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准则

生活准则

时间:2023-06-02 09:2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准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准则

第1篇

生活准则

奶奶家住在上海南端的老城区——小南门。那里有条破旧的小道,小道两边有两栋陈旧的老宅,白天与黑夜,这里都是寂静的。清晨,阳光被这两栋老宅遮住了;傍晚,这里几乎一片漆黑,道路两边那忽明忽暗的路灯仿佛成了摆设,一到晚上就几乎没有人再出入了,这无疑给一些不良分子创造了机会。

一次深夜,几个盗贼借着柔柔的月光,潜到小巷内,用工具刀切断路灯的电线,盗走灯泡、电线,盗走小巷最后的光明。那时我还小,眼睁睁看着盗贼把路灯盗走。当时我站在楼上看着他们,心想:他们要那这些东西干嘛?现在我知道了,他们原来是好逸恶劳,以此来赚钱。从此老区的居民们吃尽苦头,不是今天一位老奶奶看不清脚下的路摔跤骨折,就是孩童和大人不幸走失,给老区的居民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那天傍晚,天上下着大雨,我撑着伞来看望生病的奶奶。奶奶的房子在弄堂深处,我走在不平坦的小道上,由于路面十分湿滑路上又没有任何照明设施,只能摸黑前行。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小道上行走,说实话连我都蛮困难的别说老人了。我刚走到一半,一脚踏空我一屁股坐到地上,顿时我感到半身麻木。此时我想到那些盗贼偷盗的情景,真后悔当初没有报警。我忍痛来到奶奶家,就拉着奶奶向居委会走去,让他们来管管此事,让这条小巷重见光明。

生活就像个大染缸,聚集形形的人,善良的、丑陋的、野蛮的、温柔的,不管怎样人都不能由着自己,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准则,不然社会这个大齿轮就无法运转。

第2篇

生活中的准则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在心中深深地埋藏着一把尺——衡量各种生活标准的尺!而对于小学生而言,首要的准则就是好好学习,遵守行为规范;大人们的准则却有很多……在我看来有一条准则却是我们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交通法规。

美好的生活是灿烂的,而如果不遵守交通法规就会付出血的代价,沉痛的教训。有一次,我们照列围坐在饭桌前边吃饭边看新闻。突然,一个画面的出现让我们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筷子,迫不及待地冲到电视机前,恨不得一头钻进去,场面非常的凄惨:有个人侧面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看不到脸,只看见鲜血流满了遍身:身上、衣服上都染成了红色,一只鞋飞了老远,足有一米多,身边倒着一辆压扁了的助动车,两只前轱辘都变成了椭圆形,一辆警车停靠在其身边,还有一大群围观的过路人,大家议论纷纷,有说是喝酒了才被撞的;有说是另两辆车相撞,他是受害者。经过警方的调查,结果发现这个人是因为乱闯红绿灯而造成车祸的,救去医院后不治身亡,听说他的孩子还不满一岁呢!我们看后心里都很沉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经不起一点马虎,不能为了图一时方便,违反交通规则而失去宝贵的生命。

再过180天就是我们万众瞩目的世博会的召开,到那时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们都来到上海,我们要以“主人翁”的身份去迎接他们,更加要遵守交法规,让我们通过自己的言行、至诚至热的心来实现上海对全世界的承诺:“城市,让生活更好!”

让遵守交通法规成为我们热爱生活的首要准则吧!

第3篇

2.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了一片原计划砍掉的森林。

3.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来自己的健康。

4.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还无需开车。

5.如果一只塑料袋5毛钱,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钱的50倍。

6.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了你的电脑。

7.相比开车来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一不担心油价上涨,二不担心体重增加。

8.其实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

9.过量食肉至少伤害三个对象:动物,你自己和地球。

10.认为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才能把蔬菜、盘碗洗得更干净,那只是心理作用。

11.把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养到学龄前,花费确实不少,部分玩具、衣物、书籍用二手的就可以。

12.有些人,尤其是有些女性,洗个澡也要用五十升水,有洁癖也不用这么夸张。

13.科学地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再送进冰箱。热气不仅增加冰箱负荷,还会结霜,双重费电。

14.其实空调外机都是按照防水要求设计的,给它穿外套,只会降低散热效果,当然费电。

15.洗衣粉出泡多少与洁净能力之间无必然联系,而低泡洗衣粉可以比高泡洗衣粉少漂洗几次,省水省电省时间。

16.洗衣机开强挡比开弱挡更省电,还能延长机器寿命。

17.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耗电量一般为其开机状态的10%左右,这笔账算起来还真不小。

18.如果只用电脑听音乐,显示器就可以调暗,或者干脆关掉。

19.如果热水用得多,不妨让热水器始终通电保温,因为保温一天所用的电,比一箱凉水烧到相同温度少。

20.洗干净同样一辆车,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1/8。

21.把马桶水箱里的浮球调低2厘米,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水。

22.建立节省档案,把每月消耗的水、电、煤气记账,做到心中有数。

23.实验证明,中火烧水最省气。

24.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25.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音响等。

26.没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费电的。

27.非必要的话,尽量买本地、当季的产品,运输和包装常常比生产更耗能。

28.植树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排多少,吸多少。

第4篇

当惩罚变成选择性的利益博弈,已经无人畏惧貌似神圣的法律了。法律之不存,社会运行的基石——道德,自然被整个社会弃之如敝屣了。

对应首善之区满街红色标语的是这样一副图景:人行道上星星点点的不法广告,印章、证书和证件,国人最需要的护身三宝;一坨坨狗屎,一个个脏纸团,一摊摊痰迹,一只只烟头,路上随处可见的尿迹和呕吐物;无规则行走的人们,满嘴脏话,一律用身体开路。鸣笛,怪叫,以及永无停歇的电锯声。“做有礼北京人”,北京确实需要这样的人,但有礼的人在哪里呢?

毫无疑问,许多人放弃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也不再用道德去要求别人;每个人都在按照趋吉避凶的本能生存,在丛林规则下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形同虚设,人人都貌似自在地生活着。整个社会呈现布朗运动的特性,单个原子各自起舞,无规则运动的原子产生共振,从而形成荒诞的真规则: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知这不规则的规则,并从中获得如鱼得水的。“越腐败越快乐”,庶几近之。一个熟稔此道的中国人游刃有余,初来乍到的老外却寸步难行。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习性,这个密码就在中国人手里。

无道德人群的日常行为,塑造着社会的基本面貌。

在我看来,无道德社会人群有几个基本特征:曰狐疑,曰焦虑,曰放纵,曰唯己。

狐疑者,难以相信别人之谓也。萍水相逢,基于血缘、地缘、学缘的纽带,本身已经不牢靠,在此基础上,快速流动的人际交往,使得人们戒心重重。交易原则渗透进一切人际关系里,并主导人们的行为。打量,琢磨,含糊其辞,扑朔迷离,犹如浮沉于黄山云雾之中,若有若无,似有又无,难以显影定型。表现在神情上,是那道迷离的眼神。搜狐搜狐,狐不用搜,触目皆是。

焦虑者,急于搞定某事而不得,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表现在身体上,就是不能安静,晃动,摇摆,心不在当下,永远在期待明天的结果,期望一劳永逸。

放纵者,心中无道德羁绊,随时点烟扔烟头,大声说话,打嗝放屁,擤鼻涕不避人,吐痰不弯腰。会突然停在路中央系鞋带、打电话,会在餐厅高声长时间叫骂电话那边的人,会在高速公路上掏出从容放水……身体各器官遵从本能需求,永远处在无约束的自私状态。

唯己者,天底下我最大,我是我的目的,也是我的手段。做事不顾忌别人的感受,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或许还要补充一点,一个明显的身体特征是僵硬。人与人,人与物的接触,散发出一股硬邦邦的劲头,总要发出某种刺耳的声音。

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必须牢记几条准则:

一、 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这是无规则的必然结果。好多看似天灾的事情,骨子里都是人祸。人性有多险恶,发生的事情就会有多诡异。从三聚氰胺牛奶到地沟油,有利可图的所有领域,邪恶的智慧一个都不放过。

二、 相信你不相信的东西。这很好理解,你不相信的东西总会合法地达成目标,不会因你而有丝毫改变。每日发生的奇迹,都有自己的必然性,但对局外人而言,却无法复制。

三、 犯规者为王。每个人都会明白这一点:法律似乎在乞求恶人行善。面对犯规者,最明智的策略是屈服。

四、 当别人都不遵守规矩时,守规矩就成为你不幸的根源。不言自明。

今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一次别离》,看得我百感交集。平淡的生活不经意便掉进冲突漩涡,对立双方挣扎,角力,随时要爆炸,但又在人性的觉悟中,回归善的河流。宗教对人性的呵护,显现出强大而不容质疑的力量。有敬畏心的人,即使利欲熏心,仍旧会从恶的泥沼里挣脱出来,赢得自尊。每个人都是那么真实可爱,胜利属于道德、理性和爱。这部伊朗影片是一首内心生活的叙事诗,细腻,温情,内敛,处处给予人性以真挚的呵护。有太多宏大的中国电影,缺乏的就是真诚的伦理叙事,不愿意拷问自己的内心,因为灵魂早已经锈死。

第5篇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包括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为我国公民生活提供了一个新时代的准则。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生活由一元向多元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旧的规则已经失效,一些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人们的观念出现混乱或真空现象。诸如法律意识不足,道德意识滑坡,信仰意识缺失。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也有人不讲道德、漠视道德,没有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更有人要么是无信,要么是迷信,缺少真正的信念。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握了时代所产生的问题的症结,并指明了解决的途径。它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道德标准,而且也是一个包括法律、道德和信念三个层面的公民生活规范。

首先是法律层面。“八荣八耻”其中的一些重要部分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如此。危害祖国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也是犯罪,因为它触犯了法律。“八荣八耻”更直接地强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呼吁人们遵守宪法和法律。因此,我们特别要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普及,让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公民生活的准则。这就是说,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哪些是能够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让公民知道自己的义务,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

其次是道德层面。“八荣八耻”所说的“荣耻”就是在召唤人们的良心,并让良心看守自己的言行,知荣明耻。“八荣八耻”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如辛勤劳动等,而且包括了现代道德,如崇尚科学等。因此,它丰富和发展了人类道德的基本内容。一般而言,作为普遍的道德规范的最低原则(底线)是不伤害他人,它的最高原则是要关爱他人。“八荣八耻”既反对人们突破道德的最低原则,如损人利己,也希望人们达到道德的最高原则,如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团结互助等。

第三是信念层面。“八荣八耻”的所有内容其实都涉及人的信念和理想。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从而有一个精神支柱和寄托。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根本上支配了他的道德和法律行为。“八荣八耻”所阐明的信念和理想就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假、丑、恶的反对。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包括的法律、道德和信念三个层面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仅要考虑它作为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而且要考虑它作为外在法律的强制性和作为内在信念的指导性。只有当法律、道德和信念三个层面的意义得到充分的理解并付诸实践的时候,“八荣八耻”才能显示其精神力量。

第6篇

[关键词]英语幽默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35-02

引言

在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里,幽默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现象,幽默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正确地理解幽默,很好地运用幽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的良好方式。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有能力使用幽默的语言,使大学英语课更加有趣,使学生们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更加活跃和积极地学习英语。本文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两个方面分析英语幽默,目的在于研究语用学规则和英语幽默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幽默;同时能在生活中成功地进行英语交际,有助于教师的英语教学。

一、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人们进行会话(语言交际)所遵守的准则,包括: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相关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参与交谈的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交谈双方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应该存在一种默契,并且双方都遵守合作原则。只有会话双方在交谈时遵守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人们才能直接高效成功地进行交际。然而,在现实生活的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违反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违反准则也是遵守准则的一种方式,听话人要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来理解说话人更深一层的会话含义,这与会话的语境、会话双方的关系,以及会话双方的知识文化水平都是有一定关系的。

(一)违反量准则产生幽默

量准则是指说话人所说的话不多不少,正好是听话人想要得到的信息量。在双方交际的过程中,既不能提供多余的信息,也不能提供不足的信息。违反量准则在日常交际中是最为常见的,有时由于提供的信息过多或不足便会产生幽默。

Tom:“Do you know where Lucy lives?”

Jim:“Somewhere in the city,perhaps next to you.”

Tom问Jim Lucy住在哪里,Jim 回答说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方,可能就住在你隔壁。在这则对话里,Jim违反了量准则,他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回答Tom的问题,他的回答似乎在调侃Tom,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二)违反质准则产生幽默

质准则是指说话人不能说不真实的话或证据不足的话,这一准则重点强调说话的真实性。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说话人表面上说了谎话,违反了质准则,实际上会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Peter:“How timid the sun is!”

John:“Why do you think so?”

Peter:“Because it only dares to come out in the daytime.”

Peter说太阳很胆小,因为太阳只敢在晚上出来。事实上,他知道太阳只有在白天才出来这是自然现象。在这则对话里,Peter违反了质准则,产生幽默。

(三)违反关系准则产生幽默

关系准则是指在对话中,会话双方应该说和话题相关的话。在日常交际会话中,违反关系准则的例子较少,在一些修辞中,例如隐喻和讽刺都是通过违反关系准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有时听话人不直截了当地回答发话人的问题,有意无意地拐弯抹角地去回答问题,需要听话人通过分析和推理才能明白其话语的含义,就会违反关系准则,并且有时能产生幽默。

Librarian:“The librarian went over to a small, noisy boy. Please be quiet! The people around you can’t read!”

Boy:“They can’t? The boy asked curiously. Then what are they doing here?”

图书管理员让小男孩在图书管理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其他人读书,在正常情况下,小男孩应该表示歉意,但小男孩却反问图书管理员说如果他们不会读书,他们在图书馆干什么。在这则对话里,小男孩违背了关系准则,他的回答很可爱很有趣,产生幽默效果。

(四)违反方式准则产生幽默

方式准则对会话双方说话的方式提出了要求,会话双方要避免晦涩的语言和歧义的表达,说话要简明扼要,井井有条,不可以含糊其辞。但在日常会话中,有时会话双方有意无意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但却产生了幽默。

Child: “Mom, I could you please peel the apple for me?”

Mom: “It's so late that apples have already gone to bed.”

小孩想让妈妈给他削苹果吃,但是妈妈的回答没有直接说太晚了你不可以吃苹果,妈妈的回答很幽默,并且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她说现在太晚了苹果都已经睡觉了。在这则会话里,妈妈违反了方式原则,但这样的回答,既能委婉拒绝孩子的请求,也能产生幽默的效果。

二、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礼貌在语言中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礼貌原则能够很好地建立交谈双方的友好关系和平等地位,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交际。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策略准则(Tact Maxim)、宽容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所谓的礼貌原则即“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何兆熊(1999: 222)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二者相辅相成,有时,为了礼貌原则会违反合作原则;有时,为了遵守合作原则可能违背礼貌原则,这取决于会话双方的目的。

Student:How is the exam?

Teacher:Someone failed the exam in our class.

学生问老师考试结果怎么样,老师说班里有人不及格,老师出于礼貌,不想伤害学生自尊心,没有直接说出班里考试不及格的人名。但在某种程度上,老师似乎违反了合作原则。在真实的会话中,说话双方很难做到同时遵守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这两个原则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三、结束语

合作原则是会话的重要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要想真正理解英语幽默,就应当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其进行分析。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有了幽默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进行交际时,有时候可能会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制造幽默,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英语幽默同样也是一种修辞方式,在交际中,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推理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发话人的幽默所在。因此,本文从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旨在探究语用学规则和英语幽默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幽默,从而有助于英语交际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吕光旦.英语幽默的语用学分析[J].外国语,1998:(1).

[4]Grice, 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eter Cole and Jerry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1975:41-49.

第7篇

关键词:诚信;准则;内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47—03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的首要素质就是其思想道德素养,“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也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在人的道德品质中,诚信是基础,因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就如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加之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中不守诚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如考试作弊、背信违约、逃避还贷等。

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受制于多种内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因素、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我们不能否认道德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课程之外的诸多因素”,但大学在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诚信品质的养成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目的)就是通过诚信教育活动,能够使得被教育者在观念上信奉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行动上按照诚信准则行事,从而做一个诚实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中就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诚信观念内化:确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的信仰

在诚信教育活动中,诚信观念内化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努力使得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深入确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样一种信仰。只有使得被教育者在内心深处认同、接受诚信观念及准则,真正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受教育者才可能按诚信准则行事。可以说,诚信观念内化是诚信教育活动取得是实效性的基本保障,也是关键。如果受教育者对诚信的价值认识不清,仅仅依靠通过外在的力量强迫其按照诚信准则行事,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也是很难持久的。只有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诚信的价值,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动力,也才能使其在行为上符合诚信准则的要求。

诚信观念内化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包括社会的、家庭的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种因素,同样也包括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不尽完善的阶段,讲经济效益、讲竞争、讲等价交换等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产生种种影响,再加上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都加大了诚信观念内化的难度,给诚信教育活动带了来巨大的阻力。因而,在使大学生实现诚信观念内化环节中,就必须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 注重对诚信内在合理性的解释

在诚信观念内化环节,受教育者对于诚信内在合理性的认同是极为关键的,“学生们不会仅仅因为教师告诉他们不诚实和失信是不可接受的就会更加诚实和守信。他们只有了解形成这些基本道德观念的原因——例如,只有当他们开始去思考人人都撒谎和失信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才会相信”,任何一种道德观念都有其内在根据,也只有在受教育者充分了解其内在根据后,他们才能真正相信。因而,在诚信教育过程巾,不仅要明白无误地告诉被教育者的行动路线,即应该如何做,而且更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实践表明,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只有当他们对诚信本身的内在合理性有深刻的把握,其行为才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符合诚信要求。人是有思想意识的高级动物,“他们即使在为生命而斗争的时候,也是在他们知道为什么的时候才斗争得最卖力气”。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理性认识能力更强,缺乏他们自身对诚信内在合理性的把握,是很难使其确立对诚信的信仰,更不要说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只有使得被教育者明确诚信观念形成的内在根据,从而认识到诚信是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内在需要,与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受教育者才能确信诚信的重要性,并能从理智的角度对诚信观念加以信奉。

2 注重开展讨论式教学

任何一种观念的内化,既需要接受者的自我感悟,也需要教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接受者接受特定观念起到重要作用。当前,学校的德育效果不够理想,与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够科学有相当大的关系,必须要改变依靠说教的方式。说教的方式,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许是必须的,但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是不够科学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在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教授这类课程的教师必须懂得该怎样引导一场生动的课堂讨论,而不仅仅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应该“越来越成为一位顺间,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比如仅仅告诉学生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行为,告诫学生考试不要作弊,学生中的有些人可能并不会有深刻的认同。而通过讨论的方式,则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因不了解其中潜在的道德问题而无法作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推理能力。讨论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诚信观念内化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讨论,师生之间实现互动,教帅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特定问题的把握状况,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因为每个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把握状况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思考,实现对特定问题中有关伦理意义的充分与明确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诚信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在思想意识中确立对诚信观念的认同。

3 注重诚信教育的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任何道德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生活世界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获得发展驱力……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的各种认识的素材的主要来源”。道德规则也是用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任何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脱离了生活的道德规则与道德观念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强调理论教育和现实生活的一致性,要倡导诚信教育生活化,而不能将诚信教育神秘化,要努力让受教育者在实践生活中加深对诚信观念与道德规则的理解、感悟与认同,从而真正将诚信观念转化为自身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其根本目的其实就在于引导人们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因而,要使得受教育者内化诚信观念,成为自身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就必须注重诚信教育的生活化,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诚实的人,过一种诚实的生活。可以说,诚信教育的生活化是将诚信观念内化落到实处的必要手段。

二、确立准则:为行动确立标明路线

实现受教育者的诚信观念内化,是诚信教育活动取得实现的关键一环,但要使得受教育者在行为上表现为一个诚实的人,还必须具备其他条件。因为尽管解决了受教育者的观念认识,但并未能解决如何行动的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受教育者可能并不清楚如何做才是诚信的,比如,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发现身边某位同学犯错,按照诚信的一般原则,是应该向老师说实话。但考虑到同学感情,或担心同学知道是自己向老师报告的,同学可能会记恨自己,自己应该如何做,可能就不是很清楚。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特别是面临两难的伦理选择时,许多情况下是由于准则的缺失或对准则的缺乏了解。因而,诚信准则的确立也是诚信教育的重要一环。

所谓准则,指的是为实现某一价值所必须具有的行为方式,它明确地将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诚信是一种重要的价值,但诚信这一术语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规则。它只对于指导行为具有重要的指明方向价值,却缺乏指明具体的行动路线价值。比如,我们要求诚信考试,这是一种道德要求,或者是一种价值追求,但并未向行为者指明如何进行考试才是诚实的。这就需要将这种基本价值追求具体化,设定具体要求,即准则。这种准则就是独立答题,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得应有的成绩,任何依靠其他手段获得成绩的行为都是不诚信的。可以说,离开了社会所设定的特定行为规范,被教育者在生活中将无所适从,或者将偏离正确的方向,诚信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难以实现的。

因而,在诚信教育活动中,诚信准则的确立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确而具体的准则为被教育者将内在信仰外化为行为提供了可能,也是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有了准则,就可以为学生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指明行动路线。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时,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按照诚信的要求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设定。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诚实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符合诚信要求的。

对于诚信准则的确立,必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首先,准则要能够体现价值,因为准则是价值与行为的中介,准则是为实现价值而设定的,不能体现价值的准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准则自身都必须要具备合理的根据。其次,准则要明确具体、可行。准则的设定不尽要体现价值,最好能够为被教育者提供行动路线;否则,被教育者将面临困境而无法采取行动,在行为上也就难以符合诚信的要求。再次,准则要完善。要能够对被教育者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作出尽可能的规范。这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非常复杂但又十分重要的方面,尽管在日常生活中,这方面的规范已经很多,但还是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三、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按规则行动

诚信信念的内化一方面是不可把握的,原因在于任何的思想意识只能通过行为加以观察,而行为与思想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行为可能对应相反的意识;另一方面即使是内化了诚信信念,但在涉及具体利益等相关情况时,我们也不可能保证每一名受教育都能具备“慎独”的品质,完全按照社会所设定的行为准则行事。正如约瑟夫·普利策所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行为表现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这就要求在诚信教育活动中,还必须强化保障机制,以确保行为者在行为上表现为一个诚实的人。比如,诚信考试,可以说任何一个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但为何考试作弊却屡禁不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及其实施的不到位应该说具有很大关系。诚信教育的保障机制包括惩戒与激励两个方面,而且必须将惩戒与激励两者加以结合,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保障机制都是不健全的。

实施惩戒的目的是用以控制人性中恶的一面,对不按规制行事者进行惩戒,使之付出相应的代价,使其明确不讲诚信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尽可能将其行为约束在准则规定的范围内。因此,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与其告诉学生诚信的好处,有时不如使得学生懂得不诚信的害处。而激励的作用则在于对符合准则的行为进行鼓励与倡导,使行为者产生自豪感,确保受教育者拥有持续前行的内在动力。“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除了积极创造条件,形成外部的良好教育环境外,更主要的是激发受教育者自身增长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在积极因素,具有良好的心理环境,自律、自强、自觉、主动地把教育目标内化为思想动机,外化为适应和影响社会环境的实际行动,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始终保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动能力,具有抵制外部环境消极影响的免疫力”。发挥激励的作用,既要强调发挥社会激励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发挥自我激励的功能,只有这样,激励机制才是健全的。

第8篇

交大附中初三(9)班李悦滢

在人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学会一些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生活下去的本领。随着他们年龄的一天天增长,他们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准则。

我觉得我所秉承的生活准则就是中国古人所提出的中庸之道。简单点说,我认为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方与圆的智慧。

我一直认为做人应该外圆而内方。在懂得圆滑处事的同时又绝不在道德底线和做人原则上退缩。记得以前的我,向来是跟着感觉走。这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因而被现实的挫折一次次所教育。与此同时,我逐渐明白了,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即使你想把自己与世隔绝,实际上也绝对做不到,社会也不会允许。因此,学会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接人待物的本领,是一个人生存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而在这些为人处世的众多基本准则中,我认为,方与圆的准则无疑是最充满智慧的。

方是原则和规矩,圆是机变和灵活。方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圆是以万变应不变的锦囊。二者的结合所铸就的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既坚持原则又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这就是方与圆的智慧,这就是中庸之道,也是我所认可的生活准则。

方,就是要做人堂堂正正。自己始终遵循一种原则,不因外界事物而改变自身,也不因为自己的欲望而破坏规矩。古往今来被人们誉为英雄的人物基本上都具备着这种品质。

圆,就要懂得变通。以前我一直认为改变自己来将就他人是一种愚蠢的做法。而现在我才发现,凡是能做到修其自身来适应社会的大多都是一些极为机智和聪明的人。这么说必有他的道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其实一定意义上就是懂得变通。能伸不能曲者,势必会被社会“修剪”其枝叶,而能伸又能屈的人才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生活的很安稳人。看似是他将就社会,实际上却是社会在成就他。

一句流行语这样说,“让理智牵着你的手,然后跟着感觉走”。我非常欣赏这种思想。无论何时,“随心”都会让人觉得快乐与自由,而一旦变成“随心所欲”,就必定会受到社会的钳制。小到警告,大到法律制裁。从前我一直认为这样生活缺乏自由,失去的生活的意义。现在我逐渐明白,其实不然。有时,生活的价值不在于你能在无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多少无限的价值,而在于你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多少无限价值。这样才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

以辩证的方圆观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是我的目标,甚至也是我所希望的一种生活方式。用“方”来规约自己,用“圆”来化解矛盾和烦恼;用“方”来让自己成熟,用“圆”来让自己有一颗“不老”的心;以“方”来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立足,以“圆”来让自己在社会中生活得游刃有余。这或许就是方与圆的智慧吧。这或许就是我们大家应当遵循的基本生活准则。

人生在世,虽然诸如此类道理大家可能可以达成共识,能以方圆智慧作为自己生活准则的人也或许不少,但是能够真正做到方圆智慧准则的人又有多少?

我们都知道太过方正也许会被碰的头破血流,可多少人却为此“义无反顾”?我们也同样明白太过圆滑将会遭到社会的唾弃,可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说到底,方圆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无比艰难。他需要你经历世事、体味世事、感悟世事。就像是我们所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样。上天是公平的,每一个人所要面对的挫折都是一样多的,至于你之后又为自己“创造”了多少,掌控权就全在你的手上了。

第9篇

论文摘要: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受“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的双重约束。按照“会话准则”.人们应直接了当地讲实话,而按照“礼貌原则”,人们往往采用非直接言语手段。其中,委婉说法最为典型。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产生忌讳心理;受性心理的影响,人们对性、婚姻及家庭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采用委婉说法。委婉说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事物的承受能加同时,社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自觉性,而娱悦心理又帮助创造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发现,交际语言受“会话准则”和“非会话准则”的双重约束。比方说:一个人在街上碰到一位刚买了一件新衣服的熟人,而他认为这件衣服是不好看的或不适合他的朋友的。当这位熟人询问他对新衣服的看法时.按照“会话原则”,他必须说实话,即不“理想、而出于礼貌他又不想扫熟人的兴,就说道:“阿,还不错.”这样,他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了。

“会话准则”的理论是语言学家H.P.Gice。于1975年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的。它包括四个交际准则:

准则:

数量准则——说尽可能多但又不超过必要的话。

质量准则——只说你认为是真实的话。

关联准则——所说的话要与话题密切相关。

风格准则——表达要清楚,避免含糊其辞。

Grice把“非会话准则”又叫做“社会准则”。它实际上指的是“礼貌准则”(PoutenessMaxim).在性质上是美学的、社会的、道德的。后来,学者们又把“礼貌准则”升格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并列,并进一步推出“得体原则”,“谦虚原则”等等。1981年,美国教授NealR.Norriek在其《非直接言语行为与双重约束》一文中,提出了“双重约束”理论(DoubleBinds)。他认为,在“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存在着准则冲突(Maximconnict)。如在下列至理名言中,就有

听两遍,说一遍。(Lisrentwice,speakonee.)

不要说话,除非别人对你说话。(Dont’tsPeakunlessspokento.)

不要跟陌生人讲话。(Dont’ttalktostrangers)

言语是银.沉默是金。(speechissilver,silence1isgold.)

以上这些符合“社会准则”的金玉良言,却明显地与“数量准则”冲突;而有教养,文明层次高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却不得不遵守这种原则。

再比如,在饭桌上,如果你说,“我去上厕所”,虽然内容真实,符合“质量原则”.却不如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显得更符合“社会准则”。另外,西方人不喜欢说出自己的年龄、收入、信仰等;中国人坚持“和为贵”和“息争”的人情态度等.也与“会话准则”相悖.实际上,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可能随时地要么违背“会话准则”,要么违背“社会准则”。而“社会准则”总是压倒“会话准则”,这是人们在遵循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因为,当二者冲突时,“社会准则”比“会话准则”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而对“社会准则”的冒犯会激起道德上的非难.导致交际的失败。

一个人在以上两种准则相冲突的情景中说话时,就会发现自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要么吞吞吐吐.甚至张口结舌;要么说出自己立刻会感到后悔的话来。对“会话准则”的违反,会使听话者嗤之以鼻,或敬而远之。留意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不难发现上述现象。比如,在评选先进的活动中一个各方面表现不错的人,在别人推选他时,如他态度谦虚,会更受大家的尊敬。相反,如果没等大家发言,他就迫不及待地毛遂自荐,认为自己这好那也好,即使他讲的是实话,也会令大家反感,导致他威信大大下降。

语言交流中“双重约束”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非直接言语行为的发生,其中包括有意的模棱两可,请求中的虚拟语气,针对忌讳词语而产生的委婉用语.喻义言语行为中的暗喻和嘲弄,甚至还包括沉默或身势语中的无可奈何姿态和恭维话在内。

在非直接言语中,最为典型的语言手段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是摆脱语言双重约束的有效手段。它是用温和、客气、含糊、愉快的说法代替生硬、刺耳、粗鲁的说法,也就是用令人愉快的方式提及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禁忌的语言行为种类繁多.美国语言学家Bloom尔1d曾把其区分为“礼仪禁忌语”、“恶兆禁忌语”、“不体面禁忌语”。有的学者把它又分为:(l)以社会学为条件的禁忌语.如对官居高位的人的有关禁忌语,经济活动与技巧中的禁忌语等;(2)身体的个别部分和特殊身体条件的禁忌语,如性器宫、疾病、死亡等;(3)宗教禁忌语,等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忌讳而采用委婉语,这首先是旧时代的一个特征。特别是当人们对一些事物认识不清时,这些事物便带上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如对自然界的不理解,导致了恐惧,产生了迷信。超自然的神力.表现在外界的是水、火、风、雷,表现在人生的是生、老、病、死,并由此扩展到和这些有关的行为都成为禁忌的对象。例如,有些事物是不好直接说出来的,似乎一提明了,就会让人想入非非,甚至想到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旧英国的社交场合中,leg(腿)常用limb(肢体)表示,比uy(肚子)比较粗俗,常用stomach(腹部)表示。“厕所”是不够“雅”的地方,不屑讲出来,所以,它的委婉的说法有;toilet(盗洗室)washcloset(洗手间),Gentleman’s/Lady’s(男子/女子),或者只用字母M/w来表示。随之,上厕所也就当然地有了许多委婉的说法,如:

Imustgotothebathroom.

Iwanttowashmyhands

I’11returninatninute.

Iwanttogosomewhere.

I’11gotothecomfortstation

可以发现,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使用委婉语言,更多的是受到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与以下社会心理有关:

一、禁忌心理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禁忌和委婉语象一对孪生兄弟便出现了。如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出于维护其地位的需要,都主张“避上讳”。如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从他那个时期始,“正月”(去声)便被改读“正月”(阴平)。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封建社会及其等级制度的发展,“避上讳”的要求不断发展,以至出现了“避官讳”。如今.人们在称呼那些有点一官半职的人时,总是喜欢叫什么“李会计”,“王主任”、“张厅长”之类,就是采取遵循姓名禁忌语的逃脱路线,认为直呼其名是不敬的表现。

社会愈落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迷信色彩就愈重,人们越加迷信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唯恐冒犯它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如船家忌说“沉”、“翻”;戏班子忌说“散”、“离”。为了图吉利,正月里人们不买鞋.怕把“邪”气招进来;吃梨时不切吃,怕和亲朋分“简”。今天,人类社会已高度发展,但人们在选用数字时仍避讳理,不能不说是封建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二、性心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忌讳首先表现在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人们对表现为慎重、冷静。性心理表现则为含蓄、羞涩。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很少是直接的,露骨的;而用含蓄、文雅的委婉语而代之,如“同房”,“同床”,“亲热”等。近年来,英语中的make拍ve()也被引用,给人以亲近、友爱的感觉,体现了正常性生活的男欢女爱,符合人们对此的审美心理。又如漂妓行为,向来被认为不是正人君子所为,但对这类肮脏事物.人们往往也冠以华丽的委婉词语,如旧时的妓院被称为“青楼”,“烟花柳巷”;为“烟花女气热衷此道的人自然就成了“寻花问柳者”了。

与性有关.尤其是与女性有关的生理现象,人们也往往产生避讳的态度。这符合女性羞涩的心理特点。如月经为“例假”,怀孕为“有喜了”,“快做妈妈了”等。又如“计划生育”本身就是个委婉词,但我们在对外宣传时,往往用的是familyptanning(家庭计划)。恋爱、结婚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最动人的事情,然而,受传统文化性心理的影响,人们谈及此事时仍很委婉。如解决婚姻问题是“个人间题”;找意中人是“找朋友”;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是“男朋友”,“女朋友”,几乎取代了未婚夫、未婚妻的说法。

三、承受心理

中华民族是承受力最强的民族之一。中国人民过去承受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近几百年来又承受了夕队的侵略和歧视。这种心理虽有麻木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忠厚善良的美德。委婉语的使用,可帮助人们提高对日常工作生活中许许多多难以承受事物的承受能力。

例如,在改革大潮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对其中的某些事物,一时间人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自然会对这些事物的说法产生反感。而采用委婉语.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增加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冠以“市场疲软”、“经济失控”、“滑坡”等委婉语来回避;无工作的年青人被称作“待业青年”,“价格放开”几乎等于价格上涨;人们又把涨价称为“调价”等等。这些词语的使用确实增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尊重他人的心理

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夭,人们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弘扬了传省口见念中的美德,加上人们对语言美的追求,使得许多反映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委婉语汇广为采用。例如,现代城市里“环卫工一,、“保洁员”不可缺少,而过去他们却被称作“掏粪工”、“扫马路的”。又如,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人的称谓也有很大的变化。对腐子、瞎子、聋子,不再称作“残废”,而称为“残疾人”,回避了“废”字,这样,在意义上就融进了残而不废,仍有作为的观念。过去.人们称智力不全者为“呆子”、“傻子”、“”.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弱智”这一词汇便走向了社会;随之,便有了“弱智学校”。这种委婉语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对低能弱智者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这类人的歧视心态,对他们也是个精神安慰。类似的例子在英语语言里也是俯拾皆是。如说某人耳聋,为“Sheishardofhearing.”(她耳背);清洁工是sanitaryengineer(卫生工程师);监狱称作correctionfactity(改正机构),称老年人为seniordtizens(长辈)等等。

五、娱乐心理

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希望保持一种娱乐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所以人们非常讲究谴词造句,注意委婉语的使用.如喝酒过多,人们不说“喝醉了”,往往说“喝多了”,使人不致于马上联想到醉酒后的狼狈像。谈论某人的体型,不说胖,而说“丰满”;不说瘦,而说“苗条”。又如,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从青年步入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本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文化的国家里,人们对“老”这样的词汇会作出不同的反映。在我国,我们称呼高龄的人时,常在他们的姓氏后面添上个“老”字以示恭敬,如“张老,您先请.”但这种尊称在英美人当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老)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故nolonge;veryyoung(已不那么年轻了)要比old更容易被接受。

第10篇

摘要:主要从关于价值的认识这一角度分析《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其价值进行科学定义,之后分析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价值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从而为《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实施找到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价值;价值主客体性;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第5号文件即《高等学校行为准则》(下面称《准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之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对其进行分析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法学角度等。笔者主要从价值这一视角对《准则》的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价值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价值透视

按照的观点,“‘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客观事物一旦纳入到人类的活动范围之中,成了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就产生了对人的反作用,他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就是价值问题。价值反映在价值实践关系之中,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在具体的实践中满足与被满足极其程度关系的反映。

具体到《准则》,其价值可以归纳为:《准则》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极其满足程度的关系反映,是高校在贯彻落实〈〈准则〉〉和大学生执行〈〈准则〉〉的互动过程中关系的反映。〈〈准则〉〉从其价值关系分析来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为价值主体即大学生的需要;二为价值客体即《准则》自身所遵循的规律蕴涵的真理以及发挥的功能;三为价值中介即连接价值主体与与价值客体的桥梁与纽带的总称。《准则》价值要想得以实现就必须把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以及价值中介有机统一起来,其实现结果表现为大学生不仅严格按照〈〈准则〉〉行事,而且深刻把握其蕴涵的规律,明确〈〈准则〉〉对国家和自己的意义何在,最终将其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道德准则,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准则》价值主体性与客体性透视

1.《准则》价值主体性

《准则》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没有大学生的活动就无需《准则》。这突出表现了价值主体的大学生具有极其强烈的主体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关系表现形态多样性

从《准则》的动态发展来看,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与《准则》这一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1)对于同一价值客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价值主体。如按照大学生自然属性来划分可以分为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智力高和智力低的大学生等等;按照大学生社会属性来划分可以分为品德高尚和品德败坏等等。(2)每个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呈现多元化态势,《准则》对其意义不尽相同。如同样都是学生,有的学生注重的是道德情操的培养,有

的学生注重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即一少部分学生具有政治信仰迷失、共同理想、学习懒散等等不良倾向;(3)即使是同一个价值主体,由于在不同时期对自身利益的需求不尽相同,《准则》的价值也会随之改变。如一个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发展中,需求是在发生变化的。大一由于环境的陌生可能产生熟悉环境和交友的需要,大二可能学习的需要占据上风。

(2)价值意义上的变动性

这里是指随着价值主体即大学生的需要的变化,作为价值客体的《准则》在实施与遵守过程中对价值主体即大学生的意义就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具体到总的《准则》来说,1989的《准则》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塑造作出了具体大的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大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利益需求不断变化,以前《准则》中的某些规定是不利与学生发展的,因此也就失去了相应的价值。同时对《准则》的具体内容来说,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条具体行动准则的遵守不一定出于同一动机,对不同的具体行动准则的遵守不一定出于不同动机。

(3)价值主体的创造性

萨特曾经指出:价值在于人的选择和对既定条件的超越。〈〈准则〉〉不是一层不变的,他是国家教育人员根据世界的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同时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以及问题所制定出来的,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不断的进行完善的。同时,〈〈准则〉〉不是解决任何事情的灵丹妙药,在具体的情境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面临对行为的选择时,不应当盲目的遵从那些教条式的道德规则,而应当采取“境遇方法。”2 2.《准则》价值客体性

《准则》是由人制定的,形式上具有主观性,但它不是主观意志的凭空猜测。其价值客体性即自身所遵循的规律蕴涵的真理以及发挥的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它的价值客体性反映在它对已有历史规律应用与升华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的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当今国际国内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政治上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给处于改革开放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上,全球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绩的同时经济也存在着问题;在文化上,多元文化思潮正在形成,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断发生;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看到了形势的深刻变化,在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把对大学生的要求上上升成为《准则》来具体指导大学生的实际行为。

(2)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和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产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所决定的,人本身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4“人的本质不是单个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很复杂的,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而决定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主要是社会生产关系。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实践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矛盾。人是具体的社会人,人们只有在社会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从事相应的劳动实践才能满足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人类的本质是发展的,人类要要实现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人类本质的发展受到了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个人所处的各种环境、个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以及个人所接受的理论等。正是把握了这一规律,我国教育部在制定《准则》时,体现了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把大学生本质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即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尊重大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所在。

(3)《准则》中也充分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同时坚持的批判性、创造性及继承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的关系等等。

(4)《准则》实施后的效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准则》的制定是依照客观的历史规律的,是中国现实情况对大学生要求的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在国家、社会、高校有利的支持与倡导下,大学生按照《准则》行事,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有利于实施国家的科教强国与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对于学校来说,保障了校园稳定、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校整体实力;对与学生来说,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5)《准则》价值中介的实践性

《准则》价值的实现要受到观念冲突与行动冲突的阻碍。在观念冲突中表现在大学生本身认为自己应该具备的权利、义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动方式与国家在〈〈准则〉〉中对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这一切的规定在观念上冲突。在行动上的冲突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实际的行动违背了〈〈准则〉〉中的要求。面对这两大冲突,要使〈〈准则〉〉的价值得到实现,必须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及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力度。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都是具体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5]车铭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王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周长春.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11篇

关键词: 婉拒 合作原则 数量 质量 关系

在日常交谈中,人们若想使得言语活动顺利进行,就必须遵从一定的交际原则,其中之一便是Grice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要求对话双方在交际过程中都应保持合作的态度,要求“符合你参与的谈话所公认的目标或方向”(Grice,1975:45)。如果交际双方违背了合作原则,那么该项谈话就被视为是无意义的,无法进行下去。Grice的合作原则在提出伊始就受到了学界广泛的重视。本文所讨论的委婉拒绝便是一种典型的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在具体阐述之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合作原则的产生及其内容。

1.合作原则

1.1合作原则的产生

在上世纪50年代,牛津哲学家Grice便有了关于会话含义理论的初步设想,但直到1967年才在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讲座上公诸于众。讲座的内容于1975年、1978年和1989年分三次发表。其中,1975年发表的论文题为《逻辑与会话》。在这篇论文中,Grice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他所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具体内容。

1.2合作原则的内容

Grice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都应该共同遵守一些准则,其中最基础的便是合作原则。他认为人们期许的言语交际行为总应该是相互合作的,谈话的双方都抱有共同的愿望,即双方的话语都被理解和接受并获得有用信息。在1975年发表的论文中,Grice为了进一步说明合作原则的内容,又提出了一些准则,并把这些准则分为了以下四个范畴(根据姜望琪,《当代语用学》):

数量准则:

1)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

2)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

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要清晰。

1)避免含混不清。

2)避免歧义。

3)要简短(避免冗长)。

4)要有序。

以上就是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在这四条准则中,数量准则规定了我们说话时所传递的信息量应该适宜,应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能少,不该说的话也不能多说,也就是凡是交谈对方期待你说的,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而对方不要求、不期待说的就不能说出来;质量准则规定了在言语交谈中的真实性,要求人们说真话不讲假话,这点对于谈话双方能够持续进行有意义的谈话达到彼此都希望的目的是非常关键的;关系准则规定了我们在交谈中要切题,不要绕着圈子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而方式准则规定了我们在选择表达方式上要简明扼要,不能用含混的语句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措辞,同时要注意条理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前三条准则与说话人“说什么”有关,最后一条是就说话人“怎么说”来谈的。合作原则便是要求每个参与交谈的人,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都能符合这四条准则,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严格遵守以上四个准则)才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肯定还是会出现很多有意或者无意违反合作原则的行为。对于不合作现象,Grice也有相应的阐述。

1.3不合作现象

针对于谈话双方违反合作原则,出现不合作的现象Grice概括了以下的四个方面。

A.说话人根本就不愿意遵守合作原则,不论你说什么他都不作答或者表示不能说更多的话。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交际的中断,这一违反准则的现象不会产生会话含义,因为听话人根本就不愿意继续进行交际。

B.说话人不想让对方知道他违反了合作原则,如果他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相信他所说的话是真的,他就要设法制造假象使听话人察觉不出来,误以为说话人一直遵守合作原则。

C.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顾此失彼的局面。为了维护一条准则,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这种冲突常发生在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之间。

D.说话人可能有意地不去遵守某一准则,但他相信听话人也会觉察出这一点,并认为他仍然能够合作,而听话人也知道说话人并不是存心让他蒙蔽。

以上四种违反准则的情况,前三种都不会产生真正的会话含义,真正通过违反合作原则准则并产生会话含义的是第四种情况。因为说话人违反了某一条准则并让听话人注意到他违反了这条准则,其目的一定是为了传递一些符合合作原则的信息,这样使得说话人有可能表达一些含蓄的含义,听话人才可能理解这种含蓄的意义。

2.婉拒对于合作原则的违反情况

婉拒,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在对某种请求或需要产生负面意见,需要拒绝而又不希望伤害对方面子的情况下常常会使用婉拒。因此,在这种情境中,谈话的一方不遵守合作原则并不是为了说谎,而是为了某种礼貌或者某种情境的需要只能采取违反合作原则的行为。这种婉拒的行为运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理论恰恰可以进行解释。我们根据搜集到的婉拒的例证,将这些句子和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一一对应起来进行分析。

2.1婉拒违反数量准则

例1:情境:某公司拖欠员工工资长达数月,员工来到机关总部讨要薪水。

员工:经理在哪里,我们要去找他算账!

经理助理:在公司里。

以上这个例子明显违背了数量准则,没有提供充足的有价值的信息。经理助理只是不痛不痒地回答经理在公司里,其实这是在场所有人所共知的信息,助理此举就是为了表明不会让员工们去见经理,或者经理也不会出来见员工。所以,这种回答,对于员工们来说,效果如同没有回答一样。这个例子是说话人没有提供充足的信息,从而达到拒绝听话人目的的行为,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例2:情境:某位家长来学校找王校长。

家长:请问王校长在吗?

校长秘书:抱歉,王校长出去开会了,会议的时间很长。

这个例子也是违反了数量准则,但是和例1正好相反,这个例子的说话人提供了过多的听话人不期望知道的信息。校长秘书的第一句回答中规中矩,但是第二句话“会议时间很长”显然是想告诉家长,请不要在这里等待下去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婉拒,委婉地表达了校长现在不方便见家长的一种态度。以上两个例子使我们看到,听话人最希望的答案是说话人不多不少地提供所期待的信息,而无论是没有提供有效信息或者是提供了过多听话人不期待的信息都会违背数量准则,从而使说话人达到婉言拒绝听话人要求的目的。

2.2婉拒违反质量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说出一些违反质量准则的话语来为自己开脱或避免尴尬,即我们常说的谎话。在表示拒绝的时候,说话人为了保全面子,更是容易编出一些理由使得听话人更容易接受。

例3:情境:一天天气晴朗,男孩打电话邀请女孩去爬山。

男孩:今天天气多好啊,我们去爬香山吧!

女孩:我也很喜欢爬山呢!只是今天有点儿不舒服呢。

例3中的女孩儿可能并没有任何不舒服,只是不愿意去和男孩爬上。类似这样的婉言拒绝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当我们不愿答应对方的某种请求或拒绝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又不愿威胁对方的面子,使得对方难堪常常会编造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婉言谢绝。这种情况违背了质量准则中的真实性要求。而另外还有一种违背质量准则的情况是说一些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来“敷衍”对方,以此达到尽量谢绝的目的。还是以男孩要打电话邀请女孩爬山的情况为例。

例4:

男孩:今天天气多好啊,我们去爬山吧!

女孩:我有可能去得了,也有可能有其他活动。

这种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体现了女孩的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态度就会使男孩感觉女孩并不是非常热衷于或者非常确定去和他爬山,并就此放弃这个期待。因此女孩的这种缺乏足够证据的回答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违背质量准则的行为,并可以表明她婉拒的姿态。

2.3婉拒违反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要求我们在交谈中要有关联,话语的内容应该是连贯的。说话人说什么,听话人应该有相应的回应。但有时候听话人会故意违反关联准则说一些看似无关的话题,并以此实现自己婉言谢绝的交际目的。请看下面婉拒的情况。

例5:情境:商店里促销员竭力劝顾客购买一双鞋子。

店员:小姐,这双鞋子穿在您的脚上真的非常合适,简直太好看了!

顾客:天好冷啊,我应该去看看羽绒服。

顾客的话看起来和店员的建议或赞美没有任何关联,但实际上暗含着她已经拒绝购买这双鞋子的决定。顾客出于礼貌,同时也由于店员的态度非常热情,极力赞美顾客并希望完成这单交易,所以她并不想直接一口回绝并由此产生尴尬。因此顾客只是回答了一句看似完全答非所问的话,说因为天气冷,应该去买一件羽绒服。当然该顾客很可能根本不会再去购买羽绒服,但是这句话却巧妙地告诉店员自己不会购买这双鞋子的实际意图。这种并未明说的情况故意违反了关联准则,借以转移注意力,缓和气氛,并达到婉言拒绝的目的。例5的情况在婉拒请求的例子中非常容易找到,而稍微明白的听话人也应该立刻听出弦外之音,理解说话人的含义,并就此放弃期待。

2.4婉拒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要提供简明有条理的信息,不能含混不清或具有歧义。然而当我们想要婉言拒绝别人或者不希望对方获得什么有价值信息的时候,往往会违背方式准则。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例6:情境:工作办公室门口,王主任刚刚走出去。

上访者:王主任这要去哪里?

秘书:啊,有点事。

秘书简单地说“有点事”,实际上是含混不清的,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秘书的这种回答既做好了保密工作,又没有拒绝应答上访者,确实是比较高明的。这个例子表现的是以含混不清的信息违反方式准则。让我们再看一个歧义的例子。

例7:老师要求分组讨论问题,A同学希望加入某小组,但该小组的三位成员都不愿意。

A:我可以加入你们小组吗?

B:我们三个人一组。

B的回答可以有两种意思,一是我们三个人已经结为了一组,不需要人了;二是我们这个讨论大家都是三个人为一组。其实无论是哪种情况,听话人A都应该可以理解为该小组的同学不愿意再加入其他人。其实,歧义的方式在婉拒情境中并不多见,因为说话人既然目的是为了拒绝,虽然态度会比较委婉,但是还是希望听话人可以明白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发生歧义,使得听话人产生混乱,认为还有回旋的余地。

以上的这些例子便是对婉言拒绝别人意图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的婉言拒绝都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违反Grice的合作原则。这种违背合作原则的谈话目的就是使得交际无意义或者使听话人放弃期望。因此我们可以说婉拒这种看似是一门修辞艺术的言语情况是有其隐性的语用学的意义的。这也提醒了我们在学习语用学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身边活的例子,应该用书本上学到的各种原则理论灵活地分析种种言语行为,这也是语用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有价值的学科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黄衍.语用学[M].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9.

第12篇

生活的准则可以是一条直线,可以是一条曲线,也可以是一条射线。生活的准则就是学会如何面对自已,如何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 题记

我开始抑制不住回想这几年的初中生涯,所有的片段在我脑中闪过,如同一部彩色的无声电影,只是故事的结局正在进行中……

每一个早晨/模糊的眼前第一个身影是您/用那无限的期望换我健康成长/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您始终是我的依靠/那一刻/我终于理解……

已经初三了,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我把兴趣爱好压到了箱底,将快乐埋进了沟壑,作业越来越多,拖堂越来越正常。免不了心情烦躁,所以对于妈妈的唠叨我总是不屑一‘听’,直到有一天夜里,11点了,我仍对难题束手无策,抬头却意外的发现一杯咖啡,再转头,视线只留下妈妈缓缓离去的身影,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母亲。

我明白这是生活的准则对我而言是理解。

无论何时我都会很坚强的/无论将到来的明天是怎么样的/不能改变我们描绘未来的热情/在梦中我看见幸福的影子/怀抱喜悦 带著笑容/前进吧!

初三的理科就是一个坚不可摧的碉堡,考试逐渐频繁,我忙碌地复习应考,最终还是重重摔倒。

于是第一次有了沮丧的心情,有了沉重的叹息。

于是日子充斥着淡淡的黯灰,只是偶尔趴在栏杆边,看着预备年级的学生欢乐的笑声,突然觉得那样的日子,已经远了。

但终于有一天,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勇敢面对,跌倒了再爬起来,人生的第一次挑战,我岂能错过?

在这时,生活的准则是坚强。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能在半路就返航……

未来,被人歌颂的天花乱坠,却永远布满阴霾的灰。探索未来之路,竟像在黑暗中摸索朦胧的光源,依稀可见,却荆棘丛生。

现在回想以前觉得痛苦不堪的生活,发现真是一种幸福!我无法站在那个高度,比现在苦难当做幸福,我只能把中考看作一种磨练,一种不可避免的磨练。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觉得中考也是幸福的。