律的束缚。现在,人们习惯把“近体诗”或“今体诗”叫做“格律诗”了。
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一共四联。开头两句叫“第一联”,又叫“首联”;第三四句叫“第二联”,又叫“颈联”;第五六句叫“第三联”,又叫“颈联”;第七八句叫“第四联”又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除第一联和第四联以外,中间的两联要求对仗,即出句和对句应成为一副对联。也有极少数律诗,中间两联有一联不对仗甚至两联都不对仗的。
对仗又叫对偶,就是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的词性要相同,语法结构要相似。拿词性来说,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等等。不但词性要相对,词组的结构也要相对,如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